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基础文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基础文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基础文学

篇1

考生只有平时广泛阅读名著,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才能在考场上应对自如。可以根据考查内容的不同,对症下药:

一、识记辨别。针对常见的选择、填空和判断题,其考查内容主要是填写作品名称、人物、故事情节的概括等。因此考生要熟悉这些内容,注意辨别,切勿张冠李戴。

二、理解概括。常见的是简述题,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作品内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成语等。考生要熟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人物或故事,了解与之相关的成语、俗语、传说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推断,得出结论。

三、感悟、评价和探究。针对人物评述、内容评析和人物思想评价的题型,考生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方面的积累;审清题目要求,弄清是评价人物还是评价内容,抑或是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选好答题的切入点和角度。

【真题讲解】

1.(2014・安徽卷)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我国文学家 在《朝花夕拾》中回忆留学生活时,着力写了一位老师和一位朋友,老师是 ,朋友是范爱农。

(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出自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

解析:本题是对中外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考查考生对《朝花夕拾》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熟悉程度。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留学生活”“老师”和“长篇小说”“主人公”等关键词。

答案:(1)鲁迅 藤野先生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2.(2014・陕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头子笑了笑,眼珠往心里转了两转。他怕祥子的话有鬼病,万一那三十块钱是抢来的呢,他不便代人存着赃物。他自己年轻的时候,什么不法的事儿也干过;现在,他自居是改邪归正,不能不小心,而且知道怎样的小心。祥子的叙述只有这么个缝子,可是祥子一点没发毛咕的解释开,老头子放了心。“怎么办呢?”老头子指着那些钱说。“听你的!”“再买辆车?”老头子又露出虎牙,似乎是说:“自己买上车,还白住我的地方?!”“不够!买就得买新的!”祥子没看他的牙,只顾得看自己的心。“借给你?一分利,别人借是二分五!”祥子摇了摇头。

(1)这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文段中与祥子对话的老头子是谁?

(2)小说中祥子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始终没有实现梦想。他的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最终哪一件事使他残存的一点点生活希望也彻底破灭了,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解析:题(1)考查考生对名著人物与情节的掌握情况。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语“节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和“与祥子对话”,可以推断这个老头子是刘四。题(2)考查考生对名著中故事内容与情节发展的熟悉程度。从题干中的关键词“最终”和“彻底”可以判断出,这件事指的是人力车夫二强子那个不甘沦为而自尽的女儿小福子的死。

答案:(1)刘四 (2)小福子的死

3.(2014・江苏苏州卷)名著阅读。

(1)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读后回答问题。

话说那六健将出洞门,径往西南上,依路而走。行者暗想道:“他要请老大王吃我师父,老大王断是牛魔王。我老孙当年与他相会,真个意合情投,……虽则久别,还记得他模样,且等老孙变作牛魔王,哄他一哄,看是何如。”

孙悟空变作牛魔王后是如何引起红孩儿的怀疑并最终被识破的?后来孙悟空又是怎样救出师父的?

(2)《格列佛游记》中语言学校的教授提出取消词汇,采用以物示意的办法表达思想。请你依据原著内容说说这个办法的不方便之处。

解析:题(1)考查考生对名著《西游记》的故事情节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对原著的细节有准确的记忆。题(2)考查考生对原著的熟悉情况。提出取消词汇的情节,在该书的第三卷(飞岛国)第五章,三位教授讨论如何改进本国的语言,题干“依据原著内容说说这个办法的不方便之处”,这就需要对原著相当的熟悉了解。

答案:(1)“牛魔王”以吃斋为由不肯吃唐僧肉引起红孩儿的怀疑,又因答不出红孩儿的生辰,被红孩儿识破。孙悟空打不过红孩儿,便请来观音菩萨,观音降服红孩儿,悟空救出师父。(2)如果一个人要办的事很大,种类又很多,那他就必须将一大捆东西背在身上,导致行动不便,既费时又费力。

【综合训练】

1.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这段文字节选自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文中的“你”指的是 。

(2)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简・爱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2.《西游记》第二十三回的回目是“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1)其中的“四圣”分别指的是 、

、 和 。

(2)简单介绍“四圣”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试禅心的?结果如何?

3.列举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主人公阿廖沙在《在人间》这一部分里所从事的三种职业。

4.运用课外的知识,完成(1)~(2)题。

(1)《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是“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原因是什么?

(2)由于武松醉打蒋门神时未能除恶务尽,导致他接下来被蒋门神买通的 陷害,差点丢了性命,但是武松并没有屈服,而是大闹飞云浦、 ,又除恶蜈蚣岭,他是个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5.从下面四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仿照示例另写一段话。

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②《西游记》③《鲁滨孙漂流记》④《简・爱》

示例:吴承恩的《西游记》让我明白了要想成功,贵在坚持,就像玄奘那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

6.下列是《名人传》中的选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片段一]这是他毕生的计划。从一七九三年他在波恩时起就有这个念头……他一生要歌唱欢乐,把这歌唱作为他某一大作品的结局。颂歌的形式,以及放在哪一部作品里这些问题,他踌躇了一生。

[片段二]但也得承认他很明白地看到莎士比亚的若干缺点,这是我们不能真诚地说出的;例如,诗句的雕琢,笼统地应用于一切人物的热情的倾诉,英雄主义,单纯质朴。

(1)片段一和片段二的“他”,分别指的是

和 。

(2)《名人传》中的哪一位名人最让你感动?说说你的理由。(60字以内)

7.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下列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

(1)《鲁滨孙漂流记》:

(2)《名人传》:

8.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哪一本文集?文章的题目叫什么?

(2)这段文字最后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说说你的理解。

9.试列举格列佛在小人国看到的或参与的有趣故事,不少于三个。

10.《西游记》最后一回的回目叫什么?唐僧师徒均修成正果,被如来加封。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如来为什么把孙悟空加封为“斗战胜佛”,把八戒加封为“净坛使者”?

篇2

滕华:制作费是不到4000万吧。我根据每个项目不同的特点,会有一个正常规模的制作预算,只是我没有一个规划,我一定要拍一个什么制作过亿或者说怎么样的一个片。《等风来》将近4000万的制作费是因为在尼泊尔拍,这么多人去尼泊尔转三个城市,在国内还要拍。主要是这个方面的钱。

电影中国:这次对你来说,找钱投资什么的就不是难事了?

滕华:是啊。没觉得,我自己是一直也没有什么特困难的事。

电影中国:是跟《失恋33天》是一个投资方是吗?我看你这次报道说是?

滕华:对。

电影中国:大家会觉得你对类型片特别的娴熟?

滕华:其实我完全从来没拍过什么,除了早年间拍过类型片。《失恋33天》特别不类型,是一个完全反各种类型的,或者是反爱情类型的这样一个电影。你像哪有一个爱情电影是上来讲失恋的。好多失的人恋一直把我们归到爱情类型,其实这个电影从头至尾没一分钟出现过爱情的部分。中国有一点特点,就是你做一个东西成功了,他就特别希望归一个类。归类之后,他会把这个东西,再拆成一二三四部,他就会觉得照着这样去做,有这么一个类型套在上面,就能成,这个是我能理解的,但是,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

电影中国:你不是按照某一个模式或者范式来做。

滕华:对,一定不是,因为失恋完全是反着的。有一些后来来中国的美国公司,他们挺有兴趣的跟我探讨,为什么失恋这样的一个完全反类型的电影,能在中国成功,他们觉得在美国也很难做这样的一个反类型的可能性。我也没法说,跟他们说这个很可笑的一件事,这个电影在中国被定义成为一个爱情类型的电影。

关注年轻群体演员?植入广告不道德

电影中国:怎么知道井柏然,他算是一个年轻群体关注的演员。

滕华:看过《全城热恋》华谊首映式的时候,我还跟刘若英说的:好像凑了好多演员,台的好多人,那个年轻小孩演得挺好的。当时对他有印象,《等风来》出小说的时候,我觉得是井柏然。所以先定的井柏然,再围绕井柏然想的时候定了刘亚瑟演李热血,但是搭景团和摄影团有好多是非职业。就觉得定倪妮还是其他的这些演员,做选择的时候觉得在这么一群人里面,有一个专业演员太怪,因为其他人都不是专业学表演。突然搁进这儿一个人还是挺奇怪的,再加上倪妮的整个气质还是特别符合程羽蒙的那个感觉。所以我还是定了这次整体都是一群没有正规学过表演的,这样一群演员来演的戏。

电影中国:之前你有说过,你原想还是要选白百合。

滕华:原来是有过这样的计划,确实是因为时间档期的问题,电影筹备的时间太长了,尼泊尔各种困难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时间一托再托,直到把人家档期给托没了。其实我仔细一看。把白姐(白百合)扔进这么一个演员群体里面,她可能也会有点使不上劲。因为有的时候我还是要了解演员,在一个方式方法上,大家可能就会差好多。

电影中国:这次非要选尼泊尔吗?

滕华:好多人都问我说你非去尼泊尔不可吗?说泰国不行吗。我说好像不行吧。因为一定是一个物质条件比我们差好多的一个地方,但是整体的幸福感可能比我们要大得多,其实当时把鲍鲍(编剧鲍鲸鲸)忽悠去尼泊尔的时候也是处于这个想法。

电影中国:你是你自己去过是吗?

滕华:没有,我只是看到网上的一个排名,说是幸福指数特别高的一个地方。

电影中国:同档期的《私人定制》广告植入是8000万。你的电影,广告商也还挺喜欢的。

滕华:没有啊。冯导在这方面确实是非常厉害。我不行,像我的电影,广告商一般都兴冲冲的来,一问到演员的时候都撤了。我的电影一直以来植入广告特别少,而且钱也跟冯导差得简直少一个零吧。

电影中国:你会控制广告这种事吗?

滕华:会,我会说首先我的态度是不配合。在此前提下,如果有一些非常合适的或者是不经意能够出现的东西的话,我是可以让他们在电影里面的,因为我觉得(植入广告)这个本身没有什么道理,观众是买票进来的,你说电视剧多多少少好一点,加点什么广告,就加点吧。但是电影这种都是花了钱进来的,你还给人看广告,这事就不是特别道德的一件事。

注重编剧的作家高度?全国都在《等风来》

电影中国:《等风来》是先有想法,然后让鲍鲸鲸先写了小说,或再改成剧本。为什么不直接写剧本?

滕华:我坚持让鲍鲸鲸先写小说,其实我跟六六(著名编剧)合作也是让她先写小说的,从来都是。我觉得她们不是编剧,实际上是一些作家,我需要让她们保持一个作家的思考模式、角度和高度。编剧是一个工种,是一个在电影电视剧当中工作的状态。如果把有一个东西直接让他变成一个编剧的角度去想的话,会失去好多作家角度上写的东西,所以我自己的作品,依赖文学性特别强,不光是说买不买小说这一回事,而是我所依赖的文学性在于他的内在文学基础和他的文学性高度。

电影中国:就在你来说,编剧的工作是占了一个作品好坏的百分之几啊?

滕华:至少50%。

电影中国:有没有关注到大家都说2013年是新导演年,怎么看?

滕华:没功夫看。我真没那么多时间管国内电影市场的事。

电影中国:《无人区》你看过没有?

滕华:我还没呢。《无人区》我跟我老婆俩人去电影院门口,我说我看《无人区》,我老婆当时白我一眼说,这仨男的脏了吧叽的,里面肯定连个女都没有,说不看。我说那您要看?她说我要看《四大名捕》啊。我说这个,她这男女选择的时候,会有这样的问题。就只能陪着她先去看《四大名捕》。

电影中国:你是欠了人情债还是什么?最近好多监制。

滕华:没有,好多监制都是喜欢。就是那个事还挺好玩的。而且我主要是创作上,因为别的事也没需要我帮助,不太需要。

电影中国:上映之后,会关心票房吗?

滕华:我不讨厌,大家关心是大家的事,跟我也没什么关系,我不是特别关心。

电影中国:你对自己还是挺自信的?

滕华:我觉得反正没给人赔好多钱就行吧。谁也不知道电影的事,谁也不敢担保什么电影不会赔,一定赚这都是瞎掰,电影一定有很大的风险或不确定性才对。

篇3

《普通高中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要具备怎样的素养呢?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独立的思想,开放的理念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学科。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做人。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仅仅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而教学。而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把现代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能力的发展、习惯的形成、性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师在教育理念、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应有开放的观念,这样才能跟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内容涉猎相当广泛,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杂家”。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师教书的目的。那么如何育人呢?如何让学生认识假恶丑,真善美?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在课堂上的思想道德渗透,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发掘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中学时代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语文教师的作用非同寻常。

(三)探究的意识,创新的精神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处理挖掘教材的能力即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体现了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构建文本的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蓝本,创设师生都能共同参与的教学情境,真正地经历“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的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自身创新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生乐于动脑、积极参与、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人文素养三方面的教学目的。

三、高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思路

长期以来,高校的现代文学课教学已陷入困境。教师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中重史轻文,忽略教材的文学性,学生学之毫无兴趣。出现上述情况与高校教师大多注重学术研究,忽略基础教育改革,教学与基础教育脱节有直接关系。因此,现代文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如何适应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何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养的人才,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高校现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一味地以教师为中心,一上课,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听,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教师一人讲的兴趣全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老师讲多少备多少,根本不去独立思考,更没有钻研、探究能力。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试想这样的教学如何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如何能承担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因此,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阅读、思考、探究,进而发现问题、研讨问题,并逐渐分析解决问题。根据现代文学课的自身特点,可以采用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前教师的讲授大多按照概述时代背景—简介作者生平—分析其代表作—总结艺术特点,以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这一单调模式。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这样设计,比如讲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阅读其代表作,教师预留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课上同学们共同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能养成独立搜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需要备课了,相反教师需要更精心地准备,才能提出建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生们经过讨论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更要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课下付出更多的心血。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才能引导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高校现代文学课的教学大多采用讲授法,教师的“教学局限于教书,教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这完全是以教师为主体。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与审美能力。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都是现当代的名家名篇,如鲁迅的杂文、老舍的小说、徐志摩的诗歌、的戏剧等,不同体裁的作品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主要从美读和随写两方面来阐述。

篇4

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无疑是学生学习文学基础的基本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传统的文学基础课教师往往只是单一的解析文学作本文由收集整理品和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诵,这样很难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部当代文学作品,如何让学生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根据作品中的众多因素来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对学生文学基础课基本功和专业鉴赏能力的一种考验。那么,如何在教学上进行创新,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这就需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除了在课堂上的讲解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对作品的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讲一个与文学作品作者相关的小故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

之所以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是因为当代文学基础课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对于作品文学性的概括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一定要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文学的体系、范畴、概念、文学现象以及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等。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文学性的概括和把握能力呢?这是本文需要提出来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做出精确的点评,能够道出文章的精髓。教师可以进行赏析文学作品的写作训练,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弥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的缺失。让学生写出对文章的赏析与评价,实际上也是学生自己思维的一个碰撞。提倡学生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真实理解,鼓励学生写出真性情。

三、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发现能力

所谓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发现能力,是指提高学生区别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判断力。当代文学也存在着文学边界的模糊性这一问题。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发现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辨识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在当代文学基础课上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转化为一种能力,能够辨别出文学作品的好与坏,也能够知道经典作品好的原因。这都是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和沉淀多所得的。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有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十分有效,这便是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问题意识,然后去搜寻一系列的参考书籍进行解决。

四、培养学生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表达能力

篇5

当前中国课程规划面临的文化学问题

从文化学角度来研究课程规划,一个重要的宗旨是发现和解决课程规划所面临的文化学问题。应该说,课程规划所面临的文化学问题是复杂的,因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而异。在当前的中国,课程规划所面临的文化学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一)中华文化振兴问题中华文化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到后来,中华传统文化走向衰落,尤其是19世纪上半叶,中华传统文化步入龚自珍所说的“衰世”,即“俄焉寂然,灯烛无光,不闻余言,但闻鼾声,夜之漫漫,鶡旦不鸣”[8]的状态。后,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中国一直处于全面的中西文化冲突之中,在这种冲突中,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劣势,到目前,中华传统文化只剩下一些碎片。中华传统文化的衰落,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伤感和忧虑,也引发和强化了无数具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振兴中华文化的梦想。当前,人类又迎来了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既面临进一步消失的危险,又面临振兴的机遇,在此背景之下,振兴中华文化这种文化理想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理想之一。从文化学角度来看,课程规划应该承载人类的文化理想,在当前的中国,即为中华文化振兴的理想。(二)文化继承与创造的关系问题文化的历史存在有两种基本的取向:一是继承;二是创造。德国思想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阐明了这两种取向:“人被分裂成这两种倾向,一种力图保存旧形式而另一种则努力要产生新形式。传统与改革、复制力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无休止的斗争。这种二元性可以在文化生活的所有领域中看到,所不同的只是各种对立因素的比例。”[9]中华文化振兴应该以文化继承为主,还是以文化创造为主呢?对此,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其中,张岱年先生提出了“综合创造论”[10]的主张。笔者的主张是:同等地重视文化的继承与创造,将继承与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第一,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程规划中,是重继承而轻创造的,现在应该改变这种做法,大力加强创造的取向,走向继承与创造之间的均衡;第二,继承为创造提供基础和源泉,而更高的目标是创造,而且在课程规划中,应该以创造有力地拉动继承,因为,文化创造能有效地激发人的创造本能,激发个人的强烈兴趣,又能促进民族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的高度丰富和高度繁荣。(三)多元文化问题当今的文化格局具有鲜明的多元性,而且这种多元性趋势还在加强并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教育,因此,多元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课程规划面临的一个重要文化学问题。就中国而言,这又包含如下几个具体问题:其一,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参与国际社会致力于保持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其二,如何保持和优化国内多元文化的格局?其三,“去殖民化”是当前课程革新的一个重要趋势、一个重要理想[11],中国的课程规划如何真正体现这一趋势和理想?其四,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课程规划如何体现和增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跨文化理解?(四)文化整合问题在当今极端复杂的文化局面中,文化整合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所谓文化整合,是“指各种文化因素或文化成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文化整体的过程”[12]。在课程规划中,文化整合的必要性基于如下几点:其一,文化整合是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形成与发展所必需的;其二,文化整合是教育促进中华文化振兴所必需的;其三,文化整合是教育培养人格健全、尤其是价值观念健康的学生所必需的。在课程规划的视野中,文化整合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层面:其一是中西文化的整合;其二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整合;其三是各地域文化的整合;其四是各种组织文化的整合。就课程规划而言,这四个层面都包含着各种文化成分的整合,其核心是形成一个有序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形式结构,并将此简化,以适合于学生的高效学习。

篇6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拥有一技之长,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对于我们中职学生来说,不仅要真正习得技术本领,还要具有厚实的语言基础,努力提高文化素养,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运用能力。那么,我们怎么让学生具有这样的能力呢?

一、分析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我们的中职学生多是中考中的失败者,更多的学生是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他们语文基础薄弱,没有形成一定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更是在语文学习上缺少方法。选择上职业中学往往不是他们的兴趣所至,而是无奈的选择。他们较多地存在自卑感,学习只是应付考试,能够毕业。因此,他们不愿意学习,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我们的中职语文非常强调学生的语文基础的学习和提高,在《教学大纲》中就有重视基础模块教学的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下,要为培养合格的应用人才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因此,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更要有爱心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从而让他们在不断学习和运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水平。

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基础知识教学效果

职业高中的教育教学是分成两块的,一块是技能教学,一块是文化教学。学生往往在技能学习时,认真程度较高,因为那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择业和为以后的工作生活的“饭碗”而学习。而在文化学习时,则是得过且过,混日子。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基础,提高他们掌握的效果又是必须的,如何处理呢?

(一)尊重是前提,关爱是保证

我们的学生因为文化科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他们有着一定的自卑心理,生怕老师说他们笨,说他们没有出息。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呵护他们已经可怜的学习情感。在语文语言基础的教学中,我们要适当降低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行为的点拨和引导。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都应肯定与表扬,只要学生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有一些不够到位的行为也没有必要严厉对待。如在《荷塘月色》学习的第二课时时,我先检查上节课强调的一些字词的书写,结果上黑板的两名学生听写的很差。而且其中一个学生下讲台之前还有意无意地把粉笔砸到讲台上。我如果在以前对这样的事情肯定不会放过的,但是这次我努力忍住,还是微笑着让同学们自己检查听写情况,自行订正,并提高要求让他们准备下节课继续听写。课后,我找这名学生谈心,问:“最近课堂学习状态不好,怎么回事啊,对老师有意见可以提啊!”学生本以为我至少会要他道歉,甚至会“小题大做”,没想到我会这样跟他交流,连声说:“老师,对不起,我错了,下节课,我保证默写好!”如此,本来可能使得师生关系僵化、恶化的情感,被我的尊重与关爱化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兴趣也提高了,至少在基础知识检查时他们表现都能够优秀起来。

(二)加强兴趣激发,增强语言运用

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学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选择教材与学生生活、兴趣相关的方面来开展教学。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如李白的《将进酒》的学习,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参加同学的生日宴会,或是参加过的一些宴会以及观察到的成年人在喝酒时劝酒的话语。然后,告诉学生:李白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劝酒词,大家结合注释说说李白这个劝酒词高明在什么地方?然后带领学生来学习这首诗,这样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另外,在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学习时,我们一起讨论李白写这首诗的心情、情感,让学生有感情朗诵表达李白情感的相关诗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肢体声情并茂地来表现这样的诗句。学生在近乎表演中,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我相机进行点拨、强调,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首诗歌的内容、情感与主旨,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三、运用激励方法,提高运用机会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基础学习需要老师的激励,需要课堂中学生的语言运用“活”起来。如在《雷雨》学习时,我就让学生先认真研读写周朴园的内容,让学生品味周朴园的“善”中藏着恶,“爱”中隐着“伪”,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说说这样为富不仁之人的丑恶,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审美能力,还拓宽语文教学的思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而在一些课文中我就让学生诵读揣摩。如在舒乙的《梦和泪》学习时,我在解决字词障碍之后,激励学生带着情感去读,在读中读出情感,然后再写写这样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意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让他们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富有创新意义的提问,轮流发言,相互交流,潜移默化地加强语言交际能力训练,帮助学生克服胆小、害羞、害怕讲错的心理,提高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总之,厚实的语言基础是职高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调动学生的语言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如此,学生提高了文化修养,必将为他们专业才能的发挥增添机会,从而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

篇7

《中华好诗词》是一档由河北电视台自主研发的文化类大型季播节目。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电视包装手法,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节目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全民诵读传统经典诗词的热潮,自然而然地让受众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味的同时,能够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

《汉字英雄》是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手打造的中国国内首档大型网动的文化综艺季播节目。节目集综艺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将文化和娱乐相融合,集合全国各地识字最多的青少年倾情参与,意在为青少年打造展示自己掌握汉字水平和个性的机会和舞台,旨在提高当下电视和网络节目的内容深度,挖掘自制节目的社会和媒体价值。《汉字英雄》手机同名App同步上线,为观众创造了全新的互动模式。

《成语英雄》是河南卫视于2013年11月推出的一档亲情搭档参与的成语互动节目。形式为演播室成语竞猜,以画画猜成语为核心,其中融入成语故事及选手间的情感故事。成语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体现了中国人的观念和精神世界。它是汉语言鲜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用汉语进行良好的表达和沟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河南卫视希望通过这档节目,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汉语辞章之美的欣赏和对良好沟通能力的关注。

以《中国汉字书写大会》《中国好诗词》《成语英雄》《汉字英雄》为代表的基础文化类节目的热播,给曾经过分娱乐化的电视节目吹来了股股清新的空气,使得有着“娱乐至死”倾向的电视节目在娱乐的同时也植入了传统文化的诱因,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得到了文化的熏陶,使观众的娱乐品味和价值观得到了提升。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基础文化类节目对中小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面仅以初中生为例来探讨这些节目对他们的影响。

二、基础文化类电视节目对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文化修养提升至关重要的阶段。初中阶段立足于小学又为高中奠基,不仅家长关注,而且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恰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策划总导演关正文所说:“……我们在一开始设置节目的时候,尽管是初二学生参赛,我们从头就没有把它纯粹地设计成是一个学生节目,或者少年儿童节目……这个节目是小孩参与,但是是做给全民看的。”立足于初中而辐射全民,从效果看,这些节目真正达到了节目策划者的预期,而且起到了他们想象不到的作用。节目策划者的初衷未必是要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其日益发酵的现实影响却是非常积极的,给语文教育很多启示。

(一)唤起了包括学生、学生家长在内的众多人士对基础文化关注的热情,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人士虽然尽心竭力,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传统认知基本上没有多少改变,语文学习“少慢差费”的现状并没有很好地改观。其中原因很多,但很多人对语文教育缺少热情和激情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社会上各种形式的比赛琳琅满目,但语文却处于失语状态。《中国汉字书写大会》《中国好诗词》《成语英雄》《汉字英雄》等基础文化类节目的热播,吸引了广大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引起了他们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因为汉字、诗词、成语等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成为提升语文教育的很好抓手,唤起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学生对这些基础性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投入精力去学习、去积累,这样语文学习才看得见摸得着,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具有娱乐效应的非娱乐节目唤起了包括学生、学生家长在内的众多人士对基础文化关注的热情,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

(二)文化学者的积极参与成为文化发酵的重要诱因

在这些基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中,于丹、蒙曼、钱文忠等文化学者的积极参与为这些节目植入了新鲜的文化气息。这些文化学者立足于传统文化,由点及面,由面到体,以他们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把很多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上来,使得传统文化不断发酵,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汉字、一首诗词、一个成语,而是饶有趣味的活生生的文化。节目立足于字、实词、成语这些文化诱因,生发开来,丰富着想象,积累着知识,陶冶着性情,涵养着品德,活跃着思维,达到了以文化人的目的。

(三)让语文课程资源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开发和利用

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后,语文教育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收效不大。语文课程的开发思路单一、传播渠道不畅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基础文化类电视节目无意之中给处于困境中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突破。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都深知语文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呼吁和探究“大语文”的具体实施,但很多原因导致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封闭和单一。就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最基本的字、成语、诗词等来说,由于学习中单调的内容和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是浅尝辄止,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很好的实际效果。这些节目借助于强大的电视、网络平台和参与者的文化素养,对青年学生特别是对初中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就电视节目、网络游戏来说,它们本身有着自己的传播目的,其目的未必是针对语文学习的,但对青年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这些节目无疑是有趣有效的隐性课程资源。

(四)利用电视平台和网络游戏平台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形式

这些节目在电视上播出的同时,大多配合网络游戏进行节目的延伸。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网络和网络游戏成为任何人不能忽视、不能绕过的现实。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名的网络游戏,让包括学生在内的很多人趣味盎然;游戏门户网站17173与河南卫视《成语英雄》栏目倾力打造的移动端智力类游戏App应用,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所有成语,以看图、猜图及玩家合作、比赛的游戏方式,给不同年龄段的玩家带来非凡的游戏乐趣。这些伴随着节目的网络游戏,让很多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寓教于乐,既过了游戏的瘾又学有所得。

篇8

(一)对语言文字的启蒙教育

日本小学的国语教育的主要目标还是在于对于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其中一大要点就是对汉子的掌握,同时这也是日本基础教育的难点,需要把握小学生成长的心理特点,特别是从性格上激发其学习的欲望,特别是增强学习毅力和爱好,为今后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而中国文学作品能够满足不同阶段学术学习的需求,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往往具有普适性。

(二)培养学生的读解力和鉴赏力

中国古体诗和散文在教学中,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读解力的同时,也能够打开学生的文学世界,特别是基础阶段中的唐诗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不一样的艺术境界,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附有中国文学专家石川忠久等的解释文章。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同时,也在培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三)激发学生对汉诗兴趣与读书热情

调查中发现,学术在学习基础文学作品时,都会感叹汉语唐诗的博大精深,特别崇敬的是中国的古典诗歌,包括教育工作者都对中国古典诗歌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方面是因为古典诗歌的语言含义最深刻,同时对于字句的斟酌及其考究,这也对于学生的专研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次洗礼。

(四)深化学生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

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中非常强调的是“能力教育”和“心灵教育”,所以在小学阶段中《国语》教材的“格言与故事”一章中出现了许多包括《韩非子》《礼记》《战国策》的典故。在日本的教育界也一致认可了我国典故、格言、名人的哲学思想对于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洞察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历史、社会、综合的学习课程中也不少中国文学的内容。

二、文学在日本基础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外在价值

这里提到的“外在价值”值得是中国文学在日本基础教育认知和教育方面的作用,中国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内容都是关注社会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首先关注其思想内容,一般不会对主题内容进行“科学”式的分析,往往首先都是有一个感性的认知。这都浓缩了中国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日本的文学基础教育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教育。就拿日本本土为学为例,平安时代日本文学特征以宫廷文学、女流文学为文学主体,反应了平安时代丰富的物质基础,以及学生对当时主流社会生活方式的认识,加深了对社会变迁的认识与理解。

(二)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学在日本基础教育中所内涵的精神价值,这在当今的日本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为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是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受到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内在价值同时也体现在日本的文学基础教育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接受来自中国文学体系下全新的审美意境,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批判性的愉悦的,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有一个全新的意识。这是符合日本基础教育中的人文性和素质教育客观要求的,所以在借助中国文学促进学生的审美教育作用的时候,需要重视对于学生审美意趣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充分体会上千年前古人的审美境界,而不是停留在枯燥的背诵和反复记忆,把古文看作是一种值得玩味的语言,充分获得来自中国传统文学的精神享受。这是日本基础教育中需要着重强调之处,就是抓住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精神内核,不背离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兴趣的目标。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日本的基础教育中,我国的传统文学不经在基础文学的启蒙、审美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在兴趣培养、世界观形成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后者往往是教育工作者容易忽视的地方。中国文学的学习不讲价只是局限于三字经与唐诗,同时也在于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当前日本基础教育中容易忽视的。

参考文献:

篇9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是美国文学理论江河四溢、汹涌澎湃的一个时期,各种文学理论纷纷登上美国文学舞台。仅仅有一定影响的文学主张就有几十种。20世纪后期,当人类面临日益紧迫的生存困境时候,生态文学批评开始走进现实世界,走向文学舞台的正中央。美国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就指出:“事实上,自1979年以来,文学研究的兴趣中心已发生了大规模的转移:从对文学作修辞学的‘内部’研究,转为研究文学的‘外部’联系,确定它在心理学、历史或社会学等背景中的位置。换言之,文学研究的兴趣已由解读(即集中注意研究语言本身及其性质的能力)转移到各种形式的阐释学解释上(即注意语言同上帝、自然、社会、历史等被看作是语言之外的事物的关系)。”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自然与环境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是研究的重点。生态文学批评家在这一时期对文学普遍认为在许多作品中是以一种比较陈旧模式来描写自然的。在这种陈旧模式影响下,文学家在伊甸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和处女地与瘴气弥漫的沼泽地和无情的荒野这两种意义上使用自然。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持续到9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生态文学批评家把重点放在弘扬那些长期被忽视的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上,开始深入探讨和研究。美国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风格题材以及所取的成就。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批评家是利奥波德和卡森,利奥波德的“生态中心论”思想成为环境主义的金科玉律;而卡森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开启了生态文学批评的一个新纪元,因为这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20世纪末,新世纪以来,生态文学批评家试图来创建一种生态诗学,这种生态诗学是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和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生态文学批评家们注重吸收“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等哲学思想来进行理论体系的创建,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

篇10

随着中国社会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范式,在根本路径上仍旧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思路上,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改进,但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显得日益滞后和不适应。尤其是诸如马列文论等课程,不少高校的教学仍延续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而自然科学、信息科学等非传统文科学科门类,仍未真正受到重视,在高校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与内容上的滞后相比,教学手段虽略显进步,但从根本上说并未改变灌输式、讲义式的教学模式。高校中文专业教学中的这些弊病,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培养的整体质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时代性相背离,给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实践带来诸多难题。改变这些落后教学模式的基本导向即是按照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订制中文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在制定新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彻底改革,重新构建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重构的过程中,一个不能忽略的方面是某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并无太多直接的市场需求,但这些学科或是实践发展的重要指导,或涉及民族精神、国学传统的发扬光大,同样需要得到发展,也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以上两个方面出发,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总体构想与目标即传统国学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大众与小众并重,使之能系统传授给学生包括东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以及部分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科学精神与民主意识,能够适应多种需求,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文学、语言学、文艺学三个方面。而在这三个方面中,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内的文学类课程又长期占据高校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而语言学、文艺学以及古典文献学、文章学等学科,在本科教学中长期得不到重视。从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选择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作为学士论文选题的学生比例往往能够达到全部应届毕业生的80%,甚至90%以上,而以文艺学、语言学为选题的学生数量则少得多。而历年来以古典文献学为选题的学生数量极少。河南大学文学院从2005年以来,仅有两人选择这一方向作为选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显然与培养单位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对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差异存在紧密联系。这也反映出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缺陷,为此,我们必须对中文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

第一,真正做到打通文史哲,把传统国学的精髓更为系统、全面地教授给学生。在高校教学中,文史哲三个专业通常分属文学院、哲学系、历史系三个不同的院系,在教学上也是各司其职,三个专业所学各有侧重,并无深入到联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过于狭窄,一直集中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这样几门课程上。选修课则集中表现为对专业课的延伸和深化,如《红楼梦》研究、庄子研究、《史记》研究、李白研究、杜甫研究、鲁迅研究等等。但国学不等同于文学,不等于中国历史,也不等于传统哲学,国学至少是三者的融合。因此,中文专业要传授好国学,必须赋予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历史在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合理地位。而在今天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系统学习这两个重要学科的结构模块。即便有先秦诸子著作这样的哲学选文,《史记》这样的经典史学著作,但中文专业所讲授的内容更侧重于其文学成就,其中简单地叙述一些与之有紧密关系的历史与哲学片段。学生无法形成系统、完整的哲学与历史认知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会出现偏离。而学生的素质仅仅停留在对文学现象的了解、对文学家的认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上,远远没有把这些文学现象同传统学术结合起来,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往往缺乏历史文化感,缺乏学术精神。而所谓的文史哲兼通,国学精神的传承在这种课程模式下根本无法实现。

篇11

二、重视课堂练习,促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

语文知识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任何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一定要防止“学语言,不言语”的偏向,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让他们手、脑、口、耳不停地活动,在运用语言的操练中掌握语言。教师要善于运用教练式的方法,在教学的各个步骤,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语言“操练”。在准备新课时,应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预习,提出疑难,明确自己学习的重点。还可以要求他们温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做一些预习性练习。在听课时,应引导学生对语例进行认真的观察、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概括,明确概念,理解法则和规律。语言操练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在巩固旧课时可以让学生操练,多做应用性的练习,在讲新知识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理解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教学,要着眼于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必须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体会别人的文章,检查自己的文章,把汉语知识变成帮助阅读,帮助作文的有用工具。

三、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引入课堂教学

第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学生们愿意去学习语文,了解祖国的文化和历史。第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主地进行课前预习、自发地爱好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大胆地去寻找语文书中的不妥之处……第三,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生不能只是掌握几个生字、生词,会背课文,他们还要通过学习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会去热爱大自然,关心小动物,关爱他人,包括自己的家人,朋友,还有无数的陌生人。第四,锻炼应用的能力。在语文课中最具体的表现应该是作文,但不局限于此。他们将乐于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听说读写,样样精通。第五,培养学生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语文学习不可能从头到尾轻轻松松,这中间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在书中的榜样身上学习他们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与困难作斗争的快乐。从而培养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四、熟悉考试命题,提高学生综合成绩

篇12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不可能全面传授所有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语文的平台,通过对语文的词语、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我国的语文学科有过“大语文”“词章”“中国文”“国文”“国语”“语文”等名称,语文学科名称的转变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重点的变化,从古代的以文言文教学为主到以白话文教育为主的变革。但不论学习的内容如何,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不论是诗词、文言文、白话文,对字、词、语法的了解是学习这些知识的前提。

语文知识大致包括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写作等内容,而基础知识大致包括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内容。在语文知识的框架中,阅读和写作都包含对文字、修辞、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合理、灵活运用,而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学习以文章为框架,文章的学习也需要基础知识。因此,语文知识是一个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体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以后的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存在的理由

(一)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双方都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与学,只注重诗词的背诵、写作的训练,对字音、字义、字形等基础知识关注不够。初中生不能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提笔忘字、对字的运用方式不能灵活掌握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对“的”“地”“得”的使用不能正确掌握,把“再接再厉”写为“再接再励”,忽视对句法、修辞、逻辑等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不能掌握复句的概念,对修辞的作用认识模糊,有的甚至不能在阅读、写作中正确理解、使用标点符号。教师这样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语文知识根基便不牢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将十分被动,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将相当困难。

(二)将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训练相分离

教师以程式化的方式讲解语文知识,以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将语文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文章、写作等知识的讲解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讲解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去分析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巩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两者的同步提升。

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作用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四)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篇13

一、初中语文基础性知识内涵

在初中Z文教学工作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就是其中的基础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可能对所有语文知识都进行讲授。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打开接触语文知识的窗口。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更主要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如词语、语法、修辞、阅读能力等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有充分了解,继而为之后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条件下,不论是语文改革还是语文教学都应该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从而开展语文教学以及语文改革工作。

二、如何利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教学

要想使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充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注重对文中内容的挖掘

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注重对文中的细节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书本上的细节内容予以充分关注并深入挖掘,如在阅读学习中,老师可以对文章某一个词语的运用、某一句话、某一段文章进行细致提问,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本中的细节之处。这种细节问题不仅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细节有详细了解,还让学生把握细节的同时对于文章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使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充分了解,从而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更好。

2.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来说就会差一点,因而他们之间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会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学习能力等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语文学习。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也比较强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鼓励他们更深层次地学习。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不太好的学生就要耐心辅导,使其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3.改变教育观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现今的语文课堂依然会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在课堂上,教师大多只注重知识的输出,却忽视了学生的吸收情况,使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一直不显著。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这种教育观念进行清除,教师需要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使现今初中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一般来说,老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认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积极引导。并指导学生自主完成课文的阅读,课文阅读完成后,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后感,并在课堂上讨论。

注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给现今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思考,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同,它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文章的不同观点,尊重学生之间的思想差异,让课堂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自由表达,还需要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进行重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打好基础,发挥基础知识的作用,进而使初中语文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钱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