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就要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笔者就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节为例,来谈谈个人的做法。本节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核心概念,能准确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的。为实现此目标,笔者主要实施了如下教学。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时,应适当利用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上课铃响后学生的反应”及“考试时学生答题的状态”表现为契机,即学生在听到教师和班长的指令后迅速起立,以及学生考试时手握钢笔,双肘自然弯曲并平放在书桌上,身体略向前倾,头微微低下,眼睛则聚焦在考卷上,大脑会积极思考该写什么等质疑,“同学们所做的这一系列动作,身体各部分是如何协调一致、默契配合的呢?”学生的回答既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题,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激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资料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资料分析是他们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先范例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方法去分析资料,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如,笔者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一则脑血栓患者的病例,并引导学生围绕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症状来分析,最终得出“脑与四肢有联系,脑可调控四肢活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依照刚刚的分析方法,分析课本中三个患者的资料(脊髓损伤、脑肿瘤、扭伤),并尝试得出结论。这样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脑与四肢、内脏、眼之间,以及脊髓与四肢之间都有神经联系,人体各器官要协调一致地活动,确实要靠神经系统来调节。
篇2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除了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近年来,为适应探究性活动的需要,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宽探究思路
探究学习的开展源于“探究”契机的出现,即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学习活动。生物教师创设的生物问题探究情境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生物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设出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真实新颖的探究情境,开阔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将课改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1)、利用生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生物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现象的内在规律。
(2)、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错误、片面、肤浅的认识到正确、全面、本质的认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这条主线离不开师生之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目的明确、价值率高的问题,通过找出教材内容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来构建问题情境,学生情绪高涨,参与意识非常强烈,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训练,让学生在思维的偏差中自找反思,逐渐产生顿悟,顺利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2、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1)、注重科学方法
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去做一个个有典型意义的探究活动。为此,许多的教学方法相继推出,如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探索法教学等。在这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探究性学习正被人们愈加重视。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显现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其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问题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不是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但是,生物学科方面的探究式教学和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将两者相结合进行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者更少。教材的改革中相继出现一些“培养学生探究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探究式教学”。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创新是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和根本任务,而在创新过程中直接影响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尝试.
第一、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思想上到教学中都要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目标.
第二、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或简化复杂事物、过程,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习相关的操作技能,新教材增加了一种新的探究活动——“模型建构”。建构模型的方法,是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模型建构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使他们从实践的成功中获得喜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各种技能。
第三、初中生物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篇3
一、教师要重新扮演教学中的角色
首先,教师的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关注者和引导者。作为帮助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重视培育每位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其次,重视开发课程资源,才能保证新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现有的教学资源己经不局限于教材,教材只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若干资源载体之一。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由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给定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存在差异,从而会形成具有各种风格的课程;最后,教师自身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大知识的储备,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掌握课堂的调控艺术,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究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新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不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教与学的参与者都是研究者,探究式学习是教育学领域的范畴,其内涵必然要与教育价值和实践相联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首先,精心选好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从不同的方面,比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等方面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这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其次,学习过程中要加强直观,创设实验情境。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意识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包办代替”。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帮助学生的同时,把关爱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注重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自主发展。
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对于这方面,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大胆质疑。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好奇心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教师应当充分展示出生物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的思维过程,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愉快地合作、轻松地学习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创新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珍惜学生解决问题的自,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七、应在多样化的内容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生物新教材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类型各异的探究栏目与活动。
八、创新教学方式,提倡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声音、图画、动画及影片等融合,以鲜明的色彩、变换的画面创设逼真、形象的界面,用实验展现一些有趣的生命现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4
一、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要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实的背景资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心理冲突,动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嫁接”一课,在课本的实践活动中却有一草本植物的嫁接(以蟹爪兰的嫁接为例)的方案,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蟹爪兰是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怎么可以嫁接呢?嫁接后是怎样成活的呢?是不是教材出错了?又如:在“生物的遗传”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的父母的一些特征,如眼皮的单、双,有无耳垂等,并试着加以解释。上课伊始,学生汇报了自己的调查结果。但谁都无法正确解释,学习的积极性因而空前高涨。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应用学过的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养成动脑的习惯。
二、指导性分组实验,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获得探究的基本方法。
1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启发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不能把实验变成“一讲、二看、三示范,按着课本做实验。”这种冲徒式实验而应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如:《呼吸》一课,要求学生用实验研究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设计实验。
( 1 )教师可先提出启发性问题:要研究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没有这两种气体,该怎样做?然后启发学生用化学上的知识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 2 )启发学生回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性,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 3 )汇报实验方法:
A 、向两瓶气体中倒入同样多的石灰水,然后摇晃,观察两瓶中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B 、向两瓶气体中各放入点燃的蜡烛一只。观察哪支蜡烛熄灭。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发现视野下有一较大的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但在图像上有一污点,影响了观察。
( 1 )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判断的操作步骤。
( 2 )如果污物在装片内部,在既不允许重新制作装片,又不能揭开盖玻片的情况下,如何清除污物?
( 3 )在显微镜不易找到细胞膜,要想看到细胞膜该怎样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探索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
篇5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探究式教学已被广泛运用,怎样更好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呢?自己在实践中运用了以下方法。
一、注重引言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在导言中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激趣,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利用谚语引言引发学生思考。如,用“九月九燕飞走,三月三燕来钻”来说明动物的节律行为;用“兔子不吃窝边草”、“狡兔三窟”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用“一山不容二虎”来说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来说明遗传现象;用“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来说明变异现象等。
2、利用谜语引言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特点和对人类的益处的内容时,可以引入“两头尖尖相貌丑,没有脚来没有手,长年累月地里走,施肥松土是能手”的谜语;用“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来巩固果实、种子有关知识等。
3、利用诗词引言,加强情感教学。如,利用少年时写的一首“咏蛙”诗词来导入两栖纲教学,“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这样即生动又形象。再如用古乐府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来说明古代黄河流域的繁茂景象,再通过与李白的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对比来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运用问题引路,使学生善于用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这样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如可以设问:为什么下雨过后蚯蚓会大量爬出洞穴?移栽幼苗的时候为什么要带土坨?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处于有问题性的心理状态,有一种疑惑、好奇感。另外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反判性”地提出问题,质疑教材、质疑教师及新教材的科学史教育。打破学生只正面接受知识的学习定势,迫使学生产生“逆反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还应加强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在课堂中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激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让学生去尝试成功或失败来获取新知。教师要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置身于引导者的角色,启发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的角色;教师要从生物学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为学生理解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辅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帮助学生把当前问题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习任务处于既适合学生但又具有挑战性的水平,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善于用脑。
三、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思维方式
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例如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蝗虫用什么部位呼吸、鼠妇的生活习性、影响开花的环境因素、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等等。还可利用教材上的一些探究性实验进行改进,如“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的危害”,可以改为“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鱼的危害”,把小鱼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加入浸出液,观察加入少量浸出液后小鱼的燥动不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出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课外小实验,使学生产生生活情趣
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非常有益,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许多技能的形成都是与此活动分不开的。开发课外实验素材,优化生物学教学,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入手,例如“生物学知识在餐食业中的应用”,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来设计实验方案,例如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植物物候学的研究、显微观察、生态环境调查等等。这些实验能实现学生的创新与实验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向家庭的拓展,促进学生在探索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求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课内理论性的知识、理论上的解题思路,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对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篇6
二、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新知识
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说明物理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物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把这些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物理知识的体验,物理学习是学生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技巧。
篇7
课堂内容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习方法;高效课堂;如何开展;
一、分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现状以及成因
(一)高中生物课堂关于教师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高中生物课堂教育现状不是让人特别满意,往往会出现很多本不应该存在的问题,譬如老师讲课只是为了完成课堂教学大纲任务才讲,而不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有的放矢,有理有据的传输课堂内容。很难打造出高效的学习课堂氛围,常常出现照本宣科,以完成当日授课任务为主,把教材当作是讲课的道具,不够用心,不太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不太去考虑积极的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最适合的角度和形式完成课业状况,忽视了课堂的魅力,不够吸引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而是承担起完成最基本的授课内容就草草了事。这种现状令人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前景十分担忧。
教师是教学课堂的指导者,也是领路人,所以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完成情况,教师的授课深度和授课能力也直接对学生吸收的程度以及对于课堂产生的兴趣产生重大影响。
(二)高中生物课堂关于学生学习的现状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否能正确理解课堂内容,能消化多少以及消化的程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生是否端正学习态度,是否把学习放在了首位,以及能不能完成课上的任务,课下积极练习,有效的处理当日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效率。但是现在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比较自由散漫,在家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娇生惯养,对自己的未来很少有比较长远的打算和考虑,所以,认为学习只是一个过程,不太把生活的重点放在学习上,也很少在乎学习的效率,不太考虑学习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更谈不上联系实际充分的利用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更多的学生不会利用自己的时间,不懂得更好的把握自己的理解能力,开发智力,在最大程度上为课堂吸收程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心理上不是很重视自己对学业的完成情况,尤其是高中生物比较难并且抽象的学科,常常反映出不爱学的状态,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越来越难以完成。
二、高中生物课堂效率如何进行提高的具体方法
(一)高中生物教学的研究方式
如果想有效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水平,首先做好课程的跨越工作,让学生在一种思维理念上成功转向另一种研究方式,做好衔接工作是教师首要任务。
譬如,在研究病毒与细胞结构的时候,高中生物表现的的抽象思维丰富,思考过程过于复杂,教学多数与实际没有紧密的联系,并且没有直观的依托,只能依靠想象来完成教学过程,或者是电脑课件,给学生一个起码的理解思路,无法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分析实验内容。所以教师在深度和广度上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研究课题的时候有的放矢,这对学生在整体上对课程的把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生物实验进行分析的时候,尽量不要从实验的角度出发,而是从生物教学模型考虑,客观实际但是却超出一般逻辑思维的方式,培养生物教学特有的分析方式。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有让学生对高中生物充满兴趣才能真正意义上把这个较难的科目充分了解,积极学习课堂内容,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因为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和前提,只有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并且慢慢变成爱好,才能在根本上推动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其实兴趣随时都存在,只是在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慢慢的会被削弱,由于高中生物的研究课题更加深入,更加高难,所以学生的兴趣就渐渐变得所剩无几了,于是就有必要在学生的角度是降低一些兴趣的要求,慢慢深化自己的思维体系,完善自己对高中生物学习的决心和信心,不断追求,不断努力,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且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毅力,有恒心,在根本上解决学生对高中生物的排斥心理和恐惧感。
(三)合理的诱导和启发对培养学生对高中生物逻辑思维的作用
在教学期间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启发,有时候效果会比生涩的讲述课堂内容有效很多倍,而且合理的诱导学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理念与适合高中生物教学的思维方式是对日后的教学非常有帮助的。
而且这种启发式教育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有帮助,而且在课后记忆也有着十分显著的成效,这种理解的方式可以很长时间都对学习的内容有深刻的记忆,在考试的时候也比较擅长应用,因为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录了机械的记忆,而是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充分的调动大脑的积极性,更适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对于这种比较晦涩的科目,教师可以选择鼓励学生相互探讨,灵活的处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当学生之间的探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会较为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这时候学生直接因为寻求正确答案时候的争论,在课堂分析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充分的理解习题要求,熟知每一个已知条件,对每一个步骤都了如指掌,并且拥有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为了争论最终的结果,早已对课题的过程分析的十分详细,而且自己在哪一点上出现问题,在哪一个环节失去了对分析的掌握,大家都已经基本上有数了,再经过教师的稍加指点,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问题学生由于自身参与的成分较多,对此类问题的记忆也比较深刻,消化吸收的程度也比较完整。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呈现出的问题还有多,而且都是由于长时间的不理想学习状态以及方式养成的,如果想重新培养合理的教学方案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分析课堂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最佳办法,内外兼修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成绩。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究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重点,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参考文献 :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89-02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讲述第一部分的知识点“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科学史的方式讲述生物膜的发现过程——欧文顿经过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得出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里展示了欧文顿用观察法和实验法得出可供分析的实验结果,然后运用分析归纳法得出结论。关于细微的看不见的不容易想象的磷脂分子,课本给出了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这是物理模型法。罗伯特森用实验法发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课本也给出了图片形式的物理模型,直接展示了罗伯特森所拍到的电镜照片,可以清楚地看见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在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这一知识点上,课本首先描述了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利用实验法并用图片明确记忆,向学生展示了发现的过程,在给出结论的时候,同时运用了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既有用文字具体描述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存在的概念模型,也有用图片直接展示出来的物理模型。
上述实验法、归纳法、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等都是科学研究中所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在一课时的教材中就蕴含如此多的科学方法,但是,在生物课堂上对于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却很是缺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科学方法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范围不清楚所致;另一方面是课堂上科学方法教育教学策略的欠缺。本文将系统阐述一下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分类。
一、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层次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方法称为科研方法。科研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用于各门学科特点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化学中的原子示踪法、粒子物理中的核—核碰撞实验方法等;第二层次是各门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是特殊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对各门学科研究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导意义,如观察法、实验法等;第三层次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最本质上是思维方法,是研究各类科研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我们在此处说的科学方法是指第二层次的一般方法。一般方法是特殊方法的归纳和综合,以哲学方法为指导,对各门学科都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提高生物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方法则是科学素养中最核心的内容,在初高中阶段的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并了解乃至亲身应用这些科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及意义。
科学研究只有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才能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所以,科学方法根据科学研究中的步骤可分为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和分析处理材料的方法两大类。
二、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
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者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对象并及时记录下来以获得相关科研材料的方法,实验法是观察法的补充和发展。当通过观察提出未知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实验来提取出我们所期望的、可以解答问题的答案。实验法人为干预自然中的各个因素更有利于揭示自然事物的本质。在大多数情况下,观察法和实验法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在做实验的时候,必须先观察豌豆的相对性状,才可以设计出杂交的方案,杂交过程是实验法,在收获种子的时候也要观察好豌豆种子的形状及数量。调查法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制定一个计划全面或者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某一特定方面的材料,以供我们分析、综合得到结论的科研方法。调查法比较适合从群落或者系统层次上发现问题,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科学家研究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基因频率的变化中,应用了观察法和调查法。要先观察出桦尺蠖体色的相对性状,然后运用调查法,统计一定数量的桦尺蠖中深色与浅色的数量,对比工业革命之前与之后桦尺蠖体色的数量比,可以明显看出种群的基因发生率变化。
三、分析处理材料的方法
分析处理材料主要有逻辑思维(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类比)、非逻辑思维(包含形象思维和直觉与灵感)、模型方法和系统方法等。
1.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事实的过程。归纳和演绎是一对思维方向相反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归纳是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规律,演绎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通过实验数据归纳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所有具有相对性状的生物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这一普遍性的规律,这是运用归纳法由个别结果推测普遍规律。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的正确性,孟德尔预测了豌豆测交的结果,通过第二年测交实验验证了预测的正确,测交实验是孟德尔运用了演绎法通过一般规律推测个别结论。分析与综合也是互为表里的一对思维方法,分析是将研究对象整体分解为一个个部分来研究,综合是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如上面曼彻斯特桦尺蠖种族基因频率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就有运用这两种方法。最初科学家只是统计调查出深色桦尺蠖所站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不清楚这种变化的原因,这是和大环境割裂开来只分析生物的原因。与环境综合起来对比,就很容易发现桦尺蠖体色的变化和曼彻斯特地区的污染息息相关。类比是指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它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是从特殊到特殊,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萨顿的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理就是典型的类比推理。
2.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与灵感。形象思维指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只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包括表象的再现、想象和联想。而直觉和灵感是当问题无法解决,是大脑不加思考而产生的想法,不具有逻辑性和必然性,对错与否也要经过证明,但是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3.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模型主要分为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两件事物之间的联系;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者图片等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对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或者理论的描述。在教材展示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这三种模型都有用到。教材中用概念图的形式清楚地展示了杂交的过程以及母本和子代的形状,这是图片形式的物理模型,有助于形象记忆。而子代的性状以及数量比例都可以运用数学中的概率计算得出,这是一种数学模型,用一种数学式表达集中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孟德尔得出的文字描述的遗传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这是一种概念模型。
4.系统方法是指在明确系统边界后,在分析组成系统各要素、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内各组分间关系的方法。系统方法适用于生态学方面,桦尺蠖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系统方法。以曼彻斯特地区的大环境为系统,系统中对桦尺蠖体色有影响的关键因素有树干、树干上的地衣,捕食桦尺蠖的鸟儿以及环境污染。工业革命之前,曼彻斯特森林茂密没有污染,所以树干上长满浅色的地衣,桦尺蠖趴在树干上,深色的容易被鸟儿看见吃掉,所以浅色个体占大多数。工业革命之后,污染严重,地衣死亡,煤灰将树干染成黑色,深色的桦尺蠖容易躲过鸟儿的眼睛而存活下来,所以深色个体占绝对优势。这是以系统整体分析各个要素、层次的系统方法。
在教材中通过教学将科学方法渗透给学生,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绝佳素材。
参考文献:
[1]张伟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9
毕业论文 摘 要: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爱好和学习声乐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每个人学习声乐的起点、目的、要求不同,在学习和演唱声乐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不足不仅表现为发声方法的错误和作品理解的偏差、表现方面功力的欠缺,也表现为对声乐的学习和认识上的1些误区。而后者的负面影响虽然表现得不是10分直接、明显,但将会给今后的学习和演唱带来10分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 声乐 概念 误区
Abstract: Because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standard, modern peoples requisition for cultural life is higher and higher, so the hobby and person who studies vocal music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Because everybodys starting point , purpose to study vocal music , requiring different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and singing the vocal music, all kinds of deficiencies unavoidably exist. These ones that are not merely shown as and sounded mistake and works of the method the deviation of understanding , behavior effect insufficiently are deficient , shown as the study of the vocal music and some mistaken ideas known too. It is very direct , obvious to be though the latters negative effect behave, but will bring very unfavorable influence to study and sing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 Vocal music Concept Mistaken idea
篇10
的进行初中生物课的教学。
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例如:八年级《基因的显性和隐
性》一课,本节的难点内容理论性较强,因此教学的突破就必须借助于教师的讲解,讲解时注意语言的逻
辑性和内容的先后顺序,多采用画图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这种
方法的优点是:能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生物学知识,
缺点是没有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的作出反馈。
二、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利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学习《遗传和变异》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询问学生自己与父母、自己兄弟姐妹间的性状特征或
者他们身边的动物、植物上下代间的性状特征等问题,学生回答的方式来认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这种方
法的优点是:能充分的启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养成探讨问题的习惯,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
达能力。
三、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为解决某一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辩明是非,
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阅读完"资料分析"后可以
再经过讨论让学生得出超级鼠培育成功的原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由此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
结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例如:七年级《输血和血型》一课,课程内容非常的简单,老师可以通过几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来让学生完
成,学生在课本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把课程的内容掌握,这样老师教学工作得以减轻,学生的自
学能力也得以培养。
五、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的引起所要学习的自然现象和过程
的出现,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再通过实验的完成来让学生自己总结
出实验的结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使学生看见事物的因果关系,体现实验检验事实和证明真理的价值
,坚信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和小组协作的能力和爱科学、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和求
实精神。
六、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声、像、图、文,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
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生物教学上用多媒体辅
助教学有许多优点,如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极大的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
了教学内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
、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
面前,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
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
在教学《环境保护》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现出一副副被破坏的人为环境灾害(白色污染、赤潮、酸
雨、长江洪水、荒漠化等),以及一段段真实的录像片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环境危机就在眼前",
然后老师再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
性并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领会和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
巧。作为年轻教师,更要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为师生打开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 (接上页
) 息,为采取补救措施和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对当堂检测情况按小组评分、积分。
五.思考
1.应用学案时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到知识的奥妙从而产
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学案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梯度性,题目由简到难,层层推进,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不但便于理
解记忆,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学案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或经常出错的知识点,我们要想办法从学生身边感兴趣
的方面入手。例如:食物链的书写是重点但又容易出错,学生经常画蛇添足的把分解者和非生物写上。了
解到不少中学生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就想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草喜羊羊灰太狼。告诉学生
写食物链时要注意三个要点:1. 开始端应是生产者2.未端是消费者3.键头指向消费者。青青草原上的草
、羊、狼、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总之总之,学案教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
练、练习、巩固、归纳、系统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教学,就是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
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增加学生"演"的活动,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
篇11
一.提出问题
在江苏苏北农村,大蒜的的播种季节一般在八月上旬。暑假中,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观察农民栽培大蒜。在施足基肥、浇足水后,农民开行种植大蒜。大蒜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肥沃、酸碱度适宜的条件下,大蒜就会萌发,生长。由于种植面积一般较大,他们不是一颗一颗地种,而是循行随机撒种。询问蒜农,大蒜播种时,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位置关系,是否影响到大蒜瓣的发芽率,他们都说不知道。由此,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位置关系,是否会影响到大蒜的发芽率?
二.作出假设
实验假设是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它建立在观察和以往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同学们在参观了农民种植大蒜的现场之后,对提出的问题作出了下列一系列假设:
1.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影响大蒜的发芽率;
2.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不影响大蒜的发芽率;
3.大蒜瓣在土壤中有的位置对大蒜的发芽率有影响;
三;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假设。设计实验需要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技术。实验中,最重要的是变量的控制,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征询蒜农的前提下,同学们认定:①种植的土壤要求:肥沃、疏松、酸碱度适宜、施足基肥。②气温要求:平均气温在2 0~2 8℃。③大蒜瓣的要求:新鲜饱满、无虫害病害、当年收获。陈年的大蒜瓣不用。播种深度: 4 c m。④每组实验用大蒜瓣数量: 1 0 0个。⑤大蒜瓣的位置:对照组( A)大蒜瓣的尖端均朝上,实验组共四组: ( B)组尖端朝下; ( C)组尖端朝前; ( D)尖端朝后; ( E)尖端斜向下。实验结果所用表格如下:
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对发芽率的影响记录表
四.实施实验:
实施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阶段,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同学们认真进行实验,小组内分工明确,合作协调,很快种植好大蒜,对结果的统计十分热心和积极。
五.分析证据:
在严格细致地收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学生们很快地处理好了实验结果:
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对发芽率的影响记录表
篇12
1.1来源途径森林虫害的来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当地森林原有的虫种。一般情况下,森林内的某一种害虫不会导致虫害大发生,并与种群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的环境存在较大的联系;二是从其它的寄主中转移而形成的虫害;三是通过外地传播。尤其是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种苗需要频繁的交换,而在交换过程中,一些害虫就会随着寄主传播到森林之中。
1.2发生阶段森林虫害大发生一般会经过准备、增殖、猖撅和衰退阶段,且在发生时往往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周期性和偶发性,并在实际中受到周边环境、地理气候以及保护工作到位与否等有着直接的关联。
2.森林虫害防治中如何加强生物防治法的应用探讨
在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不同的虫害所采用的防治方法也各不相同。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有利用微生物、利用寄生性天敌、利用捕食性天敌等防治方法。鉴于森林虫害防治中应用生物防治法的必要性,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主要就如何在森林防治中加强生物防治法的应用做出以下几点探讨性的分析。
2.1利用有益昆虫防治森林虫害在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利用有益昆虫对森林虫害进行防治,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森林虫害防治方式。但是由于不同的害虫,其天敌较多,所以必须利用这些天敌昆虫加强对其的防治。但是在防治之前,必须加强对害虫的天敌昆虫的调查。掌握森林中存在哪些害虫,哪些天敌昆虫又能为我们所用,并对害虫的发展规律进行掌握,掌握可以利用的途径,从而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训化和增殖,确保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防治害虫的目的。以下就如何利用有益昆虫加强森林虫害的防治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2.1.1加强对自然天敌昆虫保护的同时善于利用其防治森林虫害在森林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天敌昆虫,其作为限制害虫的种群和数量的主要载体,作为森林资源保护人员,为了更好地利用其防治森林虫害,就必须为其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和良好的越冬场所,才能更好地将其越冬存活率提升,在保护天敌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同时达到降低害虫的数量和种类的目的,从而更好地预防重大虫害的出现。
2.1.2加强天敌昆虫的人工繁殖力度很多天敌昆虫由于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天敌昆虫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降低其防治害虫的作用,若不加以重视,则可能导致发生大的病虫害。所以,作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天敌昆虫的特点,针对性提供相应的寄主,并准备人工饲料,加强对其的繁殖。及时的将其放入森林之中,达到控制森林虫害的目的。例如松毛虫赤眼蜂,就是一种可以大量繁殖的天敌昆虫,利用有效防治森林中的枯叶蛾科、卷蛾科、毒蛾科等寄主昆虫给林木带来的危害。
2.1.3加强对天敌昆虫的引进在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由于一些害虫的天敌在森林中没有,所以利用天敌对害虫进行控制就难以实现。而这就需要及时的引进害虫的天敌,有时候甚至需要从国外引进,但是不得产生副作用,从而更好地建立生物链,才能更好地对虫害进行防治。
2.2利用微生物防治森林虫害利用微生物防治森林虫害的主要原理是就是在森立虫害防治过程中,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达到防治的目的。常见的害虫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细菌在森林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利用细菌防治森林病虫害,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致病细菌达到感染害虫的目的,使得大量的害虫因病而亡,最终达到利用其防治森林虫害的目的,但是采取此种方法的缺点就是害虫死后全身变黑变软,最后腐烂变臭。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常见的致病细菌以苏云金杆菌为主,在森林虫害防治过程中,对鳞翅目的森林害虫防治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篇13
1.植物群落物质组织水平与结构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应用
群落生态优势、群落均匀度、生物多样性指数是最多的植物群落物种组织水平与结构反映的数学方法。Abp指数、PIE指数、香农-维纳指数为生物多样性指数,其中效果较好的为香农-维纳指数,公式为:或者
计算群落均匀度的公式为:
辛普森指数可计算出群落生态优势:
通过现实中的森林群落运用,群落物质组织水平与结构可通过上述几个式子求得,群落间的不同生境也可由测定值得到。以上三中数学方法测得的环境梯度值可用来评价环境值质地。此外群落演替表征可在测定植物群落各层次的多样性结构实现,群落多样性若为发展期,呈由上到下的指数增加;如果是衰退期,则相反。趋于一致的各层次多样性多出现在群落的稳定特征。
2.种群生态学测定
测定种间关系是种群生态学的重点,其计算可由下式得到:
种群分布格局是种群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自身特性、环境因素与种间关系效益会影响种群分布格局。格局规模分析、频度X2的预期与实测、方差/均值比率与负二项式等为种群分布格局测度模型。但是,站在方法学角度,面积大小制约样地取样法,无样地取样法则不受限制,但对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高度物种多样性而言,样地取样法更具优势,当然,这要在无生态学原理制约的基础上。
3.定量分析植被与群落
聚类分析、排序技术在定量分析植被与群落上较为广泛,但其以环境坐标、梯度为依据,从理论上对植物群落进行定位与排列,同时对其相似度在n维空间反映;也可通过相似的群落距离实现聚合成类。变异植被体系、主导植被变化因子、植被结构组成等都可通过这两种技术建立、反映与分析。煮坐标分析、位置向量排序组平均法、追分量分析以及极点排序等是常用的聚类分析与排序技术。但线性排序法是主要排序方法,非线性为生态学过程特征,所以,以低维空间现实排序结果,信息会大量损失。
4.群落演替、稳定性中数学理论方法应用
在群落演替、稳定性的研究上,实现了离散描述演变为定量研究的过度。以系统分析为出发点,把演替阶段看做是子系统或者状态,系统则是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阶段演替即为系统的转移状态。子系统、状态就是群落演替系统的一部分。马尔科夫模型可对此过程做定量解释。以S(X)为系统,满足叠加原理,那么:
效应强度为E,在群落边缘相邻位置存在的群落数量为m,定量的群落种群结构与数量为Y,某个群落的指标为yi。在不同的指标下,可以拟合yi与Y,比如和香农-维纳指数的拟合可得:,应用该式测定森林群落中的物种边缘强度,效果佳,边缘相邻位置的效应强度可通过测定值比较得到,也能明确正负效应,比如,1测定值,为负效应。
5.结语
数学生态学科研究范围较为,层次分明。比如,数学理论与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上的适应程度是第一层,第二层是研究应用数学方法、模式和应用结果。前者被称作是生态数学,后者在于以数学为手段分析生态学,促进生态学理论进步,可以叫做是数学生态学。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相互联系,本文立在讲述后者的应用。
在数学生态学研究过程中,应该有机统一数学与生态学。比如,关于排序结果中排序轴有何必要性,要与生态学理论相结合方发现其内涵,理论定位才没有白费。再如,各聚类级在聚类分析中的生态学必要性,也离不开生态学理论。所以,数学生态学的进步,不能将数学、生态学脱离,同等重要。数学的忽视则定量分析无效,生态学的忽视则存在"只有数字,没有植物"结局。
参考文献:
[1] 李嵩,郑新军,唐立松等.基于异速生长理论的准噶尔盆地荒漠灌丛形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11,35(5):47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