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质量科学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质量科学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质量科学研究

篇1

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诚信机制

一、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失信表现

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工作的指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从课堂教学入手,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师生能动性,创建“双效课堂”(顾豪爽,2007),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然而,根据鲍威等(2011)的调研发现,在实际的高校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达34%,教师的实践性、应用性知识能力薄弱达30%,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达20%。而学生迟到、旷课现象屡禁不止,出勤率在90%以上的学生比率仅为72.8%,即使没有缺勤,很多同学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47%的学生从不或很少参与课堂讨论,65%的从不或很少在课堂上提问。总体来说,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失信行为,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分为:

(一)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

教学是大学的本体性原初功能(张旸,2015),大学所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最为关键的,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教师的投入为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受评价指标体系、职称晋升等影响,高校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存在备课不充分、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多媒体课件粗糙、不注重和学生交流。这就导致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质量比较差,失信于学生和本职工作。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加强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的教师应当具有本课程领域内广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恰当地与学生沟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与钻研,才能得以提升。然而有些教师进取意识薄弱,学习上马马虎虎,工作上得过且过,专业知识老化后也不及时充电更新,导致知识跟不上时展,教学方法又陈旧,课堂上也懒得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学水平较差,对学生和教学工作不诚信。

(三)学生缺课现象普遍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存在学习诚信缺失现象,缺课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是为了兼职、上考研辅导班、考证辅导班、社团工作、找到实习单位要实习、求职应聘等,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利用上课时间在宿舍睡觉、玩游戏,缺课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课堂教学质量。

(四)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有些学生虽然没有缺课,但是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认真学习,有的睡觉、讲话、看课外书籍,更多地则是使用手机。谷大海(2013)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频率非常高,84.39%的同学有上课玩手机的习惯,很多学生将时间消耗在玩手机上。上课无聊了就会利用手机上网,譬如上人人网、QQ聊天、浏览新闻,玩游戏、微信,进行网络购物等严重干扰周围同学的听课,同时也影响授课教师的情绪,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较大的影响。另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借助于手机拍照功能,把需要记的地方就用手机拍下来,或者面对任课老师的提问用手机上网搜索答案。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

二、诚信教学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诚信,即诚实守信,包含诚实和守信两层意思,诚实强调言行一致,而守信则指的是坚守承诺。诚信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诚信教学,指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要做到言行一致并坚守承诺,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差本质上就是一种不诚信。

(一)教师诚信教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离开了教师的教,课堂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而教师诚信教学则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必须是诚信的教师,诚信对待教学,拥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高超的业务水平。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会接收什么样的教育,诚信对待教学的教师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楼军江,2014);拥有高超的业务水平的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延伸学生原有知识的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

(二)学生诚信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课堂教学除了要靠教师诚信地教以外,还有赖于学生诚信地学,二者相辅相成,学生诚信地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必须是诚信的学生,诚信地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认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学生首先不会无故旷课,在课堂上也会避免使用手机,否则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无论是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还是不感兴趣的课程内容,都会认真学习。拥有认真求实的学习精神的学生会认真对待学习中碰到的每个问题,尤其是不理解、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更要认真努力学习,可以积极地查阅资料或者向同学及老师求助,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三、诚信视角下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要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高校课堂必须是诚信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诚信地教、学生诚信地学,为此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校诚信教学体系:

(一)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

高校要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让大学回归人才培养的育人本源。一要调动教师授课积极性,促进教学发展。对教学质量优质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优先评职称,对于教学质量不达标的教师给予物质惩罚,在评职称等可以实行一票否决(谢念湘,2013),把教师的精力聚集到教学上来,以教学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并带动学生的创新发展,共同推动教学发展。二要强化学风建设,对于长期无故缺课的学生进行诫勉和预警,强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许使用手机,净化课堂教学风气,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建立教学诚信规范,创建诚信课堂,规范教学活动,引导师生坚守教学诚信,并加大宣传和奖惩力度。

(二)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引导教师认真教书育人,进一步端正教风。一要加大师德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师德修养,规范教师师德行为,提高教师的诚信水平。二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诚信评价机制,为教师建立教学诚信档案,详细记录教师的施教行为。三要加大对教师教学中的不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严肃查处施教行为不端,确保教师时刻保持诚信教学。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一要要求教师不间断地进行学习和知识更新,掌握学科前沿和动态,并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丰富教学内容。二要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及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提高教学能力(李梅,2012)。三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魏晨明,2012),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诚信档案

师生是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专业水平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以及参与程度,同样学生的状况也会干扰教师的教学状况,并影响到教学质量。一是要加强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都真正认识到诚信是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思想意识和良好氛围。二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诚信档案。为学生建立学习诚信档案,客观动态地记录学生上课和考试等方面的诚信状况,将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奖学金、评优、申请助学货款、保送研究生等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廖俊清,2014),有效约束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信用状况,有助于减少学生旷课的现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同样有促进作用。三要加大对学生学习上的不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对经常缺课、逃课、迟到、睡觉或精神萎靡不振的同学,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同时跟班主任、辅导员沟通。

(五)加强学生学风建设

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严守课堂纪律。一要抓好出勤率,对缺课较多的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保障良好学风建设。二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认真听讲,不使用手机,与老师进行积极的教学互动,端正学风。

四、结论

诚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不仅经济活动需要诚信,大学校园也需要诚信,加强师生的诚信教学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诚信教学可以使得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高校要从制度上倡导诚信教学,增强师生的诚信意识,解决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只有提高教师诚信教课和学生诚信学习的意识,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随着我国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高校开展诚信档案建设也是一个大趋势,目前已不少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教学诚信档案应该是高校诚信档案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贯穿于教学始终的诚信教学档案,可以对教学行为起到监督与约束作用,有效避免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不诚信行为,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建立教学诚信档案,在校园内打造诚信课堂,可以协助师生自律,提高教师教课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到教师诚信教,学生诚信学,共同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余敏丽 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厅[N].中国教育报,2010-09-13.

〔2〕顾豪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3〕鲍威,杨针,朱红,管蕾.强化教学切适性提升学生满意度—首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4〕张旸.高等学校教学学术的价值意蕴及其制度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5,(2).

〔5〕楼军江.反思自觉: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立场的探索与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6〕李梅.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之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7〕谷大海,赵海洲,项勋,付朝书,刘华戎.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影响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7).

〔8〕廖俊清.刍议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价值-功能及其建设原则[J].兰台世界,2014,(10).

篇2

任何一所大学,学科建设都是关乎全局的核心工程,也是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学科建设水平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水平,是高校办学能力和综合实力最主要的体现,但凡世界一流的大学,无不因其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科,才享有盛誉,吸引世界顶尖学子纷纷驻足。因此,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一面旗帜,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是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其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其核心是提高科研水平。因此构筑学科建设和科研良性互动的机制有利于推动学科发展。

一、提升学术说平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一个好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一个在该专业方向上有独到的见解,对该专业的前沿有较好地把握,并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从事实践的研究功底的群体的长期耕耘,这需要专门的科研队伍的长期建设以及人才梯队的培养。学科建设也是提升高校知名度、特色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它是以学科学术性质为核心,集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在这个体系中,学科建设方向是基础,学术梯队是关键,基地建设是依托,项目建设是载体。其内容不仅涉及学科自身学术水平的建设,还涉及组织、制度和资源配置等相关社会建制等方面的建设。

一直以来,高校仅仅被认为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人才培养不是高校的唯一使命,由于它聚集了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还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方面,承担了国家大量的科研任务。2006年高校发表科技论文830948篇,是专门科研机构的7倍多,高校科技人员50.9万元,超过科研机构人员总数,占全部科技人员的12.3%,筹措科技经费528亿元,24000多件专利获得了申请。多年来,国家教育支出也向高校倾斜,连续多年的学费上涨为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奠定了物质基础。高校科研已经占据我国科研的半壁江山,种种迹象表明,科技创新越来越像高校集中。

但高校科研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代表着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途径。那些世界著名的大学都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如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电子工程、植物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应用物理学等。学科建设为科研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学科建设的目标也就是科研的目标。科研有助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能够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影响力,优秀的科研精品也成为学科建设的内在源泉。科研水平因此通常被认为是判定高校学科建设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离开了科研,学科建设就无从谈起。

同时,科研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更新知识,把握学科前沿。它也是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手段。对高校教师来说,科研是教学之外的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二、学科建设与科研的矛盾

我国有近千所高校,各高校都在努力通过学科建设的平台提升知名度,打造自身的特色品牌。但是高校间学科建设特色不明显,趋同化严重,而且学科建设与科研不够紧密,还存在一定的矛盾,表现在:

1、片面认识学科建设的内容,导致对科研重视不够。许多高校和院系领导片面地认为,学科建设的目标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主要内容就是专业设置科学合理、课程设置满足需要、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总之核心工作就是抓好教学。在大学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后,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抓好教学工作,调整教学内容,科学设置课程就能实现这一目标,科研只是学科建设的附属品和装饰品。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高校在布置日常工作时,比较重视教学,而对科研重视不够。很多教师也更关注教学工作,认为自己不评职称、不为晋级,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研上。在学科建设目标和科研方向定位中,雷同化严重,不是考虑自身的实力和优势确定方向,短时期内很难提升水平和特色。导致科研数量不多,质量不高,难以体现学科建设的特色和水平。

2、科研与学科建设脱节,“两张皮”现象严重。目前高校科研不仅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脱节,而且与学科建设联系亦不够紧密,“两张皮”现象严重。2006年在获得的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4376件,仅占全部的19.07%。对一些高校老师来说,为了完成每年的科研任务量,能找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能完成工作定额就万事大吉。长此以往,科研失去了专业方向,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科研不能凸现学科建设的特色,忽视了对学科前沿的把握,必然闭门造车,使科研对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不强;科研没有学科建设目标的指引,也很难提升科研质量和水平。

3、科研激励机制不够,未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高校连续多年扩招和近两年高校评估的压力下,繁重的教学和备评估任务占去了教师的大多数时间,其日常工作主要围绕教学和评估进行。若科研激励机制不足,则很难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目前高校学科建设中激励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在申请项目后,很难获得专门的学术假期,即便有的高校有学术假期制度,但因扩招下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繁琐的请假程序而流于形式,经费有限、时间紧张,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查研究,不利于提升课题质量,很难作出精品科研,有的科研项目不得不申请延期。

四、实现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的思考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灵魂,目前的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学科发展,因此构筑两者的协调机制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观念或理念的变化对一所大学的崛起、特别是跨越式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艾略特就没有今天的哈佛大学,没有的“学术自由”“精神独立”“兼收并包”“兼收并蓄”的理念就没有今天的北大。因此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校科研现状并准确定位,是实现高校以及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前提。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学科建设的丰富内容,重视科研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推动传统学科改造、促进新兴学科培育和特色学科形成的综合优势。根据自身的实际和优势,凝炼学科科研方向,发挥优势,突现特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进行学科调整和学科延伸,科学设置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才能在高校的众多学科中办出特色。学科建设是由多部门合作才能搞好的系统工程,如果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掣肘,就难以形成合力,必会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因此加强学科建设的配置管理非常重要,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和管理,只靠学科专业的自我成长,就很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较高学术水平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2、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学科建设用人机制。建设高水平的学术队伍,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搭建学术梯队。学术梯队建设的关键是选拔和造就学术带头人,组建科研团队,这个团队应该是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及学位、学源结构的合理搭配,以科研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一方面可以实现科研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的辐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近年来,新疆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高校应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采取事业、感情、待遇留人,创新人才管理理念和机制,一方面要大力吸引人才,扎根边疆,另一方面还要转变人才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进和交流并用,为学术带头人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创造条件让学科带头人潜心学术研究。

3、加大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研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必须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要发挥科研引领和促进学科建设的功能,逐步完善现行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首先在财力上予以倾斜,保证科研经费充足,加大精品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多出精品,并使激励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对取得重大成果和有发展前景的项目,除按学校规定予以奖励外,再追加一定数量的经费进行深入研究,或其他大项目的研究,以期再创辉煌。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应扬长避短,发挥个人所长,对科研实力强的教师,应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简化申请程序,完善学术假期制度。学术交流与合作既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科研薄弱的学科,可以通过学术交流、专家论坛、学术沙龙和项目合作的办法,打造学术平台,提升科研实力。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40-02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界定

1.公共体育课的定义。本科阶段的体育教学分为两种,一是公共体育课程,二是专业体育教育,两者具有显著差异。专业体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既包括身体素质的训练,更包含生物力学、心理学、医学等其他学科;公共体育课程则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通过指导学生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素养的目的。另外,公共体育课程不仅包括运动知识普及、运动技能锻炼等内容,同时包括运用体育手段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及精神健康等各个方面进行关注和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2.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质量是社会对学校办学最基本的要求,“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理念,因而有关各种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有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目前的教学观念已从单纯的运动技术传授转化成为全面健全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能力。同时,与一般教学过程相比,大学公共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着独特的教学、管理方法及要求,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复杂的系统。①因此,本文基于最终培养对象的质量和公共体育课程特点,从三个方面对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做了界定,一是学生对主要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体育理念的正确理解程度;三是实现学生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最终完成终身体育的程度。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现状。体育课程设置是指体育课程的整个范围和特征,根据课程总体目标要求,设定体育课程的形式、课时数、教学内容等。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的中心环节。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同时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②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在课时数量、开设方式等方面均能够实现《纲要》中的要求,但在两个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理论学习和实践开展存在分离状况,使得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过程中感到乏味、难懂,不能很好地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第二,课程弹性不足,较为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后科学开展体育活动缺乏有效引导。

2.教学过程现状。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除了基础性体育锻炼课程外,高校能够向学生开设体育选修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三大球、三小球等比较传统的项目上,由于场地、师资和器材的限制,许多学生喜爱的新兴和时尚的运动项目暂时还无法开展,产生了学生需求与学校现实安排的矛盾。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目前公共体育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解法、示范法和练习法。通常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师资队伍现状。近年来,随着体育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也加大了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师的培育,特别是强调对年轻教师教学理念的培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化整体师资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从总体情况分析,公共体育课教师在准确示范、合理讲解、恰当组织练习等常规教学方面能力较强,但是在教学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却存在不足之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加强对体育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三、公共体育教学理念分析

篇4

一、问题提出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其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为适应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培养21世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遵循高师物理与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规律,遵循科学研究训练和科学研究素质培养规律,结合学院情况,我们对毕业论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等作研究和实践,实践探索构建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构建保障体系的实践

1.教学目标

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高等学校应当进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并且要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切实抓紧抓好,保证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质量。

调研确定了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指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②让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体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精神――创新,或者勇于面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常见结局――失败;③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④指导学生获得有一定价值的研究结果。

2.教学模式

基本模式:(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一体化”过程教学模式)+(指导教师选派、论文选题、论文题目审查、论文开题、论文形式审查、论文量化评价、论文答辩、论文成绩评定的“系统规范化”教学质量过程控制模式)。

(1)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一体化”过程教学模式,见图1。

首先要明确基本理念。

传统课程理论的视野主要是投向历史,它建立在人类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可称之为“遗产教育”。正如杨振宁先生指出:“国内培养知识继承性人才,而国外培养知识创造性人才。”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教育实习等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前期课程教学,对科学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教学要求,似乎科研教学只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任务。致使学生在对科学研究毫无概念的情况下仓促进入教学时数不多的毕业论文教学这一科研训练环节,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理论课、实验课、教育实习等和毕业论文教学应该互相融通、有机结合,以形成合力。一方面,在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和教育实习中,学院和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采用渗透、科研专题课、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加入科学研究教学因素,使科研训练教学有一个层次性、连续性过程,以符合科研能力培养的规律。同时,在学院层面上,学院协调、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创造性地采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另一方面,在毕业论文教学阶段,制定较详细的教学要求即《毕业论文教学要求》,努力使师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做到在注重论文结果本身显性的价值和质量的同时,关注过程质量,注重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素质培养及可持续能力培养。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协力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制定具体方案。

一是在全院课程中开展科学研究教育“渗透”教学模式实践。在教学内容上,适当更新、重组内容,引入学科前沿内容;将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成果可以是学院教师自己的)。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学计划的方式(在课程表上定出时间,如光学课程周课时4分为:3讲课+1讨论)要求学院80%以上的课程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研究;实验课的绝大部分课程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论、实验课程尝试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论文。在教学评价上,重视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等,逐步改变以往纸笔一卷评价、知识一元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方式。

二是在全院公共课(主干课)一一教法课上以专题形式,以教法课教师为主体、以“中学物理(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方法”为载体,相对完整、系统地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化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核心精神。

三是在全院教师中,发动教师主动性与灵活性,因地制宜指导学生科研训练。这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做法。第一,承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教师,可从二三年级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第二,硕士生导师可将硕士生培养工作下接至本科生,让本科生介入硕士生科研工作,参加硕士生科研专题讨论,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第三,具有科技发明、科技制作经验的教师,可从二三年级选取在这些方面有兴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经历科学研究过程,接受科学训练,完成科技制作和发明。第四,在全院公共课――计算机类课程中,引导学生完成设计型任务。

四是在教育实习中指导学生完成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习小论文。学院的三个专业皆为师范专业,师范教育类课程系列在学院课程体系中占一定比例,持续三个学期。相关教师要利用教育调查教学和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训练,完成一批质量较高的教育调查报告或教育研究小论文,指导学生尝试科学研究。

五是指导教师就所承担课程开展课程及教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开辟学生可以介入(事实上也是相对容易介入)的科研方向、领域。

六是努力建设开放的科研能力素质培养环境。及时通报信息(包括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的信息),鼓励学生参加科学报告会、科学讲座等。利用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科学研究信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实验、调查等活动。

七是研究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毕业论文教学手册》,在毕业论文教学阶段严格执行。

(2)指导教师选派、论文选题、论文题目审查、论文开题、论文形式审查、论文量化评价、论文答辩、论文成绩评定的“系统规范化”教学质量过程控制模式,见图2。

为了确立基本理念,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过程中,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制定出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和

可操作的过程控制模式,是实现毕业论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如果缺乏过程控制,就可能出现论文不能按时完成、学生不经历科研过程而直接拼凑结果、甚至做假科研写假论文的行为。

同时,在论文质量评价方面,把过程也作为评价内容之一。此外,原教学计划在第八学期安排六周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教学),实践证明,时数和时间段安排都有一些问题。其一,仅仅六周的时间完成科研训练和论文的全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其二,第八学期这个时间段受到学生忙于找工作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实际学习研究投入大打了折扣。为此,将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末,持续两学期。据此,制定以下具体方案:①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末,持续两学期。②毕业论文课程学分:3学分。③指导教师工作量:5分,生。④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时间流程:师生双向选择(第六学期的第十八周);选题(第七学期的第四周);提纲、初稿、开题(第七学期的第十八周);中期检查(第八学期的第二周);结题、形式审查(第八学期的第十三周);答辩(第八学期第十五周);归档(第八学期期末)。过程控制见图2。

(3)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工作的具体要求,由学院就以下相关文本作出具体规定。一是毕业论文教学目标、内容、要求等:《毕业论文教学大纲》;二是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商量定题。《物电学院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用做指导学生选题参考,便于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的基本知识以及学院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利于选题工作有效开展;三是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毕业论文教学手册》;四是毕业论文评价:《毕业论文考核体系》给出论文量化评审办法(包括:指导教师对论文量化评审办法、评阅教师对论文量化评审办法、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办法及最终成绩评定办法);五是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包括学院要求;遴选时间;遴选形式)、毕业论文教学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办法(包括学院要求,时间,形式)、毕业论文教学奖惩制度、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结反馈意见收集及分析要求:《毕业论文教学手册》。

三、实施效果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1)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同时,课题组成员还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主要调查目的为征求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两个方面。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认识态度;②对学院和学校采取的教学质量控制过程模式的评价;③通过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在科学研究方法及科研能力方面的收获;④对做毕业论文的难度、所花的教学时间长度和经济承受能力的看法。

(2)调查结果:87.6%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教学工作重要或很重要,76.9%的学生认为高质量毕业论文意义重大或很重大。45.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从四年级上学期较合适;50.4%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持续一个学期合适;62.0%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有硕士以上学历;57.9%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68.6%的学生认同学院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的方式;59.5%的学生认同学院指导选题方式;45.5%的学生认同学院指导教师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指导的方式;78.6%的学生肯定了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做得“好”或“很好”;73.6%的学生认同开题报告环节“有必要”或“很有必要”。

91.8%的学生肯定了: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亲身经历了科研过程;学到了科研方法;在科研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收获。

从调查数据与分析来看,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但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学生论文质量情况

(1)对学生毕业论文抽样10%,请云南大学物理系、云南民族大学物理系等学校教授进行盲审,盲审结果:毕业论文的综合成绩属中上,但研究难度、创新性等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2001级起,学生的毕业论文已经公开发表80余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正逐年提高,毕业论文整体质量逐年也有明显的提高。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学院本科生为例,就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做了近十年的研究及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做了两项工作:

篇5

篇6

一、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

关于实验的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已基本讲述清楚,实验课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的,让学生互相在对方身上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准确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为了避免学生以后在临床应诊时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组织好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好实验教学内容。如:学生在上十四经实验的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之前,首先安排腧穴定位中的骨度分寸法和体表标志法的实验,因为以后的腧穴定位都是在骨度分寸法和体表标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时的学生对实验课还不了解,对骨度分寸和体表标志还不熟悉,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训练,使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后面的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就比较容易掌握。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并认识到实践操作对后期临床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由原来不重视而变为积极情愿地上实验课。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定取腧穴,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二、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学》基础部分分为经络和腧穴,实验的内容玉要也包含了十四经脉的划线定经和经穴、奇穴、阿是穴的腧穴定位。因刺法、灸法必须以经络腧穴为刺激点,临床辩证治疗必须以经络为辩证,以腧穴为组方。因此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则是后期临床治疗疾病的关键。

1.学生端正思想,认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课内容进行了详细地安排,首先让学生端正思想,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实验课主要以人体为模特,强调以学生为主,学生分组进行,每组不超过30人。具体实验方法如下:第一,实验课前带教老师先将本次实验教学内容简要说明。第二,学生要熟记本次实验的经脉循行和经脉线上分布的腧穴。第三,学生两两结合相互在对方同学身上划出具体的经脉循行线和定取腧穴的部位,要求穴穴点到,并力求让学生在实验时做到心、口、手三部密切配合,操作时做到边想、边说、边做,心想经脉循行和腧穴定位,回想课堂上讲述的重要内容;口背经脉循行原文和腧穴的具体定位;手要做到用笔由点到线连接起来画出经脉的循行线,准确定准经脉线上分布的每个腧穴。此时教师要进行巡回检查,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发现操作时出现的错误应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即时给予解决。第四,带教老师将本组学生组织在一起,选出一位骨性标志较为明显的同学做为本实验的模特,实验教师在模特身上详细画清经脉线,准确定准每个穴,做好示教。学生认真听讲对照自己前面在实验过程中的划线点穴,找出不足之处。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第五,教师抽查几位同学作为代表,随机抽出本经的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进行模拟实验考试,让学生不仅要熟记经脉循行,而且要说出腧穴的归经和定位,并且在对方身上准确画出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的定位。

2.教师多方结合,归纳总结

教师对以上实验内容进行认真评讲,充分肯定成绩,纠正不妥之处,归纳总结重点、难点,掌握重点内容,解释难点疑点。对其薄弱环节再给以进一步强化复习,并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进行规律总结。如:在划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线时,其经脉循行是从胸走手,分布在上肢内侧的中间,但此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的手太阴肺经和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的手少阴心经,只有明确了行在上肢内侧前缘和后缘的经脉线,才能准确划出本经经脉线。正如取三经用一经而可证。在定取手太阴肺经位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时,这时让学生一定明确位于在食指桡侧端(手阳明大肠经)的少商穴、小指桡侧端(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小指尺侧端(手太阳小肠经)的少泽穴、中指尖端(手厥阴心包经)的中冲穴、无名指尺侧端(手少阳三焦经)的关冲穴,通过各个手指末端横行的腧穴点穴,才能准确定取少商穴。正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另有在定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时,有很多穴名相似的腧穴,如:太溪、太白、太渊等,很容易混淆,也难以记忆,只有承前启后,将手太阴肺经的太渊,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进行对比对照、相互比较并进行归纳总结和排除,才能准确定取太冲穴。以上方法不仅有利于经脉线上分布腧穴的记忆,而且也了解经与经、穴与穴及经与穴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脑记等多种形式同步进行,清晰地划出经脉线,准确的定准腧穴点。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在宿舍里互相进行实地操作,反复进行练习,熟能生巧。这样经过了多次反复的实验操作练习,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实践操作的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经脉的循行和腧穴定位内容的理解,明确了经络和腧穴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针灸学》临床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实验课考试方法,加强理论实践相结合

《针灸学》基础是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课程,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则是检验临床治疗疾病的标准。为此我们对实验课的考试制订了详细的考核办法。

1.实践技能考核方法

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结合针灸学课程的特点,在学期结束后,对经络、腧穴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试考试70分,占70%,技能操作30分,占30%,突出了技能考核内容,制订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内容将卷面上写有10个不同的腧穴名称,按照班级学生的多少写出多少份试卷,卷面的10个腧穴不能和其他卷面的腧穴相同,考试时两个同学组合为一组,考场每次只允许一组参加,(两个同学,分别为1号和2号),每个学生以抽签的方式拿到试题后,1号先在2号身上按照要求说出每个腧穴的归经和定位,然后进行定取。必须在限制的3min内完成所考的内容。每个腧穴占3分,归经占0.5分、定位占0.5分,准确定取占2分,教师根据学生考试的情况适当的扣分,最后给出成绩。其他同学依此类推。这样的考试方法,不仅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进行了客观、准确、公平地检验,使实践课的考核产生了突破性的改变,而且使实践课的教学和考试更加科学和规范。通过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的考核,促进了学生的技能发展。从而为针灸临床定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学的实验课实际是对经络腧穴理论课的具体验证,是针灸学课程技能培养的重要方式,是针灸得以继往开来的基础。人们常说经络腧穴学前面的理论课是打基础,后面的实验课是针灸临床的关键。也充分说明了技能操作能力的大小在以后的临床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本课程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渴望自己能够用针灸诊治疾病,但他们的动手机会又是很有限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议或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针推门诊临床见习,看看教师是如何分经辨证,循经取穴治病的。另外再利用下行第三节课和团委配合开辟第二课堂“进入校园”,派教师带学生在校园内无偿为全校师生开展针灸、推拿服务,使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再利用周末“进入社区或者是当地农村”,派一名教师带学生到社区/农村无偿为农民义务诊治疾病,为群众针灸、推拿服务,真正接触到患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实践中验证、体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种实验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可以检验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针灸学》基础的理论和实践。从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结束语

总之,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这门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为了更好地使专业教学与临床操作相结合,教师规范的示教就显得尤其重要。尽管影响操作的因素有很多,但只要教师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学生也一定能够掌握其要领,熟练其操作。

篇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2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用人已不再只是青睐于一纸文凭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具有一技之长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更受到各个企业的欢迎。但基于用人制度长期受“文凭化”思想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学生仍旧选择的是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就业途径,这就使得技工学校的生源只局限于中、高考落榜或是在社会上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青少年。由于生源的单一,使得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在心理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缺乏良好的理解能力、行为习惯、成功体验等,因而在学习上形成很大的障碍,如果此时学校在学生思想上引导不当,教育不到位,就会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长期下去,教学工作很难进行,教学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以下举措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获。

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态

在教学工作的开始,学校不能盲目地开始上新课,而要将学生思想工作放在首位,让他们摆脱掉不良的思想观念和不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摆脱掉中学学习失败的阴影,重拾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不能一开始就放任自流,等到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或厌学情绪时,再采取各种办法制止已为时过晚。纠正错误的成本比预防错误的成本要大得多,而且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成效。所以,在管理学生时,要防微杜渐,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迎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二、认清职业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有了需求才有了行为的动力。教学之初,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求,要以未来工作为前提,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构建良好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确定目标时,一定要让学生面对现实,了解未来的工作及其性质,对今后的工作性质从心理上认知,从而转化为思想上的认可,鼓励他们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不要好高骛远,这样他们才能安下心来,为了今后的工作,脚踏实地地学好一门技能。

有了对工作性质的正确认识,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知识的用途、要学到什么程度,对学习有较为明确的方向,这样学习就不再是一个盲从的过程。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克服学习障碍、减小他们的厌学情绪。如果就业形势好,学生感觉学有所用,今后出路有保障,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动机就会增强。

三、坚持三个原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如何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如何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要做好这些,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带着“问题”听课原则

带着“问题”听课,就是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学,分析出教学难点及主要掌握内容,然后在每节课前将此以几个“问题”的形式先提出,也可将问题书写于黑板,让学生在听课前就明确这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让他们将平淡的听课过程变成一种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另外有研究表明,45分钟的课时内,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只在前20分钟内,而带着问题听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延长注意时间。听完教师的课程讲授后,能答对教师的“问题”,学生们必然会产生一种收获与成功的喜悦,同时在教师的激励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原则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这不是一个单边的过程,它是知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转移的过程,它的完成,不能单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过程,它应是一个“双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使教学工作顺利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呢?

(1)建立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达成情感上的互动。

1)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心理变化,掌握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发展特点,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问题的症结等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沟通,教学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2)要关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达成情感上的沟通、情绪上的感染、人格上的感化,才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接受教师所授的课程,正所谓“亲其师重其道”。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往时的语言表达、面部表情、姿态变化、视线交流等,都会使学生获得有关自我在教师心目中的价值,以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方面的信息。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护,这不仅能带给学生心灵上的温暖,同时更会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3)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感受到自尊的存在。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在认知上,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在情感上,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要求,要尊重他们做出的行为选择,更要尊重他们的奇思妙想。

4)要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课堂氛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精心培育,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友善的鼓励和强化手段。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热情的鼓励都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成绩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的良好表现、激励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的社会与心理需求,形成课堂中积极向上的氛围和学生专心投入的热情,所以,鼓励、激励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核心。

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丝会心的微笑、赞赏地点点头、亲切的抚摸与拍打、肯定性的言语、击掌喝彩都是鼓励,都能给学生很大的精神动力;另外良好的激励方法也可让学生信心倍增,比如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优秀作业、试卷、作品、笔记等,教师采用随堂记分法等,都能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2)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以达到思维互动,师生互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中教师不光要授业,同时更要解答学生的疑惑。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只有点燃学生心中的导火索,才能引导他们积极地思索。那么惑从何来呢?良好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心中构建合理的“惑疑”,并连同学生自身的“疑惑”一起解答,从而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那么,如何构建“惑疑”?课堂提问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它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一种基本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课堂提问不在于多,主要是要具有针对性。比如课堂教学主要分为这样几个过程:旧课的复习―新课的引入―传授新课―强调重难点―总结新课―布置作业。这个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一条“筋”,而教师的提问也要沿着这条“筋”来开展,在教师的牵引下,让学生也能摸着“筋”,从而也能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前行,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比较清晰。有效提问也因此分为:复习旧知识时考查式提问;引入新知识时承上启下铺垫式提问和悬念式提问;讲授新课时多角度提问;切入重难点时层层深入式和引导、启发式提问;总结新课时归纳式提问等。在这几个提问环节中,还可多形式地穿插一些提问方式,如拓展学生思维的发散式提问;勾起学生注意的兴趣式提问;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式提问等。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提问,课堂教学一定是活泼多变、丰富而有序的,师生之间也能达成很好的思维互动。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成教学上的互动。

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有些也很好,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是否所有的方法都适用于课堂教学?是不是在课堂上教学方法用得越多,教学方法越新奇,课堂就越生动、丰富?教学就越有成效?其实并不然。课堂上每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如果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势必会让教学单纯地成为一种表演,一节课下来,走马观花,很是热闹,但学生却不知所云。例如,在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之初,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新的教学方式改革,不分专业,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都投入到多媒体应用上来。其结果是有些教师虽然用上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可学生在课堂上仍旧是哈欠连天,提不起精神。什么原因?原来,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果应用不当,只能让学生不仅在视觉上产生疲劳,在大脑上也产生疲劳,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不是新奇的,不是变化繁多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合适于教学内容,合适于所学专业,合适于学生,合适于教师教学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其中,合适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以“形”助学,变“抽象”为“直观”。技工学校的学生,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相比而言,形象思维就容易得多,因此,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具体的、形象的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化繁为简”。所以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用一些有“形”的方式来教学。采用具体形象化的板书、板画,直观的教具如模型、实物、挂图、投影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尽可能地创造出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常言道,“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可见做的重要性。因此,在抽象的理论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其“看”,对于难度大的知识点,如果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其“做”。例如,在“电力安全知识”中,当讲到各种急救止血与包扎的技术时,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讲解或是放投影,学生的印象不会很深,但是,如果此时能让学生对照教师的讲授,一步一步地在自己或同桌的身体上进行实际操作,甚至上台演示操作,这样,相比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听一遍,效果就好得多。可见,“做中学”用得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成功原则

“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有了信心,我们就有前行的动力。技校生由于中学的一些失败经历,学习起来往往缺少信心,长期的消极心理,必然导致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

如何才能建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一旦学生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就会产生进一步“参与”学习的动机和愿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此时巧妙地加以引导,即可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

篇8

一、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首先要有目标意识,结合教学大纲,认真研究高中数学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洞悉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该课程总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在备课之初就要设定好每一节课要达到的分目标,将每一节课的局部跟整体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之感。一般来说,分目标的确定不应只是停留在要学生掌握多少概念定理、基础知识上,更为关键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新的目标的确定势必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做好一个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才能谈及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

二、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在明确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就要着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它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做出科学合理、有条不紊的教学设计,我们需要虚心学习同行的宝贵经验,反复修正原有的教学设计,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求达到日臻完善的程度。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动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教师要做好陪伴和引导的角色。高中数学课程难度不断加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稍有脱节,就有可能学得吃力,导致兴趣下降,动力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通过提问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灵活做出适当调整。课堂上准备的习题也要难易适度,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体验到学会的成就感,建立对本门课程的自信心。高中数学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锤炼,力求精确生动,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生活趣事,生动活泼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四、创设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要、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长期以来,造成教学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忽视或没有重视去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忽视情感因素的教育价值。而现代教学则是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与融洽作为其执意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着力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御和实施教学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最有助于个体各方面能力的发挥,高中数学的学习也不例外。课堂任务繁重,压力过大,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会大大降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幽默智慧的教学语言让学生轻松掌握每一节课的精髓,做到对知识点的举一反三,做到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

五、建立亲切舒适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身为学生的榜样,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做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说难也不难的任务,说它难是因为无论是钻研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科学创新的教学设计,还是做好生动主动的课堂教学、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一环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和高尚无私的爱,实属不易。说它不难,是因为这些工作的确就是每一位教师每天都在默默做着的,只要我们忠于职守,踏实奉献,就能收获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收获桃李满天下的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陈记才.浅论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2]樊娟.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3]李进京.浅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篇9

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愉悦课堂氛围的特殊方式。初中生的思维都比较的活跃,他们对一些新鲜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学生也经常会对教师所讲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时候,教师最好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古怪而阻止他们进行质疑。如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比较的复杂,教师也可以选择在课后进行解答。因为过于复杂的问题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这样会使得教学计划无法完成。这种方式既能有效的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的进行思考。比如,在教学“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章节内容时,有些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质疑“中国的发展速度为什么比不上日本的发展呢?”“日本是怎样在不景气的条件下逐渐的发展起来的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探究“一国两制”的问题时,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台湾没有实现统一呢?”“台湾为什么喜欢制造问题呢?”“为什么大陆不动用武力来的问题呢?”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把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引导,并且作出归纳,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意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43-03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借助规范、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工学结合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课占比已经超过了50%。然而,高职实训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实训课教学因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几近监控盲区,教学质量堪忧,严重影响全面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按照一定的运行规则,围绕教育质量评价这个核心而设立的各种机构和进行的各种活动。抓住教师、教研室、系部三个层次,建立并运用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公正、实时动态的监控,确保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实训课在教学活动中的比重,近几年才得到较大幅度的增加。实训课对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提高实训课的教学质量已经引起了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部分研究成果初现,但真正意义的高职院校实训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国外较为典型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式,一般是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来进行的。就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来讲,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一般是教育的投资者与学校共同成为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体。如澳大利亚TAFE学院是由政府投资的,其监控与评价由政府委托行业协会通过技能等级认证来进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和雇主,则由雇主集团委托行业协会对企业方的职业培训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由政府重点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发达国家较为典型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也是在教育投资方的监管下运行,加上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保障。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层次:政府――社会――学校。其中,以学校自我监控为核心,以政府监控为指导,以社会监控为评价依据。

综合各种资料显示,我国高职教育尚缺乏一种既科学规范、又适合国情现状、简便高效、可操作性强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二、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流程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教师本人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高度自律、敬业及奉献精神。但也不可否认,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尽如人意者,管理制度和监控评价机制设计的关键是怎样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营造一种使优秀者更优秀,落后者不甘落后的良好氛围。要达到上述目的,管理制度是关键,监控只是手段,是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因此,监控不能繁琐复杂,否则就会因执行困难而流于形式。配合严格的管理制度,探寻一种准确高效,简便易行的监控方法,避免监控盲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结合多年实训课教学管理经验,对实训课教学质量监控流程,评价指标和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123管理监控法”,其教学质量监控流程如图1。

“123管理监控法”内涵说明:

1 是指一级保障:实现全院一盘棋,统一管理制度、监控、评价体系;统一奖惩标准:明确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真正落实教学质量一级重点保障。

2 是指二级管理:为减少环节,提高效率,确保可行,主要依靠教研室和院,系(部)二级管理,覆盖全员(包括行政兼课人员)。院/系(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教研室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线团队,他们担负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及各项教学任务的实施、管理和考核等任务;承担着具体的教科研工作;负责本系的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及教研室建设。以及对教师业务进修,教学水平,教学纪律,教学态度,教书育人等各环节的管理。教研室和院/系(部)也最了解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障,院/系(部)及教研室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管理和监控覆盖全员,必须牢固树立和提高院/系(部)、教研室的教学管理权威,切实发挥院/系(部)、教研室二级管理和监控的主要作用。

教研室主任是教师的最直接管理者,必须、也应该最了解本教研室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情况。排除个人情感因素,教研室对教师的排序也最准确。所以要充分相信和依靠教研室主任对教师的监控和评价。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简化监控过程。

3 是指三级监控:为了明确职责,确保落实,必须建立完整的教研室、院/系、校三级监控体系。教研室具体实施和完成对本室老师的常规检查与评价:院/系(部)监控与评价依靠专家组和管理团队,其职责主要起仲裁和纠偏作用,确保本单位各教研室对教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公正;校级监控依靠教务处与评建督导处及专家委员会。主要在于平衡院,系部之间的评价标准及宽严程度,以监控院/系部整体为主,教师个体为辅,监控对象包括各院,系(部)首、末位教师及对二级监控争议仲裁。借助科学的监控与评价手段给出院,系部整体评分及排序,为实现院,系二级管理提供依据和保障。如若不然,校级监控将陷于庞杂的具体过程而无法履行其应尽之责。

三、监控点选择

监控点应该根据实训课的教学特点和共性来选择。虽然教学是一门艺术,但任何教学活动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一般包括:准备、过程和结果三大环节。这三个环节的落实与执行情况直接影响和决定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四、监控内容及评价方法

1 监控内容。对教学活动准备、过程和结果三大环节的具体监控内容需要认真研究,仔细确定,避免出现监控盲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实训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表,如表1。

2 评价方法。从第一级教研室监控开始,对教师的评价不能笼统地评“优秀、良好……”必须给出具体的分数并排序。从以往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看,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大家都一样优秀或良好的形式化评价,才能真正产生激励和鞭策作用,实现监控与评价的预期目标。各监控点选择合理的分值及权重,适当鼓励方法创新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每项监控内容的评分细则要制定完善,合理有度,便于把握(此项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监控评分的结果每学期末公布,并作为奖惩、晋升的直接依据。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思进取,本学期的优秀很快会沦为后期的落后直至末位。反之,如果不懈进取,奋力追赶,今天的末位就会成为明

天的明星。借助监控与评价手段激发教师比、学、赶、超,实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最终目的。只有每一次课都经得起抽查并得到较高评分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随机抽查的结果可以作为对一个教师的评价结果。启动监控与评价之初,要通过广泛宣传,使每一个老师都熟知这一政策和理念。也只有基于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简化监控与评价程序,使监控与评价高效,简单、可行。为确保评价的公正、可信、服众,院/系部教学管理专家可以对教师直接随机抽查评分、据此核实教研室对教师评分的可信度,修正各教研室对评分标准把握的宽严差异。校教务和评建督导专家主要抽查各个系的首/末位评价结果,依据二次监控评分的结果修正各院,系把握评分标准的差异,并最终确定各院/系排序和校级首,末位教师。

五、奖惩措施

再好的监控手段,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保证,也会劳神费力,形同虚设。借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流程得出的结论,制定由轻到重的三级奖惩措施――奖优罚劣,赏罚分明。最终促进教师自律、敬业、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形成催人奋进的良好校园氛围。对教研室评出的首,末位教师适用一级奖惩措施,对首,末位教师可以在教研室内分别进行表扬和视情批评,限期整改。对院,系部产生的首/末位教师在系内处理,与年终考核和晋升挂钩。对首位教师给予表彰,授予院/系优秀教师称号,进行一次性的物质奖励。对院/系末位教师根据其分数情况,在院/系内进行通报或批评(良好以下),限期整改,必要时减、停课,促其学习提高。对学校产生的首/末位教师在学期末进行表彰和通报。对首位教师授予学校明星教师称号,给予较高的物质奖励。对院级不合格的末位教师停课一学期、停课期间听课、自学,根据其态度和改进提高情况再决定是否转岗、辞退等进一步处理。对连续二次被评为校级末位的不合格教师进行转岗或辞退处理。

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控措施,经过一定的时期,教师的教学水平将会得到明显提升。不难预见,等到校级末位教师的评分达到良好以上的时候,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就提升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新高度。全面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成为可喜的现实,学校教育也就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篇11

一、活动的内动力

研究市级教研活动的内动力,就是要求活动的组织者熟悉所开展活动的各方的内在积极因素,认识和调动一切有利于活动的积极因素,应当成为市级教研活动提升活动层次及其质量的重要办法。

参加市级教研活动,对于普通教师个人而言,其内动力就是教师岗位业务自我发展的需要;对学校领导而言,其内动力就是学校培养人才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及扩大学校声誉的内在需要。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门下属的技工教研室组织市教研活动的内动力,就是要从总体上促进各校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在新形势下技工院校的发展步伐。

鉴于上述原因,市学科中心组活动的内动力,必然是要自觉聚合各方固有的内在积极因素及其创造的条件,开动脑筋,群策群力,大胆构想;必然是自觉地重方案、细心求证,重过程、缜密实践,重实效、虚心总结,归纳经验,稳步推进;必然是自觉地重创新,列出不足,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重进步,坚持活动的良性发展。

二、活动内容的确定

在其他各项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活动内容如何关系着市级教研活动的成败。要发掘老中青教师的热点、疑点、难点,提供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才能使得活动引起中心组成员、各校教师的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

首先,要了解教师教龄、年龄等结构状况。中心教研组和各校是老教师比较多,中年教师比较多,还是新教师比较多,活动内容安排要有所侧重,并注意兼顾。

其次,把握各学科的自身特点。如在提高中技生基础文化知识方面,语文、数学、外语等是考试科目。学生在一个学年中学完上下两册教材,教师应当在教好和帮学上下功夫,这是一个大课题。将其分解开来说,一是明确教什么,透彻领会大纲精神,依纲执教;二是怎样教,优化传统的教法,创新实践新教法,让学生易学、好学;三是为什么这样教,研究之所以这样教的目的,反思教法,优化教学方案,进一步明确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见下表)。

再次,突出本学科活动的新鲜度和实效性。即使是老活动也要用心注入新内容,使老活动既有活力又有魅力。要努力处理好活动的新鲜度和实效性的关系。

三、活动方案的形成

活动方案的形成,其中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要努力实现活动的良性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建立科学规划市级各学科教研活动的一整套程序,以避免活动出现盲目性、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教研调查应找到市内相关学科的各方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有了热点话题,就有了草案源头。通过酝酿,在讨论的基础上拟出草案,可以进入精心策划阶段,对方案进行细化推敲。征询协办单位,请领导签署意见,并对方案做过调整,推出活动方案。协办单位做活动前期准备,其间发现问题时,及时修正方案。改进后的方案为最终方案,认真实施,并努力达成预定目标(见图1)。

四、活动的三个阶段

要做好市级教研活动,必须明晰人员之间的彼此关系和职责(见图2),注意活动前期、中期和后期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及其要求。

1.活动前期

中心学科组负责人组织拟订计划、定方案、发通知等工作,指导有关人员为活动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中心学科组长学校学科组教师,在实际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一定的引导、示范作用。

图2

临时负责人,即协办单位中心组成员,负责安排协办单位活动场地等;主持所在协办学校学科组教师协助筹备市级教研活动,并积极参与。使得市级活动在协办单位真正起到教研的示范作用、学习作用,各校学科骨干一定程度上还能达到“取经”的目的。

协办单位主要安排如下事项:会议场地、会标等布置;有关文字资料准备;相关活动的摄影、摄像、录音设备及技术人员;话筒、多媒体设备调试等。

2.活动中期

各校学科骨干,即中心学科组成员,如期出席教研活动会,明确活动目标――讲效率,出成果。各成员要将市教研活动精神,包括工作任务及要求带回去,传达到本校学科组。活动中期的注意事项:按方案定的步骤走;控制好活动时间;突出活动主题,防止偏题;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

3.活动后期

听取中心组成员反馈和意见,学校或个人报送相关活动资料;汇总活动的相关材料,整理形成可展示的成果,如文本资料、影声像资料等;确定活动奖评名单;认真做好中心组活动总结。

五、活动的评价

对一次市级教研活动,如何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呢?有茶水、有果品,是协办单位的礼仪和热情,有领导在座是活动得到重视和支持的体现,所有这些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和褒奖。但对一次市级教研活动要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最终还是要就活动本身进行审视,主要评价以下几项内容。

一是参与的广泛性,统计实际参与活动人数应参与人数的百分比。二是参与者对活动的满意度。三是活动的实际情况记载,如录音、录影和录像资料,与活动主题相关的书面资料,如活动备忘录、活动总结稿等。四是成果交流及其推广情况。市级学科教研成果作为各校学科教研组学习借鉴的宝贵资源,应发挥应有的效用,跟踪了解成果是否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或在省市级刊物上公开发表。

对开展市级学科教研活动进行研究,就是为了不断地探索满足广大教师需求的途径。组织富有吸引力、借鉴力、锻炼力和影响力的市级学科教研活动,应该成为组织者的一种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李冰瑶.改善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培训,2011(8).

篇12

提高音乐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1.音乐鉴赏教学的目的

对于充满着美感的音乐作品,需要我们用心来鉴赏。音乐鉴赏就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学生的聆听,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从而得到精神享受,实现音乐审美目标的一种审美活动。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其他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鉴赏课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而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

2.音乐鉴赏教学的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的最好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因此决定了音乐教师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过多讲解,而应把感受音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用音乐来表达想象的能力。

3.音乐鉴赏课教学方法研究

现行的高中音乐鉴赏课共有18个单元,充分体现了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但如此丰富的内容,并不是每个单元都能得到学生们同等程度的认可与喜爱。这样就更需要我们用心地去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并感受戏曲、民族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全面地接触各类优秀的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善于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他们走进音乐,应随时发现、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学会从他们身上寻找闪光点,使各人之所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音乐教师是一个演技高超的艺术家,把讲台当舞台,把课堂当情感场,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共鸣。”由于音乐对人情感的感染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热情。音乐课堂也是师生交流的最佳切入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因此,每次上课前,我会在多媒体教室投影出精美的画面,播放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让同学们在一种轻松、舒缓的环境中步入教室,开始一节新的音乐鉴赏课。教室里弥漫出‘的这种优美典雅的艺术气息会让学生感觉就像进入音乐殿堂一样清新,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转而突出的是音乐作品本身的迷人风采,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生命和情感相结合的艺术,它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学生具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启发学生欣赏、理解音乐的同时,鼓励学生在歌曲学习和音乐鉴赏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对音乐形象进行理解和描述,是丰富深化音乐形象的有效方法。老师应利用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意图和心境,激起他们心中感情的涟漪,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更充分的认识,才能体会到作曲家的立意,才能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音乐作品与通常学习的书本知识不同,文字所反映给大脑的是直观地感受,而音乐的表达则要含蓄得多。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我们会感受到,但其内容不是具体的、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随着聆听音乐作品的发展而发挥想象,在心中探寻由听觉所引发的情感与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之间激烈的碰撞。积极地发挥想象力,随着乐曲的旋律去体会作者创作时心灵的激荡与起伏。

案例1

在进行《音乐与人生》第一单元“学会聆听”鉴赏课时,我通过课堂中对《草原放牧》和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对比欣赏,让学生亲身体会由不同音乐带来的快乐气氛和悲伤心情,让学生们用心感受到音乐的多元性。在课后。我让学生将课堂中聆听鉴赏歌曲时最能撞击自己心灵、激发深刻印象的音乐作品在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图画或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下次课时带到课堂中和同学们交流、分享。结果发现,大部分同学都用最直观的图画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温馨的蒙古包和蓝天白云下美丽的羊群等画面,来展示脑海中对《草原放牧》这首欢快、轻松作品的理解;更有学生用优美的文字写出了简短的散文,抒发自己对于美丽草原的向往和放牧孩童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体验。由不同的音乐作品到脑海中升起的美丽画面到美好心情的抒发,在鉴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力,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并促进他们自身素养和分析、创造能力的提高。运用教学中的一切方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象力、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良好的人格等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提高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

案例2

相对于民歌来说,在鉴赏《国之瑰宝――京剧》单元中,由于大部分同学对于我国的京剧艺术都知之甚少,甚至不感兴趣,单纯的鉴赏京剧片段不能很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引入京剧大师梅兰芳,从由黎明饰演的《梅兰芳》这部家喻户晓的电影作为切入点,通过几个关于梅兰芳的小故事,让学生从真实的事例中感受到这位大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与敬业精神,由梅兰芳延伸到其他几位齐名的京剧艺术大师,进而转向京剧艺术本身,课堂中不仅介绍了京剧及其音乐,同时也从中渗透了文化价值与人文内涵,这不仅符合高中学生的培养需求,更达到了高中音乐鉴赏的目的,让同学们不仅领略了博大的京剧艺术精神还学到了做人的根本。从课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大家普遍都对我国的瑰宝――京剧这门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有些同学甚至搜集了一些京剧片段来欣赏,一起交流、共同体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分享从“唱、念、做、打”中感受到的情趣与魅力所在。当然,对于一些酷爱流行音乐的同学来说,京剧鉴赏课一时还无法让他们达到同样的喜好程度,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身边同学的感染,已使这部分学生对京剧产生了一定的思考与关注,由此来促使他们对“国粹”艺术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兴趣与了解来说还是有利的。

案例3

此外,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相比,流行音乐更容易被学生熟悉与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适当的由流

行音乐或学生心中喜爱的流行歌手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唤起学生对新课程的兴趣与向往。

4,教学过程的分析与讨论

学生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最直接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时,我们教师应当正确的进行引导。不要随意否定。学生在音乐鉴赏学习_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果或心得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能使学生很好地保持学习兴趣:教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会给学生带来超过预期的快乐,并能增强学生对音乐鉴赏课学习的动力。

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文亿,它的思想内涵来自于作者对人生的理解。高中学生的音乐认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音乐感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充分认识到音乐价值的高中生,渴望通过音乐去体验生活,接触世界,了解文化,丰富阅历,以树立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他们愿意通过作曲家、演奏(演唱)家、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去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随着音乐理解与鉴赏能力的提高,旋律优美、通俗上口、热情豪迈、蕴涵哲理性的音乐开始为他们所喜爱。所以,形式多样的音乐鉴赏。可以满足不同个体的欣赏口味,大多数高中生都愿意选择通过欣赏音乐,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去鉴赏音乐作品,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悉心倾听,凭借感情直觉去体验乐曲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要从更广阔的层次,特别是从音乐作品背景,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体裁形式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以求得对乐曲情感内涵的真切把握,领略深邃的艺术魅力。

篇13

一、调查项目及主要内容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选取X学院2008—2010级6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521份,回收率86.8%。其中,男生占39%,女生占61%;理科占44%,文科占56%;2008级占36.3%, 2009级占34.8%,2010级占28.9%。调查问卷设计根据X学院实际情况,编制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18个题目,其中17题为选择题,1题为开放性问题。问卷指标体系共包含教学的基础层次、提高层次、体验层次3个基本的测评指标。第1、2、3、4、5、17题是关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等达标度、上课出勤率等基本情况的调查,为了方便统计分析,特将其归纳为基础层面;第6、7、8、9、10、11题是考察教师教学激情、对课堂气氛的把握和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将其归纳为提高层面;第12、13、14、15、16题是调查创新性、教学观念先进性、对象的全面性、师生共同情感体验等方面,归纳为提高层面。问卷在描述结果的相应栏目中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点计分法,分为“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五个等级,对应计“5分”、 “4分”、 “3分”、 “2分”、 “1分”,统计结果时采用累加法,每项累加综合得分越高,说明课堂教学质量高。在数据分析上,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课堂教学质量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表1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

表1有效记录了521名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感知情况,从上表统计结果来看,“很好”、“好”、“一般”三个等级占总数81%,表明X学院教师教学质量的良好。“不好”和“很不好”两个等级占总数的19%,表明还有一定比例的课堂教学质量存在着问题,需要迅速提高水平。在各分项指标中,“教学目标明确”指标最好,“很好”率为51.4%;排2、3位的是“重视实践性”、“ 为学生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时空条件”,“很好”率分别为36%和28.2%;最差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很好”率仅为15.7%;排第二位的是“出勤率”,“很好率”为16.5%。

(二)课堂教学质量描述分析

从整体课堂教学状态描述上看,除个别项目外,其余指标良好,表明X学院的课堂教学质量良好。总结如下:

得分较高的项目在课堂教学上集中体现为: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和组织教学;重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懂会用,知识、能力目标都有较高的达成度;为学生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时空条件;教师根据教学情况,主动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和气氛;师生共同体验课堂生活的乐趣。得分较差的项目反映出课堂教学的问题表现在:讲课时情绪不够饱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出勤率低,逃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师生交流、互动不足,课堂上实行填鸭式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创新性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施行班级授课制,不能兼顾所有的学生,忽略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等。

三、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该校课堂教学质量总体还是令人满意的。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注意教学目标、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理论讲解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通过上述问卷调查,结合随机访谈了解的情况,发现X学院的课堂教学质量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有来自教师层面的, 也有来自学生层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教师的授课形式单一、内容陈旧

大部分青年教师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授课形式仍采用机械的灌输,教材内容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与当今社会脱节。有的甚至是拿几年前的教材“照本宣科”。 这种授课形式和陈旧的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谈何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生学习自觉性缺乏、创新性不够

从出勤情况可以看出,学生逃课、旷课情况比较明显,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还存在听课不认真,发言不积极,应付作业,课堂上缺乏与老师的互动等情况。虽然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复杂的,但其结果都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45分钟的一节课,监控到的只是一个片面的、不完整的课堂教学。采用调查问卷来测量课堂教学质量,鉴于学生个体的复杂性、易受外界影响、出勤率极低、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是一个动态监控过程。该学院的评价指标,大多根据教学管理人员经验来确立,注重共性,注重形式,内容空洞且和教学质量的相关度不高,只关注现阶段缺乏动态性。教学本应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评“教”不评“学”,质量监控重“教”轻“学”。

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应牢牢占领这块阵地,使课堂激情四射、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因课堂的精彩纷呈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教师看到学生的倾情投入而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课堂教学方式是学生直观感受最直接和最强烈的。学生在回答调查问卷时,将教学方式列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过程,是师生与教材之间互相对话过程。问卷中反映出该校部分教师讲课方式单一、内容陈旧,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此外,课堂上的互动缺乏,很难实现师生情感和价值观的交流。

这种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的过程,一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因此,要创新教学方式,如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这也要求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学会组织知识;互动式教学的特点在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求真创新的素质和能力;情景式教学则是通过模拟实践中发生的真实场景,让学生领会教学的内容。通过角色的扮演,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 加强教材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根据该校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教材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公共课教材全部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以保证其先进性、科学性;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材可采用两项结合的办法,一方面采用本专业领域公认的优秀教材,另一方面鼓励学校课程编委会组织专家、教授编写新教材。在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关注反映本专业领域前沿理论和最新成果,以及本学校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同时,一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也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研究、交流和提高的过程。在这方面,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予以支持,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鼓励广大教师在教材建设上与时俱进,编写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好教材。

(三)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监控体系

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监控和评价的前提条件,是增强课堂教学操作性、准确性、有效性的关键要素,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改变以往只注重成绩的单一评价模式,开创学生评价、教师同行评价、教学督查、自评方式相结合的注重灵活性、可操作性和评价指标一致性的多元评价模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持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巩固原有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相互听课、评课的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指出、尽快改进。应建立和完善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以便能够及时地掌握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的监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57-66.

[2]何宝国.如何通过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6):18.

[3]赵伶俐,潘莉.高校学生对教学、任课教师和课程满意度的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62.

[4]谢安邦,韩映雄,荀渊,罗晓成,王道红.高校扩招后教学质量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8):54-89.

[5]谭 璐.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化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12).

[6]王洪才.大学扩招对教学质量影响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147.

[7].课堂评价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1:124.

[8]顾明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1(9):17.

[9]潘懋元.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评论,20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