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情绪管理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美国心理学家Charles Spielberger认为,愤怒是一种情绪状态,存在从轻度刺激到强烈愤怒再到暴怒的程度变化。愤怒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没有好坏之分,人们因受到虐待或者委屈而愤怒是完全正常的。愤怒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处理愤怒。当个体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处理,则会产生好的行为或结果,如传递信息“你这样做很危险”或者使愤怒成为人们前进的动力;如果个体以消极的方式处理,使愤怒变得不受控制或者具有破坏性,则会产生不良后果,如伤害自己或他人,此时的愤怒就成为了问题。
愤怒管理是关于理解你的愤怒以及它为什么会发生,是关于学习和实践更好的愤怒表达方式,知道如何阻止它的发生,特别是关于了解愤怒的诱发源和警告信号,学习冷静的技术和在情形失控之前管理它。一般而言,人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三种方法来管理愤怒情绪:表达、压制和冷静。以一种自信的方式表达愤怒是最健康的,自信不代表强求或者要求,而是尊重自己和他人;压制愤怒是停止思考它,转而关注其他积极的事情,目标是将其转化为更加积极的行为。但如果愤怒没有向外表达,则可能向内转化――指向自己,从而导致高血压、抑郁、病理表现(被动攻击行为)等;冷静不仅意味着控制你的外部行为,还要控制你的内在反应,采取措施降低你的心率,让自己冷静下来,让愤怒平息。正如Charles Spielberger所说,如果这三种方法都不起作用,那就是某人或某事将会受到伤害了。愤怒管理的目标就是帮助个体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从而减少个体的情绪感受和愤怒引起的生理反应。我们无法摆脱或避免令人生气的人和事,也无法改变他们,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
二、幼儿教师管理愤怒情绪的策略
愤怒情绪不仅与个人的人格特征有关,还与个人经历愤怒的环境有关。幼儿园作为教师工作与生活的主要环境,对教师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可能不了解教师为何愤怒,但我们可以为教师管理愤怒提供支持。幼儿园可以通过提供咨询服务、实施愤怒管理训练、营造民主的园所氛围来帮助教师管理自身的愤怒情绪,从而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提供咨询服务,让教师“有处可寻”
幼儿园教师作为教育者,面对的是年幼的孩子,不仅承担着保和教的双重任务,还要负责幼儿的安全以及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这使得他们的工作更具复杂性,更易产生较大的压力。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以中等压力和较大压力为主,压力整体水平高于中等水平”,而高压力与高愤怒水平存在相关性。此外,目前我国的幼儿园教师以女性教师居多,而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容易愤怒。因此,幼儿园可以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教师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成立心理咨询室,让教师可以面对面的与专家进行交流;与当地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设有心理咨询服务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构建网络平台使教师可以通过电话或上网获得个人咨询服务;不定期地邀请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来园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服务。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愤怒情绪产生的真正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愤怒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教师情绪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教师的愤怒情绪较严重,完全不能控制自己,那么可以采取专业的情绪治疗技术,如理情行为疗法。
(二)实施愤怒管理训练,让教师“有法可依”
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园教师很少关注自己愤怒情绪的表现以及反思愤怒情绪的表达方式。幼儿园可以为教师制定愤怒管理计划,组织各种训练来帮助教师提高愤怒管理的意识,掌握愤怒管理的方法。
篇2
辽宁省教育厅编写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认为情绪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1]。至今,情绪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大部分的定义认为,情绪管理研究关注的是个体,并没有把组织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忽略组织的情绪管理。回顾以往研究,笔者认为,情绪管理应该是个人或者组织对于自身或者他人的情绪进行认识、评估并进行修正性的调整,以便个人或者整个组织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一个过程。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大部分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老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可以说,师往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幼儿教师只有力求使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和谐统一,才有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集体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情绪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是提高专业能力的关键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着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幼儿教师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保持积极、快乐、振奋的情绪状态。情感的动力功能告诉我们,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或减力效能。一般情况表现为:当一个人的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而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发挥减力作用。幼儿教师只有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才能感知敏锐,思维灵活,头脑清醒,判断准确,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展示,而不良情绪则会抑制、干扰教师的认知过程,使教师的能力无法正常施展。
(二)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是良好师幼关系建立的基础
师幼关系是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的,可以说情感关系贯穿整个师往过程,渗透于一切师幼关系中。幼儿对教师的依恋关系是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产生好奇心、学习兴趣及探索行为的前提条件,也是幼儿自尊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如果幼儿不能产生这种依恋感,就可能产生畏惧、提防心理,心情焦虑、无心活动。幼儿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情绪对幼儿情感体验的影响,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对幼儿采取积极的支持性措施,尽可能使幼儿感到愉快,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三)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是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保障
在幼儿阶段,只要有合适的外界诱因出观,个体就会产生高兴、亲爱或恐惧、厌恶、焦虑、愤怒等一些或积极或消极的基本情绪体验。观察研究表明,诱发幼儿园孩子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以来自幼儿教师的批评或责怪为多,而且孩子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更深刻,持续时间较长。在师往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是动作的主动发出者,当教师的行为带有负面情感时,幼儿的情感交流会出现恐惧,不能积极正面地回应教师,使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幼儿其他活动的开展,并影响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教师的情绪是幼儿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前提,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它通过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影响整个幼教目标的实现。
二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学者把关注点集中在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上,从不同角度出发,共同探讨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使幼教工作者从实践出发,合理调节、管理自己的情绪,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幼儿教师怎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儿童教育观
教师的爱是幼儿教师高尚情感的源泉。幼儿教师的情绪情感既受个体心理水平的制约,又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情绪情感的复杂性和可塑性。教师作为一种全社会尊重的高尚职业,不仅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而且通过为人师表促进幼儿道德素养的提高。教师对幼儿的呵护和厚爱是一种激发幼儿生命活力的肯定性情感。在师往中,这种情感的流动使教师产生积极的情绪冲动,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幸福的、崇高的,促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转化为幼儿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持久、稳定和积极的情绪情感,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的真心关爱和呵护。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把每个孩子看做充满特性的不同个体,因材施教,德育并重,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二)幼儿教师应形成情绪转变的心理机制
在师往中,情绪的敏感性和易传导性要求幼儿教师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宏观视角认识和看待自己的情绪情感,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并努力地调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师的职业要求每一位教师走进教室后,将一切烦恼暂时抛诸脑后,将那些引起自己情绪波动的记忆暂时忘却或抹掉,全身心投入教育活动,这一点更体现在幼儿教师身上。当一个幼儿教师经常做到只要处在教育情景中、处在师往中就主动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自觉地实现情绪转变,以快乐、饱满和振奋的情绪感染幼儿,长此以往,就能逐步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管理情绪。
(三)运用表情艺术让幼儿充分感受教师的情感魅力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情感丰富并且情绪多变的幼儿,他们的世界并不是理性、客观的世界,而是依靠他们的想象和情感构建的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原因是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理解都是以情绪情感的体验为前提的,是不稳定的。幼儿行为的情绪化特征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积极运用表情艺术,创造快乐、友善和自信的情感氛围,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充分感受教师的情感魅力。一是通过语言、语调、语速、停顿等变化反映不同的情感色彩,幼儿教师生动、形象、直观、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仅能传情达意,还能吸引孩子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理解;二是运用非言语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将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期望、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表达出来。总之,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富于情感的,因为语言中蕴含教师对幼儿的无限深情与关爱;教师的表情应该是快乐和自信的,这种表情的自然流露能够感染、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老师潜移默化地把真情和爱融入孩子们的心田,使他们快乐起来。
(四)积极进行情绪教育
幼儿期是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情绪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以至于人生的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是幼儿情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情绪教育观是幼儿园情绪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幼儿老师进行全面合理的情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对幼儿教师进行情绪教育,比如可以在幼儿园以每周开例会的形式对幼儿教师进行情绪教育专题教育;开设幼儿园心理咨询,使有情绪问题的幼儿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调节情绪,不要影响正常工作;幼儿园园长要随时注意幼儿老师的情绪变化,适时与老师谈话,了解老师的心理需求等。这些都有利于幼儿教师抒发内心情绪,合理管理情绪。
总之,掌握正确的调整情绪的方法对幼儿教师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幼儿教育不可忽视,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影响者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值得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深思并赋予实际行动,使其快乐地投入工作,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84.
篇3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107-02
一、引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目前专家学者已对实习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但是“目前国内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取得的成绩比较零散”。[1]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利用心理学理论对旅游专业实习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情绪理论角度出发,研究旅游专业旅行社实习管理策略。因为“人们在认识事物中产生的情绪,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都起着动机的作用;对人的随后的认识和行动起组织的或瓦解的作用”,[2]所以笔者认为要研究学生实习情绪,从而保证实习顺利进行。
二、旅游专业旅行社实习现状分析
20世纪情绪研究的重要标志——阿诺德的认知评价理论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ckie等提出的群际情绪理论是分析旅游专业实习管理策略的主要理论依据。此外,在某些具体细节策略分析上,还会借鉴一些相关的情绪理论。
阿诺德在研究认知—评价的同时对认知-动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构建了一个从“感知—评价—产生情绪—需要—行动”的“行动序列”,以此来阐述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并试图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去做他们所做的事情。“情绪不但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而且会产生激发人去行动的需要”,也就是“动机的实质及其产生过程是认知与情绪的相互作用。”[3]因此如果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实习,就要让其有积极主动实习的需要,激发其实习动机,这一动机的激发需要学生对实习有一个积极、高涨的情绪状态。根据阿诺德的研究,情绪是建立在感知评价基础之上的,因此有必要了解学生对实习的感知和评价。
(一)实习情绪调查简述
笔者对在某旅行社实习的3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让其对本次实习进行描述和评价。为了尽可能地总结出实习情绪的影响因素,笔者并没有制定调查问卷,而只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和评价本次实习,调查结果表明:30名同学均对实习的意义持肯定态度,即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实习。而对实习过程、结果,9名同学持完全否定态度,即在描述和评价都是否定,其中1人否定的情绪极强;3名同学对实习持完全肯定态度,即描述和评价都是肯定。18名同学对实习的态度是肯否相间。在调查中有7人涉及了岗前培训问题,其中6个同学认为岗前培训做的好或很好;有22人对工作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否定评价,其中4人直接将实习描述为“无事可做”或“干坐”;5人对工作内容进行了较高强度肯定性的评价,其中1人将其评价为“受益匪浅”,也就说30人中有27人对工作内容进行了评价;8人就实习条件(包括实习工资、交通、办公环境)表示不满。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实习的意义上学生与学校站在同一立场,认为“实习势在必行”。可是对具体实习的结果却有近1/3的同学持完全否定态度。概括地说,学生对学校的不满主要表现在:认为学校与企业站在了一起;没有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动员工作;实习中没有注意学生的情绪。对旅行社的不满主要是:实习工作内容意义不大;员工对实习生态度不友善。这种不满意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实习的情绪,无疑会给实习管理和实习效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实习症结分析
30位同学的描述和评价有其合理性,但在一些方面也有失偏颇。因为他们在对实习进行描述和分析时,无论持肯定还是持否定态度,并没有对自身进行详细的分析,而把焦点集中在实习单位和学校上,都是客观原因,没有主观因素的评价。这是不合情理的,人的情绪应该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能只是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这恰恰揭示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是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80、90后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因素影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有理想,但是不能付出太大的辛苦;希望别人能更多地为自己考虑;不愿意做小事;不再象上一辈那样重视“老”字辈;而且向以前的学生一样,把工作想象得很美好,把实习理想化等,当出现与自己需求不一致时,不能及时做出自我调整。同时实习单位和学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二是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说,无疑是乐于接受实习生的;但是由于实习生具有临时性,加之可选择的院校比较多,因而使得企业在实习生的管理上不甚用心。忽视了员工和实习生的差别,“一视同仁”但却“同工不同酬”,甚至忘记了实习生一般做的是零活杂活,却在“关键”的时候成了“替罪羊”;对旅游旺季和学生假期的冲突估计不足,比如暑假和春节是旅游旺季,但是学生已经习惯了他们的假期,而且很多学生认为这是正式工作前最后的自由,所以学生对假期重视的心理明显和旅行社用工的高峰相悖,这就会给旅行社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当然旅行社本身的职场氛围也是一个因素,实习学生在心理上对员工有一个较高的期望。三是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势在必行,但是实习单位不足,使得学校在话语权上不占优势,因而在学生实习待遇、实习工作内容等方面,很多时候学校处于被动状态。在管理方面,由于实习要有专业教师指导,而专业教师还有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所以也常常是顾此失彼。很多学校对指导教师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又由于旅行社地点较为分散,所以教师往往倾向于教学和科研,而对实习一般只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不注重对学生心理的把握。
三、旅游专业学生实习情绪调动策略
(一) 实习前的情绪调动
阿诺德的情绪理认为人的情绪是建立在认知和评价基础上的,所以实习前要让学生正确认知实习,这样才可能产生积极的评价和正面的情绪。一是教师情绪的调动。学校、学院、教研室要统一认识。注意调动指导教师的情绪,因为指导教师是学生实习时校方的一线人员,他们能够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校方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的第一人。指导教师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可以在物质、精神方面对实习指导教师适当补偿,尽可能地排除不满因素,适当采取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挖掘实习指导教师的潜力。二是学生情绪的调动。[5]对学生进行调研,掌握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时掌握“两头”,明确实习积极分子和抵触情绪较大的同学,能解决的要予以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在分配工作上采取相应策略,可以适当调配工作强度,或者给消极情绪高涨的同学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在实习前应该向学生公布实习计划和实习细则,让学生有明确的实习目标和可遵循的依据,降低盲目性。动员学生,调动学生情绪,要让学生意识到学校和企业职场的区别,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要对实习的困难有足够的认识等等。有了实习前的准备工作,能降低学生实习心理落差,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其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三是企业情绪调动。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企业制订实习协议,要与企业沟通使企业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接触旅行社、导游相关业务。企业职场氛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职场氛围好,对实习生会起到一个无形的约束作用,同时也能使其更快地融入其中,尤其是员工对工作及实习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实习生的情绪,所以企业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情绪,使员工对实习生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因为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上述30名同学受企业员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完全肯定的同学根本原因是与员工相处融洽,并且得到信任学会了签合同等工作内容;有2名同学虽然对实习结果持否定态度,但是她们明确指出后来不那么讨厌实习,因为与那里的员工比较和谐;而对员工持不满态度的5名学生,均对实习不满。同时企业要意识到学生和员工不同之处,因而在提要求的同时,更要爱护学生。企业正确地认识了学生,能相对降低不满情绪。当然学校还应该积极争取政府相关资金的支持,可以给实习学生和企业适当的补助,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调动企业的积极情绪。
(二)实习过程中的情绪调动
有了良好的开端,在实习中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主要采取沟通的策略,它不但包括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有效沟通;企业与实习生的有效沟通;还包括指导教师与学院的有效沟通;企业与校方的有效沟通等等。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也是给学生宣泄不良情绪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由于学生实习地点一般较为分散,所以可以通过实习日志等方式进行沟通,如有条件最好是采取网络日志的形式,这样可以使日志更具时效性,能使校方和企业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消极群际情绪的形成。
此外还可以在实习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总结,树立典型,使实习集体形成积极的群际情绪。利用的积极群际情绪来影响个体,因为群际水平的情绪不同于个体水平的情绪,它比个体情绪更加真实、客观;群际情绪弥散于整个群体,这种弥散性使得人们很少作为独立的个体来来思考问题,更多的是以群体的典型成员身份来思考问题。所以可以利用实习集体的力量,使个人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实习结束后的情绪调动
有了前面的情绪调动,实习结束后各方情绪应该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因此主要是客观认真的讨论、总结与评定实习工作:学生分组总结讨论实习工作;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负责人评定学生实习情况;学院召开实结大会,校企双方相关人员参加、本院该专业学生全员参加;学生实习情况学院存档备案,整理实习案例。这样有利于各方发现问题,使校方和企业对以后的实习有了心理上的准备,同时更有利于调动下批实习生积极的情绪。
总之,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实习行为,就应该调动学生积极的实习情绪。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实习、创造性的实习,才能使实习达到目的,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当然实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习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需要校企付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侯国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反思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4(1):143-146.
[2] 孟昭兰.当代情绪理论的发展[J].心理学报,1985(2):209-215.
篇4
2.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利用一定的手段将情绪进行分类与评估,达到控制与调节其合理发展的目的。由于情绪是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主观感受,那么情绪管理则起到将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主观认知、感受、生理反应与行为反射进行统一的调整部署,使人在生理与心理上达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二、学前教师情绪失衡的原因
1.专业能力结构不完善。
目前学前教师群体结构层次分明,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专业知识落后、发展意识滞后;而80后、90后新入职学前教师经验不足,知识学习琐碎、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善。在专业的认同上,一所幼儿园不同时期的教师之间形成了能力较量,但这不仅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甚至是将专业能力的内涵窄化到更小的瓶颈里去。教师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等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目的。
2.生活满意度不达标。
对北京50所幼儿园近500名幼儿教师的调查显示,在生理以及心理上有明显倦怠倾向的达一般以上,八成以上教师感到疲惫不堪、担心出事,而六成以上教师觉得焦躁不安、想一个人呆着。这不仅来源于工作上的压力也来源于生活上的不遂人意。
3.职业满意度低。
学前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不高是因为在职业生涯中没有明确规划,也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这不仅受到学前教师自身能力限制,也同样是由于就职单位对教师培养与重视力度不够以及社会对学前教师的认可度不高引起的。
三、提高学前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
对学前教师的情绪管理不仅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更应该从教师就职单位以及社会的角度基于教师相应的帮助,内力是一部分力,而外力却是可能性的有力支持。
1.完善自身专业能力结构。
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完善学前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结构是形成学前教师专业话语权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在自身能力素质得到提升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学前教师的行业自信度,在专业自我意识上得到提高。专业知识的完整、专业技能的熟练以及专业精神的深刻领悟都将使学前教师在情绪调控上有了具体的支撑,对学前教师的情绪管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2.提高学前教师生活质量水平。
在提高学前教师生活质量水平上则需要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投入大量的关注,尤其是对学前教师生活中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上。应当关注学前教师合理的生活要求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疏导与帮助。这要求学前教师就职单位给予一定的帮助与关怀。此外,教师自己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单位与社会组织的相关情绪管理培训课程中找寻相应的方法,改变对现状的认识。
3.提高学前教师职业满意度。
(1)开拓学前教师成长与发展平台。
在学前教师情绪失衡的促成原因中,有比例不菲分一部分原因就是学前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前景的迷茫。这要求教育行政相关部门应当开发相应的学前教师增值服务,例如多组织对学前教师切实可行的增长其专业能力的培训活动或者激励其考取分类别资格证书以拓展学前教师就业服务范围等。就业单位多提供升职加薪的机会,关注教师之间良性的竞争关系以及同事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等。
篇5
情绪劳动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阿里.胡切斯德(ArlieRHochschild)以Deltd航空公司空服人员为对象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于1983年出版了《情绪管理的探索》一书,书中正式提出了“情绪劳动”的概念,并指出情绪劳动是员工致力于情感管理,目的是在公众面前创造一种大家可以观察到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以此获得报酬的劳动方式。Grandey(2000)将情绪调节理论引入情绪劳动的概念中,认为情绪劳动是“为表达组织期望的情绪进行的必要的心理调节加工”。ZapfD(2002)指出,情绪劳动本质上是个人根据组织制定的情绪行为管理目的所进行的情绪调节行为。在众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情绪劳动理念体系。
从情绪劳动概念的构建过程可以看出,情绪劳动对组织与管理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情绪感受与表达和劳动环境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不同的情绪表达可以促进劳动环境的转化,而不同的劳动环境也可以改变参与者的情绪感受;二是情绪劳动需要训练,通过付出某种程度的努力来实现情绪感受与劳动环境一致;三是在情绪劳动过程中,情绪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现的,员工会因为自己恰当的情绪表现而得到物质、工资或精神奖励;四是情绪劳动必须有一套表达规则来实现自身的规范化管理,成为服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员工遵守和完成规则程度的考核,可以对员工情绪劳动能力进行评价。
二、饭店服务工作的情绪劳动特征
Hochschild认为情绪劳动工作者一般须符合以下三种特征:(1)工作者必须与顾客有面对面的高度接触;(2)工作者必须在顾客面前展现特定的情绪状态;(3)组织可以采用监督或训练的方式,对工作者的情绪活动作某种程度的控制。由于酒店工作服务特性具有高交互的特点,服务人员与顾客在用餐或住店服务过程中直接且高频的接触,服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会对顾客满意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酒店管理者不会时时监控服务人员的情绪,但都制定了针对服务岗位的服务规程,来规范员工应该如何表达情绪和行为,使顾客获得满意的服务。酒店服务人员属于情绪劳动工作者,其情绪劳动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一)客我不对等性
在我国酒店服务中,员工与顾客仍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部分顾客会有盛气凌人且不合理要求的现象,而饭店传统服务理念所提倡的“顾客总是对的”、“满足顾客一切合理需求”更加剧了客我之间在心理方面的不平等,员工在服务中势必或多或少地付出了情绪劳动,支出了较高的心理成本。
(二)情感消耗大
酒店服务岗位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所以员工需要克服体力和精神的疲劳,努力调整其情绪表现。如果情绪劳动频繁,持续时间长,员工会把情感表达当做完成组织任务,形成程序化的概念,进而会导致员工工作倦怠及绩效降低。这种情感消耗过度的话,还容易产生角色冲突等不良影响,降低员工工作满意度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
(三)迁移性强
情绪劳动情境通常由客我双方共同构成,彼此的情绪表达是随时随地相互影响与传递的。如顾客可能将用餐过程中的不满传递给下一环节的客房服务员,而此时服务人员也可能将负面的情绪反馈或强化给客人和同事,也可能尽力排解来自外界的不良情绪,给予客人优良周到服务,避免不良情绪的继续传导。而良好的情绪劳动有利于化解服务过程中曾经发生的不快,且防患于未然。
(四)多元化与不可预测性
酒店服务过程中,顾客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复杂多样可能产生各种千奇百怪、甚至是不合情理的需求,员工时刻需要进行多样化的情绪。同时,酒店产品特有的复杂性、波动性、脆弱性使服务场景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中,情绪劳动的内容与频率具有不可预测性,员工需要根据场景的变换,及时转变不同的角色,调整并达到相应的应对情绪。既要灵活应变又要遵循组织的原则。
三、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带来满意的绩效。长期从事服务岗位的员工往往存在人际沟通疲劳和受挫现象,容易产生情绪失调、冷漠、缺乏耐心等心理或情绪反应,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酒店品牌塑造,服务品质提高都有赖于服务人员的情绪劳动质量,酒店的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服务人员情绪劳动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理解基层服务人员情绪劳动的强度和情绪失调的原因,以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帮助服务人员提高情绪劳动的质量。
(一)招聘选拔合适的员工
酒店服务是一种情绪劳动式的辛苦工作,要求员工有较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因此,酒店管理者在编制职务说明书时,应充分考虑酒店的工作性质,并深刻地认识人类的情绪与情感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在招聘过程中首先想尽办法聘用个性适宜并能自愿提供对客服务的人。其次基于情绪劳动能力的特性,招聘时应多使用心理测验或情境测评工具。如可设置模拟的对客服务情境,让侯选人身处其中,面试官则从情绪变化、语言表情等方面评估侯选人在面对一些现实性的冲突问题时情绪劳动的素质。应选聘热情、细心、宽容、灵活性强、性格外向的员工,在进行酒店服务时能较快地适应、且在付出情绪劳动时心理成本较低。
(二)培训开发员工的情绪自我管理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Goleman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觉察与情绪管理等能力并不像智商那样由先天遗传决定,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发展获得。企业不能只要求员工自己学会控制和释放情绪,还应主动开发员工的情绪劳动管理能力,帮助员工疏导和化解负面情绪。因此,通过系统的开发和培训,可以有效提高饭店服务人员的情绪劳动技能。针对酒店服务人员培训方法应多样化,运用不同的培训内容,让受训者全方位了解情绪,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对酒店员工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可以用个案模拟或角色模拟,让员工在角色的模拟中体验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这些培训能够使服务人员更好的把握情绪规则,表达适宜的情绪状态和服务行为。培训时,应注意引导饭店服务人员形成正确的服务观念,服务人员对情绪劳动的目标有了一定认同,才能将组织对员工情绪表现所制定的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成就目标,进而能够在服务工作中自发、真实地表现出组织期望的情绪,并能从中获得较高的自我成就感。
(三)绩效管理应关注情绪劳动指标
传统的绩效评价系统一般关注的是财务数据,而很少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对于酒店服务员工的绩效评估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要看到情绪劳动在她们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将情绪劳动纳人到服务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中。Davies(2002)提出了六维度情绪劳动理论,他认为情绪劳动包括情绪表现频率、情绪表现多样性、情绪失调程度、情绪强度、情绪努力及情绪表现持久程度六个维度,酒店服务人员情绪劳动的绩效评估指标可参照六维度情绪劳动理论进行设计。由于酒店情绪劳动的要素中既有员工的内部体验,又有外显的行为表现,因此对内部体验采取自评,而外部行为采取他评的形式较为合适;情绪劳动目的是影响他人的感受和印象,因此服务人员的绩效评定适宜依据顾客与同事的反应进行定性评估。同时由于情绪劳动具有六个维度,可以设计定量评估体系,因而最终绩效结果需要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进行综合考虑。
篇6
The Mitigation Strategies of Teacher Stress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LI Hongmei
(XingZhi Colleg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groups of teachers become more promin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ulting emotional problems in many university teachers , anxiety, insomnia phenomenon, and even many mental plague, depression, tendency to pessimism, through effective counseling to ease the pressure to the crisis, balance themselves, manage their emotions and do the masters of mood.
Key wordspressure control; emotional management; mitigation strategies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显示:93%的教师感觉压力过大,50%的教师想辞职,只有17%教师愿意执教;中国科学院的调查结果为:教师的平均寿命倒数第二;英国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压力是他们最关心的5件事情之一,并且其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生命危险”,44%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压力过大。
1 高校教师的压力来源
1.1 来自职业竞争的压力
高校管理机制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学历,还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任务。为了符合职业要求和职称晋升的需要,追求高学历在高校教师中已屡见不鲜,而且需要完成的学术科研也有硬性的指标,同时,在现今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教师岗位聘任制、挂牌授课制、末位淘汰制、剥离分流、竞争上岗等等,加之,有些中青年教师属于人事或者年薪编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超负荷带来的同工不同筹的心理冲突,承受着巨大压力。
1.2 来自教学评价机制产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尚不够科学、合理,更没人性化的测评体系,也无法从根本上反映来自学生、教师群体、教学督导、领导层面的客观评价,某些非理性的、随意的、甚至是恶意报复式的不客观、不真实评价在所难免。为了避免学生对自己做出不利的评价,影响年度评价,一些教师甚至会选择讨好学生的做法,这种做法丧失了其应有的教书育人的作用与职能,极大地削弱了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使其产生强烈的焦虑与不安,不仅成为教师产生生理、心理、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而且对教育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
1.3 来自知识分子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压力
由于教师职级晋升的压力,导致对评选先进、争当优秀比较有功利心,加上教师群体具有孤芳自赏、清高、比较自我的特点,使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同事之间相互不往来、不做深入沟通,致使许多教师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更没有文化生活的支撑,个人的精神生活无法满足。
1.4 来自婚姻情感和家庭生活的压力
由于高级知识分子比较注重精神追求,因此对情感的需求比较高,对婚姻对象要求也很高,特别是教师的职业习惯,在两性关系中常常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表现出唯我自大、惟我独尊的姿态,令人感到高处不胜寒,因此,婚姻生活中常有不和谐因素。
2 压力主要表现及其特征
2.1 教师群体压力的主要表现
现代教师群体常出现疲惫、焦虑、失眠、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健忘、挫败、烦躁不安、易生气、嫉妒、仇视、愤怒、怨恨、哀伤、怀疑、恐惧、迷失与茫然等情绪,这些压力与危机感等情绪被称为“身心症”。这些症状往往由于没有及时、恰当的排解,被压抑、隐忍,以致长久得不到释放,转而会攻击身体的其他器官与神经系统,久而久之,会导致诸如:忧郁症、躁郁症、强迫症、恐慌症等情感疾病,以及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甲状腺、肿瘤等疾病,严重影响教学工作和生活质量。
2.2 教师群体压力的表现特征
运用普遍调查与个别深度访谈的方式,对高校教师压力与情绪现状进行调查,搜集到高校教师压力的实际案例,通过心理学测量技术进行科学的分析后,发现不能如实反映和确切体现教师的压力与情绪问题,因为高校教师属于高级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的群体往往很自我、很主观,针对压力所做的调查,具有隐藏性、压抑性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特点是比较善于表达,对于心理危机、压力与情绪的管理,理论上认同,而行动上不愿意面对甚至不愿意承认自我压力管理失调的状态,而采取抗拒、掩盖等主观行为,因此,在其他心理治疗手段中,往往会产生抵触、伪装、狡辩、甚至不愿意配合等等现象。特别是在心理咨询、催眠治疗中,教师往往采取自我设限、自我保护,无法配合治疗师,更不愿意暴露隐私,特别碍于面子,无法放开自我。
3 缓解压力的几种策略方法
3.1 采用沙盘疗法、色彩画等道具进行科学的分析,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
沙盘游戏治疗,又被称为箱庭疗法,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一种心理疏导手段,使用沙、沙盘,以及有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等沙具,来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沙盘疗法,针对教师群体主要治疗焦虑情绪、心理压力、自闭症、忧郁症、攻击性倾向行为、人际关系困扰、亲子关系问题、两性关系不和谐等。做沙盘游戏治疗,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有效的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等。
3.2 采取团体辅导,举办专题沙龙讲座、心灵成长工作坊,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
针对压力与情绪进行再认知,获得重视,并加以舒解,再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教会一些实用的方法,对压力进行控制,改善情绪。具体可采用的方法:(1)放松训练,参加对象:考试紧张综合症、梗椎病、神经性头痛、肌肉紧张性疼痛;(2)压力调适与情绪发泄演练,参加对象:忧郁症、燥郁症、自闭症;(3)角色扮演与情绪疏导,参加对象:婚姻情感危机、亲子关系危机。
3.3 应建立一套控制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支持系统――网上心理预警在线交流空间
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自身特点,可借助现代网络的自由、便捷、隐蔽、私密、保护、安全的优势,建立一套网上心理援助支持系统――包括量表自测评分机制、心理压力色彩自测游戏问卷、亚健康测试问卷评估系统等等,为高校教师提供心理测试与疏导服务的平台,一旦遇到心理危机,教师可以寻找到支持系统,同时可设网上在线交流、心理咨询的空间,以利于有压力的教师寻求协助、获得组织的援助,认识并建立自己的心理防卫机制,当然,教师本人更应该重视与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防御意识,确立核心价值观,在集体中获得认可与尊重,从多方面、多层面预警、排查、支持援助,是彻底抗击压力与管理情绪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教师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各种躯体化、强迫、焦虑和不安等心理问题,开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心理压力认知与鉴定专题沙龙、心理情景剧的演出,组建心灵成长工作坊等形式,利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危机的预防与疏导等方法,使教师学会舒解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方法,能够自我调节、平衡因工作压力与不良情绪带来的失衡状态,真正成为掌控情绪的主人,从而提升职业的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黄建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思考[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2).
篇7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06-03
大学生管理工作最核心的是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顺利、安全,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稳定和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快速变化,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其思想和心绪也处于异常波动的阶段,情绪很容易体现出复杂多变、左右不稳的状态,如何把握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在前面,化解大学生的情绪障碍,实现大学生情绪优化管理及校园稳定和谐,不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良心,也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能力。
情绪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通过研究人们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认识,从而培养协调、控制、驾驭情绪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情绪管理的理论方法已经在企业当中被高度重视并运用,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还处于尚未被大力开发的状态。情绪管理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即Activating events,是指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所引发的事件;B即Belief,是指人们对个事情的信念、感觉或者观点,它决定了人们对A事件的反应情况;C即Consequence,是指人们用不同的观点(B)对事件(A)发生后产生的反应,也就是常常讲的情绪。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就是,由什么样的环境引发的事件(A)以及有什么样的观念(B),就有什么样的反应(C)。
我们在做学生工作当中发现,大学生的很多情绪障碍成因正来自于如情绪ABC理论所总结的A与B的不良和不正确,换而言之就是外部的困境和自身内部的困念使大学生产生了负面情绪。
一、大学生情绪障碍的产生与外部困境和自身困念有关
(一)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外部困境
1、社会大环境的侵染和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化的迅猛发展,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眼花缭乱,各种突发事件、争议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很容易便能捕捉到各类信息,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上追求个性,崇尚另类,不走寻常路的心理,使大学生们对积极的、高尚的、正义的事件容易视而不见,自动屏蔽甚至故意抵触,而对消极的、低俗的、价值观指向不明的事件容易模仿、类比和接受。当他们看到一些事件当中与自身条件差不多的人能轻易获得成功,而自己在现实中却常常碰壁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当他们看到一些富二代在父辈的光环下轻而易举成功,而自己条件与之天壤之别时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当他们看到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想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就容易对整个社会失望,或者走上另一种极端,认为要成功就得走歪路,就得不择手段。
2、学校环境的造就和影响
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可谓直接而迅速。学校的影响因素包括:
(1)学校忽视对大学生情绪的有效疏导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很少对大学生的情绪做有效的疏通,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机械化、生硬化,靠硬性的规定和缺少弹性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的行为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合理诉求采取简单的禁止或不予理会的做法,而不是因势利导,疏通化解。如此不仅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渠道宣泄,还会使学生工作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而收不到最好的效果。
(2)学校缺乏一套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机制
首先,从学生管理人员到教师,对于如何识别大学生情绪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教育缺乏认识和处理方法。不少教师,甚至是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学工人员在工作中不太顾及学生的情绪,工作方法简单,教育艺术欠缺,对待学生的态度生硬,沟通渠道狭窄,对话精神缺失,这样不仅不能对大学生不良情绪做有效的管理,而且还可能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1],这对于大学生的情绪发展是很不利的。其次,没有重视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再好的情绪管理理论都需要经过自我学习和体验,大学生很少自觉地或有意地去接触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他们通常处理自我情绪的方法比较简单、随意、粗放,学校也很少为学生学习情绪管理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营造氛围。
3、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心理形成和发展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生虽然离家求学,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情绪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和谐度、父母是否关心子女、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对子女的期望值等等。往往家庭的因素是诱发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例如不少学生刚入学便陷入家长要求其选择的专业与自己个人兴趣之间的矛盾徘徊,由于就读的专业是家长的期待而非自己的选择,一开始便存在逆反和厌学的情绪;还有不少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与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学产生了隔阂,导致内向、离群、极端等性格,情绪上更容易波动;一些家庭家长制观念严重的学生,对父母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害怕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不好而被家长训斥,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不如意或犯了一些小错误便惴惴不安;还有一些家庭“情绪负债”或“经济负债”严重的学生,成天生活在父母“逼债”的状态下,笔者曾经接触过这样的学生,父母时常将“你的学费是借来的,将来要还”,“找不到好工作赚钱还债就别读了”挂在嘴边,于是造成了学生的不自信、自我能力怀疑、就业压力等等。
(二)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自身困念
情绪管理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C)的激发事件(A)只是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人们对此外部激发事件(A)的认知观念(B)。可见,自身观念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对于最终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后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产生情绪障碍与他们采取不正确的观念(Belief)有关。
1、绝对化的观念
认为某些事情必定会发生或者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观念通常绝对化地要求事情必须得向自己期待和预想的结果发展,然而客观的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为人的意志掌控,一旦结果与自己的期待和预想不一样,便会产生情绪困扰。大学生若有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就会常常预设自己一定要成功,考试一定要考多少分,一定要拿几等奖学金,大家必须公平地对待我,所有的人必须做得让我开心满意,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无意中使自我中心化、理想化,采取这种绝对化观念看待事情,就会导致情绪的不平,挫败感、压抑感、焦虑感随之而来。
2、片面化的思维方式
对一些特例加以放大,一叶障目导致不合理地以偏概全。例如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放大,将社会阴暗面放大到整个社会,由此产生恐惧、绝望和悲观的情绪;对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耿耿于怀,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期否定自我,放弃自我,于是产生自卑、自责、耻辱等消极情绪;对别人的一些缺点进行放大,以别人的某一缺点作为判断其人所有方面的切入点,造成对他人的不合理判断,于是产生沟通障碍、无端猜疑甚至自设假想敌,容易使情绪变得嫉妒、愤怒、不满等等。
3、定式化的看法
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定式化的看法,会使人对某一类事件形成固定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例如以前做过某一件事情没有成功,便认为相似的事情自己再怎么做也不会理想,逐渐形成放弃、淡漠、无所谓、不思进取、不敢于尝试等等畏惧和退缩的心理;认为社会上和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是很难改变的,胳膊总是拗不过大腿,弱小总是被强大欺负,创新总是受到挫折,勇气总是会付出代价,这样也会产生悲观、冷漠、抑郁、逆反的情绪。
二、高校化解大学生情绪障碍的策略
既然我们知道,大学生不良情绪基本来自于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念这两大因素,那么作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的高校就应该从这两大方面的改变入手,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心理和情绪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造就健康的内部环境,运用合理的方法实现情绪自我管理。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但高校与大学生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了高校必须同样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外部环境。高校这个小环境承受的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诱发因素可能性多,而且直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学生与制度规章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冲突,并且有可能成为不良情绪的导火线。因此,高校为学生健康情绪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必要的。
1、构筑社会不良影响的屏障
所谓构筑屏障并不是要高校与社会隔绝,而是需要高校一方面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进行有效地疏化,另一方面创造积极健康的参与社会活动方式。对于社会的不利因子,高校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甄别,采取正确的看待方式,把握正确的是非观念。所谓构筑屏障不是一味地堵、封,而是正视各种社会现象,可以采取讨论、辩论、宣传、竞赛、演讲、情感体验等学生活动方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端正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判断力。积极的活动此涨,消极的信息自然彼消。不要因为高校对大学生猎奇行为的不接纳不作为,而将他们推向社会染缸的深渊。
2、建立大学生情绪管理机制
(1)树立人本观念,重视大学生情绪管理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园地,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尤其做学生工作,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合理诉求,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仅是指导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思想,也是保障大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不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就没有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没有校园的稳定和谐。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各个部门,从学生工作人员到教师员工,从学习到生活,从设施到制度等等各方各面都要以培养和造就学生良好情绪为出发点,都要以避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为要求。
(2)改进工作方法,反思学生工作作风
学生工作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秉持热情高效的工作作风,才是高校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长效保证。首先,学生工作的常规事务要形成规范,形成固定流程,要考虑成熟,设想周到之后执行,切忌朝令夕改,时常反复,否则不仅引起执行单位的连锁反应,也会造成学生的情绪反感,致使往后工作难以展开。其次,一些可灵活控制,有操作性改动可能的事务,应当适当有弹性的空间,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人性化原则,给予综合考虑,使事情处理达到圆满的效果,学生开心舒心,学校安心放心,何乐不为。第三,保持学生工作队伍的热情高效,用激励措施,监督机制,考核标准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培养和任用,保证以热情和关爱对待学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
(3)增强教职员工情绪管理知识
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要学生有良好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首先必须自己先掌握情绪管理知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走上情绪的良性发展道路,才能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关怀和干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情绪管理讲座、知识宣传,集中学习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鼓励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培训或进修相关专业。要让所有教职员工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健康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的事,而是所有面对学生的教职员工都应当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
(4)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长期以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不太重视大学生情感、情绪以及心理方面的变化,更没有形成这些方面的系统的教育。学生在遇到情绪起伏的时候不懂得科学地有效地应对,因此,学校有必要提供条件,对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的教育。包括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开展相关的宣传、咨询、互动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举办游艺、情境模拟等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在遇到与自身发展不利的情绪时懂得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方式解决情绪不适应[2],突破情绪障碍。
3、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关心学生情绪健康
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当重视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家庭状况的了解。通过把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其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能从家庭环境掌握学生的情绪成因,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缓解学生与家长(家庭)之间的冲突和情感错位。
(1)定期与家长对话,无论是通过电话方式还是书信方式,或者借每学期寄发成绩单的机会,与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2)尽量向家长陈述学生的优点,树立家长和学生双方的信心。
(3)尽量转变家长对于成功成才的观念,减少对学生的“情绪负债”。
(4)强调良好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给予孩子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
(5)让家长认识到家校共建学生心理、情绪的重要性,双方的作用缺一不可,不能将学生的成长一味的寄托和依赖于学校。
(二)帮助学生走出自身困念
任何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我管理,情绪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让人实现自我情绪管理。有研究表明,当前的中国大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多数情况下调控情绪主要是通过发泄方式,但是在积极补救方面能力较低[3]。要让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学会自我调整、自我化解不良情绪,不仅需要合理宣泄,关键是要他们形成正确的合理的观念、信念(Belief),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1、情绪可改变,观念是钥匙
很多没有接触过情绪管理的人都会认为,情绪所发不可控制,一味地将导致恶劣情绪的原因归咎于外在因素,实际上情绪管理理论认为,外在的事件不容易控制和改变,但观念是可以自由调整的,当观念发生变化,情绪也会有不同表现。学校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观念。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采取正确的观念就会有相对正确的结果,采取错误的观念就会有相对错误的行为。同样一个人,看法和观念改变了,情绪就会改变,因此要常常训练自己的信念,锻炼自己的意志,更新自己的观念,才会在事件发生的时候,用正确的观念去理解和分析,从而使情绪平和稳定。
2、警惕非理性思维,树立理性观念
目前高校培养人才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少哲学思维的培养,道德观念的强化,是非价值的判断,因而学生不懂得科学地形成自己的观念,从而科学地调节情绪。因此,学校应当开设或有效利用哲学及人文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分清理性和非理性的思维,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防止绝对化片面化的观念。作为人师,应当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非理性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和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言行。
3、寻找合理的情绪宣泄途径
要让学生知道,如果有些情绪无法避免地产生了,也不必烦恼,只要适当合理地宣泄也不是坏事。
(1)学校可以尝试性地提供一些情绪宣泄途径,如效仿国外一些学校设置“宣泄墙”,或者通过学校网络信箱、校园论坛,让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表达出来,辅导员、班主任多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对话释缓和安抚学生的情绪。
(2)建立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的正确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有严重的障碍才去的地方,因而不愿意接受心理辅导,应当纠正这种观点,并鼓励他们在心绪不安的时候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以便将不良情绪化解于萌芽状态。
(3)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效果往往更直接更明显,提倡学生交知心朋友,适当倾诉隐藏的心事。
(4)引导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如声乐、书画、阅读、运动等等,通过转移注意力,提升其他方面的成就感,从而达到宣泄负面情绪的作用。
总之,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情绪健康,对有可能引起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外因和内因充分认识,并有效预防大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提高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的能力,努力构筑安定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
参考文献:
[1]李有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师源性”心理伤害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2]杜继淑,王飞飞,冯维.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9).
[3]肖艳双,徐大真.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情绪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4).
篇8
情绪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通过研究人们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认识,从而培养协调、控制、驾驭情绪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情绪管理的理论方法已经在企业当中被高度重视并运用,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还处于尚未被大力开发的状态。情绪管理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即Activating events,是指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所引发的事件;B即Belief,是指人们对个事情的信念、感觉或者观点,它决定了人们对A事件的反应情况;C即Consequence,是指人们用不同的观点(B)对事件(A)发生后产生的反应,也就是常常讲的情绪。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就是,由什么样的环境引发的事件(A)以及有什么样的观念(B),就有什么样的反应(C)。
我们在做学生工作当中发现,大学生的很多情绪障碍成因正来自于如情绪ABC理论所总结的A与B的不良和不正确,换而言之就是外部的困境和自身内部的困念使大学生产生了负面情绪。
一、大学生情绪障碍的产生与外部困境和自身困念有关
(一)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外部困境
1、社会大环境的侵染和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化的迅猛发展,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眼花缭乱,各种突发事件、争议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很容易便能捕捉到各类信息,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上追求个性,崇尚另类,不走寻常路的心理,使大学生们对积极的、高尚的、正义的事件容易视而不见,自动屏蔽甚至故意抵触,而对消极的、低俗的、价值观指向不明的事件容易模仿、类比和接受。当他们看到一些事件当中与自身条件差不多的人能轻易获得成功,而自己在现实中却常常碰壁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当他们看到一些富二代在父辈的光环下轻而易举成功,而自己条件与之天壤之别时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当他们看到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想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就容易对整个社会失望,或者走上另一种极端,认为要成功就得走歪路,就得不择手段。
2、学校环境的造就和影响
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可谓直接而迅速。学校的影响因素包括:
(1)学校忽视对大学生情绪的有效疏导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很少对大学生的情绪做有效的疏通,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机械化、生硬化,靠硬性的规定和缺少弹性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的行为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合理诉求采取简单的禁止或不予理会的做法,而不是因势利导,疏通化解。如此不仅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渠道宣泄,还会使学生工作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而收不到最好的效果。
(2)学校缺乏一套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机制
首先,从学生管理人员到教师,对于如何识别大学生情绪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教育缺乏认识和处理方法。不少教师,甚至是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学工人员在工作中不太顾及学生的情绪,工作方法简单,教育艺术欠缺,对待学生的态度生硬,沟通渠道狭窄,对话精神缺失,这样不仅不能对大学生不良情绪做有效的管理,而且还可能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这对于大学生的情绪发展是很不利的。其次,没有重视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再好的情绪管理理论都需要经过自我学习和体验,大学生很少自觉地或有意地去接触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他们通常处理自我情绪的方法比较简单、随意、粗放,学校也很少为学生学习情绪管理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营造氛围。
3、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心理形成和发展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生虽然离家求学,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情绪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和谐度、父母是否关心子女、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对子女的期望值等等。往往家庭的因素是诱发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例如不少学生刚入学便陷入家长要求其选择的专业与自己个人兴趣之间的矛盾徘徊,由于就读的专业是家长的期待而非自己的选择,一开始便存在逆反和厌学的情绪;还有不少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与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学产生了隔阂,导致内向、离群、极端等性格,情绪上更容易波动;一些家庭家长制观念严重的学生,对父母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害怕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不好而被家长训斥,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不如意或犯了一些小错误便惴惴不安;还有一些家庭“情绪负债”或“经济负债”严重的学生,成天生活在父母“逼债”的状态下,笔者曾经接触过这样的学生,父母时常将“你的学费是借来的,将来要还”,“找不到好工作赚钱还债就别读了”挂在嘴边,于是造成了学生的不自信、自我能力怀疑、就业压力等等。
(二)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自身困念
情绪管理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C)的激发事件(A)只是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人们对此外部激发事件(A)的认知观念(B)。可见,自身观念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对于最终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后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产生情绪障碍与他们采取不正确的观念(Belief)有关。
1、绝对化的观念
认为某些事情必定会发生或者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观念通常绝对化地要求事情必须得向自己期待和预想的结果发展,然而客观的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为人的意志掌控,一旦结果与自己的期待和预想不一样,便会产生情绪困扰。大学生若有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就会常常预设自己一定要成功,考试一定要考多少分,一定要拿几等奖学金,大家必须公平地对待我,所有的人必须做得让我开心满意,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无意中使自我中心化、理想化,采取这种绝对化观念看待事情,就会导致情绪的不平,挫败感、压抑感、焦虑感随之而来。
2、片面化的思维方式
对一些特例加以放大,一叶障目导致不合理地以偏概全。例如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放大,将社会阴暗面放大到整个社会,由此产生恐惧、绝望和悲观的情绪;对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耿耿于怀,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期否定自我,放弃自我,于是产生自卑、自责、耻辱等消极情绪;对别人的一些缺点进行放大,以别人的某一缺点作为判断其人所有方面的切入点,造成对他人的不合理判断,于是产生沟通障碍、无端猜疑甚至自设假想敌,容易使情绪变得嫉妒、愤怒、不满等等。
3、定式化的看法
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定式化的看法,会使人对某一类事件形成固定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例如以前做过某一件事情没有成功,便认为相似的事情自己再怎么做也不会理想,逐渐形成放弃、淡漠、无所谓、不思进取、不敢于尝试等等畏惧和退缩的心理;认为社会上和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是很难改变的,胳膊总是拗不过大腿,弱小总是被强大欺负,创新总是受到挫折,勇气总是会付出代价,这样也会产生悲观、冷漠、抑郁、逆反的情绪。
二、高校化解大学生情绪障碍的策略
既然我们知道,大学生不良情绪基本来自于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念这两大因素,那么作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的高校就应该从这两大方面的改变入手,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心理和情绪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造就健康的内部环境,运用合理的方法实现情绪自我管理。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但高校与大学生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了高校必须同样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外部环境。高校这个小环境承受的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诱发因素可能性多,而且直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学生与制度规章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冲突,并且有可能成为不良情绪的导火线。因此,高校为学生健康情绪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必要的。
1、构筑社会不良影响的屏障
所谓构筑屏障并不是要高校与社会隔绝,而是需要高校一方面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进行有效地疏化,另一方面创造积极健康的参与社会活动方式。对于社会的不利因子,高校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甄别,采取正确的看待方式,把握正确的是非观念。所谓构筑屏障不是一味地堵、封,而是正视各种社会现象,可以采取讨论、辩论、宣传、竞赛、演讲、情感体验等学生活动方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端正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判断力。积极的活动此涨,消极的信息自然彼消。不要因为高校对大学生猎奇行为的不接纳不作为,而将他们推向社会染缸的深渊。 转贴于
2、建立大学生情绪管理机制
(1)树立人本观念,重视大学生情绪管理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园地,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尤其做学生工作,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合理诉求,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仅是指导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思想,也是保障大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不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就没有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没有校园的稳定和谐。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各个部门,从学生工作人员到教师员工,从学习到生活,从设施到制度等等各方各面都要以培养和造就学生良好情绪为出发点,都要以避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为要求。
(2)改进工作方法,反思学生工作作风
学生工作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秉持热情高效的工作作风,才是高校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长效保证。首先,学生工作的常规事务要形成规范,形成固定流程,要考虑成熟,设想周到之后执行,切忌朝令夕改,时常反复,否则不仅引起执行单位的连锁反应,也会造成学生的情绪反感,致使往后工作难以展开。其次,一些可灵活控制,有操作性改动可能的事务,应当适当有弹性的空间,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人性化原则,给予综合考虑,使事情处理达到圆满的效果,学生开心舒心,学校安心放心,何乐不为。第三,保持学生工作队伍的热情高效,用激励措施,监督机制,考核标准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培养和任用,保证以热情和关爱对待学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
(3)增强教职员工情绪管理知识
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要学生有良好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首先必须自己先掌握情绪管理知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走上情绪的良性发展道路,才能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关怀和干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情绪管理讲座、知识宣传,集中学习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鼓励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培训或进修相关专业。要让所有教职员工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健康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的事,而是所有面对学生的教职员工都应当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
(4)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长期以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不太重视大学生情感、情绪以及心理方面的变化,更没有形成这些方面的系统的教育。学生在遇到情绪起伏的时候不懂得科学地有效地应对,因此,学校有必要提供条件,对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的教育。包括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开展相关的宣传、咨询、互动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举办游艺、情境模拟等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在遇到与自身发展不利的情绪时懂得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方式解决情绪不适应,突破情绪障碍。
3、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关心学生情绪健康
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当重视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家庭状况的了解。通过把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其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能从家庭环境掌握学生的情绪成因,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缓解学生与家长(家庭)之间的冲突和情感错位。
(1)定期与家长对话,无论是通过电话方式还是书信方式,或者借每学期寄发成绩单的机会,与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2)尽量向家长陈述学生的优点,树立家长和学生双方的信心。
(3)尽量转变家长对于成功成才的观念,减少对学生的“情绪负债”。
(4)强调良好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给予孩子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
(5)让家长认识到家校共建学生心理、情绪的重要性,双方的作用缺一不可,不能将学生的成长一味的寄托和依赖于学校。
(二)帮助学生走出自身困念
任何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我管理,情绪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让人实现自我情绪管理。有研究表明,当前的中国大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多数情况下调控情绪主要是通过发泄方式,但是在积极补救方面能力较低。要让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学会自我调整、自我化解不良情绪,不仅需要合理宣泄,关键是要他们形成正确的合理的观念、信念(Belief),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1、情绪可改变,观念是钥匙
很多没有接触过情绪管理的人都会认为,情绪所发不可控制,一味地将导致恶劣情绪的原因归咎于外在因素,实际上情绪管理理论认为,外在的事件不容易控制和改变,但观念是可以自由调整的,当观念发生变化,情绪也会有不同表现。学校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观念。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采取正确的观念就会有相对正确的结果,采取错误的观念就会有相对错误的行为。同样一个人,看法和观念改变了,情绪就会改变,因此要常常训练自己的信念,锻炼自己的意志,更新自己的观念,才会在事件发生的时候,用正确的观念去理解和分析,从而使情绪平和稳定。
2、警惕非理性思维,树立理性观念
目前高校培养人才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少哲学思维的培养,道德观念的强化,是非价值的判断,因而学生不懂得科学地形成自己的观念,从而科学地调节情绪。因此,学校应当开设或有效利用哲学及人文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分清理性和非理性的思维,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防止绝对化片面化的观念。作为人师,应当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非理性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和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言行。
3、寻找合理的情绪宣泄途径
要让学生知道,如果有些情绪无法避免地产生了,也不必烦恼,只要适当合理地宣泄也不是坏事。
(1)学校可以尝试性地提供一些情绪宣泄途径,如效仿国外一些学校设置“宣泄墙”,或者通过学校网络信箱、校园论坛,让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表达出来,辅导员、班主任多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对话释缓和安抚学生的情绪。
(2)建立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的正确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有严重的障碍才去的地方,因而不愿意接受心理辅导,应当纠正这种观点,并鼓励他们在心绪不安的时候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以便将不良情绪化解于萌芽状态。
篇9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篇10
关键词: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72-04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elation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MA Qiang1,2, YIN Hengchan2, LIN Xiaoqun2, YAN Zhihui1
(1. Sport Dept., Central Nationality Univ., Beijing 100081, China;
2. Sport Dept., Beijing Normal Univ.,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two types of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550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four sports institutes in Beijing. The paper reveals that femal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less expression restrict strategy than the male students. The level of the expression restrict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lower than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s.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re effective in predic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item and sports time influence the application of expression restrict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cognitive reappraisal; expression restrict;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ER)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与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心理健康、适应性等方面相联系。关于情绪调节概念界定及其含义,过去几十年的情绪研究历史中不同研究者从多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十几年来著名学者Gross对情绪调节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Gross(1998)提出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影响自己将要产生何种情绪、什么时候出现情绪、同时情绪体验到什么和如何去表达情绪的整个过程”。Gross提出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理论观点认为,在情绪出现的过程里每个人会应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的策略。研究发现,最有价值和人们最常用的策略是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认知重评是认知改变的一种形式,它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策略的一种,是指个体在情绪产生之前改变对引起情绪事件的看法和解释,通过改变情绪事件对于自己的意义和影响尤其是合理化情绪事件来调节情绪。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形式,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策略,是对于要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进行抑制。已有部分国内外研究发现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较高,抑郁水平较低。而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会对心理适应能力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已有研究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研究很少,尤其是实证研究更少,本研究将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便为体育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4所高校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50份。研究样本中男生373名,女生177名,大一学生321人,大二学生164人,大三学生65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情绪调节量表(ERQ),由王力等人(2006)在J.J Gross(2003)的量表基础上修订,共10道题目,每个题目采用likert7点评价:1是完全不同意,2是很不同意,3是有点不同意,4是中性,5是有点同意,6是很同意,7是完全同意,其中1,3,5,7,8,10题为认知重评,2,4,6,9题为表达抑制。认知重评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2和0?85,表达抑制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9和0?77。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是为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和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1993年,由樊富珉、王建中主持“全国UPI应用课题研究”,对UPI的有关条目、筛选标准、实施过程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订。目前,国内已有几十所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常备并每年使用。
1.2.2数理统计法
采集到的全部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管理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平均分为4.84±1.02,表达抑制的平均分为3.78±1.04, ERQ问卷采用likert7点记分,每个题项中值是4分,因此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而较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进一步分析,以4分中值为标准,高于4分为高使用组,低于4分为低使用组,统计发现,高认知重评使用人数占83.4%,其中男生309人,女生149人,低使用策略占16.6%,其中男64人,女27人。高表达抑制使用人数占46%,其中,男生190人,女生63人;低表达抑制组占54%,其中男生183人,女生114人(见表1)。 可见在被调查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中,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人数最多,而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人数少于总样本的一半。
2.2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均值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发现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认知重评上没有显著差异,在表达抑制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表达抑制均值非常显著高于女生(P<0?01)(见表2),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频率更高。
2.3不同专项和不同运动年限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
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运动年限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存在某种影响。考虑到运动形式的特点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可能影响相同或相似,本研究将运动项目分成两大类,集体项目(本文指足球、篮球和排球)和个人项目(本文指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操、田径和武术)。在运动训练年限方面,考虑到短期的运动经历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可能不太显著,因此本文以受训6年为分界,运动经历6年以下为一组,6年以上为一组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发现,认知重评策略在不同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限上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表达抑制在不同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限上交互作用显著,主效应不显著(见表3)。
2.4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2.4.1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本研究将调查所得数据按照问卷评分标准,将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水平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能有心理问题者,第二类是应引起关注者,第三类是心理健康者。结果显示,可能有心理问题者为130人,占总人数的24%;应引起关注者144人,占总人数的26.6%;心理健康者267人,占总人数的49.4%(见表4)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个分组赋值为:可能有心理问题者为1分,应引起关注者2分,心理健康者3分,将心理健康的三个水平分值视为连续变量。
2.4.2两种策略不同使用组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对不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使用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认知重评策略高使用组的心理健康非常显著地高于低使用组(P<0.01),表达抑制的高使用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地低于低使用组(P<0.05)(见表5、表6)。
2.5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5.1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相关性
对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得分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进行皮尔逊相关检验,结果发现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表达抑制策略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见表7)。
2.5.2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两种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都能比较有效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3讨论
3.1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讨论
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高使用群体占了绝大多数,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繁;而表达抑制策略高使用组低于总体的一半,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使用表达抑制的策略频率较低。与叶盈(2012)的研究对某学院200名学生的调查相比,认知重评均分4.72相近,但是与表达抑制均分4.09相差较大,本研究的均分是3.87低于中值4分,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比其他群体大学生更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使用在性别上没有差异,表达抑制策略男生的使用显著高于女生,这一结果显示男生在处理情绪时,更多的是压抑情绪,这与以往对其他群体研究结果相似。产生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是由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同,父母普遍从小教育男孩要会控制情绪,人们普遍期望男孩能够很好地管理情绪,成年男性的情绪表达经常被看做是不够成熟或是缺乏男子气概,人们普遍认同女性的情绪表达。
研究显示运动年限和运动项目对情绪表达抑制策略具有交互作用,并且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表达抑制均分低于其他群体大学生,也低于均值,说明体育运动,尤其是不同项目和运动时间等因素对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有影响,这提示我们,体育运动,尤其是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可能是干预情绪调节策略的一种方法。
3.2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关系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表达抑制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与以往对不同群体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有效地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示我们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亦可以从情绪调节策略的角度加以预测和干预。
4结论与建议
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没有性别差异,与其他大学生的使用水平相近;在性别上表达抑制策略使用存在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体育专业大学生表达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学生更低。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都能够有效地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运动尤其是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二者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能够使表达抑制策略使用水平降低。
建议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从而降低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尽量多使用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尤其是对于男生,他们的表达抑制策略使用更频繁,应给他们关于认知重评策略使用的更多指导。
参考文献:
[1] 许远理,熊承清.情绪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40-141.
[2] James.J.Gross &Oliver P.John.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2):348-362.
[3]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1-212.
[4] 刘启刚.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手段述评[J].心理研究.2008(2):42-46.
[5] 王力,柳恒超,李中权,等.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6):503-505.
[6]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46-351.
[7] 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34-237.
[8] 殷恒婵,卢敏,王新利.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5):41-46.
[9] Gross JJ.Emotion regulation:past,present,future[J].Cognition and Emotion,1999(5):551-573
[10] Masters.J.C,Strategies and mechanism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of emotion[M].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82-207.
[11] Gross,JJ& Thompson,RA.Emotion regulation:conceptual foundations.In JJ.Gross(Ed.),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7.
[12] 詹姆斯·格罗斯.情绪调节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13
[13] 程利,袁加锦,何媛媛,等.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4):730-735
[14] Paul Lucian Szasz a,Aurora Szentagotai,Stefan G.Hofmann.The effe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ang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1(49):114-119.
[15] 李雯,张大均,雷昌雄.焦虑调节:接受策略与表达抑制 认知重评策略之比较[J].心理学探新,2011(4):372-376.
[16] 雷文斌.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偏好——表达抑制还是认知重评[J].价值工程,2011(23):239-240.
[17] 金芳,张珊珊,门淑云.艺术类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人格、自动思维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5):85-90.
[18]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心理学,2001(2):17-22.
[19] 谷玉冰,金秀舫.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3):11-13.
[20]李春生.体育对大学生巡礼健康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3):17-19.
篇11
一是Lazarus和Folkman的应对模型,强调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该理论认为情绪调节可以划分为以问题为中心的调节和以情绪为中心的调节②。以问题为中心的调节关注引起情绪的情境,个体尝试通过努力解决问题降低情绪的紧张程度。以情绪为中心的调节则关注自身情绪,通常采用行为或认知策略缓解情绪压力,如回避、转移注意、转变视角等。两种调节策略各有优势,当个体知觉问题情境可控时,采用直接解除情境刺激的问题中心策略更有帮助;当知觉到问题情境不可控时,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处理情绪更有效。
二是Gross提出的强调情绪调节的过程。他认为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对应不同的过程有不同的调节方式。情绪调节分为两类:认知重评策略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产生之后,情绪反应出现之前,主要通过改变对事件的理解改变情绪反应。表达抑制策略主要通过抑制情绪表达行为降低主观情绪体验,该策略在情绪反应之后[3]。
国内学者对教师情感教学、情绪劳动研究的关注度较高,许多博士或者硕士论文都是针对教师情绪进行研究。但是大都从教师职业道德入手,情调作为教师的信念、职业操守、丰富知识、态度等。本研究拟从心理学的情绪调节理论切入,以高校教师为对象,探讨Gross情绪过程理论中的两种调节策略对高校教师情绪的影响。
1.研究方法
1.1工具
1.1.1情绪调节策略问卷
该问卷由Gross编制,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共10道题目,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越高。问卷实测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785。
1.1.2情绪量表
情绪量表采用Kammann和Flet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测量正性和负性情绪的项目各10个,正性和负性题目交替排列。量表采用5点计分。实测正性情绪项目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890,负性情绪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862。
1.2被试
有效被试114人,性别方面,男性32人(占28.1%),女性82人(占71.9%)。年龄方面25岁以下4人(3.5%),26岁~35岁82人(71.9%),36岁~45岁22人(19.3%),45岁以上6人(5.3%)。教龄方面,0-1年6人(5.3%),1年~3年23人(20.2%),3年~5年23人(20.2%),5年~10年36人(31.6%),10年以上26人(22.8%)。学历方面,本科22人(19.3%),硕士75人(65.8%),博士及以上17人(14.9%)。职称方面,初级职称29人(25.4%),中级职称67人(58.8%),高级职称18人(15.8%)。
1.3施测过程
采用问卷星在线问卷系统收集数据。
2.结果分析与讨论
2.1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系数
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皮尔逊相关矩阵。首先,性别与认知重评呈显著正相关,女性在情绪调节时更多地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说明女性教师更关注情绪的表达和调节,且在情绪调节时较理性。年龄和学历变量与教师情绪及情绪调节策略没有显著相关。教龄在认知重评策略上显著负相关,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在进行情绪调节时所使用的认知重评越来越少,教授学生时间越长,职业熟练感越强,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情绪性反应或行为较为相似,对情绪的调节策略趋于自动化。职称与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随着职称的升高,教师更喜欢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认知重评与正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表达抑制与负性情绪显著正相关。
注:N=114。性别为虚拟变量,男生=0,女生=1,均值表示女生所占比例。学历和职称均为虚拟变量,分数越高代表学历或者职称越高。*p
2.2情绪调节策略对教师情绪的预测
表2是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为预测变量,分别以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为结果变量进行的回归方程拟合结果。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共同解释了正性情绪变化的28%,负性情绪变化的21%,且达到显著水平,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均能对教师情绪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认知重评正向预测正性情绪,且这种预测达到显著水平;表达抑制负向预测正向情绪,这种效应边缘显著。认知重评负向预测负性情绪,且达到显著水平,表达抑制正向预测负性情绪,达到显著水平。
由此可见,在产生情绪上,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虽然都起到了情绪调节的作用,但是在正性情绪的产生上,认知重评策略更好。
3.实践思考
本研究结果对高校教师的课堂情绪调节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自身情绪的调节,注重引导学生的情绪情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课堂活力,提升教学实效。
首先,多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强化情绪体验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认知重评能够很好地预测正向情绪。教师多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发更多的积极情绪,在工作中、课堂上能拥有轻松和舒适的心情,有利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缓解工作压力。
第二,运用认知重评策略管理课堂,激发课堂活力。高校课堂具有自主学习的特点,一些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坚持听讲,课堂学习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教师运用认知重评的策略进行课堂管理,同学生探讨课堂情绪,在情绪反应发生之前进行理性调节,有助于提升课堂活力。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正向情绪调节,活跃课堂氛围。教师言传身教,将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用于课堂教学中,强化课堂中充满积极意义的正性情绪,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感染,有助于维持活跃和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节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高校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方法,开拓思维,培养能力。若高校教师多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课堂情绪,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调节情绪的方式方法,则对于个人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总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选择相对来说作用较为明显的情绪调节策略,即认知重评策略。这样不仅能调整自身的情绪,还能促进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积极心理学趋势的影响力下,这种策略更能彰显实践意义。
注释:
①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J].心理科学,2000,23(1):109-110.
②Lazarus,R.S.,Folkman,S. 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84.
⒖嘉南祝
篇12
一、情绪劳动的概念
情绪劳动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在1983年率先提出。他将情绪劳动定义为“管理自己的情感以创造一种公正可见的面部和肢体的表现”,明确指出员工不仅要付出体力和智力等方面的劳动,还包括员工的情绪方面的努力付出,情绪劳动开始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美国学者Ashforth 和Humphrey把情绪劳动定义为“表达适当情绪的行为”,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员工的情绪表达,员工的情绪表达是否真诚,与工作效果积极相关。Morris和Feldman则认为情绪劳动是“在人际交流中,通过努力计划和控制以表达组织期望的情绪”。Grandey认为情绪劳动是“员工为了满足组织的要求而对情绪感受和情绪表现进行调节的过程”。虽然学者对情绪劳动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都认为员工的情绪是可以调节的。Hochschild更多地从社会学角度,关注员工在情绪管理过程中的困扰。Grandey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更为关注员工在情绪劳动过程中的情绪变化过程。而Ashforth 、Morris 等更多地从组织的角度来研究情绪劳动,希望为组织提供有效的情绪劳动管理策略。
二、情绪劳动的策略
Hochschild根据戏剧表演理论,提出情绪劳动有三种策略:表面行为、主动深度行为、被动深度行为。所谓表面行为,即员工虽然按照组织要求表现的情绪表达规则表达情绪,但其内心的情绪未发生真正改变,即我们常说的“陪笑脸”。而主动深度行为是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得内心的感受与情绪表达保持一致,尽可能激活能够引起某种情绪的一些想象和记忆等心理活动,通过感同身受、移情、置换等方法尽力改变自己内心的情感,表现出顾客需要的情感。Ashforth 和Humphrey则提出了四种情绪劳动策略,即自主调节(自发的情绪行为),表层扮演、深层扮演和失调扮演。Diefendorff等人提出了情绪劳动的三种方式:表层扮演、深层扮演和真实情绪的表达。当员工的真实情绪与组织的情绪表达规则恰好一致时,员工只是自然地表达自身的情绪,而没有刻意进行情绪管理行为。本人赞同将情绪劳动策略分为三种,即自然表演、表层扮演、深层扮演。
三、情绪劳动对个体心理健康变量及工作绩效的影响
1、情绪劳动对个体心理健康变量的影响
一些欧美学者实证研究分析了服务人员的情感劳动与其情感消耗之间的关系。Morris和Feldman为了测量情绪劳动,把情绪劳动分为四个维度:交流的频率、留意程度、多样性、情绪失调。情绪劳动中需要与顾客面对面交流的频率越高,员工对组织的情绪表达规则越重视;工作任务本身需要展示的情绪种类越多,员工就会越重视情绪的表达。当情绪表达的频率、对展示规则的留意程度、情绪表达的多样性越高时,员工情绪衰竭的程度就越高。当员工在工作中的情绪失调程度越高时,其工作满意度就会越低,当长期的情绪劳动导致的承受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产生情感疲惫、成就感降低和情感淡漠等,进而导致职业枯竭。Hochschild也指出,在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情绪劳动之间会出现自我异化的现象,因而长时间的情绪劳动会导致工作倦怠。
胡君辰等将情绪劳动策略作为中介作用加以研究,发现情绪要求的规则性对情绪劳动的影响不可忽略,组织的专注度对情绪耗竭的间接影响是负的,而情绪要求的严格性和多样性对情绪耗竭的间接影响是正的,会引起情绪耗竭,因为导致员工倾向于采取表面行为的策略,而表面行为会导致员工引起情绪耗竭。
在众多服务型行业,情绪劳动都广泛存在,并且因情绪劳动而导致的职业倦怠、情绪失调、工作满意度下降等现象尤为突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使我国正进入工作倦怠的高峰期,其中医务人员高居第二位。汤超颖等用电信企业的实证研究,探索了情绪劳动策略在情绪智力和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认为高情绪智力的员工倾向于运用深层行为,减少情绪失调感和情绪耗竭的发生,并提倡员工在情绪劳动中采取深层行为策略。
2、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Ashforth 和Humphry等更关注的是情绪表达与工作效果的关系,认为员工的情绪表达是否真诚,与工作效果积极相关,特别是表层扮演,可能会导致情绪劳动无效。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员工的情感性劳动对企业和顾客有积极的影响。员工表现正面情感,可直接和间接地提高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增强顾客的再购意向。在高度接触型服务环境中,表面表演会令顾客觉得服务人员虚伪,深层表演才能令顾客感受到服务人员的真诚可信。
四、改善情绪劳动管理的管理对策
研究表明,情绪劳动有正反两方面的结果。正面结果有利于组织的绩效改善和目标实现,而负面结果则是对员工身心健康的一系列影响。对于服务性组织,如何疏导员工情绪,重视员工情绪管理,从源头上找到可能会影响员工情绪表达的因素,使员工在情绪劳动付出时,尽量采取真实表达或深层扮演的策略,避免表层扮演,是改善员工管理和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
1、将员工情绪劳动的能力要素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范畴
员工向顾客提供服务的能力,应该成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具有较高情绪技能的员工,在出现人际障碍和情绪失调等问题时能更好地进行自我情绪调节。员工人际交往的能力、情绪智力等技能都应该给予合适的报酬。
在进行员工筛选时,有必要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组织宗旨的契合度作为员工情绪智力考量内容的核心,从而有效防止或减少员工入职后情绪失调乃至员工流失的可能。在人员招聘环节,应该设计一些考察个人情绪智力方面的模块设计内容,尽量招聘一些能够积极配合、认同组织文化,具有一定团队合作精神的情感密集型劳动者。同时,针对情绪劳动的相关技能进行开发培训,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人际交往、情绪觉察、情绪管理与表达以及冲突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情绪劳动技能。
在员工的薪酬管理方面,将情绪劳动所需要的能力要素列入对员工的考核内容之一。Hobfoll的资源保持理论表明,人们倾向于保存自身的资源,如果个体因为情绪劳动付出努力会导致资源损失,就有获得相应回报以补充资源的心理需求。给予情绪劳动付出者合适的当期回报,比如采取职位晋升、发放奖金、旅游、培训等激励措施,可更好地激发员工潜能,以便采取更合适的情绪劳动策略。
2、提升组织的支持度
许多研究发现,情绪劳动对个人心理层面的影响会因工作自主性、上级支持等工作特性以及承诺、人职匹配、情绪智力、情感真实性等个人特质变量而有所不同。多数学者都认为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正相关。候奕斌、凌文辁发现具有高水平组织支持感的员工对其主管的态度也更积极,其自身工作绩效的提高幅度也更为明显。许为民、宋体忠认为组织支持感增强了深层扮演、真实情绪表达对工作绩效的正面影响,缓冲了表层扮演对工作绩效的负面影响。组织应当给予员工更多的工作支持度和工作自主性,给予员工更多心理上的支持与指导,关注其个人的职业发展。
3、创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在组织内部应尽量创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和工作环境,提升员工组织内部的工作满意度。企业良好服务氛围的形成,有利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不同的服务氛围,导致了不同企业员工的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的差异。通过发挥正面的情绪分享和情绪感染作用,用团队情绪氛围去影响成员态度以及行为意向,从而使员工自发而非强迫性地进行情绪劳动付出。当员工感受到组织强烈的服务文化氛围,明确了团队的目标,就会有更多的工作激情投入到情感劳动的付出之中。只有员工感受到组织内部优质的真诚服务,才有可能实现对于外部顾客的优质真诚服务。
4、尽量做到组织公平
在工作安排、薪酬待遇等方面,应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不公平的组织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干扰员工的情绪,还会引起员工之间的互相猜忌,主观上采取不配合的抵触情绪,难以形成融洽的同事关系。而员工关系的微妙,也会导致情绪的相互感染,影响组织的服务效果。因此,应尽量使员工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尊重员工的价值;同时,尊重员工的自尊,让员工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决策发言权。这都有利于员工在服务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更多地用正面情感去感染顾客。
5、帮助员工加强情绪压力管理
管理者应关心员工的情绪表现,建立畅通的内部沟通渠道、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实施压力管理项目等。员工也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识别和控制的能力,妥善管理好自身情绪,比如采取自我安慰措施,主动摆脱焦虑、不安情绪,学会进行自我激励,善于从别人的表情来判读其内心感受,体察其动机想法。对个人目标进行合理设计,增加成功事件的体验,失败时进行正确归因,增强成功的信念。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心理辅导员、心理发泄室等,建立员工情绪疏导机制,尽量找到引发员工情绪的根本原因,从员工关系、工作设计、利益分配等多环节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改善员工情绪,引导员工从内心愉悦出发,更好地进行情绪劳动。
6、通过发挥工作自主性,增强员工自我效能感
管理者应该给与员工更多的“心理受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员工的心理受权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让员工真正感受到工作意义、自及影响力,从而有更大的工作积极性,提升自我效能感。与低自我效能的个体相比,高自我效能的员工能够更好地按照组织要求完成与顾客的情绪交流,较少体验到自身感受与组织要求的矛盾,情绪失调、工作倦怠的发生率较低。高自我效能的个体成就动机更强,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管理者可以赋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性,鼓励员工多从事创造性工作,让员工有更多地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感受到自身工作的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去应付枯燥的服务性工作,从而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贴心服务。当真实情绪体验与职业要求不一致时,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就会更倾向于采取需要更多心理加工,运用深层表现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表达。
五、结论
服务性企业应更多地从组织层面和员工个人层面,有意识地针对情绪劳动的特点,改进管理措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双赢”局面。应从管理和制度设计方面予以考量,尽量做好前因变量的控制,以达到情绪劳动管理的最佳效果。组织层面与个人层面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最终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服务性组织的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 Hochschild A R:The Managed Heart[M].Berkel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2] Ashforth B E,Humphrey R N:Emotional labor in service roles: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3(1).
[3] Morris J A,Feldman D C: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 labour[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4).
[4] Grandey A A:Emotional 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a new way to conceptualize emotional labor[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0(1).
[5] Diefendorff J.M,Croyle,M.H,Gosserand,R.H: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5(2).
[6] 胡君辰、杨林锋:“情绪劳动”要求与情绪耗竭:情绪劳动策略的中介作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2).
[7] 黄梅、张继翠:护士工作倦怠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医学,2006(8).
[8] 汤超颖、周岳、赵丽丽:服务业员工情绪劳动策略效能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0(22).
[9] 张秀娟、刘义趁、申文果:情感性劳动及其激励因素[J].现代管理科学,2007(7).
[10] 张冉、玛瑞迪斯・纽曼:情绪劳动管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篇13
一、问题的提出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影响儿童情绪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儿童的生物特性、身体特性、气质类型、认知发展水平、家庭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1,2〕
家庭作为幼儿最早接触、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在儿童教育尤其是儿童情绪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儿童的主要照料者,父母无疑在其情绪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外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情绪表达、交流及其对儿童的情绪反应都会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3〕
父母可能从三个方面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一是遗传因素,二是榜样作用,三是教养方式以及亲子互动质量。可以说,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4-6〕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了解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并创设消极情绪情境以观察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情况,探究父母情绪管理能力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如何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以期为家庭的儿童情绪教育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某一级幼儿园120名中、大班儿童及其母亲(或父亲)为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儿童均无严重躯体障碍,且智力发育正常。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被调查儿童的年龄性别构成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量表
本研究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简称EIS)对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行测评。该情绪智力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Schutte等人在1998年编制的一份自陈问卷。量表内容涉及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和情绪利用四个维度,共计36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制计分。我国学者王才康于2002年将此量表译成中文,并验证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α系数为0.84)。研究者对本量表作了局部调整,每个维度保留6道题目,共24道题目。经统计检验,调整后的量表内部一致性较高(α系数为0.7003),提示具有良好的信度。〔7〕
2.情境测验工具
办公室一间,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两把,摄像机一台,一元硬币3枚,玩具若干(不倒翁娃娃、小汽车玩具、哆啦A梦公仔、毛绒手机座、甲壳虫玩具、建筑工人人偶、毛绒小熊)。
(三)施测程序与方法
主试在一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对被试进行一对一的测试。
施测前主试先与被试聊天,以让被试熟悉环境和主试,并对镜头不再有好奇感。待被试与环境和主试较熟悉后,开始测试。
步骤一:主试问:“这里有几件玩具,你最喜欢哪一件呢?”被试选择后,让其自由玩耍所选玩具1~2分钟。
步骤二:2分钟后。主试问:“你很喜欢它对吗?想不想把它带回家呢?你如能完成一个任务,老师就把它奖励给你,好吗?老师这里有三枚硬币,你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它们全部立起来(示范一枚),老师倒计时数数,计时结束的时候,如果你能让它们全部立着不倒,就可以把这个玩具带回家,你想试一试吗?”
步骤三:主试宣布游戏开始,儿童独自尝试立硬币。在还有一枚硬币没立起时,主试倒数“5、4、3、2、1”至“停”,宣布游戏时间结束,并说:“很可惜,你没能完成任务,所以玩具不能带回家了。”
步骤四:主试说:“你最喜欢的玩具没能带回家可真遗憾,但是老师可以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再试一次吗?”若儿童选择再次尝试,重复步骤三。若不愿意尝试,则进入步骤五。
步骤五:宣告儿童不能将玩具带回家后,按下摄像键,录像时间为两分钟。摄像停止后,主试进行提问以再次引发儿童负面情绪:“真可惜,你没能完成任务,不能把玩具拿回家了,你觉得难过吗?”儿童回答可能分为三种:(1)难过(或点点头),(2)没有反应,(3)不难过。回答不难过的,追问不难过的原因。追问与前面的录像时间合计为3分钟左右。
步骤六:对录像中儿童的行为和语言进行编码和统计分析。
(四)编码和计分
本研究中,对于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既采用结构性编码,又使用功能性编码。将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分为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发泄、被动应付和自我安慰六类,其中前三类为积极的调节策略,记1分,发泄和被动应付为消极的调节策略,记-1分,自我安慰不计分。在主试询问时,回答“难过”或不说话的,不计分;回答“不难过”的(无论真实与否),记1分。将儿童对“为什么不难过”的回答归入以上六类调节策略进行计分。三项分数的总和为该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综合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