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森林经营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作者简介:邢莉莎(1978—),女,山东威海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资源调查工作。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05602
1引言
德国是世界上科学经营森林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林业科学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德国以“近自然林业”为理念的森林经营方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在营造和培育混交“近自然”林方面,既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借鉴这些成功经验,针对我国目前森林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2德国森林经营的特点
2.1森林功能定位的多元化
在德国,森林经营不单纯强调经济或生态价值,而是二者兼有。德国目前90%以上的森林已成为自然公园(或叫天然公园),做到了林区、风景区、自然保护区三者的有机结合,多功能林业不但在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旅游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能稳定、持续生产木材[1]。
2.2近自然林业经营
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德国提出“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强调森林经营回归自然,以当地原始森林群落树种组成为依据选择树种,培育健康、稳定的近自然状态的混交林。如今,“近自然林业”已成为欧洲一些国家森林经营的方向。
2.3先进的森林资源监督模式
德国具有健全的林业法制,有效的监督机制,为森林的科学持续经营提供了保障。德国法律规定,国有林、公有林和大面积私有林都需定期编制森林经营方案,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并以多样化的管理模式稳定林权。
2.4坚持科学的经营方法
德国森林经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即使二战期间也未停止森林经营活动和小班调查记载工作。德国林班和小班区划一般保持长期稳定不变,既有利于生产管理,又便于档案资料的历史对比。此外,德国每15年要进行一次全国规模的森林土壤调查,对土壤物理化学性状进行分析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土壤养分情况,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航片资料,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由联邦政府统一编绘制成立地类型图、林权分布图、森林经营目的图和地质土壤图,下发给林业生产部门,供森林科学经营管理使用[2]。
3森林经营的启示分析
德国经过200多年来的不断努力,林业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林业已进入了以环境保护和木材产出协调的多功能发展时期,可持续的近自然经营思想在德国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所谓近自然经营,即森林经营应该回归自然,遵从自然法则,充分利用自然的综合生产力,最终使现有人工林逐步恢复为天然林,并逐渐符合自然的演替进程[3]。
3.1森林功能的定位
森林具有多样的功能,包括生态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同样一片森林,其功能定位不应只局限于一种。如经济林也应兼顾生态效益,不顾及生态效益的经济林是不能可持续经营的。关于这一点人们已有普遍的认识,而对于正在我国形成的另一种理念恐怕多数人并未注意。即以生态效益为主要功能定位的森林,尤其人工林,几乎完全不考虑其经济效益。但如果经营得当,一片森林完全可以在实现生态保护功能的同时产出可观的木材。
所以,我国对森林功能的定位,从而对森林经营目标的定位,应该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从生态上扭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的局面,逐步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经济上,要依靠森林稳定地获得各种林木产品,实现木材需求的自给。
3.2落实林权改革
要尽快将林权证发放到林主(国营、集体或私有者)手中,稳定林权,保护林主利益,这既有利于加强森林的经营管理,杜绝或减少林地林权纠纷,同时可增加各主体尤其私有者的积极性,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打下产权基础。
3.3重视森林资源清查及经营规划工作
我国已开展了7次全国性的森林资源清查工作,这
样的工作要持续不断更高质量地做下去。但同时由于森林经营规划工作却严重滞后。因此应确定每一块地的功能定位,然后才是更为细致的详细规划,最后是确保规划的执行。宏观的功能定位即是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这是全局性的问题,是整个国家长远战略规划的一部分,确定了之后就要长期坚持。有了全局的功能定位,才能有科学合理的经营规划,具体实施才能长期持续。林业本身就是长周期的行业,只有长期持续才能见到效益,才能良性循环。
3.4完善森林资源管理
除国有的森林坚持长期可持续的经营外,还应鼓励、劝说、引导集体所有及私营者的森林也树立可持续的经营理念。如南方杉木林确定十几年一个轮伐期只能收获椽材,1m3木材售价不过200~300元,确立了林权及长期可持续的经营理念之后,可想象很长一段时间内收获的木材会很少,但是择伐后的林地可补植混交树种,如楠木或其它珍稀材种,既增加生态效益,又可望在将来生产更多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径材,从而在那个时候使我国林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3.5实施林业资助政策
吸取德国经验,依靠国家各项政策加大对林业的反哺和投入,同时,实施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资助政策。如改变义务植树政策的运作方式,改为按人头收取绿化税,同时仍鼓励人们义务植树。
3.6转变国营林场及林业管理机构的经营方式
在我国,林业工程的规划、施工、检查验收都由各级林业管理机构及国营林场来实施完成,甚至监理机构工作人员都曾在各级机构中长期任职,难免造成效率低下及舞弊行为的发生。应转变管理方式,在资源调查及工程施工方面培育竞争性的私营企业来做,既提高效率,又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篇2
众所周知,林火多发生在荒山、草坡、林缘和林间空地,这些地区多生长容易着火的禾本科杂草,同时立地,日照强,气温高,湿度小,通风良好,所以容易着火蔓延,如果将这些荒地和林间空地都栽植树木,则可形成森林气候,由于林内阳光少,温度低,湿度大,风力小,就不容易着火蔓延。
温度和湿度对林火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森林燃料的温度和含水率。据调查,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不发生火灾;-10~0℃时,可能发生火灾;0~10℃时,发生火灾次数最多,危害也相当严重;11~15℃时,火灾次数逐渐减少;只有在19℃以上时,一般不发生火灾。相对湿度大于75%时,不发生火灾,除非在长期干旱的条件下;在75%~55%时,就有可能发生火灾;相对湿度小于55%时,有可能发生大火灾;在30%~10%时,就有可能发生特大森林火灾。
中国俗话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不管从什么方向吹来的风,都能对火灾起着增加氧气和使灼热的空气向前移动的作用,能把火头前面的燃料迅速烘干,把火星向空中扬起,各处撒播。
1.2 加强造林前整地和幼林抚育管理
消除幼林中的杂草灌木,不但为幼苗、幼树创造良好的生长和发育条件,也可以使幼苗、幼树免遭森林火灾的危害。
1.3 针叶幼林郁闭后的修枝打杈
针叶幼林郁闭后,特别是阴性针叶林郁闭后,很快自然整枝,这些干枯的枝条距离地面很近,一旦着火,就会将火引向树冠,形成毁灭性的树冠火,使十年或几十年营造的森林毁于一旦。因些,结合营林措施进行修枝打杈,既能加快林木的生长发育,又有利于防火。
1.4 抚育间伐
森林郁闭后,林木开始分化,应及时进行间伐抚育,不断伐去生长落后,病腐、干形不良的个体和非目的树种,随时消除林内杂乱物,可以大大减少森林可燃物的积累。这样不但有利于森林防火,改善森林环境,同时也能促进林木生长发育。
一般来讲,如果可燃物负荷量低于2.5t/hm 时,不能维持正常燃烧。如果其它影响林火蔓延速度的因素恒定,有效可燃物增加一倍,林火蔓延速度也增加一倍,而此时的火强度则为原来4的倍。
1.5 加强次生林改造
次生林由于遭到反复破坏,林相不整齐,林地杂草,灌木丛生,林间空地很多,特别容易发生火灾。如果对这些林分加以改造,进行补播补植,既可改变林相,又能提高单位面积木材产量,同时也改善了森林环境,并有利于防火。
从以上途径和措施来看,营林防火既有利于森林经营,也有利于森林防火,并可以加快森林生长发育,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是贯彻以营林为基础,发展林业的有效途径。
2 生物与生物工程防火措施及效果
2.1 营造防火林带
后,南方有些林区在林场的边界营造了一些阔叶林带。当时的目的是作为林场的界标。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作为界标的林带还能起到良好的防火作用,并且优越于开设防火线。20世纪80年代以后,南方各省开始大力营造阔叶防火林带,获得“绿色长城”之称,营造防火林带是一项战略性的森林防火措施。我国南方、北方都很重视,并逐渐向生物防火林带方向发展。
从防火林带的功能与效果来说,乔木防火林带主要是阻截树冠火,而灌木防火林带和耐火植物带(经济作物带和药用植物带)主要是阻隔地表火。但在特别干旱气候条件下,这些防火林带和生物带也有可能燃烧,但仍能使火势有所降低,有利于扑火。这些林带和生物防火带可以作为扑火根据地,以这些林带和生物带作为依托,点燃迎面火或进行火烧,以阻截森林火灾的扩展。除此以外,这些防火林带和生物带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效益。如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维护木森林环境,有利于防止病虫害,以及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平衡等功效。
防火林带结构应由单层结构的乔木林带或灌木林带向复层结构林带发展。复层林带一是保持多层郁闭,有利于维护森林环境,保护林带湿度,降低风速;二是密集林带可以阴挡热辐射,有效发挥林带阻火作用。防火林带的位置一般应设在山脊,有利于阻挡树冠火蔓延。在树种配置方面,应为乔木、亚乔木、灌木和既耐火、又有经济价值的草木植物配置。
2.2 调节林分易燃结构,降低森林燃烧性
森林群落是由各种植物和树种组成的,而各种森林植物其燃物又各有差异,有的非常易燃,有的则难以燃烧,它们共同组合在森林群落之中。易燃与易燃植物混生的群落,会增加林分的燃烧性,相反,难燃植物与易燃植物组合的群落,其燃烧性就会降低。因此,所谓调节林分结构,就是要增加难燃植物成分,减少易燃植物成分,使森林的燃烧性明显下降,如东北阔叶红松林,其燃烧性随阔叶树种的比重增加而降低。因此,在次生林中恢复阔叶红松林时,应采取栽针保阔或留阔措施。这样既能大面积恢复红松林,减少造林资金,又能增加阔叶树的成分,有利于红松林生长;同时还可以达到降低红松林燃烧性的目的。调节林分结构降低森林燃烧性的方法措施较多,如:
2.2.1 改残破次生林为密集高产林。这不仅会增加木材产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同时又能明显改善森林环境,有利于防火。
2.2.2 改易燃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森林防火,又有利于森林病虫害的预防,还有利于森林土壤改良,提高林地生产力。
2.2.3 改单层针叶林为复层林。如在单层针叶内种植耐火经济(药用)植物或难燃灌木,可以降低森林燃烧性,又有利于开展立体经营或多种经营。
2.2.4 改异龄针叶林为难燃复层林。对异龄针叶林进行清理,改善森林环境,清除林内杂乱物,并引进难燃或耐火植物,降低燃烧性,同时切断易燃物垂直连续的通道,预防树冠火的发生。
2.2.5 林农间作、林药间作和套作。该项措施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林分的阻火性、防止林火蔓延而且能够增加经济收入。
2.3 利用生物与生物工程减少可燃积累
森林中的有机物是可以燃烧的物质,枯落物和枯损木则是森林中的易燃物质。林中易燃物质存量过多,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火强度就会很大,火行为难以估测,增加火灾的难控性。因此,减少林地易燃物的积累,是一项有效的防火措施,尤其是采用生物与生物工程措施减少可燃物积累更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北方林区尤为重要,如:
2.3.1 利用不同植物和树种混交。枯落的针叶分解速度慢,而阔叶落叶分解快,时间短,针阔混合的枯落物其分解速度比纯针叶要快得多,也能加快可燃物的分解。
2.3.2 在林地上引种木耳、蘑菇。它们能够分解可燃物体内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大大降低有焰燃烧的可燃物。因为留下的大量木素,只能隐燃,使林地的燃烧性大大降低;同时这些木耳、蘑菇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2.3.3 利用低等动物减少可燃物的积累。在林地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中有许多低等动物,如蚯蚓等,它们能分解大量落物。如果在林地上大量繁殖,则有利于枯落物分解,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
2.3.4 利用微生物或酶类使杂草和枯落物迅速分解,减少可燃物积累。英国过去对林地或荒地上的杂草处理,通常采取的办法是计划火烧。据1987年英国报导,他们选育一些新的微生物喷在杂草上,使杂草很快成为肥料,增加了土地生产力。此外也可以采用酶的作用,促使可燃物迅速分解。不难看出,采用生物工程,利用微生物和酶类,减少林地可燃物积累,非常有利于森林防火,这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篇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77-02
1引言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资源的大敌,也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它会给森林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森林火灾不只是烧毁成片的森林,伤害林内的动物,而且还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的贫瘠和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甚而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为此,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是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要保证。
2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概况
2.1地理位置与气候
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地处滇东高原中部,属乌蒙山脉,位于南盘江上游两侧,辖区地跨麒麟、沾益、富源、马龙、陆良两区三县的16个乡镇、55个村委会,主要分布在曲靖、陆良坝子周围的高原台地上,南北长62km,东西宽38km。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3°42′~104°50′,北纬25°9′~25°43′之间。全场经营面积17721km2,东西最大横距103km,南北最大纵距302k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2000m,最高海拔4017.3m,最低海拔695m。境内多为高原山地,地|构造复杂,地层发育较为齐全,碳酸盐岩石分布广、面积大。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局部地区属温暖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5℃,年日照时数2188.2h,年均无霜期240d,年均降水量1158.7mm,主要集中在5~10月。下辖九龙山、五台山、上东山、西山、海寨、滴滴水以及下东山7个营林区27个林点。
2.2森林可燃物和火险概况
全场经营面积17721.0hm2,林地面积17091.0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5800.2hm2,成熟林面积10410.5hm2,森林覆盖率90.8%。活立木总蓄积148万m3,活立木年净生长量4.4万m3。海寨林场属于人工林,有林地中,树种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更新造林后又增加了桉树、川滇桤木、杉木等树种,多为易燃树种。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等都属于易燃林分。由于人工造林树种相对比较单一,混交林少,林分的整体质量和健康条件较差,林下可燃物量大,火险区划等级高。
2.3森林防火形势严峻,防火扑火工作压力大
自2009年以来,受4年连续干旱的影响,海寨林场森林火险长期处于超高状态,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任务之重、难度之大、风险之高前所未有。从2009年以来,海寨林场森林高火险天数逐年增加,高森林火险天数打破历史记录,森林高火险期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4年连旱造成林场枯死林木和杂草堆积,林下易燃物载量急剧增加,加之林场以华山松、云南松等针叶林为主,中幼林面积大,灌木丛生,一遇火源,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立体推进,飞火、火旋风、火爆等异常现象频频发生,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高强度的森林火灾。林场地形复杂、风向多变,森林火灾历来难防、难救。
3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曲靖市海寨林场经过几次国有林场改革,前几年的大面积森林采伐,成熟林面积逐年减少,中幼林面积逐年增加,造成林内空气湿度小,温度高、单位可燃物的载量增加,森林防火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和新出现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面积分散,防火线长
海寨林场是曲靖市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场,下设的7个林区几乎互不相连,分散在几个区、县辖区内,周边与集体林、草场、耕地、公共墓地等相邻,防火线总长约365km。由于群众防火意识不高、用火习俗落后,历来有烧地埂、烧荒山荒地进行春耕生产用火的习惯,周边村民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吸烟等行为屡禁不止,各种野外用火监管难,火灾隐患大幅度增加。
3.2发展经济造成火源点多面广,监测管理困难
由于林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为了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林场在几个营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森林旅游业。这样一来,林区内就增加了人员流动频率,给护林防火带来了隐患。其次,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大力推广风力发电。在建设发电塔基的过程中频繁的人为活动、机械操作和人为制造的可燃性垃圾,致使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
3.3人员结构模式特殊,森防力量不足
海寨林场现有在职职工195人,其中男职工138人,女职工57人,40岁以上的男职工104人,占75%,45岁以下的男职工34人,占25%。这样的人员结构偏向老龄化,弱势群体所占比例大,不利于护林防火工作。年龄偏大的职工有一定的护林防火经验,但防扑火力量相对薄弱;年龄偏小的职工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护林防火扑火经验。另外林火预警监测、林火阻隔等基础设施落后,t望台监测覆盖率、通讯覆盖率不高。森林防火装备较差、储备少,难以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扑灭”和科学高效扑救。
4对策与措施
4.1严防死守,严格野外火源管控
目前我场护林防火、扑救火灾的综合能力还比较低,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控制,只能把各项预防工作做在火灾发生之前。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把火源管理工作放在首位。一要深入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要充分利用收音机、电视、报刊、标语、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森林防火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力争把森林防火知识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切实增强全民的防火意识和法规观念,把森林防火真正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二要严格火源管理。林场各林区在防火期全面开展巡山设卡检查,尤其是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林区、重点人群的管理,做到“见烟就管、见火就查”,千方百计把野外的火源控制,切实改变有些林区火源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的危险状况。
4.2营造混交林、生物防火隔离带
海寨林场以云南松、华山松等针叶林为主,为易燃树种。为了改变树种单一、易燃的模式,在采伐迹地、空地上更新种植旱冬瓜、川滇桤木、桉树等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能有效预防火灾发生,阻挡林火蔓延,还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除了用传统的人工铲除防火线上及边缘的杂草、枯枝、树叶等外,在林区公路、集材道、防火线等两旁种植木荷、栓皮栎、侧柏、泡桐、圣诞树等防火树种,在林点生活区、林区周边的村庄四周种植桂花、女桢、夹竹桃等风景树和香椿、柿树等经济树种,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能有效的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阻挡林火蔓延。另外,在输电线路通道种植油茶树等有较好的阻火、隔火、断火功能的经济型作物,形成天然防火隔离带,阻挡山火向线路方向蔓延。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人员结构模式。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健全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林场在基建经费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在各林区的主要路口建盖了火源检查站,各林区分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职工24h坚守在检查站上,做到不漏放一个携带火源者进入林区,对进入林区施工的人员没收火柴、打火机等火源,机械车辆做好防火防护。其次,到森林防火期,从场部机关抽调职工下林区加强防火力量,主要协助林区职工在各个路口设卡堵卡,检查火源,做好林区职工的后勤保障工作。另外,场领导充分利用现有人员结构模式,非防火期坚持对职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狠抓队伍管理和训练工作,强化队伍管理,强化体能训练,强化学习培训,强化技能战术实战演练。着力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技术全面、扑救科学、敢打敢拼、能征善战的森林消防队伍,确保扑救森林火灾时,坚持“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
4.4完善机制,切实提高扑火救灾应急处置能力
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有效地控制火灾的发展蔓延是很重要的,应把完善机制、增强森林防火保障能力作为立足点。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储备必要的扑火物资,做好扑火队员的后勤保障,逐步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火险预测预警监测体系,加强火险形势分析、火险天气预报,做好火场气象服务,建立全天候、立体式的火情监测网络,增强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确保森林火灾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扑灭。三是要齐抓共管,服从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统一指挥,按照“多点突破、分段围歼、一点突破、递进超越”的扑火方案,实行配合紧密、保障有力的联发联动,进行重点出击、有效的调度布控,及时有效安全地扑灭山火。四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森林防火工作认识是前提、关键在领导、基础是群众、重点在林区,加强对护林防火的领导,落实好以主干线为中心的“三长”负责制和四级联保责任制,切实抓实、抓好。林场各级领导干部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分担任务、细化责任、奖惩分明,把护林防火工作成效作为领导职工政绩考评、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秦光荣.严防死守防火扑火,全力保护森林资源[N].云南日报,2013-06-28.
[2]蔡训标.建设防火隔离带,提高林火防控能力[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53.
篇4
1.1生物多样性合理地在潜在的森林中对更多的林木进行保留,可保护树种的多样性。目前,在森林潜在生产总量中,森林的保留量为65%左右,其余部分主要用于建筑用地与农田等用途。应采取合适、有效的管理措施,对试验林进行统筹经营,以在森林的经营中实现产出与价值的多样化,促使森林的稳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可集中营造具有特殊用途的专用林[7]。
1.2社会经济利益当人们开始对环境的重要性有所意识的时候,即赋予了农田和森林更加丰富的美学意义,其不再是生产型。某些农场不是对产品的产量过分注重,而是更注意绿色产品的生产以及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维持。要实现生活方式达到富于美学意义的目标,应统筹对森林进行经营,这就对农村基础设施与相关技术从事人员有较大地需求,而这些人不是为了生产大量的食品和木材。
1.3森林稳定性森林稳定性是指在森林中生存的生物抵抗力较强,足够对火灾和破坏性的病虫害进行有效地抵御,进而促进环境稳定的标准。在影响森林稳定性的因素中,病虫害的作用比较明显,另外,一些外来植物的入侵也会对森林稳定性造成影响。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外来植物的入侵,影响了当地植物的生长,进而导致森林密度发生变化,破坏了森林系统的生态平衡[8]。
1.4水土质量目前,世界上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流失面积在地球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3%左右。可持续林业的快速发展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通过采取植树造林等方式,可减少土壤侵蚀现象,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减少因耕地及放牧等造成的土壤侵蚀、养分损失等。
1.5生产力目前,人类从森林中获取的主要产品是木材。因此,森林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直接受到木材丰产与否的影响。采取集约栽培等方式进行培育的木材直接与采取统筹经营等方式进行培育的低质量木材进行竞争。采取其他的经营方式,会另外收获一些优良的产品,如桉树林,可收获果实。集约的经营方式可广泛应用于大部分地区,其他的培育方法只能在适合的地方使用[9]。在一些可以妥善解决统筹管理费的农村地区,若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长期的轮伐和抚育等措施,获得高质量木材,促使收获和消费的平衡。采取统筹经营的方法,可实现木材应用的多样化,逐渐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提高。
2澜沧县可持续林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森林进行健康经营,首先促使整个林业体系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在对森林保障体系安全性提高的基础上,显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承载能力[10];在所有林场中全面对森林健康措施进行推广,建设不同类型的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促使国有林健康水平和功能的提高;通过对森林进行健康经营,增加区域内的森林面积,调整林种、树种的结构,恢复和有效地保护原有的地带性物种,发挥健康森林的主导地位;减轻水土流失,丰富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监测与科普宣传的力度,主要包括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林分固定标准地、生态监测点和GIS信息管理系统等的建设。开展一系列的研讨探索,如森林健康评价因子及指标、森林经营模式研讨探索等。
2.1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为巩固主题改革成果,澜沧县配套改革工作围绕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市场、四个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建立了县林业服务中心及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林业信息、林权证变更登记、林权证抵押贷款、流转政策咨询,受理委托林地、林木资产评估等[11]。
2.2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澜沧县造林工作重点转移到实施中低产林改造、特色经济林(核桃)建设方向,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核心,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不断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打好基础。
2.3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积极引导督促退耕还林农户开展造林地抚育管护,按期开展造林成效检查验收,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项目[12]。
2.4加强林区病虫害监测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虫情监测网络,完成了市、县级松毛虫测报点建设,并配置了一批监测设备,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2.5开展采脂培训与监督积极开展松脂采割监督指导,加强技术培训,严格实行《松脂采集上岗证》制度,坚持按规程采脂。加强《松脂采集规程》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合理利用松林资源。加大采脂检查力度,及时制止、处理违规采脂行为。规范国有林采脂行为,签订松脂采集转让协议,按规定收取采脂权转让费。积极开展采脂资源调查,及时调解采脂纠纷。
篇5
可持续林业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的人们,为了获取自身的利益,不是对林业进行过度开发,而是合理地对林业的价值进行开发。目前,关于可持续林业发展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5个,即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利益、森林稳定性、水土质量、生产力。而且这些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呈阶段性变化[5-6]。
1.1生物多样性
合理地在潜在的森林中对更多的林木进行保留,可保护树种的多样性。目前,在森林潜在生产总量中,森林的保留量为65%左右,其余部分主要用于建筑用地与农田等用途。应采取合适、有效的管理措施,对试验林进行统筹经营,以在森林的经营中实现产出与价值的多样化,促使森林的稳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可集中营造具有特殊用途的专用林[7]。
1.2社会经济利益
当人们开始对环境的重要性有所意识的时候,即赋予了农田和森林更加丰富的美学意义,其不再是生产型。某些农场不是对产品的产量过分注重,而是更注意绿色产品的生产以及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维持。要实现生活方式达到富于美学意义的目标,应统筹对森林进行经营,这就对农村基础设施与相关技术从事人员有较大地需求,而这些人不是为了生产大量的食品和木材。
1.3森林稳定性
森林稳定性是指在森林中生存的生物抵抗力较强,足够对火灾和破坏性的病虫害进行有效地抵御,进而促进环境稳定的标准。在影响森林稳定性的因素中,病虫害的作用比较明显,另外,一些外来植物的入侵也会对森林稳定性造成影响。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外来植物的入侵,影响了当地植物的生长,进而导致森林密度发生变化,破坏了森林系统的生态平衡[8]。
1.4水土质量
目前,世界上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流失面积在地球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3%左右。可持续林业的快速发展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通过采取植树造林等方式,可减少土壤侵蚀现象,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减少因耕地及放牧等造成的土壤侵蚀、养分损失等。
1.5生产力
目前,人类从森林中获取的主要产品是木材。因此,森林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直接受到木材丰产与否的影响。采取集约栽培等方式进行培育的木材直接与采取统筹经营等方式进行培育的低质量木材进行竞争。采取其他的经营方式,会另外收获一些优良的产品,如桉树林,可收获果实。集约的经营方式可广泛应用于大部分地区,其他的培育方法只能在适合的地方使用[9]。在一些可以妥善解决统筹管理费的农村地区,若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长期的轮伐和抚育等措施,获得高质量木材,促使收获和消费的平衡。采取统筹经营的方法,可实现木材应用的多样化,逐渐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提高。
2澜沧县可持续林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森林进行健康经营,首先促使整个林业体系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在对森林保障体系安全性提高的基础上,显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承载能力[10];在所有林场中全面对森林健康措施进行推广,建设不同类型的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促使国有林健康水平和功能的提高;通过对森林进行健康经营,增加区域内的森林面积,调整林种、树种的结构,恢复和有效地保护原有的地带性物种,发挥健康森林的主导地位;减轻水土流失,丰富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监测与科普宣传的力度,主要包括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林分固定标准地、生态监测点和GIS信息管理系统等的建设。开展一系列的研讨探索,如森林健康评价因子及指标、森林经营模式研讨探索等。
2.1配套改革稳步推进
为巩固主题改革成果,澜沧县配套改革工作围绕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市场、四个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建立了县林业服务中心及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林业信息、林权证变更登记、林权证抵押贷款、流转政策咨询,受理委托林地、林木资产评估等[11]。
2.2积极转变发展观念
澜沧县造林工作重点转移到实施中低产林改造、特色经济林(核桃)建设方向,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核心,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不断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打好基础。
2.3落实退耕还林政策
积极引导督促退耕还林农户开展造林地抚育管护,按期开展造林成效检查验收,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项目[12]。
2.4加强林区病虫害监测
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虫情监测网络,完成了市、县级松毛虫测报点建设,并配置了一批监测设备,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2.5开展采脂培训与监督
积极开展松脂采割监督指导,加强技术培训,严格实行《松脂采集上岗证》制度,坚持按规程采脂。加强《松脂采集规程》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合理利用松林资源。加大采脂检查力度,及时制止、处理违规采脂行为。规范国有林采脂行为,签订松脂采集转让协议,按规定收取采脂权转让费。积极开展采脂资源调查,及时调解采脂纠纷。
2.6发展多种林业产业类型
在澜沧县可持续林业发展规划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发展生态化竹产业。结合普洱市《关于发展竹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规划发展竹产业3 333.33 hm2,项目主要安排糯扎渡、发展河、勐朗、安康、竹塘5个乡(镇)实施。经营方式以规模经营与分户经营相结合,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竹林资源培育为基础,科技创新为依托,产品开发为基础,突出发展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基地,推广优良乡土竹种。二是实施高效核桃产业。结合实施优质高效核桃基地建设,规划实施1.33万hm2核桃产业基地,项目覆盖全县20个乡(镇)。经营方式以分户经营与规模经营相结合,“谁种谁有谁受益”,以分户经营为主,也可实行联户经营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建立经济联合体统一经营,村民投工投劳,收益分成。三是完善橡胶项目。选择立地条件适宜橡胶发展的地段规划种植橡胶3 333.33 hm2,项目主要安排糯扎渡、南岭、谦六、大山、富东、文东6个乡(镇)实施。经营方式为分户经营与联户经营相结合。
3结语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可发挥提高生态承载力、维护生态平衡等决定性作用。因此,增加林产品供给和森林资源总量、加快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在维护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及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4参考文献
[1]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 潘存德.可持续林业的概念界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7(16):29-33.
[3] 兰思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3,39(1):36-43.
[4] 杨得福.浅谈青海省实现可持续林业发展的初步设想[J].林业资源管理,1997(3):63-65.
[5] 张大华,章贝.可持续林业经营的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1997,10(1):76-79.
[6] 殷建强,于曙明,高艳平,等.美国森林健康与可持续林业的引进实践[J].贵州林业科技,2008,36(2):56-60.
[7] 潘坚,王华清.对推进广东现代林业建设的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21(1):9-11.
[8] 陈克斌,雷丽萍.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232.
[9] 胡秀荣.山东省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7):242.
篇6
首先,各层次人才建设问题已经制约森林经营工作。森林经营人才包括林木种苗、森林栽培、森林抚育、森林保护、森林采伐更新以及森林资源调查设计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目前无论是林业管理部门还是生产单位,森林经营人员状况极不适应工作需要,表现在各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森林经营人才相对缺乏,国营林场人才结构不适应工作需要,森林经营一线人才严重短缺。有些地区林业基层生产和管理部门真正能担负起森林经营专业的技术干部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分配来的大专和中专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在生产一线担负主要角色。
其次,管理力度不够。表现为生产计划与工程规划不同步,资金计划与生产计划不挂钩;工程建设的年度投资计划执行不力。不能按下达的年度计划保质保量完成;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制度不合理,存在严重的人情现象,国家的总体规划的执行受制于人情和社会关系,也导致其不能完全执行,自然也就不能达到最终目标。
最后,经营方式不合理。森林分类经营并不是近年才提出来的,很久以前形成的森林经营管理(森林经理)理论中就有组织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例如,在地域上把相互连接的、具有相同经营方向的块划分为森林经营区,与此同时,把地域上不相连接,但在森林经营目的、经营周期、森林经营方式上相同的小班组织成森林经营类型。比如用材、防护、水源涵养、特种目的的林业经营类型合并建立起相应的林业生态经营体系,这就是典型的分类经营。问题是传统的这种分类经营有以下的缺点:①突出了木材的利用,忽略了生态林保护和建设问题;②只强调了经营的生物学和技术方面,忽略了经营的社会经济方面和林业生态管理方面;③只从自然和生物方面,而没有从事理和人理的互为储存关系考虑;④就林论林,没有与其它各部门、行业有机地结合,因而没有跳出行业的局限。
2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2.1 实行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实施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国有林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后,其商品林经营完全属企业生产行为,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于提高国有林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2 实施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明确责权关系,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解决生态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于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2.3 森林分类经营是国有林场林地资源有效利用的保证
林地是国有林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由于受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林场为了维护林地所有权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场对有限的林地资源利用效力低。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规划,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国有林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3 森林分类经营的保障措施
3.1 分类经营管理体制要完善
我国林业经营一直担负着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民生活提供木质产品及其它林产品;二是改善国民生存环境。改善一直奉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造、集中过伐的林业经营模式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必须要进行森林的分类管理。要有有完善的林业生态建设的分类经营管理办法,防止混淆作为商品产业的林业和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属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利益补偿等方面的差别,完善科学的价值利益投入补偿机制,明确林业企业经营目标,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高于经济利益。
3.2 健全森林分类经营的保护机构
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固定专门人员来实施项目。明确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和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实施体现,保证政令畅通,完全按照项目规定的计划实施。
3.3 强化森林经营人才扶持机制
优化基层森林经营人才,配置创新森林经营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在森林经营人才中,开展“优秀森林经营人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森林经营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森林经营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给予森林经营人才必要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篇7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 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和薪炭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3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3.2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4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 进行林场划类经营。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4.2 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
4.3 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管住管好公益林,放开搞活商品林。
篇8
2 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经营中,大多数地方都是只是加强了对森林资源保护,没有充分合理利用林地、林木这些优势,这样造成了部分有用资源的浪费。争对这种情况,笔者将公益林划分为几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经营方式。
3 公益林经营类型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源,又能达到充分合理地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以地类、立地质量等级、郁闭度、保护等级、质量评价等因素来进行分类。
封禁保护型:Ⅰ级公益林都区划在生态比较脆弱、立地条件比较差、大江大河源头及第一层山脊以内、湿地及水库周围、石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和需要重点保护的地方。Ⅱ级公益中,郁闭度0.3以上林分质量好,生长状况良好的林分。
封育补植型:Ⅱ、Ⅲ级公益中,立地条件好的疏林地、灌木林地。
抚育间伐型:Ⅱ、Ⅲ级公益中,林分郁闭度在0.8以上,林木分化明显,林下立木或植被受光困难的林分。
更新择伐型:Ⅱ级公益中,郁闭度在0.7以上的年龄老化、生态功能衰退的林分。
更新改造型:Ⅱ、Ⅲ级公益中,立地条件好的残次低效灌丛林分。
4 公益林经营方式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又能合理充分的培育和利用资源,既达到保护、培育与利用三赢,又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
封禁保护型的经营:禁止一切不利于林分生长的人畜活动,严格执行封山育林十不准制度,在封周边设立永久性的宣传碑牌和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聘用专职护林员进行巡山管护。
封育补植型的经营:在疏林地、灌木林地的空地中,在按照2m×2m的株行距整地栽植一些与原树种不同的速生乡土树种,增加林分组成,以便形成复层混交林分,而后封山育林,加大管护力度,逐步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分的防护效果和抗病能力。
抚育间伐型的经营:对林木分化明显或植被受光困难的林分,按照生态公益林抚育间伐标准,对其进行抚育间伐,伐除一些霸王树、生长缓慢、遭受自然灾害的林木,让保留木和受光困难的植被正常生长。天然林抚育间伐后林分的郁闭度必须在0.6以上,人工近熟林抚育间伐后郁闭度必须保留在0.5以上。抚育间伐后绝不能形成“天窗”,抚育间伐后栽植一些与原生树种不同的良种壮苗大苗速生乡土树种,通过施肥和加强抚育管理,以改快速成林来变林分组成,以便增加林分的防护效果和防护功能。
更新择伐型的经营:对树龄老化、生态功能衰退的林分,采用沿等高线方向一致的小面积团状择伐,逐次进行改造,每次择伐的强度不能过大,不能超过30%。择伐面积不能超林分小班面积的20%,且择伐地块之间必须保留15-20米的保留带。树苗采用经济价值高、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良种壮苗的大苗乡土树种进行栽植,对新栽植的树苗每年都要按照幼林抚育措施进行集约管理,严禁营造纯林和全垦整地,抚育采用适度扩穴壅蔸除草施肥、割除影响苗木生长藤草的方式,连续抚育5年。结合封育措施培育林分。
篇9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和薪炭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1.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2.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三、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1.进行林场划类经营。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2.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
3.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管住管好公益林,放开搞活商品林。
篇10
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经营,是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林业资源能够有效利用重要措施,科学经营包括重新造林、森林的抚育、林分改造、护林防火、林木病虫害防治、伐区管理。只有全面的进行科学管理,才能够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
1 森林科学经营的目标
森林科学经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科学经营的目标主要表现在能够塑造出良好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命周期的全部过程,模拟自然的生长发育过程,重视森林经营计划的作用。对森林进行科学经营可以在生态系统中进行自然发展,按照相关森林的科学经营可以从模拟生态系统的自然发展过程,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建立这样的生态系统,要求研究森林资源的生长情况,科学经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同时,科学的森林经营可以培育出更为优质的林业资源,保护各种生态资源和植物种类;在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中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可以是商品资源还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实现了资源的多功能经济效益。
2 森林科学经营的重要性
对森林的经营采用科学的方式,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弥补资源的不足。针对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并没有减缓,还是一味的过量砍伐,毁林开荒,造成我国森林资源的过度浪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一些稀有动物濒临灭绝,一些成熟的树木面积逐渐减少,我国市场中林木产品的供应量不足。针对这些情况,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的经营。
3 我国森林经营存在的问题
采用了森林科学经营的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森林面积和覆盖率得到了稳步提升,对各个地区的经营状况进行总结,发现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科学经营方式,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科学经营模式,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对各地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科学经营的意识不强,很多经营者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科学经营,没有采用很好的科学经营方式,经营的效果不明显;森林科学经营的法制不健全,在很多地区,没有相关的法律对这方面进行规定,没有国家的法律限制,对森林资源进行整改之后相关的政策也没有进行全面落实。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没有进行完善,现阶段我国都在实行边砍伐边栽种的方式,这项政策实行以后没有研究森林资源物种的多样性,造成植物生长状态不好;在林业产权这方面还没有形成产权激励机制,没有专业的人才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同样都制约这森林科学化管理的发展。
4 实现森林科学经营的途径
科学经营森林资源,需要从根本上稳定森林资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森林资源带动林业的发展,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笔者研究了很多森林资源管理的资料,总结了森林资源科学经营的途径。
4.1 加强森林经营的定向化
森林资源的经营转向比较低,也不全面,相关的林业生产部门,没有弄清目标,其中的结构化观念不强,很多地方的经济效益不强,效益低的。进行定向经营处于一种水平的状态,实现森林的科学经营,这样能够加强森林的经营定向化的发展。
4.2 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管理
针对森林的特点以及构成等方面。要具有统一的经营目标,把林业的采伐和更新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按照总体的林业作业情况进行分析,实现了砍伐作业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解决森林作业系统化、科学化的问题,加大经营人才的招聘力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另外很多林业技术人员工作的地点都很偏僻,不能够进行及时的培训,可以利用远程的模式进行培训,解决一些相关的技术问题,实现对林业作业人员的科学化管理。
4.3 增加森林经营的技术储备
进行科学化经营这方面需要进行技术储备,生态林中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天然林没有相关的工作基础,商品林中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珍稀、名贵大径级商品林也没有研究基础。需要对这方面的技术进行全面的研究。在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中、环境监测体系和评价体系都还不健全。此外,在需要全面加强森林管理,对森林进行管理,要加强理论和实际结合,除了需要高技术人才,还需要相关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大森林科学经营的投入。对于那些工作人员,要培养科学管理的意识,做到科学管理和实践结合,保证森林资源科学经营能够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对现存的森林资源进行结构的优化,提高林业生产的动力,保证了森林资源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实现了森林物种的多样性,为那些珍惜的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栖息环境;能够给经营管理人员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改善森林周边地区的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加强森林资源的科学性经营,需要把责任落实到个人,细致的划分森林,对于每一个划分的地区都需要进行有效的经营,实现了管理的全面监督,保证森林资源能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1.自然概况
舒兰市地处长白山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气候条件良好,年均气温4.3摄氏度,年均降雨683毫米,相对湿度69%,年无霜期140天,年有霜期225天。
舒兰市幅员面积455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40米,山多林密,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树种、灌木树种种类较多,地被植物丰富。舒兰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开发与应用的前景广阔。
2.林业生产的现状
由于木材采伐力度的加剧和社会的发展和旅游景点、森林公园、公益林等面积的增加,林场可采伐的木材量已经越来越少。据相关资料显示舒兰地区限制了木材的生产量,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舒兰位于吉黑两省交界,地域面积广阔,物产种类多样,这就为林场的经济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林场通过对区域内的食材、药物和植被进行详细调研,再结合市场卖点,根据实际优势对林场中的山野产品进行开发挖掘,增加经济效益;也可以按照植被生长情况,充分利用资源,重点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培育有市场需求的中药材、食用菌等和栽培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花灌木,逐步推广。因此充分利用植物资源的复杂性,多样性,对其进行合理开发,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林场内的经济效益,还能美化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更维持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通过采用健康科学的方案,合理开发利用场内的植被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造福社会,利于后人。所以在林场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首先要从长远利益着手,制定科学的规划设计,结合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合理搭配植被品种,优势互补;同时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提高管理能力和运营水平。
另外当地林业部门还要从舒兰市区域生态环境从发,对各种生态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发挥林场资源的作用,既保护优势资源,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同时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利用天然资源,设计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将促进舒兰市的经济发展,也完美地将林业资源和保护环境结合在一起,是另一种开发和利用方式。
4.林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影响林业生产效益
林业生产的过程就是森林资源的经营过程,我们研判当地森林经营的好坏主要是分析森林永续的结果,如果当地经营者只注重短期利益,过度开采就会导致森林资源逐渐减少,以至于以后没资源可利用,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将会大大的打折,这不仅破坏了植被环境,还严重影响社会效益。因此在日常经营中要按照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原则,通过采用科学的经营手段,科学的管理办法,力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让森林资源的效益可持续发挥,坚持森林资源的消耗量不大于生长量,保持森林资源永续利用。
把生态效益作为森林经营工作中的主要目的,努力建成生态公益林,利用科学的经营手段和管理方法,以林养林,加深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其开发成旅游经营项目,实现多元化发展,让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经济方面,将森林划分为商品林,通过培育新林木,集约化经营,选取某块林地作为示范地,综合运用现代技术,结合林场内的实际情况调整林种分布和林与林之间的组成,充分利用场内的有利地形和土壤把林业多元化栽培,尽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将林地的生产力搞上去,同时也可以制造一片风景迷人的景观供游人欣赏,场内的观光线路为林业增加新的经济效益,这样林业数量和质量提上去了。再者,场内的林木资源将获得空前的增长,随之带来的是各种木材的加工活动,制造家具、桌椅等都是可以的,还能对一些特殊木材和未使用的空闲材料进行深层次加工改造,这样木材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木材的利用率大大增加,林场内的开采-加工-销售的产业链组合使得原来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改善。
最后林场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林场的保护,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未来将要的开发区域实施分阶段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是对已开采的区域进行保护,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这就要求场内的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合作,制定护林方针,保障各方的利益关系,合理制定开采指标,按时按质完成开伐任务,禁止为了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的做法,同时和当地的监管部门联合组成护林队伍,打击毁林、盗伐、开荒等与护林政策相违背的活动,一起保护林场内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景观和野生资源,让林场在新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这也成分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在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也要使生态效益一块儿增加。
5.科学的林业生产对植物资源的保护意义
篇12
森林资源是生态建设的物资基础,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对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生态建设的不断加速,对于森林资源的要求日渐提高,除了要求总量有所增加,对森林资源的质量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现有的森林培育及经营管理模式上有所改进。在未来,森林资源的经营模式必将秉承节约再生、多级利用、严格管理等原则,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1完善森林培育和经营管理的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且分布不均的现状仍未改变,林业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森林资源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了与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向适应,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经营管理模式也应不断的创新、改进,不断的摸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森林培育方法,让森林资源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经营管理的改进,使得森林资源可以摆脱过去单一的林业资源创造方式,使得森林资源远离“滥砍滥伐”这些失衡的资源攫取现状,使得森林资源趋于健康合理的利用。[1]
2我国森林经营管理现存的问题
2.1森林资源短缺,陷入不良循环
森林资源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木材的生长周期期长,需求量大,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而面对现今的经济发展速度,木材的需求导致了乱砍滥伐程度不断扩大,长期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使用又使得森林资源的自生能力逐渐下降,如此陷入一个不良循环,加大了森林生态的再建设难度。虽然近年来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但是远远不能与需求相匹配。森林资源严重失衡,不良循环在逐步加深。这样的生态失衡状态使得森林生态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下降,当病虫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袭来时,薄弱的森林保护屏障对于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产生极大的威胁。通过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改进,森林资源的良性发展能够得到重新建立,对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2.2森林资源的监管力严重不足
森林资源是长期积累下的宝贵财富,林业资源对于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对于森林资源的管理来说,长期存在的不法行为是管理的难题之一。林业资源不断发展到今天,监管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在一些地方,乱砍滥伐、毁坏林木、非法收购木材、非法占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仍时有发生。虽然林业部门在不断的加大监管力度,但是仍难以完全遏制这些非法行为。不得不说,森林资源自身的特点使得对于森林资源的整体管控成为一个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大多地方面临着管辖林区范围大,而专业的林业执法人员少,护林员的人数在近年来不断增加,但是大多是本地的农民,有些护林员自身对林业法律法规都知之甚少,专业素养有很大的欠缺。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和严格的处罚制度,但是森林资源的自身缺陷仍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只有将法律法规应用率最大化,才能使得监管有效率提升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程度。2.3森林资源经营方式较为单一森林资源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木材等原材料,这也是传统林业的经营目的。但是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森林资源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多元化林业,生态型林业呼之欲出。现在,与森林资源经营模式有关的已不局限于木材输出,在林业生态建设,森林旅游与游憩,提供林副产品,林农合种等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森林将不仅仅作为木材资源而存在,森林的整体性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森林资源配比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森林资源必将要摆脱传统经营方式,除了植被保护,在林产品加工多元化及产业链的形成、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资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调节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3针对我国森林体系提出的发展策略
3.1实现森林培育合理化
以生产培育木材为主的传统林业经营方式大大制约了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树木品种单一,配比不合理,以及在地理上分配的缺陷都直接影响了木材的产出率,使得森林资源不仅在经济效益上有所不足,对于森林整体的良性循环也有着严重的阻碍。合理化的树木培育要求林业部门的造林规划要具有专业性和合理性,除了基本的适地适树,更要结合不同品种树木的生长周期、生长特点、主要用途和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多方位的考虑。对于森林培育的考量还要结合正在兴起的其他与林业有关的行业,比如对于药用价值高的植物的合理穿插种植等。在考虑森林资源的经济创造的同时,必须要把森林资源的自身保护和良性生长纳入合理化的森林培育规划中,建造自然的林业抗火带、抗风带和抗病虫害区域。在森林资源的未来发展中,必将会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虑,森林资源的培育将成为一个成熟的经济模块,创造更多的财富,为整体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3.2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力度
在打造满足生态发展需求的森林资源的同时,要不断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与监管。在完善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大力宣传森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将森林保护措施落实在实处。定期进行护林防火的巡查,对辖区内森林资源的实时状况进行信息采集。对于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例如病虫害侵袭,火灾多发环境都要进行及时的信息上报并且在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反应。要加大对乱砍滥伐、毁坏林木等现象的打击,对于这样的违法行为坚决不纵容,更要加强林业巡查管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建设和思想观念建设,健全林业资源维护机制。森林资源的监管不在一朝一夕,必须要长期进行健全和普及,必须要不断调整监管的方式、方法和力度。只有针对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的方案,才能使森林资源在整体的经营管理上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3.3打造多样化的森林经营模式
传统林业的职能在于2个方面,对森林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保护和调节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木材原料。所以从传统角度出发,对于森林的经营管理的关键在于木材的产出和森林结构的打造。但是,对于发展如此之快的经济建设来说,单一的木材输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林业发展的新要求。森林资源的价值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体发展水平上升而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开拓更多的林业跨领域合作,加大对林业自然性的开发利用来大大改善、建立多元化、小领域的森林开发项目链,使得小模块的林副产品可以逐步被带动。新型多元化的森林经营模式必将实现森林价值的扩大化,对于森林资源的管理利用都会是很大的进步。
4结语
森林资源自始至终都是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充足高效的林业资源、创新合理的林业经营模式,都将为森林资源的发展壮大注入新鲜活力。事实证明,必须要将森林的建设和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才能使传统产业发展不脱轨,并且实现价值扩大化。未来森林资源的发展还会面临诸多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的关系,才能建成有利用我国林业建康、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管理新模式,为我国的生态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13
在现实经营中,大多数地方都是只是加强了对森林资源保护,没有充分合理利用林地、林木这些优势,这样造成了部分有用资源的浪费。争对这种情况,笔者将公益林划分为几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经营方式。
一、国家公益林的保护和利用
国家公益林按照保护等级划分为特殊生态公益林和重点生态公益林二个等级。
1.国家特殊生态公益林
是指位于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和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特殊保护区域的森林、林木、林地。该类型公益林应划为封,实行全封山,严禁采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破坏其林木资源及林下植被,控制和减少人员活动,禁止起土、采挖、耕作和放养等破坏森林土壤和林下植被的行为发生,尊重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
2.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
是指位于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和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重点保护区域的森林、林木、林地。该类型公益林应划为禁伐区,严禁商业性采伐,允许必要的抚育性和更新性质的的采伐,但不得采伐阔叶树,不得破坏林下植被;对立地条件较好的低效林、残次林可进行点状或带状采伐,采伐后人工补种阔叶树。同时封山育林,加大管护力度,逐步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分的防护效果和抗病能力。
二、地方公益林的保护和利用
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并经省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地方生态公益林分为省级生态公益林、设区市级生态公益林和县级生态公益林。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又能合理充分的培育和利用资源,既达到保护、培育与利用三赢,又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
封禁保护型的经营:禁止一切不利于林分生长的人畜活动,严格执行封山育林十不准制度,在封周边设立永久性的宣传碑牌和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聘用专职护林员进行巡山管护。
封育补植型的经营:在疏林地、灌木林地的空地中,在按照2m×2m的株行距整地栽植一些与原树种不同的速生乡土树种,增加林分组成,以便形成复层混交林分,而后封山育林,加大管护力度,逐步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分的防护效果和抗病能力。
抚育间伐型的经营:对林木分化明显或植被受光困难的林分,按照生态公益林抚育间伐标准,对其进行抚育间伐,伐除一些霸王树、生长缓慢、遭受自然灾害的林木,让保留木和受光困难的植被正常生长。天然林抚育间伐后林分的郁闭度必须在0.6以上,人工近熟林抚育间伐后郁闭度必须保留在0.5以上。抚育间伐后绝不能形成“天窗”,抚育间伐后栽植一些与原生树种不同的良种壮苗大苗速生乡土树种,通过施肥和加强抚育管理,以改快速成林来变林分组成,以便增加林分的防护效果和防护功能。
更新择伐型的经营:对树龄老化、生态功能衰退的林分,采用沿等高线方向一致的小面积团状择伐,逐次进行改造,每次择伐的强度不能过大,不能超过30%。择伐面积不能超林分小班面积的20%,且择伐地块之间必须保留15-20米的保留带。树苗采用经济价值高、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良种壮苗的大苗乡土树种进行栽植,对新栽植的树苗每年都要按照幼林抚育措施进行集约管理,严禁营造纯林和全垦整地,抚育采用适度扩穴壅蔸除草施肥、割除影响苗木生长藤草的方式,连续抚育5年。结合封育措施培育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