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班级德育叙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叙事班会的概念及理解
叙事班会是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有目的、有组织、有策略地呈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调动学生对故事(事件)的积极体验、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影响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一种班会形式。其涵义有三:
1.主张:讲故事永远要比讲道理打动人。叙事班会与常规班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德育实施手段的不同,常规班会往往以讲道理为主,把空洞乏味的人生道理强硬灌输给受教育者;⑹掳嗷嵩蚴峭ü鲜活生动的故事把人生哲理、生活道德传递给学生,通过故事的浸润实现“大教无痕”的境界。实践证明,故事能够让思想教育变得温润、细腻、生动活泼,也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诗意盎然。
2.基调:故事是叙事班会的根基而不是点缀。很多人在设计班会课时也会用到故事,比如在班会课开始前利用一个故事导入,在课堂中间利用一个故事来增加情趣,在班会课结束时利用一个故事来点睛提升,等等,这种把故事作为课堂设计调味品的班会课不是我们所讲的叙事班会。真正的叙事班会,故事是课堂设计的主素材、主背景、主基调,自始至终主导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决定对学生道德影响的主方向。
3.呈现:故事(事件)的呈现不限于讲述。从文本上看,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这里的“讲”并不局限于讲述,更不是单纯的口头说道。确切地说,叙事就是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呈现故事。故事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形式,除了直接使用文字或语言讲述以外,情景剧表演、微电影、绘本、话剧、戏曲等都可以成为故事呈现的方式和手段。无论使用何种手段,都应是以帮助学生内化故事为主要目标,而非单纯追求形式的新颖或独特。
二.叙事班会的设计类型与方法
一节叙事班会课的成功与否,在于选取恰当的故事,进行恰当的加工,指向恰当的教育主题。选用什么样的故事,进行怎样的设计,是一项值得每一位班主任潜心研究的事情。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重点研究开发了两大类型的叙事班会,并在每一类型内摸索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法方式。
(一)单一故事型。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节叙事班会只需要一个故事就可以满足设计需求。根据故事的不同,对故事的挖掘与开发也就不同,下面介绍三种常用的单一故事开发方法。
1.勾连生活实际。有些故事本身就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或者意志导向,其情节的逐层发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递进梯度,这样的故事就可以直接拿来作为整节班会的素材主线,围绕故事展开道德教育。只不过,叙事班会的目的并不是围绕故事本身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而是要将故事的德育内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恰当的联系,让学生在与他人经验的比较中修正自己错误的价值取向,强化自我正确的道德行为。简单地说,就是要让故事不断与生活实际相勾连,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重构。比如,《两只蛋的爱情》这个绘本故事,讲述了两只蛋从懵懂相爱到最后理性分手的整个过程,并提出了“你看,感情破裂不一定非有什么理由,可能只是因为一一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的观点,无疑是早恋主题班会课的一个绝好故事素材。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把故事分成三部分进行讲述,并在每一部分设计了勾连生活实际的问题,开发了叙事班会《故事告诉你,爱情是什么》,让学生在与故事的共鸣、共情中明白了爱情的真谛,懂得了爱情之花在合适的时间绽放才能美好而芬芳的道理。
2.道德两难讨论。有些故事或事件本身无法进行价值判断,揭示的问题具有“两难”性,容易产生“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选择困境,这样的故事我们称为“道德两难故事”,它是我们开发叙事班会的重要素材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学生对故事(事件)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该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经典的“两难故事”有很多,比如科尔伯格设计的系列两难故事,我们就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但是,班主任更应该学会在班级生活中发现“两难事件”,然后以故事的形式设计到班会中。十多年前,班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一个同学丢失了一支比较名贵的钢笔,那是他叔叔送的生日礼物,价值百元以上。很久以后,班长在自己好朋友的家中无意发现了那支钢笔。追问之下,好朋友承认是自己偷了钢笔,但因为自己特别喜欢,不想还给那个同学,并恳求班长替自己保守秘密。朋友情谊、班长职责和检举偷盗者的责任,三者之间纠缠不清,让班长很是纠结,便匿去朋友名字讲了自己的苦恼,问我他该怎么办?我把这个事件演绎成一个童话故事,并据此设计了一节班会,成功消除了班长的困惑,还顺利解决了班级盗窃事件。
3.多维故事续说。有些故事的结局具有开放性,或者是一些经典故事的结尾具有时代的可变性,这样的故事可以通过“多维度续说”的方式拓展、拓宽故事的德育价值。如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我们曾经设计过《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的班会课。在这节课中,我们借用了《狼和小羊》的故事,让学生在“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之后进行故事叙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纷纷讲述了自己理解中的故事结局。由此,他们一起归纳出了诸如“想办法转移坏人注意力”“适当示弱博得信任”等十几种逃避伤害的办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投入度十分高涨。
(二)多重故事型。有的教育主题很难通过一个故事完成设计,需要多个故事进行不同的系统关联才可以实现教育价值的丰厚与教育意义的丰满。这种由多个故事共同参与的班会课,其设计方法与策略迥异,但也有基本的思路可循。
篇2
一、选取的村级民办幼儿园及教师的基本情况
(一)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村级民办幼儿园具有“小、多、松、低”等特点(规模小、数量多、管理松、水平低)[1]。据实地调查可知,村级民办幼儿园的整体质量较差,首先,面积上,多以居民庭院为依托改建而成,大小不一,室外活动空间有限;其次,招生规模上,规模较小,最多10个班,最少4个班;再次,收费上,标准一般由幼儿园自定,教育局和乡政府干涉较少,多数幼儿园采取价格战的方式留住生源的现象普遍。最后,生源上,不局限于本村招生,形成交叉式的蜘蛛网招生模式。
(二)教师基本情况
据调查可知,村级民办幼儿园多就近招聘教师,教师职业素养不高。8所村级民办幼儿园共60名教师,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1.7%,大专学历的占26.7%,中专学历的占35%,初高中毕业的占36.6%(学历不合格者入园后再参加成人考试补救)。此外,60名教师中,20岁以下的教师有14名,约占23%;21~25岁的有26名,约占44%;26~30岁有14名,约占23%;31~35有5名,约占8%;40岁以上的1人,约占2%。可见,村级民办园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低、年龄分布不均衡,30岁以上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缺乏。
二、村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及困境
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具体包括:外出学习;送教下乡及区域教研培训;各幼儿园间的经验交流活动;幼儿园内部的教研活动、学术讲座;个人的自我反思和教育等[1]。村级民办园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如下。
(一)继续教育意识有待增强
在村级民办幼儿园,多数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不清,缺乏继续教育的意识。首先,各幼儿园对继续教育不重视,认为继续教育可有可无,再加上多数村级民办幼儿园资金有限,很少有幼儿园主动组织继续教育培训;其次,教师对参与培训的权利认识不清,不把其作为正当权益进行维护;最后,村级民办幼儿园之间竞争激烈,敌对态度明显,缺少交流学习。总体来看,村级民办园教师的继续教育意识薄弱。
(二)园本培训匮乏
从整体上来看,8所幼儿园的园本培训较为缺乏。首先,除双语幼儿园外,7所村级民办幼儿园都没有对新教师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一般都是园长提前一天简单讲解幼儿园的基本规则、教学任务及日常注意事项,新聘教师第二天即可投入教学。双语幼儿园是8所村级民办园中唯一一所配备一班两教,两班一保的幼儿园。在新教师入职前,会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进行两天的短期培训,然后安排进班,协助老教师上课。在幼儿园教研方面,8所幼儿园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教研组,也没有相应的教研培训制度和定期的教研成果展示。大多数村级民办幼儿园尚未建立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园本培训个人档案制度,没有对教师进行职前评估、建立培训计划,也没有建立有效的“带教”培训制度,由此,园本培训陷入实施不力的困境。
(三)外出进修机会少
关于村级民办幼儿园教师外出进修与学习,75%的幼儿园园长的态度是:一没资金;二没相应的途径;三没多余的时间。资金上,由于学费限制和教师流动性大,园长不愿投入过多资金进行进修培训,且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不高,不愿自己出资进行进修学习;途径上,国培计划虽有园长参加培训,但一个县的民办园也仅有两个名额,县教育局虽然有较高的培训意识,但园长培训和教师培训覆盖面窄且偏重理论,与实际差距较大,且缺乏对培训效果后期的跟踪与考核,时间方面,农村有闲时与忙时之分,再加上一班一教的班师配备比例,严重影响教师的进修时间。综上可知,村级民办幼儿园教师在外出进修方面陷入了资金与时间的困境。
(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不强
根据调查,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环境差,多数中心幼儿园一般利用闲置的中小学宿舍,各种软硬件设施不齐全;第二,师资方面,教育局仅调任一名园长,且一般从中小学调配,其他幼儿教师仅通过招聘的形式选择,待遇与编制无保障,导致师资质量不佳;第三,因为资金缺乏,县、乡政府无专门的财政拨款为其购置校车,致使一些乡(镇)中心幼儿园只得以中、小型客车代替校车。这些问题导致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不强。
(五)部门监管存在漏洞
乡教办专门对村级民办园进行统计、管理与定时检查,但侧重幼儿园的安全、卫生及玩具设施等方面。县教育局侧重于园长和教师的学历、资格证审查,对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研能力等未进行专门考核。此外,县教育局也没有加强对幼儿园管理的监督,以致幼儿园管理混乱,家长对幼儿园印象不好。总之,县级教育部门监管存在漏洞,导致村级民办幼儿园继续教育陷入缺乏整体引导的困境。
三、针对村级民办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困境的建议
(一)追根溯源,对村级民办园进行整改
对整体达标的村级民办园给予鼓励、宣传和相应的奖励;严格控制村办幼儿园的密度与数量,通过联合办园,集两所及以上的资金保证办园质量;乡、镇教委应成立联合办园委员会,明确责任,签订联合办园协议书[2];教育局和乡教办可按硬件完善程度和教师学历达标程度制定分级收费标准,防止“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严把村级民办幼儿园教师招聘关,从根源上提高师资质量,还要制定教师的工资标准,在进修与学习方面提供适当拨款与资助。
(二)教学整治,刺激村级民办园教师主动进修学习
在保证村级民办幼儿园有一定的财力与物力的基础上,乡教办应定期开展园长会议,讨论学习《指南》《规程》等文件,制定教学基本标准;定期以上级抽查、园所间互查互改教案的方式监督教师认真备课;开展教学公开示范课,树立教学典型,培养一批园所教学骨干,服务于各园;加强学前教育的普及宣传,纠正家长的错误认知,使其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监督力量。从这些方面刺激村级民办园教师主动进修学习。
(三)多级结合,为村级民办园教师提供培训支持
首先,各省、市、县政府可以将幼儿园教师培训纳入省、市、县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体系中[3],并建立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与队伍建设的督导评估、社会公示与问责制度[4]。其次,县级政府可以通过“定向培养”“特岗计划”等方式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为高校提供学生实习的平台,为民办幼儿园注入新活力。在关、停的村级民办幼儿园中选拔有经验的园长或教师作为乡(镇)中心园的教师。最后,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可依托开办成熟的民办幼儿园,以政策优惠、资金注入、投放编制的方式扶植,从而实现强强联合。
(四)利用各种媒介,促进培训内容有效落实
结合村级民办园幼儿教师的实际,采用寒假“集中”和农忙“分散”两种方式进行培训[5],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的方式记录培训内容,提高园级培训的有效性;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把国培计划、县级培训的专家精品课通过专门网站传递给农村一线教师,帮助其进行自主学习;各幼儿园还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条件和资源,为村级民办园幼儿教师提供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黄晓彬.农村民办幼儿教育:如何走出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37-40.
[2]郑名,马娥.西北农村幼儿园办园模式分析与现实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06,(9):63-65.
[3]庞丽娟.落实政府责任加快学前教育普及进程[N].人民日报,2010-05-04(19).
篇3
1. 中职学校班主任老师继续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对老师的要求也明显提高。继续教育自改革开放后有了长足的发展[1],对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有重要作用。班主任老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组成部分,他们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抓好中职学校班主任的继续教育工作,是中职学校获得发展的关键步骤。
2. 中职学校班主任老师继续教育是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专业思想的树立,专业知识的构建,专业能力的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思想是其自身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专业知识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核和基础,专业能力是班主任老师在工作中所形成的教育实践能力。继续教育通过不断加强班主任老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系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班主任老师的专业化发展。
3. 班主任继续教育是适应中职教育创新的迫切需要。教育创新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新课题。如何联系中职学校实际,贯彻落实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是当前积极推进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班主任作为学校班集体的管理者,承担着实施素质教育,联络任课教师和学生等基本职能。中职学校班主任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努力创建学习氛围,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才能真正成为中职教育创新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4. 班主任继续教育是提高班主任综合素养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为未成年人,他们的思维以及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班主任老师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将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班主任只有全面提高各方面能力和素养,做好榜样,在无形中更好的引领学生。继续教育作为非学历教育,以增强老师的自身修养以及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为目标,从而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综合素养。
二、 新时期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继续教育工作的思考
1. 积极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终身学习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要求,尤其是老师,而继续教育则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补缺、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技素质为主要内容,是大学教育的延伸和补充[2]。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着社会赋予的重任,要牢固树立学习的意识,珍惜和把握继续教育学习机会,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2. 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继续教育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班主任自学和集中学习制度,结合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制定班主任团队及个人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具体内容和学习要求,使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并且在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激励体制,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3]。
3.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特点,不断拓宽继续教育内涵。班主任自身要立足岗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同时学校要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继续教育形式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开展班级教育研究和参加学术会议等,这些形式通常都以岗位技能学习为中心内容。除了岗位技能学习外,人文修养以及心理辅导技能方面,也应纳入继续教育内容,学校还可以开展业务技能以及心理辅导技能竞赛,鼓励大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学习,切实拓宽学习内涵。实践学习容易被忽略,还应把班主任到企业实践或考察、调研纳入计划。另外,社会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加强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提供经费、条件保障,极探索班主任工作的规律,创新班主任工作方法。
4. 构建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的继续教育模式。开展中职学校班主任继续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鼓励班主任老师有计划的参加继续教育,以推动继续教育的开展。其次建立社会、个人、学校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资模式,保证继续教育的实施。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拓宽继续教育内涵,在理论学习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优势[4],在实践学习中要加强校企联合[5],并且实行反馈制,收集班主任继续教育学习的反馈意见,如实填写学习情况[6]。
参考文献
[1] 郑灵,朱中伟.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J]. 莆田学院学报,2011,(6):72-75.
[2] 张淑霞. 论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中的作用[J]. 继续教育研究,2000,(4):7-10.
[3] 彭皓焱,徐承亮. 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2011,(4):73-75.
篇4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级各类民办教育事业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民办高等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其中民办教育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是民办高校教师。同时,主席的十七大报告和总理的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民办高校教师在民办教育的发展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
随着民办教育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大量增加,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力度和强度增加;同时职称的晋升、学术论文的发表、科研项目的增多等也给民办高校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激情和态度,而且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于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问世、高素质大学生的培养及民办教育的更好发展。传统的单一的激励方式已不足以应付教师多元化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探寻民办高校教师的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激励措施,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的热情,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二、民办高校教师需求特点分析
(一)年龄层次偏低,物质需求强烈。对大多数的民办高校来说,年轻教师都占据着师资队伍的绝大多数,很多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即踏上教师岗位。据调查显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年龄在“30岁以下占71.1%,31-35岁占24.2%”,多为青年教师。且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工资偏低。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他们的主要需求基本还停留较低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方面,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他们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二)具有较强的工作安全和情感归属需求。民办高校大多很多规章制度相对比较规范和严格,尤其是涉及到绩效、薪酬以及激励制度,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工作压力,缺乏工作的安全感,更缺乏对于组织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很多民办高校长期处在人才高度流动中,直接导致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无法保证持续性,进而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民办高校教师寻求理解、关怀和认可的归属与爱需要也在增加,他们期盼一种真挚、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三)具有较强的社交和尊重需求。高校教师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相对比较强,非常渴望自己能融入组织、融入社会,让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同,这样的自尊需求会促使他们努力工作,积极克服各种困难,以期获得更好的社会评价,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四)具有较强的个人成长发展以及成就的需求。民办高校教师有着很高的个人理想和抱负。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依赖于继续学习和实践练习,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教学与科研的创新能力,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的能力。这促使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的高层次进修、深造来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对于个人成长以及成功和成就的需求也是非常迫切的。
三、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工资待遇。工资收入是教师生活的基本保障,工资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工资也应相应提高。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实行的是基本工资加课时费的类似于计件工资的工资制度,这种工资制度在民办高校生源好的情况下,教师工资还有保障,但当生源不足,课时量下降时,教师工资就会大幅度下降,这就造成了教师工资一学期高一学期低的不稳定状况,工资不是逐年增长,民办高校应该建立起健康的工资增长机制,保证教师工资稳中有升,而不是忽高忽低。另外,国家规定教师工资应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民办高校教师在法律上也是教师,所以,民办高校在制定工资标准时,应加以考虑。
(二)尝试实行教师持股。股份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制的有益探索,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民办高校的性质是民办非企业实体,但盈利还是主要的,所以,民办高校可以发行内部股票,或把教师的聪明才智折合成股份,鼓励教师购买或入股。一旦他们持股了,那么他们的命运就会和民办高校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们在工作中就会更加努力了,在民办高校经营好的情况下,年终还可以分红,这也是物质激励的重要内容。
(三)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满足教师归属需要。高校教师对校园环境及人际群体的依赖感与归属感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因素,也是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增强凝聚力的内在诱因。民办高校应尽可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①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为教师配备先进的工作设备,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②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加强目标激励,明确学校的发展规划,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与知名度,形成较强的凝聚力,提高教师对学校的自豪感、认同感与归属感。③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提倡领导者和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要经常进行信息沟通和感情交流,领导者要给予教师工作、生活和发展等方面的关怀与照顾。这样能满足教师归属与爱的需要,从而激发教师在和谐的人际氛围中自觉自愿地发挥积极性和奉献精神。
(四)推进民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对民办高校教师来说,信任激励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民办高校应充分信任教师,对教师敢于托付和重用,以焕发教师内在精神力量。让教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使其产生主人翁的感觉,形成归属感和责任感。
(五)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帮助他们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是教师持久保持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激励因素,所以学校应建立起健康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为每位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机会,如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鼓励并扶持他们攻读高一级的学位,争取条件选送教师前往国内外名校进行访问学习等。另一方面,应围绕学科建设,为广大教师设计出适合的发展道路,支持并鼓励教师沿着各自不同的职业方向健康地向前发展。再次,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建立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多样化培养模式,提倡终身学习,以长期发展目标激发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卢艳.高校青年教师激励与发展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1).
[2] 郑崇辉.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1).
篇5
[4] KANTARDZIC Mehmed.数据挖掘概念模型和算法[M].王晓海,吴志刚,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篇6
1. 语文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理论和观念 新课程所需理论和观念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在教学中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联系起来,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重视学生实践,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进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领导的观念必须更新,在制度上应大胆创新,建立新的考核评价制度,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综合性评价。而教师的观念转变主要表现在怎样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不重在教师的“教”。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教法改革,以实际行动来推动新课程改革。
2.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 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只要有充足的阳光,适量的水份和合适的土壤,一粒种子就会发芽,就会茁壮成长。”一粒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样,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宽松的、自由的有利于教学者大胆创新的教学环境。这教学环境可分为“硬坏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新课程改革实验所需的一些设施、设备,它包括录音机、电脑、投影仪等一系列多媒体之类的设备,也包括语音室、电脑室、学校信息网等设施。然而,这“硬环境”在广大农村学校常是一片空白,或形同虚设――有几台电脑但又不能上网。一些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根本无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例如“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活动等,学生无法上网查阅资料。“硬环境”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成了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
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却是“软环境”――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俗话说“硬件”不够“软件”凑。“硬环境”可在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来完善,也可因地制宜,以本校的实际“硬环境”灵活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而新课程改革能不能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能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关键就在于教学评估评价机制。
3.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措施
3.1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这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特别是重视学生个性评价导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多种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篇7
Difference and Applicable Analysis of Summary and General Procedure of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WANG Cheng
(Guannan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 Jiangsu Province,Guannan Jiangsu 222500)
Abstract The difference and application of summary and general procedure of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were expound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method and its steps,so as to promot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summary procedure;general procedure;difference;application
农业行政处罚是行政处罚制度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特定的农业管理机构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农业行政管理秩序但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给予的法律制裁[1-2]。在农业行政执法活动中,农业行政处罚要遵循处罚法定原则、公开公正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保障当事人陈述权利原则、一事不再罚原则。农业行政处罚作为一种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开展的活动,必须遵守农业行政处罚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处罚决定可能无效或者被撤销。为了规范农业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农业行政执法机关有效实施行政执法,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改进农业执法工作,特制定了农业行政处罚程序[3]。农业行政处罚程序是农业行政处罚主体在开展农业行政处罚活动时必须遵守的方法、步骤、顺序和时限的总称。农业行政处罚程序又分为农业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和农业行政处罚一般程序[4]。现就简易程序与一般程序的特点、方法与步骤作如下简述。
1 特点的区别
农业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指农业行政处罚机关针对轻微的违法案件所作出较轻微行政处罚时采用的相对简要的手续和方式;农业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又称普通程序,是指法律特别规定应当适用简易程序以外,农业行政处罚所适用的程序。
1.1 适用范围与条件不同
农业行政处罚简易程序适用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罚较轻的行政违法行为。违法事实确凿要求有证据证明违法事实存在,而且违法事实的证据应当充分。适用简易程序的案情简单,违法事实简单明了,无需进一步调查取证就足以证明案件的违法事实。农业行政处罚一般程序适用范围广泛,与简易程序相比较,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是案情比较复杂,情节比较严重,处罚比较严厉。
1.2 处罚手段不同
农业行政处罚简易程序一般采取警告、罚款2种手段。农业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处罚手段较多,与简易程序相比较,处罚手段多种多样。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1.3 处罚程度不同
农业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是较轻微的行政处罚,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 000元罚款。农业行政处罚一般程序是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的罚款。
1.4 制约机制不同
农业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只要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 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农业行政处罚一般程序不适宜个人独立裁决,制约机制相对较强。不适宜个人独立裁决是农业行政处罚一般程序与农业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的主要区别之处。适用农业行政处罚一般程序时,许多过程,如调查取证、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时,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这些都强化了制约机制,有利于保证行政处罚的合法与有效。
1.5 程序与时限不同
农业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当事人。处罚效率高,可以节省执法成本,及时地处理违法案件。农业行政处罚一般程序适用的是案情复杂、决定难度大的行政违法案件,需要进行调查取证。有些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可以要求行政机关组织听证。这些都决定了农业行政处罚一般程序比较复杂、时限较长的特点。
1.6 行政争议不同
农业行政处罚简易程序适用时,当事人与行政机关争议小,一般不会发生行政争议。农业行政处罚一般程序适用时,行政争议较多,因为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范围较广,种类较多,针对的多是行政处罚或是情节复杂的行政违法案件。
2 方法与步骤的区别
2.1 农业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的方法与步骤
2.1.1 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农业行政执法人员代表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因此在实施农业行政处罚时,执法人员必须主动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以表明自己有权实施该项处罚。了解执法人员的执法身份,是当事人应有的权利。对于不出示执法证件或者不能够证明其执法身份的,当事人可以拒绝接受处罚。出示证件,表明身份,对于防止越权处罚、无权处罚的情况,起着重要作用。
2.1.2 当场查清违法事实,收集和保存必要的证据。当场处罚时,也要认真收集证明案件事实的所有证据,不能够因为适用简易程序而忽略调查取证。
2.1.3 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及给予处罚的理由和依据。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向当事人指出违法事实,说明其所违反的法律规范,以及给予的处罚等。
2.1.4 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这是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的必要环节,否则进行处罚无效。执法人员对当事人提出的有关意见,应当认真听取,不能因为当事人提出异议而加重处罚。
2.1.5 作出处罚决定并当场交付处罚决定书,同时告知相对人享有的权利。行政处罚决定是影响行政相对人的要式行为,必须出具书面决定,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由当事人签名或者按手印后,执法人员应当场交给当事人1份。同时,告知当事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当场收缴罚款的,还应向当事人出具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发的罚款收据。
2.1.6 行政处罚决定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执法人员应当自作出当场处罚决定之日起,渔业执法人员应当自抵岸之日内将《当场处罚决定书》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返回行政处罚机关所在地之日起2 d内,交至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2 d内交至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应当在2 d内将罚款交至指定的银行。
2.2 农业行政处罚一般程序的方法与步骤
2.2.1 立案。立案时行政机关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检举、控告或者本机关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以及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认为进一步调查而决定开展查处的一个程序。立案是一般程序启动的标志,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同意后,行政处罚案件正式启动。
2.2.2 调查取证。立案后进入调查取证阶段。调查取证是行政处罚程序中的一个必经步骤。因为不查明案件事实,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行政处罚决定。调查取证的目的主要有:一是查明行政违法事实是否存在,其性质如何,危害结果的有无及大小等;二是查明违法当事人,查明其真实情况以及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等;三是获取与案件事实有关的各种证据,如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行政处罚法》规定农业行政机关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全面”,是指农业行政机关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收集证据,凡是与证明案件真实情况有关的证据都要收集,不仅要注意收集证明当事人违法的证据,而且必须同样注意收集证明当事人无违法情况的证据。“客观”,是指农业行政机关收集的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既要有客观真实性,任何主观的推测、假想、想象的东西都不能作为证据。“公正”,是指农业行政机关在调查取证时不能仅听取某一方或者某一个人的意见和说辞,更不能采取诱导方式提示证人作不利于被处罚人的证言,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调查人员应当回避等。
2.2.3 案件调查。调查结束后,执法人员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制作《案件处理意见书》,报农业行政机关负责人,由农业行政机关负责人对调查结果和执法人员的意见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决定;对违法行为证据确凿、事实清楚的,根据情节轻重拟定行政处罚;或虽构成违法,但有不予处罚的法定事由的,应销案;对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2.2.4 告知。在作出农业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应当制作《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送达当事人,告知拟给予的农业行政处罚内容及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在收到告知书之日起3 d内,进行陈述、申辩。符合听证条件的,告知当事人可以要求听证。否则,农业行政处罚不成立。当事人陈述、申辩或者要求组织听证的,农业行政机关应当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或者组织听证会。
2.2.5 作出处罚决定并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农业行政处罚决定书是农业行政机关给予农业行政违法当事人行政处罚的书面决定。在农业行政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查处农业行政违法案件的忠实记录;二是具体实施农业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重要手段,是农业行政机关处罚程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三是农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农业行政执法质量和效率的集中体现;四是法制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农业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认真制作。
2.2.6 听证。在农业行政处罚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农业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事人的要求,组织农业行政违法案件的调查人员和被处罚人员同时参加,由调查人员和当事人对相关的违法事实和所适用的法律依据进行当面质证和辩论的一种活动。听证程序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处罚程序,仅是某些特定的一般程序案件中的一个环节。通过举行听证,增强农业行政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证公正处罚和保障被处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农业行政机关客观、全面地查清违法事实,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获取证据并准确适用法律、法规,保证农业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更合法性和公正性,提高办事效率和执法水平,防止滥用权力,强化农业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便于公民监督农业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同时也对公民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
3 参考文献
[1] 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7(15):31-35.
篇8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长期不变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暴露出各种弊端,导致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时,出现很多问题,这无疑加大了上课教师的教学难度,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为了更好地推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我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行了差异化教学改革,通过分级考试,将理科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分到了理科提高班,而教学内容是程序设计与数据库,程序语言采用的是。这是第一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具有一定计算机专业素质要求的课程,作者将针对该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内容做出客观而系统的分析,并以此为全面建构计算机基础提高班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参考。
一、进一步明确理科提高班的教学目的
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于整个大学教育,国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3)(蓝皮书)。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的应从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转向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的培养。就这门课程教师需重点阐述如下目的。
1.通过一些思路、算法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整体逻辑思维能力,这将全方位地锻炼学生分析、综合、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能让他们受用终身。
2.必须掌握必要的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因为如何体现、锻炼、检验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程序设计是最有效的方法。而熟练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则是程序设计的前提,否则思路和算法的学习、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将是空中楼阁。
3.培养和导向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尝试在自己的专业学科探索、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主动研究、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针对上述教学目的,合理制订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将是成功的关键。尽管课程目的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开始也不能盲目地以实际综合案例为导向展开教学。因为综合案例几乎都将牵涉到稍显复杂的业务流程和更为复杂的计算机专业能力,这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讲无疑有点苛刻,所以第一学期还是以培养计算机能力素养为主。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应避免教条主义,过早地让学生感到枯燥。为此,可以适当的把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始终留给学生一个可以追逐的兴奋点。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比如通过使用combox列举出生年月,令学生既掌握combox的使用又掌握一重循环等。有些教材不太注重实例的兴趣性和新颖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准备。前面例举的几个实例无一例外地都和每个学生有关。善于发掘新颖的实例也是教师的重要能力之一,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而第二个学期,就可以重点把综合实例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对整个实例的剖析,将其每个部分都贯穿到整个学期的教学中,使得案例教学与内容教学相辅相成地统一起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把相对抽象的知识点以另外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例如什么是SQL注入漏洞,为什么要使用存储过程等问题。没有一个具体的实际环境,仅靠书本的知识,学生很难掌握。如果把这些问题融入到一个大的综合实例中,那么学生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这些晦涩的知识点。这只是对于两个学期教学的大体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还需在相应教材的基础上略作修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教学中,减少和vb6.0的比较,在表达式或函数的使用方法上,鼓励学生使用提倡的写法,因为是真正面向对象的语言,更是.net framework平台的重要技术,对软件编程主流方向的发展有一定代表性。
2.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数据库的教学中,将对内容进行删减和提炼。比如,从数学中的集合到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的推导,数据库六个范式的后三个,都可略过,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并不能完全接受这些内容。因为学生对离散数学和数据表还没有整体概念,更难理解范式的概念及它们的联系。
3.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教学中,去除关于数据表、索引的创建、修改、删除等内容,因为即使是专业编程的程序员也较少地使用SQL的这些功能。另外,应当在教学中重点讲述SQL的关于数据表记录的插入、修改、删除,着重突出查找功能。可能很多教师会担心,没有建立数据表如何讲述后续的诸多操作呢?其实,教学中可以微软官方的示例数据库NorthWind数据库作为目标来研究上述操作,同时锻炼学生关于数据库附加、分离的操作。
三、丰富学习手段和学习空间
在提高班的教学活动中更应突破单一的教科书学习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回应Gardner(1993)对智力多元化的分析,课程目的应是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应是广阔的,学习进度应是有弹性的,教育手段除了教科书外,应尝试运用现代科技和社会资源,除了课堂的空间外,亦应重视课室环境,气氛和校园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为此应建设好如下的辅助教学手段。
1.教学辅助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2.自助式学习资源的建设:包含拓展知识的横向、纵向资料链条的建设,并使用超媒体方式进行组织,还包括特定的视频教学内容。
四、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
鉴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前备知识、认知风格及学习风格等个性特征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他们学习和能力的表现不能统一服从于公开考试的要求,只着重知识的吸收和记忆。反之,要配合学生的上述各种性质的差异,以分析、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等作为课程考核、评价目的,注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走极端路线,不能因为大谈教学改革就废除考试制度,也不能纯粹走回“60分万岁”的老路。可以通过两方面的考核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对一些基础知识,例如一些基本的语法和数据库常识,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核;对于注重能力的综合考核,以提交作品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也有很强的成就感。不要担心学生是否抄袭,即使程序员也需要一本参考书,也需要经常去百度或者谷歌,何况我们的学生?再说从网上搜索、认知、到最后解决布置的实际问题,这本身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
以上就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针对理科提高班课程设置和具备一定计算机能力的受教学生,分别从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教学思路和理念,希望对于正在从事类似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可参考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Z].2003.
[2]牟连佳,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95-98.
篇9
通过对此类事故的分析研究,发现因施工期间模板支架连续性倒塌,最终导致事故发生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谓连续性倒塌是指,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突发事件使结构发生局部破坏,这种破坏从结构初始破坏位置沿构件进行传递,最终导致整个建筑物倒塌或者造成与初始破坏部分成不成比例的倒塌。
1、工程概况
《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的通知中说明: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是指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高度超过8m,或搭设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南宁华润中心项目核心物业万象城总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项目中多处涉及到高大模板。
2、模板支架整体稳定及抗连续倒塌分析
2.1 模型基本概况
以其中一根大跨度混凝土梁模板支撑为例,进行分析计算。按施工状态,梁下支承模板支架受载范围为梁宽(500mm)+梁两侧一定范围(各400mm宽),施工状态中该面荷载大小为22.02kN/m2。
模板支架的基本数据:
(1)立杆横距0.5m,纵距1m,由于支撑高度为8m,立杆的竖向连接采用对接扣件联结;
(2)横杆和纵杆步距为1.5m;
(3)设纵横向扫地杆,距地面0.2m;
(4)设连墙件,沿已经形成强度的柱逐步纵向分布;
(5)沿梁长方向沿支撑高度设置剪刀撑,与纵横杆在交结处以旋转扣件连接;
2.2 MODEL1.1
在此模型中,按以上所述基本构造措施,简图如图2.1所示。
根据失稳模式可知体系由于两主轴平面刚度相差较大,可能的失稳模式在该模式内是平面外的失稳。此屈曲分析是在理想状态上得到,从当前工作状态的失稳系数上是安全的,但由体系结点施工质量离异性大,上部荷载偏心可能性大,应当较核其对偏心率和结点可靠性的适应性。
2.3 MODEL1.2
本模型考虑上部荷载偏心的影响,偏心距取为100mm。
MODEL1.2
从分析结果看,荷载偏心不大的情况下,由于对各立杆仍是轴向力作用,因此对体系的失稳模式并未改变,对稳定承载能力的影响不大。
2.4 MODEL1.3
考虑立杆初弯曲和初偏心原始缺陷的影响,统一按立杆8m高度按50mm允许侧向偏差进行模型的调整建立。
MODEL1.3
从分析结构看,立杆初始偏心不大的情况下,对体系的失稳模式和稳定承载能力的影响不大。
2.5 结点施工质量的影响
现有模型中,结点刚度是按40N.m的施工质量来确定的,考虑到结构施工质量在现场施工的离异性,结点刚度会随着扭力的下降而快速减小,在MODEL1.4中将结点单元的扭转刚度取为原计算模型的50%,转动刚度取为原计算模型的20%进行计算。
MODEL1.4
分析结果表明,结点的施工质量对体系稳定系数有较大的影响,并且,从各阶失稳模式情形表明,一般都与立杆直接处设为铰结点的薄弱刚度相关,因此,对于本工程中,必须保证各结点的施工质量。
2.6 MODEL1.5、MODEL1.6
在此模型中,为了增加平面外的刚度,增设以下的构造措施
(1)沿梁宽方向沿支撑高度设置斜撑,沿梁长与纵横杆在交结处以旋转扣件连接;
图2.2 采用斜撑加强后的模型 MODEL1.5 MODEL1.6
由于此宽度上立杆只有三根,因此无法设置剪力撑,采用加斜杆的方式进行加强(两模型加斜撑方式如上图4.5所示)。此方案设置斜撑的目的是为增加体系在弱轴的刚度,避免体系在该轴上的整体失稳。
根据分析结果,失稳系数严重降低到绝对不安全的状态,体系将产生立杆的局部失稳。其原因在于斜撑的设置改变了体系的传力途径,尽管体系的整体侧向刚度得到增强,但在避免体系的整体失稳的同时,却造成了对某些结点的水平推力加大,从而使得立杆提前出现局部失稳,反而造成了体系整体稳定系数的大幅降低。
因此,在本工程中,由于弱刚度平面内无法设置直接在体系内部增加刚度,为了避免其平面外的整体失稳产生,提高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应该考虑其外部侧向约束的设置。
2.7 MODEL1.7
由于梁下支撑与梁板下支撑受力不同,杆件布置特征也不相同,侧向约束无法在两支撑体系间直接建立,因此侧向约束的设置如下图所示,隔三根立杆间距设置。该立杆不能交结于梁板下支撑的中间步结点。
体系的失稳系数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且体系的失稳模式已经整体倾覆式的失稳转变为直杆在直接扣件处薄弱的抗弯性能而出现的局部失稳。
3、施工与安全控制措施
根据大跨度梁下支撑和梁板下支撑的线性屈曲分析,可以选出以下几个结论:
(1)在当前施工状态和规范要求的施工质量下,体系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可以得到保证;体系的稳定性系数在3.89和4左右的范围,这与按现在规范计算结论相比较,由于规范计算模型不健全,按规范设定的计算长度和稳定系数相比,规范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会偏于不安全;体系搭设中初始偏心影响不大,荷载偏心影响也不大,在现有规范要求的范围内能够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2)从模板支架的整体性受力及抗连续倒塌考虑,有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分析结果,对于体系稳定性起最关键保证作用的是各类型结点的施工质量;2)内部斜杆如果不能布置成为整体的满足规范要求的剪刀撑形式,则可能对立杆的受力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斜杆必须在有合理依据下才能添加;3)沿高度加横向剪刀撑对体系稳定性能的提高影响有限,建议在高度平面内刚度薄弱部分(两个端部)加强;4)高大模板支架可能出现整体失稳,应设置支架外部侧向斜撑。
4、结语
造成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连续性倒塌的原因很复杂,归根到底在于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受力特性是非常复杂的,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进而导致施工期内建筑结构失效概率高于正常使用阶段。本文通过对南宁华润中心高大模板进行数值分析,提出并采用了针对抗连续倒塌的施工与安全控制措施,保证了高大模板施工过程的安全,对如何保障高大模板的施工安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磊,陈以一.引入初试破坏的桁架结构倒塌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10,38(5).
[2]江晓峰,陈以一.建筑结构连续性倒塌及其控制设计的研究现状[J].土木工程学报,2008,41(6):1-8.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而其中,随着英语使用程度广泛性的不断提升,英语及其专门人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民办院校逐渐发展壮大,其中设有英语专业的有近百所,但一部分民办院校照搬母体高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呆板;或者部分课程设置有所创新,但是脱离社会实际需要。因此,在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的情况下,民办院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模式如何改革,如何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形成民办院校本科英语专业所特有的竞争优势,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专业化和实用化的综合性英语人才。在当今社会,经济金融类行业需要精通外贸英语,掌握国际贸易操作流程的人才;服务类行业需要熟练掌握旅游英语及酒店管理英语的人才;高新技术行业需要掌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英语人才;对外交往中的翻译人才,等等。这一切在客观上要求英语专业毕业生一上岗就必须立即承担起与某专业紧密相连的专业英语工作,而在传统模式下的外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基础语言的教学为核心,各课程又都以语法、词汇、听说、写译为教授主体,未能从根本上适应当今就业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当然也就未能及时有效地对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作出恰如其分的调整和修改,从而弱化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职业应用性,这与我国新近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高校教育目标有很大的偏差,也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知识”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英语人才的需求。
由于现阶段民办院校英语专业在本科课程设置中存在课程目标透明化缺乏,有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缺乏,理论课程和职业实践课程比例分配不当等缺陷,因此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目标性不够明确;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等。因此,根据民办院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对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规划进行适当调整。
二、民办院校英语本科专业的现状
1.教学主体现状。
由于民办院校的办学背景和我国特有的教学机制,民办院校的生源入学分数通常较一般本科院校低,英语成绩当然也较其要差。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但大多数民办院校的英语本科专业都基本上照搬了一般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这就使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要求产生了矛盾。
2.尚未形成富有特色的专职专任师资队伍。
目前,大多数的民办院校还没有形成一支具有自身特色、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来自母体高校的兼职教师、退休教师、民办院校自身的专职教师三部分构成。因此,师资队伍呈现出青年教师多、助教多、高学历少、高职称少的特点。
3.缺乏有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是实现教学、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体现教育理念的载体。目前大多数民办院校基本上依赖母体高校,简单照搬其课程设置,这是民办院校在创立之初的支柱和必然选择,从一开始就可以有效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课程设置完全与母体一致并不利于民办学院英语专业自身特色的形成,还容易造成与母体高校在招生计划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三、具体分析社会需要何种类型的英语人才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专业化和实用化的综合性英语人才。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对工具型外语类人才的需求已明显下降,而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具备金融、法律、计算机、商贸、通信及机械工程等方面专业知识背景的英语类毕业生备受青睐,即使是翻译人才也需要具备相关领域内的特定知识。比如经济金融类行业需要精通外贸英语,掌握国际贸易操作流程的人才;服务类行业需要熟练掌握旅游英语及酒店管理英语的人才;高新技术行业需要掌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英语人才;工厂需要通晓工程科技的英语人才等。总的来看,在目前这样一个日趋多元化的环境当中,社会和市场越来越多地需要“英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具体分析民办院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缺陷及其解决措施
1.课程目标不明确,专业课与选修课比例分配不当。
解决措施: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课程仍应占主导地位。在基础阶段,仍应坚持以综合英语(精读)、基础听力、基础写作及语音、口语等课程为主,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训练,为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同时须专门开设学术程度不同的各门类学术课程,必修课、任选课及专业选修课都要有分布。
2.理论课比重过大,职业实践课程比重太少。
解决措施:在实践教学中,除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实践课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开设以下课程: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英语教学实务、教学英语、旅游英语应用、商务英语、口译、笔译职业模拟设计等。而且,所有这些实践课程必须以英语的职业应用为核心,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3.专业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地位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解决措施:实践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起来的一种教学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改革,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特殊作用。因此,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位置进行设置与安排,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
4.形势任务课程尚不完善。
解决措施:在形势任务课程中应加上就业指导及师生意见交流这两门课程,使学生们尽早明确自己的目标,为后两年的学习做好初步规划。同时,教师也应利用此机会,将其理念、课程的目标、专业方向等让学生们进一步熟知,从而使他们对于未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五、结论
高等教育的分类依据和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以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等方面决定了独立学院是以本科层次教育为基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育人目标。有鉴于此,独立学院的英语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科目标也应当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出发,并结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特点,对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和合理规划。在保持其专业学术性的基础上,要加强职业应用性,以满足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彭青龙.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本色”还是“特色”[J].国际商务研究,2006.
篇1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外科现有床位60张,护理人员18名,大专以上学历占78.6%,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6名,高年资护士6名,助理护士3名。将病区分成2个护理小组,选出4名护理组长,4名责任护士,6名为辅助护士,每个护理小组分管30张病床,。护理组长实行全白班,保证每天有护理组长当班。设护士长1名,办公室护士1名。
方法:①培训学习,转变思想观念,达成共识: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层级管理模式和连续性排班的方法,让全科护士深刻理解护士层级管理及APN连续性排班的目的及意义,明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任职资格与岗位职责,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积极主动参与。②制定APN排班模式:根据广东省卫生厅《护理工作管理规范》[3]的基本要求,结合本科护理实际情况,调整上班时间,实行8小时连续工作制,具体安排工作时间,A班一般8人,8:00~16:00,期间各半小时轮流吃中餐;P班2人,16:00~22:00;N班2人,22:00~8:00(次日),各班提前15分钟交接班。附设白班2人,护士长、办公班护士1名值白班。③构建层级护理管理框架:遵循护士层级管理制度,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资历和能力水平分为护理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助理护士。实施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助理护士的层级管理。④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将病房工作分为两个护理责任小组,设普外组和骨科创伤组,且相对固定,每组设护理组长1名,1名责任护士,1名辅助护士,1名助理护士。护理组长负责护理技术和护理记录的持续质量改进,带领下级护士高质量地完成本班工作;责任护士实行全责制,实行管床制,负责一组患者观察全过程,检查护理效果,担任教学,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管理;辅助护士协助责任护士完成各项治疗工作和配合抢救工作;助理护士负责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工作等。⑤发放调查表:研究期间医护人员不变动,选取患者的标准是住院5天以上、成年、能够正确理解并判断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每月25号向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发放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累计发放满意度调查表600份,收回590份,10月底向本科室医生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表12份,向本科室护士发放APN排班认可程度调查表18份,回收率均为100%。
结 果
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总体评价及各因素的评价比较:在热情主动、服务需求的及时性、健康教育、病区管理、对服务的总体评价等五个方面,实施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由实施层级管理及APN连续性排班前的90%上升到98.7%。
医生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总体评价及各因素的评价比较:实施后科室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实施后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实施前92%上升到97%。
护士对APN排班认可程度情况:100%护士认为实施APN排班后工作压力减轻、搭建成长平台、强化层级管理、质量安全得到保证、拖班现象明显减少,夜班次数由原来每月8次减少至每月4次。
讨 论
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护士分层级管理,重在环节,职责明确,保证了治疗护理及时到位。保证了对患者连续性、系统性的治疗与照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由于各班职责的分移调整,工作相对均衡,护士执行医嘱及时高效,医护工作配合更为紧密和协调,提升了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整体认可度,促进了医患关系的改善,为医生开展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
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APN班减少了交接班的次数,护士对病情了解清楚,减少了安全隐患,并增加了高峰时段和中午、晚夜班等薄弱环节时段的护士人数,合理均衡了每天的工作量。实施APN排班后,护士由单独承担责任和风险变为由小组团队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护理质量由终末控制变为过程控制,可以使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护理管理水平提高:APN排班将不同职级的护士配置到各班共同值班,明确各级护士职责,设立护理组长,实行护理小组责任制,强化护理工作实施过程中责任和技术的环节管理;对各班职责进行合理的调整,将白班繁重的工作适当分移到常白班以外的时段,使之相对均衡,各班职责更趋合理;安排中午晚上双人以上值班,新老搭配,加强了薄弱时段护理人力资源的支持与管理,使护理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APN排班表面上看是一种排班方式的改变,实质上是在排班中融入了以人为本、关爱护士的理念。在实施中,高级责任护士履行监督和教育的职责,自我价值感增加;初级护士获得良好锻炼机会,加快成长,工作成就感增强;各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工作的均衡调整,舒缓了护士工作的压力,班次和职责的调整,护士与患者交流沟通时间增多,工作更为细腻体贴,患者的满意度提升,APN连续排班与层级管理模式在基层医院病房中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12
传统作家们对在屏幕上阅读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很感兴趣。叶兆言直接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自己偶尔在电脑上看过一点文字,其他则几乎没有任何电子阅读体验。陈村受访时说,自己用iPad下载过书,以供出差的时候看,但是“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他还是觉得纸书最舒服。毕飞宇则称,自己还在当小说编辑的时候就要求投稿都打印出来才会看:“读电子文档,我看后面就会忘掉前面。”
陈村至今只授权过“榕树下”刊登自己的作品,他觉得作品一旦上了网,就太容易盗版:“复制变得很容易。”叶兆言则不太清楚自己目前有没有做过电子版权的授权:“我对新东西不是那么跟得上,而且有人跟我谈到合同我就很烦,我觉得合同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好像也有我的一些作品在网上?我不太愿意过问。”毕飞宇倒是很乐见自己的纸质作品再卖出电子版权,尤其是这几年价码变好了:“都是有偿的,而且这几年价码越给越高,那吗不给呢?”
面对复杂新兴的数字出版行业,埋首写作的作家们常常搞不清楚游戏规则。“盛大文学”CEO侯小强直接在微博上展示了一种可笑现象:“有的作家会重复授权,导致版权不清晰。有的内容商取得授权后又授权给别家,形成一连串的授权关系,最终导致同一本书出现在某一阅读平台时,竟然出现了被上传十多次的状况。”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比
有关数字阅读的一种描述是:“手机上看的都是网络文学。”这并非毫无依据。以凭借网络文学起家的“盛大文学”为例,截至2012年1季度,共有160万作者在“盛大文学”创作了600万部作品,副总裁宁九云不无自豪地称:“这个海量作品库还在以每天8000万字的速度在增加。”盛大文学的“云中书城”也号称是“最大的中文正版数字图书库”,共有超过百万部作品。
从网络文学开始,盛大文学也开始涉足线下的图书出版策划,从蔡康永、韩寒一路出到高晓松。“云中书城”也联合了330家出版社以买断或者分成的模式合作。尽管如此,传统出版物转换成数字出版的比例,在“云中书城”中也只有10%,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是网络文学。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各种数字阅读产品中,“清宫”、“王妃”、“孽缘”、“帝王”、“魔仙”之类的小说名字充斥。为此,网易云阅读特别推出“公民阅读”,意在讲究人文关怀,但“公民阅读”一边推荐《尤利西斯》、《乡关何处》,一边也不能免俗地推销励志读物和畅销小说,有使用者委婉地批评这样未免“口味太杂”。网易云阅读内容中心负责人聂蔚更愿意将这样的内容展示称为“兼收并蓄”。
但是,阅读《尤利西斯》的读者和阅读宫斗魔幻小说的读者真有重合之处?宁九云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网络文学用户有2亿人,有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也有年轻的IT男、中年白领女、青春校园学生等。在‘盛大文学’里,网络原创内容的读者群和传统书的读者群大部分是重合的。他们既阅读网络作品,也阅读传统图书。”
小众的游戏?
从去年5月开始,“豆瓣读书”开始策划阅读器和免费作品商店“豆瓣阅读”,同年11月正式推出。今年5月,“豆瓣读书”又推出付费作品商店。这个项目一度被认为是“文人”和“科技”之间的某种连接—和在“盛大文学”上阅读宫斗小说的读者相比,混迹豆瓣读书的用户显得高端许多。与此同时,“豆瓣读书”规定了投稿资质:“至少写作出版过一本图书(编著图书不计),或者至少在杂志上发表过2篇以上原创或翻译文章(新闻类文章不计)。”这个准入门槛的潜台词是:必须传统阅读的认可。
据豆瓣读书产品总监戴钦介绍,“豆瓣阅读”和个人作者间的分成比例为3:7,即个人作者可以获得作品销售收入的七成。从去年11月正式发出征稿信开始,路内、周嘉宁、虹影、盛可以等传统作家都提供了自己的小说。有人担心这是文人的小规模游戏,戴钦却对形势估计乐观:“目前豆瓣阅读上的付费作品商店有400多部作品,而豆瓣阅读移动应用在iPad、Android手机和平板上的安装量大概是45万。”
戴钦觉得最受鼓励的是读者愿意付费:“在付费作品商店上线的2个多月来,我们通过实践证明了,用户是愿意为高质量的数字阅读付费的。在‘豆瓣阅读’售卖的作品一般定价为1.99-2.99元人民币不等,但是用户的平均充值金额至少是单篇作品价格的10倍,这证明了用户愿意为高质量的内容和良好的阅读体验付费。”
盗版,还是盗版
今天,如果在淘宝上买一个kindle,卖家会很自觉地告诉你:到哪些网站上可以找到免费的电子书。中国出版业辛辛苦苦地打击盗版多年,最终仍让人泄气。去年,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博客上发出“拒绝中国”的消息,称将不再授权给中国出版新作品—导火索就是国内盗版电子书的泛滥。
篇13
一、“高等教育机构序列”之辨
当代的高等教育已经演变成非常复杂的系统,世界各国为了顺应社会环境的变迁,亦有鼓励高等教育机构类型朝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举办了一项论坛,主题即为“高等教育多元化、知识与研究角色之变迁”(Diver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Knowledge and Research),主要探讨欧洲地区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状况与发展,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内涵,以及机构类型的差异与转变。[1]高等教育的复杂化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发展,潜藏着两种可能性:一是失序下的混乱,一是秩序下的协调;前者是高等教育发展中要避免的,后者是高等教育发展所追求的。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对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归类与序列排整,明晰不同高等教育机构的任务与职能。这也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思路。当然,这里还需要对“高等学校”与“高等教育机构”、“序列”与“分类”之间的些许差别稍作辨析。
(一)“高等学校”与“高等教育机构”之辨
通常,人们在使用“高等学校”这一概念时,主要是指实施正规高等教育的机构,而事实上在正规高等教育之外早就存在着非正规形式的高等教育,相应地也就存在着实施非正规高等教育的机构,如“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院”、“社区学院”等。这些非正规大学在许多国家早就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2]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既包括实施正规高等教育的机构(即通常所谓的“高等学校”),也包括实施非正规高等教育的机构。在我国,实施非正规高等教育的机构长期未被“察觉”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非正规高等教育主要是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的(如函授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另一方面我国实施非正规高等教育的机构亦在逐渐正规化(如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与此同时,“硕果仅存”的社区大学或老年大学等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也日趋势微。社区大学要么变成了社会技术培训中心,要么因为招生困难而逐渐萎缩;至于老年大学则有成为老年娱乐中心的趋向。结果是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实在难以成为一种能够让人察觉的独立存在,所以当人们谈论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时,在意识里主要指向的是“高等学校”。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企业大学的异军突起对这种将“高等教育机构”等同于“高等学校”的意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凯洛格公司2007年5月的《2007企业大学白皮书》显示,到2007年中国已经成立的企业大学超过了150家。[3]显然,从企业培训学校发展而成的企业大学,作为时下实施非正规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机构,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4];而且企业大学可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发展的新突破。据此,我们认为,如果从将基本职能定位为培养专门人才的角度看,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三种: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大学[5],前两者为正规高等教育机构,后者为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
(二)“分类”与“序列”之辨
罗建河:从一般到特殊:知识分类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机构序列 所谓“分类”,根据《辞海》的定义是指“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事物划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社会学创始人涂尔干和莫斯则认为,“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由这两个定义可以确定“分类”的两个要点:一是“分类”要有划分的标准,以便加以区分与归类;二则“分类”是方法不是目的,关注的是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性与可比较性。[6]对应地,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是指根据高等教育机构的异同特点进行分别归类的过程。所谓“序列”,指被排成一列的对象(或事件),每个对象的顺序非常重要。在教育中,早就有“国民教育序列”的表述。“序列”与“分类”有相同的地方,即都需要一个标准、都表现出事物间的关联性。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即“序列”强调事物间的次序、顺序,“分类”则不一定关注事物间的次序。可以说,“序列”也是一种“分类”。
结合前面关于“高等教育机构”的辨析,本文中的“高等教育机构序列”主要指的是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大学之间的次序。这种序列应该属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初次分类,不同于其中某一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如把普通高等学校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或是分为师范类、理工类、综合类等。至于普通高等学校或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能级或等级划分应为二次分类。
二、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失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序列呈现为一种失序状况;这种失序既有现实的表征,又有理论上的体现。
(一)高等教育机构失序的现实表征
就现实的表征而言,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失序主要表现为:普通高等院校对于所谓“应用型人才”的过分执着,高等职业院校要么急于“升格”要么强调对企业岗位的即时对接,企业大学则表现出对颁发学历文凭的热衷。所谓普通高等学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过分执着是指我国当前的许多普通高校都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把自己的教育性质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进而对于这种应用型的本科教育产生了极端化的认识。如,开始把所谓的操作技能看得比理论学习更重要,把促进学生就业视为高等学校的惟一目标和衡量教育质量的终极目标;普通高等学校几乎成了就业服务站或技能培训中心。当普通高等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时,也给自身的发展制造了新的难题:一是普通高等学校中某些学科专业教育实在难以与用人单位的岗位技能一一对应,如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这些学科专业该何去何从,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另辟蹊径将它们“应用化”、“技能化”?二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除了本科教育之外还有研究生教育,应用型的本科教育又该如何与学术型的研究生教育衔接,是将研究生教育全部“应用化”,还是让本科教育分流,将一部分人培养成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为就业或为接受“应用型”的专业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做准备,让另一部分学生打好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为接受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做准备?陷入这些新的难题中,无异于“作茧自缚”。
普通高等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上是抢滩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为了生存计,高等职业院校只得“转型”,要么去向普通高等院校的领地――“升格”,要么培养所谓的实用性人才,与企业的各个生产岗位直接对接。高等职业院校对“升格”的追求,是为了迎合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本轻专”、“重普教轻职教”的大环境;当然,“升格”背后还有着巨大的利益驱使。在高职升格风的鼓动下,大量无论水平高低、有无特色的高职院校都加入“专升本”的行列中,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这两种原本不存在相互“升格”与衔接的教育类型混在一起,加剧了高等教育机构定位的难度,同时也造成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萎缩。[7]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实用性”人才的追求,则是“以就业率谋生存”的体现。为了尽可能地迎合企业岗位的需要,实现即时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率,吸引更多生源,高等职业院校往往寄希望于所谓的“工学交替”来达成自己的愿望。且不谈“工学交替”中存在着的诸多阻碍,仅从简单的逻辑推理就可以指出寄希望实现与企业岗位的即时对接只能让高等职业院校吃力不讨好。因为任何企业都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会带来不同的生产岗位调整,即使是同一岗位在不同的企业生命期其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只能是在企业中持续地工作下去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只有这种人才能积淀下只属于该企业的特殊知识。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天然隔离,显然是难以承担传授不同企业的特殊知识这一重任的。
正是因为传统的正规高等教育机构难以传递企业中的特殊知识,企业大学才开始登上了高等教育的舞台。正规高等教育的内容与企业的现实需要始终存在着明显的间隙,即使是那些强调企业需求导向的技职院校也难以提供企业针对自身从事的产品开发所需要的高度专门化教育,更无法使学生在完成一个系统的课程学习后产生对企业使命与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与之不同的是,企业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是直接指向企业各岗位的需要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一一对应的。可惜的是,我国当前的企业大学要么徒具形式,“挂羊头卖狗肉”,只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而打的广告牌;要么开始抢滩普通高等院校的领地,收学费发文凭,例如,金蝶大学从开始办学就开始面向社会招收收费制学员。如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序列便呈现出一种奇怪的冲突与错位:普通高校抢占职业院校的生存空间,职业院校一部分“反攻”普通高校的领地,另一部分又去侵占企业大学的领地,而企业大学则只好来抢做普通高等学校做的事情――文凭与学历的认证。这种错乱一方面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毕业生就业人为地制造了障碍。
(二)高等教育机构失序的理论体现
就理论上的失序而言,主要表现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理论上的漏误。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分类法:一是“三分法”,如潘懋元先生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关于第三级教育的分类,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实际,将高等学校分为三种类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多科性或单科性的职业技术型院校(高职高专)。二是“四分法”,如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研究员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及人才需求的一般规律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四类。[8]参照前文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辨析,这两种分类法,只适用于正规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却难以适用于完整的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定位与与排整。近来,有学者主张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的视角切入,按认识成分由多到少、实践成分由少到多的原则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类,将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学术研究型、专业应用型和操作实施型三种类型。[9]这种分类方法似乎可以将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企业大学)囊括其中。据此,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大学之间的序列可以如图1所示:普通高校属于学术研究型,认识成分最多、实践成分最少;职业院校是职业应用型,认识成分开始减少、实践成分逐渐增多;企业大学认识成分最少,实践成分最多,属于操作实施型。
然而,我们认为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排整而言,认识-实践的视角仍然是不够严整的。首先是因为目前人们还无法准确地衡量认识成分与实践成分,因此事实上是无法判定三种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活动中谁的认识成分多,谁的认识成分少,谁的实践多,谁的实践少。如果“科学实验也是一种实践”这一论点是成立的,那么普通高等学校中的科学实验明显比企业大学要多,就更难以肯定地说企业大学中的实践成分多于普通高等学校了。更重要的是三种高等教育机构所指向的认识与改造对象是不同的;普通高等学校选择的是更具有一般性的认识对象――即较大范围的学科专业活动,而企业大学选择的是具有特殊性的认识对象――局限于某个企业中的具体岗位的活动。由于认识与改造对象的不同,因此,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视角下,三种高等教育机构是缺乏现实的可比较性的。
综上可见,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序列予以重新整理既是现实层面的政策需求,又是理论层面上的学理需要。
三、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排整
鉴于当前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视角在排列和整理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序列中暴露出的不足,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视角去确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序列。正如前文所述,“序列”需要一个标准,需要体现出事物间的关联性,既要找出事物间的差异,也要找出事物间的共同点,最后还要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我们认为这个新的视角应该是知识分类的视角。
首先,高等教育机构是基于知识的。任何一个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10];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为知识聚集而在一起;大学的三项职能也都通过知识得以体现――通过传递知识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生产知识发展科学研究,通过传播或运用知识为社会服务。诚如帕金斯所言,“知识之获取是研究的任务;知识之传递是教学的任务;而知识之应用则是公共服务的任务。”[11]“说到底,知识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12]13,高等教育机构各自的定位、次序,必然需要从知识的视角加以思考。
其次,既然高等教育机构是基于知识的,那么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差异也可以体现在知识性质的差异上,要描述知识间的差异就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在一般的知识论意义上,人们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知识做出了不同的分类,如波普尔的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波兰尼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分。但是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之根基的知识,并不同于一般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识,从效用上说,它应该是用于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知识;这些知识都进行了初次的分类,即依据学科专业进行的分类。[12]76因此,用以确立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知识分类应该是限定在各个学科专业知识内的二次分类;而且这种二次分类还应体现出“序列性”,才能证明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存在和确定这种序列。所幸,后现代的知识观为这种知识分类要求提供了启示。后现代的知识观认为“境域性”是知识的基本性质之一[13],任何知识都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性,也不应该以普遍性作为判定知识与非知识的标准,知识在普遍性上会表现出序列性的差异。据此,我们应该可以依据专业学科知识的普遍性差异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类与定位,从而确定高等教育机构的序列。
从高等教育所传递和生产的专业学科知识来看,普通高校负责某种专门职业所需要的一般性知识(专业一般知识)的传递和生产;高等职业院校则将这些某专门职业所需要的一般性知识进行加工,赋予这基础知识和一般理论知识以一定的可操作性,形成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所需要的特殊知识,进而将其传递给学生;企业大学则处于知识传递和生产金字塔的顶端(如图2所示),负责最直接的知识转化(企业特殊知识),实现知识生产与应用的即时效应,这点集中地体现在摩托罗拉大学的口号“即时知识即时用”之中(right knowledge,right now)[14]。
依据这一分类视角,我们还可以对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进行新的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在ISCE中属于“以理论为基础、为研究作准备、为进入高技术要求专业作准备的”5A理论型,包括为准备作研究工作的人而设的5A1和培养高级工程师、律师、医师、教师等专业型人才的5A2两种类型高校。在如今弥漫着浓郁功利气息的时代,普通高校所生产的知识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大学逐渐引向实践、投入使用的基础和前提;普通高等学校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其效益的显现也需要较长的时间。高职院校在ISCE中处于“实践的、技术的、指向具体职业的”5B的位置。如果说普通高等学校突出知识的一般性与学术性,那么高等职业院校则是突出知识的职业性;传递与生产某一职业、行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一般技能与职业道德修养等。由于,企业大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序列,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将5B分为5B1和5B2两种类型:5B1指高职院校,专门进行职业理论教育、职业道德养成和职业情操陶冶;5B2指企业大学,针对企业要求和岗位特点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它传授的内容都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进程中热点和难点问题;与传统大学(包括普通高等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等认识论范畴的问题不同,它更加关注技术、手段和方法等。
值得说明的是,在图2中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与企业大学尽管呈现出金字塔式的序列,但这标识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差异,指代的是三种高等教育机构所传递的知识是从一般走向特殊的,而没有所谓的层次高低;它们各有其特定的科研内容和社会服务对象,毫无贵贱之别。
四、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重整之路
基于从一般知识到特殊知识的高等教育机构序列是一种应然序列,但是正如前文所述,现实中的高等教育机构呈现出的是一种失序状态。因此,接下来要解答的问题是如何根据从一般知识到特殊知识的这一序列,引导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回归自己的次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重整。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课程、教师与学业认证三个方面分类指导,引导它们合理归流。
首先,课程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高等教育机构对知识的传递与生产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创新上;因此明确不同高等教育机构中课程体系的要求是可以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定位给予有效引导的。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应该更多地体现知识的一般性,因此课程内容应该更多地由通识课程与大专业课程构成。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则应该指向某个特定的职业,但这个职业不是某个特定企业单位中的具体岗位,而某个特定职业的抽象与一般化,因此课程内容应该由该特定职业的一般理论知识与一般技能构成,同时应该辅以特定的职业道德教育。至于企业大学的课程则应该是难以移植的“地方性知识”,以满足某个企业的现实需要为主导,要满足企业内各部门(如研发、客户服务、市场营销、财务及法律部门等)的课程要求;企业大学的课程应由企业自行专门开发与设计。
其次,课程的实施需要依靠教师,而课程实施的要求也体现着对教师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更多地体现知识的一般性,以理论化程度较高的知识为主要内容,因此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掌握某一学科专业中较为高深的知识体系,既能从事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的传递,又能胜任该学科专业知识的生产与创新;教师队伍应该以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专职教师为主体。高等职业院校传授的知识既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般性,又要求指向特定的职业;这种对职业的指向,要求这种知识能够尽快地转化为职业技能,在这个知识的传递与转化过程中教师的实践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强调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是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及其课程实施的要求的。在成熟的企业大学中,70%以上的讲师来自企业内部,只有15%~30%的讲师来自外部。[15]据此推论,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同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逐步推行不同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最后,高等教育机构的活动结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而三种高等教育机构所传递的知识性质不同,对应地对学生学业的认证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业认定,以学历和学位证书为标识,学位证书的类别与层级可以较为清晰地指示出该学生在某一学科专业上的学识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学识的学业认定,则应该以各自不同的职业从业资格证书为标识。从业资格证书是进入某一职业的门槛,可以证明持证人掌握了该职业所需要的一般知识与技能,这与高等职业院校所要传递的知识性质是相符的。至于,企业大学学生的学业理应有企业内部自行认定,因为企业大学始终归属于某个特定的企业。企业认定企业大学学生学业的依据应该是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而认定的结果则可以作为学生(其实同时是企业的员工)岗位变换、职位晋升、待遇调整等方面的依据。因此,企业大学意图获得像普通高等学校那样认证学分课程和学位的授权,实无必要,而且有不务正业之嫌。毕竟,企业属性是企业大学的第一品质,这是造成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之间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大学独树一帜的根本。
参考文献
[1]Meek, V. L. et al. Understanding D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 Overview[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00(13): 1-6.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高校教师)[S].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3]孙麟.企业大学不是花瓶[EB/OL].凯洛格新闻中心.(2007-11-3)[2011-08-01]..cn/content.asp?id=309.
[4]罗建河.国外企业大学的发展与启示[J].高教探索,2011(1):84-89.
[5]在这里,有学者也许会指出,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很多科研机构(如社科院、科学院等)也担当着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是否也应纳入高等教育机构之列。针对这一点,笔者是这样考虑的:机构性质的确定一个很重要标准就是其基本职能;在我国,尽管,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职能并无太多差异,都包括培养专门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但是这三项职能的序列在两种机构中是不一样的。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基本职能是培养专门人才,极端点说,高等学校可以不做科研,不服务社会,但是不能不培养专门人才,否则就不能称为教育机构。同样,就科研机构而言,基本职能是从事科学研究,它可以不培养人才,不服务社会,但是不能不做科研,否则就不能称为科研机构。所以,笔者认为科研机构尽管也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着研究生教育,但是其性质与高等教育机构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异的,故未将其纳入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笔者甚至认为,科研机构应该专注于做科研,高等教育机构负责培养专门人才,必要时两者合作,特别是在研究生层次上,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生可以到科研机构实习。
[6]宋懿琛. 对大学分类的思考――以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2007(12):87-90.
[7]张耀萍,袁建辉.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定位混乱的文化因素透视[J].大学教育科学,2005(6):73-76.
[8]王玉丰. 对高校分类的理性审思[J]. 教育发展研究,2010(19):56-60.
[9]刘澍,杨绍珍.我国高校分类与定位新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13-116.
[10]潘黎. 高校分类的新视角――基于知识的视角[J]. 教育科学,2010(1):50-53.
[11]帕金斯.大学的嬗变[M]. 张建邦,等,译.台北:惊声文物供应公司,1970:9.
[12]布鲁贝克,J.S.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