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沉浸式劳动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沉浸式劳动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沉浸式劳动教育

篇1

学生来到一所新学校,开始一个新学段,学生及家长对新学校不仅有着很多憧憬,也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针对我国中小学新生报到手续大多都是家长代为办理这一实际情况,应在新生入学第一天下午召开新生家长会。

中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会应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学校层面的全校新生家长会,由校长亲自主持。在家长会上校长应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校史,通报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特色、培养目标、管理方式、师资情况等,并对家校合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第二阶段是各班级班主任或辅导员组织召开的家长会,班主任或辅导员向家长介绍班级任课教师、班级工作的初步设想等。家长向班主任介绍孩子的家庭表现、性格特征、社会活动、特长、兴趣爱好等情况。通过相互交流,缩短学校与学生间的相互适应期,有效开展个性化教育。

二、教改举措实施前召开家长会

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将推动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动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验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该《意见》的,必将在中小学引发大动作的教育改革。要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开家长会,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在家长会上,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对学生应该从事哪些社会劳动、学校劳动和家务劳动,各类劳动的时间及应达到的目标等进行细化。明确各类劳动中家庭及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加强家校合作,为学生建立劳动档案,将学生的劳动天数、每天的劳动时间、劳动成果等内容计入劳动档案,真正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三、重大活动前召开家长会

学生参加重大活动,如校庆活动、社会重大活动的开幕式或闭幕式演出、社会重大活动的志愿者服务、学校组织的冬夏令营等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国内外游学活动等,在活动之前开家长会,让家长对活动有清楚的了解,并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以暑期夏令营为例,参加有意义的夏令营活动,能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一个优秀的夏令营,活动内容的专业性非常重要,活动内容的设计要“学”和“玩”兼顾,适合孩子们的特点。夏令营活动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学生活动的组织难度很大,需要有一套系统的操作规范,需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在开展夏令营活动前开家长会,充分听取家长意见,与家长共同设计活动内容与活动方案。

四、发生突发事件即时召开家长会

现今资讯发达,时而会报道一些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突发事件,如学生失联、遭遇人身伤害、突发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等,即使突发事件不是发生在本校,也应即时召开家长会,家校联合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自我保o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例如,每当发生学生失联事件时,总会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此时学校应即时召开家长会,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对上下学途中、在校期间、在家时间等方方面面的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问题与家长沟通。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与家长共同商讨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明确各自的职责,切实做好安全教育。

五、重要考试前召开家长会

毕业考、中高考,是中小学生的重要考试,在这些考试前召开家长会有助于缓解学生的考试心理压力,提高考试成绩。有助于家长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调整家长的期望值,促进家庭和谐。

由于我国的中高考决定学生的升学质量,整个社会都对这两个考试给予高度重视。在中高考前,开一次家长会,对考试前考生的心理疏导问题、压力缓解问题,及对考试期间的安全、生活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做好考试期间的后勤服务,家校共同努力,让学生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

六、农村中小学在寒假期间召开家长会

师生在寒假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春节的快乐中,利用寒假召开家长会的学校很少见,但对农村很多留守青少年而言,他们大多只能在过年那几天才能与父母团圆。农村中小学应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将家长会安排在寒假,向家长介绍孩子的在校表现,与家长共同讨论留守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留守青少年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教育难度远高于其他青少年。很多农村家长不懂教育、不会教育,使得这些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愈发突出。针对这一情况,农村中小学应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这一时机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不仅要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还应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

七、每学期期中开一次家长会

每学期期中应例行召开一次家长会,并形成惯例,通过家长会对学生前半学期在校表现、学习状况、存在问题等与家长进行深度沟通。由于家长会是在考试后召开的,还应就期中考试情况向家长单独通报,但不要在全体家长面前公布学生的成绩及考试排名。每学期期中家长会,有助于教师总结前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家长共同制定下一步的班级管理计划和对学生个体的教育计划,家校合作,为每位同学量身制定个性化的施教方略。班级的全体任课教师都应参加每学期期中家长会。任课教师更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潜质等个性特征,通过任课教师的介绍,不仅能让家长了解并支持孩子的特长发展,也有助于家校合作,有效实施学生“个人课程”。

八、毕业前夕召开毕业班家长会

学校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在校这几年的发展状况,更要关心学生的长远发展,虽然学生即将毕业,但学生还存在哪些成长中的问题、适合什么样的后续发展等问题应该通过家长会跟家长沟通。

我国的家长很重视新生报到日,各级各类学校的新生报到日都有家长甚至亲友团的热情参与,但在学生完成本学段学习毕业离校时却极少有家长的参与,这种现象与西方国家正好相反。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及教育研究者也在积极探讨离校课程的建设问题,部分学校的离校课程形式多样、有声有色,但家长参与度却不高。有效实施离校课程少不了家长的参与,在学生毕业前召开毕业班家长会,将学生本学段的学习状况、各方面表现等向家长详细汇报,就学生的后续发展问题与家长进行认真的交流,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并与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应提升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给予重视。

九、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会常态化

篇2

下面就青少年精神病病因分析及相应对策如下。

1 病因分析

72名患者中有明显发病原因, 如学习压力大、肥胖、失恋等, 也有些孩子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而患病住院。以下是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因素。

1. 1 家长把自己曾经的缺失无条件满足于儿孙 长辈过分溺爱, 导致孩子抗压能力差, 经受不起挫折。如:一名12岁体重为75 kg的患者反复埋怨爷爷、奶奶导致其过胖, 其爷爷、奶奶经历了60年困难时期, 饥饿记忆刻骨铭心, 因此饱腹和美食对于有着上述经历又无养生理念的爷爷、奶奶是一种幸福, 却造成孙子因过度肥胖产生巨大心理压力而导致患病。

1. 2 家长把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 有的家长未圆大学梦或现今工作状态不理想, 想方设法让子女通过学习达到衣食无忧或光宗耀祖的愿望。所以只要孩子学习好, 其余能力培养一律全免, 导致其共性问题是生活能力比较差。

1. 3 家长缺乏家庭责任感, 忽视对子女的教育 72名患者中发病无明显诱因的占83.3% , 这其中与父母失察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有的家长只顾自己追求快乐和满足, 沉浸于娱乐与酒宴之中, 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 认为钱可以满足一切, 忽视了子女的其它要求, 使孩子面对复杂的社会时无法应对, 不能有效沟通, 社交能力差。

1. 4 父母力不能及, 子女自求平安 有些家长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或本身修为不足, 只会简单满足子女的衣食住行, 而对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现今农村学生减少, 农村学校合并, 学生为了求学不得不过早离开父母, 频繁更换环境, 当对新环境一无所知无能力应对时, 就会产生恐惧害怕心理, 导致孩子自卑、恐惧、害怕, 不敢沟通, 缺朋少友, 无倾述对象, 最后积郁成疾。

2 对策

2. 1 重视孩子的衣食住行,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衣食住行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衣”:按审美要求(色彩搭配、暴露适度、美观合体)着装;“食”:要按营养比例合理搭配饮食, 不要单纯满足欲望, 对孩子不合理要求要有度, 要学会说“不”, 既不能营养过剩造成肥胖, 也不要“厌食”导致性命堪忧;“住”:环境要干净、舒适、卫生;“行”:运动是健康之本, 不要以车代步, 没有健康体魄, 其余能力都为零。家长的合理引导与约束, 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 2 重视家庭劳动教育, 教会孩子要踏踏实实做人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劳动能力的培养:不要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不要怕孩子不会做家务, 反倒添乱;更不要怕孩子吃苦受累。孩子坚持做家务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 也可以培养孩子在劳动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抗挫折能力。家长教育孩子要当袁隆平那样的科学家, 而袁隆平几十年无数个日夜守在稻田里劳动搞科研才成为今天的“杂交水稻之父”的过程是家长们所忽略的。一个会劳动的人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中踏实的生活。

2. 3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有的人理论知识丰富, 心灵手巧, 做啥像啥, 然而心胸狭窄, 终日怨声载道, 缺乏豁达的胸怀, 带着情绪做事, 其效率可想而知。所以,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耳濡目染,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学会感恩的正面心理, 当羽翼丰满有能力之时来回报社会,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3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到来了,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暑假期间不得为中小学生举办各种形式的补习班,以减少中小学生的假期负担。那么,假期里我们的孩子们都在做些什么呢?作为姜楼镇农村小学的一名年轻教师,最近几年在假期、上学期间我利用调查问卷和学生、家长交流等方式对学生的假期生活进行了深入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但农村小学生暑假状况确实令人担忧,通过调查发现:

问题一: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很多,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上学期间,学校里有老师的关心和引领,家中有爷爷奶奶的配合,问题还不算突出。到了暑假,他们便像松了紧箍咒的孙猴子,无法无天了。许多的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一个暑假之后成为新的问题学生,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贪图玩耍,从而厌学,放弃学业。另外,对这些学生的管理不到位,虽说学校放假前已做了思想教育工作,但小学生自制力差,失去老师家长的约束,安全意识差,安全隐患较严重。

问题二:姜楼镇由于乡镇比较富裕,镇办、村办小企业比较多,大部分家长父母双方都就近外出打工,对在家的孩子照管不上,平日早出晚归,有的一出去就是一天,有的只有中午回家吃饭待一会,平日上学期间不显,现在要他们一方面挣钱养家,一方面再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实在是没这多么大的精力,所以大多数孩子都处于在家中无人管理,放任自流状态,我行我素,无拘无束。呆在家里看电视或玩电脑是他们的主要的消遣方式。

问题三:现在农村有一部分家长有时间,也有精力,也希望孩子在假期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想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效而有意义的假期,让学生上个补习班或特长班,但是家长可选择余地太少了,公历教师不允许,一些参差不齐的辅导班以收费为目的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但就是这样的培训班一个乡镇也没有几处也只能将就着来了。这就造成学生在各种培训班根本无法得到系统的学习,甚至有的还误人子弟;通过询问同学得知,学生在辅导班里根本学不到多少内容,就是提前学习一下下学期课本上的新知识点,内容有限,有的培训班上课教师学历有限,教的内容错的不少,开学还得重新纠正,实在担误孩子时光,与家长的初衷相违背。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有效的避免学生在暑假中的“放羊”状态,让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呢?笔者认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引导:

一、重视暑假安全教育和监督

安全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问题,学生的暑假安全也绝不是一张“致家长的一封信”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它需要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和整个社会的监督,这是一个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问题。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假期学生歇,老师不能歇,做好分工,落实到人、到村,要做好家访跟踪,做好家长、学校、社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二、暑假作业布置要适量、新颖

减轻学生的负担并不是没有负担,独立自主也并不是放任自流。长长的暑假里,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是非常必要的,指导学生做好学习计划,每天上午和下午各留出适当的时间完成自己的暑假作业,时间不要太长。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暑假里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也利于学生深入的探索知识的奥妙。预习新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新学期的教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热情。现在学生之所以懒于去做,之所以无所适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前对老师的依赖,所以在放假之前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形式还要新颖多样,使学生学会主动的探索和自主的学习。

三、暑假读书活动

暑假把整日沉浸在教科书里的学生们解放了出来,书本上的知识面太窄了,看课外书,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课外书,利用假期给自己充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我认为老师可以把自己读过的古今中外的名著,择其精华,推荐给学生。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两三部作为暑假阅读的内容,并试着写出读后感、日记,开学后与自己交流。这样学生才能认真的去读书,也可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并且会有独到的体验。当然这也给了老师以学习的动力,一举两得。

四、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篇4

一、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同时大众传媒良莠混杂,面对着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因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急需加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多年,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却被忽略了。

3.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影响

随着智力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质疑和争论,但由于受知识能力及社会阅历的限制,看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容易夸大对社会负面影响的理解,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材的德育观点往往持逆反态度。

4.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方式、方法不恰当,导致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教师不必要的讲解、纯粹的灌输、喋喋不休的讨论、翻来覆去的提问以及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浪费了,以至将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教育割裂开来,结果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因此,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激活思想政治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

2.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以往的政治课堂曾陷于这样的误区,上课满堂灌。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教师与学生精疲力尽,但效果却不佳,事倍功半。经过探索,大家形成这样的共识,即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自学、讨论、讲授三结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循循善诱,有的放矢,释疑解惑,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使教与学显得有声有色,相得益彰了。

3.倡导学生自我体验,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学生自我体验亦即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去操作和感受教育对象的过程。道德教育为了把社会的期望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成分中去,必须让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去活动,将道德理论变成他们直接相关的对象,并在活动中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创造性把握和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者必须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当情景(包括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和活动条件),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知识对象和活动目标能够在活动中形成有机的统一。在这种情景中,由于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将教育者操作的知识对象变成自己的操作对象,因而能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姿态去感受知识对象的善与真。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因而,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较多地采用讨论课、辩论课、演讲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观点。这些课型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乐于参与。一些诸如“人的本性是否自私”、“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假如我富裕起来,该做些什么”等问题,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道德理论变成了他们的一种需要,从而使之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讨论、演讲和参与辩论的自我体验活动中,在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照、比较中,反省或重新选择正确的道德观念。此时,教师的引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4.美化教学心境,增强道德教育的震撼力

教学心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教学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由“心理流”(由具有方向性的知情意等心理要素构成)和“心理场”(具有不同层次,蕴藏精神能量的磁场)所组成的有机的心理结构出发的。良好的教学心境,就是教师整个地沉浸到由“心理流”到“心理场”所组成的有机完整的心理活动时间和空间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中的教师能把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语言、模式等有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能使教师讲解声情并茂,内容结构自然得体。教师良好的教学心境又能感染学生的听课情绪,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师生双方以相应的角色感受着授课内容,使整堂课犹如山巅瀑布,气势非凡,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良好教学心境的形成需要教师“胸有成竹”、“意在课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授课内容,占领教学的至高点,总揽全局;才能使自己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才能使自己的讲课如鼓风之帆,使整堂课如一幅引人入胜的字画,充满灵气。

篇5

一、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镇街中心小学,全镇总人口4.8万人,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超过了当地劳动力的一半,其中夫妻双双或一方在外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因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隔代教育”孩子。据统计,该校每一个班级中,隔代教育孩子占三分之二,这些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后,一般一年以上回家一次,孩子们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要一个月左右才联系一次,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有68%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其中,有86.9%的孩子学习、生活、文明礼仪习惯极差。

二、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效果和问题往往是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农村隔代教育中的问题更多还是体现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日常的文明礼仪习惯恰恰体现着隔代教育的烙印。就其问题,我们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性发展深受束缚

老年人特别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子孙女容易迁就和溺爱,怕出差错对不起儿女,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样样依着孩子、保护孩子,把孩子放在核心位置,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致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形成了自私、胆小、任性、倔犟、娇气的不良个性。

(二)心理健康难以保障

孩子与隔代家长长期生活在一起,长期沉浸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回家次数少,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无法引导和关心,往往用物质弥补,子女的“情感饥渴”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从而产生了厌世、自闭、自卑和逆返心理。

(三)文明礼仪缺失严重

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缺乏亲情沟通,祖辈们又往往无法进行正确管教和引导,致使隔代教育孩子会出现内向、孤僻、沉默、冷漠、自私、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等。据我校的课题研究调查发现,在农村隔代教育孩子中,大部分孩子最基本的文明礼仪都缺失了。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知道怎样称呼他人,在家里不懂得孝敬长辈……这些现象让我们忧虑: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但我们现在的孩子只‘知书’而不能‘达礼’者多,‘礼仪之邦’的美称,能不能在这一代中传承?

三、原因剖析

(一)劳务输出使“隔代教育”走向必然

在我镇广大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伴随着汹涌的民工潮,农村有许多孩子因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家里,成了“留守孩子”一族。而照管这些孩子的责任往往落在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隔代教育”由此形成。

(二)老一辈难以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

在农村,老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都比较陈旧,特别是在偏远农村,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孩子,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他们都无法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重任。对于隔代人的教育,他们往往仅停留在保证吃饱、穿暖的层面上,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什么都不知道,谈何家庭教育?更谈何文明礼仪教育?

(三)不当的管理方式导致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失败

不当的管理方式是造成农村孩子们从小文明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祖辈对孙辈往往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孩子犯了一些过失,也认为“树大自然直”,姑息纵容,使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甚至还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四、对策建议

虽然隔代教育存在着种种的弊端,但这也是在现实中无奈的选择。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有的农村耕作模式导致农民的“有限剩余”,外出打工挣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是他们最优的选择。其次,我国已成为老年型国家,老年人比例升高,间接地推动了隔代教育的发展。目前的可行之计是怎么让孩子在隔代教育中不丧失文明礼仪,从而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起作用。

(一)祖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孙辈的教育,要跟上形势,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孙辈的能力,要从培养好后一代着想,认真负起责任,做到严爱结合,不能娇生惯养,想方设法填平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加强对孩子的文明礼仪和如何做人的教育。而作为父母,要承担起养育子女的义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了子女的未来,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双双外出,至少留一人在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导。同时,在外务工切勿忘记在家的子女,要经常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多跟监护人和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

其次,改掉陋习,做孩子的榜样。少儿时期是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最佳时期,孩子一生下来本是无知无识,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言一行的最大影响来自家庭成员。鲁迅曾经说过:要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惯的培养一定要从小开始,在孩子不良行为刚露头时,就要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坚决制止,就象英国的一句谚语说的一样: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学校要营造温馨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如何采取措施来填补就成为了关键所在。所以,学校要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重新寻找促进家庭和学校有效合作与沟通的方法与途径。

1.增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目前,因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过度宠爱和过分保护,忽视对孩子讲文明礼仪及生活的自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子女坐享其成,给实施礼仪教育带来一些困难,大大降低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为此学校应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养观念和方法,坚持把礼仪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包括料理家务能力在内的劳动教育相结合起来。

2.改革家访形式,把家长会开到农村去

教师需要把传统的“告状式”、“通报式”的老式家访,转变为“聊天式”、“商讨式”的新型家访。让家长、教师和学生都在场,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另外,我们提倡改变传统的家长会模式,把家长会开到农村去。老师可以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促膝式的交谈方式以切实增强联系效果,提高教育孩子的实效性。具体可以根据生源的情况,由行政班子带领班主任、任课老师等错时分批地召开家长会。一来照顾隔代家长,同时显得学校有诚意。在相互沟通中,增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了解了学生基本情况,大大提高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也同时促进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3.加强心理辅导,开展爱心教育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特别是长期脱离父母怀抱,享受不到父母爱的隔代教育子女。他们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感到孤独和无助,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和向上的精神生活。农村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对隔代教育孩子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学校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同时,也可以开设“悄悄话信箱”等,让学生倾吐自己家庭的境况和心理疾苦。

4.规范督查体制

加强监督和检查,才能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保障。因为要解决隔代教育子女在学习、品德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保障教育的效果,我们要积极开展监督和检查。首先要加大监督力度,在校内利用“文明学生”、“文明监督岗”全面监督他们在学校的行为规范,在校外则根据地域的情况设立校外监督员,并建立汇报制度。另外,德育处要定期地开展检查,作好记录,总结经验,反思方法,建立一个规范的监督检查体制,保障学校教育的效果。

我校在营造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收效明显。一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突出了文明礼仪教育,以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扬文明观念;二是每学月都举行“文明礼仪规范班”“文明礼仪星级标兵”评比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受到其他同学的监督和感染,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平。三是开展“寻找身边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榜样的教育力量。在各种评优活动中,应突出文明礼仪的要求。学校广播站增设“礼仪教育”专栏,还通过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或主题班会 等形式进行礼仪教育,使礼仪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另外,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辅导员,注重教师的模范作用。我校制定了《教师文明礼仪十要十不》、《微笑最美教师要求》等一系列教师准则,不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时间,每个教师都能从自身仪表、语言举止、文明诚信、热爱劳动等方面影响、熏陶着学生,在教师的以身示范作用下,学生的语言举止等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三)社会各界共同关心

一是对农村隔代教育孩子的礼仪教育中,我们还应该重视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应该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刊登一些在关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使孩子受到影响。二是改善农民工子弟就近入学条件。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使外出务工的父母们有条件把子女带到自己的就业地上学。三是要不断壮大发展民营经济,吸纳农村众多富余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减少留守孩子。四是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和整治力度,彻底清理网吧和游戏厅,为“隔代教育”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村隔代教育中孩子文明礼仪缺失的问题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减少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让农村隔代教育的这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给孩子更多的关怀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力所能及的。社会需要懂礼仪的公民,学校需要懂礼仪的学生,家庭需要懂礼仪的孩子。让我们各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让我们的孩子从小能带着礼仪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方舟.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家庭教育,2000(11)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教育,2003(2)

[3]卢乐珍.怎样搞好隔代教育[J].家庭教育,2001(1)

[4]张文.隔代沟通有方[J].家庭教育,2002(12)

[5]古德.家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篇6

(一)高职大学生对美育认识的缺失

我们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平时阅读以时尚杂志为主;上网以玩游戏为目的;对于音乐只限于当下流行音乐;美术基本不懂欣赏;没有自己爱好并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如果不是学校要求,也不太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校学习的目的仅仅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睡觉,对于人生的目的、自己的未来和抱负茫然不知。这些结果让我们感到当代高职院校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没有艺术需求,觉得艺术是一件和他们毫无关系,遥不可及的事情;更谈不上去理解人生的崇高境界就是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发现美的事物,让世界是一切美的事物来取悦自我。他们现在在学校里学习无非就是为了掌握某些技能,将来就能够立足社会,无视校园、寝室环境、忽略了与同学的和谐关系,甚至不乐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任何活动。

我国高职自开办以来,一直倡导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系统理论知识和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办学方针,无论从人才培养方案上还是从课程设置中无处不体现出“够用、实用”的指导思想,从而弱化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美育的培养。突出表现在:

第一,高职院校对美育投入不够。高职院校为提高办学能力,可以动辄几万甚至上百万建设实习实训室,却往往因为资金短缺无法建立完善的体育设施,为学生提供较为良好的课内外的活动场所,认为学校里面有个操场,有些篮球、足球和乒乓球台就足够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了;更不会为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景观,去花费“多余”的办学经费;所以也谈不上为提高学院素质教育水平,而为学生提供舞蹈房、琴房、画室等。

第二,对美育作用认识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甚至认为美育和高职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起不了多大的作用。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养成才是首要的,学校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都围绕着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展。殊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完全”的,走向社会后将会缺乏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对美育形式存在误区。很多高职院校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教学生唱歌、跳舞或者画画就是美育,其实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和途径,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式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

美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美育有利于高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培养中,健全人格的养成尤为重要。美育是一种全面培育,它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入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首先,美育对于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美育能够弥补科学的概念性、抽象性、机械性,使人生丰富而有意义。高职教育以传授专业技能为主,忽视美育,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强、思维狭窄、想象力不丰富等。而美育能够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平衡,极大程度激发学生智力潜力,就像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的这段话揭示了智育与美育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美育不但能够使人具备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同时促进了人的逻辑思维力和创造力。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都有非常高的音乐造诣,他们除了在一起讨论让物理理论之外,还经常在一起演奏。让我们想象一下这样一个画面,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弹着钢琴,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拉着小提琴的,他们不但在科学上面为物理学描绘了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和声。爱因斯坦在他发表相对论后曾说“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美育正是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其次,美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美育使人能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理解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有三种:一是知识,二是意志,三是情感。知识属于科学,意志的表现是行为,属于伦理学,情感属于美育。美育对于疏导人们情感,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能够产生明显的作用。情感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而美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当人们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时,美的内蕴如甘甜的雨露滋润着人的心田,使人的精神得到愉悦,情感得到净化,心理紧张得到放松,心理负担得到转移,从而促进情绪调节和稳定,保持或恢复心理平衡。

第三,美育对于学生品德养成的作用。美育不但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而且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和激发积极、健康的情感,抑制和摒弃消极、庸俗的情感,使人的品格情操纯洁化、高尚化、得到净化和升华,进而使人的心灵得到美化,人格得到完善。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主张通过艺和乐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来求得人格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美育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自觉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将人塑造成为外秀内强真正的“完人”。

(二)美育有利于高职学院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首先,美育不仅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已经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因此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004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坚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文娱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让高雅艺术进校园,让高雅文化进课堂,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为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将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让美育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各育之中,使人从心灵到外表充满着美感、智慧、创造和活力,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美育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建立和提升。针对高职学生对学习兴趣低、不愿意参加各类活动、习惯上网玩游戏等特点,精心策划和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学生吸引过来,“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美的观点,从而能够欣赏美、享受美,让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最后,美育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校风、学风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全体师生言行举止准绳和精神文明风貌的体现,抓好校风、学风教育和建设,既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又有利于学院自身的发展与提高;既有利于全体师生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又有利于爱国、爱校、爱文化、爱科学的教育;既有利于贯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管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尚;既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又能影响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对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美育的形式和途径

(一)开设选修课程

课堂是教学的第一阵地,能够直接有效的达到教育目标。因此为高职大学生建立相对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开设美育理论、艺术鉴赏、美育实践等课程,能够从理论到实践以达到塑造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表现、促进审美创造的教育目标。学生可以通过必修和任选的方式选择课程。

(二)寓美育于专业学习中

篇7

2010年,是授田英才学园建校10周年,当大家沉浸在校庆的欢乐之中的时候,我们也开始思考: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扁平世界”的背景下,在崇尚以人为本,追求教育公平的环境中,“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才能把学校办得更好?

经过一次次的思想的交流碰撞和论证,学校领导班子确定了创建道德学校的目标。

所谓“道德学校”,“道”即“人道”,是做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学校中“人道”的底线,即尊重法律赋予孩子的权利,“把权利还给孩子”。“德”即“良知”,是做人的本能、本性―――学校中的“良知”,即担当天下的精神,敬畏生命的情怀。教师的工作注定与民族前途、国家命运、学生幸福紧密相连,学校之所以存在种种问题,均源于教育良知的沉睡和泯灭。“道德学校”是唤醒教师教育良知的过程,也是教师“道”与“德”永无止境、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十大载体推进道德学校建设

“道德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我们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识别出了两大发展方向―――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基础扎实包括两个要素:身心两健、知识全面。身心两健即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知识全面即掌握经验知识、策略知识、体验知识三类知识。特色鲜明也包含两个要素:情趣高雅、体验丰富。从这两大方向出发,学校进一步提炼了“一身书香气、一手中国字、一副好身体、一手好才艺、一身好习惯、一个好榜样”等授田学生十大特色目标。

为了实现学校建设道德学校的目标,实现十大特色育人目标。学校确定了建设道德学校的九大载体,分别是:生本大课堂、兴趣大课间、开放大作业、才艺大舞台、特长大超市、家校大联盟、活动大串烧、生活大体验、文化大积淀。

三、生本大课堂―――我的课堂我做主

教学的本质是学,学习的主体是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若不能“以生为本”,便不可能推开有效教学之门。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年,我们便开始了“生本课堂”的探索和尝试。

“生本课堂”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落脚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上。于是我们率先从两方面入手,启动了“生本课堂”的尝试: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推行“预习卡”,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学习之前,开展前置性学习。其次,组建学习小组,并加强对学习小组的管理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根据班级情况,将全班按照4~6人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设置小组长、纪律组长、记录组长等职位,分工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记录、评价等,各司其职。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指导学生学会表达、倾听、质疑等合作学习的技能,发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这两个措施,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强了,因为有自主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发言和展示的机会多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强了。

学习小组建设好了,组内同学交流和分享的机会多了,思维碰撞的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被关注了,思维灵活、表达清晰、自主学习能力强、学习效果好的“小先生”多了,为让全组不在全班落后,小组内部“兵教兵”的帮扶的多了,欠优生被关注的程度自然也就上升了。学习的氛围变了,环境变了,效率也随着变了。

后来,反思我们的“生本课堂”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生本”是必须的,但教师的专业指导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并不是所有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完全达成。于是,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又加强了对教师专业指导的重视,抓住时机,采用适宜的策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在学生自主和小组合作跳一跳仍不能摘到桃子的关口上,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

2011年,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四环四学的学习模式,即前置自学、交流互学、点拨助学、内省反思。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改进,现在授田已经有了五环八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利器,并实行了校级、学科、年级三级建模,有了模式的指引,老师们带领学生踏上了教与学发展的快车道。

四、趣味大课间―――让健身变变脸

原来,授田英才学园的课间活动是让学生做广播操。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在做操的时候提不起精神、动作不到位,学生的身体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定是兴趣使然!由此,我们想到:既然课间活动是为了让孩子健身,何不遵照孩子的兴趣,让健身方式变变脸呢?

于是,调查问卷、项目设置、场地划分……2011年春季,趣味大课间在学校的精心筹备下终于拉开了帷幕。我们打破了班级界限,以年级为单位组建不同的健身社团,一共成立了4大类、23个小项121个社团,每个社团由一名学生任团长,一名教师任顾问。

每当趣味大课间来临,校园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空竹在手中上下翻飞,轮滑少年激情满场,竹竿舞节奏明快,柔力球身姿优雅……辅导老师们也加入到学生中间来,一起健身,一起快乐。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尽情地享受着运动的乐趣。

趣味大课间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课间,它遵循孩子的兴趣和需求,让孩子多一些参与的权利,大大增强了孩子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了强身健体的目标。孩子们说,在趣味大课间中不但能充分锻炼身体,还能结交新的伙伴。老师们说,和孩子们同运动、同快乐,感觉自己都年轻了不少。家长们的看法更是有了180度改变,从最初的观望甚至抵触,到非常拥护。他们说自己的孩子从被逼着健身,到现在周末都坚持自己健身,还时不时组织小伙伴们一起活动。

不仅如此,趣味大课间还让一些在学习上不甚优秀的孩子找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宣是一个好动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学习成绩是班里的反面“典型”。但他有一项绝活―――街舞跳得一流。趣味大课间活动开始后,他毛遂自荐,担任由高年级街舞发烧友组成的街舞社团团长。他精心编排街舞动作,认真指导每一个动作,甚至利用周末组织骨干成员彩排和训练。街舞社团在他的精心经营下,成为一百多个社团中的佼佼者,他也成为了校园小明星。时间不长,大家发现他变了:开始在课堂上注意自己的形象了,开始认真听课了,开始参与回答老师的问题了……毕业前夕,因学习成绩进步明显、社团组织成绩突出,他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五、特长大超市―――跟着兴趣走

今天不能给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明天就不能为社会提供可供选择的人才。

多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授田英才学园一直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2009年,学园就开设了特长班,为孩子们提供了象棋、跳棋、篮球、足球、学习加油站、演讲口才、辅导小组等几十个可供选择的兴趣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特长班里学特长、展特长。每次的六一、元旦等节目活动中学园都给孩子们搭建展示特长的舞台。

2011年,学园又以科学与艺术为主要内容,组建了3大项、16个小项共109个不同的社团。每周一、三下午的“特长大超市”,舞蹈、京剧、黄梅戏、豫剧、合唱、古筝、钢琴、二胡、书法、国画、剪纸、科学启蒙等课程争奇斗艳,让孩子们好忙碌。

学校根据“一手好才艺”的目标,还开设了布艺、陶艺、编艺、木艺、厨艺、纸艺等“六艺宫”课程。丰富的校本课程解放孩子,包容孩子,无论他们水平如何,都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体验了快乐。

特长超市中走出一批批优秀的孩子,他们琴棋书画样样都精通,他们吹拉弹唱个个有特长,学园给了他们必需的营养,授田给了他们成长的舞台,哪怕离开学园,他们依然是百花园中一朵争芳斗艳的奇葩。

六、家校大联盟―――演绎家校教育秒手联弹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现在,有好多家长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知道从何入手予以解决,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迷茫甚至错误。如何有效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成了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

授田英才学园注重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于2008年10月26日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省首位获得“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的张玉凤老师领衔组织指导,这个中心的服务对象是家长、老师和学生,服务宗旨是“传播科学教育理念,改善家校教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中心”成立以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1.组织家长学校,开展系列培训。2.创办家长俱乐部,搭建交流平台。3.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和谐发展。4.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承办的智慧家长培训班倡导“把幸福传出去,把爱带回家”,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家庭。

小娟的妈妈参加了智慧家长培训班,一段时间以后,她的孩子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妈妈开始变得严厉,脾气暴躁了。我们发生争执时,妈妈甚至还会说一些脏话,那些话像浸湿了冰雪的飞刀,狠狠地插入我的胸口,让我无法呼吸。我不止一次问过妈妈,她是不是已经不爱我了?

有一次,我有不会的数学题问妈妈,刚开始她耐心地给我讲着,可我还是不明白,妈妈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到最后还说出一些抱怨的话,当时,我伤心极了。

事情有了转机,妈妈参加了“智慧家长训练班”,学习之后,妈妈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温柔、善解人意、体贴。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对我大吼大叫,当我犯了错时,妈妈不但没有训斥我,而是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我谈心,当我烦躁时,妈妈总会给我一个温暖的怀抱……

考试结束,当我怯怯地拿着那张65分的试卷交给妈妈时,心想,她一定会训斥我,一定会很失望、难过吧?可事实并非如此,她竟然很平静,出奇的静,仿佛房间里只剩下我们两人的呼吸声。她终于开口说话了:“妈妈不会因此而责怪你,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的付出和成绩是成正比的,自己找找原因,想想办法,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如需要帮忙,妈妈可以帮助你。妈妈相信,你能行!”妈妈的眼神充满了安慰和鼓励。此后,我变得勤奋认真地学习了,逐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再加上妈妈的鼓励给了我信心,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这次数学测试我竟得了119分的好成绩,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妈妈真的变了,现在,我感到无比的幸福,真希望一直这么幸福下去……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刻骨铭心的第一课,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家长是学校最重要的校外教育资源。学校是教育的右手,家庭就是教育的左手,只有二者默契配合才能弹奏出美妙的教育和弦。授田英才学园在家校之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在家教潜力挖掘和培植方面迈出了超前一步。

七、活动大串烧―――爱你没商量

在授田英才学园的校园里几乎每一天都是热闹非凡的,因为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英语节等大大小小的活动总在上演。像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从班级选拔、年级选拔再到全校选拔,前后不下一个月,大部分孩子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节目种类也是包罗万象、异彩纷呈。

渐渐的,学校将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固定下来,使之成为课程的一部分,称为“活动大串烧”。如今,像男孩节、女孩节、开学活动、离校仪式、晨诵、暮省等已成为学校10大经典活动。

去年春天,授田在毕业班孩子们只剩下最后一个学期的时候,老师们把这个学期作为学生的毕业季,开发了主题班会、主题校会、主题墙绘、主题读书会、主题故事会等一系列离校课程,帮助每个孩子顺利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最后的离校仪式上,六年级一班的小方舟这样说到:“学园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这将成为我童年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个学期的每一次班会、读书会、故事会都像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我躁动的心灵,这一面面墙壁彩绘让我看到了明天的希望。今天的离校仪式更是给了我惊喜和震撼,我从没有想过离校是这样的场景。在穿越成长门的时候,我把手印郑重地印在了头雁的身体上,我感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离校仪式上,我感受到的不只是离别的感伤,更多的是自信、担当、梦想、感恩、幸福,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感谢老师、感谢学园!”

是啊,学校就是希望这些活动都能成为孩子们向往的节日,即使将来他们离开了授田,也会津津乐道那些让人难忘的时刻。

八、生活大体验―――喜欢你就来

生活中的很多难题无法用“分数”解决,真正有用的知识是在真实的情景中自主建构起来的。从2011年开始授田打造各种教育基地,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和平台,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走向社会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