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采购合同内控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钢材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1.1风险管理观念落后
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理念,但我国大多数钢材流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钢材流通行业由于资金需求量大,再加上市场行情不稳定、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存在,致使其经营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合理运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或规避风险,避免企业受到重创。然而,大部分钢材流通企业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钢材采购及销售上,过分看重销售规模和产品价格,忽视了钢材产品经营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一些钢材流通企业盲目贷款,扩大产品购销量,一旦钢材市场动荡,大量的库存可能会因惜售而滞销。一方面企业要承担产品价格倒挂的风险,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资金成本将使企业不堪重负,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影响后续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在资金深套后利用虚假仓单、重复质押等手段获贷以期走出困境,结果反而泥足深陷。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尽管当前我国大多数钢材流通企业已经陆续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但就目前现状来看,企业内控制度过于形式化,其作用并没有在实际经营中充分体现出来。究其缘由,其一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大环境形成较晚;其二是钢材流通企业对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其三是钢材流通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了解不够具体和系统。以上因素的存在,最终导致钢材流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
1.3内部控制执行不严
尽管有些企业的内控制度已建立条理清晰的工作流程、明确的职责分工、相应的内部授权、以及内部监督等措施,但由于内部控制执行不严,企业在对各项活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漏洞或控制缺陷,致使内部控制效果不尽理想。
1.4内控监督机制缺乏
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促进钢材流通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监督机制通过整合企业资源、规范内部环境、强化内部控制关键人员,促使内部控制监督工作有效落实于企业管理之中。但当前钢材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并不完善,一方面是缺乏独立的审计部门,另一方面是相关监督制度的制定并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实用性不强,其中一些内容缺乏实质性的应用效果。
2.对企业绩效管理的解读
2.1整体解读
在企业层级管理形态下,各职能部门承担着特定的工作内容,并完成既定的工作成果。这充分的说明了,绩效管理整体层面是以职能部门为代表。职能部门应当根据钢材市场体系,整个行业特点,钢材流通企业现状等相关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指标考核标准,对钢材流通企业各部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促使企业领导了解当前企业工作实力,经营现状,为后续合理的规划钢材产品经营活动创造条件。
2.2局部解读
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是绩效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绩效管理的局部层面以部门人员为代表。钢材流通企业中绩效管理的有效应用之一是制定奖惩机制,通过奖惩对表现优异的员工予以适当的奖励,对出现错误的员工进行惩罚。另外,应当建立有效的绩效奖金发放机制,以激励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3.构建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契合的模式
3.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在钢材流通企业中构建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契合的模式,首要的任务就是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控制度防范风险、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同时也能促进绩效管理合理、有效的实施。对于钢材流通企业来讲,内控制度应当围绕主业――钢材产品的经营,并兼顾绩效管理的要求合理编制。以内部控制制度提升企业的绩效管理,强调流程规范、授权有度、各负其责。具体内容如:
3.1.1建立健全的钢材采购制度。钢材质量、采购定价直接决定经营收益及后续经营活动的开展。所以,在建立钢材采购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对采购各个环节予以分析和考虑,如采购预算如何制定、付款方式如何选择、钢材质量如何检测、各环节具体操作人员如何授权审批等,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钢材采购制度。
3.1.2建立库存管理制度。完善的库存管理制度可以促使钢材数量、质量等相关方面规范落实,通过强化库房登记记录、定期盘点等工作,提高钢材存储的安全性。由于大多数流通企业自身并不一定配备相应的仓储设施,因此对于优质第三方仓储企业的甄选尤为重要。这里同样强调,优质仓库选择标准、选择方法、选择流程及权限的明确。
3.2优化绩效评价机制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其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合理开展。对于绩效评价机制的建立,应围绕公司战略目标,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实际情况,通过绩效管理手段,合理设置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及权重,建设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同时,要象内控制度一样,对绩效管理加强过程控制管理,以体现管理者对员工的帮助和员工的绩效改进。同时,应该对内控制度的实施以及设计的各流程的重要控制点纳入绩效管理计划,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并不断完善流程,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通过流程的不断优化,反过来提高公司整体的绩效。人力资源部门也应将内控制度的执行纳入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以推动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
3.3健全与完善企业的监督体系
审计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钢材流通企业中实施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契合的经营模式,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的契合度,促使两者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推动钢材流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如何构建完善的审计监督体系?
首先,结合企业审计监督实际情况和监督要求,对企业审计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促使审计监督工作能够找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不足,完善内控体系,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与健全性。
其次,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效力,通过借助外部监督并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促使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均在监督之下实施。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透明度,为规范企业内部行为、树立企业形象创造条件。
4.结束语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钢材流通企业需要面对十分严峻的形势,如随时变化的市场行情、不断增加的加工成本、持续增长的经营成本、恶意打压的竞争对手等。此种情况下,钢材流通企业应当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优化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健全与完善企业的监督体系等措施的实施,构建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契合的经营模式,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活动效果,促进钢材流通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制造企业的采购环节工作质量影响生产环节的成本和效率,是制造企业成本把控工作的源头。采购环节包括供应商选择、采购合同拟定等工作,因此制造企业要想提高采购环节的稳定性和效率性,就要重视供应商选择和采购合同拟定等工作的重要性。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工作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整体内部控制水平,对企业组织运行效率和质量把控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采购是企业从供应市场获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是经济主体间协作体系构成的重要内容。采购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分为直接采购和间接采购,采购过程包括商品的流通和资金的流通,是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身不足的手段,有利于制造企业通过外部资源配置将经营风险进行转移,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与供应商共同分担风险,共同承担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经营困难和成本上涨压力,因此制造企业采购环节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制造企业构建采购环节内部控制体系应该采取的措施
制造企业采购环节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供应商选择、采购合同和采购成本控制等内容,因此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上述方面入手:
1.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上流供应商产品价格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产品价格优势的强弱,因此制造企业要谨慎选择上游供应商,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调查并进行合理的评估,降低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成本,为制造企业稳定生产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制造企业往往会设定重要材料供应商选择标准,提高供应商选择的规范化。制造企业应该明确供应商筛选程序,应该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进行对比,通过询价比较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与供应商的选择标准进行配比。制造企业应该设定严格的考核程序和指标,对材料的质量和供应商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质量高的供应商可以降低采购合同签订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减少纠纷等问题出现的概率。供应商的选择有助于制造企业风险的分散,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与稳定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提高供货的稳定性和货物质量,也可以保证供货的及时性,同时还可以获得宽限的付款期限和价格优惠,降低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协作效率。
2.采购合同的控制措施
采购合同是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制造企业要重视采购合同的合法性和明确性。首先,制造企业构建采购环节内部审计体系,可以对合同的签约、合同结算和物料需求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签约审计的重点内容就是要对采购合同中的盲目采购和虚假采购等问题进行核查,以便为解决成本虚增等问题提供条件。同时,制造企业要对采购计划进行审计,保证按需采购,提高采购计划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收益。其次,制造企业应该提高采购人员先平库后采购的原则,对供应商选择和产品质量价格进行严格的控制,建立、健全采购制度和流程,及时跟踪合同执行进度,以便保证合同结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制造企业开展物料需求审计也是构建采购内控制度的重要内容,物料需求审计可以核查实际计划用量和实际用量之间的缺口,对防止物资短缺和非法变卖等问题有监督作用。最后,制造企业要审查采购合同价格,应该建立市场价格跟踪机制,要及时了解市场价格走势,可以采用价格咨询法和最高限价法对采购价格进行控制,掌握采购价格的升降幅度,全面了解价格变动因素,进而控制或者改变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提高价格的稳定性。制造企业可以建立价格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已经签约的价格完善价格数据库,做好自动比价和不断修正工作,从而降低人工测算价格的成本。
3.采购成本的控制措施
制造企业在构建采购环节内控制度的过程中要重视采购成本控制,这是内部制度的目的,也是内控制度建立的核心内容。做好采购成本控制,首先应该健全采购定价机制,可以采用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动态竞争采购等方式合理确定采购价格。招标采购可以让制造企业对材料供应商进行合理挑选,企业也可以通过招标建立采购材料价格档案,分析厂商价格差异的原因,对于制造企业需要采购的关键材料,企业应该建立价格评价体系,并根据采购的需要对归档的供应商询价,了解产品的质量、品质、交货时间和售后服务等重要信息,要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控制采购价格。其次,采购部门应该要重视供应商多元化,可以根据供应商的商誉信用、产品质量、价格优势、售后服务和地理位置等要素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对供应商进行差异化管理,了解各个供应商经营范围,及时了解行业的动态变化和发展,提高新技术的应用。第三,制造企业要对企业采购的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对单位价格较高的物料进行严格管理,了解行业价格变动情况,可以设置物料行业记录卡,并将每日行情和采购价格变动进行记录,可以选用记录卡对价格进行跟踪,以便制造企业及时作出价格调整的决策,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的经营风险和成本虚增等问题。
三、结语
制造企业要重视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工作,对采购环节进行严格审查,保证采购流程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以便为降低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提供必要的条件。制造企业应该选择高质量的供应商,并要明确采购合同的内容,对采购合同的价格条款和质量条款进行审计,并要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控制采购成本,为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财务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1.内部控制缺失在采购环节会引发的风险
1.1合同风险
首先是由于对于采购人员的监管不力,造成采购人员与材料供应商之间达成某种利益关系,采购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而虚报材料价格,而企业又无法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监控管理,给予采购人员过多的自主采购权利,又对市场上所需材料价格等重要信息了解甚少,以至于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用虚高的价格将企业资金据为己有。
其次是在合同订立过程中,条款细则订立得不够详细,对所需材料的规格、质量等要求不明,以至于造成让供货商恶意抬高材料价格,给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还有在材料采购之后的运输问题,许多企业不够重视,未能对运输方式、数量等做出明确规定,以至于在材料运输过程中与供应商发生分歧,造成运输费用攀升。另外还有对结算方面未能明确规定,以至于影响到最后的结算环节,这些问题同样会给企业造成成本上升。
第三是合同执行方面的执行力问题,许多企业对于采购合同不够重视,在合同签订之前未能对所需材料进行严格仔细的检验检查,在合同中又未能明确规定质量问题的权责归属,从而在材料出现问题之后,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寻求理赔,让企业蒙受损失。
最后合同签订时的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采购合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给企业遭受损失造成隐患。
1.2采购内控不力造成的风险
首先是在采购内部控制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合理因素。其次是采购前提准备不足。再次是采购计划缺乏合理性。再次是在供货商的选择上面,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最后是采购验收方面存在不合规的问题。
2.关于健全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的措施建议
2.1建立严格的采购申请制度
采购申请是严格采购管理的第一步。物资采购申请要根据物资使用部门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进度以及仓库保管部门的保管条件作为基础,然后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采购申请。采购申请要经由企业的采购负责人进行严格审批,对于采购数量特别巨大或者突发性采购项目等必须经由公司全体管理干部共同讨论其合理性。只有通过审批的采购申请才能够进行实际上的采购活动。
2.2加强市场信息收集分析
市场信息特别是材料市场的信息对于企业进行材料采购活动至关重要。企业要进行及时的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及分析工作。要准确比对市场上现有的材料的各种信息。要对企业常用材料的信息建立专门管理,并且要定期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新。对于企业所需材料的规格,企业要制定严格的标准体系。在市场信息收集分析部门,一方面,要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另一方面还要提升采购人员的采购水平和业务素质,以便制定出最为合理科学的采购方案,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经济收益,降低采购成本。
2.3加强供应商考察评定
企业材料采购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看谁家的好就临时决定采购谁家的材料。企业进行材料采购必须建立供应商的档案信息,并且安排专门人员对这些企业的信息进行日常管理和信息更新。在供货商信息管理方面,不仅应该考察供货商的供货能力、资金周转情况、历史供货诚信状况、企业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等等。并且定期对收集到的供货商信息进行评估考核,对于不合格的供货商或者供货一个阶段时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供货商,艰巨取消其供货资格,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发掘新的供货渠道,努力降低供货商方面所产生的采购成本。
2.4加强采购制度及合同控制管理
所谓采购制度,主要是针对材料采购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控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于合同的控制管理,要遵循真实性、有效性、严密性等几个原则。从每一个细节入手,严格控制所采购的材料符合高质量、低价格的要求,同时还要对合同的合法性、公平性作出严格控制。
2.5加强部门间联合
企业采购,过去往往是由企业采购部门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采购人员单独进行。但是采购回来的材料却是需要投入到企业生产环节的方方面面。所以新的采购制度应该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对于采购材料的品质、数量、规格等,都需要获得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认可和通过。所以,新的采购制度应该加强部门联合作业,加强对材料质量方面的筛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掌握企业材料采购的信息及需求。发挥出联合作业的优势。
2.6加强采购物资入库审查制度
当所采购的物资顺利运送到公司之后,采购部门要第一时间通知仓库管理部门,仓库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验收制度对材料进行验收,要核对申请材料、采购合同,防止采购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在验收过程中要有验收人员独立审批,要严格的对材料数量、规格、质量等进行全面验收。并且在验收完成之后入库之前向上级管理部门提交货物验收报告,以便日后核算。在验收数量特别巨大的货物和特殊物品时,要开具一式两份的入库证明,交由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分别保管。
2.7合理制定限价政策
采购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采购人员出于私利考虑而虚报材料价格等情况,有时候就算企业努力掌握市场信息,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企业应该根据历史采购记录,对常用材料进行分析,制定出一个最高采购限价。对于超出这一价格的报价,要专门进行调查分析,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采购人员违规操作,为企业挽回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
3.结束语
企业采购是一门学问,材料采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进行严格把关,企业想要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风险就必须制定出一整套严密的内控制度和采购制度。虽然我们目前在企业采购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相信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企业领导者的重视,必然能够将我国企业采购方面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帮助企业有效降低采购风险,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25- 02
应付账款在会计理论中是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发生的债务,它反映的是经济交易中“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关系,即作为买方的企业与作为卖方的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在医院会计制度中,应付账款是指医院购买材料、药品或接受劳务等而发生的债务。一般在较短期限内支付,属于医院的一项流动负债。加强医院应付账款的管理,是维护医院与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谈谈医院如何进行应付账款的管理。
1 完善应付账款管理的流程
应付账款是医院应付购货的款项,它是由发票审核、批准、支付、检查和对账的一整套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构成的,加强和完善应付账款的业务流程是应付账款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的具体业务流程为:签订采购合同—收货通知—登记台账—填制入库单—会计审核制单—付款结算—对账。医院的财务部门应参与采购合同的会签,并按合同规定的内容和程序进行应付账款的核算 。采购物品运达后,由采购部门查验数量和毁损情况,质检人员依据合同规定的标准检验无误后,采购经办人员制作“收货通知单”经相关会计签字确认后,交仓库人员办理入库。相关会计在审核“收货通知单”时,登记采购管理台账备案,并开具 “入库单”,仓库负责人审核确认,采购经办人将“入库单”中的一联交给采购部备查,一联交给往来账会计审核入账。往来账会计审核入库单无误后,制作记账凭证,登记应付账款明细账。会计依据医院财务管理程序办理付款结算。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定期对账,及时处理差异。
2 规范应付账款的会计核算
2.1 “应付账款”科目的设置和核算
医院因其公益性的特点,购买材料和劳务都是为医疗服务的,各种物资、设备和药品等等品种、数量繁多,而且进出比较频繁,因此对会计核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付账款”明细科目的设置就要更加准确和规范。应付账款的二级科目,可按不同的采购部门进行设置,如:按器械科、总务科、药剂科等设置二级科目。在二级科目下再按照供应商分别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设置规范的会计科目是进行应付账款核算的基础。为了保证数据来源的统一性,减少核算级次,对供应商的核算通常只采用“应付账款”一个一级科目,“预付账款”业务反映在“应付账款”的借方。“应付账款”科目借方蓝字反映实际支付的款项,借方红字反映收到供应商退回多付的款项;贷方蓝字反映实际收到的材料、设备或药品,贷方红字反映退回供应商的材料、设备或药品;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医院实际预付、尚未到货的款项,贷方余额反映医院应付未付的款项。有些应付账款由于债权单位撤销或其他原因,使医院无法归还此笔款项时,即可作为一项收入,列入“其他收入”处理。对采购物品,会计结合采购合同审核“入库单”,确认入库数量和单价金额的真实合法性;对于接受劳务,结合有关合同和实物验收证明,审核入账的审批情况和金额的真实合法性。会计应按实际发生的金额入账。
2.2 应付账款的结算
清晰的结算流程,能极大地增强财务工作的计划性,减轻结算工作量,提高财务工作效率。首先要规定一个结算期(也就是信用期),根据各类物品的特点,规定不同种类物品的结算期限,根据医院的结账日期,以月为周期划定一个时间周期为结算期,如划定1 个月或3个月为一个结算期,供应商在这个结算期内的所有交货金额即为当月结算额。统一结算期是统一对账、统一付款的前提,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结算工作划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①对账期:一般在医院结账日期结束后几天内,在此期间财务部门集中安排与供应商的账务核对工作。对账结束后,双方应就对账结果予以书面确认。②用款计划提交期:属于医院内部业务流程,一般在月末进行。由采购部门提交下月付款计划,财务部门根据资金状况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采购部门。③发票提交期:一般在对账后几天内或付款日前几天,由财务部门通过采购部门通知供应商提交发票。④付款申请提交期:一般在付款日前一周内,由采购部门根据审批后的付款计划提交具体的付款申请单,按医院付款审批流程进行审批。⑤付款期:一般每月集中一两次付款,由财务部门根据付款计划和付款申请单办理货款支付手续。
2.3 应付账款的定期核对
根据应付账款管理的要求,应当进行应付账款的定期核对。一是财务部门与采购部门之间的核对。二是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核对。定期核对每一次物品的入库情况、实际的发生额和每一笔货款的结算情况,防止因为错记、漏记而导致的差异,以便于及时进行调整和纠正。
3 加强供应商信息的管理
不同采购部门应根据各自物品采购的种类设置供应商的信息管理档案,供应商基础信息的内容通常应包括以下信息:供应商名称、供应商简称、供货商品类型、开始合作日期、结算方式、信用额度、信用期、首付比例、到货比例、尾付比例、运保费承担方、发票类型、我方经办人、对方经办人、供应商电话、供应商地址、供应商银行账号等等。相关信息也要通知财务部门留存。供应商的信息如供应商名称、账号、电话等变化要及时进行更新,并告知财务部门作相应的调整,保持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并对应付账款进行账龄分析,通过对医院欠各供应商货款的时间长短、超过信用期的供应商名称和欠款金额、一定时期内各供应商产品品种的采购与付款金额等信息的分析,为医院资金安排提供轻重缓急的依据,维护医院对供应商的良好信誉和合作关系。
4 加强应付账款的内控管理
①严格执行“采购与付款业务”岗位职责分工控制制度,确保办理采购和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②优化付款安全的内控措施,付款要经过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两方面审核确认无误,经院领导审批后才能付款。款项一般不允许开具现金支票,要确保款项付至供货单位预留的账户和开户银行。③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应付账款进行审计,检查采购与付款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对应付账款采购合同及原始凭证中的数量、价格及计算的正确性进行验证,防范因管理不严出现的虚假交易、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
篇5
物资采购管理部门应从宏观层面审视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梳理出各项业务流程,然后划分出不相容业务节点和岗位。采购管理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一切管理工作,应遵循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一切重大决策,都要纳入在内部控制体系之下;一切经济事务,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体系之外。
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来规范和管理采购程序和标准,开展定期的评价和维护,为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几个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全过程均处于受控状态,确保采购业务工作相互牵制监督,促进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科学高效。
2 物资采购业务流程节点的内部控制管理的设计
设计严密合理的采购业务管控程序是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下面通过物资贸易部在资采购业务流程节点上的内部控制管理的探索和应用,阐述说明如何把内控管理理论结合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取得实效。
2.1 供应商准入和审选管理
包括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完善供应商选择标准、审核供应商有关资质和加强供应商管理工作。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供应商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建立预备供应商和准入供应商数据库。按照供应商准入必须具备的9个基本条件,将供应商应提交的相关资质材料由采购站进行初审、填表、上报审批、公示,由部商务科建案归档。要加强供应商管理的制度建设,让供应商管理考核可操作性更强,从商务和技术层面增加考核部门,多角度反映供应商的综合表现,客观公正的对供应商进行评价。
2.2 物资采购管理
根据《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和物资采购实施细则中采购流程,按照年度、月度需求计划,采购站编制采购计划审批表,在供应商数据库中选择3家以上供应商,经逐级审批后报部商务科确定采购方式,即: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比价等方式。选择预中标供应商后,将结果在公示栏中进行公示,公示期满结束后下发中标通知书。此来签订采购合同,确保采购工作顺利完成。
2.3 库存管理
主要包括到货验收、保管保养、盘点、发放等管理。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对物资进行所需的证件和外观的检查,按照物资的材质、性能、保管的技术要求采用不同的保管、保养方式,严格按照物资保管规定执行。在保管过程中,保持帐卡物的一致,并建立台账做好记录。在物料发放中,按照ERP系统的物资调拨单办理出库手续,并开具出库凭证。针对以前积压物资,专门请各二级单位技术人员现场看货,能领走使用的就领用了,其余的报公司处理。采购人员每次进货必须先进行分析,然后由不相容部门人员共同决定进货的品种规格及数量,确保不出现大量积压物资。
2.4 供应商考核管理
供应商考核管理要首先成立评估考核领导小组,依据供应商评估考核的项目及供应商评估考核评分标准,对年度内发生业务,且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在册的准入和预备供应商进行评估考核,对年度内未发生业务,且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在册的准入和预备供应商的资信等进行审查。建立预备供应商和准入供应商数据库,完善供应商选择标准。每次考核,都要由公司管理部室、使用单位先予以考核,然后,物资贸易部采购部门、商务科、管理科、仓储配送站、纪委根据平日的记录,分别对供应商进行考核,然后集中汇总。考核中确定一定的升级率和淘汰率,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正。
2.5 废旧物资管理
篇6
一、高校采购工作内部控制管理现状
2016年,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控制管理的指导意见》,彰显了财政部对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控制管理的高度重视,文中提出“加强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控制管理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进依法采购具有重要意义”。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基层各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好,接住”采购自主权,是各高校采购部门的工作重点。
事实上,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已明确了采购归口部门,高校采购工作从最初的“分散”状态,逐步探索“集中”,随着2016年财政部发文对高校科研设备采购进行松绑,高校采购工作初步达到了政策规范与实际操作层面的平衡状态。高校采购归口部门需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来保证高校采购工作的规范运转。
二、高校采购工作内部控制管理举措
1.加强风险意识,明确责任主体
采购工作是一项流程复杂、规则严谨且廉政问题高发的管理工作,高校管理层面应提高对采购工作的重视程度,应掌握采购内控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建立定期风险评估机制,采购流程设置风险评估点,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高校采购部门需对照相关法律法规梳理不同采购项目的风险等级,为每一个采购项目建立风险事项档案,做到全岗可控、全程可控、全方位可控,提升高校采购工作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加快建章立制,优化采购流程
完整合理的制度规范是采购工作正常运行的根本,很多高校在采购内控制度设计仍存在很多欠缺,采购部门容易盲目陷入繁重的采购任务中而忽略了制度建设工作。高校采购工作应以内部控制管理为导向,以国家采购法律法规为标准,科学合理进行制度体系建设,制度规则应覆盖采购工作的全流程,切实做到所有采购环节有章可循,对采购计划的制定、采购项目的申请、采购信息公告、变更采购方式、进口产品报批、供应商投诉处理、合同签订等流程制定标准操作流程,最大限度的避免程序风险,形成完备的内控制度体系。
3.科学岗位设置,规范权力运行
近年,国内很多高校设立了独立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大多处在组织架构建立阶段,人员配备紧张、一岗多责、权责不清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高校采购应在“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上,充分配备专业采购人员,建立岗位间制衡原则,确保采购需求制定与采购文件审核,合同履行与验收管理等岗位分别设置,高风险采购环节多人参与,实施定期轮岗制度,明确采购项目责任制,防止权力集中出现廉政问题。
4.强化技术保障,提高采购效率
高校采购部门应当依托信息化手段固化采购流程,将内控理念、采购制度体现在信息系统中。将采购预算编制、采购计划编制、采购申请审批通过管理系统实现流程化审批,采购项目全程无纸化办公;探索供应商管理、供应商服务质量跟踪、评审专家管理、评审专家抽取等管理职能通过电子化手段实现,采购信息全程可追溯。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采购管理系统,专人负责采购审核,有效提高采购效率,强化了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管理。部分高校推出了网上竞价平台,供应商在同一平台提供报价、服务,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提高采购效率。
5.加强信息公开,引入外部监督
现有高校内部控制监督常常都是事后评价,监管部门并未参与采购全过程,导致内部监督流于形式,未发挥有效监督作用。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采购项目的全过程信息公开,明确主动公开事项基本目录,明确信息公开工作机制,提高采购透明度。针对采购合同、采购项目质疑及处理情况等信息公开薄弱环节,加强内部监督,保证信息公开工作真实有效。同时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对采购工作实行多方位监管,提高高校采购工作管理水平。
篇7
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法人的名称、经营地址、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这基本的九项内容,如有补充条款可再签署补充合同。财务人员在接触到草拟的合同文本时,可对以上九项内容逐一进行审查。法人的全称、经营地址是否与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上的法人名称、地址一致。采购合同要对标的的规定清楚明白,对型号、规格、品种、等级等约定清楚,以免引起不避要的纠纷。数量是必备条款,没有数量的合同是无效合同,验收人员需要根据合同约定的数量进行验货签收,财务人员需要根据数量和单价核算总价后进行付款。建筑施工合同条款可以对质量的检验方法、质量责任的期限和条件予以约定。质量保证期一般为一年,质保期满后再支付尾款。有些采购合同涉及到货款、运杂费、保管费、装卸费等可能支出的费用,要约定好由哪方付款。履行期限是当事人履行义务,完成工作的时间界限。采购合同中卖方的履行期限是指交货日期、买方的付款日期;建筑工程合同履行期限是从开工到竣工的时间。财务人员要对付款日期重点审查一下,有的业务经办部门办事拖拉,不留足财务人员审核的时间,签署工程类合同的时间就是付款的时间,或是距离付款时间只有几天时间。纠其原因是因为经办部门没有按照合同管理的流程所致,财务部门发现此情况要大胆向经办部门和有关上级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更改付款时间。履约地点有时是确定采购合同中运费由谁负担,风险由谁承担的依据,履行地点也是在发生纠纷时确定由哪一地法院管辖的依据,所以地点在合同中应当规定明确具体。履约方式是指付款方式,是一次性支付还是分批次支付,以及结算方式。建筑工程合同多为分批次支付,甚至跨年。小额采购合同为一次性支付,大额采购合同会留有质保金,财务人员要根据合同标的重点审核。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或不适当履行,依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约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如约定定金、违约金、赔偿金额,保护双方的经济利益,如合同中出现如对方违约没有经济惩罚或赔偿,明显损害企业经济利益的现象,财务部门要指出来修改条款。解决争议的途径有双方通过协商和解,或由第三人进行调解,或通过仲裁解决,或通过诉讼解决。解决争议方法的选择对于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利益的保护是很重要的,应该慎重选择。
2、合同签署环节的审查
合同对方需提供法人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银行开户许可证复印件作为财务审核资料留存备查。法人不能签署合同的,需提供授权委托书证明原件。从事建筑施工工程的企业需提供相关行业资质证明。提供企业年检资料,调查企业的经营情况,评估其财务风险和信用状况。对外正式订立的合同应当由单位法人或由其授权的人签名或加盖有关印章;企业应当要求部门经办人员按规定的权限与当事人签署合同,超越权限的属无效合同。合同由法人或委托授权人签署后,方可加盖单位合同专用章。不得加盖企业部门章,不具备没有法律效应。为了防止已签署的合同被更换页码,财务部门可要求各页码之间加盖骑缝章。
(二)在付款中财务部门要做的工作
1、按批次付款的合同需进行专项及后续管理
会计在付款凭证摘要上写清楚“合同总价为XX,此次第X次付款,比例为X%”。将所有分批次付款合同复印件统一编号,为以后付款作依据。对单个的合同再进行跟踪记录。财务人员在轮岗调离工作岗位时,与下一任会计要交接合同付款登记本,以保证财务付款的连贯性,有据可察,心里有数。
2、按照合同的具体要求加强财务结算
凡未按合同条款履约的,可暂停付款。建筑工程合同未提供竣工报告,建筑技术验收人员未验收确认的,财务部门不得付款。采购合同应该签署采购合同而未签合同直接购买,财务人员可要求重新补签合同。采购厂家需提供加盖公章的验收单或送货单,企业收货人员在验收单据上签字表示确认签收,相应承担所收货物的质量及数量等经济责任。对结算价格进行认真核算,并与发票进行核对。遇到一次将全款发票开出,分批次付款的,要作好登记工作,将全款发票复印件留存作为下一次付款的原始资料粘帖,并在付款凭证上注明全款发票所在的凭证号,以便审计查找。
(三)合同履行完后的财务工作
1、加强合同的变更控制与管理
建筑工程类项目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不可预测性等特点。财务人员要认识到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变更是正常现象,强化变更意识,健全合同变更管理制度、报告制度。合同变更要有审批手续,变更价格要有据可依,说明情况,逐级审批,避免随意更改合同。对登记在册的合同,要把相关变更资料准备齐全,备查存档,留给财务人员方便查询。
2、财务人员要作好合同资料的交接工作
一个建筑工程可能涉及几任会计,付几次款,跨年度支付是正常现象。还可能会变更合同,或再签署补充合同或协议。未经手的会计不知情,只有依靠记录详实,表达准确明细的合同资料,记录了项目的来龙去脉。注明合同应付款情况,已付款情况,发票情况,经办部门,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和经办人,才能保证财务工作的万无一失。
二、财务人员在合同管理中职能发挥的途径
(一)加强财务人员对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只会算帐,不参与企业的内控管理,提到合同管理更是觉得是经办部门的事情,与财务工作无关。更别说建立合同资料备查机制,复印合同,逐笔登记,在付款凭证详细说明更觉得多此一举,甚至只管眼前,不考虑以后,没有想到合同管理的延续性,财务人员一旦有这种懈怠情绪是很可怕的。因此要对财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长抓不懈的工作来做。建立考核、奖励、监督的长效机制,与财务人员的升职、评优、工资挂勾,鼓励财务人员提升自己的业务修养,敢于对不符合管理规定的现象说不,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财务氛围。
篇8
一、引言
我国事业单位作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内控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相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为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我国财政部于2012年特别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规范,以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及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并对舞弊和腐败进行有效预防,同时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近年来,在该规范的指导下,各单位领导逐步提高内控意识,在遵循着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四大内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单位内部各岗位职责,单独设立内审、监察、采购、基建等业务部门,加强岗位人员的培训,提高关键岗位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措施,积极地建设并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内控制度。尽管从单位整体层面上看来,各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进程得到了顺利的推进,但具体到各业务层面上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而言,各单位均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内控作用的发挥,长期则可能会对单位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单位内部控制执行的准则和前提,而内控的有效执行也为内控制度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合理保障。财政部内控规范实施以来,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得到了各单位的一致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实践中各单位业务层面来看,内控的执行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完善。
(一)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执行缺乏刚性
预算管理是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有效的编制与执行对内控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目前部分负责预算编制的业务部门仍坚持使用增减变动法进行预算编制,该法虽然相对省时省力,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一方面,该方法是基于前期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调整,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前期既成事实影响,从而可能使上个预算期的不合理因素得以沿袭;另一方面,仅结合上年预算执行结果和截至预算编制时点的财务状况进行编制的预算难以精细化,在后续的预算执行中经常会面临着单位结合自身业务和特点进行预算追加及调整,这将直接降低预算执行的刚性,并削弱预算管理的约束力。
(二)收支管理不够严谨,票据控制不够到位
事业单位大都由国家出资设立,对其收入与支出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而实践中,一些单位在业务执行层面对于非税收入并没有严格与各项支出区分开来,也没有明确规范经费支出的控制标准,这种业务流程上的不严谨为单位截留财政资金、设置账外账、挪用专项经费等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滋生的沃土。此外,由于票据及印章的控制不足导致的收入延期入账、未入账等现象在事业单位中也时有发生。
(三)政府集中采购缺乏验收机制,招投标过程不够透明
伴随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各单位也逐步规范内部采购活动,大都依照现行财政政策采用政府集中采购,但实务中,很多专业设备并不适合集中采购,而单位内部也并未成立与此相关的采购与验收小组,这导致了部分金额很大的专业设备采购后无法实现后续的验收和使用,造成了大量国有资源的浪费。而少数事业单位领导在物资采购的招投标中,并没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谋取个人私利,利用职权进行暗箱操作,更使得单位内控管理流于形式,同时也给国家及社会利益带来严重的损失。
(四)资产管理不够清晰,固定资产价值不实
事业单位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完成,这曾一度造成各单位对内部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的错误观念,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执行以后,单位资产的盲目购置虽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一些单位对于其内部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存放、使用情况及处置仍未设立相关备查账簿,也未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定期盘点,这不仅会导致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账实不符,甚至会形成大量账外资产,从而使单位资产陷入无序管理中,同时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浪费。
此外,一些单位在内控执行中所暴露出来的项目建设缺乏调研及可行性研究、项目重复建设及越权签订合同等问题也严重地影响到单位内控制度作用的发挥,制约了单位的长远发展。
三、完善内控制度,规范业务层面内控执行的对策
(一)科学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
预算管理是单位内控制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预算编制和严格的预算执行不仅可以提高单位管理效率,还有助于内控目标的实现。就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而言,至少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完善:一方面,各单位应提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结合自身特点选用更为客观和科学的零基预算法进行预算编制,降低上期预算中不合理因素沿袭的可能;另一方面,各单位应设置相关业务部门对预算的执行进行把关,定期检查预算是否得到执行及预算执行效果,从而强化预算管理的约束力。
(二)严格收支管理,加强票据控制
单位内部应依照内控规范的指引,对单位的各项收入进行归口管理,严格进行会计核算及合同管理,严防账外账的设立,同时对于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应明确支出标准,严控报销流程,以抑制单位虚报支出、截留财政资金等违法违规活动的发生。此外,各单位还应加强对各类票据的领用、核销等活动的控制,设立专门的岗位,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并单独设立票据备查簿,以防范单位内部“小金库”的形成。
(三)完善采购验收机制,严控采购过程
为应对现阶段事业单位采购执行环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单位应成立专门的采购小组,对采购预算、招投标管理及验收过程严格把关。对于非政府采购项目,采购小组应根据单位预算制订采购计划,积极参与评标、议标过程并记录,以防腐败现象的发生;对于政府集中采购项目,采购小组应及时关注采购合同履约情况,并配合采购需求部门及设备管理部门做好验收工作,以降低浪费国家资源的可能性。
(四)加强资产管理,优化资产配置
鉴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其资产大都由国家出资购置,这客观上就要求各单位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合理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具体而言,一方面,单位内部应单独设立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存放、使用、维护及处置情况进行清晰而详细的记录,以保证账面资产真实、完整。同时,各单位还应结合详细的备查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并对盘点结果及时处理,以准确核算资产价值,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单位流动资产,单位内部要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日常监管程序,明确资金流向,严控资金调拨权限,以确保资金安全,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此外,各单位还要加强项目建设及合同管理,特别要做好工程立项前期准备,以确保立项可行、评审科学,合同的订立合规、执行有效。
综上,内控制度的建设为内控执行提供了准则和前提,而内控制度的执行则贯穿于单位内部业务层面管理的全过程,因而在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项目建设、合同管理等各个业务环节对内控的执行进行有效规范,不仅可以保证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也从整体上提高了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有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并有助于其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时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5,(13):35-38.
[2] 王桂凤.浅析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财经界,2011,(12):63-64.
篇9
由于存货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包括购买原材料、生产在产品、核算生产成本、核算在产品、储存产成品、发出产成品等,涉及生产计划部门、销售部门、 会计部门等多个部门,所以其控制点也多。根据存货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采购、库管、领用、盘存等多方面,其中采购和领用两个方面是实际工作中管控的重点。笔者以为建立完善的存货内部控制应重点对采购和领用两个环节进行控制。
一、存货采购的内部控制
公司生产成本控制的重点是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的高低受其采购成本的影响最为主要,采购成本受人为操纵的可能性也比较高。因此,采购管理工作的风险控制应当成为公司的管理者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企业的采购管理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某些企业产品总成本中,采购成本高达50%及以上。因此,加强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显得刻不容缓。
(一)存货采购环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对采购对象的筛选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切实的做到货比三家;公司虽然有专门的采购部门,但是缺乏相关部门及人员的监督与控制;采购制度不完全,对存货采购的管理缺乏相应的事前控制和日常监督措施;采购价格与市场价格有所偏离;由于采购工作人员的疏忽,造成采购单据、送货单据等重要单据的遗漏,造成入库数据不准,实物的实际情况得不到有效的监督,致使账实不符。
因此,本文认为控制存货的成本以及防止人为原因这两个方面是其采购内控的重点,为此设计出一套系统的内控流程,并设立监管部门对所有的采购活动进行监督,建立制度化的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管理,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
(二)改进建议如下
1、首先要建立制度化的采购内控管理流程,并加以严格的实施
制度是管理的前提,只有制度化了,才能在管理中以法治人,而不是以人治人。建立制度化的采购内控管理流程是采购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再加以严格的实施才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采购内部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明确岗位职责
采购人员的权利和责任要明确,充分了解本岗位的权利和职责,在职责范围内完成各自的工作内容,并将责任落实到人,才能使行事者知其权了其险。
(2)严格按照采购要求采购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选择和询价制度。要求采购人员对供应商的选择严格按照公司制度执行,并对其选择的对象及物品的质量等负责。采购的物品应当适量,不得超标、不得不可用或不需用。采购的单价力求是性价比最优的单价。采购主管对下属采购员工的工作过程和结果负责。
(3)采购入库要求
商品采购后按规定的地点验收入库,仓库管理人员在送货单上签字确认,确保入库的商品在品种、规格、数量和质量等要求都与订单一致,只有完全相符或经批准的物品才准验收入库,仓库人员对此负责。验收无误后,填制入库单,连同送货单交财务部作为货款结算的凭证。
(4)采购审批权限的设置
所有的采购询价、合同等事宜必须先批准后实施,禁止擅自跨越权限。突发性或临时性采购可按公司规定按特殊流程实施,可注明“急购”字样并说明理由,事后需总经理补批。
(5)退货与索赔的要求
采购的物品若质量、规格不符合公司的规定,应立即办理退货,要及时书面通知财务部门,防止需退货物品的付款事件发生。采购合同中还要明确因供应商自身原因造成我方损失的索赔条款,对其产生的直接损失或间接损失,应以正式公函向供应商索赔,索赔成立后,通知财务部在应付货款中扣除相应款项。
2、严格的日常监督与控制。
(1)完善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每项工作都有其他岗位人员的监督职责,防止营私舞弊,做到有法可依。
(2)采购部主管要时时检查各采购岗位的工作执行状况,确保每位采购人员都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尽忠职守,并对采购人员的工作结果负责。
(3)定期召开采购管理会议
针对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修改或更新有关管理流程,如有重大的采购事项则召开讨论会,将政策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岗位的相关人员。财务部可参加会议。会议上通过的事项或决定必须得到切实执行,不得流于表面。采购管理会议必须有会议记录存档并以文件形式下发给各个相关部门。
(4)成立内部监督稽查小组,对采购部门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是否严格按照采购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防止人为的行为的发生。
篇10
十二五发展期间,施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促使施工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充分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运行,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确保持续快速科学发展。
一、何谓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目前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施工企业主要从事野外工作,具有施工任务点多、线长,客观上管理难度大等行业特性。目前,大多数施工项目点皆实行企业经理人年薪考核制,所管项目收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经理人的切身经济利益。大多数单位领导对于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给予全方位的重视,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抓好工程是关键,忽视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内控管理流于形式或有章不循,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管理贯彻不力,未真正落实到实处。
(一)授权审批控制在实际中未引起足够重视
部份企业授权审批权限运作缺乏程序化、规范化,部分项目点的各级管理层存在超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超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企业经理人拥有较大的审批自,实际操作中大都是“一支笔”审批制,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有的仅是做足表面文章,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并未真正执行到位,而流于形式。
(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度执行不力
由于建筑业市场的恶性竞争,施工企业中标的工程大多属低价中标。考虑到项目效益、考核等原因,部份施工企业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一人多岗、混岗,不相容的职务并未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这就给舞弊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孵化的温床。最为明显的是部分项目点上询价与供应商的确定、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计、采购与验收等不相容岗位未实质分离;合同谈判与审批、合同的审批与执行未实质分离,合同管理执行不到位;财务部门不相容岗位未实质分离,有的财务部门甚至仅设置一人。
(三)财产保护控制执行不力
因项目点属野外作业,资产的定期及不定期清查制度执行不力。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员工责任心的缺失及专业技能不高等原因,部分项目点的库存实物账与财务账存数出入较大,差额长期挂账,未及时查明原因;厂队领出的用在大额工程物资缺乏有力的后续监管措施,材料管理制度形成虚设,给国有资产的流失埋下隐患;违规储备大额现金、违规支现,给企业的安全用资埋下隐患;未严格备用金定额管理制度;支票、收据、发票及印章管理方面制度松懈,观念淡化,缺乏规范性,随意性较强,无制度控制。
三、规范和完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授权审批控制制度
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授权审批体系,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等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决策,相关决策参与人员或联签人员应克守“诚信”原则,遵循基本的职业道德,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授权审批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相关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二)加强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制度
施工企业项目经理人应放眼于长远经济效益,而不是仅停留在短期经济效益上。各项目点应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将相关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充分配置到位,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信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侧重在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内部牵制,员工各尽其职,舞弊、错误的可能性将会减小。
(三)加强财产保护控制制度
保障财产安全特别是资产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施工企业应积极地通过完善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来加强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的实际执行力度,妥善保管涉及资产的各种文件资料,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发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财产保护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四)加强企业员工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内控只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内控对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等等都有相应要求,但如果出现内部人员串通的情况,内控体系就会失效,这就是有的企业制度和实际执行是“两张皮”的原因;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由人来操守和执行的,有了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无相应素质和品行的人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纸空文。因此,应经常性进行员工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良好的团队精神,企业的内控制度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
此外,施工企业还应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行有效结合,双管齐下,一定程度上才能保证内控制度的具体实施到位。激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结合机制,让员工自觉的解决企业流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促使经营者和员工自觉的去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从而降低企业内控管理成本。
篇11
作为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有序运行以及企业经营决策和国家法规的贯彻执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界对央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滞后于实践经验,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央企上市公司在运作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西方已经提出了若干内控建设的模型,但是我国尚没有构造出针对央企上市公司内控建设的合理方法。况且央企境外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要求更多更严格:不仅要满足国内相关法规和母公司内控体系的要求,还要应对来自上市地监管方的挑战。因此本文拟以Z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公司层面及业务层面分别运用流程制度分析、风险体系分析得出Z公司内部控制完善的具体方案,并对央企境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意见。
一、Z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Z公司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的建设及问题
1.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
Z公司为某国企通过香港的全资子公司在新加坡投资上市的公司,主要从事船舶研发、制造管理、营销和服务,为世界各地的船东提供与船舶建造有关的管理与咨询服务。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Z公司对公司层面内部控制主要涉及权限授权、关联方交易、雇员的证券交易、公司公告要求、董事会、董事委员会等方面的流程规范,本文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要求仅对Z公司整体层面的几大内控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企业文化等。①治理结构。Z公司按照新加坡的法律要求以及新交所的相关规定,制定《公司治理结构报告书》《Z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设置了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②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公司制定了Z公司各部门工作职责,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主要权限、任职条件和沟通关系,将权力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保证各部门人员构成、能力素质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③人力资源管理。Z公司员工构成包括新加坡本地人士和公司从国内派驻的员工,设立了较为完整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完善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绩效管理方面:建立以推动和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为终极目标的绩效考核体系。该体系通过建立“公司―业务板块、部门―个人”的三级绩效管理框架,将公司平衡计分卡分解到业务板块、部门、员工,实现绩效压力层层传导,提高公司整体绩效,同时与公司绩效计划进行严格比较,检查公司下达的任务和指标完成情况。④企业文化。公司之贵在于基业长青,长青之贵在于道德之经。Z公司加强新国企文化建设,全面宣传贯彻Z公司核心价值观,强化理想信念、以人为本、激情投入、集体价值、客户价值、社会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六要素,《公司企业文化深植实施方案》,大力宣传公司党建及文化建设。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一,也被COSO 的《指南》认为是实现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之一。Z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重视风险防范,积极发掘潜在的风险因素,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公司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集团《关于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要求,《关于Z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围绕公司战略目标与生产经营计划,结合公司所属行业特点,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动态识别内、外部风险,进而进行风险分析评估,针对专项风险制定或调整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在确定公司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时需经过如图1的四个步骤。
公司本年度通过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问卷》《风险评估评价标准》,识别出本年度Z公司优先关注的重大、重要风险共有11项,其中重大风险有3项(前3项),重要风险有8项(4―11项),具体的风险测评结果如表1所示。
针对风险评估提出的各类风险,相关部门对各重大、重要风险进行描述,并提出包括长效管理机制和近期管理改进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3)控制活动
公司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并针对业务流程及相应的关键风险点,识别并确定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4)信息与沟通
全面信息化建设。随着公司的逐步发展,对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执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是构建规范管理平台的必由之路[1]。Z公司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南北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完善信息化管理。公司建立健全了内部信息沟通与报告机制,制定了公文流转程序、例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内部信息沟通规范。
(5)内部监督
持续监督需要关注内部控制实质性的证据、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反馈等内容。完善监督体系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必要措施。Z公司根据新交所的要求,设立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负责。
2.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的不足
(1)公司内部审计方面控制存在不足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了内部审计的主体。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或接受谁的领导)关系到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关系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2]。
Z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恰恰缺乏这些有效的规定。在制度方面没有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实施准则,没有对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职责权限、审计程序等方面作出规定,使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无章可循。
Z公司内部审计程序不严密。由于审计意见没有得到公司和相关部门的及时推动落实,同时也未对审计人员执行回避的原则进行规定,使审计发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
(2)对公司下属部门及附属公司管理控制存在不足
根据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在规模做大的过程中,管理能力一般相对落后于企业发展,财务管理能力不能适应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要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至企业集团,内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争权夺利,整体财务战略得不到各分子公司认可。Z公司作为集团公司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子公司分散于中国、新加坡、芬兰等国家,而这些子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及使用的办公系统、财务系统都不一致,导致在公司层面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规范。
(二)Z公司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建设及问题
1.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
Z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对新加坡政策体制了解不多,同时内部控制的设计受到效益成本原则的制约,无法面面俱到,所以在业务流程的管理中,仅仅是抓住关键的控制点,即业务流程和单位经济活动中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初步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具体而言,本文从财务角度选取了三大重点业务流程做介绍,其基本涵盖财务人员日常实际工作,即全面预算管理、销售及收款管理、采购与付款管理。
(1)全面预算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Z公司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合理分配各种资源,确保各项重要工作顺利完成。作为新加坡上市公司,Z公司在配合集团总体预算的同时,制定本公司的预算,并在制定全面预算过程中,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编制方法,由各部门及下属公司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并与各相关人员谈话沟通的前提下制定本单位的预算报告,上报Z公司本部,由本部负责人根据各下属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协调、沟通,再由各下属公司根据调整后的数据进行上报,本部相关人员汇总调整得出公司预算方案。
(2)销售与收款管理
收入根据日常交易中产生的已收或应收销售或服务款项,扣除销售折扣和相关销售税费后的公允价值计量。在销售和市场分析操作过程中,对于新项目的评估等也都有较详细的流程操作,如图2所示。
(3)采购与付款管理
Z公司没有集中采购职能。申请部门负责提出采购申请,寻找、评估和选择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给供应商下订单,进行收货或服务完成确认,并申请付款给供应商。
在付款方面,Z公司出台了《公司财务支出审批权限表》。付款需经过相关部门领导批准,并附有必要的支持文件,如采购合同、入库单和税务发票,最后经过会计审核处理付款。
2.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不足
(1)全面预算的制度体系建设存在不足
Z公司全面预算制度不完善。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如果缺乏健全的全面预算制度体系,企业对其预算管理工作的管控力度就难以满足需要,Z公司在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在每年预算开始时期,财务部接到上级公司下达的预算任务后,由财务部发起,向各业务部门及子公司发出预算表格,各业务部编制各部门预算,最后汇总制定总的全面预算表格。这一系列预算报告制定流程没有公司层面的制度规定,只是靠各部门之间支持配合完成,对于全面预算在部门分工执行方面缺少制度保障。
预算执行的流程中对预算事中分析时间段界定不明确,分期预算事中控制不够及时。预算差异分析是一种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只有及时而又经常地进行,才能发挥其对生产经营业务的指导作用[3]。Z公司预算管理是在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每季度和期末再做监督检查及总结,每两次监督检查之间相隔时间较长。
全面预算作为内控的业务操作层面与信息化层面结合不紧密。Z公司还主要依靠财务报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没有实现从南北企业管理软件中直接选取生产经营数据,使得全面预算的控制难以奏效,影响预算执行效率。
(2)收入和支出的预估、确认和报告有待提高
内部会计控制是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必要管理措施[4]。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和监督措施,那么会计控制将无法实现,对于会计需要及时提供准确有用会计信息这一目标将很难达成。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必须有一套完备的会计控制体系,来实现集团公司及子公司全方位的监督。而Z公司在处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以及进行财务关账的程序方面,缺少标准化的会计流程给子公司遵循,从而不能实现对子公司全角度的管控。
(3)采购流程的控制尚需加强
对于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过程,书面记录不够完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取得的比较报价没有完整存档;针对审查的某个项目和非直接采购,部分供应商的评估和资格认证环节记录不够完整。
对于合格供应商,申请部门参照的是其母公司维护的合理供应商清单,没有维护一份Z公司的合格供应商清单。
二、Z公司公司层面内部控制改进
(一)公司层面改进
1.建立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是对公司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有效进行独立评价的活动,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各环节的主要手段[5]。具体从完善监督机构和规范内部审计程序两方面入手。
(1)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能否得到有效实施,还取决于集团内部审计机构是否缺失。因此,应当根据委托理论的要求和各集团的实际,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承担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同时合理配备内部审计人员,注意提升集团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和权威地位[6]。鉴于Z公司在内部监督建设方面的缺陷,应当主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制定规范的职责权限。Z公司需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配备独立审计人员,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检查和监督体系,确保内审部门组织完整,有力运行,保障审计监察效果。
规范审计范围,明确审计权责。Z公司独立审计部门设定后,公司还要聘请权威机构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明确审计职责和范围。围绕公司经营工作的重点、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审计,提出改进意见,出具审计建议书;负责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检查及独立评价。
审计部需要依据职责要求,实时监督业务部采购招投标业务,作为独立于业务的第三方对招投标业务操作流程及招投标文件进行监督审核,为公司招投标业务如实正常开展提供保障。
(2)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通过实施上述一系列改进措施后,内部审计机构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直接受高管领导,保证其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由于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机关的逐渐融合,内部审计并不只是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更重要的还是管理服务者,这也就需要内部审计将审计结果直观呈现在管理者面前,使管理者了解内控执行情况,并对其后续工作安排提出建议。之后内部审计跟进监督,确保整改问题落地。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第一,确定内部审计独立评价工作程序。Z公司设立的审计部门对公司本部及下属公司年度内控检查评价负责,对内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对检查中发现的内控缺陷有权力直接向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报告,以此建立以企业整体为对象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具体如下:了解被评价部门及公司内控情况,确定测试的控制点,下达通知;测试评估内控设计及执行的有效性,组织实施独立评价;编制独立评价报告,征求评价部门及公司意见,出具独立审计意见;报告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跟踪整改。
第二,规定审计结果的执行和反馈。公司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如30天)内必须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反馈给内审部门,提高内审结果的执行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健全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审计监察成果的转化。
2.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控制
Z公司应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控制,确保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公司整体控制力。针对下属公司管理控制方面存在的内控缺陷问题,公司应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完善:
(1)加强财务控制
第一,向各下属公司委派财务人员。会计委派制度被西方国家很早就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运用,是所有者约束和监督经营者行为、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普遍制度[7]。通过委派财务人员,Z公司意图实现集中管控优势,统一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提升集团的会计信息质量,能够为公司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依据。
制定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公司应当根据下属公司实际情况按照会计制度有关政策规定制定《Z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办法》,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规定下属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建立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等经济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
对重要下属公司还应开展内控培训和流程梳理辅导。通过对重要下属公司内控管理的培训,欲使重要下属公司内控建设逐渐完善,并同Z公司集团内控建设制度流程相协调,便于Z公司对下属公司的管理。
(2)建立业绩考核机制
Z公司应当建立权威有效的业绩考核管理机构。明确考核职责和考核内容,对下属公司制定统一规范的业绩考核办法,并根据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权重,增强业绩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提高对下属公司业绩考核的有效性。
Z公司对下属公司的业绩考核应采取KPI指标衡量,制定《子公司绩效考核表》,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组织考核。同时Z公司将得分情况反馈到各子公司,子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及时改进。
Z公司还需规范对下属公司部门及员工的考核管理体系。公司按统一的模板与各下属公司部门及员工签订绩效管理合同,并对绩效合同的签署及后期执行考核采用流程图规范,如图3所示。
图3只描述至子公司各员工及部门经理提交绩效合同,对绩效合同执行的跟进监督管理,Z公司也应有具体的流程描述,这里不做详细说明。
对于公司人员层次不同,将员工分为公司领导、中层管理者和员工三级,Z公司应该对各子公司各级员工分别设定考核体制,在侧重点内容上有所不同。
例如以公司领导为考核对象,考核指标包括三部分:责任心和工作态度占比20%,考核内容包括价值观、责任心与主动性、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素质和能力占比30%,考核内容包括政治素质、廉洁从业、宏观决策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卓越执行能力;业绩占比50%,考核内容包括对重大项目或任务的贡献和分管部门的绩效。通过公司360度测评分数加权平均,根据员工的最后得分,按照绩效等级转换表将员工划分到各个绩效等级。
根据员工绩效结果,应对员工进行反馈,这是绩效考核成败的关键点,对上级管理者及下属员工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上级管理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帮助下属提升能力;有助于管理者全面了解被考核员工的工作情况、掌握工作进展的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辅导和资源;有助于提高考核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对与绩效考核密切相关的激励机制的满意度。对于下属,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发现自己上一阶段工作中的不足,得到及时、客观和准确的绩效反馈,确立下一阶段改进点;双方共同解决问题的一个机会,是员工参与工作管理的一种形式。
(二)业务层面改进
1.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是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手段,它将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计划、目标以数量形式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控制和管理[8]。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将更加有效地提升Z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Z公司在原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和企业高效有序运营的目的。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详细说明。
(1)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职能,有利于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发挥作用。
鉴于Z公司全面预算制度不完善,公司应制定《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从预算的职责分工、编报审批程序、执行分析、监督考核程序和预算调整全面规范预算的实行,从而使Z公司全面预算得到制度上的规范。
增设预算管理委员会。专门预算管理机构的缺失会给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因此Z公司应该成立由董事会领导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Z公司的全面预算工作,此外Z公司本部还成立了预算管理工作小组,成员由财务、审计、人力、经理部及业务部人员组成,负责公司全面预算执行。
(2)完善预算编制流程
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编制体系,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中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9]。鉴于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可供遵循的编制流程的缺陷,考虑业务部、项目组及子公司的具体情况,建议公司重新修订预算编制流程,如图4所示。
(3)健全预算执行分析制度
鉴于Z公司对预算事中分析时间段界定不明确,分期预算事中控制不够及时的缺陷,Z公司应制定预算执行月度分析制度,要求预算分析节点由每季度变成每月,财务部门根据各单位的财务套表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向有关单位提供预算执行进度等信息,与之相关的责任单位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按程序提出预算修正申请,视修正的程度由有审批权限的人员批准,最大限度地保障预算目标的实现。
2.收支业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1)收支业务流程再设计
Z公司应编制一套标准化的会计政策,包括如何处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进行财务关账,以提供给其子公司遵守,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该会计政策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与处理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相关。收入和支出的确认程序,并且说明进行收入和支出确认的基础和标准。在财务系统里进行会计调整的程序,包括在财务系统里进行调整前应通过复核及批准的要求;在财务系统中录入调整分录的方法;会计调整记录的相关支持性文件存档的要求。Z公司应根据公司业务流程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结合以上整改建议重新梳理关于收入和支出的预估、确认和报告的流程图,添加调整前应通过复核及批准要求的模块。该模块要求会计在财务系统中创建记账凭证后提交给财务部经理审批,审批不过退回修改,审批通过后财务部经理将记账凭证过账到财务系统中,会计再利用会计系统准备月度管理账目表,之后交由财务部经理审核,审核通过即生成月度财务报表。
第二,与财务关账程序相关。针对Z公司在财务关账方面存在的潜在疏漏,建议Z公司从收支预提和支出流程的规范、以前年度的财务调整需取得相应的事前批准等规定来确保交易的完整性。同时,还需制订与财务关账程序相关月度、季度和年尾结账的时间表,列明以下关键活动的截止日期;子公司提交审核过的财务报表的日期;外部审计结束和审定财务报表的日期;公布财务结果的日期;在财务系统内关闭账期的日期。
(2)建立收支业务风险识别体系
第一,业务数据和财务核算的真实性。首先,为确保反映到财务核算上的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设计一套业务报告套表,该套表由业务部提交给财务部,财务部依据套表上的完工节点或者完工百分比进行收入成本的确认。该套表将由财务部留存,作为收入确认的依据之一。其次,对于日常进出口所涉及的设备等类货物,业务部门需向财务部提供发票、海关报关单据以及仓储、货运单据,财务部据此进行会计核算。同时,业务部门需有相应的业务人员在现场核实货物的收况,确保票据与实物相符,账实相符。
第二,会计科目填列的统一和规范性。对于报表会计科目的设置,Z公司应该编制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科目表供子公司统一使用,协助甄别是否将发生的业务准确地反映在会计科目中。
3.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1)采购业务流程再设计
针对Z公司采购流程出现的问题,公司应加强关于采购流程方面的控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供应商评估制度。记录评估调查的结果,在新的供应商通过资格认证前需经过复核及批准。维护合格供应商清单,当通过资格认证后合格的供应商填列到合格供应商清单中。没有通过供应商表现评估的供应商将从合格供应商清单中剔除。具体由项目经理操作,寻找供应商并去船坞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出供应商调查表,经部门经理和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后,加入公司供应商列表。之后每两年评估一次,填写评估调查表,按照调查结果决定是否保留在供应商列表中。
第二,执行严格的采购审批和追踪制度。公司对所有的采购业务,包括直接采购和非直接采购,申请部门均需提交阅批件,取得管理层的复核批准。
第三,规范采购业务流程。对长时间未关闭的订单应该得到相关人员的及时跟进,以确定仍然需要该笔订购。不再需要的订单需及时取消并通知供应商。参照上述建议,Z公司应按以下流程改进,首先由项目经理发起,确定采购申请,拿报价单多方询价,评估报价单并筛选供应商,最终筛选出4―5家供应商进行招标,之后由招标委员会确定中标供应商。项目经理参照中标供应商的信息制定采购合同,提交合同审批表,由业务部经理审核,审核通过后交由法律顾问及财务部审阅,并提出相关意见,将修改意见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参照意见调整修改采购合同,重新交由业务部经理、法律顾问和财务部及总经理批准后,确定采购合同。
此流程应规划到供应商送货和提供服务环节,后续还包括公司申请人验货、费用报销及经理部监督供应商发货等环节。
(2)建立采购业务风险识别体系
第一,关注采购风险的识别。采购风险的源头――供应商选择。由于供应商选择失误可能造成的风险也很多,例如质量风险、交期风险、产能风险、财务风险和信息风险等。
采购风险的关键点――合同。在此环节应注意以下方面:签订合同中存在的问题,执行采购合同中存在的问题、更改、违约、担保等风险,采购方自身的违约、项目、工程合同及外包合同风险等。
第二,加强采购风险的控制。Z公司应严格按照建立供应商评估和资格认证以及报价评估程序,从源头上把控采购风险。对供应商财务风险,Z公司应先对供应商的供应链、资金链进行分析,还需对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指标调查,设定财务警戒线,把控供应商的财务风险。对价格风险,在汇率不稳定时期择期采取合同价格锁定、套期保值等方式,规避价格风险。对来料质量风险,公司设专人对采购进来的原材料、部件或产品做品质确认和查核检验,对采购材料质量负责,责任到人。
总 结
本文在对Z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分析中,发现Z公司内控建设在公司层面及主要业务方面都存在不足,就Z公司内控建设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建议:
Z公司公司层面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建立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建立系统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控制,涵盖财务控制和业绩考核及实施预算控制三个方面。Z公司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主要是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编制程序及健全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公司收支业务内部控制改进意见,包括流程的再设计、风险识别体系的建立及改进效果的评估;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同样包含流程的再设计、建立采购业务风险识别体系及对最终改进效果的综合评价。
本文的研究结果拟为Z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供良好的改进建议,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内部基础。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A].2010.
[2] 崔秀梅,张茂忠.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体系[J].中国审计,2004(4):55-56.
[3] 田佳,岳脉健.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师,2014(4):91-93.
[4] 任广平.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J].商业经济,2009(1):33-34.
[5] 刘霞.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剖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6-80.
[6] 柏广才,沈洪祥,孙浩.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5(1):48-51.
篇12
(一)建筑企业收到的增值税发票种类繁多,面对的客户也非常广泛
建筑企业面对的下游客户少则一百户,多则上千户,收到的专用发票也是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对下游客户提供增值税发票的管理较为复杂,起来也比较不容易,每一个下游客户都各有自身的具体情况。
(二)付款节点比较集中
通常建筑企业的下游客户是在付款时才给开具发票,虽然平时也有零星的支付,但大都是集中在每年的中秋节和春节,一般到这段时间财务人员都需要加班加点甚至熬通宵来做好付款工作,对于发票的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就力不从心。
(三)建筑企业大多采取承包经营体制,且为粗放型管理模式
建筑行业在企业管理上、产品形式上、采购方式上较生产加工、货物进出口行业更具复杂性,且建筑行业大多采取承包经营体制,并采取粗放型管理模式,因此风险可控性大打折扣,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企业的涉税风险。
二、建筑企业增值税涉税风险的表现及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企业增值税涉税风险的表现
一是增值税销项涉税风险的表现。要注意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开具发票的以开发票时间为准,未开发票的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时间为准,因此合同约定的付款条款就显得特别重要,一般建筑企业选择以开发票时间为准,这样就滞后了税款的缴纳,未按照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交税,涉税风险较大。二是增值税进项税认证抵扣风险的表现。(1)因票面开具不规范导致进项税不能及时抵扣。(2)收到走逃失联企业的发票,对方未交税,建筑企业抵扣后,会接到税务局通知该发票为异常凭证,必须进项税额转出,该进项税就不能抵扣,导致增值税税负上升。
(二)建筑企业增值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增值税涉税风险方面从高层领导到一般职员在思想层面上重视程度不够。建筑企业从高层领导到一般的业务人员对增值税涉税风险没有形成高压线,从思想上认识不够,片面地认为我购买了货物拿到了发票就OK了,却不知里面的涉税风险很大。(2)发票开具不规范,导致发不能认证,或认证后也必须做进项税额转出。建筑企业收到进项发票主要有材料发票、劳务发票、分包发票、机械租赁发票等,不仅类别多、金额大,而且面对的供应商也非常多,收到的发票比较不规范,例如收到的材料发票数量栏通常填写为一批,发票后面没有附明细或者附的是用A4纸打印的明细,而非防伪税控系统打印的;分包发票备注没有注明项目名称或项目地点;发票印章不清晰或加盖了财务专用章或公章;发票只开具数量没开具单位等等,类似问题较多。(3)建筑企业防范增值税涉税风险的内控措施不完善。防范增值税涉税风险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大多采用口头形式表达,缺乏约束力,实际执行的人员可以照办,也可以不照办。虚假发票花样层出不穷,比如购买的A货物,而收到的是B货物的发票;购货后开发票方是一个皮包公司,只开票不交税或有意识把发票作废,等你发现时对方已失联;没有遵循发票流、资金流、合同流、货物流四流合一的原则,例如货物是购买A公司的,提供的却是B公司的发票,或者是货物、发票是A公司提供的,收款方却是B公司,以上情形对方都属于虚开发票,接受虚开的一方,无论是善意接受或恶意接受,进项税额一律不准抵扣,已经抵扣的立即作进项税额转出,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并且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是善意的接受,还有可能引起刑事责任。
三、建筑企业增值税涉税风险的管理对策
(一)加强公司全员增值税涉税风险的思想认识
一个企业对增值税涉税风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财务工作人员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从企业高层领导到总会计师或者财务总监、财务负责人、报税人员、核算人员,以及相关业务人员对涉税风险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高度重视。尤其是作为企业总指挥的高层领导,他们的思想认识直接形成一个企业的灵魂,且一旦形成企业的决策,下属人员很难左右,因此,为便于财务涉税工作的顺利依法依规推进,财务人员必须密切地同公司领导交流沟通,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五条关于虚开增值税发票引发的刑事责任的规定的宣传力度,加强财务人员、相关业务人员的增值税专项知识和公司涉税风险的培训学习,形成涉税风险的高压线,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涉税风险的防范能力,也为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二)制定收到增值税发票后规范检查的标准及图示演示。
建筑企业的财务部可以制定收到发票后应检查的事项,按照发票要素列示,及未检查到位应受到的处罚标准,并配备图示演示,以便比较形象直观的加强理解。检查内容如下:(1)购买方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地址、电话、开户行及账号的信息要准确无误。(2)密码区不得压线错格。(3)编码简称、货物名称、规格型号、单价、数量、税率要与实际业务相符。(4)销售方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地址、电话、开户行及账号的信息要准确无误。(5)备注栏要求:①成品油专用发票左上角要有“成品油”三个字。②提供建筑服务的要注明项目名称及地址。③提供货物运输服务的备注栏要注明起运地、到达地、车种车号以及运输货物信息等内容。④销售不动产的要注明不动产的详细信息。⑤出租不动产的要注明不动产的详细信息。⑥保险公司收取交强保险费要注明保险单号、税款所属期(详细至月)代收的车船税、滞纳金金额、金额合计等。⑦中国铁路总公司及其所属的运输企业(含分支机构)提供货物运输服务要注明受托代征的印花税款信息。⑧开票人、收款人、复核人要实名制,开票人和复核人最好不是同一人。
(三)加强增值税涉税风险的内控措施
制定增值税内控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的范围及要求。(2)增值税税专用发票的审核常识。(3)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交接事宜。(4)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管理办法。(5)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保管。(6)管理规定中应特别重视的事项。①明确该发票的责任人:发票背面由经办人签署:本人保证该发票真实、合法、有效,出现一切法律责任,皆有我本人承担,并在发票的姓名处按手印。管理规定中明确出现虚开发票,由业务经办人员负主要责任。这样可以加强业务经办人的责任心。②发票背面签字的监督要有专人管理,保证背面经办人的签字及按手印是本人亲自所签和所按,专管人员要签署承诺书一份,若因监督不到位,找不到责任人的由专管人员负主要责任。(7)签订采购合同时,添加相应增值税涉税条款。①要求供应商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条款中明确单价、总价款和税金,以及相应增值税税率。②明确材料名称及规格型号。③明确哪方负责运输。④采购合同中注明如下涉税条款:供货方应提供合法、有效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若本公司或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税务机关、独立审计机构)在任何时候发现供货方开具的发票属于虚假发票,供货方有义务换开真实的增值税发票;若本公司因供货方提供的虚假发票而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受到的损失由供货方双倍赔偿,并且因供货方不合法发票构成违法犯罪的,由供货方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合同中注明上述条款,即使不慎取得虚假发票,也可以很好地证明本公司是不知情的,属于善意取得,那么只需要调整补缴税款,而不涉及刑事责任,从而可以很好地规避涉税风险。
(四)加强增值税内控制度的执行
篇13
石油;EPC项目;总承包方;项目管理;采购管理
1概述
目前,大多数石油项目均采用了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的项目管理模式———指整个项目由单一的总承包方或几方联合组成联合体承揽整个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试运行等工作直至交付最终业主,并对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等全部负责。不同于国际EPC工程建设,石油EPC项目不仅涵盖了总承包方去海外参与投资和建设施工,还包括国际公司来总承包方所在国进行投资和建造施工。在国际石油EPC项目中,公认以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中的管理方法为准则进行项目管理,该学会将项目管理分为九大知识领域,分别为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总承包方对采购管理要给予足够重视不仅限于此,还因为通常一个项目中,采购成本会达到投资总成本的40%~70%,且所跨度时间几乎贯穿于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采购范围也不仅包括了有形货物的采购,如设备和材料等,还包括了无形货物的采购,如技术咨询服务、法律咨询、图纸设计、文件编制等。简言之,采购管理具有投入多、时间长和产品多样化的特点。虽然采购管理的特点决定了采购不同种类产品需有不同的标准且要符合最终业主对质量和工期等的要求,但采购管理在流程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其中,准备阶段包括了制订采购计划、询报价和渠道选择,执行阶段即合同执行包括合同管理和收尾。文本将按照如上两个阶段对采购管理的流程进行梳理,分析出需重点注意的环节。
2采购管理的重点
2.1采购准备阶段
项目启动之初,根据项目的总体计划和服务范围以及施工过程中所需资源制订采购计划,需要考虑是否要采购、何时采购,采购何种产品数量多少等问题。同时,采购计划还需考虑最终业主对项目的技术、质量和工期等要求。一份详尽且贴近项目需求的采购计划不仅决定了某类产品应何时进行询报价采购,还影响了后续整个采购的顺利执行。根据采购计划以及最终业主对项目的技术和质量要求,总承包方向一定范围内的供应商发送询价进行招投标,通常所询价的供应商属于总承包方的合格供应商且在短名单中,以便缩小询价范围,减少工作量。供应商在符合技术标后,按照技术要求和供货范围可开始商务报价。总承包方综合评判技术标和商务标后,选定出中标方并向中标方发送中标通知书。此外,为了方便后续商务谈判,总承包方可以在招标时将稍后要签订的合同范本提供给投标的供应商,让其在投商务标时确认合同范本,避免了后续在签订合同文本时进行长时间的谈判。一般来说,总承包方应有专门的不同采购类别的合同范本,根据产品的不同,选择对应不同的合同文本,例如国内采购的货物文本不同于国际采购货物的文本,法律咨询服务的合同文本又区别于监理服务的合同文本。标准化合同范本的管理有利于总承包方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之前的EPC经验进行合同范本的优化,减少合同文本带来的法律风险。
2.2采购执行阶段
采购执行阶段包括了合同管理和收尾两个部分。合同管理又包含了合同签约履约控制和质量控制两方面,其中履约是指是否供应商和总承包方履行了合同所签订的条款,质量控制即是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是否满足了技术要求。合同收尾是指在采购合同履行完毕,或因故中断以后,所开展的各种采购结算和交接决算的过程,包括对采购的货物和服务进行最后验收,确认合同已经完成以及解决进展中所遗留的问题等工作。在总承包方与供应商签约合同时,总承包方为了压缩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在合同的付款条款中减少预付款比例,甚至可以将付款节点改为服务完成或货物到达目的地验收合格以及背靠背签订成最终业主验收合格时支付。在质保金方面,扣留质保金明显比供应商开立质保保函更能减少总承包方的资金支出,节省资金成本,同时还可以加大质保金扣留的比例。在付款方式上除国际采购无法避免常规的信用证议付以外,其他服务支持或采购可以考虑银行承兑汇票等非电汇形式,也可进一步减少总承包方的资金成本,达到降本增效,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在履行已签订合同时,按照项目管理制度及时向项目的各个管理层汇报合同执行情况,避免瞒报漏报,特别是重大的石油EPC项目,可以做定期的跟踪简报以方便项目高级管理层知晓项目每个层次的进展,及时对后续的项目执行工作给予建议。特别是当双方遇到合同争执或执行与合同条款有偏差时,总承包方除需及时向管理层汇报以外,还应尽快咨询法务部门或相关的专业律所,以避免法律风险进一步扩大。在质量控制方面,若总承包方采购的是某一产品或材料,则根据产品的情况考虑是否在生产过程中派遣监理入驻,以控制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在生产建造时符合技术要求,同时,在产品出厂时,对于关键设备的FAT,除监理在场以外,总承包方也应派遣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产品出厂后的运输以及涉及的报关清单等,应与供应商在合同签约时就明确运输或报关清关的责任,并在产品运抵目的地时,做好验收工作。在验收时,总承包方应特别注意文件资料的交付情况,特别是国内的供应商,文件资料部分一直是薄弱环节,而通常最终业主是国际公司,对文件资料的要求一直很高,所以必须予以重视。可在合同签约时即有专门的附件规定文件资料的提交范围、格式和字体等要求。在合同中可以规定若文件资料不符合要求,则视为产品未通过验收,以督促供应商及时提交符合要求的文件资料,避免影响整体的项目进度。另外,在项目文控方面,除按照业主要求提交相关的文件以外,总承包方内部不仅有整个EPC项目的文件存档,还应有针对每类采购产品的文件存档,所存档文件包括了从该类产品的招投标直至合同执行结束,使得整个采购过程具有书面追溯性,也使得整个EPC项目的内控管理更完善。最后,在整个采购结束后,应对供应商进行内部评价,以便作为下次采购的参考,同时,也可根据采购的执行情况,不断完善总承包方内部的供应商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供应商管理,定期做好合格供应商的维护。
3建议
每个石油EPC项目的实际情况均有所不同,所投资或建造施工的标的也不完全一样,但就采购管理而言,流程均是万变不离其宗。做好采购管理可以帮助总承包方尽可能地降低项目成本,特别是加强合同内控管理并做好供应商管理,定期更新供应商资料维护等工作,更有助于总承包方在项目启动之时,就快速选定招投标的短名单,节省项目时间。虽然总承包方希望项目利润最大化,尽可能地减少成本,但在采购时,也应处于整个EPC项目的战略高度,不仅关注于成本,更要关注于质量,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目的,维护好市场的同时更有利于开拓后续市场。
作者:孙艺 单位: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江涛,高峰.浅谈国际EPC工程承包项目采办管理[J].物流工程与技术,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