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生态城市体的内容与主体特征
最早是在由UNESCO组织开展的“man and biosphere”项目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重要概念。生态城市从狭义上讲,仅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一定的生态学学术理论为依据,最终建成一个健康舒适、高质高效、和谐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生态环境。结构布局合理、整体统一、区域独立、相互协调、高质高效、科学持久、和谐友好等七大特色是生态城市体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和谐友好即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促进,自然融合;高质高效性具体为,分级、分层、有序、循环的将所有能量、资源和物质都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提高使用效率;科学可持续发展是通过科学分配各种资源,满足各个不同时间、空间段在发展上对能源的需求,也即解决今人和后人在发展时对资源需求的分配问题;整体统一即是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三位一体地和谐统一发展,不顾此不失彼,在一定科学合理的秩序下共同稳步发展;区域独立性是指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各城市体之间既相互存在关联又各自功能独立;结构布局合理则是通过科学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不浪费不过剩,同时健全各项配套基础设施;相互协调具体指城市建设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如资源更新和使用两者之间的协调、环境与人共同协调发展、乡镇与城市的协调等)。
历时十八个月,由经合组织在2007年提交的《中国环境报告》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作出如下描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层面上的差距正快速缩小,然后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现状却趋近于平穷的第三世界。”作为人口最集中区域和社会化活动高度集散地,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机遇,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也会产生一些列待解决的问题。
1、环境污染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中的污染形式众多:噪音、水体、土地、大气和固体废弃物等各种污染都严重威胁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通过生化反应,上述污染又会形成众多有毒有害衍生物,造成次生污染。
2、资源利用和能源短缺
在城市工业建设和城镇化推进的同时,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资源储备与对能源的合理利用。下面主要从资源短缺和污染两方面进行讨论。1.一座城市正常运作时所需的能量和资源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能供给的量,也即该区域生态环境是处于超负荷状态下持续供给城市运转所需的能量。以水资源为例: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之四十二的北方地区,其相应流域河流所提供的水资源流量只在全国江河流域中占比百分之十八,在黄、辽等缺水较为严重的下游地区,部分工业城市甚至存在地下水耗尽的危险;2.由于城市集聚各种污染物,是一个最大的污染源头,对本已短缺的资源又会造成较大污染和破坏。以土地资源为例:在农耕生产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一面提高作物产量,一面又破坏土地的生产能力,若遇上生活污水、生产排废、酸雨等其他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土地资源会遭到更深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3、居住和出行的问题
居住条件的集中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工作负荷,此外,交通工具和条件的便利性也是发展改善地区居住环境的前提条件。若私家车在城市交通中占据主体地位,那么除了随之而来的废气污染问题,城市中被消耗占用的资源(如土地空间、燃油能源等)也会急剧增加;地表水体循环也会因大量铺设水泥道路而被严重破坏;在居住环境方面,大量建设高层住宅也会对生态环境中的水体和大气循环起到负面作用。
三、环境保护措施和手段
1. 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保护目标
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手段,首先应考虑既定目标的合理性。同时具有分类引导、舒适宜居、协调统一等几大特点的目标才具有合理性。协调统一具体指城市建设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如资源更新和使用两者之间的协调、环境与人共同协调发展、乡镇与城市的协调等);舒适宜居则主要是满足市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注重环境改善的具体成效,同时辅以人文环境建设;分类引导要根据城市客观条件,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化建设。
2. 开展节能高效、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
第三产业相对欠发达,城市整体工业水平尚停留在中期发展阶段,是我国现今城市化建设的基本国情。向着高效率、低能耗方向发展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相当正面的现实促进作用。只有从根本上妥善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体制问题,高效、低耗的现代化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才能顺利完成,具体解决手段简述如下:首要问题是相应缩减政府在各项资源上过于偏大的处理和分配权力,建设健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调节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政府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必要时候起到引导和正确导向的作用;其次要注意转变唯GDP数据增长论的政绩评定体系,在考核官员政绩时应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纳入考察范围;同步地还需相应改变税收政策,生产型企业上缴税款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会刺激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税收丰厚的重工产业,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最后则需要平衡能源消耗和现实价格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法通过货币正确量化环境建设、保护与资源使用之间的具体关系,只有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才能使现实交易价格与对应资源能源相匹配,降低发达国家在生产中产生的环境保护成本转移对国内发展的影响,促进自有“三高”环保技术型产业的
发展。
3. 积极建设生态城镇
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可以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这也是城市在环境方面发展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在建设生态城镇的过程当中需要同时统筹兼顾保护环境健康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两方面的因素,以一定的生态学学术理论为依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建成一个健康舒适、高质高效、和谐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生态环境。这在本质上与哲学中提出的“人、事、物相互平衡”理论相一致,对顺利建成友好生态环境城市起到促进作用。
在当前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作出如下努力以建设好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可承受工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城镇产业结构,控制投资规模,平稳较快地发展城镇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资源差异化有效配置,统筹全局,调控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2)从根本上重视生态环境体系的建设与保护,建立健全的民主监督和决策机制。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杜绝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的社会现象发生。
(3)颁布或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以法律手段切实有效地引导环境建设的合理开展,引导尚存的错误发展思路走出误区。
(4)着重推行科学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在区域性范围内构件经济、资源可循环发展体系。将工业生产循环系统与居民生活圈循环系统有机衔接,构建全社会生产生活可持续循环发展利用的环境保障体系。
4. 改革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1)理清环保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环境规划在法律层面所处地位。
应在法律上明确界定中地方和地方、中央和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在环境治理上的具体权利和责任,解决部门间交叉治理、缺乏监督等现实问题。明确环境规划在法律层面所处地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民主监督和决策制度,保障社会各界的看法与声音都能参与到城市建设之中,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划必须在城市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可允许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在城乡、城郊结合部、区域城市之间都建立良好的互动治理机制,避免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产生多余消耗,提高效率。
(2)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
相应缩减政府在各项资源上过于偏大的处理和分配权力,建设健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必要时候起到引导和正确导向的作用,政府职能角色逐渐从主体地位淡出,转入到制定公平合理科学政策,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需的基础设施(如TOT、BOT等)建设;由经济市场机制来有效调节社会各项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高效的分配和利用。
(3)向自愿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模式发展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鼓励人人都成为建设中的主体角色,解决政府或者市场调节失灵的问题,缓和社会各不同团体之间在如何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上存在的分歧和对立。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公示、搭建公共平台、大力宣传、政策差异化等各种手段,调动个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并提高超前治理的收益性,最终发展成为自愿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模式。
五 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低效高耗的工业模式、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缺乏现实客观考量的发展思路、以及紊乱的经济秩序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在高发展、高消费、高推进“三高”的社会发展现实局面下,能否有效解决城市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决定城市发展的前景,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经济又稳又快发展也起到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木易.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篇2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随着水污染的加剧和“雾霾”的出现,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应的作为环保工作基础的环境监测也逐渐的被人们所重视。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实际,主要就环境监测方面浅谈几点看法,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1、环境监测综述
1.1定义。环境监测是由环境监测机构按照规定程序和有关法规的要求,对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技术性监视、测试和解释,对环境行为符合法规情况进行执法性监督、控制和评价的全过程操作。
1.2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归纳为: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1.3特点。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1)综合性。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固废、生物等客体;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必须综合考虑。(2)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3)追踪性。为保证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2、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准确率低
造成环境监测数据准确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环境监测部门技术落后和监测人员经验不足和态度不端正等问题造成很多的检测数据存在较大的失真现象。二是环境监测数据一般都会涉及到利益问题,环境监测数据准确且具有高效性,那么参与其中的政府相关部门将能够得到较好的奖励。监测数据失误或监测效率低,那么相关部门的考核成绩将无法通过。所以,很多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有些的为了实现最大利益,有的是为了达到考核成绩的要求对环境质量监测报告进行修改,因此直接造成上交至高层部门的质量报告数据与实际数据出现偏差,造成决策失准情况出现。
2.2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
目前,我国环境检测中仪器设备闲置现象十分严重。环境监测站许多大型监测仪器设备已列入地市级环境监测站的标准配置,但环境监测部门对此突发性污染,没有做出快速反应虽然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财政的支持,环境监测部门的硬件投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申请购置某些仪器设备时不够审慎,只是为了满足环境监测站的基本配置要求而进行申购,不能为政府和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从而监测也就失去了意义。此外,由于未充分考虑地区和本部门的实际需要及其长远规划的使用效益和配套管理,造成部分仪器设备使用率低,部分仪器设备购置后基本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2.3监测人员综合素质低
监测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监测经验才能够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和可靠。但是在观察当前监测人们的工作质量时发现,很多工作人员由于上岗前没有进行或进行较少时间的培训造成在具体工作共无法满足工作要求。此外,环境监测需要经常到环境污染的地方进行实际勘察,因此条件比较艰苦,很多监测人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承受不住压力辞职,直接造成人员流动较大,以致最后造成整个环境监测的质量低下。
2.4信息技术落后
环境监测工作需要进行信息的传递工作,因此信息处理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监测工作的效率问题。目前,我国很多环境监测站在上报监测质量报告时多是以纸质的方式进行,这种情况除了信息传递比较耗时外,还很容易出现信息延误,造成无法及时制定解决措施,从而影响最后的环境污染处理质量。这种信息技术落后的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环境监测的效率,甚至影响了环境监测的发展。
2.5环境监测缺乏应急措施
所谓应急措施,就是指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对于突发污染状况的处理措施。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来看,在这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制度上都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形的应急预案。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采样分析的过程中,无法对现场动态做出及时的准确的反应,给突发污染的治理带来了不便。
3、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措施
3.1实行监测科研工作,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尽量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进行检测科研工作,开展各种环境保护课题,包括对环境预测技术的研究问题、环境质量监测要素的评价问题、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规律问题以及环境管理方面的技术问题等课题进行研究,从而从多个角度提高监测技术水平。目前具体进行的研究内容主要有GIS技术、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控制技术、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报警技术以及解决污染事故的应急技术等,为了能够更快的提高监测技术水平,需要不断的增加研究内容,直到最后真正实现高质量的环境监测为止。
3.2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测数据准确度
当前的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度低的问题除了有客观方面如布点选择、研究仪器、样品采集和保存运输的方法等原因外,还包括主观方面如监测人员的心态、不负责任的心理、本身经验不足、知识认知存在偏差等方面原因。这两个原因直接导致监测数据缺乏准确度。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加大检查和监督力度,加强对所有仪器、设备、试剂和监测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对发现质量问题的样品、容器和没有经过较长时间培训的人员要进行处理,坚持做到一切工作以保障质量为中心。
3.3努力提高整体监测人员的素质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所有检测人员的素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环境监测的效率和质量。具体提高人员素质的方法为:招聘监测人员时尽量选择有较高知识水平和经验的人,上岗前的监测人员都要进行一个为期比较长的技术知识培训。同时,在平常工作中要定期进行技术能力的考核,督促监测人员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3.4利用现代科技、实现监测信息化
信息收集和传递效率对于环境监测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环境监测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环境污染问题逐年增多,实现监测信息化已经成为环境监测部门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通过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技术,在环境监测部门进行信息化设置,努力发挥信息的功能,使其更多的为监测工作,从而提高监测质量。
3.5加强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
首先,明确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重点,快速确定突发环境事故的动态变化及具体处理措施。待处理结束之后,查明原因,总结相应事故处置经验并分类建档,构建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最后,加强对自动化、便携式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指导行动,才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必然出路。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推行,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就是将环境监测工作落到实处。作为一名环境监测人员,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履职尽责,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控制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3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步入21世纪之后,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对环境破坏的积累,所以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我国将环境保护列入了发展战略。任何发展都是依赖于自然大背景的。炉具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因此,对清洁燃烧炉具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 清洁燃烧炉具推广概述
1.1 清洁燃烧炉具推广意义
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为解决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满足并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全方位的生产生活优化改革。例如,推广风力发电、工厂生产建设利用清洁型材料、化工工厂进行生产工艺革新等。但是保护环境还应该立足于日常生活。例如,少开车、节约用纸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生活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就部分农村地区来说,现阶段仍然在利用煤炭取暖,这对生态环境十分不利。因此,为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针对人们的生活,进行了清洁燃烧炉具推广[1]。
1.2 清洁燃烧炉具推广现状
为解决我国当下的环境问题,立足于人们日常生活,推广了清洁燃烧炉具。清洁燃烧炉具一经面世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支持。因为清洁燃烧炉具具有干净、清洁、热效能高等特点,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并且我国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虽然清洁燃烧炉具具有较高的优越性,但是在我国的部分地区,清洁燃烧炉具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迟迟不前”。我国的清洁燃烧炉具推广现状整体呈现为上升趋势,但是清洁燃烧炉具的推广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异[2]。
2 刍议清洁燃烧炉具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问题
我国的清洁燃烧炉具生产商家并不是国有企业,而是各个私有企业。而对于清洁燃烧炉具的推广普及计划,往往也是由当地政府实施招标,然后选择1家公司作楹献骰锇椤5是这种类型的招标主要集中于每年的中旬,合同的签署往往在年末进行,这就使得合作企业不敢在这1空挡期中大批量生产机械。当政府告知企业生产量时,往往要求的时间较短, 所以企业就需要加班加点的生产,最终导致生产的机械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我国对于农户买进设备给予了优惠政策,但是这种补贴政策,仍然弥补不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问题,用户将会承担部分优惠政策,但机械的质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3]。
2.2 人本问题
现阶段对于清洁燃烧炉具的推广在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得到很好普及。很多用户认为并没有使用清洁燃烧炉具的必要,再耗费资金来购进一个生活“复制品”是十分不明智的。并且随着清洁燃料的不断发展及普及。煤炭价格持续走低,这便成为了很多用户不愿放弃“省钱”的燃烧炉具,去购进新清洁燃烧炉具的主要原因[4]。
3 结论
生态环境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基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对环境问题保持高度的重视,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对所做的事情负责到底。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来说,应该立足于生活根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企业或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应该是每一个公民的发展大计。虽然现阶段清洁燃烧炉具的推广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环境问题也不容乐观。但是这些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实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王饶.清洁燃烧炉具补贴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河北省任丘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6):29-30.
篇4
一、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总体上仍然还是在恶化,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不断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并且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我国很多区域出现了严重的酸雨污染问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酸雨污染地区。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自从人类脱离了刀耕火种的田园生活以后,尤其是进入新的城市和工业化的社会以来,我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和复杂。目前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有机物的污染导致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经有过比较好的控制,但是最近几年水污染现象又有所恶化。现在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重。森林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对于森林覆盖率的要求不低于 30%。尽管建国后我国持续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希望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但是却导致森林破坏现象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很多地区过度放牧以及环保问题不够重视,管理不善,造成了 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更加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重视环保工作是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我国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渐完善监督体制,有效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运用多种措施积极解决环保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法,加大处罚力度。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要进行重点查处。加强对于工业开发的监管,对于影响环境的问题要要求企业进行整改。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各级的环境监管机制,对于相关部分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执法情况进行监察,对于突出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三)增加环保的资金投入。要着力加大政府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投资,政府需要把环保问题的财政支出列入政府投入的重点项目,加大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以及环保各种问题的建设等的投入力度,认真执行国家对于环保问题的相关政策,确保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相关事务的经费。积极宣传环保的意义,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丰富资金筹划的渠道,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募集社会资金治理与环保事业。
(四)加强政府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给公民和企业提供一个保护环境的平台,例如垃圾的收集与回收,废物的处理等,从而保证环境,水质以及空气的清洁。在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也是政府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政府应该积极为民众提供这种服务,如果当地的政府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也要明确这方面的职责,不能推卸责任。
(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由于不同事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是不一样的,随之带来的环保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工业活动对于环境的污染是最大的,相对来说第三产业是最少的。在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清洁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发展和生态发展相互和谐。
(六)加强环保队伍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加强我国环境保护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环境保护队伍人员的自身素质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适应经济需求,很多从事环保工作的干部在工作中仍然采用一些老办法,不会创新,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环保工作的质量。要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思想解放、视野开阔的优秀的人才选进班子,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积极优化环保队伍的人才,对人才进行素质能力的提高,把环保干部输送到党政系统,把优秀党政干部吸引到环保系统。多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促进我国环保队伍建设的提高。
(七)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对于环保产业的税收要以其排污水平的高低实行差别性税收政策,基本的税收基数根据国家环境污染物标准(排放总量)设定,如果符合国家排放标准(或排放总量的),则依据基本的基数进行收税;如果排污高于国家排放标准(或者排放总量的),则对其以超标排放的倍数(或超出排放总量的排放量)为标准进行收税;如果排污水平很好,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则以低于的排放倍数(或者减少排放的数量)为依据进行减税,甚至是免税。还 应针对环境服务所得税建立其减免政策,针对环保设备及服务制定出口退税政策。将环境服务质量的水平与经济收益进行关联,对环境质量产品实行依据其质量高低进行定价的政策,加快排污权交易政策及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快速推行。除此之外,还要为推动环保产业更好的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和完善内外部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洪平,谢i.为发展竖起环境法制的坚强“后盾”[J].环
境保护.2011(20)
[2]董树彬,张启发.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立法的双向互动
篇5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与社会实际发展的联系越发紧密,并且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品质,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环境教育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学生是我国日后发展的关键主力,其本身只有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才可以更好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工作,其本身教学内容较为宽泛,融入环境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与探索。
2环境教育的内容
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来说,环境教育属于一种新的教育方向,并且涉及了较多的专业范围和相关问题。现阶段环境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环境教育的研究和实施也在不断的进行当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发展关系,形成科学的发展,并且了解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保护环境的相关技术和对策。一般来说,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可以分为对环境中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的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相关环保基础知识等几部分的内容。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将环保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进行青少年环保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未来环保教育工作中仍旧需不断的落实和开展。
3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
3.1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中,地理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水平,并且对于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现阶段,地球生态环境的形势较为严峻,保护生态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居住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的对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改进与创新,并且也重视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开展课堂环境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积极的探索改善环境的有效对策,更好的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来完成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对于地理教学的相关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提出了对学生价值观、思想跟和道德观的培养需求。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托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设计,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通过推广环境保护的思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地理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认识,明确教学目标,主动的承担起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责任,真正的培养具有良好环境意识的人才。
3.2教师要加强进修
环境教育的开展,教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引导者,地理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环境教育意识和环境教育水平,才可以更好的保证环境教育的效果。由于环境教育是近年来才提出的新教育理念,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于环境教育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不断的分析,进而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本身也要不断的参与进修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活动,获得更好的教学能力。教师之间也要积极的进行沟通与互动,通过良好的交流,相互促进提高,真正的将环境教育的工作进行落实,实现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有效整合。
3.3在课堂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材内容较为丰富,并且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灵活的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利用和把握,并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沉浸在环境教育当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真正的启发学生。在实践教学当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采用实例分析教学法,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富有兴趣的参与到讨论与学习当中,通过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更好的掌握环境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来安排专题教学。通过对某一专题内容进行专门的讲解,并且邀请相关环境部门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报告演讲,有意识、有计划的为学生讲解环境问题,巩固课堂物理知识的学习效果。另外,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保证良好的开放性。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很多,并且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并且通过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理念。
3.4在课外教育中整合环境教育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有效地补充和巩固课堂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成果。通过课外活动的应用,有效的提高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可参与性,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进行发挥。教师还要积极的组织学生参与到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自动手和体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的联系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教育工作。通过不同方面的共同努力,更好的将环境教育的效果进行巩固。课外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参与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活动,进而达到对学生自身行为习惯培养的目的。地理教师本身也可以自发的组织成环保宣传活动对,定期的制定出生动、有趣的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当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好的提高环境教育的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和融入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重视课内外教学,合理、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环境的需求,基于课堂,不局限于课堂的开展教学工作,不断的挖掘和研究环境教学,有效的对环境意识进行渗透和培养,充分将教师的主导性进行发挥。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蔡鹏.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文理导航(下旬).2011(06)
篇6
2.1采样分析技术
采样分析技术是环境监测保护中最常被用到的技术之一,同样也是监测技术的重要组成环节。采样技术的出现,有效的适应了实验室数据分析的实际需求。这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相对时间较长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的人工监测,渐渐的发展到目前阶段的自动监测。进行监测的人员使用红外线或者是光谱等一起对样本数据进行收集,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最后由专业技术人员对采样的样本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现阶段,这种采样技术被大范围的使用在对农产品、食品的农药残留物监测上,还有水源的污染情况以及大气网污染等级监测等。只有对采样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才能尽可能的达到环境监测的标准。
2.2自动监测技术
自动监测技术可以有效的满足现代环保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都把这种技术实际应用到对大气污染监测、水源的污染、废气排放量等诸多环境问题的监测上,同时也将这种技术实际应用到监测工业企业排放污水上。我国也自主研发了一些相应的自动监测设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不能进行全自动监测、故障发生的几率高。导致故障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是由于管理上不去,维护费用不足等,再有就是水体污染严重,所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避免因为过度的跟随先进技术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为了更好的完善这种技术,一定要借鉴国外相关的先进技术应用经验,以及结合自身的需要,这样就可以使研发的成本降低,增加设备的使用年限、提供机械性能、同时减少故障发生的频率。
2.3环境保护区域现场监测技术
现场技术就是以环境保护现场分析为主的监测技术,而这种技术主要是应用在一些突发状况下。监测设备可以直接到达污染事故的发生地进行迅速勘察,最大限度的收集相应的数据,给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尤其是对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相应的环保监测部门不具备足够的监测能力时,就可以使用这种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因为这种设备具有体积小、易携带等优点。而在现场监测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较为复杂的监测程序,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可以进行操作,进而快速的达到监测目的。因为这种技术实际的适应能力强,在整个环境监测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阶段,科研人员正在尽可能的提升这种设备的监测精度,可以使其更好的适应对于环境污染突发状况的使用,给环境检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环境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有待加强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得不到有效的遏制,相应的环境监测技术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性和技术性必须得到加强,但是相对的监测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相对不高,只会简单的处理一些专业性不强的文件或者是相关理论知识。所以就需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给予人才的保证,确保环境监测可以有效顺利的开展。
4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水平,但是这其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延伸空间。从现阶段的监测技术发展上来看,环境监测技术应该朝向三个方向发展,其一,精度高;其二,自动化程度高;其三,现场数据收集能力高。以这三个发展走向作为前提基础,有效的促使环境监测技术与其相关领域技术逐渐融合。例如,广泛使用的环监体系技术、大气的预测技术、部分区域的环境监测技术,还有遥感技术等。未来环境监测技术与遥感技术相结合是监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有效的扩大实际的监测范围,进而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的环境监测体系,更好的应对环境污染事件,可以提前有效的预防大面积污染情况的发生
篇7
伴随人类经济发展,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使我们不得不对现有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谋求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多的环保工作者、政府、国际组织投入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污染的防治工作中。从而掀起了一场以“绿色政治、绿色经济、绿色管理、绿色消费”等为主体的“绿色主义”浪潮。随着“绿色主义”席卷全球,它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也日渐加深。会计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绿色主义”理念的冲击。现行会计如何适应这场“绿色化”浪潮,中国又怎样在变革中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绿色会计体系?这些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绿色会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我国绿色会计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及建议。
二、我国绿色会计发展现状
(一)我国绿色会计相关的政策法规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长期国策,从1979年我国首部《环境保护法》开始,我国已陆续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同时,《刑法》和地方性、区域性环境监督制度也设立了惩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行为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共同形成了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进入21世纪,我国提出实施以绿色经济、绿色消费和绿色能源为内容的绿色战略,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建立生态友好型社会。可见,我国与绿色会计相关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比较完善,针对保护自然资源的政策与投入力度也在进一步深化和加强。
(二)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体现
由于我国绿色会计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专门或独立的会计准则,只在固定资产、或有事项、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财务报表列报等具体准则中有规定。同时要求被记录的环境会计要素是能够确定、计量的环境事项,其他环境事项并未纳入准则记录的范围。具体看来,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中涉及的绿色会计要素如下:绿色资产主要包括投资的环保设备、公益性生物资产;绿色负债主要包括或有绿色负债与预计绿色负债;绿色权益项目很少,仅在专项储备项目下有所体现;常见的绿色收入有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收益及因其享受到的税收优惠、废物再生利用收益、由于采取污染控制措施而从政府取得的补助或价格补贴等;绿色费用包括三废治理费、排污费等。
在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我国目前仍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仅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规定,重要项目应单独列报。所以,符合上述规定的绿色会计信息通常以重要事项、财务报告项目、会计报表附注形式在年报中披露。
(三)我国企业绿色成本管理活动
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仍然实行的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绿色成本管理模式。即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消除,把治理污染所发生的支出确认为绿色成本。这种生产结束阶段的环境成本管理活动作为事后控制行为,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家环保手段的加强已经暴露出其缺点。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逐渐被淘汰。寻求新的、更加科学的绿色成本管理活动已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我国绿色会计体系
绿色会计在我国实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仍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绿色会计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不完善、我国绿色会计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我国绿色会计发展中出现的三大主要问题,有以下建议:
(一)强化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观念已经陈旧。政府应一方面大力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使其肩负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全社会、全民众中也应该加强绿色环保宣传教育,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才会有更多的人投身于绿色会计事业的建设中去。
(二)建立健全绿色会计相关的会计制度与准则体系
我国在绿色会计实务应用上几近空白,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绿色会计制度与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实务操作进行引导和规范。应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制定绿色会计的各项规范标准,建立系统的、全面的绿色会计管理及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完善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
(三)大力培养绿色会计专业人才
绿色会计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又涵盖了会计学、经济学、环境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上比较高。目前我国从事绿色会计研究的专业人才基本集中在高校、政府机关和相关社会团体之中,企业管理者或会计人员对绿色会计知之甚少,关注度明显不足。要真正推行绿色会计就要从企业抓起,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环境等知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加强实务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绿色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结束语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保护活动日渐深入,“绿色主义”浪潮风起云涌,会计理论界、政府、国际组织以及会计实务者纷纷投入到对绿色会计的研究工作之中,绿色会计已经成为未来会计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中国绿色会计起步较晚,现阶段发展状况比较滞后,尚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我国政府应该认识到绿色会计的重大意义,加强对绿色会计的理论引导,加强对绿色会计的监督。尽快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会计制度,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季建辉.当期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析[J].财会研究,2012(16)
[2]许家林.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创新[J].会计研究,2009(10)
[3]周守华,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2)
[4]唐国平,李龙会,辛悦.环境会计基本理论在当代的发展[J].财会通讯,2012(2)
篇8
1.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EIA),从狭义上说,其是指特定的建设项目,在开工之前,对选址、设计、施工等层面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制定防治方案及措施,维持生态的平衡状态;从广义上讲,其是指在某项重大活动的开展之前,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手段,预测该活动对于环境层面的不利影响。总体上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定中的建设项目、开发计划、国家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评估,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鼓励人们考虑环境因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从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上看,若想实现理想的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基本上适用于所有可能会对环境带来明显影响的项目或者活动,并能够针对所有可能做出识别、评估;二是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方案、技术等进行对比,方可实施;三是对于生成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便于专家及时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四是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五是及时得出结论,为决策提供信息。另外,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还需要将其延伸至所评价的对象,在之后一段时间内的检测和信息反馈。由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具有循环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生成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便于专家和非专家都能够了解到影响的特征及相关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决策。
1.3环境影响评价功能
首先,确保项目活动选址和布局的科学性。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其是将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整体作为出发点,在整体上对选址和布局进行考察,依据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影响,制定最合理的实施方案,确保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其次,为环境保护提供指导作用。在项目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将污染因素控制到最小。再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导向。通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对区域内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全面了解该区域的资源、环境、社会的承受力,从而为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最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环境影响评价的学科性质上看,其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的领域,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开发,这对于相关科学技术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1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指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来实现。从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依据,将可持续性作为识别、评价人类活动的影响标准。
2.2环境影响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
在如今,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的主要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所有的社会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进行,必须在项目决策的之前,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并制定合理科学的实施方案。
2.3二者结合有助于改善现阶段的环境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和可持续发展都关乎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改善环境问题的良策,同时这也是对人们的一种警示。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实现现阶段环境问题的改善,推动社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方向
3.1环境影响经济评价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其是指对环境影响进行价值估量,对环境费用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现经济体系与环境体系的连接,同时这也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项目经济分析,不仅可以拓展环境科学的范围,引导人们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到环境问题,增强对环境问题的新认知,还可以对为项目活动的选址、布局提供基础,制定适宜的规划,缓解环境问题。在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视角下,借助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可以实现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
3.2环境政策评价
环境政策评价(简称PA),即政策评估,其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借助特定的手段,对各种环境政策进行衡量、分析、比较、评估,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如下图所示:借助政策评价的目的,就是将环境问题纳入政策制度中,对各种政策的选择进行分析,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建立起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决策机制。借助环境政策评价的预测结果,可以对政策进行合理的更改和完善,提升政策方案实施的价值和环保价值。
3.3战略环境评价
战略环境评价,简称SEA,其是指EIA在政策、计划、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之下,通过对一项具体的战略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战略方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利用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过程,获得分析结果。最终依据分析结果,协调战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战略方案失效,对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3.4区域环境评价区域环境评价,简称REA,其是通过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并将其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筛选出来,依据问题存在的特点和影响,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另外,还需要研究区域的环境容量,以及承载能力,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环境污染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向思考
4.1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环境影响评价诞生之初,人们将环境问题的焦点,放在项目层次上,再加上方式技术的限制,导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用于建筑工程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愈加复杂化,环境影响评价暴露出来的弊端越来越多。首先,没有明确的要求,只能够针对项目建议做出反应;其次,针对多个项目,并没有对其累积影响进行考虑;再次,缺少替代方案;第四,开发者的主观意志影响过大;第五,评估和管理缺乏有效性;最后,针对区域项目,缺乏指导技术原则。
4.2环境影响评价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如今的环境保护工作中,预防原则作为重要的内容,必须得到有效地落实,才能够增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有效性,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国内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渐地从事后治理转变为事前预防,“先污染后治理”这种模式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才能够在大规模范围内,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为了环境影响评价更好地实施,所以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其次,解决途径的制度化。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焦点问题,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而若想有效地解决严峻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制度化的解决措施。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依据国家可持续发展观的需求,结合本地的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国情,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优化,为具体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再次,拓展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在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治理过程中,需要在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纳入社会影响评价、经济影响评价等内容,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影响评价,建立起政策分析机制,以便今后能够及时地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进行调整和管理,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扩大环境影响评价对象范围。从本质上看,建筑项目处于整个决策链的最末端,所以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采用环境影响评价,仅仅是修补性的作用,并不能影响最初的决策布局,在这整个决策链的顶端,包括战略、政策、规划等内容,对于环境的影响,具有宏观性、累积性、长期潜伏性等特点,对于经济的发展态势具有主导性的作用,直接影响最终的生态格局。所以,仅仅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不够的,还需要扩大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篇9
近年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工业化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给我国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废水和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导致水污染,给我国工业、农业发展和人群健康等带来了不利影响。2003年6月,美国兰德公司高级经济顾问、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沃尔夫把水污染列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以1998年为例,我国由于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高达2475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3.1%。水污染问题已到了十分严重、迫在眉睫的地步。
城市是人口经济的相对积聚地,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从生态环境来看,城市水环境是受破坏和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城市河流与景观水体面临着严峻挑战,众多城市在不同程度出现水环境污染、景观水体功能下降、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甚至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黑臭河流。
2我国城市水环境问题成因
(1)污水排放量猛增。伴随着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扩大、社会经济人口猛增导致污水排放量猛增,污水排放量远远超过自然水体的净化能力是导致我国目前城市水环境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此外受时代的局限,不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财富的的指导思想所导致的污水处理设施滞后、环境管理不严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水环境问题的恶化程度。目前,在我国城市水体污染中,由于国家政策法令的不断落实,工业废水排放比重日益下降;而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城市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这一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体治理的难度。
(2)河流自净能力减弱。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绿地面积减少降低了对地下水的补给能力以及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城市河流截弯取直、河岸固化严重破坏了城市自然景观,河流中的生态系统也随之消失。河流中缺少了生物群落,降低甚至丧失了对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城市建设还直接侵占大量水域和湿地,也是自然净化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城市湖泊湿地的减少不仅降低了洪水调蓄能力,而且还降低了对水体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3)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环保基础设施相对其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差距较大。缺乏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造成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河流普遍受到污染。
(4)生态建设和环保资金缺口大,筹措渠道不畅。“十一五”期间我国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金仅占同期GDP的1.35%左右.“十二五”期间,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增大,以及公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环保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出资,势必使政府陷入大量财政投入进行环境建设的困境中,影响政府其他职能的发挥。因此,千方百计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切实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环保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城市水环境治理实践
3.1国外水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
泰晤士河和莱茵河的整治都是以流域为单位,从宏观的科学管理入手,大胆尝试体制改革,实现了工程技术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才使河流起死回生,创造了奇迹。
泰晤士河水环境的恶化主要是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内;此外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在潮汐上涨期间迫使废水急剧的倒灌而造成臭水满街。英国政府从60年代开始治理该河,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制定相关的防治河流污染的法令法规,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建设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处理污水,降低排入河流的污染物质;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研究河流污染机理等。经过将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泰晤士河的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水质明显改善,泰晤士河终于获得新生。泰晤士河的治理成功,关键在于开展了大胆的体制改革和科学的宏观管理,被欧洲称为“水工业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英国政府对河段实施了综合统一管理,成立了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在水处理技术上运用传统的截流排污,生物氧化、曝气充氧及微生物活性污泥等常规措施。集中统一管理,改变了以往水管理上各环节之间相互牵制和重复劳动的局面,建成了相互协作的统一整体,建立了完整的水工体系,从水厂、废水处理、水域生态保护等均得到合理配合,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3.2国内水环境治理的实践与经验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早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河水就开始由清变污。到了六十年代,苏州河出现严重黑臭现象。到了改革开放,苏州河市区河段更是终年黑臭,水面垃圾大量飘浮,水中的溶解氧几乎为零,鱼虾绝迹,河水呈现沥青色,成了一条“臭”名远扬的“死”河。苏州河水质恶化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沿河经济人口的迅速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苏州河接纳的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其自净能力,水质严重污染。此外,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加剧了苏州河的水质恶化。为了实现上海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海市制定了详细的苏州河综合整治规划。苏州河污染整治的的主要方针是以治水为中心,标本兼治,远近目标相结合,突出重点。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制定了详细的1996-2000年近期目标和2010年远期目标。一期工程包括曝气复氧、底泥疏浚、污水截流、污水处理厂建设、水域保洁等工程措施。调活水体和污染治理是苏州河整治的根本性措施。2000年苏州河干流已经基本消除黑臭,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府南河是成都市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和南河的总称,具有灌溉、航运、泄洪、水产、娱乐、防御等功能,是成都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载体。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府南河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自然因素而言,府南河属于平原河道,纵坡小,随上游来的水量日趋下降,泥沙淤积严重,流水断面缩小,老河堤日久风化,河岸跨塌;就人为因素而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城市规模扩大,人口过度增长,用水量急剧增加,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府南河中,严重污染了河水,造成枯水季节河水污浊,沿河水质恶化,暴雨季节,河道泄洪能力小,水患频频。针对这种情况,成都市政府于1993年开始全面实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并在1997年完成了成都市府南河中心段的综合整治工作。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是以治理河流为龙头,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小区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的综合性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对河道整治、污水治理、道路建设、管网建设、安居工程、滨河绿化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整治,不仅解决了城市防洪、水污染、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两岸3万户居民的安居问题,而且对于扼制岷江流域、长江上游的污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避免城市环境恶化,促进城市人口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历时五年时间,完成了包括安居工程、防洪工程、绿化工程等六大工程项目,作为城市段河流治理的典范,在1998年获联合国人居奖、环境地域设计奖。
3.3小结
综观国内外城市河流水环境整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以控制工业污染为主要特征的水环境治理阶段。这个阶段由于人类对水环境问题认识的有限性,尚未搞清楚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和机理,只是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限制污染物的的排放。
(2)以工业点源治理为主要特征的水环境治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达国家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但是当时的环境问题只被看成工业污染问题,所以水环境治理就是治理工业污染点源、减少排污量。因此,在法律上,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加强法制管理。在经济措施上,采取给工厂企业补助资金,帮助工厂企业建设处理设施;并通过征收排污费或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在这个阶段,经过大量投资,尽管环境污染有所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所采取的尾部治理措施,从根本上说是被动的,因而收效并不显著。
(3)以开展水污染综合防治为特征的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阶段。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污染问题。它冲破了以环境论环境的狭隘观点,把环境与人口、资源、发展等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来看待环境问题。对于水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制度,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
(4)以遵循可持续性发展思想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这个阶段贯穿于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保护领域,重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开展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从宏观系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水环境问题,协调水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
4总结
篇10
一、由环境监测所引起的环境管制问题隐患
1、监测技术实施缺乏动力因素
环境已逐渐面向经济方向发展,经济产业体制建设离不开环境,其中,工业的经济产值最为优异,但是,在飞速发展阶段却致使环保举措失效。因而,环境监测技术模式得以正确实施,其应用方案基于当下环境的众多因素展开,环境因素包括侧面问题因素,以及环境控制因素。在双项因素同时开展的情境下,监测模式得以正确姿态引入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环保措施的应用规范化,理性环保,而非口头措施运用。但其中难免出现适应性缺乏严峻的地理环境,针对这类地域应用简单的检测法已无法满足,应结合多种环保措施,才可改善其地理固有隐患因素。环境监测应用技术处于待发展阶段,其内部还存在一些不稳定成分,这些成分将环境问题加深,令相关人员对环境问题无法准确掌握,最终致使人员对监测实施缺乏动力。
2、环境监测相关体制建设存在不稳定因素
环境监测技术的实施共分两面,针对环境的一面,以发展环境为优先,对环境隐患问题给予关注。但却忽视最为根本的加强地理建设,地理作为影响生态的重要部分,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对环境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的好坏水准近乎均衡,但又存在一定的偏差。这部分因素源于检测体制或机构建设不完善所导致,而改善这一问题的方式可依据加强现有环境监测系统的基本模式展开,使环境监测工作逐步迈向环保行列,并向大众倾诉,仅有重视环境监测技术,才可治理现阶段生态环境的隐患处境。其次,就是体制监管人员体系建设中所存在弊端,针对这一问题,应从根本着手,分析其问题产生根本原因,首先,就是致使监测体系不完善的根基原因,不重视监测,引发监测模式不正规,监测方式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然而,却一切感觉不到责任。稳定环境间测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其技术体制的不断完善,仅有长期累积相关经验,才能达到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
3、相关监测体系人员稀少致使能力未正常发挥
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量是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完成各项指令性监测任务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临时性、突发性监测任务越来越繁重,监测人员、技术、设备跟不上,经常加班加点,忙于应低监测工作处于闷头苦干、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局面。
4、设备、仪器等资源的匹配制度不完善
环境监测一方面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资源配置手续、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严重浪贪基层监测站的仪器采购没有计划、预案,尤其对大型仪器的质量、性能、灵敏度、稳定性及供应方的售后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市场调研不够,也不征求使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二、完竣环境监测体系,增设环境监管能力的相应举措及方法
1、设立环境监测架构体系相应认可制度
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对监测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认可评审制度若监测能力下降,不按规定或规范提供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则取消其监测资质,以保证环境监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这样也打破环保系统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市场的垄断,发挥其他行业部门和企业环境监测站的作用,使环境监测市场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提高核心竞争九同时引入竞争机制。
2、增设人员培训机构及培养人员基本素质
培养人才、提高队伍素质和保持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性措施在监测能力中,人才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完成好艰巨的监测任务,进行工作创新,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监测站要从环境管理的需要出发,制定环境监测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人才。
3、规范部门机构的质量标准,加强人员监管力度
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是监测管理的监测站应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加强领导,明确岗位职责,制订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加强过程监督、^程控制,实行考核持证上岗,抓好质量基础工作,积极参加能力验证试验,认真组织内审和管理评审,综合评价质量保证措施。
4、加深考核内容审查,逐步建立领导责任
为了避免制度成为“纸上谈兵”,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环境监测系统应建立完整的外部监督机制。不定期突击检查,抽查操作程序、交接流程质量记录数据处.,监测报告、日常监督记录等各个环节是否规范、全面准确,在此过程中若查出重大质量事故或考核不合格。
三、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环境管理的基石土。随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日趋法制化定量化、科学化,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依靠科学的、有权威的监测数据实施各项环境执法管理,体现了环境管理的公开、公正、公系。环境监测作为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技术仲裁,为环境管理决策、环境规划、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验收服务具体表现在。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验收、环境影响。
结论: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实施,检测技术种类繁多,但是,环境问题却依旧为得完善。针对现有环境问题展开分析,其问题侧面在于人员管制的缺失,而正面则是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隐患问题。这些问题都极大的影响了生态衍生,在不断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的前提下,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得以实现,并且弥补诸多环境隐患问题,这部分问题因其极大危害生态环境,而被人们所重视。在今后的生态建设发展中,全面维护环境管制工作,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篇11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并持续了长时间的高速工业化进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日益严重。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十分特别的环保敏感期。虽然国家的环保部门已经在国务院制定出相关条例之前就已经制定出《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这一关于环境信息的公开行政制度,但是一部分的政府机关以及企业,为了发展地方的经济或是凸显出政绩等原因,通常不惜牺牲自然环境以求本地的GDP增长。但是,近年来,公众积极参加环保工作以及相关的环境权利的意识也开始迅速提升。
1 什么是环境信息的公开公益诉讼
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领域之一,同时也是环保主管部门以及有关的政府部门能够依法、准确、及时以及全面地将企业环境信息、政府环境信息以及其他的必要的环境信息进行公开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公众的管理、公众的参与以及公众的服务,防止出现由于政府关于环境的决策过于片面而出现制度失衡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是主导,各家企业是问题的关键,NGO是问题的媒介,而公众是这一问题的主力军。把环境信息问题放到公众的视野中,既能够使公众对政府进行监督,对企业进行约束,还可以提升关于环境决策问题的公信力、民主化以及科学化进程[1]。
公益诉讼指的是为了维护社会与国家的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关于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这也是我国在公益诉讼的制度建设问题上的新起点。然而,法人、公民或是其他的组织通过诉讼的方式对破坏环境的违法的各种行政行为提起关于环境公益的相关诉讼,将由法院对其直接追究违法责任。这在我国的法学界中还是一个新的话题[2]。
2 关于环境信息的公开公益诉讼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公民维权意识、环境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以及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关于环境纠纷的案例开始逐渐增多。我国的公民,尤其是一部分环保组织都利用相关规定,申请环境信息的公开,但是,有关部门以各种原因推诿甚至拒绝对本地的环境信息进行公开,由此而引起的关于申请环境信息公开无果转而向法院提讼的案件越来越多。但是,在国家的立法仍旧缺乏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司法领域在这一问题上的开创性的实践要比滞后的立法更有价值。
2.1 立法阻隔
环境信息的公开是对人民群众所应享有的环境信息的知情权进行的保护,它是一种新的症行为,并且具有抽象行政行为以及具体行政行为双重的特性,同时,她也不仅仅局限在对财产权以及人身权的保护上[3]。然而,我国现在实行的《行政诉讼权》中所提到的合法权益只限于财产权以及人身权,案件的受理范围被限定在具体的行政行为上,由于我国的宪法以及相关的法律并没有对公民在环境问题上的知情权做出十分明确的规定,也因为环境信息公开这一新的行政行为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特殊性,法人、公民或是环境组织以信息知情权为由而提起的关于环境信息的公开诉讼通常都难以获得法院的支持。
2.2 公开申请的实体请求受到阻隔
经了解,中华联合环保会诉修文县环保局关于公开环境信息的公益诉讼案取得了比较圆满的结局[4]。但是贵州省安顺市的中级人民法院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却分别驳回了本案原告以及上诉人的相关请求。虽然其中存在上诉、主体以及环境信息的公开申请等原因,也包含申请材料存在一定的瑕疵以及申请环境信息的公开对不准确等原因,然而由于相关法规中对于环境信息的请求权存在的限制性规定过多,也由于这部分规定原则性过强,并缺乏对于具体规定的解释,致使行政机关可以由此提出各种理由来回绝案件申请人的请求[5]。
3 现阶段中关于环境信息的公开公益诉讼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目前环境公益诉讼仍然属于新的规定,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也没有把这一条纳入其中。我们要积极的、稳步的促进环境公益诉讼的健康发展,并且要在能够 确定诉讼主体的范围时考虑到诉讼主体的社会信誉以及专业能力等因素,防止出现滥诉现象。但是,环境问题是与所有人的生存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休戚相关的,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权益以及长远的利益,拥有合法的公益诉讼权是我国公众的情同期待。从另一方面上看,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的确定对直接关系到社会中的各方力量以及公众是否能有效的参与到整个环境案件的过程中,因此,关于主体的界定问题也就成为了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是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基本法律,要认识到当下我国社会正处于环境敏感期以及转型期共存的发展趋势、环境问题的风险高发期以及公众的环境意识正处于升级期的严峻形势,处理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公众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的新一轮挑战[6]。
4 结语
在我国,环境的公诉公益是一项新的规定,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也没有把这一条纳入其中。要积极的、稳步的促进环境公益诉讼的健康发展,并且要在能够确定诉讼主体的范围时考虑到诉讼主体的社会信誉以及专业能力等因素,防止出现滥诉现象。
参考文献
[1] 赵正群,沈彩亚.环境信息公开公益诉讼现状考察[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5):32-38.
[2] 杨尚东,朱秀芸.环境信息公开与行政公益诉讼――由“启东事件”引发的思考[J].绿叶,2012(9):57-63.
[3] 龚峋,赵京慰.“环境信息公开公益诉讼第一案”探析[J].中国环境法治,2011(12):109-115.
篇12
一、我国环境政策现状
我国环境税起步较晚,2011年正式提上议程,2013年底上报至国务院,而碳税、水污染税已进入试点阶段。排污权交易制度1988年从太原、包头两地试点到现在扩大至全国20余个省份。加入WTO后实施的环境补贴已推行至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政府采取了这一系列环境政策加强环境治理,在污染源整治、达标排放、污染总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然而近期连续的严重雾霾天气警示地区环境的不断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有环境治理措施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现阶段我国环境政策对比分析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够从总体上避免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的状况,环境政策的合理选择与创新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环境政策工具从根本上防治环境破坏、解决环境问题势在必行。
1.市场激励政策对比分析
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之一是具有负外部性的市场失灵。市场不能与用自身的价格机制来传递外部性的成本和收益,需要环境税、补贴、罚款、押金返还、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手段消解,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目前,开展环境税、排污权许可证及环境补贴三项政策试点,对于环境污染的消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表1所示:对比现阶段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存在的诸多差异,因地制宜的做出选择是维持市场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化道路的正确导向。
一方面是交易与管理成本,环境税和环境补贴更依赖政府提供相应的信息、人力及监督机制,成本较高。排污权交易则由市场需求自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交易机制,参与者按照交易的均衡价格买卖排污权,政府无需过多干涉。
另一方面是优势与障碍,环境税既能治污同时为环境管理机构筹集资金,具有“双重红利”的独特优势。其障碍在于边际外部成本不确定,针对污染者不能以最优税率统一征收,治污成本较高;排污权交易过程中,企业根据自身边际减排成本买卖排污权,治污社会经济总成本相对较小。其障碍在于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受地方保护主义的支配,很难保证公平、公正;环境补贴刺激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对绿色壁垒,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其障碍在于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阻碍着环境补贴的施行。
2.命令控制型政策与市场激励政策对比分析
目前,我国的环境政策是以命令控制型为主。标准(Standards)、禁令(Bans)、许可证(Permits)和配额(Quotas)作为常规手段。以行政命令和法律为基础的规制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相结合保证了治污结果的确定性和有效性。
通过表2的对比分析看出,政府规制政策以其特有的强制性及约束性是快速治污的保证,然而各地区污染标准制定的差异化导致治污边际成本远大于边际收益。政府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及财力维持信息通畅及监管到位,仍不能起到预期效果,效率很低。对比之下,市场激励政策促进排污权交易及污染税的最优税率确定激励污染者自发降低污染行为,治污边际成本降低达到尽可能效益最大化。Titenberg的研究发现,同等治污效果下,政府管制成本高出治污最低成本2-22倍,用经济手段执行清洁空气法的累计成本比控制手段节约超过100亿美元。
三、完善环境政策体系的对策
十报告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证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快环境税立法,实现环境税与排污权交易制度互补
开征环境税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由灰色生产到绿色生产升级。第一“两控区”和其他污染严重的地区实施试点征收(碳税、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弃物税)。第二将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有机结合,环境税由价格控制总量,排污权交易由总量确定价格,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分区实施,同一污染源分类实施。第三借鉴OECD国家推行的环境税返还制度调动公众污染消减的积极性,促使边际治污成本曲线下移,提高环境政策中税制工具的有效性。
2.推行“奖惩结合”的新型押金返还制度,激发全民环保热情
与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相比,押金返还政策具有执法、监督成本较低、社会效益高的优势。首先对可回收类废弃物进行绿色标识,在销售终端设立这类产品的专柜,增强消费者的回收意识。其次返还押金外增加对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回收奖励,采取政府对批发商、批发商对零售商、零售商对消费者的层层激励,最大限度的调动公众参与热情。最后设立特殊产品的回收处理机构,进行无害处理或者循环利用。
3.第三方力量弥补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真空领域
仅依靠市场和政府无法根治环境问题,应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方力量参与十分必要。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打破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与私人部门或社区协同行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下图所示)。
建立以非盈利部门(NGO)和社区为基础的中间机制。环境管理部门需要设立联络处定期与这些部门和社区联络,以听证会或者公证会的形式公开环境信息。公众则可以在部门社区内部以提草案的或者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环境事件的意见,同时监督政府的环境治理工作,提高政府治理环境的效率。目前我国的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存在污染税率和总量难以测定的障碍,部门和社区以其独有的基层优势参与到调查中,帮助政府较准确地估算边际损害,确定污染税率和总量。
参考文献:
篇13
一、时代的呼唤――发展绿色经济
发展绿色经济是时代最迫切的呼唤,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正在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而绿色经济就成为中学生必须理解的一大问题:在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极大程度的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就是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并且对大自然任意的开发和掠夺,这样就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使得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但是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中也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个问题,并且也认识到原本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从原来的局部性上升到全球性,从原本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体污染等第一代生态环境问题逐步朝着第二代生态环境问题过渡。这里所说的第二代生态环境问题指的是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酸雨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的问题。而第二代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地球以及人类造成的威胁也要远远高于第一代生态环境问题。
虽然人类实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却有黑色文明伴随出现;虽然经济得以增长,但是也为人类与地球制造了“坟墓”。所以,无论是社会的各界人士,还是正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都应该明白,人类需要从原本的工业文明朝着生态文明转移,将一切的经济社会活动都保持在地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这样才可以推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绿色经济价值观就成为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成为我们这些未来社会接班人必须要培养的一个理念。
二、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发展绿色经济,必定会面临诸多的困难,通过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调查,大概总结了几点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一,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突出问题。第二,绿色城市的发展依旧是一大难题。第三,中国的绿色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现阶段中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最严重的三大问题,所以,就应该积极探索,提出相应的战略措施,加快经济绿色转型。
三、加快经济绿色转型的战略措施
作为中学生,对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解也有所局限,通过自身资料的查阅以及老师的引导,对于经济绿色转型战略,我认为主要包含了下述四个方面:
第一,完善传统产业的淘汰与升级,完善新兴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建立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考核体系。建立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市场,主要是在企业生产成本之中纳入环境损害定价,将国际领先的绿色生产水平作为准入门槛;在地方性的发展评价中,纳入CEP和GDP双核算制度,能够将GDP至上的观念加以改变。通过研发生态环境产品的补贴与税费优惠,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可以靠近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第二,实现新兴产业与新兴就业的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在规划新型城镇中,需要制定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以及绿色交通等一系列标准,创造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新兴产业的战略式发展布局,尤其是制造环节,也需要同城镇的发展相互配合。在新增就业人群职业培训和高端人才培养的方向上,不断朝着新型城镇建设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以便培养出更多符合绿色发展需求的人才。而身为中学生,我们也需要适当接触这些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以便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三,新兴产业为了争取全球竞争力,就需要建立“创新技术-形成专利-建立标准-引导市场”的基本模式。其中,需要着重于新兴产业核心创新技术支持,尤其是生态产品开发、环境治理、电动汽车、新能源等一系列的绿色技术创新,都应该得到大力的支持。在高铁模式、北斗导航等经验汲取的基础上,实现新兴产业核心技术专利话,专利标准化的进程,这样才能保持未来全球竞争中经济全球化的优势地位。
第四,着力于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身为中学生的我们都明白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提倡绿色生活与消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纳入绿色文化就成为“勤俭节约”的新方向。通过环保标志与节能等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的完善,探索出“碳标签”等一系列措施,进而增强社会大众对绿色消费的参与和认知。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才可以减少并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利用绿色消费补贴和政府采购的方式,如节能产品方面的消费补贴等,都有利于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研究议题。我们,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当身为中学生的我们进入社会之中,必定就会是一个强调“绿色”的大时代。所以,处于学生阶段的我们,就应该尝试着去接触绿色经济发展这一个理念,尝试着进行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转型战略措施方面的探索。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让中学生的发展与绿色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真正理解绿色经济发展的含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