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现在的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
1.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在实际设置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2.教育实践类课程单一,甚至脱离实践。比如以教育实习来说,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一次性完成,时间为4~8周不等,多数为6周,内容是教授中学音乐课。学生在实习前由于实践太少,所以仅从理论层次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出发不可能单方面地提高未来音乐教师职业前期的学科教学水平。
3.教材内容单一,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常有必要整改、充实和完善上课的内容和教材等。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有必要和有义务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与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音乐教材,把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新的设想
1.课程设置。首先,需要对技能课进行改革,改变重技能、轻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技能课的学习中,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演唱或演奏几首作品,更应当从理论上让学生们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演唱(演奏),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同效果。只有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了,他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改变以往课程的单一性。就拿声乐、钢琴两门专业课来说,长期以来就是相互分离的,这就造成声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弹伴奏,甚至于不能在钢琴上视谱,而钢琴专业的学生又不能演唱。这种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一种配套的课程,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使二者有机结合。再次,就是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仅仅依赖于音乐学科教学法和普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作为今后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生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学生。最后,就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仅是指舞台实践或教育实习,还应体现在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生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的旁听学习,教师应及时掌握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动态,以及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等。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当前很多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涉猎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更加直观。比如在教唱《龙船调》这首作品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峡江情歌》和《新龙船调》的演唱视频,使学生了解到具有同样音乐元素的歌曲。而且同样一首歌,教师可以提供多个歌手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对比地去看不同艺术家的表演及演唱风格,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3.教学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回课的形式来上课。可以同级学生互相上课、听课,或者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上课,等等,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4.教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应包括戏剧、歌剧、舞剧等与音乐有关的一切门类,同时还应包括音像资料。教材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技能训练功能等。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原则
1.课程结构以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内容创新为原则。也就是说教学要想创新,首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学思维意识敢于创新,思维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做是存储燃料的罐子,教师只是负责给被当做“罐子”的学生灌输燃料,不给他们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革新,弄清对“创新”的认识,教师只有自身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2.课程设置要以紧跟时代步伐、母语文化为本、多元文化并重为导向。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音乐学科与教学艺术结合最密切的科学,音乐教学要创新,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教学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观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应该着重于关注“创新”的发展价值,要看到学生在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使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我们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整体思路要坚持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发展上。教师要转变观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教师要从基础教育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途径,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声乐人才。也使得我们的声乐课适应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稳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高校声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
[5]李津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设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
篇2
篇3
1.1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格与情感的载体与镜像,它凝结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性格。对一个民族来讲,其母语文化音乐,一定意义上就是其民族的标志。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把自己母语文化音乐的传承放在首要的地位,非常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族音乐基础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的在世界文化漂泊,或不可挽救的消失在国际的文化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不了解这些民族音乐,就很难真正了解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事实上,中国的民族音乐已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实践与探索之路。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先生创作的《牧童短笛》为代表的第一首具有民族音乐特点的钢琴作品,至今活跃在舞台上;40年代以冼星海为代表的《黄河大合唱》等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音乐作品一直为我国音乐界和广大群众所喜爱。后,民族音乐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音乐院校和高校音乐系科的相继建立,各民族院校普遍设置了民族器乐专业,开设了民族器乐课,有些高校的音乐系还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种民乐,称“国乐”课。大量民间音乐遗产得到挖掘、整理、传播,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刘天华的《空山鸟语》《病中吟》等。马思聪先生用小提琴奏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思乡曲》,丁善德的钢琴曲《晓风之午》,陈培勋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卖杂货》《旱天雷》,陈钢、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创作的作品仍在舞台上久盛不衰,他们为中国音乐的民族化作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声乐界的郭兰英、王昆、马玉涛、才旦卓玛等演唱的民歌为全国人民所喜爱。舞蹈界也出现了《丝路花雨》《宝莲灯》《鱼美人》等以民族素材或以民间传说为主题的民族舞剧。音乐创作出现了大量的以民族调式为特点的声乐、器乐曲,如施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李焕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等。继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之后,又出现了如《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优秀歌剧的创作与演出,这些将民族化内容的表达方式与西洋管弦乐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作品至今仍在广泛流传,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由于中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受欧洲音乐教育模式影响,以教授西方音乐体系的内容为主,造成民族音乐教育的严重缺失。
1.2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21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创新的需要。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目的。传统民族音乐是一切音乐创新的基础。纵观世界音乐发展史,大凡卓有成就的音乐家、演奏家无一不是在充分汲取和继承本民族优秀音乐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而有建树的。“钢琴诗人”肖邦就是吸收了波兰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的素材,创作出了不朽之作。斯美塔娜、德沃夏克、鲍罗丁、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十分深厚的民族音乐积累,也都是吸取了本民族音乐的营养,强调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借鉴了民族音乐的音调、素材、风格、技巧创作出了经典传世之作。这些作品历久弥新,流传百世,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喜爱。可以说,最具有民族性的音乐,才是最具有艺术生命力和时代性的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有其独特而鲜明的民族特征,在风格、调式、乐器演奏技巧方面都不同于西方音乐,其包含了许多西方音乐中没有的弹奏技术和音乐表现手法。例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就是由二声部五声性曲调的对位而创作出的一首近代中国最杰出的钢琴音乐作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民族音乐的积累和储备,增强学生民族文化历史与情感的底蕴,使学生在与世界其他异质音乐文化的比较鉴赏中,了解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跨文化的、开放多维的音乐视野,广泛吸纳各民族音乐的优长,以母语音乐为基础,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
1.3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音乐专业不仅仅是技艺型人才,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因为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技艺教育,更是一种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民族音乐浓缩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格、情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国抗战时期产生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御外侮、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通过对《组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民族音乐发展奉献自己的热情,它对于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培养其审美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2.1 在理念上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大纲教材和教学方面应形成系统化和科学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极为丰富的音乐,应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的精华和风格编入教材,并将民族音乐作品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安排足够的课时。
2.2 在具体的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教学应表现在各个学科上,如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多演唱一些民歌,观看优秀民族歌剧;在舞蹈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学习一些民族民间舞蹈,或尝试民族歌舞的编导;在和声课上,尽可能多解析一些民族调式;视唱练耳教学中,让学生多演唱民歌或具有民族调式的乐曲;在民族民间音乐课上,让学生充分学习,演唱民歌和戏曲音乐;在器乐选修课上要让学生多选学民族器乐,并建立民乐队,开设民乐合奏课。可以通过举办民族音乐演唱会、知识竞赛、民族音乐文化讲座、中国作品欣赏讲座等形式营造学习民族音乐的氛围,鼓励学生参加中国作品的演奏和音乐会的演出。考试曲目上应鼓励和提倡学生选择民族作品。对课程的设置,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各科目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音乐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师生参加一些民间音乐活动(如歌会、民族采风、观摩戏曲等)。从情感上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兴趣。
参考文献
篇4
(一)生源质量下滑
入校前几乎未受过任何规范的舞蹈基础训练是很多生源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虽然很多学生在入学前会开展一些集训课程,但是短期训练并不能真正获得提高。舞蹈需要身体持续的强软开度与柔韧性,从小开始开发身体,进行训练才有效果。很多学生短时间的集训效果,在假期之后可能已经恢复如初,加之年龄较大,身体的开发程度不大,导致学生的身体条件较差。仅仅只具备身高和五官等基本条件并不能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学者。
(二)课程课时比例小
纵观当下的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可容易看到舞蹈教学在音乐教育专业中所占比例是相当小的。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两次,也就大约两堂课的课时让教师如何发挥课堂的教育功效!如何使舞蹈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仅仅只靠一周的两课时,并且没有其他补充形式的加入,舞蹈的教育功效便无从谈起。
(三)艺术实践的比重不够
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知行合一”,在舞蹈教学上依然要如此。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被安排在每个学期。更好的情况是在有大型演出排练节目时,艺术实践会最大程度上进行。这一系列过程中并没有将艺术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能力来对待。这便让学生除了客厅的学习没有展示和磨练的机会和平台。好的技能能不到练习和施展也是枉然的。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存在很大区别,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将重点放在舞蹈的高技能性和表演性。然而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艺术实践的高度统一为目标,同时有很强的师范性。舞蹈是音乐领域的一个重要展示形式。舞蹈教学,尤其对于高校音乐教育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音乐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声乐、键盘等基本技能,还要有编排舞蹈、策划文艺活动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也需要熟练掌握表达和传授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师范性的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特质。所以,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有计划的实施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是一门专业得到极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舞蹈知识,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性质来合理、科学地设计和安排相应的教学。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每一学期需要学什么、如何学习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方面。首先重在基本功训练,可以在教学初期设置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等基础的、难度适中的舞姿进行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站立形态,提高腰腿的软开度,同时学会如何调节动作与呼吸的配合等。中期教师可以以特色为主,设置如苗、蒙、傣等民族民间舞,感受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和地域风情。终期以技术为主,着重教授舞蹈编舞技法。要求学生掌握空间的运用,点、线、面的关系等编舞的基本知识,然后利用所学舞蹈素材、知识和对舞蹈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舞蹈组合或创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艺术实践
说到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我们发现,很少有同学能有实践机会,最多就是在学院的某些演出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机会,但这也只是针对少数学生。艺术实践并没有在全体学生中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中的基本技术技能知识,更应该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并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学生表演的机会多了,上台的次数增加了,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积累舞台经验,同时也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足之处的重要形式。
组织艺术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以班级的形式开展各种循环演出,到各种机关、学校、企业进行慰问演出。同时也可以组织各种舞蹈团体,在校内校外进行舞蹈表演,进行相互交流学习。通过各舞团的学习、交流和相互创作,可以不断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这也就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表演自信心。总之,加强艺术实践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并为舞蹈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5
(二)教学模式与资源滞后
当下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沿袭旧有的钢琴教学模式,注重技能的教学,而在教学的理念、课程内容的丰富设置、文化修养、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方式的合理化上缺乏突破,不能满足多变的学生教学情况。同时教学的设备也较为老旧,虽然有部分的更新,但是并不能在设备得到充分全面地引入新装备,从而教学资源在数量上和品质上都有所缺乏。
(三)缺乏教学理论体系
在教学内容中过分的重视钢琴表现的技艺,忽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对钢琴全面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建设。对于钢琴相关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缺乏有效地教授,学生们更多的只是纯技能的钢琴演奏者,而缺乏对音乐本身文化内涵的体会,同时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也较大,缺乏有效全面系统的教学,教学缺乏科学性。
(四)教师资源匮乏
学生钢琴学习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不仅要懂得钢琴技术的表现,对于钢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相关的文化也要有深入的了解,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底蕴,让钢琴教学不仅仅是技术教学,更多的是艺术欣赏力、表现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而现有的教师资源十分匮乏,一个老师需要教授大量学生,没有办法达到精细化教学的效果。同时由于音乐专业的人才就业渠道逐步广泛,特别是我国艺术领域蓬勃发展的今天,因此较少的高端人才愿意在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导致学校的师资水平发展有限,教师队伍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应对策略
(一)完善健全教学大纲
让钢琴教学相关音乐艺术学习内容进行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让钢琴的技术、技巧、理论、文化知识、艺术修养教授进行有效的综合整理,加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科学的按照教学分级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安排,将不同阶段学习的目的、重点进行有效的拟定,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同时要兼具学生整体的钢琴基础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科学化改善
对于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进行大课堂的机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学成就业方向考虑,专业教师除了为学生科学地讲述钢琴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及形成学生规范、正确的学习能力外,更应该把钢琴教学法渗透到课堂中,不仅要会学、会练,更要会教。对于学生的个体情况,要进行学生水平的评估,而后进行小组划分学习,让水平一致的学生进行小组个性化学习,除了针对学生能力的弱点进行有效的弥补,还可以在课堂中安排学生互相教学,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拔高教学,让其钢琴演奏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升,符合其自身对个人钢琴能力提升的要求。避免笼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于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进行大课堂的机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讲述钢琴学习的基本性方法,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能力,做出高校钢琴学习的基本任务要求。
(三)强化钢传统钢琴教学优势
钢琴教学的传统教学有着诸多教学优点,因此需要吸取精华予以继承。要强调学生节奏感、歌唱艺术、记忆力等能力的培养。基础的节奏感训练需要贯穿教学始终,要让节奏感具有伸缩的灵活特性,在作品学习之前要注重对其拍号的全面掌握体会,充分理解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钢琴主体所应该表达的意义。懂得音乐作品的旋律,其音调的走向、情感表达的波动等,指导学生懂得钢琴歌唱旋律的特点以及情感因素,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加表现钢琴音乐的情感表达。强化学生的视听、逻辑和动作的记忆力训练,对节奏、音等技艺进行强化训练,可以加入短句的模仿歌唱来帮助其记忆力训练。
篇6
在这方面,我们从加强音乐教育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角度,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上,增设了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程(以下简称“三课”),并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一、办学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专业“三课”的具体设置
我院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充分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表演和创作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这“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音乐专业中,这三种能力既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有所侧重。与此相应,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是在求得三种音乐能力的共同发展中,对音乐教学以及相关的科研能力给以特别的重视。概括地讲,就是培养能教、能讲、能写,具有较为全面音乐素养的音乐教师。
但是,在以往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并且只有36课时、2学分。不仅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由于在专业意识上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倾向,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堂。因此,为了适应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通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育学科与课程建设而达到这一目标。
在这方面,我院自2004年5月起,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变原来只设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36课时、2个学分)的状况,增设音乐教育学“三课”,并从2004年9月正式开课。
在新修订的音乐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音乐教育学“三课”都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来设置。由于这三门课程呈现的是音乐教育学学科三层面的基本框架,因而使课程的学科性和专业性更加鲜明。
“三课”的开课学期和学时数、学分分别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为一学期、36学时、2学分;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两学期、72学时、4学分;音乐教学法课程为两学期、108学时、8学分。我们这样设置,既体现了对学生音乐教育学理论修养与音乐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强调了对学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我院的音乐教育学课程与通识性教育类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时总量中已占20%,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同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明显改变了以往这个专业中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非常微弱的状况。
“三课”的设置,反映了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基本的、互有关联的三个不同层面。这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其中:
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体系的和历史的两个方面。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理论中结合对音乐教育的实践进行研究而产生的、尤其与音乐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音乐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编创)和课程理论两个方面。这类理论的学习,不仅包括对各种音乐教学设计、编创的理念和相关课程理论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充分关注音乐教学的实践。
音乐教学法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言,包括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构成音乐教学能力的基础,只有同时具备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案例的编创能力、音乐教学行为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才称得上具有完整的音乐教学能力。
“三课”中的每一课,都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音乐教育学理论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在总学时量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实践”和“训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有倾向性的。这方面,不同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实际情况来安排。“三课”所呈现的,实际上是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与学科实践最基本的三层结构,因此,“三课”实际上具有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实践
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涉及到教材与讲授内容、师资培养和教学人员安排、教学组织活动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原有基础的薄弱,无论是在教材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原有的教材和师资素养,都较难很快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三课”的实施,必然会面临着一些困难。因此,如何组织教学,将“三课”实施下去,成为我院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我们一方面在教学资源方面广泛学习和利用近些年来在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已经形成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以及教学经验,同时采取边实践、边锻炼、边提高的方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师与学生随着课程的展开而共同成长。我们主要的做法是:
1.先行完成“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除了已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关内容的制订,目前并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况且,要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是,“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并非没有基础。事买上,无论是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还是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新教材,这方面可供借鉴、使用的学科研究成果,还是相当多的。
例如,就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而言,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所包括的有关中外古今各类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法规史料汇编,就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的讲授提供了很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有中国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国际上有代表性音乐教育体系等教学内容。该社出版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也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教学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研制的《音乐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课程标准解读本以及各种相关的通识性新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甚至包括《音乐》新课程教材和《艺术》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教学案例设计,都可以作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授课学习内容来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的讲授内容与资料范围主要包括对音乐和艺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这门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的主要区别是,它是对音乐教学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虽然这方面的学习也要结合音乐教学的实践,但所举的例子仅仅是说明性的,并非如音乐教学法课程那样主要是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过程的实际演习和训练。
在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中,大量《音乐》甚至《艺术》新课程教材中以音乐为主的教学案例和评析,以及在基础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多种教学案例,都可以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学法》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演练以及观摩,并参与其中分析、评价等,掌握多种类型的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这些具体的实践,也会反过来对音乐课程和教学的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
随着教师驾驭“三课”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科研能力的提高,我们准备通过一、两轮的教学,最后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
2.“三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与具体实施
在“三课”的实施中,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的讲授与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在实践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的课程学习。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讲授时,注意概念的解释和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对讲授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并展开一定的讨论。
②某一项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通过对一个专题研究成果的了解,展开课堂讨论,形成一定的认识。
③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评价。主要用于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其教学特点是,虽然不直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演练,但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这类课程的设计及其优点或不足进行分析、评价,甚至对其进行改进,提出有自己想法的、新的设计方案。学生也可以将学习扩大到教学观摩以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活动等方面。
④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和演练。主要用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某一教学案例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演练。可以分组、分地进行(甚至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上课的资料、材料作一定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一起分析、讨论、评价。也可以将学习活动扩展到中小学音乐课堂。
我们在“三课”的教学实践中,更为重视对学生编创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从某一教学案例甚至某一教学单元的设计和相应的教材编创,直到教学内容的演练和实际呈现、教学评价这一过程的各种能力。
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初步了解并实践从教材的研制、编写到编课、做课的各种工作,从而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师、教研员、教材编写者乃至教育改革者所做的各种工作,从而形成初步的、系统的音乐教学和教材、教学案例的编创和研制能力。
为此,在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结合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实施,专门分设了讲解课、创编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
在讲解课中,每位任课教师可以分别选择《音乐》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来讲解(还可插入一些《艺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各套教材的讲解要求有系统性,重在分析,把握整体。讲解中要结合并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讲解中,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
编创课是以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创编。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通过编创课,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编创模式和设计方法。
在编创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案例或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立意,利用各类工具书、专业书等查阅和搜集各种文字、音像资料,增长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在编创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以及如何上课。对这些设计,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在完成编创课和说课之后,学生进行做课和评课的教学活动。各小组以班上其他同学为教学对象,以自己编创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演练。可以自己做课件、展示图像资料,以及准备相关材料。每个组花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做课以及评课。若是两个以上的教学案例设计,可以花两节课以上的时间来做,视需要而定。各小组在做课后,都要让其他各组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主要从正面给予肯定,也可以提出教学建议或指出某些不足。
三、“三课”的成效
我院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实施,目前已初获成效。这些成效集中体现在学生学习能力、科研成果、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并在其他方面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良好教风、学风的建设等方面。
1.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我院,“三课”的实施已成为音乐专业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并且无形中还带动了其他专业学习的提高。老师们反映,上“三课”的师范班凝聚力增强了,其他班原来只重视音乐表演技能的同学也到院里来要求给他们开设“三课”;作曲课教师说,这个班的音乐创作能力是最强的,他们还专门开了原创作品音乐会;学院领导也说,这个学期,从学生的眼光中,从学生的招呼中,看到了学风的变化,看到了自信。
2.促进教师科研水准的提高
围绕“三课”的教改实践,我院组织了由六位教师组成的音乐教育学“三课”教学小组(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研室)组织和承担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和加强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师资的教学能力。最近我们又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所,参加“三课”教学的师资不仅有音乐师资,还有美术的师资。有两位教授不计报酬,完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这项教学改革的实践,既促进了教学,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我们在实施“三课”后不久,便连续成功申报了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为研究内容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及其他科研课题。任课教师的科研水准及其成果也明显增加。我们的教师还承担了与新课程改革直接相关的部编艺术教材的撰写。
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三课”开始实施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三课”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对每一门任课教师都是一次新的锻炼。在音乐教育学“三课”实施的初始阶段,为了使每一位教师能对其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都得到锻炼,因此,在第一轮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三课”中,都要在其中一门课担任一定课时的教学任务。现在,进入第二轮教学后,任课教师已经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长,形成个人的教学方向。
随着课程的发展,课程教学也越来越有序、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三课”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熟起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师资培训的效果。在“三课”中运用的一些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甚至被有的教师转用到其他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去。
在实施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同时,学院比过去更加强调了音乐技能的学习。我院音乐技能的基础课程,到三、四年级的限制性选修课,已做到一对一上课。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钢琴一系列教学音乐会,也随之举办。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学术规范的建立到质量的提高,在校内有目共睹。“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得到了体现。因此,“三课”是在音乐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并显示其成效的。
①指2004年4月在大连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
②见会议《论文集》第16页。
篇7
Common Case Studies on Vocal Teaching of College Music Education Majors
FAN Ping, LI Xiaoliang, SHENG Ruiqiang, HE Chunliang, LIU Lin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Xi'an, Shaanxi 710061)
Abstract Teaching case stud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majors to study vocal music education teaching case, and take vocal quartet and music aesthetic courses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vocal music teaching as teaching case, the study includes preparation stage of preparation,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after-school feeling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vocal majors; quartet courses; music aesthetic
1 高校音乐教育研究声乐教学案例的必要性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记录和叙述,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的难点、重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还包括对整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思考和总结。教学案例记叙的不仅仅是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记录伴随教学行为而产生的思考和感悟。教学案例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困惑、矛盾、产生的想法、解决困难和困惑而产生的思路和对策等。
研究高校音乐教学声乐专业教学案例,可以帮助音乐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正确地认识声乐教育在整个音乐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声乐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促进高校音乐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本文选取了对声乐教育来说非常重要的重唱课程和音乐审美课程为例进行声乐教学案例研究。
2 重唱课程教学案例研究
重唱是声乐的演唱形式之一,重唱教学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唱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个人声发出的歌唱旋律叠加起来,并对叠加进行深入发展的一种声乐体裁,叠加的法则一般要遵从多声思维的法则。重唱在声乐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利用和声的技巧,使得声乐更加立体化。
在重唱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理论上了解什么是重唱,并通过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学生了解重唱的组成,掌握重唱中各声部的特征。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学生才能将重唱灵活运用在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中。这就要求在声乐课上,要提高对学生嗓音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声音运用能力。
在重唱课程上,笔者安排学生从简单的曲目开始练习重唱。在练习一段时间简单的重唱之后,可以给学生加入一些当前流行组合的重唱曲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去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在重唱训练中,要着重加强培养学生对声音的运用,包括声音的节奏、音色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音乐想象画面,甚至要求学生根据曲目表达的情景来进行表演,锻炼学生的形体动作。课程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曲目逐渐过渡到难度较大的重唱曲目。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要学习怎样去分析作品、怎样进行人物塑造,还要去训练多种形式的重唱和舞台实践。此教学案例的难点在于怎样引导学生练习重唱中的声部平衡,培养学生控制好声音和音色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声音和其他声部之间的音准关系,那么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也会提高。
通过重唱课程的教学案例研究,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与诸位教师分享:(1)教师应当勇于突破传统课堂,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实践,教师只起到引导和辅导的作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在声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或者表演与演唱结合起来。舞蹈与演唱的结合可以达到歌和舞相互渗透的作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艺术氛围。这对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针对舞蹈方面的气质、风度、形体、表情等给予指导,这样的教法也比较生动。(3)在进行重唱教学时要因材施教。专业音乐学校对声乐系学生的要求包括学生要建立自己的歌唱声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而重唱是需要学生互助协作的演唱形式,更应当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
3 音乐审美教学案例研究
声乐是一种和美有关的艺术,她表现美,创造美,让观众感受美。声乐能把人的歌喉、音乐、语言、文学融合为一个整体,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赏者,都能从声乐中获得美的愉悦。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11页)也不可忽视。
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该用心挖掘声乐的美,做好充分准备。在选择给学生用来练习的曲目时,也不能只注重呼吸、发声等技术训练,应该选择能让学生在旋律流动中更容易感受到美感的曲目。选择曲目时也要注意该曲目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审美价值。在最后的个别训练辅导备课环节,教师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嗓音个性,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教材,要注重培养学生演唱风格的多样化,保护学生的个性特色。
课堂教学以教师范唱为开端。教师先准确、完整地将歌曲演唱一遍,要注意演唱的时候必须感情充沛。范唱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样板,也使得学生通过聆听获得艺术的享受。范唱除了增加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有助于树立教师的职业形象。所以在音乐审美教学中,笔者将范唱作为教学的开始环节。在范唱结束后,教师应当对歌曲加以介绍,包括歌曲的创造背景、表现手法、风格等等,使学生的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歌曲的美感。
在接下来的学生练习中,要引导学生以审美为基础,不断地琢磨、理解、记忆。在练习中要注重带领学生从易到难。先从简单的音阶练习开始,慢慢进入带词练习,最后再到完整练习。
学生达到流畅演唱之后,课堂进入下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去整体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启发学生领会歌曲的内涵,感悟作品的风格。启发学生抒发自己对歌曲的审美意境,进行创新演唱,对模仿演唱做一个提升,从在歌曲中感受美上升到从自我感受美的境界。
通过音乐审美教学案例研究,笔者发现,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在声乐课上教师应当通过运用范唱、艺术处理、教唱、伴奏等等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中饱和的情感,由此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4 总结
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记录、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教学案例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研究声乐教学案例的必要性,并以重唱课程和音乐审美课程为例进行声乐教学案例研究,重唱课程和音乐审美课程都是声乐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研究了相关课程备课阶段的准备工作、课堂实施过程以及笔者课后得到的感悟和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社科专项)“声乐教学常用案例研究”( 课题编号:2013JK0508)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彭勇军.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26-127.
[2] 吴晓.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滞后的原因与对策探究[J].北方音乐,2011.4:85-86.
篇8
一、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办学模式多元化
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它更偏向于多元化发展,能够满足不同人才的需求。比如国际联办模式、国内协作模式等,它的形式更加多样,让音乐人才能够享受到音乐带来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除此之外,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也可以吸引更多音乐人才,让他们将精力投入到音乐教育中来,为社会培养出音乐人,也可以提高民众的整体音乐素质,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二)教学内容实用性
院校在进行音乐人才培养时,其教学内容更加实用,能够让音乐人才掌握更多应用性教学方法,并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帮助其发现生活之美,只有提高音乐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才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和学习音乐。当前我国大部分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提高教学内容实用性,能够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其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三)教学与艺术并重
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重视教育与艺术的结合,高校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从艺术角度出发,掌握更多理论与应用性的音乐知识,以满足我国实际音乐教育人才需求。比如在开展《江姐》这部音乐剧时,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演唱技巧,同时还要对表演人物进行创作,做好与其他同学的配合,逐步提高音乐艺术修养。只有将教学与艺术并重,学生才能突破自我,学习到更多与音乐相关的知识,为今后我国音乐教育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模式
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把握,在上述基础上构建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将音乐知识与音乐能力结合在一起,将音乐教育与音乐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效益的全面改善。上述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合理把握音乐教育需求,在上述基础上合理设置多元化教学体系,如多媒体音乐教学模式、探究式音乐教学模式、合作交流音乐教学模式等,全面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知识及音乐内涵,提升自身的音乐能力,这对学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模式
随着新时期音乐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音乐课程已经出现了本质上的转变,开始从单一性教学体系转变为多元化课堂内容,包括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本乐理、音乐技巧、乐器教学等,涉及多项内容。在对上述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音乐教学需求,在上述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针对性教学结构,从而全面改善课堂教育与课堂内容之间的融合效益,实现教学质量的优化。笔者在乐器教学的过程中就依照唢呐、笙箫等教学的差异设置相应的教学演奏环节,让学生对乐器发声状况进行对比,通过对照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乐器发声的特征,认识乐器声音的特点,在实际过程中研究不同乐器之间相互配合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对乐器的认识,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乐器的应用能力。
(三)实践模式
实践是检验知识掌握状况的重要途径。院校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对实践内容进行全方位把握,要在音乐教学基础上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身音乐知识的不足,加深对音乐知识的印象,锻炼自身能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与鉴赏,使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歌曲中了解音乐与文化间的内在联系,并大胆地引入现实社会中音乐元素让学生进行剖析、对比,了解音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完成上述内容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音乐创新,在自身的生活经验及生活阅历基础上自己谱曲或对一些经典的曲目进行调整,让其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从而将自身的音乐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实际创作过程中,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和统一。结语综上所述,相关院校在开展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建立不同的模式,这样才能更好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今后音乐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在制定有效培养模式时,相关人员需要从教学、课程、实践、管理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音乐人才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掌握更多教学知识,在今后的课堂上满足学生音乐学习需求。除此之外,院校也要做好人才培养交流工作,学习其他院校丰富的办学经验,提高音乐人才培养水平,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我国音乐教育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兰.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音乐时空,2015,03.
[2]靳君玮,李雯钰,杜元媛.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15,08.
篇9
文化素质能力模块的课程主要体现对“人”的全面塑造,这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我国加入WTO,本国的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与经济全球化同行,而在这种极具竞争力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大众、普及教育决定了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素质却相对较低。而广泛实用的人文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管理、法律、文化、市场等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今后的“成才”打下基础。因此,在文化素质能力模块中不仅开设了传统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历史”、“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还开设了紧跟社会形势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形势与政策”、“生活与哲学”,以及根据学生们的专业特点开设的“音乐鉴赏”、“舞蹈鉴赏”和“美术鉴赏”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同时,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备的能力模块。
二、岗位专项能力模块
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我们在岗位专项能力模块中强调突出师范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经过三年或五年(我校音乐教育专业有高考招生的三年制和中考招生的五年制两种,以下简称“高招”和“中招”)的学习后,要“能说”、“能唱”、“能奏”、“能写”、“能教”、“能编”、“能导”,也就是说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必须全面均衡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小学音乐教师或者社区、文化馆、专业团体等相关单位音乐指导教师的职业要求。该模块的课程设置除了“声乐”、“钢琴”等专业核心课程和“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以外,还加入了体现民族化和多元化的课程,如“传统音乐与文化”、“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安徽民歌专题”。另外,在进行“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配以讲座形式专门向学生介绍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先进音乐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发展学生的专业方向,培养“一专多能”的职业人才。学校高招音教专业在一年级第二学期、中招音教专业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实行教师、学生双向选择方向教学,鼓励学生在毕业前参加安徽省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的技能考试并获得相关资格证书,如美声唱法演员、民族唱法演员、流行唱法演员、芭蕾舞演员、钢琴演奏员、弦乐演奏员、琵琶演奏员、二胡演奏员等。拥有“双证”资格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必定大有裨益。可以说,岗位专项能力模块是整个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专项能力。一方面,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突出师范性、民族性和多元性;另一方面,还兼顾到市场的需求进行方向教学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并努力为学生创造获得双证资格的有利环境。
三、群集职业能力模块
群集职业能力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其职业领域各个岗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能力模块大多都是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岗位定位密切相关的课程,以适应学生毕业后的转岗和自由择业、继续升学的需要。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04年,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占整个高等教育的47-48%;2007年,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学生人数比达到了1∶1;2008年,高职高专学生比占到了51%,第一次超过了本科院校,截止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6000多所,年招生规模达到110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3000多万人。另据2010年《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在安徽省19个专业大类中,在校生数量前5位的就有文化教育大类,人数为52751人。以上几组数据让人兴奋的是中国的职业教育确实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不禁担忧这样大规模的招生,每年会有相较以往更多的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每所高职高专院校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因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就业。面临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可以选修课的形式或者课余时间开设相关紧缺专业的第二课堂,并设学分,学生通过专业考核颁发相关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近年来,我们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以及创业培训、特岗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培训等一系列短期培训,帮助学生实现转岗就业;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增强其竞争优势。我校与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达成协议,自2005年9月起,承办二学历本科教育,学校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设二学历课程,学生修完全部课程,通过考试便可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国民教育序列本科毕业证书。我们还积极鼓励音乐专业应届毕业生参加“专升本”考试,提升学历层次,据调查,学校2010届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有18.4%顺利考上专升本。另外,学校还与日本、新西兰、菲律宾、美国等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的教育,学生可以轻松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
将上述三大课程模块进行内涵分析和关系解读,可以看出文化素质能力模块是支撑职业型人才培养能否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岗位专项能力模块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和关键所在;而群集职业能力模块则是学生转岗或继续学习的必备要素。这三个课程模块的关系就像一架三角钢琴的琴腿般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筑起稳定的课程体系,任何一方的失衡必然会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平衡。因此,还需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把握这些课程模块健康实施的要素。
(一)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校园文化
在文化素质能力模块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枯燥地灌输理论知识,而要注意更新教学方法,并以必需、够用为度安排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校园百家讲坛(由学校的人文系教师或者学生轮流以讲座形式开讲)、法律知识辩论赛、英语沙龙、校园文体科技节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二)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就业导向
1.专业汇报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绝佳平台,通过专业汇报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有利于推动专业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则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地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们在平时更加重视专业实践。学校音乐教育专业自2008年以来坚持新生入校后必须举办专业汇报,此后每学期举办各方向的阶段性专业教学汇报,学生毕业前举办毕业汇报演出。另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型演出、专业比赛,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篇10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善方法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音乐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热潮,其中明确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科学一个重要的内容,提倡全面推动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在课程设计及教学体系上进行相应调整。
二、改革声乐教学内容
1.加入声乐教学法课程。就示范学生而言,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演唱能力较强,但是,普遍存在教学技能差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声乐教育在课程开设方面可以加入教学法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学科的实用性,在日后从事教育工作中就能够很好地应用。声乐教学课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心理教学法、示范教学法等等,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2.加强理论课程教学。很多学生缺乏对发声器官和发声原理的认识,导致在课堂上处于模糊状态,不能完全适应声乐学习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加强理论课程教学,增强生理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嗓子,如何调节身体,男女生发声的原理等等;同时,还要开设声乐心理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让学生学会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用最好的心理状态来学习。
3.强化声乐教材的编选。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只有好的教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平,教材的选择主要指曲谱教材、声响教材以及文献教材三方面。要选择有合适曲目的声乐精选集,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程度,符合大纲的需求,还要考虑声音位置、气息控制、音色控制等各方面的问题。
4.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在高校声乐理论教学改革中,不得忽视艺术实践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多多进行技能实践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勇敢地站上舞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月汇报的方式举行演出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演唱经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站在人前演唱,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或艺术演出活动,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演唱、组织甚至是编导的综合能力。
三、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改善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主,教师是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协助者,与学生共同进步。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实践性等。要尊重学生,要积极促进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意见、尊重学生想象力;要让声乐教学更好地贴近生活,师生之间要多多交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用兴趣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树立“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声乐的学习是一种艺术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心灵与身体的配合,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集体智慧的结合。声乐的表现形式除了独唱外,还有重唱、合唱等,都是需要学生们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合作能力,在合作过程中提高唱功。
四、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音乐教学专业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改善自身的学习方式,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1.正确认识三种唱法。目前,声乐演唱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尽管划分标准存在异议,但是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对于这三种唱法,学生们也有自己的意见,但是无论哪种唱法,学生们都要有正确的观念,不排斥其他观点的存在,要在不同的唱法中寻找到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加以不断利用。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学习的最佳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寻找到有价值的课题,对学生的研究方向进行引导,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上帮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教师和学生是合作共同体,学生由于专业知识能力的有限性,教师要多提出意见,帮助学生进行逻辑分析,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报告,并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合理评价。
五、完善声乐教学条件
声乐教学中除了教师、学生的因素外,教学设施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良好的教学条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运用到实践当中。
1.硬件设施的完善。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师抽象的表达不能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但是如果有一台多媒体电脑,加上一个音频软件,学生就能很直观的分析声音,教师的教学也会变得容易很多;如果再有一台摄像机,学生就能通过它看到自己表演的状态,知道如何进一步的提高自己,查漏补缺,在这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能力。
2.建立完善的专业研究机构。学校成立研究机构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研究机构中进行研究和讨论,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篇11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逐步与各门学科各门课程进行整合,使所有学科及课程步入了信息化发展轨道。如今,网络新技术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已经非常广泛,利用网络及时获取信息和知识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学习方式之一。在互联网技术最先兴起的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已经使美国高等教育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大学在教学中注重运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网络建设和教学场所的现代技术装备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网络技术在教学模式上的运用也非常突出,如美国排名前十位的曼哈顿音乐学院就以丰富的世界顶尖网络信息资源和强大的远程教学系统而闻名。旧金山艺术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音乐学院等著名院校都开设了远程在线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其他地方院校如肯塔基州立大学,在网络课程教学中专门开设了具有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特点的非裔美国人音乐专业。
国内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网络课程开发与教学平台建设的讨论与实施也在持续进行中。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国家重点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各高等音乐院校及师范类音乐院系相继开设网络课程和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大部分已成功申报国家级或省级各类精品课程。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如首都师范大学《钢琴》、《音乐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基础钢琴》等;省级网络精品课程如浙江省本科高校精品课程《基础钢琴》,河南师范大学省级精品课程《钢琴》等;其他如获得教育部首届全国网络课程大奖赛二等奖的暨南大学《外国音乐欣赏网络课程》等。同时,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或音乐网站等在此方面也有一些研究与成果,如中国音乐教育网、天天艺术教育在线等。音乐类网络课堂及网络学习平台的出现得到音乐教育界广大师生及音乐爱好者们的广泛赞誉,为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从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作为带有区域化教育特征的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成果寥寥。以湖南省地方高校为例,目前仅有吉首大学《钢琴》《声乐》、湖南文理学院《音乐欣赏》及怀化学院《声乐》4门省级精品课程。虽然其在提升教学质量,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等方面已取得积极效果,但并没有发挥地方高校自身与生俱来的区域化办学特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011年4月14日-15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办的“2011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暨数字校园十二五规划研讨会”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大会指出:“教育信息化不是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搭建一个科学的框架结构,能够按照信息化本身的要求,按照信息化的目标为教育服务,用全新的理念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颁发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因此,如何在保持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自身办学特点的同时,在原有“集中式”教学模式中融入“开放式”现代化网络信息新技术,在国内外各大学成功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经验中整理并总结出符合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且具有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区域化办学特色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新思路,使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更新和发展,音乐教学的形式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艺术表现的自由度更大,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系统而又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而为新时代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一条创新之路,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
二、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教育传播学认为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与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实质。它综合了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揭示了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对传统教学模式及网络信息化教学均具有指导意义。由此看出,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可以极大的缓解地方高校扩招与教学质量日益突出的矛盾,同时大幅度的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视野,丰富原有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标准。
作为具有区域化办学特点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现实条件下,应以以原有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方式为基础,以自身专业特色为条件,结合新的技术条件与网络课程教学手段,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逐步进行改革与实践,并最终实现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模式的信息化。针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区域化办学特色的拓展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办学特色方面,相对于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及高等音乐院校,具有本土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目前,一些地方院校根据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相继开设了具有自身地方民族性区域化办学特点的地方音乐课程,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侗族大歌班,泉州师范学院的南音演唱传习班,新疆艺术大学的木卡姆学习班等。这对于传承地方音乐文化,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网络信息新技术的今天,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根据自身区域化办学特色,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所具有的资源开放性、教学交互性等特点,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努力将具有自身地方音乐文化特点的教学内容从单一的课堂传授,逐步向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拓展,不仅有利于教学资源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共享,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为树立自身办学特色和宣传地方民间音乐文化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变
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相对于国内外高等音乐专业院校而言,从生源数量、教师规模及就业方向等方面均占据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相当大的比例,在受教群体的广泛性与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实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集中于大学在校就读的应届学生及部分函授、进修类学生。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可借助网络课程等信息平台技术手段将此优势进一步扩大化,将受教群体扩展为可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进行专业学习的所有人群,如在校其他专业学科的音乐爱好者、中小学音乐教师、地方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音乐爱好者及偏远地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等,并通过网络选修、远程教学、视频考核等方式,使各个层次的受教对象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程度的教学内容。
3、专业教学内容的革新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网络课程作为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界面新颖且形象直观的交互自助式教学模式,对体现音乐学科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效率效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由于其开放性特征,教师能够即时的增加新的专业教学内容,从而保证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最新最快的发展成果。例如,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王晓坤主持的省级网络精品课程《钢琴》,其课程网站上除了在教学大纲、教案、网络视频、课后习题及互动交流等方面体现其专业教学内容,还在下载园地及学习资源等板块即时更新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钢琴作品链接、钢琴演奏技法部分参考教材链接及国内著名钢琴教育教学网站链接等,以供学生下载并自主学习。
篇12
著名的美国小提琴家海菲兹在《我怎样练琴》中曾说:“一开始我是在感受这首曲子,我把这个过程比喻为动脑的过程,接着在练习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我把这看做是动手的过程。在熟练这首曲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过程还是完整地感受出曲子的整体思想,而不是练习弹奏的动作,她说,事实上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体会和感受,只要抓住了本源,就会对这首曲子精通。”
钢琴教学要重视动手练习以前的思维活动,要做到心知肚明就必然要对关系到教学各个方面进行不同深度及不同层次的研究。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句话在钢琴教学前的思维活动中尤其重要。对待一个作品,首先要对其有清晰的认识。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弹奏钢琴是需要心理、生理及思维互相配合互相协调的,如果有不当的思维认识将会严重影响到弹奏的质量。其次,需要在钢琴教学前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分析清楚,抓住主要问题一一解决。例如有的学生感觉自己“视谱慢”,对待这个问题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解决乐理上的问题。对谱面上的一切音符、谱号、节奏、节拍、断音、句子、连线、休止、段落等都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要做到看会看懂看精。乐理知识作为钢琴演奏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第一阶段掌握,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其他成绩都是不可能获得的,只有基础打牢固,才有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第二,要解决对键盘的熟悉问题。要做到多练习,从实质的钢琴到心中的抽象的钢琴具象,要做到心中有琴,这是需要经过一番勤学苦练才能达到的境界,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做到熟能生巧就可以了。高校教师在教授学生键盘练习的过程中,要教导学生一定要下苦功练习,因为提高键盘的熟练程度是没有任何捷径的,没有任何人天生就有这种熟练度,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艰辛的练习过程,只有在思想上早做准备,才能应对冗长枯燥的练习过程。
第三,要解决对钢琴工作方式的认识问题。一个良好的视谱不是按单个音符读取的,而是将音阶和弦等相对完整的音乐组织形式作为一个工作单元。按单元的方式一块一块地摄入,眼睛要看得快不是只看单音而是整个小节地读取。眼睛要始终走到手指的前面。大脑有迅速把握整体结构的能力,采用整体单元式的读谱方法。这样认识清楚以后,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自然视谱能力将得到飞跃式的提高。视谱能力也是在不断的锻炼中积累出实践经验之后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熟能生巧,在熟练了之后,看琴谱的速度就会加快很多,也就会在演奏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第四,解决手指的技能问题。手指的技能是为表现音乐服务的,没有良好的手指基本功技能就谈不上完美音乐表达,所以对手指的基本技能和有关弹奏的技巧要正确认识、分析、总结、提炼、掌握,从而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样弹奏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手指的技法,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不同的方法,这不是靠语言教授就能完成的,学生一定要靠自己的勤学苦练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
在钢琴教学的前期,良好的思维活动是根本,娴熟的弹奏技能是前提,只有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才能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的技能。高校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在钢琴练习之前首先必须充分掌握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基调和深刻内涵,要在不断的情感体验中逐渐掌握每一首曲子中的内在思想。此外,还要在乐理知识,键盘的熟练程度,手指的熟练程度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钢琴演奏的时候抓住作品的本质,获得成功。作为高校钢琴教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深知这些在钢琴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经历的每个重要的步骤,只有学生懂得了其中的定律,才会更加努力地完成,争取新的胜利。
二、教师要深刻认识作品对钢琴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钢琴教学中教授作品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致地研究作品内部的音乐构造与感情基调,一方面了解作曲家的人生观、生平、艺术观和思想,作曲家的气质、性格及艺术修养,了解作品的直接写作动机和目的,作曲家创作时的心态、思想感情,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历史特征、社会特征、文化背景、风格特点,等等,认知作曲家当时的明显意图,充分尊重作品的历史性。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学习聆听研究作曲家写作的所有东西和音响资料,认真体会和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对作品音乐、音乐形象、语言、音乐风格认真地研究分析。学会直接感受音乐语言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演奏中自然、由衷、朴实、真挚、热情饱满畅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俄罗斯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兹曾说:“让学生了解的不仅是作品内容,不仅应以诗意的形象感染他,还应详尽分析作品总的曲折结构及其中的个别细节和声旋律复调、钢琴织体写法。”所以,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只是引导行动,行动又以知识为依据”这一原则适时适度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作品中体会独特艺术氛围,指导弹奏,在弹奏中回味作品的意境,达到两者的自然统一。
对作品的研读,或多或少会遇到一定的难点,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克服这些难点的心理准备,攻克难点前,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剖析分解难点再动手逐个加以解决。作品演奏作为一种头脑和手指综合的活动,任何技术动作都包含着一系列的局部动作,应当采用分析的方法,左右手分开练习技术难点。放慢速度,分解练习把作品中的长句分成若干部分练习,使之加大动作,熟悉弹奏作品的指法,或者特别对薄弱的地方进行专项练习,达到作品整句的均匀。在慢练中不能脱离音乐的实际需要,要注意指法之间的联系,不能散架,不能使每个手指孤立地练习,一定要练出作品中整句的音乐走向,要形散而神聚。
因此,高校教师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刻理解音乐作品在钢琴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利用不同风格的作品,引导不同个性的学生认识钢琴,热爱钢琴。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钢琴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对钢琴的兴趣,并树立必胜的信念。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钢琴作品,追随这些作品走进属于学生们自己的钢琴世界。
三、钢琴教师应做好示范教学
依据钢琴专业的特点,一个优秀的钢琴教师要始终以身作则,做好示范教学。在示范弹奏过程中,学生通过直观弹奏动作和聆听实际的音响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能够领会教师的意图。教师在示范弹奏中的乐感,要使学生对作品有鲜明的感受。学生具有不同的素质条件,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因此要对不同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运用不同的形式因材施教。特别强调的是,对待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要轻言放弃,要尽力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适时地主动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尽可能多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作品的鉴赏力,充分发掘学生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弹奏作品的能力。
教师通过具体的弹奏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弹奏动作的表象,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和方法。在钢琴教学中正确的弹奏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提高弹奏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可见,教师的示范对于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目的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弹奏动作概念。教师示范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教师弹奏动作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并使之内化,经过思维的加工,建立起正确的弹奏动作概念。因此,教师的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示范什么,怎样示范等都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教授新作品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弹奏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的弹奏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弹奏动作的结构和过程,然后结合教学要求,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这样,完整的示范就为重点示范作了必要的铺垫,并使重点示范的动作更加鲜明、突出,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兴趣是使人对某种事物有一种特殊的需求倾向,并力求积极参与该事物的心理特点。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到钢琴弹奏动作的优雅美、力度美、娴熟美和韵律美的同时,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产生学习钢琴弹奏的极大兴趣。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娴熟,应该成为学生的典范。因此,钢琴教学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要求高校教师一定要以自身的良好素质为学生做好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更容易把形象的影响记录在脑海里。在教师的示范过程中,学生聆听优秀的教师弹奏出的优美旋律,更容易激发对钢琴的热爱,更加努力地练习和学习。
四、总结
总之,高校钢琴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开展抽象的思维活动,还需要使学生懂得如何对作品进行鉴赏。通过钢琴教师的良好示范,使三者达到自然的融合,才能使学生从心理及生理上克服种种阻碍,真正学会学懂学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得无限的技能,达到自然美和心灵美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篇13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弹唱教学的现状
随着连年的教育扩招,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发展与挑战。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如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能力拓展,也是发展进程一直存在的困惑。弹唱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与必备课程,教授与学习的程度制约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能力拓展,甚至影响学生能否适应就业实践。现如今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弹唱课程,学生人数众多,课程需求大,教师教育压力大,不能满足技能问题中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弹唱专业作为新形势的产物,专业教材相对来说还比较少,教师教学容易出现片面性;教学内容上,往往是简单的几首曲子感受学习,脱离了实际应用;再之,学生钢琴基础能力差距较大,教学进程缓慢。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但重视程度不高,只作技能训练的部分,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加之对学生的实践考核形式单一。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单一教、学生单一接受”,角色互动与转换较少,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也没有给师生、生生教学情感交流的互动时间与空间。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多元互动弹唱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指引下,首先,强调高等院校自弹自唱课程应随着时展而变革,使高师自弹自唱课程主动适应地域中小学实际教学的时代需要;其次,注意增强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再次,初步转变了“学科本位”的课程观。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专业的师范性教育灵活掌握基础教育教师需要的能力与专业素养,这就要求培养机制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特点,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找准定位,紧紧围绕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需求,建立健全与完善课程机制、考核与评价模式,给予互动交流的空间。在弹唱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对弹唱课程的基础知识了解、合作互动学习交流、就业前景的需求关注。帮助学生清楚的认知弹唱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目的,制定与自己相适应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坚持因材施教,做好课前准备,利用多媒体,建立线上讨论反馈与线下实践学习的双效互动模式。营造多元互动弹唱教学良好环境,师生都要转变以往的思维定式,结合实际教学需求,给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加强学习的有效迁移。多元互动弹唱教学结合理论技法学习、实践观摩,课下给学生布置弹唱拓展练习,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发现旋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艺术活动,或设计中期“弹唱大赛”,创建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效,更多的是激励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多元互动弹唱教学课程模式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管理与课程考评机制。规范和完善考核机制,将日常课堂、中期检验、实践锻炼、期末创新,相互结合给予科学合理的评定。引导学生对弹唱教学、学习进行反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利用评价与反思相结合,让学生发现自我优势与不足,利用同辈群体的影响,建立学生合作意识,调整自己的弹唱学习、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弹唱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多元互动教学研究与实践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自弹自唱的教学不仅更新了教学的指导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沉闷局面,更拓展了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过程,使枯燥无味的技能训练转变为快乐无限的音乐享受。教师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弹唱课程教学与学习中的认知与体验,融入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思想交流与碰撞,情感转换与实践拓展,逐渐达成教学与学习双向成长的目标。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课题成果,项目名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多元互动弹唱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GK0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