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篇1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形成主要是由办学的性质、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的办学层次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1.从办学成次来看,中职教育只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分支,作为一名优秀的中职毕业生,除了具有高超的专业能力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优异的知识文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等,从而符合我国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其中语文能力、语文文化素质也在培养目标的范畴之内。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的中职毕业生存在着缺乏素质的状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中职毕业生没有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与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相比较,中职毕业生在基本的文化素养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有些对文化程度要求较高的工作,中职学生很难达到要求,只能望而却步。

2.从办学性质方面来看,在中职院校中,教师极其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但是从我国社会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方面来看,其他中等学校与中职院校就其根本来说,并没有存在其实质性的差别。对于我国的中职教育,深受德国教育的影响。曾经的一位德国总理说过,德国经济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其原因并不是职业教育为国家培育出了大量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人员,而是因为本国的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了许多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从中我们得知,我国的中职的教育目标,不仅仅只是为社会提供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劳动力,而是应该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3.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来看,中职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的工作层次是生产、服务或者是管理领域的前线,属于这些领域的中下层,负责一些专业技能型的工作者,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处在中间地位,是上下级交流了解的桥梁,需要将上级的命令传递给下级,还需要将下级的工作情况报告给上级,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之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要求学生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高水平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对群众的组织控制与领导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技能,而想要掌握这些能力,语文课程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中职培养学生的目标中涵盖了学生对语文能力的掌握的要求标准,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必须开设语文课程,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二、中职生源的实际语文水平状况迫切要求开设语文课

近年来,由于中职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够扎实,很大一部分中职毕业生在语文方面的能力较差,不仅与普通院校毕业生的语文知识水平相差较远,就连普通的初高中毕业生的语文能力也难以相提并论。在写报告、论文等书面性文字时,经常会出现错别字、词不达意、歧义句、语句不通、词穷等现象,为以后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现今,许多人已经开始为此担忧。由于缺乏基本的语文能力与素质,致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匮乏,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对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公司在聘用高职毕业生时,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要求也有较高的标准。在面试过程中,许多中职毕业生由于表达能力不强、普通话不标准或者是对重点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而应聘失败。因此,重视人文教育的培养,将人文教育和专业素质的教育有机结合是我国教育的未来趋势,是满足未来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开设语文课程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国的中职院校中,由于家长对普通教育院校的不断重视,生源的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因此,中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文观念,拓宽语文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在语文课程中添加人文教育内容,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健全学生的人格,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填补学生的文化素养空缺,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时,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中职院校要重视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培育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篇2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其强调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认为学生是认识知识、学习知识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的互动,是学生在基本的认知基础上,与教师、教材的对话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后实现知识的生产,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1 生成性语文教学

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学预设创造性的创新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实践过程,语文课堂应该是灵活多变、充满活力的,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表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见证了国语的优美,感悟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不停的交流中完成学习,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是互相依存的形式,在课堂预设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注意发现不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具有生动性。

传统课堂上教师的随堂问或满堂答,都呈现了教师更关注教学预设是否得到了使用,学生是否与课堂预设相吻合,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只是一味的跟随,思维过程及思维品质被教师忽略,使学生失去学习热情,课堂变的没有活力,可想而知这样的课程肯定是乏味无比的,教师本身也会觉得枯燥。在新课改下,要使语文课堂成为具有生成性的课堂,在教师与学生的多重组合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事先的备课,抓住新的生成性资源,并引导学生追思,使学生体验到获知的快乐,才把问题与知识相结合,实现生成性语文教学。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是教学的出发点,利用各种因素生成的积极的教学生成资源,构建生成性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具有生成性的。

2 生成的重要性

生成性教学最求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其一是过程的可持续性,使过程一直向着积极的向上的阶段,其二是指对结果的发展。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能一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意愿的真实表达,而不是被动的、被迫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学生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个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只有生成性的课堂才能弥漫着人性的问道,而不是一个生产加工车间,才能使学生学习充满活力,教师授课充满激情。

生成性是一个动态的、多样性的课程的呈现,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成的动力来源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或实践活动,教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就是教学者与学习者的交往,通过交往才能明确彼此间的思考及见解,提升知识认知程度、提高文化修养,在具有生成性的课堂里,绝不是根据教师的预设发送信息、学生接受信息这样单方面的互动,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重组合互动,使整个课堂具有多层次的交流空间,流动信息也不是单向性的,使得整个语文教学课堂在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多层次的状态下进行有效教学。

3 怎样展开生成性教学

3.1创设生成性教学条件

没有周密的课堂预设,就无法做到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的生成,就不会有驾驭课堂的信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优秀教师对与教材及教参的熟悉,能做到背如流,教学的预设也是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项、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时间与教学内容可以同步,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上都有详细的规定。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影响了弹性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被忽略,没有利用生成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研究与学习,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整体联系性,因此制约了课堂的生成性教学。

夜阑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师有充足的预设,并预先为学生的参与互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课堂的生成性创造条件,语文课堂教学应有弹性化,在预设中充分考虑动态的、综合的理念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经历,预设各种情形,准备出多种策略,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书内的知识,还要预设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但备教材内容,还要挖掘、发现、使用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深入、充分的掌握,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使用文本信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所所富有个性化的灵感、思维,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

3.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相互间的人际交流,这也体现了语文的本质特征。所以要促使课堂生成。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互相间的交流、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创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学生是有个性的群体,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平等对话,从而形成民族、平等的教学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

篇3

一、隐性课程的重要性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幼儿在这里接受的教育犹如在一张洁白的纸上着色,第一笔有时一辈子也不会褪色。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老人:“您是从哪里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的?”老人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是幼儿园老师教他:不打人、不骂人、不拿别人的东西、自己的事自己做。由此可见,人最初接受的正面引导至关重要,它为诚实、善良的人的品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幼儿学习与记忆多以无意记忆为主,模仿性强,所以隐性课程是影响幼儿情感和意志的重要因素。

二、隐性课程的宽泛性

(一)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是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

隐性课程具有潜在性、非预期性、不易察觉性和多样性等许多特征,但哪些教育内容应被界定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具有不可确定性,因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时是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在我组织的一次户外体育活动中,一只黄蜂飞入幼儿队伍,顿时引起一阵慌乱,我急忙走过去将黄蜂踩死,却发现全班幼儿用责备的眼光看我,仔细询问后幼儿告诉我:老师踩死了蜜蜂,我的行为违背了我要小朋友信守的诺言:“保护益虫”,我听了灵机一动,决定将这个突然而至的隐性教育机会转化为显性教育活动,我告诉幼儿,刚才踩死的是一只害虫——黄蜂,黄蜂和蜜蜂的区别是我下一节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内容,我会下载两种峰的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以区别两种蜂。幼儿对他们在无意中感兴趣的事竟成了老师的主讲内容特别有兴趣,这件事既鼓励了幼儿保护益虫的良好心愿,又使幼儿懂得了说到就要做到这个既普通又朴素的做人道理。

(二)隐性课程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隐性课程存在于各种教育和非教育活动中,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在一次手工活动中,幼儿要做十个手指偶,活动已接近尾声,细心的朱鹮剪好了十个动物图形,只待黏好指套,往手指上一套,就能玩了,这时接孩子的时间到了,家长们站了一地,几个家长在咨询孩子的事,还有一位新入园幼儿家长因找不到孩子的衣物有点急躁,我吩咐朱鹮,帮新幼儿家长指出放衣物的柜子,朱鹮一边答应一边不放心地看着他的小图形,我急忙应承为他看管,他才跑去帮忙,可等我回答完家长的问题,发现朱鹮在瞪着我,样子很生气,我问他怎么了,他质问我:“你不是给我看着吗?”顺着他的手指我看到了他的手指偶,点数后发现少了小猪,我赶快在纸屑中找,最后在废纸袋里找到了,我如释重负还给他,并真诚地告诉他:“对不起”,这是对孩子充满自信的维权行为的肯定,让孩子知道老师和自己是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幼儿对“互相尊重、平等、温暖、可亲、关心爱护”等概念的理解,也是幼儿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形成对人对事态度的隐性课程。

三、隐性课程的可操作性

俗话说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幼儿教师尤其如此,和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几乎全部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这些活动并不能立竿见影看到效果,另外隐性课程的内容宽泛,给操作带来难度,但基于幼儿园教育特殊性,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设计”具有良好教育效能的隐性课程。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现代教育理念培养的是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有个性、有爱心、诚实、善良的幼儿,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现师幼之间的积极交流和平等交往,只有这样,才能接触孩子的心灵,从而满足孩子心理及情感等方面的需要,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创设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教师的努力,还需要限制班级幼儿人数,这样才能使教师有精力做好这项工作。

(二)提高教师素质、注重教师形象

教师形象包括两方面: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外在形象:教师的衣着是幼儿每天评议的话题,教师的形象也是一种特殊的隐性课程。内在涵养:教师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还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终身学习是教师不断进步的唯一途径,科学的教育观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影响幼儿,做幼儿合格的模仿对象。

篇4

二、艺术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当中的作用

对于艺术教育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为相关的艺术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是艺术学的相关理论。哲学家认为天才就是成为艺术家的相关创造才能。即使能在科学知识里进行传授,但是对于科学研究就需要自己去探索。

第二是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从调查研究中发现,艺术教育可以赋予青年人沟通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文明感,许多的例子都可以表明艺术教育能够激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根据理论,在素质教育中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获取艺术知识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他们的视野,启迪学生们美好的心灵,才能有助于学生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培养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这些年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艺术教育中最为突出的几个问题,如下:

1.在小学的素质教学中,艺术教育仍然是较为薄弱的部分,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国家和各级部门都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但?W校依然没有明确的规定,有些学校对艺术教育更是随意置之,更有甚者在艺术教育方面还是处于空白的状态。这主要是没有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情感方面的重要性,缺乏整体的认识。

2.对艺术教育所投入的资源不够。大多数学校只是开展简单的美术、音乐、书法等课程,根本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远远不能达到培养审美、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艺术教育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艺术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小学尚且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制度,其评价内容不完整,标准太过于单一,根本不能准确的对学生教育的成果进行评价。尽管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了好些年,但是这些制度体系仍然需要进行完善,相关的监管部门也要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建设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四、构建和完善小学艺术教育的体系

1.重视艺术教学带来的价值。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不单是能够为学生培养审美情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以及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首先,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具备艺术教育的观念,认识到艺术文化是人类众多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次,把艺术教育在素质教学当中的地位进行提高,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和教师的重视,才能够使艺术教育工作广泛地开展。

2.对艺术教育所需的资源投入进行加大。首先,学校要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要把艺术教育的费用列入其中,而且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设施的添置、各项活动、各种奖励、场地和器材等。调研的力度也要加大,鼓励工作人员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透彻的研究,以得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并用于艺术的教育当中。教师的素质更要得到提高,提高其专业水平,才能使其为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

篇5

1 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创意产业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表演艺术、出版业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又因各方面条件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点。创意产业的概念是由英国政府提出。现在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的创意产业也于近几年开始如火如荼的发展,特别是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大型城市尤其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给予了很多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我国发展创意产业,强调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强化品牌附加值,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赖广告传播与产品包装在这方面的巨大作用。由于产品同质化和品牌竞争的全球化,包装除了促销和帮助建立品牌形象之外,它更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增加和强化品牌的附加值。所以,中国发展创意产业就必然不能忽视包装设计的发展。以上海为例,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思路与重点是从产业发展出发,重点推进以研发设计(包括工业、服装、软件和广告设计等)、建筑设计、时尚消费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5大创意产业: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时尚消费和咨询策划创意。包装设计也被包含其中。2006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题为“创意设计,创造生活”的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其活动内容中有4项直接关系包装设计的发展,它们是:2006APD亚洲包装设计展;和谐社会与包装设计论坛;亚洲百位包装设计师上海大聚会、“东方之星”包装设计展。从这一活动安排来看,包装设计作为商品生产和品牌宣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意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是创意产业要推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2 包装设计的发展道路

在今天创意产业备受重视的机遇面前,我国的包装设计应该走出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首先应该明确发展包装设计的目的。包装设计应以提高大众生活质量、方便人们生活和工作、美化视觉环境为目的:其次,要持有坚决立足本国文化,虚心借鉴学习国外先进包装技术和方法的自主、开放的态度:再次,以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手段:最后,包装设计要寻找产业链化的发展道路,融入到创意产业发展的大流中,为“中国制造”添上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翅膀。包装设计要坚定地立足我国文化,虚心地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包装技术和方法。文化是最具有民族特色,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就很喜欢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曾经孕育出了汉唐那样的盛世,不能不说明她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中国现状相适应的现代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的更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文化。今天要以这样的文化为基础设计我国的包装,创造有中国味道的包装设计。从日、韩等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不难看出,民族的设计才是世界的设计。日本的包装设计获得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对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有一种端正而有简单实用的认识:一切为了利于推动销售。今天的日本在来自传统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并在此之上找到了日本民族化的气息和时尚语境,走出令人们赞叹的日本包装艺术风格的新道路。有些国内的包装设计师,就是从日本的包装设计中学习借鉴来做自己的设计项目。而这种做法只能使我国的包装设计一直活在日本设计的阴影里面。只有从我们中华民族的当代文化内寻找美、寻找能够打动中国人的设计,才能够形成中华民族特色的设计,才能够在世界设计界占领一席之地。

篇6

对于语文这门课程而言,无论是小学语文、初中语文还是高中语文,都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底蕴。尤其是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语文这门课程往往是传统文化经过千年传承后的沉淀,其中蕴含着无穷多的人生哲理,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时候有必要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自己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

同时,初中语文这门课程又是中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其分值所占比例较高,然而又不同于数学这类科目,由于其阅读理解、作文等主观题目的存在,其答案往往不固定,因而导致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成绩往往较低。很多学生觉得阅读理解类题目和作文题难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他们的文学修养不够,书读得少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不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也不强,因而导致其得分不高,所以学生想要提高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分数,势必要加强阅读。

一、利用阅读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精髓就在于阅读,这里的阅读不仅仅包括现代文的阅读,还包括古文诗歌和外国文学。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受益终生的事情,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精品文学作品,而在思想上醍醐灌顶获得升华;又或者学生可以在通过读书,对人生的意义豁然开朗,充满希望等。

因而阅读习惯的养成往往对学生百利而无一害,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学生,她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身上散发着不属于她这个年纪该有的成熟和稳重,我注意到她经常在课间拿出一本书来阅读,有的时候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的作品《长恨歌》等,有的时候则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百年孤独》等。有一次我便问她,为何这么爱读书,她平静地告诉我,她妈妈大学是中文系的高材生,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引导她阅读,从小的时候讲故事,到后来让她自己读故事,一直到现在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她的谈吐中,我几乎感受不到这个年纪孩子该有的张狂和浮夸,这种性格就像是傍晚的大海,祥和得让人觉得安心和舒服。

然而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老师的引导,而阅读课程往往是最好的平台和机会。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在阅读课前用生动的语言推荐几本文学作品,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学生才能够在阅读课上有兴趣读下去,真正进入到一本书的世界之后,学生的思绪和神经往往就会平静下来。阅读课程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形成的,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然而只要老师和学生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

二、通过阅读课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初中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类题目往往是最难的,他们总是认为阅读理解类题目的答案不好捉摸,尤其是理解类的题目,学生总是觉得莫名其妙,甚至压根理解不了。然而通过阅读,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多,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往往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很多学生反映说他们在做阅读理解类题目的时候,看文章的速度往往较慢,而且由于有些文章较长,他们很容易忘这忘那,在做题目的时候往往需要再看几遍文章才敢下笔。然而通过阅读课上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往往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通过阅读,他们能够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以及对文章内容的记忆力。

除此之外,学生在增加自己阅读量的时候往往可以增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例如,学生对于文言文或者诗歌的了解足够深的时候,有些词语的意思往往比较固定,碰到的时候直接套上便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长亭”“折柳”这一类词语,在文言文或者诗歌中的意思往往是“送别”的意思,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这种词汇,往往可以立刻推断出文章的主}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加强他们在考试中的基础扎实度,有助于他们提高阅读理解类题目的成绩,保证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得分不失大格。

三、随着阅读量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除了阅读理解类题目,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作文类题目也是初中语文考试中的难点,不同于阅读理解类题目的难理解性,作文类题目往往容易理解,文章都会写,然而高分却不好拿。针对作文类题目,高分作文除了对书写、文章主题有要求外,还对学生的语言流畅度、优美语句的运用有着一定的要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文章流畅度还可以,然而读起来却毫无波澜,像白开水一样没有什么味道,语句中没有什么亮点,因而得分普遍不是很高。

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在阅读课上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整理,将自己读到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定期进行背诵,这样的方式往往有利于学生对于名言警句、对于优美语句的积累,在脑中保留一定的文学存货,写文章的时候往往能够及时应用,帮助学生获得高分。

其次,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往往比喻较多,然而很多学生的修辞手法并不恰当,读起来缺少那么一点的韵味和道理。阅读恰恰可以弥补学生的这一缺点,例如,学生通过阅读朱自清的《春》,往往可以体会到比喻修辞的柔美和和谐,有助于他们日后写文章的参考。

四、阅读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篇7

一、对英语的认识

中国人的母语是汉语,中国不似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等国家,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中国没有第二语言),英语在这些国家是通用语,事实上,英语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一门外语,它的外来性(外语不具有全社会通用的语言环境[1]和法语、意大利语、俄语等之于中国是一样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英语环境,更没有与英语相应的文化环境,英语本身更不承载本土的中国文化。但英语与其他外语又有所不同,首先,英语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广泛性是其他外语望尘莫及的。据Crystal[2]在200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全球有57个国家以英语为第一语言,67个国家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十余年过去,英语的使用人数也必然日益增多。最重要的是,世界发达国家大多都能熟练使用英语,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等大多由英文记录,大部分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也与英语紧密相连,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发达的当前,英语的普及更是空前。英语对中国人来说,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外语,但这门外语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中国的发展当然要从教育抓起。

二、英语课程与学生发展

2011年国家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英语课程对青少年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其实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其后的高中和大学阶段,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相辅相成的。这双重属性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英语课程的工具性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不仅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各项基本能力,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使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也有促进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作为目前全球第一广泛使用的语言,学会并能够使用这门语言,从个人出发,对中国学生来说无疑增强了其国内竞争力甚至国际竞争力;从国家和社会出发,促进了国际交流,并且为学习到世界先进的科学与文化,促进国家和人类发展增添了可能性。

2.英语课程的人文性

篇8

随着我国对外沟通交流的日益密切,对于人才的语言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除了母语和英语之外,掌握第三门语言也成为增加就业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条件。对于空乘人员来说,由于接触到的乘客范围越来越广,只掌握英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空乘岗位的需要,在空乘教学中开展小语种课程不仅能够有效地满足空乘的岗位需求,同时也能够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本文就对小语种在空乘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具体课程设置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一、小语种课程的重要性

(一)提升空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由于薪资待遇较高,选择空乘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相关单位对空乘专业人员的需求在逐渐降低,这也导致空乘专业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到了毕业季面试空乘工作的地方往往人山人海。[1]过去航空公司的面试往往更加看重外表,对身高体重和气质身材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其他方面相对不是很看重。但是由于空乘人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航空公司在进行招聘时往往适当降低了对空乘人员外貌的要求,而是加大了对面试人员语言能力的考察。例如英语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的表达能力如何,能否直接用英语进行对话,是否掌握其他外语,掌握程度如何,等等。甚至有些航空公司组织了专门的外语空乘的面试,最基本的面试条件就是通过相关的外语等级考试。通过这些面试要求可以看出航空公司对语言的重视程度,所以说掌握一门除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很可能就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二)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空乘专I学生本身就业范围比较狭窄,只有选择空乘工作或者航空公司的其他工作才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不在航空公司系统内部工作的话,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共同竞争一些岗位相对处于劣势。[2]如果能够掌握一门小语种就将变得大不一样了。首先,空乘专业的学生在外貌上一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再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额外的语言,就能匹配很多的岗位。例如企业的行政人员、外语教师、翻译、国际贸易等,对这些学生来说都非常的适合。如果这些学生选择在航空系统内部就业,相对于其他没有掌握小语种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航线上有更多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国内航线也可以选择国际航线。而且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可能被委派到国外的航空公司工作,这样一来在薪资和待遇方面都会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升。

二、小语种教学的课程设置

(一)针对行业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大多数空乘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要从事空乘相关工作或者去航空公司其他的部门,那么在进行小语种的课程设置时就要针对航空工作的特点,率先学习和航空工作相关的一些词汇和常用用语。[3]例如日常简单的问候语,利用外语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航班遭遇气流或者到达所在地的天气以及迎送乘客、行李托运、餐饮服务、安检工作涉及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子等。这些都是航空公司比较常用的一些词汇。在课程设置上要对这些和空乘岗位相关的语言进行着重的讲述,增强空乘专业小语种教学的实用性。而且这些词汇在空乘人员的工作中经常能够用到,在应用中能够对这些词汇和句子进行强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

(二)利用比较学习法,减少学习难度

小语种学习中可能会和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小语种的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联系汉语、英语的一些词汇构成和发音特点比较其他语言进行学习。例如在俄语字母中,书写形式和英语字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方说Г=G, Д=D,Л=L,М=M,Н=N等。此外,日语和汉语在一些书写和发音方面也和汉语有相似之处。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降低小语种的学习难度,提升小语种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发展的程度加大,只掌握英语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空乘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在空乘专业的教学中开设小语种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一门音乐知识的综合学科,它并没有一个专业的学术解释,但却是学习音乐的学生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必修课,而且音乐素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这个学生的学习音乐的能力和动力。目前对音乐素养的普遍认识是:音乐素养是一门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创编、音乐赏析和中外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的课程,是我国各个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各专业的入学必考科目和入校后的必修科目,同时也是目前器乐考级开始要求逐步增加的音乐理论基础,是培养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全面音乐素质提高的一门重要学科。当前,在学习音乐素养上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在老师方面,认为一节课时间有限,大部分时间用在乐器演奏教学上,哪有时间去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素养?这种想法,容易产生演奏能力与音乐素养能力严重脱节的现象,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它直接表现出学生识谱速度慢,识谱错误率高,对音乐内涵不能领会,致使练琴效率变低,学琴周期拉长,压力增大,兴趣消失。在学校方面,如何快速培养一个零基础的孩子在短短的几个学期内达到可以胜任幼儿园儿歌弹唱教学的需要,是培养机构的责任和重中之重,因此,培养机构和院校往往比较重视技能教学,以便快速的完成培养目标。在家长和学生方面,忽视音乐教育规律,拔苗助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一味要求老师赶进度,赶级别,只为了拿到证书而努力,致使老师只能舍弃音乐素养课程的教学,即使考级通过了,或是比赛拿了奖,也只能停留在会弹或唱一、二首曲子,其他什么都不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学习音乐者极大的不幸,也是老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时间上的一种浪费。使得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以及发展缺少动力和创造性。

二、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一般是一周一节声乐课,两节钢琴课,这样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技能技巧的练习,重在让学生掌握了弹唱能力,而忽视了音乐理论课程的支撑,殊不知任何技能技巧都离不开理论知识,就像大楼的根基一样,只有根基牢固了,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建造高楼大厦。而幼师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学,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可以看出幼儿音乐艺术的培养目标主要从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进行制定,因此幼师生的培养和教育不应该仅从弹和唱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而更应该重视音乐素养的综合教育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基础乐理知识、音乐赏析的方法、中外音乐的发展历史、音乐的和声结构、音乐的创作编辑等各方面。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从他们入学的水平层次以及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和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而言,学校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她们的技能技巧以外,还应该在理论知识方面给予她们一定的补充,音乐素养的相关课程和知识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的课程比例,便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还可以有更多的可发展性,能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和创作。尤其是基础乐理知识,儿歌创编、和弦编配以及音乐赏析的相关知识,有了这些理论知识的支撑,才可以更好的服务学生的技能技巧能力的学习,也才可以更好的在幼儿园音乐教学、幼儿音乐艺术培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

三、综合能力

总的来说,一个学习音乐的人,不学习音乐素养就等于是一个机械地弹奏和歌唱的机器人,他就无法去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所以,学习音乐素养是为了全面提高学员的音乐综合素质,并且以此促进学员对专业科目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能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歌弹唱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各个理论课程的支撑和铺垫,仅仅依靠每周一次的钢琴技能课堂是无法很好的解决问题和提高学生的弹唱能力的。因此需要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和院系共同努力,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安排以及实践课程训练等全方位的重视和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技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唱技能和音乐素养课程知识的学了要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各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还应结合幼儿三至六岁的发展特点,重点培养幼师学生的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表现的能力,运用肢体动作、或节奏韵律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学习音乐的引导者和领路人。

参考文献

[1]刘川.《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测略》[J]北方音乐2013.10

篇10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众所周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也不是能够一天两天养成的。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尤其是处于三观建成阶段的小学生意义尤为重要,小学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日后必定使得他们受益匪浅。

小学生的思想还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处于建成阶段,往往比较容易引导,习惯的养成往往也比较容易,尤其是像阅读这种能够同时动用学生想象力的习惯,其养成往往比较容易。小学时期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籍一般比较通俗易懂,再加上阅读课有些安静的氛围,因此小学生很容易在这种宁静的阅读课堂氛围中沉浸到图书的世界中,遇到好玩儿、好笑的寓言故事时,学生更容易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情景代入地了解故事背景,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日后生活中的宝贵财富,而小学时期恰恰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和老师提供的良好的阅读环境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图书的世界,因而小学时期开设阅读课程十分有必要。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中学语文甚至大学语文的考试题目中,往往阅读理解类题目占有很大比例,然而也是大部分学生失分的“重灾区”。学生失分的原因往往集中在他们不能够读懂作者所写的文章内涵以及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而这样的阅读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因此,小学语文老师有必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有目的地培养。

小学阶段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往往比其他时期更有效果,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往往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记忆力也比较强,如果老师能够加以引导,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得到很大提升。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恰好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契机,让学生定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加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由于老师阅读课上的不同阅读任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文章,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他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哪些文章能够读懂,哪些文章读不懂,因此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这个结果对症下药,针对不容易理解的文章类型对学生加以引导,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阅读,并且要在每一次的阅读之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训。其次,学生还能够根据老师布置的阅读笔记、读后感之类的作业表达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理清思绪,进一步挖掘文章背后的内涵。随着学生在阅读课程上的不断阅读和积累,久而久之,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日后必定受益匪浅。

三、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时期的写作往往是较为简单通俗的看图写作,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语言文字也往往比较通俗易懂,甚至很多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缺乏常识,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根据他们的个人想象,而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逻辑性也有待提高。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可以督促学生增加阅读量,通过多读一些经典好书,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逻辑性和合理性的建立。

在批阅小学生作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类型的句子:“今天的风很大,东刮刮,西刮刮,过了一会把我的帽子也吹了起来。”这种“东刮刮,西刮刮”的风显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小学生往往只知道刮风,不知道风向的专一性。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方面存在一定的了解,然而他们了解这些常识的途径又少之又少,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为孩子讲到所有的常识,就算是讲过的常识,小学生也有可能玩着玩着就抛之脑后。但除了家长和老师,小学生们了解常识和科学知识的途径还有图书,通过阅读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例如,老师在阅读课上可以提倡学生们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基础科学类的图书,内容针对小学生又通俗易懂,看得多了,学生自己也就有了很深的印象,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犯一些低级的常识性错误了。

除此之外,学生阅读面的扩展有利于他们积累一些名言警句,甚至一些文学大家的经典语录,这些东西他们看得多了、记得多了,在他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作文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在文章中掺杂几句古文言文,往往会为学生的作文增色不少。总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最直接来源于他们的阅读知识面,学生的文章中往往能够直接体现出这个学生的阅读知识面,知识面广的学生,文章自然而然写得大气,语句中常见的错误也往往较少。

四、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为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篇11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93-01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有目的地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的数量。课堂教学时效性的高低可以反映出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是高职教育改革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以新旧两种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进行比较的情况,来说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采用学科式教学模式,课程按类别划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师生在教学双方的角色上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知识的记忆者。这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是课程按类别划分,将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进行条块分割,变成零碎的相互孤立的知识点后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缺少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是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教学,使知识和技能不能很快地融合,并形成应用能力。

三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缺乏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在就业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四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学习,导致教学双方关系的僵化,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传统的课程体系所带来的弊端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破除旧的课程观念,建设以突出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要彻底破除旧的课程观念也并非易事,因为这毕竟是一场变革和创新,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学习、调研、分析、论证,找到一条可行的路线。在这方面我们选择了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

以《电子技术》课程为课改对象,按照新的课程观念从专业群岗位需求的调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按照项目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策略,制定考评标准等,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并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得出课改效果的结论性意见。

一、按照项目整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理解

以放大电路为例来看按项目整合教学内容的必要性。放大电路是电子技术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介绍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然后是放大电路结构及原理。至于对谁放大,为什么要放大,放大后的信号有什么用途,学生一概不知。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也不容易理解。

在按照项目整合教学内容时,我们选择了“便携式扩音机安装与调试”作为放大电路的项目教学内容。在项目中引入了驻极式电容麦克和动圈式喇叭,一个是信号源,另一个是负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在教学中先介绍项目的功能,并通过实物加以演示,然后提出若干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再将和本项目相关的知识点推出。这种教学方式从一开始学生就被项目的功能所吸引,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抱有神秘感和新奇感,学生会十分主动地思考各种问题,特别是看到实物演示,直观可信,学生会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有了这样一个铺垫,学生自然会对后续的知识点倍感亲切,在非常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到了新知识,而且记忆深刻。

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传统的课程体系先学理论,然后在另外一个时间段开展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使得理论和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做到即学即会,课堂的教学时效性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实物制作过程。这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既学习了理论又掌握了技能,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三、新旧两种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效性比较与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选择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两个班,一个为“课改班”,另一个为“非课改班”。分别按照新旧两种课程体系授课。结果明显感到课改班的学生在掌握的知识量、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好于“非课改班”的学生。在我们召开的师生座谈会上,两个班的学生谈了各自的体会。学生们对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共同的感觉是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应用能力增强了。由此可以说明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必要的。

篇12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扩大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所谓艺术,往往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或者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的精神面貌。作为我国新时代的大学生们,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正好能够弥补当代大学生们由于知识局限性或是阅历不足,而产生的不了解各个时期的生活或是文化等情况。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从而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甚至是不同民族之间各式各样、具体生动的不同生活情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甚至是不同民族生活场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的形象,了解这些人物形象性格上的特点、思想上的特点和精神上的特点。通过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当代大学生们扩大了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真理。由此可见,所有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启发作用,对大学生文化视野的丰富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艺术的形象性有助于大学生想象力的开发

艺术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给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以音乐艺术教育为例,古曲《十面埋伏》通过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乐使人联想到两军对垒的古战场,其中模仿战马的嘶鸣旋律让人仿佛看到撕杀的战争场面,由紧张、急速的旋律想象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惧和灾难。但这种想象并不是唯一的,每个人的联想和想象都是不一样的。音乐作品能触发受教育者运动着的感情波澜,随着乐曲的展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引入想象活动的高峰,这种想象与联想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受到语言的限制,也不像美术作品那样受到画面的制约,人们一旦进入这样的世界,便无拘无束,任其遨游,便会产生形形的幻想。

2、艺术的主体性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创新意识的本质,就是让创造的使命在心灵深处扎根,让求新的欲望长期处于涌动状态。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的必备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牛顿不可能在苹果的偶然坠落中感悟到地球引力的存在,瓦特也不可能在壶盖的微微震颤前萌发出创造蒸汽机的构想。因此可以这么说,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青年学子建立自觉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如何完成这项任务?多年来,人们使用的方法通常是,宣讲创新的重要性,阐释创新的必要性,分析创新的紧迫性。总之,采用的是一种由我及他、由外及内的理论灌输。其实,最有效的方法是唤醒,是对沉睡的、懈怠的意识的激活。而唤醒与激活的工作,恰恰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强项。有艺术教育工作者曾在“电影导读”课上让学生观看美国电影《美丽的心灵》。那是一部以著名数学家纳什为生活原型的佳作。影片生动地表述了主人公开创博弈论的艰辛以及终获诺贝尔奖的荣耀。许多学生用“备受震撼”、“心潮激荡”、“彻夜难眠”来形容他们的观后感。年轻的大脑若时常受到这样的“震撼”,茫然的心灵若时常发生这样的“激荡”,创新的欲望有望被激活,创新的意识也有望被唤醒。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3

一、德育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教师是教学过程和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但担负着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职责。教师兼有教学者和育人者的双重职能,两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是统一的。但有不少人,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与其他课程教育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他们认为,德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事,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其实德育对学校其他课程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德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应具有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素质,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其他学科的教育决定着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知识水平和才能。可以想象,一个学术水平高而没有良好的道德、法纪观念的人,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只有将德育和其他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可以说德育对其他学科的教育起着方向盘和引擎的作用。

高职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高校教师必须担负起教书育人职责,增强使命感、以身作则,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以自身的良好品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施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相关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去。在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中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并适时地渗透到课堂中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自觉地加强道德素养,提高思想境界,以达到育人之目的。“教师应该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2] 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高职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是以德治教的要求

以德治教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培育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建设者具有深刻影响。德育是素质教育中心环节,要培养有道德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及模范表率作用。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备教书的本领,而且要有育人的良好品德。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针对“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3]等问题,表明以德治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德治教需要高校教师共同协作、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自的课程教学全过程当中。这样,以德治教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二)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主力军,是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确保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抵御各种诱惑和经受得起风浪考验,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不断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志在国庆40周年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学问”与“道德”是培养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师要把德育教育、传授知识、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以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教师应尽量挖掘各课程中的德育教育素材,结合任教学科的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运用变化、发展、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现象,抓住本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样,学生就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抓住矛盾的变化发展,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必然与偶然、现实与未来等对立统一关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的思维基础。

二、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