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课堂活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秋节课堂活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秋节课堂活动

篇1

3.调动各种感官,回忆、交流自己和家人及亲朋好友过中秋的情景,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资源利用

1.学生:

A.向长辈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并从日历上去翻阅这个日子,找到中秋节这一天;回忆去年和家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了解各地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

B.背一背关于月亮的古诗。

2.教师:

A.课件;

B.心愿卡、球、手鼓、小镜子、手电筒;

C.布置教室,悬挂小灯笼。

三、教学过程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仔细听歌中唱的是什么节日?

生:中秋节。

师:(点击:中秋节)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中秋节还有哪些名字?

生: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师:你知道这么叫的原因吗?

师:同学们,去年的中秋节你们是怎么过的?

生:我和爸爸妈妈去乡下看爷爷奶奶,我们包饺子,做圆子,还吃月饼。

生:爸爸妈妈带我到东洲公园赏月。

生:我们一家人到文化馆猜灯谜。

师:月圆人圆,和父母家人一起过节确实令人高兴。今天老师把这一轮中秋的圆月请到了课堂上,我们全班来过一次集体的中秋节,好不好?(补充课题)

师:说到中秋节,我们就会想到月饼。瞧,善解人意的嫦娥姐姐就给我们送来四个大月饼,(点击:嫦娥)每个月饼后面还藏着秘密呢!谁想第一个揭开月饼后面的秘密?

生:(点击秘密一: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

师:(点击图片)吃月饼、赏明月、挂灯笼、猜灯谜是中秋节里最普遍的习俗。就说这月饼吧,小小的月饼里就有大大的学问。你知道月饼是怎么来的吗?

生:工人把面粉柔软,加入各种各样的馅料,再烘烤,就变成月饼了。

师:你吃过哪些品种的月饼?(师运用图片相机补充资料)

生:我吃过豆沙月饼、火腿月饼和冬荟月饼。

生:我吃过又香又咸的蛋黄月饼。

生:有一种飘着茶香,叫绿茶月饼,很特别。

生:元祖月饼中的雪月饼最诱人,薄薄的透明的皮儿里是甜甜的冰淇淋,实在太好吃了。

师:一个圆圆的月饼就是一份圆圆的祝福,也体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其实我国各地各族都过中秋节,中秋活动可丰富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点击:一组各地过中秋的图片)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闹月”、“追月”、“行月”、“跳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的祖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同一个节日就有不同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生:(点击秘密二:你知道关于月亮的故事吗?)

生:(讲《月亮姐姐做衣裳》)

师:是呀,月亮有时弯弯,有时圆圆,经常变化。瞧,这是老师记录下的去年农历八月份月亮的变化,(点击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月亮先弯弯的,像眉毛。渐渐地,“眉毛”变粗,越来越粗,变成半圆,

再大一点,大一点,直到变得圆圆的。后来,月亮又渐渐变小,最后又变成眉毛了。

师:月亮的不同变化还有好听的名字呢!(介绍“上弦月”、“下弦月”等名称。)

生:(点击秘密三:你会背一首关于月亮的诗词吗?)

(很多人举手)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名字就叫“击鼓传球”。怎么个玩法呢?鼓声响起,球迅速在同学间横向传递,鼓声一停,球在谁手中,谁就获得一次朗诵月亮古诗的机会。谁愿意上台当鼓手?

(进行游戏。学生随机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

师:是啊,皎洁的月光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那月亮真会发光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小镜子,想象一下,假如这里一片漆黑,小镜子会发光吗?现在我用手电筒照一照小镜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镜子一开始是没有光的。老师用手电筒照小镜子的时候,小镜子闪闪发光。

师:这小镜子就代表月亮,手电筒好比太阳。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当太阳照射到月亮上时,月亮就反射太阳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月光。

生:(点击秘密四:猜灯谜)

生: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一个民间习俗,每年它都吸引许多人参加。(师摘下一个小灯笼,示范展开灯谜纸)今天让我们小组合作,也来猜一猜吧!你们是第几组的就猜哪一条灯谜,看哪组同学脑筋转得快。猜对的可以摘下谜语纸条回座位。(放音乐,小组下台活动,猜中的可以把谜面摘下来回座位。)

小组汇报成果(猜对的奖励各种不同的月亮造型)

师:看,猜灯谜的确很有意思,它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还能增加节日的气氛,难怪它能成为中秋节的保留节目呢!

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有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组圆月图,放音乐)瞧,天上的月亮照着你,照着我,在这月光如水的中秋夜,你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什么?

生:在这如水的月光里,我想起了在北京工作的爸爸,我想对爸爸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我们共同拥有一轮圆月。

生:在静悄悄的月夜,我想起了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伙伴们,你们有月饼吃吗?在中秋团圆之夜,也许你们没有丰盛的晚餐;也许你们没有香甜的月饼;也许你们不能在漂亮的大厅里猜灯谜……但是,你们有坚强的性格,有打不垮的意志,还有千千万万为你们祝福的同胞。遥祝你们中秋快乐!

生:我刚刚从上海转来。中秋之夜,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和我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我深深地为他们祝福,祝他们合家团圆,永远幸福。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传递你对他的思念呢?

生:我想打电话。

生:我可以上网发邮件。

生:我想写信。

……

师:电话诉衷情,鸿雁传心声,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表达了你的思念之情。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准备了漂亮的心愿卡,这样吧,把你们最想对亲人朋友说的话写在心愿卡上(播放音乐)。

生:亲爱的外公,今夜的月儿是如此美丽。月亮高高挂在空中,像一个大银盘。我坐在如水的月光里,不禁想起了您。您常年不在家。我和爸爸妈妈是多么想念您啊!多么希望您能回家和我们一起吃团圆饭。

生:在这皎洁的月光里,我最思念的就是爷爷。爷爷呀,我有好多好多话要对您说。您一直在外地辛勤工作,平时很少有时间回来团圆。我真的好想您。爷爷,我真希望您早点退休。我每天晚上能偎依在您的怀里,在月光下听您讲故事。

……

师:中秋节,团圆节,可是有很多叔叔阿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让我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他们。(点击课件)

师:看着这感人的一幕幕,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交警叔叔,你们真是太辛苦了。在大家团圆的时刻,你们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维持交通秩序。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交通状况一定不理想,我代表少先队员向你们敬礼!

生: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你们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坚持工作,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我们从心底里感谢你。

生:医生们,你们好!你们节日里坚守岗位,为患者服务。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患者就麻烦了。谢谢你们!

师:是呀,千言万语早已汇成一句话――

生:(齐说)叔叔阿姨,你们幸苦了!

师: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提前过了一个中秋节,一起赏月、讲故事、背古诗、猜灯谜,还了解了祖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过得可真有意义。最后,老师祝愿我们的每个家庭都能――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课以后,别忘了把这张心愿卡带上我们的祝福送给那个你最思念的人。

四、教学反思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种各样的传统佳节以她们动人的传说故事、丰富的民俗习惯,成为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今,这颗明珠的光芒日益被各种各样的洋人节所掩盖,而被人们渐渐淡忘。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二单元就专门设计了《中秋与重阳》这样的课。这两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两个传统节日。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了解习俗中的科学道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节日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同时懂得要尊老敬长。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将本该在一课中的两个节日分开来,作为独立的两个课时。并在两节课前分别开展“家乡的中秋节”和“家乡的重阳节”的小采访活动,收集当地有关的各种喜庆活动,了解市场的供应情况,组织学生通过书籍、杂志、画报、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有关“月亮的传说”、“月饼的传说”、“月球的小知识”等信息和资料,组织慰问、“请爷爷奶奶进课堂”等活动。并在课前组织学生布置好教室,营造节日的气氛。

通过《中秋佳节话中秋》这一课的教学,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课堂要吸引学生,必须充满活力;课堂要充满活力,就应该活用资源,综合开发,让课程和生活走得更近。而新课程实验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挖掘与运用。那么,如何让“品德”真正走进“生活”?我通过不断的尝试,得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

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课堂模式已不再存在,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听故事、猜灯谜、写心愿卡,打破了课堂里单一、呆板的师生相对立的空间关系,使师生双向互动,彼此融合,课堂充满活力,并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情感体验,觉得学的知识多,朋友多,快乐多。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新课程中活动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二)再现真实的教学情景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因此,品德课应该创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如本课中七嘴八舌话中秋、你言我语讲传说、感恩知报诉真情、诵读吟背颂月亮及辨辨做做识月球等活动,就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而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让孩子们说一说、写一写、比一比、唱一唱、做一做等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通过《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不仅学生有所收获,作为老师的我也有很多收获,相信这样一节课后,孩子能真正理解“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情感。我也理解了“月圆人团圆”的真谛。

五、教学评价

篇2

英语教学应该首先关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尽量使学生多听英语,多阅读英语。为此,我们进行了初中英语语感教学的尝试,在教学当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一、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

l、备课精心、充分

课上需要的书面材料、图片、卡片、幻灯片等,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口语练习当中可能遇到的词汇、句型也要充分准备。尽量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丰富的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无话可说的状态。同时还可丰富学生的口语表达。

2、创造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造英语学科的特殊吸引力。要增强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接触英语的机会。如一些简单问题的快速抢答,学生可以按座位分成几个小组,由每组的第一个同学提出问题,第二个同学作答,然后第二个同学提问,第三个同学作答。依此类推,哪―个小组先问答完毕即为优胜组。对优胜组的学生以及在竞赛中表现好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逐步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课堂教学多样化,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采用轻松、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的目的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对我国教师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英语口语课应上成表演课、聊天课、辩论课、采访课等。在这些非正式的氛围中,学生练习口语才没有压力,学生参与口语活动才有积极性。如Mid-Autumn Day在这一单元中,我并没有让学生按部就班一课一课去学。在第一节课上,经过了每人的Free Talk以后,我在黑板上写了个汉语拼音zhongqiujie留下悬念。然后问学生“What,s this?"学生们开始观察这个拼音,有的在想如何拼读,有的已念出怪腔怪调的中秋节。在笑声中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中秋节。这时学生已是兴趣高昂,再趁热打铁告诉学生.“We can call it Mid.AutumnDay。同时板书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主题。要求学生用英语谈论中秋节。因为中秋节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学生的谈论并不困难。紧接着再问学生:中秋节到了,能否邀请我去你家做三块月饼,分别拿在手中并告诉学生:This moon-cake is very nice: This one is nicer. This one is the nicest.引出比较和最高级。这一节课,学生的热情很高,谈论积极踊跃,话题几乎覆盖了后几课所有的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每一课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重视其他形式的辅助教学

l、游戏

游戏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了语言认识了世界。精心设计的游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完身体部位的几个单词以后,让学生做“Touch”游戏。一个学生问,一个学生做动作。几轮游戏下来,学生几乎毫不费力就记下了这几个单词。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的语序有些是不一样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句子,可以经常让学生做一些连词组句比赛。如制作一些单词卡片,发给每一组学生,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卡片,迅速地站好组成一句话,并把卡片上的单词以及整个句子读出来。也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互相给对方出题,最后决出优胜小组给与奖励。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提高了兴趣,教师还要善于用激励机制,对在练习中表现好的同学及时给与表扬与鼓励。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在口语训练当中,不要轻易打断,否则可能会影响学小的积极性,自尊心。可以记下来,课后予以纠正。

2、英语歌曲

唱英语歌曲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易于产生愉快心理,记忆效果也好。每堂课前的英语歌曲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也有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现在我们实行“每周一歌”制度。即每周一首新歌。曲目由学生自定,歌词由学生自己整理,不认识的单词由学生自己去查找。因为学生喜欢唱,所以做的兴趣就浓,记忆也就更深刻。而这同时,加强了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篇3

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更加明显。由于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政治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给学生总是干巴巴的说教,冷冰冰的面孔。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更新观念、明确任务。在教学中灵活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政治课堂,让学生感兴趣,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点滴尝试。

一、巧用导入语,让政治学习趣味化

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入形式:“谁能说说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姜一军”“苹什么”和“房一阵”各是什么意思?”当今的高中生大多热衷上网,对这个问题肯定会有兴趣的。在轻松的谈话导入中,就将学生带入到近期绿豆、大蒜、糖、姜、苹果、楼房等都出现程度不一的涨幅原因的探索之中。

又如:在讲《消费及其类型》一课时,我的导入语是这样的:“今天是中秋节,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同时,请大家回忆一下:现在的中秋节和过去的中秋节,我们的消费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积极思考并自由回答,此时教师再做如下小结:“大家都说了很多变化,我们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消费及其类型。”

一个聪明的政治教师如果想让政治课堂趣味化,要抓住导入这个关键环节。导入时,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出来的习惯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水到渠成地探索新知识。

二、构建活动课,让政治课堂主体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原给学生。在政治课上构建活动课,能使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争当小老师”的活动。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侧重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小老师”必须简明扼要地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总结和补充。通过“争当小老师”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政治课自然受欢迎了。又比如,通过开展辩论会,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论,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能完成政治理论的传授。

还有为了增强教学的主动性、直观性,还可以将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师生双方的配合表演。比如在教学《市场交易的灵魂原则――公平原则》一课时,可以在课上根据漫画“朦胧价”开展创设“虚拟剧场”活动。开展情境表演既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学到书本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多媒体,让政治教学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也逐渐走入政治课堂。应用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各种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理论联系实际,使政治理论生活化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多角度思维。在高一学习《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一节时,我以这样的提问导入本节课:“同学们,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已有悠久的历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亦是流传千古的绝句,大家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你能够利用网络很快找到答案吗?”学生大都喜爱过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再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网络来解决这个问题,迅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种方式很快就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之中。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贴近生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一定要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下功夫,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探索和实践,适时、准确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施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讲授法、小组合作法、科学探究法、分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高二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一节时,我给学生准备了图片和相应的文字材料,让学生以“我心中的奥运”为主题,分组协作来制作一份多媒体作品,教师进行指导。每组学生在接到任务后,积极进行了讨论和探究。学生完成作品后,依次让每组代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并说出设计作品的主题含义。而后学生对每组作品进行了互评,教师最后进行总评。在这种竞争的激励下,每组同学都协作得相当出色。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既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团体协作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注重学科整合,开阔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即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联系,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操作,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比如:在学习网站制作时,设计网站颜色的搭配就要结合美术知识(如色彩、审美等等),文字处理可以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网络教学可以和查找资料、写信相结合,有时我们可以请美术老师、语文老师等来上信息技术课。注重学科整合,让学生摆脱了单纯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而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习以致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篇5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以下简称《课标》)指导性地阐述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原则和学生应掌握的技能,明确了学习目标语言与目标文化的关系。《课标》强调英语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应形成有效的互动,学生能运用其语言知识达到交际的目的。笔者认为,引人任务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可尝试的教学途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课标》提倡“任务型教学途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笔者回顾和归纳了近两年来国内英语教学期刊上刊登的有关探讨“任务型教学法”的溯源、认识、课堂运用及误区的文章,重新认识和理解任务型教学方法,提出在中学英语节庆文化教学中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拓展中学生的中外文化认知,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质。

二、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思想

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交际教学思想的发展成果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语言教学模式,是在外语研究者和应用语言学家探索二语习得的不懈努力之下,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来的。但它在20世纪50年代的职业教育中就开始应用了(龚亚夫、罗少茜,2003),并非一些教师所认为的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

一些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基本上是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产物(张伊娜,2006 )。然而龚亚夫和罗少茜(2003)指出任务型语言教学起源于多种学习的理论,如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发展以及教育理论,并阐明了其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理论而不是语言理论。基于任务型教学不同的理念、认识、教学目的和对象,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其课堂应用褒贬不一,甚至提出质疑。

Nunan (1999)认为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世界的任务,即目标型任务,这种任务是学生离开学校最终要做的事情,也是学生学习外语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另一种是教育型任务,指的是课堂内的活动,如:听录音并复述、小组讨论问题。这类任务可以使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最终达到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设计这类任务的依据来自教育学与心理语言学。Nunan(1999)实际上强调语言使用中任务的交际性。

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内容上以课文为中心、练习以语法规则为核心、教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学法上基于行为主义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僵化模式可以归纳为:输人一重复一强化记忆一形成长效记忆和习惯,注重所学习语言的准确性和用法,却忽视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这种现象也使得一些学者对注重语言运用和交际的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提出批评和质疑。张伊娜(2006)认为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将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表达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有悖于语言使用和学习的规律,不可能促进外语学习”。在目前高考的反拨效应主导下,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特定英语教学的现实和无奈。张伊娜(2006)提出,“学习者和与之交往的对象大致都在同一水平上,如何能达到通过意义协商获得更多的可理解输人,调整、修正他们的输出?”这些教师仍然只是从英语熟练水平上来看待学生的学习。这些因素在英语教学水平较差的地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具有一定的依据,但笔者持不同的观点。

Nunan (1999)曾批评说,“即使能阐述语法规则的学习者也还是在语言使用中违背这些规则”。而龚亚夫和罗少茜(2003 )则进一步指出,“事实上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掌握。语法知识的记忆并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同样,Richards和Rodgers (1986)认为学习者语言技能的使用是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途径。学习一门外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行有效的交际,而语言使用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也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教材的编者分类设计和编排各类活动,使学习内容、方法和学习者三维互动来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质。

显然,任务型语言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受,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它引导学生在多重层面上学习语言文化知识,提出有意义的任务。通过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大量增加语言输人与输出的量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从而使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得到逐步发展。

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正是我们教学实践中所忽视的若干层面,这些层面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和合作,寓语言实践和能力拓展于自我学习、体验之中以及以共同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多维过程中。任务型英语教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因而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倡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资源,如课外阅读、网络学习等来认识问题和建构知识,深化学习内容。它注重每个学习者与学习元素的多层互动和交融建构,而非着眼于立竿见影。

从语言学习规律来说,学生本身才是学习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的个人学习经历都可以成为推动整个小组活动的动力。Littlewood ( 2002 )将课堂上获得交际能力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非交流的学习、交流前的语言练习、交流型语言练习、有组织的交流和真实交际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各自教学实际将其有的放矢地灵活运用。

三、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学习

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一方面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则需要学习目标语文化和本国文化以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问题。对文化的认知反过来能够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此很有必要提及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李光耀曾指出“了解了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还语言的血肉之躯,使人感受到它是活生生的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负载着具体文化内容的语言”(转引自宋学侠,2002 )。怎样帮助学习者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呢?遗憾的是目前英语教学中文化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语法知识和词句用法层面上,仅对具体影响语义和语用的文化因素作出解释,却未能真正引导学生综合掌握语言运用和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节庆文化教学融入英语课程是英语教师会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多数仅局限于介绍节庆的基本概念,如:节日的起源及庆祝方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第2版)高中英语教材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第二册第三单元,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版)高中英语教材New Intermediate English for China第一册第六单元以及第二册第五单元中,都不同程度提及美国三大节日之一的感恩节,但编者并未对这个美国节庆文化内容展开进行介绍,并使之系统化地成为综合学习过程的延伸。事实上,我们初、高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体验感恩节。如果教师有目的地策划,在内容和方法上多层面地引导,将感恩节的文化元素与任务型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如:感恩节大餐起源于英国清教徒抵达北美后一年秋收的庆祝活动,与中华民族秋收举办丰年祭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基于上述理念,笔者借用任务型英语教学原则,针对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设计和呈现下面教学活动,为高中生搭建一座英语文化知识的桥梁。教学活动延伸至对中美节日文化的了解和对比。活动设计寓英语学习于培养学生多元智慧和基本能力目标之中,正如王学华(2007 )指出的那样,“通过目标特定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具体学习任务感受英语文化,寓英语学习于体验、发现和参与的过程中”。同样,教师也借用相似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精华,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与步骤

Task 1讲解课文:以课文中感恩节的内容为基础,依照who/where/what/when/why ( how)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感恩节的由来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内容中重要事件的英文句子随意张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依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以确定学生对整篇文章是否完全了解。教师教会学生有关感恩节的歌曲,并请学生表述对歌曲内容的感想。

Task 2探索与思考:关于感恩节的更多背景知识并未在课文中出现,教师提出诱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阅读参考书寻找答案,在下一节课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1620年英格兰和荷兰的清教徒们背井离乡移民北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迁移去北美?

Task 3延伸教材:教师利用PPT幻灯片逐一呈现所有问题,请多位学生回答同一问题,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个人思想的能力,扩大他们参与分享不同见解的机会。教师利用PPT幻灯片将感恩节的起源、习俗、庆祝方式及其涵意完整地介绍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完成Crossword Puzzle来联想扩充词汇。

Task 4课外任务:感恩节是美国三大重要节日之一,但对中国学生而言,感恩节距离我们的生活时空遥远。本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并设计以下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进而具备策划与组织能力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任务:介绍清教徒在大西洋航行中遇到哪些困难(海上恶劣的天气、人群中的疾病、食品困难和未来目的地的不确定性)。

以下活动都可以包括在“Task 4课外任务”之中,供教师参考。

Task 4—1寻根之旅:通过感恩节的节庆教学活动,学生已经知道首批到达美国的清教徒来自英国的Plymouth,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清教徒移民北美大陆和相继而来的移民潮对北美大陆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Task4一2梦想满行囊:学生已经了解清教徒当年搭乘五月花号帆船前往他们的梦想之地。这是一艘装满他们的梦想之船。引导学生做小组活动:

·想象在航程中清教徒们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

·描述清教徒们历经艰险登陆北美大陆时的兴奋心情。

·描述清教徒们看到的北美大陆的风景、天气、动物和植物等。

Task 4一3中西文化喜相逢:通过Brainstorming,让学生思考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与认知中感恩节的精神内涵什么?在中国文化中哪些节日可以与感恩节的精神相契合。可以参考The West Meets the East补充阅读材料等其他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问答练习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其他相关的英语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较节日和庆祝活动中蕴涵的文化特点。

Task 4—4感恩岁月:感恩节是一个表达感谢与传达祝福的节日,让学生制作感恩卡片,写下感恩话语,并鼓励学生寄出感恩卡片,把爱传递出去。

Task4一5扮演角色:设计多个帮助他人的情境,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一段对话,并在课堂上表演。

应该指出的是任务型教学过程具有三维一体的特点,笔者寄希望于教师与学生、学习任务与内容及所学语言的形式结构形成立体交汇点,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智能、能力和促进学生整体人格发展的目标。教师或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全部和部分地使用“三维任务型教学互动板块评估表”,例如:教师或学生可使用表1记录自我评价与各纵向部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和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同类型教学中更加有的放矢。同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表1记录自我评价与多元智能横向部分在教学活动刚结束时对自己表现的反思和评估,从而认识和提高自己的多元智能,成为更有意识的学习者。

1.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除了评价学生每一个教学步骤的表现以外,学生自我评价也要列成清单表,让学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表现,教师以此作为参考,提升教学效果。

2.知识拓展:学生对于感恩节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进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3。情感教育:由于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实施,学生由认识自己、关怀自己进而升华到认识别人、关怀别人。

4.技能训练:活动内容包含听、说、读、写,学生经过不同活动的经历和感受,这四项技能皆有所提高。

5.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培养了勇于接受挑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强了自信心。教学活动的设计因具备多元性,所以也激发了学生多元智慧的发展。下表展示了通过任务型教学学生在以感恩节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所提升的“多元智能”。

五、结语

寓文化于任务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新尝试,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课外延伸,也可考虑作为学校文化节的表演内容,使之成为诱发学生思考、引导体验、扩大参与机会和提升英语学习能力的途径。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学习任务要精心设计,做到内容和步骤有的放矢;2)适当参考和引人教学资源;3)教师应清楚本学期哪些单元中有可挖掘的文化素材;4)教师应了解任务教学费时费力,要注意教学中的可行性。

篇6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写作文时愁眉苦脸,无从下手,望“文”止步。久而久之,越写越怕,越怕越不爱写,形成一种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现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 中年级的习作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我在日常的习作教学实践中引进“玩”的教学元素,尝试“游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说”,在“玩中写”,给学生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巧妙地消除学生的习作焦虑,同时相机进行一些习作技法的指导与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把教、学、玩融为一体,致力于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如何在“玩”中引导学生尝试写作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力:

一、在“玩”中还原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

课标指出:中年级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作文应该成为学生释放心灵、放飞想象、抒写心声的乐园。因此我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诱发学生“我要说”的强烈愿望。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玩”,并使其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学生的习作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我在教学“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口语交际课时是这样做的:

事先在全班调查,了解家里饲养小动物的学生,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组,明确每组学生具体观察的动物是哪些。当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带到课堂上来了,大家兴高采烈地围着小动物看,不用老师布置,他们已经三言两语说开了。我顺势而导,借助“故事接龙”的游戏形式,开展“最佳评论员”活动,让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交流谈论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把话有条理地说得清楚明白。为了提高效率,交流汇报时,我利用班级的多媒体设备,把学生说的话直接输入电脑并显示在电子屏幕上。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和关键,它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从说到写的桥梁。具体做法是原话呈现,接着现场采访原文的小作者,追问当时是怎么做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追问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修改,使得原本简单的一句话,变得生动具体,如同真实的情景再现。学生修改的兴致浓厚,习作的信心倍增。就这样,许多学生在点评中第一次审视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实现了由“说”转化为“写”的过程。

这种多元优化的“玩”的情境,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减轻了写作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轻装上阵”,踏踏实实地训练了写话能力。学生稚嫩的笔触开始在写话本上留下快乐的痕迹。由说到写就这么水到渠成地步入了成功的轨道。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语言和思维同步推进,相得益彰。

二、在“玩”中丰富角色体验,让学生轻松作文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谈》里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是最好的手段,游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扔沙包、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击鼓传花等等,通过“玩”调动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体验,为写作提供充分的准备。李白坚教授的新体验作文主张在作文之前,教师要先给学生创设一种写作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写作情境中游戏着,快乐着,观察着,体验着,让学生顺其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的素材,改变学生没有创作素材,硬着头皮编造的被动局面。学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在课堂上摄取活生生的习作素材,既玩得开心,又言之有物,何乐而不为呢?

因而,习作课上教师应借助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游戏,让学生融入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令其倾情投入。例如,《抢橡皮》游戏教学案例,在教师精心设计故弄玄虚的环节中,全班同学都参与此项游戏,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之后我再次上这堂课时为了让学生有不同角色的体验,把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宣布完游戏规则之后,先让一部分学生玩游戏,另一部分学生在一旁观察,一轮后再互换角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者和旁观者不同的心理需求来进行写作,有学生这么写道:“刚开始时,我先站在一边看,心情很激动,很想玩,可是我又得遵守活动规则,因此我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同学们的表情。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大家的表情是这么有趣:有的眼睛瞪得圆溜溜的,盯着桌上的橡皮,像斗鸡一样;有的嘴巴紧闭,连大气也不敢出,好像暂时停止了呼吸;有的紧锁着眉头,好像在思考国家大事。”“轮到我玩了 ,我的心思都只在橡皮上了,连对方的脸都不敢瞟一下,根本忘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了,哈哈!”而站在一旁的围观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参与游戏的同学们的动作他们尽收眼底,观察细致入微,写出来的文字当然也富有灵性了。不同的角色体验,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在游戏活动和习作活动中要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事实证明:有了这样多角度的描写,学生的作文就更有话说了,写出来的作文就更精彩了!

在游戏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游戏环节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转换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学生既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专注的旁观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有重点、有条理地写出来,写作方法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实效。

三、在“玩”中引发学生激情,让习作以情动人

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都是由内而外,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内在的情感。其实,习作教学一样应遵循这样的规律。中国的传统节日积淀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感受它们的演变历程,体会其中的人文思想。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担当起中华文化传承的“火炬手”的角色,把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火“烧旺”,让学生在轰轰烈烈的庆祝氛围中启迪智慧、升华情感,丰富学生习作的情感储备。

假若把传统节日“搬”进我们平日的课堂,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学生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本班的学生虽然生活学习在厦门,其实来自全国各地,对于厦门过中秋的习俗了解并不多。今年中秋节前夕,我充分借助厦门中秋节博饼的习俗,课前布置作业查资料、采访、调查等,通过上网、读书、问家长、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传说、习俗、诗句等资料,做好选择性摘抄,读、背、说,达到积累之目的。课上我给每个四人小组准备了大碗和骰子,还有香甜可口的月饼。在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骰子声中学生开始了最具闽南特色的博饼活动,中间还穿插着同学们的欢呼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好一番热闹景象。在一番激烈角逐中,每组的“状元”脱颖而出。博饼活动在迭起中戛然而止,教师适时抛出问题――你高兴吗?现在的中秋节带给我们的是快乐,但是中秋节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又有什么含义呢?学生因为有了课前的准备,侃侃而谈中秋节的各地习俗,还吟诵古人的诗句。整个课堂上其乐融融、诗情浓浓,把学生的思绪拉到了亲人的身边。在学生思乡思亲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经典诗句引用到习作中,在抒发自己情感的笔墨中巧妙运用,让习作内容更丰富,情感表达更细腻。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思绪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情感还在涌动,学生有感而发写下了《我最亲爱的爷爷》、《给奶奶的一封信》、《郑成功,你真了不起》、《博饼真有趣》等习作。学生细腻真实的情感从笔尖流露出来,让习作更动人。

作文素材源于生活,利用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在“玩”练习作文,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将习以为常的节日风俗活动注入“玩”的教学元素,加深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很多学生发现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觉得无话可说的作文原来也可以写出这么精彩、富有感情、扣人心弦的语言!

总之,在“玩”中引导学生学习作文,是借助学生喜闻乐见、兴趣浓厚的活动来实现习作教学的目的。作为语文老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玩”是实现习作通途的“铺路石”。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会变换不同的角度丰富角色体验,多种渠道获取习作素材。采用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乐于表达,以情动人,才能真正做到轻松作文。实践证明:在学生有了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再转化成笔下的文字,就不会笔端生涩,无话可说了。唯有如此,我们的习作教学才会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杨 扬.李白坚快乐作文特色探究[J].文学教育(下),2012,(08).

篇7

1情态

长期以来,老师们在韩愈老夫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下,每个老师都模式化为一个“领导者”了。身为“领导者”,自然就想着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听自己的,自己必须强于学生,这样才“师道尊严”。本来该属于孩子的金色童年失去了灿烂的光辉,本来该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变成了未老先衰的沉重,本来孩子灵动的双眼化作了呆滞的一潭死水。新艺术课程的诞生使原本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变的活泼而又丰富,既有感性认识,理性反思,又具心灵感悟,让学生在掌握学科能力和品位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对艺术的感悟,而不是单纯的唱歌、画画、跳舞、表演,让学生在艺术的感召下迁移学科能力。所以,我们不应再把自己局限在三尺讲台,而应饱含情感,充满激情,与学生一起投入艺术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怎样才能为学生开设令人陶醉的艺术乐园?我在《中秋节》这一课上,尽情让学生充分体验节日的氛围,感受节日的意义。我首先深情地演唱了一段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同学们已被深深地打动,轻声跟随着节奏唱了起来。当谈到中秋的情感与色彩时,他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认为“中秋节”有甜蜜,有伤感,所以色彩应该很丰富。a组学生认为中秋节是团聚的节日,应用粉红色,桃红色,表示甜蜜,幸福。b组学生认为中秋佳节,是丰收的节日,应用黄橙色。c组学生认为“中秋”也是常娥与后弈分离的日子,充满了无耐、幽怨、哀愁,所以,用深深浅浅的蓝与紫来表达也不为过……小小的课堂,就象一个演讲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在讨论中感觉到中秋节是最具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除了用色彩表达外,诗歌则不失为一种美好的表达方式,当我们师生共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时,我身边的一位学生不经意中拉住了我的手,眼中含着感动的泪水。此时此刻的我仿佛沉浸在与亲人团聚地幸福之中,眼前的孩子是多么真诚、可爱、亲切,我感到人间充满了真情、热情……我们在亲密的合作中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可见,教师的情绪相当重要。当教学活动需要温暖、柔和、优美的情绪时,教师应先用自身的平和、深情、充满爱意地“发出信号”去感染学生,当学生的情绪高涨,到了将无法自持时,那么,教师必须“冷静”。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一起产生和谐“共鸣”时,学生才会被你的“情”所打动。教师的情态随时都处在被学生的感知过程中,当你微笑,点头,轻拍学生的背或握拳以示鼓励,赞赏或又扬眉,摇头时,“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更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欣赏的热情,让他们想说,敢说,畅所欲言,尽情领略艺术的魅力。

2语态

篇8

2增强生活性

高中政治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恰当运用各模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努力将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尽管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与现实生活又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与社会生活、时展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活化书本上的知识。

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消费,这块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是最紧密的,这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联系生活(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比如第一框的内容是商品、货币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可学生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水平仍是低层次的,所以教师不妨从他们身边的学习用品、毛衣、饭卡等常见事物入手,通过对比如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和商场买的毛衣有何特点来理解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逐步引导他们架设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常识的桥梁,解决他们的认识困惑。

如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置几个情境问题:①这课教学一般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前后,我们就利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历,总结每年中秋节前、后时期月饼价格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②夏天西瓜比较多,可是西瓜刚上市时价格会比较高,大量上市后价格就会降低一些。③即使供不应求,一辆普通自行车的价格再涨,也不会比一辆汽车的价钱高。通过这些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为此需要我们教师对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也有比较多的观察和思考,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热点,小到学生每天生活的校园、教室、身边小事、流行歌曲、动画动漫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品,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整理、运用,都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3增强体验性

体验性学习,是指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再造和再创活动,进而产生理性的发展和意义的一种学习方法。这里的体验我们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课堂情境的体验。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乐于学,乐于思。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结合所提供的情景材料,体会和领悟蕴涵在其中的教学内容,达到寓知识于情景,借情景感悟知识的效果。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第六课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理论性较强,学生虽有听说但缺乏实际经验,怎样才能让学生带着兴致去接触这些理论,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通俗的接受它们?我在教学中结合课本知识点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境《小张投资记》,使学生在故事情境及问题的引导下想要并急于学习相关的知识,在本课的内容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套最合适的理财方案。当然我们还可以选择很多的图片、故事、诗文、社会热点问题等来丰富我们的课堂资源,营造快乐趣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课外实践的体验。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收集相关主题的资料、或指导学生设置相应的调查问卷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堂中给予学生时间及相关器材如投影仪支持等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成果和收获,这个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的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锻炼才能。何乐而不为呢?

篇9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的类型多种多样,在不同的章节中,每节课的课堂小结都不是一概而论的,这就需要教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个类型的课堂小结,以充分发挥课堂小结的作用。下面笔者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的类型进行了归类探讨,并附以实例,以便更好地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的类型进行理解与选择利用。

一、提纲式课堂小结

即教师在课堂小结阶段上,对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理清教学线索,提炼精要。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简洁的文字、图形或表格等方式,进行提纲式的课堂小结,通过这种课堂小结方式,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教学重、难点知识,梳理知识脉络,使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中,能更快地回顾并记忆所学内容。同时,也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网络知识体系,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整个学科的重点知识。

如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三中对文化的作用理解这一知识点,用文字描述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如果单从文字的理解与简单地对文字进行背诵来掌握这一知识点的话,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而这时,对于这一段话的理解,我们可以采用提纲式的课堂小结,以简洁的图形来概括文字所描述的知识,帮助学生们清晰地了解课堂上所教的重点知识,梳理好知识脉络。以下为小结部分的提纲图形:

二、反思式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提问,让学生以个人或几人一组相互进行交流,找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这种类型的课堂小结给了学生一次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升华,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并通过回答问题来复习本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了畅谈自己对学习的体验、感受和收获的机会。这种形式的课堂小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学会交流和分享。

如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点理解中,在学完重要知识点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再请出每个讨论小组的发言人来阐述他们的答案。通过不断更正、提示与补充,让每个学生理解该问题的答题须从中化民族精神的地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三个方面全面地进行分析与理解,既让学生更好地记忆了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与交流中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全面地把握回答问题所必须掌握的要点。

三、实践式课堂小结

根据在课堂上学习的新知识,教师设定出相对应的与生活相关联的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这一主题进行与知识要点相联系的实践活动。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联系,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点,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还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的小结中,可以结合当时的佳节――中秋节,让学生当堂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张以传播中秋节文化为目的的简报,既让学生体会了文化传播的手段及意义,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吸收知识,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联想式课堂小结

联想式课堂小结是指学生在经过了一定知识点的积累之后,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与已学过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些既相关又相异的概念、原理、知识点,这时,就可以采用联想式的课堂小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联想到本堂课中所学知识点相关的其他学习内容。此类的联想式课堂小结,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点,又能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理解,对学生的学习与自我归纳能力有非常好的提升作用。

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中,当我们学到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时,可以引导学生与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相联系,让学生把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进行联想对比,进而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小结的形式多样,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能运用的课堂小结方法却并无固定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因课因人而异,决不能生搬硬套。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还应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课堂小结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篇10

一、激起兴趣,诱发求知

学生是否喜欢某次活动,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其是否有参与这次活动的内在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开始的短短三到五分钟之内,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在“奇趣饼屋”这一活动中,开场我放了一段生动的烙饼视频:伴随着节奏感很强的音乐,一个人推门而入,一把抓住从天而降的蛋抽,平底锅,此时,一包面粉自动倒在案板上,变成了小人的形状,顺势钻进了玻璃盆里,自动打开的冰箱门快速飞出了牛奶……有趣的画面、烙饼材料拟人化的表演完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这样的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全神贯注地观看的同时,心中也在暗暗地想着做饼的有趣之处。这种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自然地带入课题,让学生在无意中关注学习内容。

二、巧设情境,诱发探究

一个恰当而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学习。“情”要求我们要“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一上课,教师就要想办法把学生快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

在教学“蛋糕送祝福”这一课,我先用声情并茂的话语引入:今天同学们有过生日的么?咱们一起来做蛋糕为他祝福,也祝同学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同学们能取得好的成绩祝福。当时很多双眼睛里透射出光彩,有惊讶、有期盼、有喜悦,一张张脸上显露着求知的欲望。可见,若要学生的心,教师必须先动情,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努力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另外,要在课堂上利用视频、图画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新旧知识的对比,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创意花馍show”教学中,我剪辑了一段“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经过修整,加上了喜洋洋的音乐,配上写春联、贴窗花、吃年夜饭等片段,创设了一个过年的合家团圆情境。这种设计很染了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调动了他们在情感和行动上的参与意识。

三、设置疑问,诱发创新

在活动课开始,教师若能把诱发学生创新兴趣的思想贯注于心,就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定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自始至终都会乐于创新,时时有新问题、新发现。

在“创意花馍show”活动设计时,开场我先设问:“同学们,视频播放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视频里的馒头跟咱们平常吃的馒头有哪些不同?”然后播放一段经过我精心修整的视频:伴随着喜洋洋的音乐,老奶奶、小媳妇从和面到揉面,再到捏花,最后上笼蒸,做出来的馒头有各种动物图案,如蛇、刺猬、龙、小兔子、猪等,学生马上被吸引,他们在看的同时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视频刚放完,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争相发言。(1)用梳子、筷子等进行了装饰。(2)做出了不同的造型。(3)做出了各种花样。师:对,他们做的是花样馒头,也称为“花馍”,希望同学们在稍后的制作中能做出更多的、有创意的花样。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还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内容,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引用故事,诱发思维

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故事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可以巧妙运用故事。如在中秋做月饼时,先讲一讲故事“月饼的由来”:是由朱元璋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饼子演变而来,后来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接下来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出学习制作月饼。这个故事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1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领略作品的情感和美,教会学生将生活中的点滴融入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有品味,有内涵的人。通过潜移默化的熏染与陶冶,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等方面和谐发展。

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选择性大

从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学院,就在下午第三节课推行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语文学科也为此开设了“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中外影视欣赏”等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习需要,从各个角度挖掘教学内容:如通过文学经典,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通过富有时代性的选文,可以让学生感受时代精神和职业道德;通过各种文体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职业所需的写作能力;通过讨论、交谈、演讲等专题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品格素养的提升。

在中秋节前夕,笔者让学生开展“中秋月”专题学习,按照“月的诗句”、“月的歌曲”、“月的舞蹈”、“月的科普”四个专题,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专题PPT的制作。并要求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包括资料的查询、图片的筛选、PPT制作、上台展示讲解、小组拉票等。这样的语文课堂,一者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二者,培养了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展示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三、语文课程教学方法——学生为本,灵活选择

篇12

一是附件式学习,即把综合性学习当作教材附录,让学生自学,“看看”即罢;二是课文式学习,即将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文对待,以积累“考点”和“说教”为主,点到为止;三是象征式学习,即一学期甚至一学年,象征性地开展一次、最多两次综合性学习,其余的则如上对待;四是过场式学习,即将综合性学习的权力完全下放给学生,教师并不直接参与很多策划,只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通常是一节课),让学生“活动活动”。

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对策

1.要体现一个“为”字

作为课程改革的标识牌,综合性学习肯定有它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实施综合性学习计划,自然不能光靠纸上谈兵,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专家胡明道老师曾谆谆告诫青年教师:千万不要将综合性学习一页翻过去了。

记得十年前在疑虑和观望中,我曾将《童年的游戏》一课简单带过了。可是,学生比我还主动:老师啊,什么时候搞综合性学习呀?老师啊,综合性学习还搞不搞啊?……我这才知道,问题出在我身上,先前的顾虑似乎是多余的。于是,便开始商讨计划,拟定方案,召开小组长会议,确定小课题……两周以后,如期进行了过程和成果的展示,同时,也作了相应的评价。

2.要把握一个“序”字

对于一次综合性教学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只是做了第一步工作。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活动主题,建立学习机构并确定研究专题,这是第二步。在这一步里面,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的研究动机,指导学生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设计获取信息的方案等。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并称为准备阶段。

接下来,应该是计划的实施阶段,这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阶段,也是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和过程的物化阶段。调查、采访、查找、动手、撰写研究小论文等等,都是在这一阶段落实的。这期间,教师不应对学生的行为做过多的干涉,只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并做适当的督促、提醒工作。学生常常要走村串户或深入社区、工厂,要进图书馆,要去微机室,要和家人、亲朋好友抑或是陌生人进行对话,可能还要动手作一些简单的制作等等。他们常常需要结伴而行,需要父母理解支持,安全自护工作也显得格外重要。

第三个阶段就是展评阶段,或者叫总结阶段。主要就是交流、展示及评价。学生将在合适的空间里,以自己喜欢的、充满个性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的平台可以是教室,也可以公寓前的草坪,或者是运动场;展示的方式也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报告、手抄报、橱窗、校园之声、局域网等都是选项)。学生个人或相互之间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评价,教师还要对个性突出者进行解剖和点评,对整体情况要进行必要的小结。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个性和差异。

3.要力求一个“新”字

(1)设计方案和研究主题力求新颖。我在组织学生开展《中秋佳话》主题活动中,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其中冯小庆小组抓住手机短信这一研究主题,通过现场调查35位老师,共记录了20条与中秋节有关的短信:中秋节就要到了,提前送你一个月饼,第一层,关爱;第二层,体贴;中间夹层,甜蜜;保存方式:经常联络;保值期,一辈子!……展示平台上,她们的成果独树一帜,格外醒目耀眼。

(2)实践手段和呈现方式力求新颖。信息时代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记得同样是《中秋佳话》,陈思梦小组就通过网络查找到九个相关主题的网站,微机老师指导他们制作了一个PPT,用多媒体进行了光彩夺目的展示。而谭志清同学则现场运用手机和远在深圳的爸妈进行对话,声情并茂地演绎出一个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人镜头。

(3)彰显探究理念,追求创新成果。我所在的学校名曰“烟垢中学”,系镇中心初中,因“烟垢”一词难听,镇政府已于多年前更名为“高阳”,而烟垢中学因办学历史悠久而保留名称。几乎包括所有的老师在内,都只知道这样做是因为烟垢中学办学历史悠久,可是,在《走进家园》主题活动中,何明晶小组通过采访文化名人、调查地方志专家等途径,解答出“烟垢”一词的真实来源:

2000多年前,这儿是权国的边界,被称为中华第一县,为了防止南边敌国的入侵,在这儿筑起了烽火台,每有敌人入侵,就会狼烟滚滚……

这种探究的成果,我们可是闻所未闻!而且,该组同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老师的协助下,为千年“烽火台”写出了文采飞扬的祭文:

20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华第一县――权国的边界线,设烽火台。岁月更迭,沧海桑田……当历史行进到21世纪时,烽火台已成美丽的传说,烽火却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开放,活跃,团结,坚强!它古老而年轻,恰似春天踏歌的少女,又似夏日弄潮的小伙……

篇13

我保留了一个在中学教学时养成的习惯:每次上课与学生有一个课前5分钟的讲故事或自由对话活动。一次,我们开始谈论“今天你开心吗”的话题。一个小男孩说他很开心,因为一大早妈妈告诉他今天是他爸爸的生日,放学后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给爸爸买生日蛋糕呢。高兴中,我追问:“是你爸爸多少岁的生日?”他说:“50岁的生日。”我刚想向他表示祝福,突然一个声音传来:“太老了,做爷爷还差不多!”大家都愣了,循声望去,一个男孩正得意地看着大家。

我轻声地叫起这个男孩,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同学的爸爸竟然50岁,实在是太老了,而他爸爸只有38岁。我还没想好如何引导,另一个女孩又高高地举起了手,我示意她起来,她更加骄傲又稚气地说:“我爸爸只有35岁。”此时,第一个男孩还站立着,所有的学生都看着我。

这种情形是我没有预料到的,纯属意外。一刹那,我自己也呆了:我该怎么办,是任其自然,还是就此打住?幸运的是转眼间我有了一个想法。我问第一个男孩:“你爱你的爸爸吗?”之后又分别问了两三个孩子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我再问全班同学,得到的答案也是相同的。然后我让他们猜一猜我的爸爸有多大。看着孩子们惊讶的眼神,我说道:“每个爸爸或妈妈开始时都很年轻,后来孩子长大了,他们才老了,可是无论他们年龄多大,无论他们变得多老,他们仍是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一直会爱着他们。”听着我动情的声音,孩子们个个都点头认可。接着,顺着这一话题,我们又谈论起“你想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你的爸爸妈妈为你做了些什么”“你为什么爱你的爸爸妈妈”等一系列话题。

就这样,这节课我没有按所谓的教学设计去上课,而是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谈论起这个意外生成的话题,预设好的教学任务没完成,但我却更有一种成就感:因为学生个个很快乐、很积极地投入到谈论中,甚至讲出了“站到爸爸妈妈的角度想一想”这样的话语。虽说当初的教学任务没完成,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丰富,组织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样的语文课不是同样精彩吗?

思考“意外”的背后

有了这次“意外”的经历后,我突然意识到,对语文教学来说,在外显的教学内容背后的东西更有生命力,更值得去发掘和关注。

后来的日子,我总是提醒自己,虽然我站在小学课堂上,但我面对的仍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语言学习的课堂其实是个复杂又丰富的空间,有生命的个体加上有生命的内容才构成有生命的课堂。它启发我、敦促我去思考和关注有关教学的诸多问题。如:小学语文究竟应该教什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什么,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课堂意外,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挑战,如何处理教材和实际课堂内容的关系,外显的教育现象背后还有什么,等等。

语言作为情感表达的手段,主要功能是展示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如果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社会环境,它就不会具有生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价值远在语言之上,它是语言感受、文化感受、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样的“意外”课堂,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只是思维的一种外显方式。我们用语言来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进行情感交流,当我们这样去想和去做的时候,学科的意义就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知识了。

有了这次意外的经历,我在做每一个教学设计时,总是提醒自己,多想想孩子们可能会想什么,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什么,他们最不会想到而又应该知道什么……课本给了我们有限的材料,我们只有从这些材料中挖掘出深层次的且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他们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当真实的情境再现以及真诚的心灵相沟通的时候,他们才有了学习的热情。于是,学习《母亲的纯净水》时,我们又意外谈论起生活中的纯净水,有学生建议我多喝热水以保证健康;学习《北京的春节》时,我们意外讲到了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快乐;学习《松鼠》时,我们一起意外发现它们对人类的意义;学习《中秋节》时,我们意外学会了尊重异域文化;学习《生命交响曲》时,我们甚至意外将林林总总的大自然的声响带进了课堂,在鸟鸣虎啸中学生任意驰骋想象……当我在课堂中意外营造出这些人性化的氛围时,我和学生就走进了真实的生活状态,用语言来表达便成了发自内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