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合同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对会计档案管理有了明确规定。但是目前的状况是:有的单位会计档案管理比较规范,有的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随意性比较大,有的单位在会计核算年度终了,把会计档案往库里一堆了事。没有专职档案人员进行管理,也没有配备兼职人员进行管理,谁需要资料谁都可以查找,严重违反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越来越重要。会计记录的经济活动信息都归集在会计档案中。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是各级政府经济信息统计基础性资料,是微观和宏观经济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单位负责人是否廉洁施政的重要证据,会计档案是经济活动综合的反映。
1.会计档案管理的专业化
会计档案管理的专业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包括了会计档案管理需要有专业化的队伍承担管理工作,有包括了管理会计档案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工作水平。
县团级以上企事业单位,会计业务量大的,应配备专职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应给出编制。国有大型企业配备专职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应从会计人员选拔产生。县团级以上企事业单位,会计业务量比较小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只有专业化,才能规范化。专业化是会计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专业化和规范化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会计档案管理规范的有序统一。
一个单位内部,有不同的会计主体:即一级法人单位,还有二级会计核算单位(即非法人分支机构或二级报账制单位)。不论什么样的会计主体,都有大量的会计档案需归档。单位内部还有不同的行业,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对象也不同,客观上也要求会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不能简单地把会计档案一归档就了事。造成经济信息资源永久沉淀,得不到及时开发和利用。
无论是上述何种会计档案的管理方式,都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水平。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领导层面上要增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意识会计档案对于本单位开展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潜在的经济利益;第二,给予一定的物质、经济支持,会计档案的收藏与保管需要一定的物理场地,保证会计档案的安全完整也是提高会计档案馆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第三,对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培训的支持,目前很多从事会计档案管理的人员对档案管理知识较为缺乏,或者是对专业性质较强的会计档案的管理缺乏一定的认识,所以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既有利于提高会计档案的信息质量和保存价值,又有利于提高对会计档案中蕴藏的信息的开发与使用。
2.会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禁毁损,散失和泄密。”明确了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和目的,就是要及时对会计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一定时期经济信息资源及时采集利用,可能会对经济社会有极大地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过了保管期限,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原经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价值也就随之终结。及时开发利用会计档案信息资源是关键,把握时代脉搏,需要不断学习型人才,才能有效开发利用会计档案经济信息资源。从开发利用角度看,也需要会计档案管理规范化和专业化。
会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建设。《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是各个单位对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对会计档案的立案归档、管理利用、编纂开发和鉴定销毁形成规章制度。实施的细则需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制度保证会计档案的安全完整,这是会计档案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第二,要建立档案制度的保管制度,会计档案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日后的对于账目的清查鉴定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期限、范围、种类和使用人员的范围有明确的制度规定;第三,要建立会计档案的鉴定与销毁制度,虽然建立会计档案是为了防止财会人员,但是会计档案还是存在着一定保管规律,要对会计档案的要建立完整的鉴定制度,及时对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销毁,同时也要对销毁档案的流程和方法进行制度建设,即建立起销毁制度。
篇2
一、监理资料规范管理的意义
一方面,良好的监理资料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控制目标涵盖内容较多,如投资、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监督、施工安全管理、合同管理等。建立人员在对工程建设目标进行管理时需要将监理资料作为一切工作展开的客观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工程建设相关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监理行业也因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何对资料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对工程建设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具体来说,资料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越高,建立管理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就越高,监理中的很多问题也将得到有效的解决;相反,如果资料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较低,那么就会极大的降低建立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甚至影响工程建设。所以,对监理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建立资料可以作为相关的证据留存。近年来项目工程越来越多,但是其质量却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何界定事故的责任与原因是事故处理中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而监理资料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经过规范管理的监理资料将具有真实性与完整性,因此它可以全面的表现出建立工作的自身价值。在工程建设中监理资料是重要的依据,可用于对工程进行评估与检验,帮助做好结算以及合同争议调处等工作。具有规范性与合理性的监理资料能够反映出项目建设情况,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监理人员需要将资料与设施检验情况、工程进度情况、工程款支付情况、工程审批情况、工程巡检情况等详细的记录下来,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事故等也均需进行全面的记录。在工程建设或工程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监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之前工作中的文字、图片记录对问题与矛盾进行分析,并将问题解决。
二、监理资料规范管理的途径
(一)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
为了提高监理工作的规范性,应当首先提升监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使其认识到对监理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现实意义。监理人员应当提高意识,认识到监理资料是对自身工作情况的体现,而自身的工作也会影响到监理资料的质量。在实际的工作中监理人员应当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并将监理结果完整、及时的记录下来,并做好整理,后期工程项目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将这些资料作为证据使用。监理部门应当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识,提升他们对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为监理资料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相关的资料管理制度
我国现有GB/T50328-2001等关于监理资料管理的相关标准,能够为资料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基本的规范与依据,但是这些标准并不够具体,很多条目难以完全适用于监理单位的资料管理工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监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资料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提出的相关标准,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资料管理制度,其中应当详细标明如何进行资料的收集、记录、整理、编制、装订、保管、查阅等工作,从而提高资料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提高资料的有效利用率。除此之外,监理单位还应当针对资料管理工作制定合理的责任制,明确各方责任,所有的监理资料整理完毕后都需要相关负责人签字,保证一旦有问题发生,可以及时找到对应的负责人将问题妥善解决。通常情况下,监理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应当是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需要发挥自身的领导与协调作用,组织基层人员有效展开工作,合理分配职责,一些较小的工程项目可以安排兼职资料员,即资料员在进行资料的管理之外还可以负责一些其它的简单工作,而较大的工程项目则应当安排专人负责资料管理,即除资料管理外,不再负责其它工作,以保证工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三)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监督与考核
高素质的资料管理人员是资料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首先监理单位应当对资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以及工作的能力与素质,一方面可以请相关专家开展培训讲座,交流经验,而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公司内部的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制度讲解,使其了解资料管理工作的程序与意义。其次,管理人员应当对资料员的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与考核,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对于工作态度不认真、考核不合格的员工要进行二次培训或适当的惩罚,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于工作严谨、态度认真的员工则应当予以一定的奖励,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监理人员与资料管理人员需定期进行工作经验总结与交流,找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保证监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结语
监理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既影响着工程建设的质量,也影响着监理工作的质量,在矛盾发生时,具有规范性的监理资料还可用作证据以判定责任方,因而监理单位需对这一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监理单位应当首先提升监理人员的意识,保证资料收集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其次应当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责任制度,为资料管理提供制度上的基本保障;最后应当对资料员的素质与能力进行关注,为其提供培训的机会,并加强监督与考核。
参考文献:
[1]庞志平.规范监理资料管理的体会[J].山西建筑,2011,(02).
篇3
随着越来越多大型电器设备、新型医疗设备的出现与引进,不仅大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所以如何做好医院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则俨然已经成为现如今各个医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正因如此,以下笔者结合个人从事医院设备维护的实践经验,对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展开粗浅的探讨,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广大同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借鉴。
1 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作为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对其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有助于提高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使用率与完好率,还有助于延长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经济效益。所以,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医疗设备、电器设备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选购以及购入后的验收,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档案建立,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检修。
2 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严格控制医疗与电器设备的选购与安装工作
在医疗与电器设备的选购上,我们必须要综合考虑社会、医院、科室、器械管理这4个方面的因素。即选购的医疗与电器设备是否真正能够为老百姓带来实惠;选购的医疗与电器设备是否真正适合医疗的自身发展需求;选购的医疗与电器设备是否能够促进科室的长期发展;选购的医疗与电器设备是否“证件齐备、物美价廉”。也只有满足上述4个方面,才能够确保医疗与电器设备满足医院发展的切实需求。
同时,为了保证医疗设备的质量与安全,购买医疗设备时,从签订合同到安装设备,都要严格遵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去执行合同内容,验收医疗设备时,只有供方代表、使用科室负责人、设备科人员、医院审计部门全部在场时才能开箱验货,且一定要查验《医疗设备产品注册证》和与其相关的全部中文标识,查验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是否和合同描述一致,查验仪器设备及其附件是否有破损,查验主机、零部件数量是否与合同清单描述一致,查验仪器生产日期,安装调试后查验仪器性能、各项技术指标能否达标,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将其投入使用。
2.2 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与保养
要想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就必须做好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与保养工作,为其构建相应的完善制度,也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够落到实处,各项监督工作都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所以,医院设备的相关负责人员、管理人员、维修人员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疗设备、电器设备各项管理制度的构建之中,促进各项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
首先,应该为医疗与电器设备成立专门的使用、维护、保养机构,并构建可行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各项工作能够科学、有序地开展。如,制定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设备安全检查制度、设备质量控制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备件资料保管制度、值班制度、各级岗位责任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使每一名设备管理人员、维修人员都能够切实履行工作职责,防止因设备质量与安全问题而引发各种医疗事故发生;其次,医院设备科要做好计划,根据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点,每年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检查使用环境。如,温度、湿度、防尘等是否符合要求;最后,做好医疗与电器设备日常维修记录,并要积极组织设备维修人员进行维护保养的学习培训,提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基础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2.3 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巡检检查工作
一般来讲,对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巡检检查工作往往都是与维护、保养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这是因为,对医疗与电器设备的巡检检查与维护、保养工作往往有交叉之处且同样重要。所以,要想切实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除了拥有丰富的维修、保养经验以外,还必须要做好巡检检查工作,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产生故障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对医院的医疗设备、电器设备所开展的巡检检查工作,主要就是对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情况等诸多内容进行的检查与校验工作。而因为从事医院后勤设备维修的技术人员相较于医院的医疗与电器设备,往往处于人员过少、工作负荷量过大的问题。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后勤设备维修人员在检修与管理工作上的工作效率,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在开展巡检检查工作时,应采取抽检与电话巡检,二者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做好医疗与电器设备的巡检检查工作。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抓起:第一,做好每日的检查工作。也就是说设备维修人员应该在下班前或者是交班前将设备的保养进行记录,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做好定期检查工作。由设备的保管人员、操作人员以及维修人员,共同参加定期对医疗设备、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并且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维护措施与维修计划。
2.4 为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构建健全的档案
想要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离不开健全的设备档案。这是因为健全的设备档案,能够使医院在选型决策过程中更有依据,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医疗与电器设备的最佳性能。所以,应该为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构建健全的档案室,并且要经过普查,构建医疗设备、电器设备总账与科室分户账,并对其执行计算机管理,做好相应的登记、质量考核,确保账、卡与实际设备能够对号入座。同时,每一台医疗设备、电器设备的侧面都应该贴有标示牌,且标注好设备的编号以及实际使用科室的相应管理人员。针对一些价格较为昂贵的医疗与电器设备还应该建立专门的维修档案,对其的实际维修与保养情况进行记录,从而为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过程中提供有益的支持,也为今后设备的更新提高相应的依据。
3 结语
总之,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更能够为病人们提供更加可靠的治疗环境。所以,做好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广大设备维修人员深入研究与探讨,从而通过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让医院的医疗与电器设备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宋飞.探讨医院医疗与电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26):855.
[2] 蒋元林,周耀崇,潘晓东,等.军队医院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1(10):127-128.
篇4
在我国,重大工程一般指涉及到社会主义长期发展计划,以及广大建设地区或工程辐射区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程,重大工程的类型包括重型水利工程、能源开发与利用工程、重点城市区域建设工程、国家交通工程等。每一项都足以改变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经济的建设形势。
一、重大工程的特点与意义
重大工程一般由国家或当地政府进行投资建设,投资的数额巨大,而且往往都是由政府向央行贷款来进行工程的建设工作。除了投资大外,还有建设周期长、建设情况不稳定、建设威胁因素多、技术难度高、对周边生态造成一定影响、投资风险大等隐患特点。
与隐患特点相对的是它的正面特点:可以带来重大经济利益、可以促进当地的地区发展、接受广泛的社会关注、具有很大的社会公益性。同时,重大工程可以带动当地的产业集中化,还可以形成一种产业辐射,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式有转变和调整的积极作用,所以说,进行地区的重大工程建设,既可以对当地的经济起到促进影响,又可以转换经济模式。
二、工程的规范化管理
(一)管理技术的必要性
重大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虽然工程建设方面的技术正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工程的计划也逐渐成熟,但我们还是要意识到现存于重大工程中的不足之处,工程的管理者对“工程计划”重视的程度已经超过了“工程管理”,也就是说,重大工程对于施工的方法和技术已经掌握到位了,但是忽视了对工程的控制,控制力的缺失将导致执行力的下降,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重大工程的技术非常复杂,施工难度大,在参与建设的各个单位有可能是从全国各地选调来的建设人才和团队。虽然都是优秀的工程类人才,但是人数多、差异大、难统一。这些都需要一个具体的管理方案来进行规划,虽然重大工程进行的同时也会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但一般都是为了支持施工的顺利进行而设立的,对管理来说作用不大,且而缺乏系统性。在工程建设的许多环节中需要有效的指挥,对工程的整体性需要时刻强调,以上种种都是重大工程规范化管理技术出现的原因。
(二)规范化管理技术的定义
重大工程的规范化管理技术是指在对于工程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出的一套更科学的、更有效的、更便于操作的、更直观的工程管理模式。它的管理目标是从管理的各个方面提高施工项目的执行能力,并能最终保障重大工程的顺利完工。在它的作用下,会让管理工程的流程更加标准化,关于管理标准的制定主要由重大工程的监管单位,执行者为工程建设的所有参与者和施工单位。
三、重大工程管理规范化的技术分类
对工程的规范化管理技术的核心包括管理的程序化、格式化、合同化、信息化。其中,程序化指管理的执行、格式化指内容的形式、合同化指任务的目标、信息化指管理的手段。
(一)管理技术中的程序化
程序化意味着管理技术的一体化,从管理事务的各个流程开始明确具体内容。例如完成某一项施工任务的单位,以及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负责的区域建设完成度是否符合要求,管理模式以整体性为前提,按照相关的施工规定固定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制度。在细节上,要严格要求各个工作流程的指标,一般会生成管理文件发放到各个单位负责人手中。程序化的另一体现形式是它的流畅性,一切都在程序化的计划中进行,不过当创新型的工程技巧使用时可以在不违反整个程序化稳定的前提下去自由运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可以让程序变得更人性化。
(二)管理技术中的格式化
格式化的管理是为了让工程中不同的建设部门统一为一个目标而进行分工合作,以精细化的表格为载体,将工程任务数量化,直观地表达某一时间段的工程目标,既便于管理者监督工程进度,也方便各个施工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让工程的标准达到直观可视的效果,以表格数据的表现形式让工程指标尽量精细化、明朗化,在每一期工程的开始和完工后都要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汇总成表格或工作手册,以便于日后再进行工程的检查和研究。实行了格式化的管理办法后,就会对工程的完成度有实际的掌握。
(三)管理技术中的合同化
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合同化不只是纸质文件或者硬性规定,而是两者的结合和完善。单纯靠纪律性和单一的规定已经不能满足对重大工程建设的管理需求。在工程招标之前,工程的监管者就应该将具体的施工要求和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写进劳动合同里,在施工方接受了工程项目的相关合同后,工程方可正式开始。合同化的管理有利于监管者以强制力推动施工单位加强对项目的认真建设,而且把建设的标准都明确地记载进了合同要求中,一旦出现不符合合同要求的工程问题,可以依照合同条款进行相关的责任追究。合同化的管理模式是为了对项目和业务进行细致的管理和严格的执行,对违反合同条款的惩罚只是一种手段,保障重点工程项目的安全才是目的。
(四)管理技术中的信息化
“信息化”这一科学方法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可以运用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施工技术中加入科技信息控制技术,用来对数据的处理和智能的建设进行提升。另一方面,在管理途径上,信息化的管理通过网络传输数据作为主要检测手段,对工程的现场状况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各个施工场地的情况都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了如指掌。同时,将上述的程序化、格式化、合同化输入计算机内进行统一的模拟管理。在工程的相关标准、项目类型、建设成本、所需时间、人员工种等所有的必备信息存储进计算机系统后,可以将重点工程项目的数据库作为一个巨大的系统,由管理员分配各个项目给相应的管理部门,让他们对己方施工团队实施信息化的管理,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内的施工指标和目前进展得出自己的建设进度。
四、重大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实例
这里我们以国内著名的三峡水利工程为管理技术的示范,三峡工程的顺利完工与规范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有关。
(一)三峡重点工程简介
三峡水利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工程意义包括防洪抗灾、储蓄电能、帮助航运、调节支流等等重要作用。总投资额超过1800亿元人民币,建设时间长达17年,还要进行定期维护修理工作,建设的难度极大、技术要求极高、涉及科学领域极广,所以,对于工程建设人才和各个学科的知识需求量非常大,难以管理,这时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二)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三峡工程的负责总公司制定了“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该信息化系统中,控制了三峡工程中几乎所有的细节。它牢掌控着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的全部,同时内部包含所有已经签署的合同条约,在施工项目上,它拥有所有的设计图纸、每一张设计表格、每一个设计数据档案、每一份施工单位及项目负责记录。以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三峡工程的管理效率,也通过对数据档案的管理督促建设者更加认真负责,从而让三峡重点工程的技术安全得到了全面保障。
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重大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建设成果。对于工程的管理问题,一定要追求细致、高效、直观的技术模式。在规范化的管理下,工程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各种高难度高风险的建设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篇5
一、传媒集团经济合同管理现状
(一)所属机构管理混乱
集团发展中对不同的所属部门有不同的要求,由于下属的项目部比较多,包括:广告传媒部、策划部、人力资源管理部以及财务部等,因此需要对各个所属结构进行精细化管理,满足管理机制的整体要求。但是在实践阶段存在所属结构管理不合理的现象,部分项目缺乏有效的规划设计形式,增加整体管理难度。如果出现所属结构管理混乱的现象,必然导致合同项目流于形式。
(二)前期项目审核不合理
在签订合同前,需要了解对方是否具备主体资格,合同必须保证公平性和合理性。但是在传媒集团的经济合同审核阶段,存在前期项目评估不合理的现象,部分不具备资质的集团参与到活动中,最终导致签订的合同无效。前期项目的审核显得至关重要,缺乏完善的审核机制,必然会增加合同管理风险,甚至对集团的经济效益造成损失。
(三)法律机制约束不到位
传媒集团的经济合同起到明显的职业性作用,在合同签订之前需要考虑到法律形式的具体要求,确定有效的约束管理形式。但是实践阶段存在法律及时不健全的现象,项目负责人自身业务能力不足,习惯于使用对方主体提供的格式签订合同,部分工作人员则没有及时对项目进行检查就在合同上签字,导致合同评审流于形式。如果在履行合同的阶段,双方存在争议,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合同,则无法根据合同要求,获得充分的索赔,增加了经济损失。
(四)合同资料管理失效
传媒集团的合同管理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能及时对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在实践阶段需要做好跟踪处理工作,及时对建设项目进行诊断。此外随着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工作人员的法律防范意识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具体管理中如果存在合同资料失效的现象,物资采购以及设备的租赁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最终导致合同失去原有的意义。
(五)项目法律风险大
传媒集团项目部承担合同的签订工作,在签订前需要做好风险调查工作,考虑到所属项目的具体要求,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但是在履行阶段,需要对合同项目进行变更的时候,由于部分条例是口头约定的,没有按照项目条例履行,事后对方不承认,如果没有其他有力的证据,则会导致没有理论依据,项目部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项目部在合同管理和履行的阶段,如果忽视了对项目部门所属职责的有效划分,必然对后续管理造成影响。
二、集团经济合同的规范化管理措施
考虑到集团经济合同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以现有的职责体系为例,做好不同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以下将对集团经济合同的规范化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一)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传媒集团的各项管理职责比较特殊,针对不同项目的特殊性,工作人员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当前在合同处理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纠纷的情况,企业外部形象受到影响,因此可以从实际情况入手,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时对各项条例进行对比分析。集团可以借助自身改革发展时机,结合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合同管理的评审、签约和履行等程序的管理。分公司要对自身业务项目进行分析,按照合同机制的后续执行要求,进行动态管理,最终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二)提升工作人员管理意识
传媒集团在经济合同管理中可以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同时提倡全员管理形式。总公司和分公司需要了解规范化系统的要求,以责任考核形式为基础,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分公司在所属指标划分阶段,要采用层层管理和层层加压的形式,项目负责人、经营人员和合同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分工,对法律变革形式进行分析。此外开展合同法律法规教育,通过企业内部媒体造势,宣传合同法和建筑法,通过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强化全员
诚信意识。
(三)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传媒集团要建立有效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对各项活动进行分析。考虑到规范经营活动的要求,要提升经济效益,防范各种风险,起到维护自身权益的目的。针对职责划分不明确以及岗位要求不明的现象,可以开展组织管理形式,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细化处理,按照具体要求落实管理制度。在内部管理中涉及到科技形式的应用、品牌策划、影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因素,要对各类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数据为支撑,最终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落实合同考察工作
传媒集团作为我国新型产业集团,其发展前景比较乐观,整体管理阶段,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但是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在管理阶段会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增加后续管理难度,在前期必须做好基础考察工作。包括对方的经济能力,集团内部管理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只有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践中,才能保证项目的有效性,避免出现严重的风险。如果合同包括附属条件,双方应在主合同中明确本合同的所有有效附件,经加盖双方印章后方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五)完善最后审核程序
律师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涉及到的法律条款进行有效的处理,传媒集团在后续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风险,因此为了保证条例符合法律框架的基础要求,需要做好最后的审核工作。该环节也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扩展执行力度,以绩效考核体系为基础,做好后续的跟踪管理,直到完整归档。同时传媒集团要根据不同项目的属性要求,制定出符合本集团发展的不要版本的合同,将关键注意事项纳入到合同中,最终保证集团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很多经济主体出现了改变。传媒集团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以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为基础,结合行业性质和企业发展特点,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传媒企业要采用规范化管理的形式,构建项目合同管理防线,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减少消极因素的影响。项目负责人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从集团的经济效益入手,对合同进行有序的管理,完善管理章程,最终保证合同管理的有效性,促进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杰.医疗集团经济合同的规范管理[J].医疗装备,2012,(01).
篇6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篇7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篇8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
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篇9
各乡镇农经站要切实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农村财会人员经过培训,必须掌握农村集体经济财务会计、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法规及计算机维护使用、农村财务电算化软件、农村财务审计等业务知识,并经考核、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新任的农村财会人员必须具备初中以上文化,参加农经部门组织的培训,经考核、考试合格后,方可取得农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于无故不参加培训的农村财会人员和新办证人员,分别给予取消从业资格、吊销会计证处理和不予办证处理。
三、做好《农村会计上岗证》管理工作
一要抓好新任农村财会人员办证工作。对新任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由县农经局统一组织,使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编写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实务》教材。在搞好培训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到市农业局办理农村会计上岗证。
篇10
中药是由三部分组成,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是我国一大瑰宝。在中国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中中药饮片是在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根据药物自身性质制作出来的,对中药饮片进行特殊加工炮制以后制作而成的中成药,都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中药企业是集管理,技术,经营三位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一方面为患者提供疗效可靠,质量很好,使用方便的药物,还需要执行国家相关药品的法律法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药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争取为广大患者朋友提供安全与有效的药物,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行,实现信誉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下面我们对其中药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了论述。
二、中药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方法
中药企业管理首先要系统化,要针对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出规范化的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采购与验收制度。从中药材到饮片的过程是实践中药炮制理论与技术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包括了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又遵循中医药理论,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饮片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中药行业企业大多是小规模,设备不齐全,生产技术落后,环境恶劣,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对中药企业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首先要对中药饮片实施GMP管理,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制止出现企业经营混乱的现象。国家药监局也发出通知说,饮片必须有批准文号等,没有批准文号以及不合格的药材不能再继续生产和销售。中药市场药材质量鱼目混珠,参差不齐。中药企业的采购部要在采购的每一个环节上做好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完善规范采购,验收的工作流程。并且从源头上牢牢控制药材的质量。在采购药材的过程中要实施规范化的招标标准,严格检查进货商的药品许可证,生产经营许可证以及相关证件。并且要货比三家,关注进货公司的实力背景,信誉和别人对它的评价。必须是获得GSP认证过的企业。此外必须要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定期对进货商的药材质量进行严格检查,避免药物从一开始就出现质量问题。如今中药市场,药材的供应渠道管理仍然处于混乱的状态。质量问题也层出不穷。主要问题在于药农,市场这一环节。所以中药企业的采购员从市场采购药材要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增强监督制度,制止随意采购药品的行为。加大市场的监察力度,杜绝出现采购到以次充好的药材。在验收从进货商那里得到的中药材的时候,必须做好这项工作。这一点对于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中药材从进货商那里采购回来以后,应该有采购部以及质量检查部门一起验收。入库前要对中药材的质量,产地,数量,规格,等级,要进行严格的观察,发现质量存在问题的药材应该立即要厂家提出疑问,进行交换。除此之外,还要对采购验收环节上,必须要由经验丰富的采购员进行。验收上不能少于两个人的存在。验收人员要按照法定标准以及合同规定对购进的中药材进行验收,验收的时候应该对中药材的包装,标签,以及相关的要求开出的证明和文件进行详细检查,验收的药品批次要进行验收记录,验收记录应该包括供货单位,数量,到货日期,以及产品规格,生产厂商,生产日期,以及质量情况。验收情况和验收人员必须签字。中药饮片需要有批准文号和生产批号,特殊药品要进行更加严格的验收制度。2.中药材保存的规范化管理。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中药材很容易发生潮解,酶变。所有中药材的保存环境也是一个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环节。这直接影响到中药材产品的质量问题和企业的收益问题。通常情况下,是将中药材做好防潮,防虫害的标准。首先,对中药材进行科学地分类,对仓库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然后按照药品的不同习性以及制作工艺,制定不同的储藏方法。比如冷藏,干燥储藏,密封等。仓库温度常年控制在10℃到20℃的样子,湿度控制在30%到70%的样子。中药材在保存与放置时候。需要根据不同性质,而制作特别的处理。仓库的药材不要放置太密,要注意保持通风。其次,定期检查药品储藏是否合格,发现有质量存在问题的药品要及时地处理掉。定期对实验室的药品进行抽检,淘汰质量不合格的药品。特殊药品的检查需要更加地严格,容易虫蛀,发霉的药材需要增加检查次数。实现药材的监督检查工作的合理化和有序化。确保中药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3.做好调配,核对以及用药咨询工作。中药企业应该有专门的部门人员向外界客户详细介绍公司产品的消息。中药企业的产品的调配必须是有药师参与,亲自调配,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对相似药名和相似药效的药物进行周密性调配,然后对一药多名,一药多地的药物要注意区分。特殊药材的调配要特别注意,有毒药物的剂量问题按照中国药典的记载,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内。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公司员工定期进行合理培训。
三、中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对于中药企业来说,规范化管理是从中药管理的相关环节和相关主体进行简单的论述,它的意义在于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临床用药的安全,切实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其次,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控制住药品的质量问题,谨防假冒伪劣产品对中药市场的影响。对于市场竞争上来说,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信誉和知名度。实施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杜绝药品质量问题,从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将药品的消耗量降到最低。所以说中药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对中药企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结语
中药材的质量对于临床效果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临床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药材的品质,对药材的加工,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完善监督工作,以满足公司产品对于临床上的用药需求,真真正正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着想,确保人民的用药安全有效。对于中药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做出了简单的描述,来展开。具体内容还需要根据中药企业的综合评估和相关因素来展开探讨。这篇文章主旨在于与同行人士进行交流与学习,希望让更多地中医药爱好者参与到医药管理工作当中,为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作者:张茜 单位:宁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翠静,崔红霞,鞠文建.中药材管理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08(11).
[2]许琼,赖红.中药材保管技术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08(14).
[3]王海燕.略论中药仓库的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03).
[4]朱式夷.中医临床治疗及方剂运用的规律探讨(续)[J].中医杂志.1958(09).
[5]李兴培.乳糜尿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鸟瞰[J].新中医.1988(08).
[6]沈敏南.升降药并用法举隅[J].湖南中医杂志.1991(03).
[7]张磊.漫谈药量大小变化对治疗的意义[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6(04).
篇11
1 医疗设备使用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医院必然要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中去,因此也必须用市场经济这个杠杆管理医院,科学化和规范化地管理医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医院的设备又是医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使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国有资产升值,这是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的重要内容。
2 合理安排设备的采购计划
医院的装备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遵守经济与实用两个原则。所谓经济就是不摊大求洋,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减轻国家和病人的经济负担;实用就是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与水平采购设备,使其能发挥全部功能、满足需要,尽力提高设备的使用周期。
采购者应结合实际临床工作,根据科学的现状与发展,以及使用人员的素质,本着“适用、先进、合理”的原则,认真制定设备的年度购置计划和中长期的装备计划,把好选型论证关,不盲目攀比,不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装备。采购前应做好调研和考察,因为现在的大型装备除了标准的配置外,提供了许多选购件,做好调研与考察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 加强设备使用中的管理和维护
设备使用中的管理和维护是临床使用管理的核心,医疗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对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临床各学科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分析,是加强使用管理的有效方法,其作用是通过效益分析使医院领导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为医院领导干部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使用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设备功能的开发,现代医疗设备大多为多学科、高技术的结晶,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熟悉掌握和正确使用需要一定时间,使用应不断总结经验。一般为了创效益,设备调试后即投入运行,很少人去研究其深层次的开发和运用。同型号的设备在不同的医院,不同的人手里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很多人只满足于简单的应用,时间一长,先进的功能成了落后的技术,这种隐形浪费,并不少见。要提高医生和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应做到:①建立完整的设备管理制度和技术考核指标,明确责任,建立责任人制度。②实行专管专用,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使用率。③合理使用设备,建立定期保养制度,使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减少设备的磨损,降低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④建立责任操作,责任维护。⑤建立巡回检查制度,杜绝带病运行。⑥加强设备使用环境的检查。
维修保养是提高设备完好率的关键,建立完善的维修保养制度,进行科学有序的维修保养,才能保证设备有较高的完好率。目前,由于诸多原因造成医院维修队伍的滞后,维修保障能力不足,贵重设备大多由厂商和销售公司实施维修服务,增加设备的停机时间造成经济损失,使维修费用失控增加成本,因此必须加强现有医院设备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一是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医学文化素养,建立工程人员的引进淘汰和培养机制,做好技术人员之间技术经验交流。二是对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分工,正确使用,严格管理。三是突出预防性维修,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延长设备的无故障时间。四是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厂家未能提供维修手册和图纸的设备可通过因特网与厂家工程师进行远程诊断,在其指导下排除故障。
此外,由于医疗设备维修涉及的学科较多,对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通过不同的继续教育方法,通过维修人员之间经常性的技术交流,鼓励和支持维修人员学习新技术,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的业务素质。
4 规范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管理好医疗设备档案是提高医疗装备使用率和完好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医院设备档案管理应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
篇12
Evalua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external equipment in operating room
XUE Baiyun, MAO Kezhe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ingta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Yingtan 33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cee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external equip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ash and sterilization quality of external surgical equipment, and reduce the infection risk of operating room. Methods: All the external surgical instruments unities were sent to the sterilization center of the hospital, and were professionally cleaned, packed and sterilized, which were examined by nurses and doctors when they used. Result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290 cas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mplement showed that 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external surgical equipment packages was 76.9% before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mplement, which was 100% after the implement. The surgeon delay rate resulting from unqualified external surgical equipment was 5.2% before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mplement, after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mplement there was no surgeon delay case. Conclusion: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sanity and quality of external surgical equipment, ensures the operation to be on time and reduces surgical infection.
[Key words] External surgical equipment; Management; Clean; Sterilization; Infection
手术室外来器械的使用是医院节省器械成本的一种常用手段,对一些不常用、更新换代快、价格比较昂贵的器械医院常采用租用的形式,由经销商提供[1],这些医疗器械就是手术室外来器械,如人工关节及安装工具系列,脊柱固定器械及安装工具等。这类器械在各医院间流动,其卫生及质量均由供应商自行管理,由于供应商业务员的不规范操作及运输中手术包破损等原因,外来手术器械的卫生及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增加了手术感染的风险[2-3],因此,对这类器械进行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共有10个洁净尘流手术间,2006~2010年平均每年有2 860台手术,其中,使用供应厂家固定材料及其配套器械的手术年均600台左右。在2009年以前,我院未对外来器械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时常发现器械有未洗净的污渍等问题,甚至发生了由于该类器械消毒不彻底而引起手术感染的事故。为了提高外来器械卫生质量,消除安全隐患,我院自2009年5月开始对外来手术器械实施规范化统一管理。本文对我院外来器械统一管理的方法及效果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其他医院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09年5月由供应商将清洗、灭菌后的按合同协议时间送至手术室使用的外来器械包290个,作为非规范化管理组。将2009年6~12月由供应商按协议时间将器械送至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规范管理的手术器械包290个,作为规范化管理组。两个时间段两组外来器械包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外来器械的传统管理方法 ①将在另一个医院术后经过自行清洁处理后的手术器械包装送到本院供应室由供应商业务员消毒灭菌;②将在另一医院灭菌后的手术器械包送入本院手术室使用;③器械商业务员将各医院使用过的手术包收回、清洗、消毒后送到本院使用。
1.2.2 外来器械的规范化管理方法 由术者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手术日期后,通知器械供应商业务员到手术科室与术者、患者沟通评估术中所需器械,签订协议。在协定的条件下,供应商将相关医疗器械送至我院,由消毒供应中心供应室设专业护师接收、登记、跟踪、管理,并进行标准化的清洗、检验[4-6]。供应室专科护师对清洗合格的手术器械进行分装打包,包装体积为30 cm×30 cm×50 cm,重量不超过7 kg。在打包好的手术器械包外粘贴有患者姓名、术者姓名、手术器械包名称、消毒日期、有效期、清洗及监测者签名的标签,外贴化学指示胶带,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再对包装好的手术器械进行灭菌处理[5-6]。经灭菌处理后,通过清洁运输车将手术器械包送入手术室储存备用。手术前1天下午,由手术室专职器械护师对无菌器械包做常规检查,并送入指定无菌手术间备用。
1.3 清洗及灭菌质量检测
1.3.1 清洗质量检查 ①目测清洗是否合格。从器械外观的洁净程度、光亮程度,是否有血迹残留以及关节处和齿槽处是否有锈迹及腐蚀斑点等评价清洗效果。发现任何问题都作为不合格处理。②使用杰力试纸检测。用杰力试纸上的显色试剂块蘸取清洗后器械表面或内腔表面、轴关节、齿槽处表面水珠,1 min后观察结果。显色试剂块不变色为阴性,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绿色为阳性,全部变为绿色为强阳性。阳性表示器械上有残留蛋白质,需要重新清洗再测试。
1.3.2 灭菌效果的监测 手术器械灭菌效果可通过多种手段综合评价:①观察灭菌包外指示胶带的性状及颜色是否与指标卡相符合,若不一致即认为灭菌不合格;②在灭菌锅内放置5类阳性对照,任何一种对照检出阳性结果都认为灭菌不合格;③记录灭菌合格的手术器械包的阳性对照结果[5-6],并把相关信息传递给手术室当班护士。
1.3.3 术前检查 手术当日巡回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再次进行手术物品检查,包括手术包名称、消毒日期、有效期、包外化学指示胶带是否变色、包布有无潮湿、有无破损等。手术开始前,器械护士对包内的化学指示卡片及手术包内器械的清洗、灭菌效果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①清洗合格的器械应该表面光亮、干燥、无异物、无污渍,齿槽处无斑点,关节处无线头、无锈迹,器械内部及管腔内无碎片残留;②检查包内放置的化学指示卡是否合格。当器械护士认为清洗及灭菌都达到手术的标准时,医生才使用该手术包进行手术[5]。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术前检测结果,统计规范化管理前后不合格的手术器械数量,每50个器械包为一组(最后一组为40个器械包),计算器械包的合格率、手术延误及感染例数,用Excel软件计算平均值并通过DPS软件用邓肯新复极差法分析两组不合格率、手术延误率和手术感染率差异的统计学意义。以P
2 结果
规范管理后,外来器械包的合格率显著提高,手术延误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规范化管理后,杜绝了外来器械的不合格情况,未出现手术延误的事件,未出现由器械引起的手术感染。规范管理后,外来器械包的合格率显著提高,手术延误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医院推行外来器械的规范化统一管理,将外来器械送入消毒供应中心,由专业人员进行检查、清洗、包装、灭菌,避免了以往器械清洗不彻底的现象,保证了外来器械的清洗及无菌质量,杜绝了因外来器械质量不合格引起的手术延误及手术感染。此外,对外来器械进行有效监测保证了器械的质量,对每台、每包器械进行有效监测,确保了每个手术包都处在标准质量范围内。而且在规范化管理过程中所建立的器械清洗、灭菌的检测记录可为医疗纠纷及相关医疗事故责任的评判提供依据。基于这些优点,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应对外来器械进行统一管理。
总之,通过对外来器械规范化管理前后的外来手术包的卫生及手术过程纪录进行调查发现,对外来器械包进行规范化管理,外来器械的合格率显著升高,杜绝了因外来器械质量引起的手术延误和感染,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卫红,周万丹.手术室外来器械的使用与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4):264-265,271.
[2] 王晓娟,王丽华.外来器械使用中的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387-6388.
[3] 邓红连.外来器械及外来器械护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1,10(1):41-42.
[4] 蔡小干.手术室外来器械的零风险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 21(1):112-113.
篇13
1路桥工程造价与合同管理的关系
1.1合同管理有利于合理控制路桥工程造价
在路桥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合同管理有利于实现工程造价的控制。由于工程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有关的工程单价、工程量、工程进度等,这就使得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程施工单位可以严格根据工程合同条款的相关内容,来严格执行合同的具体要求,避免施工活动的盲目性导致工程施工中存在工程材料的浪费、进度的延误等。因此,合同管理在路桥工程的造价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得工程施工单位可以严格根据工程合同条款中所规定的工期要求等,科学地进行施工任务的安排,有效保障了施工活动的有序性,提高了路桥工程施工的效率,保障了路桥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实现。此外,由于合同管理能够减少各种合同纠纷的出现,也就避免了工程索赔等的出现,对于工程造价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1.2在路桥工程造价管理中合同管理是其主线
在路桥工程造价管理中,合同管理是贯穿工程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其在造价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路桥工程施工前期,造价合同的签订为后期工程施工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实现了工程设计向工程施工的转变。从路桥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来看,工程施工的前期、中期与后期等都涉及了合同管理环节,该管理环节的实施使得工程造价的管理更为科学。
1.3合同管理涉及范围广泛
从合同管理的内容来看,其本身涉及的内容广泛,工程造价控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施工合同的签订上,有关的合同人员要结合工程的规模、特点等情况,在实现进度与质量管理目标的基础上,达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另外,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合同双方要结合工程实际,对承包方式、合同价款等加以确定,在合同条款的制定上保证其全面性,并保证合同用词的准确性,减少工程施工中经济纠纷等出现的可能性。
1.4合同有利于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纠纷
在路桥工程项目实施中,合同的签订是为了明确工程参与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使得合同双方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的内容履行责任与义务,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合同从签订之日起生效,对双方都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一方出现违约现象,另一方即可根据合同中的赔偿要求提起诉讼,使违约方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合同管理的实施对于合同双方都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使得双方都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的要求执行施工操作,避免各种合同纠纷的出现。施工过程中纠纷的出现会增加工程造价,影响工程的顺利实施。
2建筑工程造价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
2.1施工合同造价控制不科学
从当前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来看,很多工程单位的造价管理不规范,严重降低了工程造价管理的整体水平。很多工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完善的造价管理制度的支持,使得在工程建设中,造价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工程合同双方都承担着巨大的经济损失。有关数据显示,工程造价管理中施工合同造价控制不科学是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是由于在工程造价管理中没有实施动态化的造价管理机制,对市场变动因素的考虑不全面,存在报价过低等现象。比如,以某一路桥工程施工合同造价控制来看,考虑市场因素,其人工材料与工程量成本的变动为人工费与钢材都有10%的上升空间,商品砼价格维持不变,不考虑其他材料的价格因素;工程图纸与工程量清单的误差在2%左右,工程量变更的空间在5%左右。而按照合同条款中的有关内容规定:(1)造价管理机构人工预算单价调整的情况下,人工费可以依其调整并计费;(2)钢材价格上涨部分由工程单位与发包单位同时承担,在上涨空间下,5%由施工单位承担,其余为发包人承担;(3)图纸与工程量清单误差在2%以下,施工单位承担;(4)工程量变更以实际的变动与调整为依据。如表1所示,施工单位与发包人同时承担一定的工程造价风险,为将造价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必须对合同造价加以科学的调整,使其满足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
2.2投资风险
为提高路桥工程的总体施工效益,工程单位必须在施工开始之前做好相关的造价预算管理,以降低投资风险。对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工程施工中投资增加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在工程施工中工程单位对于造价、预算等的把控不严,就会在工程施工中出现造价失控等现象,使得工程造价远远超过预算,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各方都会蒙受较大的损失。
2.3施工因素
对路桥工程项目而言,工程造价管理最为关键的阶段就是施工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施工阶段涉及的工程人员、材料与设备等较多,此阶段的要素在工程总造价中的比重较大,因此,必须对此阶段的各个要素加以严格管理与控制。工程材料、设备等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在施工阶段,有关的造价管理人员要加强对资金流向等的科学控制,避免工程施工中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与浪费,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整体效果。有关的管理人员要对施工过程所产生的所有内容加以保存与记录,尤其是材料的数量、价格、使用等,发挥工程资源最大的价值。
3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控制
3.1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对路桥工程项目而言,要保证造价管理的良好效果,实现工程成本、进度与质量管理的统一,必须在工程管理中完善合同管理机制,在施工开始之前明确划分合同双方的责任与义务,避免施工过程中因合同纠纷的出现所引发的工期延误等现象。从合同纠纷的产生来看,主要是合同中有关的权利与义务划分不清晰,导致双方在施工过程中都不想承担责任所引发的。因此,完善合同管理机制要从工程的实际出发,尤其是要结合合同管理的具体情况,对影响合同管理的因素等加以科学的控制,在已有的合同管理机制上加以调整与完善。合同管理机制的完善要借鉴与参考成功的案例,将其与自身的合同管理机制对比,发现合同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制定完善的解决对策。健全的合同管理机制可以使得合同双方依据合同条款的有关规定落实自身的责任,避免违约、纠纷等现象。
3.2控制好项目施工项目整体质量
路桥工程项目实施中,要保证工程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在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加强对施工环节各个因素的造价控制与管理,尤其是要保证施工的质量与报价,使得路桥工程可以在合同规定的工期内交付。工程施工环节造价合同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工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发挥工程资源的最大价值,并要保证项目核算标准的严密性,使得所有的工程人员都可以进行规范化的施工,避免出现不规范操作、资源浪费等行为。为保证路桥工程施工的规范性,避免施工中内外部因素对工程造价等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关的管理人员要对工程施工的各个流程加以控制,注重细节问题的把控,做好报价核算、资料整理与归档等。
3.3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工程造价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路桥工程造价合同管理的整体水平。因此,在有关管理人员的聘用上,要注重人员专业素质的考察,必须保证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升路桥工程合同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工程单位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实施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制度,保证培训的效果,使得合同管理人员具备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具备岗位责任心,提升工程造价合同管理的总体水平。
3.4重视合同文本形式与内容
路桥工程造价合同管理中,要重视合同的规范化管理,这种规范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合同风险,提升管理的整体水平。合同的规范化管理是实现合同文本形式与内容的规范化,一旦合同文本形式等存在问题,就会降低后期合同的执行力,出现合同纠纷等。因此,在合同拟定之前,有关人员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好工程实际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保证合同的有效性,使得合同中的每个条款都具有严密性。合同的订立中要明确规定合同的有效时间、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违约与索赔等,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升合同的法律效力。
4结束语
路桥工程项目管理中所包含的管理类目较多,工程造价合同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路桥工程项目中加强工程造价合同管理,可以提升工程的总体效益,实现工程成本、质量、进度、安全等的有效管理与统一。同时,避免工程实施中合同纠纷所引发的工期延误、造价增加等现象,实现对工程造价合同风险的有效控制,有利于路桥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建慧.探析建筑工程造价合同管理及风险控制[J].甘肃科技纵横,2015,44(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