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手机银行业务发展

篇1

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我国手机银行用户数从2010年至2012年有较大增长。截至2012年末,我国手机银行用户数超过9800万,较2010年末提高63%,预计到2015年年末,用户数将达到3亿;2012年手机银行业务规模达到9000亿元,较2010年提高265%,预计到2015年业务规模将达到9万亿元。

国外的先进银行中电子银行替代率普遍超过80%,国内银行机构平均只有44%,中小银行则不足30%。因此,发展手机银行有利于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机构提高电子银行替代率,从而实现银行规模扩张的战略要求。

目前,手机银行由银监部门负责监管,人民银行主要对其中的手机支付业务进行管理。对于手机银行的管理,目前的制度依据主要是银监会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对于手机支付,人民银行正在拟定相关管理制度。按照人民银行的管理思路,将手机支付中的近场支付纳入预付卡管理;将远程支付纳入互联网支付进行管理,不单独出台手机支付管理制度。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业务管理要求不明确。从现有的管理制度看,仅有《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对手机银行的业务办理做出了总体性要求,但对手机银行具体的业务管理要求仍不明确,如交易规则、参与各方的职责和纪律等都没有明确,一般由各银行机构自行制定,不仅不利于行业的有序竞争,而且不利于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技术实现方式尚不成熟。目前,手机银行的多种技术实现方式在硬件设施、软件配置、安全控制措施等方面尚不成熟。如客户端模式需要针对特定的手机终端进行开发,相关技术还在研发过程,不尽完善。另外,手机支付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各行在推广业务产品和业务试点时,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协议各不相同,造成各银行的手机银行支付业务互不兼容,资源浪费,延缓了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速度。

存在一定风险隐患。目前,手机银行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有:一是信息安全风险。因间谍软件攻击、网络传输信息被截取、移动通信运营商、银行机构的内部工作人员不良职业道德等原因可能造成手机银行信息、客户信息被泄露和篡改。二是业务操作风险。如客户由于操作不熟悉或误操作造成资金损失,引发法律风险。三是系统运行风险。手机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往往需要实行7*24小时运行,这对系统的连续性、稳定性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旦银行机构业务处理系统发生故障,又缺乏相应的应急措施,就有可能影响业务指令、资金支付的及时、准确处理。

社会公众接受度不高。目前,手机银行主要以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人为主,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农民受知识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手机银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而且,手机银行业务资费较高,操作相对复杂,使用上又存在着一些风险隐患,因而社会公众对手机银行的接受度不高。

促进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国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完善手机银行业务管理制度,构建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入手,采取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切实规范手机银行业务,降低业务风险。同时要突破制约,加大业务推广力度,促进手机银行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强化手机银行业务管理。一是进一步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银行机构应制订有效的业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移动通信运营商应为手机银行业务提供可靠、稳定、及时的移动通信网络服务。二是进一步明确具体业务的交易规则。要规范手机银行业务开办环节操作,规定银行机构与客户签订协议的具体内容,要求客户在开办手机银行业务时,必须将账号与手机号码进行绑定。要明确规定手机银行支付指令的发起规则和效力范围,统一制定银行机构与特约商户之间的资金结算规则,银行结算账户的资金划转要遵循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管理的有关规定。三是建立跨部门的协作监管机制。人民银行、银监、工信、公安等管理部门要密切沟通联系,加强手机银行业务的监管合作。对不同规模和管理水平的银行机构、不同类型的业务实施差别化监管。要规范银行机构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创新行为,明确其在技术开发、终端受理、统一标准等方面合作要求。

强化手机银行的安全保障。一是严格银行机构内部控制。银行机构应按照“内控优先”的要求,将内部控制渗透到手机银行业务全过程,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要针对手机银行业务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要对手机银行业务的安全性风险、业务中断风险、欺诈风险等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对本机构业务开展、系统运营、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二是增强手机银行业务技术安全性。银行机构要采取数字签名、指纹识别、动态口令等方式,对访问系统、发出交易指令的客户进行身份识别,确保业务指令是账户所有人真实意图的体现。要在手机用户端安装相应的安全控制软件,实现储存在手机上的重要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的自动加密功能,减少因手机丢失而产生的信息泄露风险。移动通信运营商应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网络的防攻击性,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完整。要加强手机银行业务注销环节的风险管理,确保账号注销与业务功能关闭同步进行。三是加强手机银行应急管理。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人民银行、政府部门、银监等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组织突发事件会商和情况通报,指导银行机构应急管理工作。银行机构应建立数据灾难恢复备份中心,进行数据异地备份,确保业务的连续性。银行机构还应定期组织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评价,强化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和处置能力。

篇2

篇3

二、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手机银行使用规模逐年增长(见图1),近两年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在2012年一年内,使用规模增加了450%,直接从5000万人左右跃升到2.9亿人,而2013年在2012年的2.9亿人的规模基础上又增长了59%达到了4.6亿人。我国手机银行的交易规模也高速增长,在2011年时交易规模仅1.2万亿,2013年就增长到了12.7万亿的规模,而2014年又继续突破达到了28.7万亿。从使用规模和交易规模来看,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近两年来的发展得到一定的突破。

根据《2014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59.7%(误差率在5%以内)(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使用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20―45岁之间,并且手机银行业务使用主要集中在转账汇款和投资理财等方面。手机银行正在不断地渗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也为银行拓宽了客户规模,降低了服务成本,增加了银行的收入。从整体实际情况看来,我国手机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水平较低,手机银行市场潜力巨大,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三、农村地区已具备发展手机银行的业务条件

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支付体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并且在2012年开展了农村手机支付试点,农民的支付环境开始逐步得到一定的改善。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条件。这也将有助于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改善。

1、手机使用率逐年升高,已经基本实现手机普及化

据工信部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2.86亿户,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4.5部/百人。而且早在2011年我国农村手机普及率已经近90%。截止到2015年3月底,即使4G网络刚刚推行5个季度,其用户总量也已达1.6亿,占手机用户比重达12.5%,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农民用户,可见我国手机的使用已经实现高度普及。

2、网络发展较快,手机上网接受度较高

一方面,我国移动网络覆盖率在2013年底就已经达到98%,基本完全覆盖。在2013年底移动运营商又相继推出4G技术,且4G网络覆盖率也正在逐步提高,以湖北省为例,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所有城区乡镇和部分发达农村地区的4G网络覆盖,可见以这种覆盖速度持续下去,我国农村地区4G网络覆盖的时间也不会很久。在这种逐渐完善的网络环境中,农民的手机上网接受程度也较高,据工信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网民中手机上网率高达83%。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村互联网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使用网络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现在的无线网络备受人们青睐,有部分农村家庭已经实现手机连接家中的WiFi而不是通过数据流量上网。

3、农民收入和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的习惯也逐渐有所改变

2014年我国农村常驻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过万,即便是除去价格因素的影响,其实际增长速度仍达到9.2%。而且目前农村地区达到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所占比例较高,这就满足了手机银行的推广要求,因为手机银行业务并不是十分复杂的程序,只要通过适当的讲解及演示,其可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逐渐接受网上交易,虽然农村地区发展较晚,但可以看出其有开始转变的迹象,这样,手机银行业务的普及相对也会容易得多。

四、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益处

1、手机银行发展给农民带来的益处

(1)缓解金融服务空白现象,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需求。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对基本金融服务的需求很高,然而,农村地区的网点数目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在一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金融服务空白的现象,这些情况限制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一般都为微观金融,而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恰巧提供的就是微观金融的服务,这就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中国农业银行手机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还于2009年末在广西、河南进行了初步尝试,并为农民提供了贷款便利。因此,如果农村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成功的推广,那么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现象就会得到缓解或者彻底消除,农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得到满足。

(2)为农民生活提供便利,降低农民享受金融服务成本。手机银行业务的实现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所以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就不需要农民到附近的网点才能实现,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相关业务,也不需要有路费的支出。一般的银行都能够提供基本的手机银行业务的全天24小时服务,网络受理业务的速度也比较快速,这就允许农民在银行的非营业时间享受到基本金融服务,在春种秋收等比较忙碌的季节也不需要为获取必须的金融服务而浪费宝贵时间。目前各个银行为了争取客户,在手机银行的服务方面一般都给予一定的优惠,例如转账手续费优惠或免除转账手续费等服务。因此,通过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有效降低农民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2、手机银行发展给银行带来的益处

(1)手机银行能够降低银行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数目目前不能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在农村地区建立实体网点并且提供人工服务往往要花费相当高的成本,因此银行都不愿意在农村地区建立机构网点。就西部地区而言,其地多人稀的特殊环境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数目,因为其高成本是无法通过有限的收益来弥补的。据统计,我国柜台业务每笔成本约为4元,而手机银行仅仅需要0.6元,这就显示出了手机银行业务的优越性,商业银行不需要在为不能建立足够的物理服务网点而苦恼,通过手机业务不仅能够为农村地区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还能为已经建立网点的农村地区降低经营成本。

(2)扩大了银行的服务范围,有利于银行利润的增加。近年来,我国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范围增长缓慢,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抵押物的问题,贷款业务在农村地区发展遇到瓶颈,甚至有缩小的趋势,我国部分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农村金融市场。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是不可小觑的,通过手机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银行服务的范围就能够延伸到农村地区,能够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部分收费的金融服务就会形成银行收入的来源,从而利于银行利润的增加。

五、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1、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手机银行能够提供的服务种类限制了其业务的发展。虽然我国各类银行几乎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更多的是偏向将网上银行业务通过手机来操作,这并不是业务创新,而是一种操作设备的转移。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主要提供包括查询、转账和汇款等业务。业务创新的程度的低下,导致我国手机银行的服务种类有限,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农民的接受度,普通的转账汇款业务虽然满足了部分农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简单的业务逐渐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户的多样化需求。

(2)手机银行业务接受度有限,限制了农村客户规模。手机银行业务收入要有客户规模作为基础进行支撑,然而,我国农村地区接受手机银行业务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虽然农村地区消费观念有转变的迹象,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固守现金结算的观念,在这些农民眼中,只有通过现场交易他们才感觉到踏实。农民缺乏安全感,手机银行业务的实现是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部分农民总是担心一旦发生网络故障而使得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此外,手机银行业务宣传度不足,我国农村地区仍有很多农民不知道手机银行业务的存在,更不知道手机银行业务能够为他们提供多大的便利,缺乏手机银行业务相关信息,业务的接受也就无从谈起。

2、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风险

(1)法律缺失风险,导致农民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涉及到手机银行业务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为《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与《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二者都没有对手机银行业务做出具体规定。而其他有关规定也只是针对风险提出框架性的规定,没有具体配套实施方案,没有对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清晰的划分,也没有对法律责任的承担者进行明确规定。这就导致农民的索赔权和隐私权等权利在进行手机银行业务交易的过程中暴露在风险之中,一旦农民财产发生损失,其受到的损失很有可能需要自己承担。法律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概率。

(2)网络风险和操作风险增大了农民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当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的黑客攻击和网络传播的病毒都可能给农民带来损失,而且有些农民的手机系统安全度不高,更加容易遭到攻击,还有部分越狱、root以后的手机更加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一旦农民在进行手机业务操作遭到攻击发生损失之后,势必会影响农民对手机银行业务的信心,银行的业务开展就会受到阻碍。在农民进行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或者银行内部人员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如果对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方式不熟悉或者对业务了解不透彻,很有可能发生操作失误,而农民就要承担财产损失的风险。

六、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关建议

1、积极开发符合农民需求的业务种类

业务种类的开发应该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在我国农村地区更多需要的还是存贷款、结算、支付等业务。为了让农民能够通过手机银行业务实现基本业务需求,我们可以借鉴菲律宾的经验,通过第三方中介作为点,来为农民提供小额现金服务。银行还可以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开发适合农民的业务,例如通过与当地农资供销网点合作,当农民购买需要的物资时,可以使用手机银行结算,从而免去携带大量现金的麻烦。另外,银行应该积极到农村地区进行调研,从而发现农民具有强烈需求的业务,进而通过专业人员设计出符合农民需要的手机银行业务。

2、加大手机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接受手机银行业务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农民进行手机银行业务的宣传,让农民对手机银行业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还可以考虑以奖励的形式引导已经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农民向其他人进行宣传,通过自己熟识的人推荐往往会使农民有安全感。另外,手机银行业务可以尝试为农户提供关于惠农、农产品产销等信息,引导鼓励农民尝试使用手机银行,在试用的过程中,农民的观念也会渐渐改变,其对手机银行业务的接受程度也将有所改变。

3、完善法律体系,使手机银行业务具有规范性,充分保障农民的权利

应该尽快建立《手机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使业务的操作流程和处理具有规范性,并且要对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清晰规定,还要明确法律责任的规定。其中首先应该要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基本权利,只有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农民才会增加对手机银行业务的信心。其次,银行应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并且对农民具有风险提示义务,银行积极履行义务有助于提升农民对业务的满意程度。最后,要对法律责任进行细化,当农民财产遭受损失时,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的维护农民的利益,明确法律责任承担主体。

4、银行和农民都需要对网络风险与操作风险防范做出努力

银行应该加强系统的安全防护,定期对安全系统进行检测,防止存在可以被黑客攻击的漏洞,还可以推行电子签名和语音验证的防范方式,这需要客户在银行系统中预留自己的数字签名和声音信息以及语音验证暂时取消密码。具体方式是先进行数字签名,然后再接受随机验证码,以语音形式进行预留声音匹配验证,考虑到客户声音因感冒等原因可能与预留不同时,客户可以输入语音验证暂时取消密码,再完成相关交易。在操作方面银行应该制定详细完备的操作流程,并对相关规章制度做出明确规定,落实操作风险责任追究,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执行能力。农民应该培养安全防护意识,尽量不对手机系统做出更改,并每天对系统安全进行检查,养成在交易前先查毒的习惯,谨防欺诈。在农民开通手机银行业务时,农民应该积极了解手机银行业务的操作流程,有不确定的操作步骤时应先通过电话向客服咨询相关步骤,然后再进行业务操作,避免盲目随意完成操作。

【参考文献】

[1] 刘海二:手机银行可以解决农村金融难题吗──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应用[J].财经科学,2014(7).

[2] 王修华、郭美娟:金融包容视角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4(9).

篇4

(一)电子银行的概念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是指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终端等银行非柜台渠道办理的个人结售汇业务。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自开办以来,由于其便利性、快捷性等优势而发展迅速,截止目前玉溪市每年超过六成的个人结售汇业务通过电子银行办理。

电子银行是金融产业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而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其主要关注对银行内部业务活动和流程的改造,使信息技术发挥其在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历程

1.政策支持和鼓励电子化发展趋势。自2007年《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积极适应银行业务电子化发展趋势,积极研究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开办模式,2008年1月1日起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了《关于中国工商银行开办电子银行个人售汇业务的批复》,开始通过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系统(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为境内个人办理自助售汇业务的试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系统的完善,2010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在工行、中行、招商等几家银行机构及其网点开展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试点工作,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进入新的阶段。2011年4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实施了《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汇发[2011]10号),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在有条件的全国银行机构全面开展,截至2013年经批准可以办理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的银行已超过15家,全面满足个人电子银行结售汇业务发展的需要。

2.电子银行业务管理的逐步规范。电子银行作为新型金融业务创新,需要建立和完善对其业务的管理和规范,2011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了《关于银行开办电子渠道个人结售汇业务试行个人分拆结售汇“关注名单”管理的通知》(汇发[2011]41号),对分拆结售汇业务的个人实施分类监管和主体监管。同时,以法规为依托、以技术为手段,2013年下发了《关于规范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接入审核工作的通知》(汇综发[2013]77号),统一了电子银行开办的技术接入规则,确保了电子银行数据的准确和完整,为非现场监管数据分析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发展现状

1.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电子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个人对外交往程度不断扩大以及居民金融素质的持续提高,电子银行因其方便快捷,正成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期。以玉溪市为例,目前开办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的银行有3家,分别为中国银行玉溪分行、工商银行玉溪分行和建设银行玉溪分行。2012年,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量同比增长了1.2倍,2013年同比增长了2.2倍,201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2.6倍。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量占全部个人结售汇的比例同时也快速增长,2012年至2014年上半年占比分别为19.24%、45.79%、69.55%。

2.目前电子银行外汇业务仅局限于个人外汇业务。电子银行外汇业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电子银行外汇业务局限于个人外汇业务,主要与我国外汇业务发展所处阶段和外汇管理政策因素相适应。虽然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公机构电子外汇业务的“试水”工作,工行、建行等业务宣传中包含“企网结(购)汇”,实质上也只是远程下单(指令)、近端审核的操作模式,未摆脱传统的现场操作的模式,自主性和实时性方面与传统的电子银行和互联网业务存在一定差距。

3.个人电子银行交易方式集中于互联网和自助终端,电话银行发展相对落后。随着无线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互联网业务随时随地的办理,电子银行外汇业务更加的便利和快捷,成为未来掌上银行发展趋势。受区域经济发展、生活习惯和技术安全问题,内陆地区居民个人电子银行大多选择传统的自助终端办理,以玉溪市为例,2014年上半年个人通过自助终端办理结售汇业务比重占43.63%,较去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网上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比重达到25.92%,较去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各外汇指定银行推出的电话银行外汇业务,结合目前电话集成技术和自动应答操作,电话银行在操作性和便利性有所折扣,加之银行宣传力度不够,选择电话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个人数量有限,自电子银行开办以来,玉溪市长期未发生电话银行外汇业务。

二、电子银行的业务优势

(一)节省银行的服务成本

个人结售汇业务存在业务量小,笔数多的特点,因此通过柜台办理业务耗费大量的银行人力物力,通过电子银行办理可以节省银行的服务成本。

(二)个人办理结售汇业务更加便捷

按照现行的规定,个人到银行柜台办理结售汇业务时需填写相关单据,银行工作人员需通过“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查询及录入,由于该系统目前尚未与银行内部的业务系统连接,每办理一笔结售汇业务要经过柜台询价、审核身份证件、进入系统查询限额、再录入结售汇信息等多个程序,耗时较长。若通过电子银行去做,只需依照电子银行的指引就可顺利、快捷地完成,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周到的服务。

三、电子银行业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关注名单”信息未能实现在不同银行之间共享,管理效果弱化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的通知》(汇发[2009]56号),认定了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特征,根据《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外汇指定银行定期筛查涉嫌分拆结售汇业务的客户名单,列入“关注名单”管理,有效实现了个人结售汇的主体监管。但“关注名单”的管理只是在银行自身内部共享,无法实现银行间联网共享,对于选择多家银行办理电子银行业务而分拆的行为,难以发挥监管效力。

(二)申报随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在进行结售汇资金属性申报时,均为结售汇交易主体个人通过网上银行或银行自助终端的结售汇界面进行自主申报,无需到银行柜台进行临柜申报。由于交易主体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在缺少银行柜台人员的监督指导下,申报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结售汇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据调查,个人填报数据为图省事,甚至出现填报“运输”、“国际交流”、“金融服务”等交易性质,银行日终结算或事后核对数据,无法及时对个人业务进行核查和指导,导致个人填报数据的失真。而电子银行个人外汇交易数据报送的不准确又影响了外汇局的非现场监管效果。

(三)结售汇业务监管难度加大。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对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实行每人每年等值5万美元的年度总额管理。一些人为了达到提高使用额度的目的,往往通过分拆等方式规避这一规定。以往通过柜台办理的方式,对违规操作者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震慑作用,但是开通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后,缺少了身份识别环节,更容易出现一人操控多个外汇电子账户的现象,结售汇分拆的隐蔽性更强,加大了对个人结售汇年度总额监管的难度。

(四)判断购汇人民币资金来源存在一定难度。

《个人分拆结售汇“关注名单”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三)款中对“ 5人以上分别发生年度总额以内购汇,且购汇金额均接近年度总额,其在购汇前均收到来源于同一个人或机构划转的接近年度总额的等值人民币资金”应被认为进行了分拆结售汇交易。但是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未实行本外币联动机制,很难判断购汇前收到的人民币资金是否来源于同一个人或机构划转,如果是手持人民币现金购汇的,就更难以判断资金来源。

四、监管对策

(一)建立跨银行的全国性“关注名单”,有效发挥“关注名单”机制作用

进一步完善个人结售汇系统,将“关注名单”纳入该系统管理,形成跨银行的全国性的“关注名单”,实现全国联网和共享。由外汇指定银行分别在系统内公布“关注名单”改由外汇局定期公布汇总的“关注名单”,使外汇指定银行可以查询所有已列入关注名单的个人,严格监控其办理结售汇业务,有效防止可疑资金通过电子银行渠道流出入。

(二)加强业务指导和宣传,确保电子银行数据准确性和规范性

目前,由于外汇管理的专业性,一方面,居民个人对外汇管理政策的关心度不足;另一方面,各银行主体对外汇业务宣传和指导力度不够。外汇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外汇业务宣传的监督和指导,督促银行对开办电子银行业务的个人进行政策宣传和培训,网上银行增加对个人结售汇资金属性申报项目的详细说明,以减少个人办理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时的错误申报。对于自助终端指定专人讲解和指导业务操作,促进个人合理、合规使用电子银行业务。同时,外汇管理部门加强银行报送数据的监督和考核,督导银行工作人员按照“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加强个人电子银行数据的核对和校验工作,及时关注异常数据的核对和筛查,确保个人报送数据的准确、真实、有效。

(三)加强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非现场监管

加强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数据监管,建立银行与外汇局间的联动机制。银行可通过个人结售汇系统银行端及自身的会计系统等,定期对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数据进行监测比对,对于异常的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应及时向外汇局报告;外汇局则可以通过个人结售汇系统等对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数据进行非现场核查,对于异常情况可及时向银行了解、通报。

(四)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个人结售汇业务分拆的识别和防范

为防止个人利用电子银行渠道进行分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对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的鉴别能力,要求开办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的银行均需从技术上满足识别分拆结售汇行为的要求,同时要求银行在开发电子银行防分拆系统时不仅考虑事后的筛选,还需通过一定的技术设置,将识别环节前移至业务办理环节,从而切实加强对个人分拆行为的事前防范。

(五)尽快实行本外币联动机制

通过建立本外币联动机制方便银行对“关注名单”筛查和甄别核对,有效遏制个人以分拆手段规避年度总额管理。具体方法是整合目前个人结售汇系统、个人外汇收支非现场监管系统数据,将购汇人民币的直接来源、结汇所得人民币的流向等数据纳入系统,并开发相关的监测预警模块,对结汇后人民币资金汇往同一个人或机构的行为进行预警,减少对违规行为调查取证的难度,提高外汇非现场监测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邵娟.黑龙江省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运行概况及风险管理研究.《黑龙江金融》.2010年第10期.

[2]周建东,赵明.个人分拆结售汇“关注名单”管理效果分析.《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年第05期.

[3]王全斌,王娟.规范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监管.《中国外汇》.2013年第23期.

篇5

农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业务

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交易平台便是电子银行,它的应用可以使银行的客户通过网络实现办理各项金融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具优势的服务。这种服务方式打破了传统银行办理业务的时间、空间局限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客户拥有电子设备通过互联网便可办理金融业务。电子渠道在银行的应用包括多项内容,例如POS机终端、电话银行、手机银行、ATM自动柜员机等。而电子银行则属于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它是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与我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可以对传统商业银行中服务的不足之处及时补充,并加以提升。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异常迅猛,作为农业银行也意识到电子银行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性。为此,农业银行也在不断扩展服务方式,提高客户应用电子银行的服务体质量。

1.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1.1创新产品少、发展层次较低

1997年,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首先从招商银行开通,之后网上银行业务便开始逐渐遍布各大商业银行。截至2015年,我国使用网上银行的个人用户达一亿人次,交易额突破百万亿元。我国近200家商业银行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不少企业开始通过网上银行注册用户。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很多电子银行只是传统银行延伸至互联网上的业务,网上业务基本都属于传统业务范畴,业务量也多集中于存取款、转账等内容,并无更多创新型产品。尽管电子银行在我国出现较早,但整体层次较低,创新型产品微乎其微,并且电子银行的服务尚不健全,很多客户利用电子银行还会承担一定的风险。

1.2业务发展水平较低,后期潜力巨大

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约七成的家庭使用电子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几乎涵盖了70%的银行业务量。我国现阶段使用电子银行的商业银行较多,但发展水平不高,很多业务内容受限。但是电子银行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交易总成本却不会因为业务量大幅度提高而受到影响,因此后期电子银行的发展潜力巨大,很多内容值得深入挖掘和利用。

1.3电子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日趋成熟

现阶段,在我国金融业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电子银行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成立了金融监管体系,并且以金融信息化作为重要课题,在支付系统中也不断在强化现代化体系的发展和运行,全面信息化管理也成为中央银行广泛推广的管理模式。我国也正是进入推广应用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时代。从金融服务到经营管理,再到宏观货币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了一体化。整个金融服务系统由支付服务系统与清算系统组合而成,我国的支付服务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2000年,我国成立金融认证中心,电子证书成为当下电子商务中为实体办法的唯一凭证,且难以造假,有效保证参与者身份的真实性,便于检验和管理。我国也针对当前电子银行广泛发展的趋势,颁布了众多条例、管理办法等内容,有效监管和保障了电子银行在我国顺利发展。

2.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电子银行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早,但是农业银行开设电子银行业务的时间较晚,因此电子银行业务在农业银行的发展较晚,后期发展速度迅猛,如今农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包括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多项业务范围,客户规模也逐步壮大。2015年底,我国在农业银行开通电子银行的客户已经超过4亿户,传统业务在电子业务中分流高达七成。很多地区,农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已经初具规模,电子银行业务在农业银行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超过60%的总银行业务量都是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办理的,业务量也随着客户对电子银行的熟悉程度不断呈现攀升趋势。

2.1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最初在推广网上银行时,农业银行是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推介产品的,让客户不断熟悉网上银行的使用方法。现在农业银行已经在门户网站上建立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账户资金的管理,还能通过网上银行投资理财、交纳各类费用,并且享受各类营销服务内容,大多数传统农业银行网点办理的业务,均已实现了在网上银行办理,网上银行正以十足的发展势头发展,从交易规模来看,网银交易量也呈现大幅攀升态势。

2.2电话银行的发展现状

利用电话网络办理完成各类金融业务的方式便是电话银行,客户可以通过拨打银行电话完成金融交易内容。此项业务出现于1992年。最初,农业银行开通电话银行时只是作为银行信息查询的方式之一,并不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转账、还款等金融业务。之后,随着客户需求的增加,农业银行开始借助电话银行开通更多的特色服务,帮助客户实现网上转账付款,直接订购产品等金融业务。

2.3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2005年,农业银行开始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短短几年里,手机银行已经成为农业银行一个重要的金融交易平台,很多客户利用智能手机便可轻松掌握账户信息,并进行个人理财管理,在线消费、享受公共服务等内容也可轻松实现。这个平台上多种金融业务的开通,使金融服务内容不断优化和丰富。客户只需扫描二维码,手机上便可以轻松利用农业手机银行办理各项业务,也可在微信客服中寻找需要办理业务的内容,这无疑为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便捷的发展空间。

2.4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瓶颈

首先,定位不够准确。农业银行开通电子银行业务,并未将电子银行业务作为主推内容,而是将它作为传统银行业务的补充,因此,无论是传统产品的推广、同步都未及时将电子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同步开展。第二,管理体制尚需完善。现阶段农业银行的管理机构停留在残缺不全的现状,并且不同部门间取法协调互助,很多网点的管理能力薄弱,业务繁琐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有碍各类信息的广泛普及。第三,营销机制有待健全。无论哪种业务都需要科学的营销机制,而农业银行中并未将自己的电子银行业务作为独立的品牌来营销,在电子银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农业银行显然市场推广力度不足。很多客户并未充分了解电子银行业务,参与电子银行业务的积极性相对较低。第四,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农业银行中的从业人员普遍精通传统银行业务,但是对电子银行内容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农业银行在选拔人才队伍时没有按照人才引进计划,及时更新对人才知识内容的要求。掌握专业而全面的电子银行方面知识的人才稀缺,这也是导致农业银行在开通电子银行业务后,创新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五,电子银行的风险防控机制尚未构建。从农业银行内部发展来看,它们并未建立电子银行业务统一标准的操作规范,在流程设置方面也缺乏必要的规范内容,权限制约方面来看,不同的部门间规划不清晰,并且技术层面的保障力度不足,这也给电子银行业务未来发展中带来一定的数据安全隐患。

3.加快农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策略

3.1加强电子银行品牌建设

作为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内容,农业银行应当给予电子银行业务足够的重视,不断强化对电子银行品牌建设的力度。过去,农业银行一贯以产品至上为发展理念,如今应当转变发展理念,将客户需求作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将业务流程不断简化。尽可能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在开展电子银行业务过程中,要让客户看到农业银行可以提供的贴心服务,更个性化、综合化的服务内容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内容。针对客户通过电子银行反馈的需求信息,农业银行应当合理利用好这些信息,对客户需求做出预测,超前开发,将电子银行业务产品领先研发。此外,农业银行应当发挥自身的农业优势,拓宽渠道,吸引更多农业电子银行业务,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这也是塑造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可以将电子银行的特性与金融同业有机结合,将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断优化。在创新层面上,农业银行要把握好金融市场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不断研发覆盖能力更强的金融业务,将所有银行开通的电子银行业务囊括其中,并利用农业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业务,扩大电子渠道,提高业务覆盖面。要注重技术研发队伍的人才培养力度,让他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不断年研发和推广电子银行新业务,实现现有银行业务的优质升级,在增值业务方面,可以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实现银行与企业的有机合作,扩大宣传范围,树立品牌形象,将过去保守的观念突破,让客户充分感受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便捷条件和优越性,并且重视客户体验及反馈信息,将这些作为不断改善电子银行业务的源泉,将品牌打造地更加深入人心。

3.2打造过硬电子银行人才队伍,健全考核机制

提高现有的专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定期寻找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人才前来授课,让专业人才掌握的内容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并且强化管理岗位、业务营销岗位的综合素质,在培训中着重对员工开展业务知识、信息技术、营销策略等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全方位素质。在员工掌握过硬的传统银行业务素质基础上,还应当让员工意识到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并将电子银行业务的相关技能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鼓励员工积极主动营销,将电子银行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大。例如,对新开户的客户介绍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鼓励他们使用电子银行相关业务等。并将考核指标逐步向电子银行相关产品方面倾斜,建立好相应的考核机制后,让员工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以此来引导员工认识电子银行业务的相关内容。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客户的信息反馈,可以建立专门的客户体验中心,将客户在使用电子银行过程中的体验真实记录下来,作为后期改进业务内容的主要参考内容,在体验过程中还可以使很多潜在客户加深对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认识和了解。

3.3加强电子银行维护,提高电子银行使用率

除了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外,还应当积极开展激活活动,不少电子银行用户虽然开通相关业务,却从未使用过,这部分用户称之为睡眠户。为此,农业银行应当不断加强对这部门客户的回访和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使用过程中的疑问,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的使用率。针对企业用户还可开通上门推介活动,不仅负责使用的辅导,还应当负责后期的维护工作。电子银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产品销售的竞争力还是吸引力都需要不断提高,农业银行在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应当利用好成本优势,为开通某些电子银行业务的用户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提高打折力度,鼓励客户使用电子银行业务完成交易内容,让客户在使用电子银行业务时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和更加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战军,楮海山.浅析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若干问题[J].现代物业(下半月),2008,S1:157-160.

[2]管晓珂.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1:11-12.

[3]胡磊,王雪平.农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以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为例[J].现代金融,2014,05:25-26.

篇6

随着2013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我国银行业面临日益刚性的监管约束,资本约束压力逐步加大;同时政府推动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也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覆盖。优秀的城市商业银行愈来愈重视对自身战略定位的研究,其中电子银行的发展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发展是进步的,但是不能盲目。电子银行业务繁多,纵然是强大的国有银行业也不能平均使力,将每一项业务做得至善至美,更何况弱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为能顺利解决这一发展策略问题,我们不妨建立一个指标评价体系,规定评价原则,选择合理指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将这定性问题用定量的方法优化处理。

2.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AHP模型的构建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最根本的是需要资金,如果没有资金的供给,要发展业务,特别是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业务则更是无从谈起。但是资金的使用是有机会成本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的各项子业务具有替代性,不可能对每一项都花费相同的成本而同时发展,而是需要分轻重缓急,分别对待。笔者认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资金需求原则

保证开展业务所需的资金,能够满足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一目标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电子银行业务启动时的基本建设资金需求,电子银行日常运营所需费用,保证电子银行业务正常维护的资金需求。

(2)低风险原则

电子银行各项子业务的资金数量不尽相同,其所带来的成本和回报也不同,因此风险不可能相同。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在选择发展策略时,不能仅仅只关注资金成本,而是要同时兼顾发展的风险,这是两个方向不一致的目标,因此,综合考虑两个目标是能够给银行带来最大效益的路径,也是选择最后策略的有力支撑。

(3)效用原则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份额,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得增强所开展业务的效用,能够赢得持续的竞争力,而增强竞争力也是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中间业务比重的扩大需要电子银行业务的贡献。

(4)技术可行性原则

通过调查,城市商业银行中从事电子银行业务的员工人数和质量不如国有银行,设备也无法媲美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在技术含量要求极高的电子银行业务中,能否满足技术性的要求,能否给目标群体一个满意的服务是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故在发展中必须保障技术的可行性和完备性。

(5)市场需求原则

市场的需求是引领银行创新开展业务的路标。在任何一项业务开战前需要调查市场对于业务的预期和反应,市场的预期越高,反应越强烈,全新的业务投入市场的才会有更多的消费者使用。

3.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的模型分析

(1)层次分析结构的确立

本文分析了基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最优策略。最优策略的选择关键在于准则层和子准则层的指标因素,而APH层次分析法的评级是根据指标的相对强弱由小到大排列而得出结果的,本文层级分为1-9等。城商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策略的评价体系如下:

目标层A:电子银行发展策略目标A

准则层B:业务成本B1;建设成本C1;运营成本C1;维护成本C3;业务效用B2;盈利能力C4;宣传效用C5;替代效用C6;市场状况B3;市场门槛C7;市场需求C8;市场竞争程度C9;银行资源B4;人力资源C10;技术资源C11;机器设备C12;风险控制B5;操作风险C13;声誉风险C14;内部管理风险C15

待选方案P:网上银行P1;电话银行P2;手机银行P3;自助银行P4

(2)选择AHP模型的准则层的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了AHP分析方法,对有关专家,教授和银行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向他们请教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观点,征询了最优发展策略的层次分析结构的意见及建议,最后请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所列的各级指标按照1-9等打分。本文的问卷共计发出100份,并最终收回80份有效调查问卷。本文通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的软件,对各层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权重,所得结果即权重分别为:自助银行0.3444;手机银行0.1564;电话银行0.2064;网上银行0.2928。

4.结论

从上面的权重可以判断,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四项子业务的排序结果依次为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选择电子银行发展策略时首先发展网上银行,其次展开自助银行的布局,再次开展电话银行业务,最后完成手机银行的建设。但随着科技的飞跃和客户需求的丰富,电子银行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子业务,譬如现在在讨论的远程银行就是一个典型针对企业级客户的电子银行新概念,故发展策略也会略有调整。

参考文献:

[1]刘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31):

83-84.

[2]周虹.电子银行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5:54-58.

篇7

一、电子银行业务简介

2006年3月1日起实施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有关于电子银行的定义,文中指出:电子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从中我们可以归结一下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一是具有全天候的特点,全体24小时连续运行为客户服务;二是任意地点的特点,客户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获得服务;三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特点;四是程序化的服务模式。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兴起了银行卡、ATM、POS等的应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发展。截止到2012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54万亿。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规模持续高速增长,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在运营、安全、服务水平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出现了我国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新现状,即“竞争激烈、新品迭出、效益显著、前景喜人”。

三、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1.目标客户群体模糊,营销机制不健全

我国各大银行中高、底端客户资源比例相差悬殊,低端客户资源比例过大,资源结构形势不乐观。电子银行业务在制定营销方案之时,首先要确定的问题就是:产品究竟由谁来购买。但现实则不同。我国目前的各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营销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的心态,导致对各种客户资源一概而论局面的出现,目标客户群体定位不准。

另一方面,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在营销宣传上存在投机和短期行为,影响了电子银行业务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深层次推广力度,无法让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真正了解,也就无法促使客户认购。

2.产品创新力度不足、特色欠缺,功能尚待完善

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目前还处于通过把一部分传统的柜台业务电子化的阶段,还谈不上真正的产品创新、特色经营。而且就产品来说,部分产品的优势与特色无法与大环境下电子化技术的普及相结合,从而导致产品更新换代缓慢。

3.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不足

电子银行业务就目前而言是作为传统银行业务的补充而存在的,其效益优势还不明显,这在效益考核方面是一个弱点,往往在以效益、存款指标为考核内容的前提下,无法让基层真正重视,更无从谈推广。这种考核方式的影响,造成对电子银行业务重视不够,口号喊的响,但缺乏主动推广的动力和意识,从而使得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无法发挥和放大。

4.产品服务不到位,缺乏售后服务专业人才

近几年发展迅猛,银行缺乏大面积的专业人才,手机银行、个人网银等遇到的问题,往往只能一层转一层的反映,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客户反馈的意见无法得到解答。而在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往往就会影响到客户的适用热情。这一方面受到电子银行业务机制不健全的影响,最为重要的则是电子银行业务缺乏专业的售后服务人才,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重视

电子银行业务作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竞争力的决定因素,银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思路,转变经营方式,增强盈利能力,实现战略转型。高度重视电子银行业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

2.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银行要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吸引客户和开拓市场的重要工具,加强领导的同时,要给以政策倾斜。要在加强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强管理,落实各项措施,形成统一的电子银行业务规范、流程和标准。

3.完善产品功能,加快更新脚步

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创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盛衰成败。科学、技术、生产之间以及各门科学和各项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就目前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创新机制不完善,特色不明显的现状,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推出新产品,畅通产品经营渠道,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创造效益。

4.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塑造品牌形象

所谓品牌就是指产品能够打动消费者的核心价值。针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品牌形象来说,最为核心的价值就是方便快捷。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到这种业务的方便快捷的特点,从而驱动着消费者认同这种产品服务,进一步的喜欢上甚至是爱上这种业务。

要把电子银行作为宣传推广的重点和中心,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来宣传电子银行产品和业务,扩大电子银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认知度,形成品牌效应。

5.重视队伍建设,加强员工培训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人这个因素,高素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其发展的支撑。因此,要不断通过市场变化或者需要,来对员工进行分层次、分岗位的培训,从而通过学习让员工各项素质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新生,等.网络支付与结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篇8

一、引言

手机银行是一种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银行业务有机结合的金融服务方式。自2000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先后推出手机银行服务,该业务就凭借其方便、高效的优势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并在其余各家银行中推广开来。

二、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1.手机银行发展迅猛

手机银行业务利用通讯技术,以其特有优势,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根据iResearch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手机用户数量急速增长。特别是在2011年底,手机用户数量比去年同期更是提高了96.9%个百分点。同时手机银行处理资金规模也快速增大,截止2012年11月,手机银行处理金额已达8000亿,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265.3%。此时,各家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继国有银行之后纷纷推出手机银行业务,扩展业务范围。根据易观数据,截止2012年,已有83%的银行推出手机银行客户端,全面开展手机银行业务。

2.手机银行业务范围广泛,使用形式多样化

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与银行间竞争的加剧,手机银行的业务范围也得到相应的扩展。以工行为例,目前其手机银行涉及账户查询、转账汇款、个人贷款、缴费业务、外汇业务、贵金属交易、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等多种业务。同时,手机银行的使用形式也是多元的。根据iResearch2012的调查数据,在wap、app、短信手机银行3种主要的使用形式中,用户使用过app的比例最高,达到64.6%。

3.国有银行在手机银行业务占据绝对优势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其他银行业务相同,比起其余中小银行仍占据绝对优势。根据2012年的调查数据,在所有手机用户中,使用工商银行手机银行的客户最多,建行次之,分别达25.4%,21.8%。

4.多产业交叉

不管是与传统的银行业务还是网上银行相比较,手机银行都具有特殊的商业模式―由电信运营商、银行和手机生产商三者结合。它以移动电话为基础,电信网络为媒介,经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办理银行相关业务。

三、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程度高

各大银行均将手机银行看做是继网上银行之后的另一块金砖,但由于竞争秩序的混乱导致各家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同质化程度特别高,大致都分为3个板块:查询缴费业务、购物业务、理财业务。

2.客户群体不均衡

由于手机银行的使用对用户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这使得很少有低文化水平的人选择这种业务。因此,拥有较好教育背景的人群是目前主要的手机银行客户。调查显示,手机银行客户主要是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群体,他们占到所有用户数量的67%。

3.便捷程度不高

手机银行的推出,降低了银行的营业成本,但实践调查表明,仍有许多用户反映,手机银行还存在许多系统上的缺陷,导致其便捷程度并不太高。像登录时间过久,操作界面复杂,响应速度缓慢这都阻碍了手机银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4.跨部门监管的问题

与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同,由于手机银行有多产业相互交叉的特征,因此监管也是跨部门的,这增加了对手机银行管理的难度,如电信运营商与银行利润分配的问题以及安全防范责任的问题都成为跨部门监管的重难点。

5.安全机制的问题

由于安全防范手段的单一,同时智能手机不断推陈出新导致系统的不稳定性,使得手机银行的安全成为许多客户担心的问题。调查数据表明,41.4%的用户表示安全程度是他们是否选择手机银行的首要因素。

四、加强手机银行发展的相关建议

1.拓宽手机银行业务范围

在目前手机银行市场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情形下,各大银行应该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引进人才、资金和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业务,从而改善目前银行容易丢失客户的局面。

2.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由于用户群体的不均衡性,商业银行应针对手机银行这一业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在保证适当利润的前提下,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业务类型,使手机银行的针对性更强,从而增加其客户群广度。

3.完善手机银行系统,重视客户体验

目前,仍有客户反映手机银行系统有许多漏洞,针对这一情况,银行方面应该组织技术人员寻找技术漏洞,完善银行系统。同时可以在各个网点开展用户体验活动,让用户更加了解手机银行操作流程,增加手机银行普及度。

4.完善利润分配机制,确认责任范围

由于手机银行主要是由银行和电信运营商两大系统支持,在利润分配问题上,两者仍有争端。因此,这两大行业应当完善利润分配机制,明确责任范围,从而提高手机银行产业的标准化程度。

5.完善手机银行安全机制

安全问题是手机银行客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现阶段虽然有一些针对银行业的法律,但手机银行这一特定领域,目前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配套措施,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系数。同时,银行也应该针对钓鱼网站、账号密码被木马盗取等相关问题,积极完善其安全系统,从而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丽萍.手机银行:商业银行渠道建设的新动力.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2(3):43-45.

篇9

1.3有利于新兴业务市场的抢夺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国内网民数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一的位置。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包括手机银行在内的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去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电子银行业务正是扩展这部分人群的重要手段,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客户的金融消费偏好也发生了变化,手机电子支付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支付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线理财、融资等新业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客户关注和选择。因此,谁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占据了先机,谁就把握了主动。否则,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1.4有利于弥补网点不足的问题,实现跨区经营从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其具有跨区经营的强烈意愿。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区域性商业银行必然会面临营业网点稀少的问题,从而导致客户办理业务不方便、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不足等问题。同时,由于监管当局严格限制异地开办分支行,所以网点稀少会是区域性商业银行一个较为长久的问题。对此,区域性商业银行通过加快电子银行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网点数量不足的问题,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

2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在这几年开展得如火如荼,因为电子银行的发展,使区域性商业银行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金融电子化、网络化成为今后银行业发展不可逆的必然趋势,已在区域性商业银行间形成普遍共识。当前,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历经几年的厉兵秣马,其电子银行体系已基本建设完善,部分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电子银行基础服务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着力打造在线理财、资金归集等具有更多价值创造功能的电子银行业务,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业务竞争力。总的来看,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起步较晚,受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电子银行发展水平特别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尚有较大差距。但在各区域性商业银行之间,电子化水平相对较为均衡,表现在整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各个银行间比较接近,各区域性商业银行对银行电子化的应用水平也比较接近。由此带来区域性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热情普遍较为高涨。

3制约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业务电子化能力较低。区域性商业银行因对信息技术的投入能力和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的不足等因素,信息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信息技术水平不能有效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2)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建设有待加强。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且对市场发展缺乏科学的预测,发展电子银行往往只是一味地追随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乃至外资银行的脚步,产品研发存在较强的跟风色彩,不能很好地从本行实际出发进行产品建设。

(3)区域性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能力上相对较为薄弱,在此基础上发展电子银行,加之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电子银行风险控制水平较低,市场影响力和客户认可度有待提高。

4加快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的对策

4.1制定电子银行发展战略规划当前,针对区域性商业银行中电子银行业务的分散管理、发展缓慢等特点,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规划。同时,由于自身情况和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制订规划时,既要有战略上的超前意识,重视系统框架与平台建设,又要立足实际应用,安排好众多建设项目的先后顺序,逐步完善电子银行的业务品种和功能。

4.2完善业务组织架构在发展电子银行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能有效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业务组织架构。各区域性商业银行应该学习先进银行做法,成立总行一级电子银行部门,明确电子银行部门的职能职责、发展目标等,在总行层面加强专业化管理,同时明确各分支行、网点的电子银行业务职责,通过业务组织架构的完善打造业务发展合力,推动业务加快发展。

4.3加强业务人才建设发展电子银行需要既熟悉金融业务又熟练掌握信息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和科技创新体制。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充实员工队伍,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留住人才,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专业人才的待遇,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为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4开发个性化产品与大银行相比,区域性商业银行具有规模小、网点少、客户基础薄弱的先天弱势,这就决定了在电子银行方面与大银行的发展策略不同,不能走产品多而全的道路,而要立足实际,细分客户需求,特别是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因此,要利用中小银行决策链条短、机制灵活的优势,针对目标客户开发个性化产品。

4.5合作开发由于区域性商业银行受制于地域的限制,除本地外在其他地区一般没有分支机构,致使区域性商业银行跨行、跨地域的支付手段只能依靠于人民银行大、小额等支付系统和第三方清算服务组织,走合作开发之路。从降低电子银行建设和运营成本的角度来看,合作开发也是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10

一、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移动终端所必有的贴身便捷特性,而且手机作为个人移动设备的最强大终端,使得手机银行成为继ATM、互联网、POS之后银行开展业务的强有力工具,越来越受到国际银行业的关注。据权威调查分析,未来几年,全球移动支付将代替现有的现金、借记卡、信用卡等支付手段,成为支付领域的主要支付模式。

近年来,全球移动支付的发展是越来越火爆,欧美发达国家及日韩在移动支付领域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就韩国而言,它的手机用户占全国总人口的82%,宽带普及率是世界最高,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被公认为世界级水平,这些都为韩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的电子钱包、移动信用卡等移动支付业务日渐成熟,并在这一领域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成为全球移动支付领域一股强有力的力量。根据韩国银行的《2009年韩国网上银行使用情况》显示,截至2009年底,手机银行注册用户数达到1116万,增长了31.6%。手机银行日均交易规模达2656亿韩元,比2008年增长了76.2%。同时统计显示手机银行用户每年都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2006 年与2005年相比增长29.6%,2008年也比2007年增长了42.6%。而且手机银行交易次数也是连年上升,2009年的交易次数172万次,比2008年(105.7万次)提高了 62.7%。而作为3G业务最成熟市场之一的日本在手机银行业务上也有不错的发展,截至2009年6月底,日本手机用户1.08亿,3G用户达到1.02亿,占所有手机用户数的94.4%。目前在日本手机银行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欧美虽然在手机银行业务上重点推进3G网络,通过提升网络数据流量从而盈利,但也是由于网络的改良,使得手机银行业务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日韩两国与我国地域接近、市场相似,3G技术的普及应用较早,他们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中国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开展了手机银行业务。2009年1月7日,我国3G牌照花落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标志着我国进入3G时代,这将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有利的环境。现在我国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已经基本实现了银行的各类业务,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手机银行包括短信手机银行、手机银行普通版和手机银行3G版本三套系统,提供了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业务、手机股市、基金业务、国债业务、外汇业务、银期转账、信用卡服务、住房公积金业务等多种金融服务。

数据来源: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

图1是根据工信部统计的数据绘制成的,是我国近几年移动手机用户数量的总体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移动手机用户达到了8.59亿户,比2009年增长了15%,可见我国移动手机用户近几年增长趋势明显。据CNNIC报告和中国银联统计,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和支付用户分别达到3.03亿和2000万户,手机支付业务年交易金额超过540亿元。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和市场规模将为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随着3G时代的来临,手机银行将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将给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资料来源:3G门户《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

2011年3月17日3G门户网的《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从2010年7月的调查结果的36.8%上升至52.2%,尽管其中经常使用的网民只占17.8%,但可以说明手机银行已获得越来越多手机网民的欢迎和认可,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也显著提高。通过手机银行用户的月收入分布(如图3)可以看出,经常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用户的个人月收入偏高,其中,个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5.4%,2500元以上的比例为52.2%,均高于偶尔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用户。使用人群结构的优化,预示手机银行业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事实上,经常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用户由于收入偏高且使用手机银行频率高,必然会成为手机银行业务的核心客户,这一个较为富裕的群体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手机银行业务的繁荣。

数据来源:3G门户《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

二、手机银行风险分析

手机银行虽然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便捷,但是和网上银行一样,同样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同时手机银行作为一种实体银行的虚拟环境,不仅有传统银行所具有的风险,而且由于它具有即时性、虚拟化等特点,风险要远远高于传统银行。目前,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存在下列风险:

(一)手机银行技术风险

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都需要硬件平台来支持,因此银行必须设定特定的技术解决方案。如果设计方案存在漏洞,那将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同时各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客户端进行手机银行业务,网络与设备出现问题、病毒侵入以及突发事件都会给手机银行业务带来风险。银行安全措施做的不到位,一旦计算机病毒侵入往往会造成网络主机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或者系统遭黑客侵入、手机遭到病毒攻击,对手机银行的客户信息进行窃取和修改,这不仅会给客户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同时银行在声誉上和经济上也会受到伤害。

(二)手机银行操作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是指客户在进行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时不熟悉相关知识和对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方式不熟悉所导致的风险,或者是银行内部人员对手机银行业务操作失误致使客户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手机银行信誉风险

手机银行的信誉风险,指的是由于手机银行业务遭遇侵害、出现失误、监管不力或其他原因,给手机银行客户造成经济损失,导致在公众舆论产生负面评价,对银行造成信誉受损的风险。信誉风险包括公众对银行整体运行产生持续负面印象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的损害了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如果公众对银行处理问题能力极度丧失信心,也会引发信誉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提供一个高效、可靠的服务平台对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服务是至关重要的。若银行不能提供安全、可靠、准确和高效的手机金融服务,那么银行的信誉势必将受到损害,这也将会阻碍银行其他业务的开展。可见,手机银行服务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经营。

(四)手机银行法律风险

手机银行给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特点,作为银行新增加的一项业务,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没有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而在某些情况下银行和客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还未明确,这就带来了法律风险。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于手机银行业务运作的适用性也是不明确,在客户信息披露和隐私保护方面也存在着法律风险。如果银行和把客户之间权责不明确时,一旦客户和银行间发生纠纷,双方就有可能进行法律诉讼。当银行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时,其潜在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三、手机银行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手机银行技术风险防范

1.身份识别

各大商业银行都对手机银行采取了客户身份信息和手机号码绑定的方式进行安全防范,客户只有用本人的手机才能以客户的身份登录手机银行,他人是无法登陆的。当客户需要输入密码和个人身份信息时, 数据应该立即被加密编码,同时保证机密信息传输的单向性。在这过程中,信息不能在手机终端显示,以防他人看见这些信息。若客户输出信息错误,或者线路出现故障,系统应立即终止交易并返回到登录页面再进行身份鉴定。为防止有人恶意试探别人密码,系统应该设置密码错误次数限制,当达到限制时,将该客户手机银行业务处于暂停状态。为了保证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是按客户意愿进行的,手机银行系统应具备客户确认机制,防止信息被窃取。

2.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手机银行业务是客户利用手机进行业务操作的,一旦客户的手机信号不好时,往往会导致信息延迟和数据的不完整。因此,移动通讯系统中应当提供相应的机制来应对这种事情的发生。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终端进行业务操作的,这些设备有时会遇到恶意手机编码和其他恶意的攻击。所以,手机银行系统应配备相应的安全措施如设置防火墙、监视控制系统等等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应该对于所有的交易数据进行摘要处理并对交易数据进行校验,以防止数据在传输途中修改或丢失。

一般来说,手机已经具有了一些安全技术,但是这些技术相对简单,容易被解密,保密性欠缺。手机银行整个系统应采用端对端的加密数据传送方式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交易数据在传送之前,手机端必须和手机银行服务端建立一个安全通道,如果客户提供的帐号密码和验证信息正确,客户和服务器才能建立连接,客户才能进行交易,这样客户的敏感和机密信息得到保护。同样加密、解密和相关的鉴定处理也应该有专门的设备和程序来保证。

3.灾难恢复性

手机银行的灾难恢复包括系统灾难恢复和数据灾难恢复。系统灾难恢复就是安装必要的恢复和后备系统,来保证系统的可恢复性和高系统可靠性,将系统故障所造成的风险降低到最小。数据灾难恢复是面对自然灾害、病毒侵入、硬件故障等事情,将用户数据从存储设备中拯救出来,从而将损失降到最小。

(二)手机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一般情况下,防范银行操作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定尽可能详细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使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并提高制度执行力。针对手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开展的一项新业务,银行应立即制定详细的业务规章制度,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同时银行要切实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并强化教育,提高银行员工综合素质。同时监管部门要对手机银行业务加强监管,对手机银行进行适当的监管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另外针对客户由于知识上缺乏而犯的操作错误,银行应该对其进行指导和普及手机银行使用知识,这样来降低客户使用手机银行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风险。

(三)手机银行信誉风险防范

信誉风险会影响银行建立新型客户关系,降低其服务能力。首先银行应该加强业务宣传,树立良好品牌,最重要的是树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有良好信誉的品牌经营是信心与可靠性的保证。只有那些有良好信誉,能赢得消费者信赖的银行业务品种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力,赢得更大的市场。其次银行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同时要做好银行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银行内部应设立专门负责稽核业务流程、进行安全评估、风险防范的机构或委员会,定期对系统安全性的测试结果及审计记录做出分析,并向银行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提交报告。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操作规范和严格的内部制约机制,保证程序员与操作员分离、经办人员与管理人员分离、制作者与执行者分离,任何人进入系统的操作必须有记载。随着手机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应适时对登陆手机银行的重点客户进行监控。按照巴塞尔协议监督核心原则和《关于洗钱、扣押、没收犯罪所得公约》等国际条约,对手机银行交易进行跟踪,通过数据挖掘软件,对可疑交易进行分析,防范利用手机银行进行非法资金交易。

(四)手机银行法律风险防范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开展相对较晚,法律法规不健全。商业银行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要尽量用法律法规来防范法律风险。对于商业银行,首先要强化风险意识,要认识到,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会给银行带来严重后果。法律合规部门应集中优势力量全面跟踪参与手机银行业务,对其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尽职调查,同时提供法律咨询、谈判等多方面的法律服务,使法律风险降至最低。其次在手机银行业务处理上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来制定手机银行相关协议及业务流程,如《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等。在技术安全上,利用目前执行的关于信息技术安全的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等。银行应注重交易数据的保管;认真研究其作为证据的合理性,争取渠道合理认定,为可能的纠纷或投诉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结语

我国的手机银行体系无论是银行还是运营商都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3G时代的到来,各个商业银行都看到了手机银行的潜在商机,纷纷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但是作为虚拟环境交易的载体,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各商业银行在开展手机银行业务的同时,也要对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加以管理和控制。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按照《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对手机银行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管,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对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潘玉龙、黄磊、马牧原.我国手机银行发展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2):54-56.

[2]刘萱.浅谈3G技术背景下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策略[J]. 河北金融,2010(03):7-8.

[3]柴迎春.手机银行风险分析及监管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201.

[4]张纪.手机银行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J].上海金融 ,2006(02):76-77.

[5]王姗.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风险防范分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 (07) .

[6]胡江红.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本质与风险监管[J].金融电子化,2009(1).

[7]李庆莉.着眼移动金融 发展手机银行[J].中国金融电脑,2010(05):18-21.

基金项目:

1.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济系统的运行与调控(J50504)

2.教育部:国家级沪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

3.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第三期教育高地(电子商务)

篇11

电子银行成为竞争客户的新利器。随着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功能的不断完善、安全性能的不断提高,电子银行突破时空界限,全天候、跨地域、广辐射的优势日益被客户认识,其安全便捷的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银行的客户服务能力,逐渐成为竞争新客户、稳定老客户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电子银行顺应了网络时代的工作生活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成长性良好的新生代客户,促进了银行客户结构的改善。

尽管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普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业务整体结构和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柜面业务的分流效果和客户的整体活跃程度仍有提升空间。二是业务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的营销格局尚未形成。三是电子银行面对服务需求的压力依然很重,银行的服务现状还难与客户的期望相匹配。

提升电子银行业务市场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信息化正在加速改变传统经济运行模式和城乡二元结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县域和农村电子金融服务加快兴起,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全面分析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运用正确的发展策略,全力拓展电子银行业务,促进业务的经营转型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篇12

二、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电子银行业务经过10几年的发展,各家银行电子业务在客户群体培养、业务产品开发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整体业务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银行信息化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需要。各家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不一,新兴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全面的电子化还有待时日。而起步较早的银行由于设计理念、技术落后等原因,在应对新兴金融业务方面显得建设周期过长、系统灵活性不足,无法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业务数据综合分析应用的问题。目前,商业银行在客户信息、交易数据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但是针对客户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应用,发掘用户的交易行为,对不同用户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打造具有营销理念的电子银行产品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最后,现有的电子银行业务各个渠道业务流程相对独立,渠道间的资源共享程度不高。表现尤为突出的是面向企业的电子业务。企业业务参与角色众多,业务流程复杂,一笔业务要在企业内部多个角色之间流转,这些流转环节通常只能在一个系统中完成,其他系统则很难介入,如网上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系统无法介入,而手机银行业务网上银行系统也无法介入,渠道间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即不方便客户,对银行也是一种损失。

第二,电子银行业务品种趋同现象明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子业务正逐步完成了柜台业务的替代化,但多数电子业务是对手工业务的照搬,产品层次较低、结构雷同,主体业务局限在资金查询、转账汇款、投资理财等传统业务上,创新与增值业务较少,银行间电子业务相似度达90%以上。怎样在传统的业务基础上,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整合创新,为客户提供有增值价值、有品牌效应的电子业务品种仍然是银行业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第三,产品营销与推广的力度不够。产品营销是商业银行推广业务打造本行业务品牌的重要手段。多数银行成立了专门的电子业务营销部门,负责规划推广本行的电子业务。同传统的业务相比,一方面电子业务效益较为隐蔽,其收益不会以直观的方式得以体现,产品推广的投入力度难以同传统业务相比。另一方面电子业务诞生时间较短,营销部门推广经验欠缺。怎样在新的条件下实现产品影响力的最大化,仍然是不少银行所面临的问题。

第四,电子业务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随着电子业务的推广与普及,针对电子业务的犯罪也逐年增多,现有电子业务的安全手段多种多样,如口令保护、通讯加密、数字证书、动态口令等,但是利用信用卡诈骗、钓鱼网站、木马等手段获取用户资金的犯罪依旧此起彼伏,每年涉案金额近亿元人民币,电子业务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电子业务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三、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篇13

物流银行业务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简称物流银行,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1.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标准化是指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标准和协议约定的标准由物流公司验收;规范化则指所有动产质押品都按统

一、规范的质押程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看管,确保质押的有效性;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指所有的质押品看管,都借助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关业务管理人员都可通过互联网,检查质押品的情况;由于借助物流公司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确保了该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异地业务,并能保证资金快速汇划和物流及时运送,因此,此业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而广泛性是指该业务服务客户可是大、中、小型各类企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流通业,总之只要这些企业具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产品,银行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2.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三分之一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商品周转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3.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二)物流银行业务的创新点与银行风险。物流银行业务可为企业提供部分产品装卸、储存、运输、销售流通费用,而这些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50%,同时还会减少约占整个生产过程90%的物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该业务打破了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商业银行获取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创新地引用物流(动产)质押来解决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为物流银行业务服务的对象比较特别。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难以满足现行银行融资中的担保条件。物流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抵押贷款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项业务本身的创新点,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创新可以大大的降低银行资产的非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来看,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无疑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市场和信用风险。以某上市银行为例,其最大的l0家客户贷款比率接近50%,年均比率高达61-8%,大大超出了中央银行指引标准。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的规范性和整体实力,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就能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而且银行还突破区域限制与外地的生产商发生联系,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开拓和发展一批优质的新客户群体,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收益性。

二、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景。

(一)中小企业发展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物流银行服务的对象中多数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缺乏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来抵押,因此难以满足贷款担保条件而常常遭遇融资困境,但他们拥有较多的诸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经销商品等流动性资产,而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以此类资产为抵押为企业提高信用,甚至还可以把处于运输过程中的流动物资作质押,比如厂方发给经销商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整个都可以被质押。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63%和74%,然而在全部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也就是说,国有部门利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而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也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使得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目前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都非常看好。我国当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高出1倍。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中国市场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知和需求,都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呈现增长趋势。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5%,良好的市场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银行业务前景广阔。

三、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新突破,2004年6月物流银行业务被广东发展银行最早正式推出,这项业务在推出之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全力支持,广东发展银行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了试点推广,其阶段性成果表明物流银行业务成为了受许多企业欢迎的一种有效的理财工具,在开展此项业务最初的半年间广东发展银行已向20多家企业提供了该项服务,业务总金额过40亿元。2005年广发银行通过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等物流公司,已与一汽贸易总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全面物流银行业务合作,支持了200多家经销商和10000名终端用户,并带来存款近20亿元。

在北方地区,自2004年山东省的烟台海通物流的一笔1500万元的仓单质押融资开始后,山东省的许多物流公司(中储青岛公司、中外运青岛公司、博远、环鲁、烟台海通、临沂立晨等公司)主动联系银行和客户,在银行的支持下物流银行业务得以展开,其中临沂立晨公司已为山东新光纺织、百华鞋业、华祥塑料、力健粮油、卡特重工、鲁南纸业等生产企业提供了物流金融服务,2005年融资额为1682万多美元,2006年上半年依靠“物流银行”业务的功能为生产企业融资2000万美元。

从全国来看,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走在该项业务最前沿的银行有:广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期他们为客户提供的动产质押融资的服务越来越多。总体上来说,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非理性定价、操作不够规范、业务品种相对较少、服务意识淡薄,尤其是国有大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视不够。

四、我国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导各类主体加入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在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发展的战略分析上,根据自己面临的市场机会和威胁来比较分析自身发展该项业务的优劣势,不能盲目的开展和发展此项业务。从可提供物流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来看,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金融机构在物流银行业务上可采用积极的市场扩张战略。目前物流银行业务已经在国内货币市场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但提供此业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商业银行,而物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以及信托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此项业务的竞争中来,作为分食者的各类金融主体的增加将会使物流银行业务以更快的速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