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莫里斯・拉威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长期以来,他的音乐风格一直较受争议,有人认为它是印象主义或泛印象主义;有人认为它更倾向于新古典主义或象征主义。钢琴作品在拉威尔所有创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拉威尔一生创作的主线,许多管弦乐作品都是根据钢琴作品改编而成的。通过对拉威尔钢琴作品的全面分析,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他的音乐创作风格。

一 拉威尔对于艺术的见解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拉威尔敏感而细腻的生活体验和对人与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考,成为他音乐创作的动力和源泉。而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对各国作曲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以及拉威尔本人对马奈、波特・莱尔、爱伦・坡等艺术大师作品的理解,为他音乐审美观的形成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各种因素的综合使拉威尔对于艺术的本质与意义有了其独特的见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艺术而艺术

拉威尔自己曾说过:“艺术毫无疑问还有其他的作用,而就我看来,艺术家的创作不应有其他的目的。”可见,拉威尔在音乐创作的美学观上持“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论观点。自律论即艺术的价值在于纯音乐的听觉感性美,而不是因表现某种对象而获得价值。从拉威尔的早期钢琴作品中来看,没有一首作品涉及政治、反映社会的变革;也没有一首作品暗示哲理、抒感。在他的创作中,音乐就是音乐,它不需要成为哲学,不需要成为政治,更不需要成为感情宣泄的工具,音乐自身的音响、色彩及其他各种音乐性要素就有足够的魔力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是说,与浪漫主义音乐不同的是,拉威尔的音乐重在形式而不是内容。对于音乐作品本身而言,拉威尔是持有他律论的观点的,他声明自己的美学原则与莫扎特的见解一致,认为“音乐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敢做,什么都能够刻画,只要她发挥魅力并最终而且永远保持音乐本色”,即音乐本身是可以描写和刻画任何事物的。在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中,我们就能听到泉水、溪流、喷泉和钟声;能感受到宫廷的舞蹈场景、西班牙的美丽风光,甚至机械的运动等,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拉威尔都能用音乐把它表现出来。

2、不断追求完美

拉威尔认为:“生命中所有的快乐都是由一步步走向完美而组成,一点点的更好都能引起生命神奇的心跳。”受工程师父亲的影响,他对音乐就像对机械一样一丝不苟,做每一件事情都极为灵巧,因而拉威尔自嘲是“一位安排音调的巧匠”。他对尽善尽美有着强烈的爱好,其音乐创作的目标就是为了追求完美的技巧。因此对于拉威尔来说,只有当他确定自己确实无法把作品写得更好时,一部作品才算完成,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知道我永远都无法达到完美,但我仍会朝着这个目标不停地前进: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接近完美。”

二 拉威尔作品审美特征

所谓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表现”。因而,拉威尔的美学观直接决定了其早期钢琴作品所表现的审美特征,而作品的审美特征也正是作曲家美学观的体现。这些特征表现为:《古风小步舞曲》中对机械世界的模仿、对遥远古代情感的向往;《哈巴涅拉》中对西班牙舞蹈音乐的钟情、对生活充满的激情;《水之嬉戏》中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钢琴多种音色的好奇……早期钢琴作品展现了自然与机械的交织、真实与伪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表面理性与内在感性相融合的性格美,这些“复合”的各种因素在拉威尔中后期的创作中占据着不等的地位,因此它们也几乎预示了拉威尔一生创作的美学取向。

拉威尔与德彪西同样善于描绘客观事物的自然美,如《水之嬉戏》中的喷泉、瀑布、小溪;《哈巴涅拉舞曲》中的西班牙场景;《滑稽小夜曲》中的夜景;《钟声》中的各种大钟;《帕凡舞曲》、《古风小步舞曲》中的宫廷舞蹈场面等,一切自然、生活中的美他都毫不吝音地为之创作。早期的钢琴创作体现出拉威尔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与德彪西不同,拉威尔的音乐是对一切自然及客观事物的模仿,他更是一位真正的写实主义音乐大师。以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和拉威尔的《水之嬉戏》为例: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并不是对水的形态进行直接刻画,而是通过光与色来达到对水的感觉的体验,是主观感受的抽象表述。

虽然拉威尔的早期钢琴作品多为客观自然的题材,但他所描绘的自然更多是机械仿造的自然。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一部机器,而拉威尔自身就像一位机械师一样对每一零件每一步骤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精心雕琢,使作品严谨精确、无可挑剔。他的音乐棱角鲜明,具有强烈的不连续性,特别是短小休止符的充斥、同音反复与八分音符震音的走动,表现出一种精确的机械美。如《帕凡舞曲》的中声部表现出机械转动的声音,《水之嬉戏》、《小奏鸣曲》中十六分、三十二分的小音符贯穿全曲,展现出一种不停歇的机械性,《古风小步舞曲》结结巴巴、强烈的音符像一个自动木偶带着刻板的僵硬舞姿。过去的战争年代创造了世界闻名的和谐主题,而机器时代的作曲家在工厂中找到灵感。在社会时代的映衬下,机械与自然相交织的美成为了拉威尔作品所独有的一种音乐个性,它同时预示着20世纪作曲家开始趋向被认为是噪音的声音进行模仿和创作。

参考文献:

篇2

(二)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开放性的美感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在传统艺术中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完整性,创作的终结也意味着作品的完成,而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进行复制和删改,除创作者之外的观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修改和再创作。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可以根据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思路进行修改,数字媒体艺术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意蕴,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

(三)数字媒体艺术具有非逻辑性的审美特征

不同于传统艺术的逻辑性审美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具有非逻辑性的审美特征,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审美逻辑。创作者可以尽情构思使用非逻辑性思维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在创作中运用了较多倒叙、跳接、反转等技术,因此人们欣赏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能仅凭借惯有的逻辑思维进行赏析,而是应该从现代人的思维和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角度进行艺术赏析,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四)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超现实的审美体验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依托于数字化技术,传统艺术创作是以现实中的事物为原型进行再加工和创作,因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传统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超现实的审美体验。数字媒体艺术中展现的恐龙、生化危机、外星人等题材具有超现实性,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运用多种现代技术进行声音和图像的模拟,能给观赏者带来极强的感官冲击和震撼的视听效果,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篇3

人类之所以会产生审美,是因为面对各类不同的事物需要进行取舍,最终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就摄影艺术来说,很多人都会被其独特的审美性质所吸引,在摄影实践中,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表现体现在整个艺术形成过程中,使得很多人都会从中得到独特的身体体验。

一、摄影艺术概述

(一)发展历史分析

摄影作为一个新的技术方式最早是由法国人达盖尔发明的,并且以发明者的名字将这一技术命名为达盖尔摄影术。人们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摄影的内容以及表现方式不断丰富,进而出现了艺术摄影,艺术摄影十分注重摄影的艺术感,使得摄影作品成为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在艺术摄影当中有着不同的艺术摄影流派,在不同的时期之内,各类艺术摄影流派都风靡一时,例如在艺术摄影发展早期,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以及抽象摄影艺术受到人们的追捧,后随着摄影艺术的不断进步,自然主义摄影艺术、印象摄影艺术等都相继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成为当时流行的摄影艺术风格[1]。在多年的发展之中,摄影的技术手段以及实践在不断拓展,摄影艺术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基本特点分析

摄影艺术主要是通过摄影画面来进行内容呈现思想的呈现,并且可以通过各类拍摄、图片制作技巧来实现对摄影画面的修饰,使得摄影作品更加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同时摄影艺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客观现实的呈现表达直观的情感。在艺术作品拍摄创作过程中,摄影者总是能够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将各类不同的视觉形象进程呈现,最终直接进行某种情感的传递与表达。作为摄影的主导者,摄影艺术家的艺术水平直接决定着摄影艺术作品的品质,通过艺术家的视角进行审美审视后,呈现给大众的摄影作品也会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二、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的表现

(一)摄影与绘画艺术相融合

摄影艺术在独特审美表现方面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摄影同绘画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受到很多摄影爱好者的青睐。在时代的发展中,摄影艺术吸收了很多绘画方面的内容,使得摄影艺术的审美逐渐独树一帜,具有独特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摄影作品中绘画结构方面的融入体现独特的艺术美感。很多摄影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都会注重作品画面的选定,确保摄影作品的整体结构布局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蕴。二是在情感传递方面,摄影者注重画面个体的突出与表现,这在绘画艺术中也十分常见。虽然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充分运用了绘画艺术技巧但是最终摄影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画面不同于绘画作品,而是带有典型的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例如摄影艺术家杰夫沃尔的很多作品当中都融入了绘画的元素。在其作品《遭洗劫的房间》(如图一)中,整体画面在选取过程中依照的是绘画布局结构进行确定,然后在色彩选择以及光线掌控方面也融合了绘画艺术。《遭洗劫的房间》整体尺寸为2×3m,摄影家在拍摄中有意对房间进行场景设置,画面本身呈现出的是全景视野,体现了一个女孩子房间遭到破坏的画面,但是画面中也存在鲜明的对比,完整的舞女塑像依然伫立在房间当中,象征着希望,在破败的场景中存在着一丝鲜活的生命力,通过绘画艺术的融入,体现出摄影艺术作品的独特审美境界[2]。

(二)摄影技术和造型艺术的独特审美

一方面就摄影技术来说,通过现代摄影设备以及技术手段拍摄出来的艺术作品,通常都会呈现出一种鲜明的视觉感受。在进行摄影设备的应用过程中,摄影师会通过聚焦、虚化等摄影技术手段,来进行作品呈现。具备高超摄影技术的摄影师,可以准确进行画面设定,而且会通过一定的图片处理技术,进行画面处理,展现出作品的独特审美特色。我国当代著名风光摄影师王建军在进行风景摄影作品拍摄中注重摄影技术的掌控,拍摄出很多摄影艺术作品(如图二)。在图二中,摄影师王建军将摄影机的光圈调整到F16,焦距调整到24mm,使用的镜头是SP24-70、F/2.8、DiVC、USD,并且在拍摄前期使用了HDR模式,最终运用广角镜头将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美景展现了出来。另一方面在造型艺术上,摄影作品同样有着独特的审美特质,在摄影艺术当中,造型能够体现作品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角度。摄影作品通过不同造型的变换,具有造型美感,能够展现出拍摄主体的鲜明特色。结语总而言之,随着今后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摄影艺术审美的独特性特征会更加彰显出来。对于摄影师来说,正是由于摄影艺术本身审美的独特,才能够拍摄出各类具有鲜明特色的摄影作品。

篇4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读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透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

(2)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篇5

早期的摄影器材虽然简陋,却已然具备了较好的瞬间捕获场景和事物的功能,大量真实的社会生活图片及优秀的摄影作品与摄影术诞生之前的平面设计图形相比,更加真实、生动和准确。而这些特征也正是近代杂志、报纸、书籍插图设计所需要的。于是,摄影和平面设计在以上这些领域开始了必然的结合。这些结合多数是具有实用性目的的,即使其艺术性还不尽如人意。真正使摄影和平面设计在艺术层面上的结合,应该是20 世纪 20 年代在前苏联与德国享誉一时的“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设计师们。他们将现代绘画的造型和空间概念运用到平面设计之中,版面中综合运用照片叠印、拼贴等技法,结合几何图形的线条与强烈的对比色彩造成非常刚正有力的视觉冲击,因此作品就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魅力(见图 1)。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平面设计进入发展,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越来越广泛地得以应用。五六十年代期间,美国涌现出新一代设计师,他们更注重个体观念的形象表达,注重平面设计的感性效果,并大量运用了摄影和插图结合的设计手法(见图 2),自此,摄影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得以全面推广[1]。通过历史事实的梳理可以看出,摄影与图形的结合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两种艺术语言自身自觉的艺术诉求决定的,这种结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将来平面设计的发展进程中也必将继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合理的发展。

二、 摄影与图形的审美特性比较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摄影与图形各具审美特性。这两者的审美特性既有共通之处,也有一些差别。正因如此,才使得这两种艺术语言的重构成为可能。在研究这两者以何种形式重构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认识一下它们的审美共性和审美差别。

1.摄影与图形的审美共性摄影与图形虽各具特点,但其审美特性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这一点是两者重构的前提条件。摄影与图形的共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摄影与图形都具有捕捉事物基本特征的审美特性。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讲到:“所谓‘观看’,就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2]而“形状,是被眼睛把握到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2]56。摄影和图形都属于平面造型的艺术语言,它们都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准确地把握物体的形状,也即事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摄影与图形都具有较强的审美表现能力。作为平面造型的艺术语言,摄影和图形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在二维空间中实现三维空间的再现或模仿。

第三,从审美功能上讲,摄影与图形都具有大众传播的特性。摄影和平面图形设计自诞生之日起,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杂志、报纸等大众传媒方式,即使是被用在纯艺术创作之中,这些艺术作品无论如何也都逃脱不了大众的审美与评判。因此,不论是摄影还是图形,二者都是集信息传达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并且只有当信息传达的任务被充分完成的时候,它们自身的审美价值才能够真正地得到确立。

2.摄影与图形的审美差别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摄影与图形还是具有比较明显的审美差别的。

首先,虽然两者都具有在二维空间再现或模仿三维空间的能力,但是,其模仿的程度显然是存在着差别的。图形的设计是构成空间的设计,它对于三维空间的模仿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或不准确性,而摄影则是三维空间的直接反映与再现,这种模仿的准确性比较高,是图形语言无法实现的。

其次,摄影与图形虽然都融汇着艺术家们的审美理想、审美创意及审美情感,但是这些审美观念在两种艺术语言中融汇的自由度是不相同的。图形语言的运用比较自由,因为图形的设计可以源于某个概念、某种认知抑或某个形象。设计师可以自由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不受限制于约束。然而摄影的创作却没有那么自由,它一般要以三维空间作为创作依据,要靠摄影师独立的思考与操作将这个三维空间提炼或转换成二维空间,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其创作的自由度明显低于图形的设计。

三、 摄影与图形重构后的审美构成形式

摄影与图形的审美特性各有千秋,因此,这两种艺术语言重构在一起时,如能做到取长补短,,那就必将带来卓越的审美效果。许多设计师在如何将两者重构这一问题上都进行了孜孜不倦地艺术探索,其所探索出的两者重建的审美构成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李西斯基大量地使用摄影蒙太奇手法,将摄影与图形重构在一起,造成视觉的冲击力;再如罗德琴科在为马雅可夫的诗集创作插图时 ( 见图 3),运用摄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各种不同的照片素材统一在一个图形空间之中,使它们产生相互碰撞的可能性,从而制造出新的视觉及心理含义的画面空间等。

在各种重构方式中,意大利平面设计师和插画家阿尔贝托 塞韦索的创意颇具特色。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通过图形设计将原本的数码摄影进行解构,并再组合,所以一些作品颇具立体主义的风范(见图 4)。

这种解构与重组打破了摄影的原有模式,造成摄影与图形间的一种视觉矛盾,成功地挑战了传统的视觉方式。形成解构的图形设计无论从线条上还是色彩上都极具现代感与装饰感,与解构之后的摄影恰如其分地重构之后,形成了兼具现代特色与装饰效果的艺术作品。阿尔贝托 塞韦索的作品多以暗色调为主,许多作品常常以配以大面积的黑色作为背景(见图 5)。这种暗色调与大面积的黑色背景恰恰使得画面不会因为图形设计的装饰感过强而显得繁乱喧闹,反而让背景与前景的解构和装饰效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带来更为震撼的视觉冲击。

在当代的平面设计中,致力于摄影与图形重构形式探索的设计师不乏其人,此处不再一一赘述。而需要明确的是,艺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摄影与图形的重构也不会止于当今的各种重构形式。设计师们将会不断地探索,找出更多的重构构成形式,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四、 摄影与图形重构的审美意义及其价值

对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来说,审美属性在其众多属性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件艺术品如果不具有审美价值,那我们就不得不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对于平面设计这一艺术门类而言也是如此。如果一件设计作品、一种设计形式不具备任何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那么对于它的任何讨论和探索都将是徒劳无功的。根据设计美学理论的说法,设计美可分为材料美、结构美、形式美和功能美等构成要素,而针对摄影和图形这种重构形式,我们将从结构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审美意义及审美价值。

1. 摄影与图形重构的结构审美意义及其价值

“所谓‘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3]美学家 M 李普曼曾经说过,“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由此可见,结构美是一切审美,包括整个设计美的基础,而摄影与图形的重构则丰富了结构美的构成方式,对设计作品的结构审美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以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相组合,扩充了设计作品的结构组成,使得设计作品的结构更具层次感,画面也更加丰富。例如阿尔贝托 塞韦索的设计作品,如果只具有单一的摄影或图形,其作品结构就显得单调而乏味,但当设计师用艺术的手段将两者重构之后,作品的结构立即呈现出惊艳的效果,其结构美瞬间就能打动人心。

2. 摄影与图形重构的形式审美意义及其价值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形式美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它指的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如色彩、形状、线条和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对称与均衡等,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其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形式美则指各种设计素材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色彩、线条和形体等形式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被高度概括化、抽象化了的美。歌德曾经说过:“题材与表现它的方式必须与明显的艺术规律有联系,那就是和谐、清晰、匀称与对比等,这样的艺术作品看上去就会觉得美丽。”因此,形式美是审美创造和审美接受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摄影与图形的重构对设计作品的形式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

首先,从形式上讲,这种重构形式符合形式美的审美规律。形式美的审美规律是抽象的,这些抽象的规律是图形这种艺术语言本身就已经具备了的,当它与摄影重构之后,这些形式美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被加强、被突出了。例如在阿尔贝托 塞韦索的作品中,其图形本身便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是一种富有节奏性、具有不对称特征及强烈对比性的形式美。当它与摄影重构之后,这种节奏感、不对称感及强烈对比就被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它的形式美感被强化了。两者的重构既在审美形式上显得矛盾对立,又在最高审美层面上达到了和谐统一。这种形式美感是单独的摄影或图形都无法实现的[4]。

篇6

音乐的美从表象到内在,都需要被人们所审视和理解。人们在欣赏音乐歌曲的时候不能只欣赏到音符、节奏、配器等作曲技术上的客观的美,在理解了乐曲的内涵以后,要审视乐曲或者歌曲内部的深层含义,也就是乐曲内在的美感。尤其是歌曲,它比交响乐等纯音乐更为具体,因为歌词的解读,使歌曲更容易被广大听众所了解和理解,进而产生共鸣。因为交响乐是抽象的,只有乐音,人们需要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感性因素才能真正的理解音乐,审视到交响音乐的美的存在。然而,歌曲却不同于交响曲,因为歌词的存在,它比交响曲更为生动、形象和具体。聆听歌曲的人们可以通过音乐元素和歌词的文学元素双重方面来理解和审美歌曲,也就是说歌曲中的音乐和歌词都具有审美的功能。在歌曲当中,动听的旋律能让人产生回忆和想象,优美的歌词更能直接让人感知歌曲所想表达的内涵,省略了想象的部分,直接让人们对歌曲产生共鸣,这也是歌曲较交响乐等纯音乐更容易让听众审视到他们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方面。因此,一个不太懂音乐技术的人,也许理解不了纯音乐的内涵,但却能理解歌曲的内涵,对歌曲更容易产生审美的共鸣,也是歌曲雅俗共赏的特点的所在。音乐艺术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音乐艺术,反之音乐艺术也能影响经济基础,并与社会中的道德、宗教、政治等中间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潜移默化。也就是说,音乐艺术等多种因数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人们对音乐艺术,更主要的是歌唱作品的审美感悟和审美理念都会发展变化。例如:武松打虎的故事,在古时候这则故事给人带来的审美观念是英勇。而在当今社会的某些动物保护者的观念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实则伤害了动物,并不是一个得当的选择。还有日本民歌中的小调感觉,给人一种回忆、怀念、思索的遐想,这也是日本歌曲特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人们随着社会中政治、文化、经济的变迁,风土人情的变化,思维也会随着改变,对事物的审美态度和观念也会跟着变化。

二、用赵元任的艺术歌曲《海韵》为例,证明唱歌中的审美特征

赵元任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大型的交响音乐,也有声乐小品。而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中,首当推荐的则是他的声乐小品,例如:《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这些声乐小品委婉动人,仿佛美丽的女子一般楚楚动人。歌曲的旋律婉转、柔和,色彩感强,起伏有致,错落有序。由赵元任创作的大部分歌曲节奏舒缓、悠扬,动力感十足,是音乐会等演出场合首选的演唱曲目。《海韵》最初是一首优美的多段联缀的合唱曲目,声部的合理安排,使得这部合唱作品不同于其他的歌唱歌曲那样注重高看和嘹亮,这首合唱歌曲温婉、细腻,曲中歌颂和赞美了貌美年轻的少女希望拥有灿烂的、自由的生活而坚强的付出努力的坚定品格。后经邓丽君演唱,改为了一首独唱歌曲,歌曲本身的细腻柔和,加之邓丽君甜美委婉的歌声,使得这首歌曲更加的新颖独特,完美无瑕。歌曲的词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美好的诗词可以用婉约来形容,朗朗上口。配上动听的音乐,使得聆听这首歌曲的人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海边,被海风吹着美丽的头发,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因此,这首歌曲是我认为最具审美意念、审美语境和审美功能的一首艺术歌曲。这首歌曲拥有美丽的诗句,这在歌曲的最初就使歌曲已经具有了最好的审美特征,而后又经作曲家黄自的作曲配上了优美无比的音乐曲调,使这首优美的艺术歌曲更具有了神秘的审美语境,以及强大的审美功能。人们无论是在读歌词,还是在听歌曲,都能感受到歌曲中人物、风景的美妙,甚至能感受到少女纯洁美好的内心。这首歌雅俗共赏,无论是精通音乐的音乐者们,还是对音乐并不深涉的普通人群,都能从歌曲中感受到生活美、生命美、音乐美、文学美、自然美等多种美的元素。这也是这首歌最大的特点之一,也是它具有最好的审美特点的强有力证明。

三、歌曲在演唱的二度创作时所显现出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①,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音乐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真实地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是我们这一段将要讨论的――歌曲的第二度创造的审美特征。第二度创造毫无疑问是音乐(包括歌唱)表演艺术的本质和重点。第二度创造必须尊重第一度创造的作曲内容意图,认真研究乐曲的内涵,在原曲内涵的基础上,加之自己的理解使之更加的丰富多彩。例如:上一段中的歌曲《海韵》,我们要尊重原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理解歌曲诗词和旋律的含义,用歌声首先将词曲作家想要表达的歌曲内涵表达出来。然后,再根据自己对歌曲歌词和旋律的理解,以及自己处理作品的经验,对歌曲作品进行第二度的创造,是这首歌曲更加具有色彩感和聆听价值。再譬如:邓丽君在演唱时,不仅仅尊重了原作的内容含义,将少女的内心、美丽的大海的景色表现了出来,还加之自己的理解和恰当处理,配上优美动听的歌声,更加增强了歌曲中本来将弱的感慨、憧憬和坚定品质的部分,使歌曲在听众聆听的时候更具有了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邓丽君在演唱时,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的丰富,也同时更加深入地表现了歌曲的内涵,增加了歌曲的审美语境。综上所述,歌曲本身就具有审美的特性,而歌曲表演当中的第二度创造是将这种原有的审美特性更加完善和进化了,使歌曲拥有了更强劲的审美环境和审美价值,这就是歌曲的第二度创造的审美特征,或者说是特性。表演艺术需要理性艺术和感性艺术相结合,光有理性的艺术,艺术便会成为负担;光有感性的艺术,艺术便失去了基本的框架。理性的艺术和感性的艺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才能形成完美的,具有审美价值、聆听价值、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

四、歌曲在歌唱教学中具有怎样的审美特性

我国的音乐艺术始终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当代中国的艺术从1978年的“去中国性”②,到2008年的“再中国性”,三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西方音乐的大量流入,到流行通俗音乐和先锋艺术,再到重视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的音乐艺术审美价值也随着审美的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导致了审美心态也在发展着变化。音乐艺术中必然要有音乐教育,音乐艺术在发生着变化,音乐艺术的教学也跟随发生着诸多的变化。从人们积极踊跃的学习流行歌曲和摇滚音乐,再到学习民族声乐,再到后来学习民通、美民等各种演唱方式,随着我国音乐艺术的流行趋向和审美价值的改变,音乐教育的方向和内容,乃至审美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歌唱教学中既有审美价值的体现。学习民族声乐,老师和学生都能从教学的过程中感悟到我国传统音乐委婉、豪爽、细腻的特点。学习南方的民歌,能感受到南方音乐婉转、柔润、温柔的音乐风格特点,间接地读懂了南方细腻的风土人情。学习北方的民歌,能感受到北方音乐当中高亢、嘹亮、豪放的音乐特点,也间接地体会到了北方人民和山河辽阔、大气、磅礴的音乐特征。学习外国的歌曲,能感受到异域风情的审美体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老师的授课广泛度。乃至于在音乐课堂中学习一些优秀的流行作品音乐,接触当今社会文化中最贴近生活的部分,感受到社会真正的审美趋向和审美意念。总之,个人的观点认为,无论在普通音乐学校的音乐课中,还是在专业的音乐教学中,都要扩宽学习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内容、不同含义和不同音乐风格的歌唱作品。因为歌唱作品在教学的时候也能丰富学生和教师的审美感觉和审美价值观,宽泛学生和教师的审美意念,多欣赏各种音乐作品,对达到上述的良好目的有很不错的效果。因此,歌曲在歌唱教学中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不可忽略。

五、结语

歌唱是一门深奥的音乐艺术,无论是歌曲《海韵》,还是其他声乐作品,这些歌曲音乐作品其中暗藏的音乐知识和审美特征永远也讨论不完。我们无论在学习歌唱的时侯,还是歌唱表演的时候,都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将需要做的事情做的尽量完美。学习歌唱的时候要注意感悟和学习歌曲的内涵和音乐价值,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要注重第二度创造中的恰当、贴切和提高,升华我们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使我们演唱的歌曲在歌曲作品本身就具有的审美特征中更加具有审美的价值和欣赏的价值。

注释:

①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②刘悦笛:《当代中国艺术: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艺术与社会变迁:国际美学年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48页。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篇7

1.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具有的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做到方便人、爱护人、关心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它本身具备服务性的功能,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完成一个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必须要尊重人的根本利益的过程。而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只有做到具有人文性,才能够满足人们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的目的。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环境艺术设计本身需要对自然中的物质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认识到自然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尊重自然才能够使环境艺术作品体现出应有的审美性。

1.2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积极性与无害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积极性是指现代环境艺术作品需要表现出正面的、肯定的以及歌颂的主体,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积极性的要求下需要突出自然环境的纯洁与和谐,同时在设计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来满足人们精神上对美好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体现出来的是抵制低俗与丑陋,体现高尚与纯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无害性主要体现为环境艺术设计应当是一种科学的规划以及对审美的创造,它能够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类都是有利无害的。

1.3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对象或者人群的需要,在对象与人群的局限性下,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以及设计思路和设计风格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且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材料将越来越多样化,这也对环境艺术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条件。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又具有整体性,即在面对各类人群或者应用不同的材料,环境艺术尤其自身的设计魅丽并且需要具有统一的、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

1.4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即环境艺术设计完成后,需要达到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完备或者更加便利的目的,这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实用性的体现。但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人们生活中的其他生活系统设施的不同点在于,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即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性是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对适应性的延伸,它需要通过构造意境或者氛围来给予人们更好的审美体验。

2 现代环境艺术的审美特征

2.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和谐美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整体意识,实现设计素材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和谐是保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力的重要保证。我国的《释名》一书中对“美”有记载:“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这句话正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整体意识以及和谐美的最好说明。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广场,所有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都需要实现整体和谐美,在这些场所的设计中,无论是建筑、树木、花坛、坐凳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个体,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将这些个体统一到一个整体当中,并且要考虑到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协调,使这些个体成为一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通过这个整体,人们可以体会出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从而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

2.2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动态美

现代环境艺术的社会服务性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出特定人群的生活特性,环境艺术是静止的状态,但是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因为环境艺术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中,所以它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比如在一个环境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环境艺术作品美感会产生变化。而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和同一空间下,不同的人欣赏同样一个环境艺术作品会具有不同的效果,而同一个人通过不同角度来看同一件环境艺术作品也能够看到不同的效果,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动态美,但是受到不同审美能力以及审美角度的局限。

2.3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美

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蕴含着设计者的思想,所以可以说每一个环境艺术作品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在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明显特色的有雅典、威尼斯、罗马、巴黎等,中国有北京、西安、青岛等,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之美是需要人们对历史遗产进行继承、保护、发扬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特色由于富含了许多的人文内涵而成为不可复制的存在。在一座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任何一个建筑或者一个广场的加入都可能对城市原有的特色造成打破或者是增强的作用,这需要设计者能够在设计中重视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

参考文献

篇8

美术的另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永固性。

美术必须采用物质材料与艺术语言,将事物发展变化的瞬间固定下来,可以供人们多次、永久性欣赏,甚至流传百年千年。这些美术品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例如西班牙、法国等西方国家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史前时代的雕塑品《奥林多夫的裸女》、《持兽角杯的妇女》等,距今有上万年的历史。我国内蒙阴山地区发现的岩画,距今也有上万年的历史。

当然,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分为二、辩证统一的整体。美术的永固性审美特征,是与它的瞬间性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美术作品是选取人物或事物的瞬间形态而被固定下来的,这就要求美术家以静显动、以不变显万变,善于寻找恰当的表现方式,在动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种瞬间形象,然后再将其固定下来。例如古希腊阿格桑德罗斯、波利多罗斯、阿塔诺多罗斯联合创作的雕塑作品《拉奥孔》,取材于古希腊诗歌《荷马史诗》中的故事。雕塑《拉奥孔》选择的恰恰是拉奥孔父子三人濒临死亡痛苦挣扎的最后一瞬的形象,表现出入物激情的顶点,达到了“寓动于静”、“寓瞬间于永固”的至高境地。又如我国画家罗中立创作的《父亲》,也选取了勤奋、慈祥的父亲的瞬间形象,创造出震撼人心的永恒的艺术形象。可见,永固性作为美术的审美特征,既是重要的,又是辩证的。

美术的基本特征是再现空间(平面或立体)形象,因此再现性自然也是美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美术家都十分注重再现生活中的形象,并以写生、速写作为素材的积累,这无疑都是正确的。

许多成功的美术作品,也的确以再现性为基本审美特征。例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就再现了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神圣的历史瞬间,成为史诗性作品。又如摄影作品中《二次大战时的邱吉尔》、《》等,更凸显出美术作品再现性的审美特征。

篇9

(一)审美意识的定义

审美意识的实质是一种带有社会性意识特征的感知能力。在不同的综合因素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审美性心理特征,同时审美意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程而变化。平面艺术是一种具有极强应用性的艺术形式,拥有表现度极强的审美特征。平面设计是将实用性和审美特征完美结合。例如把生活用品设计成各种萌宠的形状;把灯具设计成不用样式的花朵形状;插花的花瓶被设计的反而比真实的花朵更美丽。这些平面设计都体现了人们生活中对美的追求。这也是人们的自由意识和精神上的满足。创造艺术作品时应结合时展需求,把握时代审美特征,将实用性和审美特征相结合,突出不同时代不同的审美特征。

(二)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审美意识的时代性是与时代文化气息紧密相连的一种时代精神。熟知中国历史都知道,汉以纤细轻盈为美,而到了唐代又以丰盈为美,转而到了现代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明朝衣服的布料有着鲜明的阶级规定,官员着针织丝绸,商贾富有却不能穿丝绸,平民不限制却因贫困只能穿棉麻,而当今棉麻衣料则是绿色环保,休闲时代气息的体现。原来只有乞者才衣着破洞褴褛,到了现代破洞牛仔裤是经久不衰的流行,这种残缺美流行于当下,凸显了现代人对个性化的追求。每个时代艺术作品的设计在微观方面体现的是设计者的审美特征,在宏观方面体现的是这个时代的整体审美文化内涵。不同的时代由于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追求的不同,所产生的审美需求也是多种多样。

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以这个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为依托。平面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与一个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所以平面设计在表达实用性的同时,也会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例如,从1905年中国电影产生后,随着电影产业和报刊业的兴盛,很长一段时间的宣传画都以电影时尚女郎为主题。建国初期,在工业复兴时代,宣传画册又以政治色彩为主题,纺织女工、钢铁工人跃然于作品上,祖国繁荣建设的蓬勃气象,以鲜明的暖色调表达出来。到了现代,更多企业更新了自己的标志图案,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满足企业在新时代的发展策略。

二、平面艺术设计构成要素的时代特征

(一)文字的时代特征

文字是人文明的象征。各个时期关于文字运用都体现了该时代的特征。图形文字的成熟运用在于商周青铜时代,是当时生产生活的具体反映。设计师将这种经过历史沉淀,充满原始情调的远古图像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形成独特的艺术字体,体现中国历史的悠远韵味。在建国初期,文字在设计上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鲜明的政治色彩。鲜艳的暖色系选色,字体加大,字体工整都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改革开放后,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电脑字体”将技术运用于个性化的设计中,最大程度的展现字体的个性化。通过技术手段,将文字进行夸张的变形,不仅达到了装饰作用,也突出了其意识形态的表达,让用户产生更为丰富的联想。到了现代,涂鸦式设计更多的表达了当代的审美需求。在文字变形的基础上,涂鸦式设计进一步加强了文字在个性化方面的突出,充分的表现了现代思想中对个性化、自由化的追求。很多网站采用涂鸦式设计,表达其自由的思想和个性化的理念。涂鸦式设计在给人以美感的同时,更加突出地表达了当今时代的审美意识。

(二)图形的时代特征

图形的定义很广泛,可以是符号、图案、一幅画等等。图形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对比于不同文字之间的沟通障碍更为形象,也更容易让人们产生美感的共识。在当今时代,图形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的表达。图形的设计中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可以感受到该时代的精神表达。例如我国传统的龙凤图案,大多出现在婚嫁用品中,这会使得人们产生对于中国久远的婚嫁文化的想象,让人联想到中国婚礼独有的隆重和美感。再如我国传统的青花图案,常用于茶具和酒具中,这会使人产生对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酒文化的想象,将强烈的文化气息通过这样的形式美充分地表达出来。设计者的情感通过图形艺术更为深刻的表达出来,让人们感受到更为浓烈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开拓性的将平面设计的内涵表达出来。现代,将电脑技术运用于图形设计中,将个性化的涵义蕴藏于更为丰富的构图中,开拓用户的想象空间。因而,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图形更具有时代的审美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21世纪的设计主要有两大理念:一是个性化理念,个性化设计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人与物之间达到和谐状态的同时,集中表达了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在很多平面设计领域中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特点,例如交通信号灯的盲人提示,社交软件中的语音信息,电梯中的盲文按键等。二是环保理念,2006年6月1日,我国颁布《限塑令》,取消无偿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从政府到个人,越来越注重环保问题,很多包装开始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质而不在使用塑料了。奥斯卡金像奖的礼品袋选用具有“伦敦袋后”称号的Anya Hindmarch设计的一副作品――I’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塑料袋)。这款环保产品受到很多大牌明星的青睐,广受瞩目,这个事件也加强了环保理念的推广。

四、结语

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主要基于当下时代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二者之间密不可分,人们可以从一个平面设计的作品中感受到该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所以平面设计要充分理解时代的审美意识,领悟时代精神,将这些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同时努力地凸显个性化的特征,来满足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1、人文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艺术同样是人学,聚焦于人的社会活动,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着力描写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摄影作品要想成为艺术,也应以表现人的性格命运、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为重心。拍摄一个人,单纯地记录表面就只是一张平常的证件照,毫无艺术性。若挖掘、塑造其独有的精神面貌,显示出人物青春的活力和憧憬美的内心,艺术美的魅力便很鲜明。证件照和艺术人像,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说艺术是“人学”,并不是说风光、静物等自然客观静物就不是艺术。当艺术家在它们身上寄托着人的审美理想,间接表现出人的精神力量时,这些纯自然的景物可同样成为艺术的载体和表现内容。如《清香流溢》(见图1),作者通过荷花之美,赞颂“荷花的品格和精神”,就是一幅很好的艺术品。

2、形象性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的,无论是大幅巨作还是方寸小照,艺术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作品有没有塑造生动感人、富有深刻内涵的形象。

摄影作品天生以图像说话,但图像符号并不等于艺术形象,图像只是被摄景像的简单记录、表层模写。艺术形象一定要具有典型特征,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表现出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如《爸爸送我上学去》(见图2)拍的是新疆牧民生活,与一般的旅游留影绝然是两种性质的图像。《爸爸送我上学去》是艺术,这幅作品的摄影艺术语言非常突出,画面上主体清晰,背景虚化,快速奔跑的马背上人物在秋色黄叶的逆光照射下显出十分快乐与幸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该作品是我国西部新疆牧民生活的象征,并表现出作者歌颂祖国,热爱家乡,赞美和谐社会的情怀;而旅游图片尽管也有一定美感,但只是介绍人文地理的记录品。

3、情感性

艺术作品应情理交融,以情动人。艺术创作需要理性和观念的指导,它是作品的内在思想,但它们不应直白,地出场,而应寓理于情,情理融合,以浓厚地感情来打动读者。此外,摄影艺术作品虽然可分为记实和创意两类,但其创作源头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生活中情和事的体验,拍谁?拍什么神情?如何去拍?这里面都有感情的引导,同样都需要情感的渲染、倾注和描绘。

4、形式美

艺术之所以能激动人心,让观众流连忘返,令读者爱不释手,思想内容的深刻固然重要,与优美的表现形式也紧密相关。艺术形式是内容在作品中的存在方式,包括内部的结构安排和可见的外观形态。要使艺术作品呈现优美的形式,必须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生动、鲜明、合适的表达方式。各类艺术特点不同,表现形式也具有自己的面貌,并带给人不同的美感,这是不能抹杀的,并需要不断更新发展的。除此之外,还要研究自身工具材料等技术要素,表现出独有的形式美感。

二、摄影艺术特有的个性

1、记实性

这是摄影艺术的基本特性,指通过摄影独有的技术手段,逼真地再现镜头前的景物,形成画面影像外观和细节的真实,使摄影艺术独特的美感展现出来。

摄影艺术之所以有别于文学、音乐和绘画等艺术,记实性起着最基本的作用。它以无与伦比的真实影像使人产生高度的可信性和亲近感。摄影形象运用高清晰度、丰富的影调层次和自然的色彩,惟妙惟肖地表现被摄景物光线气氛的微妙变化,以及景物的形体结构、体积和外表纹理质感等。摄影的写实本领远远超过绘画,是当今视觉真实感最强的艺术。

2、瞬间性

摄影艺术与绘画虽然都是瞬间艺术,但它们的创作方法不同。绘画是事后关门作画,它的画面瞬间是组合出来的,是想象的瞬间;而摄影必须在生活的时空现场进行取舍,这种取舍的瞬间是与生活同步的,是真正的生活的一刹那。

任何事物运动都有开始、发展、、终止等变化过程,而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时刻不是随时都有的,这就需要摄影艺术家去抓取最动人、最精彩的一刹那。精彩瞬间是造型艺术共同追求的效果,但对摄影来说,它比绘画、雕塑更不容易。一般来说,它不能摆布和制造,需要摄影家心明眼亮,在现场掠取。可以说,任何一幅摄影佳作都是精彩瞬间的表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恰当地说明了瞬间机遇的重要性。

3、科技性

篇11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面对学生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再是以往简单灌输和机械接受了,美术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时应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与学生建立起情感上的互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要求。

二、绘画审美分析的教学优势探析

将绘画审美分析,引入到初中美术的教学当中来主要是因为审美分析能够减少客观条件的约束,而且能够使学生和教师产生教学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中的灵活性也将得到增强,这对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首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入绘画审美分析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大力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教育体系已经逐渐被淘汰,新的教育体制正在建立,这表现在初中美术的课堂上就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新的课程安排明确对中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要求,而绘画审美特征分析内容的加入,将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想象和学习空间,这一点与新课程改革是十分相符的。

其次,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入绘画审美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和审美水平。学生在对绘画的特征进行审美分析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会有充分了解,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其能够通过自己的发散思维对其形成独特的主观意识,对艺术品的优点和缺点做出分析,而在艺术鉴赏时学生也必然将美术理论与艺术品联系在一起,这就在无形中巩固了其理论知识,并提高了审美观。

最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入绘画审美分析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通过审美观念的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并且在绘画审美特征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审美观,因而就会给教师提出更多的教学要求。教师为了配合学生的程度更好地引导其学习就必须不断寻求学生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联系点,同时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引入绘画审美分析教学方式的应用

篇12

美术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表现自然的艺术,

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绘画是一个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载体形式,绘画按材料介质的不同,以素描,色彩为主要表现形式。随着现代绘画艺术理论的完臻构建,本文针对影响美术绘画艺术创作的因素,进行了简要阐述和分析。

一、艺术构图因素

所谓构图,是指艺术家在绘画创作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表达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造型艺术表现方式,它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美术绘画创作中,构图是对画面内容和形式整体的安排,构图的基本原则讲究: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变化与统一。常见的构图方法包括三个要点:

1、画面主题图形的位置。

2、非主题图形的位置以及与主题图形的关系。

3、画面底形的位置以及与图形的关系。

构图是美术作品的基础表现方式,对于绘画构图需要画家去精心营造、布局构思,这是一幅绘画创作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影响作品格调、品位的直接因素。需要画家对其作品的构思立意,要作细致的理性化设计。构图的艺术手段,包括图底关系、空间处理、画面意境的基本设计。除此之外,画家的视觉审美感觉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它为画家提供了理性表达审美品位高低的评判标准。构图的本质就是是艺术形式美,是艺术作品的第一表现要素。

二、工具材料因素

美术绘画艺术作品创作,需要一定的工具和材料作为传达介质,进行艺术形象的再现,良好的绘画工具以及绘画材料,是美术绘画艺术作品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美术绘画的创作需要对绘画材料的特性比较熟悉,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绘画艺术创作。一般来说,绘画艺术常用的工具材料主要包括画笔、纸张板材、以及颜料等基本内容。

1、画笔:是绘画的主要工具,画笔的质量,型号,笔头的方、圆、秃、尖、软、硬等是影响画面效果的工具材料因素。

2、纸张板材:是画面的载体,画面板材的吸水性、肌理、软硬、薄厚等性能是影响画面效果的重要因素。

3、颜料:绘画颜料的质量是影响美术色彩绘画效果的主要因素,选择好的颜料是绘画成功的基础。颜料的色泽、附着力、黏稠度、含粉量、调配后的显色性等,均是衡量颜料质量的标准。作画时对颜料的应用也因人品位高低不同,变化无穷。

三、表现技巧因素

美术绘画作品的成功创作,是与艺术家自身的绘画技能密切相关的,技巧是创造成功艺术作品的方法,画家的绘画技巧本身就具备了审美的功能,并且为绘画创作提供了表现性语言,是画面中较为直观的视觉要素。技巧来自于艺术家对绘画工具材料应用的熟练程度,来自于画家对艺术审美元素理解的阐释。美术绘画创作中常用的绘画技巧很多,一般主要包括各类绘画的用笔技法,用色技法,以及相关特殊的绘画创作技法等。

1、用笔技巧:是画家绘画时的用笔技法,一般包括涂、刷、摆、点、排、堆、擦、皴等等用笔方法。在运笔方向上可顺可逆,讲究力度的控制和审美,用笔讲究笔韵有序,画笔要随心随形而用,笔形相生。

2、设色技巧:是画家对色彩颜料的应用技法,包括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等应用规律的灵活运用;颜料的干湿程度、黏稠度、薄厚度的控制和把握:画面中的素描关系、冷暖关系、色调的处理;同类色、近似色、对比色、互补色等色彩关系的综合应用等,颜料的应用应体现出力度、装饰等审美韵味。

四、形象塑造因素

造型是造型艺术最为基本的特征,它是指艺术家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一定的空间中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这种艺术形象是直接的空间存在形式,在绘画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用线条、色彩、色调在平面状态中创造平面或立体的二度形象。 转贴于

造型艺术的物质媒介决定了绘画艺术作品静态的永久性,它总是以静示动,寓静于动,以无声示有声,在一种永久的物质形态中表达深刻的审美蕴涵。造型艺术由于塑造的是可视空间的静态形象,因此就其本质而言,艺术家通过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运动过程中审美特征上的瞬间性,这种绘画造型艺术的生动性来自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感悟、观察思考,最终归属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

五、色彩搭配因素

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色彩搭配,是艺术家在美术绘画过程中,针对描述对象的造型需要,以及画家自身对于表现物象的感悟领会与创作意愿,对色彩应用规律在美术绘画创作中的实现。具体地说就是画家绘画过程中对于颜料的调和与运用。

色彩本身绚丽多姿、变化丰富,绘画创作时灵活掌握色彩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其规律表现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基本变化,色彩的心理视觉感、调合性等基本内容。当然,具体的创作包括色彩的观察表现,调和与设置。因此,美术绘画作品的设色及应用,色彩的组织搭配起关键作用,体现色彩之间的统一与和谐美感。

六、意境表现因素

美术绘画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相对来说,除了作品自身所具有的构图,造像,形象,色彩美感之外,同时还应该具备着艺术家在作品当中,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针对画家本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意愿,所渗透于绘画作品之中的审美情趣,思想感情,或创作灵感。作品往往流露出一定的内涵意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绘画的意境。

意境是绘画艺术中重要的审美标准,它是一种视觉征服力强的色彩境界,涵盖了画家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观、价值观、追求和意趣。它强调画面内容的意蕴,至少认为是含蓄深邃的,是震撼观众心理与视觉共鸣的美,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趋同力和感染力。绘画艺术中,对于不同作品达到意境高度,往往因人而异。

七、审美定位因素

绘画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审美观念一般包括作品内容的创作动机、审美标准、主观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和趋向。在绘画创作时作品审美观念的定位是极其重要的,它决定着绘画作品艺术精髓的再现。绘画作品创作过程中,要结合绘画艺术的色彩、造型、艺术语言等诸多因素来探究绘画艺术的表现规律,界定绘画独特的艺术价值。

绘画艺术作品审美观念的定位直接来自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意愿。一般来说,艺术家是艺术品的创造者,艺术家自身的修养学识、品位爱好、人格魅力以及审美取向,是主宰绘画艺术作品审美定位的主要因素,可以说艺术家人性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决定了绘画艺术作品的品位及风格。

八、结束语

总之,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形式,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绘画艺术作为美术作品的重要承现载体,是艺术审美领域较为广泛的视觉再现性艺术,坚持科学的观点,发掘影响绘画艺术创作的审美因素,有利于现代艺术理论的建构。

篇13

1.陶瓷装饰概念

所渭陶瓷装饰,是根据装饰美的一般规律和表现形式,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将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运用装饰规律和形式美法则在陶瓷上的进行装饰,从而达到由器型到画面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陶瓷装饰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用陶瓷装饰所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与思想感情。现代陶瓷装饰是材质肌理装饰、雕、刻、划、印装饰、釉色装饰、纹饰装饰、彩绘装饰与陶瓷造型相融合所呈现的一种特有的、自然成趣的美的装饰。

2.剪纸艺术概述

“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摇篮。”剪纸就是这种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例如北朝的艺术作品《团花剪纸》中的花纹和图案借助几何抽象的排列使得形象鲜明生动,更可以将剪纸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剪纸作为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艺术,通常用于装饰生活等方面,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媚、窗子、桌子、柜子等等,以表达自己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剪画”或“窗花”。剪纸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等,既饶富趣味性又装饰美观,既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价值又传达了现代人的好愿望,象征着吉祥、美满。

剪纸艺术是经过积累、淘汰、 逐渐完善而定型,并以程式化的符号形式世代相传的。在今天,剪纸不再局限于传统表达的范围,其俨然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

二、剪纸艺术与陶瓷艺术的结合

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延伸的越来越广泛,剪纸艺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在装饰上有一定的独特魅力。把传统的剪纸融入到陶艺创作中,使得作品范围扩大。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更加强烈。从剪纸艺术方面来说,可以体现出以下特征。

1.剪纸艺术为陶瓷装饰提供题材和内容

作为民间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的剪纸艺术所表现的题材很丰富广阔,体现了民俗活动与民间文化背景。人们用天地人间万物表达幸福美满、福寿安康、合家团圆、硕果丰年,并且将其形象生动的转化到蕴含着“图意吉祥”的陶瓷装饰纹。样中,大大丰富了陶瓷创作的题材和寓意。

2.剪纸艺术为陶瓷装饰提供文化积淀

作为现代的陶瓷装饰艺术,对民间剪纸造型的应用,不可能是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把其当做视觉语言的新变化创作现代人需要的具有审美情趣艺术作品,是每个陶艺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历史的长河中,手工造物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标尺。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的、平民的艺术,他是劳动人民用最简单的材料表现出高度的概括性的具有智慧性的艺术作品,代表的是大众的文化;它虽然是一种平面的表达,却与陶瓷艺术背后的文化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惊人的相似,都是表现劳动者的至纯质朴、率直刚烈。陶瓷装饰的创作中,可以用现代的流线型线条作为主线与剪纸图案的块面结合,抑或选取其单一的红色与传统的青花作对比;在大与小、强与弱中表现现代陶艺对传统上的突破。

人们对于美的不断追求和心理期望,对陶瓷艺术有更高的审美需求,将一种传统文化的寓意寓于另一种文化中,不仅是一种简单意义的叠加,而且在增加其艺术价值的同时,引起了其精神共鸣。比如现代的婚庆陶瓷中,情侣对杯以及卫浴用品的设计上,剪纸的艺术效果通常被广泛应用,既有“喜”又有“意”。

剪纸艺术造型语言富于意味性,是陶瓷艺术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桥梁,也是新兴陶艺创作的契机之一。

三、剪纸艺术的形式美特征在陶瓷装饰中的体现

形式美法则是总领大自然一切美的规律的宗旨和概括。而它也是艺术生产力的发动机,剪纸艺术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体验运用,匠心独运的带给了陶瓷艺术的装饰上,这种提炼与加工的创作方式使陶瓷装饰极具观赏性和创新性。

1.“和谐”与“对比”统一

任何装饰形式亦是尤点、线、面的平衡构成,在陶瓷装饰引入剪纸构成的阴阳契合元素时,也是以多种形态打散重新排列组合:一是以对称的图案作为陶瓷上的装饰。在构图上饱满,在细节刻画上采用了剪纸的圆角、切尖的手法。从线上,一排同形状的剪裁类似于二方连续的排列方式,或弯曲流畅或尖锐分明:从面上,左右的轴对称重复给人以稳重安定的感觉,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和”。一是表现在陶瓷器皿其他部分与运用了剪纸艺术表现形式的装饰部分的多与少的对比,位置上的中心与四周的对比;另外还表现在已装饰部位本身的和谐统一。二是剪纸的形式以不规则的图形出现在陶瓷器皿上,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图案,也可以是多个不规则的个体以一种规律的堆叠装饰。例如施于人的青花作品《蓝风系列》是以中央为矩形的青花底色和其他白底纹饰对比来装饰,形成一种呼应和默契,而另一件作品综合装饰《民风》以不规则的剪纸块面和青花块面斜相切,上下交错,对比中统一而和谐,有一种空灵的意境美。三是色彩上的对比。陶瓷装饰尤其是综合装饰中,多运用绘画与雕刻等不同的表达方式,青花为主调,以“红”为主色的剪纸元素调和相互呼应,另一种多采用影青白釉的刻划花纹饰和以上两者结合,活灵活现、生动活泼地融入艺术品创作中。

2.节奏活泼与韵律

节奏是指视觉元素有规律的连续重复所产生的运动感,而韵律则是某元素或者图形规则变化或相似排列产生的律感,避免了单调乏味,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人们的审美感觉也是也是在这种节奏的变化中不断的适应和满足。在陶瓷装饰中可见植物等纹饰较为常见,其分布规律也是按照一定的线形排列,或扇形发射或以弧线扭曲翻转,例如缠枝纹、纹;而这些纹饰的规律也可以在剪纸艺术中寻求。剪纸艺术中的植物大多是以抽象的图形或者简洁明快的线条进行创作,陶瓷装饰中运用于此。

剪纸艺术的另一应用在陶瓷装饰上的特征是镂空和雕刻。一些艺术家运用剪纸中红色与底色的对比产生的镂空感在陶瓷胚体上雕刻,或是点或是线或是块面,亦或是几种的穿插,以不同的疏密、方向组织上美感追求,创造了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对比,节奏感和韵律感应运而生。这种体和空间的对比为陶瓷艺术家所尝试的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多样性、广泛性、综合性。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强而又符合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为剪纸艺术应用在陶瓷上提供了可鉴之法。

结语

剪纸艺术和陶瓷艺术同属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瑰宝,将两者相互柔和,则异彩绽放。在陶瓷装饰上,将剪纸的形式美特征的运用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手法开拓了陶艺工作者的思路,提高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丰富了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装饰的艺术语言。这是艺术与文化与时俱进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剪纸艺术的形式美特征在陶瓷装饰中的体现,我们得出一定的规律和经验,在日后的创作中需要遵循并且更好地发挥和运用。

注释:

1.王琥.装饰与民间艺术.重庆出版社,2003.3.1.

参考文献:

[1]钟德棋.《中国陶瓷设计与传统装饰艺术》景德镇陶瓷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