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德育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1

一、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学生,还要约束管理教育者自身。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所以通过学校的培训,教育理论的学习,听取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为此,学校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校内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言行服饰等进行规定,并且量化考核。

二、情感教育是先导

情感沟通是搞好德育教育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德育教育只有激化主体的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在各种关系中产生、积累内在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德育能力。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公正、公平的对待各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把父辈般的严爱、母亲般的慈爱、兄妹般的关爱献给他们。使他们体会到爱的阳光和温暖。

三、注重中学生人格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与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结合体,三者之间是不容分割的。只有三者结合起来,针对问题进行会诊,教育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1.优化家庭教育,夯实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自古以来就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培养孩子朴实,勤奋,诚实,勇敢和坚强的毅力。针对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并且教育内容要丰富,本人则要以身作则。

2.要努力挖掘校外德育基地的德育教育功能

学校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成立由所在社区单位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联合多个部门参与学生管理,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德育的社会化。学校要努力结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实际建立多个德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3.开展家校互动、社校互动、家社互动等活动

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走入社会,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社会群体关爱,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2

那么,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如何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生物教师应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生物知识点教育水融。如我在准备七年级第一堂课“致同学们”时,大量查阅并收集了一些资料,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我向学生讲述明朝李时珍经过二十七年临床实践和标本采集甚至亲身尝试,编著的《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比西方人要早一个半世纪,他的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又如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他随“贝格尔”舰历经千难万阻环球考察五年历时二十多年写成《物种起源》,补充了费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以及青霉素的发现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拯救了千千万万肺炎患者的性命,使医疗事业跨入一个新时代,人类寿命大大延长。

我把这些资料串联起来制成较有趣的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从前辈科学家那里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感召力。一方面为我国古今在生物学研究方面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而自豪,另一方面科学家们的这种为理想不畏艰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形成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意志有着重要作用。

二、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水到渠成地进行德育渗透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下,教师上课时存在生硬的“满堂灌”现象,教师讲到底,不给学生阅读、讨论、思考、互相交流的时间,一节课由老师包打包唱,这样一来,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被动者,怎么会生硬的接受老师的德育灌输呢?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千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硬性渗透。有效的教育应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教师应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我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认知特点,借助生物教材中课外阅读内容――“生物圈2号”实验,制成课件,以图片形式展现出: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上,有一座用玻璃、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美丽建筑,这里有微型的森林、沙漠、农田、海洋和溪流。这就是美国科学家模拟地球这个自然生物圈而设计的人造生物圈――“生物圈2号”。1991年9月26日,4男4女8位科学家走进这个人造的家,在这里他们将与其他3800多种生物共同生活两年。他们的设想是: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建筑中,他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猪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将设法使这个生态系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可是,一年多以后这个人造生物圈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粮食严重减产,多数昆虫灭绝,微生物子孙满堂……科学家在里面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不得不提前撤出。“生物圈2号”实验没有获得成功。看完图片资料后,我用较短的时间把教材内容梳理了一下,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告诉我们什么?让他们在讨论中自我感受、自我体会。我发现效果真的截然不同。所有同学看了这一资料后,讨论非常积极,一个个都发表了自己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家园的决心。这样一来,德育渗透水到渠成。

由此可知,我们要针对学生年龄段的特点,讲究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变实施,注意创造良好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

三、走出课堂,重视探究性学习

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倡导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生物和环保方面的探究性学习,对增强学生生态道德观念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其知识的获取来源于自身的探究活动,这种知识的获取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影响学生。如在讲解水污染时,大家分析了水污染的原因,知道了含磷洗衣粉中的磷对水会造成污染,课后同学们先查找资料,了解含磷洗衣粉对水体的危害,然后对学校附近某大型超市出售的含磷洗衣粉所占比例、购买人员进行了调查,向群众宣扬了含磷洗衣粉对水体的危害。这对他们深有启发,更加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接触了社会,学习能力有了提高,调查的过程对自身的教育效果是教师的讲解无法达到的,这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些探究性学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培养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环境意识,生态道德意识也逐渐形成。

总之,进行生物教学所面对的是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他们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如能注意上述方法,从实际出发,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利用生物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定会受到春风化雨般的功效,从而使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紫千,安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生物学通报,2000.7.

篇3

一感恩自然敬畏生命

目前,在地球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被发现并命名的生物约有25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植物也有33--35万多种。科学家推测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竟达10亿种,更何况现在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生物呢!茫茫宇宙,星球无数,只有地球才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星球。而我们人类就是其中具有最高智慧的万物之灵,但是我们生活的一切来源都依赖于这个生物圈:每时每刻必须呼吸的空气,温热的阳光,脚踏的坚实的土地,能饮用的生命之水,以及资源来自其他生物的衣食住行,日用药材甚至生活中的一些乐趣,哪一项离开大自然都不行。这怎能不让我们感恩大自然丰厚的馈赠啊!

我们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必须要与各种生物共同和谐地生活在这个地球村中。不能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就随意地践踏其他生命,哪怕是一棵小草,一只野兔。大自然赐予了所有生命以阳光、空气、土壤,以及适宜的温度,生命是平等的,每种生命都有它生存的权利,也都有它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惟其如此,万物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整个生物圈才能够生生不息,和谐发展,教育学生要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动物,感恩自然,敬畏生命。

二.珍爱生命关注健康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愿望。在讲人体的营养一章中,让学生了解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作用之后,一定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特别是在迅速生长发育的青春期阶段,要有充足的营养作保证。不要挑食、偏食;也不能暴饮暴食。不吃早餐;零食不断,影响正餐;甜食过多,用高糖饮料或碳酸饮料代替饮用水等等,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或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不均衡。一日三餐,要讲究科学膳食,才能吃出健康来。关于世界三大公害"烟酒",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其危害的基础上,一定要趁热打铁,强化教育他们珍爱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生命,不吸烟,不饮酒,远离,对自己对家庭也对社会都有益处。

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近年来频发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联想到人们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从工厂里林立的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联想到温室效应、气候变暖;从鱼虾死亡、泛着泡沫的黑臭河水联想到本就匮乏的淡水资源却再被化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林林总总的现实,使学生明白社会发展要依靠科学,遵循生态规律,才能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否则,人类发展得越快,环境污染的越厉害,越不适于人类的生存,最后人类只能是自掘坟墓,快速走向灭亡的目的地。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就有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丢垃圾,垃圾要分类,能回收的要回收;不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木,爱护地球上的每一种生命;节约水节约粮食节约用电,节约每一件日常用品,也就间接地节约了资源和能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等等,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生物科学素养,将来才会成长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四、尊重父母 关爱老人

生命的孕育知识,使学生懂得了一个新生命的来之不易,特别是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哺育和培养,借此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在家里不和父母顶嘴,尽量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在学校遵守纪律,努力学习,让父母放心。在学生们通过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中,了解了老年人的骨的成分中无机物含量增加,有机物的比例减少,使骨具有硬脆、易骨折的特性之后,及时教育学生不但要有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要从生物科学的角度,热别关爱老年人的行走、坐车的安全,以防摔倒发生骨折,把关爱老年人落到实处。

总之,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不论哪门学科,我们的最终教育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的德才兼备的人,都要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而不只是教授给他们专业知识。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偏离轨道,甚至使学生将来有才无德,贻害社会。那样,我们做教师的也问心有愧啊!

参考文献:

篇4

一、制定完善的德育教育计划

制定完善的德育教育计划,把德育教育的工作落实到学生每天的日常行为当中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养成,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可操之过急。首先,要树立认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机会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对他们进行日常学习生活的常规教育,在课堂之上要求他们采用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教室边角,定期更换传播优秀思想的名言警句,起到思想熏陶的作用;在课堂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时,要身体直立,说话自然大方条理分明,认真聆听老师解答;让学生充分自理,督促学生每天按时作息,保持宿舍卫生整洁,规范自身的言行,不吐脏话、举止文明。

其次,在班级的各项管理方面可以采取轮流值日的制度,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建设工作当中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与集体意识。这是一个让学生得到全面锻炼的良好策略。

此外,要树立良好的班风以引导学生的文化学习与人格成长。良好的班风会约束引导学生,对学生由熏陶激励的作用,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充分利用班会与课堂,善于引导学生对班内一些状况与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注重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积小流以成江河,让学生从身边关窗、擦黑板这种小事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德。

二、教师发挥表率模范作用

教师素来被称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足可见教师在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初中学生处在人格成长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善于模仿,尤其是模仿成人世界里的各种行为。教师是他们每天都会接触的成年人,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规范自身的言行,要求学生尊师重教,那么教师本人首先要是一个礼待学生、学术严谨的人,用自身对学生的尊重与礼貌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好表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着良好师德的教师也能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熏陶学生,在初中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形成良好的影响。

三、真诚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值得我们予以同样多的精力去关注,善于在学生细微的举动之中发现他们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注。庄子曾说:“真者精诚所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对待学生也是如此,要付出真诚的关心与爱护,认真负责又耐心地进行教育。多表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更好地扬长避短。另外,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和解决。同时,尊重与信任学生才能与学生获得良好的沟通,因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时也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与判断。学生获得尊重感与信任感也是他们形成完善人格的重要方面。

四、充分沟通,营造良好德育环境

班主任在进行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时应于各科教师充分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每一堂课中的表现,多听各科老师的意见,以防止对学生形成片面、主观的评价。这样也有利于与各科老师一起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制定应对计划,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学生。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是仅仅局限在校园当中,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们的生活当中去。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形成一种联动效应。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教师与家长应充分利用“校讯通”平台以及通过家长会、走访等形式实现充分的沟通,使得家长和教师都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等情况,并因人而异进行引导教育。同时在密切沟通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家长树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与家长一起为学生营造良好人格成长环境,培养出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东科.春雨润物细无声——浅议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2)

篇5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现象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男生蓄长发,衣服脏,指甲不勤剪,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废弃物,随地乱倒剩饭菜等等。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现象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礼,不懂事。如,见到师长不打招呼,同学之间因一点小事就结仇,甚至打架;成绩好的见到老师不说话,成绩差的学生对老师有反感等等。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现象三:学生集体观念不强,学校组织的活动不积极参加,即便参加也心不在焉;若班级的玻璃打碎了,老师闻声过去问玻璃怎么碎了,学生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没听见。针对以上列举的现象,作为农村初中政治教师浅谈一下我的认识。

一、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要特别重视对班主任的培训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党支部、政教处、团委、班主任政治教师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学校要齐抓共管,分工具体,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同时还要积极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因为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的纽带,又是学校沟通家庭、社会的桥梁。所以,班主任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的重要保证。学校为班主任的外出学习、培训要积极创造条件,也可以联系外面的专家或市内的优秀班主任来作报告;甚至学校还可以给班主任订阅如《班主任之友》、《班级管理策略》、《德育报》等杂志。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班主任观看师德报告纪录片、光盘等,多渠道、多途径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提高认识,从而加强班主任的育人效能。对于年轻的班主任,可采用“帮、扶、带”的方式或定期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这样实施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促进年轻班主任尽快胜任工作。

二、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德育工作制度

农村初中要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制度,坚持周一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制度,优秀班级、文明班级评选制度,以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为主题的活动制度等。如对班主任考核,班级量化考核都具体而详细,可操作性强,学校一旦建章立制,就要做到违章必究,从而为德育教育良性实施保驾护航,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德育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态势

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不是校长一人的事,也不是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事,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事。在农村初中,就某一个学生,往往只有班主任和政教处对其管理。文章开始列举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主要因为管理有问题,没有形成育人的氛围与网络,任课教师只教课,不育人,他看中的是学生成绩,至于班风、学风、学生思想状况她不管,学生有情绪,甚至在他课堂上吵架,他只管告诉班主任或政教处。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

1、任课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有时育人甚至比教书更重要。课堂上教师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各科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课后老师要耐心辅导,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想方设法,从思想、情感、上给与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为促使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通过系列活动达到育人目的。举行活动教育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习惯的形成。如:主题班会,手抄报、演讲比赛、拔河、运动会、知识竞赛等等,在振奋精神、展示风采的同时,增强了办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进而校风就会更好。试想,一个班风好、校风正的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会差吗?

3、学校还要沟通家庭、利用社会力量加强育人途径。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定期研究对学生的教育,为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转变家长中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学校可印发一些学习资料等,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学校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辟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法制、安全等教育。

四、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努力的方向

1、对学生的各种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特别是自我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的教育。

篇6

1.新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许多新思想、新问题不断出现,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

1.1负面影响日渐凸显

当代初中生处于相互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不断扩展、社会活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氛围之中,每天都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暴露在我们的面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经常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黄、赌、迷信等屡禁不止,更有网吧的“勾引”、社会不良青年的唆使,严重污染着学生稚嫩的心灵。在农村一些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了。

1.2违法犯罪行为日益严重

有的学生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打架斗殴,只顾自己不顾他人;顶撞老师,把社会的哥们儿义气视为真正的友谊, 以做坏事未被发现为荣,以享乐为荣,视偷窃、抢劫行为为勇敢等。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

1.3厌学队伍日渐庞大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抱有读书无用,有钱行天下的想法,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1.4传统美德信念受到冲击

在学校,学生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统的教育,而客观存在的社会阴暗面,又迫使他们被动地、茫然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性。这样,社会生活中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现象,必然使初中生单一的思想产生裂痕,给传统的、单一的说教式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学校苦心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在社会现实面前显得那么单薄和脆弱。

2.新时期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改进工作方式。

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标,是进行德育的基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

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在学习上表现为紧张、焦虑乃至恐惧;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怀疑、孤僻、嫉妒;在社会关系上表现为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上心灰意冷,苦闷烦恼甚至消极怠慢等等。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要定期对学生心理咨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谈话,联系农村中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适当的方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积极心态去面对。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支持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的目标和内容,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

2.2学会感恩,善待他人

感恩,是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孩子的心灵纯洁得像一张白纸,只要我们重视教育,积极引导,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等古训渗透进孩子的血液中,孩子的感恩意识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并转化成自觉的感恩行动。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知恩,学会感恩,学会报恩,学会爱与被爱,使他们心更善,情更真。这样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才是一种全面、完善的教育。

2.3转变观念,突出实效性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即要把学生当人看;要把学生当未成年人看;要把学生当不完美的人看;要把学生当发展中的人看;要把学生当独立发展的人看;要把学生当平等的人看。教师对学生要大爱无私,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平等关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个性特长,给每个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展示的舞台,营造教师与学生心理交融的交汇点。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实际,从最基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容一貌入手抓规范,抓活动,让学生有体验,有触动。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显示实效。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在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相互之间要沟通,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让学生潜移默化,动情而移情,升华思想境界,达到预期目标。

2.4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

学校德育工作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以校园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针对不同时段出现的新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活动,突出主题,加强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2.4.1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一切感到新鲜、陌生、好奇,憧憬着很多具有诱惑的东西,这时如果引导正确,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就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美好品质。

2.4.2主题教育

班会课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主题班会是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通过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把养成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如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发挥阅览室空间,增加开放时间,提供读书活动资料,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读书征文活动、 演讲比赛等,人人参与,人人感受,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提高境界。

篇7

哲学上有很多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为德育教育在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比如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掌握辩证的价值观思维方法。用辩证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对待学生的每一件事,充分考虑事物的两个方面,从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还有要用运动的观点,去看待问题。首先要明确,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的,发展的,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其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要动态的对待学生,不能一直用一种观点、一个态度去对待学生。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学生人格的扭曲。如果学生受到是不公平的教育,特别是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老师,自己享受的确实很不公平很不一样的态度和待遇,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价值判断的误会,从而导致其厌学情绪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十分不利于其德育健康发展的。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普及,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和人生的价值观确立。 

2. 注重学生对于“人”的培养 

新时期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高知识的全能型人才,而不是只会学习的工具。即使学生拥有十分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做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全的人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首先,学习书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仅仅靠着书本知识是不能够在社会立足的,我们要知道,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也就是说知识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学生也好,老师也好,接触的知识都是在一定单位内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当今的素质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故而,要重视学生作为独立学习单位的培养,注重独立的“人”的培养。 

其次,要重视人文,即是要关注周边生活,从身边的具体生活入手,了解历史文化,给学生充分的掌握知识的条件。要指导学生进行教育实践,这也是培养独立的人的一个要求。作为一个独立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要求具有独立的行动能力,不能把学到的知识,总结的经验都只是单单的停留在理论状态,不能合理的运用于实践,那样同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习。而这也正是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最大的通病。 

二、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1.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 

教师是教育学生的实施者。所谓的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接受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学生,有些事情甚至可以使学生牢记一生。因而,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的作用,教师专业能力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质去感化学生,鼓励学生,更要特别注重学生来自老师的影响力。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现阶段心理,和学生一起创新教学方法,适时的更新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学生科学的指导,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各方面全面地成长。 

2. 充分利用好教材 

中学生学习的教材都是经过很多次雕琢的,内容丰富,而且十分切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我们手里的教材,这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是教师实现教育成功的一种很好的途经。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包含德育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德育教育。同时,也要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文化知识和德育教育,要了解到,学生自觉接受要比被动的强制性的学习其实质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教师要把握住教材的每一个细节,深入浅出地运用教材例子,把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给学生施加容易接受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到乐趣和符合自己发展的哲理,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反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 

3. 有计划的开展活动 

教学要有计划,开展户外户内活动也要有计划,同时开展活动的计划要纳入学生的的学习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之中。譬如,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人格和行为习惯。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运用,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减少对学生的直接强制性干预。特别是在学生的活动中,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成长,而不是为了让学生从中得到多少利益和好处,要注意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引导、发挥好榜样的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塑造学生人格,发展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加强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德育教育的推广都是目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在现在义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德育建设,即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对我国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伦.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性教学策略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1):23. 

篇8

一、培养学生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与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乃至生物与非生物,都是广泛联系、互相影响的。所有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统一的有机系统——生物圈。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制于环境中生物及非生物的发展状况。英国社会生物学家E·Q·威尔逊说过:“这些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大量微生物和小动物,构成了地球的熔炉,正是由于它们侵入了地球的表面,才肥沃了土壤,制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如果它们都灭绝的话,人类只能存活几个月。”生物对于人类的价值如此之大,但人类是否已经意识到了它们的价值呢?是否真的关怀过处于灭绝边缘的生物呢?青蛙是有益的动物,这是在小学教科书中就学到的知识,然而即使是这样,它们却仅仅因为肉味鲜美,就遭到飞来横祸,好不可怜。在广州,每年仅吃掉的蛇就达上千吨。在一家私人开设的海鲜舫里,一次便查获活猴数只、猴头十多个以及娃娃鱼几十条和上百只飞禽。多少无辜的精灵就这样遭受人们的荼毒,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牺牲品。

新的生物课程改革标准确立“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环保观念,养成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形成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我国幅员辽阔,地处寒、温、热带,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在讲植物资源时,我给学生讲述世界上有五分之一左右的经济作物起源于我国,例如银杏、银杉、水杉、珙桐等。在讲动物资源时,讲述了我国鱼类有2000多种,占世界鱼类总数的10﹪左右;鸟类有1180多种,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3﹪,居世界之首;兽类有400多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0﹪。另外还有大熊猫、扬子鳄、白鳍豚、金丝猴等我国特有的珍稀种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讲到鱼类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拒绝美国哈佛大学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正因为祖国很穷,我才决定用我的知识去报效她。”回国后,他在遗传学研究中培育杂交鱼——“童鱼”,振动了生物界。讲甲壳动物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甲壳动物的奠基人沈嘉瑞博士在祖国受到外敌入侵时,放弃在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工作的优越条件,怀着科学救国的赤子之心,回归祖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生物学里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立统一规律;生物的物质代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物质运动原理;遗传和变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细菌、真菌、病毒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的正确思想,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

一部生物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教育。李时珍经过27年临床实践和标本采集,甚至亲身尝试,写出了《本草纲目》。达尔文历时五年环球考察,用23年时间写成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后人继承前人经验,又经过大量实际观察和无数次实验、探索、验证取得的。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造。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即是如此:古时候,人们认为大树的粗壮树干和繁茂枝叶完全是由“土壤汁”变化来的。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经过5年的实验指出: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经过一系列实验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而当许多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能够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经过多年的探索,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才能够获得成功。就这样,经过科学家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光合作用终于被发现了。……科学家们的这种不畏艰辛,不怕困难,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对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形成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养成谦虚谨慎、治学严谨的作风习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无偶像,科学无顶峰,一切来源于实践,一切以事实为准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务实的作风、求实的品格。

只要我们广大生物教师细心观察、研究,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就能把德育巧妙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篇9

当今社会风云变幻,外部环境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学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对学生各方面同样有影响。诸如此类的影响,如何让学生规避,就需要教师通过德育加以正确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德育在语文教学的沃土上进行比在其他学科中加以渗透要更有效,纯粹的德育教学可能会让有效性降低,学生也并不能真正心领神会,切实落实于实践中。因此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独特价值和意义。本文先就对如何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探讨具体的培养策略,以期实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初中语文德育培养的内涵

德育培养虽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但却是其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所选择的优秀作品,在适当的切入点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三维目标,其中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深深体现了德育的内涵。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是潜移默化的通过语言文字,在字里行间中不断深入,引领学生在精神上得到陶冶,不断和优秀的作家作品“谈话”。德育的内容被教师与教材相结合,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得到展示,学生以全新的面貌去学习和接受,是积极主动的,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和掌握了语言文字,又在无形之中接受了德育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程中所选篇目无不是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代表了人类共同的道德共性和精神追求,此外,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语文教学焕然一新,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最广阔、最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体现和张扬。这对于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育,更能够深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道德培养的策略

经过较为深入地分析初中语文教学德育培养的多方面因素,足以说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可行性很高。以下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具体培养实践操作的策略探讨:

(一)找准切入点是关键

发掘教学内容,找到与品德教育相契合的点是第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随意的,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掘出适当的渗透点,只有契机合适,才能实现德育的效果得到发挥。不同年级、不同学期、不同单元和不同课文,应该要注意其中德育的侧重点,同样应该考虑到学生特点和水平。因此,切入点的寻找是必要而关键的,同样是需要考虑多方因素的,渗透的恰当到位与否,需要教师摸清学生的情况并找准切入点。

(二)结合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实现自主感悟和自我升华

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会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因此,要抓住这样机会让学生自主去感受、感悟,并最终得到陶冶和提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德育的培养光靠教师一人之力是不行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逐渐主动去接受德育,以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去践行德育,需要教师设计好流程,为避免流于形式,教师可以在最后通过学生发言谈感受,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更进一步保障德育的达成。学生相互交流和影响同样起着潜移默化的功用,毕竟学生作为一个团体,其感受力大致相近,容易引起共鸣。由此看来,这不失为一个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好的途径。

(三)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德育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行作相应的调整,例如当今r代对孝道理解和定义与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差异十分明显,因而,教师要教学中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德育培养要与初中语文教学相切合,不能偏离甚至于违背,传统孝道文化,在今天看来有些需要剔除和鼎新,所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德育不能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应该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在其中挖掘相符的案例来支撑和补充德育。如果不顺应时代、不遵循语文教学要求,那么德育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就没有积极的作用。

篇10

1.影响初中体育课堂学生参与性的相关因素

1.1体育教学内容单一

初中学生一般迫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压力,认为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体育等的学习无关紧要,如在上体育课时选择在班里学习。在临近考试,学习紧张的情况下,这些“副科”也被文化课学习给霸占了。致使一学期下来,学生对这些科目如同过眼云烟,没有真正发挥教学的意义。在这样的压力下,体育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只剩下枯燥的体育考试内容讲授和训练,教学内容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1.2体育课堂形式僵化

多数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教学的形式,基本上每节课都是重复以往的跑操、做操、示范等,学生难免学习僵化,不愿参与。有些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各种设施不齐全,或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在体育课上对学生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这都不利于学生兴趣活动的展开,自然不愿参与其中。

1.3师生互动性差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体育教师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全数奉献,因此更侧重于对肢体动作和技能的示范与指导。在此期间,对学生的认知和需求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有些学生较为活跃,喜欢表现,如果不给其机会展示自己难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有所降低。

1.4课堂评价方式存在误区

体育课堂教师往往会以竞技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在这种课堂模式下要注意其评价方式。例如多数学生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导致比赛获胜的学生受到表扬,而身体素质相对一般的学生久而久之容易自卑,也会让他们对体育课产生排斥心理。

2.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有效策略

2.1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与形式

前面讲到学生的参与性差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例如我在进行体育教学时,经常会以玩游戏的形式开始每节课都会教学生玩不同的游戏,测试他们不同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2.2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学习,以“学”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目标和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我在每节课结束后就会提前告知下节课要讲的动作和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在下节时点名进行示范和指导。这样,大家都很兴奋,很积极的准备,这一学期的教学相对很轻松。

2.3强化师生互动

强化师生互动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适时参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中,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做出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具体来说,教师要进行的互动包括动作行为互动、言语互动等,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参与学习,并能时时兴趣高涨,充满信心。

2.4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训练和比赛形式能够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团结合作中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德育发展。使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不惧失败的心理品质,并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适当渗透这样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认同,并在课堂中结合实际对其加以很好的引导,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精神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接班人。

此外,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可以通过完善相关体育设施、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及表现进行多方位评价,以及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安排教学等一系列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3.结语

总之,在初中这个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期,体育学习占据着重要位置。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才能发挥体育课的最佳教学效果。这要求体育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对学生的课堂启发,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以主动学为中心。这样,逐步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身心灵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促成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有助于显著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华恩.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3(25):114-115

篇11

1开发生本课程资源,让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

以往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照本宣科,机械照搬,教材上怎么写的就怎么写,教材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机械的知识搬运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样不仅会抹杀学生探究的动力,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走出教材封闭而狭小的空间,以生活为平台,带领学生在更宽广的空间展开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主体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是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从生活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学会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材,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将更多的教学资源整合到课程教学中来,这样才能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使学生不断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将更多教材上的知识点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2运用多样教学方法,让教学形式更加生活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点的数量,因此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记,学生并没有太多的体验与感受,所得到的只是理论上的说词,而根本无法用于指导生活行为实践。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更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基于自身生活经验与基础知识构建知识,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体验与感受。2.1角色表演。这是一个集娱乐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艺术性活动,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点寓于学生的表演活动之中,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学更具趣味性,激起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同时更能让学生在表演中亲身体验,更加深刻的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身表演的机会,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其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带领学生一起来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表演活动,以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达成预定的地教学目标;同时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配角色,这样学生的体会更深刻,同时更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为了增加表演效果,我们还可以通过布置场景、设计旁白、运用音乐来增强感染力,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学习了《学会拒绝》,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设计与表演剧本,这样能够很好地将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快乐学习,更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各种不良的行为,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2.2交谈活动。学生是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式交谈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讲解,而是要运用留白艺术,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与充分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围绕着熟悉的生活话题来展开积极的互动。如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引入教学,并引导学生就此来展开交谈。这样的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来针对生活话题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积极的交谈者、耐心的倾听者。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当堂创作,以引领更多生成的精彩,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要实现学科教学与生活的接轨,不仅要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同时还要回归于生活,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实践中检验与内化,这样更能帮助学生从直观的事物上升为理性认知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进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如开展社会调查,调查的主题不仅要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目标明确而具体,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指引学生完成调查。这样的主题调查活动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性活动中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调查家乡环境问题》的调查活动,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让学生将课本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深化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水平;同时更能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真正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真正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你会惊奇地发现以前爱乱丢垃圾的同学总是会非常细心地扔进垃圾桶;外出就餐时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在生活中非常节约,不浪费一粒粮食、一滴水。许多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组建环保小队,走进街道消除路灯以及一些建筑物上的小广告,让街道更干净,为这个城市的建设贡献微薄之力;深入工厂、社区宣传环保等等。

参考文献

[1]谷仕华,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和学生生活实践接轨的研究,《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12)

篇12

一、为人师表,做学生表率

培养有高尚情操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师德是学生的指灯,上行不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孔子曾说过:"政者,正也,子师以正,孰敢不正。"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学生的模仿的榜样。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首先作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要注意自身的形体、仪表风度美。与人交往要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着装要整洁。心灵美是最平质的美,要热爱党、忠诚祖国,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关心爱护学生,为培养合格人才而认真工作。语言和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教师在任何场所讲话要文明用语,语气温文尔雅,态度和蔼亲切,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并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感。行为要正直、大方、文明使之成为学生崇拜而模仿的典范,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二、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新课标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价值观,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提倡把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这就为我们尝试进行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我们也在讲孝顺父母,尊老爱幼,但效果不太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保障的日渐完善,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很少指望子女为自己养老。这种情形导致的结果是,家长对于子女只有关心、奉献、付出,且不图回报。而子女对父母没有责任感,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难以想象,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责任感的人怎么可能对国家社会承担起责任。初中学生,由于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发展不平衡,求知欲极强,但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关爱有加,使他们往往难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甚至不知道尊敬自己的老师。而一些父母也是在长期批判“封建礼教”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在与他人交往时应遵循的礼仪也知之甚少。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也经常发生。有的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出现顶撞、辱骂老师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们宣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们了解认同中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文化;把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把儒家重要的思想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古代学生求学的艰难,提高他们尊师的意识,把尊敬师长作为美德。

三、树立全新理念,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完善和发展。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让人在一种自我、自主激励中,不断地发现并努力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在学校里,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室是学生、老师、教材之间对话的场所;教室还是让学生、老师乃至教材发生变化的地方――学生在这里得到发展,教师在这里得以提高,教材在这里逐渐变老……教室难道不可以是一个染缸?教师难道不能在教室这个大染缸里把学生染的色彩斑斓、充满书香。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已远远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新的教育理念,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因此必须树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课堂教学放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来,放到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

四、结合生活实际,讲究教学效果

面对鲜活的社会生活,我们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对于学生提出的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层问题,必须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内部信息得到加工后,才能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才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教师除了讲清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达到这一效果:首先,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社会。如: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海南建省二十周年的巨大变化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领导不可动摇的正确性。其次,创造条件让学生认识社会。将“八荣八耻”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八荣八耻”是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最高体现,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八荣八耻”的提出使道德建设理论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与以往的单纯讲“依法治国”相比更加深入。

总之,要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教师就要当好导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释放他们的潜能和才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力争通过自己的教学给学生以知识的满足、心灵的启迪、品德的升华。

篇13

前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主要存在这样几种现状,一是教师传统教学观念较为老套,二是德育渗透过程重视程度较低,三是德育渗透过程方法较为落后。这几方面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无疑是将学生自身的发展过程看的较为单一、片面,对学生身心发展并不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就结合这些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希望能对广大教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过程的宗旨

以学生为本是我们在新时期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然而对课堂德育渗透过程而言也是要遵循内外兼修的宗旨。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我们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这一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渗透过程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同步发展,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不足表现

1.德育渗透过程过于形式化,对于中学生身心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过程普遍得到重视,但是还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忽视德育渗透过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导致了德育渗透过程过于“形式化”,表面敷衍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是我们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主体,德育渗透则是要站在学生今后身心发展这一角度来进行。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情况调查中很多教师则是与这一观点相违背,导致了德育渗透目标不明确,对学生后期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德育渗透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不符,德育渗透过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主要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以及情感目标这两项内容来进行,情感目标则是站在首位而能力目标则是居于其次,由此我们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情感目标对于学生德育渗透过程的重要性。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通常则是让学生能够将能力得到培养为主要目的,没有注意到德育渗透过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前提。很多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德育渗透这一环节时还是停留在书面上,从实际效果来讲这些观点对当今学生而言并不适用,德育渗透过程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接受过程就显得较为困难。

三、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贯彻以生为本的主要方法

1.注重初中历史德育渗透过程的针对性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中以生为本主要体现在具有“针对性”这一方面上,然而学生是我们进行学校教学过程的主体,德育渗透过程自然也不例外。从德育渗透角度出发我们往往还是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意识能够得到积极转变,将学生自身行为以及心态能够得到不断的优化,学生对待事物的看法变得积极向上,这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以学生为本这一教学思想的主要目的所在,而这也是其“针对性”提高的主要手段与方法,希望能够得到我们广大教师们的借鉴。

2.以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为主要理念

德育渗透以生为本这一理念是我们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主要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到进行德育渗透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自身的不足,并且对其行为进行充分的引导过程,将学生今后的发展摆在首位。这是我们贯彻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关键点。学生今后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能力与素质两个方面,自身基本素质得不到良好的培养那么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片面的,并不具有前提基础和保障因素。然而通过身心素质的提高则是让学生思想得到转变,其“时效性”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3.德育渗透过程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由学生各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自身基本素质培养两方面构成的,这两方面的构成无疑都体现了以生为本这一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面向所有学生是我们在进行德育渗透过程中经常提到的,然而两者之间还应该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其能力培养过程还应该遵循学生德育渗透过程的效果来进行判定,这样两者之间才能够保持一致,其“统一性”也能够得到保证,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够做到更加科学和具有“针对性”。

4.注重教材与生活的感性体验接轨,积极开展德育渗透过程

生活实际是我们开展德育渗透过程的主要手段,这也是让学生能够以最直接、最明了的方式得到最佳渗透过程的主要方法。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过程,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利用教学实践展开探索也是让学生主体观念得到体现的一种方法,同时学生通过自身探索所得到的结论是我们单纯靠语言描述难以达到的,渗透效果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针对这一点希望对我们广大教师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比如说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播放《火烧园明园》、《太行山上》、《》等影片,并在观看影视资料后联系史实进行讨论。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是我们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所要坚持的原则自然也是将学生放在主置,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相应的渗透过程,让学生身心同时得到发展。“以生为本”这一教学思想正是我们将学生摆在教学主置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主导思想。通过本文的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如何以生为本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在此之中观点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积极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凯.培养合格的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成功(教育).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