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素质的核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操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为此,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
在信息社会里,不掌握信息知识,不具备信息意识,不能使用信息系统来获取自己必要的信息,就不能算作一个合格的学生。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的《信息力量: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指出:“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高效地获取信息;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熟练、批判地评价信息。”由此可见对当代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当前学生的信息素质状况不佳,主观上表现为:信息的获取、交流、分析、信息检索和评估能力差,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的需求大多缺乏渴望。不会主动去寻找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更谈不上创新了,信息道德观念不强。在信息社会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
2.当前学生的信息素质状况不佳,客观上在于网上信息资源的某些特点让学生减弱了探索的兴趣,包括:(1)网上信息的无序性。网上信息资源极其丰富,众多无序的知识、信息仿佛是一个无从把握的信息海洋,令学生“望洋兴叹”。(2)网络信息的动态性。网络信息资源时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环境不断更新转换,难以摸索变化的规律,增加了学生查询的畏难心理。(3)网络资源的不规则性。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侵害造成获取信息的障碍,为学生识别、利用信息增加了障碍。(4)网络信息的不适应性。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多样性、复杂性让学生难以适应,阻碍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与进程。
三、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意义
1.信息素质教育是学生创新的基础。信息社会又是创新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质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和利用的社会。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社会竞争的焦点不仅是资金的多少,学历的高低,而且是创新能力和情商的有无。因此抓住信息,并在众多信息中抓住有用信息,即抓住了机遇。这种洞察力与学生本身的素质、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积累程度、分析问题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分不开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缺乏创造力,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研究探讨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没有意识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和获取最新的信息。
2.信息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的产出量呈指数增长,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半衰期日趋缩短。课堂教学的有限性与知识拓展的无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有正确地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
四、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措施
篇2
一.引言
档案真实的记录着一切活动,既有历史资料,也有成长过程的见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扩展,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到档案管理活动中,提高了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信息化档案管理条件下,要求馆员的素质能力得到提升,以满足信息化档案管理需要。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概述
1.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组成
信息化档案系统由档案采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以及网上查阅系统三部分组成。
(1)档案采集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对纸质档案材料进行数字化采集处理。其具体功能主要为档案采集、目录整理、系统维护、档案审核四方面,同时能够在网络上实现多个客户端同时对不通材料档案进行采集,大大提高了信息采集的效率,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方便、快捷并且高效。
(2)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对人事档案材料进行收集、整理、鉴别、统计、转递、保管、查阅等,主要由信息管理、管理工具、业务管理以及系统维护四个部分组成。
(3)网上查阅系统:该系统能够让人事档案资料信息进行网络浏览查阅,使人事管理更加明朗化。同时,为了保证单位人事档案资料信息的安全,该系统也采用了多种加密处理方式,能够保障系统内的资料不被破坏或窃取。
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价值和意义分析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我国现代化高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且随着计算机专业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很多专业的管理软件层出不穷,且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很多的利用。在整个工作流程当中需要制定出健全的政策制度,结合当前相关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原则,同时对今后工作当中应当重点遵循的核心原则,以及基本的指导方向等进行全面和系统化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对相关工作和政策理念的健全完善。在不断的增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益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内部人才素质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深层次之上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建设达到现代化的标准,提升政策制度的工作效益。
三.信息化档案管理对高素质馆员的要求
1.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
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是档案工作的必然趋势。经过实践证明,档案信息化可以让每一个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网络在档案管理系统中获取所需要的档案资料和信息。档案信息化一方面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有效的提高档案信息的管理效率。网络系统管理档案可将传统的文本图件方式的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并可使用u盘等不同的存储介质存储起来,从而使得需要存储时间较长的档案信息,通过电子科技的方法,存储在存储介质中,避免了传统信息存储的缺陷,进而让每一位信息利用着都能准确快速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需要档案工作者熟练运用各种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电子产品,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选取、处理分析、储存和利用。
2.档案信息化中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档案信息化有了全面的探究,引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在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利用过程中的意义也变得越发重要起来。怎样在信息化的环境当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也成为档案工作中需要重视的方面之一。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具备精确的判别能力;能够做到对信息的高效管理和利用。概括起来就是能够识别需要什么信息,并且知道怎么获取信息,怎么管理和利用获取的信息。信息素养的相关领域很广泛,是需要具有特定的素养的,它涉及范围很宽的知识,包括社会上的、经济上的、法律上的、资源上的、电子科技方面等,和很多种学科领域都有着莫大的关系。档案信息化需要以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为基础,了解信息技术的原理,熟悉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信息素养的关键是信息获取、传播 、处理,包含信息利用在内,相关的领域更广泛。它是一种熟悉、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素质,既需要运用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工作者有具体的判别和分析能力来做好档案信息化的工作。
四.信息化档案管理馆员素质培养策略
1.提升综合素质
首先从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开始,管理人员要不断强化信息化管理工作意识,在工作中积极努力学习计算机技术,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这样才能开展实践工作。单位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且要开展培训评估工作,对于进步明显的员工进行奖励,实现工作人员内部的优胜劣汰,应当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步管理控制,同步的建设相关措施,严格的进行项目的审核与研究,同时还应当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之中增强资金的投入力度,依靠技术的支持,依靠规范化的管理和运行,还应当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是相关项目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的工作之中应当结合传统工作的经验,对于相关技术文件,还应当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改和补充,常见的诸如工作档案以及人事档案等等,在存储的过程之中应当严格的遵循方便后期修改的基本原则,而对于一些合同性的文件,在实践当中不仅需要对其中的关键层面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还应当结合今后的改革方向实现对政策的完善和补充,更好的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迈向新局面和新阶段。则应当保证其存储格式的科学性,保证后期查阅资料的方便与快捷,这一点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2.档案工作者要再提高认识
档案工作者要切实提高认识,真正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作用。要全面认识档案特别是信息化社区档案的价值作用,摆正心态、树立责任意识,切实找差距、补不足,转换角色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要自觉学习先进知识、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等知识,努力掌握好外语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坚持长时间多种类学习,让自己可以顺利应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3.在职档案人员培训要再强化
档案工作者素质的提高除自身因素之外,也需要领导多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领导者要多渠道、高频率为档案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第一,档案工作者座谈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不同社区的档案工作者进行经验交流,让经验多的、技术能力好的档案管理员带动经验少的、技术能力不好的档案管理员。第二,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到高校学习档案采集、处理与数据库加工、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设计与开发等技术知识。第三,组织专家对档案管理者进行业务培训。要根据档案信息分析、研究和咨询等分门别类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培训人员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档案工作流程,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的要求。第四,经常组织档案工作者学习座谈会,实现档案工作者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及敏锐的信息意识、良好的信息道德、较强的信息能力的目标,切实推动适应档案资源信息化的建设和正常运行。
结束语
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决定着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信息化档案管理时代,要求馆员及时更新知识,学习信息化管理技术,逐步提高管理水平。
篇3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素质
1.把握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程学习活动是在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这些都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多媒体技术。但就目前教师结构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熟练操作,他们连最基本的“文字处理”都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对他们而言可以说只是一种摆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让教师知道多媒体的用途,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指导。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正是将教学理论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的有效手段。它是开发和使用种种学习资源来便利学习的一种方法,而且它提供了多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以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将教学风格和特色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营造教师与学生配合协调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
3.具有合作交流能力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接受。将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整合正是在实践这项改革,如今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中,在课上或课下为师生及生生间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间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否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与教师交流一些情感、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成为能否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的关键,因此交流也必然成为现代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培训
1.开展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选活动
首先,学校应聘请专家为教师开设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课程;其次,每位教师每半个学期应提交一个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参加交流、评比,从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查;然后按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评定。同时,写出评语,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后一次的评语还应写出与前一次教学设计的对比以肯定其进步,评定结果返回教师本人,审定后记入教师发展档案。
2.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交流是一种人与人在平等关系条件下的互动。前面我提过合作、交流是现代教师所必备的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概念。
过去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的重要性,但自从直接参与了教学过程才发现,只有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才能使教学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从事了五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我的讲课过程完全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实践中寻找事例,引起学生共鸣,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学习当中。这就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课堂枯燥乏味,课后学生对自己所学感到毫无用处的教学模式。其次,我上课所用的课件也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教学需要。之所以能够如此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是因为只有学生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什么才最能够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所以,我的大部分教案是多年来和学生合作的结果。可见,师生间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过去我们常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事实上,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必须允许教师创新。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藩篱,大胆创新,将反映现代化水平的科学思想用于教学工作。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研究意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要想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学校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教师具备创新、合作、交流等素质提供发展空间,学校应以“科研兴校”为切入点,建立激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机制,提供必要研究硬件,如科研经费、研究的必要设备等。定期组织教师间、教师与专家的交流,确定将教育科研落到实处。同时,也应鼓励教师将科研中新的教学成果积极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总之,通过这样的培训培养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特有的素质,才能带动教育改革成功,将教育真正带入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周清.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素质、角色、地位,2005-04-25.
[2]肖光娟.把握切入点,促进基础教育全面改革.日照师范学校,2004-09-25.
[3]徐平.掌握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五字诀”.日照一中岚山分校.cn.
[4]谌业锋.专家型教师的思考.四川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2003-10-07.
[5]陈萍.小班化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实验小学.
[6]湖北省荆山市龙泉中学课题组.“泉”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中期报告.佛山现代教育技术网.
篇4
一、现行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采取的薪酬模式主要有岗位薪酬模式、能力薪酬模式、年功薪酬模式。
1.岗位薪酬模式。岗位薪酬模式即通过对岗位的职责、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因素的测评,按岗位相对价值的高低来决定员工的工资水平,以岗定薪。 岗位薪酬模式的理论前提是:(1)岗位的重要性及其对组织的贡献是可以评价并准确计量的。(2)岗位本身的价值与该岗位的任职者关系不大,即任职者的实际能力大小不会影响到该岗位的职能。只有在理论前提成立的条件下,岗位工资才能准确地反映出员工的业绩水平,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和传统按资历和行政级别的付酬模式相比,虽然实现了同岗同酬,内部公平性比较强,但它也有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1)岗位的重要性及其对组织的贡献是很难评价并予准确计量的;(2)任职者的实际能力大小肯定会影响到该岗位的效能。(3)该模式只注重岗位本身而完全忽视了“人”的技能、资历及其他方面的素质因素。
2.能力薪酬模式。能力薪酬是根据员工能力、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确定员工的工资水平。技能薪酬模式的理论前提是:(1)如果员工掌握了更多的与工作有关的技能,那么他就能为组织做出更多的贡献,就应当获得更多的报酬。(2)员工的技能可以准确测量。
基于技能的薪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企业组织扁平化,但它的能力工资制度导向了资历、学历,和员工真正具备的能力关联不大,影响了它在使用中的效果。基于能力的薪酬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1)高技能的员工未必有高的产出;(2)仅用资历、学历来衡量员工能力是不科学的,容易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3)在这种薪酬体系中,员工也会着眼于提高自身技能,往往会忽略组织的整体需要和当前工作目标的完成。
3.年功薪酬模式。年功薪酬是依据员工工龄长短确定的薪酬。它体现了员工工作积累所做的贡献,在员工薪酬构成中起辅助和调节作用。
年功薪酬模式可以鼓励员工对企业忠诚,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还可增进企业的凝聚力和同心力,导向员工终身服务企业。这种模式的缺点是:(1)收入水平与员工的工作量和努力程度脱节。(2)这种薪酬模式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素质因素,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从以上的现行薪酬模式介绍中可以看出,各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对企业的薪酬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企业组织等级的逐渐扁平化,竞争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现行的薪酬制度越来越难以持久有效地激励员工、留住员工;人――职――组织匹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基于素质模型的薪酬体系因此而被逐渐导入企业中。
二、基于素质的薪酬体系建立
基于素质模型的薪酬体系设计过程包括:开发适合企业自身的素质模型;根据模型中各项素质对员工绩效的影响,确定各素质的权重、素质间和素质内的等级差距,评价员工个人的素质和人事配置状况;最后,将素质评价结果与工资带联结起来形成薪酬体系。
1.开发素质模型。素质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是鉴别顺利完成工作所需的核心素质过程。具体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在工资总额一定的情况下,薪酬体系的变革意味着全体员工的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在开发素质模型之前就很有必要分析了解公司的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因为他们对何谓有效的工作绩效,以及实现这种绩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都持有重要的见解。
①公司的高级主管。素质模型不但要反映出员工应该取得的业绩,还必须与组织期望树立的整体形象相一致。公司的高级主管对于什么是公司需要的工作业绩,他们的观点通常是最富于远瞻性和全局性的。引入他们的看法能确保员工素质模型包含从现在到未来几年组织所需的素质,以及从组织整体层面来看的核心素质要求。
②管理者、监督者和核心员工。这些人负责组织中各项活动和流程的具体运作,他们要确保公司能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保证组织高效运转。他们对本部门中什么是卓越的绩效水平,以及达到这种水平所需的素质了如指掌。
③雇员。作为一线工人,他们了解履行自己的职责所需的技能和技能水平;了解生产活动的不同组织方式;了解绩效差别――这些都是鉴别核心素质所需要的关键信息。让员工参与建模还能确保他们认可并接受模型和素质各水平间的差别。
④客户。客户是由企业的一系列素质产生出的产品和服务的终极接受者。外部客户提供的素质信息特别有助于销售和服务型公司素质模型的建立。
(2)收集相关信息。提取核心素质的相关信息可从对公司的高级主管、管理者和核心员工、雇员及客户的调查中获得,其中公司的内外部客户是提取核心素质的丰富的信息源。可使用下列技术进行调查收集信息:①访谈法。访谈法能直接地观察被调查者的工作环境,收集关于素质的确切信息。②行为调查法。这种方法要与访谈法配合使用。首先,要根据访谈法所得出的关于素质和相应的行为的信息设计一个行为――素质量表,对每项素质都进行了初始的排序和描述。然后,由被调查者对表定的行为对工作业绩的影响进行评分。根据评价的结果,我们就能形成一个初步的素质模型。
(3)成立专家小组来开发素质模型。整合收集来的信息后,素质模型就可以以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并提交给专家小组。专家小组通常由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组成。它的主要责任是对形成的初步模型进行进一步评价并充实相关内容。同时注意区分精通程度不同行为之间的差别,最后确定不同岗位的素质模型。
2.基于素质的薪酬体系的设计。运用素质模型开发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确定素质的不同水平。在这里,开发者首先要弄清楚模型内的几种差别。①哪些是基础素质?基础素质是指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完成工作所需的最低标准,又称“门槛素质”。②哪些是特殊素质?指的是那些能够区别普通员工与绩优员工的素质,又称“成就导向”。③同一种素质之内又可分为多少级的熟练或精通水平?
比如,要确定企业营销人员的素质可以以影响力、关系建立、信息收集、产品知识、市场预测作为基本素质,把成就导向、组织意识、顾客满意作为高级素质;再如企业高级主管的素质间的差别,可以计算其所需区别的素质,包括思考能力、有效领导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的特定的绩效指标,诸如销售额的增长、员工满意度以及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2)评价在职者的素质水平。这是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步。评价者决策的正确性取决于是否采用了精确的评价工具,是否与被评价者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和沟通。可采用素质量表评价法,即由上司、同事、下属、客户及自己共同参与评估。
(3)评价员工的配置状况。此时,公司将请专家小组(其中包括任职者代表)重新审视管理者初始的人员配置建议是否合理。此外,这个阶段相当于人员配置决策最终敲定前的一个过渡期。
(4)创建工资带。在基于素质的薪酬体系中,要想反映出素质在水平、幅度和深度上的差别,必须用扩展型工资带(Broadbanding)替代传统的基于工作的工资等级。这不仅意味着薪酬等级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工资带的幅度能反映出素质在水平、幅度和深度上的差别。
(5)开发薪酬支付体系。在纯粹的基于素质的工资体系中,发展型的工资增长代替了职位的晋升(或业绩的增长),成为促进员工行为的主要手段。
三、建立基于素质的薪酬体系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尽管基于素质模型的薪酬管理体系具备现行薪酬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但要使其发挥效能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一般来说,基于素质的薪酬体系并非适用于任何企业,通常,技术型、创新型的企业更适合这一薪酬管理模式。
篇5
一、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的时代因素与内涵
(一)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的时代因素
1.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
30多年前,中国还是一个极其贫困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今天已经进入到以知识分享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智能经济时代。在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人们会发现,用来发展经济的知识形态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知识形态表现为传承式的经验知识,老年人是权威的象征。后来,随着许多改变人类生活的工业发明的问世,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工业社会,这是一个标准化生产的社会,知识总是以呆板的原理形式表现出来。在如今的智能经济时代,知识被普遍分享和传播,能为社会经济带来真正驱动力的是差异化的创新,而这种创新源于科技产业的创新,根本上是教育的创新,也就是知识需要被灵活地处理和转换。
2.中国在全球化的形势下的角色演变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曾经在亚洲局部文化的发展中产生过重要影响,但从未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在国际上,“China”代表中国。“China”一词的出现,不晚于辽金宋、不早于先秦,大致出现在隋唐时期,它代表了古代文明时期,中国较为单一的器物影响。今天的中国经济体量已是世界第二,发展的前提只能是引领创新,拥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尤其是在科技和信息领域。
3.F时与未来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需要加强法治教育,仅仅依赖于不具强制性的监督和道德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社会治理应该追求规范的制度化。其次,经济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多种价值取向和思想倾向,这在客观上需要一个共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以维持社会的统一和有序发展。再次,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多种文明相互影响,甚至出现了冲突,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国家和文化认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就需要教师在新形势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介入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培养过程中。
(二)核心素养体系的内涵
“素养”一词古已有之。《汉书・李寻传》: “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代陆游的《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经过日积月累的修习涵养,从而获得一种道德修养,这是“素养”天然的意味。“素养”也有平素供养的意思。《后汉书・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指的是平日的修养。由此看来,“素养”涵括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动态意义上的修习过程,一是静态意义上的结果。
“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后,相关研究者对此阐释不一。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也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而成尚荣教授则认为这里的“核心”指的是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是“核心”的基础性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重点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因此他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这种素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现状
现今的教育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片面发展严重,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创新,重功利竞争轻修养沉淀,导致部分学生信仰缺失,社会道德严重滑坡。高中生是影响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作为主要教育渠道的政治课或德育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个渠道的引领者主要是处于教育一线的政治教师,他们的教育理念、学识修养、品格情操、专业水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所以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教育理念和核心内涵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贯穿始终,高中政治教师的个人素质就显得尤其重要。
通过观察和走访,可以真切地看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倾向于运用讲授法教学,“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课堂容量很大,内容丰富,但学生没有主动质疑、思考和批判的机会和习惯,只会倾听、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点,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几乎无从谈起。这样做只能说实现知识目标尚可,而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无法得到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受到严峻挑战。还有部分教师,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运用多媒体结合其他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试图运用合作探究模式去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往往因为学生的探讨能力有限,再加上课堂时间仓促和教师的引导能力有限等问题,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内容。这样的现状有其主客观原因。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要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开创新的教育局面,就必须不断锤炼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走在教育的前端,才能担起民族教育大任。
三、核心素养体系对高中政治教师的内在素质要求
《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高中生只有在学识渊博、师德仁厚、专业素养良好的教师的指导下,才能一步步从知识的殿堂迈向能力和情感的巅峰,奠定做人做事良好品质的基础,实现核心素养所提倡的教育目标。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管仲在《管子・权修第三》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以此来比喻人格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也说明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和不易。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中政治教师,肩上的责任重大。核心素养体系下,高中政治教师除了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外,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加强通识性知识以及新的教学方法的汲取,在理论和行动上做学习和创新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为国家培养出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兼具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接班人。
(一)教师应该成为有深度的修行者
有人说,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处理和转换知识,即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因此,教师仅仅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知识更新换代极为迅速的社会里,已经毫o意义。要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教师就必须在日常学习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学科教学前沿,从战略角度去思考如何通过每一节课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和学科素养,而不是忙碌于具体的知识层面讲授。
(二)教师应该成为自觉的践行者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是活动型课程,它要求教师自觉且勤奋,为每一节课进行细致的准备。活动型课程的教学测评主要看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现。教师自觉践行活动型课程的要求,客观上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善于行动的个人品质。
(三)教师应该成为互助学习的一员
有研究数据显示,如果学生仅仅是听课,即使注意力集中,也仅仅能掌握10%~20%的知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那么学生能掌握50%以上的知识;如果让一个小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那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会提高到70%以上。这表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分析探讨、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高效学习。
(四)教师应该成为具有反思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古人有云:名师出高徒。一名普通教师要想成为专家级名师,不但要不断地学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而且要具有持久的工作热情和专注研究的精神,敢于探索教育行业的顽疾,不成不休,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入灵魂。在法国的高中,就有一批具有知识生产、观念生产能力的人在进行教育,其不仅教哲学,而且许多人本身就是哲学家。只有这样的名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当然,人人成为名师显然不切实际,但我们也绝不能成为知识的传声筒,要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把重复性的教学变成一次次反思、改进自己的机会,这在实质上也是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能储蓄“一桶水”,为人师者必须坚持终身学习,跟上时代的节奏,满足职业的需求。
篇6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对于学生的业余生活进行了丰富,图书馆中是人类生活的结晶,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后,学生可以来到图书馆进行放松,图书馆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优雅的文化熏陶的环境,使师生们的课余生活得到有效的丰富,图书馆的书籍可以起到启迪性和教育性,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职院校对于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具体的阅读环境也逐渐被翻新,在这种环境当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合适的书籍,使学生的自学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补充到专业知识,将自身的视野进行开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图书馆在高职信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的基础就是有关资源的学习,发展信息素质教育就要资源进行支持,开展高职信息教育的基础就是信息资源。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逐渐提高,各个高职院校已经对图书馆给予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渠道,将纪念馆馆藏进行充实,但是如果馆藏的数量不断进行增加,会降低馆藏的质量,高职院校对于电子资源的建设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针对电子图书和数据库,形成具体的评判标准,符合当今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加大力度建设电子资源库的假设,对于具有科研价值的数据库尽心购买,对学生采取开放的政策,使学生的信息源得到有效地增加,提高学生在网上搜索的实际效率。以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为基础,在学校内部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库。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有效的联合,将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二)将信息服务进行有效的改善
当今属于信息时代,因此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要向主动服务进行转换,要利用有效的方法,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将其信息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对于信息资源的手机工作要得到有效的加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对于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要不断得到交流,展开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将文献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将服务的范围进行拓宽,在图书馆内部开展网络化服务和多媒体服务,在信息服务方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服务,将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针对学生获取信息,建立具体的服务措施。
(三)和日常教学互动进行有效的配合
图书馆对于信息素质教育计划要积极的落实下去,使教务部门给予一定的认可,在教学大纲中将信息素质教育进行融入,可以成为学生的选修课项目,这样一来,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中各种有效的使用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自己动手去搜集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合作,对于课程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信息技能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可以具备信息意识,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四)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可以将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开展一些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可以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进行有效的培养,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锻炼。可以在举办信心素质教育系类的讲座、主题读书活动、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在举办的活动的过程中,要和学校的学生社团进行有效的联合,将社团的凝聚力发挥出来,这样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使高职院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普及。
(五)建设图书馆网站
建设图书馆网站,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对于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要不断进行深入的了解,设计的栏目要简洁明快,针对重点的资源和具有特色资源,要对其进行比较醒目的链接,将信息资源的搜索功能进行充分的应用,读者可以和馆员进行有效的信息互动,在另一个方面可以将网上服务进行完善。
三、结束语
近些年由于职业教育不断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也因此得到有效的发展,图书馆在高职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从而推进高职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帮助高职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骏.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以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0,12:35-38
[2]郝赫.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0,33:197-198
[3]施蓓.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向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策略[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57-61
[4]李思兰.浅谈如何发挥图书馆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黑河学刊,2011,02:117-118
篇7
在2003年,AOL时代华纳董事局主席史蒂夫?凯斯(STEVE CASE)曾在演说中提到,每个十年都有与之相系的词。“20世纪80年代,这个词是个人电脑。90年代,这个词是互联网,而接下来的10年,关键词将是融合”[1]。媒介融合正是接下来的10年中新媒体研究的焦点之一。
“媒介融合”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索拉·普尔提出的。他提出“传播形态融合”这一概念,来描述各种媒介呈现出得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2]。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近几年,西方学者对于“媒介融合”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应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的定义,即:“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3]。
近几年,“媒介融合”在数字化,受众订制化、细分化,众多产业甚至是跨产业不同层次融合的背景下,其发展势头良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其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这开了所有传播通信服务业自由竞争之先河,开创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继而引发了大汇流。立法者认为,这个新的法案向人们展示了21世纪的传播蓝图”。在这场融合大流中,比较典型的事件就是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宣布合并。这成为国际媒介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同时也是“媒介融合”在实践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而我国在媒介融合实践方面,发展较早、成果最显著的形式就是报网融合。
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闻行业被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瓜分。这一时期,传媒业还处于一个“有报无网”的阶段。此时期是我国报网并存期,中国报纸电子版的标志性事件是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推出网络版。此后,《中国日报》网站也于年底开通。1997年元旦,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推出电子版,当年底全国上网报刊达60家。这一时期,网络上的电子内容大多是报纸内容的翻版,“报网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在网络原创内容上有所探索的几家西方报纸,也基本出现在90年代末期。2000-2005年是报网互动时期,在中国,这一时期是以2000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为标志,也即报纸网络版被综合性的新闻网站所取代。随后,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中青网等网站成为获得登载新闻许可的重点新闻网站。其间,报纸的“网络版”依然存在,以图形版或PDF版形式存在,且只占整个网站内容的一小部分。虽然报纸的内容与网站的其他新闻“动静分区”,但报纸与网络实现了良好的互动。主要表现在每条报纸新闻的下面都会用超链接形式组合相关的网络稿件,一方面,网上点击较多或者反馈热烈的热点事件,都会成为报纸上的新闻,而报纸上的重点稿件,又会被搬到网上做突出处理。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热点事件,利用媒体优势,最有效报道。到2005年,中国网民突破1亿。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互动的新阶段,我国报业也进入了一个“报网融合”时期。较之“报网互动”阶段,这一时期报网摆脱了彼此独立的状态,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期。这一阶段模糊了各媒体与媒体从业者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新闻采集方式和新闻信息的汇流与分享。
西南民族大学新闻系吴闻莺提出,媒介融合带给新闻传播业的冲击有三个方面:1.新闻信源和传播主体的变化;2.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有媒介组织对大众的传播,转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3.传播载体发生变化和传播方式变化带来的传播组织结构和信息管理方式发生变化[5]。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源和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
普通网民既是信源的提供者,又是简单信息的者。主要以视频、音频和文字等手段将感兴趣或是他们认为牵涉公共权益,有普遍社会影响的信息到互联网上。由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具备专业的新闻理论素养,所以提供的信息是否具有新闻价值还有待探讨。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报网融合下形成的一批专业记者,笔者称之为“新型记者”,其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深厚的新闻学、传播学知识和各科知识的底蕴、高超的新闻采写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网络传播技术及操作能力等。这类记者所采集和传播的新闻,一般能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与新闻内容相符的体裁和简练的语言,将信息灵活的在报网间传播[6]。
二、新型记者是传统纸媒记者的转型
“新型记者”的两大天职,一是正确引导舆论,特别是在报网融合的背景下,网络使新闻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扩散成几何倍的增长,媒体舆论导向的作用空前加大。其次,“新型记者”要维护报纸权威性,在报纸权威性依托网络得到延伸的时代,更应该关注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和解释。不难看出,“新型记者”其实质就是传统报纸媒体记者的三个转型。
(一)主持型记者
报网融合使网络成为记者搜集素材的一个有效平台,并在记者日常新闻采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传统记者搜集素材多是实地考察或是在图书馆、档案室进行资料查阅,这样不但耗费时间,而且资料、人力有限,程序繁冗,影响新闻时效。相反,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互动性、查阅的便捷性,为现代报网记者进行信息检索提供了方便。但问题也随之产生,因为现在网络信息浩如烟海,而真假信息也鱼龙混杂,如何有效的筛选和过滤真实有效的信息,排除虚假信息,这就要考验报网记者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关于这个问题,Stephen Quinn认为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7]。这就要求“新型记者”一方面要善于识别错误言论、确立正确的舆论方向;另一方面要发挥报媒记者信息网广、知识积淀丰富、实践经验丰富、识别能力强和实地采访能力强等优势,及时对虚假或不确定信源进行判断或实地核实,以维护报网新闻信息的社会公信力。
(三)专家型记者
报网融合下,受众变得多元化,除传统报纸的读者外,也出现了网络新闻受众,而且网络受众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相当多网络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他们在网上的阅读带有专业需要,面对这一群“专业受众”,就要求新闻从业者有更高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而传统报媒记者在向网络记者过渡时,更应该发挥自身专业性强的优势。
(四)技能型记者
在报网融合下,传统报社记者除掌握基本的采写技巧外,还要依托网络这个高科技平台,熟练操作和运用数字化采访工具。由于网络新闻传播的物理基础是高科技,其功能的开发运用也要依靠高科技。网络新闻的表现方式是由静态的“图片”向动态的“视频”发展,由简单的“文字+图片”向集视频、音频、文字以及大量的相关信息链接的立体式报道发展,而且今后还要运用视频实现远距离“面对面采访”。所以这就要求报网融合下的“新型记者”,能熟练地使用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写新闻、摄影、摄像、操作数字录音机和摄像机,以及制作网页等,做到快速编稿,及时,以及网络新闻的创新应用。一方面,充分利用新闻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新闻传播迅速、数量丰富、链接简便、更新及时的优势,与报纸形成平面和立体的互动,在深度和广度上互相补充,使报道效果更佳。
三、“新型记者”应具备的主要素质
1.报网融合下的“新型记者”应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随着近几年我国媒体发展的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报纸媒体补充的网络媒体,其竞争的焦点既包括信息量,时效性,特别是权威性、可信度的竞争,又包括人员素质的竞争。这就要求报纸媒体记者不但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增强网络观念,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利用好网络资源和硬件设备有所创新,同时作为报网融合下的记者,发挥其在深度报道上的优势。
2.报网融合下的“新型记者”应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报网融合下的记者除了保持传统职业道德外,还要保持强烈的道德感,要对自己发出的每条新闻负责,特别是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更要去伪存真,不虚报、假报,以免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误导受众,降低报网媒体的公信力。同时,“新型记者”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受众本位”意识。
3.报网融合下的“新型记者”应更崇尚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型记者”更应该保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有客观之态度,视真实为新闻的生命,全面报道新闻事件,充分利用网络海量信息和远程采访的优势,为采访对象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同时,强调“新型记者”在运用网络传播信息时,更应合理运用报道权利,树立为受众服务的理念。
四、结 语
媒介融合时代,记者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在报网融合下产生的“新型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培养多媒体传播能力、批判性思维、选择与整合信息能力、增强竞争意识、保持新闻专业主义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是壮大新型人才队伍、增强媒体实力的需要;同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新型记者”媒介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引导舆论、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苏宏远.网络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 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载[J].国际新闻界,2006(7).
[3] 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2007(1).
[4] (美)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文森·麦克沃依,查尔斯·斯坦菲尔德等著.龙耕,官希明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篇8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特有的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更加形象,发挥其想象力,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上的重点、难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特性。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在运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学解题时,便是最好的锻炼机会。在画特殊三角形时,可以有多种方法进行,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思考着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并能把这种技能广泛应用到别的学科当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4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例如,计算机原理中的一些知识,早期系统中树形目录结构等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分析、思考、学习,其抽象思维会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于学习数、理、化等理科科目必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网络是新型的传递知识的手段,打破了空间与地域的界限。有人说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学生在21世纪生存发展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后,学生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每次上计算机课,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自己爱看的东西。还利用“搜索”功能,到网上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
6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是最好的例子。例如,化学课当中有一节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就可以用Flash制作课件,白磷燃烧的效果,水面上升的现象。总结的时候,再用动态的饼状图形加以描述便会更加一目了然,让学生既感到容易理解,又增加了观赏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一节普通的课,利用课件形式展示出来,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生动形象,又有利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完成每节课任务的时候要做到心手合一,不能有一点马虎,操作上讲究严谨,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操作效果,如果运用知识有误,也不能正确地把要展示的效果制作出来。所以,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便养成了严谨认真的态度。通过上机也会体会到各种功能的强大性,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篇9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住产妇2364例,有468例产妇在产程中相继出现了胎儿宫内窘迫,经积极治疗后,其中130例新生儿在出生后出现不同程度窒息,其中剖宫产50例,臀位助产18例,正常产37例,胎吸助产22例,肩难产3例。经复苏抢救后死亡3例,治愈127例,复苏抢救成功率97.6%,病死率2.4%。
2 护理体会
2.1复苏的原则
分秒必争,迅速有效地实施A、B、C、D、E方案,因为窒息后的病理生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复苏越早,可逆越快。如急性窒息超过8min就开始脑损伤,16min以上再复苏,成功的机会极少,慢性不完全缺氧超过25min脑损伤就开始。许多缺氧发生始于宫内(统计80%~90%始于宫内),出生时难以精确估计已发生缺氧的时间,所以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复苏的成败与是否及时实施复苏密切相关,每延迟复苏1min,喘息开始时间约晚2rain,呼吸恢复时间则要晚4min。要坚持摒弃旧法复苏中不良做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达到A(通畅呼吸道)、应用正确方法建立B(有效呼吸)、C(t常循环)、必要时D(药物治疗)、及时做好E(评估、监护)。
2.2复苏前护理配合
2.2.1加强产前、产时观察及高危妊娠管理,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及时处理,严密监测胎心率变化,可用胎心监护仪,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三联、输液、氧气吸入等。有手术指征予做好术前准备,送入手术室行剖宫产术,若已经进入第二产程,应尽快结束产程,如胎吸等,避免由于胎儿长时间缺氧,导致娩出后新生儿窒息及并发症的发生。
2.2.2 医护人员的准备:①医生是掌握完整复苏技术的人员:掌握面罩气囊给氧、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及药物的使用技能。②护士作为助手应掌握插管以外的复苏技能。
2.2.3复苏器械及药物的准备:①吸球、吸引器、吸痰管、吸氧设备、氧气、8号鼻饲管、大小注射器若干、输液器、婴儿复苏气囊、面罩、喉镜、气管插管、金属芯、剪刀、手套、听诊器、预热的辐射保暖抢救台,温度调至30~34℃等。②1:10000肾上腺素,纳洛酮、扩容剂(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人血白蛋白等)。
2.2.4估计胎儿娩出后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者,分娩前应做好复苏前准备,抢救须要及时、迅速、轻巧,避免损伤。
2.3复苏时的护理配合
2.3.1 清理呼吸道胎头娩出时,用吸球或吸痰管、手挤压法清除鼻咽部粘液,若重度窒息,立即摆好,使新生儿处于仰卧位,颈部后伸,在肩下垫2~3cm软垫,有助于维持,应注意颈部过度后伸或后伸不足都会妨碍气道通畅,协助医生在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吸净羊水及粘液。
2.3.2 保暖 断脐后将新生儿侧卧于预热的辐射保暖抢救台上,温度调至30~34"(3,并立即用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面部及全身体表羊水,减少散热,严密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呼吸、心率等情况。
2.3.3氧气吸入和人工呼吸在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予氧气吸入及进行人工呼吸,轻度可接氧气导管或面罩给氧,重度窒息者,应在喉镜直视下进行气管插管,吸净粘液后,复苏囊加压给氧,30次/min氧气压力不宜过大,自主呼吸建立后,即拔出气管插管,改一般给氧,紧急情况下可采用人工呼吸,30次/min,直至呼吸恢复。
2. 3.4胸外心脏按摩适应证:i00%浓度正压给氧30s,心率仍
手法:①双拇指法:两拇指并置或叠压在一起,按压胸骨下l/3位置,用双手环抱婴儿躯干,其余手指支撑在婴儿背后。②食指和中指法:用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或中指和无名指)指尖按压胸骨下1/3位置。
方法:与正压呼吸配合,按摩3次,捏球1次,不能同时按压和捏球,两人配合按3:1的比例进行,当胸外心脏按压有效时心率增快,股动脉搏动可及,心率超过80~100次/min,可停止。体外按摩30s无好转者,则遵医嘱给1:10000肾上腺素0.1~0.2mg/kg,脐静脉推注,或直接气管滴入。
2.3.5 药物使用 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及时、准确地遵医嘱给新生儿用药,如强心药治疗、纠正酸中毒、纳洛酮的使用、扩容、升压等。
2.4复苏后的护理
2.4.1复苏后的新生儿属高危儿,应收入观察室或重症监护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因素分析室,注意保暖,严密监测体温、皮肤颜色、心跳、呼吸情况,以及尿量、大小便,注意意识、反应、肌张力、姿势、瞳孔、前囟紧张等。
2.4.2给氧吸入,待呼吸平稳,肤色转红,心率恢复正常半小时后停止给氧,用氧过久要防止氧中毒。
2.4.3及时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以便输液维持和静脉给药。
篇10
赛前要严格、科学有针对性训练;不给运动员定指标,让其轻松上阵;制订准确的比赛方案,做到知己知彼,临阵不乱,树立良好的比赛动机,努力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
1.动机训练目标是行为决策的前提。首先要使运动员明确比赛任务和奋斗目标,激发运动员积极参加比赛的动机,动员整个机体,发挥出个人最大潜力,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增强比赛信心。
2.改善运动员心理品质。可较多运用注意集中训练和意志品质训练。意志品质训练就是在运动训练中有目的地使运动员去克服各种困难,培养队员自觉性,主动性,勇敢性,顽固性,果断性,自制力等各项品质,使运动员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促进技术掌握的心理训练。可采用念动训练和生物反馈训练。念动训练是运动员借助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动作表象来加深对技术动作的印象,以达到巩固和改进技术的目的,同时对稳定情绪和集中注意力也起到良好的作用。生物反馈训练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运动员机体的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来提高比赛的适应能力,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
4.提高比赛适应能力训练。一般选择模拟训练,可用接近比赛地实际情况进行实战练习,以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还可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 另外,在训练、学习、日常的生活中,队员本能地、恰当地利用时机,使身体方面的准备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如对设备、场地、人、目标及身体思想感觉的适应等。运动员必须适应不同场合,特别是在比赛中进入角色,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将全部身心投到训练和比赛中去。
二、做好运动员竞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竞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是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为顺利完成复杂而又艰巨的比赛任务,创造友谊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1.做好“暗示调节”。比赛中如果出现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这时运动员可以想象平时训练或过去某一比赛中创造最优成绩时的动作顺序的情景,以稳定一下情绪。也可以用“我很放松”等词语引导,通过暗示自己肌肉放松,调整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控制的精神性。
2.做好“呼吸调节”。由于比赛时运动员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时使其交感神经活动加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动作不协调,思维混乱等现象,这时如果采用慢节奏的深呼吸方法,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就会改善学生的情绪波动,促进神经系统迅速恢复平衡,使得呼吸平静而有节奏,这样可以起到稳定运动员情绪状态、缓和紧张的作用。
3.做好“注意调节”。在比赛时有意识地改变和调节运动员的注意指向,使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到具有积极情绪的事物上,这样可以调节运动员注意状态,有助于强化技术动作、体会各部分肌肉的运动感觉。诱导运动员注意观察动作的关键和重点细节。运动员利用间隙时间,默念动作要领,如:练习跳远技术时,要求运动员原地战栗或一边走动,注意里集中想象体会助跑节奏、踏跳摆动、挺身式或走不式空中技术动作要领和举腿落地技术要领等。
三、做好赛后的心理恢复训练
教练员不要因运动员偶尔几场比赛的失败就指责运动员,而应用微笑、鼓励方式来帮助他寻找失败的原因。一场比赛的结束,往往在运动员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影响,通过赛后调整采用一些心理调节手段以消除疲劳和各种不良心理状态,缓和比赛带来的压抑感,使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消除心理障碍,为下一次的比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改变赛后训练课的训练环境,安排在环境优美的公园、郊外、田野等各地活动,使运动员心理上有一种轻松感和新鲜感等等。
四、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消除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消极状态。训练过程中,要了解运动员的消极心理状况,帮助运动员查找原因,分析情况,采取措施提高认识,振奋精神,激励斗志。使其在临赛前达到最佳状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例如:有的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目标不明确,过分重视比赛名次和成绩,进而造成自己的心理压力,此时,教练要善于开导,帮助运动员科学地分析自己和比赛对手势力,从而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任务,减轻压力,保持自己良好的竞技状态和斗志。
2.训练过程中严格控制运动员的过分激动。有些运动员对情绪的体验过分强烈,过度兴奋,坐立不安,焦急烦躁,记忆减弱,并有生理上心跳加快,四肢肌肉颤抖等现象。这种过分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使运动员不能发挥应有水平。教练员应该帮助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自如的调节心理,使心理放松,情绪稳定,配合适宜的活动和按摩等措施。如想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想象听音乐看戏跳舞等。把注意力转移到能使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上。
3.消除运动员的盲目自信。运动员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不能够客观的看待事物,对即将来临的比赛困难估计不足,过分松懈注意力等,往往会导致比赛的失败。造成盲目自信心理原因,一般是运动员因动机水平过高,要求过急。为此,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动机训练时,帮助他们科学分析自己实力,确定正确而适度的目标。
总之,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注意加强对运动员的各种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使运动员达到更佳的竞技状态,有助于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的稳定发挥。
参考文献:
[1]马里舒克.运动心理诊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篇11
新闻媒体是党的“发言人”,党在一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新闻媒体向广大人民群众做宣传、解释、阐述,新闻媒体是党的风向标,代表党的声音,因此要求新闻从业者必须善于了解掌握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经济的总形势,应当遵照中央提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这六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修养,积极学习,保持新闻从业者特有的政治素质,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媒体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将党的这一重要方针和基本原则牢牢的贯彻下去。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时时提高警惕,即使是和平时期更要坚守原则,始终把握住新闻宣传的正确导向;坚定地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维护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为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建功立业,加强并完善自我,做一名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新闻工作者,绝不能辜负党的重托和期望。
二、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每一个人做事情的基本原则,是做人的基本要素,而面对工作的要求,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而往往在战争、灾难和重大变革中最能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心。央视记者顾玉龙和王晓昆,科索沃战争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战火中、废墟中发回了报道;《环球时报》记者吕岩松,在美国误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第一时间,用手机将新闻发回国内;纵使是危机重重战火纷飞,纵使是身陷囹圄危机四伏,他们都以强烈的责任心坚守自己的使命,完成自己的任务,向祖国母亲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还有像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卧底”记者,跟随警察抓捕犯罪嫌疑人的记者,为解救童工深入砖瓦窑场的记者,到艾滋病和非典病区采访的记者,到灾区采访抢险的记者等。正是这种对新闻事业的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让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发回许多具有非常意义的新闻报道,甚至不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都是新闻从业者的美德。
三、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是社会职业分工中的一种,也是整个社会众多职业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职业。新闻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新闻工作中用以调节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新闻职业道德和其他职业道德一样不具有法律那样的强制力,它是靠社会舆论监督和人们内心信念的自律发生作用的,任何人无法对新闻工作者实时监控,更多的他们的报道是直播之中,因此这种职业道德是新闻人内在自控能力的体现。新闻工作者作为国家舆论的发言人他的形象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他的舆论代表着国家的舆论,因而他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影响力,如果不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免不了犯错误,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从而损害新闻事业的声誉。这种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底线,不能逾越。
四、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和理论水平
新闻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包罗万象,它涵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层面,一个好的新闻从业者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智者,他也许不像做学问那样需要把一个问题科研几年,也不用像老师那样备课后在课堂上说教三分,但是新闻人一定要有广博的视野,要通晓三门五类,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在生活中发现新闻的素材,才可以用一个视角来展示新闻的原本,才能在五花八门的万象之中敏锐的触摸到新闻,才能用自己知识系统过滤出好的新闻题材。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广泛涉猎,扩大自己面对世界的广角,以更好地满足不断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尤其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高科技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既学有专长,又有通学的通用型人才。新闻工作者还要认真研究各方面的理论知识,要具备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形势和表面现象中认清事情的原质,学会冷静的分析和逻辑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意气用事的感性思维做出任何结论,成为专家型和权威的编辑和记者。
篇12
傅伯杰院士说过:“地理学使命: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要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一定要具备人地协调的观念,而这些问题往往是以区域为载体,所以必须具备区域认知的能力,要解决问题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去分析,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去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地理实践力的问题,因此,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一、区域认知的起点――区域位置
高考地理11个选择题,2个综合题,2个选做题――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高考试题的考察都是放在具体的区域里面进行考察。要学习对地理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都是放在具体的区域、具体的情景中进行考察和应用。区域定位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经纬网定位、区域轮廓定位、特殊地理事物定位等等。学生通过高中前两年的学习,对世界海陆分布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高三的地理复习中,我会每一周布置一个区域,跟学生一起通过经纬网和特殊地理事物一起来进行区域定位,让学生以周任务的形式下去熟悉,主要通过绘图,反复练习巩固熟悉。
学生记住了区域定位并不代表学生就理解了区域的位置。区域定位落实在高考的考点中就是描述、分析与评价地理位置(区位)。在高三区域地理复习中教会学生怎样理解区域的位置,认识区域位置从不同的尺度进行认识,要结合具体的案例找准分析的尺度:小比例尺的地图从大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着手进行分析,而大比例的地图不仅考虑大位置,还要从小处着手,必须和一些可观察得到的地表特征,诸如一列山脉、一行海岸、一条河流或一座城镇来对照分析。
二、区域认知的过程――区域特征分析,强调综合思维
把区域位置作为逻辑起点进行推理,抓住区域认知的基本线索:纬度位置――所处的热量带――自然环境特征、影响自然环境结构向不同的方向演化、呈现怎样的地带性规律;海陆位置、所处地形位置等――表现出怎样的区域差异、产生何种非地带性现象与特征。从上面这个框架思路入手,分析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及成因,首先找到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从区域气候类型的判读,主要从区域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确定(即气候类型分布的理想模式图),但是同样的区域位置,地形不一样导致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例如2016年全国卷乙卷37(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所以,区域特征的认知上往往应用区域对比的方法比较区域差异,而用来对比的区域往往在某些要素之间具有相似的特点。例如2016年全国甲卷的36题(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三、区域认知的过程――贯穿始终的人地协调观念
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即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首先人类要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而人类的不同发展方式、强度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后果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活动的方式也是有差别的。
区域发展的考点即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可以考察区域发展现状(措施、原因、意义)或者区域未来发展的方向,例如2016年全国甲卷36(2)表l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l。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从“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人类对环境的改变到最终回到恢复原貌就是回归人地协调的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进行追问“是不是恢复了弯曲河道和河道分汊就能够恢复到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生态状态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改变是不可逆的,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观念的理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区域认知的结果,加强地理实践应用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学以致用,是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体现,而这正是我们高考的要求,也是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把我们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同时也是区域认知的一个结果――学以致用。地理实践应用的高考考点包括区域认知的迁移应用;地理事物、现象对我们的启发以及开放性问题的解答。例如2016年全国乙卷36(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4分)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这一个题是一个高考试题,更是我们地理课堂学以致用永恒的主题,学区域、学知识的最终目的。
地理核心素养不是知识,但是依靠知识来积累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不是能力,但是可以转化为多样能力;让我们一点点,一天天积累,提升我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篇13
我们都知道,一个的自信程度与他的成功率是成正比。绝大多数中职生因为英语基础较差,严重缺乏学习英语的信心,有的学生甚至放弃学习英语。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在英语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找回失落的自信,重新扬起思想的风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适应时展的必要要求。
对于如何重塑中职生学习英语的自信我准备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重塑学生的自信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老师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地方,因此它就成为老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地方。下面就以第2单元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为例。
1.1课前准备。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应该熟悉教材。本单元的话题是职业,语法为一般现在时态、第三人称单数、冠词,学完之后能运用所学的内容交流信息,谈论自己想要的工作。根据这一主线,本节课就把Warming Up的第1部分和Speaking融合在一起讲。让学生乐于谈论这个话题,积极表达自己以后想从事的职业,进而正确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要想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就要先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让他们搜集自己所学过的职业单词,只有做到心中有数,对所要讲的内容熟悉,学生才不会茫然,才会因自己能听懂、能回答老师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有助增加学生的自信。
1.2课堂教学。新教学大纲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上课时先用卡片提问What does the man do· / What does the woman do· (What''s the man''s job· / What''s the woman''s job· )这个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然后把正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读这些单词。接下来用卡片玩"What''s missing· "这个活动主要抽中低等生,让他们一开始就树立"这节课的内容很简单,我能行"的信念。有了这些准备后问学生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为什么·这个问题对句型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我会让基础好的同学来回答,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关注,同时在口语中训练了冠词。接下来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由于我们现在还在职业中学学习,如果想将来从事该职业,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做·通过讨论结果是很明显的,这就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顺利过渡到对话的学习。在这部分,我先让同学们听语音、语调。然后让同学自主的起来朗读。班上有一位传阳同学,她因基础不好,但是她唱歌却唱得非常好,模仿力很强,于是我就有意识的利用她的优势来为同学们朗读课文,慢慢地在我的鼓励下,她觉得自己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肯定,在英语课上也就变的活跃起来,她的进步也在慢慢的改变周围的同学。在对对话的讲解上我主要采取The Ball的游戏方式,让同学们在玩中学习May I know your name· What do you do· I''m…, He /She is…,在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我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一个思想,那就是定一个适度的目标让同学们去攻克它,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信。
1.3课堂氛围的营造。我们都知道一堂课是否成功,课堂氛围是相当关键的。是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是想让学生昏昏欲睡,这取决与老师是否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幽默的语言,和谐的师生关系来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因此在刚开始上课时,学生们会听到一首英语歌,在教学过程中有直观的教学和根据学生对象的提问,这些设计这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我在活动The Ball中组织了一个生动的环节-在训练句型May I know your name· I''m…时,为适当增加难度,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进行了辨声游戏,以竞赛的方式,听音猜人。当有人捏着鼻子、卡着喉咙、变着声调说自己的名字时,我让大家猜这是谁,顺利的过渡到第三人称单数的训练He /She is…,这样做,更添了趣味性,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争着抢着表达,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重塑学生的自信。
1.4教学评价。评价是一门艺术,是有效课堂教学中一项得力的措施。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向上的热情,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同时也把学生的上课情况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所以评价就应该是双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过失、用语要准确得体、表扬要及时、形式也要多样化,比如友好的表情、不同的语调、小小的奖品……,都能让学生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他们就会觉得愉快,会非常主动积极的学习,这样他们的自信自然就会得到增强。
2.课外重塑学生的自信
2.1老师的人格魅力。老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他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学生,给予学生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因此在上课之余,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让他们觉得老师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继而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