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培训职业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与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作用。而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与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提供职教研究与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点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作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作用;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作用;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作用。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准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与“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与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措施。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篇2
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到90年代初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结构和管理模式连续调整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之前,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的设计和认证完全是在国家和州层面上,虽然有些项目是不同州之间的合作或互认,但是职业教育的实施几乎都由州政府拨款和管理的公共职业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学院负责。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公众不满经济衰退。80年代中期,青年失业率高达15.1%。80年代晚期,澳大利亚参加学徒制和受训制的人数下降。1989年和1992年,学徒和受培训者分别下降6%和25%,青年失业率增加了11%。此时,联邦政府决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进行结构化改革,把为青年就业做好准备纳入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重要目标。20世纪80~90年代,多数TAFE学院开展培训失业者的工作,还为青年人特别是那些辍学者提供职业教育课程。劳动力市场的恶化以及经济的基础地位,导致了澳大利亚部分经济转型,致使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更加注重海外市场和国内竞争。这一时期,TAFE学院与行业联系并不紧密,青年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转换缺少结构化学习路径。因此,1987年的《澳大利亚重建》(CommonwealthReconstructionTrainingScheme)报告提出关注职业教育与企业技能形成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多数州政府都致力于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提供,培训政策没有与行业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整合起来。1987年,联邦政府出台的报告《澳大利亚技能》(SkillsforAustralia)提升了职业培训的地位,该报告提出职业培训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心地位,并建议设置整合就业、教育和培训的项目。[8]1987-1989年,职业主义共同体政策开启了政策重大变化的窗口。国家就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就业技能形成委员会等新的咨询机构引进政府、行业、学校伙伴关系的政策,实现跨部门合作发展职业教育。1992年以后,通过澳大利亚培训署制定的相关协议,使联邦、州、地方政府达成一致,创建了在澳大利亚培训署管理下、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由此也建立起了联邦、州、地方政府共同决议职业教育优先权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劳动力市场变化很大,澳大利亚服务业发展迅速,传统的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不断萎缩,无技术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岗位不断减少,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这个时期,私人培训机构不断出现,为服务业提供培训。同时,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伙伴关系的建立,也促使企业代表在州或领地层面上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很多行业制定了本行业的国家能力标准,参与开发州层面的、能力本位的课程和模块。同时,州教育局也开发了一系列职业教育课程满足学生需要。经过80年代的发展和调整,TAFE学院遍布澳大利亚各地,毕业生受到雇主的青睐。
三、推进体现新职业主义倾向的改革阶段
1992年至今,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澳大利亚推进体现新职业主义倾向的改革,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快速发展的时期。此时,劳动力市场变化很大,产业部门中经济服务业、咨询和人力服务业占了很高比例,无技术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岗位不断减少,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澳大利亚逐步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这一阶段,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在澳大利亚得到各界的重视,伴随着权力下放政策的实施,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组织建立起社会伙伴关系。同时,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体现出新职业主义倾向,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应该满足区域青年的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框架。尤其是1992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AustralianNationalTrainingAuthority)成立,这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事件。国家培训署在制定国家战略、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框架,促进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建立有效的培训市场,促进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联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组织成为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十年,联邦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国家培训署制定了三个非常有影响的国家战略。第一个国家战略《迈向技能型的澳大利亚》(TowardsaSkilledAustralia)提出优先扩展培训市场,通过竞争筹资试图开放培训市场,特别是通过竞争方式分配资金。该战略试图开放竞争市场,提高培训学校的质量。第二个国家战略《通向未来的桥梁》(ABridgetotheFuture)提出加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鼓励组织学习文化的发展,强调培养澳大利亚劳动力技能基础。该政策强调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实现职业教育公平,提高培训投入,最大程度提供公立职业教育费用。第三个国家战略《塑造我们的未来》(ShapingourFuture)倡导广泛合作与协商,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未来发展的愿景和战略。它试图反映劳动力的结构、就业形式与工作组织构成的变化,满足学习者多种形式学习的需求。这个政策揭示了未来职业教育政策将以个体和雇主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了一系列国家框架,澳大利亚联邦、州政府与企业、雇员和培训机构代表共同开发国家培训系统,为澳大利亚适龄工作者提供国家认证培训。1995年,澳大利亚政府了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AustralianQualificationsFramework,简称AQF),该框架为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资格证书提供了详细的和不同等级的国家路径。1996年,了国家培训框架(NationalTrainingFramework,简称NTF),该框架包括培训包概念,提供了确定能力标准、传授和评价的方法,采用先前学习认证原则加快课程学习。1997年,了澳大利亚国家培训认证框架(AustralianRecognitionFramework,简称ARF),该框架提供了全国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其标准得到各州、领地的认可。1998-2003年制定的国家战略体现了职业教育“灵活性”、“问责制”、“可获得性”等规则目标。
其一,联邦政府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以为澳大利亚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配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的人才为己任,鼓励多种途径开展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项目。这样既可以提高那些失业的早期辍学者的就业机会,又可以为国家储备潜在的拥有新技能的人才。其二,通过注册培训机构为州、领地劳动者提供国家认证资格证培训,促进劳动力洲际流动。需要确定培训结构,去除障碍。其三,政策制定、资金划拨、技能传授都应该以满足受培训者需求为中心,必须保证个体获得公平待遇。其四,提出建立一系列澳大利亚国家技能标准,确保澳大利亚的国际领先地位,提高澳大利亚技能水平,使全社会重视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五,通过完善问责制,提高州、领地职业教育信息管理,实现职业教育价值最大化。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资金主要来自政府、企业和个人。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价值的认识提高,联邦政府、州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逐年提高。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依然是主要投资方,联邦政府占政府投入的1/3,但地方政府的投入要高于联邦政府。以2008-2012年澳大利亚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获得经费为例,各种资金的总额由2008年的61.10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84.285亿美元。2012年,州政府拨款43.334亿美元,联邦政府拨款23.254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将“有限竞争”理念引入培训市场。1994年的《澳大利亚国家竞争政策》(NationalcompetitionpolicyforAustralia)报告指出,政府拥有的实体需要有更大的竞争力,需要去除州际间的障碍,摒弃某些领域的垄断行为。1997年颁布的《用户选择》(Userchoice)政策允许雇主和他们的学徒、实习生自由选择那些由政府资助的正式注册培训组织参与培训项目。为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公平竞争,一些领域专家建议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州政府应该定期为公立职业院校拨款,同时也应该为私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拨款资助。这些改革使非TAFE学院可以获得资金开展培训活动,同时也促进了跨州培训活动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职业教育政策和管理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试图使职业教育与行业联系更紧密,这些政策希望能提高澳大利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联邦政府所倡导的新学徒制被各州、领地所接受,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都将校企合作放在重要位置。1994年成立的澳大利亚学生实习基地,建立了校企合作项目的伙伴关系。这种实践与经验的职业化模式,是一种关注区域利益、整合教育资源、践行做中学、重视工作场所中的学生福利的模式。1998年,《新学徒制》(NewApprenticeship)等国家层面的学徒系统、实习系统项目开始运行。为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在1990-1994年,澳大利亚执行了《培训保障法》(TheTrainingGuaranteeAct)。该法旨在提高企业自主教育与培训的水平,提出企业将1.5%的工资总额用于员工培训。然而,这个强制征收比较注重大企业,大企业用于培训的花费多于中小型企业。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关注点由学习生活向学习工作转变。此时,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企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也促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改变其培养目标,重塑宗旨。2013年,51.9%的企业运用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满足它们的培训需要,其中33.3%的企业提供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26.9%的企业提供了学徒或实习,20%的企业采用国家认证培训。47.5%的企业采用了非认证培训,高达77.6%的企业运用非正式培训,有12.4%的企业没有组织培训活动。从2007年到2011年,15岁以上的学习者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成功通过培训的人数比例逐年稳步上升。通过率从2007年的79.4%上升到2011年的82.7%。另外,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学习者的就业也产生影响,经过培训的学习者比没有参与培训的人获得工作机会多。例如,2007年,二者相差7%。2008年,二者相差6.7%。澳大利亚工业部每年都进行雇主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雇主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满意度一直很高。以2013年为例,90%以上的雇主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对工作技能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雇主对工作需要的职业资格培训的满意度为78.3%,雇主对学徒制和受训制的满意度为78.8%,雇主对国家认定资格的培训满意度为83.1%,雇主对非认定培训的满意度为90.3%。这些指标2005-2013年间呈现逐渐上升趋势。随着行业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工会和雇主委员会在政策决策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工会和雇主委员会参与制定国家行业能力标准,参与开发与行业相关的、符合行业标准的国家课程文件。此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与联邦政府、州政府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各种水平的决策确立行业的领导地位,包括教授课程、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促使职业教育模式由“供给模式”向“需求模式”转换。
篇3
二、加拿大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在加拿大以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培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特征突出。
1.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征
(1)教学形式新奇,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喜好,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新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和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摘要:参观用语、基本对话交流等,信息量适度,易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英语的基本会话。
(3)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有独到之处。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轻易把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和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上午学习日常生活用语,下午就到有关的相关的地方去进行实践学习。
(4)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天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2.计算机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1)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教学实例接近生活和实际工作需要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加拿大学院的教师根据我们学员学习的特征进行案例教学,所采用教学案例很实用,接近我们的生活和实际工作,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2)课堂作业采用大作业的项目形式
教师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创新能力,以大作业形式让我们完成他们所提出基本练习要求,学员做好大作业后,要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职业技能,例如,网络平安教师,曾任教前公司的网络管理部门经理,有极为丰富的网络平安管理经验,另外他所展示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打破了传统的PowePoint课件模式,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网络传输的原理,把讲解枯燥的原理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动画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喜好;多媒体教师在HBI学院任教时,自己设计开发网站,做专业摄影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冰球教练,同时也是冰球队的经纪管理人。数字技术教师是一位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有丰富的数字音乐制作经验。他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向我们传授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
在进修期间,还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类型有摘要:授予文凭和证书的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和预备性练习;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形式多样摘要: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专科、四年制本科(和大学联办)和一年制探究生专业证书班等。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和意识,老师讲课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学生自学和思索。老师有时会选择一个project(项目),让学生自学后提交书面报告或根据项目内容完成相关内容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件和资料,提交书面报告;或者自己通过自学后完成项目操作任务提交操作成果,否则只能得到0分的成绩。另外,在许多教学场合,教室和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碰到实际新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和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新问题,大家商量策略、分头预备,最后在班上宣讲和表演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把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安大略省宾顿市FletchersMeadow高中,还推行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和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把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篇4
秦皇岛市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农民工问题,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先后出台了《秦皇岛市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办法》、《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实施意见》、《秦皇岛市农民工平安计划(二期)实施方案》、《秦皇岛市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等文件,对农民工就业、工资、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给新生代农民政策保障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农民的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完成角色转换、提高就业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此政府也采取了鼓励、支持甚至埋单的政策,以此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总体收获不大。
2.1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缺乏就业技能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进入更高层次就业领域的主要障碍,秦皇岛把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作用放在促进就业的突出位置,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技能和素质。但是根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原因在于传统的大课堂集中授课的方式已经不适合他们,而且农民工普遍认为培训内容和就业是“两层皮”。因此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对该群体实施何种类型、何种层次的教育,清楚地了解该群体面向的职业领域与就业层次,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职业技能培训中应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既要有面向市场的前瞻性,又要符合农民工自身教育程度和工作实际,使新生代农民工学有所用、学用结合、用到见利、见利促学,真正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
2.2职业教育培训与企业脱节,企业参与度不够根据对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他们更喜欢半工半读或订单式培训,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与在稳定的就业环境下参加培训,而且希望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能直接接受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规定,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而秦皇岛大部分企业没有执行。目前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重使用、轻培养,许多企业没有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培训作为自身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更不重视在职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参加学历教育在时间和经费上不支持。因此政府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使企业成为培训农民工的主阵地,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地点应该从学校转到企业,让企业为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并抽调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农民工培训当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
2.3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匮乏,缺乏合理的整合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涉及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三方面,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战,缺乏有效地配合和协调,培训机构分散、泛滥、缺乏监管,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培训质量难以提高。将农民工培训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职教研究有效结合起来是实现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突破的根本途径。秦皇岛拥有完善的监控和评估机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先进的培训设施设备,如果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抓,三方联动起来整合优势资源,必将解决农民工培训的瓶颈问题。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策略
3.1培训层次新生代农民工都是年轻人,厚积薄发,应兼顾知识、能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使其具备现代社会新观念。知识方面,具备社会生活、法律和心理健康知识;技能方面,掌握一门以上可以谋生的技术;心理方面,学会合作、自信、自强和心理疏导,正确对待挫折和人生;情感方面,融入城市生活,热爱城镇,安心工作。
3.2培训课程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参加学历教育,人力资源部门可开设职业课、选修课、企业类课程。职业课根据行业、工种设置课程,如电工类课程、美容类课程、家政类课程,按照初、中、高层次设立班级,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供学习者自由选择。选修课体现多样化和实用性,开设电脑类课程、英语口语类课程、社交礼仪类课程,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养。企业课程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团队意识等教育为主,由各企业负责实施培训,与用工相结合,使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企业。
篇5
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双重影响下,一些高职院校提出办学目标是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社会评价方面,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成败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率。大部分高职院校创建诸如“专业+技能+计算机(或外语)”、“学历+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工厂(企业)”、“课堂+实训+技术文化”等培养模式,要求每位学生在毕业前至少拿到一项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在这些培养模式的指挥棒下,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就看是否与考证相衔接,与各类考证无关的基础课和公共课就理所当然受到冲击。据笔者在广东部分高职院校调查的情况来看,像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就可开可不开,即使开了,也是大大压缩课时,其他的通识教育课或才艺课就更别奢望了。一些高职院校索性把学制学时压缩了,学生最后一年就被推荐或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再也不用对学生进行跟踪教学,学生基本与学校脱离关系。部分高职院校一直没有开设过选修课,甚至一年也不举办一场讲座或一次论坛。不少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考证教育、岗前培训和就业培训,学校一切工作围绕考证和学生就业展开。在人才培养上,只要学生能就业甚至于“被就业”就算完成;体现在教师身上,课堂教学成了考证教学;学生也是这样,选择的专业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根据考证是否容易,是否容易毕业和就业。高职教育完完全全成了岗前培训,与社会上热门一时的电脑、会计、外语、文秘、电工等培训班毫无两样,高职院校彻底办成了就业培训站。
二、思索: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辨析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本质不是职业训练,也不是职业培训。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国家对高职这一定位可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其核心是教育而不是培训。高职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有共性特征。高职教育包含和包容了职业培训,开展职业培训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但高职教育并不等于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只是高职教育中很少的一部分,职业培训不能代表高职教育。在当前高职教育普遍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下,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本质差异表现在:高职教育实施的机构是高等职业院校,属于国民教育系列,职业培训则是一般的社会机构也可以实施,甚至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开展职业培训;高职教育实施目标是使个体通过学习有能力主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培训的目标主要是被动适应工作岗位;高职教育目标的重心是关注学生系统思维的训练,学生必须学习过程中实现技能、知识与价值观的系统整合,职业培训教育目标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就是生产短期的技术熟练工;高职教育实施环境要求具备学习功能,强调实训实习基地集真实、仿真与虚拟为一体的生产与教育元素的整合,职业培训只注重环境的真实性;高职教育师资要有综合教学能力,即“双师型”教师,职业培训师资只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实施平台的基础是完备的教学管理系统,职业培训则常采用简单的项目管理方式。因此,高职教育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不可能等同于职业培训,将高职教育视为职业培训是模糊了教育与培训的本质区别,是曲解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对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辨析,并非否定职业培训所承载的社会服务功能,如岗前培训、各种职业考证确实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人才,也为学生成功就业准备了条件。
三、方向:高职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终极意义上,教育的目标指向人本身。公民素养大体通过获取两大类基本知识而生成:一是解决物质世界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科学与技术知识,形成“做事”的素养;二是解决精神世界领域问题以及人类社会组织的知识,主要包括道德、价值观、信念、各种社会惯例和规则等方面知识,形成“做人”的素养。从企业用人的要求来看,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具体包括六方面的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对行业的兴趣、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用人单位普遍看重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企业认为高职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只要具备二者,高职学生就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从而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人才。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1年底,首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育人高端论坛在深圳召开。与会专家学者指出,高职院校要以育人为主旋律,要以文化内涵育人,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就是真正要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承担责任、文明知礼、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真正使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成为培养适应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全面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能力与素养恰恰都是通过完整系统的高职教育来养成。高职教育要提升内涵就要抛弃那种认为高职教育就是搞搞培训的观念和做法,高等职业院校更崇高的使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和专业渗透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该从专科层次起步,进而发展到应用本科教育,应用硕士和博士教育。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本领”,而且要有“教养”,不但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
(作者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快速发展,跨区域流动就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项重大工程,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现状
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触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引起一些新的矛盾,一部分农民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管理、销售、信息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国家虽然削减了很多税费,但是由于农民自身因素,致使农民收入缓慢。
1.1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薄弱。
1.1.1职业培训体系不完善,领导机构不统一,直接造成对农民培训的责任不明确。一些地方对农村职业教育在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农村职业教育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致使国家规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1.1.2无固定经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无法保障。尤其是山区和偏远地区,农民教育经费更是奇缺。由于r民传统意识和经济状况以及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的限制,使农民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带有公益事业的性质,需要政府有专门的资金保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1.1.3盲目性大,农民职业培训无长远规划。各部门组织和实施农民培训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使得农民培训工作往往是以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出现,不能按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工程"来落实。
1.2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低,缺乏市场竞争的经营理念。
1.2.1农村生产力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相对滞后。目前农民的受教育层次总体上偏低,全国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52.7%是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仅为11.7%,大专及以上是2.1%。
1.2.2农村远离信息化社会,信息不畅通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各类人才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投入太少。
1.2.3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和技能贫乏。随着全球制造业向长三角大规模转移以及小城镇建设工程的实施,"技工荒"成为紧迫的新"瓶颈"。然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没有文化知识和技能,收入很低。
2.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
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有利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也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1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产业,转化为城市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表明,进城的农民工对城市经济有比较大的贡献,由于劳动力的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6%。
2.2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支援了地方建设。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开阔眼界后,主动学习职业技术和技能,回到家乡投资办厂,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经济的活跃同时给农村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缩小了城乡差距。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广西贵港市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88.5万人,务工收入34.5亿元,同比分别增6.3万人和4.8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务工收入775元。
3.建立培训体系完善培训机制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从业人员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8亿,但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左右,这种情形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荔浦县每年有3300多人初中毕业,除约2000多人进入高中就读外,其他大部分人或中途辍学,或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无法继续接受教育,加上一些其他人员,每年新增劳动力约6千人以上。如果加上原有的剩余劳动力,全县的富余劳动力达7万人以上。由于文化素质低,无就业技能,相当部分富余劳动力无法就业,或因职业技能低而影响务工收入,这已成为荔浦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因此,急需建立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机制灵活、实用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和培训机制,利用我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教育优势,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
3.1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体系。
3.1.1实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必须确立市县乡三级政府管理体系,确保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顺利实施,在农村教育中,还应加强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作用,正确引导,长远规划,积极实施,巩固成果。
3.1.2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农民教育经费。农民教育和培训目前仍然是主要靠政府投入,但随着社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教育和培训也应逐步扩展资金筹措渠道,使培训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培训项目资金,如"阳光工程培训"、"设施农业培训"等,让这类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1.3科学规划完善培训机制。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和培训专业,并确保农民转移就业。对农村从业人员及农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调查和研究,有前瞻性地科学制定出农民教育和培训的规划。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及时掌握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技术和信息,有现代市场意识和农业企业的驾御能力等,从而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
3.2建立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机制灵活,实用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制。
3.2.1在全县初级中学继续实行双证(绿证、毕业证)毕业制。通过行政等手段,把农民从业的技术资格要求、培训、考核、发证等规定下来,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和培训的规程,是本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3.2.2.启动"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将其培植成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启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查研究,为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出政策。
3.2.3强化"农业远程培训工程"。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快捷有效地向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包括农林牧副渔等行业最新技术的免费教育。继续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3.2.4单科教学和综合教学、短期培训和长期教学相结合。为适应城市化进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必须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短期技术培训或二、三年制的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能拿到某一单科技术资格证书或某一专业毕业证书,以提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3.2.5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培养大农业的经营观念。普及互联网知识,使农民在生产经营中能广泛地使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提高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5~2016)》
篇7
(二)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者社会保障的关联性
社会保障是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并提供带薪休假等基本社会保障。这些社会保障,尤其是“五险一金”是国家强制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障基金,也是公民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基金项目。然而,现实中却有一些用人单位为追求高额利润,凭借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强势地位,减少人力投入资本,不为企业员工缴纳应有的“五险一金”,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基本劳动权益。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劳动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劳动保障对自身权益保护的价值,认真了解“五险一金”的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基本权益。调研数据统计显示,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普遍偏低。养老保险参保率为15.8%,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占比为72.8%;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7.9%,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占比为65.3%;工伤保险参保率为25.8%,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占比为67.6%;其他保险参保率均不足10%。调查显示,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社会保障意识明显增强,未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对于社会保障的参保意识淡薄,未参加基本社会保障的比例相当大。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好多人对于企业克扣“五险一金”行为采取了默认态度,并未提出任何质疑和申诉。这反过来又助长了企业违规行为的发生,对于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就业造成了巨大障碍。然而,劳动保险待遇的落实是就业队伍稳定的基石,是社会保障制度稳步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因此,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堵塞漏洞,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职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水平,有效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职业教育培训与中观就业质量指标的关联性
(一)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条件保障的关联性
劳动条件保障是否到位反映了企业基本保障制度是否健全,以及实施是否有效。劳动条件包括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条件。物质条件包括国家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长、劳动保护设施、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满足要求的办公设施等;精神条件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的激励机制、和谐上进的团队氛围、友好互助的团队精神等。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超过法定工作时长的比例为16.7%,其中,未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比例为78.9%;劳动保护设施满足工作要求的比例为96.5%,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占比82%;安全卫生符合要求的比例为91.2%,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比例为95.2%;办公设施满足要求的比例为85.6%,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比例为65.3%。调查显示,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更加注重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劳动条件保障状况,关注工作时长和节假日的安排是否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注重自身劳动安全的保障以及健康卫生条件的供给,更加重视团队关系的和谐与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环境安全与否事关农民工生命安危,卫生条件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因此,高质量就业要求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条件。然而,现实状况令人担忧,我国每年因工伤事故、职业安全漏洞造成的伤残死亡比例以及职业病的比例依然很大,尤其是农民工所占比例更大。这与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比例很低存在直接关系。
(二)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匹配度的关联性
为了降低人力资源的浪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时,专业对口成为其选择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由于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较强,尤其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职业教育培训是针对就业市场需求开办的,因此,经过培训的农民工更容易找到与所学专业匹配度较高的职业,其比例达71.7%。知识、技能、职业的广泛性决定了任何人不可能成为全能型通用人才,人力资本专用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本使用的专业性特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只有在相匹配的职业领域方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职业教育培训减少了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盲目性,增强了其专业优势,使其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职业角色定位。因此,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让农民工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并保障农民工持续社会化发展的需求,才能有利于农民工职业生涯的不断社会化发展,适应社会环境、生产条件等的持续变迁,从而跟上时代步伐,顺利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发展。
三、职业教育培训与微观就业质量指标的关联性
(一)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收入水平的关联性
劳动报酬是职业收入的外在表现。职业收入水平是劳动者能力、价值以及对所属单位贡献值等内在属性的外在表现。当然,这种衡量标准往往因时、因地而异,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该职业地位的被认可程度。由于不同职业的收入存在一定的差异,诱导劳动者对自身利益和收入水平的更高追求。调查显示,农民工的职业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月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上的仅占15.6%,其中66.3%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43.6%的农民工月收入低于2500元,其中,51.2%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30.3%的农民工月收入不足2000元,其中,33.5%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此外,还有10.5%的农民工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比例仅为19.6%。可见,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收入水平呈正相关。调查显示,农民工实现职业收入水平增长较为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较为典型的案例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获得更高级别的技术职称,例如,高级工、技师等,这些更高级别的技术职称与劳动者职业收入水平的提高呈正相关。此外,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可获得相应职业的从业资格,而这些职业往往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相对可观的职业收入。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收入水平呈正相关,二者具有良性的互动效应,彼此相互促进与提高。
(二)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满意度的关联性
调查显示,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有73.8%找到了满意度较高的职业。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满意度呈正相关,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往往能够找到符合自身意愿、具有一定职业声望的职业,工作环境、方式、状态、挑战性等更容易满足自己的期望,往往就业压力适度、人际关系和谐。声望越高的职业要求劳动者的职业素养越高,劳动者只有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才能满足职业的要求,形成了劳动者素质与职业声望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因此,若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劳动者就需要不断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在劳动力市场中谋取更高的劳动报酬,获取更优质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承担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等,提高职业满意度。此外,劳动者的职业满意度还体现在劳动者的利益表达和自身权益维护,以及自由决策方面。调查显示,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更善于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此情境下,政府和用人单位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才能实现各方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调查显示,经过专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往往更自信,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个人决策力和执行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此情形下,若用人单位能够为员工提供自由的决策空间,就能够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员工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其创造更大的劳动价值。调查显示,员工参与所从事职业的某项决策后,会增强其使命感,使其更加努力地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奋斗。根据管理学家道格拉斯的Y理论,对人的激励主要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其承担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参与更多职业决策,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潜能,做出更大业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员工更多的自,实行自我控制,让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因此,只有通过以上手段,赋予员工更大的自和决策空间,才能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因此,建议企业采取激励手段,尤其是提供员工免费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促进员工高质量就业,实现企业、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的关联性
劳动者个人职业发展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公平的晋升机会、个人发展空间,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单位内部流动以及向上一层次发展的机会等,高质量就业要求打破阶层封闭固化的局面,保障社会合理化流动。调查显示,职业教育培训为农民工职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参加过职业教育的人员相比之下职业发展更为顺利,晋升和自主改变现状的比例更大。尤其是对新入职的员工来说,处于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职业发展进步的热情和动力更高,职业教育培训则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农民工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身内在储备,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机会。由于职业差别,不是所有用人单位都能为劳动者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劳动者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获得并胜任高质量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参加专业教育和培训,是提高自身胜任力的有效途径,若不能通过专业教育和培训来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即便获得挑战性的工作也很难胜任。调查显示,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更容易获得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工作,更容易激发劳动者的内在工作动机。职业教育培训助推劳动者结合工作实际,发挥自身最大潜能,从而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
篇8
2.1教育资金不足
国家在农村教育上着重对农业职业学校和农业高校的建设上,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投入资金较少。由于教育资金不足,一些先进新型的教学设备和农业生产设备无法引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不能进行。有的农村没有教育培训场地,教育供给能力不足,教育缺乏条件,农民职业教育无法实现[2]。
2.2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
许多农村教育培训思想不够明确,不了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主要性,对教育培训缺乏研究,造成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落后。培训课堂只传授理论知识,不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农民无法听懂,影响教育培训效果。再加上教育培训资金相对紧缺,职业教育没有实践场地,缺少项目带动和支持,职业教育成果不明显。
2.3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认识不足
在教育体系中,农民职业教育地位低,是教育中被人遗忘的角落。普通农民收入低,不能支付教育培训经费。有的农村地区实行职业教育培训,但是教师文化素质不高,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作用认识不够,在教学上敷衍了事,没有起到实际教学作用。而大多农民有自己的家庭事业,生活事情繁多,无暇理会职业教育培训,在课堂上只是走形式,并且农民年龄偏大,接受知识水平能力有限,对于现代技术知识不能理解运用,职业教育培训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
3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建设新型农民主力军的有效措施
3.1政府加大新型农民主力军支持力度
首先要加大农民职业教育资金,使农民职业教育有充足的资金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教学设施,建立培训实习基地,改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政府要吸引高技术人才对农民进行教学,参与农村生产建设,形成新型农民主力军团队,发挥新型农民主力军在农村中的作用[3]。
3.2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培训体系。决策体系组织和协调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筹集教育资金,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执行体系统筹协调教育培训资源和培训项目,建设教育规划,培训中通过各种方式给农民提供实践操作场地,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农民进行监督管理,彻底贯彻执行职业教育方针。加强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与全国各大农业高校建立联系,互相合作,为农民职业教育提供学习条件和氛围,实施各项教育跟踪指导和服务。
3.3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脱节。一些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教育培训认识不足,大多农民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就在家务农,有的农民虽然走出农村,但也是到附近城镇打工,不能融入经济活动当中。职业教育要针对农民现状进行培训。政府要制定一些保护和激励政策,支持、保护农民职业教学培训体系,在农民中树立杰出企业家典范,调动农民职业教育学习积极性,使农民努力学习,安心学习,培养新型农民[4]。
篇9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不仅要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也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农民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1 蓬莱市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现状
山东省蓬莱市按照“学历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农时培训与常规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田间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了以农业广播学校为主体、技术推广机构共同参与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格局,全面深入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1 培训形式
蓬莱市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有三种形式:一是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开展的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针对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所涉及的技术要求而开展的一种教育培训方式,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培训等。二是以农广校为主体开展的农民学历教育培训与技能培训,是针对农民所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现状和文化程度而开展的大中专学历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三是以农业项目实施单位为主体开展的项目培训,是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而对项目区农民开展的专题培训。其中农广校以其完善的体系优势、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势和灵活办学的机制优势,已成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实施主体。
1.2 培训成效
蓬莱市农广校是全国农广校四级办学体系中的县级基层校。建校30年来,始终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针;坚持“稳定中专,向两头延伸”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全国农广校的体系优势,以中专学历教育为主,向下延伸农村,开展农民培训,向上联合有关大专院校开展联合办学,举办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现已发展成农民教育培训、大中专学历教育、转岗培训等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模式,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截止2011年底,已累计毕业中专学员3 836人,大专以上学员1 143人。
2002年,蓬莱市农广校加挂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从而使全市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整体运作的轨道。组建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讲师团,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主导产业、农民需求、农业项目,先后组织实施了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培训、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创业培训等。截止2011年底,共完成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3 0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5 100人、农民创业培训500人、职业技能培训获证578人、绿证培训获证1 943人。每年组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50多场次,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
2 当前农民职业培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师资力量亟待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教师知识来自大学学习和日常自学,没有外出进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对现代教育理念、方法和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
二是基础条件建设缺位。农广校现有的校舍、设施等大多是建校之初建设的,多年来缺乏基本建设项目支持,年久失修、设施陈旧,硬件条件、教学手段亟待改善。
三是培训任务繁重。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主体发生深刻变化以后,现行农民教育培训目标任务、教学模式、办学路径、方式方法、管理制度、教学质量都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四是投入不足。农民培训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一方面,公共财力有限,无力全面顾及;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愿自己承担教育培训费用,造成总体上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3 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对策
根据农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需求,采取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常年性培训与季节性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既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更要立足于更新观念、传播普及知识,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根据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现代农业的高度组织化,把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办到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中,加快培养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民职业教育深纵发展。
要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主攻培养生产经营型、技能服务型和农村发展带头人三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着力培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农机能手、动物防疫员、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1 强化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政府统筹,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育的财政投入,把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政府采购、学校培训、农民自主选择”的培训思路,建立一个组织、法律、政策、投入、师资、资源“六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的机制中,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由农业、人社、教育、科技、发改、财政、广电等涉农部门负责人组成,日常办事机构设市农业局。联席会议负责审查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教育培训资金;指导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综合协调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研究解决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3 改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条件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硬件建设,体现农民培训的公益性、社会性特点,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建设标准化培训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固定课堂”。二是配备“农业科技直通车”,建设“流动课堂”,将农民所需的教学资源送到农村,培训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互动性的现场讲解,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三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村级站点建设,依托村级站点平台,组织农民收看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广在线”、山东农村远程教育网等网络视频,建设“网上课堂”。
3.4 加强培训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培训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关键。首先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各方面专家、技术人员、农村能工巧匠组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讲师团,建立师资库,实行动态化、规范化管理,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开展教师培训,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通过选送教师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能力与水平,逐步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学、教研组织体系,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开展教学能手评选和优秀课件评比,组织公开观摩课,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3.5 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突出技能、注重实效的培训理念,采取集中培训与进村入户、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常规培训与特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培训的时间与内容,让农民学到知识和技术,学到掌握市场信息的途径,实现农民教育培训从就业型向创业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受体型向主体型的彻底转变。
3.5.1 开展学历教育培训 依托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百万中专生计划”,组织农村青年、村两委成员、后备干部参加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大力推进送教下乡,完善半农半学、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为农民创造方便的学习条件,确保培训效果。
3.5.2 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培训 配合国家在农业领域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对项目区的农民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在项目立项时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通过招投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式确定培训机构,按照项目方案开展培训,为国家涉农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篇10
一、法国职教师资职前培养的主要特点
1.职教师资生源质量要求标准化
良好的生源质量是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法国确定了较为严格的生源资格标准与要求.大学毕业或同等学力人员才能进入职教师资培养过程。由此可见。法国从职教师资队伍培养之初就注意把好入口关.从而有效地保障了职教师资培养的质量。
2.职教师资培养机构专门化
为培养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和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学上的需求.法国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起了以正规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要形式的职教师资培养机构,专门培养职教师资。培养机构的专门化有利于提高职教师资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
3.职教师资任职资格要求严格化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为提升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法国对职教师资资格标准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规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建立了职教师资认证体系。法国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学士学位.通过专家评审后才能成为正式教师。法国的中职教师分为职业和技术高中教师两类,须持有相应的能力和合格证书,为此必须参加严格的考试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国外职教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必备资格主要是:一是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或相当于高等教育水平的专门教育,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二是应在所教的专业方面具有实际丁作经验和必备的职业素养;三是必须考取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相应证书。
二、法国职教师资职后培训的主要特点
1.职教师资职后培训工作制度化
法国职教师资不仅拥有健全的职前培养体系和严格的准入制度,还建立了职教师资职后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以使职教师资队伍适应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巩固了职教教师的专业地位。
2.职教师资职后培训机构专门化
法国不仅有专门的职教师资培养机构,也拥有完备的职教师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既有高等院校,也有各级政府、协会和学校自身。从而形成了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格局。
3.职教师资职后进修培训方式多样性
法国在职教师资培训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和教师教学上的需求,对职教师资队伍采取了灵活多样和各具特色的进修方式,不断提升了职教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力地促进职教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可见,法国在职教教师进修方式上是多样化的.既有集体性的进修,也有个体性的研修活动;既有脱产进修,也有在职进修;既有校内外进修,也有国外进修学习。这种多样化的进修方式极大地满足了职教教师参加培训的需求,特别是可以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进修方式。
4.职教师资职后培训内容针对性
法国不仅构建了职教师资职后培训体系,制定了培训制度,设置了培训机构,确定了进修培训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设计了有利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法国举办职教教师培训的机构主要有教育部门办的大学教育学院和劳动部门办的培训员培训中心,其培训内容既有学历学位培训、教师资格证书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也有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等多种培训内容。其次,也有企业组织的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是为教师提供在企业进行专业技术实践的场所。这些培训内容基本满足了各类教师的培训需求。因此,教师每年都要参加培洲来提高自己,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专业新知识、新技术、课件研制、技术项目开发、企业新技术培训等,以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从法国职教师资培训内容上看.培训内容与科技发展和技术更新同步,不仅有专业理论新知识,还有生产领域新技术,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到企业亲自实践。其目的是使教师的教学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满足教学上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学习需要安排培训内容,根据教师教学上的需求设计培训内容,这符合职教教师的实际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了因需施训的培训原则。因而,其培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从以上四点可以窥见,法国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训机构专门化。进修培训方式具有灵活多样性,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障了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满足了职教教师的实际学习需求,提升了职教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这无疑会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法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体系,形成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做到了职前培养高质量、职后培训高水平。这有力地促进了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使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升,保持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国外职教发达国家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l]陈祝林.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苏春辉.国际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与趋
篇11
一、煤矿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
(一)上岗培训
上岗培训是煤矿企业每个新员工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榱税镏新员工尽早的适应公司岗位,全面的认识公司岗位职责。新人上岗培训效果能直接影响到后期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1.新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
煤矿工作是一个高危险的工种,有些岗位职工的安全操作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煤矿挖掘工作的安全管理。因此,为了打好企业安全管理意识,企业应该从新员工的上岗培训开始,将安全法律、法规和案例融入到新员工的岗位培训当中,反反复复的强调和重复安全管理在煤矿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大量违规案例和大量安全事故的宣讲来促使新员工建立深刻的安全生产意识。
2.新员工的操作技能培训
在煤矿工作中,员工的操作水平决定了煤矿的安全生产效果。为了改变新运功文化素质低、安全常识少、自我保护能力低的现状,煤矿企业培训者应该在培训中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案例与分析向适应、情境教学和提问讨论联合一起的教学方式,积极的调动新员工的学习兴趣,提高新员工的操作技能培训水平。
3.新员工的实践能力培训
新员工在上岗之前都不具备实践操作经验,其对煤矿工作岗位的只具备基本的技能掌握和安全认识,井下作业的操作能力较低,井下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也较低。因此,通过新员工上岗前的实践培训来提高新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在职培训
煤矿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煤矿企业安全资格证复训、外出脱产培训、特种岗位职业培训和复训、安全生产管理培训以及企业岗位技能加强培训、通风安全管理培训等。
二、对提高煤矿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水平的建议
(一)注重培训效果,树立知识就是财富的培训理念
目前我国职业培训主要以考试成绩的方式来衡量培训效果。因此,很多培训师会过于注重培训成绩分数而忽略员工的整体培训效果考核。有的时候,培训知识分数成绩并不就代表了该培训的效果好,还应该要加强对职供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考核强度,促使员工通过培训学习将纸上操作理论转化为现实操作能力。各煤矿企业培训管理者还应该在培训当中向员工灌输知识就是财富的学习理念,激励员工在公司规定的培训课程中学习外,还要通过自学等方式额外拓宽自己的知识路径,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用人单位的煤矿企业也应该从薪酬福利规定上激励员工自身进行不断的学习,对学习成绩突出、工作贡献较大的员工给予奖励,让员工认识到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二)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培训师是既当生产者又当验收者,大部分的培训师在培训工作结束后,为了突显自己培训效果的优异性,会采取比较容易的考核方式,或者是出一些比较容易的常识问题,给考生回答和考试。这样,参与培训的考生就能轻易的拿到高分成绩,认为自己的培训效果非常好。但实际上培训的效果并不能满足煤矿企业的生产需求。也收不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因此,革新目前的培训考核方式,让企业单位的管理者作为考核验收者围绕培训师的培训大纲和主要内容来拟取培训考试题目和采取实践操作的考核方式。如此才能体现出培训的真实效果,保证培训师的培训工作效益。
(三)明确职业培训要求,推行有偿培训
目前许多培训管理师和受训员工认为培训是花企业的钱,所以培训效果如何不关自己的事。所以,施教方和受训方对培训工作不重视,对培训课程也只是走走流程而已。因此,企业应该采取有偿培训的方式,收取员工一定的培训费用,以培训效果作为培训师的薪酬依据,从经济学上提高培训双方的重视程度。另外,针对企业培训师的培训效益的提高,可以从培训大纲、内容、培训课题、备课工作方面对培训师的培训工作进行综合考核,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培训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该项要求,则直接对培训管理师采取一定的经济处罚措施,以此来鼓励培训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三、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煤矿企业职业教育培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也具有局限性,对职工的安全意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仍需要提高。为了提高我国煤矿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水平,笔者建议煤矿企业培训师英应该树立知识就是财富的培训理念,不断改革职业培训的考核方式,积极推行有偿培训的管理方式,注重企业培训效果。通过培训使煤矿职工树立良好的安全生产观念、培训学习理念,弥补我国煤矿队伍知识水平低的缺陷,夯实煤矿安全生产生命保障线。
【参考文献】
篇12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研究”(批准号:2008KYM16)
[作者简介]周银珍,三峡大学水库移民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人力资源开发;张岩冰,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孙达林,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湖北 宜昌 443002)
建国以来,我国共修建了8.6万座水库,安置了2288万移民,移民模式经历了由传统的一次性补偿安置模式到开发性移民模式的转变。即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水库移民工作从单纯安置补偿的传统做法中解脱出来,改消极补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助生产,使移民安置区与库区建设结合起来。当前,随着和谐社会构建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水库移民工作既面临一些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一些新的艰巨挑战。
一、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意义
1.“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需要。十七大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我党工作的重点任务,尤其是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水库移民作为农村人力资源中的特殊群体,是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新农村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因此,顺应“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时代所需,加强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水库移民安置政策的规定。1986年7月,国务院在转发《水利电力部关于抓紧处理水库移民问题报告》的文件中明确水库移民工作的方针是:“水库移民工作必须从单纯安置补偿的传统做法中解脱出来,改消极补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助生产,要使移民安置区与库区建设结合起来,合理使用移民经费,提高投资效益,帮助移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工副业等多种经营,提高移民自身的发展能力,走开发性移民的路子,使移民尽快脱贫致富,达到或超过当地群众生活水平。”2006年7月,《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后简称《条例》)再次明确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国家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并明确要求在后期扶持阶段,“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移民的科学文化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移民素质,增强移民就业能力”。为帮助水库移民脱贫致富,促进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于2006年专门制定并推行后期扶持政策(国发[2006]17号),要求全国各级、各地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按照开发性移民方针,完善扶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使水库移民共享改革成果,实现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无论是水库移民的开发性安置政策,还是后期扶持政策,均要求加强对水库移民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移民素质,增强移民就业能力。
3.水库移民安置目标实现的要求。《条例》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保证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因此,水库移民基本安置目标在于恢复移民收入水平,保证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据武汉大学邹薇教授等的研究…,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各项收入来源中,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为主,而且,在走势上,工资性收入对总收入差异的贡献份额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邹薇教授等的研究还表明,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各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就相对较高。经过多次移民安置规划实践,我们也发现水库移民的收入具有类似的特征,即工资性收入和二、三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在农村移民的总收入中占较大的比例。且这部分收入与移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关。正是由于此因素,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对移民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移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保证这部分收入的稳定和提高,确保水库移民基本安置目标的实现。
二、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
根据美国学者明塞尔、舒尔茨和贝克尔等的观点,人力资源开发有四种方式,即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卫生保健和人力资源流动,通过这四种方式,形成和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技能存量和健康存量,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水库移民是移民区和安置区农村人力资源中的特殊群体,对其进行开发也须运用这四种方式,即通过教育开发提高移民的文化素质、培训开发提高移民的技能素质、医疗卫生保健提高移民的健康素质,通过水库移民的合理流动提高其使用效率,本文重点研究教育和培训两种开发途径。
教育开发(又称正规教育)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所构成的普通教育体系;另一种是由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教育学校所构成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正规教育可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层次。我国正规教育体系如图所示。
从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来考察,水库移民的教育开发是通过初等(初中)和中等(普通高中)普通教育,发展水库移民的一般认识功能,通过高等教育,探索、鉴别、传授和发展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已有的最高文化科学成就与精神财富,解决对自然界、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来考察,水库移民的教育开发是通过初等(职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直接培养和训练移民的职业能力,使水库移民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通过高等职业技术培训,培养移民的高级职业技术和相应的管理能力。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水库移民的职业教育。
培训开发(又称在职培训)是指劳动者在接受正规教育进入工作岗位后,为提高工作能力或适应能力而接受的各种与就业相关的教育活动,以提高人力资源的技能存量为目的,分为两种形式: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对水库移民进行培训开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即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水库移民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水库移民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水库移民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
按照国家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移民区和安置区政府应统筹好当地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确定移民的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改善其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在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确定方面,应以国家公共教育资源为主导,充分发挥民办和其他社会教学资源的积极性,构建以优质职业学校为龙头,县级职业学校、乡村成人学校为基础的结构恰当、布局合理的培训网络,形成正规职业教育和中短期培训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相结合的教学网络。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关键是加强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师资培训和优质教师的引进、交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须逐步完善综合实训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强化生产实习和操作训练。
三、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运作机制
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实施,需要贯穿于移民安置的整个活动过程之中。《条例》规定,我国水库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水库移民安置实践分规划、实施与后期扶持三个阶段,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应贯穿其中。下面将根据各阶段特征和工作内容明确各实践主体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以探寻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运作机制。
1.水库移民安置规划阶段。《条例》规定,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应当明确移民安置任务、安置去向、安置标准和农村移民生产安置方式,初步评价和预测搬迁后移民生活水平,拟定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等内容。根据开发性移民方针和水库移民收入结构调整趋势,本文特提出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无土安置模式”,即通过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水库移民知识水平和技能存量,提高其就业和创收能力,最终实现水库移民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的最终目标。因此,在移民安置规划阶段,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作为农村移民生产安置方式之一(暂称为“技能安置”),在规划中明确其安置去向、安置标准等内容。水库移民的“技能安置”是一种“无土安置方式”,采用该安置方式的水库移民安置去向比较广泛,既可随家庭后靠或近迁安置,也可外迁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该安置方式的安置标准可结合当前“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确定,对于接受正规教育的移民,其安置目标可确定为受教育年限不低于12年,确保水库移民基本具备“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对于接受在职培训的已就业青壮年移民,其安置目标可确定为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农业技术或工业技术),或取得一种执业资格。为保障该安置方式的移民搬迁后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移民管理部门需慎重选择安置对象、科学预测移民就业市场、统筹规划移民就业服务体系、倾斜后期扶持政策,并且相关内容需在移民安置规划报告中予以明确。
2.水库移民安置实施阶段。本阶段的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规划阶段“技能安置”方式的实施。《条例》规定,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移民安置规划的组织实施,农村移民的生产安置费(含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由当地政府负责安排用于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对于通过受教育和在职培训进行“无土安置”的移民,其生产安置费由移民区县级人民政府掌握,县级移民管理部门根据移民接受教育和培训的需要与移民以及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鉴定三方培训协议,保障移民教育和培训的落实、有效。为鼓励符合条件的水库移民积极参与教育和培训,对于完成教育和培训并达到预期目标的移民,可根据经费使用的情况,将结余生产安置费作为移民就业和创业的补助资金,并在后期扶持阶段予以政策优惠。为保障该安置方式实施的公开、透明、有效,移民管理机构须制定并公布该安置方式实施的相关规章制度,如安置对象须具备的条件及其选择程序、该安置方式的生产安置费的使用办法、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须具备的资格及相关要求、培训过程中的监督保障措施等相关规定。总之,移民管理机构需慎重选择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优先选择那些已与用人单位鉴定了订单培训协议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具体落实中最好由移民管理部门推荐、移民本人自主选择。政府、移民与承训机构鉴定的培训协议事先须经过移民本人充分考虑。政府对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须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对移民的教育和培训效果需采取一定形式的考核。
3.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阶段。国发(2006)17号《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明确要求,对水库移民及其安置区加大投入,“加强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通过贴息贷款、投资补助等方式对移民能够直接受益的生产开发项目给予支持。”因此,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应是后期扶持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编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时,应将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专项进行规划,科学拟定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预期目标,构建相对完善的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选择恰当的培养培训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在后期扶持阶段,移民工作重点已由“搬得出”转入“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移民培训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必须创新培训思路和培训方式,实现移民培训由政策法规培训为主到以技能培训为主的转变,以短期培训为主到与中长期培训并举的转变,由以现有劳动力技能培训为主到以新增劳动力职业教育并重为主的转变。另外,移民安置区政府在安排使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时,在帮助解决水库移民温饱问题的同时,可采取项目扶持的方式,对已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移民,给予创办生产开发项目的倾斜扶持政策,通过贴息贷款或投资补助等方式给予其生产资金支持,以提高其发展生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薇,张芳.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J].中国社会科学,2006,(2).
[2] Jacob Mincer. Research on Human Capital(Chinese) .Beijing: 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01.
篇13
建立和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在此基础上,为促进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体系互通互联,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欧洲探索推进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以此为工作方向。通过建立实施职业资格框架,帮助职业教育培训学生学员在就业求学之间顺畅转换。
三、建立职业教育培训责任分担机制政府不断加大投入
一是责任分担。各国普遍意识到,职业教育培训是个社会系统工程,要充分促进社会相关利益体的全面参与,建立政府、企业、教育培训机构、行会工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劳动者个人的协调参与和责任分担机制。二是政府多部门参与。美、英、德、澳、日、韩、印等国职业教育培训都是多部门参与,人力资源(劳工)部门发挥重要作用,共同推动开展工作。三是公共财政加大投入。各国政府普遍为低收入、无业、没有技术而又面临就业严重困难的青年和失业工人提供职业培训经费资助。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决定在未来十年中给社区学院投资120亿美元,帮助青年以及失业人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2013年度财政预算建议给社区学院提供80亿美元为高增长行业训练200万工人。2010年4月,德国教育部宣布,投资近10亿美元解决离校人员就业能力低下的问题。
四、加强校企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培训渐成潮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普遍通过推行新的立法及实施模式等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革更新。德国、瑞士等“双元制”传统国家,改革重点是将技能训练、工作实践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澳大利亚学徒制已经与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紧密结合,改革重点是向学徒体系中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英国未来学徒制改革要由雇主制定学徒培训标准。“就业学习并行”制度,是韩国产业人力公团2014年新推行的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定位为“韩国式学徒培训制度”,即学生(以高中或大学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先与用人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在实际岗位就业,与此同时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每周在企业工作3天,再到学校学习2天,最后通过企业的实践考核及学校的理论考核后获得相应的学历或职业资格证书。这样的模式又不同于德国的双元制,最大的优点是使企业用人得到保证,同时学生学到了实用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学校的理论学习,个人素质也得到提升,并得到了相应的学历,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五、注重需求预测
需求预测。2010年,欧盟连续两个技能需求预测报告,对欧盟范围内2020年的技能人才需求情况提出了具体的预测结果。英国提出要加强对工作需求的预测,发展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技能开发和就业体系。澳大利亚在《劳动力开发战略》中提出,要形成一个合作性的劳动力和技能规划框架,对一些专业性较强职业的技能需求情况进行预测。新职业开发。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结合经济发展技术变革,如新科技技术推动的新职业新岗位发展和绿色环保的新工作要求,不断调整更新其职业需求预测和分析分类,指导人才培养工作。注重贯穿生涯的雇佣能力培养。各国重视对基础能力或核心能力的开发和培训。韩国在《2020目标》中提出,摈弃以单纯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培训,重点培养提高学生“贯穿生涯的雇佣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等基础职业能力素养。德国、印度等国都推行了专门的核心能力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