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教学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新课程标准实行之后,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就遇到了极为艰巨的挑战,新课程标准中诸多的新观念,都很难被在古代文学中沉浸依旧的老师们所接受,这就使得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观念大大的落后,也就导致了其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想要使得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就需要老师们能够接受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下面,我们就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提出几点可行且有效的建议。
1.选择课本的要求
老师给学生讲课需要依靠课本作支撑,通过课本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以及文化内容。因此,课本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老师选择的课本,也会影响老师教学的方法,并且能够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之中,老师们对教材的选择必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及实用性,能够适应各个阶段的学生们去学习,还要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点。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之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与古代文学所相辅相成的,目前的教材虽然已经逐步的将历史文化融入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之中,但是对于民族的习俗与文化却并没有突出的表现。实际上,在古代文学中有相当多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与习俗的背景之下所创作的,而且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还能够增强文学作品本身的时代感。为了能够更好的去针对学生们的学习,教材就应当选择具有民族多元化、具有丰富民族内涵的文学课本,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民族精神、民族风俗等进入到文学课堂中来,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的学习中树立起民族观念,能够去了解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让同学们都能够成为去弘扬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的中华民族的合格接班人。例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隋唐五代的文学发展和唐文学的整体风貌,老师可以引入一些有关当时的诗歌作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例如介绍初唐时期的诗坛,必须要说到的就是贞观时期的师风和上官体。贞观时期诗风,由开始刚健质朴的言志、咏史转向模仿六朝。题材上多奉和应制,声律词藻趋于精美,风格趣味贵族化,宫廷化。再如,“上官体“是以上官仪为代表的“绮错婉媚”的诗风,具有重视形式技巧,追求声律之美的倾向。对唐代律诗的形式定型有一定作用。老师在讲解“上官体”的时候可以引入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我在一次文学课的讲解时,谈到了上官体的特点,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我列举了一首诗歌《入朝洛堤步日》: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通过对诗歌的具体韵律分析和情感解析,帮助同学们了解“上官体”的特点,和身后韵味。
2.学生人格的培养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许多的古代文学类别都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出现了很大的危机。古代文学,本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其中,我们应当充分的去运用其带来的教育作用,在精神与思想上去引导学生们,将文化内容、民族情怀以及社会背景等内涵灌输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古代文学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提高现代社会人民的素质,同时有助于传承我国文化精神,发扬我国的民族精神气节。古代文学课程蕴含着中国古代数千年的文化,包含着各种人生经历以及人类智慧,开展这门课程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今天这个时代变换极快的现代社会中,很多在校的学习古代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该专业的大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正确的面对问题,不惧怕问题,用乐观的人生态度面临困难。在人生态度以及价值观这方面古代文学对于学生品格的培养以及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养成好的人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为了增加学生对苏轼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情怀。一般情况下老师要讲解关于苏轼知识的时候,都会提前让学生做好课下的预习,然后在讲解的时候给大家讲解苏轼一生的情况,苏轼作品的特点以及他在作诗作词方面的主要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这样一来学生完全失去了兴趣。为了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我举办了一场以“我眼中的苏轼”的演讲。学生需要做好课下的复习,和资料的整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将自己准备好的演讲资料,给大家展示出来。采用这样的方式增加了课堂的乐趣,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更加的全面。
3.学生基本功的养成
就目前来说,根据学生不同的文化基础,以及学生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题。所以说,语言基础是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们所必须要重视的。由此可见,如果学生不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扎实的文学功底在学习相关的古代文学知识的时候会存在很大的难度,这也是他们在这门课程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古代文学包含的内容十分的丰富,主要有:文学、历史、美学、哲学、语言等多种内容,需要学生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做支撑,也是学生学习诗词内涵的基本要素。古代文学包含的内容十分的丰富,主要有:文学、历史、美学、哲学、语言等多种内容,加入学生没有好的基础学习古代文学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更不可能通过几句简单的文字描述就能联想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诗人的感情变化。所以,学生要想掌握好古代诗词的特点就需要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还有诗歌的韵律特点等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清代作家吴乔在他的《围炉诗话》卷四中云:“读诗与作诗,用心各别。读诗心须细密,察作者用意如何,布局如何,措辞如何。如织者机梭,一丝不紊,而后有得于古人。只取好句,无益也。作诗须将古今人诗一帚扫却,空旷其心,于茫然中忽得一意而后成篇,定有可观。”这段话介绍了阅读文章与创造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每一部优秀的作品以及具有特点的文章都需要创意,来表达独特的意思,最终交由读者进行品鉴。读者对这部作品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对文章的看法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4.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以及提高
在传授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水平上,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以及创新能力是现代古代文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故而,具备实际的应用能力也是古代文学教学所要面临的根本问题。学生的古代文学水平主要通过写作、说话等方面体现出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故而,在开展古代文学课程的时候,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实际运用古代文学的能力,与此同时需要塑造高素质人才。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运用它,在写作中尝试使用古代文学的优点进行创作。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古代文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老师可以在课上进行情境创设以及多媒体联合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使用相关的语句。我特意编排了小的情景剧。大概内容为:一个人由于出了车祸,失去了自己的一条腿,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渴望,仍然在努力奋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哪句诗来形容。这时一名学生举手答道:《周易》中曾经记载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教学中融入生活中的典型例子,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古代文学蕴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体现我国民族气节、文化内涵的重要产物。古代文学包含的内容十分的丰富,而且内容历久弥新,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以及历史价值,而且对于现代人们的思想品德以及道德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需要在学习古代文学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开阔自己的事业,不断的进行自身品格的升华,最终能够达到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新高峰。
【参考文献】
[1]龙文玲.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高教论坛,2007,04:61-63.
[2]张毅.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龙岩学院学报,2009,06:92-94+103.
[3]李晓明.地方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2011,04:89-91.
篇2
(2)利用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求异,培养其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唤发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勤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创造性的思考。
篇3
(二)抓住学习关键点每个学科都有学习的关键点或中心,这里不是指专业中具体的重点章节内容,而是从整体而言的一个关键点。对于法学专业来说,法律条文就是关键点或中心。它将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将抽象法理与具体个案联系起来。“对民法的论争可以说都是围绕法律条文而展开的……法律条文可以说是法律学习的中心。”
学生对法条学习有种种误解,一是认为只学法条即可,二是认为法条必须全部背下来,三是认为在处理个案时只要套用法条即可。教学过程中必须澄清上述错误认识。只学法条而不理解法条所处的立法背景、立法旨意、立法趋势,只能成为机械套用法条的法匠。法律规范浩如烟海,且在不断更新,不可能一一背下来,也毫无意义。处理个案时按公式方法套用法条,只能导致错误结论。在大学本科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法条讲述完毕,授之以自学法条的能力才是正确思路。
第一,注重立法背景与立法目的。以劳动合同法为例,最近正在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内容成为关注对象,如特别注重对劳动派遣工作人员的法律保护,强调同工同酬。如果学生理解此次修订目的,会轻松掌握此次修订后的内容。
第二,掌握法律条文内部结构,这也是系统学习法的体现。每部法律都有其严密结构,具体体现在章节的编排上,学生首先应掌握它的框架结构,以便对这部法律有全面透彻的理解。以《侵权责任法》为例,学生首先应通读章节名称,了解侵权责任法的框架结构,而不是一开始就扎到法条中,只见树林不见森林。《侵权责任法》主要分成了责任构成与方式、主体的特别规定、特殊侵权3个部分,在责任构成与方式章节中又分为归责原则、数人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等。学生通过体系结构学习,对侵权责任体系有了初步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有了清晰的区分与判定。
第三,注重对重点法条解读。每部法律中法条因内容不同,重要程度也不同。学生应在通览全文基础上,结合法理与原则,着重掌握与理解重点法条。
第四,注重法律术语、法律前提、条件、结果等内容的解析。如“可以“”与“应当”的区别,“并且”与“或者”的区别,对“但书”的重视等等。
第五,不应忽略附则。附则中关于追溯问题、法律与法律之间矛盾冲突的适用等。以上是学习法条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意识到方法的传授比法条内容传授更加重要,并将这一思想贯串始终。法律条文仅是针对法学专业的重要学习部分,对于其他专业而言,也应该有与法条相似的关键学习突破口,如外语学习中的词汇、理科中的公式定理等。不同专业的教师在长期教学探索过程中,会总结出自己专业的重要学习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习中心或关键点的意义,是实现“授之以渔”的重要一步。
(三)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形成职业特质在教育问题上,方向比方法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对于法学专业而言,要特别重视培养法律思维。如前所述,法律思维是指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思考、合理论证,解释适用法律。在授课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特质。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特质与特定思维模式,对于法律人来说,严谨思维、务实态度、求真本能、变换角度、灵活应变是其特质所在。在学生分析案例过程中,书写文字的正确性、使用法律术语的规范性、语言表达的条理性,都是教师应予以关注与强调的细节。
(四)学会反省与批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灌输,学生盲目接受,造成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记忆、不思考的局面。知识体系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反省、思考、发问、创新、突破。以法学专业为例,如前所述法律条文是中心内容,但如果机械照搬法条与教材“,将来很可能是一个只会简单操作法律技术的人,而不是具有自我反省精神的法律学人”。例如,民法中肖像权侵权的法律规定是指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的侵权行为,而这条法律规定存在弊端,将不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排除在外,但这种行为也构成了对他人肖像权的侵犯。如果在授课时学生一味记忆法条,不结合实践来思考,势必得出不合理的错误结论。法律条文不是绝对真理,应理解法律本身立法缺陷、立法趋势、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反省、批判精神。
二、“授之以渔”的利器———实践教学法
篇4
1实验教学的理念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学生处在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一切改革都是依靠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方法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都是为了真正培养出适合当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2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找准方向,才能达到培养适合新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将实验教学改革落实到实践中去受资金、教学水平、设备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很多教学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应在国家的援助下,一方面尽量多的投入资金更新实验器材,另一方面根据自己地区学生的特点,编写新的实验教材,真正把实验的设计和应用融为一体。
2.2创建自主学习平台
借助科技的帮助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对不解的问题进行探讨。内容丰富的教学平台可以在课下为实验教学提供坚实的后盾。
2.3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在实验课上,要想令学生认真的完成实验并对其有深层次的了解,奖惩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对学生在课前的预习程度,实验的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的结果等多方面进行打分,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实验,这样做不仅可以规范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待事情认真严谨的态度。
2.4开放更多的实验室
要想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尽量让学生养成事事靠自己的习惯,这就要求高校开放更多的实验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在实验室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要保证实验室的规范性,学生实验时尽量保证教师在场,避免发生安全问题。
2.5组织更多的实验竞赛
经常举办实验竞赛,有助于加强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并且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竞争精神,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实验学习中去,经常参加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和动手能力。
2.6建立素质过硬的教学队伍
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一切实验教学的基础。教师水平的高低和教学的成果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应采取完善的管理措施,督促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知识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嘉奖,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7在实验教育中加强安全教育
安全是实验的第一要素,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是每所高校在实验改革中首先要考虑的,目前我国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还不够完善,防护器材配备不足,部分高校并不重视安全问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高校应加强安全教育,保证每个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是每所高校应尽的义务。
2.8坚持创新
我国目前的教学实验大多为从前的经典实验,讲解繁琐,步骤严苛,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已经不再适合运用于当代人才的培养。我国应对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对旧的教学实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挑选出学生感兴趣并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有帮助的实验内容,从而促进我国实验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2.9建立教学示范中心
教学示范中心的建立对周边高校实验的改革有着很好的带头模范作用,在建立教学示范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教学思想的创新,加强和周边高校的交流,形成地区特色,让教学示范中心帮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
3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例
近年来很多大学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改革思路
东北大学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把实验和理论结合起来,运用高素质的人才进行实验教学,如张宝砚教授、方肇伦院士等,增添了一系列符合时代特色的新课程,并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中坚持严格管理,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兰州大学更是自制了化工设备运用到教学当中,在节约资金的同时又维持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实验制度方面,兰州大学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员职责》等,很好地保证了实验高效稳定安全地进行。
3.2改革成果
在近年的教学改革中,我国高校的学子和教师们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如兰州大学的朱建荣在美国Innocentive公司举办的化学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东北大学的徐淑坤教授荣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4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的评定标准已经不再依据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更多的看重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合时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只要我们坚持对实验教学进行深化改革,就一定能令我国的教育事业稳定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婵娟,邓祥宜,凌洁玉,等.独立学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26):384~385.
篇5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当前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1.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在校生人数猛增,出现了英语专业教师匮乏的现象,绝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人力开设专门翻译课,对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基本都是在上英语课时,由英语教师作为一个附带的课题给同学讲一下,无法保证翻译教学的质量。同时,现有的英语教师其自身的翻译水平和理论素养也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1.2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英语课课时相对较少,多是课堂教学,基本还是延续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学生在台下记笔记或者是听的方法。因为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并且又有很多空洞的说教,致使教学内容对学生没有多少吸引力。
1.3学生知识面狭窄
翻译能力是一项实践能力,它既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理论知识基础,同时也需要学生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例如凡尔纳的《神秘岛》,其内容不仅有当时美国内战的背景,还有大量的化学知识、力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等。这不仅要求翻译者要有良好的英语基本功,掌握美国内战的主要内容,还要对上述的几种知识也要作深入的了解。如果翻译者仅仅懂得英语语法,掌握了英语词汇,而上述知识全无,或是一知半解,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对小说中人物语言、行为的描写很可能会有偏差,尤其是涉及到物质的化学活动、力学活动或者对生物、动物描写的时候,就会缺少准确性,影响翻译质量。而当前大学生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不高,必然影响对文稿的理解和翻译。
1.4实践教学不足
一般在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往往会拿出一句或是一段话给学生讲解如何翻译,然后教师再给出答案。或者是老师布置翻译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作业,在上课时针对学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现在大学主要是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学生的翻译实践。这些简短的翻译实践往往只会让学生认为翻译就是由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没能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翻译理念。
2.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议
2.1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师资力量建设
要加大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要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专业翻译英语教师。也可以将有翻译特长的、或者是对翻译兴趣浓厚的博士生、硕士生毕业后留校担任专业的英语翻译教师。另外还可以聘请社会上或者相关机构的专业翻译人员或著名的翻译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向学生讲解翻译要领和翻译理论,由此形成了一只翻译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完全能满足翻译教学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保证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
2.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当前网络的发达,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工具。教师应该学会利用互联网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泼新颖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说教。例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或者理论联系实际,选取经典的翻译作品,通过实际的应用来进行翻译教学,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翻译要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尽可能的使学生在短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学到更多的有用知识。同时教师也要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弥补自身知识面狭窄的不足,通过互联网来掌握翻译文稿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文知识信息,对翻译文稿能有正确的理解和表达。
2.3在大学英语中进行翻译理论教学
翻译理论讲授了翻译的原则和根据,能让学生掌握翻译的指导性原则,能明确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错误。学生掌握了翻译理论能以一种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对待翻译,并注重使用更规范的语言,同时也更注重对翻译文稿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融入翻译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能够转变学生的翻译意识和态度,对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在当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强化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讨,并在教学中融入翻译理论教学,一定会提高学生英语翻译的积极性,英语翻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海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文教资料,2006年36期
[2]穆雷,《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2004年03期
[3]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年04期
篇6
中国大学开设大学语文从 20 世纪 20 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期间,大学语文的发展有,有低谷,有复兴。从最初大一学生的必修课“大一国文”到1949年后改名为大学语文。近年来,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汉语应用能力的基础学科却成为了“添头”,甚至很多大学已取消了这门课程。
1 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地位尴尬
大学语文是培养语言素养、人文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基础人文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下降、写作水平下滑,这已成为令人担忧的普遍问题。而语文恰是对学生人文素质、语言表达、欣赏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的基础,无论学习什么专业,学生都离不开文字、语言。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语文的地位很尴尬。虽然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大学语文放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但课时却和选修课一样,周学时一般为2学时,教材内容较多和课时严重不足形成矛盾。有些高校直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大学语文放在公共选修课模块中,甚至将其取消。此外,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语文素质相对较差,任课老师教起来费劲,不乐意上;学生学起来没劲,也不乐意上,并认为大学语文可学可不学。
1.2 教材脱离应用性
高校选用的教材不同,课程的内容也有别。据统计,1978~2008 年间,350 种大学语文教材尽管在不断的演进,融入了素质教育元素,总体上仍然存在着重文学性、脱离应用性等问题。多数教材不顾及大学的专业针对性,大量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拓宽高校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其文学素养,增强其综合文化素质,培育其高雅审美趣味,提升其人格修养。将文学性作为学习基础,将人文性作为学习重点,脱离了工具性和应用语文的内容。这与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相悖。
1.3 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老师教授“大学语文’课程时仍采用传统的中学语文讲课模式,侧重给学生讲解词句,分析篇章结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得信息内容变得丰富形象,导致教学枯燥无味,使得学生的排斥心理越来越强烈,教学效果越来越差。上课形式的一成不和考试形式模式的单一死板,学生仅仅简单机械地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考试过后,知识全抛诸脑后,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变为空谈。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更无法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
2 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是各高校应重视大学语文的作用和地位,增加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时量,支持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2.1 组建教师和专业多样化的教学团队
大学语文的讲授常由一个教师从头讲到尾。而学生的学习内容,常超出一个教师所擅长范围。因此,可以尝试借鉴20 世纪 30 年代西南联大国文课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 “从一而终”的授课方式,由几个老师按照所擅长领域共同完成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既提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又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观点认为,只有中文专业的人才适合作大学语文教师。可是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各个行业都有自己需求的语文知识,而中文专业背景的教师会因专业局限性,不足以胜任所有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因此,可以引入多专业教师团队共同教学机制,把与不同专业、行业相关的语文知识实施分散教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将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拓展语文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2 选编文学性与应用性并重的教材
笔者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发现,因一些课文的文学性过强,加之学时少,仅凭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难以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选取教材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专业,选用难易合适的教材,注意文学性与应用性融合。在选择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时,要依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社会背景和大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适当联系社会实践的岗位需求,采用分专题讲授。将人文精神和实用性的教育并重,既有古今中外的名篇解读,也有市场调查报告等针对性的训练,切实发挥各个专题的教育功能,建立起就业导向的大学语文教育模式。
2.3 改进教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者变成主动者,而不是由老师唱“独角戏”。 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哈姆雷特》是年代久远、作品内容丰富和人物性格复杂、语言精彩的异邦戏剧,需要在教师指导基础上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笔者在讲授这一作品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讲授法与研究性学习法相结合等多种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经典电影《哈姆雷特》的片断,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身临课文情境中;然后,对该剧的故事背景、情节作简单介绍,并要求学生依照剧本情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老师点评并从中选取最优秀的一组进行公开表演。最后,教师对哈姆雷特人物形象进行详解。事实证明,因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之由被动变主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4 考试时多设置主观试题
在考试的时候可以多设置一些主观发挥的试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表达对作家或作品的看法,根据自己对作品理解来完成试题。这样,既可以检测出学生对作品的接受情况,又可以避免出现学生考前突击机械记忆、考后抛诸脑后的情况。真正做到了教学与思考相结合,真正检测出学生这一学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大学英语听力(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等级水平考试中的比重不断加大。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修订了考试大纲,加大了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分值比例,听力理解部分比例提高到35%,听力理解在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
提高英语听力技能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发展技巧、丰富知识、锻炼分析推理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实践过程。“听不懂”困扰新入学的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从近年来的全国四、六级的试卷分析来看,听力是困扰许多大学生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的弱项,也是许多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面临的巨大难题。因此,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历史和听力学习状况,进一步了解大学英语听力教与学的状况,探索大学英语听力技能的课堂训练模式,有效提高英语听力能力,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中国大学生英语听力发展的主要因素述评
英语听力是一项综合技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认知过程,是各种语言能力、背景知识和思维能力协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与听者对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关系,而且与听者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对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听懂第二语言并达到识别、理解、记忆的目的,不仅会遇到来自该语言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障碍,而且会受到文化和自身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文婧总结了影响大学生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
1.语音障碍。辨别英语语音是接收语言信息的第一步。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辨音,不了解快速语流中的音变现象,听到朗读或对话语流中的辅音连缀、不完全爆破、连读、同化、句子重音等语流现象会混沌模糊,无法辨识和判断。
2.词汇障碍。在英语听力训练中,词汇量的不足及不能准确鉴别单词的发音是形成学生听力障碍的主要因素。
3.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学生不了解异国文化,听到有关内容的单词便会不解其意,无法用听的形式理解语言材料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4.语法障碍。在听英语材料或与英语为母语者对话时,因不能对句中出现的语法现象迅速作出反应而严重影响其对所听语言材料的理解和判断,形成听力障碍。
5.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影响学生听力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紧张的心理状态不仅使大脑无法正常接受外来信息,而且大大降低大脑对语言信息认知理解的速度,甚至会对此产生抑制作用,妨碍大脑的听觉注意力对信息的接收、运用及合理分配。
通过对大学生英语听力发展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相关文献的梳理,研究者发现,多数从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大都局限在理论分析上,进行大学生听力障碍因素实证分析的研究少之又少。由于受汉语方言的影响,如/n//l/不分,/s//sh/不分,因此来自不同省市地区的学生在英语听力方面会产生语音障碍。但是具体是哪些方言发音影响学生的正确辨音,目前并无人进行详细的实证研究。研究者认为词汇量不足及不能准确鉴别单词的发音是形成学生听力障碍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研究者发现,词汇量大致相同的学生的听力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了一些显性的词汇量之外,还有一些隐性的词汇量,显性的词汇量是通过常规渠道获得的,如课本、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参加的各种英语培训班、课外的阅读,以及在准备四六级考试时获得的词汇量,如四六级的词汇书、各种阅读理解练习和模拟题中的词汇等。还有一些隐性的词汇,如观看英文影视作品,在英美国家游学或者旅游中习得的一些词汇,还有在日常生活中与英语国家人交往中习得的词汇和词语用法,等等。那么这就要考虑除了词汇量限制学生听力能力之外,还有哪些因素?“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这个因素是和词汇量一起的,英语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对所听的话题不熟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英语听力内容的理解。通过扩大阅读量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词汇量,增进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促进英语听力的提升。另外,培训进行指标划分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许多研究者指出:不同英语水平、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背景的学习者及不同学习环境、不同教学环境对英语听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具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关实证研究少之又少。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培养目标要求“划级别”,对测试则要求“分阶段”,并把听力教学的培养目标分为入门到八级共九个等级,同时对每个等级的题材形式、词数、语速、时长和错误率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然而,《大纲》终归是纲领性文件,只能对教学要求和测试要求做概括性描述,不可能把要求具体化和量化,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执行的参照标准。
三、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和听力学习情况调查
本研究的对象是上海政法学院在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参与调研学生94人,均为参加公共英语学习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年龄集中在18-20岁。其中男生23人(24%),女生71人(76%);上海本地生源12人(10%),来自全国各地其他省市的学生86人(90%);在这些学生中,有87%以上的学生来自县以上重点高中,其中有62%的学生来自省市重点高中。明确表示自己的学校没有听力训练设备的只有9人,84位学生都回答自己的学校有听力训练设备。
关于英语各项技能的调查:在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中,认为自己最擅长阅读理解的人数最多,有56人,占60%,认为自己最擅长英语写作的人数最少,只有5人,占5%,认为自己最擅长听力理解的有12人,占12%,认为自己最擅长口语表达的有12人,占12%,认为自己最擅长翻译的有8人,占8%。这个项目问题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设计:在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中,您最不擅长的是(可多选)哪项?结果发现,认为自己最不擅长英语听力的人数最多,占35%。见下表:
在有关听力学习情况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一半以上学生接受过两年以上的听力训练,只有7人汇报说接受英语听力教学的时间少于半年,也就是高中阶段从未接触过英语听力练习。见下表:
调查发现,尽管一半以上学生接受过两年以上的听力训练,但是对自己的听力技能比较满意的只有4人,占4%,74%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不太满意。尽管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听力水平不太满意,但是研究者发现,学生在听力上花费的学习时间非常少。有54人(57%)自述用于英语听力练习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听力学习时间在1-2小时的人占26%(24人),只有14人(15%)每天练习听力在两个小时以上。
研究者进一步调查了大学生练习英语听力的方式,学生最喜欢的听力练习方式是听英文歌、看外国电影或者动画片。有85%的学生通过做教材的练习题或者英语资料的真题练习英语听力。老师在课堂上推荐的英语听力学习网和VOA等听力资源的利用率很低。见下表:
研究者进一步调查了造成大学生英语听力理解障碍的主要原因,结果发现,学生认为词汇量太小是造成英语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在“造成您的英语听力理解障碍的主要原因”的各个选项中,不理解词汇意义的人数有75人次;不懂英语习语的77人次,词汇量小、对背景知识不了解的60人次。第二个障碍是学生感到对英语句子的结构不熟悉,材料内容听不懂,对英语句子的反应太慢,无法立即理解;而听力材料语速太快,语音辨别能力差,语音语调不熟悉,对听力材料中的连读、弱读等语音变化掌握不住,听不懂等严重影响学生对听力材料的把握。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因素,学生缺乏做笔记的能力,无法记住听到的内容,如果听力材料语速太快,学生就无法记住主要内容,听不懂材料。做听力时精神很紧张,无法集中注意力也是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一个主要原因。见下表
四、结论与建议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经历和英语水平的地区差异日益加大,大学英语的大班授课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随着上海政法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外地生源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根据学生处提供的2014年入学的新生统计的数据,外地生源已经占全校新生的63%。以研究者所教英语班级的人口统计学数据为例,全班50位学生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有来自各省和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习环境优越,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也有来自偏远地区,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的学生。有来自发达地区学生,生活中有大量机会接触外国文化产品和外国人,也有来自闭塞落后,从来没有机会见到外国人和使用外语的地区学生。英语学习历程千差万别,英语程度也千差万别。大学课堂上,没有哪门课程像英语一样存在如此大的差异。面对如此多元的学生状况,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可想而知。
2.高中英语教学中忽略了听力能力培养。
由于缺乏必要的听力训练设备,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高中学校无法进行听力技能训练,致使学生英语听力基础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河南、山东等高考大省的高中,由于听力没有列入高考内容,听力教学在这些省市的高中未得到应有重视,英语教学只注重词汇、语法结构的讲解和训练,忽略了学生听力技能的开发和培养。许多以一本分数线录入本校的学生由于听力能力较差而逐渐成为英语学困生,自信心和自尊心深受打击。
3.学生急需提高英语听力技能。
调查发现:在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中,学生认为自己最不擅长的是听力。但是目前我院的公共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并未开设大学英语听力课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以阅读教学为主,课堂学习以字词句的学习为重点,没有进行系统的听力训练和听力策略培养。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主力教师多数是在中国传统英语教学环境中培养起来的英语学习者,本身的信息输入渠道和输入偏好是文本信息,这就造成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固守这种信息输入模式,造成大学生来到大学课堂之后感到收获不大,亟待提高的听力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反而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在不断强化。
4.教学建议。
研究小组建议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增设大学英语听力课,采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听力教学课的重点放在听力策略指导,如播放音频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在精听过程中做笔记,听完材料后完成书面练习或口头回答问题,随即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并对其做相应肯定或更正,对难点加以解释说明,同时具体地给予学生听力技巧方面的指导。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只是完美呈现教学内容的讲台上的表演者,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主要任务是进行策略指导和督促检查。策略培训有助于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观念和策略,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挖掘互联网上丰富的英语听力和视频材料,给学生配备大量自主学习时段,加强学生对听力策略的运用和把握,在进行听力课堂教学的同时,辅以网络教学。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从教师为主实施听力内容教学转向教师指导下的英语听力自主训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选择相应听力材料,进行针对性的分级培训。在网络教室或自主学习平台,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准备的课程内容进度表及学习材料,按照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进度进行听读写训练并自我检查。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调整听力训练进度,即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在完成规定练习后进行其他练习,程度略差的学生则根据具体问题多听细听。听力作业的答案可以在网上找到,学生可以有效地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实时自我评估。学生成为自我学习速度的控制者、完成学习任务的独立思考者、个人表现的自我评估者及自我学习的设计者。这样线上线下结合,网络学习和面授听力训练策略相结合,提高学生听力技能。
参考文献:
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84-02
1 英语写作教学的局限性
在拥有一定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和写作技巧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但是,这要取决于下面几个前提。一是学生的兴趣问题。有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较牢固,但是对写作热情不高,作业完全是应付了事,就算有再好的安排和写作技巧也无济于事。其二是基础问题。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自尊心很强的学生来说,这种训练方法的效果不明显,也可能使他们更疏远英语、更害怕英语。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活动时,我们应该考虑到这些同学的具体情况。三是时间短、练习机会少。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量的练习方可实现,而大学英语写作一般每学期只能进行3~4次,时间短,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而且学生很少在平时进行自主写作练习,且不可能对写作进行小组讨论的。同时,课程安排和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对其有一定影响。
2 英语写作教学的建议
(1)写作课堂教学中,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①明确写作的目的,培养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学生一旦对写作发生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⑦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信心,降低焦虑感。教学的初期,向学生灌注写作的目的以及人人都能写好作文的理念。
③容忍学生的错误。保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根据Chomsky的观点,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按“假设(hypothesis)验证(testing)纠正(correction)”的过程进行的。因此。学生在写作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必每错必纠,以免打断正在进行的写作活动。挫伤积极性。事后指出比当场纠错效果要好。
④教师必须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符合学生个性的写作策略。张国扬、朱亚夫认为:“不要把外语学习看成是一种‘知识’的获取,而应是一种‘技能’的习得。只有加强对学生写作策略的指导。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写作水平。”
(2)改革单一的写作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写作教学质量。
现在使用的英语写作教学法有成果法、过程法、体裁法、任务法、写长法以及过程体裁教学法。大多数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上是根据语篇的体裁为基础采用成果教学法,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写作欲望,教学质量不高。英语教师可考虑采用下列方法:
①写作过程法。
写作过程教学法的观点认为整个写作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语言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涉及语篇的交际功能。写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行为,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行为,整个过程须经历思考-书写-修改-再思考的反复。通常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写前准备:学生根据作文题构思,并写出提纲。教师监控这一过程,必要时给予帮助。
第二,写初稿:学生将构思的结果草拟成文。教师监控这一过程,给予帮助,学生小组互助。
第三,校订修改:修改工作分两阶段来完成实施。第一阶段学生互相修改。第二阶段再由老师进行批改,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第四,重写:学生根据教师和其它同学的意见对文章进行修改。
第五,教师批改并写评语。必要时,学生再修改或重写。
②任务法。
任务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种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通常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任务前:教师引入任务,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
第二,执行任务:以个人、小组等形式执行各项任务,然后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第三,任务后;分析(学生分析并评价其他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和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两部分组成。
3 过程体裁教学法
(1)综合教学模式。
Badger&White提出了一种综合教学模式(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的综合),称作“过程体裁教学法”。过程体裁教学法写作教学通常操作步骤如下:
①范文分析:教师可以选择特定体裁的典型范文,向学生讲解与这种体裁相关的社会语境、交际目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体裁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包括话语方式(mode)、话语范围(field)和话语基调(tenor),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这一体裁的体裁结构、语言特点,以使学生对这一体裁的形式和内容都有全面的了解,为下面的写作阶段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它针对具体体裁采取相应的方法,深挖体裁结构、结构特点以及语言特点,与传统的教学法侧重于词句层面的语法分析及强调语言形式的正确性相比,有了明显的优势。
②模仿写作:这里的模仿不是简单地模仿范文,而是有意识地运用这一体裁的知识(体裁结构、语言特点)。通过模仿,学生会对这一体裁的特征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掌握这一体裁的写作技能并且运用于以后同一体裁的文章中。这也就是写作技能的迁移,尤其适用于高职英语的应用文写作。
③独立写作:学生根据给定的情景和有关这一体裁的知识进行写作,包括编写提纲、打草稿、成文等写作过程。这一过程中,老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监控和指导。
④编辑修订:修改工作分三阶段来完成实施。第一阶段自己修改。第二阶段学生互相修改。第三阶段再由老师进行批改,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写作目的和要求,灵活的运用上述教学步骤。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把体裁法、成果教学法和过程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能更有效地达到写作的教学目的。
(2)改革单一的写作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传统的英语写作评价方式是教师全批全改。教师批改学生作文中的语法和词汇等细节性错误,再下评语。但由于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老师的修改和评语,实际上写作水平没有得到提高。所以说这种写作评价方式费时而低效。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
①自己批改,自我评价。先自己就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词汇、体裁结构、语言特点等,修改其作文中词汇、句式和结构等方面的错误,形成一个自我评价。
②同伴批改,同学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同伴互相指出错误并修改,然后下评语(优点和缺点)。这样既学习了他人的优点又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篇9
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引入与学习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英语文化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综观整体大学英语教学,目的语文化得到强化教学的另一面却是交际主体另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缺位。仅仅重视目的语文化教学对实现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不够的。这种单方向的文化教学引起了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肖龙福也指出我国一些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多被动提供交际对方所需的信息,或多单向地了解、获取英美文化知识,而不能够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弘扬本族优秀文化传统”。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很多学生虽然了解一些英美文化,对英语文化现象能够有效表达,但当要求其介绍本国文化时却无能为力,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表达都无法在更深入的层面上作进一步交流。在被要求进行中外文化对比时,一些学生会提出“May I speak Chinese?”这样的请求。缺乏一些诸如“对联”、“端午节”、“儒教”、“孔子”等基本的英语词汇,不懂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一些中国特色文化,这些成为学生有效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障碍。
二、完善文化教学的建议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丰富文化教学的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兼顾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具体来说,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制定全面、具体的文化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应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文化教学大纲作为实施文化教学的依据。由于“文化”范畴的广泛性,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规范,制定一个具体、系统的文化教学的大纲是实施全面、系统的文化教学的第一步。这个教学大纲应既囊括重要的英语文化又能兼顾中国特色文化,具有系统性和较好的衔接性、较强的课堂可操作性,使其能够作为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依据。合理的文化教学大纲为教师文化教学提供指南,便于为学生搭建合理的语言文化知识结构。
2. 完善教材内容,兼顾中西文化因素
制定出具体的文化教学大纲的同时,还应以大纲为依托,编写或完善各类英语教材内容,适当添加或补充相关中国文化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知识。目前我国现行的教材大都强调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忽略中国文化的相应英语介绍。理想的英语教材应兼顾中西文化因素、或双语对照,或全英文介绍、由学生在学习时自己探究相应的母语文化;文化素材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或以简单的文字介绍、或以音频、视频等方式呈现,增加教材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还应兼顾听、说、读、写、译等教学技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文化学习达到全方位提高。
3. 根据文化教学的内容灵活采纳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比较对比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图片或视频)演示法、发现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的综合。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和鉴赏能力,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果教学内容涉及某种文化特有的背景知识(如节日、婚丧习俗、历史人物等)可以选择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图示,并鼓励其课外对相关主题作深入的了解;如果涉及到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文化因素(如颜色词、动物、植物象征词汇),则可以选择比较法、探究法等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文化的内涵;在涉及一些语法层面的文化要素(如不同的思维模式)时可提供一定的语言背景由学生自己发现、探究词汇的文化内涵;在语用层面的文化因素教学(如送礼、约会)中则可以引入一些跨文化交际的案例或对真实场景进行模拟,使学生体验不同交际情景中的文化差异,实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
4. 开展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强化中国文化渗透
文化学习不仅应在有限的英语课堂上进行,还应鼓励学生多途径地获取信息。课外可以开设一些专题文化讲座,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介绍;或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主题的演讲、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跨文化交际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组织观看一些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英语电影,以扩大学生视野,使其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意义
1.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能够丰富学生母语文化知识,是实现有效、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长期以来,不少学生甚至一些教师认为只要熟悉了外语文化就可以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但实际上他们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交际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是一方文化对另一方文化的单纯灌输和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知识能够唤起学生重视母语文化学习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传播母语文化成为可能。这不仅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也是实现有效、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有利于促进英语文化和语言的学习,是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高一虹教授曾经提出“生产性外语学习”的概念,即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他指出,汉语和英语的学习可以是“1+1>2”的关系,即不同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整合会产生增值的效果,使学习者的整体潜能得到全面提高。同样,英语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母语文化也有助于促成“生产性外语学习”模式的形成,使学生的母语水平和英语水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另一方面,文化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动机,深化对目的语的认识。母语文化的引入使学生能够以母语文化以参照、批判性地学习和对比目的语文化,更深刻地认识目的语文化的本质,从而提高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英语学习的目的。
3.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是英语教学力求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的人文素养,能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全面、系统的文化学习,使学生能够体验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四、结语
针对目前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制定文化教学大纲,为实施全面、系统的文化教学提供依据;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兼顾中西文化因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强化文化学习,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改变目前单一、分散的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苟丽梅,姜焕文. “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7).
[2]肖龙福.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3]赵凤玲. 从“文化失语”到“文化渗透”――论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兼纳问题[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
[4]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的渗透[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
篇10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努力创造一个清新愉快的学习气氛
要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努力创造一个清新愉快的学习气氛是十分必要的。从人的心理特点来看,兴趣是构成求知欲的主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巧妙导入,创设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和心情舒畅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满腔热情投入学习。
2持听说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听和说两者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必须坚持听说相结合的原则,这样不仅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减轻学生的疲劳,有益于提高学习效果。在听说结合的训练中,通过听来理解和掌握语言材料信息,并激发交流的愿望,而后通过必要的问答,进行沟通,使听的效果直接反映出来,进一步强化听的效果和已掌握的言语信息的口头锻炼。方法上可采用讨论、问答、复述、模仿、书写等形式,来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2.1讨论式。在听材料前,将所听材料的主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讨论,预测听力材料的内容,使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听录音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在听材料的时候,学生就会带着一种好奇心去听,并通过听来证实他们各自心中的预测,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材料。这样既培养了说的能力,也培养了听的能力。在听过材料后也可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开拓思路。在此活动中,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表达思想,充分肯定他们在听力、口语中取得的点滴进步,使他们从进步的反馈中增加学习的信心。
2.2问答式。学生听完一段材料后,立即就提出问题作口头回答,帮学生辨认谈话人、话题、态度等。在听第二、三遍时可以集中注意力,根据得到的提示捕捉一些更具体的细节。通过问答,学生可以得到启发,弄清所听教材的主要信息。在此活动中,可以采取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样化的方法,这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
2.3复述式。学生听完一段材料后,复述已获得的信息。这种方法既练听力,又练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提高听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克服听完就忘的不良习惯。通过复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听的情况,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2.4 模仿式。在听懂教材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跟着录音尽可能模仿材料中说话者的语音、语气和语调,学习地道的英语。还可以紧扣教材,利用课文中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5书写式。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头问答、答述,只能了解部分学生的情况,而不能了解所有学生的听力情况。所以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听写、书面回答或复述,既可以加深学生掌握语言的精确程度,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又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听力水平,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进度和教材。但是一般来说,听力训练中,教师一般应当当场指导学生纠错,听懂所听材料的内容,这样教学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听力水平。
3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的多媒体设备,创设良好的英语情境
语言实验室的使用,开创了听力训练的新局面。由于它的硬件功能齐全,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训练手段。在语言实验室里进行听力训练时,学生可以采用边听边录、快速转录、自听自录、听后复述、师生对讲、学生之间对话、教师监听等多种手段练习听力。这些手段打破了只靠教师控制一部录音机的局限性。语言实验室的硬件技术,把听力训练推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听力教学利用电脑、电视、幻灯、投影等电教设备,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融为一体,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最优化。
4多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
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该组织一些英语课外活动作为教学辅助,为学生创造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条件。在课外可引导并鼓励学生唱英语歌、做英语游戏、阅读英语读物、组织英语节目表演、参加各种英语演讲和竞争活动,培养学生读、听、说、写、译各项技能,扩大视野,增加兴趣,加宽加深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达到轻松学习的效果。同时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了解,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1
一、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提起语法课,都觉得枯燥乏味,单一死板。这是由于我们一贯的错误观念造成的。首先,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授语法,就是认真备课,按照语法书上的详细总结和归纳,完完全全地传输给学生,仔仔细细地讲解每一类语法规则,让学生反复演练记忆这些条条框框。熟不知学生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来记忆这些细节,结果忽视了语法在实际语言交际中的应用,其实,只有应用才能真正体现语法的作用。其次,语言是和文化、社会分不开的,并随之发展变化。有些语法规则现在在实际使用中,已发生了变化,应该使语法教学跟得上时代,不能照本宣科。此外,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过各类语法,为了高考做准备,进行过高强度的训练。大学不同于中学,不能再像中学时的讲授过程,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死板的语法规则在语言交际中是如何应用的,提高语言水平和语言准确性。如今,很多学生对于语法的认识不够,虽然记住了语法规则,可是口语表达中依然存在很多错误。教师应该尽力改变这种情况。再次,虽然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增加了听说和阅读的比重,取消了原来的词汇语法题,表面上人们普遍认为语法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可事实上语法无处不在,已经渗透到各种题型中,包括复合式听写、完形填空还有写作等。
二、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建议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传统的语法课堂,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语法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导者,不断地引导,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语法规则及其应用。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对教学内容,课程环节设计做出调整,满足学生的需要。
2、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
胡壮麟曾说过,“应把重点放在缺什么补什么上,没有必要全部重学”。因此,在入学初期,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关于语法的易错点,盲点,难点等。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归纳出教学重点,设计一些专项训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课本上的内容包括习题,要有取舍,可以增加部分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和练习,注重学与用的结合,朝着功能语法的角度发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实课堂内容,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结构的了解,提高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篇12
从微观方面看,由于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往往仅分为精读、泛读、听说三种形式,缺少独立的语法课程。教师在授课时也往往只是在阅读过程中简略介绍语法知识,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完成精读、泛读课程上。而高校现行的教材也大多不包含独立的语法教材,导致学习者没有系统的语法概念可依,教师没有语法教学的明确目标可寻。从宏观方面看,一方面,语法学在我国生根发芽只不过是一百年的历史,我国的语言教育长期存在误区,不重视语法学习;语法学习不系统不全面;另一方面,由于英语语法系统和我们的母语汉语的语法系统差距较大,学习者易形成“石化”1,某些语言错误在学习初期已经形成,此后一直作为一种语言习惯固定下来,即使在大学阶段接受进一步学习也无法改变。种种因素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语法结构混乱的现象。
语法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也一直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难题。面对现存的这些问
题,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大学语法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情景培养和专项训练相结合
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英语的语法体系和汉语的语法体系截然不同,如果只是单纯依靠创造语言情景,藉此为学生提供象母语学习一样的条件,在寓教于乐中自然而然的掌握英语语法,那是不现实的。忽略语法的重要性和基础性,片面追求模拟语境、提高试听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浮于表面。在一些对英语语言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中,往往存在口语流利,但语法句法使用不规范,省略语使用过于频繁的问题。而对于那些在高中阶段没有打好语法基础的学生来说,要他们开口说英语,就更难了。
在学校开辟英语角、组建英语兴趣小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试听学习早已经不是新闻了,但是如果仅仅以交际为目的,进行纯粹实验性的外语学习,即便提供给学习者充足的可理解输入和交际机会,多年之后他们仍无法系统习得很多形式结构,无法进行高水平的语言交流,语言的准确程度也差强人意。创造情景条件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固然是当下一种颇为流行的方式,但是在某一个固定场合、固定时间内,涉及到的语法知识必然是单一的、重复的,如果不能让学生系统的学习,而只是一味机械的重复某一类语法或句法结构,必将导致学习者的语法系统混乱、出现知识结构断层。
任何脱离语境的单纯句子结构方面的语法教学,和任何忽视语法结构的片面追求实用原则的情景教学,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精读课的分析语法结构时加入如何使用语法结构的训练,在泛读课中辨析语言意义和辨析语法结构同步进行,有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二、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相联系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造成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2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承担一个民族延续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只有在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才能够高效、全面的学习这个民族的语言。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背景。语言来源于生活,是人类劳动创造了语言。因此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都受到其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受到各自名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宗教观等的影响和制约。那么,要想准确、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某一种语言,首先就必须了解孕育了这一语言的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同样,对于需要熟练掌握两门语言的大学生来说,了解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背后的文化渊源。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在外语教学中,因为母语语法习惯的干扰而产生的石化现象也是最普遍的。尤其在大学专科阶段,很多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接触第一手英语资料的重要性,还是习惯用中文的思维方式学习英文材料。因此,不仅要加强外语语法和目的语文化背景的联系,还要重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的对比,采取比较教学法,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知识结构。目前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已经成功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这些的课程,对于帮助学习者提高对目的语的系统认识取得显著效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增设英语语法课和汉语语法课,采用比较学的方法开展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汉语文化体系和
英语文化体系,真正实现国际交流的公平和对等。
三、开放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相辅助
传统教学法提倡以“三个中心”为宗旨的教学思想,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种教学思想固然突出了英语教学的目的性,起到有的放矢的效果,但是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和培养。开放式教学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在一定层面上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大部分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模式,即使他们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语法知识和词汇信息,却无法合理的运用这些知识。进入大学后,受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等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产生了逃避和轻视语法学习的想法,致使知识结构出现断层的现象,反过来影响阅读、写作和翻译的能力。
另外,从学生这方面看,不同的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也不同,仅“石化”这一现象的产生,就存在年龄因素、缺乏与目标语社会文化融合的欲望、交际压力、缺乏学习机会、反馈性质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使用的影响等多种可能3。如果仅仅通过听说读来实现语言的学习是不全面的,在开展教学革新、注重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翻译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同时,目前高校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其中的语法部分和中学英语语法有许多重叠的现象。它们或者在表述时换了一些术语,或者换了更复杂的句型。这势必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厌倦。使本来就枯燥的语法教学更加失去吸引力。教学效果自然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中学阶段是语法积累和巩固的阶段,大学阶段则更多的是结合自身专业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因此,必须将开放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更好的实现英语教学的理想效果。开放式教学弱化了教与学的对立关系,传统教学给与学生扎实的语法结构基础,将二者有机融合才是教学改革的新出路。
四、结论
时代在进步,教育理念在革新,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的改动。然而即使是注重文化交流、以交际为目的的今天,学好语法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语法是提高语言准确度的保证,是全面运用一种语言的基础,因此任何排斥和忽略语法教学的教学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将语法教学和语言的交际功能相结合,将语法教学明确化、系统化、实用化,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的全面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
【2】 高洪德.试论西方历史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7.10.
篇13
一、引入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获取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的最终结果,也是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对实验的预习环节的重视不够。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角度来看,实验的预习环节非常重要。
现在学生在预习上课要讲授的实验项目时,一来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内容介绍,二来可以根据在学校网站上的预习提纲和实验示范报告。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上关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仪器结构的相关介绍等基本知识结合预习提纲来对下次课要进行实验进行思考,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3]。
但由于学生课业繁重,学校教学资源有限等原因,学生往往不能在实验课之前接触到实验器材。这样纸上谈兵的实验预习,往往会造成学生对预习环节缺乏兴趣,而大大影响了实验预习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预习内容建立起生动具体的形象,引入多媒体资源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即在学校网站上逐步上传一些教学资源[7],比如拍摄的一些教学视频,实验项目的动画模拟视频等。这对于实验教学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
另外,学校也可以在网站上建立网络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是利用多媒体、仿真软件和虚拟现实来模拟实验的环境和操作过程,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目。与实验室一些设计精密、价格昂贵的仪器相比,学校只需很少的投入,就可以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对学生而言,虚拟实验无疑是富有吸引力的,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4]。
除了三线摆等必修的实验课程之外,虚拟实验中可以加入一些拓展性、创新性的实验,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学。
然而,虚拟实验虽然突破了传统实验受时空限制的弊端,但是它仍然无法代替真实的实验操作,它只能作为传统实验的一种具有可行性的补充。只有把传统实验和虚拟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优势。
二、采取多种授课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读懂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实验仪器的运行操作是实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大学物理实验课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实验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可以以学生的实验水平为指标,对不同班级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
对于实验水平较高的班级,可以通过课上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行讲解实验原理和介绍实验方法,这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
比如在“密立根油滴仪测油滴电荷”这个实验中,由于密立根油滴仪在操作不当的情况极容易损坏[1],教师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介绍实验步骤,再补充强调学生介绍里的疏漏之处。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里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步骤的掌握程度。而对于长度测量工具等一些基本使用工具,可以让学生自行看教材上的说明来进行操作,教师则在课堂里面巡查,发现并记录学生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在大部分的学生都操作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提问学生操作上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大学物理实验的实验技能,而且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在大学物理实验的课堂上出现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敢于创新的热烈场面[6]。
而对于实验水平相对较弱的班级,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有关实验背景,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同时也扩大学生的认知面。例如在讲解示波器的时候,由于示波器的按键很多,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先给学生看一遍示波器使用的操作视频,让学生对示波器的使用有初步的印象,然后提出实验的思路和方向,引导学生读懂实验原理,思考实验的可靠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加深学生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学和数据处理中应用Matlab
Matlab在物理实验的作图、数据处理、模拟仿真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有助于将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转变成一个师生间共同探讨的互动过程。
例如在“等厚干涉――牛顿环”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在讲授实验原理时,根据光的干涉的基本原理,利用Matlab进行牛顿环的干涉模拟,从而得到模拟出的干涉图像,使学生建立一个干涉现象的初步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掌握实验操作,从而更快地找到干涉条纹。
另外,Matlab不仅在光学实验中有着重要应用,而且在电磁学实验中也有着较多的应用。例如,学生在使用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时,常常会由于信号源的不稳定而造成图像不稳。如果采用Matlab进行模拟,则可以将实验中观察到的图形与模拟产生的图形进行对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尽快地发现错误[8]。
Matlab不仅有助于绘制物理实验的图形图像,而且在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表现优异。
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涉及的物理规律一般可以分为线性规律和非线性规律两种。
对于呈线性规律的实验数据,数据处理一般采用逐差法、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但在数据点不多的情况下,逐差法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作图法则是人为手工绘制一条直线,当数据点分布较为松散时,学生绘制这条直线不仅难度较大而且极可能产生较大误差。
最小二乘法体现了统计的规律,目的在于寻找“最优拟合”,也就是最佳的拟合直线,但它的缺点在于运算量庞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Matlab进行运算,从而将学生从复杂的人工运算中解放出来。
教师先引导学生编写好最小二乘法的运算程序,然后通过修改实验数据和调用程序,就可以得到需要的拟合直线、相关系数、线性回归方程和不确定度。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数据处理方法受诸多因素干扰的弊端。
而对于呈非线性关系的物理规律,数据处理一般采用作图法,并且通常不需要得到实验目标曲线的函数关系式。为了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一般情况下需要先测量好数据点再进行作图。然而描点连线不仅容易引入实验误差而且耗时巨大,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进而对完成实验报告抱着应付的心态,极大影响了实验报告的质量。若与Matlab相结合,采用曲线拟合和插值的方法,则可以得到理想的平滑曲线。
在数据处理环节引入Matlab,不仅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并且可以便捷地得到直观图像和函数方程。既缓解了学生对处理数据的倦怠心理,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操作能力。当实验数据出现较大误差时,也方便了学生及早发现错误,及时重做实验,避免学生在课后因为误差过大而篡改实验的原始数据,体现实验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四、完善期末考评制度
目前普遍采用的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是将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个部分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虽然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个部分的综合评价能够比较公平地反映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2]。
例如目前平时实验成绩评定主要以撰写的实验报告为依据,虽然教师会在课堂上对预习报告进行检查并作标记,但仍然存在学生篡改实验数据、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这不仅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而且挫伤了认真学习的同学的积极性。
考虑到现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往往采取大班上课的模式,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考量,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在期末考评中加入闭卷理论考试成绩
理论考试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在试题内容的设置上,可以是与学生选择的操作性实验相关的理论问题。比如简述实验原理、对某项操作是否出现错误的判断、实验可能存在的误差以及误差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等[5]。必要时,还可以加入一些延伸性的问题。比如“等厚干涉――牛顿环”这个实验的理论试题可以问如何测量水的折射率,这与实验课堂中测量透镜曲率半径的方法类似。
(二)加入预习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