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语文特点

篇1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水平,从而比较准确地传达信息,这是比较科学的。教师应该掌握语文词语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和深刻地为学生传递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落花生”时,由于花生的别名称之为此,如果不经过调查,就会感觉“落花生”是种花生的意思,从而造成理论上的错误和偏差。另外,还存在歧义的句子,如果教师不能细致地讲解,就会造成学生理解的误差。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语意,避免产生分歧,从而清晰地表达。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抓住重点,突出细节,这样才能使学生利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更好的知识,进而达到很高的境界。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规范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造成影响,这是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才能言传身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使学生养成说规范话和写规范字的习惯,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为将来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学生作为主要的知识接受对象,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而小学语文是一门有着一定趣味性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比较多的乐趣和神奇的体验。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能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比较多的知识。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文采,善于用语言描绘环境和故事,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化深奥的知识为简洁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比如,教师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可以将古诗的一个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就能够被带入这种教学气氛中,从而不断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本身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语文教师在口语运用中的最高境界就是展现语言的艺术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能运用普通口语展现艺术性,使小学生容易接受理解教学用语,若生硬呆板,学生很快就会对语文教学产生抵触、厌学等情绪。教师应该积极使用各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方法,给予学生艺术和美的享受,教师的声音要清晰流畅,可以利用巧妙的语言带给学生审美体验,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语言的把握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水平。所以,只有真正把握教学语言的内涵特点与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学习成果。

篇2

一、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在题材选篇上的特点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学习中,人教版本不同于苏教版,主要选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这些经典的古典诗词进行诵读,并对诗词中作者所饱含的各种思想情感进行揣摩和体会,尤其是诗词侧重选择唐宋年间所兴盛的诗词,其作品大多脍炙人口,且诗词读起来容易理解,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另外,在所选的诗词风格上,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包含了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并同时展现时展变化的典范,从难易方面加以控制,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和体会到诗词的情感和价值。

二、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在诗词内容上的特点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较高年级则开始出现非常多的经典诗词内容,包括白朴的《天净沙》《诗经・采薇》节选等,这些诗词的编排选择让学生能够产生好奇和对当时时代的了解,词曲也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到诗歌节奏的把握,并通过诗词中的哲理培养小学生在为人处事中具备的品德和情感,通过诗词让学生领略当时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情怀和对生活的态度,但在这一点上,小学生在理解感悟过程中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这些诗词中,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对这些古典诗词进行记诵并饱含思想感情地进行学习。

篇3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这一学科的有效实施一定要建立在规范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这是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所应该具备的特点。只有小学语文教学具备了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实效性才能够真正地得以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要符合语言的基本规律,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语句和词语运用的科学、正确上,只有语言是科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所传达的思想才能够保证准确无误。

三、生动性

篇4

教育课程的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其进行改革的理论更是层出不穷。但是无论改革怎么进行,都不能脱离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教学的本质。课堂作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途径与载体,教师和学生在这里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成长,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用自己的语言去规范和帮助学生,对他们产生深刻地影响,培养出他们具有正规素养的语言特点。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小学的语文教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启蒙式教学,通过语文的学习,为学生们认识汉语言文字打开一扇窗户,使他们发现中国语言之美和文字之美。帮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把小学语文看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也是为什么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小学语文定义为人本和工具相结合的学科的原因。教师用语言和学生进行最直接的交流,所以,与研究成为实现这些综合功能最有力量的工具,教师需要通过这一工具为学生做出正确的师范,帮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并内化成为内心的一种修养,可见,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具有非常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一)语言严谨,审慎准确

语言能力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或者说,这样的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这项能力,其他能力的发展是无从谈起的。但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绝不仅仅限于课堂与课本,而是要通过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时间去进行表现,主动地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通过课内与课外互相的配合与衬托,使学生们学习语言的热情与参与的积极性都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带有积极影响的语言,能够为语言的养成树立一个健康的榜样,使学生从根本上奠定一个规范的、科学的、审慎的语言体系。

(二)语言生动,形象有趣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喜欢将一切做成游戏的形式,这符合他们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语文课要在空间上对他们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这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教师输出的语言是枯燥乏味的,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百上加斤的挑战,很难有哪个学生能够“挑战成功”。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让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使语言有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有效的激发,从而投入到学习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对于他们吸收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形象又有趣的语言也会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有利于孩子们在生活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三、加强语文教学语言训练的策略

(一)储备各方知识,加强语言训练

语文教师的语言包括了课堂的语言和生活中的语言。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作用是无处不在的。对于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语言更多了一种基础的示范性。要想让这样的示范被学生接收到,就要使其变得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否则,学生很容易被无聊与乏味打倒,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另外,当下开放的网络环境,实际上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这个方面,将网络中精确健康的词汇带到课堂上未尝不可,但是那些在主题和内涵上有欠稳妥的语言则一定要被甄选在课堂之外。这也就要求了教师需要多渠道大量的进行阅读,储备丰富的语言,也知道这些语言精确的含义,从而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环境中,获得自身的正规的训练与对学生积极的影响。

(二)语言谨慎使用,坚持人文素养

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学生,一名小学教师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这也就决定了他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和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要慎重的对待自己的语言,不能作出不正确的示范,也不能因为言语使用的不恰当,为学生的身心成长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语言的使用应该是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力提升为出发点进行的,但是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与培养。语文作为学校的教学主课,在时间上是具备这样的优势的,教师要将这些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恚使其能够真正的为语言的养成做出贡献。教师也应该修炼出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那些对于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字眼,在平时的说话中一定不要带出来。简而言之,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过滤,还要考虑到语言背后更为深远的意义,不仅仅是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努力,还要为学生健康成长负责,有些课堂已经专门开辟了语文语言课程,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发现语言美,通过语言美促进其心灵美的开启。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特点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面对着外部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面对着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的改变、面对着家长的殷殷希望,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起来教学语言的储备、训练与学习。既要拥有良好的语言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表面获得深入的思考,增强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用语言树立起自我的风格,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优秀品格的培养,获得健康成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姜淑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03).

篇5

一、生动性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既要注意语言选择的精确性与准确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影响与决定学生的语言习惯与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理特点,有目的性地组织与选用语言,突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欢乐、愉悦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歇后语、谜语、俗语等穿插其中,凸显教学语言的多样性,还可以在进行课文阅读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根据音乐的起伏与变化调整语言、语调等,带领学生进入语文作品的意境之中,更为真切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这对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作品分析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情感性

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形式,小学语文无论是在内容上、教学目标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带有一种情感与情绪,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中的情感与情绪可能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为此,为了突出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作用力,教师要有效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性,使小学语文教学语言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有所调整、有所改革,并呈现出或是激昂、激进,或是低沉、无奈,或是欢快、向上的情感取向,既给予学生更为新鲜、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比如,在进行《最后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作者对于祖国的依恋,对于侵略者无声的抗议,对于人民的同情,对于现状无力改变的无奈等复杂的情绪与情感,教师首先必须酝酿情绪,并通过减慢与加快语速、加重语句的读音,调整声音的音量等方式,全面、真实、立体地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用心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使学生能够真正获得一种心灵上的震动。

三、科学性

科学性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规范化、准确化的重要标准。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言表达技巧,了解世界与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平台。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尤其是在语音、语调等等方面,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挨(āi)紧,挨(ái)饿受冻,白皑皑(ái)),投奔(bèn),蓓蕾(bèi lěi),当(dàng)年,逮(dǎi)老鼠等极易读错声调,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教学用语,遇到拿不定读音的字词,要在查阅之后再进行相关教学,从而既有效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差错,同时也有效纠正了学生的发育问题,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以及长远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四、针对性

与其他高年级语文教学不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必须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语言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储备情况选择教学语言,切不可一味使用艰涩难懂、复杂深奥的词语,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也会大大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要选择小学生能够听懂、理解的词汇,并不是说绝对不能使用相对较有难度的词语。在完成某些词语、成语的教学后,教师要有意识地用这些词语造句,为学生创设语境,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这些生词、成语的使用方式与真实意义,让学生在不断理解与消化这些词语时增强语言理解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以典范性、科学性、可接纳性和生动性指导教学语言的选取,以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确定、筛选、调整教学语言,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主动性,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并以此为契机加速推进小学语文素质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篇6

可见,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展开再一次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从艺术性、情感性、生动性、以及可接受性等几个重要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化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优化以及效率的提升给出合理化建议,以便保障该文章实用价值的实现和发挥。

2.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具体特点的分析和探究

2.1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艺术性分析

小学生对语言的艺术感知和艺术认识能力最初便起源于教师对艺术性语言的具体运用,为引导小学生形成最初的、正确的艺术感知能力,教师应注重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艺术性语言的运用,当然,该艺术水平不应脱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单独存在,必然应以学生的理解和欣赏为前提。

2.2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情感性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对自身精神、人文内涵不断丰富的关键阶段,语文应在该阶段充分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情感、认知引导作用。就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可知:学生精神领域深受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影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我们应十分注意、重视教学内容价值取向、语文语言感染熏陶效果。合理调整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性语言的运用,为教学的优化做好铺垫。

2.3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生动性分析

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特点限制,不只在表达能力方面不够完善,在理解、接受能力上也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应充分结合该特点来调节自身教学语言以便使其具有生动性。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应将语文课程建立在“趣味语言表达”的基础之上,辅助小学生对语文知识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而体态语言教学又是其中最为实用而有效的具体方法。

小学生眼里、心里的世界是生动而灵性的,甚至他们主观的认为花儿与太阳是在笑、乌云与阴雨是在哭,他们天真地认为每一首儿歌和每一个故事、童话都是真实而富有生命的,所以他们甚至会和小动物对话、想与蝴蝶共舞、愿为小蝌蚪找妈妈。所以教师应充分了解并把握学生心理,合理借助于体态语言来感染、带动学生学习、理解。具体到细节教师可以借助手势或眼神来表达对学生的支持和批评态度、通过多微笑来增强自身的亲切感等。

2.4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可接受性分析

结合小学生智力、年龄、心理特点,为增强教师语言的可接受性,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在教师用语中,多采用单句和短句,并尽可能的多采用实际生活、实际对话过程中的常用表达形式;其次,教师应摒弃“成人对话”模式,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立场、和知识层面来组织语言,用“孩子对话”模式来展开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充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可接受性,以便为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做好铺垫和充分准备。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和谐性、高效性得到保障。

2.5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规范性分析

“规范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所必须的特点,对相关从教人员的教学用语提出了相应的、必要的要求,是其进行教学语言选择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参考依据。教师对小学生而言,可谓是能力与智慧的化身、是无所不能和无比神圣的存在形式。正因如此,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受着教师行为的影响,教师语言更是直观而直接地作用于学生观念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规范性语言的必要性。

篇7

一、规范性

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的老师把“师范”念成“思范”,“教室”念成“教史”;把“故意”说成“得为”,把“肥皂”说成“胰子”;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我听过”说成“我有听过”,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片文章题目为《落花生》,“落花生”是花生的另一种名称,而有的教师没有深入查阅理解,却望文生义解释为“种花生”,构成知识性错误。再如,“这个同学的解释,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究竟是“这个同学的解释”我认为是对的,还是“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语意模糊,令人费解。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有一则寓言说:狐狸讥笑狮子一胎只生一子。狮子笑着回答:“然而是狮子!”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做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真正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驾繁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这时,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些。

四、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特级教师于漪讲《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情有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结束语

有人曾经说过,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8

一、规范性

为人师表,语文教师的口语也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鲜明的规范性,以给学生带来正面的示范效果。年纪越小的学生,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越强,因而也应该具有越强的规范性。因此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规范标准,且口语表达要尽量做到发音清晰、语流通畅、声音洪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二、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应能够被学生完全理解,易于学生接受和吸收。口语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尽量多用一些活泼、生动的表达方式和学生习惯与熟悉的表达手段。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依靠形象思维,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尽量词语通俗易懂、语法浅显简易、表达生动有趣。同时,也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口语表达的严谨性和适当的深度。

三、生动性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是指教师口语应生动、形象、有趣,这既与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相符合,也迎合了小学生大多习惯形象思维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充满了形象、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文学故事,教师要将学生成功带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就应该尽量采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作品中美妙的艺术意境,真正理解作品内涵,发展形象思维。

四、情感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占绝大多数的还是感怀抒情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充满丰富的情感,教师要讲好这些蕴含深厚情感的作品,必然要使教学语言也充满情感。教学语言具有强烈情感的老师,在讲到严肃庄严处,学生也能够竦容端坐;在讲到欢快处,学生也能够笑意盈盈。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刻理解课文,并将蕴含其中的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并将文中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到,从而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真正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9

一、规范性与科学性的语言

小学生都好奇着周围的事物,他们不仅赋有潜在创造力,还有着探索和尝试的欲望,他们思维灵活而不喜欢受习惯约束。所以小学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展。

在小学语言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语文教师语言的影响效果是最直接的。首先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与生活中使用的普通话要标准、清晰,并多多在语言规范性和准确性上下功夫;其次,要注重流畅的表达语句,不能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再者,准确地把词汇各要素搭配在一起,尽量不犯错。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在孩子面前扮演好语言标准示范的角色。

二、生动性的语言

生动性,具体到小学语文课堂,就是语文教师通过趣味的语言来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而其中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便是体态语言。小学生的世界都是具有灵性的,就像雨儿在哭、太阳在笑一样,每一个童话故事、每一首儿歌也都是有生命力和情感的,所以孩子们会为小蝌蚪找妈妈,也想和蝴蝶一起翩翩起舞。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把握,发挥体态语对学生的强烈感染作用。比如,教师要想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借助微笑来增加亲师感;需要鼓励孩子时,可以通过轻抚头部的方式;面对犯错的学生,可以通过眼神或手势加以暗示。

三、简单直接的语言

直接、简单的语言表达是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更高要求。具体地说,其一,就是尽量把与成人对话的语言方式扔掉,学会用孩子的方式说话;其二,多使用短句和单句,并尽可能采用实词;其三,表达要避免抽象,做到具体和清晰,符合孩子的思维习惯,以学生听课不费力为原则,这样才能顺利开展语言教育。

四、情感性的语言

首先,情感是小学生行为和思想的内部因素,它直接对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效果产生影响,如果教师自身带着情绪为学生上课,用有色眼镜看待蓄水,就不易与学生亲近,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愉悦的学习情绪和积极的学习情感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精神振奋,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反之,则容易引起否定的学习态度,并产生消极心理,如不满、厌恶、轻蔑以及烦闷等,最终造成学生反感语文的学习。

其次,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地位和作用都比较重要的因素,它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手段,直接对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智力发展产生目的。因此,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于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情感教学合理利用,在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也就是把偏爱转向博爱,耐心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做到对学生用心的爱、用心地教。学生们在情感的作用下会对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并在语文教师爱的影响下越来越喜爱英语,这种正能量会帮助学生慢慢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最后,和谐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外部环境。小学语文教学是课堂教与学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情感以及认知过程的就是师生关系。监督、权威的教师形象无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将尊重、亲切、信任、鼓励、的情感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教师用良好的形象把信息通过表情、言行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创造和谐的语言学习气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多媒体语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语言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教学手段之一,成为帮助渲染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借用教学媒体设备,比如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再加上利用简单的手势语言和语言口语表达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在一个有利于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中,把枯燥、单调的课程内容与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使得语文的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总之,语言作为一门艺术,它的魅力是无穷的。要想使语言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对规范化语言加以掌握,还要注重教学的激励性和趣味性。最终帮助孩子们在语言教育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 淄博师专学报,2011,02

篇10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更是学生学习能力养成的时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担负着小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重任。教师生动、形象、幽默、得体、动听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抒发,有利于学生接受学习信息,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语言教学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具有独特性,可以说是语言的教学。更加需要对教师语言的把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很好的把握教师语言的特点,从而,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由于小学的年龄特点,心智不成熟,知识面比较窄,认知理解的能力还有待发展,这就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好好利用教师语言的特点,发挥教师语言的示范、引导和影响作用,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语文。

一、科学合理规范地使用语言,为语言学习打下基础

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规范化是对教师语言的严格要求和重要准则,同样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中鲜明的特点之一。口语作为语言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表达方式,是大家交流的工具,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方言发达的国家,方言千差万别,有的地方,n l不分,有的地方h f不分,有的地方前后鼻音不清楚,有的zh ch sh和z c s不分,比如牛奶(niu nai)会读成(liu lai)、飞机(fei ji)会读成(fei ji)等等,作为一个外地生源比较多的学校,在语言教学上就比较困难,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都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如何纠正,只有规范,教师必须起到模范的作用。语言博大精深,同样的语句,语气不同表达的含义就会不同。多音字,不同的读音不同的含义,而且小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些都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言模仿能力极强,所以要把握住这个重要的时期进行规范性的教育和培养。同时要求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要逐步细化,要精准到每个字和句,要弄懂各自都是什么含义,在什么情景中运用。规范的语言、科学的表达、合理的运用语言,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语言不能太抽象,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过多的使用专业术语在一些小学生不能理解的事情和事物上反而会使学生厌恶语言的学习,教师如果能够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词语进行表述,孩子们将非常容易的接收,合理的使用语言也是一门艺术。

二、把握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万事开头难,对于小学语文课堂也是一样,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课堂,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语言能够引人入胜,保持学生的这种兴趣。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具有特殊性和基础性,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具有其相应的特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生动形象的语言活跃了课堂氛围,丰富了教学形式,升华了教学内容,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他们年龄特点,模仿动物声音的教学,让学生们扮演角色,既形象又生动,动画片里的配音就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注意力。教师教学最为主要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并保持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很好的把握语言的特点,通过句式的整散长短,语音的高低起伏,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达到目的。语言的声波和声调能够刺激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在讲授到重难点的时候要加强语调或者重复,一字一顿,声音响亮。在表现一些较为强烈的心情和反应的时候,例如:兴奋、壮烈、激昂时可以用快结构的语言,慷慨激昂。比如一年级《升国旗》这篇课文就要用慷慨激昂的语言,让小学生体会那种拼搏得来的胜利的情感。当表达宁静、优美、悲哀等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慢节奏的语言,温情脉脉润物细无声。如《夕阳真美》这篇课文: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这一句中慢慢二字就要使用慢节奏的语言,温情脉脉,拟人化的语气,好像太阳在走路一样。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这一句中“夕阳真美呀!”要体现出爷爷深情和愿意和奶奶分享美景的情怀,一起牵手幸福的走下去就像夕阳,是多么美好的事。

三、把握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教师的情感流露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师生在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可以营造高涨的教学气氛。

教师的教师语言应该要充分体现老师的自身情感。体现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激发内在动力,爱上语言的学习。教师要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召唤出来,用感人至深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文学作品中去。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中,能够更好的体验到生动、形象的意境,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增强了其教学内容的知识、思想等的理解和掌握,拓展了视野与思维。把上课当成讲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让课堂更加富有感染力。

另外,我们还记得动物世界的配音吗,那声音多么的有感情,听着听着就好像自己身处实地。还有舌尖上的中国,听着配音,口水就要流出来,如果没有这么好的配音,这么富有感情的语言,是不是会大打折扣呢。

参考文献:

篇11

二、语言特点之可接纳性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离不开联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思维及理解,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即语言特色的可接纳性,可使语文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扩充,通过简单易懂与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进行语文知识的表述,继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语文知识,让学生在适应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语言表达形式。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采用不同层次的语言作为课堂的导入环节。例如,在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低年级学生的性格及年龄特征,利用低年级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简单、易于理解、有趣的语言进行口语表达,继而转移学生注意力,扩张思维想象能力。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文章时,教师便可设置这样的口语表达方式引入课堂:“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有四只活泼的小动物在嬉戏。他们决定在雪地上进行画画比赛。有一只小动物用他的爪子印出了一朵梅花;一只小动物用自己的爪子印出了一片竹叶;一只小动物则用它的蹄子画出了一个月牙……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作画的小动物分别是谁吗?”而这时学生便会联想出能用自己的爪子、蹄子印出梅花、竹叶、枫叶、月牙的小动物。此外,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则需要侧重语言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篇1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55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年龄偏小,往往会模仿教师的教学语言而且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小学生起着指导和启蒙的作用,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教师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运用,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相较其他学科而言,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规范性

1.小学生的知识积累较少,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模仿,模仿教师的拼音发音,模仿教师的提示作文思路,模仿教师的写字笔画,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模仿能力都很强,形成的印象也很深刻,如果教师运用了不恰当的教学语言,学生记住了之后往往很难改掉,所以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地拼读字音,正确地运用词汇,规范地使用语法结构,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会对学生的语言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有些教师由于受到方言或者自己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常常会在平舌音和翘舌音上犯错,将一些字音读错,把花束(shu)读成“花(su)”;有些教师也会将字词的声调读错,把氛围的氛一声读成四声;还有的分不清前后鼻音,把政(zheng)治读成“(zhen)治”;有些教师还把口语化的语音带入课堂,把“你做过吗?”说成“你有做过吗”等等语言类的错误。这些语言的表达都不规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规范的普通话,避免自己的语言出现错误,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正确的引导,做到准确之后,教师的发音还需清晰、洪亮、流畅自然。

二、科学性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语文教师要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其人文素养。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词语之前要完全清楚词语在语境和情感上的意义,然后才能传授给学生。有些教师在没有完全弄清楚词语含义的情况下就运用了此词语,有些学生会认为教师说得都是对的,会让学生产生知识性的错误。

2.有些教师会使用带有歧义的句子,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口语的科学性和口语的简洁精炼度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要使语言简练、重点突出,清晰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三、接近性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用学生熟知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其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单易懂,形象生动,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就更要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科学。比如,教师在讲解学生不熟悉的景物时可以考虑学生易于接受的心理,运用情景教学方法,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生动性

1.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此同时结合语文教材内容,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生动、深入人心的形象,教师要运用贴切、富有活力的语言来进行讲解,将学生带入到教材内容所创设的艺术情景中,使得学生深刻体会课文意境,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自我联想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2.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或者代表性人物时,要将其中曲折的情节和感染人心的故事讲述得形象具体,并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和家人朋友或者自己由此想起的事情,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的事情讲解得清楚明白。

五、趣味性

1.教师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在合适的地方运用趣味性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讲述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2.语文教学语言要运用得诙谐准确就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语文积累,既要有各种知识的积累又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感受语文语言的文字魅力,感受语文语言的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六、情感性

小学语文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基础的语文知识,更是优良的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渗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会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充满感染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积累字词和句子,更明白作者表达的意思,知道自己将来该怎样做。

篇13

一、小学语文活动课的重要性

(一)健全授课系统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是推广依据教学标准及学生年纪特征而生成的间接经验,并凸显小学语文的知识系统。能高效、迅速地传播课堂基础知识,并让学生领悟语文的基础技能,推动学生智力发育,提升思想品德水准。

然而因为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的约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实践、生活及社会。为了对语文课程进行补充,新课改提出语文活动课观念,将“科目”与“活动”相融合――以科目内容为主心骨,活动课为辅,使课程系统更完备。

(二)改善课外活动的需要

活动课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使以往课外活动具备变通性。课外活动尽管在一部分小学开展状况较理想,然而其并不隶属于教材范畴。课外活动指在语文课后进行的活动,并非强制执行的科目。然而活动课隶属语文课范畴,它是有目标、有内容、有力度和时间规划的既定活动,以活动模式凸显教学经验,是必须开展的。

(三)课改的需要

19世纪20年代初叶美国教育界的权威杜威首先引进了“活动课程”理念。他倡导活动课与教材内容需要以小学生实际经验为依托,并督促小学生参加各类模式的活动作业。而从心理学视角讲,活动课充分尊重小学生的爱好和动机在课程设立上的必要性,学生应化被动为主动。

(四)提升学生学习语文激情的需要

语文活动课的初衷是培养学生语文认知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使其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它以活动促成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并让学生知行合一,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因为这类热情来源于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因而让学生愿学乐学。

二、小学语文活动课的特征

(一)独立性

小学语文活动课其中一个特征是在活动中凸显学生独立性。小学语文活动课倡导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活动内容。由于大多数小学生都较积极,而小学语文活动课偏重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为了化解矛盾,需要依赖个体的情商、感情、意愿――让小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收集。所以,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从挑选和明确活动方向到活动过程的探索等环节,都需要学生依靠自身经验完成。老师在活动课中应给予引导。

(二)实践性

实践性就是让小学生知行合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三个世纪以前就指出:“在学校,可以尝试让学生放手去做,学习文字的书写、谈话的艺术、演唱的精髓。如此,学校就成为小型学习园地。”而语文学习的重要功能是教会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假如语文课中的知识不足以支撑学生完成接下来的学习,那么活动课就变成了补充,并提供知行合一的契机,让学生在听力和写作方面都有所提升。

(三)过程性

活动课后的成果体现了小学生在参与活动课过程中形成的心灵感受。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的活动课学习成果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然而,唯有在语文活动课中亲身参与,才能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并让学生领悟活动初衷和真谛,而经历了活动课的洗礼,学生的心智才会逐渐走向成熟。

学生在智慧、感情、意念方面的感受越多,越能体现出活动课的价值。目前,一部分活动课只看重结果,往往忽视过程――学生在活动课中收获的成就感。如此一来,与社会上成王败寇的理念就没有分别。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甚至会扼杀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应立刻调整。

三、结语

开办语文活动课的目的是培育全面的复合型人才,预防高分低能情况出现。因为语文活动课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学生在活动课中不但能学到语文知识,还有益身心发展,所以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推崇。一节成功的活动课并不是用结果来衡量的,而要看学生从语文活动课开展过程中获得了怎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爱军.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浅谈小学语文活动课[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266-2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