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职称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晋升职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晋升职称论文

篇1

1、首先了解单位对刊物的要求,有的单位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发表就可以,有的有严格的要求,必须要发到什么类型的刊物或者是某某刊物上,这个之前要做好详细的了解;

2、了解具体晋升材料提交的时间,让自己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3、了解清楚,你目前晋升职称所需发表的论文数量的要求,为选择期刊做准备; 如何做好职称论文的写作:

1、如果是第一次写作学术性的论文,最好要了解清楚所投期刊对写作格式的具体要求;

2、课题新颖这是每个期刊都会要求的,但是不新颖的不一定也发不了,这个需要和编辑搞好关系,或者可以请机构代劳;

3、文章的重复率,引文要有但是不要多,现在超过30%以上引用其它文章的原则上都不会被录取;

4、写作的周期,从查收资料到初稿完成的时间大致在30-40天左右;

选一本好的杂志发表:

1、杂志分核心期刊、国家期刊、省级期刊,(现在一些期刊为了增加收益都增加了增刊这类型的尽量不要投,另外省级期刊的认定并不一定是写省名称的就是省级期刊,之前有作者咨询比如:广东医学,就误以为是省级期刊)

2、越是核心期刊,审稿的时间越长,相应的含金量也会越高,想要发表核心期刊的作者一定要看清楚对投稿的要求,另外这类期刊永远都不会缺少稿源,所以

论文格式网-专注于论文格式解析

建议你如果有合适的发表渠道尽量选择发表渠道来发。

3、和编辑沟通要尊重她,因为她是为你帮事的人,她如果帮你去落实了,你会很快的得到结果,如果因为你态度不好而没有得到她的帮助,我想损失的只有你自己。

4、如何选择放心的机构来帮你,我看了大家在这个贴子前发的总总评价,感觉现在的机构真的假的太多,诸如收了审稿费就打不通电话的等等这些,我想大家还是引以为鉴。

篇2

期刊发表有没有录用证明?想必对于很多的作者来说,大多人应该都是不怎么清楚的吧,所以也就不怎么清楚自己的论文是否被录用了,为了帮助大家解惑,今天学术参考网的小编就来和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向期刊上被录用后,杂志社都会给作者发送录用通知,录用通知是作者文章被录用的证明。该证明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一般上面会显示您的文章刊登在哪一期,并且有需要交纳费用的基本信息,但是录用证明也并不是有效的晋升材料,对职称考核没有实际意义,只有作者在缴纳费用后才能安排见刊。

当然也有一些地区和单位如果暂时没有拿到样刊,也是可以先提交录用通知书的,而有些地区单位是要求录用通知书和职称论文样刊的。只是单独提交录用通知也是不可以的,在晋升职称时最重要的证明文件就是见刊并且检索。文章在刊物的页面和检索页面是重要的评审材料。

只是论文被杂志社录用后,杂志社通常会给作者发送录用通知,一般也会有杂志名称,论文名称,论文编号,刊期,通知书写作日期。作者在收到录用通知后,一定要及时的缴纳相关费用,否则可能不能按时出刊,耽误职称评定。

期刊录用证明只能说明作者论文被录用了,并代表着论文被成功发表了,录用到见刊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想要见刊并且检索到,也需要作者早日准备自己的论文。如果对论文录用证明,还有不明白的,一定要尽早的咨询期刊之家的在线老师,以免耽误您。

篇3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单位,同一职称,其评定的要求有也都不一样。所以作者需要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发表,也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在评职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单位相关方面的要求。

由于对于作者晋升职非常重要,所以在期刊的选择上要一定要慎重,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假刊,套刊现象,让很多作者真假难辨,花了钱没评上职称,且错过评审时间。对此提出常见的职称问题,具体如下:

假刊指的是在新闻出版总署查阅不到的,各大数据库也没有收录情况的刊物。多为个人自己定义的刊名。套刊指的是一本刊物确实存在,新闻总署也查得到,知网已经全文收录,但又有相同的名字刊物出现,不过在任何数据库检索中找不到检索资源。电子期刊顾名思义就是电子类型的期刊,如果说电子期刊也是有纸质出版的,这都是混淆概念。作者千万要留心,提高警惕。

那么如果真的有职称需要,作者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去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备案情况,如果名字后面还有“电子版”字样,则要谨慎处理。如果自己还是不放心,可以寻求职称论文的帮助。据所知,大部分的职称机构都是免费给发表作者推荐刊物,并提供正规刊物的相关信息的。   

篇4

 

2、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期刊品质的审核愈发严格,杂志社对稿件的要求也对应提高,在审稿及修改等流程上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3、外部出版环境变化剧烈,一批品质差的杂志相继倒闭,原本已经定稿的一批文章无法正常见刊,可发表期刊的减少,大批量稿件的转投,导致发表竞争更加激烈。

 

4、为了评审核心期刊,应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各类审核,多数想要寻求发展的期刊,不断压缩版面,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这导致论文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

 

5、面对年审等突发时间,杂志的刊期会出现突发变动,可能原本已经计划出刊的文章会推迟见刊,作者应为各种因素预留时间,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的延期出刊。

 

6、在整体出版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期刊的版面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高,这是不可扭转的大趋势,提前准备发表,不仅更放心,也更加省钱!

 

那么,应提前多久准备?

 

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6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15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核心期刊论文是自己说明论述内容最真实的反馈,要做到实事求是。即使与预期不相符的研究结果都要明确道出,数据、缘由等信息,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精准绘画,不能夸大实验结果博眼球。随意撰造虚假信息是不可取的行为。核心期刊又有哪些呢?

 

第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

 

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 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

 

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北京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众多期刊工作者及相关单位专家参加的研究项目,项目研究成果以印刷型图书形式出版,此前已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了五版:第一版(1992年)、第二版(1996年)、第三版(2000年版)、第四版(2004年版)、第五版(2008年版)、 第六版(2011年版)。第七版(2014年版)已于2015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按照惯例,北大核心期刊每四年由北大图书馆评定一次,并出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一书。该书为全国各位大专院校进行职称评定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第二种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限于理工科期刊)。它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 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我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中的刊物均认定为核心期刊。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与美国的SCI接轨,用于分析国内科学技术活动的整体状况,帮助科教决策部门科学地评价我国科学活动的宏观水平和微观绩效,帮助科学家客观地了解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每两年进行评选一次。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优秀的期刊。

 

第三种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库,我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均认定为核心期刊。

 

篇5

一、量化管理概念解析

所谓的量化管理,又称管理的数量统计法是指以数字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对关键的决策点及操作流程,以求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实行标准化操作的管理模式。

量化管理法是指在布置工作时,将工作以量化的形式提出要求,并使之涵盖工作全过程的一种管理方法。量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时量、数量和质量。“时量”主要是指完成工作的时间量、“数量”是指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是指完成工作的标准。三者相互依存,如同三维空间中,确定一个点位置的三个坐标,缺一不可,否则在执行中必然会有偏差,影响工作质量。我们这里所指的量化主要是数量化,以数字的形式来判断是非曲直。

量化管理最早倡导者可算是“科学管理之父”称号的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这种管理理论的提出并应用,使人类的生产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尽管在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中不断有新的理论出现,什么行为主义、科层制管理理论、人本主义管理理论,不断补充着现代管理理论的新鲜血液。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这些管理理论对学校教育管理都有着或深或浅的影响。但直到今天,科学管理――量化管理在学校教育管理实践中仍然有较大的市场。量化管理在学校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大量存在,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有利的方面,但其弊端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更应引起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注意。

二、量化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量化管理在现代教育现实中表现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管理。学业管理方面量化在我们国家也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取士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成了中国教育的创举。科举制度针对以前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确实起到了进步的作用,保证了录取人才的公正性,为社会选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管理层提供了保障。但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考试范围越来越划定,考试的形式越来越固定,明清时代,四书五经、八股文逐渐成了科举取士的代名词。科举取士也成了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的一种人才招录制度,于1905年被彻底废止。

之后,教育考试制度虽几经改革,但科学主义日渐成为世界的主导思想,量化管理也以自身的优势越来越成为教育管理中的主导思想。而今天,我们国家日渐走向世界,也概莫能外。

1977年,我国开始了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恢复高考,这一政策措施的实施,无疑为我国新形势下选拔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考制度的作用下,各学校的学业管理也围绕高考来进行,学习成绩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日趋标准化的高考越来越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桎梏,惟分数、升学率是教育搞得好坏的重要指标,量化的学业判断标准极大地限制了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成了今天我们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走向。

2.学生管理。目前,一些中小学对学生的管理采用“学生行为量化考核”,即把学生在校一天的生活(如两操、活动课、出勤、课间纪律、上课纪律、卫生、打饭、就寝等)通过分数表现出来。学校对班级进行量化,班级对学生进行考核。班级考核的结果与班主任评奖、评模和评优挂钩;学生考核的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奖和品德评定的重要依据。

不仅是中小学,就连大中专院校也将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以数量的形式来表现,上课迟到、早退,早晚自习、宿舍卫生,凡是学校要求检查的项目一律换算成分数来记录在案,以便学年终测评时使用。有些学校为了获得这些数据,专门成立由学生组成的组织对学生的上课、上自习、参加活动等各种情况进行检查,有时候甚至不经上课老师同意就进入教室查看学生上课人数,并按学生不能遵守学校活动的次数的多少公布,有的学校甚至用白纸将违纪学生向全校公布。可见许多学校将量化管理看成了管理学生的致胜法宝。

3.教师管理。在教师管理方面,量化管理也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时常用的方法和手段。评定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看学生的成绩的高低、看学生平均成绩在某一范围内的名次、看学生升学率的高低,老师工作态度要看是否能按时上下班――甚至是否经常加班。在年终评教时,更是将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素养、教学成效以及教学风格等划分成许多级别的指标来进行打分评定。于是教师就按着这些指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此评价教师,最多也就是按部就班、完成任务,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的发挥、创新性的体现。

现代教师不仅要教学好,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本是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为了管理的方便,又将科研能力的强弱用的级别和数量、申报课题的级别和数量、论著出版的级别和数量等来衡量,不达标者不能进行更高职称评定,于是,许多教师为了晋升职称提高些许收入,胡拼乱 写了一些别人看不懂、自己也不想看的垃圾论文――职称论文,甚至不惜抄袭他人。这几年,教师抄袭现象屡见报道,一方面我们在谴责抄袭者的道德品行的同时,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反思量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学校教育量化管理的原因、结果分析

1.学校教育量化管理的原因。教育量化管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展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范围的不断扩大,科学主义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日见增长。科学思想以其精确性、显性化以及确定性的特点不仅深深地影响着生产领域,而且也不断渗透到社会、思想领域,诸如社会管理、教育甚至思想观念等许多领域。(2)管理者的需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取得效率,高效率始终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不论是一般的生产领域还是社会管理。而量化管理以其独有的显性特点迎合了管理者的需要,从而也成了教育管理者常用的方法。(3)对学校教育的错误认识。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有其自身运作的特殊规律。教育的操作者和教育对象都是人,这就决定了其基本特点有:迟效性、灵活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教育的这些特点要求教育管理不能简单移植行政或企业管理的办法来管理教育,其他社会活动管理重点强调的是效率,而教育管理除去强调效率外,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仅仅有热情、太急功近利是很难保证学校教育的效果的。只有按教育的规律来行事才能提高教育的管理效果。

2.学校教育量化管理的结果。学校教育的量化管理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1)惟分数是举。“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对教育的评价尽管不无夸张之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难以摆脱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分数”。在现代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考试的分数更是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水平高低、能力高下的几乎惟一标准,对其他方面的培养或者流于形式,或者干脆不予考虑,最终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结果。(2)片面追求“升学率”。由于量化管理在管理实践中便于操作,所以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机构往往以指标、比率来衡量一个学校优劣和教师优劣的标准,升学率也就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学校、教师为了达标,想尽一切办法来完成指标、提高比率,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造假。为了取得高的升学率,许多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就设置高的标准,把分数不高的学生拒之门外。最终造成重点学校越办越火热,而薄弱学校无人过问的结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是只考虑成绩优秀学生的利益,对于差生则漠然视之,最终导致差生越差、优生更优。尽管教育部门一再强调不能以分数论输赢,不能按考试成绩排名公开,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学校仍然不能摆脱升学率的困挠。(3)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应试教育难以根除。分数、升学率等量化指标的管理方式,最终导致的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难以实现,这种现象最终会导致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不足,很难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靠创新型人才。打破学校教育中的量化管理,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学校教育量化管理的应对策略

1.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育管理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着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教育管理、学校管理人员要去除一般管理中的行政意识,摒弃“官”本位的观念。研究教育的基本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根据教育规律指导和服务教育工作。教育管理部门要更多的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对学校教育进行指导,实现教育的战略性的发展。

2.扩大学校办学自,推动特色办学。量化管理造成各学校办学的僵化统一,缺少特色、缺乏活力。现在的教育管理体制统得过多、统得过死,而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区域的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条件和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打破这种管理体制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教育管理部门也要针对不同的学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要予以鼓励,不论升学率的高低,学校也要按照自身的条件特色办学,这是学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学校可以根据所处区域特点以及生源特点设置培养目标和制定培养方案,培养符合区域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的人才。当然,特色办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优秀人才,而不是形式,更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

3.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工作是一种灵活性很强、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的工作,这种创造性的发挥,不是简单的“管”所能完成的,对教师的管理,注重“管”,更要注重“理”。要尽量满足教师物质、精神方面的需要,激励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变让他干为他想干,变“任务式”管理为自我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有他自己的思想和观念。量化管理是用数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过度的量化管理使学生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必然导致学生完成任务式的学习,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即使有学习存在,更多的也是死记硬背、僵化教条,很难谈得上创造性、创新性。现在的教育,就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选修课程,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学的课程。对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特点给以相应的指导,尽可能实施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五、量化管理与质的管理相结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