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生教学实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生教学实践

篇1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阅读学法的指导,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阅读方法指导,使他们不仅在教师的指导下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讲授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一些阅读训练,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在读中求知、感悟。

三、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不管学习什么知识,沟通与交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这种沟通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甚至也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比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们在同一个年龄段,有着接近的审美情调与欣赏能力,所以可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将班里的同学进行分组,让各个组去搜集和整理他们认为优秀的篇章和读物。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要充分关注学生对每篇文章阅读后的感觉,及时纠正学生理解的偏差,适时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才能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通过朗读,能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我还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语文语感,也使他们初步体会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我要求学生背诵,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出口成章的境界。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2

例如:教学六年级“圆锥体体积”时,教师一走进教室就把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逼真的动作、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温暖体贴的话语献给学生,这样就营造一种师生心理相容、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后提出问题:“圆锥的体积真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吗?”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分析、讨论完成。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给每一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有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有的不是等底等高)。让学生用圆锥装沙,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看看需要倒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等底等高的情况,有的学生装沙时不够严密,学生意见不一,通过反复试验后感知到:“圆锥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产生疑惑,我让他们继续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经过再一次实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由于“等底等高”或实验不够细心引起的变化。为了让学生记住结论,我及时设计两道习题进行检测、巩固,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①一个圆锥体积是10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②有一个圆柱和圆锥,它们的底面直径相等,高也相等。圆柱体积是63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练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总结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这种师生互动、实验操作等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传授数学知识时要尽量做到数学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教学内容中注入生活内容,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时,我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我们从车站坐车去厦门旅游,车上的乘客人数会出现变化吗?”学生在教师生活化问题的激发下,有的说:“客车经常停停走走,车上的旅客有的上车,有的下车,人数有时增加,有时减少。”有的说:“我乘出租车只有下车的,没有上车的,到达厦门时人数变少了。”有的说:“我曾经做的士去厦门,司机一路招呼路人,到达时人数增多了。”此时我出示课件,课件播放着一辆客车正在公路上行驶,车上有21个旅客,到了一个乡镇,下去了5个旅客,路旁有3个旅客正拿着行李上车。我及时提问:“车上现在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老师适时给予点拨,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中掌握计算方法。这种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从而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不断运用新颖的、富有变化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单从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解决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兴趣。当教学“学校养了7只黑兔,12只白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的例题时,首先引导学生读题,说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学生边说,我边在黑板上贴12只白兔和7只黑兔图;然后提问学生“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是什么意思(白兔与黑兔同样多的数目外还有几只)”,老师动手演示,把白兔和黑兔一只一只对着,中间用虚线连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白兔和黑兔对着有7只,是同样多的部分,还有5只没有对着,这5只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最后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能很快地列式和计算出结果。这样,学生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顺利。这样做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2.动手操作,发展学习兴趣。

篇3

一、创设英语氛围,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1.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是教室,因此笔者布置教室,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例如将教室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英语展示栏、英语宣传栏、英语黑板报、英语角等。在英语展示栏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教室内的物品标上英语,如学生看到门时结合单词“door”,便可以将英语脱口而出。在宣传栏内贴上英语卡片和英语名人警句等。黑板报板块是学生猜谜、单词想像画等的阵地。英语角是学生游戏、猜谜、小笑话、小故事的乐园。长此以往,将有限的教室资源进行不断地挖掘,激发学生不断参与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

2.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

笔者将深厚的学习氛围由教室引向校园,有效运用学校的教学长廊、校园广播站等等。在教学长廊中开设英语板块,张贴学生的英语小作文、英语小报,组织学生观看朗读;在校园广播站中播放学生演唱的英语儿歌,表演的经典故事和课文片段;在校园内,师生见面用英语问好,长此以往,当学生看到老师或同学的时候能够主动地用英语进行问候。

二、运用“信息差”,丰富学生口语表达的素材

信息差是指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如果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另一个人不知道,那么他们两人之间便存在“信息差”。笔者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通过感知、实践、体验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合理的运用“信息差”,丰富学生口语表达的素材,让学生产生开口说英语的动机,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1.运用图画信息差。

笔者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运用学生喜爱的图画制造一定的信息差,从而结合图画信息差进行口语交流。比如在学习句型:Hes got a / an... Shes got a / an...时,笔者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合作画一个人物,然后学生用Hes got a / an... Shes got a / an...描述所绘人物。之后每人用简笔画画一个人物,小组内成员交换表达。

2.运用表格信息差。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设计相应的表格,从而制造表格信息差。如: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8 At the weekends partA》时,笔者是这样设计表格如下:

Name

Weekend activities (周末活动)

oftensometimes

Mikegoesclimbinglistens to musicgoes to the cinema

Wang Bingsurfs the Internetgoes swimmingplays basketball

Helenwatches TVdoeshousework

Yang Linggoes to the parkcleans the rooms washes the clothesSu Hai and

Su Yangwatchcartoonscatchbutterflies

笔者出示表格,之后根据表格上的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如下:

T: How does Mike spend his weekends?

S: He often goes climbing, Sometimes he listens to music or goes to the cinema.

T: How does Wang Bing spend his weekends?

S: He often surfs the Internet, Sometimes he goes swimming or plays basketball.

T: I think he likes sports, yes?

S: Yes, he does.

师生示范之后,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进行短文口语表达。

利用表格信息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还可以将简单的对话交流改编成短文口语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

1.分角色扮演。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人物角色扮演,还可以根据文本话题进行创编话题表演。例如:牛津小学英语《5BUnit 2 A telephone call》对话部分,笔者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场景进行分角色对话表演,在学生熟练表达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打电话的真实情景进行创编,学生的积极性高,创编内容真实而有意义,口语表达也得到了提高。

篇4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而数学应用题的数量往往呈现出一种相对关系,搞清这种对立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例如:钻井队钻一眼深井,3天钻了27米,照这样的速度,12天可以钻多少米?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数量间的对应关系:3天――27米,12天――?米。在从对应关系中可以得出两条解题思路:(1)先求出1天钻多少米,即可求出12天钻多少米(27÷3×12=108米);(2)从同类量的倍数关系中求解,在工作效率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求出时间的倍数,再求3天钻27米的几倍是多少,即27×(12÷3)=108米。这样既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实践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数学活动中,更加完善自身的数学素质。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规律

探究、交流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帮助学生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掌握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理解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三 深化应用,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这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步骤,会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并不是最终教学目的,而是通过所学有代表性的应用题达到使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加强数学题中关键字词句的归纳与理解。笔者从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发现,数学问题中有很多常用字、词、句学生很难理解。尤其在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上还没有学习这些字词句的时候,数学题中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这些字词句在数学学习中、课本上、自主学数学上、测试卷中会反复出现。笔者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常见字词句的认识和理解,增加学生识字量,克服学生因不识字而造成读题难的问题。

1.仔细审定问题情境,合作交流寻求解题策略

解答练习题时要求学生首先要读题、审题,弄清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数量关系。没有理解题意时要反复去读题,把题中信息和问题相连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低年级数学问题中都是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题目上做记号,指导他们把题目上的信息、关键词圈出来,使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题目上的信息和关键词圈出来,学生自然回答求总数用加法。例:女生38人,男生24人,求一共多少人?女生人数+男生人数=总人数,算式自然就列对了。

2.呈现多样化的练习,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检验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二是数学能力和利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复杂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练习中,练习的安排应该是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到灵活,呈现方式多样化,体现层次性。对于小学阶段有现实背景的应用性问题比较多。教师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把一个个实际问题转换成为数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

篇5

实践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认知能力不强,使得小学生难以对数学这门较抽象的知识予以理解。而通过小学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将数学通过生活案例或生活情境呈现,促使数学教学以小学生理解和认知的程度展开,有利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利用了数学知识,这使得生活与数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涵盖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来教授小学生数学知识,可以使数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消除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畏惧感和不理解,促使小学生逐步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提高小学生知识水平。例如在进行表内除法课程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将小学生分为四组,分给每组一定数量的饼干,让每组组长根据自己小组成员数公平、合理地分配饼干,如若不能平均分配,让每组成员讨论公平分配饼干的方法。此种情况下,小学生容易在分配饼干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表内除法知识,促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数学知识。所以,基于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二、基于实际生活,制定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让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解答数学习题是验证小学生是否掌握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积极投入到数学问题解答中,数学教师应当从实际生活出发,合理设置生活化的数学问题,降低数学问题逻辑性的同时,增加数学问题的趣味性、理解性,促使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地参与数学问题的解答,为逐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创造条件。例如,在检测小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圆知识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小猪推圆形车轮与小熊推方形车轮比赛的动漫。在小学生观看完动漫之后,教师让小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猪推圆形车轮比较快?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是圆的?因为多媒体视频中动漫的播放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生活化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小学生在学习兴趣引导下,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再次回顾和学习圆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实际生活,提出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同样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性兴趣,愉悦且轻松地学习和温习数学知识。

三、基于实际生活,在教学中还原生活原型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中,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了能够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还原生活原型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的表现,此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呈现,可以营造轻松、自由、无压力的教学氛围,促使小学生很快地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轻松、自由、愉悦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这对于提升小学生数学知识水平有很大帮助。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还原生活原型呢?首先,数学教师应当从小学生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生活环境中,发现和收集存在的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将其记录。其次,教师应当对所收集的生活原型进行分析,了解生活原型中数学知识呈现的方式、呈现的手段等。再次,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及生活原型,制定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还原生活原型,让小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中。最后,正确引导小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按照生活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授,促使小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还原生活原型,引出数学知识,教授小学生数学知识,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篇6

一、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往我们无论如何利用设计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一目的时,感觉学习的面都很窄,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任何能力的提高,收到的是高时间量的付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听了许多节语文课都是这种感觉。如果让语文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那么收到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在愉快中学习是学生的天性。过去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学生都不太喜欢,因为它毕竟是在剖析文章,是理性的解读。但如果是语文活动就会有所不同,我想这样的活动学生一定都乐于参与。既然参与了,那么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第三,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对文章的品评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要是设计问题就必然让我们的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品评文章,完成活动要求。教师对于设计语文活动的把握一定会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要灵活机动得多,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

二、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

第一,结合学生学习爱好,开展兴趣活动。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具有强烈的兴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教师要统筹均衡推进教学活动,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此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开展课外兴趣活动等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如针对学生对朗读兴趣浓厚的特点,本人在教学之余开展了朗读训练小组活动,将班级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集中起来,给予针对性指导,并吸纳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结合内容理解需求,开展主题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仅靠课堂教学的时间,在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与组织环节,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空间来实施整个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创设浓厚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内容后,为了深化教学成效,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笔者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学”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与父母、朋友、同学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寻找感恩的闪光点,在班级主题活动中进行交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

第三,结合作文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活动。小学生大多对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着畏难情绪,作文教学成效低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模式陈旧的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生活感知体会少,缺乏足够的作文写作素材。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写作,生搬硬套文章内容,虚构生活事实,这样的途径写出来的文章,严重缺乏真情实感。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在实践活动之中积累写作素材,增强真情实感。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参加小记者报社与学校记者站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采访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圈子,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采访活动。通过这样的丰富活动,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真情实感。

篇7

一、认真备课,将生活化的素材导入课堂

小学生教材设计较为多样性,充满童趣,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城市化倾向:传递数学知识的地点选择上往往出现动物园、银行、超市等具有城市标志的地方;涉及电梯、斑马线、公交车等农村不具备的事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引用生活化素材时不妨采取一些贴近农村生活的实例,对素材进一步加工,重新向学生解释说明教材知识,使其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比如,在负数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见识到负数,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那么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知识生活化,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知识运用开始进行负数知识的导入,提出问题。例如,小明在小卖部要买1块钱的橡皮,但是身上没那么多钱,就向小芳借了1块钱,这时候小明就欠了小芳1块钱,这个欠的,不够的就用负数表示。通过这个生活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明白负数是什么,对负数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随后再引入比较难的数学知识,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运用。

二、生活化数学例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例题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然而,教材的例题内容却不能与时俱进,而且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教材内容中比比皆是“黑兔白兔”“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诸如此类的经典例题,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轨,学生学起来当然感到乏味单调,不能对数学产生积极正面的情感。鉴于此,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就可以在设计例题时,做到例题设计的生活化,即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中提炼数学素材,将其运用到数学例题的设计中,如此,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研讨,学生也能由此巩固和强化所学的数学知识,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百分数”的教学设计中,“向阳客车厂原计划生产客车5000辆,实际生产5500辆。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这种百分数应用题对学生来说很陌生。我们可以设计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应用题案例,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将购物理念应用到百分比应用题的设计中,为学生创设购物环境,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播放出来,课件上播放“好消息,本店商品一律八折出售”的信息,提出问题:“老奶奶花了100元买了件外套,请你帮姥姥算一算,这件外套原价是多少元?”待学生解决后,再提问:“一家店满100减15,而另一家9折优惠,请你们帮这位老奶奶想一想哪家店更便宜?”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活跃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数学的价值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数学知识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缺乏生活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陷入泥沼。数学是体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工具,要体现数学的价值就必须注重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并运用于生活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实践环节: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测量工具,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新建的花坛,告诉他们:“学校时冈诨ㄌ车乃闹芎蜕厦嫫躺洗勺,并将花坛的里面填满土,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计算一下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多少方土,大家愿意吗?”来到校园里一听老师说要帮学校的忙,学生肯定会很乐意,积极性高涨。这样设计例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做例题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为学生寻找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践中探索发现,举一反三,全面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做到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篇8

图像能使人更直观地感受到它所代表的意境,它能将歌曲的内容和意境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正好也是小学生所易于接受的,形象化的音乐场景构造,可以让小学生能更迅速地认识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点、启发、描述,并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便可以更进一步让学生投入教学情境。比如,在进行《大鹿》这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通过简单的图像描述这首歌的意境,或是课前准备时准备好一幅与这首歌场景、意境相一致的图画,让学生体会揣摩画中事物的心情、思想等,学生经过不断思考揣摩画中的意境,进而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掌握了歌曲所包含的情绪和深意。这样有利于更快地学习,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音乐作品还可以通过模拟来实现,可以借助音响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直接刺激人们的大脑,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如借助多媒体和VCD进行教学,可以感染学生的视觉效果,感受音乐的动听。以《小青蛙》为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置在一个美丽的夜晚,小青蛙在荷叶上跳跃着捉虫子、玩耍的场景等,并结合变幻音乐旋律的课堂教学环境,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能更快地融入音乐中,进而进行音乐教学。

篇9

一、转变教师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这个理念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得不到实践和体现。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并且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生活,特别是关注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重视理论教学,认为只要讲得多,学生就能会的多,掌握得好,因此,数学课堂重理论知识传授,知识性的讲解是主要的授课方式。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观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老师在平时要关注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现象,找到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数学时结合生活实际,也就是把实际生活引入数学课堂。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虽然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应用能力却很差,学习了知识却不会应用,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不光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小学生要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这就需要用到钟表,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了与钟表的相关知识,学生就能利用钟表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自然会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

二、营造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和陈旧,因此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不再以教师的讲为中心,而是把实际生活引入课堂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习数学公式、概念等知识。这样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更好地学习数学。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模拟一个超市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结算商品的过程中学习加减法的知识。类似这样的生活化情景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与直接传授理论知识相比,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并且有机会去巩固这部分知识,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应用到生活化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是如此接近。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用实际生活的例子营造情景,使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和生动。例如教材中的例题有些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不相关的,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抽象知识的时候,通过例题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转换,在教授这部分知识可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例题进行讲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例如在学习速度与时间的知识时,如果例题中以光或者闪电作为例子,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可能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此时教师可以用学生上学时所用的时间、走过的路程来讲解这部分知识,这样在生活情景之下的例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愿意去学习并且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三、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只是学生不懂得观察,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固守课堂,而是要让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在平时的生活中以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相关的环节,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和交流,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生活中的数学”这个模块,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或者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者自己的感想等等,学生有了表达的机会就会提高观察的欲望,继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10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曾有一段相声讲的是有一人与另一人打赌说自己生活中根本就应用不到数学,朋友向其提问,他都以文字作答,但最后仍是无法避免的应用数字来回答,这证明这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在教学中要如何将数学与生活相连接呢?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更好的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学习小学加减法中,可以创设情境:周六周日的时候,同学们和爸爸妈妈去游乐场玩耍,游乐场有3个小朋友在排队买冰淇淋,现在又来了2个小朋友要买冰淇淋,现在总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排队买冰淇淋呢?有一个小朋友突然不想吃冰淇淋了,她去玩过山车了,那现在总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排队买冰淇淋呢?

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背景材料中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实际生活的内容。

(二)课堂演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应注意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数学是一门略显抽象思维的学科,要使学生能更直观的观察到数学。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上台表演生活中的数学场景,如:有1个小朋友喜欢紫色,2个小朋友喜欢粉色,3个小朋友喜欢蓝色,总共有几个小朋友喜欢紫、粉、蓝这三种颜色呢?教师可采取课堂演习的方法来教学,分别让一个小朋友拿着紫色的纸,两个小朋友拿著粉色的纸,三个小朋友拿着蓝色的纸,然后让这些孩子们站在讲台上,让下面的学生更直观的来思考问题,查出共有多少孩子喜欢紫、粉、蓝这三种颜色,从而引出加法:1+2+3=6.

这种课堂演习法既能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达到教学及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又能更加有效直观的教学,使数学这种抽象思维的学科变得浅显易懂。由于数学本就需要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也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多思考多动脑。

二、解决生活问题,证明数学的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涉及到数学,如:学校到家的距离,操场的面积,教室需要匹配的桌椅数量等都与数学直接相关,每个学生都有愿意展现自我的天性,如果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就能使他们对这门学科更感兴趣。

如:在学习平面几何或者乘法时可让学生设想一下家中的客厅要铺地砖,但不知客厅面积,在已知客厅是一长为6米宽为8米的长方形的前提下,请同学帮家长算出客厅面积。

这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当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扮演一些生活中与数学息息相关的职业角色,如营业员、银行职员、装修工人、房屋设计师等职业。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安排生活。

如:学习了除法后让学生扮演班长的角色分发糖果,每人可以分到多少糖果;学习了乘法后让学生扮演装修工人解决面积问题。这样学生在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与计算的时候,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操作能力,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使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

四、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是一本古书,读懂它则其乐无穷,读不懂则枯燥乏味。

既然要帮助学生去读懂书,那自然要让他们对这本书的内容先产生兴趣。

(一)游戏数学。

小学生的游戏很单纯,丢手绢、过家家等,这些都可以用数学来玩。

如过家家,可在自习课或者课余时间与学生做游戏,在游戏中扮演父母等角色,让学生扮演孩子,模仿学生放学回到家后父母让其去买商品,可让另一学生扮演商店老板角色,或者让学生去菜市场买菜,让其他人扮演菜贩,规定每斤菜的价格,实际演习,与学生在一起既减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能更好的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并可以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以后带孩子去商场买菜时让孩子多动脑运算价钱,锻炼孩子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其数学思维,达到数学与生活相通的目的。

可带领学生玩“敲七”的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圈坐在一起,大家从一开始数数,当数到七的时候就拍手不说七,以此类推,十七、二十七……以及七的倍数十四、二十一等都要拍手不可以说话,输的人惩罚其表演节目。这样可在游戏中巩固学生的乘法口诀,也可锻炼学生反应能力。

(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是通过大量的计算,反复的锻炼才能确保其准确性。但如若整日让学生做题不仅会减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还会适得其反使其厌学。

这是在教学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既要确保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又要使其喜欢数学,这就要教师多花费心思在学生身上了,多找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然后与数学相联系。

如:学校组织学生大扫除,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各个班级的清扫面积,让学生分配扫除任务;若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可告诉学生每台车可坐多少人,根据学校实际学生数量来计算学校需要租用多少辆车。

尽量多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把能想到的遇到的数学方面的知识都应用到教学中,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就是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儿童化,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讲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把数学生活化并不难,而在教学实践中也不难发现,这种把数学生活化的讲解方法能更加的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文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6):48.

篇11

一、充分利用新课改环境,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显然不再适用于教学发展的需求,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首先就必须要想办法创新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开展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

比如,小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多提问,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如,在学习《松鼠》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让他们回忆自己在电视或者是生活中所见到的松鼠是什么样子的,具有哪些特征,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必然会更加深刻。以上所说的是,小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一些优点,但是在他们身上也有一些缺点,例如自制力差,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以保证学生的学习。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情感培养作为重要部分

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紧密相连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在语文课文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学习《礼物》的时候,学生能够感受到亲情的魅力,在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浓烈的爱国之情……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将情感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还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的身边,有没有一个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教师可以以这个话题开展一次语文口语交流主题活动,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特殊经历。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而且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总体来说,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加探索,寻求更多的让学生产生正确的情感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认知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并终将为生活服务。通过小学语文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文章所描绘的故事,都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历过的,而且在生活中的较多地方都有运用到语文知识。

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也应学会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丰富学生的认知,加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进行写作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发现、生活经历、所见所闻等转变成文字,记录下来。这样的写作材料来源于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写作教学也能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资源,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些技术的运用,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例如,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可以集图片、声音和文字于一体,类似于小学生在平时所看到的动画片。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得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很大的帮助,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年龄小,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汉字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他们的识字乐趣很快就会被消磨殆尽。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将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将汉字教学制作成趣味盎然的踊,选择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给学生以听觉和视觉上的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更加强烈,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总之,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学会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2

一、正确理解“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今天我们来谈论生活化的问题,就是在讨论数学教学沿着生活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与生活内容的相关性。

1.在教学目标的方向性上理解生活化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领会技能,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联系与其他学科相关的问题,增强数学的运用意识。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用亲身经验去感受知识,用直接经验去扩大认知范围的时期。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学习对象,找到学习方法,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进而将知识的应用方式迁移到情感、理性、性格等多方面的领域,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才算真正实现。

2.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我们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问题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的实际情况来说明:

本班共45人,男生15人,女生30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自由设置题目,比如,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班级人数占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视角就迁移到生活当中,想要认识到这些内容,就必须要亲自去对这些数字进行调查。这样,学生就在学习中将知识与生活进行整合,我们的教学内容才真正生活化了。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方法

从方法来看,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用启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有关的知识规律。而我们要知道的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因此,教师不应把学习的场景固定在课堂中,在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之外,学生的学习也能够继续。

1.教师学会运用生活化语言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曾经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同一个课堂中,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因此,想让教师充分地运用生活化教学,就必须会用生活化的语言。

教师首先要会用生活化的语言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和定理描绘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够轻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接受并学会。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尽量通俗易懂。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在这样的有趣的口号中,学生很容易就分清了不同的数学符号的意思,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记得知道的具体用法,只要回忆一下自己背诵过的顺口溜,就能把细节全都想起来。

2.数学教学的游戏化

做游戏,能够有效地调友生动手、表达、思考以及多个感官进行配合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游戏也是人类最早的分工方式之一,让学生通过课堂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其实就是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当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到相关的知识时,学生就能凭自己经验去解决。

比如,在学会了百位以内加减法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中拿来一副扑克牌,让学生每人拿一张扑克牌,随机出牌,黑色就是相减,红色就是相加,让学生在自己出牌之后迅速说出得数,这样在游戏中就训练了学生快速动脑的能力,也练习了课堂中学习过的知识。

教师不仅要将生活化的教学体现在课堂中,在课后的作业中,也要让学习保持这种学习方法。比如,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家楼下的空地,通过计算空地的长和宽,来计算空地可以停几辆小轿车、几辆大卡车。这些内容可以在家长的辅助下完成,教师要让学生将这种学习方法真正带入生活中。

综上所述,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让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学生的学习完全可以建立在非常具体实用的场景中,只要教师肯努力教研,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是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

篇13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设情境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恰当的情境创设下,学生的思维与情绪都会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这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就先出示了日历册、挂历和年历卡,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事物,他们都十分积极地与我互动。然后我让学生都说一说他们的生日都是什么时候,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踊跃回答,使得课堂中的氛围浓厚而热烈。接下来,我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都十分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使得课堂教学开展得十分顺利,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鼓励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贪玩好胜是小学生的共性特点,教师如果让小学生自己去探讨一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很难真正深入地去思考,并且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他们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答出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不断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首先,我为学生小组分发了一些图形卡片,并让学生在这些卡片中选出长方形与正方形,让学生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图形特征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我再让学生讨论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各自的特征,并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刚开始交流讨论时,有些学生不知道应该从哪个方向思考,有的学生就说出了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特点,其他学生便也受到了启发,从边、角出发,从而在不断的思考与交流中,学生对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了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这样的交流与讨论,学生也都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三、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疑问探究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思考与学习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进行高效学习,教师就要积极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得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我就先为学生在黑板上出示了几道计算题:8.45+6.23=?4.36+6.5=?12.53-5.47=?9.45-2.3=?让学生在观察这些计算题的基础上说一说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式。有的学生就按照个位对齐的方式计算这些题目,在我为学生揭示了正确答案后,大部分学生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在检查自己的计算步骤,却怎么也没有发现哪里出错了。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便让学生看书,找到自己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学生才发现应该要将小数点对齐计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也提高了学生对小数点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

四、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为学生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对于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小学生来说,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的抽象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我便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些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一些硬纸制作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纸盒,并在纸盒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这次活动,有些学生制作出了长方体的笔筒,有的学生制作出了正方体的粉笔盒。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增强,也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意义,从而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也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保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新课标下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设计出恰当的教学形式与环节,从而让学生收获数学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进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