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规划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规划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规划分析

篇1

1 LTE精细化规划背景及技术可行性分析

截至2013年,广州共规划LTE站点约7000个,共址规划6395个,规划占比超过90%,与现G网站共址5104个,由此可见与GSM站点共址建设LTE全网占比高。因此MRR和NCS数据不仅真实反映了GSM小区的网络结构与覆盖情况,而且可利用这些测量数据推演LTE的覆盖效果并校正不合理的规划站。故利用NCS、MRR数据评估LTE共址规划效果是合理和必要的。

1.1 LTE共址规划过覆盖分析

NCS真实反映了现网小区间的相关性情况。若存在较强相关性的小区个数超出合理范围,则可认为该小区存在过覆盖风险。首先通过无线参考损耗模型[1]得出LTE与G网之间的路损差异值为6db~8db、G网BCCH与RS参考信号发射功率的差值28db、天馈损耗差值3db,然后利用链路预算公式得出ABSS,从而模拟出LTE的“NCS”。通过分析LTE小区间的相关性,得出LTE共址规划站的过覆盖情况。

1.2 LTE共址规划弱覆盖分析

MRR反映小区的无线网络性能,包括上下行信号强度与质量、上下行的路径衰耗,覆盖范围等。由于MRR采集终端上报服务小区的TCH的信号强度,而G网中TCH是开启下行功控的,而LTE暂不开启。故G网TCH信号强度并不能直接反映LTE RSRP的情况。现通过LTE与GSM的下行链路预算差得出LTE电平与路损的概率分布,再根据LTE弱覆盖小区定义(RSRP小于-110dbm的采样点数比例>5%)得出弱覆盖小区列表,从而分析LTE的弱覆盖情况。

1.3 小结

利用G网网管数据指导LTE规划是有效可行的。精细化规划方法可对LTE共址规划进行校正,从而节省建网成本,提高规划站的利用效率。

2 广州LTE精细化规划方案

精细化规划方案通过分析NCS、MRR数据来评估LTE共址站的覆盖效果。从NCS分析小区相关性评估过覆盖程度,从MRR分析电平与路损分布评估弱覆盖程度。最后结合过覆盖与弱覆盖的评估结果对现有LTE规划进行调整。

2.1 LTE规划小区过覆盖评估流程

通过NCS可分析现网GSM小区过覆盖以及干扰程度。首先将LTE终端接收灵敏度(RSRP=-125dbm)代入链路预算公式计算出最低采集门限ABSS。由于现LTE使用的F频与1800链路损耗近似,因此可以1800小区作为参照,计算后,900小区ABSS=-92dbm,1800小区ABSS=-100dbm。利用同频干扰门限C/I>=12db,得出邻区相对强度门限RELSS。

对于干扰小区,若产生同频干扰的小区对数超过过覆盖影响门限,则认为该小区存在过覆盖风险需进行调整。按集团公司规定此门限为20,由于本课题针对室外规划场景,需删除室外-室分邻区对。通过分析切换统计得出室外-室分邻区对比例后,确定在一般城区和郊区该门限为14。

同站内超过2个小区存在过覆盖且吸收话务较少,则建议删除该规划站;若小区存在过覆盖且吸收话务多,则通过DT扫频数据分析该LTE小区的场强分布,再结合各个小区的工参、话务、场强等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划调整,如下倾调整。

2.2 LTE规划小区弱覆盖评估流程

MRR反映小区的无线网络性能,包括上下行信号强度与质量、上下行的路径衰耗,覆盖范围等,对评估LTE规划站的覆盖效果具有很大参考意义。首先获取忙时小区MRR数据(与NCS制定时间一致为佳)并分析小区DL Pathloss[2]。通过下行链路预算得出1800小区最大路损门限为141dbm,900小区最大路损门限149dbm。若小区内大于最大路损门限的采样点占比>5%,则认为该LTE规划小区存在弱覆盖。

结合仿真结果、DT小区扫频图确定弱覆盖区域和增加规划的位置见图1所示。

图1 通过软件仿真确认弱覆盖区域

3 结语

随着LTE建网规模进一步扩大, LTE站点会越来越密集,规划精确度不高将会引起过覆盖与系统内干扰增大,对现有网络质量产生影响。软件仿真规划的方法随着无线环境的变化精确度将不断下降。精细化规划方法能充分利用实时网管数据指导LTE规划,精确度较高,并尽可能地在规划阶段避免过覆盖问题,提高资源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移动信道与传播模型校正(书稿)[K].

篇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蓬勃兴起,农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规划在促进经济建设、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规模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适时加强小城镇规划与管理落实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县十分重视小城镇的规划,把小城镇规划作为促进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规划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成为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小区域经济中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和思考。

2县域小城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2.1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导致城镇化水平预测不具备科学性

2.1.1人口规模的确定

对于小城镇人口规模的确定,一直沿用综合平衡法:

P=P0*(1+K)a+P

式中:P——规划期内总人口(人)

P0——规划基期总人口(人)

K——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的人口机械增长数

N——规划年限

而其中P0就很难算清楚,其应该包括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之和,往往采集到的资料中有些指标如农业人口数,职工数,在外打工数等都交代不清,前后矛盾,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计算基期总人口时出现重复计算的错误,而导致现状人口估计的不准确,公式中如剩余劳动力进镇数完全是一个估算值,而不同的规划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都有可能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影响了人口预测的不科学不合理性。这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问题,目前一些小城镇规划人口将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比例定为80%,甚至90%,显然有些盲目偏差。一般认为小城镇镇区人口在5万人以上,才能达到集聚效应,为了一味追求规模效应,而盲目提高人口规模指标,实为不合理。

2.1.2用地规模的确定

在规划时不应根据硬性指标来盲目实施,不容许用地指标超出范围,指标超过规划用地面积应具有相应的弹性,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分析其土地利用状况,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如我县处于洞庭湖区,常年多雨会引起山洪爆发,因此在规划时设置必要的防护绿地,导致规划用地面积超标,因此为了保证用地面积在规定的范围内,要灵活运用,做到规划用地面积因地制宜,将防护绿地的面积不算入到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之中。

2.2城镇职能与性质的确定

目前,许多小城镇的性质都是根据现有的一点资料及现状产业发展状况来定的,多数是以商贸、第三产业的职能为主,过分着眼于现状,而没有从全省、全县的城市体系规划来论证本城镇的地位,职能,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如到当地作调查问卷),定性显得肤浅,缺乏长远性。因为当地的居民对自己生长的故乡最有发言权,我们往往可以从他们口中了解掌握很多书面上不能找到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要对当地发展条件分析,结合当地情况及发展适宜度做出规划。

2.3城镇规划编制的问题

2.3.1城镇规划的编制办法过于陈旧,很难适应新体制下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高度化的今天,规划主体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不可测因素增多,总体规划只能是对城镇发展的宏观预测,是一个战略性的规划,落实到地域空间上也只能是粗线条的,而不可能是终极的模式。必须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和发展余地,这样在规划主体突然变化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合理配置。

2.3.2编制规划的深度不够。

因为一个规划从编制到审批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由于编制工作组织不力,调查研究不充分,地方参与不够,加之其它客观方面的因素,导致规划编制内容不全,深度不够,难以发挥到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城镇规划中的许多问题不能解决或者应为缺乏规划实施办法难以使规划编制实施下去。而且有一些小城镇经济条件还很有限,技术力量薄弱,对于规划编制中的一些高技术问题是不能够实施。

2.3.3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配套,难以适应小城镇经济实力、地域环境差异实际,而导致规划编制存在一定问题。

我们所用的小城镇编制规划是大众的,通用版,没有特殊点,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城镇可能并不适用,如经济落后,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而要严格遵守其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但显得有些牵强,使一些规划做出后很难实施,而且各城镇很难发挥各自的特点,造成规划呆板,不具特色。

2.4城镇化水平预测简单沿用数学方法,没有具体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主要通过数学方法,应用公式:城镇化水平=镇区人口/镇域人口。其实,城镇化水平还要受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要多角度来分析;如城镇的整体状况,包括城镇的构成,城镇规模,城镇密度,以及城镇发展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等基本情况。其次,还必须对城镇现状水平,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各级城镇对现状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以及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变化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城镇包括镇域内的人口和经济流向进行分析。

2.5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

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近10年来,许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趋同一面,不管地形、地貌,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布局模式也均死板教条,没有创新点,公建都以四方、条状格局,没有特点,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特点,不能吸引人,也会丧失了发展中的机遇。

2.6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弹性差

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规划,但是有些小城镇规划设计让人担忧。规划时完全忽略了小城镇的现状情况,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而盲目追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未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不顾客观事实,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扩大用地面积,盲目拆迁旧宅毫无考虑到居民的搬迁问题;将现有绿地,绿化带防护林破坏,这不仅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居生活环境。

此外,规划时为了刻意追求规划的漂亮、整体的美观,没有认真分析地形,往往在地形复杂,坡度大,难利用的土地上建设公用设施,加大了工程的实施难度。

2.7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若干年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法规性文件,地方政府由于受经济影响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对城市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规划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认识似乎是大部分人的共识,所以直接导致出现规划未作而盲目建设的现象,没有规划约束的随意发挥,符合了领导的意愿,但这不光在财力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造成极大浪费,也为以后的城市管理和改造埋下极大隐患。

2.8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

1)绿化体系不完整。公共绿地面积日益减少,不少城镇为了盲目扩大城镇建筑面积,不仅不开辟新的绿地,还将原有绿地挪作他用,城镇中缺乏防护绿地的建设,间接的影响了生态环境。

2)生活排污管道设置不当,布局混乱。许多规划者在规划排水管线时,只是考虑到当前利益,对排水、给水管道的设置考虑不周或不设置,造成洪水期来临时导致路基受损、路面积水,严重阻塞了交通和影响行人的正常流通。

3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从以上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问题的焦点在于没有很好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具体规划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规划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等,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重视小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体现个体特色

小城镇是一定镇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小城镇规划时,首先必须根据其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的拟定城镇性质,确定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把握好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此,研究各城镇之间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安排城镇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协调解决各镇自身难以解决的资源共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切实发挥小城镇对资源的集聚效应,以达到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2结合当地情况,根据规划的标准,园地制宜的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结合镇区实际确定建设目标,本着可适当超前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发展规模,脱离小城镇实际,把标准

定得过高,而使规划难以实现。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实际,认真分析其城镇优势,城镇性质来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不应是小而全,由于有些镇与县之间的距离很近,仅几公里,有些基础设施可以考虑依托城市,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道路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今后产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来确定道路的规划,采用数学方法,经过科学分析调查,计算现状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来建设合理的路网体系。

34.4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结合各镇区的优势,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

在规划过程中,要确保整个规划,实施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对镇区内的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要合理科学的规划,通过循环经济的原则,转城镇劣势为优势,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既能解决环境问题,有能发挥本区特色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生态型工业园是一个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两者保持高度和谐,园区发展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区是具有一定循环利用资源能力的工厂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聚集区。

生态工业区的工业一是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工业项目,二是要将在资源及原材料使用上安排具有共性的企业集中布置,尽量形成合理的“工业食物链”,使上一级工厂排出的废料成为下一级或下几级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既减少污染物,又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同类型工厂相对集中布置,也有利于污染治理设施的集中配备,三是要提高厂区的绿地率。只有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才能有效保证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水平,服务全镇。

3.5提高绿地覆盖率

绿地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逐步实现小康,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及工业将不断的得到发展,而使得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加大绿地的覆盖率,合理布局,将会使一些小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被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这是保护生态环境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

3.6努力寻求适合于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的人口计算模式

以科学的态度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不能盲目的运用过去的公式而造成失误,给规划带来不便。目前我们所运用的最多的就是综合平衡法,而其中的各项指标存在矛盾,我们应该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情况,找出较为准确、合理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目前所用的多种方法,如主要用一种方法算,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不会造成太大偏差。

3.7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信息具有选择性,规划实施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决定了规划的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领导和广大群众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从而保证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增强对规划成果的认识同时,要加强规划法宣传,提高各部门及人民对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权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规划,理解和支持规划城建部门的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县域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今.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步伐[J].小城镇建设,2006(4).

[2]唐建兵,王玉琼,张薇.旅游业和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7,1.

篇3

本文即将昆明市区按标准分成五类用地,即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然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类型用地理想三维绿地的权重,即三维绿地对于各个分区的重要程度。各种不同类型的用地,对绿地的需求是不同的,而对绿地的功能要求也不同,对于不同类型用地可根据如下标准反映绿地的功能不同:人口密度、污染程度、森林对居民的休养功能、各类型用地的经济效益以及城市热岛效应。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由AHP法可计算出各类型用地对三维绿地的需求权重。分配矩阵权重系数中:目标层为昆明城市森林最优规划:指层中:人口密度权重0.523,污染程度权重0.329,经济因素权重0.105,休养功能权重0.031,热岛效应权重0.012:用地类型层中: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536,居民用地权重0.062,工业用地权重0.215,道路用地权重0.534,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521,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206,居民用地权重0.051,工业用地权重0.611,道路用地权重0.071,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234,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175,居民用地权重0,363,工业用地权重0.101,道路用地权重0.033,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041,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064,居民用地权重0.412,工业用地权重0.033,道路用地权重0.294,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151,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019,居民用地权重0.114,工业用地权重0.072,道路用地权重0.068,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044。 

最终权重系数中:公共设施用地0.401,居民用地0.183,工业用地0.211,道路用地0.202,对外交通用地0.03。 

由此可知,在昆明市,公共设施区需要绿地最多,这是由于其人口密度比較大,污染程度比较高并且大部分位于城市中心:道路用地、居民用地与工业用地所需的绿地大致相等:而对外交通用地所需绿地比较少。 

通过ARCGIS将绿地进行圈划,利用数字化方法计算出各类型用地绿地面积及总面积和单位绿地面积:公共设施用地405040488㎡,单位绿地面积0.247㎡:居住用地202021232㎡,单位绿地面积0.105㎡:道路用地20202044㎡,单位绿地面积0,107㎡;工业用地303780366㎡,单位绿地面积0.298㎡;对外交通用地102260122㎡,单位绿地面积0.058㎡。 

在昆明,工业用地比较少,污染程度不高,绿地面积还算合理。由上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面积最大,工业用地绿地面积次之,虽然工业用地比较少,但其大部分在郊区,森林面积比较多。故而绿地面积仅次于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绿地面积最少,因为车站多为大面积建筑,且自身区域面积比较少,所以绿地面积最少。居住用地和道路用地均为中等绿地分布区域。 

由统计结果可知,昆明绿地面积符合城市绿地规划标准。但昆明市内绿地大多集中在植物园、野生动物园、森林公园等地方,并且绿地生态效应的辐射距离是有限的,通常在50m以内最佳,因而集中分布的绿地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并不能覆盖整个市区。 

篇4

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应结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局部规划要求,根据城市的电力发展、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动力资源分布、城市规划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结合当前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现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提高电力规划水平,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保障人们的正常用电和城市发展。

一、城市电力规划现状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在电力规划存在着变电站落址困难、线路走廊设计复杂等问题。电力规划是现代化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很多城市的电力规划在将电力规划建模、电力市场负荷预测等环节都采用人工统计和电子报表的形式,这种方式难以满足城市电力规划细化和量化要求,在大数据计算和处理的准确率和效率较低,并且信息化程度较低,经常出现电力负荷预测结果失真的情况[1],严重影响城市电力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主要内容

1、廊道和站址规划

电力系统廊道和站址规划应结合电力远景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全面分析电力线路廊道和变电站站址状况,根据城市各地区土地情况、电力线路架桥形式以及变电站形式等,合理规划城市电网的电力线路走廊和变电站站址,按照分阶段的建设要求,列出各个阶段的用地需求。同时,在城市控制性规划过程中,应严格落实电力线路廊道和变电站站址规划,使城市规划和电力规划协调、有序的快速发展。在规划变电站站址时,应根据饱和负荷密度图,将站点尽量安排在电网负荷中心,协调城市市政基础工程用地和变电站站址用地,并且变电站站址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尽量避开塌陷、断层、溶洞、滑坡等不良地质环境,远离大气污染严重、烟雾严重、易燃易爆等地区[2]。另外,变电站站址不能对周围环境、基础工程设施,特别是通信设施等造成影响。

2、电网规划

电网规划是城市电力规划的重要内容,应以城市的安全、可靠用电,促进城市发展为前提,和城市规划协调一致,在电力系统总规划的指导下,全面分析城市的用电现状和电网建设情况,立足于现代化城市电网建设的长远发展需求,结合电网发展方向和原则,合理确定城市电网规划。城市电网规划应以当地电厂的发电量和地理位置为依据,优化电厂接入系统方案,尽量减少电网的变电等级,严禁重复降压。为了提高城市电网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要以电网供电安全为准则,各级电压变电容载应满足《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规范》,当变电站失去一回进线或者一台主变,电网供电能力会直接受到影响,这时中压配电网可发挥负荷转移能力,确保城市电网的安全供电。在规划高压配电网线路时,应避免与架空线路、河流、铁路以及道路出现交叉跨越的情况,采用紧凑塔型设置结构,节约占地。

3、电源规划

城市电力规划的电源分布情况和装机容量直接关系着城市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电源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实际用电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电源规划,结合电源规划的刚性约束条件,遵循能源节约原则,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方案,满足城市的用电需求。根据城市电力规划目标,结合电网的经济性和可靠性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在满足传统电力平衡约束条件基础上,适当增加热平衡条件,提高城市电源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城市电力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全面掌握供电资料

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必须全面掌握城市实际的用电情况和供电基础资料,确保城市电力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对城市供电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为城市电网规划和负荷量预测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供电资料包括很多内容:其一,城市市政用电、工业用电和农业用电的统计数据;其二,城市用电量和供电量统计表,包括年最大负荷、线路损耗量、用电量、供电量等;其三,城市电网建设结构图,在城市地理图上明显标注35kV以上的输电线路电压等级和变电站的地理位置,在城市电力规划中应仔细识别高压铁塔坐标,一些由于局部调整或者修建较早的高压线路没有标注明确的地理坐标,应及时和相关部门沟通,及时补测[3],确保城市电力规划的顺利进行;其四,根据城市电力规划目标,绘制城市电网结构的电气主接线系统图;其五,城市供电部门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电力规划和电网发展构思以及电力负荷预测等资料。

2、加强城市电力负荷预测

城市电力负荷预测主要是通过全面分析城市用电情况和电网特点,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电网负荷变化情况,电力负荷预测可为城市电力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预测精确度对于电力规划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预测方法:

(1)外推法

城市电力负荷预测应用外推法首先根据供电基础资料,统计城市近几年的最大负荷和用电量,然后计算电力负荷年增长率,从而推算和预算未来一段时间电力负荷的增长情况。

(2)负荷密度法

负荷密度法是结合城市电力规划目标、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用电情况等因素,将整个城市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利用负荷密度法预测不同功能区的用电量,然后进行相加最终得到城市总体用电量。

(3)横向比较法

通过分析城市的气象条件、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工业产品结构、生产总值等情况,和过去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来预测未来城市电力负荷情况。

3、积极推动绿色节能电网

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各个地区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上涨,使得城市土地资源和电网建设之间矛盾日益激烈,如何正确处理电网建设和城市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应确保城市发展和电网建设相协调,统筹规划电网线路走廊、变电站选址等内容,减少电网损耗,优化配置电力资源,实现城市电力的高效利用。城市电力规划应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优化对临近居民区的隔音效果,尽量降低电力设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选择相关电力设备时,应优先选择便于维修、电子干扰水平低、噪音少、占地面积小的电力设备,积极应用和推广节能型电力设备,构建绿色节能的城市电网。

结束语:

城市规划和电力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城市的能源状况和本土资源条件,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优化和完善城市电力规划内容,确保城市电网的安全、稳定供电。

参考文献

篇5

1.区位

天府广场正位于成都市的中心区域,广场北面是四川美术馆,正北是省展览馆,广场东面的锦城艺术宫曾经是西南最大的艺术殿堂,紧邻的人民商场、摩尔百盛、天府书城是人口流量较大的地方。

2.天府广场规划的闪光之处

由于成都的青城山是道教发源地,道教文化则为中国文化的根。道教宣扬天人合一的观念。所以天府广场东西两侧设计的是巨大的道教阴阳太极图,展示了天府之阴阳调和、天人合一之神态及造物万象、生机勃勃、推动历史发展的面貌。

2.1构思新颖并富有特色

天府广场规划设计构思新颖而不流于形式,气魄宏大而不失严谨,有突破、有创新,同时亦有相当的节制,设计手法纯正、娴熟,是一个将理想与现实结合得较好的广场。同时该广场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现有地上、地下空间,绿与水有机结合,将众多的、要求各异的功能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巧妙地设计了天府、水景、宁静三个尺度不同、功能各异的城市广场,形成以天府广场为主的城市开敞空间序列。

2.2水文化设计别具匠心

天府广场的规划设计中引入了“水”,作为广场的重要构成元素。千姿百态的水在大府广场组成了一个极具灵性的世界,这里有水池,有河渠,有喷泉,有城市瀑布,也有水景世界。较重要的水景,一是设计有包涵成都丰富的水文化历史。水,白天反射光影、雕像,夜间则变成光束的来源,光与影的结合给天府广场带来一首美妙的变奏曲;二是设计了一条处于南北中轴线上的水渠引向广场的南边,通过瀑布跌落到下一层,形成另一水景。广场所增加的水景,对成都具有特殊性,不仅充分体现了成都历史水文化的特点,反映了成都历史上和现代治水的典范,而且增加了广场的灵性和亲和力。

3.天府广场规划的设计弊端

建筑为体,园林为衣,文化为魂,形神皆备,天府广场人文景观可为成都景观之典范。但天府广场的规划设计也存在着瑕疵。

3.1文化柱设计欠妥

广场十二根环立文化柱的文字说明位置偏高,观者须竭力仰视,还很难看完全文;而英文说明则更高不可视,无法阅读。应将下面底座与文字部分交换,以便于人基本处于平视和略仰视状态阅读。文字设置位置应以人为本,是诚心要供人观看的,不能以突出所谓雄伟险奇为宗旨,拔得太高,使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达不到设文字的目的。

3.2缺乏丰富文化内涵

天府广场内还缺少丰富的文化性、观赏性较强的标志性建筑,相反周围商业性广告却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天府广场东侧有锦城艺术宫,西侧有伊斯兰教皇城寺,北侧有主席像、展览馆,南侧原有全市最大的新华书店,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完全可以规划成为城市最大、功能最强的文化中心广场,让市民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

3.3广场空气污染严重

修建天府广场本意是要在密不透风的闹市区辟出一片绿地,为市民营造一处清爽芬芳的休憩空间。但广场四周纵横交错的机动车道使广场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相当严重;加之广场四周高楼林立,广场内又无充足的树木遮挡,汽车废气向周边扩散受阻,转而弥漫在广场上空,直接造成广场空气的污染。

4.城市广场规划要和谐统一

4.1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广场建设要达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就要尊重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地形地貌特点,突出地方自然特征。不同的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都有差异,城市广场的设计应当结合这些差异,以突出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在设计建设时,认真调查场地原有的地形、植物、景观等自然因素,在综合信息的基础上,得出与其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设计方案。比如,在天府广场规划设计中,应重视植物造景手法。一方面,充足的植被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人类需要的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等;另一方面,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充足的植被在城市有限的开放空间内引入自然,再现自然,亲近自然,提高城市的生态调控机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2历史与现实的和谐

城市文脉是一城之神,也是它的风韵和魅力所在。强调历史文脉的“神韵”,首先要避免城市广场建设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排斥和压抑,避免旧城区的大拆大建,避免广场建设对城市历史文化所依托的城市聚落的冲击,尽可能地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建筑特点,保持传统居民聚落的延续,注重广场与周围空间的环境协调;注重其历史性延续的特征;注重其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文化与自然环境条件的结合,营造文化主题;同时,也要注重其贯通性和叠置性,通过有机的加工和组织,形成完整统一、协调呼应的文化主题。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还应当以传统广场的历史延续为前提。

4.3经济与文化的和谐

篇6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发展城市群,是党和国家深入实施分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必将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促使该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贡献。

2.是构筑中国经济腾飞所需的世界级经济增长极的需要

中国经济要进一步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亟需若干区域发挥重要的带动和支撑作用。长江三角洲所属的沪、苏、浙三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相互联系十分密切,是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第六大城市群。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必将促进沪苏浙三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保持长江三角洲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加快打造世界级的城市带,从而牵引和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沿江地带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掀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上海越来越成为外商和国内资本蜂拥而至的热土,成为国际商业组织和机构进入中国的“桥头堡”,成为周边地区乃至中国经济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主动接轨上海,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必将进一步拓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提高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4.是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区域增长极综合优势对全国经济带动的需要

发展经济学理论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区域增长极优势,对于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经济竞争力等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整合优势,是带动全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战略选择。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增长极的带动是非常有效的战略,因为中国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就全国意义上讲,打造长江三角洲世界第六城市群能够起到辐射带动不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快速改变生产力层次不齐的现状;就长江三角洲区域地区来讲,却是普遍消除增长极的重大战略。发展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区域内社会经济增长极,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全面现代化。这样,就全国范围来讲,打造长江三角洲世界第六城市群是一个培植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方面是一个消除经济增长极的举措,这里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不平衡的根本特征。

具体分析,内地可以进一步主动接轨上海,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可以乘上海之船出海,攀上海之梯登高,借上海之力发展,充分利用上海的信息、金融、市场、管理、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上海的全方位合作,强化区域分工、互补与协作,自觉接受上海的辐射,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中寻求发展机遇,借助发展力量,探求发展空间。同时区域之间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真诚合作,以思想观念的融合为先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建立合作新机制,实现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交通共连、人才互通、产业互补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

二、打造长江三角洲世界第六城市群的经验及可行性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领域的焦点。一方面长江三角洲在中国经济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也为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另一方面,这里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的基础。

1.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贡献地区,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归纳为:

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抗震能力强。2003年受国际局势和国内“非典”影响,全国各地经济发展速度普遍回落。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9.9%)回落1.7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仅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增速最快的苏州,达到17.5%,最低的上海,为11.4%。最高增速和最低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3和3,2个百分点。

其次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大,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足。多年来,这里获得了不同渠道的大量投资,形成了厚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就2003年上半年而言,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1%,而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仍然是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

再次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就是在全国经济出现低潮阶段,这里的市场也没有出现较大的疲软,增长趋势没有大的变化。就目前情况来分析,2003年上半年,在继续扩大内需政策刺激下,国内市场迅速从“非典”的阴影中走出来,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长三角16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9%,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复次是出口快速增长。多年来,长江三角洲的出口占全国的主要位置,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增长,是与珠江三角洲并行的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增长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对全国出口起着很大的带动作用。产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使本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群建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第五是吸引外资情况良好。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在长江三角洲有自己的跨国公司,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轻重工业以及各类要素投入、生产资料市场投入、消费资料市场等投人和国内投资浑然一体,形成了具有世界级的市场体系。国际投资的不断增加,为这里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奠定了理想的基础平台。2003年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实际到位金额同比增长34.3%,而长三角地区到位注册外资增幅高达60.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4个百分点。

第六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里已经全方位地向实现现代化水平迈进。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显示出整体水平与整体实力的提高。2003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4%。长三角15城市平均增长1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其中增幅最高的是苏州,达到17.2%,最低的是宁波,同比增长4.1%。10个城市的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主要经济指标对全国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

建国以来,长江三角洲对全国经济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集体、私营、外商独资与中外合资、股份制等混合经济的全方位发展,这里的经济指标对全国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大。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003年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338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23.7%,超过1/5,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37亿元,而全国完成投资19348亿元,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3.5%,比上年度的17.6%提高了5.9个百分点。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今年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5亿元,上半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56亿元,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5%,比上年度提高了0.2个百分点。出口贸易在全国的地位更加突出,上半年长三角15城市实现出口599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三成,为33.5%,比2002年度提升了2.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到位注册外资增加迅速,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外商直接外资到位153.7亿美元,占全国的43.8%,与2002年度相比,提升了7个百分点。

长江三角洲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说明了这里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指数快速提升,为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奠定了经济基础,也是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的宝贵经验。

3.产业结构合理,打造第六城市群内在动力大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于1992年,由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城市组成,每两年举行一次高级别会议。12年来,协调会积极推进城市间的资产重组,打破壁垒,通过组织城市间的联合与协作,使长三角大商贸格局基本形成,生产要素流动更趋合理,整体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打造长江三角洲世界第六城市群的实践途径

1.主动接轨,真诚合作,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打造长江三角洲世界第六城市群,首先要充分认识上海的龙头作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进一步发挥经济因素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用。浙江省委书记指出:要主动接轨上海,加强与沪苏两地的合作与交流。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市场的拓展、环境保护以及科技、信息、教育、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地主动对接,加强交流,推进合作,共同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港口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在交通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加快建设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在信息化建设领域,以电子政务和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和切入点,共同开发建设综合性或专门的共同信息交换平台。

——在产业分工领域,充分发挥江、浙两省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有相当基础的优势,积极呼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升级,承接上海产业辐射和转移,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在农业领域,把浙江省丰富的山海资源和发展效益农业的优越条件,与上海发达的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基础和强大的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联手发展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

——在科技教育领域,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人才交流、人员培训、联合办学,通过高校合作和网上技术市场等渠道,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在旅游开发领域,以上海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完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加快制定合作规划,加大旅游市场拓展、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力度,共同构建沪苏浙旅游经济圈。

——在环境保护领域,加强太湖流域、黄浦江源头地区及沿江、沿海等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联合开发利用区域水资源。

2.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的操作途径

完善的合作机制,是加强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要从政府、企业、民间等多方着手,健全合作机制,建立沪苏浙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坚持和完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进一步探索建立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积极推动各类经贸活动的开展。要通过友好市县、联络机构等载体,进一步加强政府、企业和民间的沟通,不断巩固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要加强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着力消除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秩序,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各类经济主体的合作与竞争,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

一是要凭借“错位战略”创造性的发展思路,使长江三角洲各级政府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区域优势,给新生制度以发展空间,从而在过去初见辉煌的基础上大展宏图。持续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在既有的财富曲线尚未达到抛物线的顶点的时候就开始培植第二条财富曲线,以既有资源为依托,顺利渡过新财富的初生期。这些制度的不断创新,可以为长江三角洲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铺就坚实的公共基础。

篇7

城市灯光装饰是体现一个城市发展情况的关键因素,城市照明规划可以作为了解城市文化、解析城市空间布局的直观工具,其是打造城市人文环境、传递城市精神的有力措施,同时是提升城市全方位质量的关键城市规划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国内经济水平迅速提升,城市硬实力日益增加的今日,城市的照明规划的重要性渐渐被社会所认识和赞同。通过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让以后的照明系统建设有合理的参照。引入先进科技,改变传统观念,提升城市照明规划水准与科学管理照明系统。跟随城市发展步伐,这对全面改变城市照明现况有着关键作用。

一、我国城市照明规划的发展情况

在城乡建设部门、发改委和照明规划设计机构的带领下,国内当前对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关注可以说相当关注,然而就当前的考察数据来分析,当现在为止,国内对城市照明规划的探索仍比较浅薄,已存在的城市照明设计主题、内容、标准以及作用尚难以达成统一。部分规划只是书面效果,达不到引导建设的效果。首先,城市照明规划变为照明工具书,未能对照明的对象做较详细的描述,比如公路、装饰、建筑。常常各自制定适用性强然而却没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规划内容繁多重复,缺乏鲜明和创新的特点,给人们带来的感受通常是规划的内容相对合理,却不能针对每个城市的特点进行设计;其次,城市照明规划设计更多偏向于概念,实施性并不高。照明规划的设计图和效果图虽然数量可观,质量上却得不到保障,在细节描述上缺乏真实性和针对性,具有这种特点的规划设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照明规划的问题,难以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难以真正促进城市照明规划事业的发展。所以,根据国内城市照明规划的特点,目前其发展方向有以下几个:一是城市照明规划人性化,也就是说要让以客观物质为核心的照明规划逐渐向以市民的感受为核心过渡,让人们的视觉感官作为规划的主导,而不是空间状态;二是大众参与,社会是通过融合不同作用的群体而形成的,有着多元化的特征,照明规划不该是占小部分人群所设计的图纸,而应该是由大多数市民所决定,需要站在多元价值观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三是由城市运行,城市照明的关键需要突破装饰品的观念限制,需要更多地重视对城市经济水平、文化代表、人们生活习惯和绿色节能的影响与特点,合理配置周边的固有资源,持续对各个因素进行协调,使其均衡发展,不断对人力资源实现开发研究;四是城市照明规划应当具备体系化、细节化,并且保证实际的可行性。

二、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问题分析

(一)功能照明规划

城市功能照明规划只要指的是公路照明,通常是为了保证机动车驾驶人员在夜间的安全,利用道路灯光设施为驾驶人员提供快速、舒服、可靠的环境。目前在规划过程中还应当照顾到行人在夜间的行走安全,为行人塑造舒服和谐的灯光照明环境,以此获得节能环保、减少犯罪与装饰城市的效果。功能照明规划需要以适应需求、保障安全作为根本,通过合理科学地规划更一步提升城市道路照明水准,增加灯光监控的数量,不断改善城市形象。在美化城市容貌的同时还应当严格保证道路灯光规划符合环保节能的标准,使路灯管理更加合理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在城市功能照明规划过程中,需要符合城市道理功能性照明规范,对灯具的挑选、道路的亮度、光感、匀称性、光污染等要实现全方位考虑,规划应当是具备多元化、可持续、科学等特征,与此同时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规划成本。严格明确规划强制性项目,以此实现有效管理的目标。利用完善规划编制与改变城市照明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位置,丰富照明功能,提升城市全面实力,促进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二)景物照明规划

城市景物照明规划以地区精神文化作为基础,管理与塑造夜晚的景色环境。夜晚景色的照明不只是白天景色的单一重塑,而是依据夜景的特点对灯光周围事物的再次塑造。了解夜色与周围事物的特点,将其和灯光设备进行组合,形成视觉上的感受,这是城市景物照明规划的目的。城市景物照明规划需要为城市夜景设计出全局的以及细节的意向策划,且给出具体要求与限制条件。景物照明并非是一味地追求新奇,而是应该根据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历史特点对城市照明进行规划。不断凸显城市发展特点,打造城市色彩,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调查该城市的照明现况作为首要环节,其中包含城市的生态环境、地域特点、本地风俗、历史风貌,以此确定城市照明的发展方向。继而对城市关键的轴线、地区和节点实现整理排序,科学决定发展的重点,搭建清楚的城市夜景景观照明框架。

(三)绿色照明规划

城市照明规划中的绿色环保节能符合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促进绿色照明发展,大力推动新型节能技术与节能产品,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绿色照明规划是比较有效的节能环保方式,其与城市的环境、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代表一个城市文化层次与管理水准。照明节能的关键是应用高效环保的光源设备,使照明规划最优化,不断提升照明品质使用户感到满意。这样不但可以保证照明质量,还可以保护环境,节约电能。在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过程中,人们能够利用合适的光源与光配来实现预期中的视觉效果,研究道路的特征,综合考虑使用哪一种光源和灯具,而非通过概念误解来挑选绿色节能的光源。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国内的城市照明划获得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要想满足国内城市照明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打破光感单一、文化水平较低等障碍,城市照明规划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专业的手段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以此提升城市全方位文化之旅,促进有关行业的不断发展,推动城市经济水平的提升。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讲,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可以称作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动作,需要设计人员发挥想象力,结合城市自身发展情况,在相关编制的指导下选择出一个最优的规划方案。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将为城市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赵建平.城市照明设计标准及规范[J].灯与照明,2009,(01):7-10+16.

[2] 尉颖琪,王咏笑,王洁,袁樵,黄文芳.城市景观照明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照明工程学报,2015,(03):1-6.

[3] 李农,仇晨思.城市照明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构成的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4,(02):65-68.

篇8

电网规划是供电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网规划的目标是能够使电网发展和适应、满足并适度超前于供电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要求,并能发挥其对电网建设、运行和供电保障的先导和决定作用。由于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越来越重视城市电网工程的建设。城市消耗的电能占是整个电力系统产电总值的绝大部分,并且城市电网也是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城市电网规划的是否合理得当不仅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情况,而且还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城市供电的稳定性,则务必要做好城市电网的规划工作。

1 我国城市电网规划的状况

城市作为整个电力系统的主要负荷中心,城市电网规划对整个电网的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十年来,虽然在城市电网规划和设计方面,我国已经开始向国外学习先进的城市电网规划技术,但是,由于我国电力部门对电网规划的认识不够,还是沿袭过去的重视产电,而不重视电能的输送。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只要电能资源充分,那么就能够保证电能的供应和输送顺利实现,但是,却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不科学、不合理的电网规划和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宝贵的电力资源的浪费,这也就导致了目前供电系统发展的不科学、不合理。虽然电力部门慢慢认识到了这样的现象,并且开始进行规划来改变这种浪费电力资源的现状,努力让电网的规划和建设越来越合理、越来越科学,但是由于我国在电网规划这方面起步比较晚,所以目前整个电力系统仍然还是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农村乡镇的电网规划建设,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的经济发展,减少因为不科学的电网规划而造成的电能浪费,一定要对城市电网规划问题进行认真地研究和分析,找到城市电网规划中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寻求科学的解决办法,从而为科学地实施城市电网规划铺平道路。

2 城市电网规划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

电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几年来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工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张,使得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电能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城市电网的建设。并且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电能的需求,电力企业也加快了城市电网建设的速度,而且现在的城市电网系统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城市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多,一旦电网发生故障,则会对工厂和居民的正常用电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电力部门务必做好城市电网建设和规划的设计工作。

然而,在城市工厂的生产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输电线路的混搭及乱搭的现象就屡见不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当前我国的城市电网主要是以能够更好的满足未来城市用电需求为出发点来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在此基础上来合理的设定城市电网输电线路的数量和位置。在具体的电网规划设计过程中,其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六点:(1)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的各项工作之前,务必要提前做好当前城市电网的各方面的分析工作,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规划区域内的实际电网现实情况,包括地区内所需的电量总数以及负载分布等相关情况;(2)要明确城市电网规划结构,并且科学地制定城市电网规划的各级目标和要求,保证标准化的供电设施得到完美的发挥;(3)确保城市电力输送的平衡和稳定,同时对城市电网的电源点的分布情况做出合理设计和规划;(4)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对城市输电线路铺设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置,确定变电站建设站址,并且明确城市电网规划工程的建设工期,保证按时完成施工任务;(5)明确城市电网的改造以及电网建设工程在自动化上的要求;(6)编写相应的城市电网规划的说明,并绘制出规划图纸。

我国进行城市电网规划的工作有利于电网供电系统和配电系统的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电力系统的效益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并且还降低了电网运行中的不可避免的线损、变损等各类损耗,提高了城市电网在发展过程中运营利益,同时配电系统配置的合理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供电过程安全性能。另外,为了能够使城市电网能够降低发生事故的危险,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输电线路的检修和维护工作,科学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加强城市电网的规划质量,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城市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3 城市电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电网建设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然而城市电网的规划和建设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电网安全稳定地运行。但是一直以来,由于电力部门过于重视电能的开发,而忽视了电力系统基础配电网的建设,导致我国的城市电网建设一直都存在一些问题:

3.1 城市电网规划同城市规划格局不协调

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变更过快。目前,城市的飞速发展和大量人口的涌入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格局一直都在变化,例如新房的建设、老房的拆迁、工厂的新建和转移以及城市郊区的扩建,这些都使得城市的规划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原因就导致了城市电网规划不得不相应地随着城市的格局变化而频繁地做出变更,由于电网规划是由电力企业进行制定和设计的,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电网规划和建设工作,导致了对城市电网规划和建设的工作无法按预期进行,无法与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有效地结合。

3.2 电网规划的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城市的飞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城市电网的规划和建设相对城市发展速度而言还相对较弱,这就影响了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用电的需求,当电力部门又不能及时解决时,为了能够满足正常的用电需求,一些居民冒险搭接线路,破坏电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电网系统的负担,也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再加之当前人们对电网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因此在电网规划过程中的监管较为薄弱,这也导致当前乱搭接线路的行为较为常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电网的发展。

3.3 电网规划中缺乏基础数据

配电网能否良好地运作取决于电网的规划和建设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因此,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之前,务必要做好对配电网规划基础数据的统计。城市电网在进行建设之前,需要收集所在城市整个区域内的一系列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然而由于目前电网信息化平台的发展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城市电网的规划就难以得到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持,且现代城市电网发展迅速导致基础数据不断更新,新数据没有及时得到统计,那么就容易出现问题,相对来说运用基础数据进行计算的结果效率和准确性都要大打折扣。并且在这整个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工作,这些都务必要在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和设计之前做好,但是这些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难以实施,因此这也就阻碍了城市电网规划的进程。

4 城市电网规划问题的解决办法

4.1 协调电网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的关系

如何来处理好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关键,城市电网规划不能脱离城市发展的规划而独立进行。进行城市整体规划是为了能够合理地促进城市经济科学的发展,电网规划主要也是服务于城市的发展,所以两者之间要结合起来。两者规划对象基本类似,因而两者间必须建立起良好的融合关系,在规划说明编制阶段开始协调,在各方面、各领域避免出现相互之间的制约影响。

4.2 加强城市电网规划的管理

在我国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许多乱搭接线路的现象,就是因为电网规划的不合理以及相关电力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为了确保城市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在城市电网规划的过程中,城市电网规划的企业就务必要加强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同政府一起制定相关措施,来加强城市电网规划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城市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来促进城市的发展。

4.3 实现现代化的电网规划和建设

城市电网规划和建设需要详细而又缜密的方案,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应当善于借用一些先进科技手段来实现现代化的电网规划和建设,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建立一个完善的电力信息处理系统,形成一个城市电网规划的数据库,虽然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但是一旦建立起这样的数据库,从信息的收集、统计和处理,能够全面实现信息化,并且对城市电网线路出现的变动,只需要在数据库更新数据就能完成信息的处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管理的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这样就方便了城市电网规划和设计。

4.4 加强对电力系统人才的培养工作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但这种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对人才与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型人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我国城市电网规划过程中,就更加需要对人才给予足够的重视,更好地将技术型人才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电力企业部门务必要加大对城市电网规划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城市电网规划技术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来保证城市电网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5 结语

城市电网规划作为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当前我国城市电网规划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城市电网的建设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因此较大地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所以一定要重视城市电网规划工作,更好地将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效的协调起来,为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伟.YF地区城市电网规划存在问题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篇9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Color planning; Mass-tone attune; Colour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剖析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1.1国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1)在日本,政府都免费向建筑商提供《城市色彩规划指南》。日本于1981和1992年分别推出了“城市规划的基本规划”以及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城市空间的色彩规划”法案;2004年通过了《景观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环境。日本通常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色彩的专项规划与设计,完成后提交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设计[2]。

(2)英国对建成区域的色彩控制主要是在历史保护层面,针对色彩等更为细节的规划由地方制定。其中,关于历史建筑的色彩粉刷大部分有着具体的限定政策,有时甚至限制一种色彩。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色彩控制条例,包括给出详细的关于色彩现状和色彩形成历史的资料,各种可用于粉刷的材料的性能和施工工艺要求,以及粉刷的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等[2]。

(3)瑞典的城市色彩问题也主要在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领域,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联邦立法规划和建筑法令(PBA—the planningand building act),主要强调新建筑必须同整个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相协调,必须具有美学上的价值;第二是关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护的地方法令。作为建筑和规划局(Building andPlanning Office)来说制定了一套图表,指出历史建筑的立面和色彩的典型特征[2]。

综合以上可知,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早已成为国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城市特色和个性。

1.2国内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发展迅速,相应地,新时代带给城市建设新的挑战。20世纪末,由北京的“清洗粉饰运动”开始,之后,武汉、哈尔滨、南京等城市相继开始着手对城市色彩进行重视,但我国城市色彩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多集中在建筑单体色彩的微观层次面,缺乏规范的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法规制约,相应地,各城市管理部门纷纷表示要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纳入城市建设和整治工作。

2000年8月北京开始实施《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2003年初,武汉市制定了《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均标志着我国在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法规的制定方面迈开了发展的步伐。

2解读国内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国,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仍处于萌芽阶段,缺失具体落实的程序,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色彩主基调色和辅助色的确定是城市色彩控制与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但在之前的大部分实践中仅提出了城市色彩控制的大方向和原则,难以直接有效指导规划实施;

(2)色彩控制管理的技术规定提供了很好的城市色彩整治手段,但却往往缺乏实施主体而变成一纸空文;

(3)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从宏观的城市总体到中观的建筑环境的一系列完整的规划方法,但缺乏法律地位,没有合适的实施途径。

3探索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思路

城市色彩规划是一个综合的色彩控制过程,而规划与管理则要按照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引导,步步落实细化的原则进行。综合以上,下面将对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3.1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原则:

1)具体化

篇10

1 居住区绿化的作用

1.1 美化作用

通过婀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可以美化环境,是居住区建筑群显得生动活泼。

1.2 分隔空间作用

利用绿化植物分隔空间,增加层次感,适当的绿化可以给人增加空间感。如在本项目中,安静休憩区内,就利用高大乔木来与其他空间进行分割,得到一个独立的、安静的小空间。

1.3 有满足人们需求的作用

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设计风格,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欣赏,还要为人所用。

2 设计要点

2.1 协调好规划、建筑和园林之间的关系

城市居住区绿化工程必须协调好规划、建筑、和园林之间的关系。居住区园林绿化规划要与居住区总体规划同步进行,统一规划,使绿地均匀分布,功能平衡,方便居民使用。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居民能够在小区绿地休闲、尤其,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应合理分布于绿地中,满足小区居民“人聚”的需求。

2.2 兼顾功能性和艺术性

居住区的绿化设计和建设应注重功效和美学的统一,综合考虑时间与空间、文化与经济等多层次的内容。

2.3合理配置园林小区绿化植物

小区园林绿地一般有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和宅旁绿地组成。只有合理配置绿化植物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居住区绿化的各项功能与作用。应考虑四季景观及普遍绿化的效果,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3 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3.1 景观形象设计单一

景观形象是小区景观环境综合评判的重要要素之一,对景观环境起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景观绿地而言,在点状景观绿地、交叉路口等处,多是一些模纹式植物栽植及摆放盆花,在结构和形式上都设计的过于单一。这样的设计违背了21世纪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化、持续化、美观化、实用化的基本原则。

3.2 过度的夸大草坪的作用

目前一些设计者认为似乎草坪是唯一能改善城市环境形象的种植形式,殊不知植物是多样的,人的要求也是多样的,因此城市景观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另外,草坪具有蒸腾作用,热气使人在夏季里难以接近。相比之下,树木占据优势,它能把太阳的辐射和蒸腾面抬高,不仅降低了地面温度而且创造了遮荫的活动空间。景观设计者园林植物造景意识不强,在十分有限的可绿化的空间里,不是以植物造景为主,却硬是加上亭台楼阁,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使居住区本已严重失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失衡。

3.3 养护方面

工程过程中,光注重施工的速度,盲目的高速施工二不注重施工质量的监管,没有对每一步工序进行检查验收等。造成施工质量下降,以致影响整个工期,达不到质量要求。

4 解决方法

4.1 以“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增加景观形式

在设计中不仅仅要单一的设计道路或单纯的设置建筑小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实施绿化、造景,力求营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人间美景。根据小区居民对绿地使用情况观察考虑进行设计,如宅旁的景观的景观以观赏为主,特别要在设计中安排一定面积的铺装场地,且植物配置应多层次,设计多个性活动空间及设置相宜的活动设施。

4.2 草坪与树木配置相结合,使草坪面积适当

要使小区绿化显得休闲,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多配置植物,尤其是高灌木及小乔木,增加绿量,特别是接近视线高度的绿量灌木的使用应避免没有美感的散植于草坪中,应成群成片,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景观。

4.3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施工质量

要对园林绿化植物进行精细的管理,使之健壮成长。绿化管理不能只停留在保洁、保活上,而要将其纳入居住区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重建重护。

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发展趋势。而该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景观质量问题,是城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该问题,自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们的自然生活、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景观生态学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景观生态学理念应用于城市绿地设计中,也是该趋势的时展之必然走向。因此,我国奉行这样一种城市建设思路正是顺应时展的正确去向。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使得景观生态学能够融合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功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朝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向前,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在。景观生态学理念应当成为城市绿地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始终。

总结: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越来越人性化,许多园林绿化小品设施等成为人与人交流的地方,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现代居住区的园林绿化越来越重要。所以,在整个城市居住区绿化建设中,要全方位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真正的做到为人所用。

参考文献:

[1]姚柳涵,张明刚,陈光柏.城市小区园林绿化建设分析[J].科技交流,2008,(8):50.

[2]庞文军.景观绿化中的问题分析及改善措施[J].林果花卉,2004,(4):32.

[3]朱晓静等.浅谈居住区的园林化问题[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5):54-55.

[4]郭泉林.现代居住环境设计理念探析[J].北京园林,2005,(1):12-13.

[5]姚柳焓,张明刚,陈光柏.城市小区园林绿化建设分析[J].科技交流,2008,(8):51.

[6]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8]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9]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0]韩镇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把握的几个主要问题[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1):71-74.

[11]千庆兰,陈颖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原则与实践――以吉林市为例[J].华中建筑,2004,22(3):95-97.

[1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

[13]徐波.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J].城市规划,2002,26(1):20-22.

[14]R・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5]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篇11

1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施低碳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在功能方面越来越强大,同时城市也成为了人类和自然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以及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在目前阶段一些城市之中单纯的追求城市经济方面的发展,使得国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沙尘暴、雾霾等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以及自然环境。所以在城市不断的发展过程,城市发展出了要注重经济建设之外,还要充分的认识到城市之中各种资源的科学利用,并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将低碳作为核心技术,从而做到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最终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国内的城市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城市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要充分的认识到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果不能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那么在未来一定会影响城市化的进程,而现阶段低碳化的发展模式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方案,通过落实低碳化的城市建设就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证人和自然环境达到生态平衡。最后,城市之中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不再仅仅影响当地环境,并在不断积累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而城市在导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城市低碳化建设的研究,并且在世界上出现了一些低碳联盟以及低碳公约,以期能促进城市低碳化建设的开进。

2城市规划变革的内容

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虑城市规模与生态环境容量。必须要认识到城市的规模扩张不能是无限的,必须要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自然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城市重要的物质基础,为城市的活动提供支持。城市规划变革的另一个关键内容在于空间形态的生态边界。以往的空城市规划着重考虑人们的经济性与可行性,而对于生态则没有过多的考虑。由于人们只注重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忽略了自然的协调,因此在城市规划变革中,必然要强调生态与人的相协调统一。在确定城市的边界时,要依照自然的特点,实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地发展战略,实现与自然边界的有机结合。

3城市在低碳化规划中主要的变革

3.1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低碳化

城市低碳化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体系,需要城市之中各个行业、各个方面通力协作才能达到良好的建设效果,在现阶段的城市低碳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城市之中建筑物方面、交通运输方面的低碳建设。在大量的调查以及研究之后,发展在城市之中的建筑行业每年消耗的能源极为巨大,并且也会影响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城市之中的低碳建设,也就需要建筑行业能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更多的现代技术以及现代材料,实现建筑业的低碳环保,对于城市之中的新建建筑物,有关部门要加大审查力度,坚决杜绝违反规定、能源消耗巨大的建筑物出现在城市之中,同时好要积极的提倡在城市建筑物建设中实施绿色理念,另外,对于已存在的建筑物,还可以实施适当的改造工程,比如在老旧建筑物之中,实施保温工程的建设,通过现代新型保温材料、保温技术的运用,提升建筑物的保温效果,这样不仅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同时还能使建筑物在冬季取暖、夏季空调制冷阶段降低能源消耗量。其次,有关部门在推行低碳规划的时候,还要充分的注意到各个行业在低碳建设中的重要作作用,比如在目前的社会之中交通运输行业也对低碳建设有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的在社会上普及低碳环保工程的重要性,并且城市发展之中提倡自信车一类的绿色出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在交通运输方面,管理人员还可以运用现达的科技,建设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首先在城市交通行业之中实现绿色环保,使用电力公交或者天然气公交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3.2建设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

要加快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建设,应明确低碳城市的概念,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容量,不能硬搬西方城市发展模式,而以科学的方法界定城市发展,高效、合理地利用土地与能源,使经济、社会、环境得到综合发展,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推动城市的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城市。粗放型的社会经济增长发展必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难以实现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因此在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通过低碳产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变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改变现有对资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模式,转以绿色产业、绿色消费为导向的产业为中心,提高城市发展的新活力。在此城市经济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控制性指标及引导性政策,引导市民、企业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为目标,推动城市发展向低碳能源技术、经济及社会消费方式的方向发展。

3.3在低碳模式下的城市规划需要具有前瞻性

目前城市发展速度以及科技发展速度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在开展绿色低碳类型城市规划的时候,还要具有前瞻性。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城市的面积在不断的变大,所以有关部门要能预见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前做好准备以及应对措施,使低碳化的城市建设能全面的得到落实。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需在长期探索中进行不断完善。进行规划过程中,需注重以城市自身情况出发,针对其中存在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等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化方案,同时需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始终,进而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实现城市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作者:龚为花 单位:乐昌市城乡规划设计室

参考文献

篇12

针对小城镇消防规划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小城镇建设实际,自贡市因地制宜制定了全市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的具体目标任务,从两县驻地镇、国家省级试点镇,分别确定了时间表、以保障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对全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也制定了相应目标任务,逐年增设安装城镇消火栓,购置消防手抬机动泵等,保障到2005年,全市通自来水的小城镇普及安装消火栓,未通自来水的全部配置消防手抬机动泵,切实提高小城镇自防自救能力。

二、加强小城镇消防规划的几点意见

(一)要加强对消防规划的领导,提高对做好这项工作的认识。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消防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为更好地编制出高质量的消防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消防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消防及其他有关部门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样,才能赢得政府和人民对消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应建立保障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正常渠道。当前,经济建设发展较快,许多小城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已经大幅增长,而消防经费却仍是多少年一贯制的局面,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器材装备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很显然,这种落后的消防态势已不能满足防火、灭火的需要了。因此,笔者认为各地政府应当采取并制定相应比例的办法,把消防经费纳入城市消防整体规划之中,使城市建设和消防市政建设同步进行,逐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抓好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小城镇消防规划是加强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为此各地要结合小城镇建设规模、功能、人口等具体实际,切实按照《消防法》、《四川省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文件要求,将小城镇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道路、消防水源等进行统一规划,并组织有关部门专门实施,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具体抓,消防内容要具体、实用,具有可操作性。

(四)抓好小城镇镇区内可利用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建设。对镇区内可利用的水池、水塘、河流等,要因地制宜修建一些供消防车、消防泵用的取水井、取水口、取水码头等,提高灭火救灾利用率。

(五)加强小城镇消防基本装备的配备。加强小城镇防灾救灾队伍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消防水带、水枪、消防手抬泵等基本消防装备配备,并开展经常性训练、演练,使火灾时能因地制宜,自防自救。

篇13

前言

农村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社会进步的标志,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进程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简单是说,就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一、农村配电网发展现状现代农村配电网现状不仅是对电网状况的统计,而未能按规划的内容要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如说是数据收集不全、数据不准确、前后数据不对应、容载比与负载率概念混淆的等问题,不能切合实际地反映出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对线路负载率及联络方式分析简单,并反映出线路的薄弱环节等问题;对电压偏低的阐述仅仅是一个定性的分析,不能详细列出导致电压偏低各类原因及所占比重,由此而提出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可能做到准确。

1.导线截面基本偏小,电压质量差。农村电网用电点多、线长、面广,设施安全可靠性较城网差距较大。相对目前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线路供电半径长,绝缘水平低,无功补偿不足,造成电力供需矛盾紧张。

2.农村电网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规约,重复开发、孤岛运行,造成资源浪费。目前农村配电网以自然村为管理单元,变压器负载率不合理。随着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变压器位置不在负荷中,造成用电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升级任重道远。

3.农村电网相关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不够健全。淘汰、制定、修改农电相关标准的工作任务相当大,目前投入的人力、物力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

4.由于农村变电站布点少,变电容量有限,供电线路长,供电半径大,装接配变数量多,造成线路负载率高,基本上为无互供备用能力,即使线路形成联络,由于备供容量不足,无法相互转供,线路检修或发生故障时将造成局部停电时间过长,降低了供电可靠性。

5.现有农村10kV配电网多为辐射型供电结线模式,网架结构薄弱,未能满足“N-1”原则。随着村镇经济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集中,负荷密度越来越高,用电负荷将猛增,使原有线路的供电压力增大,造成10kV过载线路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和分负荷。

二、农村配电网规划与建设的基本原则

农村电网大部分是城市电网的延伸,在国家增加对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投入后更是如此,城市电网规划设计的编制方法原则也适用于农村的电力网,农村电网的规划是省(市)、县城农村电气化的基础,又是整个电网规划的组成部分,在编制农村电网规划时既要遵循电网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又要体现农村电网的特点,符合国家农业发展规划、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活用电的需要。农村配电网建设和改造目标要求是着重解除供电设施陈旧、综合线损高、供电能力不足和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改造后的农村电网应达到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的目标要求。根据国家电力公司制定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总结如下:1.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要注意整体布局和网络结构的优化,应把农村电网改造纳入电网统一规划。2.农村电网线路供电半径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400V线路不大于0.5km;10kV线路不大于15km;35kV线路不大于40km;110kV线路不大于150km。3.在供电半径过长或经济发达地区宜增加变电站的布点,以缩短供电半径。负荷密度小的地区,在保证电压质量和适度控制线损的前提下,10kV线路供电半径可以适当延长。长远目标为每乡一座变电站,以保证供电质量,满足发展需要。

4.在经济发达和有条件的地区,电网改造工作要同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变电站无人值班、无功优化结合起来。暂时无条件的也在结构布局、设备选择等方面予以考虑。三、农村配电网规划和建设的措施农村配电网规划应适应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所以配电网规划工作不能简单化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全面部署,做好配电网络的规划,并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进行配网的建设和改造,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使其逐步成为具有现代化的合理和可靠的电力网络结构,这样才能使配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1.确定规划区域负荷状况和预测

(1)根据镇区、工业园或有重要点负荷的地段、区域的地位、经济发展水平、负荷性质和负荷密度等条件并结合市政规划将村镇划分为不同的规划区域。不同的规划区域采取不同的配网建设标准。

(2)对农村配电网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摸底,对农村用电需求进行分类,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发展潜力差异,并对10kV线路、低压线路和配电变压器分别确立选择依据,标准和依据的确立来自实际,操作性强。

(3)电力负荷预测一般是按照分区、分年度的模式进行,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和全社会生产总值,对各产业经济状况和用电量、负荷分布状态以及过去几年的负荷增长情况进行分析,预测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变化。2. 加强配电网规划由于“规划在先,技术把关在后”,配电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点多、面广,需要得到当地政府、村委会、群众的支持。农村配电网规划相关内容不能脱离地方经济发展的轨道,应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纳入当地城镇总体发展规划中。

(1) 将10kV配电线路的建设和改造纳入配电网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总体布局上,重点考虑负荷转移能力,采用环网结构,即手拉手方式或对供方式,调整原有不合理网络结构,比较简单易行,电网可靠性和安全运行水平较高,可达到“N-1”,负荷转移率可达到50%。对于负荷密度较高的区域,架空线路可以采用“多分段多联络”的接线结构,电缆线路可以采用“三供一备”结构,甚至“四供一备”结构,既提高10kV馈线利用率,又保持供电可靠性。

(2)同时应配合当地整体发展规划、“三旧”改造和开发新区规划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线行选择应考虑5~10年的发展裕度,具有前瞻性,避免重复投资。首先,要明确线路的供电范围,而且要避免交叉重叠,并配合新增的变电所及负荷增长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要保持一定的容量裕度,以满足用电负荷增长和转移的需要。一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工业负荷与民用负荷应分区供电。

(3) 随着农村城市化发展,架空线、柱上开关、杆上变压器必然越来越被地下电缆、开关站和箱式变压器所取代,因此,和市政规划部门积极合作,及早预留电缆沟道以及开关站、箱式变压器和电缆分接箱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4)合理确定配变台区的位置,应根据现有负荷及发展规划,尽量将变压器放置在负荷中心,变压器容量按5~10年农村电力发展计划选定,在设计上有可扩展性,方便日后增加变压器或低压出线。逐步淘汰高能耗配变,选用S11等节能环保型变压器。

(5) 低压配电网力求接线简单、安全可靠,并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应实行分区分片供电,不跨区供电,避免迂回供电、卡脖子线路,便于施工、运行维护。

3.加强配电网建设和改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