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92-01

2014年,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后,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总体向好,但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开始慢慢地凸显和释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断放缓,人们放弃了追求高速的增长,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本质。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反而会触发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力,使社会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新常态”本来是一个经济术语,起源于美国,用以描述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过程。后来中国学者用“新常态”来形容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于是“新常态”在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3点。

1.1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经济总量仍相当可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5%,其中,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增长率平均高达11.2%。进入“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愈发的明显,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3%,2012年、2013年均为7.7%,2014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7.4%,为1990年来的最低增速,但2014年经济总量达到63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1.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增加,消费成为需求结构的主体。2011年,我国工业占GDP比重为46.8%,第三产业43.1%;到了2014年,工业占GDP比重下降为42.6%,服务业比重却上升到48.2%。服务业总产值不单从比重上超过了工业,而且增长速度上超过了工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需求结构上看,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1.2%,成为需求层面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3 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创新型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

基于人们对“碧水蓝天”的渴望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那些依靠资源和环境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已不再适应社会的潮流,必将由节能环保、高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创新的企业所替代。

2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努力抓住以下几点机遇。

2.1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均逐年增加,成了中国第一大就业体,已经代替制造业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同时,互联网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双十一”交易额达到571.12亿元比2013年的362亿元增长了57.7%。可见,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2.2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扩大市场空间的机遇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仍有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与美国81.28%、日本92.49%的城镇化率相差甚大。根据以往的经验,城镇化每提高1%,可拉动投资增长约3.7%,拉动消费增长约1.8%。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新型城镇化应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2.3 加快产品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遇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过去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一些国外制造业纷纷从中国市场转移,也反过来督促了中国企业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唯一的出路就是充分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红利”,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在经济新常态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力。

2.4 促进对外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

进入2014以来,人民币汇率一反前些年来一直稳步升值的趋势,出现了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人民币贬值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具有优势,竞争力也增强,所以利润率也会上升,这有助于提高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量,缓解多年来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冲击,由拉动外需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自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就开始出现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高速发展的特征,经济增速已经开始并持续下滑。从2010年至2012年GDP增长率11个季度持续下滑,2012年至2013年,GDP增长率已经连续两年低于8%。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央首次阐释新常态九大特征。稳增长是2015首务。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

首先来看一下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从国际层面来看,全球的经济格局已发生了深刻的调整,外部需求开始出现常态性萎缩。增长速度恢复过慢、复苏脆弱且不均衡,结构改革举步维艰。经济衰退六年来,世界仍难现明显复苏迹象,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扩大。在世界经济恢复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是当前重要的背景之一。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的投资造成了产能增加加快,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率与消费率比例严重失衡导致现在主要产品几乎都呈现产能过剩的局面。不过,最严重的当属煤炭和钢铁行业,冬季取暖用煤高峰即将到来,但是持续低迷的煤炭市场并未因此回暖。由于房地产这个上游行业趋于饱和,因此对于钢铁建材的需求也日益减少。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的原因,其中有一方面是“红利说”。包括制度转轨红利、人口红利、外贸外资红利以及全球化红利。而当前上述红利均开始出现衰退现象。尤其是人口红利和全球红利两大驱动红利。多数企业已出现了“用工荒”的局面。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拐点也往往意味着房价拐点。房地产过去的辉煌己不复存在,但是,一线城市仍有上涨的压力。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具体特征

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由过去的10年平均l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6%-8%左右的增长。甚至《十年展望》预测,从201 3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持续下滑。到10年后的2022年,预计将跌至中高速增长范围(6~8%)以下,仅为5.8%。也就是说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是最显著的特征。二是发展方式的新常态,从过去外延型、粗放型的转向更加内涵式、节约型。中国的经济过去一直处在粗放发展的阶段,这样一个阶段是不可持续的。政府不应该再去扶持一些高消耗,并且污染环境的产业,而是积极提倡节能减排。三是产业结构的新常态。由过去的工业大国转向服务型大国。四是经济增长点从传统走向新的增长点。传统的经济增长点包括房地产和出口,新的经济增长点仍在探索中,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蕴藏在城镇化拉动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已有产业的绿化和升级刺激的环保行业。五是金融结构的新常态:打破金融垄断的格局,让利实体经济。

四、经济新常态下新的机会

篇3

中国经济的“过去式”可理解为是2007年以前的状态,我概括为三个特征:一是经济增速较快;二是通胀率较低;三是资产价格上行压力持续存在。理解这一现象以及更长时间诸多宏观经济现象重要出发点就是高储蓄。如果假定中国储蓄给定的话,实际上使用方式只有三种:第一是形成境内有形资产;第二是形成境外有形资产;第三是形成境外金融资产。 一

中国高储蓄形成较高境内有形资产,就是较高的投资水平;高投资形成高增长,但是中国高增长伴随的不是相对高通胀而是低通胀。对此可以从总供给和总需求框架考虑。投资扩张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带来通胀压力上升;但投资形成产能扩张使总供给线向右移动。总供给快速反应造成高增长伴随较低通胀,这一点是与成熟经济体不一样的。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假定总供给曲线不变,即使在中短期也不应假定垂直总供给线。

虽然我国鼓励对外投资,但是由于获得境外有形资产难度较大,所以储蓄更多地体现在境外金融资产上。在外汇资本账户管制的情况下,中国对外金融资产集中体现为外汇储备积累,从国家整体讲是对外金融资产积累,同时也形成对内流动性的创造。换句话说,从国家整体来讲有对外金融资产,但是就每个居民个体、企业个体并没有形成境外金融资产,而是把手中美元卖给央行然后由央行进行对外投资,这就造成了内部流动创造,产生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一方面境内有大量有形资产,另一方面境内又存在大量的流动性创造,具体体现在货币增速很快。加之,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尤其体现在证券化产品供应比较弱(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这就形成了资产价格的上升压力,因为多出来的流动性需要寻找投资机会。这种金融性质的投资机会由于不发达市场的存在形成了不对称,于是中国经济的“过去式”的根本特征表现在:较高的经济增长、相对较低的通胀和资产价格上行的压力。

储蓄实际上并不是给定的,影响储蓄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人口结构。理解中国经济系统以及对储蓄影响时,可将人口作为外生变量。计划生育政策相当于在中国社会中执行了一个伟大的深远的社会实验,改变了人们的基本行为,宏观层面表现出对储蓄率的影响。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要花几十年上百年的过程,中国三五十年就完成了。此外,人们消费习惯难以改变,尤其体现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受益最多的群体,我们这一代以及父辈们经济收入实力增长很快,但是消费行为变化比较慢,这也是造成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样一个宏观经济特征和制度环境中,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金融压抑。政策制定者面对这样一个环境,实现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难点在于如何抑制资产价格上升的压力以及可能产生对金融系统的威胁,于是产生了金融压抑。具体体现在通过对利率、汇率、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管制,使得资金使用上受到严重限制,以至于防止由资金使用自由化引起的对资产价格上行压力必然带来的泡沫以及泡沫可能对金融系统的影响,这既是中国经济“过去式”的特征,也是政策制度的特点。 二

近年中国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政策带来人口结构的拐点已经在出现,进而造成储蓄率停止上升甚至下降,储蓄率下降自然会引起境内有形资产、境外有形资产、境外金融资产积累放缓、投资增速放缓、GDP增速放缓。

投资扩张本身会形成需求增加和通胀压力,但是供给反应不再那么迅速,使得经济出现相对较低的增长伴随着相对较高的通胀,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在境外金融资产积累方面,储蓄率下降会减缓境外金融资产积累,加之资本账户管制,外汇储备的积累和流动性创造也会相应减少。过去两年我国外汇储备积累速度明显放缓,去年几乎没有新增长,由外汇占款产生的流动性创造也很少。同时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有价证券供给大幅度增加,使资产价格上行压力减弱。

篇4

一、新常态的概念与特征

最早在2002年出现“经济新常态”一词,指西方发达国家从经济危机中缓慢恢复的过程。在此后的2014年,主席在“APEC”第22次会议(北京召开)和G20峰会(澳大利亚召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经济新常态”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新常态,指新的普遍性表现形式,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经济新常态是说经济的发展从一个旧的状态变化到了一个新的稳定的状态,也即经济从旧常态变为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旧常态,不断地摒弃和继承旧常态的一些特征。因此,分析经济新常态可以先从旧常态入手。

中国经济旧常态表现的特征如下:

(1)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在10%左右;

(2)经济发展是粗放式发展,依靠资源要素和劳动力投入,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3)经济发展依靠投资拉动,消费不足,缺乏平衡;

(4)投资率、储蓄率、杠杆率较高。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会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投入,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也是依靠出口,利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也靠外资拉动投资市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所依靠的能源消耗正逐渐下降,科技密集型产业逐渐兴起,我国经济的发展正走向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需要,经济结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

(二)经济发展将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或者中速增长。从201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有所下降,2012年首次跌破8%,稳定在7.5%左右,近两年来,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到2015年达到了6.9%。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纵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当经济总量提高到一定水平,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保持平稳,国内经济形势仍然良好,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经历的转型期。

(三)经济发展依靠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从原来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传统旧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必须放弃原来通过规模扩张获取效益的发展模式,转而通过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摈弃原来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是经济新常态最核心的内涵。

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长期积累的发展问题较为明显,长期粗放式经济带来的弊端不断地暴露出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雾霾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问题,环境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随着国际上一些国家经济的萎靡,国际市场持续萎缩,缺乏动力,而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对外出口发展经济,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是它们的经济发展支柱,所以经济发展压力仍然很大。而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也较为严重,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整体形势不够乐观,仍然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经济的转型发展。

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要依赖政府的宏观指导,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经济的合理运行。但也应把握政策指导的力度,过度的政府调控会干扰市场的配置,导致市场秩序的紊乱。

(一)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

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通过创新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使原来的依靠资源投入、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科技投入的发展方式。

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引导市场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保护创新;同时,也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鼓励创新;对创新型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保障创新企业的利润回报。

(二)增强消费拉动力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经济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而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想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要依靠消费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需要考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增加消费,一方面是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是鼓励居民消费。为此,政府可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使他们有钱可花,有收入去消费。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人们因为未来不确定性而不愿消费的顾忌,从而增强消费。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不断兴起,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态势出现在大众面前,信息与互联网经济不同于实物经济,是介于连接实物经济和非实物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它有包括生产、存储和传播信息资源等物质基础,是一种新型的经济驱动源泉。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的信息市场、信息需求、信息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创新性和很强的关联带动性,并且有着无限的增长潜力,因此,今后的中国经济必须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经济,实现更高效的经济发展。

篇5

0.引言

中国经济“新常态”不同的人在理解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无论怎样经济“新常态”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因此,要想正确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首先就需要对其语境进行明确和了解。而笔者主要对经济“新常态”的环境语境以及区域语境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经济“新常态”的环境语境

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自身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一旦处于工业化进程阶段,其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比较高,而一旦接近工业化完成或者是在工业化阶段之后,其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放慢,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积极发展情况,都属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常态,因此,要想正确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就一定要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1]。就目前而言,中国经济“新常态”环境语境,主要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环境资源约束方面的问题。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在经过多年工业化发展之后,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以及城市化中后期,在这一阶段中,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低速增长状态,而市场需求也开始向服务业转移,各类科技技术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而这一系列的现状都表示出,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需要进行适当的转型。从经济发展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高,以往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不能继续使用了,各个领域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价格和效益却在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各个企业要想真正适应经济“新常态”,就一定要在激烈竞争汇总自主创新发展[2]。

2.经济“新常态”的区域语境

我国属于发展中大国,其区域性也十分明显,而不同的区域其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发展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经济“新常态”在不同区域中也有着不同的语境。而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就需要各个区域都能适应经济“新常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 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一些经济不怎么发达的区域,其经济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具体措施可以在这些区域内,让外部生产要素流进来,然后让内部产品流出去[3]。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第一生产要素就是资本,只有吸引了外部资本才能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同时还能拉动经济增长。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就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积极吸引外部资本进入,这样就能创造良好的运营条件和环境,进而就能有效地降低资本进入的交易成本。

2.2 加速城市化进程

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城市化,而一些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就是因为城市化进程较为落后,因此,和其它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加速城市化进程,这样就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相关区域地区可以借鉴重庆市,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内需发展,并且还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进而就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区域发展。

2.3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就目前而言,中国经济“新常态”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了生态文明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各区域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区域的发展。例如,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因其地理环境,其具备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扩产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加强对这些资源的建设,除此之外,在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有些地方属于我国基本生态屏障,针对这些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进行保护,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4]。总而言之,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4 开发人力资本,提升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应对经济“新常态”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就包括了“创新”,而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人才,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对制度、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才能有效的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高素质人才,创建属于自己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这一点,地方区域可以积极引进人才,也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此来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保证地方区域具备相应的人才资源,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人力资本,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真正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而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

3.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环境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发展特征就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进入另一种状态,本文主要对其不同语境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 深化改革 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5,14(10):75-77.

篇6

引言

在我国,传统的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实体经济的主要体现,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心骨。新常态(所^新常态是指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恢复正常状态,本文的新常态是指经济的新常态和工业的新常态)的到来,对传统的工业发展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新的动向,抓住改革带来的机会,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新常态下工业的特征

新常态的到来,使我国传统工业有了一下几点新特征:

1.工业增速下降,从高速增长下降到了中速增长;

2.工业的整体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工业向新型产业方向发展,出现了传统船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格局;

3.促进工业增长的因素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高投资促进工业发展,转向投资效率的大幅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促使经济发展;

4.强调可持续发展,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的绿色、环保、生态长久,更加重视人才和科技的力量,以传统工业为基础,依靠创新的力量,构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新常态下,我国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新常态下,国家推出了财税改革政策,实行营改增等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工业经济培育新增长提供了机遇。除此,随着财务、价格、市场等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体系也足部完善起来,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得创新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传统工业的国际化脚步。

2.面临的挑战及遇到的问题:①随着新常态时期的到来,工业经济增速开始下滑,企业实力不够的企业很可能会有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而且传统工业中产能过剩的问题会更加的突出,这都会导致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有出现恶性竞争的可能,很可能会造成行业洗牌,导致一些企业的破产倒闭。②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工业需要加快创新、协调发展,只有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才能跟得上市场经济的脚步,当然这一系列的发展也面临这诸多问题:思路不清晰,战略不落地、政府职能无法转变、政策不到位、科技园区没有技术支撑、工业产业链脱节等。

三、如何在新常态下创新工业发展

1.改变思想,适应新常态,以新思路谋划新发展

进入到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则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看问题,要放弃单纯追求规模和利润的方式转变成从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的角度,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出能促使企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的方法和策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石,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企业重组,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把企业做大、做强、左右,打造能让工业各版块协调发展的组织结构。

2.强化工业的系统发展,把传统产业与全球创新资源相结合,充分几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在工业中进行信息化建设,进行产业配套、多远融合、网络整合、空间拓展等方式的转型。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做好网络与传统工业的结合,实行互联网+,从根本解决工业创新无的放矢、各自为战的情况,推动经济、社会、科技等的共同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3.鼓励差异化,鼓励企业进行自护创新,提高优势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专业化的生产、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创新型的服务等方式来冲破传统工业的发展瓶颈,使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以此优化传统工业的经济结构及经营服务,建立具有特殊的新兴产业,建设研发、设计、生产的工业产业链,推动科技产业园的转型升级。

4.实施链接发展,充分利用创新与转型带来的体制机制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建立起跨界合作、多元协作的经济链管理,如:与高等院校联手,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企业所需高科技创新性人才。整合与企业有关的知识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校企联合,以创新为主,推进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并以此来进行创新驱动链接,实现科技产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5.加快协调发展,合理引导投资,注重效率,以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为突破口,提升工业基础能力,通过实施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的一体化进程,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构筑新常态下工业创新的协调发展。

6.提高企业劳动者素质,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就业人员的教育水平、专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奠定基础,使传统的工业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新常态工业的发展。

7.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晚上企业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企业的制度、文化、政策、氛围进行建设,注重创新和创意以及标准版管理,寻找更有效的管理模式,创造价值,把控风险,让我国的工业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四、结语

总之,在新经济、新工业的状态下,工业发展需以国家利益及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围绕着“稳步前进、结构调整、优化创新”几个目标去发展,加快创新、投资,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创新布局。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还需要注意避免新常态下创新发展带来的各种风险(蜂窝经济、闭环产能、空壳规划、网络泡沫经济等)只有这样,我国的工业发展才能从传统的生产为主转型成科学发展、研发创新的新型企业,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如.引领工业新常态关键要把握好四点[J].经贸实践,2015(1):13-13.

[2]罗文.工业新常态呈现四大特征[J].中国科技投资,2015(4):60-66.

篇7

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这些大趋势,决定了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现实性和必然性。

战略机遇期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我们必须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要素成本快速提高,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的经贸规则制定处在激烈的利益博弈之中,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

二、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经济增速要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平稳过渡。经济增速的减缓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呈现出增速减缓、市场需求减少的显著特征,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萎缩。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传统人口红利在逐步减少。我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加大,长期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速呈现出逐步回稳态势。随着我国消费需求由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向个性化多样化特征转变、出口由单纯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向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并重转变、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传统人口红利优势向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优势转变,要求我们主动地降低发展速度,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

第二,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方式转变是基于新常态下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理念等做出的科学判断。指出:“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经济增长要避免只顾短期发展,要求关注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经济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同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相统一,追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以比较充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我们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协同发展,让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第三,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依靠政策刺激、高能耗等方式取得的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也超出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并导致产能过剩和库存大量增加。解决经济中的深层次和中长期问题,让中国经济走得更好更稳更远,必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四,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须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上来,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将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渐转入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经济。

三、认识“新常态”要克服三种倾向。指出,在认识新常态上,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三种倾向:

第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不能当作一个简单的事件看待。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中国过去30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现在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客观的必然的趋势性现象。有人问,新常态是好状态还是坏状态?这种问法是不科学的。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篇8

那么对贵州而言,新常态将会体现什么样的区域特征?省委书记赵克志强调,在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既要“赶”、又要“转”,追赶、转型、跨越,是贵州今后工作的常态;勇于担当,敢争、敢抢、敢上,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也是一种常态。

几年前,当贵州声称“工业化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时,社会上还有不少担忧情绪,这些年的建设实践表明,以合理规划的产业园区作为支撑,工业化在欠开发、欠发达地区同样大有作为。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贵州近几年以经济较快增速名列全国前茅和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省份,向世人展示了发展与生态共同进步的决心与信心。

篇9

二、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发展的路径选择

首先,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给管理会计在发展上带来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竞争优势主要以低成本为主。想要确保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开源节流”是目前阶段的主要战略。详细来说就是,加强对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对于全面预算的管理也要不断加强,从而达到降本成本增加效益的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地增强产品的转型升级,加强产品的竞争力。总的来说,需要增强管理会计在权变性方面的特征,以便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其次,我国的企业发展正处于成熟期,企业管理会计在应用方面也处于发展的初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在管理会计方面,需要我们在其使用工具上不断的开发与创新。

篇10

一、新常态发展和理论内涵

新常态实际上是借助全面变革形式,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及模式,构建全新思想观念及模式,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新常态是一种经济术语,第一次出现在2002年美国主流媒体中。我国在对新常态理念研究内,首先也是按照国际经济态势研究,逐渐赋予中国经济本土化内涵。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具有四个特征,分别为低经济增长、高通货膨胀、公平收入划分、平衡经济结构。笔者在对新常态理念在国内外历程梳理之后,发现新常态理论内涵已经初步成型。新常态有效与社会发展规律相吻合,将经济建设转变为常态化,通过有效规范手段,构建社会经济发展途径,指导不同领域界定自身角色,进一步保证问题决策选择科学合理。

二、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的现状和困境

(一)中国文化发展现状及困境

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显著的两个特征分别为,博大精深及源远流长,但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内,文化发展速度要远远滞后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同时由于受到外部文化因素影响,部分传统文化逐渐丧失。

(二)中国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及困境

我国公共服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人才就业、电子政务及社会农村服务。公共服务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主要具有三方面优势:首先,政府优惠政策制定之后,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大众就业压力;其次,政府在制定电子化政策,可以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最后,公共服务政策在制定之后,公民生活水平可以显著提升。但是就现阶段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情况来说,城乡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就业难度较高,百姓疾病治疗难度较高,这些公共服务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三)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困境

在社会经济新常态整体环境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发展也逐渐表现出新常态特征。就以金融经济层面来说,金融体系市场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构建中国特色金融制度。除此之外,金融市场在快速发展建设中,市场内主体范围逐渐拓宽,金融市场逐渐向多层次方向转变。

三、规范公共管理措施

(一)推动中国文化新常态发展

推动中国文化新常态发展,实际上也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经济全球化发展建设历程中,我国在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情况之下,也应该借鉴西方文化内精髓,去除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糟粕,积极创新文化,推动我国文化多样化及多元化建设。积极提倡文化创新建设,提升对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视程度,构建具有重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新常态建设

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人才就业难度较高,医疗资源紧张,公共服务电子化发展进程缓慢,这些问题都在约束社会公共服务新常态发展。想要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新常态发展,就必须提升社会公共顾问质量,解决公民在就业及就医方面存在的生活问题,减少公民生活中存在的基础常见问题,进而提升公民的生活水平,最大程度缩短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推动社会经济新常态发展

要推动中国社会经济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推动社会经济建设,构建多样化金融市场体系,减少社会经济出现动荡问题。提升金融监管制度管理水平,为金融体制建设提供公平公正投资环境,真正做到诚实守信,提升金融市场资源分配合理性,保证收支相平衡,让价格适中处于稳定状态下,积极转变社会资金流动困难问题,有效降低市场经济运营风险。

四、结论

想要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就必须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规范社会秩序,构建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及诚实守信,为公共管理提供良好外部环境。我国公共服务管理在新常态发展建设中,在政治、经济、公共服务、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金融体系监管强度,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发展战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优惠政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构建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社会。

参考文献

篇11

1 正确认识新常态

(1)新常态概念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个新表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由自身特点和当前世界经济特点决定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片面追求GDP高增长、缺乏市场经济下必要的法制和制度建设、缺乏管理市场经济的经验等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衡以及产能过剩所积累的问题,是形成“新常态”的内因;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我国的外向型经济部分承接的是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任务,而高成本、低收益、高耗能、高污染生产的增加,致使经济结构朝外向型、低附加值、低端产品或零配件制造倾斜,国际收支账面顺差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形成受制于美元政策变动的不利地位,加剧我国目前新常态的形成。

(2)新常态的特征:一是GDP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甚至是中速增长转换。二是增长方式从靠投资驱动的粗放增长向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集约增长。我们要“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增长,而是通过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期经济长时间发展。

(3)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发展六大趋势。城镇化发展的阶段转折;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阶段转折;收入分配变化的阶段转折;职业结构变动的阶段转折;居民生活消费的阶段转折;社会发展质量的阶段转折。上述六个阶段转折,意味着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整个社会领域,都出现了一种新的常态,或者说一种新成长阶段。这既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也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

2 正确认识新常态下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赶超发展症。如经济增速过快、经济增速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等。我们不仅要看到增速的业绩,同时还要看到其所付出的代价和产生的问题。

(2)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第三产业依旧滞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行业”比重偏高;高附加值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较低,低附加值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偏高;品牌产业比重低。

(3)经济效益低、创新驱动力不够。经济效益低即表现在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益较低,也表现在某种要素的生产水平偏低。创新驱动力不足主要因为:知识资本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费用增速一直在20%附近上下波动;企业创新活动不普遍,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技术跟踪好模仿制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比重下降,特别是通信技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进口比重下降尤为显著;人力资本增加遇到瓶颈,据预测,2025年后人力资本将开始减少。

(4)资源环境形势严峻。中国资源能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雾霾、水土污染是困扰当今社会的常见问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遏制,森林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引发一系列灾害。

(5)经济风险飙升。中国经济杠杆率过高。其债务总额达GDP的250%~300%,各级地方政府债务已超过16万亿,2015年到期需要偿还的债务约1.8~2.0万亿元,蕴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货币信贷过度扩张,不良贷款率上升;影子银行过快增长,风险较大;高房价等资产价格泡沫较多;多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6)扶贫面临新挑战。新常态下,经济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部分就职于中低端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可能回流,极易使脆弱家庭返贫。

(7)治理秩序不足。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治理变革取得重大进展,但依旧存在不足和缺陷。例如:政府公信力不足、人治状况依然严重、官员腐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政府问责制还未真正确立……这些都构成中国民主治理的重大挑战。

(8)社会组织体系不健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组织架构有“强政府、弱市场、弱社会”的特征,改革开放后具有“强政府、强市场、弱社会”的特征,这说明社会组织架构需合理调整。

3 适应新常态,攻克难题

(1)找到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要找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关键在于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各种公平,化解中国经济泡沫。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是政府提出的改革的三大公平。在公平环境下保持合理增速以适应新常态。

(2)工业化的逻辑开发。处理好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关系;政府要着手确定一系列具有科技含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以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以智力化、资本化、效率化、国际化为目标,既重视传统服务业发展,又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发展。

(3)加强技术创新。拓宽创新融资渠道;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一般投资者无力承担高昂的研发费用和全部风险,而一个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金融体系则能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提供一个较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完善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创新的宏观引导;建立有利的激励机制运作政策平台;加快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开拓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4)加强环境保护。新常态下环境管理目标必须强调和回归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根本目标。目标导向从管好污染物总量,向改善环境质量转变;工作重点从控制污染物增量向优先削减存量、有序引导增量转变;管理途径从依靠环境容量,向依靠环境流量、环境容量的动静协调、统筹综合支撑转变;用法律守住底线,用制度划清边界,用治理保证效果,建立全面有效、标本兼治的管理体系。

(5)稳住大局,缓减经济风险。妥善处理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停止回报过低或完全没有回报的无效投资;停止对“僵尸企业”输血;停止刚性兑付;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清盘;盘活由于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的死资产存量。

(6)扶贫新对策。建立贫困村扶贫村资金项目;村级扶贫重点是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的培育;在贫困村组设立公益岗位;积极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岗位;推行有利于穷人的农业产业链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制度职责;加强贫困片区内中小城市的包容性返贫工作,把帮扶工作纳入到流入地政策覆盖范围。

(7)重构中国治理秩序。确立核心政治价值,重构政治认同;强化公民教育,提升公民在公共治理中的主体意识;强化执政道德,再造政治信任;完善制度环境,扩大公民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自治;注重地方自治和行业职业自治。

(8)社会组织体制改革。一方面通过社区组织、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改革盘活现有社会组织资源的存量,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民间组织扩大社会组织资源存量。大力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实现人民团体的职能转变;稳步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冬冬.2015年中国经济如何适应新常态[J].社会科学研究参考资料,2015(2).

[2]蔡P等.以新视野面对新常态[J].社会科学研究参考资料,2015(3).

[3]任保平,周志龙.新常态下以工业化逻辑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J].社会科学研究,2015(2).

篇12

本刊评论员

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下的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入新常态。新常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实质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折射到建筑业,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行业增速的放缓?行业产能过剩,高产低利下,企业的经营结构做怎样的调整?面对人口红利优势消退,劳务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又该如何拓宽新的思路,探寻新的动力,来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这些都成为了施工企业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本期,我们邀请了多位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起分享了他们对新常态的所思与所为。打破多年高速发展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强化常态思维,保持战略上的定力和平常心;创新经营思路,优化经营结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探索以PPP为代表的项目投融资新模式,打造投资、建造、运营、维护等全过程一体化运营体系;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加强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等管理手段,有效强化风险防控,实现降本增效;提出人才是强企兴业的第一要素,通过调整绩效考核导向,加强内部培训、外部培养等手段,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软环境;聚焦科技创新和成果落地,大力推进BIM、大数据、电子商务和新技术、工法等的运用,将科技打造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第一引擎;以低碳环保为目标,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应用节能新产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等。

这些新思路、新作为,成为了企业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主动适应新常态、拥抱新常态的一道道“靓丽风景”。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施工企业正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顺应市场规律,深入探讨新常态下的经济运行的新特征、新要求;正以脚踏实地的新思维、新举措,深挖发展新动力,突破转型瓶颈,在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上,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篇13

一、“新常态”下海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

2013年以前的房地产市场一直“高烧不退”,2014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整体回归理性,房价涨幅趋缓。2015年全国楼市城市分化加剧,一线城市均价上涨5.17%,二线城市下跌0.75%,三线城市下跌1.25%。在去库存压力下,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滑,增速放缓,出现了软着陆。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出现了创新性的房地产销售市场,与过去单一的销售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销售市场更加立体化、外扩化、多渠道化。与经济新常态的“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四大特征相吻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房地产市场阶段性特征突出,仍处于调整期。

1、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

2015年,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月加速提高,三个季度完成总投资额1227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在全国来看名列第一。从结构来看,2015年前三个季度住宅投资占房地产总投资额的比重超过70%,同比增长18%,办公楼投资同比增长109%,其他各项投资都有所增长。

2、房屋施工面积方面

2015年,前三季度总房屋施工面积月度之间变化幅度不大,新开工面积逐月提升。前三季度,海南省房屋施工面积为55875.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3%,新开工面积4982.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7%。

3、房屋销售方面

海南房地产企业采取“政府主导,媒体承办宣传,行业主办承办”的思路,在东北、河南等地组织房地产销售活动,前三季度销售总面积为3238.09万平方米,同比增加5.5%。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房地产市场经过2014年负增长后有所反弹,并逐月出现增长态势,回归到常态,海南房地产市场所谓的“常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表现,具体表现在:其一,发展潜力方面。海南岛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凭借资源优势和气候优势,赢得了内陆居民的赞赏,被称之为中国地区的“后花园”,吸引广大游客把海南岛作为度假、休闲和养老的“第二”、“第三”居住地,海南房地产市场一直被广泛看好,升值潜力巨大。其二,房价收入方面。纵观海南房地产市场,价格具有反季节性,5月份-9月份相对于10月份-次年4月份价格偏低,是由候鸟现象所决定的。从“房价收入比”这一经济学指标看,海南整个市场全年平均房价相对于居民收入还是偏高。由表一可以看出海南2010年-2014年房价收入比均在15倍以上,甚至高于20倍,远远超出3—6倍合理区间范围。家庭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夫妇二人)。其三,投入使用方面。海南房地产市场以岛外市场为主的资源导向型和以“第二居所”为使用特征的投资投机行为,长期恶性循环发展导致目前海南岛高空置率的局面。

二、“新常态”下海南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

1、房地产去库存压力仍然较大

2015年海南省房地产开发竣工规模不断加快,前三季度房屋新开工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期竣工缓慢的态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增长了15.7%,同时销售市场平淡,7月份,海南房地产销售面积537万平方米,而截止7月底,海南商品房待销售面积1200万平方米,以这样的速度推算,在不考虑新增房源基础上,海南需接近一年半的时间才能消化掉库存量,在供给增加,需求减少的大环境下去库存压力仍然增大。

2、有效需求不足,售后闲置严重

“投机性高、空置率高、风险性大”一直是海南房地产市场体现的特征,即“两高一大”。长期以来,由于海南岛环境气候导致的冬季候鸟人群的出现,进而出现了候鸟型房地产,主要以投机、投资为目的,整个海南岛多数小区变成了“黑楼”或“空城”、“死城”,三亚地区尤为严重,空置率高达80%以上,扭曲了房屋本来的使用价值,变成了投机价值和投资价值,此举行为也是致使海南岛房价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空城化”和“空心化”影响了房地产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3、产品结构不合理

2014年全省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占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的比例76%,商业营业用房开工面积占新开工面积的比例15%。商品房住宅项目占比还是过大,集旅游、娱乐、休闲、健康、医疗、酒店、生活为一体的经营性房地产规模偏小,结构失衡,产品过于单一。

三、“新常态”下海南房地产市场展望

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具体体现在“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四大特征。海南在过去旧常态发展下,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在“新常态”特征基础上,海南房地产市场应合理回归。

1、去存量

当前海南房地产市场有回暖的趋势,但是在高库存的现状下,土地审批方面,据统计,2014年海南闲置土地总面积超过13.9万亩地。大量闲置土地造成资源浪费,如何科学地利用土地获得最大效益和如何加强和完善土地审批和监管制度显得至关重要。建议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市场手段、行政手段控制土地的供应,土地开发务必与市场接轨,严格控制尚未开发土地私下交易,坚决杜绝供地的非透明化、不公开化。可以定期通过网络、宣传栏等途径传播土地交易信息,保证土地信息对称化,保障民众的知情权。

2、调结构

海南“两高一大”现实背景下,优化完善房地产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第一,将民生保障性住房与高端旅游房产分成两个层次,“分层次、抓重点、惠民生”。在严格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积极发展经营性房地产,从粗放型开发逐步过渡到可持续开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精品化开发道路,积极开展与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相结合产业,比如度假村、风情小镇、娱乐会所等,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房地产产品体系。

第二,纠正海南一直存在的土地资源导向的外向型房地产开发,加强指导各市县,减少商品房的开发比重,引导已经出让项目开发建设可持续经营项目。

第三,变固定性为流动性,引导鼓励发展具有投资收益、休闲度假等功能的家庭式旅馆、酒店式公寓或者产权式酒店类似的经营性地产。

参考文献:

[1]席枫,孙钰,刘双良.“新常态”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态势及对策分析[J].观察思考,2015,(1).

[2]张齐武.新常态下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J].建筑经济,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