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医药基础笔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药基础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药基础笔记

篇1

一、教材的编写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做适当的笔记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实验特别多,以文字性的结论呈现少,实验过程中重视学生动脑设计实验、通过感觉器官观察,然后动笔做笔记、归纳出实验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的用品、步骤、注意事项、现象和结论等作出适当的笔记。例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去铁锈的实验)中如果学生只按照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进行实验,实验过后书本上没有记下有关的实验现象(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有气泡放出)和注意事项(酸要小量多次添加)的笔记,则两天后学生什么也忘光了,甚至连自己是否做过这实验都记不清,那么就失去了做化学实验的真正意义。

新教材编写特点之二: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进行了淡化,知识的呈现相对零、散、乱,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不利之处。例如分子的性质的探究学习中教材把分子的几个性质分得很散,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书本上以笔记的形式归纳出分子的性质和有关性质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重要性

1.有利于课后的复习

初中化学是开设在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理解能力的前提下的,但同时学生是在学习七、八个学科和面临升学考试的环境中开始学习的,由于学习压力大,学习科目多,对知识的遗忘率也特别高。假如不定期对知识进行复习,那么遗忘的部分知识将永远从大脑中消失,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当定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复习的时候不可能把教材从头到尾再看一次,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如果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的话,那么学生重点复习笔记和自己觉得掌握得不好的内容就可以了(要求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对笔记内容进行精加工),而且学生在复习自己亲笔记下的随堂笔记的过程中还可以回忆到当时学习该内容的情境,实验中的点点滴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当时自己的思维活动情况。假如学生经常以回忆的方式来复习知识,学生不但对所学的知识记得牢固、理解得深刻,而且学习的情感也浓厚(浓厚的学习情感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2.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虽然化学学科的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广,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浓厚,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要学习的科目多,同时受到现今网络的引诱,相当一部分学生睡眠不足,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打盹犯困等现象。如果课堂上要求学生适当做一些笔记,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有效避免了上述现象的产生,同时上课做笔记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活跃思维。

三、对引导学生做化学学科课堂笔记的两点体会

1.新授课的笔记建议要求学生做在书本上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排版采用了阔页的形式,图文并茂,每一处插图旁边都留有较多的空位,页边距较宽,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小标题也留有较大的行距。教材的这些编排有利于学生在书本相应的知识点旁边做笔记,避免了学生因在笔记本中做笔记时需要抄标题或者例题而耗费时间的弊端,同时也有利于以后复习的时候对理解不透的知识的查证。

2.专题性知识复习的笔记建议要求学生做在书本的开头或结尾页处

一般教师在进行中考备考复习的后阶段都会根据考点、知识点的考法设计一些专题性知识的复习。例如,物质的鉴别、除杂质、废水处理等专题的训练。这类知识综合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每一类题都有各自的解题要领(解题要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归纳出来的),如果学生把笔记和解题要领写在试卷或练习书上,当学生复习的时候需要东翻试卷西查书非常不方便,而且笔记很容易丢失。相反如果学生把专题知识复习的笔记做在书本的开头或结尾页处,并在解题要领的下方贴一题该类知识的典型例题(例题从学生自己练习的试卷上剪下来)。这不仅让学生在做题时有“法”可依,还可以使学生在查看例题的同时回忆起自己在理解题目的前后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情况,从而达到知识的正迁移。总之,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书本上做适当的课堂笔记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还能激发和稳定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2

一、学生宿舍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要想真正达到理想的公寓化服务管理目标,就必须要对管理制度做出进一步规范。在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而为了全面满足这种变化提出的各种要求,学生宿舍管理队伍也要及时更新管理思维,树立全新的公寓化服务管理理念,突破“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积极实施依法管理的合理模式。而规章制度能够充分体现管理思想,所以要对学生公寓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不仅要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要充分呈现出时展特征,加强创新探究。因此,对于学生宿舍管理体制改革来讲,应充分考虑学生宿舍特点、管理模式,以及当前的社会化进程等诸多因素,使其能够逐渐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也可以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

二、高校宿舍管理公寓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有助于完善学生宿舍基础设施

在管理中应充分明确指导思想,进而有效避免主观随意性,为学生宿舍管理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当前,很多高校学生宿舍的基础设施有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有的宿舍已经建成很多年了,也有的刚刚竣工。而在传统管理中,由于住宿条存在较大差别,为了平衡,学校常常采用每年轮换的方式,这样做不仅费时费力,造成一定的资源损失,学生也会产生很大意见。而实施公寓化管理后,这一问题就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条件较好的宿舍,由于设施、服务比较完善,所以收取的费用较高,而条件较差的宿舍收费则相对较低。但要想达到理想的公寓化管理目标,必须要拥有标准的基础设施。因此,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不断优化宿舍环境,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服务,提升学校形象的同时,也获得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

(二)有助于增强后期产业竞争实力

公寓化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后期产业竞争实力。近几年,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的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宿舍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宿舍管理也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但在具体管理中,各高校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房屋闲置浪费问题。对此,宿舍管理部门应积极利用这些闲置的房屋没,拓展创收渠道。在市场经济不断改革背景下,很多高校周边都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服务主体的竞争市场,高校若一味的忽视,必然会削弱自身的竞争实力。而实施公寓化管理后,学校不仅可以占领学生宿舍方面的一些市场,增加一定经济效益,也可以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促进后勤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

(三)有助于节约宿舍管理资源

在实际管理中,应充分体现积极的竞争因素,全面激发学生宿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这就要求管理规章制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积极性的调动,必须要赏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出积极因素,才能蛭管理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实施公寓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宿舍,必须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全面适应科学管理的各种需求,尤其是在水、电、暖的能源管理方面,应为量化体统有力条件。比如,可以在每个寝室都安装计量表,由管理者与使用者一同把关,进而科学管理学生宿舍使用中的各方面消耗。同时,也能够对水、电灯公共设施管理,做出更详细的规划,进而真正实现增收节支的目的[3]。

(四)有助于加强学生行为管理

设施公寓化管理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生活、学习环境,还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严重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所以,应重视起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弥补当代大学生的薄弱之处,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更多为人处事的方法,也能够为其今后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基础。而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交的多功能场所,宿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环境、风气的好坏,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学生工作部对宿舍内务、公共和环境卫生,以及学生行为方面的考核,以总务处对宿舍公共设施、卫生的检查、评比等,对于宿舍整洁的保持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对于学生公共场所的卫生习惯、道德行为的培养和管理还未制定出完善的制度与手段,尤其是宿舍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重服务、轻管理的状况。这不仅说明相关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管理力度不够,也体现出了宿舍硬件设施应作出适当改进。整洁、优美的宿舍环境,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公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也能够增加对学生的服务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服务与勤工俭学,让学生能够自觉的争取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并逐渐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爱清洁和劳动,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结语:总之,各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学生宿舍公寓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就目前来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改革方面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不仅制约着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无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对此,高校应积极实施公寓化管理模式,在优化宿舍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实施过程中给予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分析

科教兴国,“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近年来我国对教育领域的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显示,2010―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投入从940.28亿元增长到1170.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59%,同期高等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从41.53亿元增长到60.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9%,而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额分别为12.82亿元、15.33亿元、17.71亿元,年均增长率17.56%,可见,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增速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落后于医药院校的平均水平。另外,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人力投入总量分别为4.36万人、4.35万人、4.44万人,三年间变动不大,但其占高等医药院校科技人力投入的比例分别为23.27%、22.04%、21.71%,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中医药院校科技人力后续投入不足。

实际上各院校科技投入水平参差不齐,本文依据2010―201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整理,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投入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科技人力投入分析。科技人力广义上是指科技活动所投入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即从事大专以上教学、研究与发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工作人员以及直接为上述工作服务的人员(包括统计年度内从事科研活动累计工作时间一个月以上的外籍和高教系统以外的专家和访问学者)。然而这些人员中既含教学人员又含科研人员,且有些是全时投入有些是非全时投入,因此,狭义上科技人力应采用“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这一指标来衡量。“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是指在统计年度中,从事研究与发展(包括科研管理)或从事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科技服务(包括科研管理)工作时间占本人全部工作时间90%及以上的人员(即工作时间在9个月以上的人员,寒暑假和加班工作时间不计,一年按10个月计);以及非全时人员从事上述工作的工作时间的百分比相加达100%折合为1个全时人员,并依次累计相加得出的全时人员。

如图1所示,23所中医药院校中“教学与科研人员”数量最多的是广西中医院大学、广州中医院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人数均在4000人以上,当然“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数量也是这三家院校最多;“教学与科研人员”数低于1000人的有7家院校,1000―2000人的有9家院校,可见70%的院校“教学与科研”人数在2000人以下,然而绝对人数的投入受各院校规模的制约,并不能真正反映各院校科技人力投入的努力程度,因此“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占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比例”这一指标则更能体现各院校的科技人力投入水平。该指标经计算,成都中医药大学最高,为46.31%,其他投入比例在40%以上的院校是贵阳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投入比例在30%~40%的有8家院校,剩下还有48%的院校投入比例在30%以下。因此,整体上看,23所中医药院校科技人力的投入是相对薄弱的。

2、科技经费投入分析。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来源有政府投入、企事业单位委托以及其他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投入。目前23所中医药院校中只有一所教育部部属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其余22所均为地方院校,因此政府投入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拨款。

如图2所示,23所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主要依赖地方财政拨款的中医药院校有较大影响。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省份的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较多,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经费投入遥遥领先,达到3.16亿元,且科技经费投入过亿元的4所院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科技经费投入普遍较低,投入最低的2所院校是云南中医学院和山西中医学院,有35%的院校(8所)年均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上海中医药大学的10%,15家院校年均科技经费投入低于6650万元的院校平均水平。同时,各家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中政府投入的比例都较高,经计算,政府投入占当年全部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在90%以上的院校有10家,80%~90%的有12家,只有安徽中医药大学一家院校投入比例为77%,可见政府投入是23所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的最主要来源,也说明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筹资渠道的单一。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产出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以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代表的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科技专著、科技论文、专利申请及授予数量、成果转化、科技获奖等各类科技成果日益丰厚。

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整理,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的各类科技课题从12413项增加到13626项、科技专著从200部增加到247部、学术论文从21964篇增加到26269篇,三年总计完成科技成果鉴定数1791项、总计实现技术转让收入8928.1万元,各类科技成果授奖680项。但是,由于各个院校发展发展水平不同,科技产出也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如表1所示,“年平均教学与科研人员数”反映出各院校拥有科技人力的规模,其中广西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规模较大,规模最小的是山西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和甘肃中医学院,且15所院校科技人力投入不足院校平均水平。正因为各院校科技人力投入差异较大,下文分别从总量和相对量两方面对比分析各院校的科技产出绩效。

“三年科研专著合计”、“三年学术论文合计”及“三年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合计”三个指标主要从学术研究角度反映科技产出的成果,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科研专著最多,河南中医学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跻身第二、第三名,但是从产出效率上看,表1中第3项指标含义为“单位专著所占用的科技人力”,显示山东中医药大学和河南中医学院产出效率最高,上海中医药大学列第四位,规模最小的山西中医学院列十四位;三年学术论文总量最多的前三所院校就是规模最大的三所院校,但是从产出效率来看,第5项指标含义为“单位学术论文所占用的科技人力”,显示规模较小的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效率最高;同样,“三年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反映学术论文的质量,虽然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总量上遥遥领先,但从第7项指标反映出的产出效率上看只能排在第三位,而规模较小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却排在了前两位。

“三年成果鉴定合计”、“三年技术转让合同”及“三年技术转让实际收入”三个指标主要从技术研发角度反映科技产出的成果,其中长春中医药大学成果鉴定数最多,是名列第二位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果鉴定数的二倍,另,从第9项指标“单项成果鉴定所消耗的科技人力”来看产出效率,长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三位,而上海中医药大学无论成果鉴定总数还是成果产出效率都位于中间水平;技术转让合同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安徽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两位,三年的技术转让实际收入,江西中医学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两位,可以看出,这三所院校虽然不具备规模优势,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却是最强的。

“三年成果授奖”及“三年国家级奖”两个指标反映的是科技成果达到的水平,“国家级奖”表明获奖质量更高,其中授奖数量排前3名的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长春中医药大学,而“国家级奖”授奖数量最多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代表的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还存在不足,一方面,各项指标领先的院校交替存在,缺乏各方面都领先的标杆型院校,如规模大的院校胜在总量指标但效率却不够高,规模小的院校效率指标领先却总量低;另一方面,各院普遍校科研专著和论文等反映学术研究能力的指标值较高,成果鉴定及成果转化等反映R&D能力的指标值较低,说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较弱。

三、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绩效的建议

1、完善扶持中医药院校科技发展的多元化筹资政策。上文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的90%以上来源于政府投入,这不利于中医药院校做强做大,也不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如何保障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西方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及类似法律,我国1993年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并于2007年予以修订,它是引领和规范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法。但是,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科技法律体系,除了这部基本法之外,各地政府部门还需制定有关本地区科技发展的地方法规,逐步改变过去“政府主导”型的科技投入模式,鼓励多渠道筹集科技资金,引入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外资等;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扶持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

篇4

过运用财务信息进行,最终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运用“相对成本动态分析”、“竞争者会计”、 “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以及“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供有关企业竞争者成本资源、成本结构与产品劳务市场等财务信息,并深入进行分析,以便对各个期间企业及竞争者的战略进行监视。

2. 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必然性

2.1 企业成本动因

一项既定活动的成本是由多个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决定的,相对于重要成本动因的地位决定一项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从战略高度看,对成本发生影响深刻变化的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本动因,如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规模经济、时机选择、价值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联系、地理位置、企业政策等,对企业的成本产生长久的影响是这些成本动因。不同的企业特点,其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也不尽相同。在企业的控制之下这些成本动因或少或多能够置于。对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进行识别并对成本地位变化和形成的原因能够明确,为强化成本控制和改善价值活动提供有效的途径。

2.2 企业综合业绩

从战略角度看,竞争态势和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对企业竞争能力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面对这些影响,受到挑战的是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需要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上,综合评价业绩,以便对企业的业绩从更高层次上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主要包括业绩的非财务计量和财务计量两个方面。但是,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对经营决策重视和进行时,衡量企业业绩的更多是非财务计量指标,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发展目标、行业特点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

2.3 企业价值链

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是由企业有序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生产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构筑本文由收集整理竞争优势的基石是价值活动,分析价值链的不仅要对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进行分析,并且,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进行分析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的各项活动。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是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对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要明确,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使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增加,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和成本优势提供条件。

2.4 企业内外部环境

环境既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又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甚至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对环境变化必须充分适应。战略管理会计就是搜集、整理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目的就是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原有发展战略进行修改,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建立企业战略。

3. 我国企业管理现状的必然是发展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和企业战略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它发展卓越的战略是通过运用财务信息,对管理会计的范围拓宽。对战略管理会计而言我国企业管理的需要体现在:

3.1 现代企业人力管理制度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要

随着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我国逐渐增多知识密集型企业。传统管理会计对人力资源的单独计量、确认和揭示缺少重视。通过战略管理会计中灵活多样的非财务和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对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正好进行帮助。它既可以为提高个人和企业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应用,也可以在事后的员工绩效评价及日常人事管理应用,可以使企业员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

3.2 现代企业投资管理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要

倾向于以智力投资为主的现代企业投资,在科技开发、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多投入资金,对企业长久的竞争力以求保持。对财务效益指标不再局限的战略管理会计,对非财务效益方面的指标必须考虑;不仅要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投资决策,还要以定性分析法辅之。分析企业的经营决策,战略管理会计从市场需求出发,对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分类传统进行放弃,把所有成本都看成是变动的,都是管理决策在某一时段的结果,即可控的。

3.3 现代企业预算管理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要

预算实质上是事先合理配置企业未来和现存可获得的资源,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十分重要区域。传统的预算模式作为编制预算的关键依据只是同一账户的历史数据,企业战略与预算结果似乎没有明显的联系。而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的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长期发展战略,适应形势的要求,着重从多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是最终利益目标,帮助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3.4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要

分析短期的战术性问题是传统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研究长期的战略性问题是战略管理会计主要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对各种潜在的机会能高瞻远瞩地把握,对可能的风险进行回避。

篇5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从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技术性指标体系方面入手,施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贸易壁垒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

中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出口商品,是中国对外出口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范围内服用中草药的人员逐年增加,快速增长中药出口贸易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当前国际市场上多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现已经对我国的中药出口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中药事业发展的极大障碍。

而发达国家针对我国中药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技术标准壁垒

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制定名目繁多的技术标准,使发展中国家防不胜防,甚至用法律明确规定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进口国标准。目前,欧盟拥有的技术标准有10万个,德国的技术标准则约有1.5万种,美国的技术标准则更多。在中药产品方面,严格苛刻的标准美国药典〔USP)及欧洲药典(EP)标准一般均高于中国同类药品的标准,而且不断地进行修订。如欧美发达国家对以营养食品名义进行的中草药产品的安全卫生标准十分严格,尤其对农药残留、放射残留、重金属含量及其他污染物均有非常严格的标准要求,我国的中药产品很多就因达不到相应的标准而被退回。

2.技术法规壁垒

这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中最广泛的一种,尤其对医药产品,欧美发达国家均制定了名目繁多的严格的法律法规。目前世界上已经公布了许多GAP,GMP及其他有关植物药质量控制标准和法规。比如,欧盟人用药品评审委员会(CPMP)公布的《植物药、植物药制剂和植物药产品的检验程序及可接受标准》,以及《欧盟传统草(植物)药法令》,对中药进入欧盟市场都有严格规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欧盟REACH法规的生效,将对中国出口欧盟产品产生前所未有的杀伤力,并成为我国加入WTO后最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REACH法规全称为《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它将取代欧盟现行的《危险物质分类、包装和标签指令》等40多项有关化学品的指令和法规,对欧盟市场上和进入欧盟市场的所有化学品强制要求注册、评估和许可并实施安全监控。保守估计我国企业每年为REACH所要负担的成本为5亿~10亿美元。它将涉及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影响中欧之间90%以上的贸易额。

美国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FDCA)对医药产品的包装贴签都有很详细的法律法规要求。如果任何医药产品的包装标签不符合要求将会被扣留,进而要求改进、退回或销毁。可见包装标签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我国中药复方药是由多味中药材制成的中成药,出于对中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出口时包装上的标示定性或定量组成与实际处方不符,出口检测不合格,经常被拒之门外。

3.专利技术壁垒

医药行业是一个高科技行业.专利技术是医药企业竞争的主要武器、专利新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均有良好的鼓励创制新药的机制。国际跨国医药公司拥有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拥有大量的药品专利与方法专利。而我国的医药企业以仿制品为主,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很难进入欧美主流市场,因而专利技术壁垒是我国医药企业面对的最主要的技术壁垒之一,在出口贸易中必须小心地避免专利侵权。

4.绿色技术壁垒

绿色技术壁垒是指那些为保护环境,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而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法规条例的制定上,如国际组织制定有关环保的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发的ISO14000环保标准,区域性组织(集团)的绿色贸易制度――欧盟的CE标志,国别绿色贸易制度――发达国家规定的加工和生产方法(PPM)标准等。但是目前我国中药企业的环境安全意识还非常薄弱。例如,2001年美国加州法院宣判中药有毒事件,2002年日本御芝堂减肥茶事件,以及2003年新西兰政府查禁部分中成药销售事件等,均是我国中药出口遭遇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典型案例。为此,国内的中药企业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应及早推行HSE管理体系和准备ISO14000认证,以应对绿色壁垒。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中药出口的影响

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多样性与隐蔽性,它对我国中药出口贸易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在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中,由于实施贸易壁垒,特别是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对欧、美、大洋洲的出口较往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对北美地区出口下降了29.1%,对欧洲地区的出口下降了6.8%,对大洋洲地区出口下降了2.3%,以上三大天然药物地区共计损失的中药出口值为1221万美元。而入世后的几年以来,发达国家针对我国中药出口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增无减,使我国的中药产品出口受到很大的制约。例如:2002年美国规定进口的人参中药材农药残留不得超过0.005,从根本上限制了我国人参的进口和销售;2002年我国有近40%的中药出口总值受到欧盟的贸易壁垒的限制。特别是2004年出台的《欧盟传统草药法》的出台,仅上海口岸2005年5月份对欧盟出口中药就比去年同期相比锐减了近60%;在日韩市场,从出口地区比重上看,我国中药出口贸易有近25%的比重受制于日韩设置的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中药产品的直接影响,就是我国的产品由于技术、环保等因素无法进入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这主要是受制于技术法规壁垒与技术标准壁垒的设置。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中药企业的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中药竞争力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中药企业为应对国外的绿色壁垒等,从而在技术、环保、测试设备、认证方面增加投入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从而丧失了产品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合理的技术贸易壁垒也可以促进我国企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保证产品的技术安全,积极推进环保产业,注意保护人类健康;并且也可使我国企业认识到技术壁垒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企业间产业技术水平的差异,从而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而且技术壁垒的设置也督促我国加快中药标准与环境法规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从而使产品可以达到其他WTO成员市场准入的技术要求,顺利进入目标市场。

三、 我国中药产业的应对措施

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中药标准的建立对中药贸易国际化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药打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就是其质量和生产标准尚未得到承认。建立并完善中药的质量技术标准是我国中药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家中药管理已基本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中药新药临床前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LP)、中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等环节的技术标准化规范。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和日趋严格的国外技术标准规范,国家还要不断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建立与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规范相接轨的中药种植、研发、生产过程、销售的标准规范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

2.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实施中药生产经营的绿色战略

我国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这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与技术转移效应来实现,并且我国企业应提高专利意识。而应对绿色壁垒,关键在于实施高科技战略,认真研究并积极推广使用国际标准,以国外的认证为手段,以国外的市场为目标,加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从而跨越技术贸易壁垒。

3.建立对贸易壁垒的预警及应对机制

国家政府应建立不同层次的WTO/TBT通报服务平台,搜集WTO/TBT和SPS通报的相关标准规范和法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反技术标准壁垒的预警机制,收集、跟踪和翻译国外标准信息。这种机制对我国的中药出口也都有具有重要意义。

贸易预警机制的成功运作是建立在 WTO国际条约法与国内贸易救济公法的法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可以成为我国中药出口企业化解贸易壁垒, 实现市场准入,以及开辟新兴市场之强有力的贸易壁垒应对工具。

到目前为止,我国一些地区,如广州、浙江、福建等,借鉴了其他国家的一些成熟做法,已建立了相应的通报咨询网站和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预警信息,为我国企业突破技术壁垒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国忠唐慧鑫马爱霞:我国中药出口形势及对策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11:2-3

[2]么厉肖诗鹰刘铜华:国内外中药市场分析[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156-175

篇6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US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China’s export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WANG Man, XIONG Yao, YU Zhe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avity mode, the impact of US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China’s export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S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in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had hindered China’s export to the U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across the barriers.

KEY WORDS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gravity mode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又称技术壁垒,是指各国在进行贸易进口管制时实施的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合格评定程序、检验检疫制度等技术性贸易措施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1]。WTO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文件有两个,分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于1995年1月1日WTO正式成立起开始执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关税壁垒的作用逐步弱化,而技术贸易壁垒则以其广泛的适用性成为目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和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

国内有关技术贸易壁垒与药品出口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中药领域,内容也不外乎技术贸易壁垒的特征、表现形式,对药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方法也以经验和理论为主,缺少数据支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的经典模型――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定量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药品出口到美国的影响程度,以期为政府制定政策及解决贸易争端提供参考。

1 我国药品对美国出口现状

美国是我国医药保健产品出口的最大单一市场,约占我国医药保健产品出口总金额的20%。2001-2011年间,我国对美国药品的出口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增长表现出很强的波动性。2008年的增长率高达63%,而此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美药品出口的增长显著放缓,并在2011年出现了负增长。

美国是世界上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主要的国家之一,有完善的医药行业法律和标准体系,专利保护制度严密,市场准入门槛高,即便中国药品获得相关认证后得以出口,美国仍会对出口商品进行检查,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中国商品进行扣留。截至到2010年12月31日,共扣留中国商品1 991件次,其中药品291件,占总数的15%,大量的药品扣留无疑给中国药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分析中的应用

技术性贸易壁垒曾被经济学家们描述为“最难定量化的非关税壁垒之一”[2]。一直以来,经济学家都试图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市场均衡、贸易流量、经济效率和消费者及生产者福利进行定量化估计,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整地、清晰地衡量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经济、贸易和福利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国际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价格楔法、基于调查研究的方法、引力模型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法等,其中运用引力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标准对贸易的影响是目前TBT测度技术中相对来说最为客观、最有启发性,也是最有拓展潜力的一个方向[3]。

引力模型最早是由Tinbergen和Poyhonen提出的实证经验模型,模型指出两国间的贸易与两国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形式上与牛顿万有引力公式相近,因此被称为传统引力模型。引力模型的简化形式为:

Eij=AXiYj/Dij ①

式①中,A为常数,Xi和Yj分别为两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Eij为i国(或地区)从j国(或地区)的进口额,Dij为两国(或地区)的距离或两国(或地区)的港口距离。对①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 Eij=α0+α1lnXiYj+α2lnDij+εij ②

式②中,a0、a1与a2为回归系数,εij为随机扰动项。

为了更好地解释贸易之间的流动情况,后续研究者把政策变量(如关税)、规模变量(如人口)、货币及价格变量(如共同货币、汇率)等各种可能对贸易产生影响的变量加入模型中,提高引力模型的解释力[4]。

3 中国药品出口到美国引力模型的构建

本文借鉴国内外应用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构建中国药品出口到美国的贸易引力模型。采用以下几个解释变量:

1)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CGDP)和美国药品市场规模(UGDP)

在传统的引力模型中,经常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表示其经济规模,在行业贸易中,则应采用该行业的GDP来表示其经济规模。本文中分别采用2001-2010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和美国药品市场规模来表示两国药品市场的规模,反映了中国和美国药品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水平,数值越大越有利于中国对美药品的出口(数据来源:分别为中国医药统计年鉴和网络)。

2)技术贸易壁垒通报数(TBT)

TBT和(或)SPS的通报数量代表了各个国家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实施情况,以及对其他国家产品的限制情况。尽管通报最后不一定能够转化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但是通报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意愿和状况[5],通报数增加,会增加中国药品的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进而限制出口。本文研究中国药品的出口,因此选择ICS分类为医药卫生技术的TBT通报数与SPS的通报数之和作为衡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量化指标(数据来源: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

3)美元对人民币汇率(rate)

汇率的变动会引起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对一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以美元表示的出口药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这将削弱我国药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影响其国际竞争力,减少出口。反之,若人民币贬值,则会促进中国药品的出口。

4)距离常量

由于本文以单一国家(美国)为研究对象,故一般引力模型中的相对距离在这里就变为一个固定值,笔者将其合并在常数项里,不作解释变量考虑。

综上,本文构建引力模型的方程如下:

ln EXt =α0+α1lnCGDPt+α2lnUGDPt+α3lnTBTt+α4lnratet+εij

其中因变量EXt,是t时期内我国对美国的药品出口额(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a0为方程的截距,代表距离效应、时间效应以及一些对两国贸易量有影响但又不可观测的因素效应;a1、a2、a3、a4为各自变量的系数;εij为残差项,设定其服从正态分布。

4 回归结果与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取对数后代入构建的引力模型中,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所得结果,将所有变量引入方程进行回归分析,拟合系数、F检验均通过,但是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均未通过t检验(P>0.05),说明这些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不显著,因此需要进行自变量的选择。

接下来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回归结果如下(表1~表3)。

从以上的输出结果中,可以发现:在回归过程中,自变量CGDP和TBT依次被首先选入模型并保留在模型中,而自变量UGDP和RATE则被排除在外,最终建立的模型为:

ln EXt =13.355+1.057lnCGDPt+0.104lnTBTt

经验证,此回归模型的各项检验通过,显著性强(P>0.05),可用此模型进行预测。

5 结论和对策

5.1 结论

通过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2001-2010年间,中国的医药工业总产值对中国对美药品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的GDP每增长1%,药品出口量就增加1.057%。而美国药品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则对中国药品的出口有阻碍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增加1%,中国对美的药品出口就下降0.104%。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其他形式存在的,因此,其间接的贸易效应可能远远大于其直接的贸易效应[5]。

2) 模型中美国的药品市场规模最不显著,是第一个被剔除的变量,分析原因可能为中国的药品出口仅占美国药品总进口的1%左右,导致美国药品市场规模的变化对中国对美药品出口不显著。

3) 解释变量中rate也处于相对不显著的状态,原因可能是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比较高,显著性不如其他变量,导致其被掩盖并被剔除。但从第1次回归的结果来看,回归系数是正值,表明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不利于中国药品的出口,与基本的经济规律不矛盾。

5.2 对策

贸易引力模型为解释国际贸易流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我们以对美出口为例,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药品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药品出口有阻碍作用,跨越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扩大中国医药产品出口的必由之路。那么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参加产品和体系认证,促进国内药品管理体系国际化。药品行业是一个高度管制的行业,可以说,获得相应的产品和体系认证是中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中国的药品管理体系与西方差别较大,且明显低于国际标准。这是基于中国药企现状的一个必然选择,但是,对医药出口企业来讲,却要熟悉两种注册体系和管理制度,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在加快国际认证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借鉴国际先进的药品管理经验,促进药品管理体系国际化。

2)以国际现有标准为基础,加快制定国家技术标准。近年来,我国已经在药品标准的制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新版GMP的实施、2010版《药典》的修订以及《制药工业水污染物物排放标准》的强制实施,但同时应注意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并指导医药企业申报相关认证。另外,应积极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互认机制,赢得快速进入对方市场的先机。

3)建立TBT预警机制。国外经常对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修订,而且相当多的药品出口企业认为所遭遇的壁垒源于“信息壁垒”,对外国的技术规定不了解[6]。目前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是中国企业了解国内外TBT最新动态最直接的渠道,各地政府也已经有针对性地建立TBT信息数据库,如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此外,在国内还应充分发挥医药行业协会的作用,构筑更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立体的医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 高文书. 贸易技术壁垒经济分析[J]. 财贸经济, 2003, 24(9): 58-63.

[2] 向锐.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对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37.

[3] 李光德.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评述[J]. 经济学研究, 2010, 8(5): 44-49.

[4] 谷克鉴. 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和应用[J]. 世界经济, 2001, 23(2): 14-25.

篇7

2.1数字阅读频率

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经常采用的阅读方式,195名大学生表示会经常进行数字阅读(76%),58名大学生表示数字阅读的频率相对偏低(23%),数字阅读的接触率综合起来达到99%。至今为止完全未接触过数字阅读的学生仅2人(1%)。数字阅读具有内容获取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已经成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常用的阅读方式。

2.2数字阅读目的和内容

2.2.1阅读目的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采用数字阅读进行最多的阅读活动是获取新闻资讯、了解时事,表明我校学生关心时事,与社会联系紧密,通过阅读新闻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其次为辅助学习,为研究课题、论文写作查阅资料,学习英语以及计算机知识等。表明我校学生在教材等书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善于利用海量的数字资源来辅助医学知识的学习;在英语和计算机学习方面,也很关注新的学习途径和工具,善于更新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第3~5位需求分别是休闲娱乐、为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网络上查找方案、社会交往。第6位的需求是为就业、毕业做准备,通过网络资料掌握面试技能、查阅公务员考试资料等。

2.2.2阅读内容

对阅读内容的调查显示,阅读内容依次为⑴新闻资讯;⑵微博、博客、微信、QQ、人人等社交网站;⑶专业资料,包括书籍、期刊、论文;⑷生活娱乐资讯;⑸贴吧论坛;⑹经典名著、在线小说;⑺无特定内容。阅读目的与阅读内容基本可以呼应,反映了学生依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内容。但大学生对于社会交往的认识有所区别,在阅读目的中,社会交往的排名靠后,但在阅读内容排名中,社交网站仅次于新闻资讯,说明在对阅读需求的认知中,对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有所低估。

2.3阅读时长

78%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每天的数字阅读时长<3h。其中,每天的数字阅读时长<1h的人数为60人,1~2h为76人,>2~3h为63人。数字阅读时长<3h的学生共199人,占总数的78%。纸质阅读时长与数字阅读时长呈现出类似的规律,每天的纸质阅读时长<3h的人数达到182人,占总人数的71%。阅读总时长则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规律。每天阅读总时长<3h的学生数量为94人,3~5h为76人,>5h为85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任务量巨大,需要投入很多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因此,建立在专业阅读和课外阅读基础上的阅读总量非常大,阅读总时长偏长。数字阅读时长、纸质阅读时长、阅读总时长统计。

2.4数字阅读地点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最经常在家里或者宿舍进行数字阅读,其选项平均综合得分5.07分,排名第一。其他受欢迎的阅读地点依次为:教室(课间休息期间)、图书馆、教室(上课期间)、车上、餐厅或其他休闲场所、随时随地。选项平均综合得分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平均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

2.5数字阅读设备使用情况

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数字阅读设备,其选项平均综合得分远高于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及电子书阅读器,其中手机的使用频率略高于笔记本电脑。这一结果与2014年4月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已经过半(50.1%),2013年有4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5.8%的国民在电子书阅读器上阅读。

2.6数字阅读目的对阅读设备选择的影响

数字阅读目的对阅读设备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在以学术、科研、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阅读活动中,笔记本电脑是最受欢迎的阅读设备,其次是手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在以娱乐、休闲、社交为目的开展的阅读活动中,手机是最受欢迎的阅读设备,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

2.7数字阅读场景

对阅读设备选择的影响采用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进行数字阅读的学生数量都不多。使用人数最多的数字阅读设备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而且两者的使用频率呈现出显著的互补关系。上下班(学)途中、上班(学)间隙、午间休息、晚饭前后、睡前、公共场所等候时、外出旅行途中是手机阅读使用的高峰期;而晚上回家(宿舍)后则是笔记本电脑的使用高峰期,这正好契合了设备各自的优势特点。手机轻便、易于随身携带,但屏幕小、不适合办公,因此最适合在户外、时间零散状态下使用。笔记本电脑功能强大、安装有办公软件,适合专业办公及学习,但不利户外携带,适合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时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2.8阅读内容对阅读方式选择的影响

阅读内容对阅读设备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会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选择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纸质阅读方式阅读专业书籍、复习和考试资料、文学经典、畅销书籍、流行画册;通过数字阅读方式阅读专业期刊、学术论文、新闻资讯。当有大段空闲时间可利用时,大学生一般会选择纸质阅读方式;而当只有零碎时间可利用时,学生一般会选择数字阅读方式。

2.9阅读效果比较

在对阅读效果比较的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纸质阅读的优点是精力更集中,阅读持续时间更长,阅读记忆更深刻,视觉舒适度更好,内容更完整,专业性、权威更强。而数字阅读的优点主要表现为阅读速度更快,携带更便利,更时尚,更容易找到所需书籍和信息,娱乐性更强。

2.10数字阅读的困难和障碍

数字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依次是电子阅读损害健康,如辐射、视疲劳、颈椎受损等(203人);阅读设备使用不方便,如不能标注、待机时间短、上网速度慢等(193人);不能仔细阅读和及时做笔记(182人);阅读时容易分心,影响阅读效率(153人);阅读内容庞杂,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154人);阅读内容同质化,缺乏特色(128人);学习繁忙,没有时间阅读(89人);不喜欢阅读,没有广泛阅读的习惯(47人);阅读没有意义,对学习帮助不大(30人)。

2.11图书馆服务需求

调研通过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调研分析发现,对图书馆服务需求最多的是能够采用数字阅读方式阅读馆藏电子资源全文(245人)、查询馆藏书目(241人)、检索电子资源及浏览文摘(235人)、提供短信提醒服务包括图书到期催还、各种讲座信息(229人)、图书馆相关信息浏览包括开放时间、借阅规则等(225人)、纸本图书在线预约(221人)、图书馆公告新闻查看(216人)。

篇8

中医在蛇伤的防治方面成就颇高,在我国自古就有治疗蛇伤的中医记载,西医研制出了专门治疗蛇伤的抗血清,但在系统方面,目前没有公共的蛇伤信息系统。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经过多年蛇伤临床治疗,也已积累了大量的中医药治疗蛇伤的经验和治疗处方等。但目前用于蛇伤综合防治的计算机专家系统尚属空白。因此,建立蛇伤综合防治计算机专家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1 当前蛇伤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匮乏

由于蛇伤为罕发性疾病,专业治疗蛇伤的医生匮乏。

1.2 救治保障缺乏

普通的县级以下医院不具备存储蛇毒抗血清的能力。

1.3 体制、机制建设亟待完善

蛇伤发病多为偏远地区,由于偏远地区医疗条件不发达,交通不方便。一个病人送抵省市级医院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病人因此致残甚至丧命的不在少数。

2 蛇伤综合防治系统研究方法

对蛇伤病例和蛇伤治疗方案,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收集,并达到数据共享,系统汇集蛇伤专家的经验、民间的单方,为治疗蛇伤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可以使医生通过系统迅速找到治疗蛇伤的有效治疗办法,帮助患者脱离危险。系统建成后,将集中全省甚至更广的蛇伤医疗方案,建立蛇伤知识库。通过收集蛇伤病例和治疗方案,应用蛇伤综合防治系统,达到治病救人效果。经试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各相关者关系路线,见图1。

3 蛇伤综合防治系统研究成果

3.1 蛇伤综合防治系统主界面,见图2。

3.2 蛇伤综合防治系统主要功能

蛇伤综合防治系统可分为病例收集、病症管理、新病症认证、辅助治疗、专家笔记、专家会诊、医院管理、医生管理等功能。①病例收集:通过对蛇伤基础数据的录入、蛇伤治疗方案的添加等操作实现蛇伤病例收集。②病症管理:通过病例数据的录入、添加、修改等操作实现病症管理 。③新病症认证:通过新病症数据、新治疗方法数据、新治疗方案数据的认证操作,实现新病症认证系统功能。④辅助治疗:通过记录蛇伤治疗基础数据的录入,自动生成病例实现病例收集管理,运用数据搜索功能实现辅助治疗。⑤专家笔记:通过对专家笔记数据的录入、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实现专家笔记管理。⑥专家会诊:当医师在碰到蛇伤疑难病例等问题时,系统提供了供专科专业的专家、教授、同行业领军人物一起进行蛇伤的诊断,治疗商讨。⑦医生管理:通过医生基础数据录入与专家认证实现医生管理。⑧医院管理:通过对医院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实现医院管理。示意图见图3。

4 蛇伤综合防治系统应用

蛇伤综合防治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做大做强蛇伤品牌,将系统推向中国乃至世界。通过系统收集国内外专家的治疗方案、收集病例,规范蛇伤诊疗常规、完善蛇伤路径管理。使蛇伤救治工作普及化,辅助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达到避免蛇伤因误治失治致死和减少残疾的医疗效果。

5 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创新性将我院的蛇伤防治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面向蛇伤综合防治系统,为蛇伤防治提供计算机系统工具,为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蛇伤临床治疗与研究的卫生技术人员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本次研究的难点是病例的收集、治疗方案的收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由于该系统正处于试用阶段,知识表示等考虑尚不周全,还需今后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东镇.蛇伤防治与蛇的养殖利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01

篇9

[作者简介]莫芳芳(1982—),女,天津人,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马淑然(1964—),女,河北顺平人,博士,教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5-0184-03[收稿日期]2019-10-30

一、“黄金分割”翻转课堂的提出

为了适应新时代大学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斷提高教学质量,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纷纷尝试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布鲁纳(J.Bruner)发现法、戈登(J.J.Gordon)创造法、同伴教学法(PeerInstruction)、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尤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备受中国大学教师青睐,纷纷开展相关教学实践和研究。

虽然国外很多著名大学甚至将翻转课堂作为大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手段。然而针对中国大学课堂情况,完全的课堂翻转也并不适合。因为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一方面非常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强烈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多讲授。这种矛盾的出现在我国大学教育背景之下是必然要出现的。

针对中国大学实际教学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不再完全照搬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其进行不断深化改革与实践,其中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讨论式教学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三个环节。在讨论环节,教师提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似乎比较适合中国大学教学。

可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到大众教育,学校扩招严重。而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师深度参与,不适合大班教学。由于讨论的开放性特点,如果按学生的思路展开,极易偏离教学内容,影响学习的系统性;如果教师按教材内容去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可能沦为表面现象,实际上还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就使得讨论式教学更适合学生学习动机普遍较强的课程,如研究生课程。

此外,教师讲解时间有限,学生需要预习才能展开有效讨论,而大学本科课程反映学科积累、专业性强,学生自己预习很难把握分寸、容易受挫。中国学生大学课程的知识量大,课前查找和阅读资料会构成较大负担,加上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文化传统,都会影响讨论效果。

总体来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课堂占用率太高,而采用完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现行体制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课堂占用率又太低[1],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讲授过少,不能充分发挥教师价值,而且具体的实施方法也不适合中国学生的现实情况。

结合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以及讨论式教学的特点,如何取舍折中,才能既保证教师的课堂讲授,又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有效的讨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在不同学科领域已经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

比如,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2]。张教授的对分课堂被多所大学教师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比如,英语课、化学课、思想政治课、旅游市场学等课程[3-4],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对于这种对半分的翻转课堂是否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并没有深入的比较研究。

为了对课堂教学改革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寻找最佳教改方法,上海交通大学的董占海教授提出了课堂“翻转度”的概念,既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为了确定最佳翻转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董教授对此问题更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他开展了课堂翻转度的实验研究,研究包括翻转度的量度及其确定、不同翻转度教学效果的实验检验等方面的内容。

他比较了低翻转度(传统模式)、高翻转度翻转课堂(教师讲授占1/3课堂时间,学生互动占2/3课堂时间)、“黄金分割”翻转课堂(教师讲授占2/3课堂时间,学生互动占1/3课堂时间)三种模式的教学效果,通过比较发现教学效果最好的翻转课堂模式是教师占用2/3的课堂时间讲授,留出1/3的时间供学生使用,而这也正是大多数学生所期望的翻转课堂黄金分割教学模式[5]。

二、“黄金分割”翻转课堂的初步实践

笔者教授的《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知识信息量很大,但是学时又严重不足,教师摘取其中核心知识点,采用“满堂灌”教学,才刚刚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大。而从学生角度来看,“满堂灌”学生参与度太低,很难提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努力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一方面减轻教师课堂教学压力,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恰恰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针对中医基础课程的特殊性,开展翻转课堂时,除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还必须保证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因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对于刚刚高中毕业、普遍缺乏中国文化背景和中医思维的大一年级学生来说,准确把握中医理论精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老师讲授不到位,学生不能把握知识核心,不仅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甚至还可能会被一些错误的言论所误导。

所以,中医基础理论的翻转课堂既要保证学生适当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要保证教师对课堂的主导地位,保证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学习与理解的正确性。董教授的“黄金分割”翻轉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因此,笔者在2018-2019学年中,有意识的应用了“黄金分割”翻转课堂(见图1),所讲授的药事管理本科班29人,采用《中医学基础》教材,每周上课2次,每次连续2学时,每学时45分钟,实际上课14周。

第1到第7周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第8到第14周采取黄金分割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即第8周第1次课讲授新一章要点内容,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课后自主阅读教材及参考书籍、完成学习笔记。第8周第2次课上课前作为作业提交学习笔记。

第8周第2次课前60分钟,学生6人一组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学习与展示,温习教材内容、分享学习体会、互相解答疑难,并尝试回答教科书章节后面的复习题。第2次课后30分钟,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进行解答,展示、点评学习笔记,并对该章节内容进行重点及难点总结。

第10~14周的模式与第8周类似,具体安排依据讲授内容灵活调整。第14周安排情景模拟剧表演,给定学生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模拟医患角色完成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诊断病证的表演,从而实现知识从记忆到应用的转化,大大提高知识内化的程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学期末,由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对各教学环节及总体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每道题目的认同度均值均介于4分(比较认同)和5分(十分认同)之间,可见,学生对于“黄金分割”翻转课堂还是比较认可的。

三、结语

“黄金分割”翻转课堂对课堂时间进行黄金比例分割,课堂上师生充分互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也调动了教师“教”的热情,有效提升了教学水平,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黄金分割”翻转课堂在中医基础教学中具有优势。

(1)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

首先,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大知识框架下准确把握中医核心概念及术语。让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对教材内容充分学习、讨论、并内化吸收。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系统梳理知识并应用知识。其次,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生亲身参与梳理知识脉络,能够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课堂交流演示能够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学生真正的学在平时,能够学以致用,能够避免学生临考前突击学习的弊端。

篇10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例[1]。与传统的教科书、PPT、Word、PDF等静态电子教材相比,微课的视频是动态的,不仅仅有文字、图片等静态内容,还可以包括教师的解说声音、眼神和肢体语言,黑板或者白板板书过程,实验演示或者虚拟实验等多媒体内容。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被认为对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方式变革、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中医药大学的办学定位与课程特色,以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探索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的设计流程与应用模式,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一、微课的起源与研究现状

(一)微课的起源

微课的起源,是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背景下,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碎片化、趣味化的特点。作为信息技术与科学深度融合的典范,微课的出现得到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

在我国,微课最初是从中小学得到推广和应用的[2]。大多观点认为,2011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的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开启了微课在我国应用的先河。2012年9月,在“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上,教育部领导决定在高校开展微课应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正式启动,微课开始走进高校,逐渐引起众多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实践。

(二)微课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微课”(Microlecture)一词缘起于国外的“微课程”。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最先提出“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把长达近一个小时的课程压缩到60秒钟以内的五步建议,这对后续研究者制作“微课”视频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为此,戴维・彭罗斯也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此后,国外掀起微课研究与应用的浪潮,并取得显著成效,如:美国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视频以其便捷有效的教学方式,赢得全球众多学习者的青睐;TED在YouTube上推出的TEDEd,将课程与视频、字幕、交互式问答系统融合为一体,形成与全球用户分享理想的盛宴;英国牛津大学陆续推出时间短小的系列微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此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应用与推广,在线学习、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方式需求的不断增加,为微课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应用土壤。

可以看出,微课程在国外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大多用于翻转课堂教学及非正式培训学习,不仅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发微视频资源提供极大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

2.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于2011年率先提出中文“微课”一词,此后,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内学者围绕“什么是微课”、“怎么建设微课”、“如何应用微课”三个基本问题展开了研究。

关于什么是微课的研究。主要介绍微课的背景、含义、特征、意义及影响等。例如:胡铁生(2011)论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分类,总结了区域“微课”资源库开发步骤及途径;焦建利教授(2013)分析了微课兴起的根源,认为“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黎加厚教授(2013)从教学系统要素的独特视角论述微课的发展,提出微课程教学设计的17条建议等。

P于怎么建设微课的研究。主要研究微课建设、应用及前景等问题。例如:胡铁生(2013)对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回答;吴秉健(2013)对国外微课视频资源进行了综述,将微课视频的开发和应用的目标、内容、技术特点和相关的案例效果等进行了横向的比较,阐述了国外微课视频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策略对国内开发和应用带来的启示;梁乐明(2013)等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建构起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潘丽琴(2013)阐述了音乐“微课视频”的实践价值、具体制作流程及创新之处等。

关于如何应用微课的研究。主要研究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比如:卓宽(2013)研究了微课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张灵芝(2014)研究了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问题;谭晖(2013)提出利用微课提高科技人才外语培训的效率;邵华(2013)从具体专业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就构建完整的微课教学环境和微课课堂教学模式、搭建有效的微课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了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3]。

综上所述,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国内的研究逐渐升温并初见成效,但研究还相对缺乏,表现在文献数量少,研究范围窄,实证研究薄弱等方面,尤其是关于微课设计、应用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更为少见,微课与具体应用情景(如不同学科、不同群体等)整合的应用模式亟待进行系统研究。

二、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中应用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微型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理论

微型学习理论认为,若信息被拆分成为更小的学习单元,或学习以小步子进行,那么人们的学习就会更好、更有效、更简便、更加充满乐趣[4]。微型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和意义建构。微课的出现契合了微型学习理论“微、小、轻、快”的意蕴,必然以微型学习理论做指导。依据该理论,结合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特色和定位,要求我们将课程的宏内容进行细化分解,设计微课程教学活动,与现实教学情境整合来呈现课程教学内容。

情景认知理论认为[5],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致的系列行为。实践不能独立于学习,意义也不能与实践和情境相分离,而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依据情境认知理论,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离不开情境的布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与具体实践应用相连通,把知识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

(二)现实依据:教学改革的迫切形势

中医药专业基础课在中医药大学处于辅助地位,由于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量大,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采用“一锅煮”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以“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中药学院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开设十多年来,学生普遍反映较难,主要体现在:一是因为许多物理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二是课程对数学功底要求高,遇到复杂计算学生较为吃力;三是因为知识点间的衔接很紧密,学生一个环节没弄懂,后续内容学起来就犯难。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的办法有:将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遇到复杂计算时,采用传统板书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但经过教改实验,这些方法仍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情况下,我们尝试利用微课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三、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策略

本文以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进行探讨。课程教学团队先制定微课整体建设方案,然后按照分工设计开发微视频课程资源。微课建设方案的制定,要注意引入思维导图,从而避免学习者在碎片化知识学习中迷失方向。下面重点探讨微课的设计流程和应用模式。

(一)设计流程:严守“五个”步骤

根据微型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微课的设计开发应注重与现实教学情境的整合,围绕“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素材”、“如何制作开发”、“使用效果怎样”等问题展开,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分析、方案设计、素材准备、开发制作、测试评价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以“药用物理学”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为例,微课的设计流程见表1所示。

表1 “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微课设计示例

(二)教学模式:“三备―四步―一复习”

微课应用模式的构建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展开。课前,学生登录课程学习平台,观看微视频和数字材料,完成概念性知识点的学习,并进行课前测试练习[7],将自主学习时碰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登记。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测试练习和笔记疑难情况,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进行设计。课中,教师结合互动平台的问题反馈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微视频引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知识讲解、课堂知识应用和课堂小结。课后,学生通^观看教学视频来复习回顾学习内容,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三备―四步―一复习”的微课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三备―四步―一复习”微课教学应用模式

(三)案例:“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课堂实录

以“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为例开展微课教学实践,教学实录如下。

1.课前。首先,学生登录课程学习平台,在“学生自学”栏目中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和电子材料;然后开展课前摸底自测练习;最后学生将遇到的难点问题在课程平台的“笔记疑难”中记录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分析数字材料、测试练习和笔记疑难,在此基础上开展备课。备课的重点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这是教师备课的基本依据。

2.课中。首先,播放香蕉球视频,引入课程内容;其次,开展伯努利公式推导。通过理想流体和稳定流体的概念,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及功能原理建立物理模型,推导出方程公式,同时讲解公式的意义及适用条件;再次,讲解方程的应用。通过一个应用实例,给出水流的速度、压强、管的内径、水沿水管某一截面管的内径等参数,求该截面处的流速和压强。同时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演示文丘里流量计原理。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3.课后。学生登录课程平台复习课程内容,教师对课前与课中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内容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

四、展望

在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和微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背景下,本文依托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对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的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模式进行了细粒度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微课设计与应用理论,对微课在中医药大学中的推广,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对促进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后期笔者还将从教学环境筹建情况、教学互动情况、教学效果、教学总结及交流研讨等四个方面,对微课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更加注重资源构建和教学的互动,形成有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后期的重点研究工作[8]。

参考文献:

[1]谢伟.微课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适用[J].学理论,

2015,(12).

[2]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4,(26).

[3]周青松.高职会计专业出纳实务课程微课教学应用研究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

[4]许爱军.高职数字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动因分析及模

式构建[J].成人教育,2015,(4).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

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6]陈昭喜.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整合研究――

以《药用物理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2012,(4).

[7]刘颖.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三类“微课程”的对比分

篇11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来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后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后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后来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书读百便,其意自见,但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吗?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只是经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时读经典后,运用经典的几个病案写出来,与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过来找我针灸治疗颈椎病,因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针就能明显减轻,有时一针就可以了,今天又来了,说昨天科室有个事挺气人的,领导安排给他做,又没地方发泄,实在不想接那个活儿,晚上想着这事,没睡好,早上起来,颈椎部位疼痛,头晕不适。因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时蛮有性格的,脾气较大,又急躁,听他说完,心里明白了他的颈椎病是因为肝郁化火,想起内经的原话: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针刺肝经原穴太冲,用泻法,1分钟后拔针,头晕颈痛消失。

  省公安厅一领导,上班期间办公室突然感觉心好像要跳出来了,很难受,自己摸脉,每分钟接近150次,持续了近30分钟,打电话咨询该怎么办?问起病因,说最近因为国庆60周年庆,因安保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压力大,自己火气很大,经常对下属发脾气。我比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内关穴处,他照做了,开始压上去疼痛难耐,很想放弃,电话中一再嘱咐直压到内关穴处无疼痛为止。20分钟后电话告知心跳如常。这也是来自于学习经典的体会,内经原文: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选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指压治疗,疗效确实令人感到惊奇。如果病人没经验的,肯定会急诊叫120送去医院,其实这也是中医针灸在急诊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

  一从事药材生意的病人,广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为肩背疼痛近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照片,MR检查,均未见异常,局部打封闭,贴膏药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见改善。回广州后约出来吃晚饭,餐桌上见患者咳嗽,流涕,很狼狈的样子,连声说对不起,他夫人说感冒很长时间了,把他嘴上的烟拿掉,还暗示要我告诉他抽烟会加重咳嗽。其实自从见到患者的第一眼起,治疗取穴已了然于心。于是选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用泻法,患者痛得哇哇叫,不到2分钟拔针,患者全身出微汗,肩背疼痛,咳嗽,流涕所有症状全消失了。我也点了一支烟,顺手给他一支,边聊边抽烟。这哪与抽烟相关啊。西医可是讲抽烟与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相关性啊,记得在老家有的抽烟,活到九十多也未见咽喉炎,气管炎及肺癌的,有的从不占烟酒,50多岁也一身的病啊。其实他只是肺经外感风寒,是肺经的问题,针刺肺经鱼际穴,针到病除。病人觉得很神奇,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在《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记载了该病的治疗方法: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还有关于脾经病和肾经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以西医命名的疾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这里就不举例了,只是想说明一点,想学好中医,做一个名理的中医,临床疗效好的中医,无论您走遍千山万水,访遍五岳九州的名师,您终究还得回来温习我们共同的的经典:《黄帝内经》。

  这只是《金匮真言论》中的一小段,读了,也经常用,常常收到针到病除的临床疗效,很多病友说我看病用药取穴很随意,但见效快,疗效好,对西医的同一个病,能用很多穴位,很多方法治疗,很难学,也难看懂的,其实我只是继承了中医学先祖的一点点东西,在临床上运用经络辩证治疗而已。《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的宝贝等着我们的中医学子去挖掘,去探索,去继承,去发扬。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3

  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个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目前的挖掘不够。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等。

  3.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

篇12

1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实现中医理论知识的软着陆

通过前期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医学生在临床实习前已基本构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八纲、脏腑、经络辨证以及四诊合参、方药配伍、常见疾病诊治等相关知识为核心的中医学体系,但该体系仍多处于抽象、模糊、片面,或尚未融会贯通,甚至存在谬误的阶段,尤其是理论与临床还没有有机结合起来。临床实习就是要不断领悟、完善,甚至是修正自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认知,并用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阶段。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历来崇尚跟名师、早临床、多临床,在医治患者的过程中从临床疗效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并不断总结经验。目前《中医儿科学》教材对儿科疾病的教学仍较为刻板的分为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分证论治等框架式的排版和讲解,但在临床中却很难体现某一具体疾病的病机在疾病自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演变,在治疗上也就感受不到中医“机圆法活”、“辨证论治”的魅力。又如脉象作为中医精髓内容之一,但若不把脉,不勤把脉,不经多人、不经多时的反复实践就仍是理论而无法落实。故此,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要不断把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互参悟,达到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修正、完善并构建自己的中医理论体系。同时,临床带教老师也要高度认真负责,若要开展临床实习教学应首先取得医学实习生及患者(家属)对其临床业务水平及医德水平的认可。其在给学生讲授临床知识的同时,对待病人的问诊技巧、态度和处理疾病的思维模式、方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带教老师在遇到临床典型、特殊或罕见病例时要及时提醒、指导学生加强认识,必要时可以专门展开集体讨论、分析,或结合患者给学生介绍中医前贤及名老专家的治疗经验,使学生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感受中医的魅力;同时,教师也要鼓励、指导学生多读中医经典著作,追溯古代医家临床思维方法和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并与自身临床所见相互参照,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医临床学科,提高学习效率。

2做好临床笔记认真总结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儿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是其重要内容,而临床疗效是中医的魅力和活力所在。通过课堂教学,医学生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但仍局限于理论,尤其是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效果没有明确的认识。而即使时至今日,从儿科常见病如感冒、咳嗽、口疮、厌食、腹痛、积滞、泄泻、遗尿、尿频、麻疹、丹痧等;慢性疾病如哮喘、水肿、疳证、癫痫等;危重如肺炎喘嗽、急惊风、厥证等疾病的中医治疗及用药经验仍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提炼。作为刚刚实习的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跟师实习期间,切忌只是泛泛的走马观花、跑腿打杂、看看而已,要认真跟随带教老师的思路,要多想、多问、多记笔记,记录老师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无论得与失,甚至要多跟不同的老师,总结和掌握他们治疗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和经验,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通过千余年来中医医学史的学习可以知道,从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到穿插其间的各家学说,其临床经验的积累无不起于毫末,非一日之功。故此,初上临床的中医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亲力亲为,脚踏实地,切忌浮躁、泛泛而为。

3转变观念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中医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临床带教老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或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主动探索新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档次的过程。自主学习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临床带教老师要及时转换角色和观念,要把自己从授课者、信息传递者转变成学习的管理者和辅导者,提供学生独立学习的学习资源、学习指南,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相互作用”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构建学问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临床考试、考核方法上亦需要进行适当改革。要杜绝以往“高分低能”现象,要改变单一卷面笔试的考核方法,要在传统笔试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临床实践技能相关内容的考核,前者以理论为主,将来可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后者则包括病例书写、病例分析与处理、临床操作、实验等内容,这种复合考核方法不仅能反映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能力,又能反映学生分析、判断具体病证特征、性质以及遣方用药的能力[2-3]。总之,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确立,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单一自我思维转向学生自主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体验和发现等教育理念的革新,对学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观念的改变。

4提高临床沟通能力掌握中医儿科病史收集的技巧

在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医患沟通已被看作是一门艺术,是医生的品德、修养、知识、技术、能力、经验等各种积累高度浓缩的结果。良好而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必备条件,也是医学生快速融入临床实习当中的重要表现[4-5]。在儿科医学生主要是面对与患儿及患儿家属之间的医患沟通,只有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下,医学生才能较为容易的采集到完整、准确的病历资料,对下一步患者的病情分析、诊治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良好的沟通技巧,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关心患儿疾苦的询问也是一名医学生或医生应有的道德修养。同时,儿科有别于成人内科科室,临床中面对的主要对象是不能表达或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病情、或者不能顺利进行查体的婴幼儿,加之家长对医护人员的要求相对要高,故此在病史采集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体会,如感冒发热小儿有无咽痛、头痛,咳嗽(不会咯痰)小儿如何辨痰,泄泻小儿有无腹痛,痢疾小儿有无腹痛、里急后重等等。此外,在中医儿科临床工作中,医学生还可能不被家属理解,甚至有些家长会有明显不配合、不尊重的语言和行为。但这也是实际临床工作的一个方面,都可能需要经历,自己要学会面对,尽量对患儿或家属不要出现对立情绪,在困难中培养自己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已作为一个以学生的智商及情商,从而通过有效的、良好的医患沟通,达到两者之间的双赢。总之,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适应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新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中医专业人才,中医临床学科应重视培养学生“秉承传统,注重能力,强化临床、面向临床”的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牢固的中医思维,突出的诊疗能力的中医临床特色人才为目标;在培养模式上注重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加强中医思维训练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鲁艳芳.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0.

[3]许震.谈多媒体教学在中医药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5(4):240-241.

篇13

为了更好地掌握中韩合作办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该专业的影响力,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力度,特对三年来该专业的办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总于下。

一、情况调查

组织该专业2007、2008、2009三个年级共136名学生,以问卷的形式作了深入的调查,主要涉及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水平、教学计划、教材建设以及他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等情况。现将主要情况列述如下:

1.1 对所学专业的认识:72.9%的学生表示喜欢,只有14.1%和12.9%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无所谓。对专业设置,大部分学生认为该专业新颖有特色,对将来就业和创业的前景比较乐观。

1.2 对任课老师的总体评价:14%的学生表示很满意,58.8%的学生认为差强人意。学生普遍反映任课老师多采用传统教育模式(课堂式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和灵活,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授方法有待改进。

1.3对课程设置的看法:58.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反映较多的主要有:课程重复的问题,在一年级未学到基础课,到二年级学专业课时严重脱节;专业及专业方向课与中医类课程的关系未处理好;专业课程未由专业老师任课等,这些最终导致专业课的知识掌握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1.4 关于学习状态:2.4%的学生表示很好,34.1%的学生表示还可以,54.1%的学生认为一般。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状态未处于最佳状态,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加之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低、对课程设置的不尽如人意等,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有些懈怠、得过且过的思想,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

1.5 关于学习方法:多数同学还停留于课堂听课、记笔记,考试前死记硬背,考完书本一扔的状况。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广泛涉猎的精神,学习方法比较简单。

1.6 对外籍教师的评价:96.5%的学生表示满意和认可。外籍教师参与教学,既引进了优秀的教学方法,又借助PPT教学、课堂论辩、演示教学及社会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接触和了解了境外教育机构的互动式、启发式教学,丰富了知识并拓宽学习思路,切实加强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2.1专升本的问题

中外合作班为三年专科,学生今后能否专升本,扩大职业上升空间,是他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基于中韩合作办学的特殊要求,学生的外语是韩国语。但据了解,目前专升本考试中可选择的外语只有英语、日语和俄语,不包括韩国语。因此,学生们是否有资格参加学校的专升本,能否用韩国语参加专升本外语考试,都是现实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调查可看出,学校对该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对接不顺畅、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都存在不少的问题。

2.3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合作“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但目前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模拟配餐实验教学设施、实践配餐基地标准化建设等远远跟不上教学的需要。

三、思路与对策

3.1优化课程设置,切实加大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支持力度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建议学校派相关人员赴韩进行考察,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否则,会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削弱该专业的成长,同时导致受教育者付出了高额学费,但没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优化课程设置应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3.2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行为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而教育教学质量又直接关系到教育消费者能否享受到等值的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与其他教育相比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就是能直接和及时地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建议除了不断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应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把国际合作办学推进到更高的层次,这是学院乃至学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下一步的招生规模和合作办学项目能否延续等问题。

3.3完善政策制度,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发展

建议学校加大对该专业的扶持力度,在专升本的问题上,在师资、教学设备、实验以及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使得这一新兴专业能够规范、有序地发展,最终成长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3.4 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知程度

任用一些懂得管理学、谙熟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从生活、思想、学习等方面帮助引导学生及时转变角色,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尽快掌握学习方法。

发展国际教育是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人类保健事业的必然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从政策层面给予了中外合作办学明确的身份。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水平、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 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加强,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医药科学和技术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1]

中国中医药教育标准化建设主要针对的是本科院校的医学教育,国际社会还没有建立基于中医药国际发展和行业认证的全面人才培养标准。因此,现在发展国际中医药教育,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科学、严谨、合理、可行的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和认证体系。目前,因规模、师资、课程设置、实习基地等条件限制,中医教育设置还不尽完善,水平也差别悬殊,人才培养标准各不相同。制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中医药院校教育国际标准,规范院校基础设施、教学师资、教学计划、临床教学基地、考核等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制定办学定位时,也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办学水平来制定[2],即学校的政策支持、地域环境、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师资状况、生源质量、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也就是一所高校正常运行所必须的各类条件保障状况。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是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外方资源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创造出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与人才培养模式[3]。

总之,中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应认真研究对策,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使我国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刘秋颖,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问题探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