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乡村建设的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建设的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建设的问题

篇1

1安防系统构建问题

安全是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的根本。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安防系统的构建需要利用以下几种措施来实现:第一,标识设置措施。为了满足村民对居住空间的归属心理需求,可以在规划区、村小组的显眼位置增设标识。第二,民宅高度及空间的合理规划措施。在民宅规划建设工作中,既要满足村民的安全需求,也要满足其与其他村民的沟通交流需求、对陌生人的监控需求。因此,应该根据既有民宅高度合理计算出符合上述要求的高度。第三,安放装置应用措施。为了保证乡村的安全,可以将安保系统引入村民家中。例如,可以将安保系统设置于村委会中,并按照一定的距离在适当位置设置报警点。当民众遇到危险时,可以就近选择报警点,触动安保系统,向村委会发出警报,进而起到提升村落安全水平的作用。

2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保护问题

2.1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结合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经验可知,粗放型管理模式虽然能够为人们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但其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产生的破坏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应该尽量减少民宅重修、路线规划等工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设计师在设计乡村规划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环境为基本参照依据,使得乡村规划与自然环境成分融为一体,为村民营造出更加自然、绿色的生活空间。

2.2人文环境保护问题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人文环境。对于村民而言,他们已经对原本的人文环境形成了较大的依赖。因此,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注重对人文环境的保护。以减少变更为原则,将乡村规划与周围环境容为一体。这种处理方式的优势在于:村落原本的人文环境可以增强自身的特征。如果该村落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淳朴的人文环境可以作为一个宣传要点。

3功能分区与线路规划问题

3.1功能分区问题

与城市规划工作不同,乡村的农业属性决定着其功能分区较为复杂。为了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类型,将村落划分为私人空间、农用空间、生活空间、半私人空间等多种。以生活空间为例,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村落已有的资源,在生活空间中规划出乡村公园、河流区域等公共性质的空间范畴。这种规划建设方式的应用能够为村民带来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

3.2线路规划问题

乡村规划建设中需要重视的线路规划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供电线路。供电线路的规划应该以满足村民的实际用电需求为目标。为了避免村民用电需求的增长引发供应不及时问题,在选用配电设备的过程中,应该在整个村落电能需求结果的基础上,留出一定的多余参数。第二,给水线路。为了保障水资源的正常应用,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分别以乡村、住户等多级结构为单位,为其配置主闸阀和分支闸阀,满足村民的实际用水需求。

4服务环境营造问题

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应该以为村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为基本目标。在营造村落服务环境的过程中,可行的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垃圾清理规划措施。为了避免堆积的垃圾影响村容村貌,可以按照村落的规模,以一定数量的住户为单位,在村落中设置数量适宜的垃圾暂时存放点。规定每晚5点由专人负责清理垃圾,以此提升村落环境的清洁度。第二,车辆存放规划措施。为了改善村落的整体环境,可以分别根据民宅的特点应用不同的存放方式。如果民宅中本身设有地下室,则可以将自行车、汽车等车辆存放于地下空间中;如果村民的住房为半架空结构,则可以规定将车辆存放于架空区域。这种便捷的处理方式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实际使用习惯,还能够起到优化乡村环境空间的作用。除此之外,乡村中其他服务系统的设置同样应该遵循人性化原则,使得乡村规划建设能够有效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

5结论

结合我国以往的乡村规划建设经验可知,服务环境系统、线路规划、功能分区以及安防系统等部分很容易出现问题。为了给民众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在实际的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中,设计师及规划人员应该遵循人性化原则,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优化村落风貌的同时,为村民带来更加便捷、温馨的居住体验。乡村规划建设的开展应该与城市规划统一起来,使得各个地区融为一体,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

作者:卢希峰 单位:山东省莱州市郭家店镇人民政府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1]王彩萍.浅谈乡村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9):58.

篇2

一、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设施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了保障。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文化部与国家发改委的努力下,编制完成了文化站建设规划内容,继续扶持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开展县(市)、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规划,将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作为新的建设发展目标[1]。

(二)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

近年来,在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在各地也逐渐发展起来,各村庄充分发挥自有的文化人才,在农村组织了很多有益的文化活动,使乡村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新颖。在农村自办项目广泛开展的同时,各地区政府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各个地区自身的特点出发不断拓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内容。随着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各地政府及农民本身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自身的价值,因此各地政府积极加大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使得文化活动逐渐丰富,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逐渐增强,文化活动的日益多样化可以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对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多渠道化

在我国,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乡村人口获得日常文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网络、电视媒体、广播传媒、书、杂志、电影及参加培训等渠道,随着农村文化媒介的增多,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使得农民能够更快更全面的获取文化信息。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并通过网络结识更多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和欢迎。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调查与分析

我国乡村文化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建设边缘化、主体缺失等问题存在。

(一)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的经济政治结构,致使由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文化水平的差异。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经济及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民族差别、风俗习惯、干部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同等诸多因素,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边缘化

首先认识边缘化。在传统观念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生产部门才能创造财富,而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只能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不能作为生产给人们带来财富的收益,因此更不能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得人们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引导边缘化。由于权属不明确以及监管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体制改革变得十分困难,目前,我国乡村文化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大多由政府决定,工作人员也由政府任命;乡村文化队伍人员年龄较大、代表性不强、技术偏低。文化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由于缺乏长久发展的持续观念,安心在农村进行文化工作的人员后继乏人。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

在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全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否能够体现是文化建设发展进度的关键问题。但是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存在,加上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农民难以摆脱小生产意识的束缚,对文化建设缺乏战略眼光,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农民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身份不明确。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影响因素

(一)成就与问题共存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地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乡村的文化建设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文化建设缺少资金的支持。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完全靠农民的自给自足来完成文化生活,缺乏政策的引动,致使文化建设本身出现内部不足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2、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现有的文化设施由于维护和使用不当等问题,导致基础文化社会其功能逐渐缺失,像很多的电影院、戏院等文化活动设施逐渐被遗弃。“在政府统一配备的文化设施出现文化资源配备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甚至出现文化资源配置与农村文化需求相比过剩的情况有些还远远超过了农村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文化供给过剩的情况”[2]。

3、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由于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的原因,导致政府支持经费不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出现经费挪用的情况,监管机制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办公场所经费不足,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村级文化室无人管理运营,职能部门没有很好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问题无人管理,文化设施浪费的问题出现。

4、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健全。由于很多地区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政府部门只关注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政绩的提升,文化建设部门职责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另外在农村的文化组织机构中,还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观念陈旧落后的问题。多数乡政府文化部门,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奖惩机制。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使很多农村文化组织机构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文化活动的质量。缺乏良好的人才奖惩机制,文化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所以,改善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待遇、加大农村文化队伍的资金投入和完善各种文化组织机制,成为提高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3]。

(二)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的影响。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难以继续,文化建设的进程受到阻碍。“2004年, 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 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 4%。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 县级剧团有名无实。2005 年, 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 7 亿元, 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的26. 7%; 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高达73. 3% , 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46. 6个百分点。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 2005 年全国财政直接对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仅91. 4 亿元, 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受1. 127 元的文化投入”[4]。

其次,文化和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着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文化建设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片面的认为抓经济才是至关重要的任务,文化的建设只是经济建设的附属物,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是政绩的硬指标。从而造成很多的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解出现偏差,把文化建设错误的理解为广播电视、戏曲、电影、报纸杂志等休闲娱乐项目,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由于这种文化观念的存在,造成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创新性,基础文化设施单一等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青;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群文天地,2009年9期(15-17).

[2]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9,(29-31)

篇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新时期,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妨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道德领域滑坡

思想道德观念需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并为之服务。思想道德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只有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扫除思想上的障碍。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封建思想的残留、小农思想以及宗族观念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尚占有一席之地,阻碍着农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符合农村现实情况的新思想道德体系尚未形成。使得部分人渐渐失去了精神依托,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又卷土重来,如建庙堂、修族谱、烧香拜佛以及其他风俗的大操大办。这些死灰复燃的封建遗毒,使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模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薄,导致封建迷信思想获得了滋生的温床。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在农村逐渐成为一种风尚。

2.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健全的民主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目标,有利于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

目前,部分农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只顾“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对村里他人的事“高高挂起”,特别是对村两委选举活动不闻不问,更不用说积极参与了;相当部分农民的法制意识不强,特别是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公民对我国已颁布的法律和法规的认识只为5%左右,而多数农民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缺乏基本的了解。农民群众对法律作用的评价也很模糊,对‘人情大于法律’的观点持肯定态度的占20.63%。”

这种淡薄的民主法治观念助长了在农村中的、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等社会丑陋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村的社会治安,使农村不再是一片净土,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失去了良性的外部环境。

3.传统家庭美德观念淡化

家庭美德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主要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新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正在形成。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在朝着更健康、更文明和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但在广大农村,却出现家庭美德观念淡化的现象:夫妻离异、婚外恋等现象有上升趋势;遗弃老人、虐待孩子甚至家庭暴力的悲剧时有发生;家庭成员的义务感、责任感渐趋淡化;邻里关系趋向冷淡和陌生……新时期农村家庭伦理道德出现的新问题为一些不幸的家庭蒙上了阴霾,严重危害着社会稳定。

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上的偏差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既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的监督和管理,又需要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和健全的工作机制。这项工作涉及到宣传、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诸多方面,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韧性,因此使得工作难度大、任务重、见效慢。

许多基层的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他们也不愿从事这项对表现自己工作业绩无关的工作,造成这项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使得在工作中出现各种偏差:一是把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与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割裂开来,甚至是对立起来;二是一切以经济建设为目标,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附属可有可无;三是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是形式主义,搞思想道德建设是劳民伤财,思想道德建设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文件上。

2.教育上的失误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在教育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的管教分离问题,单纯依靠基层领导干部简单的、说教式的宣传教育,不发动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在教育内容上,忽视了对农民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忽视了真、善、美的宣传教育,忽视了政治理论的教育;在教育对象上放松了对青年人和老年人的教育。

这样的思想道德建设无法引起农民的兴趣,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得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机制缺乏现实可操作性,效果更加无从谈起,使得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举步维艰。

3.制度建设上的滞后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没有有效建立起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缺乏规范的制度引领,盲目而为,形式主义普遍存在。一是“两手抓”的目标责任制没有落实到位。抓经济建设有计划、有措施、有干劲,而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则敷衍了事,时紧时松,“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二是没有制定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制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不明确。

三、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严重影响着农民素质的提升,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要把贯彻落实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首要目标,在广大农村唱响“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主旋律,切实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和完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做到“三个紧密结合”。“三个紧密结合”就是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要紧密结合农村的现实,紧密结合农民的切实要求,紧密结合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

紧密结合农村的现实是做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前提。只有紧密结合农村的现实,工作才能落到实处,采取的措施才能见成效。结合农村的现实,最重要的是要理顺干群关系,突出解决好农民关心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紧密结合农民的切实要求是搞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基础。我们的各项工作只有符合农民的切实要求,农民才会真正关心,思想道德建设才会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结合农民的切实要求,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农民的收入能够实现稳定、逐步增长,农民生活质量切实提高。紧密结合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是搞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实践证明,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制胜法宝。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注意这一点,要善于把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准与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工作统一起来,这样才会取得实效。

2.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探索工作路径

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关键要靠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新时期农村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抓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基础。要选配好村支部书记这个关键,从农民、中小企业干部和乡镇机关干部中选用有能力并且有意愿的人担任村支部书记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同时还要发挥农村党员干部、乡村教师和退伍军人的作用;努力提高村级组织的整体素质,深入开展“两思”、作风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切实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要建立健全以村级党支部为核心,以村委会为依托,以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为骨架的组织网络,扶植其他各类组织,如红白理事协会、计划生育协会、妇女禁毒禁赌会和老人协会等组织,扩大村级组织的覆盖面。

3.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丰富教育内容

一个载体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它可以把农民吸引和连结起来,使他们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中得到有益的启迪,让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要把这项工作融于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感情纽带上。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一定要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同时要因人施教,因地制宜,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鼓舞人与激励人作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准绳。

篇4

建设美好乡村是我国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心,既是改善民生,发展农业的需要,也是“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的要求。当前,全国美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成效则千差万别。笔者就典型的丘陵地区如何开展美好乡村建设进行探讨,并提出统筹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措施。

1 准确把握美好乡村建设的内涵

美好乡村建设就是要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作为具体实施的乡镇一级政府,尤其是主要领导,必须准确把握美好乡村建设的内涵。既不能把美好乡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扒农舍、盖楼房,拆小庄并大村”,也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建设居民区、商住楼,更不能理解为利用美好乡村建设的时机,抢抓“土地财政”的机遇,而“伤农富镇”、“伤农争功”。美好乡村建设,首先是乡村建设,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明确实施的地点是村、乡,实施的对象是农民,实施的手段是城乡统筹,实施的目的是兴业富民。其次是美,这其中涉及宜居环境的舒适度,生活质量的提升度,农民素质的提高度,管理水平的高低度,社会和谐的层次度等。好,是指生产发展,人人满意;环境秀美,山清水秀,特色鲜明;生活宽裕,丰衣足食,祥和安定;风清气正,全民文明。总之,美好乡村建设是一切为了农民、一切围绕农村、一切服务发展,一切推动进步。

2 科学谋划美好乡村建设

美好乡村建设既是农村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一项重大举措。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立足农村,围绕产业,科学地谋划美好乡村建设的每一个实施步骤。首先是树立“农民为主”的主体意识。把讨论、谋划、实施的权利交给农民,不能以“农民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全局意识低下”等原因,把实施主体的农民屏蔽在建设之外,使之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政府要加大信息量,提高实施的透明度,努力实现政府和实施主体的信息对称。使实施主体农民知道“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发掘他们的潜能。其次是科学规划。要立足镇情、村情、民情,彰显地域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产业特色,用足用活资源禀赋,实现“乡乡(镇镇)有好村,村村各不同”。同时摒弃短视的规划,既有现成样板,又有中期构想,也有长期愿景。变“资料室式的规划”为“开放式的农户热议”,变“纸张上的文字”为“可视性的图景”,变“公示牌上的鸟瞰”为“农户眼前的实物”。既要防止“一哄而上,盲目硬推”,也要避免农户“抗拒软顶,一哄而下”。三是示范引领: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先抓好示范。选择基础条件好,农民意愿强烈,基层组织建设强健的村组,率先开展示范。一方面编制规划,按部就班建设,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受启发,有触动。另一方面留足充分的规划空白,为条件成熟的村组不断填充。示范区建设的规模不宜贪大,细节不宜忘微,配套不宜过粗,空白不宜过小,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小精品”,尽力发挥示范效应。

3 统筹协调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美好乡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对象是农村。因此,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统筹协调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搞好土地流转与整治 为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状况,转移农民,致富农民,土地流转以不可逆转的态势在发展着。但土地流转尤其是丘陵岗区的土地流转,一方面要面对丘陵起伏、地块零碎化的难题,另一方面要正视流转对象及规模。丘岗起伏,地块零碎,就必须开展土地整理,使土地更宜种、更好种,出高效。因此,美好乡村建设必须与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密切结合,实现“沟、渠、田、林、路”综合配套,努力提升土地质量,实行机械化作业,既解放农民又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引导农民主动自觉流转土地。其次是流转对象,非农资本及企业进入农业,为流转土地增加了强力的资金支撑,无疑为弱质的农业增加了强有力的发展后劲。但也因非农资本本身及商业企业运营的盈亏,为农业增加了不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建议转入土地的主体还是以种田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为宜。同时辅以必要的财政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驾,减小规模经营土地的风险。三是流转规模。从现阶段的种植、管理水平来看,种田大户、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或家庭农场,经营土地的规模还是以(下转31页)(上接10页)10~20hm2为宜。一味追求面积规模的扩大,由于受科技应用水平、生产配套设施、人力资源、劳动力价格因素、农业的空间发散性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局限和影响,“广种薄收”或“广种不收”等风险将不时产生,不仅降低流转土地的产出效益,而且直接危及粮食生产的安全。

3.2 解决好农民转移就业问题 美好乡村建设就是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民职数,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农民转移就业则是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必要环节。目前,农民的转移主要呈“地缘化”、“亲缘化”、“远程化”的态势。而不是“一技在身”自由择业,洗脚上楼,门口就业。因此,首先是有计划的培养“非农就业”技能,“自下而上”,按照市场的需求、农民的意愿,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训农民,实现农民“非农就业”技能化。其次是有序引导。依托工业集中区、产业承接转移、返乡农民创业园等平台,建设有效的用工信息服务网络,完善乡镇“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建设,“用专门人,干专职事”。内联村组转移农民,外接企业用工指标,实现农民转移就业的规范、有序、高效。

3.3 落实农民生产、生活的保障措施 美好乡村建设实现了农户“洗脚上楼”的愿望,但涉及农户本身的生产、生活等保障问题。要顺应农民“食有粮,种有田”的习惯思维,打破过去“有田种粮自吃,有地种菜自尝”以及“养殖收获肉禽蛋”的小农思想束缚。首先必须改变农户的思维方式,解开恋土情节,促进土地流转。一方面正确引导,另一方面留有土地空间加以过渡。这也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观念的更新,而这种更新的基础条件除了土地等财产收入、打工等工资收入外,还必须留有部分机动的“自留”土地,让青壮年务工农民安心务工,让年老留家的农民“伺菜弄园,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传统习俗得以传承。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农户生产、生活的扶持力度,医疗、保险及救助等社会保障也应及时跟进。

篇5

三是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有的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是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园区规模小,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规划设计不科学,要素布局不合理;合作组织覆盖面小,部分运作不规范;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五是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新农村示范点中虽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对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理解,切实转变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解难题,集中力量抓推进,实现新农村示范一点带动一片,村容村貌有大改观、产业有大发展。要健全工作机制,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统筹办,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要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出真招实策,多拿真金白银,多解难题办实事。要采取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手段,利用专题培训、示范观摩,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乡村干部推进建设能力和农民主体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坚持“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要谋划好新农村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农民投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支农项目资金,有效整合扶贫、以工代赈、移民后扶、环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农业项目等向示范点倾斜,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整体推进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村庄硬化、亮化、美化;三要实施好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财政奖补力度,扩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激发农民主体参与意识;四是各有关部门要以示范点为平台,统筹安排项目,围绕新农村来拓展项目,让项目围着新农村建设转,拓宽投资建设思路,逐步形成在政府带动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县级安排的财政对农业产业园奖补也应该把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纳入奖补范围。

篇6

众所周知加强城乡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虽说如今的城乡早已脱胎换骨、面目一新,但从科学的战略眼光来看,要想实现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在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因地制宜找到合理的方法与策略,进而推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一、 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性

自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全面建设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不断加强村镇建设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把城镇建设规划成为繁荣富强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后,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城乡建设规划的合理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扩大内需,更大程度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进而推动城镇经济更快增长;有利于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崇尚科学,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促进农民转变小农意识,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意识与法制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经济、生活纠纷,净化社会空气,维护农村稳定。由此可见发展城镇建设不但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农”问题,同时也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趋势。

二、 分析城乡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认识深度不够,固守一种建设模式。对城乡建设规划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乡一镇一城的小范围上,长期走一种固定保守的建设模式,要从扩大内需,启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处来考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高度认识到加快城乡建设,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规划编制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总体深入的规划。目前城乡建设规划多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制的,起点低、执行难,规划随意性大,没有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地结合地方特色对小城镇进行深入规划,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所以政府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合理的引导,深入规划在先有序建设在后。

3、社会保障制度普及过慢。个人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区别相当一部分表现在乡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上。城镇是密切联系城乡的结合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必须普及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也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建设发展。

4、信息不灵致使民众建设积极性不高。人们普遍认为城市的教育、经济、文化都比村镇好,大部分年轻人都涌向城市打工、经商等,留下的人们由于交通不便、网络不通、信息不灵等原因,使得多数群众在城乡建设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没有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人人有责,片面地认为城乡建设是政府的事,积极主参与城乡建设的热情不高,这就要求有关单位要宣传城乡建设的重要性,调动民众的积极性,鼓励民众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

5、规划建设管理力度不够,体制不健全。城乡建设由于地域和条件的限制,没有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和健全的体制,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有的甚至事没人管,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盲点多多,服务不到位,也就不能及时分析处理好建设发展中的细节问题

6、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卫生环境不达标。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原因,村镇普遍存在脏、乱的现象,村镇垃圾无公害化处理处于初始阶段,有加上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投入少配套不齐全,严重制约了城乡建设面貌一新的梦想。此外,城镇布局分散,产业发展缓慢。就拿郑州市来说,从城乡建设实施以来,已从以前小规模的地域扩展成为大地域繁荣的都市,收编了许多周边的小城镇。但从根本上来讲,多数周边城镇布局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功能不完善,经济集聚功能差,城市化气息淡薄,造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发挥,相当一部分城镇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三、针对以上问题略论策略

1、解放思想打破陈规,与时俱进找寻适合自己地方特色的建设规划模式。建议组建高质量的规划团队,认真总结国内外城乡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立足高起点的规划建设,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出具有超前性和前卫意识的新方案,不搞重复建设,结合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为长远发展留余地。

2、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有深度。首先编制周边城镇规划要搞好“六个结合”。即与区域规划体系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民众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总之,城乡规划要着眼全局,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立足特色,突出重点,做出有深度的总体规划方案。

3、建议加快普及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到城镇中去,逐步建立适应城乡建设需求的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等,让村民意识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基础保障,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4、加大宣传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建议城乡规划发展中心要联络各方势力,走发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子,树立建设家园人人有责的新思想。城乡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城市规划,由于人们住惯了世代相传的庄子,在拆迁和建设过程中难免发生问题,所以有关人员在进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时,要高度注重调查研究民众意愿、加大宣传、广听建议,发动公众参与、走群众路线,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民众生产、生活需要。

5、建立健全完善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加强执法管理力度。 首先,在理论上要考虑的是:村镇规划是否应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如果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它应具有哪些层次的规划?各层次规划重点是什么?主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主要技术内容是什么?何时和如何制定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它们与城市规划相关内容有哪些区别?某些相关行业标准能否在村镇规划上运用与如何运用等? 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其次,有了健全的理论体系还需要健全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有关单位要加大执法力度,服务到位,及时督导并合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6、合理分配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每年安排下来的用于补助城镇规划和建设的专项资要合理分配,统筹安排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村沼气工程,并将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建设规划范围,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保持经济、环境、人口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论:综上可知城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在高度重视到城乡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后,我们要立足当前,发展长远,统筹安排,结合省、市、县、乡的总体部署深入规划,广听意见,海纳百川方可加快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问题

【1】 黄建清;浅谈村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5年05期

篇7

Keywords: township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sue advice

中图分类号:U41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乡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加大,乡镇财政投入也在逐年递增。笔者从近年来的乡镇工程审计中发现,乡镇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改进,以保证财政资金投入的效率。具体问题表现为:

一、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审计发现乡镇建设单位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一些投资较大的工程无可行性论证报告,无环评报告,立项手续不完善。甚至有时为节约投资,不请或请资质与工程投入不相符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导致设计深度不够,实际施工时出问题、出状况,现场签证频繁,形成边设计边建设的局面,既增加了工程造价,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如某乡镇一老路改造,合同价达1500万元,建设单位未请勘探设计院进行地质勘探,亦未请专业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而是由本镇建管所技术人员设计了一张草图,就交施工单位施工。由于未进行地质勘探,结果在工程实际施工时,发现地下有许多暗沟暗塘,导致临时修改施工方案,出变更签证,最后工程决算价达2000多万元。

二、未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招投标程序。乡镇一些工程违反《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未按规定招标,或虽招投标但程序不合法。如将一个大的工程肢解成若干个小工程,逃避招标;或邀请一些施工单位走形式、走过场,实际招标单位已内定中标人;或主体工程招标,附属工程不招标;或设置各种障碍限制摒除他人投标;施工单位围标串标、借资中标或违规转包、分包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在审计某乡镇文化楼的工程决算中,从报审资料中看到,该工程的外装和内装分别单独招标,中标单位分别是南京和深圳的两家装潢公司,但从施工日记和监理日记及询问建设单位现场负责人后,发现实际施工时却是同一套人马,竣工决算审计进行工程量核对时也是同一人。

三、施工阶段监理形同虚设。为节约投资金,一些工程未聘用专业监理,或是由当地的乡镇建管所略懂施工的人员代替正规专业的监理。有些工程虽聘用了监理,但建设单位对监理的履职情况无考核,缺乏有效监督,或拖欠监理费,监理形同虚设,监理出工不出力,对施工单位建设过程中的偷工减料视而不见,没有发挥良好的监督作用,反而个别监理甚至受利益诱惑与施工单位一鼻孔出气,帮助施工单位出虚假签证,损害建设单位的利益。

四、资金管理和投资控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资金来源得不到保障,未严格按合同约定办理结算,导致既损害了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又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二是配套资金不到位,工程规模缩水。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如支付工程款时,不是以正规完税税票为依据付款,而是以个人收条为据支付工程款,大额工程款以现金结算甚至超付工程款等等。四是工程决算超概算现象频繁,如在检查某镇工程建设实施情况时发现,2010度该镇共实施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9个,其中有8个项目决算超概算,超概率达80%以上。

五、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工程资料保存不完整。通常一个项目从工程立项到实际施工要经过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好几段环节。有时一个大的项目要跨几个年度,乡镇的人员又经常调动,有时一个项目有几任领导接手,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加之前任与后任衔接的不及时,导致一些项目在竣工决算审计时,向建设单位了解工程情况,后任说前期是某某负责的,前期的事不清楚,前任领导又说我已调离,不再管事。出现断层,相应情况就会了解不全面,有时资料也会相应出现不完整。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视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对于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需编报项目建议书,这是项目建设最初阶段的工作,然后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再到相关有权部门立项审批。工程经正式立项后,通过招投标程序确定勘探和设计单位进行地质勘探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一经审查批准,组织施工招投标,择优选定施工单位;办理施工许可证等。只有前期准备工作做充分,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合规和顺利的进行。

二、严格遵守《招投标管理办法》。乡镇建设单位应严格遵守《招投标管理办法》的有关程序来确定施工单位。乡镇政府可出台相关文件,对工程投资达多少万元以上的项目,应全部纳入招投标管理,严格执行招投标程序,对工程投资多少万元以下的“小工程”,规定一律参照招投标管理程序进行规范管理,达到全面覆盖,不留空隙。严把工程的报建登记关、资格审查关、编标关、招标投标关、评标定价关和审核关。对施工单位借资质投标,围标、串标,以及恶性竞争的行为,可实行招标投标违规违纪违法行为“黑名单”制度,来加强招标投标信用管理。

篇8

自从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逐步地实施了对于城乡的规划建设,并且在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深入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推动着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完善与发展,到目前来看,国家城乡规划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其具体的建设获得了全方位水平的有效提升。但是,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刻地对我国的发展实施着影响,城乡规划建设依照具体的时代要求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开展迫在眉睫。因此,目前诸多学者都加强了对城乡规划建设各项工作的研究,并针对其建设中的各项问题提出了诸多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探索及具体要求分析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我国在区域发展以及区域内的城乡发展等环节,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平衡状态,这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阻碍,尤其是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严重地影响着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城乡规划建设一直是我国国家建设中的重点。本文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城乡规划的探索及具体要求:

首先,就城乡规划的探索来讲,我国从改革开放时期开始,就非常关注这一事项,一直到现在已经取得了诸多的进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一种城乡之间独立发展的二元规划策略,未能注重二者之间的统筹与协调,《城市规划法》以及村庄和城镇的规划建设的《管理条例》规定还在很深的程度上影响着城乡统筹规划工作的实施。一直到2007年下半年我国《城乡规划法》的编制与出台才打破了以往的规划建设僵局,将建设工作推向了新的台阶。

其次,就城乡规划建设具体要求而言,它主要分为科学整合与系统协调两个方面。科学整合是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各区域呈现之间要构筑以核心城市以及中心城镇为辐射点的整个大空间整合的规划,同时着力保证小城镇中的中心城乡获得优先突出的地域与交通的整合,从而推动区域城乡整体空间、小城镇城乡等各方面的一体化城乡网络的建成。系统协调则是要求城乡规划发展必须与区域发展的计划相互协调,尽量达到对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的协调建设与应用,全面推动区域发展中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在城乡协调规划中的渗透。

二、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法律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2007年针对城乡规划建设出台了具体的法律规定,但是,城乡规划是以时展为指引而处于流动状态的工作,各种新的规划发展的需求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具有详细的不断完善的新型规划方案及专项法律保障。这就使得我国现存的法律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制约了呈现规划建设各个方面的协调统筹平衡状态的实现,因此,要想真正地推动城乡规划的优化建设,国家还面临着法律体制等方面的极大挑战。

2、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科学合理指导

我国当前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时,普遍缺乏一种全局整合、长远利益的目光,简单地应对某个城市或者乡村地区的开发需求进行随意的开发建设,普遍不能真正地将每一项开发工作纳入到长远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从具体方面来讲,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以区域和城乡科学整合、协调发展等为依据的具有针对性的系统长远规划方案所引起的,国家相关的城乡规划的负责部门无法严格地依照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对每一项开发工作做出详细的审核与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得城乡规划建设落入了一种对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规划区域功能较低、产业与人口密集程度搭配不均的状况中。

3、城乡规划发展的协调平衡不足

我国进行城乡规划发展牵涉到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全面地将这些问题统筹起来实施协调的建设,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城乡规划在整体方面实现协调。但是,目前我国存在的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直接地阻碍了各种规划因素协调性的不足。同时,我国对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往往将重点置于城市发展方面,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完善城市各种投资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发展活力不够、基础经济活动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就使得乡村在城市快速发展的状况下更加地落后于城市水平。

三、我国当前解决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问题的对策

1、全力推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国家当前对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主要是以《城乡规划法》作为依据,要想推动城乡规划实现良好发展,就要将此法作为中心和基础来逐步推动本法律的更新完善以及其他相关辐射法律法规的大力健全,为我国逐步萌生的新的规划需求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具体来讲,国家要利用多种渠道及方式来向所有的城乡住户进行《城乡规划法》的普及性宣传,指引当前的城乡建设人员按照必要的审批工作要求以及相关制度等来进行具体的建设。同时,国家还应当鼓励城乡居民针对法律的不足来提供完善建议以及创新见解等,着重推动其他相关法律对《规划法》的补充,全面推动我国城乡规划系统合理实施。

2、完善城乡规划机制与体系建设

首先,国家在目前推动城乡规划合理有效的实施,还必须致力于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的各项项目审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建设保障机制等的建立,确保城乡建设的各项活动在开展之前能够得到国家相关负责部门对于各种条件的审核,保证各项建设符合国家城乡规划的整体建设方案。同时,还要积极地加大周围群众对于各建设活动的监督,追究非法建设活动的法律责任,将各项建设全面纳入城乡规划的大体系。而且,国家要为某些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基础建设项目,提供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推动民间力量对于国家规划建设工作的帮扶。其次,国家还要以全局与部分、短期与长远、发展与保护、城市与乡村等方面的统筹兼顾为原则,来调节并完善城乡规划建设具体的体系。

3、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投入

国家当前开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是利国利民的一项大事,也是保证我国立足于国际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大对于城乡规划建设中各项工作的投入必不可少,尤其是要极大对于建设工作的各项资金投入。国家除了为城乡规划建设进行财政拨款之外,还可以通过政策优惠等策略来调动其他力量的参与,并努力拓展筹集渠道,致力于补偿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国家在进行规划建设投入时,关键还要针对当前乡村建设不足的问题,来加大各项投入对于乡村发展的适当倾斜,以缩小城乡建设的差距。

四、结语:

城乡规划建设是国家各项事业的重中之重,国家一定要努力加大对于此工作的研究,着力针对其建设中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并从各项基础保障方面为规划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仲平. 城乡规划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城市建设,2010(33)

[2] 王婷芳.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好城乡规划建设[J]. 城建档案,2009(12)

篇9

1.乡镇动物防疫队伍青黄不接

从本地已有的资料看,一是乡镇动物防疫队伍老龄化,乡镇兽医的年龄30岁以下的很少,以40~55岁的居多;二是后顾之忧没有得到解决,由于体制等问题,基层兽医后顾之忧没有得到解决,新鲜血液难以补充,影响了工作开展;三是基层防疫人才缺乏,原有防疫人员不能适应疫病防疫技术发展要求,而新防疫人员又缺乏实践经验。基层防疫人员素质不高,存在着政治意识不强、文化程度偏低、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防疫的意识不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了生活,大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干部还兼做其他事务,人员流动性较大,发展后劲不足,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体制改革后组建的村级防疫员队伍,从人员情况看比较复杂。有从事多年兽医工作的老兽医,也有兼职的或不懂业务知识的人员,社会地位较低等因素影响,难以吸收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业务培训较少,素质低,专业技能难更新,致使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技术水平低下,难于胜任新时期防控动物疫病工作。

2.基层动物防疫难于监管

在农村,畜禽养殖以小规模散养为主,因动物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使养殖者不重视疫病防范,基础免疫难以全面推广。现行的动物防疫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国家制订的动物防疫策略、技术措施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监督执法强制手段不够,不能有效打击阻挠、抗拒强制免疫现象。近年来,为鼓励农民养殖致富,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如能繁母猪、新建或改造场区建设、奶牛等补贴,将这些补贴直补到养殖户手中,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得到了实惠,但是未能与强制免疫工作结合起来,有的养殖户拿了政府补贴,仍不按照规定做好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等工作,出了问题还要求相关部门补偿的现象依然存在,不赔偿,就到处上访。发生疫情后,隐瞒疫情、阻碍执法现象严重,病死畜禽依法处理难,传染源难于得到有效控制,造成动物防疫执法困难。

二、乡镇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对策

1.加强宣传,树立兽医队伍的良好形象

加强宣传,加强监督和管理,树立兽医队伍的良好形象。要认真宣传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重要性。要帮助畜牧兽医站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票证管理制度、防疫注射规程、检疫规程及动物检疫员管理制度等,通过有效的制度促使其搞好自身监督和管理,使检疫执法人员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在群众中树立良好执法形象,逐步建立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良、精干、高效的队伍。

2.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培训工作

让广大基层防疫队伍的技术水平得到及时更新,提高对兽医法律、法规的深入了解。首先,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兽医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一方面促使基层兽医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另一方面形成广大群众对执政兽医的信任和有效的群众监督;其次,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每年由财政解决一定培训资金,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对于从事畜牧、防疫、检疫、兽药执法以及兽医诊疗等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加强法律及专业知识的培训;第三,要结合本地区疫病流行特点,追踪国内外最新的疫病防治动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集中培训和针对性指导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促进畜牧业科技进步。在培训的过程别要密切联系大专院校的知名老师,定期强化对基层防疫队伍的培训。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和新旧知识的更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3.强化乡村防疫员队伍管理

村级防疫员队伍作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乡村防疫员队伍管理在整个基层防疫队伍建设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要按照要求制定《乡村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以乡镇为单位与村级防疫员签订动物防疫工作责任书和防疫工作协议书,实行合同化管理,量化工作任务,细化质量标准,明确考核目标,将实施动物强制免疫、加挂畜禽标识、建立防疫档案、监测和报告动物疫情等情况作为考核主要内容,将工作绩效与经费补助挂钩。同时,实行动态管理,防疫工作考核不合格的,及时调整出乡村防疫员队伍。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基层技术装备

由于基层兽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装备、技术手段落后,使得动物防疫检疫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因此要提高动物检疫队伍的战斗力,不仅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检疫队伍,而且还要用先进的硬件配套设施加以装备。要多项投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改善基层防疫员的工作条件,为基层防疫员提供服务阵地。如必要的通讯储运设施、影音取证工具,分析检测仪器、快速检测设备和检疫行业标志服装等,各级政府应将此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尽快改善目前基层检疫部门技术装备落后状况,以适应现代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5.建立强有力的考核用人机制

将动物防疫考核结果记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内容,能有效督促政府对动物防疫的重视程度,投资相应的人力和物力,确保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搞活用人机制。坚持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积极吸收有知识、有经验的畜牧兽医人员进入基层防疫队伍。要实行考录制、聘任制、合同制等灵活的用人机制,严把进口,畅通出口,保持队伍的应有活力。

参考文献

篇10

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扩大公共服务,围绕实施各种项目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最根本的公共产品和必要的人工服务。以此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和分类指导的原则之上。

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原则分析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目的是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空间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城乡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建设新农村改善城乡功能和结构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应统筹城乡空间发展。

1、城乡空间区域协调发展。城市与乡村是一个发展中存在着整体性关联的区域要使一个城乡混杂发展的综合体逐步演变为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有机融合的整体,必须强调城乡空间发展的整体协同性。城乡空间需要有完善的规划体系从国土规划一直到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层次分明,科学合理地解决相应层次的问题同时也应建立各级规划的纵向联系及衔接机制加强上层规划对下层规划的指导及下一层次规划对上一层次规划的反馈。加快城镇、农村区域重组力度,突破现有行政区划按照城乡之间内在的客观联系进行农村居民点重组.在城乡区域范围内建立有序合理、功能藕合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体系,形成以城市为龙头、城乡联系、链条紧密、依存度高的产业集群和城乡经济圈。构建城乡和谐的市场体系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形成城乡两大经济系统间的资源流通和有效配置机制。减少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重复建设实现区域水、电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发挥资源和资金的最大效益引导城乡走向和谐统一。

2、城乡空间的集聚与分散。集聚与分散是城乡空间变化的基本表现,贯穿于城乡空间发展的全过程。城乡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在发展的过程中达到新的平衡,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相互穿插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网络化城乡空间结构。但国内在城乡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分散存在着自下而上的低级乡村空间城市化现象致使乡村地域景观特色的缺失乡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城市空间也呈现无序蔓延、扩散的状态。统筹城乡空间发展应将集中作为城乡空间的本质属性,加强人口向城区、城镇集聚的政策引导,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心城区、城镇和中心村的快速发展。对于乡村空间来说,可加强村庄布局规划合理制定城乡居民点布局体系促进村庄合理发展有效控制农村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以利于节约、集约用地。

3、城乡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城乡空间应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了解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容量和类型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改善要有明确的态度重视环境在保持地区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将人工环境的建设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并制定有关区域环境保护的政策以利于引导政策向保护环境方向倾斜。城乡规划建设不仅要体现当代的文化、技术特点,更应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要继承和发展地区建筑学,体现地方特色避免城乡社会空间的分割与对立。

4、以人为本。在统筹城乡空间发展过程中,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的水系、林木、绿地、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等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形态和空间环境,以此作为规划的空间目标。高度重视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统筹考虑道路交通、给排水、供热、供电、通讯、防洪、供气等为城乡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便捷的服务并在配置生活服务设施、构建网络化的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时充分注意人们需求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以保证社会设施的使用效率性和长期性。

二、农村规划建设的相关策略

城市化是未来我国城乡发展的基本方向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并行将是今后长时期内共存的局面以城市化途径建设新农村是我们要面对的客观选择。

1、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改善进城农民的就业环境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资源转化增值特别是依托现有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加强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以村庄改造和整治为重点根据村庄撤并原则并与城镇体系、建制镇的规划相衔接、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将村庄进行合理调整改变原有布局进一步合理化村庄空间布局。避免村庄发展独立分散功能和设施缺乏配套和协调以减少通往各村的道路、供水、学校、医院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投入。改造重点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新的用地标准,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合理调整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促进农户集约用地。要维护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综合应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城乡共享、区域共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加快村容镇貌的整治工作重点是做好供水设施、改厕、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推进以农村改水为主的饮用水安全工程,村设垃圾收集站、配备保洁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应用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农村污水净化,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三、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长期以来是农村支持城市建设。广大农村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作了贡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期。然而一些地方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出现了搞形式主义、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走城市化病老路等问题。如有些乡镇大规模地撤村并村,对所有村庄都重新进行规划树立样板.按统一图纸建设对一些尚不具备建楼房的地方进行拆迁改建集中盖别墅给当地农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等。因此,应从统筹城乡空间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农村融入城市推进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资金应重点用于农村道路、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及其他公共设施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通过村庄撤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某些重点村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本文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可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篇11

1. 1 规划管理法律地位未真正确立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主体虚置或弱置,影响城乡发展和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界定各执己见,导致在实际管理中执法主体模糊不清。另一方面,有些地方长期以来没有规划机构、没有编制规划、没有规划执法权,造成规划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1. 2 规划管理机构无统一规范依据

城乡规划法中尚无统一具体的规划管理机构名称设置规定,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存在着与《城乡规划法》所赋予职责不相符的问题。1)机构设置名称不规范。当前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不规范表现在名称不规范、归口不规范、级别不规范、编制不规范等方面。2)机构设置体系不健全。规划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体系,城乡规划管理没有达到它应有的覆盖面。有些地方没有专门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建制镇规划基本是空白,急需加强此方面的工作。

1. 3 规划权限界定不明影响城乡规划整体发展

《城市规划法》明确赋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十种管理权限并要求依法实施城乡规划。有些地方未严格按法律赋予的权限进行规划管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擅自下放规划管理权,人为造成规划管理秩序的混乱,给城乡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副作用。

2 村镇规划原则

2. 1 用地统筹和城乡统筹

用地统筹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主要是指产业和城市发展高度融合、在单位土地上产值最大化的土地高效利用、科学的土地规划比例和人居产业联动发展。城乡发展统筹是以社会均衡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主要是指通过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城镇的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发展,融入区域大发展,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

2. 2 生产性投入和生活性投入

在城镇化建设中政府需要通过引导性投入建立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投资拉动产业发展。生产性投入包括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投入、产业服务平台投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生产业投入。生活性投入包括公共设施投入、居民消费投入、城市环境建设投入、市民安居投入。两个投入可以解决政府独自实施城镇化的资金困境,同时调动企业、居民的城镇化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效果。

2. 3

平等的市民待遇和平等发展机会

平等的市民待遇是指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权益保障,享受到与原有城镇居民同样的身份待遇,平等的发展机会指的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收入保障,通过产业的发展保证农民变市民过程中,农民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的充分就业机会。平等的市民待遇要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户籍等若干领域的改革,使农民在身份上和城市居民平等。平等的发展机会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为进城农民提供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基础保障。

3 方法及思路

3. 1 扩大总体规划区域

总体规划范围扩大并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做出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3. 2 深化城镇体系规划

加深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深度,增强它的系统性、预警性、整合性和可操作性。城镇体系规划可以延伸到村庄,对村镇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布局,配合土地利用规划,从区域的角度对村镇的整治和发展起指导作用。

3. 3 城乡一体化的规划

城市和农村应该一起统筹规划以解决面临的问题,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一体的土地制度、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一体的基础设施体制、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

3. 4 专项的城乡统筹规划

根据城乡关系和矛盾修编解决这些矛盾的专项区域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编制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的若干主要方面、重点领域的展开、深化和具体化,须符合总体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总体规划相衔接。

4 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议

4. 1 村镇建设目标要与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相联系

在村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按照“量力而行、适度集聚,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的要求,加快农村集中居住点及康居示范村建设。以现有的行政村为中心,按规划保留、扩建、新建三类标准,完成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通过一定时间规划建设,将自然村庄逐步迁并农民集中居住点,对规划外的原有自然村庄逐步完成土地复垦。认真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引导乡村发展,实行分类分区指导,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力度,注重实现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组织。

4. 2 有整体的长远规划并吸收民众全程参与

强调城乡规划立法的重要性,将指导性区域规划上升为立法性规划,明确要求制定相关村镇规划,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村镇建设规划分层次进行,形成市域、乡镇、村庄三级完善的规划制定管理体系,规划从上到下呈金字塔形,形成规划统一、区域统筹、公众参与的完整体系。在村镇建设活动全过程中实现权力和决策权力再分配,让农民参与进来,组织起来,对当地公用事业建设产生认同感和拥有感,保证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4. 3 村镇规划建设监管机制和过程管理

建立以乡镇、村为单位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村级成立规划建设工作管理小组,负责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日常工作,乡镇镇区的管理可以纳入市域的总体规划,按照城乡规划总覆盖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不断提高城乡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小城镇建设应开展专项设计,按照功能定位准确,坚持节能节约的原则设计。采取相对集中公共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和公共设施配套经费的开支,避免城镇化进程中的浪费现象。

4. 4 城镇历史文化保护

城镇开发建设中要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挖掘城镇历史文化,精心规划设计,建设亮点工程,打造特色城镇,通过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城镇建设品位,使其成为镇区新的亮点。

5 结语

村镇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关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规划既是行动的纲领,也是行动的方案。推进城乡规划统筹发展必须把村镇规划作为龙头,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城乡统筹、市域统筹、经济与社会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等角度来考虑,坚持高标准编制规划,并通过搞好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 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邹兵. 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城市规划,2003(15):79-81.

篇12

引言

乡镇公路作为全国公路网的有机M成部分,是关系一个地方政治、经济发展,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统筹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乡镇公路建设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村通公路建设也卓有成效。然而为有效推动我国城乡统筹战略进一步发展,就还需加强乡镇公路建设质量、养护力度,要深入探究乡镇公路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有的放矢的制定科学策略,矫治乡镇公路建设弊病,为城乡统筹奠定坚实的基础。

1 乡镇公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技术水准低

目前我国乡镇公路的建设标准一般以3、4级公路为准,然而据实际而言,诸多乡镇公路的技术水准却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尤其是部分偏远贫困乡镇的公路更是缺桥少涵,防护工程也严重不足。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在于部分乡镇经济水平落后,车流量也相对有限,这就导致了在建路过程中对路面宽度、曲线半径、路线纵坡等技术指标放宽了要求。此外,部门乡镇公路建设工程的施工队伍技术水平有限,也是导致我国乡镇公路建设技术水准难以得到保障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乡镇公路建设技术水准低、公路质量差等问题,也将掣肘乡镇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这对于我国城乡统筹建设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1.2 资金缺口大

公路建设工程量大、物资消耗多、劳动力需求大等因素决定了其资金层面的大体量。诚然,乡镇公路建设所消耗资金数量自然也十分巨大。但据实际而言,多数乡镇经济水平是相对有限的,自身财政收入不足以做好公路建设。然而仅靠国家补助资金来推动乡镇公路建设,时常又显得鞭长莫及。因此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乡镇公路建设资金缺口甚大,这就严重影响了乡镇公路建设工程的发展。

1.3 乡镇公路建设情况不平衡

我国自实施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战略以来,乡镇公路建设情况得到了巨大的支持与发展。然而正如上文所言,公路建设的关键要素则是资金筹措问题。没有足够的建设资金为保障,那么乡镇公路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天方夜谭。然而乡镇公路建设资金是否充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财政的实际情况,以及上级单位专项资金的补助力度。那么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失衡的现状下,则自然就会突显出乡镇公路建设情况的失衡。譬如说西北部分省份的GDP相对有限,那么在乡镇公路上的资金投入就必然也相对有限,相对的东南方向的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财政宽裕,其对乡镇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也较大。长此以往,就难免会打破乡镇公路建设情况的平衡局面,甚至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水平。

1.4 乡镇公路建设中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财务管理工作是保障公路建设工程顺利开展的基础,乡镇公路建设资金来之不易,因此更加应该“精打细算”,合理分配资源,从而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然而诸多乡镇公路建设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却不容乐观,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是工程款、材料费等经费支持计划不周,尤其是预付款的占比过高,从而影响公路建设资金效能的正常发挥。第二,建设管理费用超支,诸多乡镇公路建设工程由于其施工单位水平较低,导致其在施工管理上存在延误、滞后、缺漏等情况,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施工时间及增大了管理成本。第三是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会计核算是项目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部分乡镇公路建设工程中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时常出现以下问题,其一是有的建设单位未按照基本建设会计科目的有关规定核算,会计科目运用不正确;其二部分项目会计业务不规范,如原始凭证不齐,支出无发票以收据列支,甚至白条列支,摘要不清楚。总而言之,诸多乡镇公路建设工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财务管理问题,这一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镇公路的建设水平。

1.5 建设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从整体上讲,我国多数乡镇公路建设技术要求是相对较低的。然而在低技术要求情境下,部分建设单位管理人员也放松了对建设质量的把关,在管理过程中时常显示出随意性与盲目性。譬如在建设工程中,为了盲目的追赶工期,从而采取不合技术规范的方法赶工期,如在尚不具备开工条件情况下,就匆匆要求施工队伍提前入场建设,有的建设管理人员甚至采取各种手段干扰监理工作。如此一来,乡镇公路建设工程的质量自然也难以得到保障。

1.6 公路养护工作缺失

公路养护工作既是延长公路使用期限增强其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同时也是保障道路安全的必要途径。乡镇公路建设中,我们既需要加大力度搞建设,同时也不能忽略养护工作的落实。然而诸多乡镇存在重建轻养的现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第一,养护资金缺失,导致多数乡村公路长期缺修、缺养;第二,警示标志不健全,在狭窄、急弯、连续下坡等道路旁没有设置交通警示标志,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三,行政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随着干线公路治超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入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载货车超载现象,对干线公路的养护也大有助益。然而正是因为干线治超力度的加强,也就逐渐出现了一些超载车辆,从乡镇公路绕行的情况,这就使得原本技术水准相对较低的乡镇公路超出自身负荷,加之现行《公路法》对乡镇公路的养护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此也就造成了诸多地方政府对乡镇公路行政管理上的懈怠,最终也就导致了乡镇公路因养护力度不足而提前损坏。

2 我国乡镇公路建设对策思考

正如上文所言,我国乡镇公路在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而上述问题也直接影响着乡镇公路建设的质量以及乡镇的长足发展。因此在建设实际中,我们就应该立足问题,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从而保证我国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2.1 健全制度,加强技术力量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乡镇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然而打通乡镇公路无疑是推动乡镇发展重要的基础保障,那么在乡镇公路建设实际中,就必须树立百年大计科学意识,要秉持“质量第一”重要原则。要想实现上述要求,就需要加强乡镇公路建设技术支持,此外还需要健全建设制度,如建立起全面清查、严格控制、职责明晰的质检岗位责任制度;再建立起定期检查、不定时抽查、按时排查质量巡查制度等,以此全面提升乡镇公路建设质量。

2.2 增加融资力度,解决资金缺口

乡镇公路建设过程中,落实资金问题是推动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保证建设质量的必要基础。然而为获取足够的建设资金,不能过度依赖于国家的专项资金,要深刻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的必要性并克服融资困难,要完善“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融资措施,从而形成以政府资金为主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融资模式,以此解决乡镇公路建设资金缺口,从而为乡镇公路建设质量的提升奠定必要基础。

2.3 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乡镇公路建设资金投入

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有效克服贫富差距拉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就应该全面推动全国平衡发展。那么在乡镇公路建设上,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贫困地区财政收入的局限性,从而在专项资金划拨上适当向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乡镇公路建设资金投入。

2.4 加强公路建设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乡镇公路建设资金来之不易,在资金配置上就应该保证效益。要想实现上述要求,那么就应该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亩有效提高乡镇公路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在采取管理上要建立科学的资金划拨制度,即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进行建设资金划拨,并坚持按基本建设程序拨款、按预算拨款、按工程进度拨款。其次是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即根据乡镇公路设计草图及施工方案进行资金预算工作、施工阶段实施进度管理措施并有效核算资金配置情况、工程收尾要做好预算工作。最后则是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2.5 加强乡镇公路养护工作

对于乡镇公路的有效养护,是增加其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在养护工作实际开展中,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加强乡镇公路的养护效率。第一是,完善农村公路各类标志,确保安全畅通,交警部门要在乡镇公路的岔道口、弯道、陡坡等特殊地段设放安全标志;第二是,全面加强公路沿线的环境综合治理,对公路两侧存在安全隐患的环境因素(如山岩滑坡地段、废旧房屋)以及影响公路环境的违章建筑等进行全面摸排处理;第三是,各级政府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保证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正常运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公路建设已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各相关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要进一步增强对乡镇公路建设的质量意识,加强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乡镇公路建设的管理水平,将乡镇公路建设得更多、更好。

参考文献:

[1]俞树存.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发展,2013(3):71.

篇13

一、目前中学社团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中小学也在日常的思政教育中体会到了社团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校社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势。我校的学生社团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无论是社团的数量、社团覆盖的领域、社团参与的人数、社团的影响力、社团的质量、社团的地位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但与此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学校学生社团的健康长远发展。

1 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1)学生社团的发展不平衡。在我校的社团中,各类社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校有学生社团42个,这些社团中会员人数超过40人的占4.7%,人数30-40人的占11.9%,人数20-30人的占73.8%,20人以下的占9.5%。这样悬殊的差距,导致了那些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的社团日益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而有些社团却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号召力,发展空间日益萎缩,面临退出舞台的尴尬局面。(2)参与学生社团的人员不稳定。学生社团的人员流动性强,极其不稳定。经过对我校武术社团的分析统计,我校社团会员中小学生比例为96%,初中生比例不到4%。这样极不科学的会员比例,导致社团活动只是小学生的专利,更多的初中生都退出了社团活动。很多在小学很活跃的学生,因为当前学习的压力,再加上中学部和小学部的社团活动时间不统一,最终选择了放弃社团活动。比如在小学部通过几年社团活动的培养,在素质及体能方面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而到了初中由于学业原因放弃了社团活动,以至于初中部只剩下两个人,结果导致社团整体水平难以提高。而学生社团要能够有发展、上档次、提升水平,主要还是应依靠高年级的学生。社团梯队建设较好,管理到位,才能够通过几年的发展取得成绩。(3)学生重视不够。农村地区的学校存在一个客观问题,那就是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不够,不能够正确认识参加社团活动对自身的引领作用,只是认真读书,而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据调查问卷了解,70%的学生对待社团课是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对待参加社团活动的态度不端正。

2 学校政策制度的问题。(1)学生社团的政策引导不够。虽然学校一直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学校更加重视的是教学质量。学校真正落实到学生社团身上的政策太少,学生社团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我意识和兴趣进行,没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培养引导方案。(2)学生社团专业指导教师匮乏。中学生毕竟处于成长发育时期,还未长大成人,其生理和心理素质尚处于形成时期,在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上存在不足。具备特长的老师对社团的指导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提升社团的层次、档次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很多社团往往缺少专业老师的指导,或由于指导教师自身水平的局限性,使活动永远只是停留在低层次,难以得到突破和提高。(3)学生社团的会员干部得不到有效鼓励。学生社团和社团成员作出了成绩,不能像班级和个人一样被学校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甚至在评优评先、入团等方面得不到学校承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挫伤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训不够,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3 家长意识淡薄。在农村中学,学生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家长认为学生只要把学习抓好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对于学生参加社团持不理解和抵触的态度,因而造成了部分学生水平根本发挥不出来或不愿参与社团的活动。比如学校有个乒乓社,社员需要每人买一块板,一般好一点的板都需要一两百块钱,家长只给孩子买那种几十块钱的,有些甚至干脆不买。不买的就退团,不退团的就向别人借着打,买的水平也发挥不出来。偶有好板的便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大伙争着抢着用。这样,一些社团出现了社员不足的现象,活动无法开展。所以,如何充分调动家长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家长支持学生参与到社团文化活动中来,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我校多年来坚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把学生的爱好培养成为学生的特长,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素养。学校以为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竞技类项目输送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将学生社团打造成学生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为导向,以“有进步、有作为、有特长”为目标,开拓视野,大胆改革,力争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一批“精品社团”“社团精英”,推动学生社团持续健康地发展。例如我校的舞蹈社团在众多社团中发展得就很不错,每年的舞蹈社,总有八九十名学生报名,但受学校场地条件的限制,只能录取二三十名。这些学生积极性很高,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在两年一届的“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已连续三届获县一等奖。还有,草本社是我校很有特色的一个社团组织,由我校一名体育老师(自学成才的老中医)兼任专业教师,选取本校的植物和当地特产自编成一本校本教材,带领着25名有兴趣的学生,通过对植物的观察、识别,从表象到内在及栽培、管理,再了解药理、药味、药性,乃至向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推进。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武术社团,有外聘的专任教师担任指导,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类文艺演出,还在“2012桐庐首届百姓日”上作为特色节目进行了表演。

1 重视社团发展的延续性,加强体制改革。我校一直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正视学生社团工作的现状,研究解决方案,使学生社团吹响和谐校园的冲锋号,奏响和谐校园的乐章。(1)实行校长负责,团委具体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有专人发挥指导、监督、管理的作用。这是建设和繁荣社团的关键。我校所有的学生社团都实行校长负责制,团委具体管理。由团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自发地建立社团,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各项活动。(2)引领为主,管理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团委作为社团具体管理部门,应发挥思想引领、业务指导的作用,学校要重视对社团指导教师的选拔与培养,积极为学生社团建设提供硬件支撑和服务支持。学生社团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合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合理规划社团发展。要充分发挥社团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探索社团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新模式。(3)优化管理考核,强化成果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社团组织的灵活性。团委的管理职能应侧重于对学生社团及社团活动的合法性监督,减少日常管理考核项目。学校对学生社团的考核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社团进行“影响力评价”。团委更应注重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成果和社团人个性特长的发挥进行评价。(4)活动项目化,从“校园型”向“校园型+社会型”转换。学校团委要及时向相关社团提供上级组织的活动项目信息,协助相关社团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活动。团委还要负责加强和社会各界的联系,积极拓展活动项目,为相关社团提供活动支撑。各学生社团应充分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寻求项目支持,如艺术型社团要寻求专业教研室的有力扶持。各学生社团要拓展活动视野,敢于“走出去”寻求活动平台,扩大社会影响,实现从“校园型”向“校园型+社会型”的转换。

2 进行分类引导,突出专业化特色。学生社团应该根据各自的性质和特色,积极创新,找到工作突破口,常抓不懈,力争办出特色,取得成效。我校结合实际对学生社团进行了分类并进行了引导。目前主要社团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艺术型”,如英语歌曲、音乐表演、舞蹈、书法、素描、绘画、篮球协会、武术、乒乓球协会、葫芦丝、象棋世界等,这是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参加的人数也最多。第二种是“创造型”,以学生从事学科竞赛、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的,如剪纸协会、信息技术、草本社、心灵手巧等。第三种是“学习型”,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如休闲书报吧、慧眼看历史、数学思维、科学知识探索等。学校根据不同的类别分别由团委推荐1-2名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参与到社团的指导中去。近年来,我校又推出了武术、草本社、讲故事、舞蹈等五个社团,其中规模最大、办得最成功的是武术协会,它是集艺术型、竞技型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团。

3 保障机制。学校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做好指导支持、政策支持、经费支持、硬件支持,确保学生社团工作有序开展。(1)领导重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新阵地,我校领导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去指导学生,在日常的管理中,不光注重教育质量的管理,更加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宣传教育和引导服务学生结合起来,学校领导不仅在政策及人员配备上对学校社团给予大力扶持,其中很多校领导还主动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将工作内容由教育教学管理转变成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工作形式由单向、被动转变成双向主动,不断拓展学生素质教育的覆盖面,将素质教育融入指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2)政策支持。学校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激发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一是学校以社团文化展示节为依托,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项目支撑。各学生社团紧密结合社团文化展示节,开展各类项目,推进社团工作。二是学校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契机,为学生社团的主要学生干部评奖评优,制定了《桐庐县横村镇方埠中心学校社团管理制度》,规范了社团的管理,将学生社团主要学生干部和取得的成绩纳入各类先进的评比。三是学校鼓励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各项活动,并设立相应奖项,为社团成员的特长评定创造条件。(3)经费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社团的经费主要来自两块,一是学校为学生社团提供部分活动经费。团委作为管理部门重点扶持有潜力的学生社团,为其提供部分活动经费。二是学校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寻求社会赞助。学生社团可向与社团性质或活动性质相关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寻求资金扶持。(4)重视指导教师的培养。学生社团,特别是学科性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的社团,团委为其配备了专业素质扎实、专业水平过硬、热心于学生社团工作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工作。同时,学校每年支持有特长并且热心于社团建设的教师参加县里组织的各项培训,并对社团文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评优上给予优先考虑。(5)硬件支持。学生社团建设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硬件支持。学校应积极地利用其所具备的硬件优势,为学生社团开展各类活动创造条件。一是所有场地无条件供学生社团使用;二是校内公共场所(如食堂、足球场、篮球场等)均可供学生社团使用;三是各专业类社团充分依托学校现有的资源开展各项专业素质拓展活动,学校积极为各社团提供设备支持,扶持各社团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