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震撼的科学实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学生所做过的绝大多数科学实验都是教材中预先设计好的实验。学生只是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一下实验现象,得出事先已确定的结论。这各实验,我们称之为传统实验。现行科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对学生形成、理解、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实验安排始终处于概念理论的领队地位,仅仅作为验证科学知识的手段,而缺乏对知识信息作纵向和横向的反馈,因此有可能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实验相对应的是自己设计实验,这种实验只给出实验目的,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药品、确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设计性实验是传统实验的延续和发展,是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理论高分,实验低能的有效手段。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过程,是寻方治病的过程。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实验现象和心理感觉,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也是我们现代教育中所必须的。
实验设计的定义界定和作用
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课题所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技巧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验设计的课题一旦提出,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必定要经历思考步骤(想法)和操作步骤(做法)两个科学认识过程。即首先需要分析课题所希望得到的科学事实是什么,再依次选取欲得到这些事实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控制的外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评估等等,这一系列的思考步骤为认识主体指明和制定了正确的认识方向和道路,是主体顺利达到科学认识目的的主观手段和工具。而作为操作步骤则为主体提供具体的行为方法途径,是主体顺利达到科学目的的现实手段和工具。因此,实验设计这一方法的实施恰恰就是借助于问题情境下,思考步骤和操作步骤两方面的强化实践,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落实中学科学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要重视能力培养和科学方法教育”的要求。
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目标
对实验原理、方法、装置的进一步完善,会提出改进意见;
对于给出的各种方案,能分析和优选出最佳实验方案;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根据确定的实验目的,自行设计科学实验方案,验证结论,得出规律,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实验设计推广存在的难题
1.由于仅限于现行科学教材实验进行探讨,缺乏对国内外各种有关资料的收集、验证和筛选工作,因此从培养学生素质的高度来看,尚缺乏整体研究。
2.升学率的牵制,大面积推广受阻。
3.课时安排,老师的能力及实验室的配置也存在矛盾。
尽管如此,鉴于实验设计这一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际作用,它应该是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之一。
实验设计试验的几点说明
1.在平行班中进行试验,结果是试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意志品质等方面均强于对照班。中考中试验班的同学实验题失分率明显降低。
篇2
概况
活动对象为全校中一级至中六级学生,所涉及的人数约为1000人。活动日期为2011年5月26日至5月27日;活动地点是学校风雨操场;形式是在操场内设置摊位,展示4个能施展“魔法”的科学实验,并由科研特工队带领全校学生参与活动。4个能施展“魔法”的科学实验为隐形墨水、牙签水上漂、反斗沙桶和水柱识转弯。
有关科学原理
隐形墨水。“隐形墨水”其实是酚酞溶液。由于酚酞溶液是无色的,所以我们不能看到用酚酞溶液所写在纸上的字或符号。但是只要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毛笔在纸上轻轻一扫,酚酞溶液会由无色转为粉红色,隐藏的信息就会忽然现形,效果如同魔法一样。
牙签水上漂。肥皂或洗洁精的成分含有表面活性剂,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减弱。所以牙签沾了肥皂或洗洁精的那一端,附近水面的表面张力比较弱,另一端水面的表面张力相对比较强,因此牙签就被张力较强的那方牵引而自动前进了,效果非常震撼。
反斗沙桶。固体的沙子也会产生浮力,但沙子的流动性不像液体那么好,因此需要敲打沙桶的边缘,帮助固体的沙子流动。由于乒乓球的密度低于沙子,因此在敲打沙桶期间,原本埋藏在沙堆的乒乓球会忽然浮出到沙堆的表面,让观众吃惊。
水柱识转弯。由仪器滴定管流出的水柱本是垂直向下的,但只要利用1根带电荷的棒靠近水柱,水柱便会被带电荷的棒所吸引。这是因为水是一种极性溶剂,水分子会按其极性而被吸引,让水柱出现“识转弯”的吓人场面。
以上4个“科学魔法”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进行期间会出现让观众感到有震撼性的场面,从而刺激其好奇心,在不知不觉间很想探索相关的科学原理。另外,就是这4个“魔法”的背后均同时涵盖初中与高中的课程知识。
活动预期效果
基于以上提及的设计及选材理念,可预期的效果是,无论就读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看见“魔法”后,都会不期然感到共鸣,联想起相关的科学知识,达到不同层次的反思及探索。再者,通过不同班级的学生一同欣赏“魔法”表演,可以预期这种形式能促进同班同学问、甚至是跨越级别的朋辈间的讨论。经验告诉我,这种朋辈之间互相讨论和学习往往胜过传统的老师单向式教学。
活动所需的资源
“隐形墨水”需要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过滤纸、烧杯、毛笔。演示“隐形墨水”不受场地条件限制。
“牙签水上漂”需要牙签、肥皂(或洗洁精)、盛水的器皿、自来水。盛水器皿须具一定的大小,否则牙签在水上漂移的空间会有所限制。由于在每次表演后,自来水必须更换才能成功重新施展“魔法”,所以表演场地附近最好有充足的水源,例如靠近水龙头或是洗手间。
“反斗沙桶”需要装沙子的桶、沙子、乒乓球。沙子分量不能太少,否则乒乓球基于敲打时的震荡也会冒出来,违反了“魔法”背后的精神。演示“反斗沙桶”不受任何场地限制。
“水柱识转弯”需要滴定管、自来水、发泡胶杯(或塑料尺子)、烧杯(用于补充自来水)。使用滴定管的好处是可随时控制水柱的流动,这样可节省用水量。演示“水柱识转弯”不受场地限制,虽然涉及用水,但只要表演前用烧杯装够自来水,便可不断补充,连番施展“魔法”。
4个“科学魔法”所需的大部分物资均是生活中容易找到并且廉价的,而所能施展的“魔法”却有出人意外的震撼力。因此,“科学魔法擂台”活动可谓“要求低、效果大”。
场地安排方面,由于“牙签水上漂”涉及使用较多的自来水以及必须频繁更换自来水,所以表演场地附近最好有充足的水源。其余的3个“科学魔法”则不受任何场地限制,对表演者实在非常便利。
活动方案的创新点及重点
“科学魔法擂台”活动方案有以下的创新点及重点。
科学知识的包装。活动中的“魔法”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并非复杂及难以理解的,有些更是传统课程建议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课堂活动。然而,只要加上适当的包装,这些实验活动的吸引力便会大增,感觉上会更加生活化。
走出实验室。构思活动方案时,我锐意突破常规,走出传统的实验室,在校园公开场所进行带有“魔法”的科学实验。一方面,不用学生专门去实验室;另一方面,这种活动形式能一次惠及更多学生。冲破实验室在空间上的限制,也有助于灌输“科学无所不在”的理念。
朋辈互相学习。活动由科研特工队向全校学生演示“科学魔法”,而老师则刻意退居幕后。通过这种“朋辈间互相学习”的模式,学生会产生“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想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及自信心。
老少成宜。举办一般科学活动时往往因为相关的科学知识要求或其难度,导致活动对象有所限制。然而,“科学魔法擂台”活动的设计理念涵盖初中与高中的课程知识,能达到老少成宜、甚至老少一同讨论科学的效果。再者,透过不同班级的学生一同欣赏“魔法”表现,可以预期这种形式能促进同班同学间、甚至是跨越年级的朋辈讨论。这种朋辈之间互相讨论和学习往往胜过传统的老师单向式教学。
活动的效果
“科学魔法擂台”活动一共举办2天,活动期间师生反应均非常热烈,活动气氛及效果良好。活动期间更有学生向科研特工队查问为何只有这4个“科学魔法”实验和为何只举办2天,可见这类型的活动的确颇受欢迎。我在现场也观察到,学生在欣赏“魔法”之余,也不断与身旁的同学互相讨论有关原理,达到朋辈间互相学习及研习科学的目标。
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科学魔法擂台”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下。
隐形墨水。假如表演者一时紧张混淆了酚酞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两者均为无色),“魔法”的效果便会顿时失色。由于表演“魔法”所使用的物品不宜用标签标示,所以应该使用两种不同大小的烧杯分别装两种溶液,并且分开左右放好,以免造成混乱。经过多次隐形墨水“魔法”表演之后,原本无色的溶液可能因为多次使用毛笔的“交叉感染”,而自动变成了粉红色,如果继续使用变了色的“隐形墨水”,根本就没有“魔法”可言了。建议使用两种不同款式的毛笔,以资识别。同一种款式的毛笔只用于某种指定的溶液,这样可减慢“交叉感染”情况。一旦发现任何一种溶液已变成了粉红色,应该及时更换。
牙签水上漂。表演者必须清楚牙签的哪一端沾了肥皂,否则当牙签放在水面时,因为反转了方向,牙签便会很快撞向器皿。表演者应把牙签沾了肥皂的那一端处于下方,这样也可方便表演者利用手来遮掩肥皂。放牙签时,切记要把沾了肥皂的那一端贴近器皿的边缘,这样便能成功发挥“牙签水上漂”的威力了。假如表演者在完成演示后忘了换水,由于器皿中水的表面张力已被影响,表演者将不能继续施展“魔法”。因此表演者应至少预备2个盛水的器皿交替使用。当观众注意其中一个器皿时,在旁的工作人员可悄悄地更换另一器皿中的自来水。
反斗沙桶。演示时,桶内的沙子分量不能太少,否则乒乓球由于敲打时的震荡也会冒出来,露出马脚之余,也违反了“魔法”背后的精神。沙子分量也不宜太多,因为太多沙会导致敲打时间增长,导致表演变得沉闷。表演者应在正式表演前进行足够的测试,记录敲打时的力度、频率和完成“魔法”所需的时间,看看表演时间是否合适和判断是否需要改变沙的分量。表演者一旦找出最适当的沙子分量后,便应在沙桶上划上记号。为了精益求精,表演者在每次演示前都应检查沙的分量是否合适。
水柱识转弯。当滴定管中水量较少时,水柱会变得不稳定和不流畅,影响演示效果。因此表演者应注意及时补充水,或者至少预备2个滴定管交替使用。发泡胶杯经过多次使用后,即使强烈的摩擦,其带电荷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所以应适时更换胶杯,以延续其施展“魔法”的能力。
除了以上的注意事项外,由于以上4个“科学魔法”的其中3个均涉及使用水或溶液,故此每个“魔法”的现场应备有足够数量的毛巾,以便随时清理表演区域。此外,“魔法”表演场地附近(建议在洗手间内)应备有拖把,以备不时之需。
活动的改善方向及延续性
我认为如果再次筹办“科学魔法擂台”活动,可从以下的方向作出改善和探索其延续性。
问卷调查量度活动成效。这次活动完成后,我并未向全校学生发出问卷调查活动的成效。如果再次筹办“科学魔法擂台”活动,我会设计一份问卷,务求以量化的形式量度活动成效,从而加强活动成效的客观性。
这次活动完成后,我并未运用明确的工具跟进学生通过活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如果再次筹办这个活动,我会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工作表,从而评价学生能否通过活动增进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这也可以作为具体反映活动成效的一项工具。
经过这次活动后,相信学生更能掌握如何设计出具吸引力的“科学魔法”。故此,我计划日后定期向科研特工队、甚至向全校学生征求有趣实验,让有兴趣的学生自行研发出自己的“科学魔法”。再进一步说,甚至可将这个模式设计成个人或班际比赛,变成人人有机会表演,以真正达到“擂台”的效果,以此推进朋辈互相学习及学生主导学习。
篇3
中学阶段是环保低碳节能减排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进入中学以后,学生开始思考未来人生和对社会的责任,可塑性强,易接受正面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环保低碳节能减排教育,对于人口素质提高是一种战略举措,影响着环保工程的成败。
下面本人就科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低碳节能减排意识,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通过课堂上的读、看、讲引导学生体验环境危机,增强低碳节能减排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据、图片、录像等有趣直观的教学载体让学生对环保低碳节能减排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议论提高自身低碳节能减排意识。
在教学《水的利用和保护》时,展示松花江水污染,被蓝藻污染的水域、河边随意堆放的臭气熏天的垃圾、湖边因水质污染死亡的鱼虾……这一系列图片后,同学们都很震撼,都说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水质污染究其成因固然跟工业废水排放有关,但也与人类不恰当的生活方式有关,紧接着我再出示一组人类因食用、使用被污染水质而引发疾病的图片,如牙斑病、皮肤病、肌肉萎缩等病症,又用采集某村由水质污染引发的肠胃炎、癌症、不孕症、化学物质中毒、传染病等疾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水污染的危害,增强学生环保减排意识。
二 结合科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也会涉及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也与科学实验有关。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强调尾气的吸收处理体验环保。如在制取氯气、氯化氢、氨气、一氧化碳等气体时一定要通过演示实验讲清尾气吸收的原因(有害气体不允许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要涉及气体的制备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
许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考虑药品的用量,误认为越多越好,结果使得实验室毒气弥漫,药液漫流。教师对此应加以指导,使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树立“用最少的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开展第二课堂,强化学生低碳环保意识
1.在科学实验课堂上推行绿色科学课的理念
主要从几方面进行:(1)通过减少化学试剂用量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即进行小量或微量实验;(2)设计不需要溶剂或溶剂使用最少的实验,如微波、超声波、研磨反应等实验类型;(3)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方式尽量减少污染物摊放或把污染物转化成非污染物进行排放。
2.设计一些低碳实验,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与低碳相关的知识与方法
实验l:甩干超过l分钟多费电。1个弹簧秤、4个塑料袋就能清楚怎样使用耗电“大户”洗衣机省电。实验前,为待洗的衣服称重,记录后按照步骤洗衣,将洗好的衣服沥干水放进塑料袋里再次称重,平分出4份,将衣服脱水的时间分别设定为:1分、3分、5 分和7分。每次甩干后取出衣服称重并记录。结果证明,衣物在转速为1680转/分的情况下,脱水率可达55%,甩干时间再长效果也不会更好,只是在耗电。
实验2:沸水余温可焖熟鸡蛋。鸡蛋需要开锅后再煮5分钟其实是没必要的。实验+料很简单,需要鸡蛋3枚,灶具和锅。将鸡蛋放进锅里,加适量冷水后加热,待水沸腾后立即关火,分别于3分钟、5分钟、10分钟后各捞出1枚鸡蛋,剥开观察鸡蛋熟的程度。得到结论,3分钟鸡蛋有溏心;5分钟的完全熟了,时间刚好;10分钟,蛋黄颜色很深,蛋清有些老。实验证明,沸水的余热也能焖熟鸡蛋。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的直观感受,学生们认识到了什么是低碳,怎样的生活是低碳生活。简单的生活常识实验 能够通过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推广,可以直接快速地得以应用。
篇4
同时,科学教材中介绍的有些方法不够完善、教学效果不够好,现成的实验教具有些可见度不够高、有些太复杂、有些效果不佳,不能很好地满足科学教学的需要。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发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科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科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在对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的过程中,科学性是首要问题。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方案、操作方法、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等各个环节都应符合科学性、规范化。较常见的科学性错误常发生在对实验原理或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上。
2.2安全性原则
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安全性主要指人身安全。尽量不要涉及高温、高压、强电流、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实验,若确有实验的必要,应采取相应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类实验不宜作为课外实验让学生独自操作,必须在教师的规范指导下进行。
2.3可靠性原则
成功的实验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尤其是演示实验,如果实验成功率低,则不仅不能让学生信服,还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
2.4简易性原则
实验的教育价值与实验装置的复杂程度成反比。一项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实验所获得的收获就越大。实验宜简不宜繁,过于复杂的实验装置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质,也不易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因此在实验设计时,应尽量使实验简单化。
2.5明显性原则
改进与创新的实验现象要明显,尤其是演示实验,更要具有一定的可见度,特别是重点观察部分必须保证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有些实验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清,但让学生逐个观看则太耗时。故可见度是衡量演示实验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对现象不明显的实验需采用各种方法将现象放大,如指针式放大法、光杠杆放大法、投影放大法等。有些实验被改进为大型实验,往往还能产生令人震撼的效果。
3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的实践探索
3.1改进现有实验
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对某些不太理想的实验加以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这是实验改进中最基础的工作。
实验装置的改进是改进现有实验的一个重要策略。实验装置是实验的载体,是影响实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离不开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3.1.1简约化策略
这种策略就是简化某些常规实验装置。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仪器设备少、药品花费少、连接简单或微型的实验装置。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可简化为如图1所示的装置。
3.1.2集约化策略
这种策略就是把有联系的若干个实验通过某种形式联系、集合在一起。这种集约化不是简单地将若干实验连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既简化操作,又便于观察,且发送实验效果的有机结合。这种集约化
的结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有关的知识、技能联系在一起,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结构化,而且还有利于减少试剂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图2所示为NO2、NO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的集约化装置。
实验装置
3.1.3使用非常规仪器策略
非常规仪器是指非常规通用仪器(如横口管、叉形管、H形管等)和非化学仪器(如医用注射器、医用小药瓶、气球等)。研制和使用非常规仪器于实验的改进与创新,通常可以使装置简约化与微型化,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以弥补常规仪器化学实验装置中的某些不足的功能,优化实验装置,提高实验效果。
如图3所示,利用三叉管可以进行SO2和H2S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如果将其中的FeS用Cu代替,Na2SO4用Na2CO3代替就可以成为制取NO的装置。
3.1.4实验操作过程优化策略
实验操作过程优化就是在改进与创新实验时,对传统实验操作过程进行简化与优化。实验操作过程的合理化、科学化是实验顺利完成的保证。传统的科学实验一般都有较为合理的操作过程,是一定历史时期教学经验和教学科研的产物。但随着对科学实验教学要求的提高和人们对实验认识的发展,有必要对某些实验操作过程进行优化。优化实验操作过程一般可以从简化实验操作、强化实验现象和提高实验效果入手。例如传统的焰色反应实验,一般用铂丝蘸取被检测盐类的溶液或粉末,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但由于铂丝昂贵且不易找,另一方面由于蘸取的药品少,火焰持续的时间短,实验效果欠佳。可以将此实验操作改进为:将少量金属粉末撒入在蒸发皿中燃烧着的乙醇的火焰上(或在点燃之前撒入金属粉末)。这样既简化了焰色反应的实验操作,又增强了实验效果。
对于实验现象变化不太明显的实验,可以采用对照实验或设法将现象放大的实验操作,来强化实验现象。例如,采用投影仪放大实验现象;用盛水烧杯起凸透镜作用,放入试管放大实验现象;对于观察有颜色而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可以通过采用白色或黑色衬板的操作,来突出实验现象等。
3.2突破重难点实验
现成的实验装置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科学教科书上还有许多内容没有现成的仪器设备。因此教师要注重开发短缺实验,尤其是注重对重点与难点实验教学内容的开发。例如《水分在植物茎中的运动》实验,可设计成下列步骤:
(1)将白色康乃馨的茎分成3支;
(2)取3个玻璃杯,分别倒入2/3体积的水;
(3)在3个杯里加入不同颜色的墨水或色素;
(4)将康乃馨的3支茎分别放在3个玻璃杯中,如图4所示。过一段时间,观察花的颜色。
水分在植物茎中的运动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但通过观察该实验现象,便能很容易地得出“水分在植物茎中是向上运动的”的结论。
3.3开发新的实验形式
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实验资源,开发新的实验形式。
在研究设计与改进实验时,注重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好的实验效果,这些低成本实验不仅仅可以节约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例如“魔瓶实验”,将一只装满水的饮料瓶递给学生,当学生接过瓶后,就开始漏水,而教师接过瓶后就不漏了;当瓶再次到学生手中时,又漏水了。原来瓶子除下部有一个小孔外,上部也有一个小孔,如图5所示。当瓶在教师手中时,教师将上部的孔捏住,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瓶子就不会漏水了。当瓶在学生手中时,学生没有按住上部的孔,瓶内水受上部大气压力的作用,便会漏水。
3.4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
科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等多种思维协调活动的综合体。在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中,下列策略和方法对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对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3.4.1多向思考和逆向思考
在现有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例如,能否更换某些仪器、试剂或操作,使其更简便且效果好?能否进一步优化条件、强化观察、减少干扰,使其效果更好?能否找到更好的测量和信息输出方式,使现象更加直观、鲜明、有趣和便于观察?能否在现有方案的基础上变动仪器连接或者操作顺序?要达到实验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应有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或措施等。
3.4.2类推思考和联想思考
通过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等,对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例如,现有实验方案能否扩大用途,改进其他实验?现有实验装置或操作是否可以用于类似的实验,可以一装(置)多用,或一用(途)多装?现有实验方案能解决哪些类似的实验问题等。
3.4.3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创造性思维活动必须在大量相应问题的知识储备下才能进行。因此,首先应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提取已有的知识,多渠道地广泛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然后对这些知识信息进一步围绕有关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筛选、综合,从中寻找启示、产生灵感。
篇5
国际科普组织为北京科普活动带来新鲜血液
本届活动中,共有12个国家(地区)和港澳的20个科普组织带来51项互动科普项目。爱丁堡国际科学节的造泥实验、德国科学日的物理玩具、新加坡科学节的视觉迷踪、美国北卡科学节的声学与光学实验都吸引了众多观众。在爱丁堡国际科学节的造泥实验区里,每天都站满了排队等候的小朋友,10名来自北京高校的志愿者身穿白色工作服与国际科普工作者一起,指导孩子们一起动手实验。孩子们在一些白色的粉末中,不断加入各种试剂,最终变成了各种颜色的胶质“泥土”,现场不断发出“哇哇”的惊叹声,孩子们在这种眼见为实的亲身实验中学到了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
科普传播的形式更加多元
篇6
二、变传统破难点,助推探究效率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信息化教学形式是最快捷、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无论是多媒体课件还是动画视频展示等信息技术,都是传统教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1.变盲区为可视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有许多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或结论,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理解这部分盲区。然而,信息技术提供的数字化教学实验系统很好地将看不到的现象用精确的、可视化的图像、图表或曲线显示出来,使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数据的变化,从而快速发现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如《金属的热胀冷缩》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条很长一段时间后也很难看清楚金属条胀长了没有,变化之微小又如何能准确测量胀长了多少,学生自然发现不了规律。但如果使用数字化教学实验系统,将传感器(探头)与正在加热的金属条的测试部位一旦接触,传感器便会立即将获得的数据传到采集器,再从采集器传到计算机,计算机软件将数据生成数据表、图或者曲线。随着加热的程度,数据与图表时时随之改变。这种可视化的新颖形式操作简单,且大大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变有限为无限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弥补由于时空和条件的限制带来的实验现象、观察上的缺陷。比如《时间的流逝》教学中,如何在40分钟课堂教学中感受时间在不停地流逝呢?其实在导入时就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段人脸特写动态视频,从稚嫩逐步衰老,视频短短十秒钟却浓缩了这个人的一生。又如《动物的卵》一课,为了让学生看到鸡蛋如何变成小鸡的过程,不可能现场孵,可以课前利用互联网下载一段鸡蛋如何变成小鸡的过程视频,再分组观察鸡蛋,学生定会肃然起敬,因为他们手里的是一个个小生命。再如《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一课,受条件和空间的影响,不可能给每个小组发放一辆自行车进行自主探究。此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立体自行车,并通过视频动画、动态放大自行车上刹车、车把、车铃、踏板等部件。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就能很轻松找出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成功发现其工作原理,顺利地完成探索任务。
3.变真实为虚拟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有不少探究实验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在课堂中真实加以表现。这部分的探究活动可以适当利用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打破传统教学的限制,有效补充实验教学。这样不仅能方便地再现完整的现象发生过程,也能提高实验的效率与准确性。例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虽然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们发现空气的确可以像固体、液体一样占据空间,但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很难从心理上完全接受。教师就可以运用flash小动画模拟空气分子占据空间的过程。又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火山、地震、泥石流等现象的发生,可以提供清晰而震撼的感官体验,引发学生提出各种希望探究的问题。再如教学《摆的快慢》时,利用电脑循环计时代替秒表可以解决实验误差大的问题。
三、换模式创融合,助优教学方法
信息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其中,由美国克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创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经推出就广泛传播。其教学充分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由教师课前利用手机、录屏软件、ppt、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技术将制作好的微课等教学资源上传到学校网络微课平台,学生在课外可以随时下载、在线观看,并带着问题自主灵活学习,课堂上对疑难问题再集中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将“教-学”模式转换为“学-教”模式。
小学科学教学倡导的自主化、互动化与这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不谋而合。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课为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一次翻转。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上传网络的学习资料,并于网络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单。
通过预先学习这些视听信息,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可以将自己想法、问题等上传到网络进行交流,同样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想法进行解答或提出疑问,从而实现相互提高、相互进步。课上学生利用提供的信息就可以快速动手开展比较、分析、交流等探究实验活动,使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他人交流协作能力都大大提高。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初级研究阶段,但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推进,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信息化科学实验室将建成,信息化教学方法也会得到普及和优化。
总之,如能科学合理地“活”用信息化教学这个“助推器”,那么科学自主探究教学定能独具特色,自成风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科学 课堂教学 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强度,突破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主动学习,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科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科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科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人人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如教学《太阳系》一课时,在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知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把行星的特点,位置的变化等用形象生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在学生面前。课上,伴着舒缓的音乐,学生好似在星空旅游一般,一会儿与金星相见,听它“自言自语”,一会儿又与美丽的土星“相遇”,听它述说着自己的故事,没多久,学生们又被流星雨的美丽与神奇震撼,忍不住地惊叹……,直观的感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星空奥秘的兴趣,就能收到
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当现代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整合应用,便会使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教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在教学宇宙中的“星座知识”时,想让学生保持夜间对星座持久观察的热情,需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家长的协助,且观察活动容易受天气、地点、季节、大气透明度、观察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而校内课堂学生难以直接体验星空地现状。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传统活动星图帮助学生体验找星座,获取有关星座的知识,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逼真的模拟星空的运转,既避免了文本教材信息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限的缺点,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使观察全面具体,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打破认知的时空界限,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由难变易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有效突破教学障碍,使课堂变得生动鲜活,轻松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又如《岩石》一课,这节课中岩石的风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对于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现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解决了重难点。
篇8
1.提问激趣法
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云的观测》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都看过云吗?”学生一起回答:“看过!”我又问:“云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很不到位,这时候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同学们,天上的云是大自然这本‘无字天书’中的一页,我们阅读它,就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都说要仔细观察天上的云朵获得相关的知识。
2.实物展现激趣法
当千言万语苍白无力时,直观的实物能够直接冲击着学生的视官,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时,当我拿出事先发好的一小盆绿豆芽,并对学生说是老师自己发的,他们惊呆了。当我说,他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发出这样好的绿豆芽时,教室里沸腾了,他们一下子兴致高涨。
3.多媒体激趣法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推进,多媒体的应用越发普及。一些多媒体能够再现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时,我播放了一段微观世界中的细菌,看完了问他们:“你们平时看到过细菌吗?”学生都说没有,我趁势又问:“那视频上怎么能够看到呢?”学生都说是靠显微镜。这时我提出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能发现什么?学生都跃跃欲试。
二、充分准备,有的放矢
在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实验,因为所有的推测都要通过实验验证,通过实验中的一系列数据就能找到有关的规律、结果。实验的成功与否与实验准备情况的好坏有很大的联系。
1.常规准备
第一,实验的器材书上都已一一标明,只要按部就班地准备好就行,但也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教学《蚯蚓的选择》和《改变生态瓶》时,我让学生准备相关的实验品,最难准备的就是蚯蚓和小鱼了。在上课之前,我先调查了一下学生准备的情况,根据带来的实验材料调整分组,学生高兴地完成了实验,不会因准备不足导致有的小组无法实验。第二,要科学地根据实验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把这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并使之分层结构化。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我设计不同的问题或内容,让他们自主选择,为他们取得成功做好准备。
2.应变准备
科学实验的器材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有的实验会因条件改变无法完成,这就要求科学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地创造实验的条件,让学生的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直到完成。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所有的实验都要求在阳光下进行,一旦没有太阳,就不能做有关影子的实验,学生的积极性就可能会受到打击。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准备一个白炽灯当做太阳,这样学生就可以兴致勃勃地顺利完成实验。
三、学会方法,举一反三
陶行知说:“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在科学教学实际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会不会学习的问题有关。在学校学习,甚至于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法,为什么有的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事半功倍、成绩优秀,有的学生则灰心丧气、成绩差?我认为,关键在于学习是否得法。
篇9
街头物理活动的一大特色是举办地点多样化,可以在校园、文化中心、妇幼馆进行,也可以在小区公园内进行,扩大了民众的参与机会。另一大特色是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及生活化。比如:物理魔术、跳动的精灵等。每次的活动绝对不会重复,给民众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心理震撼。生活化题材取自生活,结果又应用于生活,活动内容很容易在家或学校复制,活动操作性很强。
一、案例
(一)科学活动:街头物理--趣味科学实验体验与探究
主讲:周建和博士、勤老师
地点:高雄师大物理系Adept实验室
对象:彰化县和群国中、台中市万和国中
活动内容大纲:
(1)身边小东西摇身一变,变成了趣味科学实验。
(2)把使用过的生活废弃物(如:饮料瓶、麦管、纸杯等)设计成科学实验,让学生动手参与游戏。
周建和等人充分发挥大学的优势,加强大学和中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知识,从而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引向志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启发学生对科学的热忱。
(二)三教九流都物理
街头物理活动已经深入民众,起到“酵母”作用。当有人需要举行街头物理活动时,他们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找高雄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会或找Adept实验室。近几年来,开发出许多街头物理的多元用途。例如:
(1)百货公司为了赢利,他们找物理系的学生表演物理魔术。观众看完魔术后,公司提供他们动手机会。这样,公司增添了人气,带来了利润。
(2)房产公司找物理系学生到拍卖现场举办街头物理活动。民众携妻带子来看房子,就可以免费参与,增加了公司和民众的交流机会。因而,公司多卖了房子,而且价位往往比较高。
(3)高雄美术馆协会为了接触民众,每年至少两次请Adept实验室帮忙筹划街头物理活动。他们通常先找几位高中生、大学生当义务工,然后实验室派讲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运作。
(4)暑假Adept实验室应高雄市普贤寺邀请开设街头物理班,连续3期。实验室的成员常和该寺人员一起做物理实验,探讨人生的哲理,促进了普贤寺兴旺发达。
周建和等人成功地把物理来自生活、物理很简单、物理很有用等观念,植入到广大民众心中。民众通过参加街头物理活动,了解到物理科学离他们这么近,感受了物理科学的巨大魅力,知道了物理科学其实对日常生活是非常有用的。所以,街头物理活动营造了现代化的物理教育环境,培养了现代化教学观的师资,开发了现代化的物理教学资源,让题材生活化、物理有用化、来源容易化、物理大众化。
二、启发
台湾街头物理活动的成功做法应该引起我们大陆的广大物理教师重视、反思、借鉴和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打破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凭心而论,我们大陆的学生在上物理课时,大多数时候只是在旁边看教师做演示实验,当旁观者,而不是实验的参与者和主导者。这种实验教学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物理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借鉴台湾街头物理活动的模式,对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实行多元化。我们可以根据物理课本的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让物理生活化,要求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寻找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同时,对一些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学生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只要我们物理教师能踏踏实实地做好实验教学,打破传统,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定能得到提高。
(2)激发物理教师的创造热情,改变农村学校仪器短缺的现状。
目前,我们大陆很多农村中学的物理实验仪器还是十几年前国家配置的,很多仪器早就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我们可以说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还应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物理教学的实际问题。所以,自制仪器的重任就落在物理教师身上,教师应该充分学习台湾街头物理活动的经验,发挥自己的优势,自制教具,改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教学现状。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从物质和精神上鼓励物理教师进行仪器的创造,在全国收集好的、实用的仪器进行推广,为农村物理教师提供丰富的物理教学资源,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学仪器短缺的现状。
(3)充分发挥大学的优势,促进物理教学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大陆的大学跟中学和社会的联系很少,大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学的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如果我们大陆的大学能打破传统,像台湾高雄师范大学一样,给大学教师一个锻炼的平台,给中学学校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让物理教学走进中学,那将对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的大学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主动出击,勇于挑起我国物理改革的重任,积极地探讨物理应用于社会的难题,把物理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给民众,消除民众对科学的畏惧感,为物理社会化、大众化添砖加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国物理教学的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总之,街头物理活动已经在台湾深入人心,它那种走入人群、材料来自生活废品、实验趣味活泼、艺术的表演、开放的空间、感受式学习的特点,把物理生活化和物理有用化的本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它的成功的物理实验模式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能取长补短,积极地吸取别人有用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加以利用,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我们大陆的物理教育事业将得到蓬勃的发展,物理走向生活化、大众化将不再是仅仅是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周建和.街头物理:弹奏物理的民歌手[J].物理双月刊(二十四卷一期),2006-6.
[2]周建和.街头物理:从非制式物理教学做起[J].物理双月刊(二十八卷三期),2006-6.
[3]周建和.物理教学回归生活之希望工程――街头物理系列[Z].台湾:高雄师范大学.
篇10
我深深眷恋的祖国母亲,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祝愿你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我宣布:新乡县古固寨镇实验小学“喜迎国庆 师生同乐”拔河比赛现在开始!
活动第一项:奏国歌(旗手就位)全体肃立。
国歌,激昂的歌,团结的歌,胜利的歌,我心中最美的旋律,每当国歌响起,我们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一种力量、一种家国情怀。让我们唱响国歌,让嘹亮的歌声震撼心灵,让强劲的节拍划出校园最强音,活动第二项:唱国歌。
热爱国歌,高唱国歌。它那雄壮激昂的旋律,鼓舞我们朝着小康迈进,激励我们走向富强、文明,向着和谐社会前进,前进。
2020年不期而遇的疫情,让整个神州大地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危中有机,疫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强大和担当,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更是让世界为之震撼。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的火速建设;封城之后,严然有序的社会秩序;疫情区武汉数不尽的逆行者和请战书;医生、护士、警察、快递员、还有无数的社区工作人员、无数的志愿者,在危险重重的困境中前行。举全国之力,人力、物力、财力……不惜一切代价,不抛弃,不放弃,拼死一搏、铮铮铁骨,绝不向瘟疫低头。国难当头,全民参与,众志成城,爱洒中华!我们的祖国,此时展现出的超强魄力足以感动每一位国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凭心而论他们做不到。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为生在中国而自豪。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话:我爱你,中国。我要向你献上最崇高的敬意。活动第三项:向祖国致敬,向国旗敬礼!(礼毕)
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少年的我们要志存高远,把使命、担当、责任铭刻在心,迈开坚韧的脚步向着理想高歌前行。从现在起,愿大家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磨炼意志、勇担责任、完成使命,书写祖国更美好的未来。
篇11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变学校为社会,拓展思维视野
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其中之一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而初中生初次接触物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探索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纠能力,为此仅靠校内师生的实验是不够的,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将实验室搬进社会、社区和家庭。例如,让学生用两个一次性纸杯做成土电话,调查居住地周围的噪声污染情况并提出具体防治方法,用橡皮筋制作简单测力计,观察家中电冰箱的物态变化,冰箱内外温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利用可乐瓶子做有关大气压和浮力的试验,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这样由学生自备器材,甚至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自己做实验,调查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社会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没有使用过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二、变演示为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以往的演示实验大都是由教师做给学生看,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不断启发提问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索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概括出有关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例如: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特别是液体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甚感疑惑。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在易拉罐的侧壁上不同高度处戳上四个孔,然后注入水,同学们看到四个孔中喷出的水柱远近不同,从而直观得出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压强增大。
篇12
首先,乌托邦式的想象力所要实施的社会改造实验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可以反复实验,在自然科W史上,实验几百次、上千次才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治疗结核病的卡介苗,就是由法国的两位细菌学家卡默德和介兰首先发明,他们试图把结核杆菌接种到两只公羊身上,但每次均告失败。他们发现附近农田里的玉米杆儿很矮小,经询问,得知这种玉米引种已经有十几代,发生了基因退化,卡默德和介兰继而联想到:如果把毒性强烈的结核杆菌一代代培养下去,它的毒性是否也会退化?用已退化了毒性的结核杆菌再注射到人体中,不就可以既不伤害人体,也能使人体产生免疫力了吗。两位科学家足足花了13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培育了第230代被“驯服”的结核杆菌,作为无害而有效的人工疫苗。
而社会改造工程则难以经受这样的实验。自然科学实验失败了,还可以重来,而社会改造只要失败一次,就要付出千百万人时间、幸福甚至生命的代价。自然科学的实验如失败了,损失只发生在一定范围,成本总是有限的;而社会改造的实验若失败了,其灾难是全面性的,需要社会支付的成本之高,人类难以承担。
其次,乌托邦式的社会改造对象和自然科学的实验对象也完全不同。自然科学实验或实践的对象是物,而乌托邦式社会改造的对象是人。乌托邦式想象力的原动力是现实的不美好、人性的不完美,使得社会贫富悬殊、百弊丛生,于是虚构了一个空间,被视为拥有最完美社会制度和最适合生活的地方。但既然乌托邦式社会改造的对象是人,就不能脱离人性来谈社会改造和理想。欲治水者,需知水性,同理,欲治理人类社会,也要谙熟人性。而利己、自利作为一种行为内驱力,也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许多时候,人在为属于自己利益的事情工作时,才能发挥最大的干劲和智慧。
没有私有观念,就没有一个个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经济责任主体,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就不清晰,商品交换就无从产生,契约社会就无从形成,社会进步也就无从谈起。只有看清这一点,才能谈所谓的“理想”。恰如一位学者所说:“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活。这个世界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先看清人性,再去谈理想。”形形的乌托邦社会改造运动开始时无不轰轰烈烈,却大多铩羽而归,正因为它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千百年来变化缓慢的人性,或说是人性中固有的自利性。从利他主义的道德角度来看,自利主义并不高尚,但它却生命力顽强,主宰着一个社会的运转,甚至是历史的走向。
再者,乌托邦的理想是消灭私有制,恰如《教育》一文所描述的:“从本质上来说,莫尔假想的乌托邦岛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特点是财产公有。乌托邦岛上物质和财富非常丰富,但为全岛公有,无论什么产品,包括吃的、用的,都汇集到每个城市几个指定的市场,家家户户到市场上领取所需的物品,不用付钱,也不用付任何代价,不受数量限制。”而类似的实验并不遥远,其后果是什么,历史事实俱在,此不赘言。
另外,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属于充满想象力的精神产品和蓝图,如前所述,欲实施这类工程,不得不面对千百年变化缓慢的人性。在此,我们又看到了一种矛盾现象:《乌托邦》之类的精神产品属于思想领域,而思想的本质就是求新、求变,强大的批判性、颠覆性是其本质属性。而人类自利的本性,则千百年来基本没有变化,从英国选择脱欧、美国大选特朗普胜出就可看出――没有多少人愿意无偿地为别人的繁荣和幸福埋单。也就是说,在任何社会改造运动中,精神、思想不能走得太远,不能太有想象力,因为它所必然要面对的改造对象――人性。有一句谚语就说:当灵魂走得太远时,要让灵魂停下来,等一等身体。托克维尔在阅读了法国大革命期间三个等级(即贵族等级、教士等级和平民)的改革诉求之后,说道:“我惊恐地发现,人们所要求的乃是同时而系统地废除所有现行的法律和惯例;我立即看到,这是有史以来一场规模最大最为危险的革命。那些明天就将成为牺牲品的人对此全然不知,他们以为,借助理性,光靠理性的效力,就可以毫无震撼地对如此复杂、如此陈旧的社会进行一场全面而突然的改革。这些可怜虫!他们竟然忘掉了他们先辈四百年前用当时朴实有力的法语所表达的那句格言:谁要求过大的独立自由,谁就是在寻求过大的奴役。”
篇13
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应该如何应对这些不可预测因素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提高科学素养,彰显科学探究的才智。
我们要知道到:实验探究教学决不是机械地执行“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流水线操作过程,探究的精髓也决不只是体现在探究环节的操作技巧上。师生合作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的过程,是源于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与自然现象和规律对话的一个过程。但这个对话过程是要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根据实验的进展不断变换思路。如果教师缺乏科学素养,就无法面对这种变化万千的对话过程,这样,实验探究教学就很容易陷入形式。
(二)提高仪器精密度,提升实验数据的精确度。
实验是探究过程中师生与自然对话的媒介,因此它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媒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不能较精确地实行其功能,那么这种对话就不可能真正开展。因此,唯有不断提高仪器精度,才能让实验探究教学的开展更加有效。比如,在这一节课中,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本实验可以改进为用频闪照机机代替打点计时器,同时,对于数据的测理可以用DISLAB数字实验室在电脑里借助软件进行直接处理,物体的下落也可由手动操作改为电磁式机械操作,这样,就能确保物体下落的初速度为零
(三)课前事先实验,留心实验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