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茶知识与茶文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茶文化产业的内涵
茶文化,从广义方面来讲,是指茶的物质生产、流通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其中包含了将茶作为重要载体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以及物态文化。茶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人们在和茶的接触当中,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茶产品或者以茶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以及一些相关事业等。茶文化产业泛指了茶文化的相关服务和产品,在这些服务和产品之中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具有相关性的诸多行业。通常来说,只要是能够广泛反映茶文化特征的相关产业,都能够被称为茶文化产业。从茶文化产业的概念中,我们能够看出,茶文化产业是将文化意义作为重要基础的行业,具有茶文化标记的产品,都能够被称为是茶文化的相关产业。无论是较为传统的还是源于现代社会的,都是茶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环节。将与茶有关的产品进行包装,然后再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就能够在一些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开发出较为新颖的茶文化产业,这是对传统进行继承的一个重要体现。
2茶文化产业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
2.1茶文化产业是新的产业形态
茶文化蕴涵于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之中,是在中国悠久灿烂文化中不断发展衍变的重要文化形式。茶始终是中国人民较为钟爱的事物,对于陶冶人的性情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自古就有饮茶的传统,并将茶作为志趣高雅、品行高洁的重要象征之一。因而,茶文化的发展之中,包含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还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积极应用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将茶文化中的一些象征意义填充到产业发展建设之中,从而,增强了茶文化产业的代表意味,也有效促进了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各项产业的发展都开始逐渐参与到转型的行列之中。茶文化产业,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中应运而生的,它的发展,与时代潮流相连接,又促进了时代社会的发展。茶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好的竞争实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获得发展,是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新的产业形态,必然要经历一些坎坷的阶段,茶文化产业也是如此。茶文化产业中的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更为严谨、更为有效的法律作为重要的保障手段。
2.2知识产权能够为茶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保护
茶文化产业属于一种文化创意产业,这就决定了其必然要经历一些将设计、理念、心灵享受、增值服务等方面进行售卖的环节,这既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又是适应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茶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为其提供一定的保障。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方面发展的重要保护手段。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健全,知识产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茶文化产业是文化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知识产权也是随着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健全的。使用知识产权,能够有效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护措施,为促进茶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提供良好的作用。茶文化产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应用,能够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活动,从而为茶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茶文化产业在发展当中,传统文化产品中包含着一些茶器茶具的创新产品、茶室装潢创新、产品经营创新、产品工艺的创新以及茶艺表演方面的创新等。这些茶文化产业中的创新产品,都能够通过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
2.3茶文化产业方面的知识产权具有正当性
知识产权法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建设,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法律规范,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产权归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知识产权法》主要是针对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其中还有知识产权的管理、行使、保护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社会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升高,民法方面对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规范,知识产权作为民法中的重要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法,能够广泛应对人们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普遍问题,茶文化产业虽然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但其中仍然具有众多产业形态的一般特点,通过对多种产业形态的研究,能够为茶文化产业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更需要注意的是,知识产权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其中对于茶文化产业的规定也在相应地完善当中。想要通过知识产权对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保护时,完全能够从知识产权法中的相关规定里面,找到对应的法律条文。
2.4应用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茶文化产业的紧迫性
传统文化的创新产品与一般的物质产品是有所差别的,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是,文化创新产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精神文化内涵和特征。当今社会中,一些复制品层出不穷,对原创品的设计、创意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侵害,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知识产权,就是这样一个专门性的法律规范,它对于保障人们的创新、创意具有重要意义。仿制技术越来越发达,一些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的商家不惜窃取别人的创意成果,导致众多的仿制品在市场上流通,对社会市场的秩序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放任这种行为继续下去的话,将会给社会经济秩序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具有创新创意发展模式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效果,茶文化产业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所以对茶文化产业进行保护,具有现实的紧迫性。针对茶文化产业进行保护,使用知识产权具有良好的效果。加强知识产权对于茶文化产业的保护,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文化产品的归属问题,从而对茶文化产业中各项产品进行一些排他性的人为设定工作。这样做,能够有效保护原创者的切身利益,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新事物和创新思维,起到良好的作用。知识产权能够起到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对于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起到良好效果。
2.5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茶文化产业的相关建议
在应用知识产权对茶文化产业进行保护时,最为重要的是版权方面的保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著作权。著作权能够有效保护文化产品和一些文化创意思想内涵的表现形式。在使用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茶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对于著作权的应用程度较高。著作权能够保护文化的创新思想,针对茶文化产业中的新型产品也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著作权采取的是自愿登记原则,对没有经过登记的原创作者人,很难进行保护,尤其是在复制、抄袭现象较多的现代社会中,茶文化产业中想要保护自身利益的原创作者,需要及时进行登记注册。对于那些能够带来众多经济效益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采取强制登记的方法。著作权的保护期限是有限的,而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传统性质较强的产业,具有时间限制的保护期限,难以保护所有的创意产品,所以,可以逐渐放宽期限的要求。在现行著作法的使用之下,可以对相关的茶文化产业进行多种的保护,针对一些文化特色较浓的创意,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尽快进行版权登记,能够及时明确权利主体,对于保证茶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起到良好的效果。商标权,是产业发展中常见的权利形式,对于茶文化产业来说,将商标权的保护作用进行有效发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对相关权利主体的保护效果。从事茶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要能够及时进行商标的注册工作,从而能够尽早获得商标权的保护。专利权,是知识产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茶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将专利权的保护作用,进行定期宣传和教育工作,不断增强权利主体对于专利权的保护意识。
总结
通过知识产权,能够有效保护茶文化产业中的相关权利主体,维护原创者的切身利益,从而有效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增进对于知识产权法的完善工作,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从而能够更好保障一些新兴产业的利益,促进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毛牧然,乔磊,陈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18-23
[2]宋春光,王舒.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讨———基于移动互联网视阈[J].学术交流,2013(11):192-194
[3]林彦.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J].传播与版权,2014(1):138-140
篇2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倡导将茶文化应用于素质教育,在2007年茶学教育研究会上,来自日本的姉崎有峰阐述了茶文化对素质培养、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重要作用;韩国的郑英淑认为韩国茶礼是提高个人修养、陶治情操的重要方式。更多的中国学者就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作出实际尝试,如伍萍在《中国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初探》一文中指出,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好教材。黄晓琴等在《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亦提出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作用。众多高校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茶艺》等相关课程,受到学生们的青睐,茶文化教学已在素质教育中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华,把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的探索,也是高校“茶文化”热潮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开展茶文化教育教学的现有成绩与存在问题
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极具生命力,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是:茶养生健身的功效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宁静自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中华传统美德,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优化精神生活质量为旨而学习茶知识、接受茶艺培训的人日渐增多,茶文化专业也作为特色专业开始进入高、中等院校国民教育体系,国内有多所高等、中等院校陆续开设茶文化或茶艺专业(包括茶艺专业方向班),并在专业教学中设置了茶文化概论性的相关课程。茶艺师也已成为国家劳动技能的一种职业。诸多学者倡导将茶文化应用于人文素质教育,众多的中国茶文化专家、学者、教师就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作出实际尝试。我国茶文化教育在近些年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1.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将儒、释、道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既不能机械地把茶文化当成说教或以教条主义的形式传授,更不能用肤浅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如何使学习者准确领会和感悟其思想精髓并传播其文化内涵,是亟待解决的第一层关键问题。
2.茶文化教学内容有待丰富。目前各大高校的《茶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偏重茶史、茶政、茶法,多停留在以史论史,以事论事的层面,缺少符合时代需要的实用性茶文化知识。
3.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和大多数课程一样,目前茶文化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教育,多数学生在学习之余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与茶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很难体会识茶、泡茶的过程,而仅文字表述难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茶文化,也就谈不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目前茶文化所实现的素质教育功能仅仅是茶文化教学中所产生的副产品,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有待研究。
因此,本文着力探讨充分发挥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二、茶文化认识及《茶文化》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前,我校已在茶学专业开设《茶文化》、《中国茶艺》、《评茶与茶艺技能培训》等必选课。所开设的《茶文化》、《中国茶艺》公选课程成为热门课程。茶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也培养了上千名的初、中、高级茶艺师、评茶员,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扩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沁心茗茶协会通过开展讲座、茶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2006至2011年我校选修茶文化与中国茶艺课程的学生人数分别为323、664、704、717、889、884人次,茶文化课程受到学生空前的青睐。2011年6月10日-11日,我们以湖南农业大学选修茶文化公选课的部分学生共计190人为调查对象,开展以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为主要形式的调查工作,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5份,结果分析如下图。
篇3
.
茶文化是人们通过对茶的自然属性的认识和利用所产生的全部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茶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和人文序列的全部过程及其结果[1]。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2-5]。近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茶文化》、《茶艺与茶道》、《中国茶艺》等相关课程,深受学生喜欢。自2003年秋季以来,笔者面向我校全体本科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茶文化》,旨在通过茶文化学习,使学生了解茶的基本知识和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以茶悦己悦人,丰富生活;弘扬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及其精神。《茶文化》课程自开设以来,已有6000多名学生选修,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对茶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较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茶育人力度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笔者结合课程实际,探索和实践了如下教学改革,从而明显提高了本课程教学质量,同时真正实现了课程目标。
一、调整教学内容,兼具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
在《茶文化》开课之初,课时为30学时,课程内容较多,包括科学性(茶叶分类及其特点,茶的特征特性,茶叶冲泡与品饮,茶叶加工与审评等)和文化性(茶叶历史与现状,国内外饮茶习俗,饮茶艺术等)的知识。根据课后了解,多数学生认为在参加该课程学习后,自己对茶的特征特性有了一些了解,开始尝试科学泡茶饮茶和品味一些茶文化,但是,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偏重于茶文化的科学内容,而未充分体现茶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并且茶文化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素质教育功能没有很好实现。后来,随着学校公共选修课改革,该课程课时调整为20学时,加之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来源广泛,包括文、理、农、工、经、法等不同的专业,学生学科差异大,基础知识有别,因此,非植物学科的同学往往对茶学专业知识理解较困难,而通常情况下,公共选修课选课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兴趣感与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授课内容作了调整,既能包含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突出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融入了茶文化的修身养性、提升素质的相关内容,以使学生能够“以茶修德、以茶立美”。目前,已经形成茶史(茶的起源与传播,国内外茶叶产销和应用现状)、茶类(茶叶种类及其特点,名茶,茶叶的选择)、茶叶泡饮(泡茶用水与茶具的种类、特点及其选择,茶叶冲泡与品饮方法)、茶与文化(国内外饮茶习俗,茶艺,茶文化作品赏析,茶之名人、掌故与传说)等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大主题内容。经过实践表明,该教学内容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又不乏艺术性和实用性,因而很受学生喜欢,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提升。
二、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活跃,吸引力更强
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相联系,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方法[6],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作为具有文化性、历史性和艺术性的茶文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于学生充分理解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讲授式、提问式、讨论式、自讲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锻炼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教学传授茶文化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例如,在讲到茶叶分类的时候,先说出几个茶叶名称,让学生回答这些茶分别属于哪一类茶叶,并简单说明依据,之后带着这个问题,讲授茶叶的分类情况及其特点,并对这几个茶叶类别逐一确认。这样,学生就会在疑问中认真学习茶叶的分类知识,从而加强了对茶叶类别及其特征特性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每次上课时,首先针对上次课内容提一两个问题,抽点学生回答,既加强了课程内容的上下连贯,又帮助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上课过程中,也偶尔提出一些小问题,可以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设立一些相对独立的小主题,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或视频,制作成一个讲课式小课件,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课,同学之间相互点评,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习惯,又锻炼了学生的资料归类整理、语言表达和课件制作等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依赖于黑板、板擦、粉笔等这些简单教学工具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大大增加讲授效率,而且“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被各高校教师广泛应用,改变了单一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教师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7]。笔者在《茶文化》课程实践中,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同时,采用VCD播放、网络视频资料播放、影视剪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茶文化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清晰的感性认识,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升华;此外,关于茶叶分类、名茶、茶叶冲泡等内容,授课时以实物进行展示或演示,形象又直观,生动又富有艺术性和美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也培养了审美情趣。因此,电化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视频播放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本课程的艺术特色。
四、开展品茶论道活动,将知识溶于实践,将理论得以升华
通过茶文化教学不但可以传播茶文化知识,还可以修身养性,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提升个人素养。因此,开设品茶会,在以茶营造的和谐安宁的意境中,将所学基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认识不同茶类,鉴别不同茶叶的色、香、味、形等特征,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茶知识的理解;品茶活动中,同学们参与备具、分茶、冲泡、品饮、讨论等各种环节,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学们既通过活动亲自实践了茶叶的冲泡与品饮,又有效地实施了自我参与、乐于奉献、积极思考、相互配合、乐于交流等素质教育,同时还以茶联谊,丰富人生。当代大学生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的思想迷茫,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上当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宠爱,劳动观、节约观念极为缺乏,人生观、价值观也十分模糊。然而,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宁静自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中华传统美德[3],突出了茶文化鲜明的育人作用,因而笔者结合讲课内容,充分利用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倡导质朴、平和、奉献的精神,尊敬他人,认真处世,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茶如人生”的专题讨论活动中,让学生以茶引言,以茶助兴,畅谈人生,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发展情感与态度,将茶道精神得以理解和升华,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学习、生活、工作和人生,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正确观念的确立。
总之,茶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茶文化课程应该充分发掘有益资源,积极践行其育人功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后,教学内容更符合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也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使得课堂形式更丰富,活跃了学习气氛,又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茶德思想的有机融入和传播,促进了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目标。课程结束后,对该课程学习前后的对比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茶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和更深理解,尤其茶的保健功能和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而且在思想上有了积极乐观的变化,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开始加强以茶“修身立德、悦己悦人”的熏陶。当然,充分发挥茶文化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依旧任重道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人生观念的正确树立也是多方面协同作用的结果,茶文化教育只是其一,虽能寓教于乐、以茶育人,在各种茶事活动和茶文化“沐浴”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教育学生,但仍需要结合其他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树红,王建军,翁蔚.弘扬校园茶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0,(4):24-26.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3]朱海燕,肖力争,刘仲华,徐仲溪.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4]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业,2009,(6):29-32.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6]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30.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功能不断丰富演变,茶业市场日益繁荣,茶文化产业成为茶产业经济最具活力的新的增长点。人们对于茶的认识已经由解渴的饮料逐渐变为精神饮品,对饮茶的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叶生产、消费日益增长,茶饮消费市场繁荣。为此,茶文化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已经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也形成了相对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但是,在茶道教室的建设方面还在探索中,泡茶桌是学生训练泡茶的平台,是品茗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专业的泡茶平台,可以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扎实的泡茶基本功,为今后就业奠定良好的茶艺基础。
二、高职院校茶文化专业茶道教室泡茶桌之设置
(一)台湾陆羽茶艺中心茶车之应用
国内第一所茶专业院校-天福茶学院,该学院茶文化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指出:茶文化专业以培养行销茶与茶文化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泡茶、识茶、卖茶的能力。以《陆羽泡茶法》、《民俗茶艺》、《品茗环境与茶会举办》、《香道》、《插花》、《韩国茶道》、《日本茶道》等课程,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最大限度地锤炼学生泡茶的稳定度,培养学生举办茶会的能力和赏识茶叶的水平,甚至是在门市、卖场、茶道教室等场合销售茶叶与茶文化的技能。其中《陆羽泡茶法》、《民俗茶艺》、《品茗环境与茶会举办》等专业核心课程在中国茶道教室进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专业完善的泡茶平台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技能的训练。生活中的泡茶桌没有形成独立的泡茶空间,大部分与书桌、餐桌、会议桌等功能一致。茶道礼仪是一项高雅的礼仪,对泡茶者的仪态极为讲究。而生活中桌椅高度的设计往往忽视泡茶师泡茶的舒服度,或高或低,会直接影响泡茶师泡茶技艺的发挥。另外,也没有设计存放茶叶或者茶具的储存柜,泡茶师在泡茶时经常要到处寻找收集泡茶用具。无论功能性还是艺术性都不尽人意。
上个世纪80年代,茶文化复兴初期,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推出专门的泡茶桌―茶车。是相对理想的泡茶平台,天福茶学院茶文化专业也将此作为泡茶训练的平台。茶车是专门用于泡茶的桌子,因有轮子而称为茶车。茶车的主要构造有:
操作台:桌面的中间段是一浅槽式操作台,供放主茶器,操作台中央偏左上角的地方挖有排水排渣孔,泡茶者可在桌面上直接去渣,清理茶具,动作如同泡茶时一样从容优雅。
桌面:桌面的左右两段是单纯的桌面,左段供放煮水器,右段供放辅茶器。左右两段的桌面可以向中间折叠,覆盖于中段的桌面(两侧的总长度等于中段的长度)。
储存柜:桌面底下是桌身,桌身是储存柜,可以存放备用的茶叶、茶具、保温瓶、冷却壶等器具。中段橱柜与中段桌面连结在一体,但两侧橱柜与桌面分离,用以左右折叠,与中段橱柜并在一起,收拾后就成了一个小柜。
(二)专业泡茶桌之设置
陆羽茶艺中心茶车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与一体,是相对理想的泡茶平台。茶文化专业茶道教室泡茶桌在此基础之上,欲进一步完善。
保证供水能力:“水为茶之母”,水质和水温是影响茶汤质量的重要因素。泡茶桌设置连接地面水管的供水设备,净水器等,保证泡茶用水的质量以及供应量。另外还要有加热设备,保证泡茶时候能够根据茶叶的需要灵活调控水温。
足够的存储空间:泡茶桌按照茶类、茶具、茶食的设置不同的储存柜以及回收处。在训练茶艺以及举办茶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在地选择茶器、茶食、茶叶等,可以独立操作,完成茶艺训练以及茶事活动。
泡茶桌还需具备艺术性。艺术是语言的重要补充方法,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它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茶艺更需要它的诉求。茶艺是泡茶师备具,择水,冲泡一壶好茶的品饮艺术,它附在日常之上,在本色和自在中融进趣味和美感,自然而然地表现茶之三昧,表现生活的欢愉和自在。因此,泡茶桌作为品茗环境重要的一部分,需具备一定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泡茶桌可采用雕花镂空的装饰,提高其艺术审美效果。泡茶桌的材质以及色彩根据茶道教室的整体风格而设定,一般的高职院校可以质朴的木材作为泡茶桌的材料。
三、茶文化专业茶道教室泡茶桌与茶道教室之管理
以泡茶桌为主体茶道教室需制定严谨的管理方法:
篇5
政治文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理解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的政治时,政治文化是个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考虑政治文化,我们就不会理解政治实际上是如何运转的。因为政治文化第一为政治体系的确立提供合法性说明;第二为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第三为政治统治体系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我们深入地研究中西政治文化,了解二者各自的主要特质和差异,对于理解两国不同的政治行为和建立我国新型的政治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1956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用来代替“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政治意识”等概念。接着,在他与维巴合著的《公民文化》一书中,认为“政治文化”是指“作为被内化于该体系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体系”。最后,在其《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他进一步将政治文化明确定义为“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根据这种概念,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基本倾向或心理方面。徐大同教授认为“它包括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普遍奉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等基本取向。它由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气质、、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进程等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或每个政治角色的政治行为方式、政治要求的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政治行为是它的外在表现,政治制度是它的凝固形态,政治学说是它的理性升华”。因为政治文化是超越阶级、党派界限和时间界限的,它比表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更准确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政治个性,所以政治文化是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根源因素。
哲学框架为我们理解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因为哲学是文化的基础。哲学包括三大部分:方法论、形而上学和价值论。方法论又可分为逻辑和认识论两部分;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和宇宙论;价值论可分为伦理学和美学。价值论来源于对世界的形而上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而方法论又是形而上的认识的基础,所以方法论是价值论的基础,而价值论就是文化的核心。
首先来看中西哲学的方法论差异。方法论包括逻辑和认识论两部分。逻辑从事寻求种种最后的标准,以便用以使我们的信仰得到根据又使得我们可得到真的知识。蒙塔古进一步指出人们的观念与信仰源自见证、直觉、理智、知觉和实践。人们在事实上也已经把每个这种源泉当作断定哲学真理的主要标准,因而跟这五种信仰源泉相应的有五种类型的逻辑学说:权威主义、神秘主义、理性主义、经验论和实用主义。也就是说,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靠这五种逻辑方法。从不同的逻辑方法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认识论、世界观和政治伦理价值。
在中国哲学的开端时期,就逻辑说,表现为对人作为超越性存在的精神境界、心理体验的可能性的寻求和对人作为超越性存在的现实伦理生活的可能性的寻求两类问题的互补。按照蒙塔古在《认识的途径》一书中对逻辑方法的分类标准,中国哲学的逻辑方法可归为神秘主义的逻辑方法,因为蒙塔古将神秘主义定义为:“通过超理智的、超感觉的直觉官能来达到真理”。神秘主义逻辑方法注重直觉,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宝贵的东西,所以中国哲学“没有明确区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还是浑然一体的”。
从这种重直觉的神秘主义逻辑出发,中国哲学发展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和用“道”表示的本体论。葛兆光在其《中国思想史》中指出: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一开始就与“天”相关,在对天体地形的观察体验与认识中,包含了宇宙天地有中心与边缘的思想,而且潜含了中国古代人们自认为是居于天地中心的想法。正是这种对天地四方的直观感觉和想象是古代中国人推理和联想中不证自明的基础和依据。从天圆地方,大地有四极八方为象征的空间观念出发,由此推彼,“人们会产生在空间关系上中央统辖四方、时间顺序上中央早于四方、价值等级上中央优于四方的想法。”当这种观念延生到社会领域,就会成为中央帝王领属四方藩臣的政治结构的神圣性和合理性。由于这种政治结构象征天地的器物,拥有与天地的“同构性”,而这些器物并非全体所有,所以只有拥有权力和能体察“天地之道”的人才能拥有它。对于宇宙时空即“天道”的探索、体验与玄想最终在思想世界积淀了一个大体成型的观念性框架,即人类生活在一个由“道”、“阴阳”、“四时”、“五行”、“八卦”等整饬有序的概念构筑起来的,天地、社会、人类同源同构的宇宙之中,在这个宇宙中,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一切都是流转不居的,整齐有序的流转时正常的,同类联系的感应式正常的,在这一秩序中体现的“天道”,是一切最终依据也是一切的价值来源。
那么人们怎么才能感知“天道”呢?“天道”就体现在“圣人”身上。《尚书・洪范》篇说:“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圣人是唯一能体察“天道”的人,所以圣人作为价值的代表,指导社会的一切行为。谁又是圣人的现实体现呢?是皇帝。《洪范》强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天子或君主秉承“天道”来治理天下。所以在中国传统的政治生活中,由于圣人体察天道,而君主又是圣人的代表,所以对君主的命令需要绝对的服从,于是形成了“圣人政治”。圣人为王的理论在逻辑上不仅没有对限制君权的思想留有任何余地,反倒帮助君主无限制地扩张权力,形成绝对的专制权力。“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对其子民拥有极大的支配权力,最终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国同构”、“君国一体”的认知。在“圣人政治”体制中,君主掌握绝对的政治权力,君主独揽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享有随时对官员和民众的生杀予夺的权力,“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民众只有服从的义务。由于皇权至上,而治理国家的官员又依附于君主,所以君权可以通过层层社会网络直接扩张到社会最底层。国家无所不及地全面支配整个社会,形成了全能政府。
从根本上来讲,西方哲学中的方法论主要是经验主义的,并辅之以理性主义。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有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传统。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城邦政治体制时就采取经验主义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通过观察和归纳得到演证推理的可靠前提。虽然在西方漫长的中世纪,哲学一度沦为神学的婢女,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西方哲学逐渐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开始用“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世界,经验主义的方法论重新成为主要的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的方法论拒绝任何天赋观念,认为人们的一切观念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某种经验而产生的,所以主张知识应当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这种经验主义方法论把宇宙一分为二:人和独立于人的外部世界;人是认识外部世界的主体,而外部世界对人来说就是认识的客体。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虽然在人如何才能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上,西方哲学有过巨大的争论,但是经过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西方成功的将依靠超自然力量(上帝)的方法排除在可行的认识途径之外,从而将人的经验确立为认识主要途径。
篇6
一、称呼
中国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对于他人的尊重,在称呼时中国人一般不会直呼其名,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年龄小的人称呼长辈“爷爷”、“奶奶”或“叔叔”、“阿姨”,社会交往中往往以一个人的职业或职务称呼,在称呼时单独用职务或与姓名连用都可以,如:“厅长、李医生、张华老师”。而在俄罗斯文化中,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因此俄语中不同年龄、辈分的人之间常用名字称呼,亲人之间以小名互称,一般社会交往中,“名字+父称”是比较常用的表示礼貌和尊敬的称呼,如: ИванИванович(依万・依万诺维奇)。职业、职务通常不会出现在俄语的称谓语中,只有доктор(博士)、сестра(护士)、ректор(校长)等少数头衔才能这样使用,一般同事之间可称呼姓,如Петров(彼得洛夫)。俄罗斯近年来比较流行这样的称呼:гражданин (男公民)、гражданка(女公民)、господин(先生)、госпожа(女士)、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小伙子)、девушка(姑娘),在俄罗斯即便是明显年长的人,也会反感被不熟悉的人称为дедушка(爷爷)、бабушка(奶奶)、дядя(叔叔)、тётя(阿姨),因为在他们本民族内,这些称呼一般仅用在亲属或非常亲近的人之间。
在中国一般社会地位平等的人之间通常以“你”相称,对年纪大或地位高的人表示尊重会称呼“您”,“您”相对于“你”来讲,是更礼貌的用法。而在俄罗斯用вы(您)称呼,除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以外,还表示与讲话人之间关系不熟悉。对熟人、家人、平辈和儿童,则一律用ты(你)称呼,以示亲热、友好和随便。如果在和俄罗斯人初次见面时,用ты(你)称呼对方是非常不合适的,会让他们误解你轻视对方,或被认为是不懂得把握交往的分寸。
二、问候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您好!”、“早上好”、“晚安!”这类从国外传来的问候用语开始在中国的社交正式场合使用起来,而“吃饭了没有?”,“你去哪?”,“从哪来”,这种典型的中国式的问候,则在老百姓日常交往的对话中占据着更大的比例。在对这些问候的理解上,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关注上,因为这些问题在提出的时候本来就不是期待着正面的回答的。俄罗斯人注重维护个性独立,保护个人隐私,如果听到这样的问候,他们就会觉得对方是在打听自己的隐私,如果被问Ты обедал(吃饭了吗)?会误解是要被邀请吃饭或约会。俄罗斯人问候方式比较公式化,俄语中常用的问候语是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您好)!Доброе утро(早安)!Добрый день(日安)。Добрыйвечер(晚上好)。年轻人或朋友之间问候则用Привет(你好)!语气显得比较轻松。在一天之内第二次见面时,一般不再重复第一次的问候,而要说Мы с вами уже виделись(我们已经见过了),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ещё раз(再次问候您)。
三、交谈
中国人见面之后简短问候、交谈,问一些健康、工作、生活状况,表达相互关心,俄语中也有相应的说法:Как дела(最近怎么样)?Как жизнь(生活怎么样)?但要注意的是,在俄语中Как здоровье(身体好吗)?是对病人的一种特定的问候,如果对一个健康人提这样的问题,会令对方觉得奇怪,怀疑自己的气色很不好。中国人在见面后还常常会说:“你发福了”,这种善意的问候是在恭维被说话人生活状态很好,但千万不能这样对俄罗斯人说,因为会被误解是在形容其臃肿、丑陋。对俄罗斯女性不能问Скольковам лет(你多大年龄了)?因为这会被认为不得体。
四、称赞
在两国的文化中,都是用称赞来表达对对方的欣赏,真心地赞美别人,能够使交往双方的心情都变愉悦,称赞是人际关系的剂,在交往中适度地称赞对方,会起到加深交往的作用。在和俄罗斯人的交往中,可以多称赞女性,如:Вы одеты с таким вкусом(您的穿着很有品味),Вы оченьмолодо выглядите(您看起来很年轻)。
五、告别
在俄罗斯,当客人提出该走了时,主人会再三挽留以示待客之诚。他们常说: Нет,что вы,ещё рано(哪儿啊,还早着呢) ! Посидите,ещё рано(再坐一会儿吧,还早呢)。听到这样的话,应该明白这是主人的客套,并不是真的需要再坐下来。“再见”、До свидания!是两国比较通用的告别语。中国人说“请慢走”、“请走好”,以示对客人的关注,在俄语中并没有相对应的说法。在平时需要注意的是:Прощайте(再见) ! 是表示长期分别或不打算再见时用的一种告别语,要注意使用的场合,以免造成误会。年轻人之间告别时常用Пока!До встречи!,相当于汉语的“回头见”,这是比较随意的说法。
篇7
身势语主要包括问候招呼、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的碰撞也日趋激烈。但是由于大部分民族文化早已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文化和环境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典型,而美国又是西方世界的代言人。因此,拿这两个国家的身势语作对比就足以窥一斑见全豹了。
一、问候身势语
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据某些专家的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式。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中国人在握手前通常会点头招呼,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并上下晃动几下,上身微微向前倾,以示热情和敬意。老朋友重逢,中国人喜欢用双手握手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而且他们挺直身体,显示绅士风度。美国人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双手来握手,这大概是“人情淡薄”的缘故。只有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在美国,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中国人似乎没那么多忌讳。如果伸出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这在中美都适用。
美国人见到家人或朋友,相互拥抱和亲吻脸颊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很自然;中国人很少做出这样的举动,起码在公共场合不会这样,否则会引人侧目。美国未经历封建社会,不会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思想开放,擅长直接表达感情,不会有丝毫顾忌。而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封建文化影响深远,直到现在儒家思想还根植在人们头脑中。儒教中的含蓄、内敛、知廉耻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言语,还体现在身势语上。中国人比较保守,他们隐藏情感而非直接表达出来。拥抱亲吻的差异充分反映出两种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两种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景:两个陌生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互换名片,并用双手奉上表示尊重。我们很少看到美国人这样做,除非他认为对方值得交往才会交换名片。除此之外,中国人对鼓掌情有独钟。人们甚至小孩都会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被欢迎者同时用鼓掌回敬,意思是“谢谢”或“彼此彼此”。在美国如果回敬掌声的话,会被认为是为自己鼓掌,是傲慢的表现。
二、接触语
接触语包括身体接触和目光接触。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美国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方文化时时注重个人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相对来说较为薄弱。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时会亲切地抚摸他的头部或搂搂抱抱,而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并无恶意,但在她的文化中,这样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表现。在中国我们经常看见同性(尤其是女性)手牵手走在大街上,这是友谊的表现,但在美国只会被看作同性恋。在电车、巴土或火车上,素不相识的人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则无法容忍,这大概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人们已习惯拥挤,而且儒家也提倡和善、忍让。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因为西方人看重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中国人往往把个人空间扩展为集团或家族的空间,西方人则认为空间只是人与人或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积极实现自我价值。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所能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在美国,个人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是移民初期身携长枪与斧头的拓荒者,他们勇于进取,珍视个人权力,敢于漠视政府与法律。这种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整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被传承下来。在中国,西风东渐以来,通过新闻媒介和与外国人的广泛接触,东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年轻一代变得较为开放,在人与人的空间距离的处理上,既保留着固有的东方文化习惯,又能接受外来的西方习惯。
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表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的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言语代码的一部分。中国人则把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当成是不怀好意或一种明显的挑战,甚至在谈话中,也要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否则会被认为是粗鲁、不尊重、胁迫等。美国恰恰相反,他们要求在谈话中必须要有目光接触,并鼓励小孩在问候和谈话中正视对方,否则就是紧张、腼腆、冷漠或软弱的表现。由此可见,不同文化的沉淀造成的视向差异同样不容忽视,非语言现象也要放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
三、姿态动作
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70万个不同的身体信号,只用“千姿百态”作比喻已显得苍白无力,任何想将它们分门别类的企图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只能从传递交际信息的常见姿式中去诠释一些行为代码与文化含义。双臂和双叉坐着,手盖在嘴或下巴上是一种常见的姿态,被称为“深思姿势”,美国人认为它发出的信号是“离远点”,并把这种姿势看作是孤僻、刻板、缺乏耐心的表现,中国人对这种姿势没有这么强烈的反应,有时只把它看作一种习惯动作,也有人认为做这种动作的人是为显示高高在上,显示权威,会敬而远之。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则表示发疯。美国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假如一位美国人无意中把筷子直直地饭碗内,再把饭送给中国人吃时,中国人心里就可能会大为不快,因为按中国风俗,供死人时才把筷子饭碗里。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用手枪自杀,反映的是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东方人眼里,美国女子大胆而泼辣,因为她们的步子比东方女子大,腰板挺得更直。美国人着重随意与潇洒的个性,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来或是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所以当某美籍外教上课时坐到课桌上,中国学生的惊讶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时而明显、时而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美两国身势语的不同深深地根植于中美两种文化。我们不仅仅要意识到这些不同,更应该尊重这些不同,特别是把它作为理解两国身势语差异的切入点。一种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或民族的内心深处,别的社会或民族难以完全理解和琢磨得透,也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中美身势语的种种差异源于文化上的差异,源于有着千差万别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反映的是文化的既往历史,时代性反映的是文化的现实状态,世界性则是覆盖整个地球、贯通整个人类的文化特性,它超越了特定民族、特定地区的文化局限性,将不同民族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属性糅合为一,将特定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升到新的高度。100年前,跪拜叩首是中国人常用的礼节,随着历史的嬗变和西方文化的渗透,这种身势语已被握手、挥手及拥抱等“文明礼”所替代。可见文化的时代性有着超越民族性的一面,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本根,又要努力追赶时代潮流,不断用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来更新民族文化的传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中美两国人民在非语言交际中才能更好的交流。
参考文献:
[1]Liu Yongfa,Liu Xuan’en The Practical Body LanguageHua Wen Press,1997.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
篇8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 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 carp)、鳗鱼( eel) 、鲨鱼( 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转贴于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 “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篇9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非常注重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中,大多数教学实践与研究主要是从目的语文化方面着手,对本民族文化的教学与研究确明显不够。既然是跨文化就应该是指目的语文化与本民族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本族文化在外语教学的输入已经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也产生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姜怡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缺少本土文化成分,造成了学习者因为对中华文化口语书面语的表达缺乏而形成的交际障碍。叶淑斌指出,我国外语教学届中中华文化学习几近空白,使英语使用者在国际交流中产生的障碍比缺乏西方文化所引起的障碍更加严重。外语教学家张正东认为外语研究的西方中西论使外语教育者及研究者误以为西方外语界流行的一切东西都适合我们,从我使我国的外语研究丢弃了很多好的文化传统。
在这些母语文化教学研究中很少关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教学情况。
二、调查目的
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文化教学的两端即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受重视的程度并不平衡,后者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但是母语文化教学与目的语文化教学同样重要,是保持跨文化交际平衡的重要保证。我们项目以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该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的态度、对母语文化的掌握程度、运用目的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在今后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不忘自己的母语文化,加深大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母语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重视母语文化。同时也启示更多英语教师重视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实现目的语文化教学与母语文化教学的统一。
三、调查内容及调查对象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现如今,英语在中国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英语,两种语言的交织肯定会在文化上上出现冲击,此项目主要研究: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接受西方的语言,文字,文化,这对我们的母语文化认同感,熟悉感带来怎样的一种变化,是不是现在我们说汉语有点言不达意,提笔忘字,熟悉西方文化而对自己母语文化知之甚少,此项目以滁州学院为例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失了很多母语文化。与此同时也让我们能够在今后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不忘自己的母语文化,加深大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母语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重视母语文化。
(二)调查工具
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
滁州学院英语专业二、三年级300 名学生。不选择一、四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的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对许多专业上的问题了解还不是很透彻;而四年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就业与考研等方面,对回答问卷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问卷发放 300 份,回收270 份,回收率 90 %。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者对文化教学的态度
把所有参加调查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34% 66%
结论:大部分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与接受程度上更高。
(二)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
该部分问题要求学习者写出关于母语文化的3个回答。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大多数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整体了解程度较低。65 %的学习者能写出 5 部中国文学作品,答案集中在《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四大名著上。50 %的学习者能写出 7 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也有不少学习者写了诸如教师节、建军节等虽然是我国的节日,但并非传统节日的答案。大约 44 %的学习者分别给出了 5 个关于中国特色的建筑物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的答案,但是比较两个问题的答案发现,许多学习者将长城、紫禁城、颐和园等历史文化胜地与四合院、牌楼、亭子等中国特色的建筑物相互混淆起来。关于中国特色的乐器,只有 31 %的学习者写出了 5 种答案。对于有中国特色的服饰这种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的事物,只有 11 %的学习者能写出 5种。而对于中国的待人接物礼仪以及餐桌礼仪,只有 7 %的学习者给出了 5 种答案。有许多学习者把诸如“你好”、“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当作礼仪,但其实这里所说的礼仪是礼尚往来、知恩图报、上行下效之类的行为方式。
(三)学习者易于接受的文化教学方法
结果显示: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图片、幻灯片、电视、网络等视听直观教具来进行文化教学,其次是通过课外活动,即在课外阅读与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或报纸杂志、观看包含文化内容的电影来学习文化知识,再次是结合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介绍文化。
五、对英语文化教学的相关启示
(一)培养学生母语文化传播意识
对母语文化应该充分自信,把它融入全球化的文明中。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正确认识、评价及实现,都离不开母语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及外语能力的培养,而这两者都需要大量高品质的信息输入和信息习得。信息输入包含正规的教材、图书等出版物。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全球化,人们已经认识到成功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体,高校英语学习者应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平等地看待英语和汉语,适当地调整语言学习策略,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和用途。同时还要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既要增强对母语文化优势的认同感,又要做到在吸收西方文化中不,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文化传播为己任,以英语为桥梁,推动中西方文化双向沟通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
(二)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全球热现象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母语文化素质。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现象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著名学者王守仁教授指出,中国本土文化需要通过英语来实现“全球化”,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对话可能成为自话自说,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就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在传授目的语国家人文背景知识的同时,重视母语文化的导入,增强文化的民族性,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1 .
篇10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 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 carp)、鳗鱼( eel) 、鲨鱼( 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 “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马秉义.英汉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3.
[3]覃玉金.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j].柳州师专学报, 2006,9.
篇11
一、俄罗斯的风土民情
(一)他们喜欢这样做
1.来了客人要撒盐。2.“左主凶,右主吉”,因此,他们也不允许以左手接触别人,或以之递送物品。3.他们最偏爱“7 ”。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4.如果您早晨起床时左脚先着地,您一天都不会有好心情。
(二)他们避讳的是
1.对于“13” 与“星期五”,他们十分忌讳。2.千万不要在屋子里吹口哨――这样会一辈子受穷。3.把面包放在桌子上时,千万不要“底儿朝天”――要倒霉。4.别在晚上剪指甲――引来梁上君子。
俄罗斯人认为好的事情的以及不好事情有自己的标准,有如此多的不同之处,是源于我们两国的文化差异,因为地域上的差异以及文化素养的不同,中国人与俄罗斯人在对待某些事情上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做法是大相径庭,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文化融合的时代,那么就一定要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充实自己的阅历丰富知识。
二、看如此“身势”的俄罗斯
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各种渠道我们或多或少对俄罗斯都有着了解,但是真正的要深入这个国家的的文化里面,我们就要从他们的一言一行入手。所谓入乡随俗,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我们现在的知己知彼并不带有任何的攻击性,可是在人际交往或者与俄罗斯人的交往和处事上,却是可以百战百胜。上面我们说到了身势语,不难理解也不难发现,人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少不了身势语的出现。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有时甚至是一声咳嗽,对方知晓并了解其中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迅速传播,我们已经不能被禁锢在本国的五千年文化底蕴中自我陶醉。走出去,吸收多元的文化了解世界,与世界同步发展共同进步,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支撑起国家大柱的重要条件。几个小例子,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小心“绿帽子”
在中国我们喜欢照相的时候喊几句“茄子”“田七”或者用手做出V字形,看起来活波可爱,偶尔还会有恶作剧的朋友做个V字形的手势放在别人的脑袋上,大家图此一乐。可是如果在俄罗斯,当你们和俄罗斯人一起照相时,一定不要用手指做出牛犄角或羊犄角的样子――即“V”形图案――放在他们的头上,那样会被认为是对他们进行中伤和污辱,记住千万千万不要!因为在俄罗斯按照俄罗斯人的习惯,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做成“V”字在头后上方竖起,或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在太阳穴竖起,做出动物犄角的样子(делать-сделать рога),表示某人对妻子或丈夫不忠。”这就是两国间的理解差异,不要被小小的V字形“绊倒”闹出了不愉快的笑话。
(二)请过来不是快走开
聊天时一个朋友谈起曾经在俄罗斯生活时的趣事,颇有感慨,他说差点为此失去朋友。那是周末他与一起出国的同学们打算去郊外散步,在学校门口看到同班的一俄罗斯同学,他很高兴,“瓦洛佳你好,你一个人吗,来我们这一起玩吧,我们人多”边说他边抬起右手向瓦洛佳招手。瓦洛佳听见有人叫她回头看见是我的朋友很高兴,可是在看到他的手势时,掉头就走掉了,我的朋友很纳闷,明明是一个好心的邀请,不来就不来也不至于生气的走掉。因为这件事,瓦洛佳很多天没理他,某天朋友看到中国进修的教师,和他聊起此事,教师笑着说“你的手势错了,俄罗斯人表示‘请到我这儿来’的手势是这样的――手心一定要朝上,大拇指不动,其余四个指头一起朝自身方向先弯曲后伸开数次,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手势(манить-поманить пальцами к себе),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朋友恍然大悟,跑去和瓦洛佳道歉,这才打消彼此之间的误会从归于好。
(三)习惯他们吃饱了,抹脖子
宴请俄罗斯人,不光是要丰富的酒菜礼貌的招待,若是在劝酒吃饭的时候,他们做出抹脖子的动作,你可千万不要吃惊。在中国,我们习惯把抹脖子当做自杀的代名词,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但是别怕,俄罗斯人在饭桌上固然不会做如此没有礼貌的动作,抹脖子只是代表他们吃好了,他们会把右手食指抬到脖子边靠近喉咙部位,从左往右划一横线,紧接着左右来回动了动(проводить-провести пальцем по горлу),并且说道:“谢谢了,谢谢,我吃得很饱了。”看来,不同民族的同一手势在表义上差距很大,不了解这一点,跨文化交际中势必造成费解、歧义和误会。
(四)是8,还是2
在某文章上看到过一件趣事那是1991年10月,在北京曾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发生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前苏联、东欧、欧洲、亚洲近20个国家的代表30多人。有位德国女学者叫基奥妮克,她是俄罗斯人,但长期生活工作在德国,懂英文。在京期间,她跑了许多地方,对莫斯科餐厅的菜肴和糕点很感兴趣。有一次她和几个西欧的学者在莫斯科餐厅用餐后,想买些糕点带回。在玻璃橱窗旁,她先用右手指了指选定的奶油蛋糕,然后伸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三指向掌心弯曲,示意购买的数量。售货员点了点头,先是在柜台上摆好八个装蛋糕的纸盒,然后将一块块的奶油蛋糕细心地放入盒内。基奥妮克先是用俄语,然后又用德语说只要两盒,不停地向售货员晃动伸出拇指和食指的右手,售货员仍继续将蛋糕装入盒内。这时,一位中国人走了过来,用英语与基奥妮克说了几句,然后对售货员说,这位外宾只要两份,售货员这才恍然大悟。欧洲人表示数字2有两种方法:一种与中国人相同,伸食指和中指,屈其余三指;另一种就是基奥妮克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个手势按中国人的习惯是“8”,所以售货员摆好了八个纸盒。倘若不是有顾客用英文与她沟通,不知还要耽误多少工夫才能说清。
(五)很不屑
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做这个动作――用手将鼻尖戳向上方,形象可爱逗人发笑。而在俄罗斯,如果这种动作出现,代表着这个人的骄傲自满和不屑一顾,所以我们不要这么做,以免对自己的形象有损。看到别人这样时,便知道他并不是在和我们开玩笑而是这个人很妄自尊大。
三、了解并掌握两国间的文化差异,做好形象大使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的北部。面积为170.75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11.4%,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人口分布极不均匀,欧洲部分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我们都知道,欧洲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与亚洲都是有着差异的,俄罗斯共有民族130多个。其中俄罗斯人占79%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俄罗斯更是如此。多元文化造就了俄罗斯的文化底蕴。
积极的学习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并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谋求利益,我们出国在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形象,宏观看来,我们代表的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一言一行被世界所关注被其他国家所评论。所以,我们的言谈举止我们的所作所为,所要表现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篇1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生存及工作的空间界限也日益模糊。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举办奥运会之后,中外交流的需求更是日益增强,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为此,英语教学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成功的交际除了依靠良好的语言基础以外,还必须正确理解蕴含在该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和有关的文化背景。因此,笔者选择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知识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以了解当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调查试卷的设计
(一)调查目的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调查,是为了了解其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情况,并试图从测试结果的数据整理、归纳、分析中发现一些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调查对象
研究者随机抽取了辽宁省三所大学的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测试调查。其中,男生147人,占样本总数的49%,女生153人,占样本总数的51%;各年级所占比例均衡,成绩也基本成正态分布。本次测试调查共发放试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分为:1.英语国家基本知识;2.社会价值观;3.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4.社交规约;5.会话原则;6.言语行为;7.非言语行为。从以上七个方面考察当前大学生对英语国家(主要是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情况。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测试成绩与英语成绩的对比
学生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而且文化知识测试成绩普遍低于其英语成绩,而平时的英语考试往往以语言知识测试为主。由此可知,相对于语言知识而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存在缺失。这应引起相关英语教师的注意。
(二)英美国家基本知识
本部分测试的英语国家基本知识都是比较基本的、常见的知识,但全部正确的只占40.7%。由此看来,学生对英语国家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关于耶稣和自由女神像两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题,正确率较高,分别为85%和67.3%。而关于英国本土构成的问题,只有44%的学生答对,正确率明显偏低。
(三)社会价值观
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来看,本部分测试题都是一种相对的观点:即使你认为如此,西方人并非认为如此;而如果双方都将自己的观点带入跨文化交际,其结果可想而知。从整体上看,只有22.7%的学生能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社会价值观。而且,从对汉语与中国人的评价两题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对本民族的评价较高,对异国的社会价值观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
(四)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
本部分的三个题目与时间观念或时间取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主要考察大学生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中对西方时间观念或价值取向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7%的学生时间观念与价值取向与英语国家的比较一致。其中,54%的学生认为,只能偶尔违反传统,60.7%的学生认为应该对老人格外尊重,55.3%的学生对于迟到只是感到有点儿不安;而西方人却认为可以随时违反传统,对老人应适当尊重,英美人士对于迟到则会感到十分不安。这显示出中西方对于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的差异,而且在当今开放的中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并未意识到这种差异。
(五)社交规约
本部分调查显示:只有18.7%的学生判断与西方社会的社交规约一致。80%的学生认为,与人谈话时应尽量避免争论;35%的学生认为,与客人告别时应将其送至门外;62.7%的学生认为,打电话时应先询问对方的名字,这些都属于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常用的社交规约,而不属于西方社交规约。显然,中西方的社交规约存在着巨大差异。有些学生会无意识地将中国文化的社交规约“负迁移”到英语文化的社交规约中,这样在与英语人士进行交际时,就很可能引起不快或误解:他们会认为喜欢争论的英语人士过于咄咄逼人,不够友善;会觉得“不愿”迈出家门一步送客的英语人士不够热情;至于应答电话,如果拿起电话就问是谁,而不是先说自己或单位的名字,英语人士就会觉得对方很粗鲁,不懂礼貌。
(六)会话原则
从这部分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只有20.7%的学生的判断与英美国家的会话原则一致。显然,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会话原则并不清楚。在课堂上回答美籍教师的问题时或接受英国朋友的礼物时,竟然分别有高达72%和41.3%的学生采用了不符合英美文化的会话原则。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回答问题时不起立或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会话原则。但英美人士却认为,课堂上,学生不必起立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站起来,反倒会很为难,使交际不够畅快。同样,若不当面打开礼物,可能是对方不够喜欢,从而成为进一步交际的障碍。
(七)言语行为
这部分测试结果相对来说好一些,50.7%的学生能够全部作出正确的选择。其中,63.3%能正确地与英语人士打招呼,并意识到“teacher”是一种职业,而不是称谓;分别有59.3%和55%的学生能恰当地谢绝和称赞。由此可见,随着接触西方文化的增多,学生的日常语言应用能力正逐步提高。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英语日常言语行为的理解明显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
(八)非言语行为
学生在非言语交际行为方面的失误比较严重,只有28%的学生能够理解全部测试项目。45%的学生认为,当坐着与美国人士谈话时,绝对不可以翘二郎腿;58.3%的学生不知道正确使用手势语招呼英国朋友;81.3%的学生能正确地理解美国人耸肩的意思。其实,在美国人看来,只要不是很正式或庄重的场合,一般都可以翘二郎腿。这是一种随便、轻松的表露。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而严重地忽略了非言语行为。所以,常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和不愉快。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
四、结论
由此次调查的结果可知,相对于语言知识而言,学生对相关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程度不高,文化差异的意识比较淡薄,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毫无疑问,这势必将大大影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
第一,对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了解程度不高。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异文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的过程。
第二,受“民族中心主义”影响。“民族中心主义”指的是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优于其他民族。从调查可以看出,“民族中心主义”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很大,是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和最直接的一种心理因素。
第三,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认为,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巨大的干扰作用,这种干扰又称负向迁移。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存在很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学生由于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他们倾向于借鉴母语学习经验去分析、看待英语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时就会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跨文化交际的场景中去,导致母语文化的负向迁移。通过调查数据来看,母语负向迁移对学生的影响比较严重,这也是学生不能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篇13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的交际手段,语言的产生离不开创造语言的人,以及人类所作用的社会庞大系统。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关系。现代文化社会学认为,社会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文化要素之一,我们研究语言,只能把它放在文化背景里,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语言的本质。
文化是一个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人类现象的综合体。文化一方面是在一个共同的语言社团中体现的思维、行为及价值方式,另一方面包括社会团体通过他们的物质产品来表现本身或他人。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有不同的文化意识。文化既有历史沉淀,又有动态发展,语言作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萨培和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性”,而且存在着“文化相对性”。
人们对客观世界不同的思维方式跟文化模式差异,是语言学习的一大阻碍。因为语言的集体意义产生依赖于它的文化语境,我们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本身,避免由于对文化的无知而产生误解与冲突。语言教学工作者有责任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导入。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一)英语词汇的文化因素体现
英语语言教学,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外语教学。它也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本身就具有文化性。在中国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学习英语语言就要明白两种语言中符号的非对称性,例如中国文化中的“白”字往往为贬义,含有轻视、徒劳、低下、无价值的意思。如、白眼、一穷二白、白费、、白搭、白色政权、白丁,以及东北话里面的白瞎,等等,懂京剧的人,一定记得曹操在舞台上有典型的白色脸谱,奸佞的象征。相反,白色在英语里面是美好的象征,让人联想到上帝、天使、纯洁、幸福。“white hands”是公正廉洁:“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指幸福的日子。童话里可爱的“snow white”还有七个小矮人,个个都是“white man”(忠实可靠的人)。再如龙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把它看成是民族的象征,是至高无上、尊贵的象征,在语言中,承载的是褒义的色彩,像“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等,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作“真龙天子”。而在英语国家文化里,并非没有龙(dragon),只是与中国截然相反,龙化身为凶猛残暴的怪兽。尤其是在影视作品里,龙总是代表邪恶势力,具有强大的破坏性,这一点,在2010年3月梦工厂上映的电影“驯龙高手”里有着完美的体现,与我们儿时喜爱的“小龙人”形成鲜明对比。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空缺,即在中文中出现的词汇,无法在英文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中国人特别讲究孝义亲疏、伦理纲常,因此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汉语中表示亲戚关系的词有很细致的区分,而英语中的亲戚概念十分笼统。中文里叔叔、伯父、姑父、姨父、舅舅在英文里只用一个单词“uncle”代替。不同文化中的某些词汇,具有不对应性,比如汉语中的“牛”是强壮、勤恳、任劳任怨的象征,我们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表达,而用英文却要翻译成“Work like a horse”,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中国人用牛耕地,而英国人大部分依靠马。
我们看下面一段对话:
―Mum, I forgot where I put my glasses. Do you know where it is?
―It’s over there, on the table, you really have a foggy noodle.
中国人第一次看到“have a foggy noodle”一定会疑惑不解。“noodle”在汉语中是面条的意思,并无其他深层含义。而在英文中,因为大脑组织是条状的,就如同面条一样,所以“noodle”也用来指代头脑,“foggy noodle ”就是头脑糊里糊涂的意思。
由于客观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summer”在汉语中会让人想起炎热,而“spring”会使人想到温暖,欣欣向荣。 那么如何翻译下面这个句子呢?“Jobs died in summer”,如果理解为乔布斯死于夏天,那就错了。在英语中,夏天才代表温暖,欣欣向荣,这跟春天英国糟糕的天气不无关系,所以上面那句话应该翻译成“乔布斯英年早逝”更恰当一点。
(二)文化差异在句法上的体现
句法结构反映了人们最原始的宇宙观,可以体现不同民族器物文化的不同色彩,反映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中英之间的差异刚好体现在语序上。英语的语序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把人或人的行为摆在前面,而客观世界的事物放在后面,句子的尾部修饰比较强,总体是“头轻脚重”,如:The girl is my sister, who is in red and standing across the street.而汉语前置的修饰很强,是“头重脚轻”,如:“街对面站着的穿红裙子的姑娘是我的姐姐。”
那么,中英文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句法差异呢?英国人有其特有的价值标准,他们一般来说比较务实,人们因此称他们为“行动之人”(man of action)。英伦三岛四面环海,地理条件差,天气条件更是恶劣。安格鲁撒克逊人于450年到达英格兰,他们面临异常严酷的自然条件的挑战,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同时,又经战,这使得古英国人逐渐形成“开放跟激进”的民族特征, “个人主义”在其文化中居于主要地位,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显得直截了当,往往把句子的主干放在前面,修饰成分放在后面,直入主题。例如: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film with me tonight, if the rain stops.
汉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地处内陆,气候适宜,生活平静,且孔孟的中庸思想深入人心,讲究事事含蓄,说话不开门见山,先次要再主要,迂回进入主题。同样是上面那句话,中文的表达就是这样:如果晚上不下雨的话,我可以请你看电影吗?
我们再来看下当英籍老师夸奖一名中国学生的口语流利时,师生间的对话:
―Your oral English is pretty good.
―My English is poor,I will study harder.
(英国老师说:“你的口语很不错。”中国学生回答:“我的英语很差,我要好好学。”)
从上面的简单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英汉文化的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力量,不提倡个人突出,当受到赞扬的时候,中国人通常否定自己。而在英美人看来,这种过分的自谦,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如果不懂英美的文化价值观,这样的跨文化对话就如同自言自语了,根本就谈不上交流。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跟语法上的差异承载着两种文化的差异。要在英语教学上有所建树,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不断了解并发现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跟英汉的差异,只有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才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