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分析化学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 课堂内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化学课堂研究,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教师要深入研究化学教材、研究学生,才有利于开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研究。研究形式如下:
1.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化学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基本目标来完成,而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激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境,将常见的知识和常规问题设计成一种具有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获得思考乐趣。提问是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简便易行、适用广泛的手段。如在进行“盐类水解”学习时用PH试纸分别测NaCl、NaAc、NH4Cl三种盐的PH值,通过实验现象提出:盐为什么显酸性、碱性、中性呢?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间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又来源于哪里呢?对此学生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结合水的电离知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盐类水解的实质。而在复习深入时又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NaHCO3、NaHSO3三种盐溶液的PH值。通过实验现象,教师又可提问:为什么有些酸式盐溶液显碱性呢?指导学生从水解和电离两方面考虑,通过讨论分析,最后解决问题。
2.利用实验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通过各种直观现象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学生在做钠与水的实验时看到奇妙的现象,学生兴奋点达到,然后因势利导: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通过这些学生急于弄懂的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弄清问题。
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在资料的整理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笔记的整理过程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如高三复习阶段需要分析处理的资料非常多,然而大多是现成的“死”东西,将“死”材料进行“活”处理可以设计出研究课题,如中学化学计算方法归类。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搜集相关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各组间进行成果交流,最后总结出:守恒法(溶质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微粒数守恒、转移电子数守恒)、平均值法(式量平均、组成平均)、差量法、极值法等。 转贴于
二 课堂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课堂外的课题研究是高于课本、高于课堂的研究,是课堂研究的延伸。有些人认为课题研究是少数人的事情,或者说与中学教学没有太多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一味沉溺于课本、习题,往往导致学生视野不宽、知识不活、实践能力不高,所以我们应该走出课本、走出课堂。
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主要有三种形式:社会调查、科学实验、专题研究。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搞科学实验,写实验报告;搞专题研究,写专题论文。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教师在这四个阶段中都要充分体现“指导性”。
第一阶段:选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直接发现问题;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后者要求教师结合时事以及地理区域特点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例如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空气污染物的分析等。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搜集必须广泛。教师给学生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搜集相关资料的一般方法,或者与学生们一起参与收集。
第三阶段:定向研究。在搜集占有一定量的信息之后,由学生针对课题进行研究,教师可以帮助成立课题小组,组织集体讨论。总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转变成一个指导者甚至合作者。
篇2
外语揭示了外语所在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心理、意识思想和价值观念等,这是由外语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外语的这种特性,为外语的内在文化性;在民族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观念,文化思维)下教学外语,民族文化和外域文化之间发生了聚合、比较、相容或排斥的过程,这一现象为外语的外在文化性。
外语的内在文化性是固有的,相对稳定的;而外语的外在文化性是在外力(外语传授)作用下产生的,是可变的,它因外语教、学者的思想基储文化阅历、思维能力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外语教、学者经过对文化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心理过程,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观点。
外语的内在文化性和外在文化性是一个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辩证统一体,两者的辩证统一过程,构成了外语文化性的主要内容。
首先,外语(外国文学)作品的混杂性。各级各类外语教材在选材上均贯彻了教学大纲的思想性要求,但不可避免地掺有反映外国资产阶级思想价值观念的东西,用于泛读的外国原著中除优秀的东西外确有良莠混杂的成分。读外国原著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第二,中、外文化的对比性。外语的内在文化性一旦显现出来,外域文化与外语学习者所拥有的民族文化之间便产生了对比的过程。这个对比过程的实质内容是:优秀成分的相容――相互奉献,相互推进;不同意识思想、价值观念等的对抗――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教学中,应该用相容的部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用相对抗的部分经过认真取舍,因势利导,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第三,文化因素的育人性。文化是一个难以界定的名词,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已不再被单纯地当作人类文明的附带品,而是维系社会形态、关系到社会历史命运的灵魂与支柱的东西。我们对科学文化素质的理解,不能总是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所以,文化具有很大的育人作用。重视外语的文化育人因素,是时代的要求。
二、外语教学的文化渗透教育
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文化,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世界现代先进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和相互推进,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因此,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借鉴外国历史、文化的先进成份和时代文化的人类共性成分,在传授外语知识的同时,把优秀文化内涵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既教书,又育人。
渗透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是:①丰富文化知识。②增强思想文化素质。③启迪社会主义觉悟。④提高文化鉴别能力。⑤激发求知上进的爱国热情。
渗透文化教育的基本做法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外语课本在选材上的思想性要求,针对不同素材认真备考,按照不同要求进行有机渗透。例如:英语教材中有不少介绍马克思、列宁、等伟人的文章,可用来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教育;利用介绍伽利略(Galileo)、达尔文(Charles Darwin)、居里夫人(Madame Curie)等世界著名科学家及关于科普知识的课文,进行热爱科学教育、竞争观念和开放思想教育;利用介绍外国生活风貌、人文习俗、反映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社会活动等的课文,进行劳动观点、协作友爱精神、道德审美观念等的思想品格素质教育;利用介绍世界各地历史古迹、名人轶事等的课文,进行人类文明史和积极文化思想教育,等等。
三、文化素养与文化责任
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如何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否提高,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否树立,外语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克服埋头业务工作,忽视政治学习的错误倾向。充分意识到自己不单在传授外语知识,而且业己进行着广角度、深层次的文化渗透教育。可以认为,外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人类文明传播者。对此务必保持清醒认识。
第二,克服只重专业知识学习而忽略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现象。曾对外事翻译人才提出过“政治基本功、知识基本功、外语基本功”的三个基本功要求,值得引起外语教师思考。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居高临下,指点迷津,才能为人师表,潜移默化。
第三,转变外语教学长期以来的重文轻道观念。一方面,外语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说,由于语言“障碍”因素,形成一定程度的封闭模式,不易进行德育渗透的管理,影响了德育渗透的力度,对此应提高认识,改进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认为外语教学作为纯语言教学,很难有渗透德育的文章可做,对外语教材中出现的鲜活的文化教育内容视而不见,这是妨碍素质教育的顽疾,应彻底根除;再一方面,不断探索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可分与不可分性,抓准要害,拓宽渗透德育的路子。
篇3
1 当前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的概况和特点
1.1 化学水处理系统概况
目前大部分的电厂工作系统一般都由以下系统组成:净水预处理系统、反渗透预脱盐系统、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凝结水精处理系统、汽水取样检测分析系统、定冷水处理系统、化学加药系统、综合水泵房系统、循环水加氯系统、废水污水处理系统等。这些功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整个化学水处理系统的布置应该尽可能的紧凑、集中、立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参数火电机组的自动化综合控制系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完善。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自控系统应用在化学水处理上,实现了水处理的自动控制和监督检测;同时水处理工艺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膜处理技术在水质处理中广泛应用,离子交换树脂和微生物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化学水处理技术整体在向着低污染、零污染、更环保、能耗低的方向迅速发展。
目前电力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化学水处理系统的技术需要也越来越多元,这就对相应的生产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复杂多样的化学水处理系统和反复运行的需要,这为化学水系统控制的发展点明了方向,那就是实现化学水系统的综合化控制,这对于电力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很高,人机接口很好,尤其是网络的适用性为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证。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软硬件功能主要有SIEMENS、OMRON、GE等,可以较好的满足当前化学水处理系统的要求。
1.2 化学水处理控制系统的特点
我国火电厂化学水控制系统常用的有三种控制结构:继电器控制、PLC和继电器组合控制以及子系统两级控制。其中继电器控制方式历史较长,适用于设备规模小、范围较窄的处理系统,设计较其他两种方式简单,功能过于单一。该种控制方法的顺序控制是通过时间发讯器配合中间继电器实现的,可监测的数据信息较少,设备易损坏,对维护工作要求很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随着电厂技术改革的进行,设备控制由手动开始向自动控制过渡,PLC和继电器组合控制开始广泛运用。这种控制方式较继电器控制复杂程度高,可以满足过渡阶段的控制要求。但由于科技水平限制,控制系统中的仪表种类很多,功能很复杂,数据处理能力很低,另外检测信息量也较少,导致维护工作繁重。在九十年代中期后,电厂控制系统完成了过渡,形成了较完善的上位机与PLC的两级控制结构。因此,将来的控制系统将是全显示器监控与PLC的双重结构,使可控范围扩大到化学水处理系统中的所有子系统,极大的提高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另外,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因此必须努力实现处理系统的绿色和环保。电厂水处理系统要坚持以环保为原则,一定要杜绝因为水处理系统控制问题造成环境污染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水处理工作要坚守保护环境的前提,实现化学水的“绿色处理,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避免污染环境。同时要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一方面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企业效益。
2 化学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通过上文所述,化学水处理的综合控制可以有效的实现未来电厂的高水平化改革,以达到减人增效的目标。
2.1 综合控制能促进控制工艺尽可能的完善
要实现化学水处理的综合控制,前提是处理工艺的合理和完善,工艺系统必须尽可能的简单合理,另外也对设备的可控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的化学水处理系统,往往会因为设备工艺不同而妨碍控制的力度,对各工艺的联接点把握不准确,控制效果很不理想。而综合控制系统的发展,首先注重设计工艺的改进,通过增加手动控制阀使得各个系统真正有机联系到一起,实现对水处理系统的统一控制。其次,综合控制系统可以促进高科技的应用,从而最大化的提高加药工艺过程的自动化,减少浪费,降低加药工艺的成本。
2.2 控制软件功能强大
目前电厂应用较广泛的PLC产品有SIEMENS、GE、OMRON等,系统成熟,运行经验丰富;工控机则有研华、ICS等品牌,技术指标紧跟时代的发展;监控系统有INTOUCH、FIX、WINVIEW等软件,具有很好的人机交互性能。以这些程序为主要组分的综合控制系统稳定性高、安全性好,人机接口优异,控制自动化水平高,是综合控制系统的一大优势。
2.3 通信网络适用范围广
目前的化学水处理控制系统所使用的PLC,各厂商为应对不同电厂的不同系统以及为了适应互联网的需要,为PLC开发出了拥有多种解决方案的网络模式。例如对化学水子系统不同的PLC产品可以通过网关技术或以太网卡联网,实现化学水集控化;对化学水子系统相同的PLC产品又可以通过厂内局域网的方式实现化学水集中化。
2.4 控制系统安全性高
PLC的硬件故障率较传统的继电器控制设备故障率要低的多,同时由于控制功能、运算功能等实现了模块化,从根本上杜绝了由于连线错误或接触不良等线路问题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另外,PLC组成的综合控制系统可以拥有很完善的自检功能,使得维护人员能尽早发现设备故障,缩短修复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5 性价比较好
化学水处理综合控制系统较传统的单系统控制装置要先进的多,它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子系统的资源,实现资源设备的优化利用,通过合理的优化控制设备,集中监控运行系统,即减少了运行成本,又能够精减运行维护人员。同时,综合化控制可以大大减少电缆等基础建设投资金额,性价比与单系统控制装置相比大大提高。
3 总结
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作为火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火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影响着火电厂的安全和效益。如何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管理控制方面的问题,关系到火电厂的健康良性发展。而通过以上所述,采用和发展化学水处理综合控制系统,可以较好的实现火电厂发展要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将是我国电厂未来化学水处理系统发展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02例,根据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恶性肿瘤、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102例患者中,男68例,女34例,年龄48岁~90岁。并且入选患者在监测期间均接受正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入选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中年组(年龄
1.2 观察指标及方法 入选患者均接受正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参数变化,包括全天平均收缩压(24 h m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m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全天平均舒张压(24 h mDBP)、日间平均舒张压(dm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BP)。计算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PP):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100%,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分为四型:夜间血压下降率≥20%定义为超杓型;10%~19%为杓型;0~9%为非杓型;80%为有效病例。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15.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sup】2【/sup】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24 h动态血压各参数的比较 全天、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之间没有差异。老年组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舒张压均低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24 h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老年组主要表现为非杓型28例(46.7%)和反杓型20例(33.3%),其次为杓型12例(20.0%),超杓型0例;中年组主要表现为杓型18例(42.8%)和非杓型17例(40.5%),其次为反杓型6例(14.3%),超杓型1例(2.4%),老年组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
2.3 两组舒张压低于60 mmHg的发生率比较 日间舒张压
3 讨 论
在现代社会,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3次成人血压普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推算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超过一亿【sup】[2]【/sup】。而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患病率的增长更为显著,2005年我国80岁以上的老人约有1 600万,且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JNC7【sup】[3]【/sup】指出,55岁血压正常的人未来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为90%,有研究表明大约2/3的高龄老人患有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具有其自身特点如:舒张压低、脉压大、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异常等。目前认为脉压主要受动脉弹性的直接影响和反射波的间接影响,神经体液因子及内皮功能减退等因子也参与其中【sup】[4]【/sup】,与血脂、血糖、血肌酐、体重指数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相比,脉压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最佳指标。本文结果显示老年组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明显高于中年组,平均收缩压在治疗状态下没有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故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平均舒张压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Stacssen等【sup】[5]【/sup】研究发现正常人血压存在日高夜低的生理节律,并随着年龄增加这种节律逐渐弱化,到80岁以上约有83.3%的老人丧失了其被称为dipper型(杓型)的正常节律。本组资料也显示老年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非杓型46.7%,反杓型33.3%)明显高于中年组患者。目前认为这种昼夜节律异常可以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就高血压治疗而言,早在1996年,国外有学者就提出了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观点【sup】[6]【/sup】,主张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心血管系统的生物节律及疾病发生的规律进行高血压病的治疗,认为个体化的给药时间及剂量可能是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有效办法。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应该在控制好血压的前提下,注意怎样更好的兼顾舒张压过低及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参考文献:
[1] Vdeecchia P,Schillaci G,Rebodi G,et al.Ifferent prognostic impact of hour mean blood pressure and pulse pressure on strok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Circulation, 2001,103:2579-2589.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84-1285.
[3] Aram V,George I,Henry 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JNC 7 report[J].JAMA,2003,289:2560-2572.
[4] 蒋雄京,李臣文.大动脉硬化-临床医师面临新的挑战[J].高血压杂志,1999,7:198-200.
[5] Staessen JA,Gasowski I,Wang JG,et al.Risks of untreated and treated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meta-analysis of outcome trials[J].Lancet,2000,355:865-872.
[6] Strake RJ,Benson SR.Chronopham acologic conside rations when treating the patient with hypertension a review[J].J Clin Phamacol,1996,36:771-782.
篇5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标志着我国高中化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 改变以知识技能为取向的目标观, 并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课标对化学教育的目标明确指出“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此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学与学习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因此,研究目前高中生化学学习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化学学习的特点,并根据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改进自己的化学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无论从学习容量还是知识难度上讲,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由于学习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知识面广,横纵向联系多,疑难密布,许多学生从对化学学习充满好奇到渐渐失去兴趣。教育者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化学学习特点的情况下,才能对症下药,为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本研究拟在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分析, 为有效地培养、激发和强化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为此,就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特点,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 抽样方式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分类整群抽样法,选取惠州市3所高中(惠州市八中、九中、惠州实验中学)高一9个班。调查问卷为开放式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98份,其中男生267人,女生231人,全部收回,回收率100%。
2. 问卷调查设计
根据教育理论、学生心理特点、化学学习的过程及化学学科内容与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调查表中单项选择题的百分率表示各选项人数占调查人数的百分比,多项选择题采用的统计方法为: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对于多选题百分比相加可能超过百分之一百。调查内容包括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学习兴趣、学习规划、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等。结果统计采用百分比形式,对所有纳入研究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
3. 问卷调查结构
本次问卷调查表由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选择答案、结束语五部分组成。
4. 问卷的有效性
首先,我们判断一份调查问卷所填是否符合常理;其次,观察数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最后,与自己所查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看大方向是否符合;最后得到有效问卷498份。
5. 问卷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全部采用纸质版的问卷调查,调查完成后,将所有的数据输入电脑软件进行统计、作图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
本次调查通过对高一学生化学实验学习现状、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及课堂学习的调查,初步了解了高中生化学知识的学习现状。
(1)高一学生化学实验学习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76.5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化学实验课不能满足其化学的学习需求,92.96%的同学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得知所调查的学生中79.92%的学生都认为化学实验题很难做或比较难做。此外,通过我们对问卷调查学校化学老师的访谈中也发现,部分化学老师对实验不重视, 怕麻烦, 不做实验或尽量少做实验, 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讲实验不如背实验。有些老师为了实验效果明显和节约时间,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通过视频来教学,让学生记住实验现象。造成的后果是有些学生学了近两年的化学,连基本的实验操作都不会,更不要说具备基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
(2)高一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可知, 31.33%的学生是先复习再独立完成作业,45.78%学生完成作业前不看书,主要通过靠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完成自己的作业,17.47%的学生喜欢和其他同学商量着完成,更有5.42%的学生经常不按时完成。统计数据显示, 每天花0-0.5小时学习化学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54.22%。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高中的学习任务重,每天都有五门以上的课程要学习,学生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先复习后再独立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有一种单纯的完成任务的思想,没有把完成作业看作是理解、巩固、掌握、应用知识的过程;二是学生个人学习的惰性。对于课后化学辅导资料和相关化学知识内容, 90%以上的学生会做一部分典型习题,学会某种思路方法或看知识归纳,理解章节重难点,只有8.43%的学生从来没有化学参考书或是从来不看。此外,74.54%的学生会自动或在老师引导下联系实际来学习化学的抽象概念。94.4%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常会与同学讨论或查书后不懂再问老师或自己查书解决。
(3)高一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更全面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我们设计了一道矩阵多选题。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中主动提问较少,多数学生都是偶尔地进行预习、复习、笔记整理、按时完成作业和作业的订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目的不太明确,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以升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频繁的各种考试严重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天性[1]。学校安排给学生过多的练习量和必修的课程较多,导致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多。从所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化学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以老师、课堂、课本为中心,即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而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极少数的同学上课主动提问,部分同学偶尔提问,绝大多数同学从不提问。
2. 学生对化学课程的看法
统计结果显示: 有69.68%的学生表示, 他们已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也知道应该认真学,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53.24% 的学生没有认真学;对化学课程不感兴趣,不愿认真学习的占24.68%;认为学了也未必能用上的占18.69%;有36.64% 的学生认为化学课程太枯燥, 容易让人失去兴趣;38.23% 的学生认为概念太多,不易掌握。
3. 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因素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影响因素,我们设置了三道选择题,分别从学习兴趣、影响因素、学习目的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68.47%的学生认为兴趣对化学学习非常重要,82.86%的学生认为影响化学学习成绩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人的努力。从上题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多数高中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学习化学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只有少数的同学是由于兴趣和通过化学的学习来解决自己遇到的生活问题。
问卷的最后设置了两道开放式问题:“你喜欢老师怎样上化学课?”答案统计归纳如下:71.49%(356人)的学生喜欢“重点、难点讲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究”的老师;31.53%(157人)的学生喜欢“讲解例题注意思路点拨,通过习题和例题巩固所学重点、难点”的老师;20.08%(100人)的学生喜欢“广泛联系生产生活或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善于归纳总结”的老师;17.07%(85人)的学生喜欢“每一知识都由老师来讲解,并讲深讲透”的老师;60.04%(299人)的学生喜欢“有激情,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的老师;51.41%(256人)的学生喜欢“讲解条理清晰,便于掌握知识”的老师;74.29%(370人)的学生喜欢“尽可能多做实验,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实验结果解释相关理论知识”的老师;在“通过化学的学习, 你学会了哪些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这个问题下,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到两个:一是知识结构化的科学学习方法,即把所学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和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如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可按“结构-性质-用途、存在、制法”使之系统化;二是用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如在观察宏观事物、现象、变化的基础上推知事物的微观结构、运动规律等。
三、结论
经过本次的调查,初步得到目前惠州市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况:
(1)化学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老师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相当一部分实验是通过视频展示给学生。大部分高一学生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而无实验可做,为了应付考试,背实验现象、背操作过程的情况普遍存在。
(2)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但自主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3)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化学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很强,但也有半数以上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化学难学。
(4)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清晰、有条理、富有激情的、直观、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
四、思考与建议
针对当前惠州市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现状,我们认为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那就要结合高一学生具体情况和化学的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学习策略。
(1)在开展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上,化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加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与研究,需要从基于化学教科书内容和升学应试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走向基于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科能力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2)培养学生不仅是要传授知识与方法, 还要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2]。化学学习兴趣是影响化学学习的变量。因此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变量,注意培养、保护、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化学的心理,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究,以师生合作方式进行教学。
(3)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化学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有助于同学们更加形象具体地学习化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还有,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探索自然界化学变化的奥秘,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也是促进知识迁移的需要。可以尝试在教学中引入一个历时一学期的解决问题学习计划, 由教师给学生创造合适的问题情景, 将学生分成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目的性很强的任务可使学生的工作具有连贯性, 便于评价工作成效, 从而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当然, 这种学习方法作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补充, 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合理, 尽可能使“解决问题”的学习计划能够涵盖化学课程中的常用方法, 并且要对学生分阶段组织讨论和进行指导。
(4)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史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并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义务动机,进而转化为崇高理想动机。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所要达到的认知目标以及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在重商轻工,重文轻理的粤东地区,这一点尤为重要。
篇6
“把”字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字之后的名词必须是有指或特指,有定或已知,见于上文或可以意会;述语部分的动词须有处置义,即动词要对宾语施加影响,使其产生某种结果。二是动词不能以单独形式出现,一定要带有其他体标记如“了”,结果、趋向、动量补语,介词短语或动词重叠。“把”字句的情状类型与动词特性有关。动词按动力、时限和终结等特征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状态动词,动作动词,结果指向动词,又包括创造类结果指向动词和消耗类结果指向动词,以及含结果实现动词。
1、测试(一)正误判断
测试结果显示:第一,受试者作正误判断的时候,有泛化倾向,强烈倾向于接受任何类型的“把”字句。第二,含创造类的结果指向动词和动作动词的把字句不合语法,而受试者却判断为符合语法。第三,受试者能很明显地将状态动词和事件动词区分开来,他们普遍不接受状态动词的把字句,判断这类句型的正确率高达80%。
2、测试(二)句型变换
测试结果表明:第一,大多数受试者领悟到状态动词和“动作动词+进行时”与把字句的不兼容性。第二,有超过一半人对创造类结果指向动词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也就是说,仍然有将近一半人能够意识到创造类结果指向动词和把字句的不兼容性。第三,对于结果实现动词,绝大多数人能够正确的进行转换。第四,对于“动作动词+定界成分(动量词)”,“动作动词+定界成分(兼语句)”以及“动作动词+定界成分(方位/趋向短语)”这三种情况,由于句子转换时应做适当的调整,具有一定难度,受试者的正确率都不高,错误类型包括转换不成功和未转换。前两种句型都是含有两个宾语,部分受试者不能确定将哪一个提前,所以出现了未转换的现象。而最后一种句型只有一个宾语,转换率高,但是错误率也很高。总体来说,二语习得者也许是将“把”字句简单地理解成了宾语提前的句式。
二、学习者习得汉语话题句的特点
汉语是典型的话题突出型语言,其话题句分为移位类和非移位类两种情况。此测试以中国学生作为参照组,总结出了母语为英,日,韩语的二语习得者在习得汉语话题句时的特点,具体如下:
1、测试(一)考察学生对不同话题句类型的接受程度
三组二语习得者与汉语对照组的共性有:第一,各组都接受移位式中由简单句里的有定宾语作话题的句子,认为较易习得。例如,那首歌,小红唱过。第二,各组都不接受宾语移位作话题,但动词前的两个名词均为有生命的情况,因为移位使句子产生了歧义。例如,王老师,小张昨晚见过。第三,各组都不接受动词为夺取型时,直接宾语移位作话题的情况。例如,那张报纸,他抢了小王。第四,各组普遍不认同双宾语句中的间接宾语移位作话题的情况。例如,小王,我通知一件事。
但是,英日韩三组又具有各自的习得特点:第一,三组均不接受简单句中的宾语移位作话题,话题是类属名词的情况。例如,狗,我见过。而汉语组接受。第二,汉语组和英语组都不接受简单句中的宾语移位作话题,话题为不定名词的情况。例如,一个苹果,我吃了。而日韩两组则倾向于接受。第三,比较而言,对于非移位式的类型,日韩两组的接受程度要略高于英语组。第四,三组都基本接受有定宾语移位,而小句是双宾语的情况。例如,那本书,我送小红了。他们对于给予性动词的接受程度要远远高于夺取性动词。第五,在非移位的类型中,类似于“那场大火,幸亏消防队来得快”这种典型话题句,英语组和汉语参照组都倾向于不接受,但是韩语组的接受程度却要略高一些。
2、测试(二)考察学生对自然语料的分析能力
英日韩三组的特点有:第一,日韩两组学生使用话题句的总几率高于英语组,而且这两组学生使用话题句的几率会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第二,日韩两组学生使用话题句的类型趋向一致,但各类型的比例有所区别。第三,英语组出现比例最高的移位式是类似于“这儿的情况我已经习惯了”的句型。而日韩两组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话题为述语背景式的句子。例如,这种事,我做主。第四,二语习得者理解和使用简单句宾语移位作话题的句子没有任何困难,但却难以习得复杂的话题句或非移位式的话题句。
三、正确认识汉语“把”字句和话题句特点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把”字句的习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但是目前的汉语语法书未能将其语法及语用规律系统清晰地概括,也未能从情状类型来归纳其语义。从以上的测试来看,二语习得者对“把”字句的终结性和完成性的关键语义有明显的意识,这同语言习得的“情状假设”倾向一致。可是在操作中却具有泛化倾向,其泛化程度与测试类型有关,并且在自由选择度较大的作文中,采取避免使用的政策,这些都是负面的学习手段和策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进行“把”字句教学时,要基于完成性和终结性,多设计一些具有显著性的“把”字句。比如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多设计一些结果实现动词类的“把”字句作为例句,不断在教材编排和课堂教学这两方面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理解“把”字句句式的特殊性和具体的语用环境。对于学生较难掌握或者容易出现困惑的地方,例如创造类结果指向动词和动作动词构成的“把”字句,我们应当在课堂上逐步增加这两类动词与带有终结完成补足语的“把”字句类型,以便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把”字句的语义特征,而非单纯的将其看成“主―宾―动词”的句式。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首先,二语习得者并未经历一个话题突出的普遍阶段,简单句宾语移位式话题句容易习得,因其结构简单,容易找出话题与虚空位的关系,而非移位式话题句则较难习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其作为重点讲解,分门别类,列举出大量的实际语料,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语境体会其具体用法和使用场合。其次,母语的话题突出特点能够相应的正迁移至话题突出的目标语上,但由于习得者的保守性,有时会采取避免使用的策略,所以这种迁移在习得后期比早期更加明显。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帮助学生排除母语的干扰,加深其对特殊表达结构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句子的结构会影响习得者对话题的使用和理解,其中非移位式话题句和复杂话题句都较难习得,在教授过程中应该将其作为重点进行讲解,按照不同类型给予大量语言输入,并适当地增加练习强度以促进习得。
篇7
1.家庭与个人调查结果
(1)你将来工作以后,是否愿意最先考虑孝敬父母?是(80%);否(20%)。
(2)你大学毕业以后能否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是(28%);否(72%)。
(3)你将来成家后是否打算继续与父母住在一起?是(9%);否(91%)。
评析:中国的传统伦理以家庭为本位,孝道被视为道德之本。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境界。“仁”的核心是“爱人”;“仁”的根本是“孝悌”。“仁者爱人”应以爱父母作为起点。古代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是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的基础。西方文化的个体性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以及对个人独立性的尊重和倡导。这种个人独立性同样体现在个人与家族的关系上。家庭成员辈份的高低与尊严、地位及权力并无密切的关系;西方文化是无孝文化,父母在,儿女非但没有“不远游”的义务,相反“远游”倒会受到鼓励。显然,当今中国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家庭与个人的关系上接受了西方个体本位观念。
西方文化的冲击波对于促进当今中国青年自立、自强意识的增强有着积极意义,91%的人打算成家后不再继续与父母同住,72%的人不愿作出“父母在,不远游”的承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冲破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结构模式及冲淡维护家族长幼尊卑的伦理观念也许是体现平等、自由及效益的一种进步。但是,如果这股冲击波最终把中国人几千年来营造的“孝道”大坝彻底冲垮的话,那是令人痛惜的。值得欣慰的是,80%的大学生愿意在将来工作以后最先考虑孝敬父母。余下的20%虽是不大的比例,但它代表着一个相当可观的人群及跃跃躁动的趋势,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数字。
2.依存与自立调查结果
(1)你对事物发表看法时,是否在乎别人的反应?是(79%);否(21%)。
(2)你是否在意别人对你穿着的评论?是(82%);否(18%)。
(3)你在确定恋爱对象之前是否打算征求父母的意见?是(42%);否(58%)。
(4)你在作出某一行动决策时,更喜欢:随大流(40%);标新立异(60%)。
(5)你在将来择业时更喜欢:稳定的、可靠的单位(28%);能发挥自己潜力的单位(72%)。
(6)你希望与将来的工作单位建立:合同式关系,来去自由(84%);家庭式关系,忠诚认同(16%)。
评析:传统中国文化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群体取向的价值观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互相依存的观念,人们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力求实现并维持和谐、融洽的关系。贾玉新(1997)认为,“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伸延;表现在:中国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西方文化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强调自立精神。在欧美,成年公民(一般以18岁为界)都倾向于自行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通常不求助于他人或社会团体。美国《独立宣言》不仅宣告民族的独立,更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西方的年轻人上大学、选专业、谈对象、找工作都完全自主决定,不喜欢他人包括父母干预。他们在发表意见或作出行为决策时并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及评说。西方价值观倡导自立的倾向,这对于克服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守旧心理,鼓励参与竞争、敢于开拓创新、树立个人进取精神显然有着积极意义,所以较容易得到中国大学生的赞同和接受。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60%)敢于标新立异,在作出行动决策时能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六成多大学生(60%)重视个人潜力的发挥,克服依赖心理,在将来择业时不再青睐稳定、值得依靠的单位。更多的人(84%)不再希望与将来的工作单位建立忠诚认同的家族式关系,而更喜欢便于流动、来去自由的合同式关系。近六成的大学生在作出类似确定恋爱对象等重大决定时不再打算征求父母的意见。然而,传统中国文化“和为贵”的思想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起着重大作用,对人们的言行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79%~82%)仍然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言(发表看法)和行(穿着等)的反应和评论,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在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当今中国大学生如能取两种文化之长,在“个人自立”与“人际和谐”中找到平衡点,则是十分可喜的。那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损害人际和谐为代价而追求个人自立的价值观不应该得到鼓励。
3.人生观与行为准则调查结果
你愿意把下列4项中哪一项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及行为准则: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主观为己、客观利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005年 4%;69%;29%;0。
2006年 3%;48%;46%;7.2%。
2007年 0.5%;31%;68%;14%。
简析:传统的中国文化突出孝道,强调集体利益至上,注重人们互相依存的和谐关系,强化责任意识。儒家认为,“仁”是最高人生境界,“克己”是最佳德行,“修身养性”是最有效的手段,“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最终目的和理想。从总体上说,传统中国伦理弘扬的是带“利他”倾向的人生观。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Individualism是一切行为的准则,Self actualization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Independence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Personal Rights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
从总体上说,西方道德推崇的是带“利己”倾向的人生观。该项问卷调查表上所列的4种类型,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绝对“利他”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利己”,表现了“利他”性递减或“利己”性递增的趋势。前两种类型基本上可代表群体取向的价值观及“利他”人生观,后两种类型则大体反映了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及“利己”人生观。
调查表上所提供的几组动态的数据很明显地揭示了2004年以来当今中国大学生人生观变化的总体走向,即持“利他”人生观的人逐年减少,而持“利己”人生观的人逐年增加。引人注目的是在2005年,近万名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无一人选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或行为准则,而到了2007已有14%的人赫然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变迁轨迹的新特点
1.价值目标由理想向现实转变
大学生渴望成才、企盼致富;他们关心事业、关心家庭、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出现了重物质待遇的倾向、重实用性的倾向;在选择职业上所考虑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能否实现个人价值,权力和社会地位,工作舒适,大城市,出国深造的机会多等,体现为讲实效重现实,其价值观带有鲜明的实用色彩。
2.价值取向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青年价值观已由一元走向多元化。在价值取向上,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有的追求权势,有的追求名利,有的追求金钱。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多样、多元化,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和贡献社会依然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价值取向。
3.价值主体由集体向个体转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追求奉献价值与索取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以社会本位、集体本位为基本内核,以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重视个人利益为必要条件,并能对个体形成道德要求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正在形成。
4.价值重心由政治向经济转变
一些大学生政治意识逐渐淡化,经济意识逐渐增强,更加务实、更加功利;从关心政治转向关心经济,从追求远大理想向现实奋斗转变,体现了务实、求进、求真的时代特点。
5.价值标准由统一向差异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价值主体已出现多层次和多样化,价值观念也必然是多样化的,甚至是多元化的。在当今中国大学生也属于不同的阶层、群体,由于所处的生存发展条件不同,利益,需要和立场不同,其所持的价值观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6.价值认知与实践行为的矛盾化
思维方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他们更多的是按照一种比较理想的标准去设立价值目标,并以此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但是,由于大学生在社会定的身份和地位,他们经常不能在现实中得到足够和及时的满足与支持,因而在具体行为中出现某些困惑和与观念的不一致,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方巍.当代大学生成才价值的地位几表现[J].当代青年研究,1995.
篇8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MPIA型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西安瑞迈公司);两根铂丝(驱动电极);自制隔离式双极电极,1.5 mL离心管(驱动电极的电解池);内径0.5 mm的聚四氟乙烯管;25×25 称量瓶(发光池); DDS11A型数字电导率仪(上海雷磁创益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鲁米诺(美国Sigma公司);NaH2PO4Na2HPO4缓冲液(PBS, pH 7.4)。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超纯水。
2.2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的制备
截取长约4 cm玻璃管,将长1 cm、直径0.5 mm的铂丝装进玻璃管(一半在玻璃管内部,一半在玻璃管外部),将其放置在酒精喷灯上灼烧,直至玻璃管与铂丝完全密封。
2.3测量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隔离式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装置的设计
隔离式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装置的设计如图1所示。在阳极池和连接管a中注入分析物溶液,在阴极池、连接管b和发光池中装入鲁米诺溶液,将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垂直插入发光池中。当有一定的驱动电压施加于驱动电极两端时,在双极电极附近将会产生一个电势梯度,这个电势梯度会导致阴、阳离子在双极电极的两极富集\[26\]。同时,当施加的驱动电压足够大时,还会诱导双极电极表面的法拉第电化学过程。富集于双极电极阳极端的鲁米诺就会产生电化学发光信号,从而传感阴极端富集的阳离子。基于此装置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可定量分析检测水中杂质离子的总量。
3.2双极电极阳极端氧化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特性研究
为验证上述装置的预设功能,以鲁米诺为电化学发光传感试剂, 以低浓度且组成较为复杂的PBS缓冲溶液为分析物。当向驱动电极施加足够高的脉冲式电压激发信号时,插入发光池中的双极电极阳极端将产生强烈的发光信号,且当脉冲电压信号的施加时间为3 s、检测电化学发光信号的时间为40 s时,可产生良好的峰型电化学发光信号,其发光动力学曲线如图2所示。更为重要的是,当连续脉冲信号施加时,相应的电化学发光信号会持续增强,而当分析物中不含电解质溶液时,体系所产生电化学发光信号弱,且增强缓慢。因此,这一电化学发光信号可用于定量分析溶液中电解质的总量。
为了使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了各种实验条件(如电极在电解池和发光池中的位置等)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阴极池和阳极池中铂电极的位置、连接管在阴极池和阳极池中位置、双极电极的位置等均需保持稳定不变时,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图3),相对标准偏差为1.6%。
3.5发光池中支持电解质对双极电极体系中鲁米诺的ECL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双极电极阳极端的电化学发光强度与其富集的鲁米诺有关,当发光池中有其它电解质存在时,必然导致富集的鲁米诺减少,从而使双极电极阳极端电化学发光强度降低。在发光池中加入支持电解质KCl溶液,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强度
随KCl溶液浓度增加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随着Cl
Symbolm@@ 的加入,双极电极阳极端富集的阴离子将产生竞争效应,使富集的鲁米诺阴离子减少,电化学发光强度降低。
3.6电化学发光分析特性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研究了鲁米诺电化学发光信号与水溶液中杂质离子浓度(以PBS溶液为代表)的关系(图5)。
3.7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上鲁米诺电化学发光体系可能的发光机理
当施加脉冲电压时,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通过溶液使整个回路畅通,此时,[TS(]图6电化学发光传感电导原理
此外,双极电极的阴、阳两极富集的阳阴离子需保持电荷平衡状态\[28\],样品中阳离子浓度越大,阳极富集的鲁米诺越多,发生氧化的鲁米诺就越多,产生的电化学发光信号越强;因此,体系中鲁米诺的ECL强度与双极电极阴极端富集的阳离子总量有关,因此,可根据发光信号定量分析溶液中的阳离子总量。
4结论
设计的两极隔离式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分离富集领域;与已知的非隔离式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装置相比,此装置具有将分离、富集与电化学传感集于一体的特点,拓宽了电化学发光检测法的应用范围。
References
1Ghoroghchian J, Pons S, Fleischmann M J. Electroanal. Chem., 1991, 317(12): 101-108
2Bradley J C, Chen H M, Crawford J, Eckert J, Ernazarova K, Kurzeja T, Lin M D, McGee M, Nadler W, Stephens S G. Nature, 1997, 389(6648): 268-271
3Wang Y, Hernandez R M, Bartlett D J, Bingham J M, Kline T R, Sen A, Mallouk T E. Langmuir, 2006, 22(25): 10451-10456
4Ulrich C, Andersson O, Nyholm L, Bjoerefors F.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16): 3034-3036
5Warakulwit C, Nguyen T, Majimel J, Delville M H, Lapeyre V, Garrigue P, Ravaine V, Limtrakul J, Kuhn A. Nano Lett., 2008, 8(2): 500-504
6Ulrich C, Andersson O, Nyholm , Bjoerefors F. Anal. Chem., 2009, 81(1): 453-459
7Ishiguro Y, Inagi S, Fuchigami T. Langmuir, 2011, 27(11): 7158-7162
8Arora A, Eijkel J C T, Morf W E, Manz A. Anal. Chem., 2001, 73(14): 3282-3288
9Zhan W, Alvarez J, Crooks R M. J. Am. Chem. Soc., 2002, 124(44): 13265-13270
10Chow K F, Mavre F, Crooks R M. J. Am. Chem. Soc., 2008, 130(24): 7544-7545
11Wu M S, Qian G S, Xu J J, Chen H Y. Anal. Chem., 2012, 84(12): 5407-5414
12Chow K F, Chang B Y, Zaccheo B A, Mavre F, Crooks R M. J. Am. Chem. Soc., 2010, 132(27): 9228-9229
13Wu M S, Xu B Y, Shi H W, Xu J J, Chen H Y. Lab Chip, 2011, 11(16): 2720-2724
14Chang B Y, Chow K F, Crooks J A, Mavre F, Crooks R M. Analyst, 2012, 137(12): 2827-2833
15Mavre F, Anand R K, Laws D R, Chow K F, Chang B Y, Crooks J A, Crooks R M. Anal. Chem., 2010, 82(21): 8766-8774
16Guerrette J P, Oja S M, Zhang B. Anal. Chem., 2012, 84(3): 1609-1616
17Adams K L, Puchades M, Ewing A G. Annu. Rev. Anal. Chem., 2008, 1: 329-355
18Hlushkou D, Perdue R K, Dhopeshwarkar R, Crooks R M, Tallarek U. Lab Chip, 2009, 9(13): 1903-1913
19Laws D R, Hlushkou D, Perdue R K, Tallarek U, Crooks R M. Anal. Chem., 2009, 81(21): 8923-8929
20Perdue R K, Laws D R, Hlushkou D, Tallarek U, Crooks R M. Anal. Chem., 2009, 81(24): 10149-10155
21Anand R K, Sheridan E, Hlushkou D, Tallarek U, Crooks R M. Lab Chip, 2011, 11(3): 518-527
22Anand R K, Sheridan E, Knust K N, Crooks R M. Anal. Chem., 2011, 83(6): 2351-2358
23Sheridan E, Hlushkou D, Anand R K, Laws D R, Tallarek U, Crooks R M. Anal. Chem., 2011, 83(6): 6746-6753
24Sheridan E, Knust K N, Crooks R M. Analyst, 2011, 136(20): 4134-4137
25Cox J T, Guerrette J P, Zhang B. Anal. Chem., 2012, 84(20): 8797-8804
26Dhopeshwarkar R, Hlushkou D, Nguyen M, Tallarek U, Crooks R M. J. Am. Chem. Soc., 2008, 130(32): 10480-10481
27GUO ZiCheng. The Second Volume of Physical Chemistry.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13: 7-11
郭子成. 物理化学(下册),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7-11
28Mavre F, Chow K F, Sheridan E, Chang B Y, Crooks J A, Crooks R M. Anal. Chem., 2009, 81(15): 6218-6225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3年5月收治住院的89例败血病患儿,其中男47例,女42例,胎龄39~41w,平均胎龄(40±1.2)w,出生时体量3.0~4.0kg,平均体重(3.2±0.5)kg,入院6~28d,平均(17.2±6.4)d。
1.2方法 对所有入院的新生儿进行血培养和药敏试验,在未使用抗生素前对患儿进行皮肤的常规消毒处理后,留取患儿头皮静脉血标本3~5ml,在15min内送入检验室进行血培养。患儿确诊为败血症后,进行腰椎穿刺检查,并立即将标本送检。
1.3观察指标 将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及临床诊断+血培养阳性诊断,统计分析根据不同诊断依据诊断结果,并计算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率。同时归纳总结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于检验以P
2 结果
2.1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结果 诊断结果显示,89例败血症患儿中有38例并发了化脓性脑膜炎,其发生率为42.70%,并且结果表明,虽然诊断依据不同但是诊断结果之间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各临床特点的发生率 我们发现其中有38例新生儿出现化脓脑膜炎,通过对这38例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出现体温异常的患儿33例发生率86.84%,明显高于呼吸暂停,惊厥以及前颅饱满和吸允减少的发生率23.68%.、55.26%、28.95%、3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抵抗力差,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细菌的侵袭而导致全身感染。又由于新生儿的脑膜屏障功能不太完善不能完全阻止患儿体内细菌的通过,细菌到达患儿脑中枢,导致了中枢系统感染即化脓性脑膜炎[2]。根据相关资料报道,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死亡率可达42%~59%,死亡率较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死亡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脑膜炎后遗症发生率并没有显著地变化,因此严谨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已找到最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显得十分重要[3]。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几率较大,发生率为42.70%左右,化脓性脑膜炎容易使患儿留下癫痫、智力障碍、失明等严重后遗症,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熟知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尤为重要[4]。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了解了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发热、惊厥、吸允减少,表现出前颅饱满的体征,其中发热和惊厥是两种最为主要的特点。掌握这些临床特点对及时判断败血症患儿是否出现化脓性脑膜炎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艳.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与误诊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26(6):734-735.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这段期间内,我院接收的50例急性左心衰伴心血管硬化焦 虑患者,依据标准将其划分成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共有35例,而女性患者共有15例。观察组患者其年龄均在59―79岁内,平均年龄为68.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均在59―76岁内,平均年龄为69.6岁。两组病患资料并无明显性差异。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对该组病患选择常规性治疗,并辅助以抗焦虑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而在药物治疗方面则选择使用小剂量三环类药物,其中12.5―25mg多虑平,每天服用1次;重建认知行为则依据相应梅肯鲍姆过程来分三个阶段实施:(1)观察:该过程首先要做的即是让患者学会如何有效观察自己的行为。(2)开始内部对话:对于早期求助者来说,医护人员的接触使其学会开始注意并适应他们所作出的不良行为,同时也开始看到所存在的种种不同适应行为。(3)学习新技能:这过程又被称作矫正过程,其目的是教授病患一些行之有效,又切实可用的应对技能。确保每次谈话时间都维持在30分钟以内。而对照组患者则选用常规心内科方法进行治疗。
1.3评定焦虑障碍
在患者治疗前、后1周至2周时间内,选择使用汉密尔顿焦虑表进行相应评定,其中HAMA全部项目均选择0―4分的5级评分法进行评定。其各级标准为:4分:极重;3分:重;2分:中等;1分:轻;0分:无症状。
2 结果
观察组25例病患通过治疗,其焦虑障碍好转率达到59.7%。而对照组患者自身焦虑情绪并无明显缓解。依据表1、表2,结合汉密尔顿焦虑表判定评分,其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当前,国美对于急性左心衰伴心血管硬化焦虑障碍所作出报道并不多,且结果也不统一。而在国外相关报道中,因冠心病并左心衰所造成患者产生的焦虑障碍要占全部患者的80%,其中56%患者患有轻度抑郁。总的来说,急性左心衰伴心血管硬化患者所伴有的焦虑障碍,其发病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中部分病患表现为行为或躯体方面症状,像紧张、乏力、害怕、失眠、食欲减退、活动迟钝等等。而这种情况因常常被忽略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进而影响了最终治疗效果。患者大脑颞以及额叶功能下降易导致发生焦虑障碍,而这种焦虑情绪若在患者自主神经不稳情况下时,极易引发患者冠状动脉异常动力以及动脉痉挛等问题,从而使其心肌缺血不断加重,心功能日益下降,心衰加重。另外,焦虑可使得患者交感神经张力不断增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以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患者血压升高之后使得其心脏负荷不断增加,从而加重心衰。所以在治疗期间,心内科医生及时识别并采取治疗措施对于治疗和解决患者焦虑障碍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理想的抗焦虑药物不但可以消除患者焦虑,而且经过一段抗焦虑治疗之后可使得患者心率特性明显提高,并增强其自主神经稳定性,从而最终减少和降低患者因心率失常而发生的猝死现象。三环类药物中,多虑平抗焦虑效果以及抗抑郁效果相对较好,使用时应控制在小剂量12.5―25mg,每天1次。再辅助以心理认知治疗,对治疗患者焦虑障碍有着突出疗效。所谓认知治疗则是帮助患者改变以往不切实际的信念,来做出一些假设或自动化思维。但因这些都会对患者自身情绪以及生活功能造成一定影响,所以采取认知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患者找出自身不合理的信念,并积极与其对抗。简单说即采取更为实效的行动以及想法来平衡患者情绪。另外通过教导患者运动,可以降低患者自身畏惧情绪魄力以及一些过度关切身体症状。但需注意,其治疗期限应控制每日1次,时间维持30分钟以内。
参考文献:
篇11
一、分析化学绿色化的重要性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一直都是分析化学研究人员环境科研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分析化学作为环境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本身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例如液液萃取过程中所使用的有机溶剂中,有许多诸如二氯甲烷、氯仿及四氯化碳等等都具有极强的毒性,不仅会对环境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再如某些氯代烃甚至会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这些明显都违背了环境保护的宗旨。有毒溶剂的使用不仅危害了分析化学研究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还大大增加了样品测试的成本,有些溶剂的废液处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分析化学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的重要的中心学科之一,不少环境分析化学研究工作人员都在从事着同环境样品相关的分析化验工作内容,以便于为环境科研、管理及其治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如今对于许多领域而言,环保活动及进步同分析化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通过分析化学相关技术手段才可以有效识别环境中污染物化及其代谢物的迁移过程或者所发生的形态变化,然后才能采取相应地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有效地控制。由此可见,分析化学是大气及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基础学科。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近些年来相关研究工作者都致力于研究和发展绿色分析化学技术,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有污染的溶剂或其他有机化学试剂。作为绿色化学的一个主要构成方面,绿色分析化学已经成为分析化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分析化学绿色化原理及其特点
近些年来,绿色分析化学的研究多数是围绕着催化剂、化学反应、原料、溶剂及其产品绿色化等方面而开展的。因而无论是从原理上还是从方法上都为传统的分析化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例如,可通过新型化工方法或新产品的过程中运用原子经济反应、无毒性原料、催化剂以及溶剂等实现化工的绿色生产过程,并通过所获得的新型绿色产品为人们的身体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带来有利影响。
绿色分析化学研究的主要核心问题如下:一是确保所选择的起始原料及其试剂的绿色化;二是确保所选择的溶剂、反应条件及其催化剂的绿色化;三是确保所设计产品、目标分子及其化学品的绿色化和安全化。如今,绿色分析化学已经兴起,其要求进行化学分析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前提或目标,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不产生环境污染物质,确保分析过程本身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影响,这即为绿色分析化学的最主要特征。除此之外,绿色分析化学的另一个主要特征还表现在其过程分析中,通常来说,环境分析主要是出现了环境问题之后进行毒物的监测及其分类的过程,而分析化学则是将分析重点放在了化学过程当中,主要是通过传感器的使用实现对整个化学反应过程监测的实时性,这样可以了解环境污染物形成的全过程,进而即可实现对痕量有害环境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并从源头上实现对污染物阻止的目的。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中,若因温度、压力、原料剂量、时间改变进而导致污染物的形成,传感器会及时地将整个过程的参数进行调整,这样就可通过整个过程中参数的改变而实现对污染物产生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同时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极其纯度。因此,绿色分析化学可以对污染物进行防治和即时控制。
三、分析化学绿色化的发展方法
通常而言,分析方法是通过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分析的速度及其校准曲线线性范围等等的多项指标来进行评价。对于分析化学的绿色化而言,除去上述指标之外,还需将其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作为首要指标进行考虑。
为了实现整个分析过程中分析化学绿色化的实现,必须将重点放在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取消环境污染物的使用及其产生,可考虑如下方面:1)整个分析系统的微型化,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试剂及其载体的流耗量,实现污染的降低,还更加经济。2)对于不得不使用大量样品进行分析的系统而言,可借助于数理统计及化学计量学等理论,尽可能实现对采样点数目优化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分析过程中测量的次数及其相关试剂的使用量,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物使用的目的。3)通过试剂固定化等技术实现非消耗性及微消耗性等试剂的重复使用,这样即可大幅度减少有害试剂的使用量及其有害物产生。4)通过无毒无害试剂的使用,例如,超临界流体的开发,尤其可以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作为溶剂,其不仅具有常规流体都具有的良好的溶解性,同时还拥有气体所具有的相当高的传质速度,因此,借助于这种无毒无害的试剂即可实现原有毒性有机化合物的替代。5)将某些无试剂新型分析化学技术,诸如超声、微波等技术等应用到分析化学的过程当中去,例如超声萃取法、微波萃取及其消解等方法;6)有些待分析样品组成相当复杂,因而测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干扰的出现,此时可以借助于仪器掩蔽法来实现对原有化学掩蔽法的替代,例如,可通过借助于导数以及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结合零交技术及其等吸收点法,即可在完全无任何化学试剂条件下实现对干扰的消除;7)若很难完全取代有毒试剂时,应尽量采用微型化或者使用具有较小毒性的试剂对由原有的大毒性试剂进行替代,例如,将有机相的测定方法改变为水相测定方法,以最大程度减小分析过程中自身对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事实证明,分析化学绿色化最基本的要求及其特征已经在如今的一些分析方法中体现了出来,例如固相萃取技术、高压流体萃取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微型液-液萃取技术、免疫分析技术、x射线荧光金属分析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自动索格利特萃取技术、微萃取技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真空蒸馏技术及其表面声波测定技术等等,此类方法都是在测量、监测及其识别过程中,对过程中所用试剂及其所产生的产物进行控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物的释放,因而没有造成不良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应尽可能采用此类绿色分析化学方法进行分析。如今,分析化学正朝着综合性边缘学科方向发展,随着物理学、数学、电子学及激光技术、微波技术、分子束及计算机等的不断发展,为新型仪器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并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分析化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及其方法支撑,如激光技术已经用于了光谱分析中,并形成了多达数十种方法,有些相当快,可实现瞬态分析。
四、结论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绿色分析化学是解决未来环境保护及其资源短缺问题其中的一个根本出路。因此,必须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以支持绿色分析化学的发展,在新分析方法及其技术设计手段中应用绿色分析化学原理。分析化学绿色化的发展逐渐朝着微型化和仪器化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应当了解的是我国如今的分析化学仪器制造科研力量仍相对较弱,因此必须以战略眼光对待绿色分析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教育,结合我国国情,注重分析化学绿色化的研究,积极探索绿色少污染甚至无污染的分析方法及其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分析检测中。
参考文献
[1]杨艳杰. 分析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实践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 (6): 102.
[2]刘红妮, 陈曼. 绿色分析化学技术进展[J].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07, 13(1): 44-49.
[3]杨本勇, 陈启石, 杨德红. 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 科技信息, 2010, (6): 115-116.
[4]张秀兰. 高师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绿色化的研究与实践[J]. 广州化工, 2011, 39(9): 179-180.
篇12
由于分析化学公式多、计算多、内容杂,对量的要求高,对于刚学完无机化学的大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一时很难适应,导致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效率差,不愿预习,不愿听课,不愿做作业,当然考试很难及格,不但会导致本门课程的理论课挂科,而且会导致对实验原理的不理解,导致实验效果不好,实验成绩不好,还会对将来学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造成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从分析化学教师如何教入手,探讨分析化学的教学是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主要途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化学教师怎样教授这门课程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建议,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以增强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供各位同仁参考,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建构分析化学在学生心中的第一印象
教师应利用对分析化学绪言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分析化学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观点有哪些,基本要点有哪些,与高等数学的哪些内容有联系,与中学化学哪些知识点有联系,与无机化学的哪些内容有联系,又有何区别,结构怎样,系统性怎样,有何特点,学习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学好分析化学对今后学习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学好分析化学对自己的成长和将来的工作都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如何学得好。
二、鼓动学生树立学习分析化学的较高目标
大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动机有两方面:一是为了混学分,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选择的是被动学习,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学习效果一定很差,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60分,由于目标很低,必然导致他们的学习行为被动,努力程度不够。二是想把这门课程学好,给自己定下了较高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将会主动学习,努力学习,即使达不到较高的目标,达到最低目标也不会有多大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动学生,给自己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并以切实的行动来完成这一目标。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检查、监督学生的行为,确保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具体做法是:第一堂课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一份学习分析化学的目标及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再加上监督措施,以之作为第一次作业,教师要认真查看,对于目标定得太低的,达成目标方法不恰当的,监督措施不可行的,要指出来,并要求学生整改。教师还应充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进行教材分析,鼓动监督学生预习
利用第一堂课,讲清楚预习在学习分析化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所师范大学编写的《分析化学》上册为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定性分析;第三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四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五章:酸碱滴定法;第六章:络合滴定法;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八章:沉淀滴定法;第九章:重量分析法;第十章:吸光光度法;第十一章: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第十二章: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1]共12章65小节,338页,按16周计算,每周应上21页左右内容,才有可能完成教学内容。一个明摆着的问题就是内容较多、课时少,并且部分内容还较难,推导多,公式多(有155道)。因此,要把这本书讲解得很详细是不可能的,只能择其重点难点而教之,部分内容蜻蜓点水,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预习。同时在每次上课前以提问的方式来监督学生预习,并把回答的情况算入平时成绩。对于不预习的同学还应做思想工作,切实把预习落到实处。
四、采用灵活的教法,避免教学枯燥乏味
针对教材中不同的章节,由于其重要性不同,难度不同,教纲的要求不同,教师不宜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一直贯穿下去。如果那样,就会让学生感教学方法呆板,没有新鲜感,听课乏味,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当然教学效果不会好。如果我们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章节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感觉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体会到教师的“因材施教”,必然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具体做法是(以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所师范大学编写的《分析化学》上册为例):第一章绪言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重点讲解,并且多讲分析化学的重要作用,旨在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第二节:分析化学的分类(可让学生自学);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可不讲),让学生先去查阅资料,然后叫学生来讲解,得到结果肯定不止书上介绍的哪些内容,既避免了教师的照本宣科,又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还可获得分析化学发展的最新趋势,真是一举多得。教材中不同教学内容的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也会因师而异,因学生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内容众多,不能一一列举,我这里只用一例作代表,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自己理解去认真探索。
五、对于推导难度不大的公式,让学生掌握推理过程
分析化学公式众多,记起来复杂,其实是学生没有找到窍门,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当然费时费事,使人感到烦乱。现以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为例进行探论,以供参考。
以浓度为c(mol/L)的HCl为例,第一步写出溶液的电荷平衡:
由此可见,公式虽有4个,但抓住质子平衡这一关键点,就能推出精确式,根据精确式,弄清不同条件下忽略水的解离或弱酸的解离或两种解离都忽略,便能轻松地推出2个近式和1个最简式,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至于弱碱溶液中[OH]浓度的计算公式,只需用类比法即可得出,不需要再去推导。教材中像此类的推导很多,教师只要去认真钻研,定会发现更多的理解性记忆或推导性记忆的内容,大大地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消除或降低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公式多,难记忆的印象,还能消除学生因死记硬背而不会用的现象,提高他们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
六、对推导较为复杂的公式,可采用区别对待法
如:标准正态分布的函数关系式的推导;络合滴定终点误差计算公式的推导;氧化还原滴定化学计量点的电位及化学计量点前后0.1%误差的电位计算公式的推导;朗伯―比尔定律的推导;桑德尔灵敏度与摩尔吸收系数的关系的推导等,教师要做推导演示,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可作区别对待,不做一刀切,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推导条件和推导全过程,并达灵活地应用公式计算,可不必死记公式;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推导的条件和大致的推导过程,较为熟练地应用公式计算,须记住公式;对于数学基础特差的学生,不用去管推导的过程,只要求记住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计算。这样一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避免丧失学习分析化学的信心。
七、注重课后小结,起到归纳复习的作用
由于分析化学内容多,每次课讲授的容量大,知识点多,如不进行适时的归纳总结,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点多而零乱,抓不住重点,通过教师的复习归纳,让学生明白本节内容条理是怎样的,哪些是了解内容,哪些是理解内容,哪些是掌握内容,哪些是帮助理解的知识,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同时又达到了复习的作用。
八、布置好有代表性的题目,注重对学生的作业的分析讲解
分析化学习题较多,如全布置,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大,而且学生的意见会更大,因此,每次布置的题量一定要适量,且关键是要具代表性,不要重复布置,难度要适中,既不布置太简单的题目,简单题目自己做,然后对答案,若不清楚的,可告诉老师,由老师帮助解答;又不要布置太难的题目,部分难题布置给成绩较好的同学做,部分难题可在习题课上进行讲解。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弄清学生由于哪些知识点未掌握导致做不出题,要讲清学生未弄懂的知识点,再讲此题,并讲解与此题相关的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才更利于学生弄懂和拓展。此外,为了能宽泛地了解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愿望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取分别布置不同难度题目的方法来进布置题目。
以上教学方法,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不一定全面和恰当,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白淑琴.分析化学(上)[M].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13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首先,在讲授各章节时,简要介绍与分析化学相关的重大事件或重大发现,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分析化学是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一门学科,因此给教学增添了很多素材,在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可穿插介绍分析化学的应用实例,采用案例引发式教学[2],拓宽学生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要与以往的知识点相联系,使学生相对较快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点。从一种学习中学得的学习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有效的学习迁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整合。
二、启发式教学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内容,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针对某一知识点巧妙地创设设问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达到教与学的目的[3]。如在讲授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时,在高锰酸钾法中,往往归结于“三度一点”,其中“一度”是指酸度,那么应该选什么酸呢?盐酸、硫酸还是硝酸?让学生自己分析每种酸的优缺点,盐酸容易挥发,硝酸是强氧化剂,容易对反应产生干扰,因此一般采用硫酸提供酸性条件。接着在讲解重铬酸钾法测定全铁含量,提问为什么要加入硫酸―磷酸混酸,是不是提供酸性条件,通过对比,知道加入混酸的目的在于消除Fe3+黄色的影响和降低Fe3+/Fe2+电对的电极电位。这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寻答案,这样学生印象才会深刻,知识才能掌握牢靠。
三、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一些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正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动画、图片和文字取代潜心学习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发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所长之处,才能够强化教学效果。
分析化学的公式、计算比较繁多,很多学生在初学分析化学时都会产生畏难情绪而影响对课程的学习,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既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锻炼了学生的思考逻辑能力,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把板书无法实现的内容用多媒体体现出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动态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吸收。
四、重视习题讨论与内容总结
在学完每一章后,要重视对内容总结,采用“明确问题―解决方法―应用讨论”方式及时、系统地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明确这一章的主要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方法、依据的原理、公式的使用条件、得出的结论、有何用处等。首先抓住每章的骨架和轮廓,然后复习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公式的推导,主次明确,条理清楚。这种总结方式使得学习内容变得简便和清晰,避免“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注重教师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
上课前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成功上完一节课的关键点在于如何组织好课堂,如何创造出良好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分析化学理论教学中概念、公式推导、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和理论计算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的知识背景,钻研教材,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能清楚地讲解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每一步反应,但整体内容比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富有逻辑性、系统性、艺术性,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一种平等、相互交流,相互激活的方式生动有趣的组织教学,对一些有价值的知识点展开讨论,激励学生思考、会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5]。
总之,我们在进行分析化学教学时,着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效果,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丹.分析化学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太原大学教学学报,2012,30(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