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知识要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内容,教育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象一棵生长着的大树一样。树是由树根、树干和枝叶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师知识结构的“根”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干”,是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枝”和“叶”,是与教师的专业密切相关的文理渗透的学科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取决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辅相成和能动的相互作用、相互转换、有机地成为一体。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充实新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尽量使这个结构处于弹性状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下列知识是最为重要的:
一是马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师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认识学生,认识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提高科学育人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二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对复杂的大量信息和种种选择机会,教师要有明智的判断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自立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知识的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发展趋势下,只有建立起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内的合理知识结构,才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开拓性。
三是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教师必须具有坚实、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透彻地掌握自己所教授学科知识的全部内容,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师只有对本门学科深刻了解,领会其精髓,掌握其前沿,讲起课来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才能纵观全局,高屋建瓴;搞起科研来才能具有学术性,才能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四是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学习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只有学好教育科学,才能正确认识学生,才能正确把握教育规律,才能科学有效地育人。才能减少教育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五是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师的学识应当广博。教师知识结构中不但要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和各方面的求知兴趣。无论从事哪一门学科教学的教师都要把文、史、哲、经以及数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文理渗透、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二、 教师的能力要求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智力成功地进行社会实践的本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获得知识的条件和目的,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教师不但要构建合理的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培养教书育人的相关本领。教师的能力要求主要有下列方面:
第一 、 培养教学基本功。教学是教师经常的主要的工作。教学能力或教学的基本功,就是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本领。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古人说:“感受人心者,蒙先于情,莫始于言。”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语言很难有吸引力,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二是分析教材的能力。教师必须全面地、熟练地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体系、内容,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和潜在的智力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三是组织教学的能力。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的主导性与学生学的能动性的关系,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能够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善于运用教育机制协调行为,使课堂各个环节衔接得当。四是善于选择和创造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第二、练就育人的真本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双重职责,教书要有能力,育人要有本领。所谓育人的本领,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培养的能力。这其中主要是:一是思想疏导的能力。即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二是组织班级集体活动的能力。善于提出班级集体的目标和行为规范;善于培养选拔和使用学生骨干和学生干部;善于形成集体威信、积极的舆论和良好的集体风气;善于组织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三是善于帮助和转化后进学生。教师必须有育人的责任感,探索后进生的个性特征和转化工作规律,使其健康成长。
第三、提高人际交往水平。教师劳动是在非常复杂的人际交往中进行的。教师不但要善于与学生进行交往,又要善于与其他教师交往。这种交往在现代社会里,特别是在育人活动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成功有赖于合作的道理。
第四、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际上就是“做学问”的能力,就是“再学习”的能力。随着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重新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终身的事。教师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随时注意学习,要研究新情况,认识新矛盾,探索新问题,使自己的知识宝库总有源头活水不断流入。
第五、在强调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教育分寸的把握,教育分寸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道德意义,是调节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优化教育过程所不可缺少的。教师应做到:
(1)教育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教育不但要适应社会,而且要充分估计教育的形势,充分估计和掌握学生准备接受教育时的心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能力和兴趣特征,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转化他们的消极因素,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被动地接受教育为主动地接受教育。
篇2
素质教育是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协调发展、基本素质健全的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是信息万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已成为神话,一如既往地生活已经不可能。这样,教育需要做而且可能做的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做人奠定足够的底蕴。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一种教育制度 ,强调的是一种基础、一种素养、一种做人的哲理、做事的能力和做学问的功底。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有教育思想的转变。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和实践。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则必须有以下观念的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中心;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从眼前教育转向终生教育;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从学校教育转向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教育。
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好的教学组织、科学研究、教学技巧等方面的能力。要调整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由教育目标确定的,而学生的素质结构又是由教育内容来确定的。因此,调整教育内容就成了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点。所谓调整,首先根据对人的基本素质的需求补充和丰富教育内容。其次,删减重复、过时、无用的内容。课程内容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必须注意综合性和实践性。注意最新信息的采集和新科学、新技术的引入、强调动口、动手能力和手工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物理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1.物理教学的特点
中学物理作为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如果不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不突出与物理特征相关的物理教学的特点,实现物理教育的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下面就是从物理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学物理教学的几个特点:物理学知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物理学知识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特征;物理学知识的抽象思维性、科学美的特征;物理学方法严密的逻辑性特征;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学史明晰哲理性特征。
2.当前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⑴思想陈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实际教学看,违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活动除书面作业外,动手实验几乎一片空白;第二是教学中教师主导有余,学生主体不足,不是因学论教,而是因教论学,教师独霸讲台,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是缺乏教育学生学的全面观念,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⑵方法落后。反映在三个方面:注重教死书、念死书,形成学生念死书的习惯,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注重演译忽视归纳,从理论到实践,忽视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满堂灌彼彼皆是,启发式鲜为人知,没有在教会学生学习上做文章。
⑶效果低下。表现也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达不到大纲要求,40%以上的学生获得知识不系统、不深刻、不牢固;其次,教师对物理厌教使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物理感兴趣;最后,是学生动手能力差,实验观念薄。
以上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当前大力提倡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相违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对物理教学进行深化改革。
三、对中学物理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1.物理教师要有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深的专业知识
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应对物理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适应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具体而言,新课程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情意等三个方面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⑴物理学科专业知识
丰富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是物理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物理学科的体系框架、物理学科中各逻辑知识点的内容以及物理学科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等。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应达到以下三个不同层面:首先要对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物理学中的每个概念和原理;其次要了解和掌握与物理学科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和材料,以加深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解;还要了解物理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其学科发展的趋势,以便教师可以从物理学科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主动性。
⑵物理教育学科知识
新课程十分重视物理知识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传统的物理教育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相比较,新课程强调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新课程要求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还应明白为什么这样教,能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完成对学生的合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以下教育科学知识:普通教育学、物理教育学知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物理课程论知识、物理教学论知识、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等。
⑶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和工具性知识
物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雄厚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是指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是指对人文学科即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有必要的了解和把握。专家们一致认为,工具性知识应包括外语、计算机语言与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工具性知识已成为教师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只有工具性知识掌握好了,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就寸步难行。
2.全方位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较多的知识积累,并不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
⑴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指运用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基本理论,指导并创造性地从事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
⑵交往与合作能力
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是顺利实施新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交往与合作能力,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否则,对学生的指导便是一句空话.
⑶物理观察与实验能力
为了全面推进物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为了能开展正常的实验教学,中学物理教师除了应掌握必要的物理实验技能外,还应该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正确的理解,对物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组织学生实验的方法与技巧有基本的了解。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某一个问题的正确性,因此,必须要求教师的实验知识丰富,实验操作熟练,灵活。在学习“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之前,我先让学生观察鹰和其他各种鸟的翅膀的形状,他们都和飞机的机翼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有了对比学生学这节课的内容就简单,容易多了。
⑷运用物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如物理学时空观、物理学物质观、物理学方法论等。运用物理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区别的标志之一。物理教学本身的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新的物理学的方法论以与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运用物理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学会掌握筛选、吸收、利用各种信息的方法,如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从而把握学科发展、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脉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更加胜任教育工作的要求,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便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发展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人的要求。
教师只有勤奋好学、力求上进、不断追求新知识,才能不断发展,才能教出勤奋好学的学生。唯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中国教育的明天才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吴中任:《中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与养成训练》,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8.7.
3.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篇3
一、更新教育观念
在落后的地区,应试教育仍然主导着教育,为了让它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促使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转变。其次,要立足讲台,放眼未来,充分认识新世纪所需的人才以及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培养目标。
推进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深刻改革,要求从根本上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在我国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素质教育已经不断深入人心,影响教师行为模式的新教育观念。如果教育观念不更新,教学模式不转变,将会导致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一切为了孩子,应当成为教师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始终贯穿于教育改革。
二、搞高自身素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符合时代要求的业务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如今的时代这一说法已过时,那一桶水已是一潭死水,而是要求教师必须常流水,活到老学到老恰好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强烈要求。此外,还要掌握计算机和程序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具有运用计算机工作的一定技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普曾经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连自己都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师德,尊重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成长,学生不论是掌握新的知识,还是受到的教育,许多时候都不是学生自觉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通过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实践形成的。所以教师的自身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针对学生的天性,教师善于将“情境教学、目标教学、快乐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从而创设良好的氛围,然后尽情激发学生的慧智于课堂教育这片净土上,用创新引领学生在感受阳光般的温暖,体会成就感的美妙;用艺术牵引潜藏在学生身上的能量,让知识与德能融合碰撞出和谐的光芒。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封闭循环的,它有效地传递着教学的过程,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去学,使教学的过程显得有些呆板,课堂没有活力。所以改革教学方法是有必要的。通过改革教育方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解答者,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与参与者去引导学生发现。课堂氛围出现显而易见的变化,出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不再是以前的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场景,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现在的主动学习,使得学生在课堂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见解,让学生变得活跃,变得更有积极性。
四、规范教师形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少。”教师必须严于律已,时时处处把党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明确教师职责,满腔热忱教书育人,做学生的表率,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加之有“四心――爱心、热心、耐心、细心”的陪衬,把心中的大爱播撒于教育,那人定会让素质教育的香气溢满世间。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身正为范的教师,才可以培养出具有爱国、爱家的学生;一个善良有爱心的教师,才可以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学生。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他的老师的素质形象。规范教师形象,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是新时代教育下对教师的要求。
篇4
实质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和水平。因此,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队伍,对新时代的教师提示了新要求。
一、要求教师有无私奉献的思想
教师的工作从来就是艰辛而又十分重要的,教师这个就意味着“奉献”。如果丢掉了奉献,就不能称其为教师。如果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纵然素质再好,也难发挥作用,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教师的工作动力,也就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的力量源泉。教师只有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才能有影响学生的精神力量,也才能有克服困难。攀登高峰的毅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无私的爱。
二、要求教师有亲和得体的形象素质
教师要具备宽厚尺度的思想素质,就需要严于律已,优化自身形象。如衣着打扮,到为举止得体高雅大方,感情态度良好,使之与教师本身的角色一致。优秀的教师应以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聪颖的智慧符合学生的期待。教师同时要有宽阔的胸怀、良好的品行对待学生,相信每个孩子,要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不断地自主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三、要求教师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提高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具有多元的知识素质。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工艺素养等。作为一名教师:跟其它专家一样需要各方面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尝掌生们人格上的号召。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和掌握课程标准,精通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内容。从全局上把握教材,对教材所涉及的问题要通晓所教学科的发展史,了解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将本学科的最新信息,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常识,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还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将会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要求教师具备多才多艺的能力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教师应具备各种教育能力,如具有创新能力,突破给学生造成的刻板印象的框架,使教育教学富有特色;最细微的内心活动表现,以便能对症下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还能具备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积极主动地揭示新知识的技能,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语言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利其器”,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它能使书本上“死”的语言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活”的语言。教师只有规范的语言表达才能有效地完成师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头脑中应有足够的信息储量,才能达到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融会贯通,巧妙点拨,教师的语言应有个人的特色。能做到声情并茂,绘声绘色,风趣幽默,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
五、要求教师有开拓进取的管理素质
篇5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及创新的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从理论观念上、办学体制上、考试评估上、课程教材上、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出现了推理式、辩论式、程序、图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意识已成为现代历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改革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激活学生思维现行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深奥而缺乏趣味性;部分内容设置过于枯燥;教学易受教材的束缚。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应抓住同学们的心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不要将学生认为“冗长”和“缺乏生动感”的结论、结果告诉他们,应通过讲故事、看图片、史料介绍等方式给他们展示更多的历史现象,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并得出结论。用联系今天讲述昨天的方式,结合时事热点将历史课上的前卫而具有现代气息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充满兴趣和了解的欲望、才能使历史课程符合时代的需求。教师对课堂训练进行点拨讲评时也要讲究科学性和有效性。既不能面面俱到,每条题目都逐一讲解,浪费学生大量时间,也不能仅仅是报答案,不做任何解释。而应当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注意分析原因、点拨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性错误,可以个别辅导。当然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分析,查找原因,培养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训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弥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二、应具备再学习能力,提高多方面的文化素质
要成为受学生尊敬、欢迎的历史课教师,需要有过硬的本领、渊博的学识去征服学生。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精通学科知识,充实和更新业务知识,做到教一知十或教一知百,从而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如今单是知识结构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关注本学科及相邻的、交叉边缘学科的最新进展,以达到"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的水平。终身教育已不是一种口号,教师必须用"一桶水"对付学生的"一碗水"。因此应坚持多渠道、多形式的再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想教好历史课,,就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改和教研活动,研究和总结经验,不断拓宽知识面。作为历史课教师,应多读文史类书籍,还要多关注科技新发展和当前国际形势。为此要多读书、勤看报,坚持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和手机报、勤写读书笔记、勤作资料卡片。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巧譬善喻,发人深省,有利于诱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教师的知识越广泛,学生学习所付出的时间和劳动就越少,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吸引到历史课上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要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真正的科学研究,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另外,由于学生受个人文化知识积累程度的制约,搜寻资料来源也有限,学生之间必须团结协作,将信息资源共享。
三、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
教师的幽默能力分为语言幽默能力和形体幽默能力两种,即能够运用丰富、生动、形象、准确的具有幽默气息的语言调控课堂,完成传递知识信息和释疑解惑;能够运用表情举止及具有象征意义的无声语言传递知识信息,调控课堂,组织学生学习活动。
篇6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教材也要不断地改革。新教材、新大纲在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育实施等方面都向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们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该怎样面对新型教材,教法的要求,怎样改变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以达到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成为当今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下面就我个人的思想观点和想法谈一谈,供大家参考。
1、教师必须注重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和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教学氛围;要爱护培养学生求知、探索、创新的精神,要理解、关心,帮助他们,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思想变化;要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要帮助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故针对以上情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加强思想素质的提高,还要加强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启身的创新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为目的。
2、改变教学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手,通过精心的设计问题,营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大胆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人的成长过程是伴随生理发展,成长心理等诸因素的协调发展过程,其中最根本的智能发展。如果没有个性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基础。学生的知识量是不可能自然引起创新能力的质变,而过量的学习负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新的兴趣,是对当今教育工作这的有一要求。
3、树立教育教学的科学人文精神。从素质教育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型的科学文化人,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实施,它超越了传统理性”教育模式,不仅重视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认识因素,而且不忽视态度、意志、兴趣、动机等人格因素和个性发展;不仅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不忽视审美直觉,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暴露科学发展,发明创造过程,让学生不仅从中学到知识,从中掌握方法,而且从发明创造中体验科学精神。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杜绝教师“中心主义”,教师是“站长”,学生是“听长”等情况,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再提高逆源寻根,达到目的,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一题多解、巧解,优化解决问题等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开拓创新,树立科学人文精神观,培养出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一项中要的任务。
4、重视教材的基础和结构体系,综合发挥教材的整体育人功能。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新型教材贯彻精选的原则,是以现代教育关念建立合理韵科学结构体系。在知识方面,精选最基本的,突出主干知识,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现代观点进述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根据学科知识、技能和能里培养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建立与学科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功能相适应的结构体系。故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顽强的学习毅力,坚定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既为所有的学生打下共同的基础,也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注重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促进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科学知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改进学生的实验手段和方法,重视实验的设计和安排,增加随堂实验,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技能与技巧,注重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已势在必行。因为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只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努力钻研业务,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我们就一定能够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优秀教师,一名受学生欢迎、爱戴的教师,从而与学生共同搞好素质教育,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
篇7
一、转变角色和地位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调整自身角色,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学生积极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成为学生实践的探索者、研究者、促进者。学生从学习活动中的从属者、配合者转变为主体,满足“以人为本”的要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是教师教学的成功。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探索、收集更多学习资源,充分运用。作为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与学习灵感,挖掘学生潜能。
二、增强教学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能力主要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但是在新形势下,更强调教师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构建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二是文化素质能力。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意识,不断加强学习,提升创造能力、思辨能力及情商能力。三是教学预见与信息掌握能力。在信息化与网络时代,各种多媒体、网络传输、电子信息技术等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驾驭信息的能力,才能开展灵活、生动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四是教学研讨能力。教师要提升研讨能力,满足开放式教育需要,注重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成为双师型人才。五是社会交际能力。作为新形势下的人民教师,应转变封闭观念,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与社会实践中,积极拓展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际能力,不断提升自我。
三、激活创造性思维
在新形势下,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必然要求。对于创造性思维过程来说,以吸纳全新思维对象为基础,强化探索欲望与能力,通过假设、联想、设疑、推理等环节,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设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具有自身特点,如思维的独立性、不拘泥、不盲从等。若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以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提升想像力与联想力,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在开展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教育创新实践,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引导、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养成,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四、合理构建知识结构
在现代化教育中,通过构建系统性的科学知识,应用现代技能,实现教育目标,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知识内涵非常重要,既包括理论水平也包括实践能力;既包括基础科学文化也包括具体专业知识,还有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等。在新形势下,开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知识尽量丰富、全面,增强知识搭配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知识结构片面性、陈旧性、肤浅性。实际上,所谓“创新”,就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改造与加工,实现新产品的产生,但是如果创新过程摆脱了原有的知识经验,那么就将成为无根之木,失去活力。因此,教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能力,非常重要。
五、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有组织、有纪律,树立崇高理想,并以个人思想、言行、情操去感染学生、教导学生。对于学生成长来说,教师的榜样力量非常强大,教师应以个人道德风貌激发学生的强烈感情,最终表现在行动上;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和学无止境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端正态度,教师必须以平等、友爱、团结的精神对待每一名学生,妥善处理师生关系,做到态度亲切、语言文明、仪表端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必须提高自觉性,接受来自学生的监督,并对学生心灵产生深远影响,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六、学会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电子技术与现代化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与日俱增,而信息技术则存在于学习、娱乐、交往等各个领域,教师只有提高信息应用能力,才能真正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突破,教师不再仅限于讲台与粉笔,而是积极应用现代化电子设备与电子技术开展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应该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教师的基本能力,如果教师不会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必将落后于现代化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8
一、传统会计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是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归类、汇总、分析、记录,也就是《会计法》中提出的核算和监督,强调记账方法以及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反映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课程设置不科学。传统的中职会计教育通过设置会计原理、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偏重于教授会计专业知识。但从会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分析,专业课比重较大,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主次不清,内容重叠。因此,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的趋势。
2.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做法,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记。学生思维闭塞,被动学习。导致教学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上课抄笔记” “复习抄笔记” “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材,以教师为主体,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二、改革会计教学模式,适应素质教育
1.培养通用性会计人才,调整会计教育的学科体系。据对有关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调查所知,对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除会计知识外,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依次为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知识。一是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应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会计专业知识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公共关系素质教育等方面,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包括数学、外语、文学、经济法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拓宽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税收、证券投资、国际贸易、统计、市场营销、金融等。二是优化理论教学体系,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增加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比重,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会计学,从而做到举一反三。三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在实验设施、手段、内容、管理都现代化和规范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使实践教学自始至终贯穿于会计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建立与企业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企业作为教学实验基地,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
篇9
一、对教师自身品德素质的要求
“德高为范,身正为师”,政治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这就是对政治教师的品行要求,如果做不到这点,也就不可能是一位称职的政治教师。尤其是当今社会,经济的大潮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社会的每个人。作为政治教师,一定要坚定地树立“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
1、品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品德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形成,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更不能做。学生不仅听老师怎么说,还要看老师怎么做。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注目,而且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只有严以律己,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教师讲的,学生才容易接受,才能照着去做。如果教师言行不一,即使他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对他也不会心悦诚服,对他提出的要求,也不会踏踏实实地去做。
2、对政治教师来讲,品行端正是政治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认为,政治教师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表现为:要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格形象。作为政治教师政治品行修养要求更高,必须是一个“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的政治教师。俗话说:“师者,人之模范”。政治教师这个职业对人品行风范要求最为严格,教师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处以身作则,才能用自己好的思想、好的道德、好的作风为学生树立起好的榜样。
3、教师形象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政治教师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师的服饰打扮“形象包装”是马虎不得的,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对人生尚处于未懂事时期的学生来说,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和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的穿衣戴帽,言谈举止,甚至兴趣爱好,都会感染、影响学生;教师要从一切为教育学生着眼,不能忽视自己的仪表美。在学生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仪表风度、衣着整洁大方得体、举止要文明稳重端庄,要培养以身立仪的审美素质。自我塑造一个美好的教师形象,这不仅能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美感,而且容易引发学生的敬爱之情,我们要让学生从我们身上懂得真、善、美,他们才会去创造美好的人生。
4、“以人为本,以爱为源”。新时期教师道德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爱为源”。“以人为本”就是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先考虑“人”的因素,要立足于学生这个“人”的全面发展之上,凡是有违这一点的都不能做;“以爱为源”就是教师要以伟大的“爱”为动力源泉,要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职业曾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教师则被誉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说法,把教师推到了一个过高的位置,无疑是给教师戴高帽了。然而,这也恰恰说明了作为一个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一个高尚的人格,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尤其是作为教会学生做人的政治教师更为重要。
二、对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要求
教学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以下能力:
1、组织教学和管理课堂的能力:包括制定课堂教学计划的能力,确定适度教学内容的能力,灵活运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注意,机智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不压抑也不放任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课堂始终处于和谐和状态之中。所有的改革理念和思考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和课堂上,教师要加大教学改革和课堂重构的研究,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知道新成果的科学价值。
2、教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的语言要精练规范,富有感染力,具有启发性,能在关键时刻起画龙点晴作用,诱导和激发学生思维想象。
3、提炼思想政治观点的能力:它包括分析能力、辨别能力的综合能力。初中政治教师应具备将案例等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提炼其中的思想政治观点。
4、将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的能力:新课程淡化了政治课的理论体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学生生活主题的能力,把学科概念、方法、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不断总结,学习新知,具备基本的百科常识和生活常识,灵活地在知识中建立联系。用心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在实践中积累和反思,学会独立思考,要有职业认同,有责任感,不断提高教学机智,提高综合学养,全面贯彻政治学科的内容标准的要求。
5、实践教学能力:新课标之下的课堂是广义的课堂,这要求政治教师具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所关心的有意义的题材,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三、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积累新知识
众所周知,政治课教学相对枯燥,较难吸引学生兴趣。如何把政治课教学内容由枯燥无味,学生不易接受,变成学生乐学、爱学的科目,是教学一大难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全面掌握教学大纲,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引用故事、寓言、事例与大道理、原理和国情、社情联系起来,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因此,教师平时必须阅读党报党刊、杂志,收听新闻广播,了解国内、国外大事,时事评论等。争取尽量多地参加高等学校组织的政治课教师培训会议、理论研讨会议,这样,可以拓宽思路,开阔眼界,不断积累新知识,以大大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如果有兴趣的话,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感想和教学艺术,整理出来,撰写文章,登载网上或杂志上,与同行或专家们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喜悦,又可以获得与同行或专家们进行交流的机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
篇10
一、正确的理想信念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师的人格基石,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一个志向远大、心灵纯粹、情操高尚的教师,一定会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一定会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及带头践行者,一定会在学生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为学生点燃灿烂辉煌的理想。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怀有对理想的追求。虽然理想和现实之间还存在差距,但是只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只要学生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那么他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就一定会铸就梦想,创造辉煌。
二、高尚的职业道德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教育事业的特殊需要。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无限热爱,教师才会在教育岗位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师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能a生巨大的教育动力,它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感到社会对他的期待、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好表率,引导并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是无形的、永恒的。教师只有时时处处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感染学生,用规范的行为影响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下,成长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俱佳的人才。
三、渊博的知识储备
渊博的知识储备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因为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发掘学生的潜质与才能。当前,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教师除了精通本专业知识外,还应知晓所教专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做到授课时纵横联系,旁征博引,拓展思维。要充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包括实验、制图、课件制作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师还应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与市场需求,对专业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便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
四、良好的仪表风度
教师的仪表风度体现了教师的德、才、体、貌等多种素质,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教育效果。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只有衣着朴实整洁而不呆板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穿着打扮得体的学生。若教师的衣着打扮过分新奇艳丽而失去质朴之美,不但与教师身份不符,而且会分散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曾有调查资料表明,教师着奇装异服去上课,结果部分学生整堂课都在评论教师的服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篇11
知识更新、技术创新已成为21世纪社会文化的核心,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在教育社会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传统教育的狭隘功能,并对传统的经典学科分类式教育产生了质疑,认为在教育目标上应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扩展到关于学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整体性发展,强调在课程、教材、教学、考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在教育、科学、社会三大因素的带动下,现代科学教育从传统学科教育的变革中应运而生。科学和教育的关系是一种在社会总体目标限定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中学科学教育类课程的开展和实施,对传统的教师角色与教师教学方法提出了全新要求。本文拟通过对中学科学课程的特点来思考其对教师教育智慧的要求。
二、科学教育的含义
1.科学教育的内涵。目前对科学教育尚无统一定义,其内涵随着科学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地位作用的变化而变化。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把科学教育定义为: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技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抉择,以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
就我国科学教育现状来说,从只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方法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开发,侧重对学生参与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目前多个不同版本的中学《科学》教材中,科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物质科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宇宙和空间科学(地理学、天文学、空间学)。在初中阶段,主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形成科学探索能力,基本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与习惯。在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基本具备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比较系统地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与较为成熟的科学行为习惯。
2.中学科学教育课程的特点。科学教育由于目的的现代化与综合性,使其课程体系从形式、内容到教材体系都具有新变化。较传统分科课程,中学科学教育课程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综合性。传统分科课程虽保障了各学科体系的相对完整,但将各学科彼此孤立起来,学科之间的联系甚少,学生习得的知识也是相对分散的。中学科学教育区别于分科课程的一大特点,在于其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综合性。具体表现在:
目标体系是综合的。科学教育无论是传授知识的内容,还是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甚至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观念上,都较好的达到了新课改对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正是知识目标、行为目标、情意目标三者的结合,使得科学教育更具综合性特点:知识目标注重融多科知识于一体,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力目标强调提出科学的一般方法和综合能力,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情感目标要求在科学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课程内容是综合的。科学课程打破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界限,统整选择和组织科学课程内容以形成一种综合课程形态,突出科学的整体性和各门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并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扩展,增加新型学科和边缘学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减少课程门类,有效避免科学知识的重复。
(2)课程设计将任务组织、内容与过程结合。不同于以往以知识为中心,按知识的逻辑体系展开的传统教学设计,中学科学课程是在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设计上以任务来组织教学,并将教学内容融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课程设计中,用于组织教学的各种问题有时是与多个学科相关的,有时是将科学、人文、社会联系在一起,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以此推动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在完成这类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提升了对问题解决的体验,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起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成长。
(3)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所谓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有两层意思:其一指以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为主线,即在科学教育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不是相对于前人的,而是相对于学生自己是未曾见过的。学生在这种发现中将增强发现的信心和兴趣,提高发现能力,并增多未来发现、创新乃至创造的机会。其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学得有趣轻松,以提高学习质量。中学科学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认知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形成探究动机;通过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进行选择;最后从事操作,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实践,学会探究,学会发现,进而学会学习。
三、中学科学教育与教师教育智慧的关系
智慧是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而是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以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2]它是人类完善自我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教育智慧分为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两个层面,表现为教师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石。[3]教育智慧之于教育,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理论层面讲,教育智慧是教育情景中的智慧性行动,是教育者在知性、理性、情感、行动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智能。从实践层面上讲,教育智慧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4]教师的教育智慧包含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其中隐形知识是核心部分,涉及教师的自我知识、策略性知识、情境知识、教育信念、人际知识等。
联系中学科学课程的特点与教师教育智慧的内涵,二者关系在于:一方面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发挥创造性作用。教师的职业魅力在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教育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对传统分科教学的反思促使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新模式,科学教育的产生是反思传统学科教育的结果。同时,科学教育的发展依靠教师不断开拓与创新,其课堂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促使教师对教学不但要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更要在教学前、教学中就展开反思。另一方面,科学教育也为教师教育智慧提供了增长的空间。中学科学教育在课程和教学两方面都是开放生成的,它赋予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进度的权利,这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展开教育提供了便利之处,教师可以利用科学课程的弹性空间积极参与、深度钻研、大胆创新,以积累经验、增长智慧。
四、科学教育对教师教育智慧的要求
1.科学教育的综合性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既专又广。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教师从原来只承担一门课教学的“单一型”向能胜任多项教学任务的“综合型”转变,在专业学科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了解和熟悉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自我知识。根据卡特尔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由于年龄的原因教师流体智力已达到高峰,但晶体智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教学经验的积累、生活阅历的丰富都有助于教师知识广度的扩展与判断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发展晶体智力以更好的适应科学教育的要求。诚然,要求教师为适应科学教育课程的要求而成为“全才”,精通多门学科也是不合理的,但教师也应该尽量对多门学科有所涉猎,打通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更好地适应科学教育综合性的要求。
2.科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对教师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发教学,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解动机。科学教育课程对教师的策略性知识和情境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决不能只做“传话筒”把专家所编写的教材灌输给学生,而应遵循引导性原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指明学习方向、范围和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索去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这是科学教育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对此,教师应做到:
(1)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疑难情境,提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学习。在确定教学任务与目标之前,首先依据初中生和高中生各年龄段不同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确定其现有的水平以及借助教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根据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来创设问题,形成教学目标。知识本身是不断发现的过程,事实上,所有高深的知识都是由最简单的日常现象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5]教师应树立“没有什么比成功的体验更能孕育成功”的理念,在教学中设置若干重点难点,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把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意蕴。教师要求学生探索的问题,应尽量为多知识源,学生要通过分析、组合变换才能解决的综合问题,或者是需要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实验,分析处理数据,经过推理才能解决的设计性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八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一课中,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由浅入深地逐个提出问题:首先在半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水,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方案以解决土壤中是否有空气的问题,最后采用全开放式的自主探究法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这样由浅入深逐个设计问题,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挥和收获,从而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2)从一成不变地制定教学方案,变为灵活地制定教学方案。教师机智的行动总是即刻的、情境中的,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6]科学教育课程本身为教师教学带来了弹性空间,需要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锻炼磨合自己以不断提高教学机智水平,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合理的应对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和具体的教育问题能够灵活处理,动态把握学生学习进程中的亮点和生成点。如学生在进行土壤有水实验时,在盖小烧杯的表面皿上放一些水以加快土壤里释放出的水蒸气液化,这可能是教师预先没有想到的,所以应及时抓住这个亮点,为学生创新思维而喝彩。
(3)内容与过程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传统的学科教育是一种“读”科学的教学――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学生关心的是考试分数高低、排名先后,对学习和科学没有兴趣。科学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在于“做”,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实验、讨论问题。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要意识到在面向全班的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形式之间还有中间形态的活动方式,组织各种小组活动,将兴趣相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或将有各种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以便他们相互学习和切磋,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探研和相互帮助。同时,教师应增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心,意识到创造力、创新精神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切身的感受,同时更有利于情、意、行目标的实现。
3.以“学”为主线要求教师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威望存在于随和交往当中,尊重存在于平等相处之中,教导存在于相互研讨之中,[7]这涉及到教师怀有怎样的教育信念和人际知识。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导”字上。中学科学教育本身充满了探究、创新的意蕴,因此要摒弃对学生的强制手段。任何一种发明创造都是在宽容、理解的氛围中产生的,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大胆自由地完成科学教育课程交给的“任务”。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角色定位应从以往的权威角色向更注重师生关系平等、给予学生方法指点的指导型角色转变。教师主要任务是安排好适当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观众”变成实际参与者;职责在于创设情境并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动手过程中为其指点方向,而不是简单告知问题的答案。相信学生与其说是一种行为,还不如说是师生交往的方式,把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引学生的发展方向,控制学习进度,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认知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还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教师在学生眼中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知识传授的权威,而是可以寻求感性和理性的帮助对象。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由此获得的知识有也不再是静态的和被动的。
综上所述,中学科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弹性空间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但要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重新打造师生关系,而且需要不断发展教育智慧,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并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科学教育的平台,发展自身的教育智慧,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来自自我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6.
[2][4][6]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M].教育研究,2005,(2):50-57.
篇12
国际意识,又称全球意识、世界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历史上,我们曾经因世界意识的缺乏而吃尽了苦头。当今全球化不可逆转,国际意识蓬勃兴起,中国并非一块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历史绝不能被人为地隔绝在世界历史之外。历史学科在渗透国际意识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的培养也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国际意识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基础。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发展过程、发展特征全面了解,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只有这样,中学历史教师才能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过程,公平、客观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的同时,让中学的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往往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必须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具有人文知识;具有事实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方法论知识和价值观知识。只有具有综合性的、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国际意识教育的广阔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培养国际意识的人才服务。
三、中学历史教师应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不但可以丰富国际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益的启发。
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
四、中学历史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四是注重探究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其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及国际意识。
五、中学历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需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各个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具体地反映出国际意识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知识结构重组;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传授型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面对机遇与挑战,大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重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不拘一格地选题,独特新颖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合理地处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六、中学历史教师应增强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以博大的胸怀、世界的眼光、自尊理性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和多样化;认识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容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逐步提高自己的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国际意识教育领域,以适应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学。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之际,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一定要行动起来,为历史教育做贡献,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培育青少年的国际意识,落实课程改革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篇13
据调查,当今体育教师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仍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授体育专业知识;传授体育技术和技能;共同了解与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当今的教育环境相比,这种传授知识的结构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因为上述内容基本上都属于竞技运动类项目,是与教育理论的一种简单结合,使教师很难亲身体验到“素质教育”的真实含义,自然也不能为适应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实际打好基础。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体育素质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努力提高职业素养。本人通过长期的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实践与经验借鉴,总结出以下几点,与广大体育同仁共同探讨。
一、升华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体育教师承担着“人类灵魂工程师”和“青年健美设计师”的双重使命,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握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把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及思想观念转变过来。应冲破传统观念,彻底扭转体育应试教育倾向,在思想观念上应该有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丰富自己包括工科类学科知识、教育类学科知识和专业类学科知识在内的系统知识结构,忠诚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以身作则。另外,培养人才是集体的事业,因而体育教师要处理好同事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互勉共进作为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
二、教学目标的内容要全面。实施要彻底
每节体育课中的教学目标,内容设计要全面合理,有效结合教材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之能够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目标经历了多次变革,由单一目标演变为三维目标,而如今又实施了新的多维目标,即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负荷目标等。然而,教学目标增多,必然对教学课程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目标的实施也会越来越难。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真正做到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起点,有效开发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合理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去实现目标,最终能够真正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三、因材施教培养兴趣
“教”与“学”中“学”是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体育工作者应从学生的性别、年龄、性格、爱好、心理特点以及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人手与学生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因材施教。由于当今社会与家庭环境越来越复杂化,长期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使得个别学生性格变得内向、孤僻,脱离了社会群体,对体育活动毫无兴趣。体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游戏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进而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要角色。
四、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紧密结合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思想严重,意志力薄弱,而体育课教学、运动队训练、比赛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并且促进意志发展。面对复杂的技术动作,应启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运动前有跃跃欲试的情绪和克服内外困难的决心、意志和战胜对手的勇气,在日益激烈的运动环境中培养学生敏捷的判断力、长期坚持刻苦锻炼的意志力和为了集体利益而克服个人欲望的自制力。所以,体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育体”(即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育心”(即在体育课中结合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两者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
五、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力求做到完美型教师
体育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首先外形上要以阳光、开朗、清新、干净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其次,自身修养上必须达到健康,每天把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姿态传播给同学们,久而久之,完美的体育教师的形象就会使学生对锻炼身体产生兴趣,对体育产生兴趣,从而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不忘运动,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与生俱来加上后天加以锻炼形成的,但是心理素质则更侧重于后天的形成,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会完全地教育好各类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不会完成教育改革,特别是在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浪潮中,众说纷纭,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定位,很可能与改革的新思想脱轨,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每位体育工作者都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寻求发展,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盲目地倾向于各种争论。
此外,广泛的兴趣爱好、活泼开朗的情绪、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坚强的性格等,是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求得工作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促成和改善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这些方面我们也应该适当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