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审计的含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IIA)在2012年CIA考试大纲及七月年会中修改了“风险”定义,将“风险”概括为:“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指与预期目标的偏差,可能是正面的或负面的……风险往往以事件的结果以及发生的可能性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示”。
与之相对应的是,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把“风险”定义为:“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指出风险衡量标准是后果与可能性”。
在2004年的定义中,“后果”是实际情况与期望值的偏离,可能性是出现这种后果的概率。相对而言,2012年定义有两点不同:一是在主体方面发生了位移,风险由可能的事件本身及其可能性转化为事件造成的影响;二是拓宽了语言色彩和性质范围,由纯碎的消极“后果”转移到“正面”和“负面”兼有的中性词语,或者说是含有贬义和褒义结合体的词语。
二、根动枝摇,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风险”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根基,作为国际审计领域的权威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风险的重新定义势必引起审计工作的变化甚至转型。
(一)丰富了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理论体系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是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走出混沌状态初步明晰化的开端,但风险导向审计自身严密、科学的体系的形成及审计程序、方法的积累还需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充实。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重新定义“风险”概念,实际上就是最近几年实践积累和经验理论积淀的结晶,初步丰富了风险险导向审计理论,将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由比较单薄的理论向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迈进。
(二)推动审计目标由消极预防危机转化到积极增值
在过去的“风险”定义中,与期望值偏离的“后果”具有约定俗成意味的消极性,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前瞻性地确认、分析可能导致这种消极后果的风险因素,进而协助管理层采取措施避免消极“后果”的发生,也就是说是前瞻性地预防危机。而在新定义中,“风险”走出了纯碎贬义的意义范畴,成了“危机”和“良机”的结合体。这种词性的改变,落实在审计工作中,将在持续关注遏制消极因素的同时发掘经济体经营发展的机遇,在审计报告中不仅含有评估结果和风险提示,还将带有积极对策方面的内容,助力经济体在预防危机的同时也采取适当措施抓住某些机遇,达到审计增值的目的,明确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内容。
(三)提升审计部门和理念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地位
在盈利为主要导向的企业管理系统中,审计部门及审计领域的出现时间比较晚,地位比较边缘化,相当一部分经济体甚至没有自己的审计部门及人员,审计职能只能在危及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尴尬情况下附属于财务部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风险”以“良机”的意义,明确推动风险导向审计为经济体增加价值的功能,顺应了盈利导向的原则,审计部门将因此受到管理层的青睐,大幅度地提升自身地位。
(四)利于风险导向审计实践的推广和普及
据不完全统计,开展风险管理和评估的内部审计机构不足2%,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经济体实际上没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这背后的最关键因素在于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在具体效果上的优势比较有限,却增加了要求和成本。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风险”以“良机”的意义,风险导向审计工作除了能前瞻性地确认风险、协助管理层事先予以控制外,还能在能在风险评估中识别“良机”也就是“正面风险”的因子,助力经济体增值,彰显传统审计无可比拟的优势,将利于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普及。
三、系统推进,三个层面推动成功转型
在国际审计领域,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其对“风险”的重新定义在一定情况上给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从思想、实践和制度三个层面,全方位地抓住机遇,推动审计转型。
篇2
二、审计风险的涵义
将风险引入审计这一研究领域,便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涵义。对于审计风险这一涵义的解释,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积极的探索。但由于其理解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
(一)狭义审计风险观点
目前我国和其它各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现的就是狭义审计风险的观点。持狭义审计风险观的代表有:1)《Kohlers Dictionary for Accontants》对审计风险的解释:一是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被审计单位范围存在一个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人员觉察可能性。2)1983年,AICPA在SASNO.47中提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3)《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审计评估与内部控制》中对审计风险的表述是: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际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的意见的那种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上各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但对审计风险的基本含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持该种观点的国内学术界代表是张龙平教授。
(二)广义的审计风险观点
国内代表学者徐政旦、胡春元(1998年)等持该观点,认为审计风险,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符而产生的损失或责任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可见他们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持该观点的还有谢志华(1990年)阎金锷、刘力云(1998年)吴胜生(1995年)。该观点的特点是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水平,把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
(三)两种观点评析
笔者认为将审计风险理解为广义审计风险概念不恰当,赞成将审计风险定义为狭义审计风险,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针对会计报表不能够形成和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理由如下:
第一,审计风险产生于具体的审计过程之中,是基于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产生于审计项目、审计范围与重点等具体的过程与职业判断方式、统计抽样方法等审计本身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它的边界仅仅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这三项风险,而不是指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可能承担的损失,因为该损失可能游离于审计过程之外,是在审计发生之后才可能发生的事情,即广义审计风险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把审计过程的技术性程序风险当作了事务所自身面临的商业风险。审计风险概念理应界定为属技术性程序的狭义风险范畴。
第二,广义审计风险概念的外生性使审计风险无法评估。我们知道,众多因素造成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可能的损失,而且这些损失是无法预先评估的,带有很大随意性。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之时,无法预测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将采取何种行动,从而无法确定风险的性质,判断风险的程度。而狭义审计风险观可根据审计风险模型计算评估审计风险。
篇3
故事讲述了一中年男子遇见一只鱼,对他微笑的鱼,他想拥有她,带她回家,但关在鱼缸里的鱼却让他感到悲伤,文字处处渗透着中年男子内心深处对自由的那种渴望,梦境与现实,渴望与无奈,在他终于拥有了这只鱼后再也无法隐藏,他将鱼送回海洋,也恍然大悟那其实是迷失已久的另一个自己。
这是一个内在温柔,又内质丰厚的故事,在表面的安静下,展现一个男子深泓如海一样的幽闭内心, 渴望自由,释放快乐是其中的哲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集体: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跟“个人”相对。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层次,它不同于一般群体。
集体的特点在于,其成员之间不仅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活动,而且彼此之间联系密切,具有鲜明的组织任务,成员不仅要认识到群体活动个人和本群体的利益,而且还要认识到对组织、对整个社会的意义。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彼此建立有稳定、合作和相互友爱的关系。但并非任何群体都可以被看成是集体,只有那些具有团结性、高水平的整合作用以及集体主义倾向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才能称为集体。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含义:考试成绩达到规定的最低标准的人数占总体的比率。
及格率计算方式:及格人数除以总人数。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用EXCEL统计学生成绩,其中要统计学生的优秀人数,及格人数以及优秀率,及格率,这些功能如果用菜单来操作比较繁琐,但用Excel的公式却非常简单方便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残疾标准由国务院规定。以社会功能障碍为主来确定残疾,即以社会功能障碍的程度划分残疾等级。为利于国际学术交流和资料的互相比较,尽量与国际统一标准取得一致;对没有国际统一标准的,自行制订。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记帐、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国家、地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并颁布实施,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开发各行业适用的、具有多层次和类型的系列会计软件、审计软件,并对其合法性、正确可靠性进行评审,同时还要进行其他大量而艰巨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备基层单位要进行大量而复杂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管理工作,主要是提高企业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购买会计软件,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等等工作。以上所列的各项工作必须做好,否则电算化会计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计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将无法实现。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指整个会计工作由手工核算和管理,向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设备并运用现代化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现代化核算和管理的整个转变过程。
从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将来的发展趋势。
l、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 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 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人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70年代末期开始, 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 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 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国家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 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 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 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 并彻底甩掉手工记帐。
3、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一、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 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方法,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着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须是以管理为重心的。这决不仅仅是会计帐簿和报表数据的总括分析,而其管理和分析的原始数据必须直接来源于生产经营的各基本环节,如材料仓库、每道生产工序和每个销售人员,因而是最明细和详尽的。因此,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这样的系统与以往开发的核算系统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其核算功能为内核、以管理功能为重心;该系统不是以会计职能而是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的。
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自然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象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问题。
4、近期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篇8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以陶冶情感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通过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形式,培养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语文美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及语文美育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崇高的审美理想。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
那语文审美教育活动又包括哪些?广而言之,凡是涉及到语文教学中美育研究的问题都是它的内容,实际上研究者是将它分为两个方面即“教材中审美因素及施教者体现出来的审美因子”。针对这些内容,我们需要注意,不能仅仅把美育当作一个孤立的艺术特长或技能技术教育来实施,而是要抓住美育的本质特征。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而语文审美教育的最基本特征是情感教育,具体说来就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通过各种美的形态特别是语文美和语文教育美所进行的一种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二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实际操作
语文教师应紧紧把握住审美化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以审美心理活动为中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完善的审美个性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下面,我谈谈应该采用的步骤方法。
(一)在语文教学中感知美,鉴赏美
作为现代教育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和挖掘教材中的各种美的情感,使课堂鲜活与斑斓;优美的语言文字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并由此得到美的艺术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在文章解析中,挖掘语言文字的美来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感知和鉴赏美,以此达到寓美育于语文教育的目的,
1 品词析句,理解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人手。这件事看似浅近,但是最基本的。”叶老明确指出从文字“人手”,而且品析要达到“透彻得了解”的程度。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必须经过想象的作用才能达到。黑格尔也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它艺术都远较广阔。”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从多方面来品析词句,唤起他们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从而促使他们去感知,在不断的审美体验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审美体验。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一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想象,如这段话运用了哪些比喻?本体与喻体有什么相似之点?这节没有写月,却写了荷,与题目“荷塘月色”有什么联系?是不是离了题?为什么?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加以想象,由宽大、微曲的轮廓联想到舞蹈演员身着芭蕾舞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形象,并进而体味到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不仅把握住比喻的特点和写荷对月所起的作用,也由此悟出美的真谛。
当然,在经过润色而品析词句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感受语言那种自然无华的朴素美。王国维说:“自然之舌言情”,更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让我们从《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几处描写来体会这种自然之美带来的愉悦:
……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逶迤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的紧……
……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几处的描写,没有用任何惊人的词藻,却勾画出一副有人有景,情景交融的风雪图。施氏就是通过这些朴素的语言,不经意的点染,让我们在自然中见其境界,从而感受到语言那种自然朴素的美。
2 注重朗读,体会韵律美
由于双声、叠韵、叠音、声调等声音因素,再辅以音乐、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韵律美、音乐美。因此对语音的音乐美,对语言的韵律美的感悟,要通过朗读、吟诵的实践加以实施。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所以我们应当提倡、推广语文诵读活动,以便提高学生对语言韵律美的审美敏感。那当然在诵读过程中,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等朗读技巧,也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在声音的运动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如朗诵《林山水歌》的开头两组: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在朗读时注意,这两组诗每行分四个音节,逻辑重音要落在“山”和“水”上,在句调声音上,每组第一句要轻柔些,第二句要凝重些,从而体会玩味这诗的匀称美、音乐美和回环美。
3 创设情境,鉴赏意境美
语文教学也要注重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因为学生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文本意境赏析,能动性就强,效果就佳。但审美心境的培植是个复杂的心理工程,取决于心理诱导的深入,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入是培植心境的第一道也是极其重要的工序。例如我在讲授《爱莲说》时,参看了很多资料,最终选择了这样的导语:“人们往往在自然万物中寄托着自己美好的愿望:人们爱菊,用它象征着志趣高洁;人们爱竹,用它象征着虚怀若谷,正直谦逊;而宋代周敦颐却独爱莲,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语一方面创造了一种美的氛围,便于学生进入审美心境,同时很容易启发学生进行类比思维,把注意点放在莲的象征意义上,审美地对待这篇文章,明确莲的美在于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作者爱莲实际上
是用莲的品格表明自己虽在污浊的环境却不同流合污的决心,从而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情上的期望与向往,引发他们深入探究作品的动机,为进一步的审美奠定基础。
4 评价人物,培养人格美
语文审美教育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要指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和精神面貌,感受多种类型人物身上体现的丰富的社会美和健全的人格美,引发学生对课文中美的人物产生敬慕之情,让闪光的人物形象占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学会做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作为美的形象代表的刘和珍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真的猛士”的形象进行审美鉴赏,从“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却“从容地辗转”到“枪弹的攒射中”;(最后一次演讲)中闻一多先生慷慨激昂、义正言辞的演讲;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警世豪言,表现出了一个人为自己的祖国抛弃一切个人利益,永远热爱忠诚自己的祖国,时刻为祖国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壮举等等这些闪耀着美的火花的人物,都是中国的脊梁,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在作文练习中表达美,表现美
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是人生经验和生活理想的表达与追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它是作者灵魂的凝练和对象化。“练文要先练人”,教作文就是教做人;鲁迅先生也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这些都形象又透彻地说明了做人与写文章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美,挖掘本质美,以崇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去表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和丑,促使学生心理结构的完善。
1 加强口语训练,表达美
语言是人们用以表达情意、交流思想的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表现人类智慧的语言越来越成了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准绳;更何况在当代信息社会里,随着通讯器材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地需要运用口语。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语的训练。整体来看就是要让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对待口语训练,具体来看有三:一是语言美,就是用语文明得体;二是仪态美,就是发言时自然不拘泥;三是思辨美,就是发言内容条理清晰,具审美性。我们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题目来调适学生的审美心态,如“心怀感恩”、“你心中的偶像”、“猜猜他是谁”等等既使学生兴趣盎然,不拘泥而畅所欲言,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进行习作训练,表现美
无话可说或无材料好写,是学生写作最大的苦恼,因为没有惊心动魄的事去震撼学生的心灵;但生活,于留心处,处处皆学问。“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感受生活,赋予平凡琐事以丰富内涵,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引人入胜的美。比如对于作文《你很重要》、《生活因――而精彩》,就可以通过写平凡生活的平凡人物平凡事来表现它的不平凡,从而挖掘出生活中美的内涵。在《你很重要》这篇文章,一个学生就用片断组合法,分别站在父亲、母亲和儿子我的角度,来写出对对方彼此而言,你都是很重要的,不仅文章的构思好,突显了文笔之美,文章之美,也放映了作者内心的美。
(三)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美,培育美
课堂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为了把美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美的语言、行为与理想等;所以在审美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实践,把课堂教学的美极度扩展延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创造美、培育美。
这样着重需要重视的就是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的、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教育,的令人神往的重要力量,它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为展现学生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例如进行墙报、演讲、诗朗诵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进行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另外在实践中,教师也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如每学期举办墙报比赛,事先可以给学生讲解墙报版面的设计要注意“黄金分割线”、“多样统一”、“图文并茂”,指导学生精心构图,还可指导学生独立编小报,要求写稿、选稿、版面设计、插图、书写都由一人独立进行。要求学生在编报时独具匠心。做到内容和形式美的统一。学校班级还可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选择思想感情健康,具有声韵和谐之美的诗歌。赛前,进行反复的朗诵训练。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体验到乐,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对学习充满兴趣,在培育美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语文审美教育是贯穿于听说读写全过程的一种美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在正确理解语文美育的内涵宗旨和认识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要通过实际课堂的语文教学和生活实践,加强审美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参考文献:
[1]冯玉强等,二十年来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述评,贵州教育学院学报[J],2000.1
[2]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杜,1982.163
[3][穗]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37
篇9
一、主要特性
1、形态特征
深山含笑(MicheliamaudiaeDunn)又名光叶白兰、莫氏含笑,为木兰科含笑属常绿大乔木。原产于我国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福建等地。树皮浅灰或灰褐色,皮薄平滑不开裂。全株无毛,芽、幼枝、叶背、苞片均被白粉。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早春井花,花大白色,具芳香,径10~12cm,花期2~3月,花被片9枚,基部稍呈淡红色。聚合果,长7~15cm,9~10月成熟。种子红色,斜卵圆形,长约1cm,宽5cm,稍扁。深山含笑树干通直,顶端优势明显,中型冠幅,树姿优美,叶色浓绿,花大且多,花期长,花色洁白,馥郁流香,是一种高雅的木本花卉[1]。
2、生长习性
喜湿暖的气候,成年植株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喜充足的阳光,但有一定的耐阴性;喜湿润环境,不耐干旱,但忌积水;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不耐盐碱。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充足阳光,稍耐寒、耐旱,多生于海拔100m以上的平原、丘陵山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酸性或微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苗期怕强光。种子有休眠特性,需低温沙藏4个月方可打破休眠,低温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达90%以上。实生苗2~3年产蕾。播种繁苗后勤除杂草、科学追肥,培育1年即可出圃[2]。
二、种子繁育技术
1、采种
深山含笑种子在霜降后第2周采种。采收后的果实沤置4~6d,洗去外种皮,加入细沙,反复搓洗,揉去蜡质层,用0.3%的高锰酸钾浸种消毒0.5h,晾干表水,进行贮藏。
2、贮藏
贮藏时先在容器(瓷缸或木桶)底铺1层10cm的清水砂(砂的湿度以手捏可成团为好),然后在砂的上面铺1层种子盖1层砂(种子厚度1~2cm、盖砂的厚度3~5cm)如此循环,最后在种子面上露盖1层厚5~6cm的清水砂,一般1个月检查1次,主要检查砂的湿度和种子的种质情况。检查时将种子从砂中筛出,如发现干燥则及时淋水或喷水补湿[3]。
3、催芽
将种子去净杂质,放在木桶内,用40℃的温水浸泡24h后盛放在谷萝内,于每天早、晚各用35℃的温水淋浇1次,2~3d后取出。先在催芽坑中铺1层10cm的清水砂,将种子与清水砂合拌放入催芽坑中,覆盖保温物面上再覆盖塑料薄膜,每天中午淋少量水1次,上下翻动,促使受热均匀发芽正常。经6~8d,催芽种壳微微裂开一条缝隙,约有15%~20%左右种子萌发出胚根即可播种。
4、播种
整地力求细致,播种方式以撒播为宜。头年秋冬深耕耙平,放饼肥1500kg/hm2,翌春播种前整平碎土,清除杂草、杂物、石块,喷施0.3%甲醛溶液进行土壤消毒(喷药后用塑料薄膜覆盖24~48h),然后开沟作床,床宽1.0~1.2m,沟距30cm,沟深25cm,以2月中下旬播种为宜。播种时先在床铺上3cm左右的黄心土压平,然后将种子均匀地播在苗床,种子间距2~3cm,再用草木灰与黄心土覆盖于种子上面(覆盖厚度约1.5cm),稍加压紧即可。播种量为150kg/hm2,成苗率90%,平均苗高45cm,最高苗达52cm,产苗90万株/hm2。为有利保温保湿,在苗床上塑料薄膜搭弓棚覆盖[4]。
5、圃地选择
圃地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苗木的产量和质量。由于深山含笑幼苗期较耐荫,空气湿度要求在70%以上,因此,必须选择坡度平缓、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半阴或半阳坡的耕作土地。
6、播种后期管理
播种后1个月左右时间苗木基本出齐。为防止杂草滋生和土壤板结,于4~10月松土除草,每月2~3次,除草的具体措施为株间拔草。为提高苗木成活与成苗率,促使苗木长势良好,在苗木生长过程中要适宜施肥和浇水。1年施肥5~6次,第1次于5月上旬,施用2%的腐熟的枯饼肥水;第2次于6月上旬,施0.5%尿素溶液;第3次于7月下旬,施3%的饼肥水;第4次和第5次于9月上旬和下旬,施1%尿素稀释液;第6次于10上、中旬,为促使苗木早日木质化,施少量钾肥,提高苗木防冻抗寒能力。伏天一般每隔1周浇水1次,以浇透根基为原则。林木幼苗均怕水渍,圃地内涝积水,易导致幼苗根系呼吸受阻而烂根死亡。为此,应经常采取措施使圃地内排水畅通和畦面平整。
7、病虫害防治
立枯病在4~6月多雨时期易发,为害幼苗,基部腐烂。防治方法:使苗床平整,排水良好;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可用硫酸亚铁225~300kg/hm2,磨细过筛,均匀撒于畦面,发病后可用多菌灵或托布津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2~3d防治1次,连续3次即可抑制病害扩散蔓延,但也要及时把病株就地烧毁。虫害苗期有蝼蛄、地老虎等为害嫩茎,可用2.5%敌百虫粉拌毒饵诱杀。
8、定植
在冬季和早春定植。起苗时应保持根系完整,边起苗边栽植。栽时将苗木根沾泥浆,放入栽植穴内,先用细土埋没根系,再覆土至苗木根部原有土痕,将苗轻轻上提,使根系舒展,踏紧填土,浇定根水后,再覆土至满穴。栽植深度以较原根入土部分深4~7cm为宜。
参考文献:
[1]王承慧.深山含笑苗木培育技术[J].安徽林业,2004(4):37.
篇10
《周易》讲“中”很多,“中”的表面意义是中间,然而就爻位来讲,它的含义首先指的是中位。《周易》说天人盈亏法则,是由阴阳六爻在时位中的展开而显现。原则上,“二”“五”居于中位,未达极顶。六爻构成的卦,分下(内)卦和上(外)卦,下卦正中间的“二”,上卦正中间的“五”,称为“中”“得中”。《周易》十分看重中与正,“正”指的是在六爻中,阳爻居奇数位,阴爻居偶数位,也就是说阳爻、阴爻居于各自应当的位置才可称为“正”。所以,只有阳爻、阴爻居于各自的位置并处于中位时,才可称为中正。“正”很重要,它强调的是阴阳各居其位,因此“中正”在《周易》看来,既是吉祥的,又是合乎天理的。但是,与“中”相比,显然“正”远不如“中”重要。在占卜中,即使不得“正位”,中位所代表的含义也往往是吉利的。譬如在乾卦中,它的第二爻位是阳爻居之,但由于其在中位,因此在占筮中依然是吉利的卦象,正如爻辞所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可以说,对于《周易》之“中”的思想,《易传》可谓是做到了全面而深入地继承与发展。爻位的“中”“中正”常常在《易传》中作为一种解释卦辞和爻辞的方法,并通过阐述来说明“中”之所以被认为是天地人的根本道理所在。中正是天的属性,而人处于天地之中并且是其优秀代表,自然就具有与天同样的属性,所以天与人之间是相通的,也就有了那些圣人、大人。《易传》有“三极”的说法,即将每卦的六爻分为天、人、地三才,而人在位置上是居于中位的。这种说法,表明了人所处于天地间的位置,是自然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这种排列方式彰显出人为天地的中心,即人是天地之间的根本,并由此论述了圣人、大人的与众不同,“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系辞传下》),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外乎在于其能够遵循天地之道,做符合自己本职的事,所以才能完成其伟业。由此可见,中国人在处理天人关系的问题时,是十分看重人的主体地位的。除此之外,“中”在哲学上还被称之为“中道”。把“中”解释为正中之道,这在《易传》中是非常典型的。在这里,“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空间的概念,它主要指的是做事要处于正确的立场,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恰到好处。“中道”作为一种方法,追求的是不偏不倚,它的对立面就是极端、片面、过犹不及。在《周易》中,人们不难发现它十分强调一种“中”的状态,从而追求一种“中庸”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式。这一点与儒家所言的“执中”“得中”“用中”等处中的思想内容十分一致,也正是如此,儒家从中获得启发,汲取营养,建立起了以“中庸”为核心的人生哲学。
二、“中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在中国古代美学体系里,“中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范畴之一,也是后世许多美学理论的借鉴和发散的母体。可以说,“中和”这一美学范畴是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土壤之中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美学范畴,《乐记》早就有所提出并加以阐释,更为深刻地探讨“中和”之美的文化之源却是《周易》。
《周易》十分强调中和之美。“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矛盾双方的“大和”状态又叫做“中”,所以“大和”又叫“中和”。在《周易》里,“中”被看成是“天下之大本”,这是因为天下是由祖先对大自然进行改造后才形成的具体社会,他们从大自然中获取了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所以这是一种自然的人化,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因此“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接着是“和”。“和”之所以被看作是“天下之达道”,是因为男女阴阳相交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开始,也是人伦与人生之美的象征。总的来说,人的本质除了体力和智力的外在表征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所特有的生命力,所以“和”也是人的本质的表现,而经由人创造出的新生命自然拥有了“和”之美。提及“和”,就不得不说“阴”与“阳”,二者也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也正是因为“阴”与“阳”的和谐一致,才有效地推动了宇宙万物的统一,进一步形成了一种“阴阳相和”的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两大基本概念和审美领域中两种最基础、最具典型性的美学风格,无论是“阳刚之美”还是“阴柔之美”,都是“中和美”和“变化美”的基础和来源,它们为“中和美”和“变化美”提供了滋养,使其拥有了别具特色的美学风格。
正如上文所言,“和”在《周易》中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通过阴阳相交而形成的和谐状态。对于“和”这一状态的把握,人们在儒家、道家的许多思想中亦可窥见其身影,其同样将“和”看作为一种美学的范式并加以论证。在道家与儒家关于“和”的思想理论基础上,《易传》将中和之美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化,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上升发展为一种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状态,即追求一种天与人的和谐之美。这一改变,不仅继承了儒家学派一直以来所强调的以“仁”为核心的中和之美,也包含了道家敬畏上天、敬畏自然的“崇道”思想。《易传》认为,自然万物有其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处于自然之中的人也有着属于人本身的生存规律,那么只要人的生存规律能够顺应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人就能从中获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可知,中和之美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范畴,更是指导人们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和行为准则淼鹘谌死嘧陨硪约叭擞肷缁帷⑷擞胱匀坏墓叵怠!昂汀笔且恢终苎В它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始终在人,不论是日常生活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是形而上的对于人生态度的把握。而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对人生态度的把握是常见的世俗伦理主题,其核心就是要实现“和谐”,即如何践行一种“度”的哲学。所以,从社会审美心态上来说,这又是一种极具典型的代表。因此,中和之美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范畴的理解,还是审美理想的体现,更是伦理学中如何为人的崇高目标。
三、“中正之道”与人生
通过分析,人们可以得知《周易》是十分推崇中正之道的,这不仅是指导古人为人处事的一种行为准则,对当代人来说,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是一种教会人们如何实现趋吉避凶、追求和谐生活的有效方法。有中正方能达到合和,而要达到中正合和就需要人们日常的言行当位,因此做到当位才能进而处顺。那么又该如何做到中正合和、当位处顺呢?这就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抓准时机,懂得审时度势,不做于时不和的事情。
在《周易》中,人们不难发现中正之道是通过其卦爻辞显现出吉凶的方式来论述的。基本上《易传》在解释这些卦、爻为何是吉辞的时候,往往说明因为其位于中位,二者之间的关联可见一斑。自古以来,对于圆满结果的追求是人之常情的,而遵循中正之道是完成这种目标或实现这种心愿的必要条件。所谓“中正”,即凡事都恰到好处,既不超过也没有不及。而提到中正合和,自然少不了要讲到当位处顺。所谓“当位”,就是指每个人都要处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而“处顺”就是在处理事情上顺畅有序,两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下面主要就“当位”在具体为人处事中的体现来做具体分析。
首先,在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周易》始终强调人应该在其位谋其事,认为每个人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君子以正位凝命”(《象传下・鼎》),就是这一思想内涵的反映。紧接着,“正位”后就要做到“位乎天位,以正中”,即把中正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一种行为准则,在本位上做到极致。就好比处于“天位”一样,即“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彖传上・需》)。所以对个人而言,这是一种高回报的结果,如果能做到便能从中获益良多;而从社会这一角度上来说,则是个人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体现。最后,要落脚到个人的“当位”。一个和谐稳定、秩序井然的社会自然离不开每个人的支撑和角色参与。而在诸多的社会关系中,家庭关系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家庭关系包括了父子、兄弟姐妹以及夫妇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家道的内容,所以处理好这些方面的关系十分重要;又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道不正,社会自然算不得太平。反之,家道和谐,合乎正道,天下自然就有序祥和。由此可见,《周易》里一直强调的中正和合、当位处顺,本质上强调的还是时与位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人们要做到正确把握时机,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并且懂得认清自己的位置,做符合自身定位的事情。
篇11
在广义上,大学是指所有的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在狭义上,大学是指在专科学校、学院之后的最高等级的高等教育机构。[1]“大学文化精神”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文化概念,是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具有两方面的属性特征:
第一,学术自由的属性特征。学术自由的内涵则主要是指自由探索知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需要,从而实现人的精神完满和个性发展。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将这一精神理念被带入并践行于早期的大学学术生活中,它是中世纪早期大学区别于其他社团性组织的一种外在的“标示性”文化,同时也是“生活于大学这一社团性组织的知识分子在日常学术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品性”。[1]从大学的起源上讲,中世纪的大学起源于自发组织起来的“精神的手工业者”,他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组织所属”,可以自由的云游讲学,而且形成了一种自由探索高深知识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品性,并维护和坚守这一“社团性行会组织”的独立和自治,不愿受学术范围以外的政治、宗教和社会因素的干扰或约束;求学者没有现代意义上学籍的限定性,可以依据自己探究的兴趣和需要自由的云游求学,以发展完整人格、获得广博学识与独立思考精神。这些“精神的手工业者”在探究和学习“高深学问”中的“教”与“学”所体现出的“学术自由”精神理念和文化品性,不仅蔚然成风,而且成为当时大学的一种“文化标示”。所以,从大学的起源上讲,“学术自由”的精神理念,表征着生活于大学这一社团性组织中的知识分子或精神的手工业者在日常的学术活动中所具有的原生性的、“自在”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品性,体现着中世纪早期大学人大学生活的日常状态、方式、态度、价值及精神风尚。
第二,人文主义的属性特征。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的解放,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的自由。虽然中世纪的大学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以人文本”的教育主张,但其大学教育几乎都是人文主义取向的,其一,既倡导学者个体对“高深学问”的自由探究,同时又关注对学习者个体独立思考个性的养成以及个体的精神自由;其二,教育内容主要是人文学科,不仅把人文学科作为“自由”探究所有“高深学问”的基础,而且以人文学科来陶冶学习者的高尚情操。所以,虽然中世纪早期大学的这种人文主义取向并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以人文本”的“人文主义”,但在关注个人理智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以及个人独立个性的完善等方面,已明显表征出“人文主义”的精神理念。
现代大学人文主义精神和品性不仅是以“自在”的文化形态渗透于近代大学人的大学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以“自觉”的文化形态作用于大学人的生活文化中。洪堡创建柏林大学时把科学研究带入到近代大学的同时也把他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渗透于柏林大学的精神文化之中,在洪堡看来,“唯有在研究活动中,每一个个体才能在获得精神自由的同时,运用理性来独立地思考,独立地面对疑惑和承担责任,才能够发现真理,并从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2]洪堡的这一新的人文主义教育观,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而且广泛地被各国大学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大学人大学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在他看来,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心智,以此来“形成对个体终身受益的精神品质,如自由、公正、理智、温和以及睿智等等”。[3]因此,大学自由教育的思想观念,不仅以一种教育哲学的力量不仅影响着近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而且以大学人的群体意向渗透到大学人大学生活的文化心理和精神信念中。
二、大学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
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独特气质,大学精神的独特气质是外在的“形”,而大学文化是内在的“魂”。作为具有真正现代意义大学的文化精神,它应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引领学生的品性性格培养。
从终极关怀的意义上讲,创建大学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而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文化所营造的大学的“精神场域”的重要组成,[4]所以,大学文化精神所内涵的“传统”精神理念以及所表征出的大学人的文化品性,对目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来讲不仅需要,而且是大学生提升其精神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的必需。
对现代大学生来说,广泛意义上的“精神”对每个人来说并非可有可无的东西,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而且也体现着或践行某种精神,哪怕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或物质至上主义的精神,所以,从“精神”之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这一层面上讲,“精神”不仅仅从生命存在的层面上表征着一个人的精力或活力充沛,也不仅仅是从心理的层面上表征着一个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处于自觉的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精神”表征着每一个人对其据以生活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信奉,是一种灵魂的“寄托”,也是每一个人的具有一定理想追求和目标指向行为的内驱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对生活价值的选择以及生活所持的态度、日常行为规则的遵循和方式的选择以及相应的意志品性,因此,精神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和价值,但不同的精神品性之于每一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大学文化精神内涵中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性所表征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确实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可以说,一个具有“无私奉献”这一“精神品性”的人,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国家利益关系上,总是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后,具有这种精神品性的人,又被誉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所以,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阶段应具有何种“精神”,或者说形成什么样的“精神品性”,不仅是学生提升自身“精神 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的问题,更应是学校营造和创建大学精神文化来“引领”的职责及方法问题。
第二,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
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合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根本体现。价值观念是一种衡量内心活动的尺度,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它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信念、理想等,也为人们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价值观被内化为个体的行为标准时,就表现为个体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可通过个体行为被外界感知,反映的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重要性的认识倾向,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
从“价值”之于人的行为的选择与定向等方面来讲,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直接反映出价值主体对事物或行为所赋予的意义,价值主体作出价值判断从而作出价值观念的标准和依据:一是价值主体的信念、期望、理想追求,即合目的性;二是价值主体所处环境中的“他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实现的事实和引领;三是价值主体所处环境外的价值观的渗透和引领。对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化所内涵的价值观念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我们不能用主导价值观来强行取代大学生个体对自身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自主选择,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并不等于完全消解大学生群体中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差异,而是要通过对各种现行的价值观的批判整合,确立一种为大学生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元价值观中作价值量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懂得去确定价值等级次序,优先选择其中价值量最大、最值得选择的那一种,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等级最高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大学生自我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个人享乐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P.82,99
[2]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234
篇12
凛冽的北风狂怒地吼叫着,肆虐地推摇着大树。光秃秃的树也不禁颤栗,狂乱的摇摆着身躯。雪也像赶趟似的,紧跟在北风后面,飞来了,大片大片地飘落着。即使温暖的一缕阳光普照大地,也让我不得不承认冬天已经来临。蜷缩在一个角落的我,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切。沉默……
我是一只出生在幸福的小鸟。我有百般呵护我的亲人。外公曾经显赫一时,虽说不是家缠万贯,也算是远近闻名的富翁之一。我从小生活在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我没有感受过饥寒交迫的日子,我是衣只无忧无虑的小鸟。我只体验过被人夸奖,被人吹捧的滋味,根本没考虑过今后的生活需要自己开创,需要自己去闯一翻天地。我被眼前的环境迷惑着。悔……
我从未计划过我的未来,依旧与从前一样。外公去世后,给我们留下了很大一笔财富。我、哥哥、姐姐执意要带着这笔钱离开家,到外面去闯一闯。爸爸妈妈看我们这么执着,便没有阻拦。刚走出来,觉得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好新鲜。于是,我们三个只知道成天的玩耍,挥霍我们的财产,丝毫没有察觉到危机的逼近。直到有一天……
我们三个依旧过着与以前一样的生活,直到哥哥去取钱时,才意外地发现,那个似乎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钱袋”里,已空空如也。我没有惊讶,并不因为我已经预测到了这天的到来,而是因为我觉得挣钱很容易!没想到,到那时我才发现,我这才真正认识了这个世界??它不仅精彩,而且可怕,随时都可能把我吞噬。我默然了,眼前的一切让我几乎在崩溃的边缘,我该怎么办?我几乎发了疯。我跌跌撞撞的回到我与哥哥、姐姐的住所,想得到一点心灵的慰藉,但又发现窝已经从枯枝上掉下来了,哥哥、姐姐已经平静地死去了。我想去找爸妈,却又忘了回家的路!我已经没有退路了,我就这样忍受着从未受过的痛苦,熬过了可怕的秋天,但恶魔般的冬天又来了……
风依旧吹着,雪依旧飘着,我还是抱着颤抖的身子蜷缩着。我想着温暖的小窝,看着眼前这残酷的现实,我闭上了眼睛,留下了最后一滴晶莹的泪……
篇13
这次成语大会共有三个环节:成语接龙、比划猜词和飞花令。在前两个环节中,有的同学因比赛晋级而欢呼不已,有的同学因淘汰而不住惋惜。
印象最深的便是飞花令。轮到我组上场了,我的组长走过来,用右手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满是希冀地说:“啧啧,生死大权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了啊!”听了这话,让原本将很紧张的我,更是感觉心都快跳出嗓子眼儿了。
比赛开始。我一直呆呆地愣着,双手不停地绞着自己的衣裳,手上有了一层薄汗,绞尽脑汁地搜索着自己的词库,顶着小组给我的压力,望着五十多双满是期待的眼神,我思绪万千,深感压力重重。
四周静极了,而我的心里却嘈杂极了。班长见我半天都未开口,只好将话筒递向另一边。突然,一个洪亮而自信的声音响遍了整个教室:“一心一意!”即便知道她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对手,我的心里也有种说不出的惊讶。
还没等我缓过神来,班长就将话筒递给了我,我脑子里仍然一片空白,紧张得连手都不知该放在哪儿。“心,心?什么来着……”心里乱得像一堆糨糊,随着紧迫的倒数声,我不甘心地走下了擂台。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转,一抬头,看见组长失望的眼神,心里难过极了。一场才打了几分钟的仗就让我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