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以下特征:以促使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对经济效益实现途径和实现程度的审计;面向未来的建设性审计;进行全面系统综合评价的审计;从技术上、经济上寻求提高经济效益途径的审计。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包括固定资产利用、原材料利用、能源利用以及资金利用的审查。
三、选择和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应考虑的因素
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所以要在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效益审计项目,制定效益审计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实际工作中,应该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效益审计项目。这些因素包括:
1、预期的审计效果。这个因素主要考虑的是开展该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收益。审计效果包括:是否促进该被审计事项提高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是否改进了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服务质量;是否促进了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更有效地计划、控制和管理;是否进一步明确了经济责任,提高了绩效信息的透明性、准确性等等。预期的审计效果越大,被选择作为审计项目的机会越大。
篇2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篇3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篇4
1、科学性
一套科学的企业内部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能够排除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干扰的功能,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同时还对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有准确、真实的数量反映。
2、综合性
也就是说,指标体系不仅仅只反映某侧面,而是能反映各方面经济效益的状况,既要能反映微观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宏观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又要能反映劳动成果的情况。如果所采用的指标只反映其中的某一个侧面,那么这些指标就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也就不能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状况。
3、适用性
为了便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审计人员掌握和使用,指标必须直观、清晰、明白、易懂、便于计算、比较、考核、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有一定概括性,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求指标通过适当分解,可以演变成其它考核指标。
4、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指标体系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效益状况进行跟踪审计。这就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选择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实质的指标,尽量减少具有明显时期性的指标。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目前国内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认为其设置体系应为: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
产品销售率:一般用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重来表示。它是商品销售数量与售价之积,同产品总量与现价或不变价之积的比率。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
(1)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能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状况及变化,是评价企业劳动人员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进一步反映为人均净产值等。
(2)工业净产值率:是指工业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明每创造一百元产值,有多少是新创造的价值。
3、资金利用效果指标
(1)固定资产产值率:即总产值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比率。这可引申为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和百元产值固定资产占用额指标等,这指标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固定资产与劳动的关系,即固定资产的变化对劳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的比较,可以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反映了该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快慢,是表示流动资金利用率的经济效益指标,从另一角度讲,也反映了产品销售实现程度及流动资金占用多少。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标准,是审计三大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衡量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低和好坏的客观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不能成立和实施。众所周知,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和具体,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刚刚兴起,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分歧,因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按审计对象可分为企业标准,事业标准、行政机关标准等;按评价标准来源可分为现成的标准和临时制订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推、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具体审计实务中,应按一定的方式,对标准体系作一系统归纳,详细说明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利于内审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选用。故在笔者看来,为了易于将评价标准进行归纳,并且便于内审人员选用,可根据标准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具体为:
(一)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在经济效益评价中要注重质的规定性,否则在量上即使取得较好成绩也是无意义的。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评价,其结论无立足之点,评价结论成为空调的议论,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显然是无意义的;反之,只有定量评价没有定性评价,则容易进入“唯效益论”的死胡同,不能从宏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
(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克服定性评价中比较粗略的缺陷,才能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客观状况。这类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标准,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进行效益高低,多少的定量评价,这需要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来实现。
单位外部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言,它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等。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微观效益与国家的宏观效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时住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着眼于诸如产值、利税之类的表现微观效益的指标,还要评价效益的取得,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等等。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
在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还应考虑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长远效益以目前效益为基础,而目前效益则寓存于长远效益之中。评价目前效益应该以长远效益为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目前效益虽然可观,但不等于长期如此,而另一企业眼前虽然无利可图,但发展下去可获得大利。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批评那种硬拼设备,分光吃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发展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有后劲,有实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3、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
篇5
为了客观公正地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分析影响效益提高的原因,提出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而在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中必须建立一套较为科学,较为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此,首先必须了解对考核指标设置的要求。其指标设置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1、科学性
一套科学的企业内部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能够排除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干扰的功能,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同时还对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有准确、真实的数量反映。
2、综合性
也就是说,指标体系不仅仅只反映某侧面,而是能反映各方面经济效益的状况,既要能反映微观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宏观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又要能反映劳动成果的情况。如果所采用的指标只反映其中的某一个侧面,那么这些指标就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也就不能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状况。
3、适用性
为了便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审计人员掌握和使用,指标必须直观、清晰、明白、易懂、便于计算、比较、考核、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有一定概括性,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求指标通过适当分解,可以演变成其它考核指标。
4、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指标体系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效益状况进行跟踪审计。这就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选择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实质的指标,尽量减少具有明显时期性的指标。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目前国内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认为其设置体系应为: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
产品销售率:一般用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重来表示。它是商品销售数量与售价之积,同产品总量与现价或不变价之积的比率。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
(1)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能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状况及变化,是评价企业劳动人员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进一步反映为人均净产值等。
(2)工业净产值率:是指工业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明每创造一百元产值,有多少是新创造的价值。
3、资金利用效果指标
(1)固定资产产值率:即总产值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比率。这可引申为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和百元产值固定资产占用额指标等,这指标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固定资产与劳动的关系,即固定资产的变化对劳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的比较,可以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反映了该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快慢,是表示流动资金利用率的经济效益指标,从另一角度讲,也反映了产品销售实现程度及流动资金占用多少。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标准,是审计三大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衡量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低和好坏的客观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不能成立和实施。众所周知,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和具体,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刚刚兴起,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分歧,因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按审计对象可分为企业标准,事业标准、行政机关标准等;按评价标准来源可分为现成的标准和临时制订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推、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具体审计实务中,应按一定的方式,对标准体系作一系统归纳,详细说明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利于内审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选用。故在笔者看来,为了易于将评价标准进行归纳,并且便于内审人员选用,可根据标准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具体为:
(一)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在经济效益评价中要注重质的规定性,否则在量上即使取得较好成绩也是无意义的。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评价,其结论无立足之点,评价结论成为空调的议论,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显然是无意义的;反之,只有定量评价没有定性评价,则容易进入“唯效益论”的死胡同,不能从宏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
(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克服定性评价中比较粗略的缺陷,才能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客观状况。这类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标准,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进行效益高低,多少的定量评价,这需要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来实现。
单位外部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言,它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等。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微观效益与国家的宏观效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时住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着眼于诸如产值、利税之类的表现微观效益的指标,还要评价效益的取得,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等等。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
在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还应考虑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长远效益以目前效益为基础,而目前效益则寓存于长远效益之中。评价目前效益应该以长远效益为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目前效益虽然可观,但不等于长期如此,而另一企业眼前虽然无利可图,但发展下去可获得大利。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批评那种硬拼设备,分光吃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发展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有后劲,有实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3、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
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往往会给其他单位也带来效益,乃至是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审计人员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既要评价该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又要测算由于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针对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实际工作中需运用的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试图为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提供理论参考。但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其中疏漏在所难免,请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周应良.关于我国效益审计难点、对策的思考.审计与理财,2005,(07)
篇6
科技型企业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科技型企业的产品主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产品。因此,与工业产品生产型企业相比,有其独特的企业产品形态和技术经济形态。具体地说,科技型企业不仅具有广义的企业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科技型企业所特有科技人才价值。简言之,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的效益形态,具有科技型企业所特有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这一效益形态的双重特征,对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特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及其货币化价值
作为技术经济实体的科技型企业,其产品的载体是科技人员所从事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科研项目(以下简称“四技”项目)和承揽的一些技术工程服务项目等,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科建设和技术研发。其目的是通过发展企业自身所特有的科技生产力和不断提升技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科技型企业的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客观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少必须把握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客观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把握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活动形态及其运作机制
以某科技公司技术经济活动形态及其运作机制为例。该科技公司通过设立“专业技术研究中心”,并构建以专业研究所和科研项目(课题)为技术经济活动载体的技术经济运行机制,使科研项目(课题)所蕴涵的科技应用价值及其利益关系等核心要素,设置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位置上,以绩效挂钩的利益分配关系为纽带,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创造科技型企业基础生产力的能量,使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始终处在能够自我发展的最佳状态,并通过创新学科和科研项目(课题)的技术成果,去创造技术经济效益和科技型企业的社会存在价值。
考察科技型企业这一经济活动形态,就不难看出,科技型企业中的专业研究中心,相当于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的一个“车间”;合格的学科带头人(或专家)就可能创造一个高科技的品牌产品,其产品形态就是这个专家或由他领导全体科技人员所共同创造的智力成果。能够向当今社会展示的价值,就是智力成果被货币化了的价值量。这是科技产品社会认可价值的基本特征,也是科技型企业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蕴涵在科技型企业基本特征中的经济效益,也就具有货币化的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
(二)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把握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所特有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
上述分析,使我们看到了科技型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并存关系。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当首先从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这一双重特征(即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入手,即要既考察人才凝聚能力(即企业特定的科技人才货币化价值对科技人员的激励能力)和人力资源储备能力(即为企业未来储备的人力资源预计创造货币化价值的能力)所表现的货币价值量;又要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对投资者的贡献能力。这应当成为科技型企业、企业员工和企业投资人所共同追求的效益评价目标。
就近期情况看,人才凝聚能力与人力资源储备能力,仍然是科技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稳定前者的同时,应通过对科技型企业发展前景和技术经济状况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积极探求合理的企业、员工与投资人利益共享的目标和效益评价体系,应当成为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重点关注的问题。否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将有可能步入误区。
二、客观分析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双重特征,是把握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尺度的切入点
科技型企业是现代企业形态中的特殊形态,没有现成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可供借鉴。必须在把握其经济效益特征的前提下,寻求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尺度的切入点,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析科技型企业“科技人才价值”货币化特征,是评价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切入点。
考察科技型企业转制后走向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科技型企业彻底打破了原来的科研事业单位“平均主义”工资制度和利益分配方式,真正实现了“科技人才价值”货币化。并依此调整企业、专业技术研究部门、科研项目组及广大员工的利益关系,走出一条通过解放科技生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和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生产力能量的新路子,从而凝聚了一支学科和专业基本配套的科技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和科技人员开拓技术市场的潜力。
据某科技公司的一组统计数字表明,统计年度内,技术专家年收入为一般管理人员年收入的7至8倍;专业技术人员年收入为一般管理人员年收入的2至3倍,在工效挂钩的激励机制推动下,当年的技术经济创收总量较往年增长了50%。并在此后三年创造了连续递增50%的技术经济创收业绩。
就单纯的科研创收财务总价值而言,另一组统计数字则表明,由于体制的转换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列举的科技公司3年所创造的技术经济总量,等于改制前15年所创造的技术经济总量的1.75倍;经营利润则为前15年的近3倍。
科技型企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走出了一条具有科技经营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关键在于激活和释放科技生产力,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而科技人才价值难以货币化,正是多少年来科学技术生产力绩效倒挂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题。科技型企业通过变革企业生产关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一现象也充分证明了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客观真理性和时代实践性。
(二)把握广义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和科技型企业特有的技术经济内涵指标,是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主线。
这里提出的广义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就是指企业财务报告的各类评价指标。也是一般意义上的评价指标。比如说,销售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利润率以及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经济评价指标。
这里提出的技术经济内涵指标,就是指对科技型企业进行效益评价应当所特有的技术经济指标。从科技型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形态分析,至少需要建立以下几大类指标:
第一类,人力资源储备指标。即依据企业技术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所确定的年度人力资源储备的增长和调整指标。其资源结构与人员分布及其预计产生的货币化价值指标,如某一类专业技术人力资源预计给企业直接创造或能影响团队创造的货币化价值量;
第二类,以技术市场为导向的学科建设指标。即科技型企业依据自身的技术市场领域设置的专业技术研究中心、这些专业技术研究中心又依据各自的专业技术特点、进行具有某一技术领域的方向性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而应当实现的科研成果项目数和预计产生的货币化价值量;
第三类,技术储备指标。即通过对未来技术市场进行长远规划或阶段性的计划投入、或年度计划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前期研究经费投入的货币化价值量;
第四类,技术平台建设指标。即支持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实现所必须的成套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手段的货币化投入量;
由此形成具有科技型企业特点的持续、递进的指标评价体系。
列举某科技公司初始的年度经营业绩指标评价体系如下:
科技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科目比重指标内容比重考评结果
年度经营业绩40%技术合同总额40%
承担主业技术项目30%
员工收入增加30%
财务指标30%主营业务收入30%
现金流量30%
利润10%
净资产收益率10%
资产保值增值保值额10%
增值率10%
持续发展能力30%、获奖成果、专利30%
年度科研经费自投入30%
培训经费投入20%
人力资源储备、结构优化20%
不难看出,上述指标体系虽带有科技公司起始时的年度经营业绩指标评价体系形态,但已具有明显的科技型企业的业绩指标评价的特征,即:所表明的技术经济效益特点可描述为:力求企业、科技人员及广大员工、投资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各方利益和价值综合性提高。
所表明的利益分配关系可描述为:激励“多盈”的利益驱动机制,使科技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经济充满活力。
其揭示的重要内涵可描述为:追求科技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科技人员及广大员工、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并依此实现企业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愿景目标。
而原来的科研事业单位的技术经济基本特点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即“事业收入-事业支出≥0”;其利益分配关系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足以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力的“平均主义”。
上述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事业单位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不仅差别之大,而且具有本质的不同。这为客观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经济学的理性思维。同时,也为把握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尺度找到了切入点。
三、当前,在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及其对策提出
误区之一:综上所述,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特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的货币化价值。因而人力资源成本在科研项目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而具有“四技”服务特征的科技型企业,在科技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一般都进入了集团型企业,成了集团型企业的成员单位。如果用企业集团中工业产品生产型成员企业的单一的平均人力资源成本指标,来评价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指标,就意味着将科技人才的“货币化价值”量与一般产业人员的薪酬价值量相提并论,并依此得出评价结论,容易步入“平均主义”的误区。
为此提出:科技型企业与企业集团中工业产品成员企业的单一的人力资源成本,无横向的直接可比性。
误区之二:科技人员往往以地区同类层次薪酬与消费水平为参照系。要定位科技人员和员工的人才货币化价值,从科技型企业以往流失人才的教训看,应以能够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留得住人才”为前提,防止偏离地区性薪酬与消费的参照水平,单纯以科技人才货币化价值某一增长因素去评价科技人员的薪酬水平,容易步入“薪酬孰高”的误区。
为此提出:应以企业所处的地域经济区的中、高层次人才的薪酬水平为参照系。
篇7
篇8
2、完善我国审计体系的需要
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它不应只局限于财务审计的范围,而应扩展到企业的管理决策诸方面;不应只注重事后审计,而应扩展到事中事前审计。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仅延伸了审计范围,而且在财务审计合法性的基础上,进而审查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还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完善了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
3、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权力下放,增强企业自主经营权,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样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不例外。但由于我国的宏观调控机构尚不健全,有的建筑施工企业缺乏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因此经济越发展,就越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审计不仅要进行财务审计,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经营效益,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特征
企业作为经济细胞就要获取更多的剩余产品,以扩大社会积累。剩余产品的价值量,即为企业利润,它是企业劳动节约的最终成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质,也是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节约程度,即产出大于投人的剩余量。经济效益大小、高低,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尺度,都是比较而言的,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生产手段的不断更新,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优化管理等条件下,得以不断提高。就目前情况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即利润
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既不是工程结算利润,也不是营业利润,而是工程结算收人和其他营业及投资收人、营业外收入,扣除工程结算和其他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投资及营业外支出、期间费用的结余,即利润总额(工程结算利润+产品销售利润+材料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对外承包工程利润+各种经营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加减期间费用及营业外收支),它是施工企业的纯收人,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只有利润总额才能较全面地综合反映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工程结算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工程结算利润主要取决于工程结算收人。工程结算收人在工程竣工前,并不意味着完整产品销售,但它是通过一定程序(验工计价)被认可了的完工产品价格,工程结算收人的多少,意味着产出的程度。至于未完施工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效益,要看它最终能否变为可实现的结算收人,只有收人大于所费才有效益,何时实现,何时记人收人。工程结算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减期间费用,构成营业利润,再加减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形成利润总额。因此,企业在一定期间实现的利润总额才是企业的经济效益。
2、企业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真实、完整、合规的会计核算
利润总额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纯收人,支出和收入都必须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在消耗与补偿交替过程中运用价值形式通过会计核算的真实记录。其他业务计算出来的经济效益,只能作为分析因素在审计评价时加以考虑。经过测算、估算而可能达到的效益,则不能作为计算经济效益的依据。
3、经济效益指标受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由于企业经济效益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面情况的综合性指标,它就必然要受各项生产、技术、财务等指标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如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任务储备、工期的长短、质量的好坏、先进技术采用、设备的利用、存货周转、资本的保值增殖、资产负债的比例、资金运用的好坏等等,这些都能为取得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影响着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
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分析体系
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以企业盈亏为中心。经济效益指标受许多因素和其他经济因素指标完成情况的影响,因此,以企业的盈亏为龙头,与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效益指标结合,就构成经济效益指标分析体系。按影响经济效益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分析指标和间接分析指标。
1、直接分析指标
直接分析指标,是指直接影响经济效益高低的指标。在收人方面,如工程结算收人,其他营业收人,投资收益,营业外收人等;在支出方面,如工程结算成本,其他营业支出,税金及附加部分,期间费用,营业外支出等。从会计核算的直接关系着,山工程结算收人减工程结算成本、工程结算收人、税金及附加,可求得工程结算利润(施工企业毛利);工程结算利润加其他各项利润(收人—支出—税金),减期间费用,得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加投资收益、营业外收人,减营业外支出,得利润总额。如果成本(费用)不变,收入增加或收人不变,成本(费用)降低,就能够获较多的毛利润:在毛利润确定后,如果期间费用节约,其他业务经营也良好,就能获得较多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确定后,又有较好投资收益和较多的营业外收人或营业外支出节约较多,利润总额就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好。
2、间接分析指标
间接分析指标,是影响直接分析指标或影响其他间接指标的经济技术指标的,如已完成建安工作量(产值)和结算单价对工程结算收人的影响;各成本项目对工程成本的影响;营业外收支内容对其收支差额的影响等。又如工程量(产量)、质量、品种对产值的影响;技术装备、人员配置及其素质、材料数量及质量等对产量的影响,这些间接分析指标对直接分析指标的影响、或间接分析指标之问的相互影响,都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方法
1、经济效益审计要同其他审计相结合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不能同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内容截然分开,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各有侧重。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般从财务审计入手,在保证有关审计事项及财务收入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基础上,依据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审查。有些财务审计或法纪审计的项目,在评价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现存在有损失浪费的问题或提高效益的潜力,则可在进行财务审计和法纪审计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开展效益审计。
2、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抓住主要矛盾,点面结合
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广,因素多,情况复杂,难度大。所以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从复杂的现象中,通过对比、分析、判断,找出带倾向性的问题加以研究分析,要善于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切中要害,明确工作重点,提出有效的工作方案。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比较复杂,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既在一定范围内,从建筑施工单位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作为审计对象,根据审计发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面上推开,以点带面,使经济效益审计取得时间短、收效快、带动一片的效果。
3、经济效益审计要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
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效益审计项目,尽可能与被审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结合进行。建筑施工企业外部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在根本利益上和审计目的上是一致的。而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在日常审计中占有大量的资料,又便于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情况,反映问题。因此,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中,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采取边审计、边建议与边实现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
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它需要大量的调查、分析与对比工作,花费的时间和力量较多。为了及时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对一些比较容易解决或应及时解决的问题,可以采取边审计、边建议、边实现效益的方式。在审计过程中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必在审计结束时,才通过审计报告作出结论后,再进行解决。
5、经济效益审计要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
事前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经济活动发生前进行的审计。事前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对计划、预算、投资等内容进行的审计。通过事前审计可以防患于未然,对于计划、预算、投资等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因素能事前提出纠正的建议,供决策部门决策时参考,避免决策失误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事中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经济活动进行中进行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把经济活动的实施情况与计划、预算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也可以根据实际纠正和修改计划、预算,使之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合理。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经济活动结束后进行的审计。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是对已完成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对经营成果优劣、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合理和有效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发现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探求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篇9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简言之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政府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推动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速度。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经济性(Economy)审计、效率(Efficiency)审计、效果(Effect)审计,即“三E审计”模式,这就是最早的经济效益审计概念。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这三种特性的审计也就成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容,具体涵义如下:
(1)经济性:它是指经济活动耗用资源的节约程度。劳动消耗的节约程度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大。经济性通常以成本降低额、降低率、资金节约额等来衡量。
(2)效率性:它是指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比率关系,反映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效率越高,就意味着资源得到了越合理的配置。效率性通常以劳动生产率、资金使用率、原材料利用率等相对数来衡量。
(3)效果性:它是指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结果或成果,反映经济活动的有效性。经济活动的成果越大,那么经济效益就越好。通常,效果性以产量、产值、利润等绝对数来衡量。虽然经济效益审计概念从提出后,社会经济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三E”特性仍然是现代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涵。
二、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与现代财务审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效益审计以现代财务审计为基础,所以很多情况下要借鉴采用财务审计的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又要延伸拓展,融合了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等内容,所以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又表现出交融创新等特点。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多样性。经济效益审计是依托现代财务审计而进行的,所以财务审计的各种方法都会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得到充分的利用。现代财务审计方法种类繁多,这就导致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也呈多样化特征。另外,因为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的,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除采用常规审计方法外,还运用到多种学科知识,如数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所以,经济效益审计又要综合多种知识来决定具体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采用哪一些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素,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来决定。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发挥的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方法体系的掌握和运用。
2、融合创新性。经济效益审计涉及运用一般审计方法与各种数学方法、管理方法,但并不是这些方法的各行其道、简单使用。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审计要在更高层次上将这些方法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正确、恰当审计方法的目标。另外,为揭示某些事实、问题,也要注重运用新的科学方法,创新审计方法,从而使得审计证据更有力,审计结论更有可靠。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注重实践需要。经济效益审计通常从定性和定量这两方面对经济效益进行鉴定和评价。因为主观、客观条件限制,不能把所有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量化后再用数学方法求解,所以,在审计中要必须注意定性方法的运用,必要时依靠专家的经验与能力对问题和现象本质做出判断。另外,定量分析指标体系也必须合理,应呈动态修正变化,以及时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时效性要求。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复杂多样,因此,整合相关的审计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这是审计理论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尽管理论界关于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的争论很多,但综合各方观点,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基本划分为四大类:即组织实施方法、审计查证方法、审计分析方法和审计评价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组织实施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从何入手?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的组织实施问题。对此,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界基本形成三种观点:
1、财务审计延伸法。它是从财务审计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运用财务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审核查证各种财务数据。然后,对于经济效益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据此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内控制度导向法。它是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评估;然后,根据健全性评估结果对于部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建议。最后,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最后攻坚。
3、效益结果倒推法。它是从经济效益成果入手进行审计评估的方法。首先,对经济效益成果进行验证,重点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揭示问题,分析原因,进行客观评价。然后,结合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对策。
我们认为,在现有的三种经济效益审计实施方法中,内控制度导向法应成为经济效益审计重点实施方法。现代审计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风险审计方法的运用,它带来了审计效率的革命性提升。风险审计理论认为,可允许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时发生错误舞弊的风险,而内部控制风险则是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时产生的风险,而检查风险则是实质性检查没有发现错误舞弊的风险。如果可允许的审计风险水平已经设定,在固有风险水平既定情况下,内部控制风险越高,所允许发生的实质性检查错误水平就应越低,也就是说不允许在实质性检查过程中发生重大的错误,这也就要求进行更多的、更深入细致的实质性检查。相反,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很健全,所评定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很低,这就可以减少实质性检查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因此,尽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看起来似乎增加了审计工作量,但它却真实地顺应了那句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成为现代社会中介审计的重要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理应借鉴现代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积极采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法来进行相关审计活动,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评估。它的基本评估程序是先调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况,再描述并证实内部控制制度,然后登记内部控制制度缺陷,最后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第二阶段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先根据健全性评估的结果、业务发生的频率和固有风险的大小决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然后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抽样,再运用检查证据法、重新处理法、实地观察法等方法进行最终的符合性测试,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结果。(二)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技术方法。这两类方法的区分并不是很明显的,因为传统技术方法中也在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因素,所以这两类方法都有其广阔的应用天地。
传统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核对法、验算法、调查法与盘点法等。这些基本的审计技术方法在现代财务审计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对检查财务的错误舞弊仍具有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传统技术方法中的抽样审计方法是经济效益审计技术的重要方法,不断完善抽样技术将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效率。抽样审计方法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都会应用到。符合性测试主要涉及三种抽样技术:
(1)固定样本抽样。它利用样本规模确定表,来找到相应的样本数,然后利用样本结果评价表对检查结果做出评价。主要适用一次性检查的项目。
(2)连续性抽样。它是边抽样检查边评价,适用预计错误率较低的项目。
(3)发现型抽样。它适用性质严重或数额巨大的错误舞弊审计。
实质性检查抽样也主要包括三种:
(1)均值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均值来推出总体数值的方法,重点应用于验证账面记录正确性和估计账面记录数值。
(2)差异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平均差错额来推出总体差错额或正确额。它的优点在于可减少审计工作量,只对有差错的样本进行计算;缺点是样本中的错误不能太少,否则可靠性受影响。
(3)分层抽样。它的基本办法是将总体分成若干层,从各层抽检样本,最后汇总推算总体估计量。这种方法最为复杂,需要的数学知识做多,主要用于复杂样本审计。总而言之,抽样审计技术已成为现代审计事业的巨大推动力,经济效益审计应积极采用抽样审计技术。
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指经济效益审计中为达到特定的审计目的而采用的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相对于常规技术方法,它主要针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特殊方面而选用。主要包括这些方面:
(1)预测审计的方法。例如集合意见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预测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等,这些是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需要的数学统计知识很高深,主要用于预测论证。
(2)可行性研究审计。它是对工程投资、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审计,它用到的专门技术方法是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
(3)计划、控制审计方法。常用的如综合平衡法和计划评审法等,主要用于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工程项目的复核和检查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的融入,使得经济效益审计获得了更多更强大的工具,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确合理的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完善经济效益审计的关键。
(三)经济效益审计分析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分析方法,它是进行审计评价和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依据和基础,一般可分为单项分析、局部分析和全面分析三类;或按时间划分为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审计分析方法很多,我们认为,以下这些方法是值得充分重视并需合理利用的:
(1)价值分析法。它是以功能为核心,来揭示技术方案的价值、功能、成本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方法。它的简明数学表达式是价值(V)=必要的功能(F)/成本(C)。价值分析以V=F/C=1为标准,根据分析对象,从必要的功能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分析,剔除多余功能或降低必要功能的成本,以达到功能与成本的最佳配合。这种方法可以评价企业决策是否科学,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因素分析法。它是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根本性原因,分清主次,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通常它计算的顺序方法是:以实际指标依次替换计划指标,直到全部替换完毕。每次替换计算的结果与前次计算结果相比,就可以测算出某一因素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
(3)对比分析法。它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数值的增减变化来进行检查,分析原因,做出评价。可以采用纵向对比分析和横向对比分析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法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能揭示很深刻的问题,通过同计划指标比、同上年同期比、同历史最好水平比、同地区与国内国际水平比,可以很好地分析经济效益的高低。
(四)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评价方法,就是运用审计评价标准将通过审计查证和分析取得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进行对照、检查,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结论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评价是效益审计的重要环节,是审计结论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和两类方法。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三种方式是指一事一评、局部评价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前两种方式的综合和概括。这三种方式互相补充、密切配合,能够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两类评价方法是指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会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很多时候要征求专家的评价意见,所以定性方法是不能忽视的。而评价中运用的重点是定量方法。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评分法根据各项指标的地位和作用分别赋予相应权数,然后根据指标实际完成情况打分,最后加权计算总分,做出评价结论。这里的权数赋值是关键,需谨慎处理。综合指数法是种动态评价方法,它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多因素组成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变动情况,能概括反映总体效益变动相对程度。综合评分法与综合指数法相辅相成,共同对经济效益审计做出适当的评价。
总而言之,经济效益审计由于其自身特性,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具有综合多样性和融合创新性等特点。我们使用各种审计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收集足量、可靠的审计证据,从而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技术和手段,只要对于采集审计证据有用,我们就可以采用。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是有机整体,是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不能将它们孤立起来,而应根据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和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赵卫中钱红炜)
参考文献:
[1]李平,论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四川会计,1995年第10期。
[2]李刚,试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审计理论与实践,20__年第5期。
篇10
一、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
研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离不开对企业经济效益内涵及企业内部审计一般模式的认识。企业经济效益结果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一系列财务数据,如利润额、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等,但是财务结果是企业进行战略和投资决策,完成生产经营循环后产生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产生过程覆盖了企业运作管理的全过程,与企业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国外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普遍表述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是对使用资源的效益情况从不侧面的观察结果,三者即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总体的本质与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并无区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关注的信息是动态的是相互关联并具有传递性、循环性的,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核的数据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而且还需要综合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非财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才能洞察经济效益变化的内在原因;经济效益审计有时是直接的,突出经济效益的主题,有时又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优化管理流程,最终达到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特点,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有全面的认识。
(一)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在委托理论基础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尽管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对权责、利益的划分、制衡存在差别,但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看,都可以划分为决策、管理、作业三个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职能不同,在实现经济效益过程中的作用、贡献不同,经济效益审计把不同的管理层次作为审计对象,在审计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1、决策层次
现代企业的决策包括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规模、公司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生产经营规划、计划、预算等等。重大战略决策权控制在股东、董事会及经营管理班子手中。实践证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同企业的重大决策是否正确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联系,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应避开的领域。虽然理论上、法规上没有作出限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对决策层次进行审计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够成熟。内部审计同企业决策过程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掌握的决策层次信息也是滞后和不对称的,这种状态自然成为开展决策层次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障碍。然而,也不是说决策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在检查决策是否遵循既定的决策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审计如果发现属于决策错误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可以提出建议引起决策层的重视,研究有关决策的适当调整。此外,在多层级的大型企业组织中,内部审计对下属企业是否存在违规决策事项及授权范围内的经营决策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审计的。
2、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是把企业战略决策和制度、计划变为现实的纽带和桥梁。在大型企业组织中,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总部各职能部门的经营管控和下属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和信息系统主要是由管理层次掌握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离不开各级管理层的智慧和艰辛、精细的日常管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对管理层次的审计中会涉及检查公司规章制度是否有效执行;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是否体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是否存在和有效防范。
3、作业层次
企业经常性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生产经营作业循环后才能产生。作业层次体现了广大劳动者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贡献。作业层次的活动同样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考量,并且会直接影响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结果。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达到增加效益的目标也主要是优化作业层次实现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许多深入细致的检查都同作业层次相关。通过对作业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去发现存在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内部控制的薄弱漏洞,促进完善企业的作业流程,降低作业的资源消耗,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经济效益状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审计
既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和全过程的,那么对它的审计也是必须涉及多方面和全过程的,仅有事后审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我们可以用下图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全过程审计相关的主要内容
企业经济活动在事前、事中、事后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形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基建投资项目为例:这种基建项目的立项,规模控制是否基于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基建项目的具体设计和投资计划是否具有经济性,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关注的重点。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检查基建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是否有效降低控制了基建成本,尤其是在基建项目实施、结算过程中,对工程变更项目造成的基建投资增减变化更需要严格审查,帮助企业在基建结算中核减投资成本;在基建项目完工投产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跟踪审计基建投资的经济效益,检查项目投产后实际的市场反映和具体产出效果,看看项目的投入产出是否和计划的预期一致,具体分析影响效益结果主要因素变化,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建议。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迈向全过程的审计。例如运输行业中,一些企业积极开展了修造船项目、仓储、房地产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审计,有效核减了工程造价、项目投资;有的直接开展了基建项目的营运效益审计,有的把基建项目完工后的效果审计称为“项目后评估,”作为制度性安排进行例行的基建项目事后审计。
当然,企业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审计并不局限于基建项目,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更是具有普遍性,一项生产经营业务的计划、实施,一个业务流程的改造、调整,都会有一个资源是否合理配置,预期效果能否实现的问题。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传递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有效运作,最终会影响到经济效益结果。即使是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也同传统的事后审计有很大区别。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鉴定评价业绩效果,可以对经济效益变化的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水平、先进水平及本期计划进行比较,寻找挖掘进一步改进的关键环节,使下一轮作业循环时有针对性地改善薄弱环节,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水平的目的。
(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结合的效益审计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以财务数据为审计证据,以规章制度为衡量准绳,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合规性审计模式。经济效益审计不仅需要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而且也需要大量非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非财务数据来源于市场客户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生产技术情况,人力资源情况及生产销售过程。这些非财务情况,会直接间接地财务数据的变化,影响经济效益的结果。经济效益审计不可忽视非财务数据的意义,而应该哪些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具有密切关系及其影响趋势和影响程度。例如:企业要获得更多的经营收入,一般都需要扩大业务量,业务量的扩大同稳定、增长的客户群相关,而客户的增长又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分不开,产品服务质量又同员工的素质、生产技术关系密切等等,如此相关性的因果会发现许多非财务性因素。可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产生的非财务数据会提供更多的分析便利,方便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的变量关系。充分重视和大量使用非财务数据进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评价,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审计应当不断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环境下如何选取非财务数据的,逐步建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相结合的系统规范。
对于难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只要能证明与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也应在经济效益审计得到重视,因为这些因素的改善,最终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虽然说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但毕竟还有重要、次要之分,有直接、间接之分。相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存在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我们通常把冠以“经济效益审计”名称的审计项目及通过审计可以直接量化促进经济效益改善的审计项目归类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他同改善的经济效益有关,但不直接产生作用或难以量化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审计项目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例如,我们对亏损企业或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的企业可以直接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寻找扭亏增盈的措施;投资项目在进入正常经营阶段后也应当进行营运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新增投资的效益性;对基建项目成本的审计,对营运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审计,对营销收入的审计等等可以有明确的量化评价,会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也应当被看作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反之,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的审计,虽然最终会有利于经济效益,但直接的审计结果还是加强和完善内控管理,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以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为主,达到主题突出,重点突出,对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的效果,这对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也不容忽视,通过审计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对企业持续稳定保持良好经济效益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以上几方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特点的讨论,我们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可以引出几点结论: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根据内部审计授权范围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
2、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对企业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高度关联性的审计。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以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辅,保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关注。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不同,其审计方法也必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相适应。没有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就象河上没有桥和船,光有过河的愿望也是无法成功到达彼岸的。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研究中,我们认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如何立项,传统审计方法如何改革创新,一些管理工具如何运用等是值得重点研究关注的。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立项方法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如何选择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是审计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年度中实施的审计项目绝大部分是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的,是经企业权力机构或管理层批准后执行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安排也不能例外,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到常规的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
在年度审计计划中考虑安排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需要综合平衡三方面因素:其一是现有企业中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尤其要抓住本企业核心业务过程中对经济效益影响大的薄弱环节;其二是企业年度重点工作中需要审计工作配合的内容;其三是可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资源,即能够胜任经济效益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力量。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有时还需要相关的工程技术专业力量参与。因此量力而行,注重审计效果,结合企业迫切需要选择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才有利达到切实帮助企业改善经济效益的目的。
经济效益审计立项时还应注意突出重点。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次审计不宜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当前最重要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这样审计也会更加深入细致。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可以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化,即对常规性经济效益审计作出制度安排,如基建决算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利润异常状况审计等等。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创新审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成长性的业务之一,,缺乏系统成熟的经验和方法是现实。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传统的财务数据审核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必须运用创新的审计方法才能完成经济效益审计的重任。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运用创新审计方法是多方面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也需要长时间审计实践的摸索和积累,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宽,时时处于动态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限的审计资源如按部就班,事无巨细地检查每一个细节,不仅难以操作而且事倍功半。现代审计倡导的风险审计方法正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首先,审计应在了解企业基本业务和管理状况的基础上,把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和对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环节作为查找风险的重点范围;其次要善于捕捉市场变化,政策变化以及企业内部重大人事、管理体制、制度变化可能给经济效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经济效益面临的风险及时受到重视和应对,经济效益审计也就更具有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和预警性。例如,运输行业中由于燃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大大增加运营成本,缩小原有的利润空间,如何节约燃油消耗,控制成本上升就成为突出的经营风险。审计不仅要掌握分析相关的财务数据,而且应了解业务经营策略、生产管理、降低油耗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可能采取的措施,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控制油价上涨带来的经营风险。
2、广泛使用经济效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就像枝叶和树干的相关、鱼刺鱼骨的相关一样,也是有脉络可寻。
审计通常采用逆向检查分析的方法,先从经济效益的最终财务结果检查分析入手。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财务因素是从收入与成本两大类,收入中又有产品价格、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方式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成本也可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每类成本又有许多明细项目。审计可以从财务因素的变化中找出主要矛盾,然后顺藤摸瓜去了解财务信息背后的业务和管理情况变化,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内在原因。
对于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一般素质而言,相关因素分析中最具挑战的还是能否了解和熟悉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商业模式的特点以及各方面管理的细节。只有充分了解认识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正确把握其内在的关系,真正成为“内行”,才能准确地把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又比一般外部审计更容易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长期在企业中耳濡目染,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有天然的联系,而相关因素的分析是需要在一般了解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化,达到可计量、可推算的程度。
3、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工具的运用
近年来,在企业管术界和实务中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现代管理工具,这些管理工具的运用对推动企业管理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了作用。内部审计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的现代管理工具的运用。
平衡记分卡是一种绩效管理工具。它根据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客户关系、财务结果四方面因果关系,及为企业增值的贡献路径,制定各层面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推动企业各层级协同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平衡记分卡的理念,尤其是其各关键因素的相互关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因素分析是相通的,如果企业实施了平衡记分卡管理系统,就会为经济效益审计提供更好的检查评价平台,针对既定的各关键因素指标,检查实际完成的效果,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为制定新一轮的各层级工作目标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在高度重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改革创新同时,传统的审计方法也不可偏废。尤其是在审核分析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更需要运用财务审计的经验和方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防止在虚假的经济效益结果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层次经济效益审计,那样势必会影响经济效益审计的准确性,甚至会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误导性审计意见。这种审计风险也必须高度警惕并加以防范。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在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增值作用日益增大。广大内部审计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实践,全面实现内部审计的转型和发展。
参考:
[1] 秦晓,《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出版社,2002年11月。
篇11
一、会计审计简介
1.主要特征分析
会计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企业经济交易行为进行有效的核算与监督,以此来使企业高层掌握企业内最为准确的经济信息,从而在企业进行决策时能够为其提供必要的决策辅助与支持,它的计量单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也即是货币,在此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运用一系列的会计审计方法以及相关的程序措施,以保证能够最为真实、准确的反映出企业价值活动带来的效益性、合法性及经济性。另外会计审计还应具有独立性特征,这种独立性既体现在其组织架构及人员配置上,也体现了在工作部署和经费来源上,这是会计审计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必须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保持独立,因此其职能只是监督而不是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其工作过程的客观公正性,在人员配置上也应独立,不能有任何的经济利益关系。另外会计审计工作是建立在科学的审计方法之上的,具有科学性,这一点能够保证审计结果是权威的,是客观公正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审计结果能够真正的反映企业经济运行状况。
2.重要作用分析
会计部门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非常重要的部门,它能够使企业的资金顺利的周转不至于出现财务混乱的情况,但它的工作也需要监督,否则就不会保证会计工作的真实合法,而会计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相当于企业内部的经济警察,通过其监督工作可以及时的找出会计工作中的不足,并促使企业能够不断的对财会管理进行优化,提高其管理水平,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避免因企业内部经济出现问题而阻碍企业的发展。会计审计还使得企业高层能够准确的把握企业财会的真实状况,保证企业内的财会工作能够以正常的秩序运转。在企业进行决策时,如果不能全面真实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则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合理性,就有可能出现经济风险,造成损失,而会计审计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保证决策以真实的财务状况为基础,降低风险,提高经济收益。
3.会计审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制度尚在完善与调整过程中,企业的性质也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而政府的职能不在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中,也不会设计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分配,可以说企业具有高度的自主管理特点,而以往的会计审计所注重的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法律规范,辅助经济管理的作用不太明显,已经不适应当今企业的发展模式,企业需要其起到更实际的作用,帮助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现代的会计审计工作已经具备了这一能力,从这一点上体现了会计审计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当前的企业发展越来越现代化,企业经营也越来越多元化,在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财会管理中出现不足,而如前文所述,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对此过程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完善,帮助企业消除这些不足之处,促使企业降低经济风险,减少损失提高收益。
二、会计审计能从多方面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1.影响途径分析
会计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使其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关键工作,它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如会计计量途径,它能够保证会计计量的准确性、真实性,从而保证企业对经济效益的分析准确真实,并且确立效益最大化的会计计量原则,帮助企业经济实现效益最大化;再者是成本控制途径,通过审查成本控制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分析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帮助企业更为合理的控制成本,提升成本管理水平,进而促使企业降成本提效益;另一途径是财务管理,在进行财务决策时,会计审计能够提供更为真实的财务情况分析,确保企业的财务决策建立在准确的财务分析基础之上,并在财务控制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使企业能够对财务进行有效的控制。
2.提高资金利用率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良好的资金管理和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促使企业保持正常的发展,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及时找出的对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审核其资金利用情况,帮助企业有效的利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最终的结果就是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另外对于资金的管理应当确保资金信息的真实性,而会计审计的经济警察作用正是消除虚假的资金信息,使资金真正的发挥作用,从而保证能够资金高效的流转。
3.维护经济活动的工作秩序
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时,需要采取多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以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权威、可靠工作依据,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的做出调整和优化,使企业经济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比如通过会计审计工作发现企业劳动力消耗过高,则会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消除这一不利影响,为企业的经济活动保驾护航。如果在进行会计审计时工作发现企业物资存在流失现象,则企业会通过会计审计详细了解企业内的物资管理情况,采取提高物资安全性的措施,保护这些企业发展的基础性物资,维护经济活动的工作秩序。
4.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的经济行为需要有效的进行监管和控制,而会计审计工作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经济监管与控制过程中,财务管理可能会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和弥补,就会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并在采购管理、企业管理、生产施工、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产生漏洞,使得企业竞争实力下降。会计审计工作正是发现这些缺陷和不足的有效手段,虽然他不具有管理职能,但它的监督职能可以为企业提供真实的数据,帮助企业克服这些缺陷和不足,从而提升企业整体上的竞争力。
5.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生存的根本就是通过进行企业的经营来获取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越多,企业的发展越快,这与会计审计的工作目的是一致的。企业通过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来部署企业的经营工作,这就需要首先对企业的经营现状有足够的掌握,而会计审计工作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各方面的真实资料,为企业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依据,这样就能保证决策者在对真实数据分析后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三、结语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企业发展速度较快,而且内部分工正在逐步细化和复杂化,这就给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会计审计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审计工作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可以对企业的经济行为有效的进行监管和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财贸学院内部审计课题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报告[J].审计研究资料,1999,S1:2-19.
篇12
二、开展经常性的风险管理审计,评价并改善公司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即识别、确定和度量风险,制定、选择和实施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它包括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实施决策和检查五方面的内容。风险管理是实现公司良好治理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即通过妥善处理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目标,这与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内部审计应将风险管理审计作为经常性审计项目来开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宏观经济形势、微观市场状态、公司内部制度等,结合生产经营和管理实际,对公司风险管理过程各环节进行评价,帮助企业识别、分析、评价及处理风险,促进公司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加公司经济效益。
三、广泛开展内部控制独立审计评价,夯实公司治理基础
与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一样,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负有评价和改进内部控制的职责。《内部审计准则》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特征,决定了它是内部控制体系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对内部控制体系中其他控制的“再控制”。如上述,公司治理程序主要是由内部控制构成和实现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因此,内部审计应广泛开展内部控制独立评审工作,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设计中的缺失环节和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内部控制健全有效,从而夯实公司治理基础。开展内部控制独立评审,一般应做到两点:一是保持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持续监督和评价。二是在横向上要有比较广泛的覆盖面。只有达到一定比例,即审计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才能反映公司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可予依赖。
四、开展多样化的经济效益审计,关注公司治理效果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关注公司治理效果是内部审计的法定职责。所谓“三性”审计,合规性审计的对象是公司经营管理的过程;真实性审计的对象既指向公司经营管理的过程,也指向公司经营管理的效果;效益性审计的对象则是公司经营管理的结果。因此,内部审计关注公司治理效果主要是对公司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在现有审计类型中,经济效益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有关经济活动决策、运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和分析评价活动”,恰好适合担当这一“角色”。当然,经济效益审计也要关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的合规性。
篇13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