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技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辩论的技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辩论的技巧

篇1

在律师工作中,法庭辩论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罪与非罪的分歧,也有此罪与彼罪的争议;既有证据效力上的分歧,亦有适用法律上的争议;既有实体法上的分歧

,也有程序上的争议……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但事实得益于雄辩。司法实践中,即便有了事实和法律,也并非都能使律师辩论获得成功,这就要求律师充分施展自己的辩才和谋略。当法庭进入辩论阶段,各方之间或针锋相对,或避实就虚,或出其不意,或攻其不备,或迂回包抄,以退为进。此时,一方律师如不讲究“战术”,不懂得辩论技巧,就难以沉着地依据事实和法律发表辩论言辞,更无法巧妙地应付辩论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实现运筹方略的要求。事实上,虽有好的辩论方案,但临庭辩论时,因不能把握时机,不善于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本已掌握的“铁证如山”的事实因没能发挥作用而导致辩论失利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

由此可见,论辩艺术在律师业务活动中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律师业务才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又是品评律师办案质量及其称职与否的标准尺度。因此,有必要对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有关技巧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以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功与操作技巧

人的思维只有通过表达,才能达到影响他人的作用。表达得好坏取决于表达的内容,但表达技巧也是关系到表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称职的律师,不仅要有好的文字组织能力,还应具有准确、简洁、清楚、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文字表达技巧

综合案情,理顺辩论思路,写好词、辩护词,是每一位律师在庭前必做的一项基础工作。材料的组织必须做到:1.字斟句酌,用词准确;2.调配语句,合理布局;3,篇章衔接,环环相扣;4.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详略恰当。

(二)语言表达技巧

纵观每位成功律师,在出庭辩论、时,都具有驾驭、支配辩论形势的能力。庭审制度改革为每个律师在这方面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庭审辩论中,律师应当做到:1.脱稿,并善于把前言说好。在设计这方面的语气和选择言词时必须达到的效果是:①立即抓住整个法庭的注意力;②传达案件的严重性或表现出对本案的真诚;③表明对本案的信心。2.控制语速,并吐字清晰。有了好的辩论内容,还需有好的表达方式。律师在庭审辩论时,应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准确,音调和谐,快慢适度。力争达到声调上的抑扬顿挫,以提高论辩感染效果。3.善于入情入理。语言可以伤人,也可以感人。用辩论语言伤人,对于律师职责来说则是不道德的。但律师的辩论语言以情感人,则是可取的。使用这一语言情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具体案件的辩论语言感彩,要有与案情相适应的基调。②绝不能带有当事人的感彩。律师操作的情感就是经过理智语言处理过的辩论情感、法律语言情感。③情感措辞应是发而不露、放而不纵、委婉、曲折、含蓄的中性语言。

篇2

三、顺水推舟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篇3

正方:可是我们也知道香港“九七”就要回归祖国,我们听说要颁布《基本法》,可没有听说要颁布“基本道德”呀!

反方:……我深深记得对方三辩同学在前几天的辩论场上曾经说过:在我一张伶牙俐齿之下是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笑声),那为什么不说是颗“法律心灵”呢?(掌声)

正方立场是“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依靠法律”,于是以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为立足点。举香港将颁布《基本法》为例向反方发难,反方立即就地取材反唇相讥,与之构成尖锐的对抗。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请看正方是怎样反对抗的:

对呀!我善良的心灵是要大家认识我才知道的,可是现在大家都知道我首先是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啊!(热烈掌声)……

正方咬定法律不放松,以敏锐的洞察力从反方构成对抗的例证中“窃取”与法律相关的事实,以先主后次的逻辑强调“首先的”就是“主要的”,从而压制对方的对抗。

还有一些对抗的例证,表面看来牢不可破。实际上如果稍作推敲还是可以反对抗的。

例如在“女性找男性更需要关怀”辩论中,正方为了论证中国文字反映的男尊女卑,举例说:

中文有两个字表示结婚的概念,一个是“娶”字,另一个是“嫁”子。男人是“娶”媳妇,女人是“嫁”给男人,那这个“娶”子它表示一种主动性,“嫁”子它表示一种被动性。(笑声,掌声)请回答!

反方马上以牙还牙:

像这个例子,我们也发现了中国字的“好”字和“妙”字。都是一个褒义词,那么请问“妙”字和“好”字是不是用“女”字旁开头呢?(掌声)

当反方举“好”和“妙”进行对抗时,正方居然束手无策。其实。正方完全可以在反方的例证上做文章,作出反对抗:“妙”可以拆为“女”和“少”,“好”可以拆为“女”和“子”,、从造字角度看,这都是两个会意字,也就是“女”性“少”方为“妙”“女”性得“子”才叫“好”。这岂不正表明了女性受压抑的社会地位了吗?

上面两个例子表明,从构成对抗的例证本身发掘于己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可以有效地进行反对抗。

避实就虚,攻其不意

不是所有的对抗例证都存在着漏洞,更多的情况下,辩敌的对抗是严谨缜密、毫厘不爽的。这时候,避开对抗的冲击力,从侧面突发反问进行“强攻”,是行之有效的反对抗技法之一。但是有一点。这个反问必须直接攻向对方的立论点,不能有任何偏差,否则就会影响反对抗的力度。

我们来看关于“治愚比治贫更重要”的辩论中的一段辩调:

正方:中国作家写了这本书《愚昧比贫穷更可怕》,说明了治愚比治贫更重要,可见对方同学似乎是没有看这本书呀!

反方:中国政府也说:生存权、温饱权是人的第一权利。对方如何回答?

这一组对抗中,辩论双方都选取了权威言论作为例证。权威能制造不容置疑、无以反驳的特殊效应。正方在不可能正面向权威发起攻势的情况下,突然反问:

篇4

一、孟子的论辩技巧

孟子,名轲,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一位天才的雄辩家·《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孟子论辩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象恢弘、博大壮观、刚柔相济、析义极精。

第一,形象说理。在《孟子》中则具体体现为善于巧喻。孟子“喜以比喻宣达他的意见”,“堪称比喻圣手”。综观《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孟子》文中或以物喻理,深入浅出,或以事喻理,情理显豁;或以寓言喻理,入木三分,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可感,化深奥为浅近通达,从而增强孟子抽象论理的现实性,为孟文说理蓄势,使得孟子的论辩“开辟抑扬,高谈雄辩,曲尽其妙……一纵一横,论者莫挡。”

第二,欲擒故纵。“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舌战用兵本无二致,订谋施计必须审时度势。以擒为目的,以纵为手段,为了擒敌之目的,必须先付出纵的代价。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六章》,孟子先以“臣”“士”作喻,远离讨论话题,陷齐宣王于彀中,随即话锋一转,矛头直指宣王,擒之于话锋之下,使得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凭借“纵”字诀,使整个论辩过程迂回曲折,摇曳生姿。“一反墨文说理之艰涩”“真是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第三,避虚就实。孟子的核心思想是“王道”“性善”,是实,其余皆属细枝末节。是虚。论辩的核心是不能变的,因此,对手的话题不在二者范围之内,对孟子来说便是“虚”。如何将虚过渡到实,孟子自有其语言上的太极推手,如《齐桓晋文之事》一章,齐宣王崇尚“霸道”,开头便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则以“仲尼之徒无道齐桓之事……无以,则王乎?”这样一段立场鲜明的回答,不仅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的将谈话引向了王道。这种话题转换艺术使得孟子能够在论辩不利的情况下反守为攻,转败为胜。

二、鲁迅小说中的论辩技巧

篇5

篇6

态度是主体对对象反应时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它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图因素组成。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决定着人们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向和行为效率,所以,监狱人民警察应从改变罪犯的态度入手,实现改造罪犯的目的。

一、研究改变罪犯态度的基础

(一)研究改变罪犯态度方法的重要性

态度是人们行为的基础,如果改变了罪犯的错误态度,罪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就可以推动改造工作向前健康发展,监管单位的生产、经济也会不断上升。如果消极地让罪犯的态度自由运动,将会严重影响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只有积极地推动和促进罪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监狱人民警察的正确引导迅速有效地改变态度,才会有利于监狱秩序的稳定,有利于罪犯的改造和新生。

人是复杂的社会人,让犯了罪的人改变其已有的错误态度,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所以,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改变罪犯态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推动改造工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影响罪犯态度的基本因素

要把握影响罪犯态度的各种因素,首先得全面地了解罪犯态度改变的基本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各个方面。改变罪犯态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沟通、劝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监狱人民警察的可靠性、权威性所形成的可信程度,信息传递过程中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罪犯原有的态度,以及人格因素等,都会影响改变罪犯态度的效果。所以,监狱人民警察必须认识到改变罪犯态度的复杂性,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有效地从事改变罪犯态度的工作。

二、改变罪犯态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一)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可信度

所谓“可信度”是指监狱人民警察所具有的影响罪犯改变态度的特征。可信度与很多东西有关,通常信息传达者的工作履历与当时状况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力度。具体来说它决定于两个主要方面,即干警的专业性(或权威性)和可靠性。

1.监狱人民警察的专业性。它是指监狱人民警察的身份具有使罪犯信服的权威性,包括干警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水平、社会经验、年龄、社会背景、社会地位等。这些因素,能使监狱人民警察在罪犯心目中成为某方面的权威形象。据社会心理学家哈弗兰德的实验,在接受同样内容宣传的情况下,权威人物宣传的态度改变率为23%,而普通人宣传的态度改变率仅为7%[1]308。所以,我们在改造教育罪犯,改变罪犯态度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提高监狱人民警察自身的素质。在提高其政治素质的同时,进行岗位培训、专业训练等。同时,也应该请一些有权威身份的人,如有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名律师、有影响力的司法实践工作者等参加改造罪犯的工作;另外,监狱人民警察也应该走出去,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2.监狱人民警察的可靠性,即使罪犯相信监狱人民警察的言论真伪的程度。具体来说,监狱人民警察的人格特征、外表仪态以及讲话的信心、态度等特征,都与监狱人民警察的可靠性直接有关。在改造实际中不乏这样的实例。如果一个干警讲话铿锵有力、理直气壮、信心十足,且衣着整洁、外貌端庄、举止文雅,就容易赢得罪犯的喜欢和敬重,因而他的教育效果就好得多。这是由于人们试图认同、愿意接近一位很喜欢很敬爱的人,进而往往采取那个人的态度、爱好、行为方式和服饰样式,故喜欢能引起态度的改变,成为改变态度的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每一个从事管教工作的干警都应该加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外表仪态,特别要注意通过学习和摸索,掌握一套能吸引人,改变人的宣传、说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诸如怎样对不同年龄、不同性质、不同刑期的罪犯进行个别教育等。

(二)有效地传递信息

改变罪犯态度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传递信息作用于罪犯,以引起其态度变化的过程。要使传递的信息有效,必须做到。

1.合理地安排信息材料。首先,正确利用恐惧唤醒。所谓恐惧唤醒即通过传递恐怖的信息作用于目标对象,使其内心感到有压力和威胁,从而听从劝导者的劝告,改变态度。社会心理学家利文撒尔等人通过实验证明,在充分说明的基础上,注意发挥恐惧唤醒的作用,充分利用恐惧的引发力量能达到态度改变的目的[1]316-317。因此,监狱干警在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中,应正确利用恐惧唤醒,充分说明违法犯罪的危害,并举例说明抗拒改造的后果,促使罪犯听从干警的劝告,改变态度,进而认罪伏法,自觉改造。

其次,正确运用单方面论据传递或双方面论据传递。所谓单方面论据传递,是指劝导者在传递信息内容时,只叙述有利于自己的立场的言论,而对不同立场的观点绝口不谈;或在谈不同立场观点时只讲对立立场的毛病和缺点而不谈其他。而双方面论据传递则是劝导者安排包含有正反两种立场的信息内容,甚至承认对立言论也有可取之处,但巧妙而婉转地表示缺点超过优点,从而表明传递者所主张的立场是有道理的[1]313。这两种传递方式各有优、缺点,在实践中选择何种传递方式,要看具体情况。例如,对惯窃犯,就应使用单方面论据传递,强调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改造措施;而对初犯,则在强调其社会危害性和行为的方式、方法错误的同时,也对他的处境表示同情,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有关工作。这样,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当然,不同的传递方式对改变罪犯态度的效果如何,还要看罪犯的教育程度及信息与原态度的方向是否一致。

2.正确使用传递信息的方法。改变罪犯态度,是监狱人民警察把设计好的信息传递给罪犯,使其态度得到改变。但再好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没有选择正确的途径传递给罪犯,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实践中,常用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宣传改变、说服改变和规范改变等。一是宣传改变,即监狱人民警察借助一定的手段,面对一定的罪犯,传递特定的信息,藉以改变他们的态度。宣传之所以能起到改变罪犯态度的作用,是因为宣传可以使罪犯在同一时间接受同一信息的影响,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当然,宣传时必须了解罪犯的需要、动机、爱好等心理状态,以便使宣传有的放矢;宣传还应做到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以吸引罪犯。在宣传中,内容和观点要清楚明了,避免罪犯的错误理解。二是说服改变。说服教育是罪犯教育改造中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改变态度的方法和传递信息的途径。在这种说服教育中,不一定要借助工具,而且目标对象又往往是特定的个人,因此,它是一种通过直接接触、交换意见,从而改变态度的方式。这种方法最明显的特征是双向沟通。一方面,监狱人民警察作为沟通的主体发出信息,罪犯接受信息;另一方面,罪犯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对监狱人民警察发出的信息作出反馈。这样,经过不断地信息传递和思想沟通,罪犯就可能会对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以及有关的政策、法律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达到改变罪犯态度的目的。三是规范改变,即利用群体规范的强制力、约束力,或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迫使罪犯去了解监狱人民警察发出的信息,促使其改变态度的方法。只要这种外力能够使罪犯经常接触符合监狱人民警察要求的信息,就可以使罪犯逐渐地改变态度。

(三)正确把握罪犯的特点

1.把握罪犯原来态度的特点。要改变罪犯的态度,就必须了解他原来的态度,并且估计我们发出的信息会落到罪犯的什么立场范围(拒绝、中立、接受)之中。如果我们发出的信息与罪犯原来态度差距太大,落在罪犯拒绝立场范围,我们就应冷静思考,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分阶段逐步向罪犯提出要求,使信息的落点逐步从罪犯的拒绝立场移向中立立场,再移向接受立场。这样,改变罪犯态度的工作才会收到真正效果。

2.把握罪犯的人格特征。在教育改造罪犯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使是同一个监狱人民警察,同一个信息,同一个情境,有的罪犯转变了态度,而有的罪犯却不易转变态度。为什么?这与罪犯的人格特征有关。人格特征包括需要动机方面的人格倾向性特点和人格特征方面的特点。

就需要动机方面的特征来看,每个罪犯都有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动机;在关押改造的不同时间中,罪犯总会有一种需要处于优势地位,进而形成一种主导动机。正因为改造实践中存在这种动机差异性,也就决定了罪犯对同一信息的接受程度与方向会有不同。因此,我们在改造教育罪犯时,必须了解罪犯需要状况,因人而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安排信息的内容和改变态度的方法和技巧。

就个性特征而言,气质、性格、能力等都会影响罪犯对监狱人民警察发出的信息的感受性。就改造工作实际来看,智力高的罪犯不是不易接受说服,而是不易接受意义浅显、简单的说服。因此,要使智力高的罪犯改变态度,就有必要进行意义复杂、深奥的说服,要进行双方面论据传递,要强调罪犯行为的性质和社会危害性,分析其犯罪的原因,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而对于智力低的罪犯,则强调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

同样,自尊心的强弱在一定强度上也决定着改变罪犯态度的难易程度。自尊心强的罪犯比较相信自己,自我防范能力强。因此,对他们一定要注意改造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既要改变原来的态度,又要注意不要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篇7

(2)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第一线.有工作能力,也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基础理论较弱.

(3)大部分同学还不能较好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联系起来.

针对毕业生的如上情况,这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毕业论文答辩.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和目的

1,在580202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首先要求你简要叙述你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第二步,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做即兴答辩.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根据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提出专业理论或实务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和实务,研讨理论依据或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考察学生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就是检查毕业生是否是认真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考察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答辩老师结合毕业生现场答辩情况评定答辩成绩.

二,毕业生如何准备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1,对自己所写论文要十分熟悉.当然,通过独立思考,反复推敲,按自己的构思动手写成的论文,你一定是熟悉的.不过我们过去接触过的论文中,有的是把收集来的资料"粘贴"成论文,提交论文时,本人没有认真读一遍,交出的论文漏洞百出.比如,有的论文称"21世纪……",而后面的论述用的资料又是"1995年如何如何……".这样答辩时由于你对论文不熟悉,针对所提问题就很难回答;还有的毕业论文给人感觉写的不错,但答辩时却一问三不知,显然对这篇毕业论文你不熟悉.所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首先要熟悉自己所写论文.

2,针对答辩提出问题的方向,在答辩前做些准备.

(1),对自己所写论文中涉及的专业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答辩前最好一一整理出来.比如,论文中我的第二个论点中涉及了某个基本概念,这个基本概念的内容我参考了某"专业书"的第几页,内容是什么,整理好备用.

篇8

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菊豆》改编自刘恒中篇小说《伏羲伏羲》,电影《秋菊打官司》改编自陈源斌的《万家灯火》,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同样走的是文学剧本的改编电影剧本路线。通常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是需要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电影语言的,而不是单纯的将原故事一字不差搬到电影中。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运用了多种技巧。

一、中国传统民俗仪式的运用

张艺谋把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从小说抽象语言到具象的声画语言转换是顺畅连贯的。影片比小说不同的地方之一就是添加并大量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民俗仪式,并强化了其存在的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的不可侵犯性,造成某种仪式感。比如影片中颂莲(巩俐饰)与陈老爷的洞房花烛夜之前的一系列准备。让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颂莲第一次见识到有钱人家的祖上传下来的规矩。点灯,捶脚,点菜,这些规矩都是封建富人家里的民俗仪式。

张艺谋是有名的电影色彩行家。他偏爱红色。红色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已经幻化为中国符号。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嫁衣,红色的鞭炮,红色的盖头,甚至于结尾处梅珊死了,颂莲疯了,画面出现的也是黑红色调,去渲染颂莲悲伤无奈被深宅大院囚禁其中的哀怨。红就红的热烈,黑就黑的悲壮,红灯笼的挂起,在电影中已经作为陈老爷的象征,一种封建规矩的象征,其形式的本身已经大于超过它的本质,成为一种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对人性的束缚。点了灯就能享受捶脚的待遇,才能按自己的口味点菜,那些丫环、下人就不敢轻视你、糟践你,点了灯在这个院里才有老爷庇护下的所谓的发言权。所以,点灯成为在深宅大院里唯一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颂莲出嫁十天后,要按规矩守门。四房太太都要站在门口,等着听老爷的吩咐。各太太守门停吩咐这件事在小说里是没有的。导演把妻妾之间的斗争外化出来,四个人像牲口一样被挑选。上层人物有挑选权,妻妾只是一个物件,一个发泄的工具。四个太太间的勾心斗角,心照不宣都在门口等老爷吩咐住哪屋时,展现的淋漓尽致。还有在饭桌吃饭时候的争风吃醋这一场景的展现,也是紧扣主题,女人被争宠的欲望彻底拴住成为规矩的奴隶,点灯,捶脚,点菜,守门在原小说里面是没有的。张艺谋巧妙的添加这写场景,并且反复在影片中出现运用,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部分内容是张艺谋为了突出封建压抑的氛围加上的“祖上规矩”。这是比原小说精彩之处,使电影剧情更加紧凑富有戏剧性。吸引了观众的观影兴趣。

二、人物塑造的多面性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人物塑造上,陈老爷的形象安排处理上是与小说中不同的。在剧本中陈老爷是陈佐千,而在电影中张艺谋只是让陈老爷一个代称,去名留姓的称谓,体现出对陈老爷只是封建大家族中的一员,封建家长制度下老爷群体中的一员具有代表性,符号化还体现在陈老爷在电影中没有一个正面镜头。却掌控着整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小说中陈佐千与颂莲第一次在咖啡馆见面和陈佐千过五十大寿生日等情节都被筛除,电影考虑的更细致,把陈老爷这样处理是非常巧妙的。点灯,捶脚,点菜都牵动每个太太的争宠的心,就是小丫环也在自己房里偷点灯,也坐在床上抬起腿,即使享受捶脚的声音,都觉得舒服。因为这是陈老爷宠爱的表现,更是陈老爷本人的代表。电影把陈老爷虚化成一个符号,却又无处不在的,高高在上的去压迫、控制、奴役整个家庭。

围着一个男人转的太太们,在渴盼着男人的宠幸,打发着无聊孤寂的生活。这些嫁入有钱人家的女人又是怎么样刻画的呢。大太太年老色衰,像个老古董,二太太的菩萨脸蝎子心,三太太的不甘寂寞的戏子之心,都表现的有血有肉,各有特点。而作为影片中的女主角四太太颂莲的塑造更是生动形象,由青春靓丽的女学生转变为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四太太。嫁入陈家短短一年的变化让人十分同情。

小说中颂莲失宠的标志是在床上给陈老爷脸色使小性儿,满足不了陈佐千的性需求。发现自己始终没有怀孕,而冲雁儿发火让她吃马桶里的草纸后致使雁儿死亡。电影对小说的最大改变的地方是颂莲假怀孕。例假来了弄脏了裤子,被雁儿发现,告发她假怀孕事实。结果被封灯,至于惩罚雁儿与醉酒后无意说出梅珊与高医生的完全是被封建礼教压抑背后沉默太久的爆发。

在影片中,颂莲不只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的特立独行者,更是一个普通女人和封建礼教抗争最终的失败者。当她得宠时,规矩围着她制定,当她失宠时,规矩就是牢笼束缚住她的行为,压垮她的精神。颂莲人生的起落变化,或许是创作者想要表现的地方。或许在封建社会中,女人注定是失败者,男人是胜利者的一方制订着游戏规则。另一方面,颂莲和梅珊用疯狂和死亡,来反抗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死亡和疯狂或许是抗争失败的结果,或许是胜利是对这种封建吃人生活的一种解脱。

大太太年老色衰,像个老古董,服装是蓝紫暗色花纹,手里拿着一串长长的佛珠,头发盘起来像个道姑。早已看破这个家族的生存法则,封建社会正房太太的形象。二太太卓云表面看起来是面慈心善,见谁都笑嘻嘻的,实际上人心隔肚皮,表面姐姐妹妹的和颂莲相称着,背地里却扎小人诅咒她,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一位心机颇深的处心积虑想在大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女人。三太太梅珊是不甘寂寞的戏子心。一方面在家里娇宠使性子,另一方面和自己的医生在勾搭调情。梅珊是不甘于寂寞的,是叛逆的女性,是不满足现有的生活,起开反抗,但是最后失败是必然的。因为是伤风败俗绝对不允许的,梅珊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而丫环雁儿的人物设置,这是妻妾之间斗争蔓延到下层群体。丫环心里装着太太梦。雁儿利用老爷对自己身体的喜欢,一心想着往上爬,借着老爷的宠爱,改变自己在这个家庭的下层地位,从而改变命运。雁儿是这个家庭的最末等的阶级,老爷并不会履行自己的诺言让她当四太太,五太太,即使以后娶了六太太也不会是雁儿。这就是命运的可悲性,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被上层阶级把玩于股掌之中。最后被命运编排致死也是早晚的事。

飞浦作为封建家庭年轻英俊的少爷。小说中颂莲与飞浦的关系还是相当暧昧的,听萧学萧,重阳赏菊,送行临别对话等等事件,特别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男人,夸赞自己和其他女人不一样,对颂莲来说,这是莫大的安慰,遇到懂自己的知音了。最后颂莲过二十岁生日在独自喝酒,与进门找她的飞浦的对话这一情节的设置,便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影片中则大量删减了颂莲与飞浦之间的戏份,故意弱化了两人暧昧的关系,也没有详细的描绘飞浦在这个家庭中的懦弱,没有展示飞浦怕女人,与男人顾少爷关系交好这一软弱可欺无主见的性格特征。导演删去小说中繁琐的情节点,找出头绪以一根主线颂莲一位少女沦为怨妇的过程讲述故事,其他额外的情节点不必旁外节枝。改变后的电影比原小说情节设置更加紧凑,戏剧性更加强烈突显。

管家陈百顺这一人物设置是原小说没有的。小说中是陈老爷带着颂莲拜访三位太太,而影片中改成管家带着她去,省去陈老爷出面,管家只是一个传声筒,在其背后是陈老爷的意志,所有人的命运的宣判,都是出自管家之口,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情节。所有这个新增加的人物是必要的,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视听造型的多元化

影视剧独有的优势是运用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共同叙述。这是比小说剧本单纯的文字叙述的优势。张艺谋导演当然对此更了熟于心。《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量运用固定镜头展现深宅大院的闭塞,沉闷。许多静止的画面与大院融合营造出陈旧、压抑的气氛,使得颂莲变疯这个结局显得合情合理。

从电影名称上就能看出导演大肆渲染"红灯笼"这个抢眼的意象,从视觉上抓住观众,在听觉和感官上给观众冲击,让观众慢慢回味其深刻的象征意义。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旗袍,红色的空气,其中点灯,灭灯,封灯的过程,最后只剩下,黑色的灯罩,灰色的砖墙,灰蒙蒙的天空。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拍摄,红黑色调的强烈对比,刺激观众视觉,由风光无限的点灯一片光亮,到黑色灯罩封灯一片凄清。灰色的调子给人以无限的凄凉哀怨之感。

色彩的运用还体现在各位太太们的穿着打扮上。大太太已经是人老珠黄,出场就是年老色衰的大太太穿着深紫色的以暗色系为主要的衣服。符合正房太太严肃死板、不苟言笑的的形象。被颂莲称之为老古董。二太太的着装不抢眼也不扎眼,一副好好先生的温顺样子。三太太则美艳动人,房间的装置也是按照她嫁过来前曾是戏子的身份布置的,像个大戏台,这与她被处死前夜的素白色有着强烈的对比冲击。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86-02

当前,建筑市场与其他行业一样,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竞争日趋激烈、“僧多肉少”的市场形势下,施工企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必须依靠自身的实力与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还需要在项目投标时,采取灵活、多变、科学、正确的投标策略,通过采取恰当的报价技巧,赢得主动权,做到事半功倍。笔者在本文中拟对项目投标策略进行探讨,旨在引起同行的重视,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从而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做好项目投标报价工作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

一、项目投标报价在投标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项目投标报价是投标单位为了获得工程项目而确定的承包此项工程的总造价,是能否获得工程项目的关键。众所周知,投标报价是投标单位与业主进行合同签订的依据,也是业主选择哪家施工单位作为合作伙伴的前提,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投标单位必须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投标前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工作,恰到好处地选择合理的、最优的报价,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既能够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又能够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从容应对,“百战不殆”。

2.目前,建筑市场上一般采用由技术标、商务标、经济标打分制构成的综合评标方法,在这一方法中,经济标要占到总分值中的70%左右,技术标只占到30%左右,因此,经济标在整个投标报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经济标出现了偏差,偏离了拦标价抑或是基准价,就会导致全军覆没,失去中标的机会。所以,认真研究建筑项目的投标报价工作,做好方案编制,关系着大局成败,关系着“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投标报价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二、项目投标报价投标方案的选定

通过项目投标报价最后获得工程项目,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程序,也是每一家参与投标企业能够做好投标报价的试金石。因此,在设计项目投标报价投标方案时,必须举一反三,反复论正,科学地进行投标报价。要充分考虑到以下方面的因素:其一,业主方面。主要考虑业主方的资金来源是否到位,是否可靠;其资金划拨是否顺畅;招标的范围、内容是否在允许的条件下;现场施工情况是否可行,业主的信誉等等。其二,工程方面的因素。主要考虑这项工程有多大的盈利空间;工程的工期、质量、性质、规模、自然环境、地质条件以及难意程度,等等,决定最终是否参加投标。

项目投标报价要按照工程现场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何投标?投哪一种性质的标?这取决于工程现场的具体状况、工期对时间的要求、技术含量的高低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等等。因此,要高屋建瓴,从大局出发,不因一时一事的成败而放弃。例如,某个工程项目工程投资额度不大,利润空间也很小,但是经深入调查了解,发现业主在完成这一项目之后,会加大后期的投入。这就意味着前期工程的投标能否成功,对后期能否获得更大的项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低价中标,从而为后期的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在投标过程中,一定要让业主明白,这次中标几乎没有利润可言,让他们知道日后应该进行弥补。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利互惠的关系,从而在长期的合作中取得双赢的效果。

三、项目投标报价的编制技巧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在“硝烟四起,一片厮杀”中异军突起,赢得胜利,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投标报价的技巧。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对拟投标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与掌握业主的信息情况,了解与掌握工程进展状况以及工程各标段的详细内容、地质水文情况、施工难易程度、当地建筑材料供应情况、报价、物流等等,做到胸有成竹。

2.仔细研究招标文件,认真解读标书。当前投招标的惯例一般为从购买标书到开标为1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其中除了购买标书、现场勘验、标前会议以及上报标书等,用在投标的时间基本上是15天左右。因此,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如果要想编制出比较高质量的标书以及比较准确的报价,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相当素质抑或是综合能力的投标人员队伍,他们要能够比较熟悉地掌握和了解投标须知、技术规范以及各项合同条款。只有充分应用投标文件中的市场价格信息、施工方案、技术措施等数据作为投标报价计算的基本条件,才能做到编制科学、合理,有效、实用。

3.详细了解招标单位与参与竞争企业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了然于胸”。对每一次投标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都有哪些竞争对手?他们各自的竞争优势和侧重点是什么?他们可能会以何种方式、何种价格进行投标?等等,在参加投标前要对可能面对的形势进行准确的分析,举一反三,认真研究。在有了准确的判断之后,再制定有效的投标策略。从而作出最后的报价,尽可能地提高中标的可能性。

4.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各种不利因素,防患于未然。近年来我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工程所在地的具体区域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资料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并要对当地的水、电、气、暖、交通、通信、材料、设备以及社会治安等情况,做好调查了解,做到万无一失。

5.认真测算工程量,做好清单预算,确保报价准确无误。由于参与投标的时间一般都比较仓促,准备时间短,往往会导致一些工作人员手忙脚乱,有的甚至会遗漏相关数据,导致施工图纸不完整抑或是清单内容重复或者漏算。这样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因此,在参加投标之前,要认真检测相关数据、图纸、内容是否准确无误?是否有遗漏?发现问题,连夜弥补,从而能够避免一旦中标后才发现但已无法挽回的损失。

6.组织相关人员精心编制成本核算,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投标报价。参加投标就是为了中标,为企业赢得最后的“拼搏”。因此,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在做好前面几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已经掌握的各项指标、数据、费用、成本等,预测所投项目的保本价;之后,再详细分析参加投标的相关各方的具体情况,对设定的投标价在进行合理的调整;最终确定科学、适中的报价。从而使自己的企业能够在最后的角逐中脱颖而出,一举夺标。

四、项目投标报价中的相关策略

建筑市场硝烟四起,竞争异常激烈,如何能够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一举中标。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还真得有两把刷子”。笔者认为,要想在项目投标报价中取得胜利,就必须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学习和掌握投标取胜的方式、方法、手段、艺术――即投标策略。

1.根据各种不同的项目特点采取不同的投标报价。在参与投标报价之前,要做足功课,首先,要认真分析对方的具体情况,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以及具置、节点等要素,分析他们的“短板”;其次,要根据自己单位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比较容易拿下的标段选择投标策略。第三,针对不同的项目进行不同的“出牌”,比如,对于施工条件比较差,时间要求急、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要选择比较高的报价;对于竞争对手多、技术含量一般、工期比较长、回款比较快的项目,选择比较低的报价。以此类推,灵活掌握。

2.根据工程项目内部的各个项目报价进行调整,在既不影响总报价,同时又不影响中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不平衡报价法,从而使企业获得比较高的收益。其具体方法为:一是早结算的费用,尽量提高报价,比如基层工程、前期动迁费用等,使资金能够加快运行,较少成本。二是考虑到将会增加工程量的项目,可以适当地提高单价。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工程量有所减少的前提下,最终结算可以增加盈利。三是对于一些项目设计图纸不明确,可能在修改后工程量将会有所增加的,可以有意识地提高报价;反之,对于施工内容说明前后矛盾,甚至明显有误的可以适当地降低报价,但是要在日后的施工进程中寻找机会进行索赔,从而要求业主提高报价。

3.没有利润的报价。咋一看这个标题,还以为是写错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无利润报价已经成为常态。究其原因,其一是一些企业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拿到工程,如果还这样下去,企业、员工就会陷入一个非常纠结的状态。所以,尽管明白眼下的工程项目报价已无利可图,但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为的是保证银行的资金链不断,以期日后重振旗鼓。其二是对于一些分期建设的工程项目,可以先以较低、甚至无利润的价格拿下工程,为的是在后续的项目中获得比较大的回报。

五、新形势下企业如何练好内功立于不败之地

1.要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企业领导层与项目负责人要从关系企业生存、关系企业发展的高度认真对待项目投标报价工作,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经济新常态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以大无畏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向命运挑战,认真对待每一次项目投标。

2.要在企业领导的牵头下,成立由计划、生产、技术、财务、审计、供销、材料、物流、人力资源等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投标报价领导小组。有条件的企业要形成常设机构,定期抑或是不定期地开展研究、部署近期投标工作,并对中长期发展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3.要积极参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和运用,制定完整、可行的企业定额,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资信状况、管理能力以及整体素质。同时,要建立与完善造价资料积累制度,利用现代化大数据技术手段开展网络化数据库管理,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资料的适用性与可靠性。

4.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企业投标人员的整体素质。每一位企业家都明白,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投标人员的素质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利用各种手段参加培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从而能够利用所学到的新知识与所掌握的新信息,在所投项目中根据实际项目的特点和要素,科学、完整地制定投标文件,提高报价质量,选择正确的投保报价,从而“一箭中的”。

六、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三期”叠加,形势不容乐观。作为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报价策略与报价技巧,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准备工作,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施工方案、现场状况、合同条框以及其他各种因素,恰到好处地对项目进行综合判断,科学、准确地制定出投标报价方案;同时,要全面考虑企业在这一项目中所能接受的利润与承担风险的能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也要认识到,失败总是难免的,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在众多的、具备各自优势的竞争对手面前,只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找到自己企业的“短板”,学习先进企业的长处,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投标报价的策略与承担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投标报价的水平和自身的整体实力,掌握话语权,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10

首先,必须有两个对称的结构。“互文”的名称已表明这一点,这也是它最显著的一点。如《张衡传》:“通五经,贯六艺。”就是两个短语结构,“通”与“贯”处于对应位置上,是“互文”。有些单句中的互文也是处在两个结构中。如《阿房宫赋》的“朝歌夜弦”,前两字是一套结构,后两字是一套结构。两套结构在意义上互相包蕴:朝朝暮暮,唱歌弹琴。

其次,必须有相对应的词语。这里说的“对应”,不仅指词性相同,意义上也往往相关。

最后,还要注意对称结构双方的意义,都必须互相包蕴,要么是互相补充,要么是互相解释,要么是互相印证。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谏”和“追”就是互文关系,都是“补救,追回”的意思 。上述四种方法应综合起来考虑,才就能准确辨识,避免望文生义。

二、“互文”的修辞效果

使用互文修辞,是因为它既可以避免用字重复,又具有语简而意丰的表达效果,具体有如下作用:

(一)运用互文,简洁且形式整齐。

(二)运用互文,对称、互补,扩大了意义的容量。

(三)运用互文,避免重复用字,使诗文音调明快,增强了音韵美。

三、“互文”的分类

互文的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现结合教材中的例句分别加以说明:

(一)本句互文:指同一个句子中有些词语相互映衬呼应,互相渗透。

(二)对句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式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互相呼应解释。

(三)排句互文: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四、互文句式的翻译技巧

篇11

一、引 言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说创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 被认为是一场革命 , 带来了崭新的语言哲学观和研究方法。 乔氏学说又叫做“转换生成语法” 或“形式语言学”, 是当代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支,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主流派。乔氏学说也大大提高了语言学在整个科学系统的地位, 美国(包括其他国家)各个大学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相继开设语言学系, 这与乔氏学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乔氏学说自创立至今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变更, 但是不管其理论的具体主张如何变化, 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是始终不变的, 这就是其“普遍语法”假说。它的核心内容为, 人类有一个与生俱来的、 自足的形式系统, 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给人类语法设定了原则。 乔氏学派的研究方法和取向无不与这一语言哲学观相联系。

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关于人类语言认知能力的研究, 大大深化了我们对人的大脑与语言关系的认识, 也为我们验证乔氏“普遍语法”提供了可能。 本文所依据的认知心理学资料是斯坦福大学Flavell 等所著的Cognitive Development ( 《认知发展》)一书, 该书概括了过去20年来、特别是最近10年来在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我们的工作是挖掘、阐释这一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的语言学意义, 来评判形式语言学的功过是非, 并且尝试建立更符合认知心理学的语言学理论。

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

a)普遍语法的核心内容

跟传统语言学相比,乔姆斯基学说的巨大转变表现在,从传统注重语言行为(或者语言运用)转到对语言内在机制的探讨。他们也把其理论追求看做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主张从语言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心智。集中体现乔氏思想的是其普遍语法。下面根据Chomsky(2002)、Pesetsky(1999)、 Cook & Newson(1996)等著述, 对普遍语法的核心内容概括如下:

(1)人类的认知系统存在着一个独立语言官能(faculty of language), 它是大脑的一个子系统。 全人类的语言官能是一致的,是人类的一种天赋能力。 语言官能具有独立的生物实体,它是一个离散的无限系统,可以生成无限的句子。

(2)普遍语法代表语言官能的初始状态。 它是人们能够学会一种具体语言的内在原因。 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的初始状态,主要解释深层语法现象。一般的语法主要是描写现象, 普遍语法则是探讨如何生成这些现象。

(3)普遍语法关注的是语言的能力, 而不是语言的应用。该学派认为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为了思维和认识世界,而不是为了交际。

b)根据普遍语法得出的推测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如果确实存在的话,那么可以预期以下情况将会发生:

没有接触到任何现实语言的儿童,比如狼孩,可以自发的创造一种语言,它代表着普遍语法。而且这类儿童在与人类分离的情况下,会自发创造一种一致的语言,因为按照乔氏所说,普遍语法不仅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全人类一致的。

每个人的语言能力应该是一样的,因为他们拥有一样的先天语言官能。

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一开始就是十分复杂的,因为他们的任务是把“参数”带入先天的普遍语法原则而已,就不会有“独词句” “双词句”等这种由简到繁的语法学习过程。

显然,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所做的推定与实际情况是大相径庭的。乔姆斯基提出普遍语法主要是根据逻辑推理和哲学假设,但是他们所讨论的确实一个具体的人类认知问题,而这时可以通过实验手段加以验证的。

三、 语言能力合成说

1 语言能力合成说内容概要

我们提出“语言能力合成说”是收到了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的启发。皮亚杰认为,语言习得的一个认知前提(更基本的认知能力)为符号表征能力,儿童只有拥有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习得词乃至句子。同时他又认为符号能力也不是天生的,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项成果。皮亚杰的这一观点已经为认知心理学界所普遍接受,但是他并没有全面探讨人类语言的习得到底需要多少种认知前提。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我们长期以来对语言的观察、研究,我们认为以下六种认知能力构成语言习得的认知前提:

(4)符号表征能力: 皮亚杰所提出的“符号表征能力”相当于巴甫洛夫的“第二信号的认知能力”(第二信号系统与所代替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的、约定俗成的,他们的关系具有任意性和社会性)。只有人类才有创造、习得和使用第二信号系统的能力。

(5)记忆、预见能力:记忆能力是语言习得必不可少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必须后天习得,语言中的词汇、语音、语法都必须通过记忆才能掌握。一个人记忆能力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他学习语言的速度,也会决定他一生语言能力的高低。人不仅能够记忆过去经历的事,而且还能够根据经验预见未来要发生的事。动物一般缺乏对未来事件的预见能力。

(6)联想、推理能力:人类还具有联想能力和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词语意义的引申和语言的表达中大量存在着“比喻”或者“隐喻”现象,这都与人们的联想和推理能力有关。每一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连词,它们都表达各种逻辑关系,常用于篇章的组织。

(7)声音、形状的辨别能力: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从生命的早期开始,或者是从一出生开始,婴儿就具有令人称奇的辨音能力,能够区分在物理和声学特征上几乎相同,但属于不同语音范畴的声音。

以上是与人创立和习得语言关系最密切的六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当然,有关的认知能力还不止这些。我们强调上述认知能力,目的是要说明一个基本的哲学观点:人的语言能力是第二位的,它是很多种更基本的认知能力协同工作的结果,因此语言知识不是先天的,它是后天人们依赖这些认知能力逐步习得的。

2 语言能力合成说的优越性

语言能力合成说目前仍处于草创时期,其理论表述仍然是粗糙的。尽管如此,跟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假说相比,“语言能力合成说”的优越性是明显的,可以更好的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其优越性简单表述如下:

1)这些认知能力的存在都有扎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作支撑;

2)可以说明语言必须通过后天才能习得的现象。必须在这些更基本的认知能力发展成熟之后,才有可能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习得一种语言;

3)可以成功的解释不同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不同民族的人具有相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对象,这是形成语言共性的基础。但是不同的民族在如何应用这些认知能力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4)可以说明人的无穷认知能力。不仅语言能力是合成的,一切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也是这些基本的认知能力合成的。

四、 结语

人的认知能力呈层级性,语言能力是更基本的认知能力协同合作的结果。虽然乔姆斯基的理论开创的新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但其也有许多有失偏颇之处。首先我们不应否认其贡献。更何况还有些科学合理的理论是在“普遍语法”这个有些失准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然后我们才能再在此基础之上发现那些更合理更接近现实的研究理论来探索并揭示真正的人类语言的奥秘。

参考文献:

篇12

道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为它自身的一些独特性,能够实现其他运输形式无法比拟的功效。而其建设是国家非常关键的一项产业,它的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家前进。众所周知,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广阔,其中以山地地形居多,加之受到目前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呈现出非常严重的失衡现象,而且总体效益并不是非常好,在这种背景之下,道路建设的意义就显得尤为关键。站在一定的角度上来看,路桥品质不合格现象很多时候是因为施工者不注意而导致,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高度的关注此类问题。

1 路桥缝隙问题

路桥中常见的各种缝隙不但会影响到它的使用时间,同时缺乏美观色彩,最主要的是影响到性能,使其常会遇到各种安全隐患问题。目前道路建设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物资要数混凝土,而其常会发生的结构缝隙是当前的一项关键性问题,这里面不仅有原料本身的品质要素,同时还有施工者自身的原因,比如,没有认真地看待材料的级别,使其长久的晾晒在阳光之下,最终导致性能受到影响。而且施工的时候不注意材料的配合比例,大多数情况是完全的按照工作者的经验而论。浇筑的时候力度太小或者是太大。拆模之后并未按照规定进行合理的护理,使得其出现少水性质的缝隙。所以,建造者在具体的活动中应该进行详细的材料计算活动。目前普遍实行的规定是缝隙宽最大不可以超过零点二到零点三毫米。除此之外,还应该认真地开展温度应力运算活动,通过隔热设计来充分的考虑。分析构造所在的方位,认真地选取材料级别、同时还要选择适当的工艺措施,结合规定的材料强度等指标开展活动,严格的把控水泥的使用情况,认真地进行振捣活动,合理的计算拆模的日期。在添加掺合物质的时候应该注意用量,如果遇到气温较高的情况应该进行必要的降温处理,比如使用冷却水等。我们都知道缝隙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不过施工者可以认真地分析其出现的要素,然后指定正确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以此来保证路桥结构合理,真正的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益。

2 钢筋生锈问题

钢筋用期是否久远能够关乎到整个桥梁用期。如果其发生了锈蚀问题,产生的后果将是非常恶劣的,会降低桥梁的使用时间。而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非常多,比如原料等。而钢筋出现这种问题的机理是十分繁琐的,所以要认真地开展防腐活动,结合多种措施应对其中的问题。施工人员应该高度的重视对其进行的防护活动,通过运用涂层物质,它是一种在原本的材料商涂抹一层防腐物质,确保他和一些有害环境相分离,此举可以实现防腐的功效。上述涂层要认真地进行保护,不论是输送亦或是存储的时候都要高度的重视,它在严酷的环境中可以持久。除此之外,施工者还应该结合各种措施对其防护。如果已经发生问题要认真地处理。要将发生问题的部位通过喷砂措施将其斑迹清理。除此之外,施工时一定要注意和所处地区的具体状态相互综合展开分析 。

3 没有认真地处理好铺装层

桥梁铺装层虽然在桥梁中所占的体积并不大,但是它对道路交通的顺利运行是十分重要的。在相继暴露出来的道路桥梁质量问题中, 桥梁铺装层的质量问题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一些桥梁施工中,桥梁铺装层的施工质量往往被疏忽,施工工序控制不严,只注重表面功夫,在外观质量上做文章,致使桥面铺装层过早出现裂缝,松散、脱落等问题,维修周期越来越短。桥梁铺装层在构造上属于刚性结构,目前,我国的重载交通及超载现象越来越严重,铺面层直接承受着车辆和行人荷载的冲击,现行桥梁铺装层与重型或超重型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多已不相适应,这样就加重了桥梁铺装层的负荷,因此施工人员在建设桥梁铺面层的过程中,要注意确保桥梁铺装层厚度,铺装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能,这样可减弱或避免铺装层的弯曲开裂,要保证铺装材料在使用期间不出现明显的开裂和其它问题。铺层材料的防水层在施工过程中应予以充分重视,要保证铺筑后基本不会透水,以防止水渗入材料引起各种水损坏,从而缩短桥梁铺面层的使用寿命。对于处于非冰冻地区的道路桥梁,可以在桥梁铺面层铺上一定厚度的防水混凝土(厚度可达到8~10cm) ; 对于处于冰冻地区而可能出现裂纹的道路桥梁上,可以铺上沥青混凝土或者贴式混凝土,这种混凝土是柔性的,可以有效预防桥梁铺装层出现裂纹。

4 没有高效的施工队伍

我国的道路建设工地多位于人少林密山高的地方,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这就要求道路施工人员具有坚定的工作信念,硬实的政治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路为家,以路为业,安心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山区道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施工人员怕吃苦,怕受累,职业素质不高,遇到一点小困难就退缩畏怯,还有一些施工人员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觉得自己懂技术、有文化,应付目前的技术问题绰绰有余,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观念,施工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① 施工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更新知识,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要使自己时刻牢记,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今天有用的知识,明天就有可能过时,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被这个社会淘汰。 ② 施工人员要多接触、 学习管理、 法律、网络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做到一专多能。除了懂得施工技术外,还要熟悉美学、环境保护、水文地质等相关知识,这样才能造出既美观又经济的桥梁。③ 施工人员要熟悉有关法律、索赔程序、合同条款等相关知识 。

结语

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不仅需要工程参与者能够通力配合, 更需要足够的责任心。在桥梁施工过程中要经济合理的使用材料资源,坚持施工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施工规范和国家批准的技术标准;积极推广应用“可靠性施工” 、 “结构优化施工”等现代施工办法;要注意因地制宜,节省建设资金,就地取材等。所有的工作者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来降低不利问题。

篇13

技巧”发生了不同于以往传统模式的变化。

一、早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广播体”传播,代表人物:张之、宋世雄

注重受众群体研究分析和意见反馈是老一代体育评论员的优点,同时他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研究每场转播的比赛看点,最大多数观众的欣赏口味、观众对比赛项目的了解水平。这是由张之老师开创的,宋世雄、王泰兴等发扬光大的早期中国体育转播解说风格。他们是主要运用有声语言向受众、传达、介绍体育节目的传播者。它的首要任务是传声达义,让受众了解信息、增长知识。遵循播音传播规律,掌握播音基础理论,语言规范、准确、清晰、流畅。对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重音、语气、节奏等基本的内、外部语言表达技巧运用得当。另外,不能忽略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了解和兴趣的培养。毋庸置疑的是体育节目播音员第一位的是有声语言的表达水准,而非其它。

传播技巧:广播体,较弱的符号能力

符号能力是特定的传者或受者使用一定符号的熟练程度、水平或特色等。传者的符号能力越强,越能对受者产生作用和效果。 早期的体育解说员从其解说对受众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来看,无疑是比较弱的。当时的体育解说,是一种不讲求传受双方互动的“灌输式”解说。我国体育评论的开山鼻祖张之是广播体育转播的解说员。将中国体育转播风格发扬光大的宋世雄也在中央人民电台工作了20多年。其间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月七八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转播。由于中央级广电传媒的示范作用,反映在全国电视体育界说的形式上是一片高频男声,每分钟超过300字的语速;内容上是嘴跟着球跑,应用大量形象的语言去描述观众已经看到的比赛过程。例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宋世雄对一场足球比赛的解说:“伊朗队的4号队员在禁区线上将球断了下来,马上发动快速反击,4号将球传给8号中场队员,8号带球快速通过中场,8号传给11号,11号一脚远射,球进了!”由此可见我国电视体育转播评论工作受广播转播解说的影响极大。张之的解说特点是“打机关枪”,京腔京味、音频高、语速快。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体育转播的解说风格,在语言面貌上是积极向上的、充满创作激情的。是用圆润的声音、清晰灵动的口齿来传情达义的。宋世雄1997年就体育界说问题接受《中国体育报道》节目采访时说:“体育界说声音要高一点,为什么?现场乱,声音高了穿透力就强,观众就能听清。语速要快一些,为什么?只有快一点才能跟上比赛节奏,说话慢就不能当一个好的评论员。”

传播效果:体育解说员仅仅充当了受众的眼睛,而没能充当受众的大脑。

从他们身上,受众满足的是对体育竞技场上瞬息万变的动态把握,在大多数人无法详细观赏体育比赛的时候,让受众满意的就是他们那种极快的解说语速。那个时候由于电视节目的时效性差,受众习惯于将张之、宋世雄等解说员看成是绝对的权威。但是,从提高受众体育欣赏水平的角度来说,早期的这种“广播体”解说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解说员只是充当了受众的眼睛,将受众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图像信息及时传递给受众,而没有能够帮助受众对比赛进行深层次的、专业性的思考,在介绍比赛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受众视野和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二、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中期,“幽默语录”体传播,代表人物:韩乔生、孙正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央电视台成名的体育转播解说员是韩乔生和孙正平。他们解说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模仿到形成,由自发到自为的过程。最初的韩乔生、孙正平几乎是张之、宋世雄的翻版,刻意的继承与模仿前人,他们成名于“打机关枪、看图说话”的传播方式,也没落于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说,他们处在早期“广播体”解说方式和后期“专业体”解说方式的过渡期,在他们后期的体育转播中可以看出想要摆脱前人影响,加入“评论”成分的痕迹。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和个人特点的缺失使得这种主观上的努力最终以失败收场。韩乔生留给受众的是一连串“解说口误”的记忆,这种早期的无意识口误发展到了后期成为一种有意为之的尝试,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韩乔生语录”。

传播技巧:幽默语录体,影响日渐深入

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以韩乔生为代表的体育节目解说员仍然沿袭前人的解说风格,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让逐渐专业的球迷嘲笑声不断。更令人遗憾的是口误连连,例如“35公里之外的一脚远射”“……随着守门员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某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打入一球” ①等等,不一而足。受众最初对这种韩乔生式口误的反应是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可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种解说上的失误,因为受众发现,这种超低级的失误和自己逐渐专业的欣赏水平之间能够摩擦出一种幽默的火花,令人忍俊不禁,受众越是专业,这种幽默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发强烈。于是网络上,媒体上关于韩乔生幽默语录的文字越来越多,韩乔生本人也开始在转播过程中有意“犯错”,博观众一笑。这一点在2005年4月体育频道的一期《韩乔语录》栏目中得到了韩乔生本人的承认。

传播效果:幽默的语录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但缺乏专业的知识

各路媒体中有关韩乔生语录的文字甚嚣尘上,很多学者甚至把韩乔生语录的风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这也着实让韩乔生“火”了一把,尽管人们对这一现象褒贬不一,但各种类型的幽默语录还是纷纷浮出水面,有很多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体育评论员被受众认可的根本标准还是其对体育比赛的分析解读能力,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为受众释疑解惑的能力。当受众对这种“幽默语录”体的传播方式逐渐厌倦的时候,韩乔生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三、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专业”体传播,代表人物:黄健翔、张路

近几年来我们的体育播音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一大批年轻的评论员走上了转播台,他们以宽泛的知识结构、新颖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如果说,播音员以出色的外形、嗓音和语言功底赢得观众,那么体育评论员则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高超的预见性,为体育节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解说、评论员必须是某一领域的精深者,不仅能够讲得清、说得明,更要评得精、论得合情合理。因此,评论员需要精深的专业理论或实践,并且,应该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贝利,做过足球评论员,拳王阿里是重大拳赛转播的座上客,张路,本身就研究足球理论。这些都说明,观众看体育节目不单是一般的外行看热闹,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具有权威性的分析和点评。相对于早期的体育节目“播音员”,体育评论员观点的个人色彩非常突出,它鲜明、准确、有理有据,令人心服口服。

传播技巧:专业评论,极强的符号能力

毫无疑问,黄健翔最擅长的符号是“语言”,而且他拥有极强的话语能力——他是真正的靠话语取胜的解说员。他没有花哨的肢体语言,学不会矫揉造作的煽情,更没有和球迷套近乎的本事,甚至有些时候他让人产生距离感和敬畏感,但这都不妨碍球迷喜欢他。因为球迷在乎的是他的学识和机智,也就是他解说中体现出的专业和深刻,这正是他相对于宋世雄的僵化、孙正平的刻板、韩乔生的无知而在诸多体育解说员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历史战绩到教练风格、从球员特点到场上形势,黄健翔总能娓娓到来。夹叙夹议中,他还能结合精彩之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球迷在欣赏一场比赛的时候能达到“广纳博收”的效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英格兰与阿根廷队比赛开始之前黄健翔在介绍比赛背景时的一段解说:“潘帕斯草原的风让阿根廷人把热情奔放的性格融入到了极富创造性的足球技术之中,他们的进攻能力足以让世界上任何一支对手胆寒;英格兰人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后裔,他们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钢铁般的意志背后是他们对胜利的无限渴望。而1981年英格兰人与阿根廷人爆发的那场马岛战争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对17年后的这场比赛无比关注。”而且,对于场上的异样情况,他是唯一敢直言不讳地进行剖析和批判的解说员,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毫不夸张的说,黄健翔丰富的足球解说知识使他成为集“理论家”、“历史学家”、“批判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大成者。

传播效果:促进和推广体育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黄健翔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至今已经在电视体育节目行业从业十年。在他从业的这十年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他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整个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播音解说风格,开创了崭新的体育界的评论局面,提高了数以千万计的电视观众的体育欣赏水平及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时代的缔造者和代表人物。 他的专业精深的分析评论与激情洋溢又轻松幽默的解说风格一样早已为广大球迷所接受。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是黄健翔的解说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高水平的球迷,对足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足球文化的推广和深入,起了特定时期的特定的作用。②

结论:通过对中国新老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的符号能力是逐渐增强的。早期的体育节目解说员,尽管他们驾驭“语言”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从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来看来看,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效果,因此他们运用“语言”这一传播符号的能力又是比较弱的,符具和符义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电视行业发展速度慢,在早期实力比较薄弱的时候,电视体育评论受广播的影响比较多,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到了中后期,发展环境的逐渐优良使得体育评论员的符号能力得到不断增强,符具和符义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关联性,而非早期的完全重合。体育评论员作为传播者,对于手中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从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沿革之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电视体育评论几十年的发展轨迹。

注释:

①《恐韩:韩乔生语录》,第8页

②《影响未来:中国传媒三十人》之《黄健翔:球场小世界大》,宋 悦 曹红蓓 杨雪梅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①《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著,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