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教育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缺乏问题意识
研究者们对中学教育思想论述,虽然是谈及了近代某个人物的中学教育思想,但从总体来看,仅仅是近代中学教育思想的一个“点”之一。多数论者只是就某个教育家的中学教育主张和教育理论的泛泛而谈,对这些教育家的中学教育主张形成的背景及相互联系的考察则鲜有论及,对各种中学教育主张的比较分析也为数不多,可以说,目前尚有更多“面”的中学教育思想还未被系统论及,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学教育的历史画卷中,究竟蕴含着哪些教育思想,有哪些经验和教训是值得后续改革者和研究者借鉴吸收的问题?当前中学教育的发展,面对种类繁多的变革方案,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吸取过去的经验,这些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二、深化近代中学教育研究的构想
(一)研究重心由中学教育制度研究转向中学教育思想研究
在近代中学教育发展史上,影响中学教育活动的,不只是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除此之外,那时期有影响的教育人物的活动,以及他们参与到教育事件中去的动机,他们对历史环境的选择、阐释和了解也决定着近代中学教育发展的方向。概而言之,在教育活动、教育事件的领域当中,教育家的思想也起一定作用,不管教育事实、教育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教育人物,也不论历史环境有多么地固定或多变,最终决定整个教育事件形成或最后结果的,还在于参与到教育事件中的那些人的决定,也正是由于他们意识上的意向性,某些教育事件和活动才得以定型。当然,由于教育家个人的心境气质,现实理想和报负都不尽相同,所以决定他们的教育理论形成的背景和时代需求也因人而异,故此一些教育家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势必会打上具有各自人格特质的鲜明烙印,而这种特质和心灵习惯又决定他们对所面临环境的选择与取舍。固然,教育思想史的研究,要考虑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对近代中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则更强调的是要进入到参与过中学教育活动与改革的那些个人的教育思想里面,去进一步追究这些教育家们在参与教育活动时各自心境的变化、各自教育理念的构思和他们各种教育行动与决定生成的动机,只有这样,才能从更广的层面揭开近代中学教育思想历史演进的轨迹和内涵特征,才能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教育家们在教育事件嬗变交替关系中的思想活动,才能深入了解教育人物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意识,才能全面考察这些教育家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意向性去认知、掌握和处理教育事实的,由此,我们才能最终洞察教育事件形成的真正动态原因。著名教育史学家陈青之曾说道:“教育之内容,包括实际与理论两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实施状况及教育者生活等等,属于实际方面。政府的教育宗旨、学者的教育学说,及时代的教育思潮等等,属于理论方面。”可见,新形势下,在注重制度研究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了对教育思想史的研究。研究近代中学教育,不能只将研究的视野限定在中学教育制度上面,而应将研究的重心由教育制度转向教育思想,特别是对近代中学教育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家的思想、言论、决策以及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有关中学教育的主张、看法、想法、要求和建议等都应给以更多的关注。
(二)问题分析由浅入深
篇2
中学地理;审美教育;策略
美育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日渐发达,对人的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记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体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中学地理美育实施策略
(一)欣赏美,用视觉领略独特魅力。美,无处不在。人类最容易感受美的器官就是眼睛,强烈的视觉冲击通常会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样的学科性质为地理美育提供了大量的美育素材。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设备和地理教师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的优美语句,给学生展示自然中或者社会中和艺术上美,引人入胜,使学生直观感受“美”,欣赏“美”。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然美是天然生成的自然物的美,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美。由近及远,比如每天早起的晨光,昼夜的交替,天气的无穷变化都是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国内的美景有学生比较熟悉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广袤无垠、碧草连天,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黄沙满布,江南水乡的柔美温和,东北平原丰收季节的麦浪翻滚和冬季的漫天飞雪,都存在“美”的踪影;扩大到存在于世界中的东非裂谷、冰川地貌、热带雨林、青藏高原、熔岩地貌等,都是少有机会见到的,这些景观的美是壮观的、奇特的、美妙的,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很多“美的奇迹”:巍峨雄伟的长城、水利工程都江堰、古时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达芬奇绘制的《蒙娜丽莎》等。这些人造的“美”与自然美相比范围更广、更加具体、更具有价值。地理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美育素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美,促进个人情感升华。“美”的作用是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并使观者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理解。“美”的仪态有万千种,但是同一种美景在不同的人心中形成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人对于“美”的理解过程是由外向内的,最先是身体感官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大脑中形成基本的印象,然后大脑提取这些美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思考,根据各人的内在审美水平对美景进行理解,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基础教育提倡发展人的素质,地理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美育素材更加深层的含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最终达到心灵美的境界对于三维目标中任一部分的达成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发现美,提高个人鉴赏美的能力。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发现“美”的过程,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就一直接受着审美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的审美教育越来越深刻,审美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美”的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具有主观性和坚定性。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有效途径,人的心中有了衡量美丑的“尺子”,在日常生活中就会独立的进行审美活动,用自己的独有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增进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鉴赏美的能力。
(四)运用美,指导生活实践、提升自我修养。地理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进行讲解和灌输是比较无力的,审美教育更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眼看、耳闻,切身感受存在于世界中的美,才能积累更多关于美的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和所见识的风土人情,规划合理的旅游路线;借鉴外地的城市建设给当地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二、美育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有效教学,勿过于强调素材美感,忽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像一剂“催化剂”,将审美教育进行的更加深刻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美育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若片面追求审美教育的形式,过于强调美育素材的美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图片和视频上,而忽略了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能力,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良,反而背离了美育本身的意义。如在讲授“太阳活动”一节时,适当放映太阳表层大气的视频,将重点放在讲解太阳大气的分层和太阳活动的知识上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壮观,又不至于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审美教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地理审美教育的进行依托于课堂教学,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密不可分,始终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地理美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目标相协调,共同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地理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学生个人道德水平,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达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总结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理美育素材的数量和种类多样,深层挖掘地理美育的审美视点,通过生动的地理美的展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美、感受美进而独立的发现美、运用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掌握地理美誉的主动权,结合德育、智育、体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内在品德修养,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大爱大美的人。
参考文献:
篇3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首先应该加深对中学合唱教学的基本认识。合唱作为一种传统而具有广泛性的艺术,是判断一个社会的音乐普及、艺术发展甚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首先,合唱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深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其次合唱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及艺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乐感、表达以及审美能力,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热爱。
2对于中学合唱教学的教学方式探究
2.1选择适合中学生演唱的合唱曲目
一直以来,有一些中学的合唱团为了更好地参加晚会、比赛或者表演节目。总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成人混声曲目,如《太阳最红,最亲》、《祖国颂》等。可是没有充分考虑到的是,这些曲目难度较大,即使学生喊破嗓子也很难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后果就是久而久之,队员的喉咙受到伤害,甚至发生病变。所以,中学的合唱教学首先应选择适应中学生的演唱曲目。
2.2教授正确的发声与练习方法
在合唱中,整体的表现是由个体的发挥累积起来的。而个体与个体之间始终存在差异。中学时期,部分学生声音还较为稚嫩,但亦有相当一部分男生处于变声期,因此,科学的发声练习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在训练中,针对普遍错误的吸气方法,如吸气时抬肩将气流吸至胸腔等错误进行纠正。要教会学生以腹式呼吸换气,并始终将气息保持在腰部,让腰部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样才能保证歌唱时气息有力。发声之前应先找准发声的位置来确定发声状态。如“嗅花香”的吸气状态;然后以半打哈欠的方法,打开喉咙并放松下颌,同时继续保持吸气肌肉的紧张,这些都是合唱的正确状态。也是教学的难点。还有要重点教授的是:歌唱的同时还应注重神态。神态在合唱表演中极为重要,教导学生笑肌上提,使自身拥有歌唱的积极态度。教导学生运用准确的歌唱位置。在发声过程中,要求使用“高位置”来进行演唱,使发声点适度提高,使声音从颅腔中产生并通过提升笑肌来保持位置,更要注意在高位置发声时,声音和气息应相结合并收放自如,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高音时要使用以假声带真声,不可大声叫喊。这样一来会损坏发育期的声带,二来破坏合唱的和谐统一。教师在合唱训练中必需把歌曲分段、分句、包括分字进行分析处理,把握各段间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和对比。歌唱的艺术魅力取决于情感表现的深度,所以演唱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要给欣赏者听出是经过精雕细刻的艺术处理结果。歌唱时的呼吸必须有统一的呼吸时间与呼吸方式,以求得声音上的一致和情绪上的统一。演唱时的表情也关系到作品的表达和处理。全体合唱队员要有和歌曲内容相符的共同表情,如活泼、欢快、忧伤、雄壮、坚定等,同时教师要让全体学生有一个完整和相同的理解,不断提醒大家情感表情要保持一致。
2.3统一音色的训练
作为集体活动,合唱要产生艺术性的音乐效果,应有统一的发声。要求音色的完全统一是很困难的。合唱中的音色一般有可协调和不可协调两种:可协调音色比较明亮、浑厚、圆润、柔和等;不可协调音色有尖细、挤压、嘶哑等。而在和声训练中应将不可协调的音色统一到可协调的音色里去,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改变不良的发声方式,让自己声音向可协调的音色靠拢,以促使合唱音色的和谐统一。
2.4注重音准与节奏的训练
在中学的合唱教学和实践中,二声部合唱训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视唱能力。在划分声部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音色和声部之间的划分,还应注意各音色和声部间的平衡,在训练中也应加强视唱中对听力的训练,即常说的“练耳”。教师首先应用钢琴演奏歌曲旋律,先使合唱学生们对正确的音高概念产生深刻印象。而后,针对不同声部的学生进行单独的隔离训练,待初步成熟之后,最后再把各声部学生合在一起进行演唱。针对出现的个体或整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反复进行这种纠错和分声部的训练,多次分开,再多次合唱,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对于音准的概念。使合唱时各个声部之间能够平衡、和谐、统一。而在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可以先教学生从“动手动脚”做起,然后分开训练时一边唱,一边用手或脚来根据音乐旋律打拍子,充分熟悉后,最后可以在心里面数拍子,来建立良好的节拍感和节奏感。
2.5字音统一的训练
针对字音统一的训练,也是在中学合唱训练里一项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合唱作为一项集体的歌唱活动,声音统一性的体现不仅仅表现在音量、音色、音高、速度、节奏等纯音乐方面,吐字和咬字也是合唱歌声是否和谐统一的重要条件之一。合唱要求演唱者要字正腔圆地将每一个字送到听众的耳朵里。所以说,对于合唱者来说,正确清晰的吐字、咬字是合唱技巧里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技能。因此,学生们在合唱训练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对歌词的朗读。一方面,活动唇舌,练习吐字和咬字,以此让每一个字能发音清晰,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朗读歌词的过程中对作品歌词所体现的意境和其所表述的思想感情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样不仅仅能把歌唱的声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并可以通过旋律和歌词诠释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来使歌声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此赢得听众的共鸣。
3重视中学合唱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中学合唱教育的教育预期
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审美体验的价值放在了音乐教学课程价值取向的首位,并一再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而中学音乐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中学合唱课程除去自身对于中学生的审美体验价值外,还对于当代新时期的中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价值。同时,合唱课程在中学中的进一步开展也将对中学生展现出其自身巨大的社会交往与德育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这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年龄中也必将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歌唱活动,每个声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结合在一起共同协调地创造音乐美,它要求音色统一,声部协调,音量均衡,所以必须经过科学严格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音响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得到一种其乐无穷的和声美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冯冶冰.对高师合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4(03).
篇4
篇5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统一体。就目前中学体育教育来说还存在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学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概括出四个基本特征即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与之对照,中学学校体育教育在这四个方面显然有明显差距。首先,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忽略了体育基础、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及能力的差异,进行较为一致的教学活动。再次,缺乏弹性的教学形式。传统体育教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多数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在位;过分强调练习方法的整齐划一,使学生处于被动练习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长期以来,体育教学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体系的教学。此体系有三大弊端:一是竞技项目过多,教材难度较大;二是每项教材的技术要求过高,环节过细,加之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法,严重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这些弊端影响着体育基础性的更好发挥。
1 转换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
1.1 坚持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健康观
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不单单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重视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从某种意义上比掌握一些动作技能更重要。
1.2 终身体育的教学观
体育教学应瞄准学生未来生活。这要求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前起后的重任,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以终身体育为导向,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3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主体教育的视角去研究体育教学和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体育要求,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受教育者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参与体育教学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才能提高。
2 充实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
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结构,与当时的教育环境及社会制度、人文精神有着普遍而深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存机制和发展模式,对当时的人材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学校体育的整体变革,这种滞后形势必影响对新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充实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当前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和适应时展的需要。
2.1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正确对待竞技项目
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竞技体育特有的竞争性、审美性为其注入活力,同时校园文化的构建也离不开竞技体育的参与。但学校体育的内在结构和外部条件都不允许他像竞技体育那样来组织教学活动,因此必须对竞技体育内容进行教材化、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以及文化教育化等改造,以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
2.2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快乐体育的特点
这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兴趣要求,注意趣味性、娱乐性,以及反映现代科学的新体育,做到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提高教材的可读性。
2.3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时应适当增加体育文化内容
体育文化教育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文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的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增进体育文化素养,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
3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现代的学校体育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势在必行。
3.1 发挥主体作用,不忘主导作用
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能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得于培养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发展。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起着关键作用:一是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教师可根据客观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正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正确发挥和不断增长。因而,既要重主体,又要重主导,只有主体与主导有机结合,才会使教育活动卓有成效。
3.2 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愉悦学生的情绪,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教师的教书育人,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育已”来实现,没有学生的自学活动,教师是难以成功地进行教育的。学生的自学活动有赖于学生“健康感情、诚实和自信”,而这种感情只有在和谐的师生交往情景中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
3.3 启发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采用整齐划一的方式组织教学。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学习是一种“内在学习”,让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
3.3.1 思维参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首先是思维参与,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潜能、个性就不能得以显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级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围绕教学中心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3.3.2 情感参与。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通过有趣的导入,巧妙的组织,风趣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享受体育的乐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情绪体验,更好地领悟知识、技能所蕴涵的深层意味。
4 建立宽松性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法、学生技术掌握情况,以及运动负荷的大小为准则,而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兴趣、习惯、能力这些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素质被忽略。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理念,应该考虑学生进步幅度,注重过程性评价,要体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做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中要考虑学生为今后的体育学习和终身体育发展奠定了什么基础,评价学生成绩时自学成才注重学生的进步程度,充分体现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和“学”。对教师而言,需要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激励自己继续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实践能力。
5 结论与建议
现代学校教育体育教育思想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会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知识、兴趣、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造就一大批身心健康的现代化建设者。
中学学校教育应当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本着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转变教学目标;充实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建立宽松性的教学评价。充分挖掘体育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的成就感,以推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M]
[2] 毛振明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M]
篇6
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问题以及它们与反贫困教育的内在联系,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也是未来生态环境的承受者,为了给子孙留下蓝天碧水,从现在就应加强生态环保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是进行生态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该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介绍环境状况,增强危机感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依靠环境供给生物和能量,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影响、改变环境。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这种影响很大部分带有破坏性,为了使学生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我们在授课中列举了大量数字,进行危机教育。
回想起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怒涛和2000年等近几年春沙尘暴的肆虐,无不让人悚然,教训犹在。现在,全世界每年向环境排放有毒CO2气体1500万吨,废水400亿吨,固体废物3亿吨。课本在生物与环境一章介绍了森林在环保中的重要作用,可是我们国家的森林状况令人担忧。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大量的毁林开荒使得森林面积将消耗殆尽。10年来,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由50%降至40%。特别是热带雨林40年来,世界已经毁坏了一半。
由于CO2包裹地球,造成了“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异常,我国的南涝北旱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通过大量数字,使学生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认识具体化,应在授课过程中联系身边的实际。如我们身边的白色垃圾乱扔现象,以及西藏森林覆盖率的降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结合学生的体会,激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同时又强调环境污染治理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作为地球统治者的人类也不例外,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忽视了生态平衡的保护,出现了象开山造田(林)、造地等违背生态规律的现象,造成了水土流失与气候恶化,教训是深刻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人与其他生物一样,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各种活动也应该在遵循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类自身的力量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生态系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使生态系统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介绍环保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失望情绪,对生态环境丧失信心。因此,在树立学生生态危机感的同时,还应宣传建国以来我国的环保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例如,我国已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到1990年已建成自然保护区600余处。与此同时,联合国组织对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
6月5日被定为“世界环境日”,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中国政府规定每年3月12日为全民义务植树节,并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了“三江源”生态保护等工程。在西藏设立羌塘、珠峰等自然保护区。时刻提醒人们增强环境意识,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以法律的形式不允许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出现。
4.培养生态资源意识
本世纪70年代,环境生态教育在国际上兴起,1990年,联合国国际环境教育会议着重强调,要进一步防止环境恶化和发展环境的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补充一些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状况,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当学生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时,教师要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诸如,打扫卫生就要清除杂草,兴建开发区要毁掉林木,工业废水直接入河海,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并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例如,我们可以开展保护“亚东鱼”、“珍惜高原特有物种”等主题活动。
让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并从行动中增强生态意识,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资源意识。首先应列举我国的资源总量,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对比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帮助学生树立人均资源意识。例如,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居世界第88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的紧迫性,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开发资源的意识,促进生态意识的培养。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明确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关系。
5.结合生态环境进行反贫困教育
我区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教育与反贫困教育息息相关。随着中学生物教学的改革,应紧密联系社会,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经济资源条件,改革生物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保护环境、发展经济、越过温饱、消除贫困”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生物教学是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探索。
在生态环境教学中进行反贫困教育,还应通过考察、实习等活动深化认识,比如,虽然我地区野生动物品种多、数量大,但有许多珍贵动物濒临灭绝,不应为眼前利益,大肆捕杀,而形成“竭泽而鱼”的短期行为,反而更加贫困化。因此说,治贫先保护环境,再寻求其他发展经济之路。
对于生物教学中的反贫困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我们领悟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多取决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说,反贫困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态意识的培养、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反贫困存在着因果的必然联系,为了使其贯穿于生物教学,应从自身作起。
篇7
几年前,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或者说中学数学素质的教育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
对于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美国内布拉其斯加大学数学教授史蒂文·邓巴认为:“之所以杜克大学的篮球水平始终能够保持在美国顶尖位置上,就是因为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们的通力合作,才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篮球精英。然而目前美国中学的多数学生只知道把数字填进公式里,而不去理解怎样运用这些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方面失败的所在。”
美国官方和教育专家们认为,一些亚洲和东欧国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美国则把注意力放在一般的书本练习方面。这些完全不同的方法使得美国中学生数学成绩不佳。美国数学教育专家们呼吁,重新制定数学教学大纲。把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尽快提高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
20世纪以来,数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计算机的结合,使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地的观念和内容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了,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大致情况是,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又觉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拦路虎。大多数学生很难达到理想的数学水平和能力。其中有课程标准要求过高的原因;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整齐,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现行评价体制的原因,因为数学是主科,总归是要考的,应试、要考高分的牵制力是很大的。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将会逐渐改变这种局面,但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数以万计,我们必须统一认识,为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达成共识。
一、关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由美国数学教育家的呼吁可见,课程标准是左右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行动性纲领,不可不高度重视,不可不认真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培养出不同的人。在重视数学素质教育的课程下,培养出来的人雨季一定比注重数学分数的应试教育的课程标准下的人才要多而且精。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指挥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和家长形成数学教育观念的魔棒。在教育普遍受重视的今天,课程标准的制订更是关乎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我国现行的课程新标准较以往的课程标准,显然是先进了不少,更符合国性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制订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应用性、发展性、创造性,现阶段看来是合理的,课程新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完全正确的,也完全符合数学文化素质的内涵。
课程新标准界定了数学素质的内涵,其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是精华;把数学看成是工具,用以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等;把数学看成是为其它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的基础学科;把数学看成是培养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手段;把数学看成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后二者是十分重要的理念,这就为数学的素质教育各个环节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路。
如果要求大部分人都掌握高深的数学计算、推理和证明,把数学当作是人人都必须掌握的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敲门砖。当然会使有的青少年把数学当作拦路虎而不当作培养能力的手段和数学文化,从而使在其它领域本的所发展和创造的人才。因为数学的缘故而失去信心、失去机会,这当然是课程标准的罪过而不是数学的缘故。但是,课程新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个体化教学”与班级授课制这一现实之间的矛盾[2]。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不可能几个专家一挥而蹴,要反复实践,不断修改,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总之,有了新的课程标准,便会有相应的新教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相应的新评价,相应的新理念,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二、关于教材编写的思考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和工具,是实现课程标准、提高数学素质、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和课程标准一样是造就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工具,不可不高度重视,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体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用什么样的教材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毫无疑问,在课程新标准下的教材的编写,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版本,而是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为各类学校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可以根据校情、班情进行选择,这是一大进步。
新教材所选择的数学素材,就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是密切联系当前生活实际的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3],不要为问题而脱离实际,使数学纯化,与生活产生隔阂,但也要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将数学本来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呈现突出了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轻结果重过程,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采用逐步加深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这比以往的教材改进了许多。
新教材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关注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介绍了有关的数学背景,特别是设计上先进了许多,这是很好的。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功能[4]。
但是,在众多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中,教材编写者是第一批执行者,若他们偏离轨道。真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实上,从目前的教材看就有此嫌疑,分明新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内容或者说已过时的内容,不在正文中出现,便要在教材的习题中出现,于是下面教学者,进一步扩大其力度,再走几步,可想而知,课程新标准也就新不了了,和原来列二致,这当然是指少数内容了。所以,好的教材应是以课程新标准为依据的,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带头执行课程新标准的。
总之,的了新教材,便会的相应的新素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三、关于教师教学的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所要完成的教材内容,从学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努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现合作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习、渐渐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仅学到知道,更学到方法、思想。从目前的情况看,数学教学的情况远非如此,估且不论教师的水平是否可以达到,就教师的态度就值得怀疑,有的教师想如此却不敢如此,这与社会的教育观念相关。
教师教学离不开数学教材,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媒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个班每个人,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结合学情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要多于关注教材,教育是一种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5],适时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关注教材比关注学生多的情况还存在,忽略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忽略个体差异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待改变。
教师教学还要好紧跟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6]。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教育技术还停留在纸上者居多,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是走过堂,没有真正落实,甚至有的地方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只是不动产而已,这是相当可惜的资源浪费。可以说,今天让学生使用坏一台电脑,将来他会创造出若干台电脑,教育要舍得投资。
四、关于学生评价的思考
教与学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测验与考试,只关注学习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事实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把学生理想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堂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还应评价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有部分教师还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是评价学生,这中、是不对的。
五、关于教育观念的思考
现在,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观念上,甚至一部分教师也不例外,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在于课程标准,也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
首先,现在对学生评价的手段单一,还是定量评价为主的唯分数论英雄,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要当英雄就昼拿高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是被激励出来的,而是利益驱动下产生的。
其次,现在教师教学也并未脱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对教师而言,不是不想进行素质教育,这里有水平、观念的原因,也有其它原因,还有社会观念的原因。
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光靠课程新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光靠新教材的开发利用,光靠教师和新教法,靠新的学生评价机制,都不足以形成,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中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了尽快缩短这个过程的时间,的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多出人才,必须大家都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改革热潮中的冷思考》郑毓信《中学数教学参考》9/2002
[3]《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创设》陈辉志大才疏《湖南教育》6/2003
篇8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勤奋、坚毅、合作、崇尚科学等优良品德。同时,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这种自身特点,相应形成了很强的可塑性,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人生历程中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人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针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尤其重要。但在素质教育推行初期,化学教育中的德育仍是薄弱环节,离大纲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本文总结归纳了个人关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的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繁荣富强的动力所在。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介绍我国古代有关化学方面得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介绍我国某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如兖矿集团为我国的煤炭的生产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内蒙古的稀土矿也使我国在稀土的生产能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2.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其辩证的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让学生感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让学生体会量变到质变是化学变化中的基本规律。如MnO2和Mn2O7两种物质是由种类相同的元素组成,但其性质差别是相当大的。
让学生尊重科学,破除迷信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如坟地中“鬼火”的出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人类与动物身体中含有磷,死后尸体腐烂生成一种叫磷化氢的气体在空气中自燃,这就是旷野上出现的“鬼火”。教师应在教学中对这种现象给予恰当解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因此,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其辩证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开展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在很大程度上讲,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如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北方地区大面积土地荒漠化,各主要流域水质恶化,煤和石油的危机,温室效应等问题。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因为人们长期缺乏环保意识,长期对环境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三废”问题严重,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如通过《硫、硫酸》一章得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产生、转化、危害及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解“过渡金属元素”性质时,让学生通过“水俣病”了解重金属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化学与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化学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引用身边触目惊心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教书育人的需要。在教学中,教育者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和化学学科知识教学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有理、有据,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良好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和较强的领悟能力,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统一,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兆先,张平.试论化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96-97.
[2]李清林.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9-81.
[3]徐润泽.中学化学教育的德育功能[J].池州师专学报,2007,21(3):132-133.
[4]刘建斌,许民.浅谈高校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江西化工,200,22:105-106.
篇9
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短时高效;潜移默化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浪潮声中,美术课程改革也迫在眉睫,强化素质教育的同时,美育被提升到一个高度。
一、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中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应试教育的现状下,学校领导很难真正把美术学科和语文、英语等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农村,可以说有很多中学都不重视美术课的学习,甚至是不开设美术课,即使有美术课也往往会被其他课程所占用,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如我原来的学校,2009年八年级没有开一节美术课,七年级有些班级的美术课也是主课老师兼的,而九年级基本都不开设美术课。第二,一般考试都没有对美术做统一要求,所以,很难衡量美术教师的教学业绩,这就使美术教师积极性普遍不高。第三,为了升入重点高中,学生对于中考的必考科目已是疲于应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自然就不高。第四,农村中学美术师资严重不足,条件有限。一些农村中学也安排有相对专业的美术教师,但这些美术教师往往同时又“身兼数职”,他们还承担有学校安排的其他教学任务。而其他的教学任务势必也占用着他们很多的时间,这些教学工作也需要他们去研磨教材、精心备课,同时也要批改作业等。有时可能连教师自己也很难分清哪个科目是主哪个科目是次。虽然是美术教师,但他们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更新美术专业知识,更不要说提高美术专业水平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针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粗浅看法
1.对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制作及考试选拔制度加以适当的改进
如果说地理、生物会考成绩可以计入中考成绩,理、化、生的操作实验和体育的加试成绩也可以计入中考成绩,那么美术学科的成绩是否也该考虑计入中考成绩当中呢?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可以作为期末考试的科目,美术学科是否也该考虑加入呢?
2.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美术课真正做到“短时高效”。课堂的内容如果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用学生身上的服装和房间的布置为主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在节日里制作一些卡片,设计一些别有用心的礼物,在班上进行班刊评比……
3.让课堂丰富多彩
单一的课堂形式封闭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让课堂形式丰富起来,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设置情景教学、播放音乐,美术与舞蹈、表演的融合,增加游戏环节、作业展评(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
4.让美术教学内容充实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利用当地特有的一些资源来增添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教学器具。比如,充分利用当地的树根、砖泥等材料来制作雕塑型的工艺美术品;用树叶、花朵、石子制作装饰画等;特别是鸡蛋壳工艺画的制作更是体现了一种创新意识,不仅变废为宝,而且融入了一种环保理念,创造了一种美。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多组织学生去大自然中走走,到外面进行写生,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景,描绘美丽的家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审美能力,而且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课内外生活学习的联系与沟通。
5.营造学习美术的环境
学校可以经常性地举行师生画展,既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也能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还可以进行全校性的设计大赛,如防火、防电、安全标志、班级标志、环境保护等标志,既可增强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也达到以美益智的目的。
6.密切美术与各学科的联系
学生的学习科目,除了美术还有语文、数学、化学、历史等。学生在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答,有许多可能会运用到图像,借用图像的具体、形象化来使问题变得清晰明了。而且图像的运用给枯燥的学习内容增添了许多色彩。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给学生渗透美的教育,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课文绘制插图,教师通过诗与画的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配合化学实验课,用试剂绘制山水画,通过喷染不同试剂进行化学反应,显现出变幻莫测的绚丽景色,这些肌理效果,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可以结合学校的德育活动,绘制图表、历史人物肖像,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
7.提升师资力量,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
篇10
(二)挖掘知识的魅力,引发学习兴趣
从教育学的规律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就包含在所学的知识中,因此,教师要学会去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知识魅力,通过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其实,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魅力远比分数和考试的刺激更加强烈,它能够抓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吸引学生去努力学习,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在讲授《等比级数求和》这节内容时,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古时候印度国王打算赏赐发明出64格的国际象棋大臣西萨,让西萨随便说什么都满足,而西萨却说只要麦子就行,要第一格中有一粒,以后的每格中都是前一格2倍,这样的64格全部摆完就行。国王认为西萨的要求太低了。在讨论探究中,学生也认为西萨的要求太低,其实并不然。这时,数学老师就可以在黑板上结合64格知识算出麦粒总数。在这样的情景下,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的知识和我们要学习的《等比级数求和》有直接的关系,一下子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活动,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相关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手、口、脑的协调进步产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个性和特长。
篇11
1.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体育师资力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
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是阻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主要病因。由于农村教学条件差,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特别是不发达的山区工作,致使农村体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有的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几乎为零,多数兼职教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不熟悉教材,不懂教法,专业知识及技能低下,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
1.2对新课标的执行情况不好。
在新课标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强调学生兴趣的现象。虽然满足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但运动量很小,心肺功能没有得到较好的锻炼,更不用说意志品质的培养了。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也已成为一种摆设。新课程标准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很自由,多数学校只注重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球类项目,对于有一定技术难度的项目几乎没有开展。在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有些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停留在“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阶段,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哨子一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也存在。另外,教学条件差及其他的不利因素,也增加了新课标执行的难度。
1.3体育与健康课不受重视。
由于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家长、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功能认识不深,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或用做其他事情的现象极为严重,体育与健康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重主科、轻副科的传统思想的受众很广,从学校领导到学生家长都认为分数才是最重要的,升学的压力仍像山一样压在学生身上。这样的传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区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而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的现实不能不令人担忧。
1.4家长体育观念模糊。
我在与学生家长交谈中发现,很多家长认为农村孩子回家都要帮着做些家务或农活,他们认为这也是一种体育锻炼,因此,学生在学校上不上体育课无所谓。这种观念上的模糊,导致学校和家长将“家务劳动”“体力支出”作为体育锻炼的替代品,对农村体育教学构成了很大的障碍,对农村学生体育锻炼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1.5场地器材严重缺乏,体育经费严重不足。
一方面,场地小、器材缺乏或老化是农村体育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开展。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学校体育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破损器材也不能及时维修,给学校体育教学等课外体育活动留下了严重的事故隐患,也导致一些农村体育课上时有出现伤害事故。
2.对策与建议
2.1建设体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与素养。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日常体育教学的主要执行者与组织者。首先,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动员和安排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充实体育教师队伍。其次,通过函授、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脱产进修、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思想素质及业务水平。可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院系进行短期培训,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等;在体育教研组间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学习和研究活动,相互学习、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提高。
2.2.加大新课标的执行力度。
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的自然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和地方区域特色的传统体育资源,根据学生身心需求,设置特色课程、自选教材,保证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和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如采用降低难度法,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部分学生适当降低练习难度,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改变思想,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正确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好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加大体育教育功能的宣传及推广力度,做好家长及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区别体育与体力劳动的关系。使学校、家庭、社会都能正确对待体育,形成良好的氛围。
2.4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贯彻灵活多样的方针,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及落后地区体育教学可以因地制宜,引入一些在农村具有群众基础又节省设备、师资的项目。也可自制毽子、跳绳、沙包等,保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基本需要。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开展有乡土和民族传统项目的特色体育,真正使农村地区学生“人人享有体育卫生”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学功.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07.
[2]唐毅,陈昌荣.浅谈如何进行山区农村中学的体育教育.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1).
篇12
(2)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活跃性。
一直以来,我们都秉承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通常都是在课上让一位老师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授课,学生们认真倾听,渐渐地就形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被动关系。这恰恰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更不是我们体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教学模式没有灵活性,既不能带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难度,这样的课堂会显得非常单一,最终孩子们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不仅使学生们的身心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也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阻碍。
(3)学校的负责人不重视体育教学工作,使得体育的活动场所小以及设施不齐全等。
大部分的中学把教育重点放在语、数、外这类学科上,忽视了体育课的重要性而且校方往往不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认为购买体育用品的花费很大程度上高出其他学科的成本。所以,改变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4)体育老师的整体素质偏低。
作为体育老师,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职业道德,因为在整个体育教学中,老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试想,一支整体素质偏低的教师队伍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学生来?所以提高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也是非常关键的。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整改措施
(1)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对老师、学生进行宣传,让他们充分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只有大家真正地重视起体育教学,领导才会加大体育方面的投入;老师才能超常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们才能真正对体育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将体育教学工作做好。
(2)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教、学生听,一切都是老师占主导地位,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站在学生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们觉得他们是体育课的主体。这样,既能带动学生们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也使老师们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比如,我们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身体条件,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我们要根据每一位孩子的情况制订不一样的教学计划,让所有的孩子不要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放弃体育;而且,老师要及时地了解每一位孩子内心的需求,因为他们的情感在体育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切从孩子出发,也是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3)扩建体育场所,增设体育项目。
大部分的学校由于对体育不重视,导致没有体育场所和体育项目甚少的情况发生。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使中学生的体育教学环境得到改善,应扩建体育场所,增设体育项目。我们可以向学校的负责人请示拨款来改善体育场地的环境,还可以寻求社会的帮助,或者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体育器材,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孩子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使体育用品不会很快被损坏。所以,体育场所及用品的扩充也是体育改革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4)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
作为体育老师,不光是带领孩子们跑一跑步这么简单,是要求老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不仅品德要好,文化功底也要过关。对待每一节体育课,都要提前制订出计划,写出教案,而且教案要合理,要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教案还要出新,一成不变的课堂,会让学生们感觉枯燥,渐渐失去兴趣。作为老师,要带领孩子们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中不仅放松心态,又增强体质。所以,我们要重视起老师队伍的培养,择优录用。这也是做好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篇13
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在教学中应在认真把握“做中学”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模块。“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比科学课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教师可以开放性的使用模块内容。例如《三态变化》模块中《这些水是哪里来的》《水的三态变化和天气》等几课与天气气候有密切关系,应在天气相适应的时候,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自然环境里探究,效果会更好。此外,“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可根据学校实际和创新教育的需要,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更科学更合理的开放性内容。主题模块中加入开放性内容,更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开放教学方法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更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的探究过程和在学习共同体中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运用批判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对自己所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从而发展能够使他们理解周围世界的科学方面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和推理发展探究技能和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应尽可能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探究全过程。学生能讲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我认为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尽量”:
1.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
讲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须的,但是依靠讲解得到的“高效率”是以牺牲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为代价。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教师教学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结合生活实践并通过讨论、去图书室查阅资料,甚至上网,掌握了大量的资料,课堂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尽量让学生观察,获得第一手资料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3.尽量让学生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4.尽量让学生讨论设计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现在,在我们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处处是活动,可谓热闹非凡。但我认为有些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毛病,那就是──“思维不足”。“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中,要尽量让学生讨论设计,三思而后行,动手前要先动脑。
5.尽量让学生合作动手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我发展主体。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
6.尽量让课堂生成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中的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是有一定机动性的有机整体,是随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不断产生新问题、新的研究目标。教师要把握好活动,充分发掘模块教材的内涵,教学活动效率就得以提高,新知识也会随着教学的深入而产生。在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升华,鼓励和培养学生养成深入探究,主动把握问题的习惯,促使课堂不断生成。学无止境,一节课是否具有“生成力”还要看学生还想在课外探究什么。如果教师再利用一点激励法适当的检查、评价,效果会更好。
三、开放材料准备
良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实验材料自身的不足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在做教学准备时,选择合理的多样的实验材料是教师必须做的一项重要功课。准备材料时,教师必须先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善于研究每一个细小的细节,确保探究活动效益最大化。
四、开放问题情境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中创设开放的富有挑战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在活动中,我们应该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始终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不仅应以问题为开端,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问题,使教学活动无止境的进行下去,并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一节课下来,我们不要急着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结论,使课堂留有悬念,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五、开放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