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篇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8―0023―0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对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方面素质的系统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的教育形式。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1. 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由校长负总责,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增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带领全员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注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队会;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通过学习有关经验文章、经验介绍等方式,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对于一些初当班主任的,学校则采用“帮、扶、带”的方式,以使他们尽快胜任班主任工作。

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并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 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墙报、宣传栏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在把好舆论导向的同时,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2. 规范教室布置。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各班的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3. 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活动为宣传阵地,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个性的活动平台,使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展示自我风采。

4. 大力推进“书香校园”进程,以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活动, “国旗下讲话”已形成我校的特色。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

1. 丰富德育活动促进养成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健康知识教育等等。

2.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我们要求班主任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建设、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争创“文明班级”。各班的学习园地布置力求彰显班级特色,规范实用,富有教育性,好人好事都有记录。

3. 加强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德育处要求各班对后进生转化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措施,并比较及时地了解掌握有关情况,协助班主任做好个别学生的帮教工作。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开展了“争创文明小学生”和“体操比赛”活动。活动经过宣传发动、班级评比、学校评选等过程,评选出了班级文明小学生和优胜班集体。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热情。

四、努力开拓德育的多种渠道

1. 正确的观点、先进的思想,以思想课为主阵地,有的放失地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2. 开发德育资源,整理乡土德育教材,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家乡新貌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3. 加强学校管理,优化育人过程,各科教学渗透德育因素,各项工作体现育人主题。

篇2

    3、家庭教育工作亟待提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之师。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教育观念与学校保持一致,但仍有一部分家长德育观念亟待加强。

    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使德育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我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搞一些活动,进而用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取代学校德育工作,那么,学校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在加强德育,努力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中,教职工普遍存在两种想法:其一,德育是软任务,难见成效,往往说说重要,忙时不要。其二,认为现实社会的影响,德育的力度和效果以及德育水平不如过去,容易留恋以往的德育。因此,对教职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还必须在实施德育的内容上具有广度。一方面,在德育常规中我们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在德育框架上,我们努力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学校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我们注意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更为重要一方面,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点、连接点、落实点的备课要求,切忌贴标签,使德育有意、有机地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实、要求明确,为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搭建舞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要还必须加大力度,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加强学校的德育,关键在于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我们一方面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开展文明组室、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的评比,把德育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学期考核两次,直接与结构工资挂钩,以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现实。     

2、学校德育工作的体现途径首先,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首先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再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学校应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方式,多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学校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学校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最后,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沃土。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

3、提高认识,加大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形成作用的宣传力度。

虽然小学生德育状况喜忧参半,但是他们毕竟处于道德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低,思维片面,加之阅历浅,容易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模糊甚至错误观点。教育工作者必须义不容辞地以身示范、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健康、正确的方面发展。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更是重要的主导者。目前,教育常常陷入5+2≤的尴尬,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校5天,结果在家和社会2天的时间里,有时在学校受到的不是被强化,而是被家长的错误观念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弱化、抵消,甚至使未成型的道德价值观念朝畸形方向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加强家长正确教育观念引导,消除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同时,加大学校、家庭、社区、群团的协同性和互动性,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

篇3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比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这样讲到,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希奇的,都仰头望着天空。这时老师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怎样看天呢,老师说,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听了老师的讲述,学生们个个欲试,谁也不甘落后。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传统的教学存在着单向性,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把教材讲得精彩完善,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这样的教学与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法,给予学生自主创造、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耐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奇心重、好问、多问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这也是求知欲旺盛的具体表现。小学生活泼好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趣的教学内容进行教育,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对于小学生,教师的语言要具体形象、简明、易懂。结合教学向学生讲授体育老家的目的意义,提高警惕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故事演讲形式。如:通过讲述革命家、伟人们的体育锻炼事迹,观看叔叔锻炼身体的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鼓励小学生积极参加锻炼,保证有强壮的体格,将来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小学生自控力差模仿能力强,有时对好坏事物难于区别,很容易学好,也很容易学坏,所以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满腔热忱,循循善诱。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要注意加以引导,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以正面教育为主,少批评,多表扬。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不再有畏惧的情绪。如:在跳“山羊”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成不了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跳“山羊”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的含义。

三、严格开展队列练习

队形、队列: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加强纪律性的手段,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使之专心致志,排除一切杂念,这是教师所采取的手段。有时同学出现的顽皮,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是由好动而动得不适时产生的。针对“好动”这一天性,我注意加强课堂常规教育和训练,逐步发展他们的自制力;同时,还有意识地加强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随时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正确的道路上。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训练队形队列,同学的步伐,精神饱满与否和教师的口令和生动的启发性语言有关,因为学生最敏感,对老师的表情最易感染,老师要起表率作用,单调和枯燥的项目,学生就不会持久,尽管一般不超过十分钟,但由于“疲劳”的出现,自然会导致不守纪律的现象发生。队形、队列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

四、精心设计体育游戏

篇4

1.从学校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缸里泡大的一代,他们追求个性,喜欢模仿,备受宠爱,唯我独尊,心理脆弱,忽视亲情。经过了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之后,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来校就读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想素质等方面大多存在问题。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强了紧迫感,增加了难度。

2.从家庭教育现状来看:现在社会是经济时代,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老师与家长不能直接有效沟通,他们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亲情和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一点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加之一些家庭的特殊情况,如父母离婚、再婚,单亲家庭、组合家庭,贫困家庭,这些给学生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他们的性格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也给中职学校的管理和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3.从社会环境现状看:现在人们生活条件提高了,学生不愁吃穿用,学习上没有动力,思想上不求上进,加之不良风气和文化经常影响着他们,这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学生耳濡目染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加之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网络传入我国,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至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任重道远,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1.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一方面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们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给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另一方面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养成教育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遵章守纪、诚实守信、坚毅果敢的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好遮百丑,长期以来的“成圣成贤、成龙成凤”的单一价值观念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有些甚至是“高智低德”的“危险品”。

2.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宽容溺爱。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过分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新潮怪异,中职生恋爱、上网、抽烟、打架等现象屡见不鲜,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对此只作一般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问题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正面教育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爱心和耐心。

3.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为什么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号召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实际上貌合神离;说教苦口婆心,学生表面洗耳恭听,实际上心如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三、探求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典型事例教育法。现在的学生思维灵活,接受现代的信息较多,如果还是用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用“老传统”“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行不通了,我们可以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感化他们,比如给他们讲长江大学三学生舍己救人的故事,讲汶川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讲本校优秀毕业生学习和创业的典型事例,通过这些事例感染他们,教育他们,使他们心灵受到震撼,受到启迪,受到影响。

2.人人抓德育,事事教育人。如果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不够的。我们得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一个以书记校长为主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所有员工人人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力育人。

3.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校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4.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的中职生生活在多元世界里,信息渠道广泛,多维观察社会,认识观念上的意识较强,多了一些主见,多了一些个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5.强化师德建设,优化德育干部队伍。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应加强对德育工作者的定期培训和工作总结,了解德育的新动态,接收管理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年轻德育工作者采取以老带新“一帮一”的方式,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6.树立学习榜样,严肃校纪校规。学校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号召学习各种先进标兵;严肃执行校纪校规,对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应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养奸,只有这样,才能弘扬正气,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7.狠抓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纪律作风。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养成一个(更多)好习惯,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作风。

篇5

一、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

现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中职院校学生的家庭也不例外。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娇生惯养,不让其分担家务,致使学生怕苦怕累。此外,缺失家庭教育也是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例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学生思想、心理出现问题时,父母未能及时疏导解决,致使学生心理不健康,道德素质低下。

2.学生自身

中职院校的生源一般都是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比较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不抱什么希望,不求上进,自暴自弃,使得自身素质越来越差。

3.学校教育

一些中职院校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此外,还存在区别对待优生和差生的现象。有的中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德育课,但是课程内容大而空,针对性不强,不以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为目标,脱离学生的生活,而且老师教学水平不够高,教学队伍不优秀,学校不重视教学效果,走过场现象严重。

4.社会影响

如今,网络上流传海量的负能量信息,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逐渐堕落,不爱学习,而是沉溺于虚拟网络,热衷于破坏美好事物,打架斗殴、违纪违规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中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加强对德育课程的重视,并培养一支优秀的德育课教师队伍。中职院校应该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增加德育课的课时,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但是光有数量是不够的,还要提高德育课的效果,为此,要致力于提高德育课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引进优秀教学人才,选择骨干教师任教。此外,班主任要做好引导工作。

(2)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发扬正能量的主题讲座,给学生传递正能量,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举行各类竞赛,营造良好的气氛,宣扬校园文化,文化育人;引导学生组织、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感受服务他人的乐趣,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3)重视学生的管理及自我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好班级评比、考核工作,将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重要评比内容,奖惩分明。加大学生自我管理力度,让学生管理学生,严格要求自身,不断提高道德素质水平。

(4)抓好学习,转变观念,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加大教师道德素质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水平,进而以身垂范,做好表率,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

2.加强中职学生德育,需要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协助

家校互动,让家长明确德育工作对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家长要多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关心学生冷暖,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社会媒体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努力营造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中职学生德育,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配合

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禁止在学校周围开办电子游艺室、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中职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小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四种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对中职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一些帮助。如今,我国高中还没有得到普及,大部分初中生毕业之后都去了中职院校,因此,中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一定要竭力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也要坚持把德育工作做到位。

参考文献:

[1]张继新.中职学生思政教育中关于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

篇6

一、“以人为本”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理念

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该给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中加入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只有真正感受到关心和温暖的教师,才可以把这份感受传递到学生的身上,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所需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其实,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教师不仅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所以,想要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就必须唤起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参与到学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来,打破以前传统的单一的、封闭式工作局面,开放管理的策略,和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广泛的交流,以此来不断地完善教育管理的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小学教育管理产生质的飞跃。

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和促进人才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但是一些学校往往只是注重升学率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学校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但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更多的开放和宽松的交流空间,还可以让学校内每一处都充满着书卷气息,体现一种文化的追求,这样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陶冶师生的心灵,培养师生高尚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想要做好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并且不断地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师生养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从而推进学校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在管理中,只要做到人人相关、事事相连、环环相扣、处处相应,班级的管理育人工作就一定会得到切实贯彻、落实。从这一点来说,一切管理工作最终都应当,也完全可以落实到育人。

二、教书育人

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最常见的育人方式和途径,这就对所有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到学科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做到教学质量与育人质量并重、教学工作与育人工作同行。教书育人,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礼记》说: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和各项活动中,绝不能只管教不管导。一个只知道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所以应从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入手,进行教书育人工作。我们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有育人计划,都有育人意识,都有育人内容,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把学生的德育培养、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科的教学让学生明礼、诚信,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成材,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在全体教师和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书育人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学生毕业时不仅领取了学业毕业证,而且学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习惯和行为习惯。

三、环境育人

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优化育人环境,坚持环境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自然、和谐、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孩子周围需要高尚的灵魂,需要良好的人格环境。学校在注重师德建设的同时,格外强化教师人格形象的塑造,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注重做“人”,做善良、正直、勤奋、向上的人,用良好的人格形象影响学生。

学校在重新规划了校园、走廊、教室及办公室的基础上,增设30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板报及画廊,并在班级、走廊的墙壁上悬挂几十幅做工精美、艺术韵味浓厚的装饰画和富于教育意义的书法作品。在教室内布置丰富多彩的室内文化。这些景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发挥了软环境和硬环境的育人功能。

四、服务育人

篇8

二、完善组织机制

建立副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负责协调上下关系,筹集资金等重大事宜。即使在学校主要领导新旧交替之际,也能使学校充分重视图书馆工作,确保工作能及时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有序、畅通。

三、建立参与机制,引入激励机制

将平时学校图书馆的各种创建工作和日常工作融入学校内部考核的管理工作之中,学校采取定人、定时、定任务的方法,对照标准的办法,层层落实,切实抓好每月一次的过程考核和每学期一次的终端考核,对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实绩进行综合评估,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挂钩。

四、规范管理,服务水平专业化

21世纪是教育的全新时代,更是信息化时代。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规模与效益统一,要求我们强化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规范各项操作程序。管理人员要管理出效益,关键在于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我们要对图书馆管理人员思想素质的提高尤为注重。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语言行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全心全意、热情周到的工作作风,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百问不厌,和蔼诚恳,笑脸相迎,具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进取心及自信乐观,公正,相容等心理品质。作为图书馆管理者一定要有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精神,“看事业重如山,视名利淡如水”;在为教育教学服务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甘当师生通往知识彼岸的桥梁和攀登教育教学质量高峰的垫脚石。

五、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严格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具有雄厚扎实的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情报学、信息学,掌握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与各种技术的操作方法。为了加强和充实管理队伍,使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开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多送图书、阅览管理人员参加图书分类、编目专业等各种培训,使每位图书管理人员都能充分掌握新形势下的图书分类和编目管理。平时,管理人员要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和相互间的业务探讨,经常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和体会文章,并且鼓励到有关刊物发表。

六、开展多种活动

1.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做好新书、新报刊出借阅读之前的导读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建立新书架,利用学校校园网、黑板报、宣传窗推荐新书籍,介绍新报刊。

2.积极开设阅读指导课,辅导学生自觉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与习惯。做好图书馆基础知识和内容介绍、工具书的作用、图书的选择和怎样读书以及读书卫生知识等方面的指导介绍,例如,给学生介绍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新走向”“阅读的理解、记忆和方法”等,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检索和利用文献知识及阅读书刊、资料的能力,而且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及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另外,还可以在年级中开设语文、英语阅读等指导课,集中辅导、阅读,引导并帮助学生选择高质量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选读反映时代感强的中外经典名著等读物。

3.开展集体借阅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

4.在集体借阅时间之外,还要做好个别借阅工作,它是日常借阅的补充,学生如有需求,图书馆应随时向他们敞开借阅的大门,因为图书馆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学生通过阅读探究新知识的重要场所。

七、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利用图书馆的馆舍、设施、管理等优越条件,积极配合学校校长室、政教处、团委等部门工作,利用学校校园网、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电视台自办节目频道、黑板报、宣传窗、剪报、图片、图书等形式,多渠道、多类型、多主题地开展各种宣传和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要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教育主题要鲜明突出,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从而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八、配合新课程辅助学校教学

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与各学科有关的教学参考书和教辅资料,并提供给老师参考使用。

篇9

2001年,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从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征集新兵工作的通知》,意味着高校范围内向广大在校生征兵工作的开始。据统计,从2003年至2013年,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的退伍大学生返回校园,占在校生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做好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任。

一、加强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退伍复学大学生是2003年以来活跃在大学校园的一个特殊群体,且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他们是在高校期间暂时中断学业,但保留学籍的入伍参军的大学生。服役后,这些大学生将重新回归校园,可是他们面对曾经的校园却是既熟悉又陌生。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是摆在近十年来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新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随之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退伍复学大学生区别于普通常规的在校大学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把握其特点因材施教。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育人工作的主线。做好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样一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针对根本,与时俱进,量体裁衣,探索一条适合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二)以人为本、人才培养的落实和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应当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计出与之相配备的教育方式方法来适应学生们的需要。退伍复学大学生的特殊经历也是他们成才的优势所在,我们应当借助这个优势在教育和培养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道路上推其前进。

(三)加强国防后续教育的本质要求

军营是很多热血大学生梦想的地方,很多学生对军营有着不解的情结,他们梦想着自己能穿上军装,保家卫国,为国家奉献青春和热血。有过此经历的学生国防观念强烈,这当然得益于军营的培养,那么退伍后学校自然就承接了继续对其进行国防教育的使命,因此对退伍复学大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其国防教育的延续,同时也激励更多在校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军营,实现自身价值。

二、退伍复学大学生重返校园后存在的问题

(一)学业方面

在部队,这些大学生士兵们不会接触到在大学学习的一些理论课程。复学后,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他们不知如何下手。而且去参军的学生中,学习成绩以中下等学生居多,本来对于学习就不是游刃有余,复学后的学习就更是重重困难。他们当中,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普遍低于在校学生,有考研深造想法的也是少之又少。

(二)心理方面

退伍复学大学生往往在心理上有着很高的期待,认为自己有着与其他在校大学生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和认可度。可是回归校园的现实仿佛让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普通学生并无两样,顿时失落感产生,没有了积极努力的方向。退伍复学大学生在部队完全按照指令做事,行为规范有序,完全服从,因此在自主性上就稍显得欠缺,缺乏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个性张扬的校园里默默无闻甚至完全被忽视。

(三)重视力度方面

对于退伍复学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高校普遍上并没有将其当作思想政治工作殊的一个群体,像普通在校生一样进行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怀,没有看到他们渴望老师、学校关心的期待。这是令人遗憾的。我们不仅要给予退伍复学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心,更要为其量体裁衣,引导其建立目标和职业规划,让其远大理想和抱负得以实现。

(四)人际关系方面

退伍复学后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也会遇到困难,他们甚至要以新人的姿态面对新同学,有时感觉自己就是边缘化的人,不能很好很快的融入这个新集体中。首先年龄上不同岁,感觉思想上有代沟,兴趣爱好也不一样;经历的不同可能会产生思想上的不同,甚至价值观上的不同,所以面对新同学诸多的个性思想,一时间难以接近;生活作息方面,退伍大学生已经习惯早睡早起,形成了一定的生物钟,可是在校大学生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恰恰与其相反,所以相互融合是需要时间磨合的。

三、提升退伍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

(一)落实政策,规划方向

政府对在校大学生参军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减免学费、专业调换、升学就业优先等等。可是这些政策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学生退伍复学后返校,学校应简化一系列的办事手续,为其顺利复学和享受减免学费等开启绿色通道。政策落实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学生为本,各层级积极落实优抚政策。就业方面也是退伍复学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们最希望自己的参军经历会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所帮助,因此为其建立职业生规划尤为必要,我们应帮助其树立职业目标和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消除其盲目和迷惘状态。同时,要帮助他们解读国家的优抚政策,让他们明白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优待,例如升学深造,退伍大学生就会享有加分的优待;又如考取公务员,相应岗位也会优先录取退伍大学生,鼓励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学业帮扶,生活关怀

学习上,对退伍复学大W生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帮扶工作,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最为重要。要鼓励他们重拾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其自学的良好习惯;在新班级中指定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其进行帮扶;实行学业预警机制,经常与任课老师了解其学习情况,在学习上若发现成绩不合格或者成绩不达标的情况,则要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引起重视,解决其学习困难。

生活上,关心与关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直接的方式。大多数退伍大学生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给其一定的生活补助,并帮其安排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既能自力更生又能补贴生活。

做好辅导员教师的衔接工作。学生入伍前和退伍后往往会经历两位不同的辅导员教师,新辅导员对其不了解,原辅导员可能已经不带这一批学生甚至不在这一岗位。建立入伍学生信息档案,是前后辅导员交流工作的平台。新辅导员可以从档案中了解到该生入伍前的在校表现,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也要多给予退伍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解答他们的心理困惑和疑问,引导其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复学后崭新的学习生活。

(三)给予关注,设立专项

复学回来的退伍大学生多数被安排在下两届的专业班级,有时宿舍也没能被安排与现班级同学同住,所以与现班级同学交流机会较少,这样就会造成面对入党、评奖、助优等方面的群众测评时显得有失公平,这对退伍复学大学生要求进步的心理会有阻碍,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因此应设置退伍复学大学生专项的评奖评优,政策上向其倾斜,给予关怀,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

(四)搭建平台,树立榜样

退伍复学大学生在自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可以教育和感染身边的同学。他们与同学是同辈,而且更加成熟,他们的军旅经历更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同学对他们会有一定的信任感和敬佩感,因此我们引导好他们发挥朋辈教育的隐形功能会减少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距离感。

退伍复学大学生在军事上的某些领域会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术训练方面,应尽量给其提供机会和平台,发挥他们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另外,在征兵工作上,可让其参与宣讲会,向有志愿参军的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参军经历,增加学生们的真实感。

鼓励和培养退伍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因为他们经过专业训练,有着很强烈的服从性和纪律性,在管理和组织学生方面会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应当多给他们提供担任学生干部的机会,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 参 考 文 献 ]

[1] 党的十七大报告[Z].2007.

[2] 退役士兵安置条例[Z].2011.

篇10

1.因自叹不如而自卑

“90后”贫困生受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或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入学后很快便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一定差距,便开始有自惭形秽之感,对自我的评价也偏低。一些贫困生因家庭条件较差,经济拮据,难以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挥洒大方”,而较寒酸的外表也常常使其自惭形秽,进而产生别人看不起自己等错误的认知;个别贫困生甚至由于之前或曾有过一些因贫困而遭外人耻笑的经历而导致心理挫折,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表现出较强的自卑心理与行为举止。

2.因害怕在现实中受伤而封闭自我

由于害怕正视现实,一部分“90后”贫困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了较明显的自我封闭,主要表现在:一是因经济条件不太好,可能会让人看不起,不能得到他人的平等对待与尊重,故而对于同学中自愿组织的集体消费活动等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伤害;二是在与他人交往中,由于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异常敏感和多疑,会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从而对自己造成伤害,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独来独往;三是有的贫困生思想上常认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特别是大中城市来的学生多油腔滑调、华而不实、较虚伪而不可靠,因而不愿与他们交往。贫困生这种自我封闭意识与他们内心较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往往会形成二律背反:一方面极想了解他人、与他人交流思想和沟通感情,另一方面因害怕受伤害而将自己封闭起来。这种矛盾在一定层面上加剧了他们人际交往的受挫感,增加了内心的苦痛。

3.因自认不公而怨天尤人

有些“90后”贫困生因感到自己经济条件不如人,便觉得生不逢时或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而抱怨社会,甚而怨恨自己的父母。有些贫困生自认本该有美好的前程,但在较贫穷的现实面前,常担心美好前程会被卑微的出身毁灭,于是在认识上便开始出现偏颇,进而抱怨起父母及家庭的贫穷。在自我意识方面较消极,自怨自艾、怨声载道不说,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也较敏感,甚至看谁都不顺眼。有的还动辄向身边的同学莫名发火,破坏了已有的人际关系;冷静下来后又后悔不已,心中常处于沮丧而压抑的状态。

4.因差强人意而极力掩饰自己

个别“90后”贫困生因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贫穷,或担心由于贫困让人瞧不起,便采取一些手法伪装与掩饰自己。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与他们的真实情况不相符的态度和行为,甚至完全相反。如有的贫困生平时里省吃俭用却非要买一套像样的西服以撑门面,同学聚会时即使囊中羞涩也要借钱充老大,有的还故作高傲状,瞧不起其他同学等。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态与行为。这些较反常的举止,恰好暴露出他们心理上的脆弱。他们害怕自己失败、受伤,便以此掩饰自身的弱点,努力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一面找到一个较合理的解脱与释放。等事后平静下来时,往往会为自己这种“自欺欺人”式的行为而懊恼,心理压力和苦痛又会上升。

5.因行为转向而较易受挫

初入大学时,“90后”贫困生与其他同学并无多大差异。随着学校开展活动的增加,贫困生在个人技能、知识上明显感觉自己跟不上形势与需要,有可能在一些活动中自动出局。但好胜、自尊的心理使他们想办法用其他方式加以弥补。较常见的表现便是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拼命学习。当然,其中也不排除有的是为了回报父母供其上学的艰难而感恩报德。然而一旦受挫,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的贫困生便会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荒废学业。

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中资助与育人工作的思考

虽然高校“90后”贫困生中出现上述情况并不占多数,但不占多数并不等于可以忽视或忽略不计。相反,无论是出于社会、家庭、校园还是其自身因素的影响,只要上述一些现象有一种或数种情况发生,都说明高校学生资助与育人的工作必须认真做好、做实。

1.思想教育上的帮助与引导

市场经济背景,一些人的心目中逐渐形成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消极文化,人际交往中更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家庭状况方面,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造成大学生所在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对一些学生家庭而言,一旦出现家庭变故、自然灾害等,就会造成这些大学生家庭经济出现较大困难,进而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校园生活方面,由于“90后”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不一定合理的甚至是有点攀比性的消费热点,无形中也影响“90后”贫困生的心理及日常生活。应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和引导“90后”贫困生正确认识到,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及校园环境中,出现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不但不可逃避,还必须振作精神,正确面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进入小康,所以应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和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贫困不是过错,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人类社会贫富的不均匀性及先后性。贫困生不必为此自卑或掩饰,应坦然面对和接受这个现实。有时候,贫穷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古人云:“千金难买幼时艰。”贫穷虽然给贫困生造成了生活上的暂时困难,但绝不能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贫困生在贫困面前不能失去志向,相反,越是贫穷越要学会自强不息,面对不合理消费等时要予以坚决抵制。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发奋努力,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状况。

2.心理上的辅导与关怀

总体而言,“90后”贫困生是相对贫困的多,绝对贫困的少。随着社会转型期到来,各类社会矛盾往往会影响和波及贫困生群体,从而在一定层面使贫困生心理问题呈现凸显状态。对此,高校应加强对“90后”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引导其学会自我接纳。既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又要接纳自己的短处。人无完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比别人弱的地方,但也有比别人强的方面。贫困生不能以己之弱比别人之强,也不必把与别人的价值观作为衡量自己的一个尺度。不要埋怨、自责,而要以积极的心态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高校学生工作应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从心理上给予贫困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针对“90后”贫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辅导员、班主任等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注重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使他们早日“心理脱贫”。要教会他们掌握一些自我接纳和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克服与战胜困难,做生活和学习的自强者。个别有必要的还应及时进行心理方面的危机干预。

3.政策制度上的资助与育人

解决“90后”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是资助与育人工作的重点,也是解决他们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之一。在此方面,国家通过多年探索形成的有关高校贫困生的“奖、贷、助、补、减”等一套资助政策与制度需要我们及时、认真地贯彻落实。

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评定的基础上,应继续加大向品学兼优贫困生倾斜的力度。助学贷款的办理上,相关办理部门应继续完善并尽量简化国家助学贷款及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办理流程。高校应加大与各银行的联系,利用银校合作关系为贫困生争取较大额度的助学贷款。困难补助是对大病住院的学生、贫困生及其家庭发生重大意外所造成的临时生活困难给予的适当补助,应继续发挥“绿色通道”之类困难补助的“及时雨”作用。此外,对贫困生中少数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应适当减免学费。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政策与制度,并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坚持下去。

4.日常管理与助学

各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应积极开辟校内助教、助研和助管等阳光勤工助学岗位与渠道,凡是贫困生能做的就不再另聘临时工。在助学过程中强化过程管理,发挥解困为主、育人为本的功能和作用,努力通过助学活动提高“90后”贫困生学习、创新、实践和社会适应等能力。

篇11

一、中学德育工作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矛盾

在学生人生教育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影响很大。当前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家长忙于工作和生活,对学生的教育多是交给老一辈的长辈或者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甚至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一定的亏欠因此在物质条件方面则不断的满足孩子,造就了不好的学生思想偏激,在生活中不遵守社会准则甚至是一再的扰乱社会准则,而家长则是一再的放任不管,不加以制止。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从而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频发,无形中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加大了困难的力度、增添了障碍。

2.学校育人环境恶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整体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中表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在中职学校周围,充斥着很多的文化娱乐场所,如网吧、KTV等,这些场所对于学校加强德育工作而言有着巨大的阻碍性,而且网吧中所传递出的信息使得学生接触暴力的机会增加,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开始堕落,行为上缺少自我约束力。这些都橹兄把校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和成效增加了负担。

3.教师重教学而忽视德育工作

在中职院校教师团队中包含着大量的青年教师,年轻教师在教学中经验欠缺往往业务水平不高,因此通常会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方面,大多数年轻教师会片面的认为工作中应该把教学工作做好,其他问题就都好了。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年轻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德育工作的动力以及在教学内容中很少渗透德育内容。从而很容易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以及深入的推进,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效果。

4.学校教育方式单一且僵化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对于学校的评价对集中在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上,以及学校的就业率上。这些社会评价学校很容易让学校在开展工作中将价值取向更多的倾向于升学率和就业率等方面,从而忽视了学校的育德工作的展开和推进。这样就会出现学校德育工作机构不健全的情况,并且德育工作和流程不完善。中职学校一味的遵循原有的德育工作方式,而忽略了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学生所发生的改变以及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另外,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还突出表现在学校对加强学生个性和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方面的认识不足,而空洞的说教方式和无力的德育方式在工作实践中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二、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路径

1.创新德育工作内容

无论在何时何地,德育工作都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在新课程改革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中职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中职学校就应该在开展德育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德育工作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教育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首先,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更新时代道德风尚内容。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道德和道德风尚,因此在21世纪社会大发展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根据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而且,在德育工作中还需要以学生为本,不断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学习、生活的真实状态,这样才能够在德育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还需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不仅从学科知识上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成果,还需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并且要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中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加入到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良好互动和沟通。

2.创新德育工作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的沟通正逐步被信息化取代,因此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需要在传统的工作平台方面进行创新。不仅需要转变德育工作意识和思想,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打破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和互联网的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并且和学生进行热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在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时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传播阵地,通过学生工作来弘扬时代精神,并且在文化传播中宣传好人好事。中职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具有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氛围,在文化创建和传播的过程有着自身独特的方式,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报纸、校园广播等不同的文化传播阵地来进行校园文化和道德内容的传播和弘扬。在通过学校内部文化传播阵地的帮助,德育工作可以充分的在学生中间开展,不断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的内容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内化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并让其逐渐成为中职校园文化的导向。

参考文献:

[1]朱文平,朱金花.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创新的几点思考[J].德育美育,2016,11:273.

篇12

要帮助学生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保持统一的人格,具有广阔的胸怀;才能科学地分析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冷静地、妥善地对待这些事情,保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心理反应失常。

二、进行自我调节,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情绪在人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反应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要帮助学生善于顺其自然,主动释放不愉快的情绪;教育学生要能承受欢乐与忧伤的体验,培养广泛的爱好和兴趣。稳定的情绪能够使人保持开朗的心境,静静地思考问题,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问题,从而减轻心理负担,使精神振奋,有利于身心健康,使学习和工作富有节奏。情绪好,精神状态好,学习效率高,就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不稳定的情绪,使人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学习效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自觉性不够等弱点,容易使人心理失去平衡,导致心理障碍。

三、正确对待环境刺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环境,就是人们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处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人际交流。要教育学生乐观开朗,善于和周围的人们友好相处,与社会协调和谐,尊重社会公德。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娱乐中体现出自己的才能和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适度。对外界不良刺激要能抵制忍让,要鼓足勇气,相信困境是暂时的,是会逐步改善的;对待恶性刺激,要用理智战胜情感,切不可过分悲痛,产生反效应。要在学习和工作中寻找乐趣,学会在吵闹、杂乱的环境中平心静气地学习和工作。

四、采用积郁疏导法

篇13

我校开展的学生评教工作始于2001年,最初制定了一个部门评教方案,叫做《奋斗中学教师工作综合考核制度》,这个制度虽然可以体现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形态,但其实质不过是教师评教的一种表现形式,评价的方式更多地体现为“做没做”的量的积累,而教师在情感的投入、态度的反映、职业道德表现、工作质量情况诸方面,即“做得怎样”无法得到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估。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师,大家都认识到教师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如何教与学生怎样学并非成正比例关系,但是学生学得怎样却是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的目的所在。教师教得怎样只有通过学生的评价,才是最真实、最可靠的。为此,学校领导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学生评教的大讨论,统一了思想,大家认真学习了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指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① 在此基础上,学校责成教务处和教研室共同制定学生评教的方案。

2 制度的制定与操作效果

这一制度规定了大小30多项内容,每项内容都划分权重分值,最后计总分。制度实施以来,总体上看,在评估和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使教师进行反思和不断进步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详见:

奋斗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估卡

年级代码:1 2 3 4 5 6 涂卡注意事项:(省略)

班级代码:0 1 2 3 4 5 6 7 8 9

在这张卡的科目栏中,设计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计算机、美术、音乐、劳技、心理健康等科目,每一个科目下边都有ABCD四个选项,每个科目用一张卡,最后汇总。

目前,我校的学生评教工作已经成为一年两度学校的一项中心工作,在学生参与度、透明度、可操作性、可依据性上占据了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的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评估结果逐步成为我校各项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类似法律性文件。然而,回过头来看,这项工作从始至今一直充满着争议。

3 凸显的问题

第一、设问项目大而全。刚开始实施的两年中,为了全面了解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表现,我们从以上提到的五个方面设计了30多个问题,设定了每个问题所占的权重分值,让学生给出答案,结果,在操作时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设问项目问法模糊,学生们难以理解,如“教师的知识能力如何”、“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怎样”等。 看来,问题越细,越难以操作,二是每一项目设计的权重分值基本上是把所有项目的权重分值按照人们印象中的重要与不重要来划分,缺乏科学的依据;如果把每个项目权重分值平均分配,又不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三是发放的纸质材料过多 几乎每个班级每个任课教师单独占用一张纸,而每个项目分四个等第,即:好(5分)、较好(4.5分)、一般(4分)、较差(3分)用手工统计,工作量较大,也极容易出错。

第二、教师的态度和工作表现。 在态度上,起初,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与教师是相互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这样做,容易出现学生抓住机会,贬斥教师的现象。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评价教师不够格。在操作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每学期学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班级进行考评时,一些教师总认为这项工作是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又是从错开教师任课的班级去考察别人,显得积极性不高,有应付之嫌;还有一些教师,生怕学生在评价教师中泄私愤、图报复,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或者干脆置之不理,更有甚者,一些教师还采取请客吃饭、与学生称兄道弟、提前做学生工作等现象,拉拢学生,以图取得一个满意的分值。

第三、学生的态度和表现。 学生们都在看教师的态度,如果教师讲得清楚、操作细致、监督严格,学生们就做得认真,真实性强;反之,许多学生认为事不关己,应付了事;有一部分学生思想狭隘、认识偏激,想利用这个机会,贬低批评或者惩罚过他们的教师,有起哄之嫌;还有一些学生不重视这项工作,认为占据了他们的学习时间,显得不耐烦,不能够正确评价,随意性很强,有抵触之嫌,其真实性就弱。

4 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