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反思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篇1

本课题是新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的单元复习课,本章内容包括:1. 化学反应与能量 2.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以初中化学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是有快慢和限度的,是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必不可少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形成知识体系,知识点散乱甚至有缺漏。

【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角度认识锌和硫酸的反应并形成本章的知识网络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初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角度分析锌和硫酸反应,形成知识网络图;2.能对化学学习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学会自我总结,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量观。

【教学方法】

引导 、小组讨论、 归纳、 整合。

【设计理念】

以锌和硫酸这个学生很熟悉的反应为主线,引导学生利用本章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总结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熟悉本章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图。体会理论研究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指导实际应用,感受到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教师做“锌与硫酸反应”实验,设问:“请大家对该反应从能量变化、反应本质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2.板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复习)。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展示成果。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复习本章知识。3.教师提问:①该反应是否可以设计成原电池?若可以,请画出装置图,标出电解质溶液、电极材料、电子流动的方向,写出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②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后,反应速率有什么变化?若要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若2分钟内,硫酸的浓度由2mol/L变为1mol/L,则用硫酸表示的反应速率是多少?用氢气表示的反应速率是多少?③该反应是否存在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状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果你是制氨厂的总工程师,你如何判断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环节:开展活动探究、交流研讨。1.教师布置任务:分组讨论,归纳对锌和硫酸不同视角的整体认识,并形成知识网络图,继而引导学生:可用框图、图表等方式尽量创造性设计不同体现格式。2.学生对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进行思考、讨论、整理并形成文字。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环节:成果展示师生互动。1.教师要做好如下三步工作:①请小组代表上台通过投影仪展示分组讨论结果;②教师引导点评学生展示的研究成果;③展示教师示范的框图、图表。2.学生讨论结果。3.师生共同点评。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由参与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感,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

第四环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1.教师在知识网络图基础上总结考点,并布置学生做一些针对性的练。2. 学生认真练习、总结、反思。这环节的意图是“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第五环节:知识的拓展应用。1.教师引导,布置思考题。2.学生思考。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查阅复习效益或成果,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文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新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单元复习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以锌和硫酸的反应作为主线,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能量变化、反应快慢及限度等不同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并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避免了复习课中“炒旧饭”的尴尬,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篇3

什么是课程的一个“单元”?就是一次课。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一次课,叫做一个单元。教师的备课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的,教案也是针对课程的一个单元写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因此,本文所讲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一次课的教学设计,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讲的每一次课的教案。

本文认为,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师依据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现状,科学设计课程单元(教案),并将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付诸实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体现课改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使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达到整体优化,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2.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体现课改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着重将经济法律规定转化为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通过教师任务驱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突出了职业能力、学生主体,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用法能力。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改下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法课程中的用法能力,而且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掌握课程中的各种用法能力。新的课程及教学理念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这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整体构建缺乏科学性

(1)课程内容的设计未能体现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职于会计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毕业后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现实中,一些学校经济法课程按照会计初级考试用书进行教学安排。而现行的会计初级考试用书并没有企业、合同、市场运行等方面的法律内容,这既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参加会计中级职称考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学生毕业后就职于营销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突出市场运行管理法律制度、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等。但是现实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随意性大,大多按教师本人的喜好及熟悉程度安排。

(2)未能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如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会计考证之后,但一些学校的经济法课程仍包含税法的内容,这就与前面学期安排的会计考证课程中的税法内容重复。

2.重理论轻实践能力

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实践能力认知模糊,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整体上,在每次课的教学单元设计中也是如此。因而,教学中侧重理论教学设计,而不注重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其结果表现为学生用法能力较弱。

3.课外拓展不足或空缺

很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或草率对待学生的课外拓展,只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这对于检测学生每次课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4.教学评价单向,教师反思欠缺

很多时候,教师只顾埋头教学,而不回头总结反思,只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对其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未能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单元设计及授课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造成教师对学生贬多褒少,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倦怠情绪;教师对下一次课的单元设计和下一教学周期的课程单元设计没有改进和完善,或改进、完善不明显。

四、突出能力为本位,科学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

1.滚动修改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原则共有6项: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进度。①要熟悉经济法课程的前接课程和后续课程,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免与前接课程教学内容重复。②要深度开发校本教材。现行出版的高职经济法教材能符合上述课程教学整体设计6项原则的几乎没有,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不仅编写了校本教材,而且还精心编写了《经济法课堂教学上课用案例》(含课堂训练案例)、《经济法知识与能力训练》等教学配套资料。将校本教材的相应内容有机地糅合到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中,经过课堂教学使用,不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成就感,学生也不感到枯燥,反而有兴趣挑战一个又一个的任务。③科学设计教学进度。即确定课程有多少个单元以及单元的课题名称,编制教学进度表。

(2)确定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活动、岗位需求、专业发展为依据来确定。

(3)根据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要求,滚动修改课程标准。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法的课程标准的编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经济法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精心设计课程单元教案

(1)确定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课程单元的设计可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综合法、四步教学法等。结合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四步教学法(示范、模仿、练习、巩固提高)和综合法(告知、引入、操练、深化、归纳、训练)相结合较好,它糅合了四步教学法、综合法的优点,突出了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

(2)突出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系统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的具体内容。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分为3页,首页包括:课题名称、背景分析、学习目标设定(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和情感目标)、学习任务描述,以及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资源准备、教学反思等;第二页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告知(教学内容、目标)、引入(任务)、操练(掌握初步或基本技能)、归纳(知识、能力、素质)、深化(巩固、拓展、检验)、评价总结(含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课后拓展等步骤,每个步骤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几个方面;第三页主要是教学过程实施。

3.有效进行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

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是既要考虑到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以期通过课后拓展学习巩固课堂上训练的能力,也要兼顾到学习能力强、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这样,突出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4.全面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

(1)学生对教师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其课程单元设计和授课的感受和评价。教师每次授课后,要放下身段,虚心倾听、收集学生对其教学设计及授课的感受和评价,并进行教学反思。

(2)学生(小组)对自身的评价。针对课堂上的任务训练完成情况,由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情况、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

(3)教师对学生的客观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要持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状况。其评价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技能等。

(4)教师对自身单元教学设计的评价和反思。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①课程设计是否突出了能力目标?②是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了能力训练?学生独立训练或小组合作训练完成的情况如何?学生通过能力训练是否有成就感?③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5.外部监督保证

(1)学校要从制度层面上制定有关课程改革的导向性政策。首先,学校要从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主要用于奖励),确保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其次,要将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测评等纳入制度进行考核,并与教师绩效挂钩。

(2)学校要常规性地开展教学竞赛。比如举办年度优质课公开赛、单元教学设计竞赛等,以此带动全校教师投身到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积极性。

篇4

如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的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这一单元的内容之后,教师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首先对于Warming-up activities环节,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采取了Revise Unit 5的方式进行导入,Let 3 pairs of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通过这种导入,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整个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没有达到Warming-up 应有的效果,说明这个导入环节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后经过教师的反思,对于这一单元的导入进行了重新设计,结合上一单元Let’s celebrate的学习内容,采用话题式导入的方式,即Let the students talk something about festivals in groups. 学生们结合自己对节日的了解,以及上一单元学习的表达方法,在小组中积极发言,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遇到不会的还有学生和教师的帮助。在经过教师的实践运用发现这样的导入,让沉闷的课堂变得充满了活力。

优化课前设计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课中通过课堂上教者的撑控,课后再反观自己的设计,审视其中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能够让教师的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

2. 反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配合交流,共同成长,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真正积极地投入进来,实现思维的碰撞,最大化地发挥师生的潜能,才能让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教师通过课后回想教学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判断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活动。

如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的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的Part A 时,考虑到这部分内容的故事性很强,教师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朗读并且理解内容大意,然后让学生用英语复述故事。结果教师在检查学生的复述时发现,很多学生只是把对话内容背诵了出来,说明这部分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在经过教师的反思后,对于这一部分教学进行了改进,通过投影仪,把教材上的插图搬到了屏幕上,“Look at these pictures and follow me. What time is it in the picture? What does Eddie think? What is his favorite food? What does Eddie want to have for lunch?” 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抓住了这一部分内容的主题,学生们在思考这几个问题时,反复地看图阅读,最后通过回答问题得到了锻炼。教师通过反思由原来的自主阅读改为引导式阅读,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效果。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任何一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针对教学中双边活动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判断,寻找教学活动中的问题点,有的放矢地实现教学目标。

3. 反思教学活动的创新性

毋庸置疑,全新的时代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成不变的教学必然让学生感觉不到新鲜感,慢慢地失去了学习英语积极性,导致课堂上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学习效率低下。教师需要强化自身进行教学活动创新的意识,通过反思寻找教学活动的创新点,让每一堂课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觉。

如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的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的Part D Integrated skills的B Speak up: What would you like to order? 时,教师直接让学生Read this conversation in pairs.由于这种英语对话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是采取这种同桌搭档操练的形式,让学生们感没有任何新意,学生们虽然表面上也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了对话练习,但取得的效果却极其有限。教师在反思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觉得有必要对这种传统的对话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师先把教材上的对话还原成一则Order food at a restaurant的视频,让学生先观看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获得了大量的感性信息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脱离教材重新组织语言演绎这则对话,学生们的参与学习的兴致极大提高。

篇5

小单元备课的前提是做到一次性备完一个小单元的所有课程。要由一个主备教师负责完成小单元的所有教学设计工作,绝对不能将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割裂、分解,由几个教师来备。一个小单元完整备课结束后,再进行这个小单元的课堂教学。小单元教学便于把握教学节奏的轻重缓急,教师可以在实施课堂教学不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下一个小单元的备课,这样交错进行,可以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小单元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小单元备课的实施依赖于集体备课。操作流程可以概括为六步,四十八个字:“划分单元、确定主备一人主备、形成预案集体研讨、定教学案个性修改、实施教学课例研讨、改进教学小单元清、查漏补缺。”这种小单元集体备课模式,实现了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共享。基本流程如下:

1.划分单元、确定主备

学期初,在教务主任的指导下,由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制定学期进度计划。进度计划就是按照每学期18周教学时间将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以小单元为单位具体计划到周和日,并预留复习和考试的机动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确定主备教师。

2.一人主备、形成预案

主备人提前教学内容一周完成教学设计。在备课时要求主备教师钻研教材,搜集相关信息,设计教、学预案。并将预案提交学科领导审阅,学科领导审阅后签条,主备教师复印给备课组人手一份。辅备教师须在活动前熟悉教材,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对主备案做适当调整,包括对主备案教学目标的确认和完善。并在学校统一印制的“主备案研究记录”上记录调整意见,为组内集中交流做好充分准备。(集体备课后,“主备案研究记录”要夹在相应教学、案的前面。)

3.集体研讨、定教学案

集体研讨分统一活动与分组活动。统一活动即学科领导阶段性地对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以讲座辅导的形式,对学科教研组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指导。分组活动即备课组每周定时定点进行的研讨:研讨前备课组长将小组教师的“主备案研究记录”交学科领导统一审阅,签字后方可实施集体研讨。研讨中,辅备教师根据所做的“研究主备案记录”的调整意见,对主备教学、案设计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位教师将讨论中形成的“共识”记录在复印的主备案的空白处。

4.个性修改、实施教学

在讨论交流中,执教教师结合并吸收组内教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并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修改主备人的预案,形成个性化的、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案。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不能再随意改动。以个性教、学案实施课堂教学后,要及时进行反思,特别是加强学情的反思,以此作为编写“小单元清”的依据。

5.课例研讨、改进教学

课例研讨即主备教师选取一节精备课进入课堂面向组内教师上教研课。每次进行教研活动,都坚持上课、评课、反思的研讨制度,将每节课的得失进行分析,对教学设计进行补充、完善。从而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保存下来的完善的教学设计也为下一届教师备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6.小单元清、查漏补缺

“小单元清”的形式灵活多样。对于学案、作业,可以采取面批、个别辅导的形式,以个别辅导为主,集中辅导为辅;以学生自我纠错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每个“小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小单元练习巩固,并进行测试,统计成绩,分析学情,提出整改措施。我们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并要求教师编写“小单元清”测试题时做到三分之一的内容必须来源于学生错题集中的错题及其变形或拓展。

三、集体备课的管理评价模式

集体备课实效的发挥,科学、得力的管理评价措施是保障。几年来,我校不断摸索,构建了对集体备课实绩的管理评价模式,并将备课组备课实绩纳入小组教师个人“两评四考”的过程考核。备课组团队成绩的合理使用,同时也加强了集体备课的管理力度。

我校对备课组备课实绩考评模式如下:

集体备课组的成绩=集体备课过程得分+备课组的成果得分+备课组的教学成绩得分。

1.集体备课过程管理评价

备课组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等于备课组内所有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的平均分。这样能更好调动备课组每一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质,实现共赢。所以首先我们加强了对备课组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的评价。

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主备案得分+个性备得分+“研究主备案记录”得分+听、评课得分+(集体备课组奖分-个人罚分)

具体操作:学校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集体备课督导评估小组”。采取学科领导平时检查督导,教务处月查和期末检查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平时由学科领导具体负责对日常集体备课的行为进行监督,对集体备课质量,对听、评课反思情况进行评估。集体备课的行为主要观察参与研讨的过程和参与效果。集体备课质量主要评价书面教学设计,为此我们制定了有效的备课评价标准。听、评课采取填写联系卡和学科领导预约,听、评课后,学科领导及时签字。每学期期末督导评估小组根据学科领导平时检查和教务处督导检查的结果为每个备课组设立集体备课奖分,并对不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的个人进行罚分。

2.集体备课成果管理评价

学校为备课组设立“集体备课成果奖分”,如教案、论文、优质课、教学能手评比等。备课组团体备课成果的管理评价,促进了每一位教师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3.教学成绩管理评价

集体备课的效果,最终是教学成绩的提升。我校把备课组团队的教学成绩作为对备课组评价的终极指标。从两个方面评价:

备课组教学成绩=校际评价得分+校内评价得分

校际评价:备课组教学成绩与其他五所规模学校的同学科联考成绩对比,按名次赋分进行评价。

篇6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用代数方法研究直线问题的基本思路: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代数方程,再通过方程,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2)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要素分析

1.数学分析:直线与方程为人教A版教材必修2第三章内容,必修2包括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其中立体几何初步分为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是继立体几何的学习之后从代数的观点认识、描述、刻画直线,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它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说是高中数学体系中的“交通枢纽”。它与代数中的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几何中的直线和不等式及线性规划等内容都有关联。

在本章教学中,学生应该经历如下的过程:首先将直线的倾斜角代数化,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建立直线的方程,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在后续课程中不断体现。

2.标准分析:①坐标法的渗透与掌握: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坐标法,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②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要灵活地根据条件确定或者待定直线的方程,如将直线方程预设成点斜式、斜截式或一般式,等等。③认识到直线方程中的系数唯一确定直线的几何特性,可类比学习后续课程椭圆方程中的系数a,b,c,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系数,抛物线的系数,也可以延伸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取决于直线方程中的系数,即取决于两个重要的量――斜率和截距。④本单元内容属于解析几何的范畴,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所以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要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核心可以由以下知识结构图显现出来:

3.学习者特征分析:已有一次函数知识作为基础;刚刚结束了立体几何初步的学习,现在学习直线与方程可以说是对点、直线的再认识、再深化;该课程是高一课程,学生习惯于直觉思维,感性认识要多一点,或者说学生正在初步接触和进行逻辑思维,处在由直观到精确、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水平的转化和提高过程中。故从这种意义看来,本单元课程不失为一个思维提升训练非常恰当的载体。

4.重点难点分析:本单元目的是在解析几何视角下完成直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的联系,直线上所有点与方程的所有解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直线的方程,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得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由此说本单元的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重点方法和思想是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5.教材对比分析:现行教材都突出解析几何中坐标法的应用,强调数形结合思想在本章中的渗透,授课内容也都基本相同,但是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就人教A版和苏教版进行比较,如下图:

不管顺序怎么不同,各种教材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我们不必过于拘泥于某种教材,而是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6.教学方式分析:可以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我们学校主要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即师生共同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精彩展示和老师精彩点评五个环节。

三、教学流程设计

篇7

一、收集的窍门

1.以体育教研课的主题方向进行收集和整理

从研讨主题角度来收集公开课的教案。例如1:2008―2011年近三年的杭州市江干区,开展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教案如1:小学五年级《支撑跳跃》为主教材,以“跳上成跪撑-起立-向前挺身跳下”为教学内容,突出体育课堂技能教学,挑战教材难点。主题是“阅读体育课堂,提升教学技能”。如2:《跑:曲线跑》《跑:折返跑》《跑:障碍跑》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手段。

2.以体育单元教学思路进行收集和整理

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帮助教师理清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抓住课时重难点。

例1:主题式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如水平一《跳跃单元教学设计》、水平二《耐力跑的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例2:问题解决式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如水平二技巧类教材《侧手翻单元教学设计》《前后滚动单元设计》《跪跳起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等。从不同练习手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收集第一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案、第三课时教案等等。

3.以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学段间的衔接进行收集整理

体育学科的运动技能特点,决定了同一个教材,在不同年级、水平、年龄、个体差异,在各个学段间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如何开展不同水平阶段教材内容的衔接和系统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例1:2012年杭州江干区进行以中小学教材衔接与系统教学为主题的研讨课,如一年级《前后滚动》、三年级《前滚翻》、七年级《远撑前滚翻》、八年级《鱼跃前滚翻》。根据这个特点,可以系统教学为主线进行收集不同水平,类似教材的教案进行研究。例2:选择相同教材不同内容研讨课,如篮球从小学到初中有梯度的展示课四年级《篮球:原地运球》、五年级《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球》、七年级《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4.以校本教研特色活动进行收集和整理

收集校本课程教案,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讨和挖掘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本区域体育特色发展。例如:二年级《短网:正手挥拍》、三年级的《快乐活力板》、四年级《短网:双手反手击球》、五年级《羽毛球》、七年级《花式跳绳》等教案。这些教案相对来说,属于教学设计比较陌生、也不经常上课的教材。所以收集校本课程的教案具有借鉴作用。

5.以体育专题研讨内涵进行收集和整理

通过体育专题研讨的途径,发掘教材的内涵,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提高。例如:2011年浙江省中小学体育“疑难问题”专题研讨会的教案。研讨了教学目标的正确性、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目的性及适用性、评价标准的确立等,重点对单元课时之间如何衔接、课时安排是否合理有效进行探讨等。如《前滚翻成直腿坐》《后滚翻接跪跳起》《立定跳远》《跳上成蹲撑――各种姿势下》教案分别进行研讨。

二、使用的妙招

1.妙用设计之思路

收集整理研讨课教案,对各个教材进行分析,探讨研讨课设计思路,理解上课老师如何进行教学意图的设计,给我带来怎样的启发。例如,去聆听专家、听课教师、快速准确地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引导大家对教材的理解,从中学习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会什么等思路问题。

2.采用方法之原理

从教学设计中,先了解教案中教学方法、练习手段是如何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再理解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看方法、手段对目标达成的效果如何,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如何处理等,这就是从优质的教研课中要学习的资源。

3.改造为我所用

收集利用研讨课教案时,先认真听课,边记录,边听专家的点评、写听课反思。回来后,可以按照研讨课的教案与自己的听课反思相结合进行上课。课后再次反思,修改教案,再创新进行上课。将研讨课中好的东西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与体会。对收集的教案应该理解、感悟、内化,并付诸于日常教学并创造条件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4.借用目标与过程和谐统一思路

篇8

一、学期初,根据教学进度计划确定每个学科每个单元的中心发言人,制定集体备课活动计划。

对中心发言人的具体要求是: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把握单元的整体内容,明确内在联系,积极查找相关资料、资源,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计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为发言做好充分准备。要求中心发言人书面提供发言稿、每单元任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部分中心发言人还需提供一节研讨课。发言稿的撰写内容为:单元总体分析(包括本单元的前后联系、地位作用、教学内容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突破方法(包括教学理念的定位、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法、学法等);分课时备课提纲;个人熟悉研读教材、教师用书后的体会、感悟等。

二、个人自备出思路。集体备课必须以个人研究为前提、为基础,因此,要求备课组成员必须在集体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独立思考教法、学法,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除中心发言人把所承担的备课内容备深、备透、备精,认真准备发言稿外,其余同学科年级教师也要重点研究单元的一、两课,做好发言准备(自己初步整理好发言稿)。

三、集思广益通思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在教学新知识的前一周分年级研讨,每单元活动一次,中心发言人发言时,要求其余教师要认真倾听,深入思考,并适时记录优点和问题。讨论交流时,首先针对中心发言人发言的内容展开讨论,即发言中的问题、含糊不清的地方及精妙之处。再次是针对其他组员发言的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赞同的理由。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2011年9月份起集体备课活动时增加了以下内容:

①上课、评课、议课环节。每个单元的主备教师先试讲其详备的那个课时,年级其余教师观课,听课结束后进行评课、议课。评课、议课是把备课、课例与感悟反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合,不管是评课者还是执教者,人人都要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做到评中带学,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在交流中互动创生,并提升到理论层次,内化为教育理念。

②以“主题研讨”等方式来充实集体备课的内容。可以结合备课内容设置“新课程下如何搞好计算教学”、“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讨”、“新教材下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总复习”、“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速度,使之又快又对”等等这样的主题研讨。也只有不断创新集体备课的内容及形式,才能提高教师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才能使集体备课有效实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不管怎么说,集体研讨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力求经过“争鸣”,达成共识,形成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和比较一致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四、博采众长写教案。在年级教师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之前,教师先要结合主备教师的试讲课进行反思,对集体备课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加工、重组,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在研讨深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课时教案并付诸实施。学校教务处将适时检查教师集体备课的成果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

五、教后反思长经验。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虽然集体备课以来,我们很重视反思环节,但效果一直感觉不是很好,集体研讨时,教师总想直奔主题,直接进入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研讨中。什么是反思?即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下学期开始,我们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及时对教学中最深刻、最难忘的亮点或不足进行反思,并记录在教案本上(教案本上已设置“教后反思”栏目)。每次集体备课,首先由各位组员将其信息反馈给其他同伴,作为二次交流内容(带上教学设计本)。注重反思,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举措,我们要重视,并加以落实。

总之,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虽然通过这几年的具体实践,确实让教师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课堂教学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教师间取长补短、合作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教学研讨氛围正越来越浓,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部分教师认识还是不到位,尽管学校再三强调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有些教师仍对此认识不足,思想上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过去的教育教学思想未能认真加以反思,而是凭着经验去进行教学。

篇9

一、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认识

(一)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根据教材分析明确单元目标,理清教材知识基本脉络、单元内容在模块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准确把握教材知识内容的重、难点分析,为教学提供可行性教学模式.单元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力度,对教学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是教学重要的环节[1].对教师来说,把握教材和解读教材,掌握单元教材内容与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单元的知识结构有系统性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提高对单元知识在数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对学生来说,单元教学设计可以加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掌握整体的知识体系结构,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有组织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设计思想.明确新课程模块的单元设计含义、在数学教学中遵循单元教学设计的规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可以加强师生数学单元知识体系结构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从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出发,让数学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完善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三)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指导思想

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将数学中的规律性与系统性进行灵活运用,设计单元教学中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进行不断优化和修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通过明确方向目标,进行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于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刻理解,有利于其能力的充分发展,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与课程变化时刻相关

依据教材的新课程模块,将教材知识与生活结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理念,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直观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变化紧密结合,强化数学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提高,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2].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实施效果

由于新课改的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独立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探究,拓展数学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从新模块单元教学实践中,学生根据教师创设出的问题情境,结合动态的图形分析,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更能极大地发散思维模式,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让整个课堂气氛充分活跃起来,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3].根据教师针对性的教研工作,深入教材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单元教学设计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并进行逐一分析,在实践中找到教学方式的落脚点.

总之,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切合实际,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坚持不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强知识体系结构之间的联系与运用,让学生全面认识到数学思维在实际中的重要意义,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数学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目标的转变,也是对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新课程模块的单元设计,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分析,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单元知识体系,并综合运用其内部联系,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篇10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长期困扰学生全面发展的难题。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务之急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高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重要途径。笔者也一直在不断探索教学高效性的操作策略,以下是一点心得体会。

一、构建高效课堂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多且学习时间有限。要想很好的实现知识的内化,就要求教师实现最优化的教育,重点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追求过程与方法

由于升学的压力,某些教师片面理解课堂教学效率,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滥用多媒体,使课堂容量过大,信息难以消化;某些教师急功近利,把40分钟的新课讲授内容压缩成10分钟,剩余时间进行题海训练,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为增大了学习难度。学习成绩的下滑,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依赖课后的家教、补习机构;周末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之间,睡眠无法保障,严重危害了身体健康。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其中“过程和方法”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们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过程中体验与生成知识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如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一开始把具体的教学目标告知学生,然后可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寻找、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结构化了的科学方法,实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已经了解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物质得到氧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就是还原反应,就可先让学生写出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CuO+CO===Cu+CO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不能分开,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我们把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引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接下来设问:那么对于没有氧参与的反应,如何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反应过程发生了电子转移,钠元素、氯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相应变化,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可以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原因是因为失去电子,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原因是因为得到电子,由此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广义定义: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教师通过问题的不断设置、解答,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上课前备课要充分,设问、问题的分析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二)对不同类型的课,重视不同的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对不同类型的课,重视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概念课要充分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形成过程中及形成后,注重辨析、应用概念,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习题课要注意精讲精练,以便学生在理解化学技能性知识意义的基础上,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的一种动作,使其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通过实验,除了能激起学生兴趣,还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例如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可引导学生对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进行质疑:①为什么用0.55mol/L的NaOH溶液,而不用0.55mol/L盐酸?②为什么用环形玻璃棒搅拌,而不用铁丝等金属搅拌棒?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复习课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学生再认识的过程,可以易错题作为切入口,讲通讲透,让学生的错误再次成为知识和思维的增长点,从更高的角度掌握和理解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布鲁纳认为,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由于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作为教师,要达到教学的高效性,除了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教师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回顾和分析做出理性的选择、判断和整理,不断对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优化教学,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转化,提升教学能力。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应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1.课前反思。反思作为教师教学思想轨迹的记录,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对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往往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而忽视了教学前的反思。但我们每节课所讲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他们的唯一,所以必须未雨绸缪。尽量减少教学中的“败笔”,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反思。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补充拓展教学内容。以课标为依据,从整册教材的每个单元出发,对每章内容进行综合思考、综合研究,把每一节课都放在单元系统、本册教材系统,乃至整个高中教材系统去理解、去把握、去定位,做到站在课程的高度去审视教材,把握教材,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对过去自己或他人的经验进行反思,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的设计、教学方案的编制等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教师在比较反思中对以往的教学行为研究、借鉴,不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确保课堂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课中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应主要侧重对课堂教学掌控能力的思考。对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能否灵活有效地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参与、交往、达成状态进行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师对教学调控和应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程的实施效率。同时教师积极热忱的态度,能够使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3.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指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对教学的成功、失败进行理性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反思时,应认真做好反思记录。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任何一节成功的课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把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以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丰富材料,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二、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建构

笔者对所担任的两个高二理科班(一个实验班,一个平行班)的学生进行了有关化学复习习惯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班90%学生有经常回顾学习的习惯;平行班85%没学生有经常回顾学习的习惯,约10%的学生从不回顾学习情况,高达60%的学生没有做小结的习惯。理科实验班和理科平行班的对照分析得出,反思习惯与学习状况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1.强化反思意识,使学生乐于反思。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说明反思的目的和意义。先把化学复习习惯状况的调查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还可让学生亲身体验反思,在某节新课上完后,不安排复习课,由学生自己安排复习,单元考成绩出来后就体会到复习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反思,并达到强化反思的目的。

2.指导反思方法,使学生善于反思。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方法时,注意在教学安排中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反思。课堂教学是开展学科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时间给学生反思,如重点概念或题型讲解后停顿5分钟让学生反思。作业发还给学生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做错的题目进行思考再给予讲评。教学进度计划时注意安排单元考试的前一天,期中考、期末考的前三天不布置作业,期中考、期末考的前一周少布置作业,单元考试、期中考、期末考考卷讲评课的当天不布置作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做错的题目,做出反思。

参考文献:

篇11

2 改革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以课程项目任务的需要为主要依据,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角度进行新的、系统化的改造。具体步骤是:第一步,依据职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及时增补,以达到完成项目实践教学任务需要;第二步,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为:告知(教学内容、目的);引入(项目引入);实施(任务驱动);深化(加深对基本能力的认识与体会);归纳(知识、能力、素质);创新(拓展);总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篇12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1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等。3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4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5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二是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的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拥有比较广阔的延展空间,这也为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设计的立足点已不再是仅仅着眼于学科知识本位价值,而是一切以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的宗旨上来。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一是要务必强调对学生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学习者对实现某项学习目标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以便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如果我们不能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那是不可能指望获得很好的效果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与我国传统课程相比,模块课程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哟模块都以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模块中样,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篇13

(2)在调查结果中,参赛教师自我评价的分数较其他同行评价分数较低,说明广大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本调查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于调查内容的理解程度可能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

二、“两课评比”对于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调查的结果来看,两课评比活动对提高教学能力方面确实有很大帮助,它能促进计算机教师更好的选择单元项目、设置教学目标、凸显教学实施过程、提高课件制作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地做好教学反思,发挥团队优势,推动教学改革。

(一)“两课评比”提升职校计算机教师设计单元及教学目标能力

“两课评比”的要求是,教学内容不是一节课内容,而是至少为两个独立项目(或单元、模块)并且不少于8课时,这对于教师来说,单元选择及教学目标设置尤为关键。在这之前必须对自己从教科目有深刻的理解,了解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体系的整体设计,研究课程的性质,研究课程的前后关联,学生需要有什么专业基础或技能。因此,选定哪个单元、选择哪个模块,在整体设计时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学目标必须立足课程性质和内容,立足单元教学要求,清晰划分三维目标,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这无疑对教师的设计单元及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二)“两课评比”促进职校计算机教师注重教学实施的过程和特色

教学实施是对教学设计最好的检验。“两课评比”中,对教学实施说课的部分时间最长,也体现了教学实施的重要性。按照怎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实施,是按照企业六步法,还是项目教学法,要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学科特点来开展。要在教学实施中彰显自己的教学特色,如任务布置有特色、项目设计有特色、资源整合有特色,必须选择一种以上的特色,恰到好处的镶嵌到教学实施中,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稳步提高。[3]毋庸置疑,这样的准备过程提高了教师教学实践水平。

(三)“两课评比”提高职校计算机教师课件制作和语言组织能力

“两课评比”中,课件是教师展现的最佳平台。计算机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要高于其他教师,但是如何制作出精美又清晰的课件绝非易事。因此,在“两课评比”准备过程中,要注重课件的总体设计,考虑到颜色搭配,重要信息可以用特殊的色块标明用突出关键词,辅以图片的方式来快速明了地凸显重要信息。与此同时,“两课评比”的现场说课和答辩环节要求教师沉着应对,落落大方,有恰当的肢体语言,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而这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对象复杂,情况突变,教师往往疏于关注,但在比赛环节确是至关重要。因此。调查结果显示,“两课评比”对计算机教师的课件制作和语言能力在短时间内都有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