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优化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
(1)通过微视频教学模式激活阅读课堂学习
语文教师在上阅读课之前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非智力因素”,综合社会文化素养的需求以及《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合理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将阅读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2)通过情景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将阅读知识、内容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丰富的情景中感受语文阅读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完成阅读课堂的学习任务,对阅读知识的理解能够持久保持,并能促使学生将从阅读内容中所感知的哲理知识有效迁移实践到现实生活中。
(3)通过交互式教学模式创造阅读课堂的活跃气氛
交互式阅读教学课堂是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扮演互换,以及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交流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敢于将阅读课堂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完成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积极鼓励和发展学生互动探索的技能,促进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意义探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活跃课堂氛围。
(4)通过采用支架式教学手段,强化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提前做好课堂规划,将课堂整体支架搭建好,然后让学生先以支架为引导,逐渐深入阅读,教师慢慢的撤走支架,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探索。将阅读教学的支架逐步以教学模板的形式使学生内化成学习阅读的框架和方法,增强阅读学习效率。
2.优化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过程
(1)重视阅读中的“读”的基础学习阶段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读又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是阅读中的重头戏。而阅读中“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中学生能够把握好读的方式和能力就是学会阅读成功的一半。一般阅读中读的环节分为五读,分别为顺读,悟读,赏读,美读,写读。顺读也是整体性阅读,初步体会文章,自由诵读;悟读即b别性阅读,理解诵读,把握层次结构;赏读即寻找性阅读,品味阅读,赏析阅读情感内容;美读即汇报性阅读,体味蕴含,收获人生哲理;写读即创新性阅读,背读课文,创新写读。
(2)培养学生对阅读全文的整体感知、探究质疑以及提炼概括的综合阅读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具备三种阅读能力,即整体感知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和探究质疑能力。整体感知能力是对阅读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提炼概括能力是通过整体感知对文章进行层次划分,有利于深入阅读重心,了解阅读核心;探究质疑能力是对阅读内容的进一步拓宽和发展,更进一步地掌握阅读内容,体味阅读情感,感喟阅读哲理。
(3)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积极开展阅读情感体会交流活动
阅读的最后一阶段也是极其重要的,语文阅读的学习不仅是收获阅读中显而易见的、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知识,也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素养。做阅读总结笔记是中学生收获思想上新知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所知、所感是学生成长的历史印记的证明。开展交流活动是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思想上的碰撞和完善,是取长补短的绝佳盛宴。
二、结合优化策略的具体案例分析
以苏教版八年级教材《我的母亲》这篇课文阅读为例。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平时班级整体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情况、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微视频,微视频的内容可以是朱自清的《背影》或实际中关于母爱的事例。在微视频的设计中要将课文中的优美段落配上有感情的朗读音频,结合相应的图文情景,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阅读的情感蕴含。微视频要突出阅读重点,让学生能够领悟阅读的核心,找到阅读的技巧。运用微视频通过对比导入教学内容引出《我的母亲》这一阅读课堂。
在阅读教学的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顺读课文内容,把握全文。在悟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搭建教学框架,提出问题,使学生有目的的精读和略读,理解全文,提炼概括全文段落层次,并解决疑问。赏读四个感人片段即“我由现在追想到当时伏在……青春的美”,感受母亲可爱的形象;“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涌流着”,体会母亲同情患难女性的丰富情感;“我自己呜咽着……哭着”,感悟母亲对子女的疼惜之心;“我眼巴巴的……呼吸”,用自己的感官文字衬托母亲劳碌的身影。赏读这四个片段,结合情景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将阅读内容运用到实际,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阅读哲理。在阅读时设计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让生活走进课堂,用生活中母亲的故事形象衬托阅读中的母亲,让学生感受阅读中的母亲与实际生活中母亲的相似之处,让学生回忆并讲述生活中母亲的故事。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中的美声朗诵,让学生陶醉其情感阅读中,接着学生可以根据视频朗读模仿和创新新的情感美读。渐渐地老师撤走教学框架,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的主角,让学生互动相互评价文章中母亲的行为事迹,发生思想上的交汇碰撞,共同探讨教师交给的问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当阅读课堂深入核心,学生要脱离教师的思维航线,敢于提出问题和质疑,例如为什么作者要从这几个方面刻画伟大的母爱,他实际上想要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情感哲理?等问题,学生要敢于提出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去解决问题。课堂上可以采用学生与教师互换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自主走进阅读内容,探索阅读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整个阅读过程的点滴,这样可以缓解传统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现状,积极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学习进步,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从阅读中感受文章的魅力,收获丰富的情感素养。
篇2
一、要善于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自主回归课堂,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积极思考,提高这节课的教学效益。课堂导入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要避免拖沓、冗长,目的是创设情境,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例如,硫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导入可以做如下设计:教师先演示白纸的脱水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问题“白纸为什么会变黑?”接着,教师说道:“要探索其中的原因,我们要深入研究硫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
二、要善于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当有了问题和需要解决问题时,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思维能力才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才能结出智慧的硕果。
例如,在“二氧化硫性质与作用”一节中,我事先收集的一试管二氧化硫倒置在氯水液面上(不接触液面)启课,同事抛出问题:试管中是否有气体?现阶段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验证气体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该气体的物理及化学性质。通过这个实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状态,为整堂课定下一个探究的基调。在结课中,我又利用刚刚学过的性质,设置了两个褪色实验:将二氧化硫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钠的酚酞溶液中,分析二氧化硫使两溶液褪色的原理是否与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一样?这样就将思维的过程延续到了课外。
三、善于利用失败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学生来讲永远都有无穷的吸引力,无论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学生看实验、做实验的热情都是最高涨的,注意力也是最集中地。所以,教师要提高教学课堂的效果,做好每个实验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实验中会有失败、会有错误、会有意外现象发生。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呢?我觉得“错误时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让这些实验中德“败笔”成为教学中精彩的一笔。比如,在做海带中是否含碘的分组实验中,常有学生因多加氧化剂没有检验出碘,实验失败了。教师应该让学生去找原因,然后重做实验,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试验成功不是随意的,同时还能让学生获得新知识――过量双氧水能将碘单质氧化成碘酸根。
通过意外事件的转化,不但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因此,把教学意外变成一种教学资源,把“败笔”变为“亮点”,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借鉴的一种基本教学策略。
四、善于捕捉创新点,让学生更加自信
篇3
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自身的语文职业素养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率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不断地加强。教师要从语文教材中汲取文学素养,充实自身的语文教学素养,还要不断地阅读语文教材以外的名言名著,开阔教学视野。只要老师的文学修养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提高,才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很好地把握教学,提高课堂上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二、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方面不是很完善,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够考虑周全,甚至是经过课堂的三分之二的时间之后就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现象,导致语文课堂的低效率。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是尤为恰当的,合作学习小组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进行讨论的时候还能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样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很好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设定特定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初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初中生在情境教学的参与中能够提高语文成绩,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比如,在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再别康桥》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起来朗读,这样能够让学生从课本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进行很好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教学能够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掌握教学知识,也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把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于初中语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教师的自身文化修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这几个方面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篇4
教学现状
纵观我们中学的阅读教学,有如下弊端:(1)重语法、词汇教学,而忽略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重点讲授语言点、句法结构,而学生则以为阅读就是熟记单词、语言点,弄清每句话的语法结构。这种将词汇和语言点从上下文中分离出来进行孤立记忆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变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缺乏对学生阅读学习策略的关注与指导,学生需要成为自主学习者,从而来提高阅读能力。英国著名外语学家M.walst 说过,“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如果不能从无效或低效教学的深渊走出来,就会造成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的局面。
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法,因此,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极其重要的。首先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充分利用所搜集和整理的阅读材料,创设高效课堂,引领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实践,把阅读教学真正落实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建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等工具为手段,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进行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PRPFR"的教学模式,其步骤为:导读(Presentation) 阅读(Reading) 练习(Practice) 反馈(Feedback)强化(Reinforcement)。
I.导读(Presentation),这是学生感知材料的阶段。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涉及到日常生活、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工作学习、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体育卫生、新闻报道、广告等各个领域。体裁有记叙、议论、说明、书信、日记、戏剧、传记、诗歌等。教师在导读过程中,应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内容和不同体裁,适当地讲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这种有意识地热身活动会把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到文章的主旨脉络上。主要采用的导入方法有:1、故事导入法。如介绍人物,采用介绍生平及成就来引出正文。2、歌曲导入法。如在谈到与 Music有关话题时,与学生一起欣赏了多种风格的音乐及乐器。3、图片视频导入法等等。
II.阅读(Reading),这是理解材料的输入阶段。通过个人展示、分角色朗读、默读以及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来发展语言的应用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的词汇知识(如猜测词义能力、构词法知识等),表达学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观点的看法,实现知识向能力迁移,加强学生头脑中的复式知识的构建.“读”包括略读,跳读,寻读,精读,研读等。
III.练习(Practice) ,这是理解材料的输出阶段。要巧妙的设置问题,让学生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和任务。快速阅读一遍,回答5~10个YES or NO的问题,再细读,提一些Who,What,When,Where,Why,How 的形式的问题。或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文章脉络。通过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兴趣和欲望。注重“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难易适度,呈现一定的梯度性,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并且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谈。通过引疑、质疑、答疑的过程,使学生参与到对阅读材料深层次的解读和剖析。阅读提问一般涉及三类问题(Gunter,et al.,1999):
事实性问题(factual questions)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
解释性问题(interpretive questions)不仅探讨作者的观点而且探讨课文的含义。
评价性问题(evaluative questions)关于读者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是否相符的问题。
IV.反馈(Feedback),这是运用语言的输出阶段。可以通过复述(retelling)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化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得出:复述是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也可以通过其它多元化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际,将讲台变成舞台。如看图说话,情景交谈,角色表演,朗诵,讲故事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知识的学习升华到语用的高度,做到知识与思想的进一步融合。
V.强化(Reinforcement),这是对知识加强和运用的阶段。当然仅仅依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课后练习,通过口头、笔头练习,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来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在强化阶段,应进行适当的超量学习。章兼中教授(1986)认为“刚刚完整地记忆所学材料后再继续用50%的时间和精力去重复记忆能获得最佳效果。”
在考试中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如果平时对学生做题的时间不加限制的话,就会由于思维太慢,而不能适应考试要求。因此,阅读时最好采用限时阅读。同时举行班内的小型竞赛,给与学生积极肯定评价,尽量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小组活动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使用英语。最后,教师需要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和信息插上情感的翅膀,创造轻松、融洽、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Nuttall (1982)提出了外语学习者在阅读时需要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链条(如图所示)
阅读中的良性循环 真诚地希望通过上述教学策略,能够达到这种良性循环的态势。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多方位的训练,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以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一线英语教师不断地钻研与探索,以期望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质的飞跃,立于高考英语的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5
怎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因此,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有明确、具体、适度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就有了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就可以增强目标性动机,就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的确立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那教学内容取舍的标准是什呢?
教学内容的取舍应该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哪些知识是新出现的,哪些是再现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学习能力,哪些问题对于学习者是无效的;如何利用再现的知识和己有的能力分析新材料,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这些问题都是有效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汪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所谓有效的知识是指学生未知且学后奏效的教学内容,包括新的学习材料以及相关知识。根据上述定义,有效知识要潢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未知”的,一个是能够学会的。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如果讲授的内容是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学不会的内容,就是“正确而无效的知识”。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或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
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二、转变学习方式,确立学习主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规定,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强调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
其实,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不一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所得。因此,探究教师的“量”与学生的“得”的统一是提高课堂效率不可回避的问题。这里的“量”指课时量,也指完成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得”着重指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有效接受与能力迁移。因此不管学校安排多少课时,教师使用多少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仍是一味被动接受,教师没有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只靠单方面去完成工作量,在课堂上这样特定时空完成的任务再多,也是难以取得实效的,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一切提高效率的方法都难以实施。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课堂结构,就是剔除无效教学环节(这也是一种减“量”),统筹课堂动态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结构都是由以下几步构成: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题目含义,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一般说来,以上几个环节对解读文本是必要的,但不等于说解读文本必须按照这几个环节展开。这样的模式禁锢了对文本的精彩解读。
篇6
众所周知,词汇学习贯穿于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同形式的词汇学习策略可以促进词汇的理解记忆与应用,如何通过策略手段的研究习得词汇、加强词汇记忆已引起人们广泛注意。因此,探讨高效课堂词汇教学策略的研究很有必要。
近年来,西方学者在外语学习词汇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如Cohen(1990)、Nation(1990)等人详细论述了词汇学习的各种策略和其优缺点;Ahmed(1989)、Lawson和Hogben(1996)、Sanaoui(1992、1995)等人就学优生和学困生词汇学习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国内部分学者对我国学生如何运用策略手段来习得外语词汇也做了一些研究。如顾永琦、吴霞、王蔷、文秋芳等人就词汇记忆的看法作了大量的定量、定性等研究。但就高中生而言,如何掌握一些词汇学习策略,迅速扩大词汇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些都是有待通过实践去论证的。本文以笔者执教的两个班为调查对象,探讨高中生词汇学习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
1.问题设置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总体使用情况,常用的学习词汇的策略有哪些?受欢迎的和不受欢迎的有哪些?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量之间有关系吗?对我们教师的词汇教学有何启示?
2.调查对象
我校高一(3)班(30人)、高二(9)班(40人),共70名学生参与了此次调查。选择原因之一是刚进高一的学生受初中阶段学习方法的影响,还未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而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自主学习训练,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其次是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语言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词汇知识学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两组学生在词汇使用策略上应该会有所不同。
3.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为词汇策略问卷。第一部分为个人情况,包括年级、班级、姓名、平均每周学习词汇的时间等。第二部分是由具体的词汇学习行为所组成的词汇学习策略,分为管理策略与认知策略。管理策略包括制订计划、自我监督、自我评估、选择性注意。认知策略分上下文、广泛阅读、猜测、查字典或电子词典、归类、死记硬背、做练习、联想、诵读、运用等策略。(问卷题目参照了有关学习策略文献,如O’Malleyand Chamot(1990),文秋芳(1996),丰玉芳(2003)等以及有关词汇学习策略的定量、定性研究。)
三、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SPSS20数据统计分析显示,高二(9)班学生要比高一(3)班学生能更频繁地运用管理策略,认知策略主要反映在:(1)高二(9)班学生更多地运用上下文及猜测、联想策略,包括正确辨别词性、词根及词缀的能力。(2)广泛阅读及运用等策略上的差异显著。高二(9)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和一定的词汇量,加上平时的训练量,他们更多地选择更有难度的阅读试题来扩大词汇量,吸收文化背景知识,而刚入校的高一(3)班学生还没有什么意识去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在运用策略上,高二(9)班学生更多地将学到的词汇用于会话写作中,这不仅巩固了对所学单词形的记忆,更加深了对意的理解;而高一(3)班学生语言水平较低,会话、写作能力较弱,词汇运用相对比较困难。高一(3)班学生默写生词时只要求写出中文意思,而高二(9)班学生则被鼓励要求用英文释义,这与课堂教学的要求不同有关。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对词汇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高二(9)班学生在策略使用上更为广泛,在技巧运用上更为灵活多样。反馈如下:一年级时记忆方法单一,以死记硬背为主,无论学习和运用都是一种感性认识,即就词认词。记忆手段和技巧比较呆板,不知道联想、归类,不会从语音、词根、同源等角度去认识。到二年级则基本摒弃了死记硬背的方法,由于词汇知识等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记忆单词时讲究技巧和方法,形式也很多样,比如学会从构词法的角度去看待,会从一个基本词汇的各种词形词性的演变上去认识,触类旁通,朝着形象、联想记忆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向去努力,效果明显。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得知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高中生广泛运用管理和认知策略来习得词汇,上下文、广泛阅读、猜测等策略最受学生欢迎,而死记硬背则不受欢迎。(2)与高一相比,高二学生更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学习词汇,学习技巧方法上也表现出很多的灵活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用形象记忆、联想记忆等多种方法结合习得词汇而不局限于死记硬背。
篇7
一、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
在教育领域,教育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学观念不解决,即使有好的教材,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到达教育成功的彼岸。新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这是教师挑战,也是提升教师能力的机遇,我们应认真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二、要有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以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为起点的,教学目标对实施课堂教学起着调控的作用,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因此构建高效课堂,应制定完整、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领域,使得“三维目标”协调发展。如讲授“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时,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会判断一个具体问题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摸能力,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要采用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基指出:“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而在我们过去的教育过程中,过多强调的是教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法指导更为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也应将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我的观点是“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情选择不同的教法,即因材施教。教学应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灵活机动的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营造高效率的课堂。
四、要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恰当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利用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制作课件,既能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得到享受,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数学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五、要使课堂结构的高效化
高效并不一定是容量大,节奏快,应变“教”为“学”,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安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一般以传统教学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互补充进行教学。
篇8
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中心,而老师更多的体现出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老师首先是要做到激发学生的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要向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机会,从而在和学生合作交流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中,指点他们真正学到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为更深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轻负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
1、轻负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其一是轻负。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不再是灌输和死记硬背的舞台,而是培养学生学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的途径。其二是高效,经过有效的课堂探索,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将学生从盲目学习和努力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 课堂45分中的教学潜力,让学生在这45分钟内以最佳的状态,最积极的态度,实现学习的高效。
2、轻负高效课堂的特征
主动性,主动就是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索取。生动性,生动更多的体现为课堂上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就是说一定要将课堂的情感价值体现出来,学生既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乐于学习,不再有任何的厌学情绪。生成性,课堂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脑海中的问号,让学生对课堂上的问题都能够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让不同的思维实现激情碰撞,从而实现不同学习方法间的相互启迪,充分实现课堂价值。
二、实论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知识和技能是基础,过程和方法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情感和态度及价值观这是个人精神需求的升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获取知识和成功体验,还要得到老师给予的情感和价值目标上的重视。老师首先要合理的制定教学的总体目标,防止出现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超纲行为。
2、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营造课堂气氛
“教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要求,但是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要落实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上。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中,“预习—展示—反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拆分为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就是通过同学间的交流预习情况,来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就是老师要将本课堂的教学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内,每个小组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展示提升就是要小组内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将小组任务进行分析;穿插巩固就是小组在其他小组进行展示时要对展示内容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试就是要求老师以各种方式比如试卷、纸条等检查学生的课堂目标达成情况。
3、用杜郎口教学模式进行轻负高效课堂建设的个案展示
课堂任务: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一环节:预习
首先分组并分配预习任务。然后小组成员预习课本,交流讨论。在预习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
第二环节:展示
老师在控制课堂进度时,结合各个小组的实际进展情况,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派出代表进行本组的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小组首先进行本组展示,然后读题。
问题1当xay,则a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A)a=0 (B)-a=0 (C)a>0 (D)a
在我们思考这道题目时,发现当不等式的两边乘a之后不等号的方向变了,所以结合不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判断a
第二小组代表:这也就是说解决这道题目的关键在于发现“ax>ay”的不等号发生了变向,所以解决这类题目首先就要观察不等号的变化。
老师:对的,这位同学所理解的很对,所以请大家再次看一下不等式的几条性质。之后开始第二小组的展示。
在展示这个阶段,通过交流,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进不断的吸收和反思,然后进行辩论和交流,发现问题的不同的侧面和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以新的角度认识原有问题,这样就可以将知识掌握的更牢固,也培养了创新精神。
第三环节:反馈
老师通过观察同学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议和遗留问题,来进行分类指导。老师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学习进行特别指导,达到“优等生吃饱,学困生吃好”的目的。
三、结语
进行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老师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进行高密度的重难点知识重复,以自主参与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手段,经老师课堂的宏观指导,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建设之路也就会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 罗展明.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考试·教研,2009.9.
篇9
一、教师要乐于接受知识
学生能否主动接受教师所讲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方法和技巧。浓厚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他们创造能力;浓厚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
1.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趣闻。教师对每堂课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内容设计不同导言。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一般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开场白,讲神秘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发展前景,其间穿插一些生物学家趣闻秩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领悟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兴趣。
3.直观手段包括直接直观和间接直观。利用直观教具可使学生对知识领悟得更透切,同时也可激发兴趣。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之前让学生看看录相,对有丝分裂实验操作过程一目了然,做起这个实验来兴趣非常浓;又如讲叶形态这节时,带学生到生物园地去让他们边看我边讲,这样效果也相当不错。
二、农村高中生物教学改革,还应立足当地经济振兴,把社会需求这一目标作为改革方向
1.因为农村高中办学方向之一,就是为本地区培养发展经济实用型人才,而作为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生物学科,应为自身教学寻找到一片适于施展其才能靓丽天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而农村地区多数以农业为主,依靠种植业、养殖业来发展区域经济。所以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优劣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兴衰、社会稳定和进步。而传统、落后种植和养殖技术,使多年劳作农民至今经济收入偏低,无法摆脱贫穷困境。如何让当地农民从贫困走向富裕,如何振兴当地经济,是每个农村高中生物教师应认真研究和解决课题。我们曾经对当地农村种植业、养殖业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农民还停留于一般传统劳作上,从事科学种植和养殖业人数比例是极低。因此,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应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调整教学结构,让更多学生学习和掌握实用性较强、对振兴当地经济有利生物学知识。
2.教师应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不断拓宽教学知识领域。尽量将课本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种植和动物饲养等实用技术中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以缩短课堂和社会距离。实践表明,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适时渗透,不仅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应利用活动课,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到田野、菜棚、猪场和鸡舍等进行实践学习,将学到课本知识应用到种植和养殖实际操作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这样使学生在实践高中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知识,拓宽了他们知识视野,延伸了他们与社会相联系知识触角。
三、高中生物高效课堂中的因材施教
1.我们提供给学生们生物教育高效课堂未必是有价值,未必是所有人必须。其实,生活是美,而生活中因为有了生物就变得更美。除了教材原因外,作为老师们我们也要好好对教学进行设计。为此生物教育高效课堂课堂教学应创设问题实际应用情景、通过老师们启发引导学生们进行猜想、试验、操作、讨论去分析问题找到问题实质从而实现问题解决。
篇10
老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老师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对学生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老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培养自己的个人魅力,以老师的人格和认知来正确地引导学生,并且在课堂上很好地集中学生,使班级具有凝聚力,让学生与老师的思维同步,所以老师要在领导课堂的基础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就让老师在上课时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调整课堂教学方案
老师在教学之前,要提前了解教学内容,掌握一定的教学材料,在讲课的时候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要使课堂显得过于单调乏味,在课堂的教学中设置有趣点,而且对教学方案来说,不要盲目地照搬之前的教学方案,要把之前的教学方案进行适度地调整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激发求知欲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能够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做好教学的设计,比如根据某个知识点设定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情境教学的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地去学习,使老师的教学事半功倍,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四、设立奖励和分组的课堂方案
在小学生的这个阶段是需要老师不断鼓励的,因此在课堂上可以设定奖励的教学方案,让小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奖励更有信心和自信,进而能够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还有就是可以在课堂上设立分组的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小组相互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分享彼此的想法,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
总之,通过上述可以得到,实现小学课堂的高效性是一项长久的事业,主要从老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着手,老师要善于调整整个创新教学方案,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等等,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学生方面要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因此要想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是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的。
篇11
人是课堂教学最重要、最能动的因素。以人为本的课堂是达到了师生“自我实现”、洋溢着丰满人性的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是体现了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潜能释放出来的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理性思考和必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容易倾向于外在的、强化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内在要求与精神需要,这导致教学功利化、教学策略不合理、教学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的取得则是以师生身心的疲惫作为代价来换取学生分数的进步,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丧失与教师普遍的职业高原现象,大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实践以人为本的高效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出些有价值的建议。
一、积极学习情绪的营造
学习需要积极情绪的参与,情绪影响着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效率。情绪对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动机性、信号性以及感染性三方面:积极的情绪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的动机;情绪的信号性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情绪的感染性有助于沟通感情和引绪体验。情绪对于学习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作用,积极的情绪能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解决新的、更加复杂的任务,消极情绪则会使学生学习时的智力活动受到阻碍。很多学生是凭兴趣而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法选择,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风趣的课堂。
(一)情境激励能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在开始讲课前的几分钟,给予学生一定的情境激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通过设计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件明确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建立“愤”“悱”状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积极思考;通过言语激励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通过设计有认知难度、挑战性、诱惑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期盼心理,继而大脑开始兴奋,思维开始激活并启动,学生因此自发地进入探索和研究的科学发现的模拟阶段。
例如,在讲化学肥料课题时,教师可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出发,让学生了解化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如何处理污染,通过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来促进其对本节课的兴趣。教师同时提出“同学们知道土壤也会缺钙吗?”的问题,让学生疑惑丛生,兴趣倍增,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在讲氢氧化钙一节时,教师可拿出一个学生平时爱吃的小食品,取出包装中的干燥剂,让学生猜测这个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它的作用、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如果有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可将小食品奖励给他。这种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所讲化学物质,又从实验的角度让学生感知若干关于氢氧化钙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的同时,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学以致用。
(二)教学情绪的营造需要情绪激昂的教师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情感会相互影响。教师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常常会不经意地感染、打动学生,使学生渐入情绪情感唤醒状态;相反,教师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常常会使学生的情绪情感由激情状态或正常状态转入休眠状态。面对一批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迷惆怅的学生,就是处于激情状态的教师也不能幸免其负面影响。学生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情绪情感上的协同变化。Ⅲ
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才华,教师的幽默感更是一种力量,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例如,在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对于通氢气和酒精灯的先后顺序,学生很容易混淆,于是有教师总结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同时幽默地说:“大家要向氢气学习,千万别像酒精灯那样迟到早退呀。”
(三)身体学习系统参与调动学习情绪
身体学习系统是认知学习系统的一部分,运动、戏剧、舞蹈以及音乐表达等都与身体学习系统有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故事、竞赛、表演、音乐、体育活动等手段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这些身体运动系统的参与对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教学的理解将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持久的兴趣。例如,在讲酸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设置游戏场景,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四个活泼金属的“潜水运动员”的比赛,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出比赛过程中四个活泼金属在酸中表现出的不同金属活动性。
二、多感官表征协同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时,由于参与的感觉器官不同,记忆的保持率也会不同。在学习知识时,如果只靠听,3小时后还能保持70%;只靠眼看,能保持72%;视听并用,则能保持85%以上。如果过两天后再测查,只用听的方式能保持20%;只靠看,能保持30%;听看结合,能保持50%;边听、边看、边写、边说、边做,能保持70%以上。之以如此,是因为外界各种信息通过感官传到大脑皮层的通路不一样,如果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大脑皮层的多条神经通路也会各自发挥作用。这样,即使某一通路的记忆痕迹消失了,其他神经通路的记忆痕迹仍然存在,仍可以保持记忆的牢固性。此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H.Gardner)在《旨能的结构》一书中指出,我们每个人的大脑至少由七种智能构成,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一动觉智能、人际智能、认知智能,学生都有一套他们自己可以利用的智能强项和策略。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同时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动笔的多感官表征协同学习模式能高效地提高学生记忆力,并能满足不同智力倾向的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所擅长的智力都充分运用到学习之中,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实验之前,教师留时间让学生先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与假设进行下一步的实验。上讲台操作的学生要边操作边向其他同学说出自己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本组同学可在讲台下口头协作,提出问题并指导纠错。每一个步骤结束时,教师要让学生马上进行随堂练习。这种同时进行思考、操作、讲解、观察、练习的实验教学
就实现了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动笔相结合的多感官表征协同学习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其基本模式是:动脑思考(明确问题,提出假说)一动手实验(验证假说)一动口说出实验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明确实验步骤,纠正实验操作习惯)一动眼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反应原理)一动脑思考(得出科学结论)一动笔练习、运用(交流解释与应用)。
多感官表征协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强化了学习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知识的呈现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匹配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优先记忆那些有意义的、与已有知识或体验相关联的信息,如果信息没有意义和价值,大脑找不出任何记住宏观世界的理由就会抛弃它。学生更倾向于关注和学习有趣的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个体从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得到的信息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会意识到差异和矛盾,形成好奇心,并改正不和谐的活动。所以知识的呈现逻辑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很大。教师要重视知识呈现逻辑的设计,从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出发,寻找最佳的知识呈现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学习动机。
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教学一般为教师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再进行操作要点的总结,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教材最后一段注意事项。而有的教师将知识呈现逻辑改为先让学生猜测浓硫酸加入水中和水加入硫酸中有什么不同,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进行假设,然后教师再进行实验演示操作,最后让学生进行稀释要点和注意事项的总结。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知识的呈现逻辑为“学生思考假设――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析――学生总结”的效果好于呈现逻辑为“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分析――教师总结”的效果。前一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培养一种科学的分析思维,这也就是科学素养潜移默化的培养。
知识的呈现逻辑要能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需要,还要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能够进行同化与顺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图式之间能够匹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上顺利学习,才不容易产生知识漏洞与冲突。如果学生的知识逻辑链之间缺少衔接,就会产生学习困难,最终导致学习厌倦。例如,在讲授中和反应时,从中和反应的应用中引申出中和反应的概念与本质,有助于提供知识的意义价值,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处理不恰当,就容易使学生感到知识跳跃过大,不容易接受。如果学生与新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距离,教师就要事先给学生搭建脚手架,让他们不仅能够看到“香蕉”,且努力一下还可以拿到。其基本流程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搭脚手架)――讲应用(激发好奇)――进入新知识一回顾应用。
四、首因―近因效应的安排
首因一近因效应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首先(第一个高效期)和最后(第二高效期)接触的信息或材料记忆最好,对中间(低效期)的内容记忆效果最差。所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有效利用时间,合理分配时间。
第一,在第一高效期,一般认为在一节课开始的前10分钟左右,首先要教授新的知识,这是保持记忆的最佳时间。教师一定要避免将宝贵的高效时间用于课堂管理或安排复习(比如训话或点名等非学习的任务),应教授学生新的、极为重要的知识。许多教师喜欢将复习放在课前,这通常要占用很长的高效学习时间。笔者认为应该将复习内容放在课程中间穿行,如果课前复习时间太长,超过了10分钟以上,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分散复习的效果要远远优于集中复习,复习应该与新课同时进行,在进行新课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前面知识的复习,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大约20分钟后,学生注意力逐渐减弱,低效期产生了。在低效期,教师要改变知识的教授方式,可设计问题解决、课堂讨论、活动或练习等内容,将学生调动起来充分参与智力活动。如上课20分钟左右时,一位教师拿着Fe+2Hcl=Fecl2+H2的演示实验的试管在教室中绕圈请学生观察,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试管到我这里时就不反应了?”教师及时地肯定了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马上让全班学生通过计算化学物质的量来解决这个问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高水平思维技能的学习活动,能最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将低效期时间高效地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质疑精神。
第三,在第二高效期即在学习结束前的10到20分钟,这个阶段虽然学习效果不如前10分钟那么好,对大脑而言仍然是有效的学习时段。“教师在这个时段应该及时总结、复习并运用知识,可以留五分钟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反思,可让学生用对比法、概括法、提纲法、思维导图法、比喻法进行知识的梳理,教师及时评定和总结。例如,有学生将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用“查、装、定、点、收、离、熄”七个字概括,用谐音将其幽默的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这种谐音式概括复习,删繁就简,择精选萃,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
五、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
科学思维方法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和学生未来的发展。科学思维方法具有形式化的逻辑规则,程序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必须在观察、思考、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它主要包括抽象、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联想等几种基本的思维方法以及结合这些思维方法形成的方法流程。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思维能力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完善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超越现状的科学精神。
例如,利用类比法可以建立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依据知识与已有经验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性进行推理和迁移,从而作出可能的判断。通过类比,学生可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化陌生为熟悉,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向学生讲授核外电子排布三个原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形象的类比。保里不相容原理可以类比成一个宾馆各个房间内每张床最多容纳两个人,但两个人不能睡同一头,因为电子自旋方向相反;洪特规则可以类比成当一个房间内有空床位时,就不要两个人睡在同一张床上,而应当尽可能分开到不同床位上去,并且头朝一个方向;能量最低原理可以类比成一个人坐着比站着稳定,躺着比坐着稳定,站着势能高于坐着势能,坐着势能高于躺着势能,能量越低越稳定。这样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就掌握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能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
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它主要有两种思维流程。模式一:化学实验问题―化学实验事实(或科学抽象)一科学结论―交流解释与应用。该模式是探究的化学实验的基本模式,很多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等,都可以通过此模式获得。模式二:提出化学问题一提出化学假说一验证化学假说一得出科学结论一交流解释与应用。因此模式以假说和验证为主要内容,由于要求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演示实验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六、教师教学特色的彰显
教师的职业信念、专业态度、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都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的性格特点也会导致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我们根据教师不同的气质风格将教师分为研究型、魅力型和情感型。
研究型的教师富有教学激情,善于研究教学问题并总结归纳方法,喜欢观摩反思,自主构建实验模型并反复运用。他们善于广泛借鉴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教学策略方法,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随机应变,特别注意考虑学生兴趣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喜欢使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和生活物品革新实验设备仪器与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篇12
二、真正转变教师角色,做到因学而教。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这就好比是电影导演一样,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工作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能力。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但要避免放羊式教学,就是说演员的一举一动是在导演的掌控之中,哪怕是课堂生成,也应是教师所能驾驭得了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能力培养和目标达成的契合点,帮助学生找到课堂秩序和情绪体验的融合点,通过语言评价、进程推动等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于一个平衡点上。
三、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学习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策略:
1.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或生活中刚好发生的热点问题,通过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提问、去思考,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培养、锻炼、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教学。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课堂上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来研究长、正方形的边角特点。在各小组动手测量记录、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现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要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生教材。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地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且根据年龄特点和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那么,如何发挥好教材的知识载体功能呢?
一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前要“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讲就是要从5个方面研读教材:即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另一方面教师设计教学时要用活教材,即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新课程的每个学段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而,教材的改进加工、丰富开发都必须结合现实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而动,不可随意、盲目的增减改变。
五、优化练习、激励评价、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策略
优化练习是实施高效教学的着重点。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方面,将单项与综合、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做到“点”上突破,“质”上过关,“量”上控制,“面”上沟通,在设计中求趣,在“探索”中求法,在“变通”中求新,把优化练习落到实处。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实地则不危”。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及时有效地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不仅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使其触类旁通,更能启迪思维,点拨思路,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成长。
篇13
一、精心备课,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备课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仔细地分析教材的内容,钻研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各个知识点教学的时间以及怎样引出不同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脑中形成整体的框架,便于学生理解与学习,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另外,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布置切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不仅要完全掌握教学的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与能力,以更好地为学生设计符合他们能力水平的活动与任务,进而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氛围浓厚、课堂气氛活跃的环境中学习,进而构建高效课堂。
二、转变师生关系,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大变化之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讲授者、课堂的领导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于是新课标提出的“以生为本”使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善,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则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转变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然
选择。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分子热运动”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分子热运动的现象,如花香的传播,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演示二氧化氮的实验,并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产生这样结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这样的实验现象也会使学生异常活跃,认识到物理知识的神奇,从而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讲授者与学习者,有利于师生的平等交流,和谐相处。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积极地向教师请教,他们可以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困惑之处,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有效地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会极大地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让学生在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中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小组的思考讨论与交流,他们会得到更为全面的答案,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例如,在操作实验“电阻的测量”时,我就让学生采取小学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首先,电阻是没办法直接测量出来的,学生根据欧姆定律,都知道了电阻与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利用电流和电压测量电阻;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为学生讲解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学生经过交流与思考,他们都知道要多次测量电压与电流值。在实验操作时,学生进行实验十分顺利,虽然有的小组在实验操作中出现了一些误差,但是经过其他成员的纠正,学生都及时地找到了问题,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使学生对于这个实验的原理以及注意事项掌握得十分透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是新课标教学要求下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与教学策略,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为学生创造发展与进步的平台,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而构建出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