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内部审计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内部审计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内部审计策略

篇1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1日

完善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意义深远。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制度已日趋完善。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开发起步较晚,经验不够丰富,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等问题,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管理发展进程缓慢。毫无疑问,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制度,探索内部审计管理策略是高职院校加强审计管理,提高审计建设,完善审计制度的紧迫任务。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涵义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监督,评价本校及所属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济管理有效性的过程。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能够反映校内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提高校内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从而达到促进校内审计管理,提高高职院校综合管理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一)内部审计有利于营造高职院校民主的校园环境。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严谨的办学作风,民主的政治氛围,和谐的校园环境都反映着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使财务管理公开化、透明化,这是极大程度尊重广大教职工民益的表现。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正是维护教职工个人权益,营造民主校园环境的有效手段。

(二)内部审计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审计制度的开展。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也同样促进了我国教育审计制度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促使审计法规的现实化、合理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保障了审计法规的有效执行。

(三)内部审计降低了高职院校的腐败现象,保证了资产安全。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经济案件的频繁发生,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实施迫在眉睫。高职院校的权利划分缺乏制约和平衡导致部分院校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对管理进行内部监控,对经济进行强效综合治理,防患恶性经济犯罪,健全防腐体制的重要途径。只有进行彻底的管理,强化内部审计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高职院校腐败现象,从而保障高职院校资金的有效使用,保障资产安全。

三、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国家教委对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比较重视,并通过制定相关规定突出教育审计的作用与地位,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明确内部审计法律责任等。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在不断探究健全内部审计管理的措施,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缺少全面的、客观的、正确的认识。所以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设备资源、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不断健全内部审计管理。但高职院校的领导以及教职工对内部审计仍缺乏主观的、全面的认识。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较为注重内部审计的监督特性,片面地认为审计就是对财务的强制性监督管理。所以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难免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忽略了内部审计的作用与潜在职能。高职院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客观分析内部审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加强内部审计的管理与建设,提高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二)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低导致了对内部审计实施的重视性不够。高职院校一直把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主要工作目标,而忽视院校内部审计的完善。实际上,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只有具有完善的管理,雄厚的办学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与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三)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方法落后。高职院校目前内部审计的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内部审计的方法主要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线,缺少高级的绩效审核、管理审核等先进手段。传统的审计方式注重对资金的支出核算,而忽视事先预算的重要性及经济活动实施过程与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不利于高职院校对其经济活动的准确审计监控,也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现代化的内部审计强调的是审计职能的转变,内部审计要服务于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因此只有掌握先进的内部审核方法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平衡发展。

(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主要以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为主,而内部审计需要工作人员要掌握财务支出、经济效益、基建维修、经济责任、预算决算和内控制度评审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内部审计要想顺利开展就必须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才能精确审计工作,减少审计失误,降低审计风险,提高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质量。

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策略探究

(一)以国家审计法律法规为依据,创造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环境。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高校审计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高校内部审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法律法规,以保证为高职院校实行内部审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完全可以以法律为后盾,开展适合自己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首先,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高职院校想要不断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离不开校领导及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充分认识,只有领导的大力支持,教职员工的积极贯彻才能为内部审计的实施创造和谐的环境;其次,高职院校要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监控组织。任何工作有效性的实现都需要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高职院校涉及的部门多,自然更离不开审计监控组织的有效监督。

(二)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优化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管理结构。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者要洁身自好,以清正廉洁的精神领导校审计人员强化内部审计,完善校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实施是否有序,开展是否顺利,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管理结构是否规则清晰,权责明确;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校领导的个人素养、道德观念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而后者所占的比重更为突出。因此,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时刻坚持道德底线。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提高自身的审计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创新内部审计管理。正可谓:“活到老,学到老”。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组织都要坚持长足学习才能保证自己的不断成长。我国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从起步时间就不占优势,因此高职院校要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通过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五、结语

篇2

随着市场环境竞争的进一步加强,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重视,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形成对企业强有力的约束力,可以通过事前预测、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管理决策信息,通过内部控制建设、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推动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当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部分集体企业和民营组织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审计现状不完善,独立性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一、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和经营生产管理的审计,涉及到企业经营生产,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内部审计通过对本单位的各部门经营效益、财务状况等进行系统审核、分析、评估,客观公正的提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见和见解。通过内部审计可以确定本单位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经济方针,同时确定企业内部各项制度、计划是否得到落实,和预期目标和要求的差距。通过审计监督确定本单位的经营行为,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财务管理达到改善企业运营资金周转顺畅,做好企业经营生产的后盾支持,使企业经营目标更具有符合企业长远规划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对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合法性进行有效监督,确保本单位经营活动在符合国家法律的范围下运行,对各种违规违法现象起到一定制约作用,保护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确保企业长远发展。

(二)内部审计参谋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对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科学评估,严格审核验证,分析存在差异的因素,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有效评估,找到符合企业生产的经营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力物力,提出改进措施,促进经济效益提高。另外对企业领导者决策正确与否进行合理评价,在决策过程中应时刻进行监督,对偏离企业经营目标的决策进行修正,以确保决策的有效性,使企业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运作。

(三)内部审计促进部门、单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部门、单位的活动不仅要受到国家财经政策、财政制度和法令的制约,而且要遵守本部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内部审计在独立性与权威性方面逊色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但其在本部门、本单位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在一定范围内,它的客观、公正性是可信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通过这种自我约束性的检查,根据各级政府的法令,可以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经济责任进行审计,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二、内部审计的特点

(一)特殊性

内部审计工作性质从属于企业决策者,是为企业领导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协助企业组织者科学合理地为企业未来发展做出有效的投资决策方向,内部审计独立于其他部门,属于企业最高领导决策层直接管理,并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为领导经营者提供可靠的经营决策信息,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内部审计的特殊地位,是其它部门所不能取代的。

(二)独立性

传统的内部审计设立只是企业组织的一个部门,和其他部门没有区别,处于平等地位,无法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很大程度上依从于部门领导,审计工作毫无意义。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作用的必备条件,独立性是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否则审计工作无法执行。独立性使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及权威性的重要意义。

(三)多样性

内部审计随着企业经营范围的不同而变化,审计内容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内审工作承担了更多的内容,内部审计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反应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企业投资决策、经营运行、人力分配、资产运作等经济性管理各个领域开展工作,做到对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灵活监督和服务,可有效修正投资过程中偏离企业经营目的的决策,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3

一、商贸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更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

企业经营风险具有客观普遍存在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等特点,尤其是企业经营项目越复杂,资金流出与回笼间隔越长,其经营风险就越大。而商贸企业就属于经营风险很高的那种企业类型,因为商贸企业销售的产品种类众多,涉及的供应商、销售商也众多,资金流转周期较长,资金回笼时间慢,在仓储、采购、销售等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对商贸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能够覆盖商贸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从原材料采购到工厂生产加工,再到半成品和成品的仓储管理,最后到终端销售,都可以进行资金、产品、质量和进度等方面的管理,确保各个环节都按照计划进行,从而降低各个环节发生风险的概率。

(二)更准确客观的风险评价

在商贸企业风险管理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风险识别。内部审计不用参与到企业各个经营环节中去,只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对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管理,这样可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对商贸企业各环节工作进行准确评估,见微知著,通过一些小问题和隐患来评估其风险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并及时对这些小问题和风险隐患进行控制和纠正,确保商贸企业各个环节按照企业战略和计划正常进行。所以商贸企业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不受任何部门管理,只服务于企业股东,从而以旁观者视角准确客观的对风险进行评价。

(三)更有效的科学风险控制

只要是风险都会有一定的破坏性,例如财务风险会让商贸企业损失大量资金,存储风险会让商贸企业损失大量产品等等,这些破坏性都会危及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全过程风险管理方法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使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所以商贸企业应该利用内部审计对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市场行情、国家政策和竞争企业等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资金周转等内部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与控制,防患未然,将风险发生概率和破坏性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商贸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缺乏全局性

目前我国商贸企业风险管理主要由管理层领导负责,主要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忽略了对企业战略可行性的风险管理。加上企业风险可以在各部门间转移以及商贸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导致管理人员对部门之间的风险管理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只注重本部门的风险管理,忽略其他部门的风险管理。同时商贸企业风险管理大多存在主观性,根据风险管理者的经验来判断风险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而不是通过市场调查数据和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分析得到风险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不够科学合理。

(二)风险管理缺乏预警机制

目前商贸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降低企业风险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这属于事后控制,忽略了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事前预防与控制,缺少相应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往往都是在风险发生后再对风险进行补救,不懂得对风险隐患进行检查和预测,防患未然,降低企业风险发生概率。

(三)风险管理缺乏持续性

因为企业风险贯穿商贸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因此要对商贸企业进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确保风险管理的持续性,但是很多商贸企业只懂得在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上进行风险管理,缺乏在销售和运输等环节进行风险管理,没有使用全过程性的企业风险管理,导致在销售和运输等环节容易出现风险,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内部审计参与度较低

目前我国商贸企业只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忽略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更是缺少专门的程序对企业战略风险进行审计,例如采用风险转移的策略来降低企业风险发生概率。而且商贸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缺乏相应的负责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力,在审计企业风险过程中处处受限,难以发挥审计人员查漏补缺的作用。

三、商贸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当前的审计形式中,审计对象十分复杂且信息工作量十分繁重,导致在签订审计约定书时,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了解双方的权责,尤其是商贸企业这样的结构复杂的企业,资金流向多元且变化莫测,这就更增加了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导致双方签订约定书时的权责不明。同时,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出现,并且越来严重。此外,还有些工作失误会被暂时的掩藏起来,一旦发现就会形成更加严重的审计风险。目前的审计工作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财务报表,还需要会计事务所能够对企业内部的舞弊和出现的错误作出揭发处理,同时能够正确的判断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以此来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完整和科学性,而以上的各种因素,使得审计风险的几率大大增加。

(二)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虽然抽样审计具有高效的优势,但是这种审计方法有局限性,这也是商贸企业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的影响。首先,对商贸企业的审计方法存在滞后性。主要体现在其审计的方法仍然停留在最原始的审计上。财务报表的主要是通过历史来反应企业的资金状况,但是有些数据并没有表现出来,这就使得审计对相关的使用人员没有真正的实用性。另外一方面,抽样统计的一个巨大缺点就是局限性。由于现在企业规模的扩张,导致要想方方面面都审计变得不太可能,所以抽样审计的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部分并不能代表整体,这样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也就被增加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审计人员在采用判断抽样法的时候,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导致判断发生偏差,那么同样会产生风险。三是,操作的规范性达不到标准。规范的审计步骤可根据署制定颁布的《中国审计规范》和《审计法》中提到的相关条件操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权威性的准则往往不被审计人员重视,并在私下实行违规操作,这就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增大。

(三)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

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该有足够丰富的专业技能以及实战经验,要想在审计工作中,从复杂的数据中找到正确的审计资料数据,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对应的分析,是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但同时,审计人员所具有的实战经验和能够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目前,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的理论是半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当中所缺乏的,在当前的关键阶段,审计工作的开展,就变得异常艰难。同时,审计人员在拥有足够强大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品质。必须端正严谨的工作态度,做事一丝不苟,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所以说,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与审计风险息息相关。

四、商贸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制定契合度高的企业战略目标

首先商贸企业要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并选拔招聘专业人才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不受其他部门管辖,由董事会直接管辖,商贸企业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监督管理的权力,对企业各部门各项工作进行审计和监督,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内部审计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来制定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审计过程中要以企业战略为中心,对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进行审计,查看是否有与企业战略相冲突的内容,有则及时整改。最后内部审计根据商贸企业采购和销售各环节的资金周转情况来优化资金配置,确保资金使用情况符合企业战略资金计划要求,避免存在超支情况,有则要及时整改。只有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指导,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二)优化内部审计流程

内部审计人员要创新内部审计流程和方法,不能沿用过时的陈旧的审计方法和内容,而是要从商贸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商贸企业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例如开发新资源、对产品进行成本和质量控制、优化资金配置和制定科学合理地市场营销策略等等,虽然这些都不是内部审计人员负责的领域,但内部审计有权对这些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和风险管理。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精减企业各项业务流程,删繁就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旁枝末节的地方出现风险,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在精减采购线、仓管线、运输线和销售线的同时也要理清各环节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内容,确保精减流程而不会丢失关键环节,确保精减后的企业仍然能够高速运转。

(三)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去,大幅提高了各行各业的生产工作效率。商贸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商贸企业各部门通过该系统上传部门各类信息,作为系统管理员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及时对各部门上传的数据信息进行检查核实,通过各部门上传的数据信息查看各部门经营情况,如果存在问题要及时整改。同时利用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商贸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各部门员工都可以登录该系统查阅本部门或其他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不仅能够查漏补缺,消除风险隐患还可以大幅提高审计效率,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事半功倍。

(四)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商贸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和管理风险,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则是体现内部审计方法好坏的检验标准。要想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商贸企业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各环节进行监督管理还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是不能解决问题,也要结合实际对问题发生部门提出改进对策。问题处理完毕后内部审计人员要对整改后的问题进行评估,确保没有风险。二是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审计工作计划,针对企业战略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改进对策,并引入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等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将其落实在企业各个部门的各项工作中。一旦发现与企业战略和计划有冲突矛盾的情况,要及时解决问题,确保企业各部门都按照企业计划和战略开展工作。三是定期制定内部审计报告,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企业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和节点,并要求相应部门的人员加强对该节点的风险评估、分析与控制。通过内部审计报告来反思内部审计工作有待提高的地方,通过定期专业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以便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效率。

篇4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独立、垂直的审计管理模式。设立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相对独立的银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全行内部审计工作。各分行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和审计岗,主要负责对分行各个部门经理及支行行长的经济责任审计与业务经营的专项审计,并完成上级审计部门要求的审计任务;其次,建立明确的内部审计章程,确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地位、组织架构、职责权限和报告路径等;再次,确保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并根据授权进行管理,同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相应的专业从业资格的审计人员,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最后,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在管理层不干涉的情况下进行自由的审计工作,确保其拥有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确定审计重点,拓宽审计领域

首先,商业银行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银监会的管理要求,遵守关于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内部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全面质量管理和考评制度,提高审计质量;其次,审计机构应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在年度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本行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编制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第三,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全局观念,对经营管理、经营行为、经营绩效进行审计和评价的同时,对全行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有关问题提供咨询服务,改善本行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有效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三、创新审计方法,引进计算机审计技术

随着金融市场飞速发展,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扩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引入先进、科学的审计技术,比如说加强对审计项目管理方法、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满足金融业务活动,利用计算机及其相应技术对各类庞大的金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对信息进行及时的识别、获取、加工、应用,实现对有关信息的优良管理,审计信息传输网络化,审计过程电子化。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前进,有助于内审部门的审计工作更加健全、完善,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高效的、科学的实行其职能。由传统的手工审计到计算机辅助审计,内部审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但目前商业银行的计算机审计系统主要功能还是执行查证业务,所得到的数据在来源与结构方面都比较单一,仅具有一些核心基础业务的数据信息,而严重缺乏其他一些业务系统及综合经营系统、经营分析报告等非数据信息。与此同时,审计系统正在逐步由查账的方法向分析的方法进行转变,通过建立合理的审计模型,对各种经营业务审计指标进行定量的计算、分析与评价,使审计人员不仅能履行在审计工作中纠错防弊的监督职能,并且可以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做出全面的、合理的的分析、评价,从而提出有建设性的管理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运用科学化、系统化的内部审计方法来使内部审计工作高效的起到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四、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涉及领域广泛,因此,对于参加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专业性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

(一)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和健全的激励机制,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再教育和再培训。内部审计人员要尽可能的体验不同岗位工作,了解银行业务的品种,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各业务会计数据处理的关系,各项规章制度,银行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定期开展全体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知识和业务的学习,增加对内部审计目标认识的统一性和必要性,所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是当代内部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对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培训

在面对崭新的新型业务和发展的挑战,使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对审计环境的风险意识,审时度势地分析和研究国际、国内宏观金融政策和局势,重点关注高风险业务领域和项目的审计。因此,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使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计知识与审计方法,熟练掌握审计专业的新型技术水平,加强计算机等先进的审计研究工具,大量地运用分析性程序,合理的做出审计结论以及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性的建议。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商业银行对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商业银行不仅要做到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再教育、在培训,而且商业银行应该提供优越的条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吉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和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3,04:58-59.

[2]罗明清.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探析[J].现代商业,2011,14:144.

篇5

一、私人银行业务概述

私人银行是一项古老的金融服务,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因其私密、专享、安全、专业的特性,受到贵族和富人阶层的追捧,并在400多年的成长中不断完善,已从少数贵族的财富管理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各国高端富裕群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私人银行进入中国较晚,2007年3月,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设立,自此拉开了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序幕,因而2007年也被称为中国私人银行的元年。伴随着中国富裕人群的高速增长,私人银行在中国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十年蓬勃发展时期。“顺天时”——经营转型。近年来,面对公司业务营业贡献减少、不良贷款爆发的困境,商业银行开启了从“大公司、大投行”到“大零售、大资管”的经营转型,私人银行业务便是转型的突破口和利器。“借地利”——财富爆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家庭可投资资产(包括离岸资产,但不包括房地产、奢侈品等)大于600万元的高净值人群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至2016年,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0%。随着中国经济减速换档,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私人财富将保持12%的年均增长率。“应人和”——需求旺盛。伴随着财富的迅速积累,高净值人群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升级,由追求财富升值转向增值保值、资产配置、家族信托、财富传承等。私人银行专业、高端、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满足了高净值人群的需求。(一)私人银行业务概念私人银行业务是指以私人银行客户(指金融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客户,各家商业银行定义口径略有不同)本人、家族及其企业为对象,围绕投资、融资和非金融服务开展的涵盖财富管理、资产配置、顾问咨询、跨境金融、财富传承、增值服务等的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近年来,私人银行业务服务范围不断发展,扩展至子女教育、医疗、税务、保险、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二)私人银行业务特点对于客户而言,相较于普通零售金融服务,私人银行业务具有高端、专业、个性、私密的特点。私人银行客户拥有专属理财产品、一对一专业财富顾问及高端、私享、安全的业务办理环境,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服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相较于传统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具有轻资产、高流通、重回报的特点,因此也被誉为“财富管理皇冠上的明珠”。私人银行业务信用风险小、经济资本占用水平低、资本回报率高,而且高整合度和强渗透力在商业银行内部资源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经过近十年的快速、稳健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依托在客户、渠道、资源、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其市场领军地位进一步凸显。1.私人银行客户高速增长。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的私人银行客户超过50.1万户,较2015年末增长12.44%。工商银行以22.16%的增速占据第一位,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以两位数的增速保持高速增长(见图1)。2.管理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规模超过7.1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13.15%。招商银行发挥零售银行优势,私人银行客户管理资产达14,237亿元、户均资产2638万元,在商业银行中占据领先地位,工商银行以12,329亿元管户资产排名第二位。各家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管理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增速明显,见图2。3.中间业务收入逐年提高。从公布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的三家上市银行年报中可以看出,随着私人银行业务的推进,其为商业银行创造的中间业务收入逐年提高,但是利润贡献率还是较低,远低于全球私人银行领域巨头瑞银集团对整个集团25%的利润贡献率,见表1。

二、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风险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私人银行业务开展了业务、流程、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多项创新,在提高竞争优势、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一)市场风险相较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产品涉及范围广泛,横跨货币、债券、股票、基金、保险、外汇、金融衍生品、商品等多个市场。随着市场间联系日趋紧密,同质性增强,私人银行业务除了面临单个市场波动风险,更面临着风险跨市场传播所造成的“蝶变效应”影响。2016年,国内资本市场经历了年初股票熔断、年末债灾,固定收益市场平均回报率仅1.28%,权益市场平均回报-11%的极端环境,各家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产品收益率回撤明显。(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而使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私人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产配置标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二是私人银行客户发生银行融资业务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为失误、科技系统缺陷和不利事件等造成损失的风险。作为一项新兴业务,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私人银行业务的运营和管理中。例如,以不实言论诱导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向客户推荐不符合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夸大理财收益,违规代客交易等。(四)道德风险私人银行业务的道德风险涉及相关从业人员和私行客户。为获取不当利益,从业人员推荐客户购买非本银行发行或的产品,引发道德风险。私人银行客户递交虚假资产资料,利用银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的信用卡和融资便利等进行大额套现,资金用途违规流向房地产、资本市场等。(五)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客户、同业、股东、投资者或监管层等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例如,“累计期权合约”所导致的私人银行理财亏损事件给星展银行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收益率下行,私人银行理财产品未按期兑付或未达到预期收益率,引发多起客户投诉,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声誉风险。

三、私人银行业务的内部审计重点

结合近年来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审计实践,组织与机制、流程与控制、系统与安全、挑战与机遇是私人银行业务内部审计重点关注的领域。(一)组织与机制1.组织架构。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组织模式和机构设立的清晰性与合理性。重点关注:组织模式和机构设立是否满足总(行)机构战略发展规划;机构间发展规划、制度执行和落实是否协调统一;分(行)机构是否从业务培训、人员配置、工作安排等层面有效落实总(行)机构政策。2.制度体系。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重点关注:是否制定私人银行业务制度体系;制度是否符合私人银行战略发展;制度是否覆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全流程。3.职责分工。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职责分工的明确性和合理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机构、部门、人员间的职责分工和协作配合情况;前中后台岗位分离和制衡情况;是否存在多头管理和管理盲区。4.人员队伍。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人员配备的合理性和专业性。重点关注:总分(行)机构是否配置了专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关从业资质;是否制定相应的人员考核激励办法。(二)流程与控制1.产品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管理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重点关注:自营产品管理资金投资决策、交易运作、风险监测情况;产品合作机构遴选、准入、评价、退出等管理情况。2.客户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客户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客户准入、维护、退出等管理情况;私人银行客户反洗钱、尽职调查情况;私人银行客户质量、结构、贡献度、满意度等客户发展和服务情况。3.销售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销售管理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产品销售、信息披露的合规性;销售人员资质、业务处理的合规性;是否存在因违规销售导致客户投诉甚至诉讼的事件。4.运营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运营管理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全流程管理情况;私人银行自营与产品在内部交易和存在潜在利益冲突领域的风险隔离控制情况;私人银行产品增值服务的运营情况。(三)系统与安全1.系统支持。关注私人银行业务系统支持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现有系统是否涵盖全部业务领域和流程,是否满足产品和客户管理及业务发展的需要;是否存在对重要业务风险控制环节监测、预警、硬控制和报告的功能。2.资金安全。关注私人银行业务投资品管理和客户资金管理的安全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投资品运作表现的监测机制;面对市场波动,是否存在实时预警和回撤机制;私人银行融资资金用途的合规性。3.信息安全。关注私人银行业务信息安全控制的有效性。重点关注:客户签约、交易、投融资及服务信息的保密性;私人银行业务相关从业人员保密管理和检查情况;系统连接、交易传输的安全控制情况;业务办理场所的私密性。(四)挑战与机遇1.优势与机遇。关注商业银数据来源:公司网站,公司年报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优势所在和未来机遇。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在产品收益、增值服务、客户发展、资产提升等方面在同业中的优势;私人银行业务未来发展的契机、条件和利好因素。2.瓶颈与挑战。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困难瓶颈和未来挑战。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在产品收益、增值服务、客户发展、资产提升等方面在同业中的劣势;私人银行业务目前发展的困难瓶颈和未来面临的压力挑战。

篇6

互联网有其大数据,政府有其大数据,企业有其大数据,个人也有其大数据,所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已不可避免。大数据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一次彻底的革命,要分析其繁杂的数据和冗长的结构需要很大的工作量,给经营者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是其内部数据的关联性又使得许多行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在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变革。企业要想在厮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占有一足之地,就需要对内部审计的审计理念、审计思维和审计方法等作出优化,将大数据带来的困难变成提升自身的一个机遇。

二、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是指随计算机的使用逐渐兴起的能快速形成的数量繁多、类型复杂、结构繁复的数据所形成的集合体,它不仅具有极多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蕴含有极大的价值。所以其可以在限定的时间内被分析和整理,利用从而被个人、企业、政府等所利用。大数据是由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共同作用所产生的,集合了物、机器和人的相互关系,所以就具有了一下特点:第一,数量巨大,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人在使用计算机等信息化的产品,产生的海量数据给审计工作的信息采集和整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第二,有效数据占百分比低,在庞大的数据量中有效数据只占有很小的比重,千百万种或许只有其中的几个对自己是有用的;第三,数据具有现实性,大数据时代产生的信息和数据都是具有现实性的,这就使得企业在做出决策时有了较为准确的数据保证其正确性;第四,数据结构及其繁杂,物联网涉及到的是物、人和机器这三者之间的交互,不仅会产生结构性数据,还会生成非结构性数据。当他们同时存在时,信息的处理会变得非常困难。

三、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价值提升面临的难点

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在对数据进行攫取、分析后利用的往往只是其中的直接审计价值,大多会忽视它的间接审计价值,而有时间接价值在经过处理加工和深层挖掘后对企业的利用价值可能比直接审计价值更重要。另外,传统的内部审计流程中各环节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的资源与信息不能做到及时交流,数据信息无法同时共享,这就使得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难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因此,内部审计的价值提升就出现了一些困难。

第一,审计方法工作贯穿于整个的审计流程,不只是在一个或几个流程中存在。

当海量的数据和数据结构出现时,审计方法会面临一个极大的挑战和冲击。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是对有限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解决判定、决策和整改等问题,在大数据时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局限,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审计工作的要求。常规审计工作一般采用随即抽样的方法进行工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投入较小、审计效率较高。但是面临大量数据时,这种随机的方法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从而导致审计工作出现错误,也就预示着出现了审计风险,可能致使企业的经营决策出现错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前进,大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内部审计较差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使得数据处理结果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巨大的数据处理需求。但是,种类繁多的海量却低密度的数据又不可能让审计人员逐一的对其进行甄别与筛选。因此,要想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就需要对相关部门的人才培养、基础建设和执行模式及思维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优化。

第二,过去的审计方式都是事后审计,即阶段性的、周期性的审计,无法对即时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数据更新速度极快,传统审计方法往往会出现严重的滞后性,从而致使出现审计风险和错误。另外,事后审计针对的一般为经济或财务方面的问题,没有对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和监督。尤其是以后企业的发展经营模式会更加多元化,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采用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措施和办法来发现和规避企业在经营时遭遇的风险。

第三,审计结果的实践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一环,关系着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否被正确使用。

审计成果的实践一般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审计和被审计部门领导的不重视,审计时敷衍了事,很难发现其中真正的问题;其次是被审计企业的不配合,审计人员无法得到审计所需的资料自然就难以进行工作;最后是内部审计人员或复核人员的经验少、专业素质差等导致的较差的审计质量也会使成果难以实践。

四、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价值提升的策略

大数据时代具有四个特点:大量、多样、高速和价值,即“4V”。在这样的形势下,就需要审计人员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学习和日常总结去拥有更强的发现能力、流程优化的能力和决定审计策略的能力。结合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对海量数据更好的提纯与加工,汲取工作时需要的信息,从而实现数据的增值,即内部审计能力的增值。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对大数据统计分析及提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清楚地认识。

要想让大数据在审计时更好的应用,首先需要审计人员做到以下几点:在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有计算机、互联网等科学方面的知识,与自身的工作相结合,才能综合分析大数据时代的繁杂和海量的数据;再有就是因为大数据的开放性和公开性使得保密性较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时时刻注意自身企业数据的保密性;改变原有的内部审计分析的模式,因为传统的审计方法很难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所以要优化现有的内部审计流程,寻求更加简洁和高效的审计操作方法。

第二,对现有的内部审计模式及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审计基本上为单线操作,各审计业务间没有交叉,审计人员只了解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业务,致使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改变原有审计为连续性审计可以使审计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更好,有利于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审计执行时的力度更大,纵深和延展更好。另外,这种审计模式可以建立企业自己的审计成果库,以后的审计工作中可以方便的在其中调取所需数据,更方便、科学、合理。传统审计方法一般采用抽样审计,其准确性较低,很难利用到全部的数据。这就需要将随机抽样改为全面审计,对企业数据进行全面的筛选与甄别,深层次的对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行挖掘,破除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间隔。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企业在未来发展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为企业的经营提出意见与建议。

第三,加大对审计系统研发时的投入。

我国对于大数据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研发方向、研发成果的应用及人力物力的投入量尚不明确,各企业也应该有自己对于大数据研究方面的预算。但是,大数据时代的汹涌浪潮迎面扑来,我们要做好足够的准备。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加大对其投入力度更迫在眉睫。

第四,拓展审计分析时的内容广度与深度。

由于物联网中人、物和机器之间的交互,使得大数据中存在大量的非结构性数据信息。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工作时不仅要对数字进行分析,还需要结合高级分析工具和技术对图片和视频等非结构性数据进行收集分析。这样分析内容更加广阔,就可以弥补只分析数字时出现的漏洞,规避其可能引发的风险。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极好的机遇。每个企业都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去面对这种困难,同时也要努力将大数据转变为企业的资产,为内部审计所用,从而让大数据为审计价值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持。

只有不断地变革与创新,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才能得到提升,从而为企业提供意见与建议,让其在以后的发展中稳定前行。

参考文献:

[1]姜巍,马建光.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3(2):10-13.

[2]维克托?迈克-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0-22.

[3]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J],银行家,2012(11):11-13.

篇7

二、集团型所属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已成为集团型企业改善管理水平、改进运行机制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探索集团型所属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工作越发迫切。南京地铁2005年一号线开通运营,运营公司作为分公司运作,2009年运营分公司组织架构调整,财务部增加了审计职能,变更为财务审计部。2012年,南京市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运营公司由分公司改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集团公司资产部是内部审计管理机构,对所属公司的内审工作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自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以来,运营公司紧密围绕集团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和内部审计目标,在集团的审计指导和运营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促进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当前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

(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

内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制约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的企业将监察与审计机构合并,有的企业则在财会部门中设立审计人员,有的甚至不设置审计机构和人员。而且大多审计部门与企业内其他部门处在平行的地位,使得内部审计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工作开展时会受到诸多牵制,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二)内部审计工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企业精细化管理要求,集团型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也不断完善,但有些尚未形成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以及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为集团型所属企业的内部审计实施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三)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足

内部审计专业人员缺乏,审计技术相对落后是目前许多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重要问题。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包括审计、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审计人员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但大多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明显会计人员偏多。虽然会计人员本身专业知识丰富,但在管理会计、风险管理等方面知识不足。因此,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对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十分重要。

四、企业内部审计完善策略

(一)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受公司经理层领导;二是受企业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三是受经营层及董事会的双重领导。以国外相关经验研究,内部审计所属的领导层次越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越好,因此第二种管理模式是相对较好。这要求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选择内部审计人员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与选用,在审计工作中尽力提供良好的内控环境,并予以足够的支持,及时与相关责任人沟通和交流,确保相关审计信息能及时传达给企业管理层,为进一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奠定基础。同时,集团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可在集团企业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下,设立审计部门,负责对集团所属企业的审计部门业务指导、管理和监督。所属企业审计部门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工作机构,向公司总经理和集团公司审计部门提交审计报告。

(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体系

集团型所属企业应按照相关内部审计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促进内部审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同时,应建立健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由事后评价控制转向事前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实施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队伍建设及专业培训

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他们有专业的工作技能以及丰富的审计理论,熟练掌握企业管理理论相关知识及熟悉企业运作,以此来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优化内审人员组成结构。还要对内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适应企业经济环境变化。

篇8

(二)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是加强海关内部管理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海关职能实现方式也在不断地调整,根据当前国际贸易的形式和海关的管理结构,一项业务的办理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内部流转的环节较多,协调性事务不断增加,必然会影响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新一届的海关总署党组提出了/四好0工作目标,2013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要求完善海关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各直属海关/四好0绩效管理制度研究,在此情况下,海关内审部门也要围绕/四好0工作目标,开展绩效审计研究,提出绩效审计的实现途径,评价绩效管理制度是否可行合理,考核评价机制是否有效落实,为提高海关管理绩效,更好地实现/四好0目标服务。另一方面,从海关近年来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看,直接违反规定的案件不断减少,而用工作效率换取不正当利益情事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可以进一步加强监督,发挥事前预防的作用,防范廉政风险。

二、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现实基础

(一)合规性问题呈现减少的趋势,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近年来,海关构建风险管理机制,推进大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各领域加强职能监控和检查,有效控制了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专门审计监督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海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督察等监督工作,发现和查处了大量违规情事。从审计监督的结果看,商品归类、减免税等领域的合规性问题呈下降趋势,发现的问题多涉及新的商品以及非海关审批权限所致,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基础;另一方面,部门之间的联系配合,/结合部0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开展绩效审计提出了现实需求。

(二)海关内审体制不断规范健全,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

近年来,海关相继出台了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督察、内部控制等内审领域的署级规范,海关内审的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不断创新,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关内审法制、组织、评价、队伍体系,为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

(三)各领域逐步形成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权威的标准

内审部门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需要运用相关领域的考核评价指标,一方面评估考核评价指标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予以评价。在当前海关系统,有的部门已经建立了或正在研究制定本领域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并逐步予以完善。这些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的确立,为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检查评价依据和权威标准。

(四)海关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05年,海关开始探索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在前期试点和学习先进审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海关自身特点,于2007制定了《开展海关管理审计的指导意见(试行)》,用以指导全国海关的绩效审计工作。经历了最初的试点后,至2012年,已对多个海关开展了管理审计,另外,许多绩效审计的要求分散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控审计、业务督察的相关规定中。通过绩效审计实践,海关基本理清了开展绩效审计遇到的主要问题,取得了一定经验。2013年,海关内审工作目标中,增加了绩效管理的标准,要求在内审工作中,围绕绩效管理要求,检查资金使用、进出口监管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揭示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

三、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

首先,存在/依法行政0教条化的倾向。目前,海关已经从1998年腐败案件的阴影中走出,在十六字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很好地发挥了各项职能,但是与此同时,有的执行者,甚至于有的管理层又走进了/机械执法0的误区,有的认为海关就是执行部门,只需要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实现工作目标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效率、效益的问题,投入成本与实际产出是否成比例不是海关应该考虑的问题。其次,对绩效审计的理解还不统一,一方面,我国的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大多是/舶来品0,有的理论著作甚至是纯粹翻译国外的著作,同时冠以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绩效审计等全新的名字,还提出了/5E0、/6E0等诸多内容,而对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别是符合我国政府管理实际情况的绩效审计理论,则是较少涉及;另一方面,深圳市、浙江省的政府绩效审计走在了前列,其实务做法具有指导意义,但至今未形成一套国家颁布的绩效审计准则,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家对绩效审计理解的不一致。再次,有的审计人员对开展绩效审计有/畏难情绪0,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评价时,往往难以找到问题的依据,最终的结果是相关不良绩效的问题作为审计建议提出,内部审计人员也多由此对开展绩效审计产生/畏难情况0,希望能在相关规定完善后再开展绩效审计。

(二)绩效审计机制不健全

首先,绩效审计制度不健全,限制了包括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在内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大家都在摸索着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多少成文的规定,《审计法》及相关规章也主要是针对财务审计和法规审计而做出的规定,基本上没有考虑绩效审计的特殊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7年实施了《经济性审计》、《效果性审计》、《效率性审计》等关于绩效审计的内部审计准则,对绩效审计做出了一些原则的规定,但是这些准则一方面由于机构的原因,并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地位,只能供海关参考,另一方面其规定较为原则和理论化,对绩效审计具体操作实施的指导性并不大。海关总署自2005年至2007年在海关系统开展了绩效审计(管理审计)试点,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制定了指导意见,该意见对海关内部绩效审计起到了推动和指导作用,但由于无成熟审计程序和标准可以借鉴,该意见并没有对海关绩效审计的标准以及评价指标的获得予以规定,因此,该意见对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理念启蒙作用远大于其实务指导作用。其次,绩效审计的开展方式有待明确,审计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它在审计方式和审计方法上与传统审计有着明显的区别,海关目前的审计还大多停留在合规性审计阶段,使用的审计方法多为报表审查法、流程记录检查法等方法,并不能充分揭示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亦无法对绩效问题做出有效的评价。

(三)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一方面,不同部门对某一项业务的考核有重复,都根据自身监控范围制定了评价指标,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的计算统计口径不一,导致指标计算结果出现差异,内审部门在使用相关指标时,被审计单位常常提出异议,有时会出现内审部门无法做出评价或做出的评价难以得到被审计单位认可的情况;另一方面,指标应用的公信力有待行政高层的确认和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各部门的考核指标在本业务领域的适用比较顺畅,但内审部门在把相关指标整合成综合性指标体系,评价被审计单位整体情况时,则需要得到行政高层和总署各部门、各直属海关等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在现行行政体制下,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协调、逐步推进的工作。

(四)现有海关内审人员的素质难以满足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

首先,绩效审计师需要具有较强的资料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评价能力,需要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这就对绩效审计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海关内审部门作为海关一个新生部门,内审人员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对开展绩效审计的认识还不到位,其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评价水平离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差距。其次,海关对内审人员的绩效审计业务的培训还需加强,近年来,海关系统每年都要举办内部审计培训,主要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题目开展内审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大多是工作任务的布置,合规性审计的方法和技巧,并没有针对绩效审计理念、绩效审计方法等内容的培训。再次,绩效审计师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一个优秀的绩效审计师需要经过海关多个岗位的培养,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管理、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海关对绩效审计人员的培养缺乏长远的规划,对绩效审计师与传统审计师的区别没有研究,这种缺乏人才储备和规划的情况都不利于今后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

四、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并树立绩效管理观念,建立行政绩效管理模式

海关做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实施垂直管理,其管理结构较地方政府而言相对简单,总署和直属海关机关做为管理者,隶属海关做为执行者,更容易树立绩效管理的理念并在工作中予以贯彻实施,从而为绩效审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首先,在顶层设计时,要有绩效管理理念,决策者在做出决策部署时要考虑投入行政成本与产出的关系,在制度设计和方案制定时,尽可能地优化行政资源配置,从行政管理的开端确立绩效审计的理念。其次,执行者要根据管理层的决策部署,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最经济的成本实现海关决策目标,并将执行中遇到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情况向决策管理层反馈,进一步完善优化执行机制,只有在绩效管理的理念下形成良好的上下联动的绩效管理机制,才能为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开展绩效审计的起点更高。再次,监督者要适时介入到海关行政管理的流程中,及时发现纠正管理中存在的绩效问题,以利于决策者及时修正管理目标,执行者及时完善执行措施,提高行政管理绩效。

(二)建立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制度,为绩效审计开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当前,/依法行政0、/按章办事0的理念已深刻贯穿于海关各项工作中,如果没有一套完备的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制度,那么,开展系统化、经常化的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工作就是一句空话。虽然《宪法》、《审计法》并未提供明晰的上位法支持,海关可根据自身管理情况和形势需要制定海关内部的绩效审计制度,规定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开展的原则、范围、评价标准、方法、程序等事项,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海关内部的上位法依据,海关内审部门出台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操作规范,广泛征求海关各部门、各管理层级的意见,重点就评价标准等事项交换意见,这不仅是规范制订过程,也是宣传绩效审计理念,使绩效审计得到海关内部广泛支持、减少实施过程中阻力的过程,通过内部绩效审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海关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将绩效审计融入到海关传统审计中,开展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的综合审计

根据国际上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海关绩效审计所处环境以及海关内审部门自身的实际情况,目前在海关开展纯粹意义上的绩效审计,时机尚未成熟,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将绩效审计融入到传统审计中,开展综合审计,在审计进行的各个环节融入绩效审计的内容。首先,结合目前海关开展的审计项目,在审计目标上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将审计目标由/合规0为重转向/合规0与/绩效0并重。其次,在审计核查中,要在验证/合规0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绩效管理情况。再次,在审计分析评价时,要对绩效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不仅评价被审计对象管理是否合规,还要评价其管理的绩效情况。

(四)创新审计方法,构建形成多元化的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模式

海关在开展内部绩效审计时,应结合海关管理特点,主要以审计对象和操作过程为基础选择审计方法,并注重各项沟通结果的运用。首先,以审计对象界定为基础选择审计方法,对海关税收征管、通关监管、保税监管、稽查、企业管理等执法类业务,主要采用效率分析法、风险绩效评估法。效率分析法,是指对海关履行公务所花费的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效率低下的原因(企业原因或海关原因),提出改进海关管理的意见。风险绩效评估法,是指要对海关业务执法行为进行汇总分析,查看是否存在无效执法,浪费海关监管资源的行为和情况。对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后勤服务等为执法业务服务的综合保障类业务,更多的要采用比值衡量法、进度核对法。比值衡量法,主要是对各类财物类数值进行比对,按照年度变化、不同海关同类业务支出的情况进行比对,比较综合保障类工作本身的绩效情况。进度核对法,海关综合保障工作是为海关执法服务的,内审部门要根据预算安排情况对综合保障的各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跟踪核对,查看是否存在影响海关执法的情况,在执法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之间架起一座联系沟通的桥梁,两者能够有效联通,促进后勤保障工作绩效的提高。其次,注重沟通成果的运用,绩效审计的证据除相关单证数据外,更重要的是调查问卷、座谈交流、情况反馈等沟通的结果,这是做出绩效审计评价的重要来源,也是支撑评价结论的主要依据之一。近年来,英国海关实行一种称为/绩效评估0的全新的管理模式,通过签订绩效协议,让所有的员工参与制定所在部门工作计划的全过程,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本部门目标和任务中的作用,而且每个人工作效果的好坏也都可以通过协议的条款来进行衡量,同时也为员工奖惩提供了依据。这种目标明确、公正平等、保持沟通、鼓励参与的全员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五)逐步形成符合海关特点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权威性

评价标准的确定是绩效审计工作的重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标准。第一,遵循性导向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这类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被审计海关管理制度、被审计项目的中长期计划、被审计项目计划、预算、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被审计海关自定标准、项目合同要求的标准等。第二,指标导向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这种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海关各领域绩效指标和指标的标准值。绩效指标主要指海关各领域制定的用于考核本领域工作绩效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指标必须确定由相应的标准值,这样才能通过审计评价得出结论,指标的标准值可以是被审计海关的历史水平,业务管理平均水平,也可以是业务管理最佳水平。第三,流程导向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典型流程导向的绩效审计,这种绩效审计的审计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最佳实务、最佳案例标杆等。

篇9

1 加强会计内部审核的重要意义

1.1 内部会计审核结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内部会计审核是企业在内部设立财务部门,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对企业账目进行监管,控制企业内部财务状况的一种审核方式。会计内审可以通过对于财务数据的整理分析,对企业总体财务状况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客观的分析和反映,反映的结果可以通过审核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账目上的问题,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1.2 较外部审核而言,企业内部审核更具有优势

企业外部会计审核的实施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社会专业机构两部分,目前,我国的外部监督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政府部门监督而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起不到对企业行为的规范作用,政府审计人员的操作还不具有专业性,职责不明确往往导致审计结果存在较大出入;其次,由于我国现行会计从业考核机制的不健全,社会上专业审计企业的资质还有待考证,审计从业人员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再次,外部审计较内部审计的明显劣势还在于外部聘请的专业机构对于企业的经营现状无法实现充分的了解,对于企业的基本情况只能通过企业内部人员描述或者通过会计账目来获得,这就使得其审核的结果可能失去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会计审核的偏差。

内部会计审核无论从实施主体还是实施效果来看,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比如,由于是在企业内部设立专业审核的部门,其操作经费会大幅度降低,而且还能实现会计监管的实时性;最重要的是人员对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了如指掌,大大提高了对会计账目审核的精确度和有效性。但在我国,内部审核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会计人员存在串通造假的现象,会计部门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内部会计制度不够完善等等,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会计审核的质量,失去了应该有的效果。

2 如何在电算化方法的协助下有效开展企业内部会计审核工作

科技手段的引进是会计内部审核工作发展的一大飞跃,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多样化的财务软件在为会计审核方面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问题,譬如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会计数据存在泄漏和分工职责不明的问题等等,针对这几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改进会计电算化所带来的问题。

2.1 注重会计审核电算化的归责性和安全性

会计电算化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控制的科学性和核算效率,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操作时,数据承担的泄漏风险也在同步增加,解决这一问题要从设备的安全性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入手,在使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进行数据操作时,要加大设备保密性的检查力度,并对其设定保密程序,防止资料外泄;相关操作人员也要签订岗位安全性协议,遵守岗位规范。在数据分工操作时,明晰人员职责很重要,以防数据方式篡改和泄漏时无法追究责任;另外,要尽量将工作分成相互独立的若干部分,分配给不同人员完成,加强数据的安全性。

2.2 加强会计电算化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现代会计操作设备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企业要加强对于新型的会计审核软件和程序的操作培训,相关从业人员也要积极配合,以保持企业内部会计审核队伍的先进性。

2.3 完善外部会计审核制度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研究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任何直接或间接影响财务报表或其他至关重要资料的数据或处理系统都要求审计,并可在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中试点,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施行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在新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应考虑增加以下内容。

2.3.1 审计除了对现行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审计外,审计还要对如分部信息、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知识产权、创新金融工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审计。

2.3.2 更加注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内部控制制度对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同样也被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所重视。

2.3.3 对不确定信息的审计。由于现代财务报告中包括了如或有事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和无形资产等有关内容,因此,审计就不能不对这些内容进行审计。

2.3.4 在审计报告中应增加分析性评价的意见。在审计报告中应增加分析性评价的意见,尤其是有助于评价企业收益质量的信息。

2.3.5 开展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环境及其有关活动所进行的系统审计,并进行评价的活动。现代审计必须积极开展安全审计,并将其作为审计的中心内容之一。

2.3.6 开展预测信息审计。因为现代财务报告中将大量增加有关企业未来的信息,其中包括大量的财务预测信息,而对这些预测信息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保证机制。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

2.3.7 开展对报表附注的审计。现在及未来,财务报表附注内容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审计也是不可避免的。应制定会计报表附注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完善法规制度,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审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审计的责任得以更好地完成。

2.3.8 从重视有形资产审计到重视无形资产的审计。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以知识、信息及人力资源为主的无形资产的信息在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中的比重必将大大提高,这也就导致了审计的重点由重视存货等有形资产的审计向重视知识、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审计的转变。

3 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相伴有一定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来加以预防,更好的使之为企业服务,企业内部会计审核从目前来看是一种不错的财务监管机制,将科技手段与之相结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只有科学的开展企业内部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才能使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篇10

二、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增值的策略探析

(一)基于石油企业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内部审计产品创新。石油企业内部审计能否实现增值的目标,首先是要看内部审计产品能否符合石油企业新形势的需求,根据企业关心的核心问题进行审计产品的创新发展。过去,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以监督和评价为主,而在新环境下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变为成为确认和咨询功能,这就为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多元化产品创新,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要在提供传统的审计服务产品之外,还要结合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的发展需求,开发新的审计服务项目,促进企业价值增值。例如,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流程优化和改进审计服务,将内部审计融入到企业内部控制运营管理活动中,对企业石油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把控,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改善。尤其是我国石油企业在向质量和效益转型的过程中,内部审计要服务于现有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经营风险和降低成本开展新型多元化的审计产品创新。(二)重视发展后续跟踪审计,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后续跟踪审计是检查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后的整改情况,如果石油企业审计仅仅定位于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呈现于书面报告之上,而不去解决问题,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将无法实现。重视后续跟踪审计,一方面有利于石油企业能够认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审计成果的积极转化;另一方面能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督,为审计单位管理效益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在后续跟踪审计的监督下,我国石油企业一旦实现效益提升,则会更加积极主动重视审计工作,在内部审计的隐性价值促进下,就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进行动态后续跟踪审计,定期发现和挖掘企业存在的问题,从而从根源上判断问题来自于执行方面还是制度方面等,针对问题建立其相应的对策或方案,从而增强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实现石油企业审计增值功能。(三)培育高素质内部审计专业团队,为审计增值提供人才保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人才知识储备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掌握新兴科技技术,更好掌握审计、管理、经济等交叉的综合知识。同时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环境,内部审计的环境更加复杂,我国石油企业只有加强对内部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才能够为审计增值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这就要求:首先,我国石油企业首先要重视内部审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对转轨经济下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进行及时培训,增强审计人员综合理论知识;其次,健全企业内部学习激励机制,鼓励审计人员对综合性知识的学习,对学习成果进行考评,增强学习外驱力。最后,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团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对于短期来说,我国石油企业要建立健全招聘制度,与高校进行合作,通过企业与学校沟通,建立互动机制,满足复合型审计人才所需。

综上,在现有的内审调整压力环境下,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增值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利用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提高效益方面发挥作用的机制和途径;总结在防范风险、提高效益方面审计工作的创新经验和做法;利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制定审计计划,把有效地资源配置到审计工作中,达到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目的。

作者:班允鹏 单位: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秦小丽,薛霞.试论公司治理下的企业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J].财会研究.2017(13):2-3

篇11

一、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一)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管理规范

在我国,现代企业实行的是两权分离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全面获得公司的生产资料,从而适应市场的各项需求和变动,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企业的经营者需要向所有者(股东)承担权责任,建立明确的审计和经济关系,从而实现精准的内部考核和制度规范。这两种权利的划分也就注定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二)有利于强化财务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大多数是以事后审计为主的,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运行,需要努力建设三个重要的方面,第一,要开展适当的事前审计,考察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及业务流程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帮助企业节省开支,促进各项计划的实施和开展;第二,完善事中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单位的计划执行进度进行监督,及时发展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采取科学的解决措施;第三,监督事后审计,对被审计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结果进行监督和考察,衡量其中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行业规范,从而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

二、当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的内部设置不够合理

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一般具有两项基本原则,其一就是工作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其二则是需要具有权威性,两者缺一不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从而接受企业治理层的领导和指示。但是当前,在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得五花八门,一些审计部门直接接受部门管理者的领导,与业务部门缺乏交流;也有一些审计部门直接与财务机构合二为一,这样的机构设置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也就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执行。

(二)内部审计业务不够规范

首先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大,其中缺乏必要的行业规范和指导,企业自身也没有指定相关的工作准则,业务交流不够规范,导致许多企业的审计工作计划实施得不够全面,甚至存在忙中出错的情况;其次,内部审计的程序不健全,一些审计工作的通知书凭借的是口头通知,没有完整的听证计划和内容,审计的结果和被审计对象的工作形式及内容不符,因此也就无法全面的维护审计结果和内部程序,体现权威的审计结果;最后,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范围比较狭窄,大多数企业只是盯着自己企业内部的审计账单,包括原材料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审计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全部的组织程序,最重要的风险防范工作给忽略了,内部审计的结果也无法达到为决策提供借鉴的要求。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审计人员大多数都是从财务部门选拔的,学历一般较低,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甚至连基本的计算机系统操作也无法全面处理,因此审计工作展开的难度比较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也有待加强,大多数人对自己工作重要新的认识还不足,使得审计工作开展难度比较大。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相对较低,其工作态度和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因此也就使审计工作毫无生气。

三、民营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分工

对于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可以实行董事会制度的企业管理模式,设置下属的委员会,组织内部的审计章程,从而促进各项制度的公允性和合法性;对于规模比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以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是需要在管理组织的监督下,建立审计小组,对全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规范,从而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各项工作计划的执行。

(二)扩大审计范围

扩大审计范围的基本内容包括经营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为主要的审计对象,评价其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效率,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和计划方案;风险审计,指的是企业对未来经营活动的风险进行检测和监督的方式,其核心的方法就是计算出各项经济活动需要承担的风险系数,从而使其降至最低;绩效审计,审计部门需要试图将管理的职权划分给管理组织,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成长和经营。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审计工作开展的优劣。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充实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审计人员准入的门槛,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德育和智育的培训,认真落实各项培训工作的展开和执行。同时,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进行讲学和授课,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从而促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其中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但是当前,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分工,扩大审计范围,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在目前的大环境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一个显著的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进行内部审计控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其风险的发生也较为频繁,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企业要想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在市场环境中进行自我发展,就必须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设。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的完成,企业内部的运行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发生风险的概率会明显的降低。简言之就是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面对市场环境的必要自保措施。

(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不仅能够很好的应对企业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对于自身的内在优化和完善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实践的进行,企业内部的发展和运行结构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企业运行的流畅性会有明显的提升。因为利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完成了企业优化,所以其结构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会显著的降低,但是管理的效果会明显的提升。简言之就是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的应用,企业内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管理成本的投入明显降低。未来企业的发展对于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内部控制审计正好符合这一要求,所以说其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项目的全面性不足

审计项目的全面性不足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目前的审计项目全面性不足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会计电算化的大环境分析不足,所以在控制项目的确立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疏漏。这种疏漏直接造成了控制漏洞的产生。第二是对于控制项目的类别划分不完善。控制项目既有大类划分,也有小项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全面划分,具体的控制措施采取会更加到位,但是目前的小项划分缺陷严重。第三是审计标准的确定不完善。完善的审计标准会提升审计工作实效。但是这种不完善的审计标准使得审计工作实效提升较为困难。

(二)审计控制机制存在缺漏

审计控制机制存在缺漏在目前的审计控制实践中表现的也较为突出。就目前的审计机制来看,缺漏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审计控制模式的单一性比较强。在市场化环境中,审计控制要满足市场变化的需要,必须具备多种模式,但是目前利用的仅仅是单一的方法。第二是审计责控制责任的不明确,在审计控制实践工作中,对审计责任进行明确,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会更好,但是目前,因为责任范围界定模糊,所以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差。第三是审计工作的流程性建设不够完善。总而言之就是审计控制机制不完善造成了目前的审计控制效率低下。

(三)审计控制专业性不强

审计控制专业性不强也是目前审计控制工作实践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专业性的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审计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一方面,工作人员对于审计控制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操作不足,所以更多的人为原因造成了审计控制效率的低下。第二是在审计控制实践当中,方法利用和技术使用缺乏丰富性。简而言之,由于专业性的不足,最终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实效性有了大范围的下降。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审计控制的项目

强化审计项目的控制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的有效策略。在项目控制强化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积极的分析现阶段会计电算化的大环境,对其有更加深层的了解,这样可以为项目控制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第二是做好审计项目的类别划分。通过详细的划分类别,可以就审计控制中的大类和小项进行全面的掌握,内部审计控制的范围化可以有效的实现。第三是进行审计标准的确定。通过标准的确定,将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强化,这样,项目的全面性掌握可以在规范的基础上有更好的控制。

(二)完善审计控制机制

完善审计控制机制也是进行审计控制效果强化的一项重要策略。要进行机制完善,也需要进行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进行审计模式的选择。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更强适应性的审计控制模式,其效果发挥会更好。第二是明确审计控制的责任范围。在不同的环节中进行的审计控制,其责任范围的差异性比较大,强化责任的分析,可以更好的为控制措施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第三是进行审计控制流程的完善。通过流程的完善,整个工作的流畅性效果会提升,在细节处发生的问题也会被有效的避免。简言之就是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推进,审计控制机制的完善性明显提高,控制实效也会明显的增加。

(三)提升审计控制的专业性

篇13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存在严重错误或弊端的单位财务报告和审计结果是公正合法的,并提出不正确的审计意见的潜在可能性,审计风险主不仅仅存在于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错误中,也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一)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我国现在的审计方式,不管怎样,抽样审计总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可大可小,形成的审计风险规模不同,造成的损失也不尽相同,因此,风险总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内部审计风险研究,人们只能尽力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降低损失,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对审计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审计人员不能严肃认真对待审计过失并勇于承担责任,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导致了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同时,审计风险只是一种潜在的风险,也受到其他诸多条件的约束和影响,如外部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内部人员管理等。

(三)内部审计风险存在审计的全过程,具有普遍性

每一个审计项目和审计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失误,促使风险因素的形成,导致最后的审计结论出现偏差,形成并加剧审计风险。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的因素包括单位的内控能力、经济财务状况、审计技术与方式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审计人员缺乏业务规范,职业技能与审计要求不匹配

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掌握熟练的审计技能,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审计人员在这些方面仍旧欠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审计目标不明,不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与程序进行内审,缺乏公正客观的工作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将会导致审计错漏、丢失,降低审计质量,无形中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体制不健全,内部审计缺少规范,不能独立完成

目前,除了个别单位、企业自行制定的内部审计章程,我国尚未实施管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这就导致有些单位内部审计遇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尴尬现象。另外,部分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部门,造成审计会计职能混淆,内部审计机构与单位结构不能协调运行。即使有了审计机构,机构在行使权责过程中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由此可能产生审计风险。

(三)审计方式滞后,具有局限性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落后的基础阶段,现有的审计方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会计审计模式的需求,存在财务账表不清、发票真假部分、审计模式落后的现象,对审计风险防控考虑缺乏,导致审计风险加剧,因而我国审计方式改革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三、行政事业单位如何防范内部审计风险

(一)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加快审计队伍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业务学习、培训,开展实战交流与锻炼活动,着重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素养,培养审计人员的廉洁意识,力求做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依法办事,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进行审计工作过程中提高警惕,保持平常心,抵制非法诱惑,杜绝损失和麻烦的出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律体系,规范审计过程

我国应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依据实际情况,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完善审计规章制度,规范审计程序,明确权责范围,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道路,以便更好地执行审计工作,最大化提高审计效率。

(三)积极寻求现代化内部审计方法,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效率

我国经济环境变化快,企业间的状况差别也很大,在审计工作中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审计方法,加强审计人员技术培训,督促员工快速掌握现代化电子计算机审计技术,利用网络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新的信息体系,实现审计信息与结果的资源共享,并下放审计人员相应的审计处理职权,以方便会计财务工作的展开,及时处理审计问题,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语

总之,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内部审计风险既客现存在,又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和可控性,我国行政单位要着重审计职能部门的设置,建立健全审计监督评价体系,利用法律、经济、政策优势,探索现代审计方法,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力度,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从而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着力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明红.浅谈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4(4):71-72.

[2]王莉.对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探讨[J].会计师,2014(2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