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银行行业趋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银行行业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银行行业趋势

篇1

自2009年11月起至今,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负转正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如果将一年期存款利率和CPI之差简单的看作为实际存款利率,那么从2010年2月起已经持续有一年多时间实际存款利率处于负值范围。在这样一种实际负利率和存贷比压力的形势下,各家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场吸收存款的营销竞争中。同时期限6个月以上的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也逐步走高,形成了推升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一股力量,这也显示出对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或货币当局逐步放松或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或限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金融机构根据各种市场因素(主要是资金供求状况),通过一定的定价机制自行确定利率水平。

我国目前仍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之中,因此要了解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通过研究他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在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存贷款利率水平都有较大程度的上升,但存贷利差水平总体上呈现出缩小的趋势,资金成本的提高迫使商业银行调整业务结构,一方面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了更精细化的管理以实现更高的价值回报,另一方面提升了中间业务占比以弥补利差缩小对总收入的负面影响;另外,因竞争加剧、利差收窄也使得大量中小银行破产倒闭。

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则经历了两轮过程,第一轮利率市场化改革分别对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允许银行根据企业信用等级和存款期限在范围内进行利率的定价;第二轮利率市场化改革则按照从非银行机构到银行机构,从贷款到存款,从长期到短期,从大额到小额的顺序来扩大市场化利率的比重;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实际利率上升为正值水平,提高了投资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以上简略的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选取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描述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对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的转型有所借鉴和启示:在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的自由竞争程度将大大增强,并且利率管制时期的高利差空间将不复存在,为了应对这种外部竞争压力以及利润缩小趋势的严峻局势,商业银行应该加快转型,采用更科学的方式确定成本和制定价格以合理配置资源,并且努力拓展非信贷资产和非利差收益,通过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转型,来对冲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了解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之后,再来回顾一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则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差最后一步,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而对于这两者又将以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为先。因此本文以下部分将着重对贷款定价方式进行讨论。

三、利率市场化趋势下的贷款定价方式转变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更加重视培育适合银行自身、适合市场、具有竞争力的贷款定价方式,来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由于商业银行可以依据自身情况,结合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以及同业竞争情况等自主与客户商谈确定贷款利率,那么银行贷款利率定价体系的完善与否,将决定银行是否能在利率市场化的严峻形势下保持竞争力。

1、关于贷款定价方式,以下先从理论定价方式说起

(1)成本加成定价:属于“内向型”定价方式,该方式认为任何贷款利率都有四个组成部分,用公式表示为:贷款利率=筹集可贷资金的边际成本+非资金性营业成本+对贷款违约风险所要求的补偿+预期利润。

(2)基准利率加点定价:属于“外向型”定价方式,该方式以市场普遍接受的优惠利率或主导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再加上根据借款客户的风险程度确定的风险加价,用公式表示为:贷款利率=基准利率(优惠利率)+非优惠利率需支付的违约风险溢价+长期贷款需支付的期限风险溢价。

(3)客户盈利能力定价:属于“客户导向型”定价方式,该分析法在为贷款定价时,考虑了整体客户关系,即与该客户相关的所有收入和费用,用公式表示为:从整体客户关系中获得的税前净收益率=(提供贷款和其他服务产生的总收入-提供贷款和其他服务发生的总费用)/实际使用的贷款资金净额。

以上三种贷款定价方式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从银行自身方面考虑的、也有从市场,从客户方面考虑的。

2、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方式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市场化的自由利率体系,因此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大多依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结合银行内部对借款客户评定的信用等级、贷款风险状况以及客户综合贡献度等因素,在人民银行允许的浮动范围内确定贷款利率。有时简单的以借款客户的信用等级来划分贷款浮动范围,浮动幅度按5%的倍数调整确定,这样便会产生定价的随意性。有的银行在这种定价方式上前进一步,引入了风险调整资产收益RAROC值的测算来确定贷款定价的底线,考虑了贷款定价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但不管怎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方式还是脱离了对外部市场环境、尤其是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定量考虑。因此,本文拟根据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判断,以及结合对理论定价方式优缺点的取舍,提出关于贷款定价方式的改进设想。

3、对SHIBOR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判断

有实证研究通过对SHIBOR是否具备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四个属性(即市场性、相关性、基础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中长期SHIBOR报价与实际交易成交价之间的利差较大,但短期SHIBOR(三个月内SHIBOR)利率还是基本具备了市场性、基础性和稳定性;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微观主体对利率缺乏敏感性等原因使得SHIBOR缺乏相关性。另有研究也表明:短期SHIBOR市场化程度高,而长期SHIBOR市场化程度低。通过此类研究可以看出,SHIBOR在目前已经具备了成为市场基准利率的雏形,尤其是短期SHIBOR可以承担作为贷款定价基准利率的功能。相信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SHIBOR发挥市场基准利率的作用将逐步得以体现,同时SHIBOR影响力的扩大也将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带来积极的反向作用。

4、贷款定价方式改进设想

利率市场化后贷款的定价应着重于反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影响,并体现出定价的差异性,因此借鉴采取基准利率加点定价和客户盈利能力定价两种由外而内的定价方式为主,成本加成定价方式为辅:

(1)贷款定价方式:确定定价的市场基准利率,加上对各行业的调整系数和对各客户的调整系数。再以市场基准利率作为资金成本测算出的RAROC值来推算贷款定价底线,用以对得出的贷款利率进行校验和取舍。

用公式表示即:贷款利率=市场基准利率+行业调整系数+客户调整系数(或贷款利率=定价基础利率×行业调整系数×客户调整系数)。

(2)实际定价操作方式:首先,选择SHIBOR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因为如上文所述SHIBOR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市场资金供求的一般水平。但是由于目前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限受到人民银行的管制,下浮空间为人民银行公布基准利率下浮10%,因此最低下限与每日报价的SHIBOR存在一定差距。如果直接以SHIBOR作为定价的市场基准利率,最终得出的贷款利率可能仍会低于利率下限,不具有定价的实际意义。因此可以考虑采用SHIBOR加点的方式作为定价的市场基准利率(如对于半年期贷款定价,目前六个月SHIBOR为4.60%左右,而人民银行公布六个月(含)贷款年利率为5.85%,则可以考虑以六个月SHIBOR+1.25%作为整个定价流程的市场基础利率),即采用盯住SHIBOR并维持适当价差的模式,以此来保证定价的市场基准利率既能反映市场利率的变化,又能符合现有利率管制下限的要求。随着SHIBOR在利率市场上影响力的逐步显现,定期调整SHIBOR加点数(即价差)的大小来做出反应,当然这种对SHIBOR影响力的效果评判需要依赖合理的评估(如评估市场上以SHIBOR定价的实际业务量变化情况)。

其次,对于行业调整系数,可以根据商业银行对不同行业采取的行业政策来确定,对于重点支持的行业给予优惠比例或优惠点数进行调节,对于需要控制规模的行业进行比例或点数的调增。并且不同行业的比例或点数的调节应确保与行业政策的吻合,在一定期限内不随意更改以确保政策的连续性。

另外,对于客户调整系数,这是用于反映个别客户整体的情况,包括合作关系、担保方式、信用信息等,可以从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程度、业务量在银行的份额占比、风险控制措施等出发,对于贡献程度高、份额占比大、业务风险控制完备的优质客户给予一定优惠比例或优惠点数上的调节,得出贷款利率。

当然以上两个调整系数的范围不宜过大(比例5%或点数0.30%以内),以免弱化市场基准利率(或SHIBOR)变化对贷款利率定价所起的作用,保证得到的贷款利率是以市场化利率为依据而产生的。

最后,再验证得出的贷款定价利率是否符合银行对收益风险对称性的考量,即以SHIBOR(或经调整后的SHIBOR)作为资金成本测算出RAROC值,进而计算贷款利率底线,对于高于底线的贷款利率予以接受。

(3)在系统建设方面,设想将有关信息集成于统一的信贷管理系统中:a、联动SHIBOR历史信息,通过对每日报价、时段均值以及报价行报价偏差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来判断SHIBOR未来走势以及波动程度,以此为基础调整SHIBOR加点数确定市场基准利率,同时也可以用于RAROC值的测算以得出贷款利率底线;b、由于信贷管理系统本身已存有大量的历史业务信息,可以利用管理系统对各地区、各行业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统计,按银行行业政策设定行业调整系数;c、联动人民银行信用数据库,并整合客户贡献度数据库、结合信贷管理系统中的客户信用评级信息、业务担保方式等,确定个别客户调整系数;以管理系统测算出的贷款利率供实际业务操作时参考,可以避免对调整系数的人为主观选择、计算偏差等产生的定价错误。

5、设想定价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1)SHIBOR的短期性,即目前SHIBOR报价仅包含期限1年以内的利率,无法对长期贷款利率定价提供市场化利率的依据,具有期限方面的局限性。

(2)SHIBOR的参考价值,如上文所述目前SHIBOR只具备市场基准利率的雏形,是否具备较好的贷款定价参考意义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检验。

(3)定价方式中行业、客户调整系数的确定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会对定量确定贷款利率的结果产生影响。

但不管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依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进行贷款定价应当是大势所趋的,设想的这种贷款定价方式也将作为向利率精细化转型的一种尝试可能。

四、总结

实现了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不仅将面对市场上同业的激烈竞争,同时因利率透明程度的提高将使得客户对利率变化更为敏感,所以在目前阶段需要对利率市场化的贷款定价方式有所准备。本文主要是就利率市场化后可能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入手,着重探讨贷款定价方式的转型,其中引入了SHIBOR这个将在我国逐步推广的基准利率来作为贷款定价的依据,以探寻一种更合理、更符合利率市场化条件的定价方式。

参考资料:

[1]第一财经日报,《利率市场化改革》专版,2011年1月12日

[2]刘湘云、邱乐平,《SHIBOR已成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了吗》,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期

[3]黄国安、梅晓娜、黄争臻,《基于SHIBOR运行利率市场化的统计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4]贺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中国市场,2011年第5期

篇2

趋势之一:实施国际化改造

股份制银行在发展初期是以国有银行为参照系,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经营特色。与国有银行相比,在体制、机制、文化、理念和管理诸方面都形成了一定优势。

然而,当融进国际竞争的大潮后,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不得不承认,差距还非常之大。若希望在与外资银行的较量中不落下风,并在国内同业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就必须“取法乎上”,按照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标准和规范,对自身的管理体制、经营理念、风险控制、激励机制、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进行有计划的全面改造。

国际化改造的重点是引进外资和尽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成具有或接近国际经营管理水平的化商业银行。具体措施包括:

1.吸引外资入股。当前,各股份制银行都在公开的或秘密的然而都是紧锣密鼓地寻找外资合作伙伴,希望尽快引进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入股,吸引国际基金管理公司和世界知名加盟,争取与最佳的国际银行集团结盟。从外资的角度看,他们进入市场,靠设立分支机构是一种缓慢而高成本的发展策略,通过参股股份制银行,利用现有的、员工和客户群体,可以很快实现盈利,并且投入少,也容易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和支持。加之股份制银行的包袱轻,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发达的中心城市,客户资源优良,与外资银行的市场定位基本吻合。双方合作,可以减少中资银行的竞争对手,降低竞争程度,尽快融人中国市场。从股份制银行角度看,则可利用外资银行雄厚的资本、丰富的市场经验、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既有的技术和金融产品,优化资本结构,迅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双方利益相近,“兴趣”相投,一拍即合。所以,不难预测,未来5—10年,所有的股份制银行都可能成为中外合资银行,而外资所占比例也将呈不断升高之势,甚至不排除有一天,外资银行对部分股份制银行取得控股地位。

2.经营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华夏银行已聘请毕马威师事务所对自身经营管理进行了全面诊断,并针对与国际一流银行存在的差距,拟引进设计一套完整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移植和嫁接国外成功的决策体系、风险控制体系、信息化建设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建立能充分适应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的经营管理体制。其他各行同样都把国际一流银行的模式和经验作为尽快缩小与外资银行差距的必由之路。

3.实施“引进来、送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工程。如聘请国际知名的银行专家担任独立董事、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引进有国外金融从业经验的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将员工选派国外学习深造,以及接受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化大银行的技术援助和项目辅导等。

4.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要想实现国际化,就必须敢于主动进入国际市场。从长远目标看,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方向无疑会是全球化银行,通过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扩展盈利空间,做到两条腿走路。但是,从近中期看,还会继续把主战场放在国内,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内竞争。因为股份制银行在国外知名度低,实力弱,国际竞争的经验不足,竞争力不强。所以,在走出国门时应采取谨慎的政策。并且,短期内的主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以此为窗口,了解国际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利于国内参考,并积累海外发展的经验。目前,股份制银行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在国外特别是欧美设立办事处和分行,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而登陆香港则无疑是个必经的“桥头堡”,中信、光大、招商均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以此作为海外发展战略的跳板。

5.开展业务合作。加强与国外银行业的相互业务,与国外银行建立战略同盟关系等是中外银行业合作的重要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国际化改造战略时,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自身实际、经济金融体制和体制以及传统文化背景等因素,做到国际化改造与本土化相结合,办出自己的特色,避免水土不服。

趋势之二:向事业部制过渡

在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的条件下,与国际一流银行接轨的关键是管理体制——特别是组织架构的改革。

近年来,股份制银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与传统的以内部管理为目的的设置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出特点是强调营销理念,并按这一逻辑,根据客户对象设置业务部门,如公司金融部门、个人金融部门、国际业务部门等,体现了以营销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但是,目前的组织架构仍以块块管理为核心,采取了功能型组织以及分散的区域性责任和控制模式。其基本特征包括:采取总行—分行—支行三级管理模式,每个管理层面的部门设置按照职能块划分,同时,上下级行之间实行部门对口管理;总行对分行的管理主要通过制定和下达政策的方式进行;分行在业务和管理上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分行行长直接向总行行长汇报;分支行是利润中心,营销职能分散在各家支行;实行授权管理,只有超越权限的业务才需上级行批准,或直接由上级行统一经营等。

客观地讲,实行块块管理,一方面是沿袭传统国有银行模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在现阶段内外部环境下的一种合理选择。它适应了以下特定的约束条件:技术落后,通信手段不发达;金融产品单一,市场差异程度较小;缺乏总行统一的、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失真现象普遍,报表虚假,资料不全,可信程度低,只能主要依靠直接观察和经验判断风险;产品和服务存在同质性,不是以差异化的产品作为竞争手段,而主要依靠关系营销;在技术条件上,从总行无法做到对业务流程和具体人员的科学的绩效考核,必须依靠分支行就近管理和考核,以及总行经营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缺乏,还没有条件做到标准化、程序化、工厂化经营等。实行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有利于调动分支行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争取地方支持,促进业务在当地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分支行职员能够随时与顾客交流,熟悉客户情况的优势;同时,可以较清晰地分清各级行的责任,也使得总行对分支行的考核相对简便有效。因此,它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必然性、合理性。

但是,这仅是一种适应经济金融不发达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情况下的模式,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主要表现就是不能实现集约化管理和规模效应,不能适应高度竞争和金融自由化环境下的创新要求。同时,分散的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也暴露出明显不足。这是形成我国银行业低效率、高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这种管理模式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被放弃,而代之以“条条管理”的事业部制。这种体制下,不仅在职能线上进行有效集中管理,而且在业务线上也实行集中管理。其业务系统一般分为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两条线,每条线又有许多具体的细分。一个业务部门就是一条战线,每条战线,都既有市场营销部门,又有后勤支持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既管负债,又管资产。在这种架构内,所有运行都真正贯彻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客户经理围着客户转,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横向服务;产品经理围着客户经理转,根据客户经理要求提供纵向服务;全行支持系统围着产品经理转,做到资源共享。部门内汇聚了主要的业务专业人才,分工细,专业强。集中管理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提高效率、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统一形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集中力量加快金融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可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管理模式。

可以肯定的是,事业部制将成为未来股份制银行主流的组织架构模式,这将是大势所趋。较理想的框架设计是:

1.建立以首席营运官、首席信息官、首席财务官为管理核心的事业部制管理架构;

2.总行管理部门高度精简,将银行管理部门重新组合,成立银行管理中心,行使集中管理的职能;

3.按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重组业务系统,作为利润中心,同时,整合人力资源、营销管理等主要职能部门,进行集中管理;

4.完善支持保障系统,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后勤保障等部门作为事业部制的坚强后盾;

5.总行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控制通过部门来实现,分行的主要职责是开拓市场、吸收客户、服务客户,严格按照总行制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发展规划开展业务;

6.注意发挥分支行的地方优势。由块块管理转向条条管理,并不是削弱分支行的权利,搞“削藩”。恰恰相反,分支行由于职能更加明确和单纯,反而更能集中精力开展营销和为客户服务。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变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至少在短期内,尚不具备充分的条件。因此,各股份制银行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过渡方案。并且,将在建立统一数据库、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有所作为,逐步集中后台管理职能,并适当集中一部分前台营销职能,为最终转向事业部制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趋势之三:资本补充渠道正常化

资本金不足是制约股份制银行快速扩张的最大瓶颈。它使银行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不仅设立分支机构遇到困难,正常业务发展也受到,受监管政策约束,甚至不得不萎缩资产业务,以削足适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股份制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渠道目前只两个:一是增资扩股,其数量有限,且程序复杂,操作难度大;二是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形成一个源源不断的正常的资本补充渠道。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银行都是上市公司,银行股在任何发达的股票市场都占很大比重,成为稳定股市、提升股市品质的重要因素,是标准的蓝筹股。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共同需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热不断升温。继深发展、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成功上市后,华夏银行等也纷纷提出上市申请。

但上市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非任何一家股份制银行都符合上市的条件。上市之前,必须解决好一系列的:1、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若不上市,这一问题并不显得那么迫切,而要上市,完善治理结构就成了前提条件;2、不良贷款问题。不符合上市规定的不良贷款率最低标准,不能上市。如何在短时间内将不良贷款降下来,是拟上市银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3、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问题。上市公司必须实行“五级分类”标准,并按监管要求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按这一要求,可能要把所有的历年积累填进去,甚至形成净资产减值,银行股东不仅无法分红,还要继续注入资金。这是股份制银行上市最难逾越的门槛,更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难以逾越的门槛。此外,还有资本金充足率问题、三年连续盈利问题、与自办实体脱钩问题、股东关联贷款的清理问题、风险集中度问题等等。每个问题的解决都不轻松。上市的过程也是整改的过程,越过上市“门槛”,既是迫使自己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实现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升级的过程。

除国内A股市场外,一些股份制银行还把眼光盯在国外上市上,明确提出要在香港、纽约、伦敦等地上市的目标。特别是香港股市是概念股票海外上市的聚集地,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银行海外上市的首选。

海外上市不仅可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克服国内市场容量太小的缺陷,而且,股东的国际化,也有利于巩固其在海外的客户基础,把银行全面推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对于股份制银行的海外战略作用甚巨。同时,海外上市标准更严,要求更高,将强制股份制银行与国际接轨,对推动银行改革意义重大。

除了两个市场上市外,另一个可能的趋势是,符合条件的股份制银行还将被允许通过发行长期债券方式补充附属资本。同时,禁止职工持股的限制也有可能突破。因为只有鼓励员工持股,才能更有利于把利益与员工利益捆在一起,与此有关的员工持股计划、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措施才能得以大行其道。这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进而推动增长的重要措施。

趋势之四:向金融控股公司演变

关于分业和混业的争论由来已久。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经历过由混业经营向分业经营的演变。由于混业带来的严重的金融秩序混乱,1993年底,我国提出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1997年再次强调,并进行了整顿,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分业经营对于稳定金融形势、化解金融风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银行的经营范围过于狭窄,限制了金融创新,降低了银行盈利能力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使之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英、日、美等国相继放弃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之后,国内要求混业经营的呼声再次高涨。但无论从金融业的资质,还是金融监管水平看,至少在短时间内,尚不具备混业经营的条件。匆忙推行混业经营很可能重蹈“一放就乱”的覆辙。只能在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前提下,采取一种渐变策略。

现在,界、监管当局和银行业普遍认为,金融控股公司是比较可行的折衷形式。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提出要走“金融控股集团”的路子。其最基本的目标有三:一是实现范围经济效益,拓宽银行盈利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提高银行竞争力;三是利用控股公司“资本放大器”的功能,控制更大规模的资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会允许“集团混业、法人分业”的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并成为主导性的金融组织形式。

事实上,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由来已久,既有“中信模式”、“光大模式”,也有实业资本参股金融业的“山东电力模式”,但这还不是规范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未来的金融控股公司将采取一种更规范的形式。

1.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问题。应以纯粹的金融控股公司为理想模式,下属银行、证券、信托、期货等金融业经营子公司,各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经营不同的金融业务,分别受不同行业的监管部门监管。金融控股公司不再进行实业投资。

2.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问题。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必须解决母子公司的关系问题。母公司的主要功能是监督管理,负责制定集团的发展战略,建立统一的信息处理中心,设计跨行业的金融高级产品。它不从事具体的金融业务,但具有投资功能,负责收购、兼并、转让以及管理子公司的股权变动,对子公司则采取委派管理层等方式进行控制。子公司是一级法人,可以独立开展业务,但是重大人事、财务、收益、投资、风险监督等事宜要受母公司控制。

3.单一银行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过渡问题。从单一银行向金融控股公司过渡,首先要解决控股公司的资本金来源问题。可行的途径可能是将银行的资本金直接转化为控股公司的资本金,原来银行的股东全部升格为控股公司的股东,注册成立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然后由总公司控股银行公司。开始可以仅拥有一家银行公司,待条件成熟后,再通过自行组建或收购方式进入证券、保险等领域,实现跨行业经营。

4.“防火墙”与沟通管道问题。为保证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我们倾向于在子公司之间、各类金融业务之间分别设立一道制度性“防火墙”,以防范子公司之间违规经营,控制关联交易,防范金融风险。在此前提下,还要解决各子公司之间正常的沟通管道,既过滤风险,又发挥集团的作用,避免自缚手脚。否则,控股公司就失去了意义。这些管道包括:①符合法规政策要求的正常资金往来与交易;②利用统一的营业;③相互推荐客户;④开发具有适当交叉功能的金融创新产品;⑤在允许范围内的信息共享等等。这些管道的存在并不“分业经营”,但又架起了一座由分业向混业过渡的桥梁。随着监管能力的提高和经营行为的规范,这些管道会越来越宽,直至最终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监管当局要做的是对这些管道进行设计和加以定性,确定在每一阶段,应放宽到什么程度。

5.监管当局的合作问题。在金融控股公司制度下,各子公司要受不同的行业监管,这无疑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为防止监管当局各自为政,出现监管真空,必须建立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机构,进行监管合作,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采取一些联合监管行动。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以便在实现混业经营后,形成统一的监管体制。

然而,即便将来政策上允许混业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对一家具体的股份制银行来说,也不宜采取“同时出击,全面介入”的策略。不能为混业而混业,一切必须以安全和赚钱为前提。从英国等国家的混业经营实践看,由于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的经营文化不同,存在不兼容问题,结果导致经营失败,最后,被迫退出投资银行业,而把重点放在国内零售银行业上。他们成功的经验是,要集中精力形成自己的优势领域,采取战略联盟比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更为有效和安全。这一点值得国内银行业借鉴。

趋势之五:以购并实现低成本扩张

银行业发展不外乎纵向扩张和横向扩张两种形式。要实现跨跃式发展,购并重组乃是捷径之一。实践证明,世界上绝大部分“超级银行”都是通过资本运作和购并重组发展起来的。

我国银行业以往的购并重组许多是行政型购并,以防范金融风险为目的,有的甚至是“拉郎配”,效果不理想。

直到2000年国家允许股份制银行收购城市信用社后,才开始出现真正市场化的收购行为。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确定的股份制银行改革发展与监管目标中,提出鼓励包括股份制银行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按市场原则,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和业务联合,多种途径发展壮大。至此,银行购并的政策障碍才得以清除。

与行政型购并不同的是,市场化购并是经济主体之间的自愿行为,必须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公平公正、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因此,往往采取“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方式。

究竟是选择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还是选择购并的方式实现外延扩张,这要因行、因时、因对象而宜,也就是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决策的依据则是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看何者更符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何者的成本收益比较高。总体而言,股份制银行要在短期内快速扩张,购并重组是一条重要途径。

可以预期,未来的金融机构购并将频率更快、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形式更多,将主要表现在:

1.收购业绩优良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特别是股份制银行购并城市商行有可能成为最普遍的形式。这是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一般规模不大,受资金、技术、地域等限制制约了市场竞争力,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迫切需要与机制更新、实力更强的股份制银行合作。而且,其规模大小也与股份制银行的购买能力相吻合,两者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因此,有可能成为股份制银行未来购并对象的首选。

2.跨行业收购。即由以股份制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收购、兼并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3.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合并。在奉行“大即是美”的,银行业集中程度越来越高,为了迅速壮大规模,股份制银行之间有可能也基于共同目的走到一起。这样一夜之间就会实现规模的成倍扩张,迅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在购并形式上也将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如全资现金收购、控股收购、股权互换等等。而收购重组后,可根据情况采取成立子公司、控股银行、成立分支机构以及在同城市设有机构时的吸收整编等多种灵活的形式。

目前,除了已进行的收购规模较小的城市信用社外,我们还没有更多的案例可循。因此,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仍然可以肯定,购并重组将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这些问题包括:

1.购并审批程序问题。由于金融业购并尚缺乏经验,监管当局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审批程序视同于设立分支机构,复杂而时间漫长,这对购并双方的经营都会构成一些影响。而国外的购并审批主要侧重于看是否会构成垄断,影响自由竞争。只要不构成垄断,批准程序非常快捷。因此,应制定统一的金融机构收购兼并条例,简化程序,依法审批。

2.资本金问题。现在的办法是按照新设立机构的方式,要求按被并购机构的等级,拨付实收资本金。分行级至少一个亿,异地支行5000万元,这对购并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全国性银行之间的购并,按这一办法将无法进行。对此,能否采取更灵活的政策,是一个值得的问题。

3.购并价格的确定问题。由于被并购对象大多不是上市公司,因此,企业的价值很难判断。现在一般采取净资产收购方式。经过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确定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然后按五级分类提足风险准备金后,收购价格。这对收购单位来说是一种最划算的方式,因为按这一标准,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大大缩水,甚至会出现负值。然而,在实际中往往会遇到被收购单位股东的反对。而在西方国家,企业的价格则主要看盈利能力,根据对企业盈利前景的估计,经协商达成一致价格。常用的定价包括市场法和收益现值法,预计这些方法在今后规范的购并活动中都可能出现。

4.人员处置安排问题。这是购并中比较棘手的难题。一般来说,如果被购并企业人员较少,素质较高,采取成建制接收方式即可,但被购并企业往往存在冗员,不得不采取裁员方式,这时,若处置不当就会影响购并的成败。西方国家银行在购并时,支付价款中相当部分用于支付员工遣散费,对此可资借鉴。

5.地方政府利益问题。在我国,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是,地方政府往往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大股东,收购往往要触及其既得利益,不仅影响收益和税收,而且,地方政府还拥有很强的控制权和干预贷款等“隐性利益”,所以,与国外不同的是,地方政府在购并过程中将作为谈判一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态度往往具有决定性。如何给其适当的补偿,征得其同意,并继续对新成立的分支机构给予支持,是收购银行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篇3

2.内部审计方法陈旧。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方法,我国内部审计手段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仍普遍流行制度向导审计模式,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这种审计方法显然已经落后,满足不了发展需求。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是以所有的账务和业务为基础,工作重点就是通过核查这些账务、业务情况,发现问题,防止舞弊,这种审计工作仍然还是主要依赖审计人员积累的经验进行判断,从而确定抽取样本的数量,以及具体的评价标准,缺乏基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种审计方法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资源浪费,审计结果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除此之外,我国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对于审计工作缺乏详细科学的规划安排,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的运行。与此同时,对于内部审计的后续工作的开展也不尽如人意,许多银行都将审计报告的提交作为审计工作的结束,忽略了对审计报告中所反应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与完善,这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让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3.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高。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不完善,城市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都比较低下,许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相应的资格证书,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就从事相关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内部审计工作无法顺利有效的进行,给城市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带来不便。除此之外,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虽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繁重的工作量,但许多银行都没有配备应有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这一方面加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也比较低,难以对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强的审计人才产生吸引力,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下。

二、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1.建立完善内部审计问责机制。不断建立完善内部审计问责机制,就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履行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对于不履行或者履行不恰当的行为应该进行责任的追究。城市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责任意识,避免工作的随意性。此外,在内部审计人员提交审计报告之后,应该由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报告予以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责任人就出现的问题进行质询,并要求被审计单位的责任人能够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在规定时间之内进行改进。内部审计部门会针对所有材料对被审计部门进行监督审计,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通过内部审计问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够让内部审计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进一步降低银行运行风险,提高银行管理水平。

2.采用非现场审计方法。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该采用非现场审计方法,通过非现场信息技术对银行的日常运营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银行还应该不断发展创新内部审计的技术平台,提高审计部门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从而让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实现智能化、多元化的审计分析,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与此同时,非现场审计团队的建立对于非现场审计方法的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能够凭借非现场审计信息以及互联网数据,以非现场的形式对审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这能够有效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消耗。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应该设置严格聘任制度,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及具有相关资质证书,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踏实的工作态度。此外,应该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加强对审计人员职责履行状况的监督。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对内部审计部门充分重视,配备合适的审计人员数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吸引更多优秀的审计人才。

篇4

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还使得金融监管面临着众多的创新,它不仅体现在监管模式、监管方式上的变革,更多地还体现在监管的均衡性上。

所谓监管均衡,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指监管当局在“监”与“管”的角色转换中,监督与管理应适当分离,前者应重于后者。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的监管是偏重于行业管理,“忽略”了监督,把管理行为视同于监督行为,变相弱化了监督的职责。从产权经济学角度讲,作为金融监管当局,它应处于第三者的中立位置上,不能既是管理者,又是监督者,那样容易滋生道德风险和监管效率的低下。事实上,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是由于产权制度的不明晰才导致了其所有者、经营者、存款者与监管者四方之间角色的错位和相互关系的模糊性,监管当局(中央银行)不仅要注意风险的防范,还要指导商业银行的实际运作,而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自身积极性却并未真正调动起来,这不能不说与中央银行监与管职责的重叠有着较大关系。

纵观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其监管当局的监与管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来操作。因为从法理上来讲,银行董事会是银行的决策机构,负责经营决策和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在美国,银行的经营管理是由自身的董事会负责,而银行以及储蓄性金融机构的监督则分别由财政部货币监督局(OCC)、储蓄性金融监管局(OTS)、联邦储备银行(FRB)、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州银行局(SBD)等多家机构共同承担。在英国,银行的经营管理也是由自身的董事会负责,而证券与投资委员会的职责在于对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机构实行监督。

监管的第二层含义则是指监管当局的监管要自始至终贯穿于对被监管者运行的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监管规划的制定、监管行为的实施,还要注重监管结果的落实,充分维护公平有序的银行竞争秩序。

在监管当局事前监管上,主要包含监管规划的制订等方面。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其金融业监管部门制度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样在监管实施过程中具有了相当的准法律效应,如美联储制订的中期监管规划,在指导美国监管当局监管商业银行运作中就起到了较强的辅作用,具备了较强的威慑力。从客观上讲,我国加入WTO后,逐渐放松金融的部分管制势在必行,而这部分金融管制的放松是以加强金融监管规划的长期预见性为条件的。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必然对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形成直接冲击和提出新要求,这更应突出我国中央银行监管规划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值得我国监管当局在制定“十五”期间金融业发展规划中借鉴。

在监管当局事中监管上,监管重心应由市场准入向风险监管和市场退出方面转移,以切实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要求强化银行业风险监管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市场约束机制。不难看出,对银行的风险监管应是当今世界各国监管当局监管发展的方向。所谓风险监管,就是指根据银行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性、流动性、盈利性以及内部管理的评价,提高监管要求,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管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风险带来的损失。它偏重于事前防范。风险监管体现在我国中央银行具体监管事务中就是要逐渐由监管的第一阶段向监管的二、三阶段转换,即向商业银行开办的新业务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市场退出方面的监督倾斜。多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监管过分注重市场准入监管(即监管的第一阶段),而对风险监管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市场退出的监管几乎是空白,对商业银行新兴业务监管更是疲于应付,监管时滞性尤为明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如中农信、海发行等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最终仍是以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为代价才得以实施就是例证。这不仅弱化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乘数效应,削弱了市场惩戒的约束机制,而且扭曲了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助长了一定的道德风险,使市场产生错误预期。

在监管当局事后监管上,应建立起激励和惩罚的双重机制,严格落实监管结果,树立监管当局权威。要形成一种机制,对于被监管者必须遵循监管的条件要求,否则其逃避管制的成本要远走高于由此而得到的收益,使其得不偿失而不得不收敛其“不轨”行为。由于我国尚缺乏有效的处罚标准,一些法规量性规定不足,许多具体事务和除了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实际运用中操作性不强影响了监管质量外,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过于简单(就是有明文规定的执行起来也往往大打折扣),相当多还停留在重轻处罚的层次上,监管当局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

三、制度约束:金融全球化中我国监管当局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的《新资本充足率框架》,将信息披露作为确保银行资本充足的一个内在要求,要求银行应向公众披露资本结构、风险构成及资本充足率三方面的信息,监管当局(中央银行)也应促进被监管者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强制被监管者进行信息披露,并以此建立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国外监管当局的通行做法是通过立法强制被监管者适时、真实披露应披露的所有信息,让公众知晓,并辅以严格的处罚措施进行惩戒。而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方面则严重滞后,尽管在此方面社会公众并没有更多迫切的要求,但这是建立在以国家的信用为担保的前提下。因为众所周知,一旦某银行出现了倒闭、破产,国家不会坐视不管。而加入WTO后,央行监管必然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向以市场约束的方向转变,外资银行同样会倒逼监管当局要享受与中资银行同样的待遇,而一旦外资银行由于信息披露的不真实导致了其经营的亏损、倒闭,难道也要监管当局进行补偿吗?

(二)现行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以1995年《人民银行法》出台为起点。我国银行监管走上了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已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法》为核心,《商业银行法》为基础,各种银行监管规章制度相配套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简称“六法一决定”。但应该看到,现行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加入WTO后银行业对外开放,以及监管标准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具体体现在:

(1)《中国人民银行法》解决了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监管授权问题,但其规定过于原则。应针对现行法律中的薄弱环节,尽快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准则制度,完善中小金融机构联合、兼并、重组的法律规范以及金融新业务中的法律制度(如商务在银行业上的运用等)。

(2)《担保法》规定抵押物只能是不动产,而国外担保抵押形式很多,包括:信贷资产、实物资产、或有资产(应收帐款)等。

(3)现行的处罚手段不适应风险监管需要。目前,中央银行对被监管对象的处罚手段包括:警告、罚款、赔偿损失、取消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责令停业整顿、接管、吊销经营许可证和撤消等,其中,罚款是实际执行中运用得最多的强制性措施。由于法律规定的处罚限额偏低,相对商业银行违规所得来说,处罚金额无关轻重,因此,对处罚对象起不到预想的效果,使监管当局处于一个被动和尴尬的境地。

(4)银行监管法律涵盖范围窄,与综合监管趋势不相适应。国外发达国家实施综合监管时,除对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监管外,也需对银行的母公司及其境外附属机构实施风险监管。我国现行监管法律只授权人民银行在市场准入审批时审查股东资格,无权对银行股东财务状况实施审查,也无义务对商业银行附属机构进行监管。

(三)监管的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不适应银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内银行内控制度的日益完善,加之上市步伐的加快,银行演变趋势必然是逐渐成为产权制度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商业银行。从目前国内现状看,首先,上市银行的监管主体呈多元化现象,若中央银行监管手段和方式市场化步伐依旧,将难以有效发挥其对上市银行的监管作用。其次,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推进,世界各国金融监管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得到加强,逐步形成了各国监管当局普遍接受的监管原则和标准。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75年、1997年和1999年分别出台《对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和《新资本协议》,这些文件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对各国银行监管的标准制定已经或正在产生广泛影响。我国即将加入WTO,该组织委员会文件——GATS及FSA协议中有关银行监管规则,如市场准入、国民待遇、透明度、最惠国待遇和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等,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条约。目前我国监管的国际化水平较低,加入WTO后必将给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四、监管国际化:构建具有特色的银行业监管新框架

(一)积极培育适应我国市场新秩序的监管模式

对于转型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监管究竟适合哪种监管模式,在全球经济界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由于转型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商业化进程还较为短暂,金融业发展还处于相对稚嫩阶段,而往往欠发达国家央行行使商业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又较发达国家更为充分,一身兼二任,既扮演金融监管的角色,又执行货币政策的目标,这有助于在发展中规范商业银行的种种“不良”行为,尽量降低其在转型中的金融风险和机会成本,积累监管经验,维护金融业的稳健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金融监管实行分业监管是基本适合当前国情的。但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延伸,世界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是大势所趋,银行监管相应也将发生转变。

综观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其监管体制改革正由分业监管向综合监管的模式转变。美国自1999年通过《金融服务化法案》后,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合为一体,实施混业监管的策略;德国财政部所属的三个各自独立的金融监管部门(联邦贷款监督局、联邦保险监督局及联邦股票交易监督局)也合并成德国联邦金融市场监督局;日本大藏省也是单独列出一个专门机构从事对该国金融市场的综合监管。目前我国入世在即,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涌入将使我国的金融监管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治已病易,治未病难”,因此建议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密切关注金融市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征,积极培育适应我国金融市场新秩序的监管模式。

(二)培育银行监管的微观基础,坚定监管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

我国有效的银行监管应强调监管成本最小化和监管效率最大化原则,减少监管当局的审批环节和高成本的检查活动,充分发挥银行和中介机构监督管理的作用,明确银行信息披露责任和范围,建立健全市场约束机制。同时,应引进和国外先进的银行监管经验、工具和手段,适应国际惯例,使监管工作和银行运行与国际接轨。同时,加强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当局联系,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三)监管重点后移,着力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银行体系安全

在金融监管日益严格的今天,金融机构通过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来逃避监管。在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动态博奕中,监管对象将削弱内部控制机制,加之我国信用意识薄弱,金融市场环境不佳,银行内控制度约束作用更加弱化。因此,监管当局应尽快实现银行监管重心由市场准入向风险管理和建立退出机制转移,督促银行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保持资本充足,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评估金融创新的风险状况,控制金融创新风险,减少和消除银行风险的传染,确保银行体系安全。

(四)加强监管长期规划,实现持续性监管

篇5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始建于1995年,其前身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在当时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潮刺激之下,盲目开始扩张,最终因管理低下、缺乏监管、违规投资、信用缺失等原因,积累了大量金融风险。为有效防范风险,国务院决定对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展清理整顿,并着手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政府占三成,其余七成可由企业单位和个人入股。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 年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从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就真正的建立起来了。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整体实力快速增长。2013 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 15.18 万亿元,比 2012 年同期增长 22.93%,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10.03%;负债总额达 14.18 万亿元,比 2012 年同期增长 22.89%,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10.04%;截至 2013 年底,我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 145 家。2014 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 18 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为 13.8%,不良贷款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二)地域发展关联度高。截至 2014 年,全国共有 145 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千亿元规模以上 29 家,已上市 3 家。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主要被限定于其所属的中心城市,而不同城市之间经济总量以及金融环境的差异,成为导致不同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全国范围看,经营绩效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资产规模 5,000 亿元以上的共 3 家,分别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盈利规模在 70 亿元以上;资产规模在 2,000 亿元至 5,000 亿元的共 9 家,盈利规模在 25 亿元至 45 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 1,000 亿元至 2,000 亿元的共 17 家,盈利规模在10 亿元至 25 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 1,000 亿元以下的共 116家。资产规模最大的 10 家城商行总资产占比 40.82%,净利润占比 37.18%,体现了较高的集中度和两极分化程度。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一)职能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

随着银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银行的管理法规日臻完善,加上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愈来愈科学,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职能将进一步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银行业务多元化,可以分散风险,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能使得收入来源渠道也多元化,且各种业务直接可以做到交叉互补,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可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这样既节省客户同银行打交道的成本,又提高了金融业的服务效率。城市商业银行向综合化发展、全能化运作,是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提升竞争力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自 2013 年 7 月 20 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及自 2015 年 10 月 24 日起不再设置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应好好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发挥其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将采取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也可从中获利;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地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向前迈进一步。

(三)发展虚拟银行

传统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但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服务能力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依靠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因此,网络银行将为城市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要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优势,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网络上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这将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稳健、发展、效益之间的关系。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任何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想法都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依法合规、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前提。从目前实际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是发展的动力不足,而是发展中的冲动往往因渴求发展而忽视稳健的问题,所以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效益与稳健三者之间的关系。决不以一时的发展、效益为代价而破坏稳健的基础。发展是建立在稳健发展上的发展,效益是建立在稳健基础上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样才算是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篇6

客户掌握控制权。客户将变得越来越博学、聪明,成为了解金融服务的成熟用户,他们将只对能够满足其特定需求的服务供应商感兴趣。

小环境中的专业化竞争。市场合并的趋势将继续,使大型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但他们将遭遇大量灵活机动的竞争对手,包括社区银行、行业专家和擅长提供特定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之间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将进一步升温。

新型劳动力异军突起。提高生产力和效率的需求将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但吸引并维系人才的竞争也将愈演愈烈。

制度遵从的透明性。银行将部署集成的全球化企业系统和流程,以确保执行全球标准时的透明性和可核查性。

密切关注技术。支持快速准确的决策并提高运行灵活性和效率的技术,是所有这些变化的实现因素。成功只属于能够跟踪并分析特定客户需求,同时利用有利可图的可靠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的专家。

这次调查显示,为了在今后10年中保持竞争优势,银行必须即刻开始行动起来。到2015年,银行市场的将完全以客户为中心,由大型跨国银行统治,辅助以专业的金融服务供应商。激烈的竞争、全球规章制度和新技术的出现将重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版图。技术还将驱动人力资源分配发生根本变化,对生产力、效率和可盈利性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趋势现在已经明朗化,但在完全实现以前,全球银行业的竞争格局还将发生意义深远的变化。

四个战略问题

IBM认为,这些市场变化对传统银行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意义深远的变化引发了对四个主要战略问题的关注:

更改业务模式。新的业务模式必须为需要工具、信息和选择权的客户提供适当的价值。

有针对性的增长。银行必须确定目标领域并为此而努力。通过与专业供应商合作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行效率,以便与市场中灵活的新兴力量进行抗衡,这是关键的成功因素。

新型劳动力的选择。金融服务供应商需要将海外作业等低成本的灵活劳动力,选择权集成到其运行结构中。吸引并维系人才,将成为主要管理任务。

灵活的基础设施。IT投资必须聚焦于如何提高响应性、弹性和全企业协作能力。

主要业务增长领域

银行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创新呢?IBM调查确定了大量的增值选项:

抵押贷款。随着自动化操作帮助大幅度降低成本以及产品创新实现了大幅度的价值链改进,抵押贷款业务将成为巨大的业务增长机会。IBM预计,到2015年,抵押贷款的平均发生成本将从2003年的1425美元降至400美元。

RFID(无线视频识别技术)将成为市场领先的付款技术。银行将需要一系列创新的付款方案以保持竞争力。据预测,从2005年到2015年,RFID卡将实现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

服务打包。产品和服务集成与捆绑领域的创新,将通过现有产品的商品化在未来实现大幅度增长。对银行来说,这代表着交叉销售机会、更高的客户借贷以及降低账户维护成本和风险(因为银行要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客户)。

篇7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一个问题和两个解决方案,以帮助解决特别是在包装印刷行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西方在使用水基油墨和清洁剂代替更加传统的溶剂型药剂中取得巨大进展。这种转变已经帮助减少了超过80%的溶剂排放和90%的毒性液体和废气。这不仅保护环境,而且之前被归类为有害物质的废料也可以被作为无害物质进行回收利用或处理,从而节约了处理成本。

这些首先关系到生产率。传统上,中国的工业生产过程还不是很有效。由于廉价劳动力充足,人力资源被用于质量控制,而质量控制的操作主要基于筛选不合格材料以保护客户的原则。众所周知,客户(特别出口市场的客户)希望产品没有任何缺陷。要实现此目的,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发货给客户之前移除有缺陷材料,第二种方法是使用质量控制系统来确保有缺陷材料不会在第―生产现场生产出来,后者在大约30年前的西方非常受欢迎。这是“一步到位”(getit right first time)的哲学。

但是如果劳动力廉价,这种方法就受争议了,因为没有理由投资可帮助“一步到位”的工艺或技术。但是,有必要了解,制造不良品本身的污染程度与制造高质量产品相同。从环保角度看,中国正进入一个不接受制造不合格产品的时代,因此,投入必要资本以确保此事不会发生是至关重要的。此类投资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污染水平降低,这极大有利于中国的内部环境;而第二个好处是为位于出口市场的客户降低成本,并且可缩短交付周期,原因是减少或免除了最后的检查过程。

在上海国际印刷包装纸业展览会(2014年7月3日至6日)上,伍德国际联合香港有限公司(Wood and AssociatesInternational)届时将从英国引进两项技术。良好的往绩记录证明,这两项技术均提供了上述两个好处。第一项技术是Webranger:一个非常便宜的设备部件,可轻松装配到印刷机或模压机,确保模压或印刷图像精度的良好控制。它可以在印刷过程中查看印刷材料的重复精度,如果它发现与所需精度存在偏差,就会警告操作员对机器进行调,或者会令机器停止以防止不符合规格的材料被印刷出来,从而良好地控制重复精度。更重要的是,其张力控制器采用反馈系统,以确保重复精度保持在正负5 U的偏差范围。

这家公司还提供了一个被称为A.V.I.S.(自动化视觉检测系统)的系统。该系统使用摄像机和反馈系统来检测印刷材料,以查找出其他方面的印刷瑕疵,例如,配色、斑点、划痕等。当后阶段印刷程序往后还有其他脱机程序(如贴箔、切割、压片、折叠)时,此类系统就会至关重要了。

在上海展会期间,伍德国际将引进获奖的Avis改进系统,该系统专为使用冷封装技术的糖果包装而开发。在这种情况下,包装的一面必须使用油墨印刷,但另一面必须使用黏合剂印刷,并且要与油墨对齐。上述系统能够使用一个摄像机来同时检查包装的两面,从而确保精度显著提高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图2)。

记住,现在大多数在欧洲使用的这类型产品在中国制造,因此欧洲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市场。有趣的是,欧洲曾经不仅出口这种产品的制备,还输出与生产这种产品有关的污染。这项技术将帮助减少污染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确实,每台这些系统设备通常远不到100,000美元,英国工程供应商还为这些系统设备颁发证书,以证明制造商已经完全尽力控制和减少这些系统设备造成的污染水平。

第二项技术趋势关注将全息效果应用到包装上,这项技术趋势主要在西方运用,但在中国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许多中国香烟品牌出于以下两个原因在包装上使用全息效果:第一,它令产品抢眼且外观奢华;第二,如果全息效果应用得好,它还可增加伪造者抄袭产品的难度。但使用这项技术的不仅有烟草工业。它被许多品牌产品使用,从牙膏到月饼。

全息效果的实现方式需要两个制造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制造全息烫印箔、冷转印箔或全息层压形式的全息材料。这些产品由专业制作全息效果的公司制造,然后制造大量的箔和层压(每年可制造数百万平方米)膜。很少有同一家公司既做印刷又制造全息薄膜,因此,全息材料必须运输至需要它的地方,而运输的距离可能会很远。

为丹麦政府所做的针对此生产过程的仔细分析表明,与生产全息材料有关的工业步骤和将全息材料运往使用地点的运输过程制造出大量污染。因此,我们会看到,能够在印刷过程中同步制作全息效果的设备将大受欢迎。这不应与印刷步骤的烫印箔应用相混淆。这种工艺只需要在其中一个印刷台应用罩漆后,由专有系统实时即时地制作出全息设计。任何类型的机器(无论使用何种印刷基材)都可以采用这种工艺(图3)。

这个系统的发明者得到了欧洲政府的拨款,旨在开发一系列桌面型印刷机替换大型印刷机,特别是想减少包装过程产生的污染和碳足迹――这仍然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这个系统无需使用和制造传统的全息材料,但却能实现相同的效果。但是意大利存在另一种已开发的技术,由于该技术能够产生全新的包装视觉效果,因此将获得胜利。

这项技术使用获得专利的压花系统,无需使用油墨漆或其他材料即可产生上述效果。效果如此惊人。由于该工艺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并且能产生美观的光学可变效果,因此在欧洲的包装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由于这种光学可变效果难以复制,因此拥有一定的安全防伪价值。一些欧洲高端品牌正在利用该工艺来提高其包装的美观性,同时融入微小的涂层,使检查员能够区别正品和假货。

由于该工艺完成的“全息”印刷与油墨印刷完全对齐,因此它还可以用于印刷型安全标识,令全息图发挥除安全墨水以外的额外安全防伪功能,并能跟踪二维码、序列号、RFID等信息。

当考虑光学可变技术(如安全油墨和全息图)的使用时,它们的安全价值仅与在其制造和分销过程中部署的安全措施一样好。在西方,非纸币应用的最高水平技术是一项曾经由Microsoft独家专有并多年来用于保护其Windows和其他CD-ROM(只读光盘存储器)的技术。它是一种3 D印刷术的形式,可用于塑料或纸质产品。Microsoft最近才许可其他公司使用这项技术,而上海印刷包装纸业展览会将首次在中国公开展示这项技术(图4)。

它可被喷射造型法或紫外线固化技术加以利用,以便保护、包装和提升品牌。多个示例将向中国的指定客户展示,以给予中国公司将其全息创造技术提升至一个革命性的领先水平。其次,这个理念将会令中国的印刷型文献和包装物项步入世界级,从而以对生态环境友好的方式促进出口。

这个展览会被选择作为这些技术在中国的首发场地是因为展览会的主办方上海现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是下属于上海世博集团的专业展览公司,还是中国展览行业首个IS09000认可的展览公司。此外,它还在2004年成为了UFI(全球展览业协会)的一员。公司始终致力于在促进国内外贸易、科学和技术交流中作为桥梁和纽带发挥重要角色。

上海国际印刷包装纸业展览会是一个领先的国际印刷展览会,旨在开拓中国和海外市场。印刷包装纸业展览会以“国际化、品牌化和专业化”为宗旨,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印刷行业的顶级制造商在其中展示其设备、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的理想活动。

篇8

机构形态由以物理网点为主向以虚拟网络为主转变

随着金融网络化和网络金融化的发展,客户对银行物理网点和柜台的依赖减弱,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线上方式就可以办理转账、消费支付甚至投资理财等各类金融服务,现金存取也可以借助各种自助设备完成,自助服务迅速替代传统的柜面业务。辖内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了“电子银行+自助渠道+物理网点”的立体客户服务体系。

自助服务设备明显增多。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来说,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可以弥补中小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不足,实现服务区域和服务时间的全覆盖,使物理网点少的中小商业银行有机会跟大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体验。而大型银行为有效减轻网点柜面工作压力,提高网点服务品质,也在不断加大自助设备投入。截至2013年6月末,湖北省内商业银行离行式自助银行、ATM机具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97.02%、83.97%。而同期网点总数仅增长22.77%,离行式自助银行、ATM的发展明显加快。从增量来看国有商业银行仍占大头,从增速来看中小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正在奋起直追。股份制商业银行离行式自助银行与人工网点的配比已经达到1.76:1,其中浦发、华夏银行分别高达2.90:1和2.85:1。在国有大型银行中,交通银行武汉分行该比例也已经达到1.48:1。

自助服务范围不断拓宽。近年,辖内商业银行不断加大自助渠道和电子创新力度。目前,自助渠道功能范围大部分已扩大至包含取款,对私/对公存款,本行对私/对公转账、跨行转账,小额结售汇,代缴费,基金、外汇、贵金属买卖,第三方存管,B股银证转账,IC卡圈存、圈提等交易。有的商业银行逐步实现了手机加载银行卡账户,在自助银行上采用非接触式存、取款服务,实现电子银行渠道交易的短信确认支持;有的还引入和开发自助发卡机,实现客户自助发放借记卡等等。

自助交易量明显增多。近几年,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的业务量和交易金额也是越来越大。交通银行总行半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其手机银行客户数较年初增长33.7%,交易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08.45%和127.80%。招商银行总行半年报披露,该行2013年上半年零售、公司电子渠道综合柜面替代率分别达到91.85%,57.49%,分别较2012年提高1.19%、5.09%。应该说部分辖内银行已经开始逐步构建一个物理网点为主、电子化为辅,全面协调的立体化服务体系。

物理网点形象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一是网点营业面积不断扩大。二是网点分区合理、功能升级以及私密的服务空间让客户享受到尊贵的服务体验。各商业银行已装修改造网点都在扩大面积的基础上实现了功能分区,一般设有咨询服务区、自助服务区、电子银行区、产品展示区、营销信息区、开放式柜台服务区、封闭式柜台服务区、贵宾客户区、客户休息等候区等。三是更多地考虑客户需求。各商业银行新迁址或新设网点门前开阔,网点停车位比较充足。网点软环境得到改善,网点软装饰个性化趋势明显。网点自助设备配备增多,业务分流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网点外部形象稳步提升。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网点都安装了LED显示屏、液晶电视、橱窗广告和户外灯箱,能对新业务、新产品进行不间断的宣传,大大提升了网点形象和对外宣传能力。与以前相比,商业银行网点硬件及装修一流,极大提升了广大客户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下一步,商业银行的网点布局和发展应体现由物理网点向虚拟网点、自助服务的转变。实体网点应呈现“量降、价(值)升”,体现出高价值的业务安排;电子渠道交易应呈现“量价(值)齐升”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好电子渠道与实体网点协同服务的优势,努力实现“实体网点电子化”、“电子渠道智能化”的发展目标,逐步提高电子渠道交易占比。一是指导思想上,要以零售银行经营转型为动力,以自助银行全功能型、全流程型、全产业链形为着力点,以监控集中化、服务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平台自动化为途径,提升渠道分流能力,实现业务发展。二是发展方式上,大力发展离行式自助银行、社区自助银行(自助终端)为代表的自助银行,大力发展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Ipad银行为代表的电子银行,大力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银行,以及以远程视频柜台为代表的新型银行等,使自助服务、在线服务成为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交易和服务的重要渠道。三是进一步加强物理网点建设。银行网点不应该也不能再“千人一面”,从最初选址到装修设计,从功能分区到业务处理都必须体现各银行的文化特色和当地的特点,要加快形成以网点分类、功能分区、客户分层、业务分流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服务模式,体现营业网点的个性化、特色化。坚持打造“绿色网点”、“人文网点”,既高度重视客户体验,满足客户服务需求,又充分考虑员工利益,为员工着想。

业务边界由有限向趋于无限转变

随着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开始通过网络涉足金融业务,如支付宝、快钱等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公司。金融企业通过各种、代销业务涉足一般商业活动。互联网金融使得银行与一般企业界限模糊,为了应对挑战,商业银行必须跨出门槛,为客户提供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乃至商业服务在内的一揽子服务,以此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

跨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如中国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既提供信息、交易撮合、在线交易等电商服务,也提供支付结算、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还具备博客、论坛、商圈等社交功能。另外也还有中国交通银行的“交博汇”、招商银行的“非常e购”、中信银行的“金融商城”等。

搭建网上社区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家商业银行敏锐地捕捉到客户对虚拟社区服务的需求变化。针对目前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深入普及,招商银行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形式拓展宣传新渠道。目前,搭建网上社区平台的还有中信银行、武汉农商行等多家商业银行。

下一步,商业银行应该是围绕自身优势开发增值服务。通过综合化经营、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形成自身的数据源;根据银行信息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行业分析、投资建议等信息服务;以专业化优势为客户提供涵盖投资、外汇、保险、住房贷款及企业银行领域的专业理财方案和财务建议,为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及传承提供解决方案。其实,前面提到的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我认为其最核心的战略意图就是获取一线市场数据,加速推进银行自身金融业务发展。

发展模式由规模经营向范围经营转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息差将不断收窄。在这种情况下,靠做大资产规模增加盈利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中间业务收入将成为商业银行的又一大利润来源。因此,商业银行必然从重视资产的规模经营,逐渐转向客户群体与市场的范围经营。

大型企业客户业务占比逐步下降。从贷款户数看,湖北省大型企业贷款户数比年初减少99户,中型企业比年初增加944户,增长8.84%,而小微型企业比年初增加3512户,增长13.28%。从贷款余额看,湖北省大型、中型和小微型企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长4.89%、14.80%和16.59%。从存款情况看,也反映出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客户存款在数额、占比上的双升,大型企业客户存款虽然数额保持稳定,但占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个人客户迅速增加。从调查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数平稳增长。如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6月末个人客户数比年初增长3.81%。与此同时,中小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数呈现快速增长。如浦发银行武汉分行7月末个人客户数比年初增长9.53%。

客户群体范围的扩大将为银行带来更好的效益和更广阔的发展。在针对客户群体的竞争中,商业银行必须摆脱依赖于单一产品或渠道优势的传统做法,运用一切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来扩大客户群体。一是利用各类信息包括网络信息搜寻目标客户,提高营销客户的效率。二是通过网络金融服务,打破营业网点地域和业务营销人员数量少等因素对银行服务的限制,实现对大范围客户的有效服务。三是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客户忠诚度,巩固客户群体。

商业模式由垄断竞争向合作共赢转变

在将来,银行自身一家单打独斗、包打天下的做法将远远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就目前来看,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类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合作模式表现多样。

银行同业合作更加深入。除了原来常有的同业拆借、银团贷款等等合作外,现在商业银行开始在支付结算、科技服务、财富管理等方面加强业务合作。2013年4月24日,中国民生银行、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等33家中小金融机构共同组建“亚洲金融合作联盟”区域性金融合作组织,兴业银行武汉分行当前与省内外1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银银平台合作。

金融同业合作蓬勃发展。面对企业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辖内商业银行加强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将银行业务与信托、证券、保险公司等业务相互渗透与整合,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创新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

跨业合作方兴未艾。在新形势下,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非金融企业通过精准定位各类客户的偏好,向其推送包括金融产品在内的各种消费品和服务,这种点对点的精准服务一方面可以降低银行的服务成本。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和产品将使银行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同时,为了满足客户综合金融服务的需要,商业银行的产品必须向多元化、综合性方向拓展,需要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开辟更广泛的业务合作。

业务营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

从调查情况看,湖北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营销方面各具特色。除了传统的“以老带新”营销、组合营销、分层营销、集群营销、“扫街”营销以外,还有部分适应大数据时展的新的营销模式和手段。

营销方式远程化。近几年,部分商业银行远程银行中心(电话银行中心、呼叫中心)改变以往以受理咨询、简单交易为主的定位,延伸服务范围,努力打造远程客户服务体系,形成对传统渠道的有益补充。具体来说包括:远程客户拓展,在不断完善客户服务跟踪回访的同时,对潜力客户、流失预警客户开展针对性的挖掘与拦截;远程业务营销,借助商业银行领先的数据库营销技术与客户分类模型,远程银行中心与分支机构配合,提炼整理基于客户需求的营销模型,全方位、全天候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求;远程贷款发放,充分发挥远程银行“全天候、快反应”特点,与银行分支机构客户经理密切联动,打造“客服电话+客户经理”的贷款新模式。

营销终端移动化。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渠道,把合适的营销信息投送给每个顾客。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深入生活的每个领域,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网上银行的基础上迅速推出多款移动金融产品,并开展网上营销、移动营销。

营销目标名单化。名单制营销使得银行的客户开发工作更有的放矢,提高了营销的精准性。一是通过银行业务数据分析,挖掘潜在客户,指导客户经理开展针对性营销。二是辖内商业银行各省级分行积极拓展与省政府相关部门,如科技厅、金融办、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工商联等的合作,取得推荐企业名单,实行名单制营销。

营销指导专业化。商业银行总行或省级分行加强宏观经济分析及板块研究,把握机遇,坚持计划先行、方案先行。通过深化行业客户细分,研究区域经济热点,强化专项产品推广,推进行业营销指导,引导对公业务有序发展、转型发展。

营销力量集中化。首先是商业银行总行或一级分行营销部门需要通过数据集中和云计算对潜在客户进行筛选,准确分析客户需求。在对银行内部数据加强分析利用的同时,也可以积极探索通过互联网加强客户获取,如与淘宝、京东、苏宁、支付宝等合作批量获取客户,通过微博、微信获取客户等。其次是总分行的中后台业务部门要围绕数据中心,优化分析模型,抓住目标客户的关键业务与财务活动开展分析研究,对每个客户形成业务和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最后,才是基层银行网点客户经理根据总分行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按图索骥”向客户营销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提升客户满意度。依据对客户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搭建数字营销平台,通过前中后台的紧密合作实现高精准、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新型营销。

资产业务由重增量向重存量转变

截至2013年6月末,湖北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量已突破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02%。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并重转变,银行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将不可持续。为此,我们必须在注重信贷投入增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盘活现有存量信贷资产。

为此,商业银行要从两个方面积极盘活存量资产。一是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增强存量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化解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二是优化信贷资产结构。要加大对存量表内贷款结构的调整力度。贷款规模的安排尽量侧重考虑实体经济的需求,尤其保障具备较好条件的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配置,用足、用好有限的信贷资源。

负债业务由被动负债向主动负债转变

从调查情况看,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抓源头,搭建省、市、区三级机构业务平台,取得各类资格,抓预算单位开户,抓财政资金使用,大力推进负债业务,尤其是存款业务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被动负债即存款仍是商业银行主要负债来源,并且占比持续提高。截至2013年6月末,湖北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已超过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3.6%。各项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80.61%,比年初提高2.86%,比2012年同期提高3.5%。从存贷比看,6月末湖北省全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9.02%,比年初下降1.6%,比2012年同期增加0.3%。湖北省法人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6月末的存贷比分别为63.94%、60.48%,资金运用仍显不足。

客户金融资产仍以存款为主。从全国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的占了绝大多数(90%以上),主动负债在资金来源中占比仍过低。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大,发展主动负债动力小,中小商业银行因为网点少、规模小、资金紧张,为规避流动性风险,近年来迅速发展主动负债(发行债券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甚至开展资产证券化)转变,加强对负债业务的管理,主动规避流动性风险。将会按照结构对称的原则,根据资金运用来匹配资金来源,通过金融市场直接筹集资金,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保持一定的对称关系。

银行服务由共性向个性转变

从调查情况看,各商业银行按照自身的认识和管理服务水平都有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加强产品创新,提高服务针对性。各家商业银行在个人、公司、机构、金融资产服务、渠道等主要业务领域,加大了产品创新研发力度,提高产品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出了多币种信用卡、账户管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存管、增利型理财产品、账户原油、安卓网上银行等一大批产品。

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各家商业银行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全面推行差别化服务策略,建立个人客户星级分层服务体系。在统一客户评价、对客户进行星级评定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星级客户,在服务品牌、服务内容、服务渠道、服务费率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策略,建立层次清晰、协同一致的星级服务体系。如工行湖北省分行仅2012年就完成了533个业务流程紧迫性问题改造,实现了客户办理借记卡开立、电子银行注册、工银信使定制等多笔业务的整合;创新产品营销服务模式,推出了个人银行客户与财富顾问互动联络服务,完善了接触点营销和事件营销模型,增强了客户服务能力。

拓展服务渠道,改变客户体验。许多商业银行推出了诸如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手机钱包等服务方式和渠道。部分银行提出通过学习、观摩美国苹果体验店、安快银行等国外创新型网点,筹建“体验式银行”、“电子银行体验专区”,以重塑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尝试改变客户体验以及传统银行服务方式。

个性化服务集中于高净值客户。就真正的个性化服务来说,目前还主要集中于高净值(高端)客户。各家银行针对高端客户有高端的红酒品鉴、艺术品鉴赏、高尔夫球会、私人飞机、游艇接送等增值服务,对社会大众会提供教育类服务、医疗服务和机场贵宾服务等增值服务,增值服务体系日渐丰富。如招商银行在国内首创“家庭工作室”,为可投资资产超过5亿人民币的超高净值家庭设立专属于该家庭的专家组,针对家庭资产制定专属的投资和风险控制策略,为家庭成员定制独一无二的发展计划,并为当前阶段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如湖北银行通过个性化定制理财方案,吸引了一大批有投资、资产增值需求的公司类客户。

虽然现在各家商业银行都在谈转型发展,但从实践情况看,仍然存在转型战略雷同的问题,同样产生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商业银行要形成自身的特色,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就必须适应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的发展,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目标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量身定做金融产品,针对不同客户展开个性化服务。

风险管理由控制内部向防范外部转变

风险管理一直是各商业银行的重点工作,普遍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风险,重点从提高审批质效、加强资产监控、降低资本占用、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通过风险管理的“前移”、“下沉”,实行集中化全程管理,取得良好成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银行内部风险得到较好控制的同时,外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越来越大。

外部风险来源多样化。目前,银行业外部风险来源包括小贷公司、典当行、担保机构、民间融资、非法集资、影子银行,以及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各种业务合作关系的金融同业、工商企业等等。与银行业原来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等传统风险比,外部风险事件呈现来源多样、形式复杂、防范困难的特点。而这些公司(领域)发生的风险事件,往往会传递至银行业,最终对银行的业务经营产生不良影响。

外部风险事件对银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云计算的条件下银行、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一时一地、一个单位的局部风险,可以迅速扩展为系统性、全面性风险。如“钱荒”的起因仅仅是一起小小的同业违约事件就是明证。此外,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银行的负面舆情通过微信、微博被迅速传递,甚至被放大,银行声誉的风险增大。

电子银行网络安全面临挑战。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银行业面临客户信息、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以及信息系统的安全挑战。一旦信息体系破坏和黑客侵入、网络中断等原因,导致信息资源的扭曲和传输障碍,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针对银行客户资金的网上欺诈、电话欺诈日益泛滥,呈现集中化、长期化、复杂化的特点。电子银行的交易安全和反欺诈工作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外部风险管理工作。一是改善外部风险管理人力资源配备,提高监测手段,定期分析潜在的外部风险的主要来源及影响渠道。建立规范化的外部风险监测、处置流程、应对预案,形成全员识别、监测、发现、报告的机制,防范外部风险传染。二是形成风险防范合力。要加强客户安全教育,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电信运营商、政府互联网安全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在全社会构筑起一张外部舆情监测、网络安全教育和有效惩治在线欺诈的防护网,广泛搜集、分析、加工各类风险信息,加强风险报告的前瞻性和时效性。三是在IT技术和信息安全的管理运营方面加强资金投入,购买最好的软件硬件,保证系统高效、安全地运转,防止类似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的发生。四是主动应对银行声誉风险,开展有效沟通,及时准确银行经营信息,科学疏导媒体、网络注意力和关注点。

科技保障由内部向社会化转变

网络银行的发展需要强化后台技术支持与维护做为保障。这些技术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硬件技术,主要指网络化服务所依赖的信息基础设施;二是软件技术,主要指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和知识整合技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早在1989年就曾指出:“10~15年之内,任何企业内只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哈佛商业评论》证实,外包模式是过去75年来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概念。在大数据时代,科技保障将从二线走向一线,从后台走向前台,商业银行在加强信息保密和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科技保障的分级、分类管理,推动部分科技保障工作向社会化外包转变。

篇9

存贷比衡量银行的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存贷比越小,说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低。然而流动性风险与银行的收益是相互制约的。银行在吸收存款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还需要向储户支付利息。同样的,银行在发放贷款降低流动性的同时,也会收到贷款利息。因此,流动性风险越高,银行的收益越高。商业银行往往在利益的驱使下,忽略了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酝酿着流行性危机。

为了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行监管,我国规定银行存贷比日均不得高于75%。然而在实际中,很多银行的存贷比都越过了这条红线,尤其是中小银行,平均存贷比远远超过75%。中国银监会于2009年初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对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良好的中小银行,允许有条件适当突破存贷比。即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中取消75%存贷比这一硬性规定,但是存贷比监管仍将作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日常考核的一项内容。那么,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到底是如何发展的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统计

由于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整体较低,而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相对较高,于是本文把商业银行按照规模分为两类——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分别研究他们的存贷比。本文采用存贷比的变化率来刻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发展趋势。如果变化率为正,说明存贷比在提高,流动性风险增加;如果变化率为负,说明存贷比在减少,流动性风险降低。

(二)线性回归

为了进一步验证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以存贷比为自变量,时间为因变量,分别研究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发展趋势,回归模型如下:

Yt=a+btXt+εt (1)

Y——时间

Xi——大型银行(或者中小银行)存贷比

三、实证结果①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图1为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这36个月中,我国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存贷比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型银行的存贷比低于中小银行的存贷比,而且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有增长的趋势,而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有下降的趋势。

本文分别计算了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月变化率,表1中的数据是将月变化率按照年度为单位进行平均之后的结果。从表1可以看到,我国大型银行的年平均存贷比变化率是正值,且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我国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是逐年增加的,且增加的越来越快。而我国中小银行的年平均存贷比是负值,且绝对值越来越小,说明我国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是在逐年降低,但是降低的速度有放缓的趋势。

(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2可以看到,在大型银行的回归结果中,存贷比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有增长的趋势。在中小性银行的回归结果中,因变量存贷比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的存贷比有减少的趋势。

将大型银行的回归结果与中小型银行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大型银行的自变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于中小型银行,说明大型银行的存贷比变化得比中小型银行快。

四、结论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和线性回归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我国大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正在逐年上升,中小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正在逐年下降。而且本文进一步发现,大型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的速度高于中小型银行流动性风险下降的速度。

总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有上涨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外资银行的竞争、国家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来自于银行自身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不足。商业银行应该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好权衡,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而忽略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数据库。

参考文献

篇10

一、内部因素

第一,不合理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产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产权制度的不合理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下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产权关系不清晰会引起导致政府对银行信贷进行较多的行政干涉,同时也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员工薪资等进行干涉,这会降低银行的管理效果。第二,银行内部存在道德风险。银行内部存在的道德风险一方面表现为信贷人员未尽心承担责任,在未充分核实公司真实情况下,将借款公司的虚假材料当作真实材料上报,这会造成银行作出错误的决定,将贷款发放给不符合标准的公司;另一方面表现为信贷员可能在贷前调查时,接受了相关公司的贿赂进而帮助企业隐瞒其不利因素,从而使得审查部门做出错误的贷款决策。

二、外部因素

第一,信贷软约束和利率软约束。信贷软约束在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借新还旧”。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政府追求就业目标或经济增长等原因,对于一个未完成的无效率投资项目,政府或银行往往主动或被动地追加投资,因为追加投资的边际收益可能大于放弃项目必须付出的边际成本(周兆生,2004)。政府的行政权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金的配置,预算软约束逐步变成为利率软约束。通过优惠利率、利息减免和债转股等种种直接或间接的补贴措施,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真实贷款利率(胡剑平,2006)。信贷软约束和利率软约束进一步易于引发企业的逃废债行为,导致银行不良贷款不断产生,增大银行体系的风险。

第二,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和偿债能力低下。经济市场化条件下,未解决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其资金不再是由政府拨款而是需要自行筹措,结果却使得国有企业来自财政的扶持资金大量降低。并且由于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不发达,企业很难通过该渠道进行资本的融通,因而只能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来维持经营活动。可见故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但部分企业技术落后,经营较差,无法在市场化经济下良好运行,盈利低下甚至破产,造成了较多的不良贷款。

针对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防止不良贷款的过度增加,本文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责应当是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则确保经济的稳定运行。政府需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银行进行管理的职能上来,而非对银行进行行政干预。政府只有区分出其职能的边界,才能进一步减少行政干预,为降低不良贷款率创造较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国有银行自身也需要向现代商业银行进行转变,这其中通过对产权制度的改革能够提高银行经营的透明度,加强银行决策的独立性,有利于预防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而造成的各种问题。

(二)推动资本市场的建设,通过金融创新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理

不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通过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将积聚在银行系统的风险进行转移。第一,商业银行可以运用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方式转移到银行资产负债表外,在资本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风险加权资产的减少而使得资本充足率提高。第二,银行为转移违约风险,在管理其信贷资产式可以采用信用违约互换的方法。通过该方法相当于金融机构对可能产生违约的资产交纳一定的保费,若是发生违约,则得到约定的金额赔偿。这有利于维护银行业的稳定性,且通过该方法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资产在市场上交易。

(三)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监管,规范银行业监管制度

篇11

一、普通股在一级资本中的重要性提高,使股票融资的吸引力上升,但必须权衡市场承受力以及新旧股东利益

为了增强银行监管资本在持续经营条件下的损失吸收能力,2010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提出要恢复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在监管资本中的主导地位,强调一级资本的主要形式必须是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并在当年9月召开的央行行长及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GHOS)上确定将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由原来的2%提高到4.5%,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由4%提高到6%,同时决定在最低资本要求基础上保留2.5%的资本留存缓冲(capital CONServationbuffer),全部由普通股构成,还指出各国应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占普通股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counter-cyclical buffer)或其他具有充分吸收损失能力的资本。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已参考国际组织和其他主要国家监管改革做法,积极推动实施有关计划,督促银行业提高资本质量标准。2011年5月3日,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将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确定为5%、6%和8%,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并提出若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这些监管要求将显著提高银行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本的动力。

截至2010年末,我国商业银行通过A股市场累计融资(含IPO、增发、配股以及可转债)总额达6387亿元,通过H股市场累计融资(含IPO和配股)5398.32亿港币。通过股票融资,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夯实了资本基础(图1),2010年末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为9.4%,资本充足率均值达到12.1%,同时改善了公司治理,加快了发展步伐,并抵御住了经济波动的冲击。从资本的具体构成来看,上市银行一级资本净额占全部资本净额的比重为78.3%,并且一级资本主要由普通股和留存收益组成。

主要商业银行的陆续上市也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行业结构更加完善,市场容量、流动性都明显提高。2010年末,我国上市银行的总市值达到3.79万亿元,占沪深股票市场总市值的14.32%,成为影响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2010年,银行业股票全年交易金额为2.1万亿元,占沪深股市总交易金额的3.84%,其中沪市14只银行股占绝大比重,累计成交额1.89万亿元,占沪市总成交额的6.21%。

但同时要看到,未来商业银行通过股票市场融资补充普通股本以提高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做法面临着来自市场和股东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由于银行板块在证券市场的占比较大,融资量通常较多,频繁发行会加大整个市场的压力。2009年以来银行业的密集融资就对证券市场运行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引起了一些波动。另一方面,当前上市银行的市净率处于低位(图2),最高的仅2.25,最低的只有1.38,二级市场价格接近每股净资产,增发、配股行为不会明显增厚净资产,且如果盈利增长跟不上融资速度,还会降低未来的收益率,现有股东可能会抵制融资活动。所以,银行在进行股票融资时必须审慎把握筹资时机,才能化解来自各方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要扩大一级资本的规模,商业银行需要逐步将筹集资本的渠道由外部转向内部,即通过内源融资的方式,不断增加留存收益以补充一级资本。留存比率(即股息政策)是关键因素,如果留存比率太低,会使得内部资本积累缓慢,从而削弱银行的正常成长速度和盈利能力;如果留存比率太高,又会降低股东的股息收入,减少对现有和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对股票的二级市场走势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未来的筹资活动。从上市银行的留存比率(图3)来看,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普遍较高,全部都在70%以上,国有银行则相对较低,在60%上下,还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二、对附属资本的监管新规使长期次级债务、混合资本债券等发行成本提高,有关债务融资活动将有所萎缩

2004年以来,长期次级债务、混合资本债券等债务资本工具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陆续推出,各类商业银行纷纷发行来补充附属资本。截至2010年末。已有46家商业银行发行6239.1亿元长期次级债务、有4家银行发行188亿元混合资本债券。这大大补充了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强化了银行业务扩张的基础,同时丰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有力推动了我国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2010年底,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长期次级债务、混合资本债券的托管额为5209亿元,占全部信用债券托管总额的12.56%。同时,有关债券的二级市场交易日趋活跃。2010年全年长期次级债券的换手率达到114%,同比提高了28%。

但是新的银行资本监管规则将使得有关债务融资活动的供需明显下降。

一是不得包含赎回激励机制将使得债券发行成本上升。

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资本监管改革方案中明确,附属资本的最低标准包括原始期限不低于5年、没有赎回激励条款并对赎回操作设定了严格的条件,如发行5年后方可申请赎回,行使赎回权必须得到监管当局的事前批准,银行不得形成赎回权将被行使的预期,行使赎回权时必须用同等或更高质量的资本替换赎回的资本工具,只有在银行收入能力具有持续性的条件下才能实施资本工具的替换或者证明其行权后的资本水平仍远高于最低资本要求,并规定2009年12月17日后发行的债务资本工具应满足上述标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长期次级债务和混合资本债券都达不到上述要求。以后,商业银行要发行符合最低标准的债务资本工具,其成本必然会上升,供给量将有所下降。

二是减少银行互持、额度限制等使债券未来发行空间有限。

之前。我国商业银行互相持有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长期次级债务现象很普遍。这明显压低了发行成本,刺激了银行发债补充资本的动力,但由此带来很大的风险隐患。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本义看,监管部门通过资本监管约束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防范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但长期次级债务的银行间互持相当于在没有新增资本进入银行体系的情况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得到了提高,信贷扩张无法得到有效抑制,监管目标无法实现。2009年10月,为了降低银行间债务关联性和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银监会下发

《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其他银行发行的长期次级债务要全部从附属资本中扣除。

这一举措降低了商业银行对长期次级债务的需求,使得其市场的需求方主要限于保险资金和农信社。目前,该规定的影响已开始显现。2010年,保险机构取代商业银行成为商业银行债券最大的持有机构,较2009年增加764.14亿元至3012.66亿元,占托管余额的49.43%,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而商业银行的持有量出现了较大下降,较2009年减少738.87亿元至2047.11亿元,仅占托管余额的33.59%,较2009年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同时,长期次级债务的发行利率明显走高(图4)。2009年,评级为AAA的“5+5”固息品种次级债发行利率在3.2%到3.32%之间,明显低于同期限、同评级的中期票据3.5%到4.8%的利率水平。2010年以后,同样品种的次级债发行利率大幅提高到3.9%-4%,与中期票据的发行利率相比已无优势,甚至还高出一些。银行发债补充资本的动力将减弱。

另外,《通知》要求主要商业银行发行长期次级债务的余额占一级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5%,这进一步限制了通过长期次级债务补充资本的空间。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披露的数据,2010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净额为39788.71亿元,按照25%的比例计算,长期次级债务的余额上限为9947.17亿元。2010年底,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托管的商业银行长期次级债务余额为5021亿元(上市银行占比九成),说明至多还能发行4900多亿元,还要扣除一级资本充足率达不到7%或5%发行标准的。若根据上市银行2010年报数据测算,未来发行长期次级债务的规模将被限制在4000亿元以下。

以上情况都表明,未来通过发行债务资本工具补充附属资本的空间已经相当有限,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方式来应对日趋严格的资本监管。

三、探索减少风险资产使信贷转让、资产证券化市场迎来机遇,信用债券市场结构或面临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信贷资产经营模式以持有到期为主,缺乏信贷资产的交易市场,使得银行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张,资本占用不断增加。这种经营模式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已经难以为继。杠杆率(即一级资本净额,总资产)监管指标的引入将会进一步促进这种转变。2010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就杠杆率计算方法与监管标准达成共识,决定自2011年3月起按照3%的标准监控杠杆率变化。2011年以来,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施新的审慎监管框架。在《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中引入杠杆率监管要求,并将指标确定为4%。

在这种背景下,贷款转让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通过贷款资产的出让转移缩小分母,银行的资本压力可以得到缓解。我国自发的贷款转让业务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2002年起商业银行开展贷款转让业务的申请陆续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之后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参与主体的范围也由商业银行扩展到包括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在内的多类金融机构。2009年以来,受新增信贷规模大幅增长、监管部门审慎监管要求等因素影响,贷款转让交易规模增长明显。但长期以来,我国贷款转让业务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没有统一的交易平台和文本规范,交易成本高,信息不透明,存在风险隐患。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2010年9月25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贷款转让市场正式建立。设立了统一的交易平台,出台了标准化的《贷款转让主协议》。到2010年末,已有49家主要金融机构签署主协议,未来市场的快速发展可期。

篇12

一、小企业贷款专营业务的主要形态

浙商银行鼓励各分行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业务创新,以个案创新的形式灵活高效地处理单个客户的业务创新需求,并注重从风险、效益、规范、流程等多方面加强对创新的全程管理。

1、简化贷款流程

(1)一日贷。浙商银行推出的“一日贷”产品,其特色在于银行预先对客户对象、抵(质)押物和担保机构进行了筛选和评估,减少了贷款审批时间,并且像存款一样直接在柜面办理,流程更清楚,答复更迅速,让客户感觉像在超市买东西一样便捷。系列产品包括“房屋抵押一日贷”、“市场摊位一日贷”、“担保公司一日贷”和“村民担保一日贷”四个产品,其共同的特点是直接在营业网点柜台申请,现场面对面进行评估,申请人当天就可以知道能不能贷、可以贷多少,在办妥抵押登记或保证手续后,借款人一个工作日内便可获得资金。以“房屋抵押一日贷”为例,最高额度可达200万元人民币。从担保方式上看,“房屋抵押一日贷”、“市场摊位一日贷”分别以浙商银行认可的自有住宅和大中型市场的摊位、商位经营权提供抵(质)押;“担保公司一日贷”由浙商银行授信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而“村民担保一日贷”则是面向浙商银行事先核定授信额度的村民,并由当地金融顾问推荐、由其他村民提供保证。

(2)小企业三年贷。“小企业三年贷”可以小企业组织名义申请,也可以个人名义申请。该产品以住宅、商铺、写字楼作抵押,贷款金额最高可达500万元,期限最长可达3年。小企业主的资金安排更自由、更稳定、更灵活,也免除了小企业主以往每年贷款到期需要重新办理申请、审批、抵押物评估登记等繁琐手续的烦恼。同时,由于该产品采取按月(季)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的还款方式,极大地减轻了小企业主的财务压力,真正做到“办一次手续,用三年贷款”,让小企业客户省时、省心又省力。

(3)生意金・自助贷。经营者只需向浙商银行提供营业执照、摊位经营证、承包(租赁)经营证明、合伙经营证明、经营许可证、纳税凭证等能证明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材料之一,并有本人名下有效足额的房地产抵押物,即可事先向浙商银行申请、开通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生意金・自助贷”额度。额度有效期最长可达2年。额度开通后,不借款则不付息。购物、取现、转账时若自有资金不足,即自动按需发放,资金实时到账,不受银行营业时间和网点的限制,随时、随地用款。贷款额度循环使用,卡中存款达到约定的条件,即可随时自动提前还款;贷款按实际使用金额计收利息;平时卡中存款照常得息。额度有效期满,信用记录良好,还可优先办理续贷业务。

2、突破担保方式

(1)小企业联保贷款。针对浙江商人“讲究诚信”和“抱团发展”的特质,浙商银行于2006年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小企业联保贷款产品。5个以上(含)彼此间十分熟悉的小企业或小企业主,自愿组成一个共同联保体,只要互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并向浙商银行缴存一定额度的保证金,便可获得不高于保证金3倍的贷款。根据借款人彼此间关系的不同,浙商银行将小企业联保贷款提炼成“生意圈联保贷款”、“老乡联保贷款”、“邻里联保贷款”和“同行联保贷款”四个主要品种,分别制订了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客户准入条件和风险控制措施。同时浙商银行将小企业联保贷款与浙江省内块状经济分布密集的特点充分结合,形成了“一对多营销”、“批量营销”的新模式,在工作量相当的情况下,一组联保贷款的总额几乎不亚于一笔大企业贷款,实现了小企业贷款的“规模经济”。截至2009年7月末,浙商银行小企业联保贷款已有79组联保体,授信小企业客户达到412户,贷款余额9.24亿元,户均贷款余额224万元,无不良贷款和欠息。

(2)桥隧模式。针对科技创新型小企业未来股权溢价空间大,外界股权投资兴趣高的特点,浙商银行与专业担保公司创造性地提出了“第四方承诺”的“桥隧模式”。在传统的小企业、银行和担保公司这借、贷、保三方主体之外引入第四方主体,包括风险投资或行业上下游企业。第四方事前以某种方式承诺,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而无法按时偿付银行贷款时,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由第四方来购买企业股权,为企业注入现金流。通过第四方主体的引入,以其专有技术和资源,分担银行和担保公司所无法化解的风险,从而在银企之间架起一座合作的桥梁,实现了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目的。

(3)免保・应急贷和免保・置换贷。“免保・应急贷”于2007年4月推出,主要针对小企业融资面临的抵押率低(一般不超过70%)的问题。此产品面向已与浙商银行建立授信关系6个月以上的小企业客户,这些客户只要能够提供真实的采购合同、较大额订单等证明临时性贷款用途的书面材料,浙商银行通过“免保・应急贷”产品,可将对客户的授信总额放宽到房地产抵押物价值的90%,以满足小企业因季节性备料或接收单笔大订单等资金需求的临时性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同一客户一年内申请不得超过两次。另外该行还推出了“免保・置换贷”,适用于已向其他银行融资,需增加融资额度但他行无法满足的小企业。

(4)突破押品范围产品。浙商银行还推出了“核定库存动产质押监管融资”、“先票(款)后货质押监管融资”、“动产静态质押监管融资”等业务,满足了物流金融的较快发展;加速推出应收账款质押、商标权质押等新型担保业务,缓解了中小企业担保难的矛盾。

3、创新还款方式

(1)“定贷零还”还款方案。借款人提款时,可按其经营现金流规律,设定多个贷款到期时间,间隔原则上以1个月为宜。借款人每次还款金额与期间经营现金流入量匹配,借款归还后,其释放的贷款额度可以循环使用。但还款方案设定的到期还款次数最多不超过6次。

(2)宽限期还款法。对一年期以上实行分期还款的个人经营贷款、小企业贷款,可以设定最长6个月以内的还款宽限期。宽限期内只付利息、不还本金。

4、开发区域特色产品

(1)三农概念――村民保证贷款、农房抵押贷款。村民保证贷款是主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个体经营户在经营活动中,因无法提供有效抵押物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状况而设计的创新产品。采取由当地村委会推荐、其他村民提供保证的方式,无需抵押物也能获得贷款,并按照“当日受理、当日审批、当日放款”的快速流程办理。该产品自2009年8月21日推出后,深受开办机构当地农户欢迎。截至2010年12月30日,杭州良渚、九堡两个试点支行的预授信客户合计达到2061户,预授信金额达到10.27亿元;已发放贷款客户数254户,贷款余额1.10亿元,户均贷款余额43.46万元。农房抵押贷款是借款人以自有的并已办妥房产权证、集体土地使用权证的农民住房或商住两用房作为抵押,并由一位当地有担保能力的个人作为保证,向浙商银行申请用于合法经营的贷款,贷款对象为当地政府允许开办农房抵押登记的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小企业主和个人经营者,贷款金额最高可达200万元,期限最长可达2年,抵押率最高可达70%。

(2)市场概念――“生意金・信用贷”即绍兴轻纺市场经营户信用贷款和义乌小商品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生意金・信用贷”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和市场经营户推出的无需担保、抵押的个人信用贷款新产品,目前主要针对绍兴轻纺城中小型外贸企业及市场经营户,根据借款人家庭经济实力、纳税额、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信用状况等核定信用贷款金额,目前贷款金额最高为100万元,期限最长2年。该信贷产品推出后,广受中国轻纺城客商、原料市场客户和中小企业的关注和欢迎。针对“小商品城贸易信用保险”,浙商银行又推出了义乌小商品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有效地开展了差异化竞争。

5、设计新的证券化产品

2008年,浙商银行率先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总额为6.96亿元的第一单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浙元一期。简单来说,就是把浙商银行已经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打包,出售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将这些资产证券化,出售给银行间市场的投资者。在资产池的选择上,浙商银行以使资产达到增信为目的,“浙元一期”80笔贷款中有78笔借款企业存续时间在6年以上,有47笔借款人存续时间在8年以上,大大优于此前设定的存续时间4年以上的条件。此外,为了提高资产池的安全度,所有借款企业还要有浙江省内已建成房地产作抵押担保。“浙元一期”的发行,为浙商银行探索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形成“通过发行金融债等途径主动负债――募集资金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资产证券化”的良性融资循环,打下了良好基础。

6、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2010年6月20日,浙商银行成功推介发行了浙江省第一单、票面总额为6.6亿元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发行规模最大、发行企业最多的一笔,这种“捆绑发债”的方式打破了只有大企业才能发债的惯例,开创了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模式。浙商银行在大量研究债券发行理论和案例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国内以往中小企业债券产品的条款限制,引入了多项创新性举措:一是对本期集合票据采取了内部分层的增信结构,在现金流整体归集的基础上,通过收益与风险的再分配,将整个集合票据分为优先级(5.94亿元)和普通级(0.66亿元)两个产品,有效弥补了基础信用的不足;二是在国内首次实现由资产管理公司出具承诺回购函的方式进行信用增进,并采用原值回购机制保护投资者利益;三是普通级集合票据全部由发行人所在地的市财务开发公司购买,提高了市场和投资者对本期集合票据到期履约的信心。

经过六年多的试点和推广之后,浙商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业务逐步步入正轨。2010年该行正式成立小企业信贷中心及其体系,主管全行的小企业业务,并对不同阶段专营机构的授信产品、担保方式、审批权限等进行分类管理。这标志着该行的小企业专营不断升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小企业贷款专营模式的关键特征

借助商业模式理论,可以从目标客户、价值获取、战略控制和业务范围四个方面捕捉小企业贷款专营模式的关键特征。

1、目标客户

选取目标客户基本的问题是能够并且适合为哪些客户提供服务。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浙商银行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规模较小,受制于资本约束等原因,在为大中客户提供授信服务的过程中,难免力不从心,较难在大中公司业务领域内确立竞争优势。作为一家新兴银行,尚处于被市场逐步接受的过程,品牌影响力还相对有限,这就使得浙商银行在与优质大中企业的合作中,与其他老牌商业银行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大中企业授信业务、个人消费贷款等传统业务,国有行、老牌股份制商业银行,潜心耕耘几十年,根基扎实,在人才、制度、IT等方面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而在小企业业务方面,除了少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各家银行还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浙商银行提供了赶超甚至确立领先优势的可能。

因此,浙商银行把目标客户界定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中小企业界定标准且该行授信敞口总额1500万元及以下(2011年起调整为1000万元及以下)的企事业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和个人经营者,并且优先发展单户授信敞口总额在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型和微型企业。这一部分目标客户,一般不是大型国有银行的授信对象,在融资特征上也往往以自筹资金为主,因此是很有价值的蓝海市场。同时由于所针对的这部分目标客户有其自身的融资困难,往往能够给客户雪中送炭,从而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增加顾客的忠诚度。就实践效果而言,授信客户主动退出的很少,退出的客户往往是该银行主动调整的结果。客户忠诚度和保留度的增加有助于减少维护成本,也有助于银行了解和熟悉客户,增加对客户的日常监管,减少授信风险。此外,在利率定价上,也往往能够获得相对的优势和主动权,比一般的公司客户获取更高的综合回报和经济增加值。

2、价值获取

价值获取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获得盈利。换言之,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获取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采用什么盈利模式?浙商银行实行小企业贷款专营以后,创造了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是为小企业客户创造价值,最终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众所周知,小企业在整个金融链条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步。浙商银行专营业务所面对的客户是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能够改善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小企业融资状况的改善,有助于改善社会经济,有助于改善就业,有助于促进社会价值的创造,这正是因为开展小企业贷款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为银行自身获取不菲的利润。根据市场资金的供求,发放于小企业的贷款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利率定价(因为小企业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小企业客户对于银行的忠诚度很高,对银行服务的要求也比较简单,更多的关注于效率和速度,所以维护成本较低,流失率较低,可以减少银行的付出。小企业一旦有了风险,往往较大企业更加可控,由于规模较小,船小好掉头,只要盯住抵押物或者实际贷款人,也往往控制了风险来源。

3、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所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如何保护利润流,特点何在。创造一个盈利的商业模式相对简单,但是要保护商业模式的盈利机制就是一项挑战性工作。为了应对竞争压力,浙商银行专门构建了独特的战略控制机制。

(1)设立专业化营销机构。基于小企业贷款的专业化经营思路,浙商银行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通过探索和实践发展出了三种专业化的组织模式,即专营支行、特色支行和专营部门。

(2)构建专业化的营销团队。基于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点,浙商银行在小企业客户经理的选聘上设定了不同于普通客户经理的用人标准。针对小企业贷款业务量大额小,相对工作量大和业绩回报不明显的现实,特别强调客户经理愿意付出、愿意吃苦的工作态度;针对小企业贷款业务信息不对称程度高,风险把控难的特点,特别强调客户经理的从业恒心和职业道德。结合小企业客户经理岗位资格认定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了分层次、专业化的培训体系,针对性地培育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提高它们的专业素质。

(3)实行绩效考核的专业化。针对小企业业务特点,出台了对分支机构和小企业客户经理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如专项资金支持、专项信贷规模支持和创新业务支持。总行优先保证分支机构小企业贷款业务信贷规模,同时在每年的信贷规模分配上,将指标优先配置给新设立的小企业业务专营机构和小企业信贷业务。对于专营机构试点新产品、新业务或新流程的,总行根据创新的难度、取得的成效等予以专项创新费用补助,以鼓励小企业专营机构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活动。

(4)采取差异化的风险控制模式。由总行向专营机构派驻风险监控官,直接对总行行长负责,享有授信项目的否决权,不享有审批权,与专营机构负责人(审批人)构成双向制衡。与一般公司业务的要求不同,小企业专营机构的风险监控官要熟悉小企业客户的运行特征,了解小企业客户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诱因,明白小企业贷款风险调查、识别、防范的重点。由小企业贷款审查人员兼任风险经理参与每笔贷款的风险调查,与客户经理构成“两人四眼”,将风险控制的关口前移。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析中涉及的客户数据信息,以银行核实为准,风险经理承担的职责之一就是核实数据。

4、业务范围

业务范围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向客户提供何种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将哪些业务进行分包、外购或协作生产。制定一个战略容易,而要彻底地执行一个战略却不容易,关键在于战略的执行者如何“设限”,限定自己的业务范围,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自己最有可能成功或者可以做得最好的业务上。所以业务范围的限定对于一个商业模式的最终成败至关重要。在业务范围的界定上,浙商银行至少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1)细化客户筛选标准。浙商银行并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业务范围界定为国标小企业,且本行授信金额在1500万元以下的客户;而是经过慎重考虑,把好准入关、做好筛选目标客户的工作,按照“近、小、好”的准入标准筛选客户。所谓“近”,是指客户距专营机构10公里以内或半小时车程以内;“小”主要指授信总额在500万元及以下;“好”则是指企业主品行好、信用记录好、经营效益好、担保能力强,资产负债比率合理。通过实地调查客户过往的经营历史和财富积累历史,结合其当前资产规模和结构,来判别其资产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2)有序开展各项银行业务。对于专营机构在业务发展的方向上,先鼓励发展资产业务,然后有序推进负债业务,以及其他各项中间业务。对于新设小企业专营支行,除按新建机构当年给予一定金额的费用补贴外,第二年、第三年再分别给予一定金额的专项补贴。支行可以将这些补贴用于开展培训、宣传、招聘、奖励客户经理等。同时,在经费补贴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专营机构顺利度过成长期,最终提高了有限资源的使用价值。

(3)有序推进机构布局。按照先市内、后省内、再省外的机构发展计划,有序推进专营机构的网点建设。首先在总行所在城区试点专营机构,取得一定经验和实践效果之后,开始在省内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网点开展机构建设,然后在省外进行试点,在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有条不紊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营机构建设。

总之,由于在实施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了小企业贷款专营商业模式的关键特征,浙商银行小企业贷款专营业务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和快速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浙商银行单户1500万(含)以下小企业贷款余额近200亿元,当年增幅81.80%。单户500万(含)以下小企业贷款户数近9000家,贷款余额100多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79.14%和171.93%,小企业贷款增幅高出全行各项贷款增幅100多个百分点。2010年,浙商银行将全年信贷额度中的近60%用于了小企业贷款。

三、小企业贷款专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企业贷款专营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容易导致存款匮乏

由于在前期侧重于贷款业务的考核,并且给予了一定专项规模的补贴,所以如果基层机构不能从整体上理解这一商业模式,没有理解存款立行的战略理念,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容易导致存款匮乏。一旦总行停止执行专项规模补贴,那基层机构的业务发展就会举步维艰。而且小企业业务天然就不能很好地创造存款,所以当前小企业专营业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公司业务的发展。而对专营机构业务发展的限制,天然地会带来存贷款不匹配的局限。

2、目标市场雷同

随着国家对小企业融资的日益重视,以及去年以来对于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也加入了小企业客户的争夺。在目标市场的定位(或者说目标客户的选择)上,这些银行大致没有根本性的区别,都是锁定住了以往不为重视的小型企业客户;目标市场的雷同直接导致了浙商银行小企业贷款专营商业模式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了危机,一旦发生同行业的价格战,会有很严重的后果。

3、竞争手段相似

目标市场的雷同导致了浙商银行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的竞争手段没有很大的特色,主要依赖于利率价格竞争,提供的服务也大同小异,都关注与顾客的核心利益――便捷融资服务。当然这一方面也说明了浙商银行小企业贷款专营商业模式很好地概括了小企业贷款专营商业模式的关键特征,但是也给未来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危机。

4、战略趋同

目标市场的雷同,竞争手段的相似还导致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即盯住小企业市场的商业银行都存在战略趋同的问题,由于传统的SWOT战略工具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这些银行的经营者们在战略上也比较趋同,因此都采取了优先发展贷款――努力增加存款――进一步快速扩张,因此整个市场既存在产品提供过剩的潜在危机。

5、网点劣势

浙商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的发展虽然较为迅速,在浙商银行内部甚至快于一般机构的发展速度。但是由于浙商银行在整个银行市场上是一个后来者,天生的就具有网点和机构的劣势,而这在为客户提供服务商带来的天然的劣势,也成为进一步做大小企业业务的一大顽疾。

四、改进与完善小企业贷款专营的建议

针对小企业贷款专营存在的问题,浙商银行从深化客户基础、强化核心竞争优势和发挥专业性优势等三个方面入手,改进现有的专营商业模式。

1、深入市场精耕细作

小企业贷款专营要取得成功,必须集中资源,在短时间内构建客户基础。因此,一个较好的方法是通过对几个大型专业市场的精耕细作,打好生存基础,获得稳定的客户来源,最终提高客户上门办理业务的比率,减少营销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型的批发市场往往拥有成千上万的小型和微型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是理想的营销区域,通过对这些市场的开发营销可以形成较好的口碑效应。因此,专营机构的选址往往被要求靠近大型的专业市场或者工业园区,同时在正式入驻以后,往往会开展集中地大规模的营销活动,进行客户的成片开发,提高客户主动上门的比例,从而使单个客户经理的客户群迅速做大。在实践操作中,该行的很多专营机构按照这样的营销模式取得了较为成功的业绩,在一年之内就突破了十个亿的贷款规模,迅速成长起来,能够自给自足。

2、强化核心竞争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同业进入小企业融资市场,竞争的形态就会简化为两种方式,一是价格的竞争,二是效率的竞争。浙商银行努力将改进的方向锁定在效率上。众所周知,小企业申请贷款对时效要求高,必须大幅提高操作效率,才能满足客户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小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大多信息需调查核实(其中尤其是财务信息),投入的人力与时间成本更大。为了强化自己在效率上的核心竞争优势,浙商银行一方面改变业务操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控制意义不大的)环节,突出重点,围绕主要风险点,迅速做出判断;另一方面强化对作业人员,包括前后台人员的培训,要求作业人员必须深刻理解小企业客户的风险特性,同时实行对业务的分类管理,对不同风险度的业务,进行不同的风险评判流程,实现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操作。

3、发挥专业性优势

小企业融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总体发展背景下,浙商银行开始对自己的目标市场客户进行细分,逐步调整客户规模,鼓励做小做深。一方面,通过强化专业性,更好地了解小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同时使小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浙商银行有别于其他银行的特点,从而真正有效地降低双边信息不对称以达到有效服务小企业的目的,从而有效管控风险,规避同业竞争;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专业性,使小企业客户经理、授信审批和贷后管理人员的技能得到专业化的发展,从而更为有效地识别、化解和防范小企业高信息不对称和高淘汰率带来的风险,形成小企业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浙商银行小企业贷款专营业务的发展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比较好地把握了小企业贷款专营商业模式的关键特征,抓住了小企业贷款客户一般的需求特征,采取了创新的营销模式和经营手段,为目标市场客户创造了核心价值,同时降低了其融资成本,牢牢把握住自身的业务范围,不盲目扩展。同时,机警地看到了当前商业模式的潜在危机,进行妥善地调整,为自身的发展拓展了良好的平台,从而在成为小企业融资市场开拓先驱的同时,也成为享受市场成果大礼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1] 金蔚、潘焕学: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其破解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09(2).

[2] 李毅: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信用担保缺失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8(10).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课题组:政策环境、金融结构与信贷技术――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的系统解决方案[J].财贸经济,2008(9).

[4] 陈键:银企关系与信贷可获得性、贷款成本[J].财贸经济,2008(1).

篇13

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将与存款同质化,市场吸引力将会下降。而“净值型”产品更符合资产管理的本质要求和监管部门的对于理财业务“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的四项基本要求。“净值型”产品能够强化银行和投资人双方“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的认识,能够通过投资于标准化资产实现公允估值,并能够以银行的资产管理行为而非利差作为收费的基础,因而“净值型”产品虽然目前在市场上占比较低,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标准化融资渠道

非标资产的全名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标准化的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等,均是在一种相对明确、规范与公平的机制保护下进行的投融资过程,非标产品则是绕过银行或债券审批管理部门,通过某个非标准化的载体(如信托计划等),从而将投融资双方衔接起来。目前标准化融资渠道已经成为当前理财产品的必然发展趋势。

3.“资产池”运作

资金池模式的运作方式是银行建立一个“资产池”,银行采购股票、货币市场工具、债券、信贷资产等,将其虚拟地置入一个池子内。同时银行对应地建立一个“资金池”,把客户募集的资金放入该池中对接采购来的资产。“资金池”的运作模式就是银行将多款理财产品所募集到的资金归集到同一个“资金池”中集合运作,并将“资金池”中的资金投入到多个投资对象所组成的“资产包”中。因此,在这种运作模式之下,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到自己所投入的资金究竟对应了哪一项投资资产。而目前绝大多数银行都不对资产池中各品种投资比例进行披露,资金池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已经成为这一模式的最大隐患。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改善对策

1.细分目标群体,通过差异化服务模式,尽量满足顾客多层次需求

基于现代金融背景,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细分客户理念引入银行内部,对客户管理系统予以健全与完善,充分利用银行本身所具有的客户资源,细分客户,以此将贴切、合理的理财服务提供给各文化背景、消费心理及社会阶层的客户。比如,具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较高收入的客户,应该在客户风险承受范围前提下,将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提供给客户,对于具有较低风险承受能力、收入相对比较稳定的客户,应该为其介绍保本型或者收益固定的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对较低,也有可能亏损本金,因此投资者在购买时,最好是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利用部分投资资金进行投资,分散风险。

2.加强创建与整合营销渠道,创先与变革银行营销方式

不断强化我国银行直接营销(比如:物理网点)与间接营销(比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及手机银行等)的整理与构建,对向顾客转移金融产品极为有利,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理财产品并不仅仅是单纯、简单推销,是努力创建可以与竞争对手抗衡与竞争的自主品牌,营销观念的转变,必须转变银行产品推销至将银行有效解决方案提供给客户的层面,应该将优势顾客当作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投资者在购买挂钩类理财产品前,应该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标的市场挂钩的产品。

3.制定有效产品创新策略,提高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