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巩义的地理位置正处于中国中部古今文明的大通道上。巩义南依嵩山,北望太行,中有黄河穿流而过。陆路、水路皆通,古丝绸之路也从此而过,近代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欧亚大陆桥从此穿过。交通的发达带来了物流、人流、信息流、财富流,自然包含了文明、文化的交流和遗存。
2. 古都文明对巩义文化有较大的辐射和传递。巩义周边古都较多,东有古都开封,西有古都洛阳,北有安阳,加之河南省会郑州的崛起,都为巩义带来了较强的文化传递和辐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目前,巩义市场上的工艺品,大都来自古都开封和洛阳;巩义在春节举行的大型灯会,也引进了开封和洛阳的工艺技术,巩义的文化艺术名家也到周边市地交流、创业,比如书画交流展览,巩义人李公涛在开封创造的翰园碑林等。
3. 巩义本身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很多,历史名人众多,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价值。巩义最有影响力的是河洛文化。境内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11处,郑州市级文保单位59处,巩义市级文保单位100多处,库存文物3万多件,地下文物不断出土。历史名人如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杜甫,人民艺术大师常香玉等不胜枚举。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相舞狮,省市级非遗项目12个。同时,巩义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不仅有传说中的伏羲八卦台,还有河图洛书的历史传奇。
4. 巩义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现代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在巩义有不尽的生产力,雕刻、雕塑艺术,有涉村的石狮石碑雕刻、鲁庄的人相泥塑、木刻等;说唱艺术,有河洛大鼓;演唱艺术,有豫剧、曲剧、越剧等。全市农村剧团已从2002年的两家发展到2010年的50多家,参演人员数千人,全市性剧团调演已举办了8届,累计观众数十万人次,现代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全市文化市场门类齐全,遍布城乡。截至2009年底,共有有证网吧58家,歌厅、舞厅、戏曲茶社51家,图书销售76家,印刷企业41家,复印打字61家,音像销售14家,基本上可以为社会提供较为全面的文化服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制定好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十分重要。
1. 制定新规划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为核心,把发展作为主线,把改革作为动力,把统筹协调作为基本方法。同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即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加强管理与促进繁荣的关系。
2. 主要目标任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健全体系,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培养人才,推进创新,勇于改革,扩大开放,提升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比重,以文化的大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具体到巩义来说,就是要打好基础,优化环境,提高素质,推进发展。提高人均文化资源占有比例,提高人均文化消费和投入,提高文化增长的效益占GDP增长的比重。
3. 确定文化发展的重点:以文化项目带动文化投资,以文化设施带动文化环境的改善,以文化创作和人才培养带动文化精品产出,以文化活动带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以文化交流提高地区文化互动和开放兼容。
三、关于文化产业的推进措施和方法
1. 在领导决策层牢固确立先进文化重在建设的思想。在发展思路上,要确立文化先行思想。先进文化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思想的大解放可以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2. 编制切实可行并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3. 加大投入。巩义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文化的投入,先后建起文化馆、博物馆,建成了全省少见的文化中心大楼,彻底改变了文化管理的条件,特别是投资近2亿元的市民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大楼已经建成,目前进入装修阶段,不久将投入使用。自2007年以来,国家和河南省投资的镇文化站项目巩义有6个,已累计投资142万元。郑州市政府投资的街道办文化站5个,已累计投资106万元。郑州市政府投资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85个,已累计投资778万元。
基层投入文化设施建设也有许多先进典型,鲁庄镇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了镇文化中心,举办了两届农民艺术节,已申报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镇、艺术之乡;新中镇文化站总投资170多万元,常年活动不断。村级先进典型更多,石灰务村文化中心投资160多万元,涉村镇西沟村文化大院先后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还有涉村镇涌泉村、新中镇杨树沟村、回郭镇李邵村、米河镇小里河村的文化大院都设备齐全,文化活动不断,深受群众欢迎。
4. 抓文化活动,促文化交流。通过群众性节庆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活动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提高群众文化艺术修养,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文化交流,不断把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向新的。
5. 创新机制,培养文化干部和文艺人才队伍,巩固壮大文艺团体,培植新的文化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在创新机制上,目前实行的文广新管理体制形成了一定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篇2
1.1 新农村住宅特点
要做好新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新农村住宅的特点。新农村住宅使用功能较为复杂,所处的环境贴近自然,具有独特的乡土文化。
在我国,农村住宅不仅仅有确保农民生活和居住的功能空间,很多功能空间还兼具生活和生产的双重要求,除此之外,还配置了供农机具、谷物等的贮藏空间以及室外的晾晒场地和活动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建设应具有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改性,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应可持续友展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反复建设劳民伤财。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村庄、不同的民族也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民情,即便在同一个地区,对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活习俗、邻里交往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认识和要求,其宗族、邻里关系极为密切,十分重视代际关系。因此,在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服务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适应各自不同的要求。
农村住宅通常受到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使用对象对生产、生活的具体要求的影响,即使在同一个村落,有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注重保留原有地方风貌,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农村住宅。
1.2 设计规划原则
首先,要充分结合现有当地自然环境及自然景观,积极保护生态,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此同时,要注重村庄的空间型式和网络结构,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次,优化村庄布局结构,扩展建设的发展空间,从而适应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尽可能节约土地。再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强化邻里交往。满足当前农村多样化的需要,规划多样性的户型。最后,要建设完善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居住质量。
二、新农村建设园林规划的必要性
2.1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角度谈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所谓新是指“创新”、“先进”、“现代”,新农村包括创新的建设思路、先进农村科技和文化思想及现代的致富理念,建设新农村就是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在我国传统的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总是沿用“建设―破坏―恢复”的发展模式,这样是不可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因此,必须突破传统的建设模式,以创新的手法和思想,应用园林建设的思想和手段来解决农村建设中环境改造的问题,使得其创造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风格的适宜居住的新农村。在农村建设上勇于创新,将园林规划思想融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创造性的提出,它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从根本上遏制农村环境的恶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建设―破坏―恢复”的建设模式,保持了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相贯于现代建设理念的核心便是和谐,所以将园林规划的思想融入农村建设是和谐发展的体现。
2.2 从农村文化发展角度谈必要性
传统思想即为相传成统的思想,而农村文化又是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思想的民俗文化。我国农村文化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华夏的传统思想,农民对土地、山水、动植物等天地自然的情意是难以言表的。他们珍爱自然,创造自然。中国的园林正是起源于人民的生产斗争(开山、治水)。中国的造园史也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理念,即人为自然一员,人与自然协调统一,讲究天人合一,并提出以人为大、以大为天及自然为君、人则为臣等天人共容的哲学思想。他们每日的耕作也从侧面映射出传统造园的理法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等种种理念,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是那么浑然一体那么的交融相洽。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思想正好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将其应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给农村的特色文化提供更大的展示机会,使农村文化得到充分发展。
2.3 从园林美感角度谈必要性
园林美感是指人在园林建设基础上获得的在视觉、心灵等感官上的享受,这也正是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
园林景观既然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那么,体现美学规律的普遍的艺术创作原理,必然成为其致关重要的组成部份。如对比衬托、均衡匀称、色调色差、节奏韵律、景物造型、空间关系、比例尺度、“底、图”转化、视差错觉、感受认知、审美情趣、意念意境等。园林景观设计,充分利用这些艺术原理,融汇贯通,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富有审美特征,又具精神内涵的人居环境和人化的自然。
三、关于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3.1 开发农村特色生态旅游业
农村生态旅游是以广大农村地区资源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8],对于农村农业、经济、文化、环境等诸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是加快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应重点实施特色项目开发。包括: 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河南省农村存在着多种特色农业,比如焦作的怀山药、开封的西瓜、中牟大蒜等;特色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方面以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开展以农家乐、家庭式旅游为主的景区与农户联动发展的战略,另一方面,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开发为主开展农村文化之旅。
3.2 农业生态工程建设
首先,要探索适地发展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与技术。农业生态工程是有效地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与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高效、高生产力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所涉及的工程理论、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为减少农业废弃物的环境负面影响以及提高其利用效率,可以采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循环和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的生态工程模式。其次,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配套硬件,必须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是建设一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抓好小型抗旱水源建设、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面上除涝工程建设,合理布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形成田园化生产格局。
3.3 环境生态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与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污染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村镇的环境整治,应从源头上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生态恢复与污染治理,主要体现在: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强污染治理,禁止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加强对农村生活、养殖为主的生活垃圾的收集,然后集中进行资源化、能源化生态处理,同时,可适当发展适合乡镇和农村聚集点的能源生态工程、农村给排水工程,减少和防止村镇面源污染,逐步引导乡镇和农村建立清洁的、可持续的生活消费方式;保护濒危生物资源和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篇3
在高速度的全球化的城市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在享用着优质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消耗着资源和环境,让资源和环境出现一些危机,尤其是工业革命开展以来的几百年时间,大气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全球的气温出现逐渐升高的情况。地球的“温室效应”影响着全球的气候,这些情况早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议题,并在逐渐的共识中,出现不同情况的改变。
一、区域转型和重构下的低碳视野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举行的会议之中,签署了非法律性的文件,都达成一致的共识,要采取实际的措施来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环节气候变化。低碳是整个21世纪发展最具实效意义的主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人民都意识到低碳在经济和发展之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的控制。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利益博弈的需要,更是全球经济实现发展和不断进步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市场,我们处在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作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的后期,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机动化进程,对于能源的消耗的硬性需要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在很高的增长状态。自2007年以来,我国的碳排放量一直占据着世界首位的位置,我国现在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和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碳排放量占据世界碳总排放量的24%。依据英国2010年的统计,中国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乘以108吨。这个数据也占据世界各国的首位。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想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效的发展,尤其是在进行低碳转型有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已经把低碳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规划之中,尤其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举办以来,一些低碳的理念逐步得到引进和落实。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倡导进行低碳低耗,低排放的绿色盛会。
二、区域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我们用实际的例子来进行分析和说明。像内蒙古这样一个传统的煤炭资源原材料重要基地,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抓住西部大开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工业,和一些老工业基地进行合作。城镇化迅猛发展,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改变了以往仅仅靠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的契机,以及兴边富民的战略,内蒙古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实现了自身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其煤炭产品的结构一直不够合理,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方面的少。还有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存在破坏。还有对煤炭收益分配不够合理和开采中存在浪费的现象。
我们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做好相关思考。目前的内蒙需要做好的就是进行合理的规划,构建良好的发展战略。利用工业实力方面比较强优势和煤炭资源丰富的情况,整个的交通体系建设也是一个发达的区域,对于整个内蒙经济带的发展而言,就能够起到加速工业发展的作用。
第二方面是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划,和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作为改造和再生的契机,开展和东北老工业之间的合作。规划是要建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综合的实验区,预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该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是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把对这个地区的打造成为煤炭优质产区和深加工基地,建成全国的重要精品煤炭市场。对于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的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东北亚商贸物流和金融的服务中心,逐步建成经济发展方向集约型庄边的先导区、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建立综合型的实验区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要让该地区成为全国具有很高发展潜力和经济增长的区域。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产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根据诸多的相关因素决定。这些要素涉及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和产业配套条件以及企业的战略行为,还有组织和同行业竞争优势所在。需要不断的丰富“钻石体系”力量,培育区域的竞争能力,这些都是产业竞争的优势所在。需要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建设具备鲜明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特质的低碳经济,把这个区域的经济转型作为经济发展的契机,进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该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规划思考
在世界范围内的低碳经济方面的转型已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比如在2003年,英国政府就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引擎,写入了政府能源的白皮书,并确定了打造低碳经济作为能源发展的前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新兴市场,我们仍然处在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作为特征的工业化的后期。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之下,辽宁的低碳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从两重视角来看待。第一方面是对于那些仍然处在城市的增长区或者是机动化增长期和产业的转型区域,都面临着顺应绿色和低碳城市的需要,实现在经济发展中更娇的实现能源产业和绿色建筑为代表的新兴原动力。第二方面是一些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区域,都处在功能重组和空间重构的深层次变革之中。普通的工业都面对传统制造业方面的衰退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矛盾。还需要面对城市土地方面的粗放和运行的高耗能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借助城市功能的转型为契机,实现对城市空间方面的重构。营造具有活力的投资环境,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
四、结束语
在实现两大战略空间区域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城市转型的重要的空间触媒。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实现示范土地的开发和绿色交通的有机结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从何细节出发,倡导并逐步推广低碳生活倡导低碳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城市发展研究.2010(01).
篇4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车墩经济保持了迅猛发展的势头,两镇合并更极大地促进了车墩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规划使城镇变得更现代化、更秩序化,而一个地区的产业状态则可以体现一个城镇的独有个性。因此,在城镇规划中应将产业发展规划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所在区域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等方面深入彻底的挖掘,引导产业的孵化、满足产业的发展。
二、车墩的区位与特点
2.1车墩区位
车墩镇,位于上海市区西南,东邻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濒上海母亲河——黄浦江黄金水道,西连松江工业区,北靠沪杭高速公路。全镇区域面积45.3平方公里,有16个村,户籍人口35000人,外来人口8万人。行政中心设在车墩集镇东侧,距松江城区6公里。车墩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有高速公路、320国道、车新、车亭、北松公路、沪杭铁路、金卫铁路等,320国道和北松公路交叉穿越车墩腹地,沪杭铁路、金卫铁路纵横贯通,是途经浙江、江苏、上海的主要交通枢纽。
2.2城镇特点
车墩镇以工业见长,旅游业也方兴正起。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改革开放后,中外客商纷至沓来,车墩成为投资热土,逐渐成松江区外商投资企业最多、上海市台商投资企业最密集的乡镇之一。莘莘学子创业园、华阳工业B区、上海浦江源生产业功能区、以及叁零SHANGHAI创意产业园等经济园区大手笔投入,高标准推进,为接纳大、优、强企业提供了一流的发展载体。与此同时,老上海风貌镇建设的核心区域将为松江新城南部规划区域中沿黄浦江滨江休闲度假和生活区的一部分,更将形成车墩特色的产业积聚区和居住区。
三、规划与理念
3.1规划指导思想
以“打造工业重镇”为依据,适应车墩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车墩镇坚持贯彻“老上海风貌镇”的城市形态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完善,打破行政区划约束,与国家工业园区、规划中的南部新城、西北部现代服务业、南部现代农业布局相衔接,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继承与发扬工业重镇优势,运用城镇设计手段,发掘、利用与有机整合自然、人工与人文要素,塑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运营高效且具有车墩特色的白领新镇。
3.2城镇规划目标
通过对车墩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要素的分析,结合现有的自然资源,向东南方向发展,从城镇区域的角度展现高品质的、独具车墩地区特色的城镇风貌。设计中以“老上海”为主要元素并作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在尊重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创造一个平衡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一个稳定且多样的城镇系统,来提升土地的价值和发展策略。
3.3城镇规划原则
在影视乐园南北2.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以“建南改北”为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老上海风貌城镇。北面老镇区重点区域建筑以立面改造为主,商业街、医院、学校等工程也都将凸显老上海风貌。南面为新建城区,新建建筑和设施将作为影视乐园风格的延伸,处处营造老上海特有的经典风情和文化气息。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塑造老上海风貌城镇特色。
四、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随着车墩工业在松江东部经济圈日益重要作用的凸显,车墩将发挥好现有优势,让车墩众多的唯一性得以突出。力争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吸引更多产业、居民落户于车墩。车墩的发展已有极好的工业基础,基于现有的优势,可以进一步扩展思路,发展相关的周边设施,植基产业链,做大做深。以下是基于车墩现有的产业,顺应现有市场需求,对未来城镇建设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4.1工业:实现工业质量提升
至2012年,车墩工业产值已达242.7个亿,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提高现有庞大存量的效益将会较为直接、迅速地反映到整个产业的水平提升上来。因此,利用现有工业资源,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意义。一是要提高准入标准,招商引资注重提升产业能级。二是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积极鼓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推动规模企业产品转型。四是要淘汰劣势企业,盘活存量提高产出率。
4.2房地产业:积极打造宜居新镇
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编后,将车墩轻轨22号线以西、北松公路以南的大部分区域纳入其中,这一变化孕育着房地产的重大潜在机遇。作为非传统商品房开发区域,在高标准、高水平的整体区域规划下,车墩房产开发具备了后发优势。轻轨开通、土地逐步增值,无疑为发展中高档房地产业、提高导入人口素质从而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层次提供了有利条件。车墩可以开创出上海影视文化独有的楼市板块,从而推动车墩楼市的城市化进程
4.3商业与旅游业:形成增长新亮点
车墩应抓住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一镇两貌”的特色集镇。其中,车墩集镇依托上海影视乐园,以老上海特色风貌为核心,华阳老街则按照明清特色风貌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积极启动商业、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以对接松南郊野公园、影视乐园二期开发等带来的商业和旅游业发展机遇。以松卫公路、北松公路沿路带为地标,主打中高端汽车4S店走廊将是重点发展方向。
4.4生产业:不断升级配套功能
充分挖掘“园区、路带、道口”价值,发展生产业。即以浦江源服务业功能区、松卫公路北松公路沿路带、重要节点道口为载体,发展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编制好浦江源生产业功能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区以发展商务流程外包服务(BPO)为主要特色,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研发、后台服务、办公支持、创意产业等六个领域。
五、结语
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城镇的规划和设计只有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抓住特色,才能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作为城镇建设重要纲领的城镇规划,要如何应对并促进地区产业发展,是规划创新与改革的新课题。车墩镇在编制城镇规划时,基于产业发展构思,对产业的空间布局、品牌塑造、文化创新、政策配套方面进行一定程度考量,将有利于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奇,孟静.城市规划区内城乡居民点统筹规划初探[J].小城市建设,2009(8):16-20.
篇5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
一、
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篇6
引言
在河南考察期间,对“三农”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要重点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要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所以,在城郊型乡村的产业发展之中也应当认真贯彻的重要指示,以农业为根本,以旅游为突破,走特色生产之路、走结构创新之路、走市场经济之路、走科技发展之路、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与坚守,才能促进我国城郊型乡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城郊型乡村的概述
改革开放前的30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扭曲了经济建设中城乡、工农等关系,城乡结合部的城市郊区是城乡二元矛盾的焦点。实行土地承包和家庭经营后,城郊农民依托城市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性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与传统派购制度形成冲突。正是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为适应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分化出以鲜活农副产品生产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其理论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城郊型农业是都市型农业起点,都市型农业是城郊型农业转变的目标。通常而言,城郊型乡村主要是指大中城市郊区,其有着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特点,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近年来,我国城乡人地关系危机日趋严峻,乡村在快速城镇化发展之下面临着乡村人员流失、土地资源流失及农业产业无突破等困境,尤其是城郊型乡村长期处于一种突变、混沌、无序和转型的发展状态。因此,对于城郊型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郊型乡村农业的发展
从传统意义上讲,城郊型农业就是指位于城市郊区,以满足城市居民对鲜活农副产品需求为目的的生产供应型农业。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交通通信条件和人们思想观念等的改变,城郊型农业已突破了传统概念的局限。在外延上,由城市所属的近郊区向行政区划以外的远郊发展,由面向一个城市扩展到面向周边多个城市。在内涵上,不仅单一地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也为城市提供工业原料和劳务服务,还包括通过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农业为城市服务的同时,依托城市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即城郊型农业的规模优势更加突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城市辐射不断加强。因此,现代城郊型农业是指位于半城市化的城市郊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城市为依托、以鲜活农副产品和副食品生产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市场和生态环境需求,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的一种区域性高效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另外,其着地域位置好,与市场联接紧,集的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1.城郊型农业的基本功能发展的概况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郊型农业功能不断深化。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注重农村与城市协调、人与自然和谐,通过对近(城)郊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开发,实现城市与郊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体化发展是城郊型农业发展的宗旨。该宗旨决定了现代城郊型农业不仅应具备传统的经济和政治功能,还应包含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
2.城郊型农业发展规划
城郊型农业近年因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步伐加快,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农产品结构单一,农副产品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扭转。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米袋子、菜篮子”需求量更大,标准更高。因此,可以说抓好城郊型农业是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的客观要求。
(1)从地域特征及周边发展环境考虑,走特色化生产之路。打造地域农产品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城郊型农业发展水平,必须紧紧按照“绿色、生态、优质、高效”的要求,以服务城市、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核心,努力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
(2)全面推进农业建设园区化、产业化、生态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走创新化之路。全面的促进城郊型农业发展水平提升。
(3)强化服务市场功能,走市场化之路。努力向效益、生态、休闲农业拓展,使农业向绿色安全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成为具有生产、观光、旅游、休闲等多项功能融合的现代农业。
三、城郊型乡村的旅游发展规划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放松自己的身心。于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农业休闲旅游应运而生,乡村休闲旅游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与此同时,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不能够脱离生产,应围绕生产组织相关旅游方式;应建立地方特色,并通过分析未来旅游人群构成,从而设置与其相关的设施。其次,也须注重乡村原有的风貌景观元素,进而培养城郊型乡村的核心竞争力。
1.合理制定城郊型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城郊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城镇化推进的背景下,合理制定城郊土地利用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促进城郊地区城市用地和农用地的节约化利用,整治其他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在满足城市发展空间需求的同时,确保城郊农用地的数量和规模,维护乡村性旅游资源滋生的土壤,为城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赢得资源载体和空间场所。
2.科学制定城郊旅游发展规划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所划定的农用地红线范围,考虑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动向,对城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和开发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依据,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合理规划旅游接待设施、服务设施、游憩设施,并保护城郊乡村实体景观、文化资源及自然环境,实现城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3.空间上区别开发,按圈层分层次发展
以近郊、中郊、远郊为空间范围划分3个圈层,分层次地对各圈层的乡村旅游产品区别开发。在近郊区宜开发对城镇化适应性较强的休闲、娱乐、健身等参与性旅游产品;中郊区宜开发乡村实体景观、乡村文化等乡村性强的旅游产品,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乡村民俗和生活体验、乡村聚落参观等;远郊区则适宜开发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乡村度假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
结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城郊型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我们需要充分重视其农业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规划,走村民自发、政府引导、外部资金适当扶持的建设之路,通过科学及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布局,进一步确保城郊型乡村的快速发展,从而为当地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条件。
篇7
Key words: regional industry;cooperation amo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decision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013-03
0 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1]。相关研究人员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探讨了理论内涵、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控制以及学校层面的协同创新战略等问题[2]-[7]。
从广东省来看,自从2005年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工作后,每年科技厅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创建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并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使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向广东省内聚集。产学研创新联盟是协同创新的一种形式,截止2013年12月,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除了众多的省外重点大学,省内高校仅涉及几所具有较强理工科研实力的大学。所以广东省省内120所高职以上的各类型院校如何开展协同创新,如何结合具体专业进行协同创新规划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
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对这四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前两者都是国家层面的,分别以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或为了提升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面向行业产业的强调以工程技术为主体,支撑全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这也需要高校在某学科具有国内领先的科研实力。所以适合大部分省属以及地方高校的是构建面向区域(一个省或一个市)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加强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创新。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必须结合高校自身内部的校级重点优势特色学科,而且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中。结合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以及前期的产学研实践经验[8][9],我们提出一个基于区域产业视角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区域产业分析、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拟定、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五个步骤。以下结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来说明该框架的应用流程。
2 广东数字媒体产业分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信息技术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以及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实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2012年成功申报的本科专业,并依托学院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团队组建了数字媒体技术科研创新团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了协同创新进行专业发展的思路。结合图1所示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首先必须进行区域产业的分析,即广东数字媒体产业的分析。
随着微博、微电影、移动互联网、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兴经济的重要基础,广东面临着重大的机遇。数字媒体产业,无论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都是低能耗、无污染的现代服务业。我国将推动数字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市场价值超过万亿,广东数字媒体产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优先发展包括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同时规划纲要也指出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了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家庭等产业,并促进数字视听产品转型升级。
广东地区聚集着互联网、移动网和广电网的大型规模企业,具有较好的数字媒体产业基础。2000年以来,网易、腾讯两大全国互联网门户网站就落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和深圳,并不断蓬勃发展。2009年中国移动南方基地投资66亿落户广州市天河软件园高塘基地。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将作为中国移动研究院的有效补充,打造开放的业务平台和灵活的研发合作机制,引导信息设备供应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协力构建生态型战略合作模式,推进移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6月,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广东省属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是以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为主业的大型现代化有线广电网络运营商,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20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820万户,总资产139.25亿元,用户规模、资产总额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茅,目标是成为全国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骨干文化企业。三网融合以及未来宽带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体现在数字内容以及应用的创新上,而这些刚好需要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的支撑。
3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
在区域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具体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结合图1所示包含四个步骤。
3.1 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 现有的科研条件方面,所在院系拥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数字传媒实验中心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应用”1个,校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团队1个。拥有数字媒体行业领先企业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考试认证授权点各1个。拥有影视传媒研究所1个和教育技术研究所1个。
科研团队方面,拥有教育技术(含数字媒体)硕士生导师5名和博士5名,省科技厅“企业科技特派员”3名。科研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并承接企业委托课题经费达60万元,具有较好的产学研潜力。
依据以上科研条件和团队情况的分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为:立足广东地区,瞄准数字媒体产业,联合相关高校和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媒体关键技术攻关、内容创作和技能培训,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社会与人力资源保障部认定的数字媒体技能培训中心以及面向全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的基地。未来三年力争成功申报一级学科硕士建设点1个,成功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科研经费达到120万元。
3.2 整体发展思路与制度保障拟定 整体发展思路是提出“一个中心两个研究所三个应用方向”的建设思路,即以协同创新中心为龙头,充分利用原有影视传媒研究所和教育技术研究所为基础,确定影视特效技术及应用、互联网宽带应用、互联网移动应用三大应用方向,重点加强与广播电视、宽带增值业务、移动增值业务三大行业企业的产学研联系。
以产学研方式参与行业活动,以技能培训需求推动协同创新中心的技术研究发展。长期目标是以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需求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驱动,短期目标是以面向广东以及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和面向职教学生的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吸引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培训师资,以企业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案例。最终达到整合数字媒体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共同进行行业技术培训推广。
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方面分为以下四点:
①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确定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架构。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立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数字视频开发、宽带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四大部门,并依托我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创新团队和影视传媒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进行行业关键技术预研。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重点吸收若干名熟悉产业经济、外语的研究人员针对数字媒体产业进行行业趋势与发展研究。数字视频部主要联系广电行业企业,重点进行电影视频广告的设计与创作。宽带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电信等宽带运营商,重点进行宽带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移动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重点基于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应用的开发。
②新增资源与支持方面,在与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础上,争取两个公司支持在所在院系建立Adob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Appl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以及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接着利用行业培训成熟经验,引进企业中高级专门兼职人才,采用企业成功项目案例,对广东省甚至全国数字媒体技术类职教师资进行培训。
③人才引进与聘任方面,聘任数字媒体相关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兼任中心高级工程师,以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的校企合作团队进行项目申报以及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骨干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情报以及基础理论框架研究,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绩效考核可以考虑采用论文以及专利或产品原型的定量考核,无论是论文或者专利校企双方同时联名发表和申请,知识产权归属于协同创新中心。
④研究计划方面,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团队主要研究计划可以考虑包括:1)基于虚拟仿真的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与开发;2)HTML5规范及其在高速宽带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3)移动数字媒体应用规范研究;4)基于产学研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以数字媒体技术类师资为例)研究等。
3.3 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 协同创新必须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联系,保障措施如下:
①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联系,以影视广告部为主对口联系广东省广播电视电影局、广州市文广新局,并建立于各大电视台的联系,并从中选择1-2个作为紧密合作伙伴。以宽带应用开发部为主对口联系省电信和各地市电信公司。以移动因公开发部对口联系广东移动、广东联通以及地级市分公司。争取省科技厅、文化厅、教育厅、经信委、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科信局的支持,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牵头的各项数字媒体相关产业规划工作。
②加强省内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数字媒体工程系、广东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佛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数字媒体计算研究中心、人机交互研究中心、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研究人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等。
③加大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突出产学研的特点,重点加强与移动公司(移动网)、门户网站(互联网)、电视台(广电网)三类型行业企业的联系。典型的例如网易、腾讯、21cn、广东移动、广东电信、广东广电网络、广东高谷数字媒体有限公司等企业。
④重点瞄准教育行业、移动通信行业和广电行业开展项目合作。教育行业主要以职教师资技能培训为主,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平台,组建著名高校、行业企业苹果公司和Adobe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本校教师组成的培训师资,争取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支持。移动通信行业以前期积累的行业联系确定某个具体的移动应用开发方向,例如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等。广电行业以视频拍摄合作为主,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重点以广告应用为主。
⑤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将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基地,汇集了国内一流的大学、主流电视台、广播科研机构和数字新媒体领域的骨干企业,为数字媒体的新一轮集中创新与科技攻关搭建平台,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开展深入合作,建设数字媒体网络系统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宽带应用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体验互动协同创新实验室、未来媒体网络国际标准推广中心、未来媒体网络新技术产业化孵化中心。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多技术集成的数字媒体研发平台和技术推广平台,共同开展面向未来媒体的“内容与网络协同”、“网络与网络协同”、“新型移动及宽带网络应用模式设计”等行业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基于面向数字媒体业务需求的新型高效低成本网络系统方案,结合国家和地方媒体开展应用示范,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我国数字媒体网络行业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带动我国数字媒体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3.4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要从科研项目申报成果以及建设各类型实践示范基地成果来进行评估规划:科研项目申报规划方面,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或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或广东省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各地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其他专项经费(含企业横向课题经费)支持4-6项。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示范基地,具有明显的产学研合作特点。建设成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重要的研究生培训实践平台,例如面向教育学(重点是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方向)、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等专业方向。
实践示范基地规划方面,建设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培训师范基地的重要依托机构,具有产学研合作-师资培训-职业教育学生培训三环结合特色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广东甚至全国地区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平面、动漫、虚拟现实、网站、出版、电视、广告、软件、影视、动画、游戏)师资培训做出贡献。推动广东地区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成为广东省以及各级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托部门,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培训的基地。
4 小结
协同创新可以打破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分散封闭的状态,建立多模式、深层次的合作,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省属以及地方院校应该重点针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规划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本研究提出一个应用于具体学科专业的包含五个步骤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的框架,并给出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规划案例,对相关学科专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研究没有考虑学科群[10],例如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等相关学科专业群如何结合区域产业分析,共同进行协同创新规划。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EB/OL]. [2013-12-16]http:///dostplan/.
[2]韩立民,陈自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3-25.
[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2):161-163.
[4]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29.
[5]甄晓非.协同创新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01):21-23.
[6]黄伟,黄波,张卫国.引导基金模式下的协同创新激励机制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03-105.
[7]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9-12.
篇8
总的来看,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是比较符合当前的发展态势的,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当前的这一规划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框架,从长远考虑,仅仅提供这样一个框架是不够的。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似乎还不甚清晰,不够具体,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合力还没有显现出来,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全省文化产业存在着无序、盲目、区域发展各自为战的问题,影响和制约河南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因而应紧紧围绕河南“根文化”、“黄河文化”、“武术文化”的主题,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河南文化产业总体方案,以“规划”引导资源开发与利用,确定规划重点和优先次序、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搞好产业链接,拓展国内外市场。
一、将搞好调研分析作为当务之急
从2007年1月到4月,河南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省范围的文化资源普查和文化强省建设大型调研活动。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召集历史、文化、经济、管理、技术等各类专家,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细致分类和评估,这一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这将为找准切入点、盘活历史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统计核算及信息交流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统计年鉴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探索出一整套文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以统计数据作为量化指标,规范数据统计渠道,正确反映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文化产业具有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单位规模小、数量多且新兴服务项目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统计的难度较大。由于统计条件相对较差,可供投入的人力、财力有限,技术准备也不足,使得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显得格外薄弱,对此需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搞准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数据,尽快完成河南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为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及政府宏观调控工作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将构筑产业群放在第一位
产业群所形成的优势具有不可模仿性,是竞争制胜的最佳利器。形成了产业群才能创造巨大的财富。没有产业群就很难有什么地区优势可言,产业发展方向也就很难明确。一个没有优势产业群的省份成为文化强省,这是难以想象的。是否能够构筑文化产业群是今后检验文化产业是否成熟的标志。目前,我们在这个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没有完全规划出在哪一个方面的文化产业构筑一个产业群。但郑州“少林模式”为各地市面上提供了一个构筑文化产业群的可鉴范例。少林品牌,以前是文化品牌,现在是产业品牌,围绕少林武术文化形成了系列的文化产业。焦作市以创立品牌为目标,发展太极文化产业,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发展太极文化产业化问题,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开发中华太极文化,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群,并通过整体的产业开发和申报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工作,形成太极文化产业的品牌优势,力争使焦作成为全球著名的中华太极文化城。
三、将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现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互联网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业等,高新科技先导作用突出,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后发优势的新兴文化产业。我们要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和发展影视、电子音像、出版印刷、电子版权、网络文化等高新技、高附加值术行业,提升文化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形成后发优势。现在有种观点认为,河南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实力差,难以与先进省份抗衡,没有前途。这种观点也不无道理,但是产业优势不能仅以发展先后和目前状况来判断,最重要的要看市场潜力,在这方面河南的优势是最突出的,而且目前上升的空间也极大。况且,随着产业升级,未来文化产业的竞争必将以此为重点,我们迟早要进入这块阵地,如果将来再去追赶难度恐怕会更大,到那时要想争得主动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总可以循序渐进,何况沿海省份在这方面的发展时间其实也不长,也很稚嫩。
四、将选择产业项目作为规划重点
产业项目是文化资源进入市场领域实现产业效益的有效载体,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长点。任何一个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都要灵活地运用文化资源,选择最优秀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代表当地文化精髓的文化名片,进行重点挖掘、深度开发,将其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世人,从而形成一批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创造产业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对待这一问题我们一定要慎重,要做好全面评估和可行性、盈利性分析,切实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不仅考虑现在发展形势更应着眼未来,不仅要看在河南的价值意义还要放在国内国际范围内综合考虑。逐步实现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对于那些已经确定的河南有线电视数字化项目、河南电视台精品旅游演艺项目、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项目、大河网、河南报业网、省政府门户网三网合并项目、豫版教材的研发项目、《中原文化大典》大型图书项目、郑州嵩山《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项目、宝丰马街民俗文化园项目、鹿邑老子文化园项目和浚县民族工艺品制造大观园项目,应进行项目的全程跟踪保证各项资金切实落实到位,全面策划,做好项目的推介,保证项目收效。
五、将提升名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
发展文化产业要抓住区域文化优势,对自己的发展重点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首先要抓住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性品牌。少林品牌是河南目前享誉全球的最大的文化品牌。经过几十年的宣传,少林功夫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少林品牌过去是文化品牌,现在是产业品牌。少林寺每年大约吸引数百万游客,并且造就了当地大规模的武术产业,目前的少林品牌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的模式。河南要发展文化产业,打文化名片牌,就应该把提升名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少林功夫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尤其体现了中原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代表了河南人的形象。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理应把少林功夫作为走向世界的第一品牌来打造。另外,河南还有很多具有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文化品牌。对于确定下来的豫剧和旅游业等品牌要放在省级层面来策划,做好品牌营销和品牌延伸,打造出一批最好的省级名牌并将其推广到全国乃至国际上。要创新内容、创新表现形式,借助于影视和演艺力量扩大影响,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品牌三者互动,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六、将规划好区域布局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文化产业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中轴线和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河南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必须放在一个大背景下加以通盘考虑。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大潮导致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化,科学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趋势,规划好河南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在世界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形成自己的小格局,以有效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把郑州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和全省的文化中心城市,在中原城市群中居于龙头地位,对周边省份有较强的辐射力,同时郑州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条件较好,发展河南区域文化产业,首先确立郑州在全省区域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利用交通、资本、资源、人才等优势,以会展业为主,辅以旅游、城市娱乐、出版业、演出业等产业门类,把郑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中心。他的机遇、辐射和带动功能值得重视和研究,包括考虑郑州、开封、洛阳文化发展一体化。在现有的文化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比较紧密的、依托中原城市群的文化发展一体化。郑州是商王朝第一个国都所在地,开封是七朝古都,又以宋文化为盛,而九朝古都洛阳则以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和大唐文化闻名于世。这三大古都同处中原黄金线上,本身的区域交通优势和文化构造带上的连续性使其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区域文化中心的优势,郑汴洛一旦形成统一的文化大市场,形成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共同体,其所爆发出来的文化能量是无法估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河南乃至整个中原文化产业的战略崛起,取决于郑汴洛文化发展一体化的程度。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
参考文献:
篇9
1.信息化时代对城市规划带来的影响
1.1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利用利用GIS及VR等技术开展城市规划,使城市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充分掌握城市的各类信息,结合数据分析结果,为城市规划策略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
如厦门市2011年到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不仅划定了厦门市的生态控制线,还合理控制城市规模。而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紧密联系,在确保厦门市总体生态面积达成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做好其他建筑、设施的布局。这时就需要利用GIS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分析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之间是否存在不协调的地方,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使城市总体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1.2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开始了翻天覆地的战略改革,信息化时代也为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厦门信息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厦门软件园已建成一期和二期,厦门软件园(三期)总规划面积达10平方公里,正在加紧建设。软件园一、二期汇聚近1000余家规模以上信息和软件企业。与此同时,新形势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促使制造业不断进行工业3.0和工业4.0升级,一批制造业企业抓住机遇快速发展。信息化在商贸流通上显现得更为明显,专业物流园区、规模电商聚集区等园区的投入运营不断刷新眼球改变着商业与物流的运营模式。产业经济布局还更为合理呈区域化发展,如厦门市2011年至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未来阶段内,岛内和岛外将形成五大工业区域,并在各个工业区域内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经济区域化发展,可有效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总之,各产业在信息时代拥有了新的出路,传统分散型工业经济也逐渐转变为密集型信息经济模式,不仅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还提高了各产业发展速度,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总体增长。
1.3改善城市规划空间结构
在产业局域化的基础上,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会进一步得到优化。如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文化区等,一改过去呈密集分布的结构模式;体现了更多的产城结合模式。产城融合是指在区域发展中,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和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一般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明确发展的两个基本着力点――城市功能完善和产业发展;二是要求将产业集聚、服务配套、功能以复合方式落到空间布局上;三是侧重于城市形态适应和配套产业业态;四是强调城市形态和产业业态的共同发展,科学处理产业园区和城区(镇)之间的关系,在空间融合、功能融合、人口融合三个方面实现和谐统一:
空间融合方面,表现为产业园区和城区扩展位于同一轴线上,现有产业园区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具体的量化指标是“园区与城区空间距离”、“居民平均通勤时间”等。
功能融合方面,表现为产业园区与城区之间具备便捷交通;城区基础设施、商贸、医疗、教育等资源为产业园区所用;产业园区成为城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具体量化指标是“市政设施产城共有率”和“公共设施产城共有率”等。
人口融合方面,表现为园区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与城区人力资源相匹配;园区从业人员有条件、有能力在城区购置住房并安家,实现“职住一体”;具体量化指标是“城区居民在本地就业率”和“园区职工在城区落户率”等。
海沧、集美、同安、翔安等多个新城的建设结合了辖区行业分布及产业升级,有效提高城市建设的效率
1.4 改善城市交通问题
解决交通问题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而过去阶段中,城市规划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式无非是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限制私人用车的发展等,或是优化城市整体交通网络,增添高架等。信息时代下,城市更新与新城建设更加合理业态分布,大大降低了人们出行距离,如居民可在网上进行购物,甚至现在正在不断发展的VR虚拟现实技术,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现实生活中“逛商场”的乐趣。而人们出行量的减少必然会改善城市交通。其次,交通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可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交通信息互动平台建设等,在交通组织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再者,城市建设中点面的有效贯通人口融合方面,表现为园区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与城区人力资源相匹配;园区从业人员有条件、有能力在城区购置住房并安家,实现“职住一体”;具体量化指标是“城区居民在本地就业率”和“园区职工在城区落户率”等。如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强调了要大力加强城市交通网建设。如规划中提出了在2020年之前建设一条跨海通道,来缓解已有跨海桥梁和隧道交通的压力。其次,新增了四条地铁线的建设规划。
总结
信息时代下,各行业产业纷纷开展了关于“互联网+”的改革,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由过去疏散型分布演变为密集型分布。产业机构的优化使城市规划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城市规划可有效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并改善了过去形势下存在的交通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10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内数字娱乐信息产业仍延续着蓬勃发展的前进步伐。硅谷经验让我国政府了解到产业集群对短期内构造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性。国内很多城市也把数字娱乐信息产业作为新的发展点,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成都、长沙、广州等城市纷纷建设产业园区。以城市为单位的竞争日趋激烈,并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其中,北京地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发展格局,牢牢占据国内第一的区域地位;上海市政府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发展进行定位,明确了以原创与设计为主,主要的扶持模式是政府支持和企业参与,从而与企业共同培育良好的从业环境;作为后起之秀,成都聚集了相当数量类似盛大等大型网游企业以及中小互联网企业。自2012年以来,除了出台高强度的产业优惠政策外,成都政府强调对移动互联网相关产业的支持,正好与新兴手游、网游发展的潮流相匹配。可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因素的促进和推动,本文从分析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现状着手,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产业发展规制的优化建议。
一、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现状
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主要聚集在广州与深圳两个地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皆被纳入广州市、深圳市“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及文化发展规划,并在期间实现年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作为国际信息交流最密集的中心区域之一,广东地区的传媒与出版业发达,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广东地区务实的商业气氛也有利于区域内企业的互利合作。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广东省发达的出口制造业为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下游产出辅助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支持,而且来往信息频繁又形成了国内数一数二的产业市场。与此同时,盈利模式创新也是广东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丰富市场经济运作经验使本地企业能以较小的规模作为做大做强的起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广州与深圳地区也拥有独特的优势。一来,本地企业建立的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开发团队并不仅局限于本土人才。由于历史积累,广东本地原创产品都拥有来自美国、印度、香港、台湾等专家人才的参与。使得整体研发能力得到短期内的大幅提升。除此之外,广东地区除了在高等院校建立研发人才培养基地外,还与海外培训机构建立跨国合作,并在具体项目中吸收海归人才,弥补产业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尽管产业进入时间较早,然而近年来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却未能真正从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在许多方面落后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区。相互比较下,存在下述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 数字娱乐信息企业规模相对国内产业发达地区偏小,整体竞争实力偏弱。广东省本地企业起步与国内其它地区持平,甚至有所超前。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多因为资金链,以及合作资源欠缺等问题而走向衰落。地区政府对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发展的定位不明确是另一个根源,由于支持资源相对分散,产业集群难以形成气候。
2. 产业链不完整。尽管下游资源较为丰富,然而广东本地企业始终未能与其它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协调发展关系。促成战略合作的平台较为欠缺,合作领域狭窄,潜力挖掘不足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3.在品牌打造、资本运作方面与北京、上海等存在较大差距。资金短缺限制了企业发展视野,从而纷纷在国内竞争中落在下风。专项技术与设施支持也相对匮乏,企业需为基础资源烦恼,从而延长研发周期,失去市场商机。
二、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规制根源分析
在互联网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新兴产业如离开外部干预的支持,将难以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竞争中取得市场地位。尤其对于数字娱乐信息产业而言,竞争并无区域限制,形势更为严峻。上述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都与产业规制不完善,欠缺针对性有密切的关系。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 政府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发展皆具有鲜明的特色。反观广东省欠缺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政策投入方面没有重点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产业成长进程。广东省发展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环境特长是先天经济条件优越,文化氛围开放,产业各方面要素水平相对均匀。在商机相对蓬勃的经济社会中,突出发展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动力稍显不足。另一方面,产业起步早,初期发展速度迅猛也是广东省长远发展的隐患。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企业普遍存在产品运营中后期后继不足,资金链条过短,渠道不成熟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2. 扶持政策着力点存在偏差。广东省数字娱乐信息产业的瓶颈在于生产要素的匮乏。尤其在资金与人力资源方面,融资渠道单一使企业举步维艰,专业人才机制缺乏让企业无法组成强有力的研发团队。近年来,广东省中小型企业因难以逾越资金瓶颈淘汰速度很高,数量经2006年高峰后逐步下滑。市场竞争不充分,便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
篇11
思想重视,组织落实
企业改制,首先要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今后校办产业的定位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首都医科大学把校办产业工作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首都医科大学2004~2020年战略发展规划》中。《规划》提出了“两个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规定在2010年前要重点完成第一阶段基础平台的搭建任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机制。其中对于产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思路,即:要形成产业集团的构想,建立必要的模式和机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在服务社会同时,形成学校主要的产业基础,加强产业创收能力。增强自主造血能力。
落实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学校从校办产业的现实情况出发,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校办产业的建设目标和工作重点。即:尽快建立校办产业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平台。提高资产公司运行管理能力,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学校挡住麻烦又要为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走出一条快速高效发展之跷校办产业要努力成为学校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学校筹集建设与发展经费的一种重要渠道。更好地服务学校和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
遵循上述思路,学校采取切实措施,加紧推进产业改制与规范化建设工作,成立了企业改制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资产公司董事会,充实了管理骨干,为企业改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干部保障;对于企业改制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多次进行研究。并区别不同情况给予了政策支持。帮助解决在规范化建设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以发展为核心的建设理念和统一有效的领导体制,为企业改制和发展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使产业工作面对种种困难,不松劲,不懈怠。
摸清“家底”,拓清基础,制定方案
结合经济整顿、国有资产清查、企业改制等工作,对开办各类经营性实体的情况进行了多次调查。制定了“先装后改”分两步走的改制方案:先装即先装筐,弄清实有情况。统一纳入改制范围;后改即后改制。2007年上半年,又发动全校各二级单位对开办经营性实体的情况进行清查,基本摸清了底数,明确了重点工作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校产业分类管理和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报经学校批准执行。
三年来,学校提出并推进了“两个撤出”。即“企业撤出学校,学校撤出企业”,实现企业与学校的相对分离。其中,很重要的工作是要清理问题。拓清基础,建立“防火墙”,使新组建的资产公司能够轻装上阵。主要措施是:
对于长期经营不善、品种不对路的企业坚决关闭;对于因校办企业关联产生的社会企业,尽快脱钩等;区别不同情况,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启用中介单位清理关闭企业税务等问题对于关闭及脱钩企业的首医在编的老职工,结合产业人事制度改革和首次产业岗位聘任,予以妥善安置,确保稳步推进企业改制工作。
在清理整顿基础上,将具有一定优势的全资和控股企业。以及部分清理关闭企业的经营性资产重新整合。目前,顺利完成了第一步“装筐”工作,已将6个企业“装”入首医大资产经营中心,并开始第二步“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服务平台,在改革基础上加快建设进程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一方面加紧进行校办产业的改革与改制工作,另一方面,加快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努力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为校办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将开展如下工作:转变市场运作方式,建设CRO服务平台
CRO是一个新兴的行业(Contract ResearchOrganization,简称CRO),即“合同研究组织”。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公司提供新药非临床研究和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的专业公司。
学校建设CRO平台的主要内容是:
临床前研究的CRO,主要从事与新药研发有关的化学、药理学及毒理学实验等业务内容;临床试验的CRO,依托学校众多附属临床医学院和跨院学系专家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和动物实验中心等资源开展研发服务新药研发咨询、新药申请报批等业务内容的CRO。
学校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设成为从创新药物市场分析――临床前研究――制剂工艺研究――新药申报――临床样品的制造――新药的临床实验服务――创新药物及技术知识产权的申报――产权交易中介服务的CRO服务平台,实现从医药研究开发到产业化“一条龙”的全流程服务。使学校科技企业市场运作方式向为北京和境内外医药企业提供PDS全程服务发展,从而摆脱传统的思路和运行管理模式,努力将学校产业发展与运行融入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中,尽快实现与国际生物药产业的接轨。进而提高科技贡献率。
加强企业认证建设工作
学校临床诊断制剂企业在取得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基础上,2007年又获得ISO9000体系认证。
学校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心,2007年已经启动GLP国家级实验室认证和国际CAP认证准备。计划在2008年底前后完成GLP国家级实验室认证和AAALAC的认证。不断提升竞争实力。
加强临床检验中心建设工作
学校临床检验中心还与诊断试剂企业等有关方面,联手共建,努力把检验中心建设成为面向首都各社区医疗站点提供标准化临床检验结果的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可以对在校各层次医学生提供医学检验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的教学实训基地。
继续建设和运行新医药北京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台
依托学校牵头建立“新医药北京技术转移中心”的优势,联手在京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医院以及医药企业,为科研成果转化、临床制剂向新药研发转化、中小医药企业孵化等“搭桥铺路”;作为发展战略的需要。通过新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平台,使学校与北京地区相关院所和医药卫生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推进地区生物医药事业做贡献。
积极探讨医药科技园区建设
为落实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和任务,首都医科大学将进一步加强调研,依托学科优势。整合现有优势资源,覆盖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积极探讨,并争取上级领导支持逐步落实首医大医药科技园区建设工作,为医药科技企业“筑巢”、“引凤”。以推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强研究,为企业转型后的规范化运行与管理做好准备
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促进规范化建设
坚持实践中研究、研究中实践的思路,2005年以来,在改制实践中,抓住学校企业改制工作的重点、难点,产业系统已先后申请到学校校长基金4个课题的资助。通过调研和实践验证,完成了《首都医科大学产业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并在学报发表了《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的文章,就学校产业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提出建设思路;2007年又获准三个延伸课题研究的资助。包括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企业转型期的会计事务到现代企业财务制度。以及企业规范化建设过程中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培训,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2007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产业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进行了首次产业职工岗位聘任,增聘了资产公司兼职副总经理以及公司企管、财务、综合三个部门主任和必要的工作人员。初步建立了资产公司运行框架;同时制定并启动了“2007~2010产业人员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培训。全面提升产业人员素质,为产业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准备人力资源。
篇12
篇13
Keywords: commercial real estate; Type of oper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Development mode;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商业地产的定义
商业地产(BusinessReal Estate), 顾名思义, 作为商业用途的地产.以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房地产,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地产等按照用途划分是用于商业用途的物业,包括零售、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设施及各类消费场所。商业形态包括百货商场、大中型超级市场、小型便利店、专业产品卖场、品牌专卖店、仓储型超市以及包含以上多种业态的商业步行街或城市综合体。
商业地产,其发展过程不短也不长,有近百年的历史。建筑从单一功能购物发展到现在的大型多功能的综合性建筑,以颇具特色和风格的建筑设计、空间布局、环境营造、主题设置、运作理念等手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在多功能的空间中,把购物场变成了娱乐场,把消费者变成了娱乐者,让原本一次单一乏味的购买行为变成一场休闲、游览、娱乐的“体验式消费”活动。[1]
2 现阶段商业地产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地产开发总体上可以用“起步晚,发展快”来概括,在中国短短十余年的商业地产发展史中,商业地产的建造规模和体量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引起国际建筑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商业地产开发起步于2000年前后,之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进入第一轮的高峰期,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的发展势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欠缺对商业地产项目的商业职能、交通职能、景观职能、社会文化职能等高层面的认识,限于传统地产开发观念束缚、前期策划和定位策略缺失、招商困局、资金及高级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专业商业地产建筑师严重不足,导致商业地产项目开发成功与否面临诸多挑战。在设计商业地产建筑时,建筑师和同业人士往往仅服从于业主的主观意愿,未考虑(或考虑不周)建筑规模是否适宜,业态是否合理,建筑风格是否匹配,定位是否准确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各地已开发完成的商业地产存在着招商乏力、人气难以聚集、经营不善、空置率高等问题不断涌现。
2.1 传统地产观念束缚
目前我国部分商业地产开发商认为商业地产跟住宅一样, 抱着“卖完就走”的思路。还有的开发商采取“先开发后招商”的方式,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仅不好招商,而且也增大了后期经营困难及投资业主的投资风险。
2.2 商业定位不准
商业定位是商业地产的核心,定位的准确与否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一个商业项目定位内容包括业态定位、功能定位、商业服务对象定位、
盈利模式定位、产品定位、商业文化定位、营销方式定位等多方面。每个环节相互关联,一着不慎,可能会满盘皆输。目前我国商业地产定位仿效之风盛行,某个项目成功后,很多开发商纷纷复制该模式,根本不考虑因地制宜和与自身合理的结合点,从而导致失败的结果。
2.3 招商困局
商业地产对招商资源的竞争将是未来商业地产发展的瓶颈。造成商业地产招商困局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由企业的战略性管理所决定的,外部原因则是由宏观社会、经济环境所决定。目前造成商业地产招商困局的外部环境主要有: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商业地产的招商,国际商业连锁投机行为给中国商业制造了“空前繁荣”,商业地产的过快发展加剧了商业资源的竞争等。
2.4 资金及高级专业人才缺乏
商业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 具有开发周期长、资金占用数额大、回笼资金缓慢等特点,而目前国内又没有一个很好的融资渠道和
变现渠道,这导致商业地产面临一个资金缺乏的局面。同时,商业地产
是一个集开发、经营、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但目前商业地
产从业人员一般是来自地产领域或是零售领域,对商业和地产都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