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

篇1

科研选题的依据。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身体健康和社会生产的需要,也就是满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从而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要选择好的、有创造性的课题,必须首先清楚依据,这种依据是否符合科研选题的原则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选题的需要性。在选定课题和确定项目时既要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课题,同时也要兼顾科学技术自身的要求。开展科学研究首先要考虑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如此。发明大王爱迪生,仅向政府登记的发明就1328项。他有那么多的发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首先考虑科学研究的需要原则,正确选择科学研究的项目,把社会发展实践的需要作为研究主题,因而做出了影响人类社会的许多重大贡献。研究课题的选择,不但要面向经济建设,而且要考虑科学技术的自身发展。

选题要有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根本特点在于创造。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明、前进。科学研究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它必然要求有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创之处,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科学研究。具体来说,理论研究要求做出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得出新结论;技术研究就要求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测试方法或者把原有技术应用到新领域。选题的创造性原则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选题须具备可行性。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求实的活动,要保证选题的可行性,要加强科学情报研究,掌握科学动态,从而瞄准世界科学的前沿,以最快速度收集有用信息,做好索引和摘要,进行分类整理,以便随时查阅,从而得以熟悉了解本专业上的发展、现状、动向以及研究的前沿、重点、热点和焦点,作为科研选题的理论基础准备,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前瞻性思考,要以敏锐的目光,进行战略性远眺遥望,看出整个专业学科的新动向,发现方向性问题,找出关键,去探索“突破”。只有这样进行选题,才有可能在国际上成为先进的,开拓性和有发展前途的。例如到理论和实验矛盾尖锐的地方去选题,到不同观点激烈争论的领域去选题,到科学技术的空白区去选题,到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去选题,到实践提出了迫切需要的方面去选题……

选题要有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课题必须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的理论根据,这就是说,课题的理论要符合客观实际。选题遵循这一原则,可以保证科研的方向,课题就有成功的希望。巴甫洛夫说:“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他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翔。如果没有事实,那你的‘理论’就成了虚狂的挣扎。”选题要以被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有些人的选题确实也是以生产需要为出发点,但是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因此,科学性原则要求真实性、科学性。选题要尊重事实,接受已有理论的指导,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

选题思路与研究方法和总体方案

科研选题是否新颖是申报项目的关键因素之一。题目选得新颖,角度选择恰当,定位定得适宜,特点表达明确,其申报项目的获准率就高,反之亦然。

定位是科研选题的重要一环。从宏观上讲,申报哪类课题,首先要清楚这类课题的申报范围,你所计划研究的内容是否与资助的范围相一致,按申报指南,要求认真研究选题范围,在申报指南规定范围内选题。根据部门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选题,紧扣社会发展和产业政策,为科学发展和建设服务。

科研选题要有指导方向。选题方向是一个宏观性的问题。对自然科学研究选题分为3个问题:一是基础理论研究,要有新思路和高起点,要研究某一学科的前沿理论问题,其研究结果只能是第一,否则就失去了立项的意义;二是应用研究,要立足于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三是产业化技术开发,要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或社会市场的需要,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满足社会的需求。

科研课题选题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及总体方案。选取科研课题,要根据实际具备的或可行的条件来确定研究课题。要分析自己所具有的实验条件、协作单位水平、课题组成员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实验设备、器械、试剂药品、信息资料、经费资源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环境是否有利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项国策服务,并且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选择科研项目,要做好前期基础工作。可以说是能否立项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一是自己在该方面具有哪些研究基础,近3年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研究成果是很难立项的;二是要搞清楚自己所选择的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都有哪些人在进行研究,在哪些领域研究,从哪些角度研究,用什么方法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领域没有涉及或研究得不够深入,针对前人的研究基础,自己计划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采取怎样的思路进行研究,同自己的研究基础结合起来,抓住问题的关键,在选题上具有新意和突破。

要对选题进行科研论证、查新。对一个很有价值的选题,却不十分清楚它的研究现状,或似是而非。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必须了解清楚选题的来龙去脉,然后才可确定申报。论证和查新是搞清楚问题的必要手段。论证一是自我进行研究,查阅资料,充分掌握了解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请同行专家论证,请教选题的研究价值、社会意义和现状与未来。通过论证最后确定申报题目。在经过论证仍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就要通过国际联机检索进行查新。一方面能弄清楚某一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另一方面在选题确定后,查新证明在专家评审过程中是强有力的佐证,有利于课题的批准立项。

科学研究选题解决的问题

科研选题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研究课题。所谓研究方向,是指研究人员在一个较长时期从事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它规定了研究者在一个时期内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所谓研究课题则是指科学领域中尚未认识和尚未解决的具体问题。

篇2

以人为本,还要培养职工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倡导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自觉奉献的精神。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对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科研工作也获得了空前的支持,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浮躁之风有所抬头。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科研质量,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环节。培养每位职工的责任心,树立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理念,在本职岗位上,尽自己的能力,发展中医药信息事业,才能保证我们所能够承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尽管国家的经济条件有了快速的发展,尽管中医药科研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依然面临着众多的困难,特别是我们所,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这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家、医疗卫生,还是中医药发展中,均不是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培养职工的自信心,倡导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自觉奉献的精神,无论是对学科的发展,还是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还要重视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综合水平;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改善人才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学科的原因,我们所必须非常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综合水平,才能保证我们所不至落后于时代,保证我们所始终发挥国家队的作用,保证我们所始终具有创新的活力,对学科和事业的发展始终具有引导作用。尽管我们所在科技体制改革后,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进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吸收了一些博士后人员,但这批新生力量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因此,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对我们的发展非常重要。要研究如何创造条件吸收引进高水平人才。

以人为本,还要重视发挥老专家对我所学术发展的指导作用。老专家是我们所的宝贵财富,他们在我们所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我们的学科和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丰富的经验、智慧和知识,充分发挥老专家对我所学术发展的指导作用,是保证我们所连续发展,特别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人为本,还必须关心和努力改善职工生活与工作条件,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所的凝聚力。如前所述,国家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中医药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但能够用于科研人员改善生活的经费并没有明显增长,因而造成了我所科研人员科研工作大幅增加,而待遇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关心和努力改善职工生活与工作条件,是保证科研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通过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所的凝聚力,也对不断提高职工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全面。对我们所来说,首先就是要在事业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机制、体制、人才培养、基础建设、经费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其次学科涉及的各个领域,包括信息资源、数据建设与利用、情报研究、信息标准等领域都获得发展,再次在信息所重点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获得发展。只有全面发展,我们所才能保持创新发展的活力。

篇3

Keywords: United States; alternative medicin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traditional medicine, Chinese; research

自20世纪后叶以来,国际社会对非生物医学体系的补充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的观点和态度发生转变,重视和关注与日俱增,如专业医学期刊每年发表CAM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达1 200项[1]。中医药在世界范围也属于CAM的主要治疗手段和科学研究内容。如美国国家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于2005年底宣布新成立的6个CAM研究中心中有4个涉及中医药[2]。西方国家中,美国设立了专门的CAM研究机构,经费、人员等投入较大,并已形成相当的CAM临床使用规模和系统研究格局,故以其为代表分析世界CAM科研现状,并与中国的中医药研究作一对比。

1 美国政府对CAM研究的支持现况

美国专业研究CAM的机构规模不断扩大,规格日益提高,科研投入也快速增长,政府对于调查与评估非对抗疗法有着认真而全面的兴趣。1992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内部成立替代医学办公室(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OAM)以探索“非常规医疗实践”,年研究经费为200万美元,开始提供美国替代医药使用情况的基本信息。到1999年,NIH将OAM扩建为NCCAM,获得的研究资助力度也相应增加,成立当年即获拨款4 890万美元进行与CAM直接相关的工作。到2007年,NCCAM公布其2008年经费预算请求为1.217亿美元[3,4]。一般而言,实际的拨款数多于经费预算请求。除了NCCAM这个专门的CAM研究机构外,NIH其他19个研究所与中心也参与到其中,2005年,共耗资3.349亿美元进行相关研究[3]。见图1和图2。此外,美国其他科研院所和许多国际卫生机构也积极参与,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这样蜚声国际的教育机构早在2000年即争取到780万美元资助,建立CAM癌症中心,对其可能的抗肿瘤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作用和机制进行广泛研究[5]。

2 美国CAM研究的思路

2.1 美国CAM研究的方法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仍强调:是否使用CAM取决于这些疗法所显示的疗效与安全性;不论是生物医学还是替代医学,都应使用相同的原则与标准。但同时他们也承认,替代医学具有不同于生物医学的特性:(1)以综合治疗多见;(2)难以对所研究的内容下一明确定义;(3)多见个体化治疗,难以标准化;(4)治疗效果与施治者以及医患关系(如信任程度)有关;(5)CAM可能存在安慰剂作用以及患者期望效应(placebo or expectation effects)的影响;(6)现有的标准难以评价CAM的某些作用,如心身健康的感觉(feelings of wellbeing)、能量平衡(energy balance)等;(7)不论是替代医学还是生物医学,即使其治疗都有明确的使用框架或选择范围,但操作者仍会根据他们的经验和直觉对病人进行个体化治疗,而替代医学在该问题上更为突出,这就使治疗效果研究非常困难。

基于以上认识,西方国家在开展替代医学研究时,虽然仍然强调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是验证其治疗效果的“金标准”,但西方医学界也认为在RCTs不能使用或当其结果不能概括替代医疗的真实情况时,其他研究方案亦可运用以提供疗效相关信息,并期望传统的RCTs方法能与创新后方案结合起来提供更多有关CAM对健康影响的知识。这些创新的设计方案包括:(1)单病例随机试验(nof1 trials);(2)偏好RCTs(preference RCTs);(3)观测与队列研究(observational and cohort studies);(4)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ies);(5)综合治疗的研究(studies of bundles of therapies);(6)行为治疗的研究(studies of “manualized” therapies);(7)对安慰剂作用或期望效果的合并使用、测定或解释的研究(studies that specifically incorporate, measure, or account for placebo or expectation effects);(8)属性治疗交叉分析(attributetreatment interaction analysis);(9)定性研究(qualitative methods)。

美国医学界认为,不能因为一种治疗方法没有达到某一特定的标准——如现代生物学机制——而将其排除在考虑之外。但是,这种机制的缺乏会不可避免地增加对这种治疗潜在有效性的怀疑程度(不论是生物医学还是替代医学都一样)。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基础研究来证明资助这种治疗的临床研究是合理的。同时,需要得出更多的证据才能认定这种治疗效果是确切的。

2.2 美国CAM科研经费的分配情况

在生物医学领域,一般投入到基础研究的部分占到总研究经费的2/3,而临床研究仅占1/3。因为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依赖新的化学结构的发现或者科技成果带来的新的检测和治疗手段的发明,这在西医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不可能获得,只能通过基础研究更多地扩展知识内容,理解疾病和治疗的生物学机制,然后在基础研究成果上,产生生物医学新的临床治疗方案,如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直接促进了胃溃疡临床治疗新方法的采用和疗效的大幅提高。

替代医学异于生物医学这种临床使用对基础研究的依赖关系,故其研究不可避免地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替代治疗目前已被广泛使用,这种以实践为主的认识倾向就表现在NCCAM将其资源的更大部分投入到临床研究。如2003年其临床与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为2.5∶1[6]。中国中医药的科研经费比例也呈现出对临床应用研究的倾斜[7]。见图3。

3 对比、分析中医学研究在美国和中国的异同

中医学需要保持辨证论治等自身特点来诊断和防治疾病,这目前仍是其取得疗效的重要保障,但同时,它不可避免地需要合理利用现代科技知识,不断增加新的研究方法来阐明这种异于生物医学的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了解尽可能多的作用机制。国内外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2006年美国仅NCCAM就获得美国国会1.23亿美元的研究资助,其中有关中医药的课题共61项,资助额度为1 728万美元,占年度总资助额的14.08%。NIH所有机构每年有关替代医学课题的经费总和超过3亿美元,中医药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美国其他科研院所和高校也在进行中医药的相关研究。据保守估计,美国每年用于中医药科研的经费超过4 000万美元。在中国,2004年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承担政府科研项目的经费共5 335万元人民币[7]。由于中美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即使两国财政支出中的中医药研究经费比例相同,其在具体的费用上也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国在有意识不断增加对中医药研究资助的同时,还应争取多渠道的中医药科技活动投入,并且防止低水平重复项目占用研究资源。在此,以NCCAM于2006年批准的61项中医药研究课题为例分析、比较其与中国的异同。

3.1 中美对中医学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NCCAM有关中医药研究的项目有:针灸研究,包括针刺、电针、激光针灸、艾灸、穴位按摩等;中药研究,包括中药复方、单味药和提取物;此外还包括气功(包括内气、外气)、太极拳和饮食研究等。其中,针灸研究地位突出,占到61项中的30项(49.18%)。这与针灸较中药等其他中医疗法在美国更被认可,使用更普遍,并在某些地区已取得合法医疗地位,部分得到保险公司认可的情况相符。

其次,中药研究共有13项(21.31%)。其中涉及一味中药以上复方的研究有7项,但有3项都将简化处方的药物作为主要研究目的之一,以便于质量控制,以及更好地找出有效成分。中药研究中的其余6项涉及单味中药如大黄或中药提取物如黄连素、竹提取物等的研究。

再者,共有9项关于太极和气功的研究(14.75%),比例较中国为高。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涉及的中医有效治疗手段更多,而有更多的研究对象,太极、气功的整体地位与民众应用情况在中国并不突出,故立项较少。但太极和气功与西方的冥想、静坐等形神锻炼方式有相似之处,而且西方重视心理以及非药物、非损伤疗法,所以成为中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由于美国缺乏中医学的哲学人文背景并对中医基础理论存在知识鸿沟,所以其对中医的研究多停留在脱离理论的操作层面,对中医学理论研究基本不涉及,像2006年仅有一项有关肠激惹症的临床研究涉及中医的证(实证、虚证)。而中医专家医疗经验总结、中医古籍的整理等文献方面的内容尚未进入NCCAM的研究视野。

此外,NCCAM项目重视对新生低年资的年轻研究者的培训。其中有4项以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另有10余项课题都明确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两个目的结合起来,并明确指出导师团和培训计划。这是美国针对中医药研究人员不足而进行的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中国也同样存在中青年研究者不足的问题,但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尚不充分。

而且,NCCAM重视软科学研究,认为应积累必要的与中医学相关的经济、社会、心理、临床决策和使用疗效方面的知识与研究能力;探索其治疗费用、效果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医药与生物医学以及其他替代医学之间的关系。目前此类研究在中国开展较少,因此中医药与生物医学比较,其“廉”与“验”是否占有优势及其优势程度难以确切评价,并难于从宏观上把握中医药对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与经济负担的影响。

与美国具有发散思维的庞杂中医药研究内容相比,中国的中医药研究显得比较单一,主要包括中医的理论研究、中药研究和针灸研究等部分,其他如物理治疗、饮食、锻炼等疗法也有涉及,但并非重点。研究的思维方式也比较固定。

3.2 东西方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对中医理论认可程度的不同导致研究设计的差异

从中、美的中医药科研设计中可看出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较大差异。西方素有的对所有尚未证明事物的质疑态度,使得某些研究内容与思路完全不同于中国。像安慰剂作用与患者期望效应对治疗结果的影响,在中国,目前该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一般将这些与治疗手段本身关系不甚密切的心理、社会因素,归于整体治疗和综合疗效范围;而同一治疗在同类证型患者身上产生疗效不一致的现象,也多与体质等个体因素联系起来。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针灸研究中表现较明显,中国研究设计的对照组多为空白对照,即比较针灸治疗与不进行针灸治疗对病情的影响,认为这样就足以说明针灸治疗的效果。但西方不同,他们对所有的中医理论如穴位定位、经络的走向、操作手法等都有质疑,而不会将其当作既定的事实接受;并且非常重视病人对疗法认同程度和疗效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的针灸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与假针灸对照,以证明针灸不仅有效,而且这种效果并非安慰剂作用;还设定同一经络上的穴位与非穴位对照;经络上的点与非经络上的点的对照;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转动和提插等手法针刺以及不进行手法的针刺对照;基于中医理论的个体化治疗与固定穴位治疗对照;以及相信针灸等治疗的患者与不相信者的对照等等。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2007年德国学者公布其研究结果,认为针灸与假针灸对腰痛都比已有的治疗更有效,有效程度没有差异[8]。这个研究设计包含了对中医经络、穴位等理论的质疑,而研究结果提示针刺为一种安慰剂或是一种简单的体表刺激作用。对于结果本身,因为这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已有的关于针灸的阳性结果并不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此结果的产生还可能源于设计方案的缺陷,如针灸治疗间歇过长(一周2次的频率)、操作手法失于准确、治疗取穴不当等等,使针灸疗效难以发挥至最大,而导致与其他的体表刺激产生同一水平的效果,难以与非穴位或浅刺激所产生的作用区别开来。但是,假西方学界之眼,其丰富的生物医学研究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中医药研究具有一定启发作用。

总之,中医学研究进行到今天,已显露出方法学瓶颈。目前的研究成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确定疗效,了解机制,但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也没有形成比较公认的诊疗标准。美国的中医药研究是针对西方医学界重新认识与改造过的中医药内容进行的研究,而且结合了自身的医药传统、研究思路与客观需求,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知识、文化、哲学和社会等体系的印迹,但其研究内容与方法对中国的中医药研究有他山之石的作用。

4 鸣 谢

衷心感谢NCCAM代副主任、国际卫生研究办公室主任Jack Killen博士热忱提供的2006年NCCAM中医药相关立项课题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Eisenberg DM.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report o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the United Statepersonal reflections on its content and implications. Altern Ther Health Med. 2005; 11(3): 1015.

2 CAM at the NIH. New research centers announced. nccam.nih.gov/news/newsletter/2006_winter/rescenters.htm[2008324].

3 Institute of Medicin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5: 2627.

4 Kirschstein RL. Fiscal year 2008 budget request. nccam.nih.gov/about/offices/od/directortestimony/0307.htm[2008324].

篇4

1常见的换药方法

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三种常见的换药方法:①甲硝唑换药法:甲硝唑可以有效抑制厌氧菌的生长并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其操作方式为,将甲硝唑的注射液在伤口的表面均匀的涂抹,然后用无菌纱进行包扎,其换药周期大致在两天到三天为宜。对于肉芽组织比较新鲜的创面或表浅皮伤,可将甲硝唑片剂研粉加敷纱布进行治疗,用这样的方法通常两到三天就可痊愈。②胰岛素换药法:这种方法对于手足外伤效果明显,它可以加强吞噬组织的活力,有效促进伤口组织细胞的生长,让伤口的愈合时间大大缩短。其具体操作方法为,无菌环境下将0.9%氧化钠500ml加胰岛素50单位,配制成10∶1置于冰箱中,换药时,用纱布浸湿敷于伤口即可,每天换药2-3次为宜。③利福平换药法:这种方法对于脓疤疮、手足表皮化脓感染等伤口效果明显。其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将伤口进行常规消毒后,把利福平胶囊粉撒入伤口中,并敷上无菌纱布,其换药周期为一天,对于这类普通伤口,换药三次基本可以完全治愈。

2换药过程中对换药时间的把控

之所以要对伤口进行换药,就是为了让伤口保持在一个清洁的环境中,避免受到细菌的感染,缩短伤口痊愈的时间,在换药的过程中,医务工作者要对伤口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查看伤口的生长情况,观察伤口是否化脓。如果伤口没有受到感染,只需要对伤口进行一下基本的消毒然后跟换敷料即可。创面修复关键在于再生肉芽组织的数量和质量。在清创缝合术后第一天进行换药,可以使得痂皮和新生肉芽组织的损伤得到有效的减小。从笔者这几年的诊断经验来看,经急诊清创缝合的伤口,基本上都不是单一的外伤,大多还有着周围组织的挤压与挫伤等情况。组织的损伤所带来的诸多病理和生理变化会使得换药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换药时间的把控也会变得更难,例如血管通透性改变,大量血浆以及含电解质的液体通过血管进入到组织间隙中,及组织受到挤压损伤造成的组织间隙压力升高,会使得伤口局部肿胀与外翻,由于损伤组织表面有着大量的渗液,很容易和敷料粘在一起,在进行首次次和第二次换药时,最容易造成新生肉芽组织和痂皮的二次损伤,首次换药的间隔时间越长,其敷料就越难被揭除,换药的难度也就变得越大。因此,对换药时间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把控,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今早进行首次换药和第二次换药,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而且可以减少肉芽组织的损伤,有利于伤口的愈合。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清创缝合术后第一天换药最为合适。

3换药过程中对伤口的处理

异物的残留会给伤口的愈合带来巨大的阻碍,在对伤口进行换药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对伤口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仅要了解伤口现在的愈合状况,还应该了解一下患者受伤的原因,以发现一些难以从表面看出来的问题,在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全面的了解后,要将伤口内的异物和坏死组织进行彻底的清除,这是伤口快速愈合的必要条件。在清洁伤口时,要首先用典酒、酒精对伤口进行彻底的消毒,认真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化脓感染的现象。在揭下敷料时,要注意伤口是否和敷料粘连,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跟换敷料。要使用干燥的纱布包扎伤口,尽量不要弄湿纱布。在处理方式合理的情况下,伤口通常不会受到感染, 7d左右即可拆线。在受伤后6-8h内进行处理的伤口为污染伤口,污染伤口并未造成感染,如果处理方式合理,依然会很快痊愈。患者的伤口是否受到感染和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和伤口受到的污染程度有关。在受伤后,患者应该立即进行清创处理,清创处理后,如果伤势好转,伤口逐渐愈合,则表明清创处理到位,只需要及时进行换药即可。如果伤口越来越疼,则表明清创不彻底或者患者伤势复杂,此时应该及时就医。如果伤势比较严重,伤口的分泌物可能会很多,此时应该增加换药的次数,尽量每天换2-3次,避免伤口与敷料造成粘连,及时进行引流排脓,将伤口内的有害物质清除干净,可以随着伤口内分泌物的减少而适当地延长换药时间,直至伤口完全康复。

4换药过程中对患者心理上的呵护

由于部分患者对于自己具体的伤势情况不了解,很可能会出现患者过度恐慌的现象。这时,要对患者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减轻伤口给患者精神上带来的伤害,增加患者对伤口痊愈的信心。在换药时,要先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让患者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伤口情况,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揭除敷料时动作要轻巧,动作的幅度要小,与此同时,要告知患者下一步的操作流程。整个换药过程要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每次换药的时候,要及时告知患者自己伤口的变化以及好转情况,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其伤口的痊愈。

5结语

换药的方式多种多样,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现,新的药物与新的技术不断出现,伤口的换药方式也将变得越来越多,作为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争取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更加高校的医疗。

参考文献

[1]翁秀敏.外科伤口换药时间及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220-221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4-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我校四年制药物制剂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包括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和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两部分内容。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1]。通过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分析候选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为以后的临床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实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基于本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要突出中医药特色,结合近几年来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总结与分析了课程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1.课程任务

基于我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的是具备中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因此,本教研组确定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药物质量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或新药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我校于2008年才在本科生中开设该门课程,由于学时较少,由开设之处的54学时变成36学时,而且受总学时数的制约,尚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因此,本教研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初步编写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药荆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实验讲义。

2.1调整理论课内容

专业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四年制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将生物药剂学中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因素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口服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重点讲述;药物动力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隔室模型、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及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重点讲述单室模型中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以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将其他内容作为自学内容或简单介绍,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生物药剂学部分与药剂学、新药研制与进展课程紧密衔接,简化重复部分,重点讲解制剂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优化的原则,并引用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研究的最新报道,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某些中药剂型的制备工艺、辅料选用、作用机理认识更加清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通过开放性实验增设实验教学,并用科研成果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实验课是巩固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在许多大中专院校已开设,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受总学时数的制约,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对是否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已在2007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问卷调查,82%的学生认为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很有必要。因此,本教研组将符合教学规律的本校教师的一些比较适合的科研成果,列入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开放性实验中去,在2010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了探索,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形式,初步建立并探索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如开设了芍药甘草汤灌胃后小鼠体内芍药苷的血药浓度测定实验,三中盐酸小檗碱的溶出度测定实验等一系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开放性实验。

3.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填鸭式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挫败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推广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设置悬念等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多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针对性的去思考,同时在某些章节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讨论,这些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1加强相关课程内容间的联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多学科的集合体,知识面较广,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荆学以及数学等部分教学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的内容“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时,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解剖生理学与药理学的相关内容;结合中药药剂学中软膏剂与栓剂的知识,讲解“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皮肤给药”与“直肠给药”的教学内容。

3.2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充分运用观代化教学手段

生物药剂学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以讲解为主,学生感觉难度较大,难以理解。为此,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如在讲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时,适当引入药理学中所学具体药物的体内过程与使用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如在讲解体外溶出度研究时,引入研究实例三中盐酸小檗碱体外溶出度研究等。同时下载一些相关的具有中药特色的硕博论文,把所讲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老师口授以及黑板、粉笔和挂图、幻灯等,难以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真实、立体、直观地认识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行为。而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动画模拟现实的能力,使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原理、真实的实验过程等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概念、原理的实质,从而使生物药剂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4.改革考核方式

摒弃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历次作业、分章小测试、课题表现等纳入最终成绩评定,确定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认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改革后比较适合中医类院校药物制剂专业的教学,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如未开设实验课程,仅靠开放性实验难以满足本门课程更深入的学习,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建立成熟的实验教学,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同时推动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篇6

课题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建议、课题申报与立项、过程管理、结题管理、结题后的跟踪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一系列管理活动。课题数量多时,可分项目进行管理,也可分阶段管理,无论采用哪一种管理方式,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课题管理分为2个层次:基础性管理和创造性管理。基础性管理是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事务性。创造性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强调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并将管理创新融入科研创新之中。前者是如何完成工作,后者是如何做好工作,侧重点不同,管理效果也不同,如果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必然使科研管理工作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扎实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上,将创造性管理活动融入每个工作环节之中,才能真正做好课题全程管理工作。

2  项目建议

近年来,中药科研领域的专家针对国家颁布的各类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项目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体现了中药研究的发展动态、趋势和前沿。由于项目建议与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密切相关,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①提高自身中医药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国家需求,了解学科前沿,掌握科研动态;②密切关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计划信息,敏锐把握资助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撰写项目建议,若该建议被列入招标计划,将为课题立项奠定良好基础;③如果项目建议被采用而申报的课题却未被立项,需分析原因并与项目组织部门沟通,确保以后建议成功;④积极推荐专家参与中医药科技发展规划和招标指南的制定工作,既能扩大专家的学术影响力,也利于本单位人员深入理解科研政策导向,从而把握好选题方向。

3  课题申报与立项

承担更多的国家级重点课题、高水平课题是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课题申报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实现的前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申报、评审与管理已非常普遍,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主动、密切地关注网络招标信息。在获取招标信息后,科研管理部门就要进行申报动员、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课题立项、立项奖励等一系列工作,工作本身有较强的规律性和时效性。

3.1  项目与指南的理解

①全面了解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特点,指导科研人员选择适合自身研究方向的计划项目进行申报,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强调在完成国家目标基础上的科技创新。②掌握招标计划的立项背景,正确、深刻地理解招标指南的资助范围与重点,结合中药课题管理经验,在选题方面给申报者以必要的提示与指导。

3.2  申请书质量控制

①确保申请书的基本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特别对单位与人员信息严格把关。②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目标、方案、技术路线等核心内容进行评议,帮助申请者理清思路、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关注申请者对专家建议的采纳情况,分析课题立项与之的关联,以判断专家的科研指导能力。③保证经费预算符合财务管理规定,并从文字角度审核申请书内容,如重点是否突出,层次是否分明,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清晰、流畅等。

3.3  申报课题的遴选

①对于限项申报项目,在整体考虑研究机构学科分布、学科发展及科研资源分配等问题的基础上,选择部分优秀课题申报,择优程序的设计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②对于不限项申报项目,如果不考虑中标率等因素,可以全部上报,有些选题即使被内部评审专家否定也不能轻易放弃,因为某些科研创新点在更宽泛的专家群体中也许是被肯定的,且申请者在完善申请书过程中也会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3.4  任务书质量控制

①及时掌握各部门最新的科技管理办法,如科技部为落实“十一五”规划制订和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这些文件是课题任务书管理和其后各环节管理的重要依据。②对任务书内容进行把关,如经费与任务对等,若结余经费过多将对财务结算产生影响;考核指标与研究内容相关,避免出现二者不一致的情况;预算编制合理,以保证在执行每个栏目的预算时不出现过大偏差等。③与外单位进行合作研究应签订正式协议,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4  课题过程管理

课题获准立项是课题管理的良好开端,而课题研究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过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科研机构“重申报,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家更关注如何争取到课题,而忽视如何完成好课题,甚至出现降低研究目标的情况。课题研究质量高,才有可能获得延续资助,科研工作才会有发展后劲。

4.1  课题研究质量控制

课题研究质量的控制需要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决策层及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研管理人员是多向沟通的中心环节。①随时关注,主动与研究者沟通和互动,随时掌握课题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关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鼓励课题组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扶持和培育。②定期检查,每年组织专家组对在研课题进行评议,与专家共同分析阻碍课题进展的瓶颈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对确实无法继续的课题及时终止研究。③随机抽查,如原始记录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实验操作与实验室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等。④及时反馈,将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决策部门反映,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并将解决方案反馈课题组。⑤奖惩分明,对研究质量高的课题予以奖励,对伪造数据、弄虚作假者予以惩罚。

4.2  课题经费管理

经费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涉及财务、科研、课题负责人三方职责与权限的协调,也易成为薄弱工作环节,有些科研机构为加强管理会设专职岗位。①全面了解各计划项目财务管理办法,掌握各办法的不同之处;②及时采集财务信息为科研管理服务,如课题经费计划数与实际到位数是否一致、经费使用合理性等;③为财务管理提供科研管理信息,确保经费核算的正确性;④对某些科目超过预算的课题,提醒课题组及时调整经费支出,必要时向项目组织部门提交预算调整方案。

4.3  合作协议管理

课题合作研究有两种类型:一是本单位参与外单位课题,经费拨入;一是外单位参与本单位课题,经费拨出。两种情况均需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并进行规范管理。①依据《合同法》规定,结合中药科研工作特点,设计统一格式的合作协议文本;②制定合理的协议审批程序,实行逐级审核制度;③严格审核协议内容并提出修改建议,如经费约定是否合理、协议经费占课题经费比例、责权利是否统一、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

5  结题管理

5.1  研究工作总结

①在规定的结题时间之前,督促课题组进行全面的研究工作总结,要求研究报告真实、客观地反映课题整体研究情况。②将研究报告与任务书考核指标进行对照,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研究目标。③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课题,需分析原因并在结题报告中如实说明,必要时可申请延期结题。

5.2  课题经费结算

结题工作包括研究工作总结和经费结算二部分内容,经费不结算就不能认定结题工作完成,但目前结题不结帐的情况十分普遍,有些课题甚至挂账十几年,这是课题组与科研机构利益搏弈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严格执行计划项目的财务管理规定为前提。①要求课题组在提交结题报告前必须进行财务结算,否则不予办理结题手续;②要求财务部门出具真实的结算报告,必要时双方共同核实账目;③结算后取消账户,经批准留归课题组的结余经费另立账户管理;④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5.3  结余经费管理

根据《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2006]56号)文件精神,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帐,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这项规定对今后课题经费的预算和执行预算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科研机构以往累积的大量长期挂帐课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①结余经费按一定比例划归课题组使用,另立财务帐号管理,用于、申报成果等方面的支出;②按剩余比例划入研究机构公用经费,用于科研再投入,如设立科研探索基金、科研奖励基金等,以培养科研后续发展能力。

6  结题后的跟踪管理

6.1  继续申请资助

有些课题可以进行深入探索或扩大领域研究,应鼓励其继续申请各类项目以获得后续经费支持,这类课题往往因积累了深厚的工作基础而较易获得资助。

6.2  成果鉴定与申报科技奖励

①在结题课题中甄别比较成熟的课题,帮助课题组在结题报告的基础上整理提炼以形成成果报告,并督促其进行成果鉴定。②根据各级科技奖励的特点,帮助课题组选择适合的奖项进行申报。③有些课题获得过多次资助,研究工作很深入,可整合为一个比较大的成果进行申报。

6.3  成果推广

具有应用性的中药科研成果应及时转化推广,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科研课题的肯定。①明确成果推广的时机,如中药新药研发课题在研究初期就应寻找合作企业,以保障研发资金充足并利于后期推广;新方法、新模型等基础性研究成果应及时。②在中药科研成果的形成与推广过程中,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涉及专利权、著作权、技术秘密等方面,特别关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自身权益的保护,如机构名称在产品宣传中的正当使用等。③对可公开宣传的成果进行整理汇编,制成项目简介以促进成果推广。

7  科技档案管理

7.1  归档管理

课题归档工作需要课题管理、档案管理、课题组三方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①课题管理人员要确保每个课题的全程管理资料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全面收集申请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结题报告及其它管理文件,如合作研究协议、任务调整报告等。②档案管理人员指导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后者将技术资料与管理资料合并整理归档,并应重视结题后相关资料归档。③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归档工作制约机制,只有将档案管理与结题、经费管理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归档工作顺利进行。

7.2  档案利用

篇7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年”要求,在各级中医医院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认真落实《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依据《**省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实施细则及评价考核评分办法》和《**省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考评办法》,加强对全市中医医院督导检查和综合评价,命名表彰“**市示范中医院”,争创“**省示范中医院”。对忽视中医特色的中医院给予“黄牌警告”。

巩固“二甲”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成果,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对未上等级县(市)中医院,要加大督导力度,年内力争要有1-2所医院达到“二甲”标准。

继续落实卫生部等七部委“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结合我市中医医疗市场的现状,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市场监管,重点对虚假医疗广告、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擅自扩大诊疗科目、对外承包科室进行严厉查处,营造良好的中医医疗市场环境。

整顿和规范中医医疗性保健按摩、中医美容市场。

三、强力推进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学科优势。

进一步加强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做好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优化诊疗方案,探索单病种管理规范,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扶持发展势头好、中医特色浓的省级重点专科,打造中医品牌。

四、积极开展“农民健康保健工程”和中医药进社区工作。

认真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认真落实“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增强对口支援的实效。结合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中医药进社区、农村,万名医生志愿支援农村,多种形式开展便民、惠民活动,在县级以上中医院按5%的床位比例开设惠民病房,开展“流动医院”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扎扎实实开展好“农民健康保健工程”。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推广新市区全国中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经验,深入开展“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特色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不断丰富中医药服务项目,强化中医药服务功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五、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整体推进农村中医药工作。

以建设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为载体,县抓中医院、乡抓中医科、村抓中西结合方法,积极推广实用技术。认真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指导意见》、《**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中医药工作指标要求,保证乡、村卫生组织中医药人员比例和中医药业务开展。结合落实《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功能,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做到人员、房屋、设备、管理四配套。使80%乡村医生能中会西、能西会中以及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服务,用简、便、效、廉的方法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

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制定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规划。各地要按照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列出计划,全力争创。年内在**、**等县开展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年底力争达标。**,**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加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争取早日通过国家验收。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成立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公室,启动“杏林311工程”。大力培养中医药合格人才。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做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和“3515项目”,抓住“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三个关键环节,培养高级中医临床型人才。

深入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做好全国第三批和省级第二批师承的结业出师考核工作。

加强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举办中医院院长培训班等形式,建立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全市中医医院管理水平。

开展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努力提高农村中医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做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工作。

七、注重继承创新,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加强对中医药科研课题的在研项目管理,保证研究工作按计划实施。精心组织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和省科技计划课题的申报,继续开展科研培训,提高中医药队伍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县级以上中医院要制定科研计划,年内力争市级以上科研立项30项,科研成果不少于10项。各单位要设立科研专项奖金,鼓励中医药人员开展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

八、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

篇8

[Abstract] Objectiv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to evaluate the college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more scientific and more perfect index system,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level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In this paper, firstly, it collects the views of 10 experts of university of TCM by questionnaire, after three rounds of consultation, design the schoo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s match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secondly, after two rounds of modification, it collects the data of judgment matrix of 17 experts by questionnaire and get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matrix data obtained in each index system; thirdly, it writes a solver (m function) used for integrating judgment matrix of all experts to get best weight by matlab, and input the matrix data of all experts into the matlab according to a corresponding format. Results Matlab program was run to obtain the index system weighting coefficients, weight of five first stage indicator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was 0.1932, development capacity was 0.2030, talent development was 0.2078, scientific research was 0.1981, 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s 0.1978. Conclusion Various indicators in the index system are complementary. In those five first stage indicator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llowed by development capacity, talent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University performance; Index system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已有时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矛盾日益突出。伴随着对办学质量的持续关注,办学效益问题也成为政府、教育界和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用有限的办学资源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是各高校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命题。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成为办学主体。高校二级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一所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因此,对二级学院进行绩效考评,判断其办学的效益与水平,不仅可以帮助各学院改进、优化办学工作,帮助学校发现二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还可以检测学校的资源配置合理性,推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效益和治理水平。要发挥绩效管理的工具作用,首要的是出台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校内办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在各院校不断的实践中日趋成熟,但仍需要一定的理论研究以进一步增强其科学性。本文以地方中医药院校办学实际为基础,构建有特色、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校内办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供同类院校借鉴参考,务实推进中医药高等院校办学效益提升。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组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采用背对背的问卷方式征询中医药院校10位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经过三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意见趋于集中,最后设计出符合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办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见表1。

2 采用AHP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本研究采用AHP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AHP是由美国的运筹学家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把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是一种将决策过程的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正互反矩阵、计算,得到因素之间重要性大小的权重,据以支撑决策,具体步骤如下:

2.1 判断矩阵的构建

设有n个因素α1,α2,……,αn,对目标层有影响,要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或者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指标所占的比重,既是把n个因素对上层次某一目标的影响程度排序。

AHP中,未知的是整个指标体系的综合权重,但是两两因素的比较确是可以已知的,这是AHP的中心思想。通常比较时取1~9尺度(表2),用α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则有:

A称为判断矩阵,表示评价指标,α表示评价元指标,αij即表格中的数值表示αi与αj相比对于上一层指标的重要程度。本文需要构建的判断矩阵有24个。

2.2 数据收集

使用“地方中医药本科院校校内办学绩效考评体系”指标相对权重专家调查问卷,经过两轮修改,共收集17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得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矩阵数据,其中某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原始数据如下:一级指标间的相对权重判断见表3,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判断见表4~5,三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判断见表6~7。

2.3 数据处理与相对权重求解

本文采用matlab软件处理数据,matlab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

使用matlab编写一段求解程序(m函数),用于整合所有专家判断矩阵得到最优权重,将所有专家判断矩阵按照相应格式录入,运行程序得到最终结果,见表8。

3 讨论

以上计算结果,5个一级指标中,人才培养的权重最高,为0.2078,之后依次为发展能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管理能力与水平,这与地方中医药院校办学实际相符。

首先,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核心职能。地方中医药院校应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一主线进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不断丰富人才培养内涵。在该一级指标下,培养质量、育人环境建设以及教育理念权重相对较高。这说明: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面向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需求,紧扣在校生质量、学生满意度、毕业生成就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关键环节。而育人环境建设是高校的重要软实力。中医药院校更应营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育人环境,提高育人实效。同时教育理念更新是坚持办学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其特殊规律,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发展能力与科学研究指标权重居于第二层级。在高校办学历程中,各二级学院的发展能力,即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是大学发挥职能的基础,是办学的基石,是内涵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发挥重点学科与学位点建设、重点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才能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科学研究是大学强校之本,是培养优秀人才、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科、学位点、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播传承文化的重要方法,决定了其在高校办学绩效中必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目前不少省份已先后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强省之策。地方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密切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各二级学院作为基层办学主体,要在完善科研机制、搭建一流的科研平台、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最后,管理能力与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两个一级指标虽然权重靠后,但不可否认的是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缺一不可的。一所大学整体的管理能力与水平是整个学校办学的保障,不断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是各二级学院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二级学院应鼓励师生“走出”校园,积极开展校企、校院合作交流,促进政、产、学、研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对社会的技术与智力支持;积极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教师出国学习和交流,扩大双语教师队伍。

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帮助学校更清醒地自我认知、自我评估和自我修正,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办学水平和治理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力。

[参考文献]

[1] 宋健.高校办学绩效的构成及评价[J].当代教育理论于实践,2014,6(5):31-33.

[2] 林春树.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要素绩效投入模式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5(8):61-64.

[3] 曲涛.“211工程”高校本科教育绩效实证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4):45-56.

[4] 苏伟洲,张勇,姚亚平,等.基于DEA的高校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15(19):159-162.

[5] 朱善国,杨昕,刘风玲.中美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J].人力资源,2013(8):106-108.

[6] 谢梅,李强.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基于产出滞后效应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5):46-54.

[7] 姜彤彤,武德昆.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绩效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39-42.

[8] 黄丹凤,杨琼.英国高校内部绩效管理模式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2):87-93.

[9] 赵银善,董海茵,马国泰.基于层次分析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J].职业教育,2015(9):8-11.

[10] 岳辉.高校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26):37-38.

[11] 李诗琪.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模型及应用--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和层次分析法[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47-52.

[12] 李宣海,薛明扬,王奇,等.上海高校分类绩效评估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1-5.

[13] 吕世彦,郭德红.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60-63.

[14] 王平心,殷俊明.高等院校内部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5] 张南星.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16] 樊秀娣.校内院系办学绩效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学术版,2007(Z1):55-59.

[17] 章大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8] 余进,陈维进,王弘,等.层次分析法在确定评估体系指标权重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2):44-47.

[19] 金志龙,李端妹,金莹,等.地方科研机构绩效考核指标及其权重计算――基于专家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103-105.

[20] 王鹏,彭元伟,全美杰,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和谐校园评价指标权重确定[J].科技教育创新,2010(14):244-247.

[21] 章涤凡,段万春.基于审美教育理念的中医创新人才素质指标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0,8(4):108-113.

篇9

一般而言,科学编写的临床指南可分为两大类,即基于专家共识的指南(consensus based guide|line)和循证指南(evidence based guideline)[1]。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是按照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研究方法制定出的一组临床指导意见,是目前指南研究发展的主流,在1996—2006年间国际上颁布的20个指南中,就有12个为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像任何科学程序一样,制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是基于证据的方法学,其结论(推荐意见)须有可靠的证据支持[2]。

2 德尔菲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Delphi法,中文译为德尔菲法。它是采取匿名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最后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方法。德尔菲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O.赫尔姆和N.达尔首创,经过T.J.戈尔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它是由主持机构以书面的形式征询各专家的意见,背靠背反复多次征询意见与汇总,依据多位专家的知识、经验、综合分析能力和个人价值观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判断并主观赋权值的一种多次调查方法。我国称之为专家评分法或专家咨询法。随着德尔菲法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方法本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尔菲法开始在医学领域中有所应用,之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我们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ZYYS—20060013)”及“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ZYYS—20060014)”就采用了德尔菲法。其实施主要分4轮进行:①针对本研究主题提问,请专家提供该病的最佳诊疗指南的初步意见;②课题组就第1轮专家意见汇总统计分析,提出第2轮征询表,请专家就其中各个问题做出选择与评价;③课题组就第2轮专家意见汇总统计分析,提出第3轮征询表,请专家再一次判断并提出修改意见;④在第3轮的基础上,专家们再次判断和论证。通过4轮调查,形成初步诊疗方案。最后将诊疗方案提交给专家论证会,经过专家论证定稿,形成该病的诊疗指南。

3 德尔菲法的优缺点

德尔菲法是一种匿名的专家问卷调查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专家的横向联系,只与调查者发生联系,专家之间不能相互讨论,经多轮的归纳、总结、修改,最后形成一致意见。避免了权威专家对结果的干扰,反映了专家的真实想法。

单纯的专家经验集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可靠性较低。本课题组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结合循证医学开展文献研究,将循证医学与德尔菲法结合起来相互参照、对比,最后形成诊疗指南。

德尔菲法为专家问卷调查,专家组的组成对问卷的实施和最终诊疗指南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在具体实施中选取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的专家(兼顾年龄、地域、科研、医疗、教学等因素)组成专家调查组,进行问卷调查,较为全面地采集到专家意见,对指南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咨询表的设计应简明扼要,咨询答案除必须用文字表述外,应尽量用数字或符号表述。在问卷选项的设计上既要忠于专家意见,又要较好地提取语言,避免表达模糊的选项出现在下一轮问卷上,避免因此产生分歧,降低专家集中趋势。

传统的德尔菲法专家问卷多采用邮寄的方式进行,这种邮寄的形式造成了反馈意见较慢的缺点。鉴于现在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兼顾部分地区上网仍然受到一定制约的现状,课题组对本课题的实施采用了纸质和电子问卷同时发送的方法,有效提高了问卷回馈的速度,提高了调查的效率。

经典的问卷调查均采用的是不见面的方式进行,但这种匿名的调查方法在实际中还是造成了对部分问题存在差异的现状。考虑到问卷调查目的最终是要形成共识,本课题组在4轮问卷调查后又举行了专家论证会议,在会议上将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形成共识。

4 讨论和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全球化的进程在加速。中医药学起源于中国,也正在加速向世界传播,为各国人民健康服务。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药学科包括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尽管中医、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但在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中却经常存在无章可依、有章难循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学科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医学在全球的推广应用。加速标准化的进程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循证医学是国外制定诊疗指南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但是专家经验在中医药学术中较之西医有独特的作用和较高的地位。对中医药的标准化研究我们认为不应该照搬循证医学方法,应该根据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合理地运用德尔菲法,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结合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研究。

探讨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学成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关键,客观量化、科学合理地提取中医、中西医专家的医疗经验和临床诊疗方案成为影响诊疗指南水平的关键。德尔菲法具有定量和定性的特点,应用德尔菲法对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为数不多。本课题组应用德尔菲法,通过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制定出较为科学规范的“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及“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为进一步全面进行儿科疾病的诊疗指南建立基础。

篇10

 

一、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建设探讨会

 

成立主要由来自中药行业、企业专家、高校骨干教师等成员组成的中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合作单位共30多家。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建设探讨会,凡属于办学重大事项,经过双方协商决定。建立行业与学院的双向教学质量监管系统,多层次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成员单位的深层次合作

 

结合学院专业建设要求,充分利用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成员单位的资源,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与苏州大学附属一院、苏州中医院、苏州雷允上国药连锁有限公司,苏州天灵饮片有限公司等医疗单位合作,加强专业建设。

 

积极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构建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聘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与行业共同开发课程,《药品经营与管理》到药业现场教学,《中药信息化服务》《专业发展动态》等中药的课程聘请行业专家授课。

 

三、建设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共享平台、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创办中药学专业网站,及时国家、省、市有关医药卫生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相关政策。开辟宣传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专栏,及时单位用人信息和毕业生信息,构建成员单位选人用人的信息交流平台。同时,通过中药学专业网站建设,提高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科研开发。建设好网上中药科普馆,介绍中药科普知识,中药资源,中药合理应用等,做好社会服务。

 

四、建立校企人才交流制度,开展理事会内专技人员互访学习

 

组织院内的教师到医药卫生行(企)业顶岗锻炼,同时积极选聘医药卫生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等,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如中药鉴定、中药药剂等课程)的资源库建设。校企之间通过协商,按照有利于调动双方人才参与双向交流积极性的原则,酝酿建立校企人才交流互访相关制度,使合作单位内专技人员互访学习经常化、制度化,以不断提高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每年对专业教师举办1~2次中药领域研究进展学术报告。

 

五、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资源优化共享

 

鼓励院校积极与相关行(企)业洽谈,在引入行(企)业资本或设备参与职业教育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实现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的相互共享,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积极推进“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专业服务支柱产业能力建设。

 

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平台,使“中药实习实训基地”这一优质资源成为向学生提供优质实习实训场所和向省内其它高校及社会开放的示范。

 

六、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实行双向人才培养

 

本着以学院、行业企业互利原则,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兼顾“企业员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向人才培养模式。行(企)业可从实际需要出发,加强与院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资格鉴定(中药调剂员),逐步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行(企)业也可根据在职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与相关院校开展职后继续教育,不断拓展岗位人才的发展空间。每年不定期组织人才交流招聘会,为成员单位提供优秀毕业生,更好的促进学生就业。

 

七、提高科研水平,开展全方位技术合作

 

合作成员单位共建技术中心(基地),以项目为载体,合作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如吴地中药材种植、开发与保护)、产品研发、工艺革新和服务等工作,促进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成果共享,提升学校、企业核心竞争力。

 

八、传承中医药文化,做好社会服务

 

中药学专业利用校企合作团队专业技能高,教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面向社会提供适宜的医药卫生服务项目,为企业员工专业培训,比如开展“中药炮制与配制工培训”和行业技能大赛等。面向社区居民提供有关中医养生方法、中药真伪鉴别、中药正确使用等的专业咨询和技术服务。利用中药学专业的实训平台,构建一个向苏州市社区市民、苏州市中小学生,外地游客开放的宣传吴地医药知识,弘扬中国中医药文化的课外教学基地。开展科普开放日活动,面向苏州市民,在苏州中药科普馆——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博物馆等开展系列贴近实际的科普开放活动。

 

篇11

1.理论教学改革内容

1.1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制剂工艺的比较

中药制剂是我国的一门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是中华民族用药经验和理论几千年的总结。由于中药的种类繁杂及历史条件的限制,全国各地制剂方法千差万别,因此中药制剂工艺难以适应现在GMP的生产及要求,研究中药制剂技术、改进制剂工艺是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中药制剂学授课内容上加强了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中药制剂工艺对比教学研究,如牛黄解毒丸,传统的制作时间需5~7天,费时费工;现代制剂新工艺改为牛黄解毒片直接用粉末,压片,制成制剂,只需2―3天,大大节省了制剂时间,而改进后的制剂品各项指标基本与原工艺制剂品一致 [2]。为了鼓励中药专业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借鉴新的科技成果并应用于中药制剂学,我们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药制剂原理及现代中药制剂工艺研究的新成果及新进展,在阐明制剂原理的基础上,以中药制剂必然向制剂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等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中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药材而充分发挥药效及疗效。

1.2加强中药制剂原理的讲授

由于中药制剂学原理的研究是中药制剂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果中药制剂原理讲清楚,那么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中药制剂学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中药制剂的科学依据和各类药材之间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制剂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及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通过这种原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结合中药分析及中药化学等相关知识,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1.3重视与中药制剂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应用

中药制剂学与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分析学、中药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与中药炮制也密切相关,如中药大黄的酒制,延胡索醋制,以及有毒药理如川乌的水解炮制方法,以上目的或改变药物的作用或减少药物的毒性。再如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中药制剂标准制定可应用到中药制剂学课程的中药质量研究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中,笔者充分利用本校在中药分析、中药化学等优势,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将其应用到中药制剂教学及实验中,如采用增加各种辅料解决中药易霉变及中药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改变中药剂型增加中药生物利用度,等等。在课堂讲授中,不断汲取这些相关学科的精华,引入中药制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制剂机理,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和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中药制剂学与中药专业多门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不但中药制剂课程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而且笔者与相关专业实验人员也进行合作研究,为中药制剂剂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中药制剂理论教学改革

1.2.1多媒体与教学录像相结合

在中药制剂教学手段上,通过制作能够客观反映中药制剂学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录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在中药制剂学课程进行到“各论”部分时,应用中药传统制剂方法的教学录像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本门课题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中药制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提高中药制剂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技能各实验水平。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消除了课堂单调的讲授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制剂专业课题的兴趣。

1.2.2中药制剂理论及实验教学课题教学方式

由于互动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因此利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提高中药制剂学的教学质量。在这种方式教学中,作为主体作用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怎么学,在课堂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如学习“中药各类剂型”一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如何从哪几个方面把握各种剂型的制法及原理,使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积极发言,并对没有理解的相关问题,积极发言提问,调动课堂上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一些发言,使教师有所启发,反过来提升教学水平并促进教学。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合理的实验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继承传统中药制剂技术,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药制剂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内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适应将来从事中药制剂的科研、教学及生产等工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科研课题,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讨论,组织中药制剂专业技术学习。例如,目前在中药制剂科学研究中,部分学生参加了笔者指导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参加该项目的科研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中药制剂的科学内涵,并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对中药制剂学的学习兴趣。在开展课题研究讨论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了中药丸剂、中药散剂、片剂等几个剂型进行详细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中药制剂实验教学内容

中药制剂实验教学内容有传统的制剂方法实验,又有将现代的新剂型实验,旨在通过以上实验,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中药制剂的内涵。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笔者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讲义》,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进,如在传统实验中,引入了传统与现代制剂剂型前后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对比实验内容。

2.2中药制剂实验教学设备

为了使学生直观了解中药制剂新设备、新工艺,笔者在实验课程中增设了远红外干燥设备及自动中药压片机等,通过参观、操作及现场讲解的方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远红外干燥设备的原理和优势、工作特点,加深了对新型制剂设备与新的制剂方法的理解。调查表明,学生对这些中药制剂新设备、新工艺有很浓厚的兴趣,对中药制剂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有了新的认识。

2.3中药制剂理论及实验教学考核办法

目前实验教学内容中增设了综合设计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独立进行操作。综合设计性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内容包括查阅文献,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束后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以上可反映学生真实的实验结果。在中药制剂理论教学上,要求学生自己制作PPT,课堂上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思维及实验方法,其他同学提出相关问题,并由教师按照设计思维、讲述水平、回答问题情况等进行点评,并给出成绩。

中药制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在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药学专业及骨干课程。为了使中药学专业学生更好地继承、发扬这门专业学科理论及实验基本知识,笔者结合本校优势和特色,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学生对中药制剂学这门学科的理论及实验学习兴趣。近年来本校的中药制剂学科已一改过去单一传统制剂的教学、科研模式,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在继承传统制剂方法的同时,更加重视传统制剂理论和现代制剂研究的新成果,重视现代制剂工艺的发展,使教学内容与现代生产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及综合分析能力。当然,在今后的中药制剂学教学及实验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总结,力争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中药制剂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科研及工作的需要。

篇12

知识管理;查新机构;医药卫生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与快速进步,“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已引起包括企业界、经济界、学术界和图书情报界的高度重视。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显性与隐性知识,其与信息管理存在本质上的差别[1]。

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管理咨询专家卡尔•威格于1986年提出,即知识管理是系统、明确、有意识地构建、更新、应用知识,实现企业的知识相关效能最大化[2]。它对存在于组织内外的个人或群体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系统定义,获取,存储,分享,转程,利用和评估,知识管理也就是为提高组织软实力采取的技术与组织手段,包括鼓励创新和知识共享。具体到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工作,所谓知识管理是将实际工作中大量无序的知识进行有序化的过程,该过程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创新为最终目的,使之与医学情报研究和服务相结合是一种创新、有益的尝试[3]。

2医药卫生查新机构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1图书馆及查新机构“知识管理”研究概况在CNKI采用主题检索“图书馆and知识管理”,从检出的文献可以看出,主要有三个不同的研究阶段:①理论研究阶段。1999年第一次将知识管理的概念引入图书馆,随后开展了针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②实践研究阶段。2002年—2009年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③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研究。2010年至今,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管理特点、资源整合研究及隐性知识的转化研究。对查新机构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较少,在CNKI采用主题检索“(查新机构or查新站)and知识管理”,只有8篇文献,相关研究只涉及理论研究,未见系统论述查新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方法研究。

2.2军队医药卫生查新机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全军查新领导小组对查新机构的实地考核及军队高等级成果查新报告复核分析军队22家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机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查新队伍建设、查新资源共享、查新报告质量还有待提高[4]。虽然现有的科技查新机构已建立了较长时间,查新人员多数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背景,但作为分支学科范围较广的医药学,其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加上其他学科在医学领域的渗透,查新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各方面的医学知识,且由于各种原因,在受理查新项目过程中与委托人沟通不够深入,会影响查新质量,将知识管理模式引入查新机构,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查新人员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及整个工作流程中不规范的问题,有助于切实提高查新工作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查新机构的整体水平。

2.3“知识管理”引入军队医药卫生查新机构的意义医药卫生查新机构的工作人员普遍具备医学专业背景,了解相关科研课题的学科背景,同时要熟练掌握信息检索途径和获取的能力,善于搜集最新文献信息。将“知识管理”引入医药卫生查新机构的意义主要有:①建立医药卫生科技查新质量控制标准化体系,切实提高查新报告质量。②通过课题跟踪服务,有效提升查新机构的学术地位。查新机构在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可通过定题服务和重大课题跟踪服务为委托人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指导课题研究进展,提升查新机构自身的学术价值。③有效利用查新项目内容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跟踪。查新人员在知识的更新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查新人员可以通过用户提供的项目委托了解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并及时推送相关信息。

3医药卫生查新机构知识管理实施策略

目前,医药卫生查新机构对于知识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只注重记录显性知识管理、忽视隐性知识管理等,只是从文献的角度对课题进行评价,还有许多文献以外的信息未被列入检索范畴,其局限性可想而知。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后,查新机构的工作质量将会得到有效提升。下面,笔者对医药卫生机构如何实施知识管理进行了分析总结。

3.1深刻理解课题内容为根本目标医药卫生机构查新人员在工作中要深刻理解课题内容,掌握课题相关知识,力争成为课题相关领域的精通者,这样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查新要点,这样也能使课题负责人感到查新报告能够真正对其课题研究有帮助。这就要求查新人员要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平时注重医学专业综述的研读,以了解本专业最新进展,同时对新技术和医学重大进展要做到有所了解,这些都对更好地把握查新项目技术要点有所帮助。查新人员还应做到对各种常用的中、英文数据库要熟练掌握,总结检索技巧。注重英语学习,提高阅读英文文献能力。

3.2提高检索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数据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因特网和各种数据库的应用可有效扩大查新范围,保证查新内容的客观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查新人员应根据不同的查新类型和不同的数据库逐步总结出各种检索技巧,根据项目内容确定主题词及自由词组合检索,针对不同文献检出量,合理扩大或减小检索范围。应避免单一的选择上位词或者下位词作为检索词,为了提高查全率,应当使用上位和下位主题词共同参与检索。同时应尽量找全同义词、近义词、学名、俗称等各种表达方式。不断总结检索技巧,如通过Pubmed的ATM系统自动寻找相应的主题词或同义词、注意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拼写差异、选用RCTs过滤器筛选密切相关文献,如检出相关文献太多,还可选用Meta分析过滤等。

3.3创造良好学术氛围和工作运行机制,有利于隐性知识转化查新人员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①技术要素。主要是检索技巧及文献分析能力。②认知要素。指分析查新课题的能力及对创新性的判断力。③经验要素。指对查新流程的熟练程度。查新机构应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学术氛围,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不同查新员之间可交叉审读查新报告,同一查新站中不同的查新人员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思维方式,对委托项目的理解程度会有所不同,在制订检索策略、文献筛选及结论撰写会采用不同的模式。通过阅读别的查新员出具的查新报告,可以了解到不同查新员的思维模式,对自己的工作会有启发。

3.4储备相应的学科专业人才知识管理对查新人员的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查新人员不仅要拓宽专业知识面,还应有医药学专业知识,保证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兼顾一般学科。在自身努力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业务交流活动,努力学习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加强同课题项目负责人与专家沟通,力求对查新项目涉及领域及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

3.5建立医药卫生查新质量控制体系查新项目从受理到报告审核完成,每一步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标准,才能保证查新结论客观、准确。查新流程中质量控制主要涉及委托查新点的审核和重新提炼、检索词的规范与筛选、检索策略的确定、检出文献分析汇总等。在长期的查新工作中,建立一套符合查新站流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形成制度。对于查新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应及时在原有质控体系上及时补充。

3.6建立医药卫生知识管理项目评价体系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建立医药卫生查新机构知识管理项目评估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评估,监测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以求良性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管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查新工作中来。医药卫生查新机构知识管理是传统查新机构职能的扩展和延伸。这种现代管理模式有助于克服传统查新机构与用户在知识利用上相互隔离的弊端,有助于知识管理服务。因此,医学查新机构应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医学查新机构知识管理的特征与运作模式,使我国医学查新机构建设健康发展,从而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坤杰,李凤玲,亢力.知识管理引入中医药科技查新机构的必要性[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797-800.

[2]何玮,张晓燕.知识管理引入医学科技查新机构的意义及措施[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17(3):56-58.

篇13

制药工程专业是以药学、化学工程技术、生物工程为主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是化学工程和制药类专业的前沿学科。自1995年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开设制药工程高等教育以来,国外很多院校在工程学院或化工学院下设了制药工程专业。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98年把制药工程专业设置为本科教育,我校(原郑州工业大学,现郑州大学)于1999年在化工学院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经过几年的开拓办学,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由于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刚刚设置不久,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制药工程专业都是新兴的专业,再加上该专业交叉性极强,既是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又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社会的需求,将生物、化学、药学、医学、化学工程等各学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以改变我国制药工业规模小、生产水平落后的状况,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本研究根据目前制药业存在的问题及人才需求,从工学和药学有机融合的角度出发,探索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1 制药业存在的问题及人才需求[1]

建国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大多数制药企业进行了改造或扩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和革新,提高了我国制药工业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规模与我国综合国力和用药需求很不相称、现代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制药设备陈旧、制药工程技术的力量十分薄弱等等。

随着现代医药工业的高速发展,医药生产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增强实力,形成规模经济,重视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制开发。首先从制药工程和生产效率的角度考虑,应以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注重品种开发的连续性,实现高效、低耗、优质的集约化大生产。其次要注重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对化学原料药,要提高现有紧缺产品的生产能力,重视新路线、新工艺的研究;对药物制剂要研究和开发新剂型、新品种和新辅料,重视粘膜、粘附制剂和单克隆抗体与药物偶联的靶向制剂等新技术的研究,重视缓释透皮吸收以及脂质体、微囊、微球、乳剂等新型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对制药机械要发展高度自动化、微机控制和无泄漏成套设备,加强膜过滤、凝胶过滤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等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与开发。

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及GMP、GSP、GCP、GLP、GAP等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我国医药工业将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一切滞后和有悖于WTO条例法规的地方需要尽快完善。医药企业要通过联合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实力,走集团化、现代化生产经营之路,要掌握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及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老产品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生产企业需要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要懂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 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制药业的全貌和制药技术正在发生迅速变化,缺乏制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制药业面临的严峻现实。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设置只是从形式上解决了制药类人才由原来药学、工程和管理等院系分别培养的局面。虽然国外制药工程教育起步较早,但是所涉及高校较少,主体又是研究生教育,学生人数少,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方案。国内制药工程专业教育是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体,更多的院校在起步中。作为新设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专业建设深层次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2.1 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注重工程能力培养

目前,各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和方向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同,综合型大学、理工类大学对工程学、化工、生物工程方面的课比较重视,药科类大学、中医药类高校则注重药学方面的课程设置。根据制药工程的特点,制药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保证培养出来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具备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熟练的语言表达、准确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并能熟练操作及应用;掌握化工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识图、绘图;具有一定的化学实验、专业实验的基本技能及工艺操作能力、工艺分析计算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具备选择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工艺操作条件的能力,以及选择常用电器、仪表的能力等。为此,所设课程的内容应尽量结合生产实际,跟踪制药行业的发展,教材应该是理论、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工程师的生产经验的融合结果,专业教学应突出主干课程,课程教学突出制药专业主体。为此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4大体系:①公共基础课,包括数理化、人文社科、计算机等;②专业基础课,包括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设计基础、电工基础、热工基础等;③专业必修课,包括微生物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专业实验及实践性环节等;④专业选修课: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工、化工安全与环保、抗生素工艺学等。在4大体系中,形成以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为龙头,以药物分析、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制剂工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课程教学为基础的系列制药工程课程群。各体系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各年级交互进行、循序渐进、互相渗透、手脑兼顾、多层综合。改革后的课程设置,既有化学、药学等理论作基础,又能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特别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培养[2,3]。

2.2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在教学的内容上,对每门课程不要求讲课内容与教材内容完全一致,而是提倡精讲教学内容,注意本学科的发展与后继、相关课程的衔接。如,制药工业近数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在不增加学生课堂教学时数,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删减陈旧落后、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新技术、新知识,让学生充分掌握制药工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充分了解基础理论与技能和前沿科学的关系,充分了解制药工业的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阔的视野。如纳米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长效注射微球、口服纳米粒等),中药加工现代化工程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三相流化床浓缩技术、膜分离、固液分离技术等目前研究的前沿领域。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开展启发式、讨论式、计划内自学与授课结合、围绕制药工程的实际问题开展开放式教学等生动活泼、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增强互动性,改变以往"一人主讲众人听"的授课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深层次的交流;也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研讨式交流,或通过研讨教学、课堂讨论、课后查阅文献并撰写综述性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并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大部分课程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能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本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已经制作了内容规范、技术水平高和使用效果好的多媒体课件。

2.3 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与研究很少相关,这使得不少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其实,学生完全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目前,让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布置作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被称为project,美国的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ct,学生对完成小课题很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project研究,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

2.4 加强实践性环节,强化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非常重视实验教学质量。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预演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在实验前进行,由教师介绍实验总体情况,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及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每个实验的背景及主要实验内容,设备、仪器的操作使用情况等,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总体了解。网络课件挂在学校网上,学生可模拟试验,实际操作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前学生要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在实验中要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独立完成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及结果分析,要求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得出合理的解释与结论。

在实验内容上,采用与科研紧密结合,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的方式。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将科研与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很大好处。从教师的科研中选取一部分较成熟的、内容比较新颖的、与实际联系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学生做起来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还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专业实习突破原有工科或药科学生的实习模式,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贴近工业实际,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注意发挥传统学科的交叉作用,充分发挥化学工程的传统特色和生物化工的成果,围绕重要药用原料、中间体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带领学生到有特点的药厂参观学习,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建立工程制药观念与思想,解决应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课题尽量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相结合。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新颖性,与医药工业相结合,解决工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内外医药研究的新趋势、新工艺、新技术。

3 结论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招生规模、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和专业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已经有三届制药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而且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受到了省内、国内生物和制药领域用人单位的称赞,他们成为所在工作单位的技术业务骨干。这些教学成绩的取得,归结于本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兼顾生物、化学、化工、制药科学与工程学科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既注重理工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将实际生物化工和制药工程问题和最新科技成果纳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归结于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