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发展的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省市、国家以及大到全球的企业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PEST分析)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至关重要。宏观环境又称一般外部环境,是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因素和具体内容可能会有差异,但一般都采用PEST模型[1]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为避免流于空泛,论文以我国饮料产业中的啤酒分支为例,实例说明PEST模型在啤酒行业前景分析上的应用。
二、政治法律环境(P)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政府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对市场进入、竞争活动或利润这样一些市场经济关键变量进行全面限制。以啤酒市场为例,国家和地方在相关政策中有许多规定和限制,这对啤酒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产生极大的影响。
1.加入WTO的影响。加入WTO后,中国进口啤酒的关税从以前的35%下降到12.8%,啤酒行业更容易受制于外界经济运行的波动。但作者认为[2],加入WTO并不会对中国的啤酒产业产生太大的冲击,原因如下:
①受啤酒产品新鲜度和运输成本的限制,采用国际贸易进行啤酒商品进口输入的优势不大,关税的下降并非国外潜在进入者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即使关税有所下降,国外主要竞争者的理性选择仍然是采用以本地生产为主的方式。
②从需求的市场结构来看,中国的啤酒市场一直呈现高档产品约占10%,中低档产品约占90%的金字塔结构。进口啤酒一般定位在位于塔尖的高档啤酒市场上,一般是在5500元/吨左右的高档啤酒,而国内啤酒的出厂价一般只有2000元/吨,从整体而言,它们不会对我国啤酒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③大麦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目前国内注重质量的啤酒企业大部分使用进口大麦,每年尚需进口200多万吨大麦。大麦进口关税由30%降到9%,降低了国内啤酒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了中国啤酒企业相对于国外进入者的竞争能力。
2.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中国酿酒工业的产业政策有“四个转变”,分别是: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作为中国酿造产业的主力军,啤酒产业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度较高,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中国的总体啤酒产业政策就是积极鼓励、适当发展。
中国轻工业总会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将啤酒工业的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制定了三项具体政策:一是国家经贸委设立啤酒工业结构调整改造专项投资;二是择优扶强,重点支持10个民族品牌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使其在国内市场的集中度达到40%以上;三是以品牌为龙头,支持大型啤酒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区、跨产业的联合兼并,或采用其他多种形式的控股、参股、企业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资本化经营,使知名的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地扩张、高起点发展。
3.税收影响。国家对啤酒业采取了高税赋政策,除征收17%的增值税,3%的营业税外,还从量定额地对每吨啤酒征收220元的消费税以及33%的所得税。这种高税赋会给啤酒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但这恰恰造成了中国啤酒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因为高税赋能给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带来的可观收入,使其有了盲目建厂的冲动。
另一方面,国家从2001年5月起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在维持现行的出厂价的25%和15%消费税税率的从价征收办法的前提下,再对每斤白酒按0.5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同时取消现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此次税收调整使白酒产量大幅度下滑,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作为白酒的替代产品,此举却有利于啤酒、葡萄酒的行业发展。
4.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央政府已经多次运用宏观政策的力量,力图整顿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但是地方保护主义具有一定的“惯性”。一些既得利益者唯恐市场化后他们的利益丧失,因此尽量维护这种“惯性”,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啤酒市场竞争中的地方特色。
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经济增长,争相投资于见效快、回报率高的消费品加工业,结果导致各地出现大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复建设,使地区间的竞争加剧。所以许多地方政府都实施各种保护措施以维持本地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利润,用行政力量阻挡更有竞争力的外地产品的进入,让消费者喝本地产的啤酒。从总体来看,不让更有效率的企业生产而让效率较低的企业生产,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我国啤酒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缺少强势的全国品牌,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三、经济环境(E)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1.GDP情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3],如图2所示。
解三明等人利用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十五”及2006-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果:“十五”期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2006-2015年间,可实现7%或略高的经济增长[4]。
林毅夫认为,美国能长期维持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长[5]。
2.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情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对啤酒产品的购买能力越来越强,这成为我国啤酒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转贴于 图4 200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4%,如图3所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实际增长10.4%,如图4所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3]。
四、社会文化环境(S)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2006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84万人,出生率为12.09‰;死亡人口892万人,死亡率为6.81‰,自然增长率为5.28‰,每年15-65岁新增人口数量在1200万左右。
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啤酒年消费量显然与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在中国,一般而言年青人的啤酒消费量大于老年人,而城市人口的啤酒消费量要大于农村人口。笔者认为,在中国啤酒消费能力的变化上将取决于以下两种相反作用的因素对比:
①中国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并且,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3],见表1。这种趋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逆转,这可能会弱化啤酒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
②中国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已是大势所趋,2006年到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占到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外来工人口比重排在前4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比例较高的17个大城市占了全国外来人口总数的45%。随着中国政府 “城镇化”政策的纵深推进,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不可避免,这种居民身份的变化又可能导致啤酒消费能力的上升。
表1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表
年龄结构标准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25年(预计) 2050年(预计)
占总人口的比例(%)
0岁~ 14岁
33.6 27.6 21.3 ~
~
65岁以上
4.9 5.6
7
>12% >20%
老少比(%) 14.6 20.2 29.5
~ ~
年龄中位数
22.9 25.3 32.6
~
~
虽然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啤酒生产大国,但是这个称号只是从总量意义上而言的,从人均消费量上看,并非如此。可喜的是,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量正快速上升,中国啤酒市场的潜在市场容量大有可观:
①中国酒类消费者的偏好正在发生改变。90年代初,中国人均的年啤酒消费量只有6升,而到2006年则攀升为23.5升;并且中国啤酒占饮料酒的比重也不断攀升,啤酒正在成为极受欢迎的饮料酒。
②人均年啤酒消费量仍有上升空间。目前,世界人均啤酒年消费量为28升,而捷克已达到了163升,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国美国是82.51升,作为和中国居民生活习性相近的邻国日本,也达到了56.8升。
③农村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国家推行“三农”政策,200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17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比上年末减少517万人。庞大数量的农民存在消费需求却长期得不到满足,随着他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势必会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五、技术环境(T)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转贴于 行业的每一次大的发展,都是与科学技术大的飞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啤酒生产告别了手工作坊进入工业化阶段。20世纪,以微电子及自动化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啤酒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啤酒也从原来的贵族产品变为平民产品。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作为传统产业的啤酒工业也将发生革命性和彻底性的变化。
①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上个世纪,日本朝日啤酒凭借对啤酒文化的深刻理解,发明了“纯生啤酒”,给世界啤酒工业带来一场革命。而我国广州珠江啤酒公司,也正是由于这项技术的引进走向了辉煌。日前,随着PET瓶涂层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塑料化包装的轻便、安全、环保等优点日渐突出,这种科技进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拉动广大农村市场需求。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上述技术创新可以达到使整个产业跳跃发展的效果。G-K模型中提出了关于创新的思想,也就是说在产业中出现新产品替代以前的旧产品的情况可以避免产业走向衰退期,而直接走向新的增长期。
②信息技术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捕捉有效的信息才能果断决策,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更短的反应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协调和控制工作。将营销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建立包括销售、采购、库存、财务管理和控制等核心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代啤酒企业的重要的特征。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中信息的传递过程强调了正向流:由制造商——>消费者;而忽视了反向流:消费者——>制造商,消费者只是产品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双向传递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点对点的信息沟通成为现实,并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调研工具。制造商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消费者的偏好等等,更好, 地实现营销的最终目标——满足客户的需求。
六、PEST行业前景探究结论
通过以啤酒行业为例进行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我们就不难对我国啤酒行业前景作出如下推断: 未来十年中国啤酒行业整体看好,产量继续稳步上升,外资收购和资产重组持续加剧,市场结构趋于垄断竞争型,会形成几个大的啤酒集团控制国内啤酒市场70-80%左右份额的局面,其余为一些二级啤酒集团所占有。我国啤酒企业数量会继续下降,一些品牌号召力比较强的老牌企业或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大企业通过不断地兼并、外地建厂的手段不断扩张,完善全国布局,积极扩大产能,成长为中国本土啤酒企业第一梯队,以青岛、华润、燕京为代表。以珠江、金威、金星为代表的的第二梯队也明显感觉到了近几年啤酒行业大军压境的局势,一方面积极与国际啤酒巨头结盟,如珠江与英博,金威与喜力,另一方面都在纷纷走出自己的根据地,向外拓展,以巩固自己在第二梯队的位置,避免被兼并的危险,并同时积极向第一梯队靠拢。而一些地区性的中小企业最终或者难逃被兼并的命运,或者倒闭退出市场。
总之,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想成功的制定本企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就应该熟练运用PEST模型,全面采集,认真分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美)Petersen,H.C./Lewis,w.c. 《管理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版社,2002,p69-79
[2] 王铁山,KW啤酒集团市场拓展策略研究 [D] ,中南大学商学院,2007,P18
[3] 国家统计局网站2007
篇2
一、私募股权基金概述
私募股权投资,即Private Equity(简称“PE”),从投资方式角度看,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私募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既可以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募集,也可以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向有风险辨别和承受能力的机构或个人募集资金。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是指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并投资于私募股权的基金;而广义的私募股权基金包括创业投资、兼并收购、成长基金、房地产、基础设施基金、上市后私募增发投资等。
从金融市场功能的角度来看,私募股权市场具有传统金融市场融资、风险管理、发现价格和提供流动性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从融资功能的角度看,私募股权市场为创业企业、中等规模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以及寻求收购的公司等各种类型的融资市场主体提供融资需求。从转移和分散风险的角度看,私募股权市场的投资者通过专业的中介机构即私募股权基金,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分析、筛选、评估并应用多种金融创新工具以降低其风险,实现私募股权市场内部风险转移和分散的目的。通过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运作模式,不仅实现了对那些流动性差的非上市公司的债券、股权等经营控制权进行定价的可能性,使得企业的产权定价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而且从提供流动性,以及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通过私募股权基金进行的募资、投资和撤资等一系列运作流程,不仅可以实现投资者的资金流动,为其提供丰富的投资渠道,而且也为融资方的产权提供了流动性,使得市场中的供需双方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交易愿望,从而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
二、私募股权基金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要载体,从科研开发到生产应用转化为生产力后,才能体现出效益。而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资金的投入十分重要。一个企业的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我们对20个城市大中型企业投资金额和技术创新作简单的回归分析,以第三次工业普查(1995年)的部分数据为样本,可以得到判定系数为0.758685,显示以专利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费用支出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增加研发费用的投入有利于企业创新。中小企业要实现创新,需要良好的融资平台的支持,而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而言,一是向银行借贷或发行债券借贷,二是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但由于中小企业的资信水平较低,在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以及回收流动性过剩的举措的影响下,利率升高加大了其融资成本,加之银行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是雪上加霜。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2006年,中小型企业中因资金不足而被迫中止创新活动的占到了63.2%。(见下表)因此,摆脱银行的单纯依赖,寻找新的成长助推器成为中小企业的强烈需求。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三、私募股权基金在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建议
私募股权基金在我国发展还相对滞后,对于众多希望突破融资瓶颈的中小企业而言,私募股权基金仍然显得可望不可及。因此,在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私募股权基金开拓创新的同时,相关政策和运行机制也必须进一步完善,将私募股权基金纳入到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中去。
1.政策环境继续优化
随着《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的修订,私募股权基金的建立已经有了法律依据,对于私募股权基金采取的公司制、契约型、有限合伙制的具体组织形式,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管部门及其具体职能的划分,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退出, 投资者风险承担能力的具体要求,以及各相关方之间的责任义务等具体实施细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并结合具体实践逐步发展。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应把发展私募股权融资产业纳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计划,避免双重征税以促进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为私募股权基金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体系,克服中国经济活动中惯有的立法滞后而造成的种种不良后够的弊病,确保私募股权基金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投资公司股权多元化
目前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的外资比重较大,据清科集团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7私募股权基金中本土募集资金在数量上是外资募集资金的不到三分之一,金额上仅约为八分之一。私募股权基金盈利率相当高,应大力发展本土基金,令更多的本土投资者分享我国企业创新和成长中形成的利益。
投资于我国企业的私募股权基金中除外资控股的,主要是国有投资公司,如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和深证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这样的公司应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倾向于依据产业政策等国家计划选择投资项目,同时,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到了政府那里。这样政府就承担了过多的责任,超过了政府侧重于宏观上的调控,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督促信息及时有效纰漏的职责范围。要做到私募股权基金的市场化,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公司的股权的方式。在“北京国际金融论坛2007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除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资金可以投资私募基金外,也应该允许银行在审慎管理的原则下投资私募基金,另外也可以通过政府出资,私人经营的方式。二者都能使私募股权基金成为一个微观市场主体,对各个投资项目进行公平地评价与选择。充分发挥微观市场主体的选择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私募股权基金对企业和项目的选择作用,进而巩固其推动企业传新发展的积极作用。
3.资金退出渠道多元化,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退出是私募股权基金实现收益的关键环节,因此多元化的退出机制应该是个方向,没有退出机制它就赚不了钱,也就没有投资的热情。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回报方式主要有三种,包括公开发行上市、售出或购并、公司资本结构重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于企业,目的并不在于取得企业控股权,而是通过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后,获利退出,继续寻找下一个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投资。因此,只有私募股权基金退出企业的渠道通畅,才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私募股权基金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国外的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柜台交易、产权交易、并购市场、资产证券化和内部市场等组成的互相补充衔接的多层次的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这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了多样化的退出渠道, 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而我国目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还在建设中,中小创业板市场推出正在积极筹备中,尚未建成一个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上市门槛高,产权交易不活跃,这些因素阻碍了私募股权基金的流动性,进而阻碍了其发展。
因此,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我国应尽快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2004年1月,国务院在《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应于美国的纽约证券市场、纳斯达克市场、电子公告牌市场和粉单市场,我国可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柜台交易、产权交易市场。多层次,相互衔接的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建成会为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培养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与国外相比,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时间还不长,目前投资于我国企业的外资私募股权基金还占较大比例,无论从是本土投资者获益更多还是从产业股权安全稳定的角度考虑,都有大力发展本土私募股权基金的迫切需要。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特点决定了对其成功经营需要相关投资知识功底非常扎实的专业人士。如对企业项目的评估,对企业资产负债现金流分析等,如果缺乏专业知识而盲目投资,很可能反而加剧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投资收益,应规范投资者和资金管理机构之间的委托关系,制定行业标准,约束资金管理者的投资行为。同时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提高其准入门槛,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另外相应监督部门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投资理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考核监督,以确保投资者的利益。在当前我们较缺乏相关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合资方式学习境外管理人的技术,培育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同时逐步形成职业基金管理人市场,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综上所述,私募股权基金不仅推动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而且有利于中小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源优化整合,使中国众多的非上市公司与国际资本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过剩流动性,促进资金更合理化流转,对加快建设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晓灵: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金融,2007年(11)
[2]张合金 徐子尧:私募股权融资:融资方式的创新.财会月刊(综合),2007(2)
[3]王 巍:迎接私募股权基金的时代中国金融,2007(11)
篇3
(1)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合理的规划。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截至2010年底,实施与开展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中,仅仅只有23%左右的企业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规划,并在规划的过程中针对战略布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对称性,战略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关环节与机制在实施支持与匹配力度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2)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对关键业务运行机制以及流程管理的理解。根据相关调查表明,2005-2010年,我国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战略规划的企业中,有43%左右的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关键领域与环节的重要性,超过53%的人力资源管理资金投入到了人力资源日常管理中,对于重要领域和环节的资金投入量一直维持在30%作呕。这种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在运行机制、关键业务机制与流程重视的现象,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行机制缺乏长效、持久的发展潜力,并不能够及时的补充辅助功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创新,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企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3)战略发展前景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对人力资源需求层次以及绩效产生原理的理解。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截至2010年,我国企业对于绩效管理体系规划、设计方面投入相对有限,仅仅为2006年水平的1.3倍左右,这与国外企业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许多企业尚未创建具有创新能力的绩效考核体系,也没有创建具有激发和激励员工作用的环境与文化氛围,这就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进而为企业创造的效益也非常有限。
三、战略发展前景下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为了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企业应该对战略发展前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管理,战略性人才对企业非常重要,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开发、整合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将战略发展的目标以及要求作为前提,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除了对员工的管理之外,还应该充分的发挥员工的价值,在提高企业人才能力与素质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这是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其次,重视岗位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基础是岗位分析,这样能够为人力资源的规划、员工培训、绩效管理、工作评价以及其他环节提高可靠的支持,因此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岗位分析的重要性,并对岗位的设置现状进行收集与分类,并对岗位工作的工作量进行调查与确立,进而为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职责,并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的职工,这样才能够认真的贯彻于落实企业战略发展前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工作。
(2)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实施关键领域、运行机制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创新。战略发展前景下,企业应该加强辨识、分解以及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战决实施的关键领域和运行机制,并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要求,对自身的运行机制、关键领域的流程进行规划和管理,进而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的战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表现出许多类似于权宜之计的趋势,缺乏对运行机制以及关键领域的创新,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模式,该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关键领域、内在运行机制等联系起来,并制定与企业战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实践系统以及战略目标,进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以此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4
位于安徽省六安市的舒城县,地处大别山东麓、江淮之间。初来便感到它是一个宁静舒适的小县城:龙头塔下,万佛湖畔,生活充满着简单和美的气息。为深入了解全县以工业富县主战略和招商引资核心战略,我们选择其经济开发区的几家代表性企业为研究对象。不可否认,想要在今日的国内国际市场左右逢源、从容指点江山实属不易,这些企业的“走出去”之路是逼出来的,也是智慧的选择。舒城民营企业家们在拓展市场的摸爬滚打中,付出了更多艰辛,使得现在的经开区承载了地区发展的希望和梦想,创造了可观的GDP。因为是在白纸上作画,所以,这些企业的发展之路很美丽,也很有经济价值。
不论哪个城镇,都会有各自独特的优势。立足资源优势、放大优势,这才是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本途径。舒城经开区是工业集中区,不仅注重实现产业配套。更强调本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这一点在招商引资战略中就明确地展现了出来。
一、招商引资
在追求新的发展中,舒城县进一步调整招商思路,逐步实现由“招商”到“选商”的转变——选的是优商,是考虑到全县环境保护的企业项目。他们通过主动营造投资环境,依托本县的强势资源,有选择地招来商客,从而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例如,园区致力于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对投资商有非常严格的环保要求,只要是超过一定污染限度并不能自理的企业都不予入驻。这种增强主动选择性的招商策略,表面上看似乎错过了一些市场投资份额高的投资商,实际从根源上加强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招商突出招大招强。园区把引进大项目、有自主技术创新和工业生产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并逐渐加大了对服务产业的涉及,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安徽华银茶油有限公司为例,其依托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广、品质优的农业资源优势,从事绿茶、特种茶、有机茶等的生产加工及销售。在技术方面,该公司注重校企对接,与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进行科研合作,从而保证了公司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经过几年的艰辛开拓,国际茶油销售的局面已打开,价格也是逐步攀升,前景乐观。
再次,健全招商网络。舒城县不仅将与其毗邻的省会合肥调整为重点招商区域,建立协作关系,还在深圳、苏州、北京等地设立联络处,实行专业招商。目前已形成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新格局。考虑到县域经济的长期稳步前进,还积极引导鼓励在外创业者回乡创业,以情招商来实现双向发展。总之,联络客商、扩大影响力是招商引资的基础。
二、县域特色与企业发展分析
1 竞争优势
将特色资源应用到经济产业,是县域经济能开放发展的关键之一。正所谓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纵观实力较强的企业发展,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路就是以开放的眼界和积极的姿态将自身的发展融人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利用县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整合优势资源提升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以下将以舒城县企业中值得提及的食品加工类和轻纺服饰类为例,以点带面的分析这些企业发展的特点。
(1)资源优势。舒城的优茶、粮油、水产、林果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原料相对充足。尤其是品种优良的皖西大白鹅。全县有100多家羽绒加工企业,占据了全国70%多的鸭毛交易市场。其中,安徽琦绒公司拥有专业化养殖基地50多个,带动本地专业养殖户1000余户,为皖西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舒城生态环境优越,万佛湖达地表二类水标准,适合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发展工业的同时可重点发展效益农业及生态旅游,走绿色循环经济道路。现今区域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只要不断加以优化,积极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即可进一步壮大。
(2)成本优势。县区人力资源丰富,常住居民2.1万人,劳动力素质高、成本低。开发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加快了县域经济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的过程。
当地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优惠。只要满足一定的环保要求,人住经开区的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出让、税收减免等方面享有独特的投资优惠政策,环境很宽松。
(3)市场优势。消费市场的启动及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舒城经济开发区里的食品加工类、轻纺服饰类、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是县域经济开放式发展的极佳载体和突破口。在这其中加快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将提高产业效益。
以茶油的加工为例。安徽省家乐福等超市里茶油平均价格是39.5元/公斤,在美国精致茶油价格为12美元,公斤,市场需求量巨大。舒城有7300公顷茶油林,这种多年生树木的收益期长达50年以上,若重点研制开发茶油品种,则经济效益显著。
(4)集群优势。具体来说就是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值得提到的是安徽诚信包装公司,该公司不仅向外地销售产品,还向开发区内各企业提供包装材料。园区内的企业应如此集中于生产特色产品服务为核心的企业及相关配套产品的加工企业,以形成上下游的供应链关系。县区的很多单个企业规模并不大,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在空间上聚集,而是通过专业化生产与协作,形成一个相互之间有密集联系的网络系统。这就加强了集群的竞争力和区域品牌的影响力。
2 竞争劣势
(1)品牌知名度低。虽然舒城县域资源丰富,但深加工和终极消费品的转化能力不足。传统工业化比重较大,企业规模小,知名品牌少,资源开发成本不断增加。在当今的品牌消费时代,县区企业在品牌塑造上明显缺乏力度。在更大的市场半径上很难独树一帜。实际上,县域经济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上升为区域品牌和区域知名度的竞争。对企业来说。好的品牌会带来持久竞争力和高附加值,企业的开放式发展就是要以知名度来辐射市场的。
(2)技术创新受束缚。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及竞争强度的加深,县区企业生产缺少科技含量,模仿多于创新。在调研中不乏有一些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但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和技术提升体制尚不健全,后续发展能力较弱,难以支撑和带动整个县域工业的发展。加之科研资金缺乏,一些企业引进技术人才也很困难。
转贴于
(3)网络观念落后。地域限制使得县区的开放程度不能和大城市相比,但企业家的思想观念就更不能被禁锢。舒城大部分企业利用互联网还仅仅是停留在挂名收订单的基础上,网络应用功能少、信息更新慢。甚而有很多是空内容。由此可看出,他们满足的仅是现有销售量和收入,缺乏冒险精神,视野不宽。若一个企业始终只是一个为他人订单服务的加工厂,不会主动寻找和发展市场,那便是最致命的要素。
(4)周边竞争强。舒城县经开区距离合肥经开区仅36公里,在产业项目上合作和对接的同时,也存在相互竞争。如何在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凸显自身价值,与内外界企业联合经营,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相对于合肥这样资金雄厚的大城市来说,舒城县区企业很明显表现出资金短缺的问题。企业建设跟不上招商步伐,直观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原因是企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积累和积蓄,融资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舒城县域企业深化发展的建议
县域经济强调的是区域优势和区域效应,更加凸显凝聚力、协同力、聚集效应及各要素的互补,并力图打破僵化的区位束缚。这就要求生存于其中的企业应在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中,发挥自己最大比较优势的同时携手合作。企业家们也需掌握丰富的信息、创新的观念和敏锐的眼光。从而使产品和服务延伸遍布全球各地的目标顾客。在思考县域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对安徽省舒城县的企业深化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明确发展方向,突出特色优势
首先,县区应该对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根据不同的企业状况、资源条件等因素明确各企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主导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其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特定资源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由此决定了县域经济必然是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企业发展也应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其次,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效应。龙头企业在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它们常常代表着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又是当地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摇篮,可以带动周围一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并进行市场和技术辐射以及人才输送。
(2)加强品牌建设
要形成市场辐射力强的企业,品牌效应的作用不可低估。对于县域特色产业来说。企业的产品品牌和地方产业知名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企业的知名品牌会增加当地产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县域产业的知名度又会使当地该产业的所有企业受益。中小企业普遍认为创立品牌投人大、时间长,自身缺乏相应的实力。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增强对此方面的建设。如通过网站,举办专业会展、交易洽谈会,举办旅游和文化节等手段来强化县域企业的整体形象,以整合起来的品牌优势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3)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能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关键就在于掌握自主研究开发的核心技术,从而避免沿袭以前仿制和低价竞销的老路,受制于他人。舒城企业应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转向资源开发技术与市场开拓技术并重,将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一体化。同时,继续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技术转化能力。
(4)搭建信息平台,扩展营销网络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知识、技术和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共享成为可能。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的全球化进程,而不是仅局限在一个地区的范围内。企业应通过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博览会、展销会等沟通交往的多种形式,搭建信息平台,促进产品服务的信息交流。
篇5
伴随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到一个新的竞争阶段,产能严重过剩,供需矛盾突出;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高成本、低效益;产业发展周期决定钢铁主业难续辉煌。企业单纯依赖钢铁主业的规模竞争已不能生存,而要依靠产品的质量、规格、品种,包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和多元化经营等多方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基于钢企生存需求,发展非钢产业被提上重要日程。
遵循宣钢公司“主业做强、链条做优,非钢做特”的发展战略,借鉴各钢铁企业非钢产业发展经验,结合宣钢公司客观实际,坚持以生存发展为主线,以效率效益为主题,以非钢产业“深化整合、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三大任务为主旨,延伸产业链,努力实现非钢产业资源整合最大化,向管理和市场要效益。
1制约宣钢公司非钢产业发展的问题
(1)宣钢公司发展非钢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对内尚未进行有效整合,对外尚未实现有效开发拓展,因此大部分非钢单位规模小,技术提升能力差,还远未达到宣钢做精做强的发展要求。
(2)需要进一步对非钢单位进行改制,通过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非钢单位成为拥有独立法人地位,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3)目前,非钢单位缺乏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差。支柱产业是规模大、效益好,并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主导产品是代表非钢单位生产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在这方面宣钢公司非钢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钢铁主业依附程度高,非关联交易程度低,在外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独立生存能力差。
2推进非钢产业发展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1钢与非钢协调发展
宣钢公司非钢产业主要依附于钢铁主业发展,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宣钢公司内部市场的依赖程度还相当大,面向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为此,发展非钢产业首先是搞好为主体的服务,支持钢铁结构调整,支持钢铁主业的快速发展。发展非钢产业有利于钢铁主业减员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宣钢的整体稳定。
22发展非钢侧重点
非钢产业发展多元化是宣钢公司发展的一种路径选择,实施适度多元化战略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第二、第三支柱产业,达到主业与非钢产业共生共荣,互相促进,最终实现非钢单位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但一定要侧重扶持与主业关联度较高的非钢产业,始终把是否具有发展前景、是否掌握足够的资源、是否具有技术领先性作为重要衡量依据,经过调研和论证具备介入和发展条件的,就要积极介入,重点扶持和培育。下决心淘汰一批无前途、无效益、严重污染环境的亏损企业或产品。
23务实求真,真抓实干
正确认识形势,坚定信心,积极迎接挑战和考验。综观当前形势,宣钢公司非钢产业发展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变化,审时度势,坚定信心,积极寻找发展机遇,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要“干”字当头,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科学求实的作风、顽强拼搏的干劲,努力完成好宣钢公司近三年内非钢产业发展规划部署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3宣钢公司发展非钢产业的指导思想
发展非钢产业是钢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宣钢公司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应对市场的有效举措。一是要坚持体制、机制、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非钢单位由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变;二是要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调整非钢单位产业链、价值链,实现非钢产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发展非钢产业应提升至宣钢公司的战略高度,通过助力钢铁主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非钢产业,同时吸纳更多主业分流的人员,为主业提高人均劳效作贡献,为主业创效作贡献。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培育非钢产业,并使之成为宣钢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进而反哺主业,提升宣钢公司综合竞争力。
宣钢公司非钢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找准市场定位、资源定位,确立以经济运行理念为指导,全面推进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依托主业,有进有让,有保有压。通过整合资源,消除内部非钢产业同质化竞争;精干钢铁主业,清理并消除“三外”业务。依托主业,细分非钢市场,实现非钢产业的公司化、市场化运作,同时培育非钢产业新型创业板块,实现非钢产业的外延式发展。
4发展非钢产业的主要目标
非钢产业发展要立足主业,直面市场,突出公司化与市场化运作。通过建立非钢产业发展平台,以宣钢实业发展公司和已经改制的宣钢持股单位为依托,立足资源开发利用、产品深加工和物流配送及化工专业,形成设备备件制作、建安维检物流、非钢产品、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环保化工、经贸、生活后勤服务等不同板块,一并纳入非钢产业发展序列,使非钢产业单位积极参与社会市场竞争,从而做强、做特非钢。经过3~5年的努力,将非钢产业壮大成为宣钢转型升级的发展支撑,打造“百年宣钢”的坚实基础。
指导方针:服务主业、多元并举、跨域发展、持续创新。
发展主线:加速非钢单位同业务整合,发挥整合效益,拿回外部抢占的内部市场,推动非钢单位公司化、市场化进程,迅速提升非钢产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
发展目标:2014年上半年各非钢单位实现扭亏脱困,确保全年提取折旧后完成宣钢公司攻关目标。2016年预计营业收入402438万元以上 ,利润4750万元以上;建设一批行业内明星企业;发展战略型新兴前沿产业。
发展措施:针对专业板块经营问题,做到因地制宜,通过自筹资金或融资或知识产权入股或项目股权投资或合作经营或引进经理人推行经理负责制等措施、方法、方式,搞活各专业板块。
5政策导向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18号)文件精神,依据宣钢公司“主业做强、链条做优,非钢做特”的发展战略,借鉴鞍钢对发展非钢单位的经验做法,为了消除非钢产业同质化竞争,通过实施非钢产业业务整合,发挥非钢产业资源整体优势,实现非钢产业外延式发展。
6非钢产业整合路径
61整合目的
一是提高非钢资源综合配置效率;二是配合精干钢铁主业,发挥非钢产业的专业板块优势,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进而反哺主业;三是利用已有非钢产业掌控内部市场、拿回被外部抢占的内部市场,培育新兴产业,拓展外部市场。
62整合原则
以产权为纽带,按业务归类合并同类项,避免非钢单位同质化竞争,错位发展,扬长避短,形成非钢产业不同专业板块发展序列,优化非钢产业资源配置。
63整合措施
以业务整合为主轴,配套人员整合、资产整合与债权债务整合。业务整合涉及的资产、债权债务,由退出、接收单位双方协商解决。
7结论
宣钢公司基于企业客观实际,立足河北钢铁集团统一部署,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将通过自筹资金、融资、知识产权入股、项目股权投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引进新项目,实行混合多元制经营,搞活各专业板块,因地制宜地解决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向精细管理和专业管理格局迈进。
篇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22-02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物质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一个国家与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因而,农业的发展状况势必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提供则无疑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企业化与现代化更是进一步发展农业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提性因素之一。河南省作为我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保持社会的稳定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其农资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不仅关系到本地区人民基本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势必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显而易见,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既是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基本发展的背景,也是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原经济区战略取得的成果与不足,也包含着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成果与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对于河南省农资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前景做出必要的分析。
一、河南省农资企业的现状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地指出:“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这里的“没有根本改变”,首先就是河南省作为一个我国人口密度极大、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而非工业省份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由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矛盾”,作为农资企业“底子薄、基础弱”的特点也就在两个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其一,由于河南省的现代工业与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不足,必然地影响到农资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严重地影响到农资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其二,由于这种矛盾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理解为仅仅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第一产业起到关键作用的农资企业。
总体来说,河南省农资企业在整个中原经济区战略中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问题。正是由于农资企业本身发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农资企业既不能够满足河南省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一状况如果不能改变,也势必影响到整个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全面实施。还必须看到,正是因为河南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适宜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河南省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兼有南北之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论相邻的周边地区,还是一些较远省份,在农业大国的背景下也无不存在着农业生产资料的不足问题。这就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
(二)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就国内的产业布局而言,河南省显然在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发展的是加工工业和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工业,因而其农资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农资企业发展方面也显然缺乏技术优势。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沿海地区虽然不断强调了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但是,这种产业升级显然无关于农资企业,而产业转移一般也只是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以此而言,河南省的农资企业显然具有比较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先发优势。这就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三)有利的政策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河南省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种对于农业本身的关注必然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无疑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农资企业,推动了农资企业的发展。
在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金融、市场、人才等方面进行了重要部署。每一项要求,显然都会影响到河南省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农资企业。如就“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言,这种转变显然是一种质的转变,因而也就需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再如,就“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而言,这里显然不仅会因为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建设而大量需要农业生产资料,而且,其“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也保障了农业生产资料交易活动的实现;而“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则显然直接就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等等。
(四)相关研究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对于整个“中原经济区” 的战略而言,“农资企业发展前景”的研究显然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中原经济区”战略中“农资企业发展前景”的研究几乎无人涉及,但是,对于整个国内学界而言,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农资企业”的相关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无疑有利于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就比较直接的研究而言,朱朝华的《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一文则“以国内外种业的动态发展、河南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的现状以及有关河南典型企业的资料为材料,采用对比分析、抽样分析、典型分析、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了国内外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河南玉米种子产业现状,总结了河南省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的问题”并参照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和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河南杂交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的战略对策。这些无疑对于河南省的种子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直接指导意义,对于相关企业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基本战略所强调的不仅在同时性的方面体现为一种对于其他地区的全面比较,体现为一种各种发展因素的合理共进,而且在历时性方面体现为一种永续发展的潜力,更由于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而且,通过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已经具备进行工业化的条件,和一些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相当的省市和地区相比,具有了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为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河南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也必然地推动河南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因为河南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宏伟前景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可喜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喻新安.策论中原崛起——破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矛盾[M].北京:经济出版社出版,2006.
[2] 吴勇.农资经销企业社会资本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3] 陈李宏.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篇7
水泥企业发展能力即企业做强做大的能力,是指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在企业业态、产业链拓展、研发创新、企业管理、市场控制和规模扩张等方面所拥有的竞争能力。
我国水泥行业长期以来通过产业规模扩张实现行业发展的模式,导致了整个水泥行业整体上大而不强,以水泥产品同质化、服务趋同化为根本特征,未能充分体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价格竞争仍然是主要的市场竞争方式;全行业在思想观念上未能实现从做产品到做能力的的转变。
1.1找准着力点 提升水泥企业在市场过剩条件下的发展能力
水泥企业的能力不仅仅是通过企业的生产能力来体现,更多是通过企业资源的可靠性、资产质量、战略和管理水平、研发能力、营销和服务模式、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来体现,而这一点恰恰为我国大部分水泥企业所忽视。我国排名前十的水泥生产企业尽管水泥产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世界顶尖水泥企业的权威排名中仍榜上无名,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不能单单归结于西方的傲慢,认真反思就可以发现自身的差距。
做强能力的着力点,在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企业研发能力的培养是水泥企业做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延长产业链的基础。我国水泥企业在研发能力方面的欠缺较多,很少有企业配备专门研发中心对本企业水泥产品的应用进行专门研究,其相对应的结果是,我国水泥及关联产品的高度同质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世界顶尖水泥公司均致力于水泥产业链的经营。事实证明,如果水泥企业不具备对产品生产技术、应用技术、新产品开发、外加剂应用等方面全面研发、应用能力,就不能说企业拥有了在该领域立足、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作为高度资源依赖型产业,对资源的掌控是水泥企业能力的最直观的体现;作为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迅速把握行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共性化技术的是企业取得发展先机的重要环节。从提品向提供服务转变,是水泥企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实现以技术研发及工程服务为驱动、以包括水泥产品和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为支撑的U型产业发展模式,应该成为我国水泥企业追寻的目标。在水泥产品产能过剩的环境下,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1.2向全产业链发展应成为企业做强能力的必然选择
受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水泥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通过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支撑主业发展。对砂石骨料、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和建筑部品等纵向发展的整合应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水泥上游的建筑骨料行业是一个基本上完全分散但充满前景的产业,可以预期未来水泥企业将主导砂石行业结构调整。水泥企业进入建筑骨料行业不但可以解决原材料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实现规模化开采,改变当前骨料粗放掠夺式开采,更加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意义。水泥企业在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布局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有水泥业务作为支撑,一般情况下,水泥-混凝土一体化的混凝土企业盈利将好于单一的预拌混凝土企业。产业链向水泥制品和建筑部品延伸必须成为水泥行业关注的新焦点,成为水泥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1.3抓住机遇增强市场控制力
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环境,应成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整合区域市场面临的良好机遇。在当前产业形势下,大型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有理由进一步加快,这对提高我国水泥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改善我国水泥产业结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这种兼并重组应该是按照市场规律、符合市场规则来进行的兼并重组,单纯依托政策上的支持来实现规模的扩张,而没有实现资产的同步优化,以及现代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深度植入,并不是市场意义上的兼并重组,既无益于企业,也无益于我国水泥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方面强有力的支持下,大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完全可能。类似Holcim收购Bluecircue的强强并购行为在我国是可以期待的。预计我国水泥产业大企业格局将在“十二五”期间大致形成。
2.新的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优化
2.1新的发展形势为产业结构优化赋予新的含义
水泥产业在致力于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应更重视企业能否实现产业规模和企业能力的匹配。
篇8
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大量的共享的数据信息的集合,是按照一定的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信息的仓库。信息资源是企业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资料、数据和图片等信息的总称。信息管理系统是指能提供企业管理所需的信息的人机交互系统。
1 数据库的结构与特点
1)数据库主要有三层基本结构:①物理数据层。即数据存储层,它是指在物理存贮设备上实际存储的数据,是最原始的数据,是用户需要加工的数据;②概念数据层。它是数据库管理员概念下的数据库,定义了每个数据的逻辑及数据间的逻辑联系;③逻辑数据层。即用户层,它是用户所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
2)数据库主要有七个特点:①数据的共享性。即所有用户可可通过各种方式同时使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取,数据库也包含所有用户所需求的数据,从而实现了数据的共享;②数据的简洁性。数据共享的实现减少了文件系统中所必需的建立用户各自的应用文件,从而减少了数据的大量重复和冗余度;③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共享也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④数据的集中控制性。数据库避免了文件管理方式中的分散状态,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便于对数据丢失或泄露的及时处理;⑤数据的独立性。即数据库中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和数据物理结构和数据逻辑结构相互独立;⑥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丢失、错误更新和越权使用;⑦数据的可建设性。数据库功能强大,技术可升级,有良好的可建设性。
2 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现状
1)企业对数据库的重视度不够。企业对数据库的发展建立不够重视,目前文件系统和文件管理还是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途径,企业没有将数据库当做一个企业的重要产业来建设,没有主要的职能部门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少,投入的资金也不够,导致了企业数据的丢失,企业信息资源供应不及时,企业内部能共享的信息重复占用资源等问题,造成了企业的巨大经济损失。很多企业只着重于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经济目光,对数据库的开发建设程度不高。要想让一个企业能长远的立足和发展,就必须加大对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的开发力度。
2)企业对数据库的认识不够。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不仅是为了科研部门的相关研究工作,同时也是为经济、销售、政治等其他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的保证。数据库对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功能强大,在数据库中集中控制企业各个部门的数据,能快速地查找到数据的根源,能及时地处理数据的遗失和泄露。
3)企业对数据库的建设水平低。数据库技术在企业中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并没有完全成熟的和完善的数据库下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够成熟的计算机开发技术也还跟不上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不够完整的数据库体系结构,不够成熟的数据库开发技术,不够充足的认识和不够重视的发展等,这些都是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驻足不前的原因。
就现阶段而言,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拥有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要长足发展,信息的数量和管理力度必将加大,能解决这一系列信息相关问题的数据库技术就是瑰宝了。因此,加大加快发展企业中的数据库技术是想要长足发展和生存的企业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3 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
1)企业对数据库的需求增加。随着企业发展的逐步壮大,企业信息资源也将更加复杂,信息数据量更大。传统的文件系统和文件管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的需求。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意味着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的高效率,对企业来说,更高的效率意味着更大的利益和更广的竞争空间。
2)企业对数据库的技术要求加大。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开发和建设技术不够完善,但同时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飞速发展的企业对数据库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数据库技术的机遇,也是企业的机遇。因此,努力开发企业数据库技术和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发展的必备筹码。
3)知识产权对数据库的保护。信息的高速发展让信息逐步成为了一项产业,信息也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知识产权协定》对数据库和信息资源进行保护,抑制了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安全的外部环境为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 结束语
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就像新长的嫩叶,没有很完善的体系结构和技术,没有得到很大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它却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大的需求量,安全的环境也是它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由数据库技术实现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必备条件之一。一个企业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发展自己的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新挑战,在继承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势下,结合新兴的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努力实现、提高和改善对数据及信息资源的使用。
参考文献
篇9
人力资源是指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一种劳动能力的总称,包括人的体力劳动和人的智力劳动。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和财力资源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人力资源既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又对生产有着操控权,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2.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把人才培养当成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始终以人为本,人才的优劣代表的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不管是大型的跨国集团还是民间的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完善,企业就会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发展得更加长远,更具有持续性。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调查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许多企业仍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从而忽视了它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秉承传统的观念,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一个企业中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部门,可有可无,发挥不了什么实质的作用,对于人事资源管理的人才更是不屑一顾,存在很大的误解,认为这个职位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不用什么技巧就能做好的,无论能力高低的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胜任这个职位。有的企业情况好一点,但是也只是停留在对人事进行较规范的管理上,完全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这种落后的观念使一部分企业紧缺人才,员工没有工作热情,缺乏工作的积极性, 企业没有凝聚力,发展缓慢。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经济模式也追上了世界的步伐,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成了市场经济,并且逐渐的变得更加的成熟。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我国的各大小企业集团也都开始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在转变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尤其是合理科学地分配好人力资源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就我国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情况来看,有很多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使企业人才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人才浪费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从而使企业发展缓慢。
人力资源的配置实际上就是对人才的分配和利用,一个企业应当把人力当成一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来利用,不能忽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应该从人才的选拔、员工的培训、职位的确定、薪资的定位上对企业人才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使企业人才能“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只要员工有才干,不管怎样都要把他放在最合理的职位,这样企业就能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3.企业的奖惩制度不合理
一个企业的奖惩措施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奖惩措施合理,就会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热情高涨,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企业对员工的付出进行物质的回报,员工就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到工作当中,企业和员工关系和谐,企业才能长足的发展。而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的奖惩制度有很多的漏洞,很不规范,造成很大程度上的企业的人才的流失,人才是一个企业的命脉,一个缺少人才的企业就毫无竞争力可言。有时由于奖惩制度的不合理,一些人才就会跳槽到其他的企业工作,这对原来的企业来说就是天大的损失,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却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费了力,没有好处。所以,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应该对简化成制度加以规范,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改善,使企业里原有的人才死心塌地的为公司效力,而企业外的人才也会跃跃欲试,这既是对企业企业员工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负责;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之前的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和理念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我们要转变思想,改变方法,开拓思路,在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等内容和工作中做足功夫,力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立足于社会。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自身素质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人力资源企业还存在一些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领导者,致使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力低下,我们知道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水平和素质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决策者英明领导会使人才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而管理者素质不高就不会做出前瞻性的,正确的决策,那企业里人才管理就会混乱无序,就会出现人才浪费,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
2.完善管理机制,吸引人才
企业对人才应该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对企业的人才分配应该秉承“人尽其用”的原则,尤其是在一些家族企业中更该遵循“唯才是举”的原则,而不能够“为亲是举”,对于一些没有能力管理公司的人应该及时的停用,不能只顾亲戚关系就不顾企业的发展,更不能在职位的分配和升迁中徇私舞弊,使企业中的部分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人才浪费了不说,还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导致人才的流失。企业应该对人才进行制度化的管理,不管是考核制度还是激励制度还是岗位分配制度都应该更加合理一些,科学一些,把对人才的培养当做企业的重要的工作,在现代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和血液,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人才有活力、有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企业必须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既要尊重关爱现有人才,也要吸引接纳外来人才。
篇10
CAD/CAM技术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末,经过40年左右的发展先后走过了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微机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当时流行的CAD/CAM软件。现在微机平台的CAD/CAM软件占据着主导地位,国内外有一大批优秀的CAD/CAM软件。CAD/CAM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最初的机械制造的广泛应用,到现在建筑、电子、化工等领域也开始大量使用。随着CAD/CAM技术在国内不断的研发和应用,CAD/CAM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起重要的作用。
CAD/CAM即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其含义是指产品设计和制造人员根据产品设计和制造流程,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进行设计和制造的一项技术。一般讲,一个完整的CAD/CAM系统是由计算机、设备及附加生产设备等硬件和控制这些硬件运行的指令、程序即软件组成。
二、CAD/CAM技术的应用现状
1.CAD/CAM技术在国外的应用现状
CAD/CAM技术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经过近50年的发展,其技术和水平已经到达了相当成熟的阶段。日本、法国、德国也相继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化工等行业中广泛使用CAD/CAM技术。CAD/CAM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2. CAD/CAM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我国CAD/CAM技术的应用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末,经过40多年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CAD/CAM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各行各业。综合来看,CAD/CAM技术的在国内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起步晚、市场份额小
我国 CAD/CAM技术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七五”期间国家支持对24个重点机械产品进行了 CAD/CAM的开发研制工作,为我国 CAD/CAM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国家科委颁布实施的863计划也大大促进了 CAD/CAM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九五”期间国家科委又颁发了《1995~2000年我国 CAD/CAM应用工程发展纲要》,将推广和应用 CAD/CAM技术作为改造传统企业的重要战略措施。有些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不足、技术人才缺乏,CAD/CAM技术还不能够完全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国内研发的CAD/CAM软件在包装和功能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市场份额小。
(2)应用范围窄、层次浅
CAD/CAM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在CAD方面主要包括二维绘图、三维造型、装配造型、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设计等。其中CAD二维绘图技术在企业应用情况较好,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大力推进“甩图板”工程,另一方面是由于二维绘图技术解决的是所有企业的共性问题。三维造型软件由于早期没有推出微机版本,需要在工作站环境中工作,投资较大,所以只有部分大企业有所应用。在CAM方面,目前企业普遍应用的只是数控程序编制,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华中数控系统、南京SKY系统、日本FUNUC系统、德国SIEMENS系统。而广义的 CAM只有少数大型企业采用,中小企业极少应用。
(3)功能单一、经济效益不突出
CAD/CAM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只是单元的智能技术应用,是从企业生产的几个侧面来提高效率。功能分散的CAD/CAM技术其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将 CAD、CAPP、CAM、PDM等技术集成在一起,综合应用在设计与制造生产的过程中 ,才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 CAD/CAM系统的发展方向
CAD/CAM软件的功能将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逐步实现CAD/CAM无缝整体化集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CAD/CAM技术应与多媒体技术更好的结合
CAD/CAM技术应与多媒体更好的结合,增强使用的灵活性。未来的人机交互界面将会更加友善和方便,还可引入触摸式、声控式等各种操作方式。把多媒体技术与CAD/CAM软件相结合,将CAD/CAM走进有声有色的世界,不仅具有强大的设计、分析、制造功能,还能使工作人员在声像结合的丰富多彩的计算机环境中工作,工作更加轻松有效。
2. CAD/CAM系统应具有高度的开发性
CAD/CAM系统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系统的工作平台、用户接口、应用开发环境及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等方面。现在市场上的CAD/CAM产品一般都会为用户提供二次开发环境,方便用户订制自己的CAD/CAM系统,具有较好的开放性。
CAD/CAM供应商应向企业提供易学易用的二次开发工具,即开发面向行业和企业应用的专用CAD/CAM软件和数据库。
3. CAD/CAM系统应具备更好的集成性
集成就是向企业提供CAD/CAM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企业中各个环节不可分割,统一考虑。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提高系统的集成性,从以下四方面来实现:以“甩掉图板”为目标的计算机辅助绘图与设计;以资源共享为目标的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局产品模型、无纸设计、加工管理为目标的计算机三维造型、分析设计、仿真模拟、加工处理的集成系统;以控制产品生命周期为目标的优化设计,从产品性能设计、制造工艺性能设计、监测性能设计等入手进行优化设计。
4. CAD/CAM系统应具备更强的智能性
智能化设计功能是未来CAD/CAM软件的一个重要标志。CAD/CAM系统将包括专家系统、经验储存、智能库、推理规则和自动学习功能。软件开发要将产品设计加工过程直接与系统相结合,使用户轻松完成工作任务。
四、CAD/CAM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前景
CAD/CAM技术给企业带来了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使传统的企业设计与制造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全国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企业要想进一步跟上时代步伐,CAD/CAM必须要把握好正确的发展方向。
1.进一步普及行业CAD/CAM技术,努力提高其应用水平
在国家各项举措的推动下,企业一定要重视CAD/CA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金引进CAD/CAM技术和人才,促进CAD/CAM技术的应用迈上新台阶。
2.在CAD/CAM软件的选用上,坚持高、中、低并存
高档CAD/CAM软件实现了CAD、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M、PDM(产品数据管理)和PPC(生产计划与控制)等技术的高度集成,能实现设计制造及生产管理的一体化。这类高档的CAD/CAM软件,典型的有Pro/Engineer、CATIA等国外开发的软件。中、低档CAD/CAM软件只具备部分功能,但是由于成本低、实用性强,易学易用,所以大部分企业都具备应用条件。
3.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开发具有特色的CAD/CAM软件
开发CAD/CAM软件的目的应用CAD/CAM技术,科研单位不仅要紧跟时代潮流,加快CAD/CAM软件的二次开发步伐,同时要结合国情、遵守各国规范,面向国内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大创新力度。
五、结束语
篇11
铝合金材料在工业设计中应用的很广泛,在航空工业方面和汽车机械制造及化学工业中已经大量应用。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社会倡导的节能主流下,最近几年,我国各地在电线电缆材料的创新和研发越来越重视,而铝合金材料由于其自身性能优越于其他线缆的金属材料,所以铝合金材料慢慢被广泛应用在电线电缆行业,随着铝合金材料的不断优化和创新,其将是未来电线输电的金属材料。
1 铝合金概述
铝合金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仅次于银、铜和金。它的抗大气腐蚀和加工性能也非常好,除此之外,它还有快速的冷冻成型和切削性能及铸造的优越性能。铝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可以通过化学的方法将铝合金的热能转化为物理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腐蚀性能。
按纯铝分类为高纯铝、工业高纯铝和工业纯铝。高纯铝的纯度为99%,主要用于制造电容器、铝箔、包铝以及熔炼铝合金。按变形铝合金的种类划分可以分为铸造铝合金材料、抗腐蚀性防锈铝合金材料及坚固的硬性铝合金材料。
2 铝合金材料在线缆行业的应用分析
2.1 铝合金材料代替铜芯成为电线电缆生产企业的新宠
从铝合金材料的生产成本和它的应用范畴的来看,对未来电缆行业发展都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的几年里,铝合金很有可能成为电线电缆生产企业的新宠。从市场铜的价格趋势来看,铜材料的价格十分昂贵,加上各地越来越多的电网兴建给铝合金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也能让电线电缆企业找到更合适的电缆材料,同时也有效的解决对铜材料的过渡依懒性。首先,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国内资源有限,特别是铜矿资源,再加上这几年铜的价格不断上升却不减的局面,令众多的电线电缆企业发展十分艰难,随着电缆电线的生产本不断增加,电缆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一些企业开始为了盈利不择手段,在铜材方面动脑筋,参杂质量,造成破坏铜等现象在业内比比皆是。
2.2 有希望打破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唯“铜”是从的问题
随着电线电缆行业和铝合金材料的不断优化和拓展运用,铝合金材料将有希望打破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唯“铜”是从的难问题。近几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匮乏,若不能及时的研发和创新出新型的材料代替自然资源材料,那国家将面临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环境不断恶化的严重问题。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材料在过去的十几年至今仍依赖于铜材料,而我国对于铜资源的占有量是非常少的。随着铝合金材料的不断优化和发展及自身的优越性能,一些线缆企业越来越重视铝合金材料在线缆输电的应用。这有效的解决了电线电缆企业唯铜是从的难问题。
铝合金材料通过复杂的化学和物理变化等一系列的处理之后而形成新的铝合金材料,新的铝合金材料比原来的铝合金材料在性能上有所改变了很多,比如铝合金的导热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及柔韧性能等都增强了。新的铝合金材料由于性能增强而有效的避免了纯铝导体电缆连接不稳定和机械性能低的问题。与传统的钢材料对比,铝合金的导电性和安全性及各种性能都不弱于铜材料的电缆。铝合金材料和铜材料在性能上相比较有突出的优势。而合金电缆在成本上相对于铜芯电缆来说优势明显。另外,铝合金和铜材料的导电性一样的时候,铝合金材料电缆的重量比铜芯材料电缆的重量轻了许多,所以在电线电缆的安装工程中有一定的优越性,成本也有所降低。
2.3 铝合金备受国外电线电缆生产厂家和市场的亲睐
在去年亚洲高端电线电缆峰会上,铝合金材料在未来线缆行业的运用引起大家的备受关注和讨论,由此可见,铝合金电缆越来越来受到关注,它的用途也将会重新被发掘和开发广泛应用。
在国外,铝合金在电线电缆行业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并且有着一定的历史。就拿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发达国家来说,铝合金材料在线缆行业的应用就有长达40年的历史。
综上所述,从铝合金材料自身的优越和国家的政策,特别是这几年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出现,全世界都在关注和寻找能够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
环保、节能和再利用的资源已备受社会得重视和研究都将给铝合金的发展带来契机。
3 铝合金材料在其他行业的发展前景
3.1 在汽车行业的发展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铝合金材料的不断优化和自身优越性能的优势,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汽车制造材料多为钢材,其结构和重量都很不理想,而铝合金质量轻和高强度等优越性能为汽车提供了优良的材料,为铝合金应用领域的扩展提供了可能。
铝合金新型材料的硬度高,柔韧性好及耐腐蚀性的优良性能,与普通的铝合金材料有着巨大的差别,铝合金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抗氧耐腐蚀的性能,在公共设施场所中的护栏抗氧化和空气能力非常差,也经不起太阳和风雨的侵蚀,容易生锈腐蚀,而铝合金材质的护栏拥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护栏生锈的问题,同时有效的解决了经常维修和成本贵的问题。铝合金材料金属制成的产品在外观上还具有形式美和强烈的立体感,视觉冲击力也很强。铝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腐蚀性能,在交通护栏和汽车等行业慢慢广泛应用。
3.2 在热交换器应用的发展
热交换器的使用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它是一种结合铝合金材料生产出来的高性能产品。在日常生活也非常常见,一般的家电散热和集热产品内部零件便是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热交换器的制作工艺是通过铝合金材料的压扎和复合的特殊方法而成,铝合金材料的加工工艺在我国国内当时来说是没有出现的,所以这是首创,并且在2000年向国家申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奖。
3.3 在稀土锌铝合金镀层金属制品的发展
由鼎泰金属制品公司研制开发的新稀土锌铝合金镀层钢丝和钢绞线,投放到市场后,受到广大的客户欢迎。有关的专家认为该产品潜在市场十分巨大,前景相当广阔。
稀土铝合金材料是在现展起来的新。型金属制品。铝合金具有优良的性能,现在市场的大多金属产品多采用铝合金材料。在国外的金属制品选材中,铝合金材料也是用的很广泛
我国在20世纪80年末到90年代初便开始研究和开发稀土合金材料,并且在在研究稀土铝合金的这项技术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国的金属制品是唯一通过国家“二委一办”鉴定的稀土合金镀层产品,并且很迅速就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新开发的产品项目,同时也在全国推广应用。
4 结 语
分析与阐述铝合金材料的优良性能和它在未来电线电缆行业应用情况及铝合金在其他行业的发展前景,通过大量的数据举例和论证了铝合金材料在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特别是在线缆行业的应用。随着铝合金材料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未来将会广泛应用在电线电缆行业。铝合金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广泛应用在公共场所的金属产品和汽车行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铝合金将会广泛应用在众多行业。
参考文献:
[1] 江建民.工业设计资料集(2)[M].中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民营企业撑起了湖北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纳税额不断上升,在湖北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吸纳的就业人员不断增多,成为解决湖北省就业问题的主力军。随着近些年来的不断发展,湖北民营企业不断呈现郊区化的发展趋势。
一、湖北省民营企业的郊区化发展的优势
湖北省民营企业的郊区化极大地促进了主城区的再发展,改善了以往城区人口过密、房屋老化、交通拥堵、环境质量恶劣的状况,并使城市用地有所调整,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改善了城市的工作、生活条件,促进了人地关系的进一步和谐;注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促进城市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整体功能,改善了城市的环境。
民营企业的郊区化更加促进了郊区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形成了具有城市性质的郊区次级中心,改变了原来的城市农业附庸的地位,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商业开始聚集在交通主干道或者社区附近,城市郊区化使得城市、乡村、工矿企业、农业区连成一片,很好地解决了其在规模和空间分布上小、散、杂的缺陷,有利于产业集群,加强空间资源的重新整合,实现优化配置,加速郊区产业链的形成。
在郊区还出现了一些技术中心或科学园区。由于郊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以及郊区大学城的兴建的原因,一部分高素质城市居民多乐意居住在此,促进了郊区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政府的规划和投资建设,高新技术应运而生,一些掌握先进科技的民营企业得到了发展的良好契机。这样也更能促进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提高。
可以看出,湖北省民营企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其他部分,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都不可能仅仅拘泥于城市中心地区,只有走出去,拓宽发展地域,才能缓和内部发展的矛盾,促进竞争力的提高。
二、湖北省民营企业郊区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这些年来,湖北省的工业企业、商业、写字楼,突破了仅在城市中心发展的局限,趋向于条件更好的郊区。其中的工业郊区化包括了三种情况,一是污染扰民企业由于城市环境要求的压力而搬迁,同时在外迁过程中对企业进行改造;二是以经济结构调整为目的的企业外迁,它们外迁的主动成分比较大,为了追求郊区的租金、环境等优势而跟随了郊区化的浪潮;三是一些新兴民企在最初设立公司、厂房时就选址在城郊。随着人口、工业郊区化的不断发展,郊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商业的郊区化趋势也凸显起来。随后,郊区土地不断被开发,写字楼也就相继建立起来。湖北企业在郊区化浪潮之中发展迅速,以武汉市为例,黄陂、蔡甸、江夏等地近些年来不断发展,也就是郊区化的结果。
湖北省民营企业郊区化发展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区位的转移与投资行为。城市中心地区由于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等原因对企业的区位选择产生了排斥力,而郊区由于环境优美,地价低廉,用地广阔而对民营企业产生了吸引力,使大量的民企向郊区扩散。由于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而导致的产业布局调整,大量传统企业聚集于郊区。
2.政府指定的政策与扶持力度。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城市中心的经济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随之也带来了环境、资源、土地等问题,政府为保持其可持续发展趋势,重新进行城市规划,强制污染企业外迁,鼓励传统的、占地面积较大的企业外迁,且从城区向郊区的交通已经十分便利,郊区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政府也采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的郊区化。除此之外,政府进行旧城改造、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住房商品化制度改革以及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扩大可经营的土地面积的行为,导致了城市郊区范围与郊区化进程的急剧扩张。例如国家十二五计划对湖北省行政区划的调整,有利于单个城市乃至于整个湖北省郊区的开发。
3.住房与写字楼问题。郊区普通商品房相对于城区同类住宅往往价格较低,吸引着城区人口选择在郊区买房,从而促进了人口的郊区化。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住观念的转变,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部分居民因为郊区住宅优越的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而在此购房。此外,家用轿车缩短了城区与郊区的距离,部分城市居民更倾向于在郊区购买第二套房产。此外,郊区化办公趋热,湖北省一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也热衷于在郊区购买、租用写字楼进行办公。
根据湖北民营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来看,其郊区化发展基本是以上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湖北省民营企业郊区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湖北省民营企业的郊区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存在着许多矛盾与问题。民营企业虽然具有融资快,操作灵活等优势,但它生产运营的根本目的还是追求经济利益。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不会更多地注重社会效益。民企不断追求规模扩张,若任其发展下去则免不了产生一系列“城市病”,最终使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遇到阻碍而停止不前。这种“城市病”在企业郊区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
城市盲目扩张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像主城区的城市化进程一样,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滥用资源,污染企业乱排废物,导致郊区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更加不利于城市的科学发展。
由于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民营企业未能贯彻落实郊区的开发规划,使企业布局分散,多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位。占地过多,土地利用矛盾突出。这对郊区土地利用资源是一个极大的浪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能得到良好保护。城市建设中的人文问题严重。
在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历程中,每年都要建设新的公路或基础设施来满足城市扩张的需要。在政府强制或市场力量的安排下,许多农民失去了农田和家园,由此陷入了贫穷的境地。更加不利于郊区化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四、湖北省民营企业郊区化发展的前景及对策
湖北民营企业的郊区化发展虽然存在了不少问题,但是单就城市郊区化来说还是利大于弊。未来湖北省就民营企业还将继续向郊区化迈进,更多的民企将厂房、办公楼迁移至郊区,实现产业的集群,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湖北民企的郊区化发展前景广阔,应当革除目前发展过程中的弊病,市郊区化的进程走上良好的轨道。我们为解决上述问题想出了一些对策:
1.政府应加大对民营企业郊区化的支持力度,加强宏观调控
加快郊区交通网络建设。重点设施以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主干的基础设施建设。沿着交通干线不断深入,促进生产资料的快速流动和信息的交流,推进城市郊区化发展。
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要按照城市郊区化的要求,处理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在土地政策方面,规范征地程序,杜绝土地的闲置浪费;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工业企业,促进城区先进技术人才与郊区生产资源的完美结合,促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鼓励在郊区建房买房,实行低息贷快政策,促进城区人口的分流,重视郊区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得郊区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建议在私家车的使用方面减少费用,节约民营企业成本,促进其郊区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进行生产、生活的基础。政府应当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加强排污监管力度,制定污染环境的处罚政策,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个体户这样的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企业,应当加强管理,促进郊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针对湖北省民营企业规模小,科技水平低,融资难等问题,政府应出台各种政策,加速民企在郊区的产业集群,开发科技园区,为其发展提供更多所需的资金,适当减小民企与国企等公有制经济成分的优势差距,促进其不断发展。
2.湖北省民营企业自身应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
随着国务院“中部崛起”战略的稳步实施,湖北的民营企业应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在湖北的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型社会综改区、工业建设中加强自身发展,在“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新一轮发展中挑起大梁。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有机遇,也有挑战,但始终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国家政策的带领下,寻求自身发展,不断推进郊区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赵洪才.关于中国的城市郊区化问题[J].城市,2000(03).
[3]刘卫东,贾明宝.城郊土地非农开发利用问题研究[J].大自然探索,1998(17).
[4]赵淑玲,吴澎.城市郊区化与城郊土地持续利用问题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04).
篇13
我国的煤矿企业自上世纪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由于发展环境限制,因此煤炭企业发展比较缓慢,到了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期自动控制的机械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发展也给选煤炭企业发展带来了发展动力,这一段历史时期开始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煤炭企业,但发展十分缓慢。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管理方式进入了到六十年代出,一部分用于煤炭开采的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的传入给我国的煤炭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于我国整个煤炭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煤炭工业概况与能源政策研究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的使用为主,在2002年的我国能源消费报告显示我国的煤炭能源消费占百分之七十二,目前我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中煤炭能源占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其中天然气仅占百分之五点七。虽然在未来几年中,新能源和可持续再生能源会得到推广和发展,但是在最近的几年中我国的能源消费仍然占主体地位,缺油少气富煤将是我国未来几年能源的整体消费结构,提高煤炭能源的适用效率迫在眉睫。
二、国外大型煤炭企业的优势与经验
(1)国外煤炭公司的生产经营研究
目前世界上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的国家主要有中国、荚国、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国际上的煤炭贸易主要是亚太和欧洲两个地区,市场上总体上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国际上煤炭贸易主要以炼焦煤和动力煤为主,目前大多数产煤国生产的煤炭是以内销为主。煤炭主要的出口国是中国、英国、南非,而进口国主要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近几年来,随着煤炭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清洁煤的技术研发减少了煤炭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根据世界能源组织协会预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未来几年,煤炭的总体使用量将大福增加,世界的煤炭贸易总量在2015年也将超过六亿吨。
(2)德国鲁尔集团生产经营经验研究
德国的鲁尔煤炭生产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地区之一,鲁尔区工业集团的生产经营经验是我们应该总结和借鉴的。德国鲁尔区煤炭集团不仅包括了对于传统煤炭开采和加工,还包括了和煤炭相关的技术售后服务,以及采矿工程设计和煤炭相关贸易。同时在各个产业链环节的衔接性非常强,在进行煤炭开采和生产过程中鲁尔煤炭集团根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业如房地产、电力工业、电子技术、石油化工等产业的特点和煤炭进行衔接,增加了煤炭的开采产业链的整体附加值,同时具有非常高的科技水平。
三、我国煤炭企业相互竞争中存在问题
我国的煤炭企业从行业整体上来看,存在着产业链过于分散、生产环节凌乱同时各个产业环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我国进入WTO,我国的煤炭企业进入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国的煤炭企业需要进行合理的结构改革以应对国际竞争。从煤炭行业的宏观消费结构来看,我国煤炭行业产业化集中程度较低。目前我国的各类煤炭企业仍有近三万个,年产煤量十四亿吨左右。在这些产煤点中有九十四个产煤点是我国原有的国有重点煤矿点,平均的年产煤量在七百六十万吨左右,地方性的产煤点约三千个,平均年产煤量十万吨左右,其余的以乡镇产煤企业为主,平均年产煤规模只有一点八万吨。所以目前我国的煤炭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全面整合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煤炭企业,使得煤炭向大型化和集中化发展,通过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加总体产出,从而增加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我国煤炭行业的总体整体发展水平。
四、我国煤炭企业竞争发展战略研究
(1)进一步调整思路,加速转变观念
自我国入世以来我国的我国煤炭行业得到了非常多的发展机会,单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随着贸易壁垒的逐渐取消,这也使得我国的煤炭得到更多的出口机会,同时也将有更多的外国煤炭企业进入我国,但是我国的煤炭企业整体竞争能力还比较弱,在煤炭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成本上目前还难与国外的大型煤炭外贸生产企业相竞争,这就使得我国传统的煤炭开采企业受到巨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淘汰了很多不符合市场条件的煤炭企业,改善了我国煤炭市场的整体环境。
(2)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良好的企业制度是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煤炭企业制度和组织架构经历了市场和国家的双方面调整,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地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市场环境进行了适当地改变。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降低企业的管理和综合成本,合理调整煤炭产品的价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煤炭行业的整体发展。
(3)汲取国外经验,建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的煤炭企业的兼并和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我国的煤炭企业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规模比较大的几家煤炭企业如神华集团和大同煤矿几家集团公司,和世界上几家比较大型的煤炭公司相比在资本、实力、市场价格控制能力以及经营能力都相差甚远。通过积极借鉴和汲取国外的先进生产经营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煤炭企业的市场要素、资本运作模式以及各种方面的因素进行集团化管理和改革,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建设水平。
(4)调整产业结构,迈向多元化经营战略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消耗产品,合理改善煤炭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对我国能源工业多元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煤炭企业经理了多次改革,使得生产和消费结构能够更加适应多元化发展的结构,煤炭企业在煤炭资源日益匮乏的情况下要根据产业链向外延伸,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的整体附加值,促进煤炭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5)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炭工业
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在煤炭开采和消费过程中,合理地使用进步的科学技术对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进步具有机器重要的意义。煤炭企业自身要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从教育上加快对煤炭工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并且加以合理运用,及时地进行消化运用,合理地转化为自身的开采生产技术。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开采情况和市场整体环境制定合理的科技研发计划,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煤炭技术的阶段性研究,制定具有发展性的科学发展计划,提高煤炭行业的整体科技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正确的宏观发展战略在我国未来的煤炭行业发展中将成为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如今,煤炭开采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已经有了长久的发展,其中的很多关键技术已经可以完全地应用于生产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伴随着科学技术手段地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一定会有更多更经济的方法进入和适用于选矿生产的作业当中,促进我国煤炭企业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勇刚.西部煤炭行业出路在哪里[N].中国矿业报,2011.
[2]程爱国.对煤炭资源发展战略的思考[N].中国矿业报,2012.
[3]华正梅.煤炭工业面对WTO挑战[N].中国矿业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