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数学专题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篇1

1. 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形成“小专题”教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小专题”研究存在于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我们以小学数学某个教学问题为切入点,开展了4个“小专题”(简便计算教学小专题研究、概念教学小专题研究、图形与几何教学小专题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小专题研究)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般来说,小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第二步,规划研究过程;第三步,分析研究资料;第四步,总结研究成果。

2. 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构建教师教学研究的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让教师们有交流的话题,为教师们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每个学期每个教师都有一个研究的“小专题”,那就都有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在教学教研工作中,我们可以都围绕着这个“小专题”开展教研:上公开课、说课、评课、议课、做观点报告、写教学论文、写反思、写教学案例。

长期开展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教师的研究意识自然增强。而把教学研究与常态教学相结合,能提高常态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小专题”研究才是真实的,最有效的。

3. 在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进行4个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中,不管哪个范畴的数学教学,都可以用“先试后教,精讲善练”作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提出了常态课堂教学要凸显三个要素:一是要求教师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做到内容要精,设问要精,讲解要精,板书要精,并要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二是以“20+20”作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教师尽量在20分钟内完成新授内容,并用20分钟进行综合训练;三是练习设计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和发展性,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以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促进科组建设

教研活动是为教师服务的,是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服务的,教师通过参与教研活动,可以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标。以“小专题”研究,开展科组教研工作,明确了科组每个学期的教研工作思路。

1. “三个一”活动,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

教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讨论学法,更主要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创新。每个学期每位老师都围绕着一个“小专题”做研究,教研课就有了主题,就有针对性的研究,教研方式也随着改变了。我们会围绕一个“小专题”进行“三个一”活动(即一人上课、一人评课、一人讲座)。会为了研究一个课例进行集体备课、反复磨课、借班上课、越级上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与其他学校结对交流等。科组的“小专题”教研为老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数学老师更专业地成长了。

篇2

(1)学校生源复杂,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具有差异性。由于学校生源复杂,并且学生个体间存在了包括学习能力、数学基础知识水平、信息接收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从入校展开学习开始就已站在不同知识构造的起跑线上,因此,每一个班级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困生。另外,如今小学生的压力逐渐增大,学习负担更重,无形中给很多学困生又增添了不少心理压力,导致差异性的增大。

(2)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大,影响了学习的积极参与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这些学习内容对于数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难度,使其逐渐产生畏惧、厌学的心理。此外,学习过程中的枯燥还导致学生无法对数学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缺乏学习思考与探究的动力,使其差异性更加明显。

(3)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数学学习信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数学的学习和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当前很多数学学困生由于没有找到适合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面对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无法以投入的状态、以最高效的形式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听课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无法找到学习重点,最终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且难以进步,于是逐渐失去了数学学习的信心。

(4)小学生成长阶段的特征导致其注意力以及自控能力较差。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正处于非常贪玩、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的阶段,尤其是数学学困生,本身由于数学学习兴趣不足,进入数学学习课堂后注意力无法集中,在教师讲解重点知识时容易走神,旧的基础知识还没有掌握又很快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导致学习漏洞越来越大,数学学习停滞不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全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与研究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例如,针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合声音、画面、图像、文字等多方面的优势,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生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活跃思维,从而取得高效教学的成果。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上不够成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感性认识要多于理性认识,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学困生由于成绩不好,学习能力不强,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问题过于敏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爱,通过观察尽可能放大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的细微进步,并不吝惜赞美之词,及时给予最大程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学生的动力都转化到数学的学习中去,让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发奋图强,努力上进,从而逐渐重拾数学学习信心,找到适合自身学习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篇3

一、整合教材所有知识点,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的复习课,重在知识的梳理和整合,要想提升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首先就要对以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分类,做出适当的知识梳理。在小学数学课复习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复习目的,确定复习任务,捋顺复习范围和复习内容,在复习知识顺序和知识结构上做出合理的勾画,突出拖澳谌莸闹啬训愫涂嫉悖依据相关的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上,教师还要全面的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清楚学生在已学知识的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只有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现状才能设计出针对性的有效性的复习计划,才能整合相关的内容,构建数学复习知识结构,提升复习的效率。

二、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结合适当的习题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堂,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因为数学基础知识是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石,只有学生熟悉和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上,数学教师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复习基础知识,也可以按照知识学习的时间先后来进行复习等等。数学概念、数学公理、数学定理、数学规律等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数学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忆住这些基础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树立一定的解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具备数学思维,所以适当的习题练习就显得至关重要。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习题集的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习题集的练习要做到适当,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题量适当,做到精练精讲,多做典型习题,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堂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知识消化、吸引和应用能力,还需要强化练习。让学生在作业辅导的过程中温习知识和应用知识。在以往,很多的数学教师在上完新课之后就布置大量的作业,搞题海战术,学生需要完成教材后面的习题,另外还有一些辅导材料,海量的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有用没用的问题,重复多变的问题,学生会与不会的问题都有来来回回的做几篇,可以说很多都是无用功。课堂教学的亮点要展现在课堂上,更应该体现在作业的布置上,那么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再布置,超纲的问题不布置;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因生而异,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照顾到学生的层次性。在课堂上,在问题的设计上,讲究难度和密度适中,并讲究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说把练习题设计成课堂当中的抢答题,由于小学生好胜心都比较强,而且很渴望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所以把练习体设计为课堂抢答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的思考,认真的学习。

三、全面的把握学情,提升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

在笔者的调查和实践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畏惧数学的状态时候发生,因为小学数学的学习难度系数较高,特别是在复习课堂,每节课进度很快,牵扯到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多的小学生不能有效的掌握和消化,导致恐惧心理的产生,当面对数学学习的时候感觉有压力,并且显得极为的不自信,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就会减弱,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复习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肯定的,开展鼓励性和激励性教育要比惩罚性教育效果好的多,为此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恢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课堂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都是静态的,那么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异想天开,发生课堂以外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正确的看待学生的疑问和思考,在给与教育和引导的同时,还需要给与鼓励和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与数学符号打交道的,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都需要正确的运用数学符号,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维。从学习的内容来看,数学学科更多的内容都是牵扯到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就是数形结合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学科中不同的图形和数字符号提供了大脑形象思维的表象材料,调动了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了个体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就拿教材来说,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插图,这些图形无形中开阔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天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数量关系的时候,基本上都配有插图,有的是漂亮的花朵、可爱的小动物、形形的交通工具、国家的山川河流、文物建筑等等。这些载体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篇4

数控专业理论教学时间远远超过实践教学时间,而理论知识又无法及时更新,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和企业实际使用知识的差异。例如笔者学校数控编程课程只讲FANUC 0i系统,没有涉及目前很多企业使用的西门子系统和三菱控制系统。此外,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庞大杂乱,学生对所有课程都是蜻蜓点水式学习,没有突出数控专业特点,无法满足企业需要,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2.教学模式单一,无法适应职业学生特点

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通常是被普通高中教育淘汰的学生,他们本身对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抵触。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数控专业教学仍处于教师说和学生听的状态。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此外,由于学生原有文化基础薄弱,对新知识的接受比较慢,使得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讲解完完整的数控常识系统,导致学生对于数控机床的了解和操作熟练度不够。

3.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不到位,学生角色转变遇到障碍

虽然国家一直在鼓励、推动校企合作,但是还仍然存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学校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力或根据学校的方便来安排教学,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需要,不能适应企业管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遇到障碍。另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教师,现有教师的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走形式,而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的渠道不畅通。

二、提高数控专业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结合学生能力确定课堂内容,科学规划课程设置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了解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对于教学过程,教师要多思考、多创新,不同的知识点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时结合现代化信息手段,比如微课、互联网教学、课件视频等,用新颖、直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专业系部要科学规划课程设置,突出本校专业特点,加大专业重点课程实训课时比重,使学生学有所长。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职业学校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全面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就要改变原来一节课40分钟的观念,应按照教学任务安排课程时间。一次教学任务,时间可能是180分钟,也可能是2天。所以职业学校课程安排可以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一周一轮,也可以按照课程进度分段实训。

其次,教师制定的教学任务要能够在学校现有实训设施基础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突出本校专业特色。

最后,进行师资培训。学校和对口企业共同制订培训计划,安排企业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到学校培训教师,逐步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配备。

3.深入企业调研,制定有效的教学任务

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的选择应尽量符合企业的需求,这需要进入企业进行调研。有效的教学任务不仅包含企业需要的技能知识,也包含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如合作与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

篇5

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学校为了使得数学教师专业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加强教师专业培训,然而部分小学对教师专业培训意识淡薄,拟订的培训计划存在不完善之处[1]。

2.培训缺乏整体规划性

由于小学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的时间较短,所以容易造成培训缺乏整体规划性,主要体现在所培训的内容不统一,过于重视理论培训,忽视教学经验的培训,在此情况下,导致数学教师专业培训积极性不高,而且对培训没有深度反思,从而降低了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的有效性。

3.培训方式不完善

有效的培训方式可以确保小学教师专业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在传统观念的制约下,一些小学教师专业培训方式不完善,因而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有效解决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问题的策略

1.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视

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化的背景下,某小学为了促进数学教师的良好发展,并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加强了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视,保证教师专业培训能够有序开展。该小学对教师专业培训进行了统筹规划,通过制订培训目标和培训实施细则等,并明确分工,确保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教育的整体性、规范性和系统性[2]。该地区教育局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予以高度重视,在每个年度内都会制订专业培训计划,对小学数学教师展开系统性的专业培训。

2.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使教师在培训中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培训的内容是整体培训的核心部分,所以在培训前,一定要明确培训内容,并保证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在选择培训内容时要结合数学教师的知识需求、教育观念、特点等,然后将教学必修和选修作为培训内容。同时,采取完善、科学的教师培训教育手段,选择能够激发教师积极参与培训的内容,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奠定良好基础。

3.健全数学教师专业培训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过程中,应该不断健全数学教师专业培训方式,然后采取有效的培训方式,将远程培训和参与式、分层教学等作为主要培训方式,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培训质量。例如,某学校在向教师培训“数学建模”过程中,采用了远程培训的方式,借助于互联网使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远程培训模式的作用下,数学教师可以对数学建模有深刻的理解,尤其是数学建模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构建模型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参与式培训模式,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来。

在完善专业培训方式前,一定要对教师进行分类,并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划分不同的阶段,进而促进培训的针对性。在对教师进行分层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主要分为预备、发展和持续等阶段,小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等专业培训方式,因为这些培训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向教师传授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新颖的专业培训方式的作用下,能够充分调动数学教师参与专业培训的积极性,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应该加大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然而,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是项系统性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能力在培训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一、引言

大学中的实验室即进行试验的场所,是科技成果的产出地,是开发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实验不同于其他院校的实验机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根据专业培养学生的开发创造性、实际操作能力为总体要求,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学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实验室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需要高校对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艺术类实验教学是指围绕着教育教学场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一定的设备和材料进行操作学习,将实验对象进行改良、创作。从观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目标,将知识传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探索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

二、艺术类实验的教学定位

1.艺术类实验教学的特征。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不同于理工科实验,具有以下特征:①实验教学技术性。艺术类实验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认知能力,例如摄影器材的熟练运用,模型实验室中各种材料的认知和仪器的操作等。②实验过程创新性。艺术类实验是基本理论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结果,实验过程不像理工科实验那样,必须按照一定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去做,而是在熟练技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设计扩展空间。例如绘画课程的实验,在掌握绘画技艺后,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③实验评价多样性。对于艺术设计作品的评价因人而异,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作品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教师只有通过审美评价、审美标准理解学生的设计理念、艺术创新、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主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实验的评价标准,教师通常会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强弱,审美能力的升降,有无新意的设计为测评点。

2.艺术类实验的教学体系定位。地方院校艺术类实验教学有着自身的灵活机动性和特有规律,以适应艺术类师生实验室教学与学习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研究兴趣。由于实验课程、实验目的和方法均不相同,可分为小组实验和个别独立实验。根据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实验教学培养可如下依次进行:①初级实验能力培养(学习理论知识并打好学习基础的实验)。②设计综合能力培养(学习理论知识后验证性的实验和巩固知识的实验)。③综合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进行设计、创作的实验)。在现代实验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和进行实验。

三、实验教学体系优化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平台是艺术学院实验教学的基础和保障。艺术类扩招给实验室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地方院校艺术专业实验室平台应多元化展,增加实验室类型,优化实验室平台,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满足学生的实验、创作需求。为了摆脱传统的实验空间划分模式,将实验平台分为:基础实验空间、专业实验空间、开放性实验空间、设计实验空间和展示空间。基础实验空间:也就是传统的艺术类基础实验室,专门为基础课程设置。如画室、雕塑室、陶艺室、模型室、摄影室、琴房等。专业实验空间:一为专业课程设置的媒体数字化实验室。如微型计算机房、工作站机房等;还有一些大型仪器的专门类实验室,如图文输出系统实验室、家具加工类实验室、工业设计实验室等。二为户外的专业实验基地,为环境艺术专业提供户外的设计场所和植物调查场所。开放性实验空间:是在课余时间对师生开放的实验室,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对专业技术进行充分的训练,达到熟练掌握的能力。例如画室、雕塑室、微机室等可部分开放。设计实验空间:可分为教师工作实验室和对外合作实验室。前者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完成毕业设计、绘画创作、工艺研究、艺术设计等项目课题。后者企业借助学校的资源,学校同时以企业为平台,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对外设计项目。设计实验室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展示空间:艺术学院的展示厅是一个公共开放的空间,作为检验学生实验成果、作品水平的空间。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设计艺术类实验教学内容是以艺术类教学培养计划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依据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分为初级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和设计性实验体系三方面来进行研究。

1.初级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包括: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装饰图案、数字图像与摄影艺术、包装结构与容器造型、装饰材料与工艺、机械设计基础、人机工程学等,这是艺术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基础。为了满足课程完整的要求,知识体系从理论、操作、运用到创新逐步提高,教学层次分为:理论知识传授、工艺技术训练、完善艺术操作和引导举一反三等。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

2.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专业课程是在基础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课程,包括:设计初步、人机工程、产品计算机三维设计、交互界面设计、三维软件运用、动画模型制作、动画场景设计、建筑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必须要求有充足的实验教学环节,建立一个模块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合理地确定专业实验课的任务、重点及实验能力的训练形式。

3.设计性实验体系。除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外,还可成立专门的设计实验室,以综合性专业课程为基础,与设计公司、工厂协作进行实战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该类课程是以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为支撑框架,包括:设计竞赛、专业考察、综合课程设计、论文写作、毕业设计调研、毕业设计。针对不同的艺术类专业的大四毕业生,对他们的毕业设计提出更高更专业的要求,课程下设的实验项目主要以综合性和设计性为主,实验结果以个人作品、毕业设计、整套项目来体现,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五、结语

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在完善现有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还要重视实验教学的更新建设,并且不断开拓新领域的实验课程。这是因为艺术设计领域中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新设计思维、新的设计工艺日新月异,同学们要想成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赶上时代的步伐。艺术实践是以艺术创作为载体,这就要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设计能力、审美水平及设计理念。总之,通过改革,不仅把过去的分割式教育教学的关系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且还打破了以验证理论为主的传统实验模式,学生掌握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美化生活空间而服务。由于摆脱传统实验方式的束缚,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活力,使他们能够在理论指导下完成实验的同时,把实验现象进行理性与感性的思考,从而上升到创作设计层面。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此项目的研究为地方院校艺术专业实验室教学探寻了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傲冰,王萍,等.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难点和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35-37.

[2]罗斌.浅谈高校艺术类实验室的管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0):108-121.

[3]任建军,覃琴.美术专业实验室资源整合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2):123-125.

篇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33-01

目前汽车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大,人员分工更细化,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更高。如何抓住中部崛起及汽车工业作为湖北省第一支柱产业的发展机遇,以服务于汽车后市场为宗旨,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汽车行业服务第一线工作,能从事汽车运用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研究的重中之重。

1.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分析

通过对企业进行就业岗位及能力要求、人才需求调研,了解到目前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1)企业最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学校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吃苦耐劳、勤奋向上的品格,平时加入人文素质培养,及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准员工。

(2)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把企业文化引入到学生实习中。重点进行低、中级别的岗位培训,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一般工作岗位。

(3)鼓励学生多参与学院组织的学习、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

(4)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并引导学生定期自省,落到实处。

(5)强调汽车专业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英语水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学校期间不断修炼自己,提高学习能力。

2.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确定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22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如何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教学改革的建议,就业岗位及其能力要求,人才需求,汽车后市场现状及人员结构,从而确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汽车技术服务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汽车行业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具备汽车检修、机动车保险实务的核心能力,能从事汽车运用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专业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定为:学会做人与做事,系统化培养汽车运用职业能力;培养途径是:校企合作,联手行业内知名企业;内容选取基于典型岗位任务;教学组织是:学做一体;评价方法是:技能与素质评价,通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价;课程建设软硬兼施,包括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教材建设、实训条件建设、课程网站建设等;通过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保证质量。

(2)专业教学模式。实施三合一:以汽车检修、理赔工作任务为载体,理论与实践合一;以汽车检修、理赔工作项目为目标,课堂与车间合一;以汽车检修、理赔工作技能为手段,实习与顶岗合一。

3.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3.1课程和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包括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方向、车辆保险方向和车辆公估方向。基于岗位分析,设置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其中包含汽车构造、汽车保险与理赔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教学。

3.2 “双师”结构教师团队

(1)团队管理。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逐步优化师资结构,以建设一支专兼师资比达1:1以上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一批集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于一身的骨干教师队伍,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专任教师队伍。通过与企业合作,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教学,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2)师资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制度和机制研究,在师资队伍来源渠道、引进和培养方式、社会实践和业务进修等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国内外进修和交流、企业锻炼培养1名具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力的专业带头人。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脱产或课余时间兼职到汽车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双师型”资格要求。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对教师进行轮回培训。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到汽车维修一线锻炼,提高教师的技术素质和实际操作水平。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从本地区汽车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能在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就业等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3.3专业教学环境和条件

(1)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按照校企合作功能要求,精心设计施工,建立校企合作示范性实训基地,强化汽车实训基地功能、彰显特色。优化实训教学场地,包括发动机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变速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汽车维修仿真模拟实训室和汽车商务实训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是通过与汽车4S店和保险公司合作,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去实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协助企业承担培训任务,达到双赢的局面。

(2)资源库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和教学资料建设。多媒体素材包括文本、视频、音频、图像和动画。教学资料包括校本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案例、任务工单和仿真软件。

3.4 专业教学管理体系和机制

(1)管理体系。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规划和建设工作。实行目标管理、专人负责,加强过程控制,严把质量关,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建设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

篇8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使得除医学院以外几乎所有高校均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尤其是艺术设计成了炙手可热的专业。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艺术设计教育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社会对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的需求迫切,对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高,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然而,在艺术设计专业繁荣发展的表象之下,却有着令人担忧的现状:在市场和企业迫切需求艺术设计人才的情况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却遭冷遇,而其中相当数量是来自地方高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究其原因,核心问题是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市场严重脱节,其中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是重要原因。纯粹的艺术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个性创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对造型的训练,而艺术设计教育注重的应是学生设计思维能力、技术能力、市场及行业经验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纯艺术教育受纯艺术教育的影响深刻,设计作品更多还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偏重于手绘和计算机表现,而作为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却比较薄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队伍薄弱,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平台少,实践教学模式滞后,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实践经费少等。

2005年教育部高教司1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2011年4月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指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从自身的现状出发,找出不足,各高校结合地域特点、学科特点,构建合理、有效切实可行、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1 各高校应结合学科特点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

要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决不是靠几门课程、几个环节就能完成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链接体系才有可能达到。对于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而言,就是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制订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做到课程不脱节、四年不断线,明确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目标、要求及考核办法,并通过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构架宏观的教学体系,设计合理的实践环节,设立系统的实验教学课程。针对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习的特点,构架四年连续的多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可以由美术写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考察、快题训练与竞赛、社会调查、企业项目实践及毕业设计等八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由若干个具体步骤所构成,分布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

制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明确每一门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和利用专业基本知识的能力、基本技能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与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宽阔的艺术视野和较高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能力,成为德才兼备、艺术表现能力与实践技能并蓄的、适应社会和行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性教学校内外实习基地。艺术设计专业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我们应在专业教学过程别注重与相关行业及企业的密切联系,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以不断增强其社会实践及应用能力。①在大型企业设计部门或设计中心 ,建立实习、实训、实践基地。②结合各高校的学科特色,利用优势学科的高起点平台寻找结合点,培养或建立设计专业特色的新平台。③利用学校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与行业协会、设计企业或公司共同策划设计竞赛、参与设计活动。

构建多层次的实习课题形式 ,满足多样性的实践教学要求。①真题真做。②真题陪做。③假题真做。④无题体验。

重视并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设计大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比赛,通过教师加强指导,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建立工作室,探索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工作室更有助于设计团队的形成,设计方向的凝练,也可使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室的实际课题、合作项目、竞赛选题等,教师可手把手的教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对新型实验设备的投入和陈旧实验设备的更新力度,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层面综合考虑,在重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更注重多平台多交叉的综合性实验中心的建设。

2.2 提高认识,强化观念,健全管理体系

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认识,强化实践教学观念,建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教学领导与管理体系,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安排。作为管理层的学院一方面通过学分制的实施 ,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与学之间形成竞争和评价机制 ,促进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分为杠杆 ,以教学效果评估为质量标准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 ,通过实施督导制 ,强化实践过程管理,对实践计划、安排、过程进行指导,对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

规定实践环节一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指导老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指导书、指导计划、具体措施,要完成指导记录、实践总结等。

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如实践教研室、实验中心),负责监督、管理实践环节的各项教学工作 ,对所有实践教学活动及实施方案 ,实践教学管理部门都要会同指导教师共同研究 ,从形式到内容要起点高、目的明确 ,要达到计划的要求和量化的标准。

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通过督导 ,规范教学环节 ,调动教学积极性 ,加强教学研究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了信息交流 ,使实践教学成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

2.3 解放思想,放宽政策,促进教师结构优化,培养过硬的实践教学队伍。

篇9

1. 以教师研究为主体,加快课题研究的形成

要想让学生学会创新,教师就必须有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意识。为此学校应了解全校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看法和想法,让教师按自己的专长及研究意向自主、自愿选择。充分发动起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使之成为研究的主体,积极置身于研究情境之中,有效发挥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主体性,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首先要实现新课程理念转变,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尤其是对学生的人文性关注,从指导层面、操作层面和科学评价等不同层面来改变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是课程改革实验的根本任务;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体化人才,将国家的多人口数量优势转变为高质量的多人才优势,是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根本目标。 

2.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建立以研讨为核心的研究制度

2.1 建立以研讨为核心的研究制度,不断深化课题研究。

学校把学习、实践、研究三者整合起来,使课题研究融入到学校工作的血液循环中,使学生和教师自然地归属到课题研究实践中,在实践中观察与学生积极互动一起实践,并注意资料的积累,用鲜活的事实,充实课题研究过程。

2.2 注重分享交流,建立多纬度的“合作共同体”。

每次课题研讨,课题组总是计划在先,具体到每次课题研讨活动中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而为数学教师的研究建构支架。在研讨中,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理念得到提升,教育行为得到改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碰撞,教研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

2.3 鉴于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质,如何联系教学实际积极地去开展教学研究显然也应被看成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下就是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建议:

3. 对教师进行培训,夯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3.1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不仅提出了崭新的体验性目标和模块教学结构,更强调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开发了旨在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综合活动选修课程。这对于高中教师来说,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以及角色等都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基本内容。 教师的专业成长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专业眼光、专业品质和专业技能。专业眼光是指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行为; 品质是指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专业技能是指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教师不断走向专业成熟其途径大体上有学历提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实验等形式。

3.2 围绕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目标特点和任务,教师的专业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起点:

(1)教师的专业成长,重要的是专业精神,在专业精神的塑造上应该突出“爱心”、“尊重”、“宽容”、“信任”、“真诚”、“公正”、“期望”等7个方面工作。 

(2)实施教育科研带动战略 ,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面对的最大考验是,如何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对的根本措施也只有一条,那就是加强教育科研。学校的教育科研简称“校本教研”,其要点确定为三种模式,即: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 

(3)注重提高数学教师的学习能力。 北师大博士肖川说:教师要想做一名教育家,不做教书匠,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选择地读书。我们认为,学校只有处处散发着书香,充盈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才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召唤的力量。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把教师读书放在战略的地位上。 

总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发扬协作精神;建立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教师的培训;建立社会化的培训系统,在课题研究中更好的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前教师培训的终身化已经成为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10

中专学校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出实用型的技工人才,因此它具有专业性。而数学是基础理论课程,理论性比较强,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另外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造成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热情也没有能力。另外,因为中专学校普遍存在“操作能力重于学习专业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提高技能、文化课服务于专业课、专业进步是为了就业”的观念,更让数学课在所有的课程中失去了立足之地,被很多学校以及学生所忽视,造成“老师上课讲得不生动,学生在课下听得无聊”的现象。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招生困难导致中专学生质量有所下降

近些年来,全国各省市的高职院校、独立学院都在大量扩招,使得大部分的初中毕业生开始向这些学校转移,留给这些中专学校的生源很少了,当前存在着招不到人的情况。部分中专学校本来可以容纳几千人,但每年只能招生到20%的学生,部分学校因招生人数少已被合并到其它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专学校设置的招生考试已经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有的已经被取消,招生门槛越来越低,这严重影响了在校生的质量。从在校生的角度来说,一方面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所以出现了在学校混时间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很重视学习,但是基础不好,听不懂课堂的讲授,尤其是对于数学这种偏向理论性的课程,形成了畏难的心理,最后发展成自暴自弃,彻底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就读中专院校就是为了学习专业技术,所以应该重点学习具有专业性以及实践性的专业课,而对于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理论课,是没有必要学习的,所以完全不重视数学。

2.中专数学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一些中专数学教师在授课时没有考虑到中专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以及接受能力,讲授的内容过度的抽象。而且还有一些数学教师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在某些学校里,还存在着所有的数学教师的教案都是一样的,长此以往,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同时,中专学校的数学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记忆教学,提倡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很少联系到实际的应用,不能把数学和学生的专结合起来,这就会造成学生觉得数学离自己生活比较远,是抽象的,时间一久,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最后造成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下降。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抗拒心理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缓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抗拒情绪。一旦学生没有信心学好数学,产生了抗拒的心理,就不可能学好数学,所以,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具体来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关心,加强师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培养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尽量发现学生具备的潜力以及闪光点,随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认真的讲解,绝对不允许不耐烦现象的出现,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养成勤于思考的性格,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2.加强中专的师资培养,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的师资力量,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虽然现在注重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但是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以及主导作用还是很重要的。作为中专学校,在当前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该从自身出发,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些教学骨干。鼓励数学老师走出去多交流,积极探索如何加强数学课与各门专业课的之间的联系,然后按专业方向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体系。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问题的设计

要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学结构进行优化,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第一,教师要对数学课堂教学机构进行优化。课堂结构通常来说主要包含引入、复习、深化、传授、反馈等多个环节,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环环紧扣每一个环节并且不断地深入,通过这个过程,教师可以掌握该怎么样处理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掌握该怎么样才能牢牢的记住学到的知识,并且也有利于学生亲身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第二,对于课堂教学当中的课堂提问环节,数学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以及优化,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来讲授内容。科学的操作方法是鼓励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去那种教师设计问题,然后教师回答的模式。所以,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情景的创设,把学生带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情景里,学会寻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开动脑筋以及进行创新的能力。

4.因材施教,全面照顾学生

每个受教育的集体都存在一个个体差异的实际问题,当前的中专学校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当中个体差异还特别大。有少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要了解的多一些,掌握比较牢固,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还有一部分同学甚至是不懂。在数学课上,个体差异就导致了有的学生跟紧课堂,同老师互动,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表现欠加,不认真听讲,自己忙自己的。另外,不同专业的专业课对数学知识要求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也不一样,等等原因,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例如不管是学习好与坏的学生,都应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魅力,通过提问的难易让他们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还需要设计不同的数学案例来加强其学习数学的动力。具体而言,就是数学老师根据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不同的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潜力。

篇11

实际上,增强学生体能和学习运动技能是具有统一性的,学和练是对立的统一体,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其他文化课的学习不同,它是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动作技能的,而身体练习本身就是一个发展体能的过程。在练中学,在学中练,这是体育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理由很简单,学习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重复性。没有足够的重复,动作技能难以掌握,人的体能也难以增强。人体正是在大量的重复中,获得增强体能和掌握技能的双重效果。

历经近十年的课改洗礼,运动技能从重视到淡化再到关注,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经过认真反思之后,运动技能教学仍然是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的看法已基本达成共识。如何开展运动技能教学,如何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在这一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2.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查阅、整理;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

3.体育课专项化教学的概念及其优势

体育课专项化教学就是指在较长时间(一个学期及以上)专门进行同一个运动项目技术的系统学习的教学形式。其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以及练习方法等均具有浓厚的项目特点,针对性更强。例如,排球运动中灵敏素质的练习方法可以采用三米线移动;弹跳力的练习方法有摸高触球等,既突出了项目特点,又能全面增强身体素质。这种形式的专项体育课比现行的普修体育课具有以下诸多优势:

3.1体育课专项化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体育课程内容专一化,这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关键所在。实施体育专项课教学改革,无论是在深度、广度还是在理论知识等方面都有充分的时间,保障了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3.2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是前人长期的智慧结晶,具有其独特的健身娱乐和育人功能。通过对这些体育项目科学的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培养体育专长和特长,培育体育运动项目情感。

3.3通过专项体育课教学和广泛地开展体育专项活动,可以发现和培养体育特长生,壮大和发展学校群体活动,提高运动队竞技水平,逐渐形成学校体育特色项目,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3.4开展体育课专项教学 ,有利于学生明确每一阶段学习目标,对个体纵向发展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体育专项化教学按照每个专项技术分类分层次有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从初学到强化再到提高,对每个层次的技能水平都能以量化的形式设定相应的等级,帮助教师和学生客观了解学习状况,从而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5能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学水平。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体育教师不可能样样精通,但术业有专攻。如果能向学生传授自己的专项,教师自然会得心应手,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6促进场地器材合理使用,优化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学资源配置。受历史或者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每个学校的场馆设施不尽相同。有的场地开阔,适合开展集体性和户外运动,例如足球、垒球、手球等等;有的学校则室内场馆设施比较有有优势,则可以在游泳、乒乓、体操、击剑、跆拳道等等这些运动项目上重点发展。

4.开展体育课专项化教学的建议

4.1体育课专项化教学应当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师资特长,场地器材资源和学生男女生性别比例等个性特征,开展一些适应学生长期发展的运动项目。

4.2必须认真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开发各个专项运动的校本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进度。大纲是相对较长时期内知道教学的纲领,体育教师要集集体智慧,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钻研教材,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评标准和方法。同时,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也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

4.3专项化教学实施之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要广泛调查,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浅层次的兴趣。开设的项目要既有场地器材和师资保障使之顺利开展,同时,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进步,达成学习目标,从而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发展和培养学生真正的运动兴趣。

4.4专项教学中,在进行专项素质练习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深入分析和合理选择教材,依据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对运动技术的教学要分层次循序渐进,科学合理。既要达到掌握技术的目的,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和组织形式反复练习又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4.5调整师资专业结构,加强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运动技能是构建体育课专项教学的基础,是衡量体育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专项运动技术、技能,并能更多地进行业务学习,才能指导学生学习。

4.6体育课专项化教学理想的状态是小班化教学。从安全、运动量及运动负荷、运动器材各个方面考虑,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班级一般应该控制在30人以内比较科学。

参考文献:

篇12

所谓数学学习中的“弱势群体”问题实质就是“数困生”问题,它在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高校连续扩招,导致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高低分差距加大,致使这一问题在高校中日益凸显出来,地方院校尤其如此,特别是近几年,专业要求课时“压缩”,致使高等数学学习的“弱势群体”队伍有壮大之势。种种原因造成了他们学习困难,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而且会导致厌倦学习,最后完全放弃学习,影响学业完成,对校风、学风的建设极为不利。由此可见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势在必行,将“弱势群体”转化为“强势群体”的问题已成为实际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弱势群体”的成因

通过对我院2008、2009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情况调查得知高等数学学习中“弱势群体”成因与基础教育中“数困生”的成因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中缺少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不努力,等等。

3.“弱势群体”的转化

3.1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数学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进入大学缺少了学习的直接动力――考大学,产生松懈心理,加上缺少了家长的监督,课外时间的增多,课程难度增大,不适应大学更为自觉、更为独立的学习方式,开始对学习感到茫然[1],另外高等数学传统教材多年来一直没有多大变化,让人学起来枯燥乏味,给人实际用处不大的假象,从而失去学习动力,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不仅要备教学内容,而且要备学生。尤其在授课前两周的教学磨合期,教师应通过观察、座谈掌握“弱势群体”成员的第一手资料,在学习目标上、学习方法上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高等数学在经济信息时代的广泛应用,如在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保护、环境问题、管理问题等方面,可以说数学无处不在。另外高等数学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工具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基础。在当代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中,高等数学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就会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激发出学习动机,把“弱势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消灭在萌芽状态。

3.2实施“赏识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位美国教育家说过:“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成绩如何,无一例外地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渴望照耀到鼓励、赞许之阳光。调查发现,“弱势群体”的成员大部分对数学有畏难情绪,加上缺乏自信,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久而久之,渐行渐远。因此,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善于鼓励和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成功的满足,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诱导他们“跳一跳,能摘桃”。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成功,就要给予鼓励,使他们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得到同学的赞扬,从而促使他们去争取新的成功,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中有乐,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感觉,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我曾教过的一个“数困生”在给我的来信中写道:“从小学开始我就有数学恐惧症,见到它我就头疼,多少年一直如此,所以一直没有学好过它,也没有好好学过它,但自从您教我们以来,在课堂上您曾提问过我两次,我居然都回答正确了,我才发现自己不是很笨,慢慢地开始不害怕它了,开始有点喜欢它了。”最后经过努力,这个学生实现脱“困”。

3.3保持“拾阶而上”,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等数学》是大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它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工具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基础。学好大学数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的知识结构是一环扣一环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学生要学好它,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连续地听懂每一堂课,从而具有巩固的学习热情,持续地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学数学就好似登一座山,山无论多高多峻,只须看清脚下的路并铺垫好路上每一块台阶,然后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最后定能登越山顶[2]。教师要精心为学生铺好脚下的每一“台阶”,拾阶而上,最终登上数学这座高山。

3.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老师的课。成功的课堂,与其说教师讲得精彩,不如说学生的感情到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多一些平等、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赞许,努力创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使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都得到阳光的照耀,一定会使学生精神饱满、心情舒畅,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得到老师良好的评价和较高的期望后,就会表现得更好,以报老师的知遇之恩,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以上是我转化“弱势群体”的几点做法,实践证明有一定的效果。总之,要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教师、高校辅导员、家长、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13

1 前言

我国可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等师范院校众多,数量远远多于体育专业院校和其他类别院校,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成果对于全国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将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另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学生学术诚信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国13所高等师范院校(沈阳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每所学校抽取30人。有效被试为346人,其中男生为186人,女生为160人;研一学生188人,研二学生158人。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并处理数据,为实验结论提供大量理论基础。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习学术诚信方面的课程或讲座情况

据调查数据得出,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学习学术诚信方面的课程或讲座,这可能与学生没有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和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有关。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增设学校学术诚信方面的课程或讲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同时,各体育院校应增加有关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的开设,从而不断提高研究生在学术规范方面的素养。

3.2 对学术诚信重要性的认识情况

从调查数据得出,男女生对学术诚信重要性认识的人数比例接近,且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学生对学术诚信重要性认识无显著性差异。总体看来,不同性别的学生都非常重视学术诚信,只有个别男生认为不重要。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学生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尤其是要注意提高男生对学术诚信的认识。研一学生认为学术诚信重要的人数比例高于研二,这可能是由于研一学生刚进校时对科研的新鲜感,对研究生抱有信心和可以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等。研二学生认为学术诚信一般重要或不重要的人数比例高于研一,这可能与研二学生面临毕业论文的答辩以及找工作的压力等等,从而使他们不重视学术诚信问题。且经卡方检验,不同年级学生对学术诚信重要性认识情况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表1:对学术诚信重要性的认识情况一览表

3.3 学术不端行为情况

3.3.1 自身学术不端行为情况

在被调查的346名有效被试中,有331人回答了自身学术不端行为情况。自身学术不端行为情况见表2,从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没有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男生认为自身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比例高于女生,而女生认为自身没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比例高于男生。且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学生对自身学术不端行为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研二学生认为自身没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数比例高于研一,这可能是由于研二学生随着对科研知识的学习逐步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更加认识到科研的价值和自身科研能力提高。并且经卡方检验,不同年级学生对自身学术不端行为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表2:自身学术不端行为情况一览表

注:X2=6.471, P0.05

注:X2=0.472, P0.05

3.3.2 同学学术不端行为情况

同学学术不端行为情况见表3,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同学有学术不端行为,这可能与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科研的价值,或是为了搞好科研不顾科研诚信,或只是同学学术失范等原因有关。男生认为同学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数比例稍高于女生,而女生认为同学没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数比例稍高于男生,并且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学生对同学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无显著性差异。研二学生认为同学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数比例高于研一学生,认为同学没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数比例低于研一学生,但经卡方检验,不同年级学生对同学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无显著性差异。

表3:同学学术不端行为情况一览表

3.3.3 同学学术不端具体行为情况

在被调查的346名有效被试中,有201人认为同学存在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同学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是“伪造数据,捏造事实”、“ 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和“通过花钱和找关系等不正当手段”,其他动机还有“”和“一稿多发”等。造成同学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可能与学术腐败和自身科研能力有关。

3.4 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情况

从调查结果数据得出,其主要原因是“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现象较多”、“ 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处罚措施”和“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与宣传力度不够”,其他原因还有“由于自身原因导致自身科研能力较差”、“ 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对科研的要求太高”、“评职称时对科研的要求太高”、“由于学校原因导致自身科研能力较差”、“ 自身科研道德和科研诚信品质较差”和“学校或导师对于科研的要求太高”等。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诚信现状不容乐观,学校对学生学术诚信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力度不够,仍然存在一小部分学生对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一学生对学术诚信重要性的认识情况好于研二学生。

(2)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其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伪造数据,捏造事实”、“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和“通过不正当手段”等。

(3)引起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和学校“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方面的教育与宣传力度不够”、“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处罚措施”而造成“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现象较多”等。

4.2 建议

4.2.1 社会方面

(1)要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首先要严厉查办学术界的各种学术腐败行为,维护学术界的纯洁,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道德教育。

(2)有关部门应更多地组织举办体育类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设立适合体育类研究生申报的科研项目或课题,创办适合其发表学术论文的专业期刊。

(3)有关部门应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等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现象。

4.2.2 学校方面

(1)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术管理和评价制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鼓励高水平科技成果,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2)高校需要明确学生、导师等监督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中形成自我约束和互相监督的良好风气,设立合理的举报渠道,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

(3)对于学术刊物,高校应加大监察力度,严格规范审稿要求,提高学术刊物的发表质量。

4.2.3 个人方面

(1)研究生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入学甚至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开始就应该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自我要求严谨,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重视学术责任,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不弄虚作假,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坚决抵制学术失范不良风气的蔓延。

(2)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努力学习体育科研方法和技巧,积极参与各种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和体育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切实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有创造性地开展体育科学研究。

(3)不参与并坚决抵制各种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现象,努力营造纯洁、求实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文华.高校学术道德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