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资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漳州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1扎实推进“双高普九”工作,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初中升学率稳中有升
我市开展“双高普九”整改工作的过程性监督,狠抓初中控辍,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有较大提高,各项指标稳中有升。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分别由2002年的98.63%、96.06%和40.6%上升为2006年的99.89%、104.35%和66.91%。分别上升了1.26、8.29和26.31个百分点。
1.2做大做强优质高中,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市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协调发展
2006年,我市新创建4所省级三级达标校,使我市省级达标高中达39所,新办普通高中校7所,增强优质高中的招生能力。全市新增省级重点职校3所,省级重点专业1个,职业技能鉴定站9所,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006-2007学年,全市高中完成招生66891人,其中,普高34700人,中职32192人,超出原计划1891人,当年初中升学率为66.91%,比2002年提高了26.31个百分点。
1.3专任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2006年,我市小学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有20363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98.3%,比2002年的96.3%提高了2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2190人,占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96.6%,比2002年的95.4%,提高了1.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980人,占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70.8%,比2002年的56.5%提高了14.3个百分点。
1.4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
据统计,全市2006年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补助资金共8979.4万元.同时继续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及特教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专项补助经费190万元已全部分解下达。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每生每年补助300元,现已拨付70多万元。接受免费教科书的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及特教学校学生和享受生活补助的寄宿生共计21402人。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就业子女也全部免交学杂费,贫困外来务工就业子女均接受免费教科书,寄宿生均享受生活补助,其中,芗城区小学共接收外来工和经商人员子女近5000名就学,中学接收360名就学,龙文区小学接收973名,中学接收309名。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全市受惠学生达50万人,为农村百姓减免费用近1亿元。
2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但同时也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很多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综合反映:
2.1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够协调,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
教育经费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与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财政预算内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近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2-2006年财政对教育支出分别为64256万元、66806万元、72556万元、75223万元和94673万元。但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逐年减小,2002年至2006年,漳州市教育支出分别占全市财政支出的27.7%、25.3%、23.3%、21.0%和19.1%。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1.54%、1.41%、1.31%、1.20%和1.32%,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还有较大差距。
2.2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各地差距依然存在
2006年全市财政教育投入比上年增加19450万元,增长25.9%。然而由于目前漳州市及各县(市、区)财政收入总量偏小,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仍较低。2006年,全市小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1061.17元,中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1114.39元。各县(市、区)生均教育事业经费参差不齐。各县(市、区)事业性经费支出中,小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最高为1657.24元,最低为605.52元,相差1051.72元,相差比率为74%;中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最高为2035.98元,最低为818.20元,差额1217.78元。其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小学部最高为356.00元,最低为0元,相差356元;中学部最高为335.65元,最低为0元,相差335.65元.
2.3办学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配备有待加强
(1)全市中小学生基础设施配备除小学生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位于全省第2之外,其他均处于中下游水平。小学生生均图书18.07册(位居全省第五),生均电子图书0.17片(位居全省第五),人机比28.39:1(位于全省最后);中学生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7.25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五),中学生均图书16.70册(仅高于宁德位居全省第八),生均电子图书1.16片(位居全省第六),人机比17.42:1(仅高于宁德位居全省第八)。
(2)虽然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已形成规模,2006年全市小学固定资产总值93033万元,但其中仪器设备为6367万元,仅占6.8%;全市中学固定资产总值178489万元,但其中仪器设备为26311万元,仅占14.7%,说明这些教育资源主要是以场地化形式集中在校舍建筑物上。
2.4中学骨干教师流失日趋严重
近年来,随着民办学校的增多,沿海地区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致使教师外流现象日益突显,同时,由于欠发达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收入低、福利差,许多新的毕业生不愿回本地工作。据调查,县级教师的待遇比不上市级,市级与沿海较发达地区存在更大的差距,导致农村教师向城区流,城区教师向沿海流。
2.5高中教育需求强劲,教育资源仍然匮乏
近几年城乡居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普及12年中小学教育已大势所趋。2002年全市高中一年级招生22462人,初中升学率为40.6%。2006年这一数字提高到34929人,招生数有所增加,但该年初中升学率也仅为66.9%,远不能满足高涨的教育需求。
3对策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是民心所盼。改善教育的现状,除了教育自身的改进与完善之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1多渠道增加投入,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基础教育。政府应加大公共教育支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普及教育支出,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效益高,受益面广的初等教育,必须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基础教育。尽管全市在提高儿童入学率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孩子的辍学率仍很高,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以使那里的贫困人口及孩子从国家教育体制及政府教育投资中真正受益。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造成教育差距,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为“教育的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3.2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出生率得到控制,学生生源越来越少,过去一村一校已不适应。为此,教育部门采取了措施,改变办学模式,撤并一些生源少、地处偏远的小学校,三四个村甚至七八个村设一所小学。初中办学也应打破一个乡镇办一所学校的框框,学校规模扩大后,有利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校规范化管理,节约了办学经费。
3.3稳住优秀教育人才
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性调资政策,努力减少与沿海地区教师工资水平差距,参照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管理,结合当地实际,出台激励政策,对有较大贡献的学科带头人、教育工作者等在职务提升、职级晋升、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县财每年切出一块奖教基金,重奖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工作在边远山区的教育工作者,应设立固定津贴、岗位责任奖、医药费专项补助等,并且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在山区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篇2
有效资源内容匮乏涉及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建设模式问题。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老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老师制作的资源虽然满足个别老师的应用需求,但却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难以被他人引用。
针对有效资源内容匮乏这一现状,在一定区域内资源内容的建设可以由基层的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组织,采取以老师建设为主、购买为辅,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一线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工作,每个老师做几个学习单元,几十个老师一起就可以有几百个学习单元,采用这种资源整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快速系统地建设起一批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可以培养参与资源建设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与使用意识。
资源管理集中与分布的两难
通过城域网整合一个地区的教育资源,为整个地区提供一个量大、质优的教育资源服务系统,是大势所趋,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采用集中存储集的方式,必然会出现资源中心的拥塞瓶颈,从而导致资源的可用性不高。同时资源集中存储使得资源管理与维护的任务集中到资源中心管理机构,这需要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和庞大的资金,这在现实中基本是不可行的。
资源分布存储、目录集中管理的分布式资源网(ERNet)可以有效解决这种大范围内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资源网的基本思想有两个:
1.资源网目录集中。为用户提供一个覆盖本地区所有教育资源站点的最新资源目录,实现本地区不同教育资源站点的系统互访和资源共享。通过资源中心维护一个资源目录系统来实现对本区域内不同资源站点目录信息的同步更新管理,并提供一个强大的检索系统,检索系统通过对本目录库进行检索,就可以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资源信息的快速查询,达到共享资源的目的。
2.资源数据分布存储。教育资源网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服务的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节点,存储实际的物理资源,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资源元数据信息与目录中心进行目录信息同步。
从资源数据管理到应用环境
目前各类教育资源中心对教育资源的管理大多采取了数据库存储方式。基于数据库的资源管理系统最大的局限是采用以数据记录为核心的界面视图过于生硬,不符合人们的习惯性认知思维;而且,各学科的资源混杂在一起,对一线教师教学应用支持不直接,界面不友好。
在进行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资源数据库的数据管理,而更应关注基于数据库管理的资源应用环境的建设。
目前,国内的资源建设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资源服务意识的萌芽。比如在佛山、珠海等地,采用学科群网站的方式做资源库的用户前端应用环境,后台采用数据库存储管理资源的思路,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同。
资源库互操作缺乏规范指导
目前教育软件市场上有很多资源库种类。这些不同的资源库由于系统之间缺乏互操作,使得资源建设的信息孤岛现象越来越严重,为用户的使用带来非常大的困惑与麻烦。比如在不少区域资源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出现区域资源中心装备多套资源库的现象。对于用户来说,购买多套资源库主要是为了能够访问更多的教育资源,而不是需要几个资源管理系统。不同资源库之间只有进行互操作、能够相互交换数据、相互访问数据,才能真正解决用户使用资源的问题,为资源的共享共建提供可能。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互操作框架(InteroperabilityFrameworkofEducationalResourceManagementSystem,简称IFRM)的提出,是针对不同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存在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制定规范的形式详细阐释和定义了不同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进行互操作的体系结构规范、接口规范、数据规范。IFRM的制定和实施,构建了不同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进行互操作的框架标准,为最大限度内实现数据共享提供了保证。
运营模式有待规范完善
篇3
1.1问题
共享单车给政府、公司、用户带来不同的难题。共享单车对政府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单车数量之多出现了城市交通混乱现象;共享单车调度、维护、维修等对企业提出较高要求;共享单车中“共享”名不副实。
1.2原因
2016年被称作为共享单车的元年,共享单车发展时间短,经营模式新,存在很多问题。问题出现之后,首先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以下是对共享单车出现问题的原因的分析。①共享单车共享范围小,用户APP与该品牌单车成映射对应关系,每个品牌都有各自APP,APP之间没有共同的接口,不能实现“跨越”骑车;②单车用户服务质量低,大量缺轮、少座、没气的单车随处停没人修的现象严重,售后服务不及时;③标准不完整,单车投放市场之前,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标准,在后来遇到问题时,没据可依;④共享单车市场预测能力弱、市场风险大,规划不全面,在投放市场之前,没有做好政府、企业、用户三者之间协调关系,没有落实三者各自责任与义务。
2共享单车与教育资源之比较
共享单车和教育资源库都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共享单车和教育资源库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①两者的目的相同—共享;②两者现状一样—缺少管理;③两者之间的数量上一致—多,共享单车数量以万辆为单位,教育资源库以百G为单位;④两者的操纵对象关系一样,需要协调好政府、企业、用户之间的关系。剖析共享单车问题后,加强教育资源库管理。
3教育资源建设需求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在2015年12月已达6.88亿,其中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人数已达3.4亿[3]。现在提倡终身性学习,而终身性学习将来发展的趋势是利用互联网中终端设备,以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为基础,实现非正式的学习[4]。非正式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方便学习者们学习。随着教育资源数据量、内容与形式的极大丰富,教育资源管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方便学习者搜索、筛选信息,教育资源必须进行管理[5]。
4教育资源管理建议
4.1标准化
教育资源管理要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没有标准,何来教育资源管理?教育资源管理就是依据标准化规则,对教育资源进行管理,实现教育资源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用户的目的。古人用“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等语言来告诫我们用标准规则约束自己行为。教育资源标准化有以下好处:①教育资源标准化就是用标准设计教育资源框架、约束使用者、规划资源模块、限制资源内容;②教育资源标准化就是使教育资源中的模块设计、模块实现、模块操作、模块管理等每一部分都有理可讲、有据可循,而不是像共享单车一样随时随地停放,没有规则;③教育资源标准化实现教育资源管理合理化,以用户为中心,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在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上已经体现了标准化,如佛山学科群资源网站的建设。我国教育资源库标准一般套用LOM或对LOM标准适当修改[6]。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教育资源库标准是当前第一要务。
4.2无门槛
无门槛就是免费性或公益性。教育资源库以用户为中心,具有无门槛性和公益性。但是我国绝大部分的资源库主要由政府牵线,企业开发[7],而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赢利。数据资源库具有商业性,数据资源库以费用为门槛,收取用户一定费用。教育资源库建立目的就是提高我国人民的素质,发挥众人的创新能力,教育资源要具有无门槛性、公益性。教育资源实行无门槛能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降低教育资源库建设成本、激发国人创新意识、促进教育领域发展、提高科研能力。实现教育资源库公益性必须做好政府、公司、用户之间的工作,三者之间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库公益化。以共享单车为警示,不能将全部压力直接转化到公司、政府或用户,造成某一方压力大,政府、企业、用户之间不协调的关系。通过沟通交流,做好政府、公司、企业之间的工作,构建三者之间平衡关系,提高教育资源库的服务质量[7]。
4.3操作简单、用户中心
教育资源库以用户为中心,应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利用互联网技术,减少数据库操作流程,实现技术改变生活。不同用户检索信息能力不同,检索教育资源库的方法要简单。用户在下载资源时,要经过注册、登陆、筛选资源、下载资源等一系列复杂流程,教育资源库管理要化繁为简,方便用户操作,给用户带来满足感。共享单车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骑车只需输入车牌号或扫码完成开锁。教育数据资源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快速登录网站;以用户为中心,给用户提供便捷的登录方式,向用户提供一个友好、自主、协助、研究性的使用环境。
4.4共享目的
教育资源共享就是将教育资源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他人共同拥有。教育资源库是一个分类多、数据庞大、形式多样的数据库,只开发一个数据库,进行集中管理、集中存储是不符合现实的。所以,需要开发不同功能、不同内容、针对不同对象的数据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就是要每个数据库之间实现共享,共享包括两个方面的共享:①数据库之间内部共享,实现各数据库之间顺畅无阻的数据访问,满足不同用户需求;②数据外部共享,通过外部链接方式,实现外部数据共享,便于用户查找信息,提高用户数据搜索能力。
4.5优化资源
网络教育资源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使用效果不佳的情况,造成教育资源库“数字废墟”的原因:①内容重复。教育资源库由于市场定位不清,造成资源内容多、杂且重复,如云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方性基础教育资源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等资源库,内容存在大量重复。②无更新。教育资源库建设完成之后,没有数据的更新。教育资源库由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采用项目招标方式,教师只负责“生产”,不负责“销售”,更不负责“产品升级”和“售后服务”[8],教育资源库没有更新,赶不上时展,降低教育资源质量。③无深度。教育资源库内容多、范围广,资源不精,例如某资源中心有488G资源,囊括了小学、初中所有科目的内容,平均下来每门每节占的空间很小,不能深度解析知识点。教育资源库内容建设要充分考虑各学科特点,向专业化“深度”发展。
5结语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最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的内容[9]。本文以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为警示,从教育资源库的标准性、门槛性、目的性、共享性、优化性等方面研究提高教育资源库服务质量、增加教育资源库风险抵抗力、缓解无人用教育资源库、无教育资源库可用的窘境,协调政府、企业、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优化教育资源服务系统[10]。
参考文献:
[1]石海娥.共享单车:千亿市场待挖掘[J].光彩,2017(2):48-49.
[2]张燕.共享单车如何与城市共享共融?[N].宁波日报,2017-01-05(5).
[3]马晓珊.非正式学习背景下线上组织学习中的知识传递研究———以微信讲座为例[J].管理观察,2016(25):53-54.
[4]刘新鸽.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2.
[5]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96-99.
[6]陈向华.构建教育资源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4(1):50-52.
[7]俞毅.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8(6):26-28.
篇4
云教育资源的构建首先建设基础设施,能够提供“按需分配”、“易于获得”的资源环境,根据NIST的权威定义,云计算有SPI[2],即应用软件(SaaS)、开发平台(PaaS)和基础设施(IaaS)三大服务模式。
1.云教育资源基础设施(IaaS)建设。我们首先在现有的服务器的基础上实施“虚拟化”操作,虚拟技术功能性十分强大,建设相应的资源池,即通过虚拟技术可以实现对网络数据资源的存储、编辑、通信及平台等多种功能,支持多种硬软件需求,构建成运算资源池和存储资源池,在资源池中,这种能力可以被灵活地分配、使用与调度。在云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初期,我们先建立小规模云,完成数据中心部分业务向云计算环境的迁移,积累云计算运营的经验。将来根据云教育资源应用的使用情况,适时扩大云系统的覆盖范围,即可无限扩展。
2.云教育资源平台(PaaS)开发。PaaS平台在云架构中位,其上层是SaaS,其下层是IaaS。PaaS平台就是指云环境中的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为软件应用提供运营平台的服务。将软件研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用户。
3.云教育资源软件(SaaS)应用。在SaaS服务器上统一部署应用软件,通过浏览器传给云中用户,向用户提供基于Web的应用软件,并可以提供在线的软件SaaS服务。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资源之一,而教育资源的构建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影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是安全存储,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师生提供共享与传递,大大提高学校教学效果的核心竞争力。云教育资源是在互联网普及、IT技术深入学校、个人存储云的实现等许多因素共同促进下的必然产物。教师可以在任何校区、任何教室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到自己的资源和教学环境。避免遭遇病毒感染、U盘无法读取、动画无法播放等尴尬局面。学生也可以在任何时间访问到学习内容。云教育资源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视频教学、课件共享、综合测试、课外科研、病例讨论、在线答疑等多种教学功能;在线学习、资源下载、在线提问、参考文献、相关网站等多种学习功能。
三、云教育资源构建的优势
1.云教育资源规模庞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出来。各种图片、视频、课件、电子教案等庞大的教育资源,在管理与存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以往的U盘、移动硬盘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Google公司的云计算已经集成了百余万台的服务器,云计算能够为用户提供超乎想象的计算能力,具有前所未有庞大的规模。云计算技术具有巨大的存储能力,可以满足教育资源的存储,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2.云教育资源低成本与高利用率。使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教育资源的建设,初始设备投资少,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创造虚拟的资源池,其他方面可以由云服务来完成。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管理员能够高效地、同时维护多台服务器,降低了维护成本。云计算可以按照当前访问量确定投入软硬件资源的多少,可将闲置的服务器投入资源池中提高效率。云计算有更低的硬件和网络成本,我们可以按需购买相关资源。
3.云教育资源构建使教育资源安全可靠。云计算使用了多种硬件和软件来保证服务的高安全性的数据存储,在云端的各个节点上分散地存储着教育资源的各个数据块,并且云计算有完善的备份机制。假如教育资源遭到了病毒的攻击,在云端其他节点有备份,因此并不会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完整性,不用担心数据丢失等,教育资源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4.云教育资源可以无限扩展。当云计算中的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时,将新的硬件资源放入资源池中,能够及时按需动态地进行扩充,可以满足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和共享的要求。
四、云教育资源构建的意义
云计算技术在教育资源中的广泛应用,是高等教育的一大创新,给教育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云教育资源构建在教学中所显现的优势是由其本身的功能性实现的。
1.改革教学模式。云计算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变革,将引领教学模式的改革。云计算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高校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换成学习过程中的教育规划、组织指导、咨询引领、资源管理者。教师可以依托自己的空间利用云端进行个性化、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建设,开展探索式、讨论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云端教学可以激发出教师教育改革的创新激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换成主动探索知识。学生也可以依托自己的空间展开个性化学习、主动性学习、建设性学习。师生依托各自的空间,认识、学习他人的资源,并将自己的作品、创新成果上传到网络,完善、补充教育资源,三校共建的教育资源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师生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也是教育资源的创造者、完善者、者,将极大地提高资源的更新速度,从而使教育资源成倍增加,教育资源共享与创新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教育资源拥有了更多的智慧资源。云计算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促进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和学习的双向创新,对教学模式的影响意义深远。
2.改善教学方法,创新实验手段。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呈现一种多元化、虚拟化、服务化的趋势。在医学教育中应用该技术,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方法,使教学知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更准确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云计算技术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存储,还能够对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因此,能够大大改善教学环境,引用动画、视频、模拟等的实验手段,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优势,从而提升医学教育教学整体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医学教育实验教学中应用云计算技术实属必然,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创新了实验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云计算技术的多重优势,对医学教育教学进行深化改革。
3.三校教育资源构建达到优势互补。通过云计算技术模式,广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三校都将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加入云教育资源中,三校具有的教育资源各有千秋。云计算可以实现各学校之间的数据应用与共享,无论教师在哪个校区,只要进入云端,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达到校校之间无界限的共享,互通有无,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给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篇5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体现教育的直观性远程教育资源中的音像、录像、影片等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网络呈现,利用声、形、色等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形成鲜明的表形,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而这种资源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活跃、充满活力,自主地获取数学知识。通过具体的教学资源演示,让学生对具体的授课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观教学。
2.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形式下,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力倡导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有自觉的学习愿望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固定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初步形成习惯,使自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如捕捉语言重点的能力;找到要了解的相关问题的资料或是工具书。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智慧的启发和自我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远程教育中,根据教学的特点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3.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体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兴趣能激发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特点,例如:色彩、声音、动作、图像等,引起学生本能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远程教育资源正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将学生吸引住,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它以投影、录音、录像等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篇6
一、高中科技教育资源的分类
高中科技教育资源是多层面的、多元化的综合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之中,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少年宫、社区科技教育中心和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广泛的社会资源。校内资源主要有教师与学生,与科技教育有关的课程,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校园科技环境(如实验室、图书馆、科技实践基地)等。
1.教材
一般是指教科书,它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科技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在培养学生形成世界观、运用辩证法,以及客观地认识世界等方面有着启蒙作用,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科教材中有关科学知识、实验探究、理论探索、科学发展史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等内容,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素材和资源。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中蕴含的科技教育资源,并善于运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校本教材也是科技教育资源不可或缺的部分。校本教材是以学校为本位、在由学校自主确定的校本课程中开发出来的教材。校本课程是落实学校办学方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课程,具有传承性、特色性和地方性,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传承的载体。校本科技教材是学校坚持发展自己的科技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不可少的科技教育资源。
2.学校实验室、图书馆
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提高实验技能的主要场所。图书馆的大量科技书籍是学生查找科技资料、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高科技的数字实验室也进入了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使学生能及早地接触高科技,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实验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观察的视角和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室资源是在高中科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资源,应当不断进行创新开发和利用。
学校各类专用信息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装备大量高科技设计和多媒体设备,是进行学术交流、学术研讨的理想场所,理所当然成为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校园文化环境
从广义上讲,学校环境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建设学校的科技环境。
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科技教育环境的建设,除了有先进的图书馆、专用科技教室、先进的教学设施外,在校园内设置了创生石、“创”“生”浮雕,建设了现代农业实践大棚,为各类树木悬挂介绍牌,建设介绍学校科技教育成果的科技馆、电离层实验室、航模室、陶艺室等,并在教学楼和实验室内张贴介绍著名科学家事迹的画报,设置科技实践活动专栏橱窗。我们大力营造充满科技教育特色的校园氛围,让教师和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有一种震撼,有一些思索和渴望,从而使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理念与师生的创新思维在校园内交相辉映,努力创设“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科技育人环境。
4.学生社团
科技社团是集合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项科技活动的大本营。有活跃的科技社团,才能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为学校科技活动的持续深入发展,形成学校的品牌和特色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校科技社团分为永久社团和临时社团。适合长期开展的科技专项活动,可建立永久性社团,如航空航海模型俱乐部、天文观察小组、陶艺馆等。属于临时性科技活动的则可建立临时社团,如汤山翠谷现代农业考察专项研究小组、阳山碑材与南京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小组、关注食品安全―揭开地沟油变清的秘密科技活动小组等。
5.教师资源
学科教师是传播科技文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学校中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具有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科学发展、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因此,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中坚力量。而人文学科教师丰富的人文素养,对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也会起到互补和提升人格的作用。
6.校外资源
社会上蕴藏着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如互联网、各类科技场馆和科学研究所、高科技工业园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科技专家、学者等。将这类资源与学校科技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科学家的过程中了解最新科技成果的运用和开发,感受科学技术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关心治理环境污染的科技方法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多年来,我校始终致力于校外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与在区高校开展广泛的科技教育合作,建设了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教育合作基地,并在紫金山天文台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电离层观测中心,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电离层观测网的中国监测中心之一。我们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将南京汤山翠谷现代农业园区、南京阳山碑材景区、汤山古猿人生活溶洞、南京汽车制造厂、南京高淳慢城等纳入学校科技教育的场所。校外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我校获得了丰厚的校外科技教育资源,为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接受科技教育创设了优良的社会教育环境。
二、高中科技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
高中科技教育有着丰富的校内、校外资源,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资源分布、资源应用、观念认识不均衡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差距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突出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应试教育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育模式离社会、生活、实践越来越远,其固有的一套程序,无论如何变异,最终都收敛在试卷上,即对知识的记忆。这种教育违背教育规律,严重背离了树人、育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只能应付考试,缺乏实践中的创造能力,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高中教育中,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家长对子女的升学有极高的期望,教育行政部门也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办学质量、评定学校办学绩效的重要指标,因而学校难以正常开展全面育人理念下的素质教育。
学校科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长期把持学校的局面,必然影响到学校科技教育的正常开展,造成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现实存在但却未充分开发利用的局面。例如:我校的水塘,可以进行水质净化植物和生态循环的研究,但未能被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数字地理实验室、数字数学实验室在多数时间内处于闲置状态。网络图书馆具有信息量大、查找方便的特点,但学生应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机会不多,应用网络设计研究性课题的能力不强。再如我校已开发的《化学科学探究手册》校本课程教材也未能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中。
2.观念旧:精英教育与全体教育的差距
在“高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科技教育是学校的风景线”的办学理念的影响下,滋生出功利型的“精英拿牌”式科技教育模式。学校往往花费巨额经费和人力物力,让少数学生能在世界或全国有关比赛中拿大奖或获取大学保送资格,从而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并成为学校应付上级“素质教育”检查的名片。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教育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应成为一种精英式的教育。将让少数学生受益的科技教育转变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学校才能以科技教育的特色来丰富自身发展的内涵,使学校真正成为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出大批的具有文化知识和初步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
学校的科技教育是培养精英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导向,必然影响到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的配置。精英式的科技教育以国际、国内科技创新比赛拿大奖为目标,需要高精尖的设备、巨额资金的支持。而大众化的科技教育,提倡整合学校、社会已有的科技资源,从生活实践中提出科技研究的课题,尽量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从事科技活动的项目,发挥特长,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衔接少:资源整合与内外合作不足
在校内,从单门学科看,教师过多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科学过程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即使涉及科学方法,也多以讲授的模式进行,缺乏运用科学观念分析生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活动。这种模式导致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均衡。从学科综合看,各科学学科之间缺少沟通与关联,教材中重复的内容比比皆是,如生物与化学学科“糖类”的教学内容大致相同,又如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生物、地理、化学学科的教材内容都有雷同之处。同时,在学校层面上组织学生进行科技主题活动时,各学科基本上是各搞一套,在利用既有资源上,未能发挥出各学科的优势,缺少对学生科技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校外,由于课时安排、安全因素,以及学校和相关单位协调不够等原因,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科技教育,学校内外共同开发利用科技教育资源的氛围。学校以外的科技活动并没有和学校紧密联系,造成了教育单位的孤立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垄断和封闭。
4.评价难:目前对科技活动及资源建设尚未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把学校办学绩效的考核重点放在高考成绩上,对科技教育虽有考核指标,但主要是看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中拿了什么奖,对学校进行全面育人理念下的科技教育活动没有硬性指标。学校也总是把学生在重大赛事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作为科技教育的主要成绩,对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没有必要的评价机制,学生的整体科技素质水平难以得到全面的评价。
我校在科技教育实践中独创了学生科学素养“学分+证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从学生的学科学习、校本课程的表现、科技活动的表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学科学习的评价依据其学业成绩;学生的校本课程表现评价采取“学分”制;对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表现采取“证书”制。同时对参加科技活动项目的学生,折算个人成绩和积分,再将积分加入班级总积分,这样既注重“个人科技荣誉”,又注重“集体科技荣誉”。这种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实践中操作难度大,涉及面广,操作程序和评价项目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细化。
5.教师科学素养与理念
教师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中坚力量。学校教师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素养水平对学校全面实施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关键的作用。现实中,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科教师在应用学科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有些教师自身的科技知识跟不上时代的要求,需要更新和学习。
三、合理利用高中科技教育资源
1.立足校内和课堂
学校是对学生实施高中科技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学校教育环境、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学科教师是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它们为学校实施科技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能基本满足学校开展正常科技教育活动的需要。因此,实施科技教育的主要资源应当立足于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科学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落实课程标准所指向的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寻找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高中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本质,提升科学思维品质,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并能将科学知识与方法运用于实践之中,成为能“科学地生活”的公民。
2.综合利用资源
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综合利用。校内科技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包含学科间科技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图书馆、实验室的资源整合利用。校外科技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指对本地区的科技教育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寻找与学校科技特色项目和科技发展项目相一致的合适的社会科技资源并进行整合利用。
学生的科技实践、社会调查和研究课题,与高中所学习的各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活动时,应当对项目进行综合性研究课题的设计和开发,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我校阳山碑材项目研究,科技中心组织发动各科教师确定了阳山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地理)、阳山碑材体积和质量的测量研究(数学)、阳山碑材耐腐蚀性研究(化学)、如何搬运阳山碑的研究(物理)、阳山地区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生物)等题目。在研究中学生们进行现场堪察、采集样本、访问,充分应用各种测量工具、实验室设备、网络工具进行物理、化学实验和数据分析,取得了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我校聘请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等作为校外科技辅导员,每年到校给学生开设讲座,普及天文知识和南京地方地理知识。结合每年的春游和秋游活动,对阳山碑材及地区进行综合性科技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汤山翠谷的现代农业等。在每次科技活动前,科技活动小组的成员都会自觉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我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签订了“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的协议,利用紫金山天文台科技优势,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组织开展的全球太阳监测活动,开设了电离层监测等特色课程。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地震馆,体验地震过程;参观南京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了解汽车生产的奥秘;参观紫金山天文台,深入体验天文监测知识与技术。
四、结束语
学校科技教育离不开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充分利用科技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逐步使学校科技教育规范化、系列化、制度化,从而构建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学校校本课程,让少数学生受益的科技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才能全面提升师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7
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探讨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途径的实质,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中找到一种均衡,靠单一的配置模式是行不通的。
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共同属性,就是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现阶段我们依然强调政府应该对教育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尤其是对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强调政府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赋予政府更多的权利支配教育资源,这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的。
明确了政府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在全国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分配给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比例要进一步加大,加大经费投入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措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又主要是因为体制上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而县、乡两级政府公共财政困难,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和贫困县、乡财政更是困难重重,却要承担基础教育的筹资重任,县乡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拨款微乎其微。再加上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教育“口子费”(即为弥补农村教育费附加不能满足教师工资发放而余下的资金缺口,而向农民收取的费用),目前农村学校的经费来源就只有勤工俭学收入,其他渠道很难筹集到资金,这些微薄的经费来源导致每年出现巨大的经费缺口。因此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原本师资数量少、学历低;职称低的中小学,一部分年轻教师离开了教师工作岗位,下海创业、经商、甚至打工去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雪上加霜。剩下的教师基本上是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年龄严重老化、知识老化,所以要想尽千方百计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要从数量、年龄、学历、职称等多方面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3)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
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落后,设施设备老化,或者干脆就缺少设备,这主要表现在硬件上,比如房屋简陋、桌椅破烂、音体美等教学设备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奇缺等等。这都需要政府投入财政经费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4)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其实是改善办学条件的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大学生教育实习、大学生援教、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软件教学等多种方式,把城市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通过这种手段间接输送到农村基础教育中,弥补农村学校资源的不足。
(5)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就是要改革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即改革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央管、中学教育省市管、小学教育县乡管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农业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远利益,属于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这是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一切问题的根本办法。其次,就是农村学校要从人事方面激励教师积极性,从招生方面扩大生源,从教学方面改善教学质量。
(6)拓宽城乡教育融资渠道
篇8
2.中文教学的主要MOOC网站。中国大学是爱课程网携手云课堂打造的在线学习平台,合作院校只有中国的26所高校不包含国外大学。学院网是由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创立的,中文互联网内最大的MOOC学习社区。是为国内的小伙伴们搭建一个最佳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分享平台。合作院校都是国外知名的12个大学。清华大学“电路原理”、“中国建筑史”等5门课程、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课程已作为第一批上线课程在平台开放选课。
二、慕课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慕课的兴起目的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上的任何角落。现在我们只要有一套可以上网的计算机,通过简单的网上注册,就可以体验到世界及国内知名高校知名教授的网络课程。慕课以其独特的开放性、透明性及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为广大渴望优质教育资源的人士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慕课的推广普及代表着校园教育正在被打破,使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更多人中去。
1.MOOC之所以能获得如此的关注,在于它独特的价值。首先,它提供的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将来自世界顶尖大学的、具有前沿性的教育资源集合在互联网平台上。其次,它强调互动性与参与性,用视频、在线测验、线下作业、国际性学习社区等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再次,它是免费的,所有课程都不收取任何学杂费用。当然如果你想要进入课程的核心领域或获得学分和证书,则仍需注册缴费。最后,它是世界性的。任何人,只要电脑,有网络,有一定英文基础,不需要托福或GRE成绩,不必出门,连通网络,注册课程,就可以倾听名家大师的授课,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分享
2.MOOC与传统网络公开课的区别。2.1互动方面。传统网络公开课缺乏与别人的互动。打开视频,我们像场外观众观看影片看老师讲课,学习后我们关上视频,课上的老师和同学与我无关。然而在MOOC,我们可以和老师和同学产生互动。如果你有问题,老师、助教和全世界的同学都会帮你解答。如果你有建议/吐槽,也会反馈给老师。在这里,你还可以遇到与你志同道合的同学,并成为朋友。2.2课堂时间安排方面。传统网络公开课时间通常较长基本上是几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因为大部分公开课录制的是老师实体课堂上课,并没有进行剪辑。这对于时间有限的人们来说,一下看完这么长的视频要求很高。而且,人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这么长时间,所以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而MOOC课程的视频大多在10-20分钟内。老师们都会为MOOC特别录制,教案、课件老师都有重新准备。每一段视频都在10-20分钟内,照顾到时间不够和容易分神的人。这样还利于人们利用等车、上学、上班等碎片化时间搞定学习。2.3课程时间方面。传统网络公开课对上课时间并没有要求,只要你想学,你都可以学习课程。而MOOC的课程对时间有要求,每门课都有具体的开课时间,就像我们在学校的“学期”概念,过了这一期就要等下次开课才能听了,并且,老师们一周会放出一个章节的课程内容,一周上一课,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2.4课程考核方面。在MOOC经常能看到deadline,这通常就是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前,大家赶着交作业或者赶考试。MOOC学习一个环节之一,就是需要巩固和检验,作业和考试的意义便在于此。有了作业、考试等,他们的学习才是完整的学习。表1是MOOC和传统网络公开课的对比一览表。
3.慕课能让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必须要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企业高管亦或是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慕课的出现,使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无论学习者是出于何种目的,可以是学历情结、可以使名校情结、还可以使充电情结,慕课提供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学习者提供有偿或免费的服务。这种学习模式需要学习者具有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4.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的难题可能被慕课破解。作为慕课教育的三驾马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创办的edX(在线课程项目)、斯坦福大学创办的Coursera(课程时代)以及Udacity(在线大学)”虽然是非盈利性质,借助于优质教育资源和投资公司的参与,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为大学生和职场人士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且集成社交的属性促进学习效果。慕课的个性化教育特色和开放的教育环境为我国构建知识随时随地学习、全民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契机。
5.慕课能从技术上保证网络教育资源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慕课的普及度不高的原因主要还是资格认证问题,比如在慕课上学习名校名师的课后,没有得到相应的资格认证。随着慕课在商业和技术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认证机构会帮助学习者得到相应的认证证书。这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大多数学习者的目的之一。一旦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慕课一定能在国内建立起来良好的商业模式,并解决好可持续性盈利和学习认证的相关问题,也一定能够站稳脚跟。慕课正在朝着认证式的大学教育迈进,也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高收益,降低成本。
篇9
远程教育资源;教师教育技术;培养
一、远程教育资源支撑教师教育技术的现实诉求
远程教育资源是指远程教育活动中所必需的教育资源,包括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类的硬件资源,以及专为远程学习者设计、开发、制作的信息产品类的软件资源。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21世纪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时事中心、教研论文、课程改革、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等栏目,远程教育资源具有海量性、共享性、超链接性、低成本性和便捷性等优点,为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教师教育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首先,教师传道的前提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体系和知识技能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自己要专攻某个学科,并且对本专业的研究动态有较清晰的了解。教师拥有了丰富的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次,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为了提高远程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能够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远程教学技巧,这样才能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教学。最后,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为了应付多样化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要充分掌握网络技术并熟悉多媒体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灵活地应对复杂的教学活动设计[1]。
二、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教师教育技术的特点
1.教师教育技术的终身性
教师教育技术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是社会进步、教育发展和自身价值取向共同形成的趋势,是永无止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新知识会逐渐的代替老知识,教师个体的知识储备需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在知识与技术的不断更新下,教育技术是终身性的,教师要掌握最新的远程教育理论与技术。教师只有不断促进自身教育技术的发展,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才能从最初稚嫩型教师发展到骨干型教师,才能确保知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需求。
2.教师教育技术的多样性
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除了一般性的教学工作之外,教师需要能够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需要掌握远程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如:教师采用直播课堂、BBS、双向视频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教学,或者进行远距离教学。由于教师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具有了多样性。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新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同时,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传授知识,从而达到了教学相长。
3.教师教育技术的阶段性
教师的教育技术不是静态的、线形的,而是动态的、灵活的。教师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教师在知识储备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不同阶段中,教师教育技术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曾经有人把这个过程划分四个阶段,四个不同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即:职前、入职、职中和职后阶段[2]。其中,职前阶段是教师具备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准备期;入职阶段是教师积极寻找新资料、新策略、新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能力,接受新观念,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积极参加教师培训的阶段;职中阶段是当教育技术发展上升到相对成熟的时候,教师会具有良好的教学监控能力的阶段;职后阶段是教师退出了教师职业的阶段。
4.教师教育技术的自主性
教师教育技术发展的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指教师能够自主地进行课程设计和规划教学活动,能够充分自主地选择教材。教师对自身教育技术进行规划,要具有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未来教育技术前景的意识,也包括对自己过去教育技术的意识。为了逐步取得教育技术能力,教师教育技术的自我意识能够让教师不断探求自我发展的机会,增强教师的责任感。除了自我意识之外,为了引导、监督和反思自身教育技术,自我规划是任何教师教育技术提升的重要环节,是为自己教育技术设计的蓝图。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1.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质,要依托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
远程教育资源具有海量性、超链接性、共享性和低成本性等优点,能够为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提供良好的支撑。而校本培训是一种具有实效的培训方式,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单元,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具有经济性、灵活性、有效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等优点。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校本培训机制的构建步骤如下。
(1)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需求学校应该预先计划培训的时间、途径、费用,制定出学校年度计划、教师个人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年度计划等,提前一年对教师培训作出分析,并且要及时监控与评价,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3]。同时,为了使教师能够接受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教师培训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与教师的培训需求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2)明确培训目标,强调培训职责为了使教师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对教师意识与态度理念方面的讲解培训,使其具有随时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并具有应用教育技术意识的习惯性。同时,为了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内容等,通过实践培训,使教师能够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常见的教学辅助软件。学校要定期检查和指导培训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参加培训业务档案和评估考核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教学中的疑惑、困难。
(3)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为了树立应用教育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要使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运用丰富而先进的教育理论重塑其思想。如:为了逐渐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思想,以专题讲座结合讨论的形式开展,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研论文”栏目。在职后培训中,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设备和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如:为了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思考,根据学校教师的需求,结合教学实践,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以资源中教学课件的使用和再加工等内容为主题。
(4)培训的管理与考核、评价培训的过程中要对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做好培训记录,如:培训过程中填写考勤考核表、培训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同时,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采用学校整体和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取自评和互评结合的评价方法,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对培训进行积极、客观、合理、有效的评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师培训是校本师资培训模式的基本精神。如:在学校中指定专人负责新任教师的入职训练;设立中心学校,为邻近的学校提供各种进修服务;指配师资培训联系人,定期收集教师信息,与教师教育机构沟通。为了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将远程教育资源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培养骨干-示范引路-共同提高”三步走的形式。信息技术将促使学校校长观念发生转变,成为培训计划目标、需求的制定者,使其成为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培训教师的支持和帮助者。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建立教师学习支持系统,开展校本教研
为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本教研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活动,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即:校本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在我国,教育研究工作一直被认为与广大教师无关,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而实际上,教师要具备课堂知识、技能,还要对教学方法、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以研究的精神工作,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才能体现出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才能在应用与创新中符合教师科研与发展的要求,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为校本研究创造条件,改善学校单一的教学软环境。
(1)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的教师学习支持系统的建立第一,技术及资源支持。采用以单向卫星传输为主的资源传输方式,建立以卫星传输、地网、人网为依托的远程教育信息传输平台,将教学资源发送到培训中心,解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为了推进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把分散在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校长集中起来,建立教师学习支持系统,有目的、计划和组织地进行校本教研,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人力支持。着力于不同教师的自我锻炼、发展需求,着眼于教育教学的需要,按照不同教学经历,建立“教师成长链”,因人而异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形式第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为学校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形成使本地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课件,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为学生架起沟通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桥梁。第二,开展优化远程教育资源的课题研究。学校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构建远程教育资源平台,组织全体教师整理下载资源,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快捷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查找和加工远程教育资源的技能。第三,开展“有效教学”的系统设计研究。学校设立学科备课组,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资源”范例,采用“系统设计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设计每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使教师胸中有全局,着眼于整体,兼顾各个方面循序操作。第四,倡导“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研究。通过课堂教学现场观摩、观看课堂实况录像等形式,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堂实录与点评”组织开展“一课例多阶段多反思”的校本教研活动,让教师开展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用新的理念和观点剖析典型案例,实现向教学行为的转变[4]。
(3)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首先,选择一名正在培养的年轻教师来做案例研究,教师们一起观摩空中课堂,集体交流备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第一次研究课教案,即把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加以修改。其次,教师们一起评课修改教案,教师之间进行同伴互助,不断改进,一起总结收获。再次,经过多次集体备课、反思、评价、改进,再进行反思小结,内化实践,使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收获,并且写一份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反思。为了把自创资源与大家共享,可以发表在校园网、远程教育资源博客上。最后,为了不断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达到研究以致用,教师们把自己的收获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更多教师从远程教育资源中汲取精华,让校本研究从课堂中来,回到课堂中去,再生远程资源。由此可见,从资源中来的课例校本研究,能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远程教育资源,通过教师进行讨论研究,在学习资源中的课堂实录基础上,修改并进行教学实践,最后使教师教学真正实现了研究反思、资源共享的目标。
作者:张春苏 孙刚 单位: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北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红磊.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
篇10
(二)特教经费支出较低
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性决定了特殊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但现实情况是:1.经费支出总量逐年增长,但相对不足。东部地区以福建省为例,特殊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严重短缺,不同类别的特殊学生所获得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西部地区不仅仅经济较为落后,而且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矛盾就更为复杂。新疆地区2007年特教经费占该区教育经费总体投入的0.11%,大部分学校反映经费十分紧张。2.支出结构不合理,个人经费紧张,奖贷助学金比例偏低,公务费用过高以及地区差异显著等问题。
(三)特殊学校差异大
特殊学校存在着区域差距。特殊学校数量呈现出东中西差异。东部地区在全国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西部地区,最少的是中部地区。城乡之间特殊学校也有差距。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城镇的特殊教育也较为进步,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特殊教育几乎为零。特殊学校类型分布不协调,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缺少协作。
(四)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短缺
从全国来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为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师资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数量稳定增长。但同时也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状况:东西部特殊教育师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福建省特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省特殊教教师数量匮乏;新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匮乏。
(五)特殊教育社区建设较少
特殊教育社区是残疾儿童由隔离走向融入社会的契机。《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有不少学者做出积极探索,许家成试图探索特殊教育社区化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他认为“支持性教育”是实施特殊教育社区化的现实途径。王爱民、刘佳芬从实践角度对特殊教育社区化进行探索,探讨了培智学校社课堂教学区化的理论基础,教学体系的建构以及教学的保障机制。宁坡达敏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对于智障儿童教育的达敏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刘佳芬等人对培智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将学校、家庭融为一体,特殊儿童的教育不只是特殊学校教师的教育,而是整个社区人员共同的合作的活动。特殊教育社区化作为一种较为新的理念,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较为广泛的实践。我国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对社区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打破隔离对特殊儿童的束缚,使特殊儿童真正走向社区、融入到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
二、对特殊教育资源公平性建议
全纳教育理念核心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关键是教育机会公平,最终落脚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上。基于以上特殊教育资源在法律、特教经费、特教学校、特教师资、社区资源分析提出几点特殊教育资源合理化的建议。
(一)加快《特殊教育法》出台进程
残疾人为社会弱势人群,其受教育权利最容易受到忽视与践踏,其受教育权利实现更多的是依靠法律保障。目前的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不系统、操作性差,不能很好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包万平等人拟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法,对残疾人受教育权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建议。随着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急需一部权威的法律对残疾人接受教育相关事宜做出明确规定,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
(二)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保障特殊教育经费
特殊教育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经费,政府的经费投入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2012年我国首次实现了教育经费投入GDP4%,预示着政府将会有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公办特殊学校具有现实性需要,也是对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有力保障。随班就读在我国进一步发展,要求政府提高对随班就读学生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在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参与特殊教育,实现特殊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化。
(三)扩大特教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将特教教师培养纳入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不断扩大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健全高校特教专业,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提升特教教师素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职前教育,提升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数量;二是完善职后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特教学校与高校合作,一方面到高校进行师资培训,另一方面邀请高校特教教授来校教学,并为高校特教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建立和实行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制度,以保证特教教师教学质量。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定期进行特教教师培训。为保证随班就读师资数量及教师素质,逐步实现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培训的双向融合。
(四)依据当地实际需要加强建设随班就读学校建设和管理
特殊学校定位于对所在地区普通学校进行资源支持,加强随班就读指导,促进家校合作,以保障随班就读教学质量。
1.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教室的建设与管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一方面为特殊儿童进行针对性的诊断、矫正与教育干预,另一方面是对于所在地区特殊教育辐射带动作用。资源教室通过个别化原则、补偿性原则等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干预与指导。
2.实现随班就读的网络化管理,健全随班就读档案,从而完善随班就读的管理机制。随班就读学校成立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和随班就读教科研组,实现教育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互动式的网络体系。通过健全随班就读档案明确每学期的随班就读工作计划与总结,随班就读班级的教研活动记录,有特殊需要学生成长档案等。
3.对家长进行必要培训,促进家校合作。对家长进行全纳教育理念教育,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帮助特殊学生家长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便配合学校完成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
(五)建设全纳社区,促进特殊教育的社区化
社区是特殊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全纳社区能帮助学生较好地适应社区生活,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加强全纳社区宣传,树立全纳社区意识。全纳学校树立的是一种“社区本位”的理念,教育要从社区发展角度出发,促使本社区内的所有儿童的发展与成长。例如举办社区讲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全纳教育观,增进对全纳教育的认识与了解;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进行指导,邻里之间形成良好的舆论来促进全纳社区建设。
篇11
二、师爱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第一因素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安全文明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从师生在教育关系中的地位看,教师是学生发展成长的主导因素,是强势群体,尚未成年的学生属于弱势群体,学生需要教师去呵护、去培育、去辅导、去引领。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学生发展的方向和命运,一个学生一生能遇到一个好教师是幸运的,而一个好教师首先是对学生倾注深情的爱。相反,遇到一个不称职、不负责任的教师则是不幸的,甚至是悲哀的,而一个不称职和不负责任的教师首先是缺乏对学生的爱。
诚然,师生人际关系中爱生和尊师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学生要热爱老师是毫无疑问的,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自然会影响到老师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从根本上讲,这种关系是在师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生是前提,是第一位的,而尊师是爱生的必然结果,教师从各个方面甚至是一些细微之处去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温暖、亲情和关爱,这种爱就会蔓延、膨胀,变为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向往,自然的反馈给老师,形成爱的双向交流。
三、师爱是教师职业的第一幸福源泉
师爱不同于母爱,却又高于母爱,真正的师爱是世界上最伟大和最无私的爱。师爱是一种无条件的、最高尚、最无私的爱,是一种伟大而圣洁的爱,掺不得半点儿私心杂念,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虚情假意。这种爱是在培养学生时形成的崇高的情感态度,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一一事业与人类文明的传承、延续和发展,有家长的寄托,有社会的信任,有文明的传承,有理想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师爱就是一种责任,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不仅不能很好履行一个教师的职责,甚至会伤害学生,而且他也不可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热爱,会经常处在与学生的矛盾之中,不可能体验到教育的乐趣和幸福,必然处在生活的痛苦之中。而一个对学生倾注热爱之情的教师,即使他的教学艺术不算高超,他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成绩,而且他必然会得到学生的热爱和尊敬,甚至终生不忘,他会得到物质财富无法比拟的教育回报――教育幸福和精神幸福,在这个意义上讲热爱学生应是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四、有爱的教育才是第一流的教育
教师爱学生是教师崇高的职业信念,是高尚的伦理责任心的体现。师爱是教师道德素养的核心和精髓,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教育就是从爱出发的,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没有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照射进学生的心灵,没有师爱一切教育无从谈起。一个对学生冷漠无情的人,是无法施行好的教育的;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没有高尚道德的教师,也是教育不好学生的。师爱是师生间真正的感情沟通,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灯塔,是一种坚强的精神支撑,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是一种是最基本、最巨大的、神奇的教育力量。
所以,我们说:师爱是第一教育资源。师爱就是所有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利用好这一教育资源,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挖掘这种无形的、微妙的、威力无比的师爱资源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一个教师是否爱学校、爱教育事业,是否对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首先体现在是否爱学生上。
篇12
位于浙北山区的安吉县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有着“竹乡”的美誉。连绵不绝的竹海,漫山遍野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使安吉县已成为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安吉的优势是山水,潜力也是山水,生态环境是安吉最大的也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安吉根据县情,于2008年开始实施“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为目标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闯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专家评价:安吉已经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板。安吉农村由此发生了四大变化: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农村变美了,城乡更和谐了。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中所挖掘出的“一村一品”,以及安吉人兼容并蓄,敢为人先,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竹精神等为我们校外教育提供了许多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安吉竹乐已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民间舞蹈竹叶龙已走出国门、赴法国演出等,来自于大众,以能激发青少年爱家乡、爱祖国等情感、情绪为最大特色,具有多功能的审美、认识价值,能让青少年产生丰富的构想。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民俗文化为我们校外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新颖的方式在艺术熏陶中给青少年以真的启迪,美的享受。挖掘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乡土教育资源,我们可进一步拓展校外教育的空间,构建校外教育新品牌。
一、挖掘乡土教育地方特色资源,拓展校外教育活动空间
1.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寻找我心中的最美”系列活动,通过寻找身边最美的人,最美的事,开展“我心中的最美”评选活动,以艺术创作、文学写作、书画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来讴歌家乡的美丽,挖掘家乡美的资源。
2.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我爱家乡”青少年摄影大赛,通过孩子充满童真的双眸去发现家乡的美丽,达到即景生情、遐想万千的境地,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学习、热爱农村的激情。
3.开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为主题的墙体画展,以“我的乡村我来建,我的青春我来秀”为主题的才艺大比拼活动。以艺术美来渲染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气氛。
二、挖掘乡土教育资源的自然、人文环境,拓展校外教育基地空间
突破校外艺术教育仅局限于青少年活动中心内部的技能培训和城市的演出活动,在农村或社团建立青少年艺术基地或青少年艺术社团,将这些基地、社团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民间艺术(如竹乐文化、昌硕文化、孝子文化、畲族文化等)结合起来,拓展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教育新的领域。
三、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新载体,探索校外教育教学新方法
1.参观访问。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特色环境,选取地点或景点进行参观探究,一方面可以使青少年增强感受,了解安吉的历史与发展精神,了解安吉的竹文化、生态文化;另一方面可以积累更多的素材,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想象奠定基础。
2.实践体验。鼓励青少年亲身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通过竹编、竹根雕等艺术体验,通过为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演出等实践活动,了解安吉美丽乡村的本土特色与文化背景,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让青少年在实践、体验、探索、感悟中升华自己的人格品德。
3.专题构想。以“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农村变美了,城乡更和谐了”等为主题,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乡土特色、古朴的民风民俗等为内容,提炼出创作素材创编舞蹈,创作书画,得到发自青少年内心的共鸣。
四、挖掘乡土教育资源特色品牌,拓展竹乡特色校教育的品牌空间
1.打造美丽乡村艺术作品。借鉴安吉竹乐、舞蹈《竹叶龙》等民间品牌艺术,创编舞蹈《竹林宝宝》、《笋芽儿》等竹系列的舞蹈、音乐。
2.打造美丽乡村艺术社团。在红舞鞋艺术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笋芽儿合唱团、笋芽儿记者团、笋芽儿书画社等笋芽儿艺术团的建设和扩展。
3.开展美丽乡村主题活动。美丽乡村的山水田园、衣食住行、文化气息、民风民俗,其认识和描绘,在我们的艺术学习和创作中也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发展。通过开展美丽乡村主题活动,来唱响安吉的发展远景,美好的蓝图在青少年的脑海中一一展现。通过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主题活动,激励他们爱国爱家、奋发图强、投入到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去,亲手描绘他们美好的明天。
五、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式
1.课题研究拖带式。这种方式要求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研究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这种方式的活动可以成为系列,其核心思想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利用探究对象所形成的资源,拖带参与体验、社区服务、实践行动、劳动制作、才艺竞赛、交流合作等活动,使资源“活跃”起来,成为有机的组成。
篇13
近几年来,厦门市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有效地推进了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特区建设三十年来,教育经费由1980年的1017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56.25亿元,这些教育经费使各级各类学校的硬件建设,教育基建、教育设备、教育环境得到根本性变化,不仅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设施,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经济生活水平。但由于历史的、区位的、社会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全市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比较突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全市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1.教育投入不均衡。厦门市目前共有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六个区,可是每年每个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是不均衡的。其中,以思明区为例,“十一五”期间,思明区累计投入教育资金37.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0%。其中,2010年投入9.8亿元,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36%;2011年投入更是达到10亿元。而2010年湖里区教育事业方面支出43654万元,同安区预算内投入一般教育支出49190万元,集美区投入一般教育支出2.14亿元,翔安区全年各项教育事业资金投入达4.3亿元,海沧区投入一般教育支出21,304万元。
2.学校布局不合理。以达标校为例,就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差异,目前岛内外共有13所一级达标校,岛内思湖片区就有8所(其中厦门一中、双十、六中、科技中学、二中、外国语学校均是市属中学),占到总数的61.5%,集美、海沧片区有3所,同翔片区有3所(其中同安一中还是市属校)。
3.师资力量配置不科学。厦门岛内学校尤其是名校每年都从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中采取笔试、面试,择优录取。或是从外地调入一批学历高、有教学经验、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为此,这些名校可谓人才济济,如厦门一中教师队伍中,特级教师有9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有23人,学历达到研究生的更有67人,而同安这一两年来,招聘的教师多数到小学任教,初中校或完中校往往没有补充新教师,个别城里学校出现教师老龄化现象,只能从农村学校借调,造成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村优秀教师被调走,农村教学质量下降。所以岛外四个片区在师资力量方面不如岛内学校雄厚。
4.教师待遇不公平。虽说现在教师的工资是和职称挂钩的,但是校际之间分重点与普通学校,重点校可以招收到更多的好学生,好学生多自然学校就出好成绩,学校也就年年先进,重点校的领导就可以年年把教育成果制成大喜报,向上级领导报告。因此,重点校的老师享受到的待遇就高,如升学奖金方面或是职称方面。而如今实行评聘分开的制度,很多普通学校没多少职数,造成一些老师没有机会晋级,在工作上就有了懈怠的情绪,加上面对的是学校招收的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自然他们就没多大教学的激情,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学校没有出好成绩,老师就不可能有多好的待遇。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不良影响
1.普通学校、新兴的重点校招生压力大。一些处于好地段的学校或是原重点校一直以来都是政府扶持的重点对象,由于教育投入的倾向,这些学校在教学环境、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方面都相对要好、尽管近几年厦门地区严格实行划片招生,但仍有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舍近求远,优先选择到这些学校就读,导致一些普通学校或是新兴的重点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在中考招生上出现了一些二三级达标学校连普通生都招不满,有的则因为择校生招生人数仅有二三十人,甚至出现择校生分数高于普通生的倒挂现象。
2.教学质量差距大,教师压力大。目前岛内思湖片区的重点校师资力量雄厚,而岛外四个区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加上生源质量较差,很多学校的教学质量无法与岛内学校相比,而目前社会的信息化越来越透明,任何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关系到它的声誉。社会、家长对一所学校的关注程度已大大超出从前,一方面这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它也于无形当中加重了这些学校里老师的压力。教师一方面要担心因为生源的减少而遭到裁员或是并校,另一方面又要担心因教学成绩与他校差距太大而遭到上级领导批评或是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家长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