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青少年德育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青少年德育教育

篇1

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学校生活的德育培养

不言而喻,德育教育的实质就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以此规范行为,砥砺心智,使学生最终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德育培养应贯穿始终,不遗点滴。

就整体环境而言,校园整体上宜彰显出和谐温馨、乐学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不是简单的美化布置。比如,在娱乐室的墙壁上喷绘各民族莘莘学子同歌共舞的画面,增添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渗透民族平等的人文理念,让学生们不自觉地感受到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使之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与他人和睦相处,互助共荣。

将神舟航天图片醒目地展示在廊道的墙壁上,既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们引领向知识的海洋,又可以借此宣传我国航天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学生们的内心中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促其对知识的探索产生强烈的渴望,将来成人成才,报效国家。

把弟子规以书法装饰的形式镌刻于图书馆一隅,学生在感受传统书法魅力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被字里行间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准则、做人之道所感染,久而久之,逐渐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而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现实生活,开展德育教育,即使学字、算数这样简单的事,都可以将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间。在教学生认识生字时,可以把汉字的形声、会意等构造特点补缀其间,既可以突出华夏先祖的聪明智慧,又可在无形中增长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感受方块字独一无二的美,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在数字学习和算数上,也可以通过本周做了几件好事,帮父母做了几次家务等问题,来开发智慧,启迪心灵,不失时机地把中华美德融入其中。

三、家庭生活的德育教育

篇2

一、素质教学下的德育存在的问题

自德育开设以来,部分学校未能彻底的执行素质教学,在素质教育上认识程度不高,一直把它作为“副科”来对待,老师上课只是应付考试,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考试重点,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知识点,使本来丰富多彩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使德育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青少年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德育内容涉及广泛,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真正有效的教学,是以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基础的,必须能触及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素质教学下的德育教学策略

(一)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

1.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多向选择形式,营造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2.开放的资源环境

在教学中过程,鼓励学生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教学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

3.民主的思维环境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在教学实践中,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过程需注意的策略

德育是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科学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教育,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1.重视学生思维发展

德育呈现出开放性、活动性特点,面向儿青少年的整个生活世界,从道理说明到对青少年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校园生活到家庭及学生的其他活动空间,从学生的评议到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其目标直接指向的是:培养一个人的公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而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思考问题的取向,形成个人素质的基本要素。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不断拓展和提高,在问题情境的设置,实践活动的安排上,活动达到的要求及目的,都要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能力相结合,避免出现教学内容过于浅显,令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也要避免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让学生无所适从,陷入困窘境地。

2.教学贴近生活,让其体验生活真理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德育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用作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建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引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的材料,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通过德育的教学让学生熟悉社会法则与道德,比如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

3. 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学困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同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三、小结

校园是青少年学生形成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个人素质的第一战斗线,而德育教学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以后的素质。所以要在青少年德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篇3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变时期,也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青少年加强价值观教育对于其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在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也在冲蚀着青少年的头脑,导致部分青少年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迷失,进入了价值观发展的瓶颈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用“德育”教育来给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用德育教育来探索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

一、德育教育的概述

(一)德育教育的含义及基本原则

德育教育源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把遵从一定的法则来培养自由人的活动称为“德育”。到19世纪中期,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斯明确把教育活动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也是把“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求,本着一定目的有要求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展开系统的影响,它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政治准则以及思想特点等转化为一种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十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德育”则是实现全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德育教育的原则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德育教育过程的内在的规律性,是对德育教育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概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对于道德的认知和实践要统一并重。即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在严格要求同时要尊重信任。即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严格遵守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同时在关心学生时要坚持民主平等、要尊重学生自身人格、信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自主的发展。3)“”,有的放矢。即在保证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总方向相一致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5)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统一。在坚持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重要性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德育教育的任务,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做到这几方面的内容,以保证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格的形成。其一,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对祖国成就的认同和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其对祖国同胞的热爱,这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和谐统一。其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坚持做到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教育有利于他们坚持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这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三,科学的“三观”教育,这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四,坚持民主法制观念的教育,深刻他们对于宪法和法律的认识,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民主法制观念。其五,坚持社会公德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将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在自身的行为当中,为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做好基础。

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尤其重要。首先,可以从本质上完善青少年学生的内在品质。哲学家康德说过:人的天职和目的是向善以完善人性,使自身成为道德的存在。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来讲就是对其进行一种质的规定,使其具备做到的属性。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也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和改革举措,但由于他们对社会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还缺乏一定的认同,导致他们在做出一些价值判断时,多数会以他们自身经历的事实为依据。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可以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一定的价值观念。最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新事物的渠道越来越广,接受意识和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多元化的社会实况总会对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影响,许多学生喜欢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和行为来引起关注,甚至有时候还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就急迫需要德育教育的大力推进。

二、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现状呼吁德育教育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华民族也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我们的社会变迁、经济结构、文化发展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在这种趋势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由以前的一元化状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种科技充斥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下,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迷失。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其中“主德”的传统文化精华对于人生修养和价值观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当前这种独特的价值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却被束之高阁,依然不被重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就不会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科学态度。第二,对于价值观主体的迷失。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社会所呈现的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交错的多元的社会,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下人们面临着多种信息渠道,接受着不同文化和思想,其思想意识也变得更加开放,这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等也逐渐失去了主流价值观的统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被随之而来的文化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所取代。第三,价值观教育方法迷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并没有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授课教师基本上是一些难以胜任“主科”教学的老师担任,这种明显的不被重视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加重了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率。

三、以德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主德”思想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其中“主德”思想是现阶段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渊源和积淀。首先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以孝悌为本的一种对人处事的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在各种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社会,用这种思想来指导青少年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次是“贵和尚中”的思路。“和”和“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主张“中”与“和”,反对“过”与“不及”,即运用辩证统一的方式来判断。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而言,有了这些精神和品质,就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各种文化思潮和先进科学,早日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最后,是传统孝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对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孝文化的正确传播和传承,有利于青少年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所以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的这种现状背景下,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现实价值并传播和传承这些价值,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自身成长,以及社会和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

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现实社会充斥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青少年的价值观时刻受到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这已经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单独承担的了,所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必须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模式,这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价值观教育成功的关键。

首先是学校教育方面,必须承担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地位。学校教学模式设置要重视价值观教育,要安排合适的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起价值观教育教学,对于教学模式和方式,不能再采取单纯的灌输式和纯理论式教学,而应该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价值观教学当中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用主动的创造性的方式来践行这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学科。其次是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必须重视到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所接受到的第一个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最为信赖的人,对于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榜样效用,家长对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作用非凡,不能再单纯地认为价值观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和职责,家长也要重视起来,要加强和学校、老师的联系与沟通,要和学校有机配合。最后是社会教育方面,要把“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中去,正确把握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王仕民.德育功能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2.创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途径

青少年正处于求学年龄段,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理应成为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但学校教育带有封闭性,由于时空的限制,使得青少年获取的道德信息有限,加之学校多为理论灌输式教育,他们缺乏亲身情感体验,教育效果自然很难达到最佳。公益广告德育功能的发挥突破了单一、封闭的传统模式,它携媒体之力,教育形式公开,传播范围广泛,具有其他德育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公益广告的内容选择了温和亲善的表达方式,契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更容易获得青少年的信赖,通过知情意行不同层面的积极影响,为青少年提供榜样和示范作用,使青少年自觉接受公益广告所蕴含的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付诸实践。

3.优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纷繁复杂,其中不乏不良信息,它们通过不断刺激青少年的神经使其价值观念随之发生流变。青少年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不深刻,极易诱使其思想和行为走向反面,为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段高风险时期,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导之外,净化社会环境也非常重要。公益广告的出现和增多有助于社会德育环境逐步得到优化,通过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念,引导社会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健康有益的社会环境,帮助青少年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从青少年德育视角审视目前公益广告存在的问题

1“.公益广告主”缺位,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益广告没有固定的广告主,相比商业广告而言,“公益广告在思想和艺术性上的要求更高,创意要更加精妙,因此可能制作成本更高,没有固定的广告主,自然制作资金落实不了”[3]。公益广告的投资回报较慢,其传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短时间内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大多数企业在看不到回报的情况下主动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作为媒体,如果大量刊播公益广告自然会减少商业广告的播出量,这将直接减少媒体的收入,因此,很多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也不太愿意刊播公益广告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此一来,公益广告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严重制约。

2.题材不够丰富,忽视对农村青少年的关注

目前的公益广告几乎都是以城市生活为题材或背景,很少对农村生活加以关注,尤其缺少对农村青少年的德育现状进行关注。公益广告的一些制作人员错误地认为城市青少年受众群体代表了全体青少年受众群体,完全忽略农村青少年受众群体的特殊性。有一些制作人员受到商业广告的影响形成惯性思维,认为商品的消费群体主要在城市,农村的消费能力有限,因此他们认为广告的受众主要集中在城市,殊不知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的宗旨完全不同,公益广告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中国十三亿多人口,大部分人还在农村生活,农村是重要的教育基地,公益广告的性质决定了它更应该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杜绝任何形式的城乡偏见。

3.播出时间有限,传播力度不够

2002年,多部门曾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各媒体刊播公益广告不得少于全年广告刊播量的3%。我国3%的公益广告比率,相比发达国家来讲是明显偏低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不能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德育功能。尽管我国政府部门一再强调媒体刊播公益广告的任务和责任,但在具体落实中还是有很多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故意将3%的比例压缩,他们重视功利目的,强调经济价值,延长商业广告的刊播时间或扩大商业广告的刊播版面以增加收益,公益广告的传播力度不够已经严重影响其德育价值的实现。

4.刊播平台不均衡,有效互动尚未形成

随着我国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刊播广告的平台也日渐丰富,公益广告热衷的刊播平台是电视和报纸,2013年,全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8.42%。电视公益广告在青少年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而言,青少年热衷的网络和手机等刊播平台却没有真正地把公益广告发展起来,刊播数量有限,甚至有些平台至今和公益广告都无缘相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益广告的传播,降低了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力。此外,我国青少年很少有机会参与公益广告的创作和传播过程,缺少有实质意义的互动,一些学校虽然开展和公益广告相关的活动,但由于缺乏开放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影响力较小。

三、提升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德育价值的有效路径

1.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公益广告的运作机制

很多发达国家已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公益广告运营模式,如美国采用社会主导性模式、韩国采用媒体主导型模式、日本采用企业主导型模式,这些国家的公益广告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和管理机构,社会教育效果良好,因此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和借鉴。结合我国实际,为完善我国公益广告的运作机制,首先,政府应当成为公益广告的监管者。政府应该通过完善公益广告立法,明确公益广告的主体和职责、约束各方行为;完善针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提高企业参与或赞助公益广告的积极性;对公益广告的质量和水准实施严格监管,对刊播时间和数量实行严格监督。其次,明确企业是公益广告的广告主。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企业应该有服务社会的理念,是社会大众持续的消费行为推动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企业应该做到饮水思源,积极投资公益广告,支持我国的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和人民。再次,明确媒体是公益广告的者。媒体要主动捐献广告时间和广告版面刊播公益广告,展示出崇高的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最后,明确广告公司是公益广告的经营者。广告公司必须用心去设计和制作公益广告,让公益广告能在顷刻间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继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选题紧扣青少年需求,均衡关注城乡青少年

公益广告的受众应该是面向全民,不同年龄的人群喜好不一,关注的热点各有不同,因此公益广告的传播内容必须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确定其相应的主题,“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4]。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欲提高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德育效果,选题必须紧扣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既要科学分析青少年受众群体的需求,又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关注焦点,科学确定公益广告的选题。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国情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青少年多,公益广告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不能把眼光狭隘地禁锢在城市,更不能用惯性的思维把城市青少年的德育现状等同于农村青少年的德育现状,既要考虑城乡有别,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3.找准适合青少年的传播形式,搭建媒体联播平台

对于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而言,公益广告的表达要尽量避免使用单一呆板的标语式、口号式宣传,尽可能地选取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情境,采用生活化的剧情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载体来表现。在传播时间上,以电视公益广告为例,青少年接触的时间主要在晚间和周末,因此,在这些时间段可以适当增加公益广告的播出频次,此外,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结合每个节日特定的主题和内涵,刊播有针对性的公益广告,这更易引发青少年产生共鸣。在传播途径上,调查发现,青少年接触电视公益广告的机会最多,同时,互联网、户外媒体、手机、报刊等载体也逐渐成为青少年接触公益广告的新渠道,尤其是网络公益广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网络公益广告具有“交互性、时空广泛性、传播质效性和低成本性”[5]等特征,随着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无线网络升级等因素,手机网民数量也将快速提升。因此,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充分利用新途径传播公益广告,搭建媒体联播平台,以最大的媒体覆盖率,最有效的传播平台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公益理念和道德风尚。

4.增加体验式环节,实现青少年与公益广告的有效互动

篇5

一、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一)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比以前大大改善,再加上外界环境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导致青少年发育提前。据有关专家测定,当代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提早进入了青春期。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孩初次遗精的年龄比l960年提早了2年左右。而上海l964年l2—13岁的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的占15%,l985年已达57.9%,15岁女孩已达96.95%。笔者于2004年对徐州某一私立中学初一女生作了调查,女孩的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是13.1岁。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尤其是性道德发展却严重滞后于生理发展。青少年对与性相关的责任、义务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往往对生理上的变化更多是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再加上本来这个年龄就缺乏自制力等原因,容易做出一些超出他们年龄应当做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特别是性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填充性道德领域真空状态的需要。近年来,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的道德滑坡,特别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滑坡,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更是明显。造成这种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公认的性价值标准多元化、实际上缺失化,即所谓的“性道德真空”是其主要原因。在传统经济社会,经济形式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适应这种需要,传统的道德规范尤其是性道德规范也是为这种家族经济服务的。它不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接受,社会还赋予其政治和法律的意义。而商品经济条件下,以家庭为依附关系的经济形式已不复存在,因此传统性道德规范也就自然丧失了其政治和法律的后盾,并且正变得日益不适合社会需要。再加上以往我们对传统道德规范打击、排斥过于强烈,近年来又受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性解放、性自由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性道德标准多元化以至缺失化。传统性道德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性道德标准又尚未确立,使得目前在性道德领域出现了混乱或多元化状态,即所谓“性道德真空”。而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规范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道德教育,对于建构一个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性道德规范体系有重要意义。

(三)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刑事案件几百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了大约50%。一项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l5—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其中涉及性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况且,伴随性犯罪、婚前、未成年人等问题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计划生育和国民素质问题,性疾病的传播与控制、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其中AIDS的威胁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据WHO报告,绝大多数AIDS病人及感染者处在l8—45岁年龄段。l998年世界新感染HIV人数为580万,其中l5—24岁的青少年占一半。截至l998年6月,全球3400万感染者中50%以上是青少年。我国云南省宏州民族医学院对皮肤科门诊病人为期4年半的血清抗HIV检查,8例阳性病人全部是18—25岁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因此,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是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件大事。

二、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所谓性道德,即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它的高低是由人们的道德水平决定的。因此,性道德养成教育的根本是加强青少年的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即“修身”。而传统性教育仅仅局限于性知识的教育,涉及性心理和性道德的很少。西方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西方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性革命”思潮的影响,青少年早恋、婚前、性犯罪、少女流产等问题相当严重,他们针对这种现象向青少年传授性知识,希望消除他们对于性的神秘感。事实证明,这种生理性的性教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性问题。因此,他们吸取教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加强性道德教育,这被认为是治本之举。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据美国《新闻周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的一项民意调查指出,认为发生婚外是羞耻的占62%;而根据芝加哥大学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性调查,对婚外,美国人多视为例外,而不是常态,有75%的丈夫和85%的妻子都说他们从未有过婚外。中国儒家文化历来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修身”是个人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时代虽然不同了,“修身”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性方面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同,但是其中对于性的理性认识是不会变的。人与动物的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对于性是有理性的,它不光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它还具有社会性和伦理性,它是与责任、义务、荣辱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青少年在性问题上,应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严守道德规范,正确认识由于性而带来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在遇到外界不良刺激的时候,能够用理性去分析外界的诱惑,使内心无邪念而归于善。能够做到自尊自爱,坚守,自觉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稳定。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现、婚姻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是当前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题中之义。伴随性自由观念而来的就是青少年对于爱情观和婚姻观的错误认识,他们视爱情和婚姻为儿戏。现在青少年早恋现象非常严重。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另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对广州市青少年的婚恋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学时期就谈恋爱的就占19.5%,其中15岁及以下就恋爱的竞有3.7%。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很显然,这些青少年对于爱情和婚姻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至关重要。所谓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地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爱情并非两个人的私事,它是以一定的责任、义务为前提的,以婚姻和组织家庭为目的,是受一定标准约束和规范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关系。有了爱情不意味着就可以有性的行为,必须等到缔结婚姻之后。在缔结婚姻之前,男女双方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和对方负责。就像列宁所说的:“克己自律不是奴隶主义,即使在恋爱上也必须克己自律。”而婚姻是指两性基于当时社会制度或风俗公认的结合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婚姻是家庭的基础,而爱情又是婚姻的基础。因此,婚姻家庭道德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5页)。其次,婚姻应当有公证,在我国目前的合法缔结婚姻的方式就是到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结婚,其他婚姻形式不承认。再次,夫妻双方必须忠实于婚姻,自觉维护和增殖夫妻双方的爱情,一切婚外情、婚外恋都是违背这一要求的。最后,坚决捍卫一夫一妻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理论和事实都已证明一夫一妻不光适应现在的社会,它也必定是未来社会的婚姻模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它过去那样……我们可以推想:它还能更加完善,直到达到两性间的平等为止。如果由于文明将继续进步,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遥远的将来不再能符合社会需要的话,那就不可能预言它的后继者将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了。”

(三)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中国传统社会也提倡和弘扬观念,但那只是片面针对女性的,实质是钳制女性婚姻自由的思想枷锁。女性丝毫没有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她们的婚姻实质是包办买卖的婚姻。传统观显然早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应该建构一种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观。它不光针对女性,同样适用于男性。观在当今社会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今这个婚前日益增多和少女怀孕、不安全流产事件的频发,性病、爱滋病肆虐的时代尤其重要。新观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要求他们严肃对待和珍惜自己的童贞。童贞是指不滥用不成熟的感情,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身心的纯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那些追求,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童贞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光能使他们保持良知与身体的纯洁性,保持情感与心理的完美性,还能使他们有发展人格和学业的充分空间。保持性纯洁更能给人以健康,这是人类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就连曾经倡导性自由的美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性纯洁教育活动(又称禁欲教育)。

三、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因此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关系未来社会能否安定、和谐的大事,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一)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任务不光是教书,更应该是育人。学校在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方面应努力做到:首先,应构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把性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学校应从战略上重视青少年的性道德养成教育,配备专业的、优秀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并把该课的考核标准作为青少年平时道德测评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性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方法。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以达到集体教育的效果。由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况且最终的讨论结果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因此,往往效果较好。对于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找其谈心,做好心灵疏导工作,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替学生保密。再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育。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3—25岁,这其中既有未成年人又有成年青年,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教育是很必要的。如对小学高年级男女生进行互尊互爱的教育;对初中生在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自尊自爱、自我保护、珍视童贞的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婚姻家庭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

(二)家庭层面。家庭的性道德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面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应对性教育问题避而不谈。在主动给孩子讲授性生理知识的同时,应当主要给孩子灌输性道德观念。应给孩子讲自己年轻时遇到的性的困惑,帮助孩子走出疑团。还应给孩子讲授正确处理男女两性问题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应主动关心、体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和老师沟通,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同时,家长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忠贞,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篇6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思想教育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三重影响。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德育对青少年品德形成的具有重大意义。学校德育绝不能脱离家庭、社会而孤立地存在,并发挥作用。学校德育应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综合一致的德育教育网。在德育教育网中,学校德育发挥着主导作用。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又要使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相一致,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下面就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1、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至今天,我国人才选拔还是通过各种考试实现的,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只看重的是青少年学生的分数,评价教师能力也以学生成绩为依据之一。于是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校也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智育教育上,只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教学,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转变传统观念,而且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渗透德育,把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抓。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德育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学生不但是德育的客体,也是德育的主体。忽视了青少年德育的主体性,学校德育常常将青少年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将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硬塞给学生,而不让学生明理,这样培养出的青少年人才缺乏道德判断能力。因而,学校在德育中,要让学生先明理,然后把道德应变成是自觉的行为。

3、改变德育评价中的不合理因素。在现行的学校德育评价中,学校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成绩,大都以分值来衡量,以学生做好事或违纪加减德育分,青少年学生做好事是为了提高德育成绩。然而做好事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这样,青少年学生的为善与功利因素联系在一起,却成了一种被动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形成。

4、发挥全体教师的德育力量,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大多数教师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力,任课教师只是传授知识。班主任单枪匹马地抓德育,任课教师置身事外,学校德育成效差。所以全体教师都应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配合班主任工作,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消除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负面影响,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

1、家庭德育。家庭德育欠计划和组织,受制于家长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家庭德育往往带有私人性。青少年学生在家庭里形成的私人性,将会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学校应注重教育引导,克服其负面影响,经常保持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形成德育合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

2、社会德育。良好的社会德育为学校德育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不良的社会风气又会给学校德育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现如今的网络游戏五花八门,令不少青少年沉迷于其中,致使他们说谎、逃学,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因而学校德育应注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尽量让青少年学生在社会中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小,使他们在社会德育环境中也能健康发展。

三、应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篇7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比较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题。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占据关键的位置,当今社会各个国家都重视德育教育,各个国家之间的性质不同,德育教育的关键点与重点都不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教学受到社会部门的广泛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冲突与碰撞,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青少年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道德评价、道德行为上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是教学的重难点。中学生是祖国与民族未来的桥梁,新世纪要求德才兼备的学生,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重视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常年被探讨的话题,当今社会再次进行强调,是因为社会上存在许多的问题,与道德文明的现象相互违背,这些不好的影响,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与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着自己,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且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攀比,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必须要进行德育教育。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历史教学包含的内容复杂,包罗万象,从时间上来讲,贯穿于上下几千年,从空间上来讲,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来讲,历史教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等方方面面,因此历史教学具有多样性、综合性。过去是现在的前身,现在是未来的前身。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沟通过去、F在与未来的钥匙,学习历史,有利于从过去历史中反思出一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以前人的经验为借鉴,避免重蹈过去的错误努力获取经验与效益,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教学有利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前进与方向,启迪学生智慧,在进行德育教学上,也是其他学科没有办法取代的。当今社会,历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但是大量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中学历史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历史教学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教学方式单一,一些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不断改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方法,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人具有非常高的智慧,并且创造出来了灿烂的科技成就、文化成就,对整个人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贡献,著名的四大发明,还有各种重大的科技发明与科技成就更是数不胜数,有的比欧洲国家早上几百年,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屈原、李时珍、李光四、刘胡兰、等人物的视频,让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学习其不畏艰辛,刻苦追求的品质,被其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解放前后的变化,开展“听老人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就是在身边一点点发生的事情,不是遥远的、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的、乏味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为国家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需要给与高度的重视,结合相关内容,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与人格

人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格需要受到诸多态度、诸多行为的综合。在历史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历史教学中接触到的历史人物非常多,他们的优秀品质与优秀人格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这对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历史书中有许多这种事例。李时珍在给人看病的时候发挥自身的医德,对待病人细致、耐心、认真,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平等视之;徐霞客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顾风霜雨雪,不怕豺狼虎豹;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这些人物,对学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人物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严于律己,这些都是学生人格中重要的因素。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仅仅围绕“鸦片”这个关键的主题进行学习,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有的小组讨论的是给当时中国带来的问题,有的将鸦片与现代社会的吸毒联系在一起,有的讨论鸦片对人体与家庭的损害,他们在研究与讨论中,清醒的认识到带来的危害。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 进行人格教育,要让学生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看看自己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差距,找出自己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生纷纷找出自己的不足,学生甲说:“我在学习中仅仅凭自己的兴趣与三分钟热度,做事缺少计划,虎头蛇尾,对待挫折的能力较差,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学生乙说:“我他别内向、胆子小、缺少独立思考的自主性、以后在学习重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胆量,勉励自己好好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学生丙说:“我学习缺乏恒心,做事缺乏毅力,缺少顽强的一直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这样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历史人物,不断地反思自己,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学科阐述的是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的学科,历史能够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为治国安邦提供给必要的帮助。例如在学战后的世界相关知识的时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发展才会革命彻底。苏联解体只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走入低潮时期,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发展是失败的,建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学习工业革命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工业革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的成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献身科学,也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学生对社会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五)提升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作用,是挖掘学生智慧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作用,就要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要对德育教育有高度的重视,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还具有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德育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新的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宇.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突破[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2).

[2]余瑾萍,滕达,王卫锋.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学习月刊,2006,(22).

篇8

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非常多的、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时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甚远,对青少年的道德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德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中学历史教学成为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比较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题。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占据关键的位置,当今社会各个国家都重视德育教育,各个国家之间的性质不同,德育教育的关键点与重点都不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教学受到社会部门的广泛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冲突与碰撞,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青少年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道德评价、道德行为上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是教学的重难点。中学生是祖国与民族未来的桥梁,新世纪要求德才兼备的学生,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重视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常年被探讨的话题,当今社会再次进行强调,是因为社会上存在许多的问题,与道德文明的现象相互违背,这些不好的影响,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与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着自己,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且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攀比,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必须要进行德育教育。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历史教学包含的内容复杂,包罗万象,从时间上来讲,贯穿于上下几千年,从空间上来讲,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来讲,历史教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等方方面面,因此历史教学具有多样性、综合性。过去是现在的前身,现在是未来的前身。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钥匙,学习历史,有利于从过去历史中反思出一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以前人的经验为借鉴,避免重蹈过去的错误努力获取经验与效益,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教学有利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前进与方向,启迪学生智慧,在进行德育教学上,也是其他学科没有办法取代的。当今社会,历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但是大量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中学历史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历史教学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教学方式单一,一些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不断改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方法,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人具有非常高的智慧,并且创造出来了灿烂的科技成就、文化成就,对整个人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贡献,著名的四大发明,还有各种重大的科技发明与科技成就更是数不胜数,有的比欧洲国家早上几百年,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屈原、李时珍、李光四、刘胡兰、等人物的视频,让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学习其不畏艰辛,刻苦追求的品质,被其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解放前后的变化,开展“听老人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就是在身边一点点发生的事情,不是遥远的、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的、乏味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为国家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需要给与高度的重视,结合相关内容,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与人格

人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格需要受到诸多态度、诸多行为的综合。在历史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历史教学中接触到的历史人物非常多,他们的优秀品质与优秀人格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这对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历史书中有许多这种事例。李时珍在给人看病的时候发挥自身的医德,对待病人细致、耐心、认真,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平等视之;徐霞客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顾风霜雨雪,不怕豺狼虎豹;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这些人物,对学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人物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严于律己,这些都是学生人格中重要的因素。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仅仅围绕“鸦片”这个关键的主题进行学习,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有的小组讨论的是给当时中国带来的问题,有的将鸦片与现代社会的吸毒联系在一起,有的讨论鸦片对人体与家庭的损害,他们在研究与讨论中,清醒的认识到带来的危害。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要让学生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看看自己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差距,找出自己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生纷纷找出自己的不足,学生甲说:“我在学习中仅仅凭自己的兴趣与三分钟热度,做事缺少计划,虎头蛇尾,对待挫折的能力较差,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学生乙说:“我他别内向、胆子小、缺少独立思考的自主性、以后在学习重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胆量,勉励自己好好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学生丙说:“我学习缺乏恒心,做事缺乏毅力,缺少顽强的一直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这样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历史人物,不断地反思自己,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学科阐述的是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的学科,历史能够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为治国安邦提供给必要的帮助。例如在学战后的世界相关知识的时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发展才会革命彻底。苏联解体只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走入低潮时期,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发展是失败的,建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学习工业革命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工业革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的成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献身科学,也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学生对社会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五)提升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作用,是挖掘学生智慧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作用,就要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要对德育教育有高度的重视,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还具有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德育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新的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作者:刘继青 单位:沈阳市第一五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赵宇.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突破[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2).

篇9

一、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诚信准则意味着刻苦踏实,实事求是,遵守校纪校规及学生行为规范,不做任何不诚实的事情,从而取信于人。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道德品质对社会的影响远胜于一般的群体,其诚信品质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当前学校教育把追求升学率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即使是在德育教育上也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忽视学生对自己负责,德育方法陈旧,内容空洞,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认知情感,又如何让学生形成诚信的品格呢?因此学校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加强,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抓好青少年诚信教育是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真切地知道,我们肩负着诚信教育的重担。今天,我国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对中学生在礼节礼貌这些细节方面,养成从小懂礼、讲礼貌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教师应教育中学生跟他人打交道或者在不同的场合,要讲究起码的礼貌。如升旗仪式这样的场合就必须遵守规定的“礼仪”;平时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要做到得体、适宜,不能穿奇装异服;在家庭生活中,要讲究“礼仪”和“礼让”,对长辈要尊重孝敬;对同龄人要平等友善;对年幼者要爱护有加等,逐渐让青少年自觉地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质的新一代。

加强诚信教育是青少年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青少年阶段是培养诚信品德的关键阶段,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科学知识,增长社会阅历,积累生活经验,完善思维认识,慢慢地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样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初步形成。如在这个关键时期,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能够注重培养他们的价值取向,让中小学生从小就按诚实守信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孩子养成诚信的好习惯,那么诚信的品质就会自然形成。

三、采取各方位的教育形式强化诚信教育

为了让学生未来成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应该着手抓好青少年的“诚信”教育。

(一)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行感化学生。

我们中华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言行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做到敢于面对学生,承认自己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完人,让学生真正了解老师,相信老师。师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老师为学生辨明了是非,主持了公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敢于发表见解而高兴,老师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的见解出乎自己预料而火冒三丈。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以老师为榜样,逐渐形成伸张正义,大胆认错,敢于改错的忠诚老实的好品质。

(二)学校要创新性地为学生提供诚信教育的平台。

1.从思想上让学生确立诚信意识。部分中小学生头脑里并没有诚信意识,他们或忙于学业无暇顾及,或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而轻视诚信,这就要求教师找准切入点,及时告诉他们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在待人接物上讲究诚信。

2.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积极开展“我讲诚信”活动、社会调查、生活事例分析等形式,从正反两方面活生生的材料进一步加深中小学生对诚信的认识。

3.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传媒,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诚信宣传。观看一些表扬守信的单位和个人的资料;展示一些欺诈、蒙骗行为和现象予以曝光批评的案件等,通过各种宣传,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诚信的意义和作用,自觉诚实守信。

(三)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对中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学校责无旁贷,但家庭作为孩子诚信教育的启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及家长在青少年的诚信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单是经常性的诚信理念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帮助他们开脱或者撒谎,有时甚至还“谆谆教导”孩子,以为老实人吃亏,那样,孩子们必然在心灵上打上不诚信的烙印。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担当其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的最佳指导教师的责任,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社会教育也要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篇10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力求以开放的意识,运用开放的教育手段与方式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努力为青少年撑起一片蔚蓝的网络天空,为纯净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应以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它。面对网络的负面作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粗暴地切断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而是要在青少年接受网络科技知识的同时,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正如美国奈尔学院教育学博士蒙克所指出的,“一个人所应负有的责任,应当与他能力所及之范围相适应。我们既然给予了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整个世界的工具,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教育他们把这些工具用于有益的用途。”因此,我们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了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并在学校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告知青少年在论坛上发表言论时不违反国家法令,提倡网络文明用语,不违背社会公德:自觉抵制任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为拓展视野、增加知识服务;我们通过国旗下讲话发出“文明上网”的倡议;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定期通过一些“为了撒谎能够上网,不吃不喝不睡不上学,甚至为上网做出违法犯罪的事”等反面教材,引领学生在生动的事例前,提高对真善美的分辨能力,逐渐让学生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与有害信息的侵蚀,使青少年在掌握网络这一新兴科学技术的同时,懂得用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营造网络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为网络道德教育开启新窗口

学生是网络活动的执行者,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当校园网向学生开放的同时,我们除了教他们如何判断与选择信息的真假和良莠,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在校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如:学校网管担负起过滤不健康信息的重任,在电脑中安装了“美萍反黄专家”、“还原精灵”等软件,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一些游戏网站进行禁止,给学生一个较为安全的网络环境;在学校的论坛开设一些健康活泼的话题,请学生参与网站的管理和建设;定期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网络竞赛,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有效的网络管理积极地促进了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2.开展体验式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1)在体验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获得深刻合理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更多具体的网络道德知识。如: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文明网上行”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相声等多种形式,师生共同表达对于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享受网络带来的快乐,对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等现象加以抨击;开展以“网络与道德”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制作;此外,我校还以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民间艺术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为抓手,创设了“民间艺术课程超市”,力求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民间艺术教育中,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效有益地使用网络,为学生开辟了又一片绿色上网的天空。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拓展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抓住契机,主动占领网上阵地

由于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因此,抓住契机,主动占领网上阵地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经常性地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一些专题网站: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引领学生在健康网站中快乐地遨游,使学生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不健康的网站。

(3)将传统德育与现代网络有机结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网络较之传统的教育手段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特点,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全新的载体和现代传播手段,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变为参与式教育,使德育工作的空间和范围更为广阔,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组织网上讨论、辩论,教师通过网上聊天与学生沟通交流,利用网络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阅读有益书刊,刺激青年道德智力的发展,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

篇11

一、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现状

娱乐是人本能的需要,其本质是人喜、怒、哀、乐的表达、思想信息的传递,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说,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娱乐。

娱乐是电视重要功能之一。电视媒介娱乐化是指电视传播内容、信息及表现形式娱乐化。如今,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表现有:

(一)电视新闻节目泛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对于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媒体只注重从中挖掘娱乐、刺激性因素,而不注重事件本身对于公众的意义、影响,则无疑是新闻娱乐化的一种表现。例如,“药家鑫杀人案”、“我爸是李刚”事件。这两个新闻本是涉及刑事案件的硬新闻,然而在对案件的报道中,新闻娱乐泛化报道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典型的将“软手法”引入“硬新闻”中。

(二)娱乐节目泛化

中国观众的电视时间几乎是被娱乐所包围的,娱乐正在“全国总动员”。例如,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一档真人选秀娱乐节目《超级女声》,节目大获成功,从此电视选秀节目大火。如今,类似超级女声的选秀节目遍地开花。近几年,同类型的节目此起彼伏,由《超级女声》带动的选秀节目正被“山寨”在许多家的卫视中:江苏卫视《绝对唱响》、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湖南卫视《快乐女声》、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除此以外,相亲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娱乐类型的节目也是同质化比较严重的娱乐节目。

(三)电视剧娱乐化

1.电视剧“穿越”化

前几年古装剧大行其道,有抛弃历史走向未来的趋势。造型越来越时尚,台词越来越时髦,同时将新鲜事物和新潮语言通通放置在古人身上,于是“穿着古装玩摩登”成为古装剧的一种创意。2010年电视剧的编剧们为这种现象找了个合理的解释――“穿越”,如今,“穿越”剧盛行,穿越也成为2010年最时髦的词。电视剧《宫锁心玉》因穿越剧情获得成功之后,《步步惊心》又接踵而至,“穿越”必将是近年电视剧流行的噱头。

2.电视剧中历史人物“戏说化”

最近,微博中有个很经典的段子,叫四爷很忙,四爷指雍正。

微博原文:“打开电视,四爷不是和若曦暧昧,就是正和怜儿缠绵,切频道,四爷他喜欢晴川,再切频道,四爷他娶了甄■。”总之一句话:四爷很忙……

雍正确实很忙,但不是恋爱。《清史稿》记载,清朝皇帝每天晚上都要办公到很晚,甚至到天明,如果没有公文,他们就要读《祖训》借鉴。作为中国大清帝国鼎盛时期的雍正在位的十几年,每天通宵达旦批奏折,以至于积劳成疾,哪有时间天天谈恋爱。如此戏说历史人物、历史题材,在电视剧中屡见不鲜。

3.电视剧的爱情多角化,视角娱乐化

当前,电视剧中错综复杂的爱情观的确加大了娱乐化的尺度。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俊男美女、王子公主的美妙场景和名车豪宅的“青春偶像剧”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转角遇到爱》、《公主小妹》、《王子变青蛙》……现实中追寻不到的离奇爱情故事从来都是偶像剧重要题材,只是看电视剧的少男少女们,期待爱情的青少年能将现实与理想中的爱情分清楚吗?

(四)电视纪录片娱乐化

综观当前的电视荧屏,中国的纪录片创作有一些生硬模仿和简单抄袭国外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化形式,节目创作中为了盲目迎合受众需求,单纯模仿名节目,以揭人隐私为娱乐以及主持人文化涵养低下,给社会和受众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一些纪录片以演绎社会阴暗面为能事,在一些冠名“纪实节目”中经常用演员扮演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选题主要是一些畸形社会现象,如“卖身救父”、“偷窥”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来赢取噱头。这些节目终因“品位不高、内容低俗”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电视纪录片创作一旦坠入这种低俗化的泥潭,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念,就会变成一种精神污染。如果这种低俗浪潮无尽泛滥,单纯地为娱乐而娱乐,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发展必定走向死胡同。

二、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目前少年儿童约为3.67亿,按电视收视率数据统计来看,4岁~18岁青少年电视观众总数约为2.76亿,在电视观众总体中占23.61%,其中7岁~15岁观众数量最大,接近观众总体的六分之一,而且少儿观众日平均收看电视的时间不低于132分钟,周末一般在160分钟以上,他们最爱收看的电视节目并不是少儿节目,而集中在电视剧、新闻和时事等节目上。13岁~18岁观众还对综艺节目特别感兴趣。

美国学者的乔治・格伯纳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电视的“培养功能”,他认为,电视是人类社会化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培养功能”: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与社会观。人们看电视通常只是为了娱乐,因此,娱乐内容最可能发生培养效果。

青少年追求时尚、喜欢新颖、寻求刺激。同时他们正处在人生的发展定型期,对外界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模仿能力,因此,他们身边的人或是他们可以了解到的公众人物自然成为了他们关注和模仿的对象。这个年龄段的人关注明星,关注娱乐圈,有的人因此成为“追星族”。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收看娱乐资讯节目的目的就是收看有关娱乐的资讯和有关明星的资讯。他们收看的出发点就是节目内容本身,通过收看来满足他们对某种美好但虚无生活的幻想。例如,“快女”、“快男”快速成名有吸引力。首批“超女”如李宇春、张靓颖等人,一日为“快女”,便从此过上了明星的日子,无疑成了“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最佳代言人,于是,一夜成为明星似乎不再是白日梦,而是一些少男少女心中真实的渴望。而伴随着一夜成名梦引发的社会问题比比皆是。年轻的少男少女们,整日做着“星梦”渴望“奇缘”,想象自己有朝一日会被哪个“星探”发掘,摇身一变成为青春偶像,结果在寻梦过程中被骗,梦没寻到,却误入骗局。

青少年还是青春偶像剧忠实的“粉丝”。低格调的电视剧集和内容充满着娱乐和物欲。对于身体和心志发育不完全的青少年来讲,没有很强的自制力。电视传播的娱乐节目势必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语言习惯、审美观、消费观产生深远影响。久而久之,必定使其在精神上更加偏离中国社会主流文化。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环境下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电视娱乐的积极导向功能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电视娱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青少年的认知、道德和审美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电视娱乐文化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一样要发挥教化功能,凸显主流价值观。例如在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中,登上舞台的“达人”有为不孕妻子唱儿歌的丈夫、父母双亡的“励志少年”乌日达、等等。此外,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蕴涵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的娱乐内容才会得到广大观众以及青少年的喜爱。如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将礼仪与娱乐结合。而《和未来有约》、《成人礼》、《少年成长说》则是将娱乐与高端接轨,在娱乐的形式下彰显对青少年成长的人文关怀,也提升了频道的美誉度。

(二)德育工作者要多渠道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个长期化的过程,更是施与者与授予者互动的一个过程。在青少年社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采用单一的方式不能达到青少年心灵接受的效果,必须将这个方式多样化。

德育教育内容不断充实和发展,注重“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达到家庭、社会、学校共育。只有让青少年真正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真、善、美,感受心灵的愉悦与沟通无阻,才能在根本上抵制电视娱乐化浪潮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政府要加强对电视媒介的监管

当商业逻辑逐渐控制电视媒介,传播成了资本增值的场域,成了娱乐的场域,进而“自动屏蔽”其他没法带来经济效益的话语和声音,“去政治化”也就成了一种话语政治。文化领导权在这样的机制之下发生变化,娱乐成了一种“去政治化的政治”[1]。正如波兹曼所认为的,相信一个自由市场的电视体系不会限制自由是过分天真的。因此,加强政府监管,相关政策法规的健全是电视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电视行业的监管,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保证,更要制定出合乎我国实际、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应急机制来抵御和防范;并针对一些弘扬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以及走高雅艺术和精英文化、崇尚健康娱乐、进行公益宣传、关注弱势文化等分众化路线的电视媒体、频道和栏目,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从而避免出现片面追逐市场利益,导致电视文化艺术品质整体下滑的不利局面。

(四)引导青少年自身提高媒介素养

《娱乐至死》一书作者尼尔・波兹曼不无悲观地指出,既然不能强制人“关掉电视”,要摆脱天生娱乐化的电视媒介的控制,唯一“希望渺茫的方法”是学校教育,要教会学生主动疏离某些信息形式。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懂得不能“用笑声代替思考”,才有可能从内心里真正抵制“泛娱乐化”[1]。而让青少年内心真正抵制“泛娱乐化”,必须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人的自然本能总是倾向于感官刺激,倾向于松弛与享乐,人要成其为“人”,就要听凭“理性”的呼唤。而“理性”是需要培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指导,就是要帮助孩子面对大众传媒空前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处理好人与媒介、人与媒介信息的关系,合理地安排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最具有时代特征的素质教育。

篇12

一、“90后”在孝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孝道”实现形式的极端化

“90后”青少年是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个性彰显,这就容易使得这一代青少年将“个性”与“异类”之间画上等号,从而博得他人更多的关注度。

2009年扬子晚报曾报道了一个“90后”小姑娘为纪念去世的爷爷,将老人头像纹上后背的故事[1]。由此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讨论,有网友持肯定态度,也有网友持否定的观点,其中青岛大学社会学教授孟天运对于这起“纹身表孝心”的事件给予的评价,“‘孝’在中国史非常久远的思想,但‘孝’和‘顺’常常是联系在一起地。我们做事情时要考虑老年人的感受,按照传统的想法,我觉得老人看了纹身不一定会赞同,也不一定会高兴。”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这位女孩子的孝心,进一步,我们应当分析其孝心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对于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而言,这个年龄阶段正是长身体,心灵完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我们每个人行为举止都会或多或少的受青春期“冲动”因素的影响。而且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拥有完好的肌肤也是一种追求,如果当我们以后长大成人了,要面对各种行业的就业以及社会挑战时,如飞行员、模特等职业,或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年轻时代的一些冲动举措会会给以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所以,如果我们所作所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孝心的话,我们可以采取其他的很多种方式,而不是非要将其表于其外。

2.“孝心”未能落实为“孝行”

我们一直接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孝道教育,对于孝的很多信息都了如指掌,例如有很多孩子从小就熟背《三字经》、《孝经》、《二十四孝》等,然而,真正能将其付诸行动的又有几个人呢?

2011年在网络上热传过一个视频,是一名大学生花了200元钱拍摄的一段片长仅为6分钟的视频作品,题为《天堂午餐》,讲述的是一个年少轻狂的儿子,平时对母亲的辛劳不以为意,甚至对唠叨的母亲发脾气。面对母亲“我什么时候才能吃上你给我做的饭”的期盼,他毫不在意地回答:“妈,等您老了,我天天做给您吃。”而当母亲猝然过世后,追悔莫及的儿子悉心给母亲做了一顿午餐[2]。

这虽然是一部平凡的母子故事,然而它却正是以一个我们最常见的生活事例来证实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这些深受“孝道”教育过的子女们,总是忘记将隐藏在心底的“孝心”落实为“孝行”;总是通过电话来简单的传递我们心中仅存的那份爱;总是在父母过世之后才追悔莫及。所以,家庭、学校、社会在给予子女们孝道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应关注其付诸的行动表现。

3.社会形势对孝道的挑战

2010年网上有一项调查显示:公众“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政府机关,占63%,远高于其他的选项;而公众认为实现就业最大的两个影响因素是――社会关系,67%,家庭背景,52%,远高于学历、能力、经历等选项。这两个选项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在当今社会,权力最大的、社会关系最深最广的,恰恰是政府官员;而影响就业最大的两个因素,一定意义上说是一回事,就是比谁家更有“背景”。这也映正了一句社会俗话:就业,是一个“拼爹游戏”。

这一组数据在向我们展示了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从侧面向我们敲响了“孝道”的警钟。在这种家族势力大比拼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压力如山的就业市场,难免会有一部分子女因此而嫌弃自己父母的无能,给自己不能留下一点家业,这就会无形之中在心灵上对于本存的孝道提出挑战,甚至无暇顾及于“孝道”中讲究的尊父爱母。由此可见,必要的调整社会上的一些其他偏激现象对于孝道教育同样有着促进作用。

二、“90后”孝道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市场经济对“90后”孝道教育的冲击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那个群体特定的时代烙印,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90后”所处的社会是一个转型期,在这个阶段市场经济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育。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长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渐渐地被正名而得到认可,在经济利益主导的社会环境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滋长,利益便成了衡量一切的重要尺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90后”的子女们总是习惯将自己的利益摆放在首要位置,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原则来博取一切。甚至有些人连对父母的回报也要以能否获得利益来衡量。这些都与我们目前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股“社会风”下,“90后”作为年轻的一代,由于涉世不深,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思维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重知轻行,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认知的侵袭,所以难免会抵制不住各种私利的诱惑和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大多数“90后”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这类家庭往往对孩子过分呵护,导致“90后”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缺陷。“六对一”的宠溺形式导致“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经常流露出的是“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座右铭,他们都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都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同时,许多的父母都忙于赚钱,根本无心顾及孩子,使得“90后”相对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付出和感恩心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其进行孝道教育工作的实施。

3.学校授课方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课程,如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在中学也有政治课。然而中学政治课的内容过于广泛,主要包括政治常识、经济、社会等,也包含了道德文化教育,这样的话,就容易分散、削弱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关注度和吸收程度,造成政治课中的道德文化教育力度不够。所以,适当的将政治和道德教育分开来进行,将会达到一对一的教育效果,从而有利于传统文化中孝道教育的进行。

三、加强“90后”孝道教育的途径

1.正面理解“施孝”行为

北京市人大代表、崇文区工商联副主席邱淦清等15人联名提出议案,建议把“孝道”写进中小学课本,教育现代孩子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及如何孝顺父母。对此,支持与反对声兼而有之。其中有人提出对于入选到课本中的孝道题材应当好好斟酌斟酌,如“二十四孝故事”中的郭巨为母埋儿等典故具有一定的非人性,无可模仿性、可学习性,值得商榷。

诚然,发生在发展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中的孝道典故会被今人所斥责,甚至有人怀疑用这些故事来教育如今的“90后”青少年,会不会使他们对孝道彻底失望,甚至是走到其对立面。然而,告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不应果断地断定一个事物是精华还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二十四孝》时,应该剔除其封建、极端的成分,从中提取出宣扬道德高尚的典例,对于《二十四孝》,我们不是去学习、效仿甚至是进一步夸大其人物的施孝行为,而是去学习、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德精神。

2.进行“孝心”过渡到“孝行”的实践教育

在对“90后”进行的“孝道”教育中,我们应当避免那些他们已经熟记在心,却不去实施的条条框框,相应的,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让这些新时代的“宠儿”们亲身体验一下“尽孝”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让孩子通过一些实际的体验来感受和实施孝道教育。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洗衣服、刷碗、扫地等;父母生病了,要懂得为父母端水、送药;父母工作一天劳累了,晚上为父母捶背、揉肩等等。这些看似简单、被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小事情,却最是容易让孩子们形成尽孝习惯的坚实基础,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能在他们的记忆中长久留存,而成为一种自我意识。

3.提高家庭对于孝道的关注度

2011年5月4日下午,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在操场上举行。初二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这是一场孝道教育的典型活动,然而据调查,在这次校方组织的“下跪”活动中,一方面让学生下跪父母,另一方面让父母准备好“家书”交给学生。然而等到父母送“家书”时,许多家长却用打印好的“家书”,只有极少数家长用手写,当“家书”都变成硬邦邦的“印刷体”时,何谈“家书”的情感交流?这里让人看到的不是“家书”的温馨,更多的只是家长们完成学校交代任务的“应付”与“配合”,由此可见,对于很多家长而言,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其德育各方面的发展却总是报以不予重视的态度。所以,提高家庭对于孝道的关注度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家长应当树立孩子全面发展的现代成才观,现代有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以命令为主,在孩子的表现合乎自己期望的目标时,就加倍溺爱,一旦犯错,便是埋怨和责罚,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不利于孩子孝道的培养。作为家长,尤其是面对“90后”喜欢彰显个性的孩子们,要在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也给予其爱心的呵护,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上除了功名利禄还有爱的存在,使其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篇13

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Young Adult Literature, 简称“YAL”)泛指处于12~18岁的未成年人主动选择阅读的文学作品 [1] ,从广义上讲,甚至可以包括所有以青少年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许多小说(如《 雾都孤儿 》 《 汤姆·索亚历险记 》 《 麦田的守望者 》 《 蝇王 》等)都因出色的青少年视角叙事而被列入经典文学,英美国家更是通过专设卡内基奖(Carnegie Medal)和纽伯瑞奖(Newbery Medal),将其颁发给出色的青少年文学作品,而突出地表现出对青少年文学及青少年教育的重视。近年英美青少年文学发展迅速,在世界文学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许多文学或影视大奖作品(如《 哈利·波特 》 《 圆屋 》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等)都是围绕青少年主人公的故事展开,逐渐扩散式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文学教育观。对于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而言,研究英美青少年文学中蕴含的教育理论与价值,无疑将是督促实现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的捷径。国学大师王国维于1903年撰文《 论教育之宗旨 》,认为教育的终极价值主要表现为真、美、善三者,“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知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2] 本文拟以王国维先生的观点为基本构思依据,研究总结在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面,英美青少年文学所蕴含的、有借鉴意义的智育、德育和美育三方面教育价值。

二、趋向成熟的心智培养

古今中外皆重视受教育者的智育教育,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儒家文化教育,西方的古希腊雅典教育,还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普及教育,共性都在于开发受教育者的心智和学习能力,其差别大多是开发方式和教育内容的不同。然而,从近年的中西方教育情况比较来看,国内的青少年智育教育较之西方,在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有余,而在培养探索精神、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培养青少年成熟心智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从英美青少年文学中获取相关的借鉴经验应行之有效。

英美青少年经典文学中蕴含的关于勇敢探索的精神比比皆是,这与英、美国家热衷冒险和开拓的海洋文明起源不无关联,而且航海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强化了其继续冒险和探索的精神。英伦三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发展史不仅产生了英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 》,也开拓了凸显英国人冒险精神的荒岛文学。同为荒岛题材的青少年文学作品《 蝇王 》虽然与《 鲁滨逊漂流记 》的故事背景和结局有所不同,但是两部小说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描述一个年轻人或一群青少年在海外荒岛上的神秘离奇境遇或惊险刺激经历。而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不过是将两位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追求自由的历险地由荒岛移到了北美密西西比河畔,甚至风靡全球的冒险小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亦是如是地更换了历险背景,不变的主题是小主人公在异地他乡战胜重重困难的经历及其不服输的探索精神,这才恰是青少年读者孜孜不倦渴求的精髓,能够激发其内心磅礴的想象空间和勇敢探索未知的斗志。

近年的英美青少年热点文学多为奇幻或科幻题材小说,能够大大启发青少年读者的创造性思维。J.K.罗琳的《 哈利·波特 》系列、J.R.R.托尔金的史诗奇幻小说《 霍比特人 》《 指环王 》系列、以及斯蒂芬妮·梅尔的《 暮光之城 》系列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扩充了读者的想象空间,J.K.罗琳在哈佛大学2008年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道,她就是要向“处于现实世界入口处的”青少年“颂扬想象力的重要性”,这种“人类能够在没有自我经历的情况下学习和理解”的能力才会锻造人们“思他人所思,想他人所想”的同理心。[3] 而科幻题材则不过是“试图使其虚构的世界合情合理,明显地涉及已知或想象的科学原理,或是设计好的技术进步,或表现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4] ,玛丽·雪莱的《 弗兰肯斯坦 》即为佳例,科幻的成分不仅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引起阅读兴趣,更会以科幻色彩的嵌套式叙事结构丰富传统小说的单一结构模式,完备青少年阅读者的叙事学经验和审美鉴赏力。

勇于冒险和探索的精神能够加强青少年实践生活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可以敦促深广而又发散地思考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无疑会促成受教育者逐渐形成成熟的心智,这在目前国内以青少年文学促进个体教育方面将大有裨益。所以,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要重视青少年丰富的基础知识储备,而且还应有意识地注重加强其实际生存能力,才能培养出智力完备的人才。

三、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兼备

道德教育不仅指个人品德的修为,更涵盖社会公德的培养,而且会伴随人生每一个成长阶段。青少年阶段是对个人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培养的基本形成时期,将会影响个人未来的行为取向。与英美国家的德育教育相比,国内更倾向于形成以正面事例引导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形成、以说服教育的方式培养其社会公德的教育思维定势。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则为国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其他可行途径和借鉴方法。

在个人品德修为方面,国内的教育一向对反面事例采取避讳态度,甚至对有反面引导倾向的文学实行全面禁止阅读。而近年的英语青少年文学出现了一种新的小说形式,着重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问题,称为问题小说或成长小说(problem novels or coming-of-age novels)。[5] S.E.辛顿的《 局外人 》、保罗·金代尔的《 猪人 》以及伯莉·多缇的《 亲爱的无名氏 》是该类小说的典型代表。《 局外人 》展现了社会底层的白人少年群体遭受社会歧视、派系冲突的辛酸成长经历。《 猪人 》借两位青少年主人公约翰和罗林的视角,描写了不谙世事的问题少年遭遇的一场人生悲欢离合。《 亲爱的无名氏 》则更为地刻画出青少年主人公克里斯和海伦偷吃禁果后,所承担的怀孕、生子等一系列的心理挣扎与成长过程。塞林格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 》甚至在“问题小说”这一名词作为题材被提出之前就已诞生,真实再现了十几岁的青少年愤怒和焦虑的内心世界。但是,所有问题小说的青少年主人公及其读者都能从中学会成长,正如保罗·金代尔所言,遭遇问题的主人公“会学到经验教训,我也同他们一样学到了经验教训”。[6] 此类问题小说很多都“未曾提出解决方案,只是如实描写出寻找方案的青少年”[7] ,在青少年读者面前预演成长过程中将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这更会将青少年读者及青少年教育者带入情境,引起感同身受的主动反思。

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可以借鉴的是英美国家的宗教道德教育理念,以加强道德教育的神圣性和普遍性。西方的宗教道德教育可以追溯至其的源头,19世纪以前,供西方青少年阅读的书目就已经限制在宗教文学范畴。“约翰·班扬的《 天路历程 》就是警示青少年,他们不过是即将必须面对上帝愤怒的准成年人。”[8] 西方的宗教道德教育与其关系密切,借鉴其宗教道德教育理念并非意指国内的青少年教育要照搬西方的。国内的青少年社会公德心培养,可以借鉴西方宗教道德教育的方法,结合中国的儒家文化经典,将仁、义、礼、智、信的民族文化传统贯穿到青少年德育教育实践中,培养出兼具传统民族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个性化青年。此外,英美国家的宗教道德教育理念也体现在其对社会公德实践环节的重视,小说《 百舌鸟之死 》就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原则,表现了小主人公的同情之心、理解之心和正义之心。这种为正义挺身而出、自治团体维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动做义工帮助弱小等情景常常不经意地再现在英美青少年文学的情节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读者成长着的公德心。

四、以美育升华精神境界

德国美学家席勒这样提出美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9] 定义美育为“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10] 足以见得,美育不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获取为目的,而是要通过培养对形式的感受力和对理想的追求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而且,根据王国维的观点,“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已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11] ,美育既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目的,也是促进智育和德育的有效手段。就英美青少年文学而言,国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可借鉴的美育教育内容包括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

自然美和社会美分属于现实美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也通常分别与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相融合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 爱丽丝梦游仙境 》虽然为梦境,但是描绘了爱丽丝从兔子洞进入了一个神奇国度,遇到了一些会讲话的生物和像人一样活动的纸牌,这自然会引导读者对神奇的自然产生无限的想象。想象力的培养也是“美育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想象力在科学研究和创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 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扩充读者多维的联想空间,即是寓美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实现了二者的有效结合。

《 夏洛的网 》对生命、友谊和忠诚的赞美实则是对社会美中人性美的褒扬,《 柳林风声 》中一群个性鲜明的小动物亦是如此,明白事理的鼹鼠、聪明机灵的河鼠、睿智持重的獾和放浪不羁的癞蛤蟆,都是以动物的形象勾勒充满友谊和温情的现实社会生活,将社会美的审度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加以关联。“王国维认为美育可为德育的手段,所谓的情感教育偏重于道德情感的教育,朱光潜的美感教育的最终指向也是德育。”[13] 这几位近代教育家都表明了美育是德育的基础、与德育密不可分的观点。

青少年文学中的艺术美综合了自然美审美的多面联想与社会美审美的稳定实在,也自然地将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到了一起。《 芒果街上的小屋 》既讲述了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埃斯佩朗莎眼中的现实世界与心中梦想,也借助简单清澈、美丽稚嫩的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诗化回忆,给读者以很多留白与想象的空间,将艺术美的审美感受推向了极致。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注重行文内容和语言形式的艺术美,对英语学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具有实际意义,能够丰富受教育者未来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常识,也能够以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真实地传递出其中蕴含的背景文化,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同时,夯实人文素养底蕴。

五、结语

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及其教育由来已久,在近年的世界文学文坛成果丰硕,具有明显的先锋潜质。在当前教育国际化趋向愈渐明显的现实形势下,各国青少年教育出现的问题也常呈现出一致性、规律性的特点,所以,通过阅读、研究教育国际化的先行国家(英国、美国)的青少年文学文本,结合国内教育现状和实际,以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教育三方面(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为基本框架,为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总结发现,应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成熟心智,多维强化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兼备,美育结合智育、德育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逐渐趋向实现民族教育的国际化走向。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332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 通化,134002)

参考文献:

[1][8]Nilsen A P,Donelson K L. Literature for Today’s Young Adults[M].8th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Inc,2009.

[2][11]郑振铎.晚清文选(卷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英]J. K. 罗琳.失败的额外收益与想象力的重要性[J].世界教育信息,2009(3).

[4][美]M. H. 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M].7版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Lamb N. The Writer’s Guide to Crafting Stories for Children[M].Cincinnati:Writer’s Digest Books,2001.

[6] Forman J J. Presenting Paul Zindel[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8.

[7] Jenkins E. Reads Like Teen Spirit[M]. New York:Village Voice,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