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风景园林培养目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风景园林培养目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风景园林培养目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2-02

在进入21 世纪的今天, 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风景园林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点高速增长,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地方本科院校。各个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虽发展迅速,但也多存在教学体系制定不合理,加之专业办学历程短、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诸多不足, 由此产生了特色不鲜明、学生就业能力弱等问题,亟需解决。

1.地方本科风景园林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不明确, 学科及课程体系存缺陷,特色不鲜明

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活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所具有的方向指导和理念统领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主要使命就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遗憾的是,很多院校过于急切的想要提高办学层次,照搬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致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 特色不鲜明。

风景园林学科是综合利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保护和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境域的一门学科。学科的核心是室外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建造、管理;其标志性二级学科是人居环境理论( 含哲学、美学、历史、社会等) 、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施工与管理[1]。与风景园林密切相关的专业有园林、建筑、城乡规划、环境艺术等。而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相关学科体系并不健全,专业布局也存缺陷,导致目前人才培养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化, 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难以适应实际工作。

许多地方院校简单的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制定教学计划, 公共基础课程门数多, 而且课时量大, 占据了主体地位。而真正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偏少, 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加之课程开设的顺序不科学, 逻辑性、衔接性存在问题, 学生拥有的自主选择性少,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专业能力不强, 市场适应性差, 不利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

1.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较落后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多属工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理应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理应是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但现状却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实践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实践内容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脱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于教学发展的要求等。缺乏“真正”的综合性实践项目, 实践训练多呈现为片段式。如测量学不能与园林工程施工实践相结合, 使得学生将所学的测量知识通过综合实践有针对性、系统而连贯地结合起来;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虽然从内容上来说确实具有专业综合的意义, 但因其所处时段正好是学生考研和联系工作的重要时期, 学生投入的精力不足, 结果是到毕业的时候学生都搞不清楚一个风景园林项目工作全程或基本轮廓是什么样的[2]。这与我国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极不相称。

1.3师资队伍整体相对较弱, 影响教学效果

从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情况看, 风景园林专业教师多有两个类型。由于此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一般开设较晚,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其长处是教学经验较丰富,短处是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整体把握较为欠缺;另一类是新进的教师,一般较为年轻, 大部分都是由学校毕业直接到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的,其长处是专业理论知识强, 短处是教学及实践经验少。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把控能力、教学水平、实践技术相对较弱, 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2.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建议(见图1)

作为地方性院校,如何借鉴同类高校发展经验,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办出有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无疑是当前急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2.1明确培养目标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起草的风景园林教育提出教育的目标为“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 因此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 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造作品的能力”[3]。结合地方院校实际,培养目标不应求大求全,而应突出自身特色,面向地方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具有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针对性。

2.2探索培养模式

考虑地方院校的办学实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采用“1+2+3”人才培养模式[4],即“1个专业基础平台,2个专业模块,3个专业方向”。“1个专业基础平台”指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类课程;“2个专业模块”是指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2个模块课程,之所以只设置这2个专业模块,主要考虑地方院校办学实力、就业渠道等因素所限;“3个专业方向”是指依据各院校专业实力、学生就业意向、人才需求等因素,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可设置景区规划、景观设计、景观建筑3个专业方向,风景园林工程可设置风景园林施工、风景园林管理、风景园林造价3个专业方向。各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灵活设置适宜于自身的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如有条件,可增设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2.3完善课程体系

国际现代风景园林学已有4种明确可界定的相关的业务类型: 一是景观评估和规划, 二是基地规划, 三是细部设计, 四是都市设计[5]。结合工科专业实际需要,“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应当得到推广。尤其“专业方向课”和“集中实践”,这两个以往不受重视的部分需要增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因为这两部分是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把各项知识融会贯通,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提高。

2.4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6],对应风景园林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各院校可以设计和工程课程为专业教学基本点,并设园林植物及应用、园林建筑、园林历史文化、园林管理等相关课程,并加大实践环节课程量。在校内,建立画室、制图室、实验室等,并举行手绘大赛、设计大赛等,每年不定期举行讲座;在校外,与企业合作,与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与校外合作,使学生尽早了解到行业实际,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本地的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5改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式。部分课程采用观察认知法,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等,通过实地观察园林植物,对其整体特征、季相变化、生长习性等进行直观的了解;部分课程采用实验教学法,如测量与遥感、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等,通过实际操作相关仪器设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从“听得懂”达到“会操作”;部分课程采用“练习+评议”法,如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规划等,通过对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练习,并由老师及同学共同评议,达到自己动脑,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目标。

2.6加强师资建设

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到风景园林行业一线锻炼或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行深造。对于青年教师,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富有经验和技术的企业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到风景园林专业兼职任教,扩大实践教育的师资力量,弥补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人数的不足。

3.结语

对于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完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仍需要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必将促使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受社会普遍欢迎,也将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绍增.论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 2006 (5):9-11.

[2]武小钢,郭晋平.山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09-216.

[3] [6]高翅(译).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 2008 (1):29.

[4]杜书廷.新建院校风景园林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3).

[5]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园林, 2001(4): 15-17.

作者简介:

篇2

1.2师资队伍整体相对较弱,影响教学效果

从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情况看,风景园林专业教师多有两个类型。由于此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一般开设较晚,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其长处是教学经验较丰富,短处是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整体把握较为欠缺;另一类是新进的教师,一般较为年轻,大部分都是由学校毕业直接到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的,其长处是专业理论知识强,短处是教学及实践经验少。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把控能力、教学水平、实践技术相对较弱,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2.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建议

作为地方性院校,如何借鉴同类高校发展经验,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办出有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无疑是当前急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2.1明确培养目标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起草的风景园林教育提出教育的目标为“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因此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造作品的能力”。结合地方院校实际,培养目标不应求大求全,而应突出自身特色,面向地方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具有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针对性。

2.2探索培养模式

考虑地方院校的办学实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采用“1+2+3”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专业基础平台,2个专业模块,3个专业方向”。“1个专业基础平台”指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类课程;“2个专业模块”是指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2个模块课程,之所以只设置这2个专业模块,主要考虑地方院校办学实力、就业渠道等因素所限;“3个专业方向”是指依据各院校专业实力、学生就业意向、人才需求等因素,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可设置景区规划、景观设计、景观建筑3个专业方向,风景园林工程可设置风景园林施工、风景园林管理、风景园林造价3个专业方向。各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灵活设置适宜于自身的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如有条件,可增设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2.3完善课程体系

国际现代风景园林学已有4种明确可界定的相关的业务类型:一是景观评估和规划,二是基地规划,三是细部设计,四是都市设计。结合工科专业实际需要,“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应当得到推广。尤其“专业方向课”和“集中实践”,这两个以往不受重视的部分需要增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因为这两部分是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把各项知识融会贯通,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提高。

2.4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对应风景园林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各院校可以设计和工程课程为专业教学基本点,并设园林植物及应用、园林建筑、园林历史文化、园林管理等相关课程,并加大实践环节课程量。在校内,建立画室、制图室、实验室等,并举行手绘大赛、设计大赛等,每年不定期举行讲座;在校外,与企业合作,与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与校外合作,使学生尽早了解到行业实际,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本地的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5改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式。部分课程采用观察认知法,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等,通过实地观察园林植物,对其整体特征、季相变化、生长习性等进行直观的了解;部分课程采用实验教学法,如测量与遥感、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等,通过实际操作相关仪器设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从“听得懂”达到“会操作”;部分课程采用“练习+评议”法,如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规划等,通过对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练习,并由老师及同学共同评议,达到自己动脑,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目标。2.6加强师资建设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到风景园林行业一线锻炼或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行深造。对于青年教师,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富有经验和技术的企业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到风景园林专业兼职任教,扩大实践教育的师资力量,弥补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人数的不足。

篇3

一、职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园林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见表1)包括2种工程技术岗位,即风景园林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和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人员岗位,以及6种职业工种,即花卉园艺工、草坪建植工、插花员、盆景工、假山工、园林植物保护工等。可见,高职园林专业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专业。

因此,高职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植物栽培与管理、园林绿地管理等专业技能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模式选择

实施“注重基础,工程结合、培养能力、拓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执行“通识教育 + 学科基础教育 + 专业教育 + 第二课堂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按“先大类培养、再专业方向分流”的人才培养方式,实行以学生“有范围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自主选择课程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学分制,努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的求知和成才需要。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成人成才,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知识体系建设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综合性、实践性强,知识面广,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和边缘性。正因为该专业内容十分繁杂,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多样化和完备化。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专业知识体系的四大平台:

3.1 生态类知识平台

以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栽植与养护管理、城市生态绿地规划、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风景园林生态工程等课程为代表;

3.2 艺术类知识平台

以素描、色彩、钢笔画与速写、国画、书法、园林美与园林艺术、风景摄影、盆景与插花艺术等课程为代表;

3.3 工学类知识平台

以建筑与园林制图、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测量学与 3S 技术、建筑构造与材料、建筑力学与结构、风景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原理、古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为代表;

3.4 人文类知识平台

以中外建筑与园林史、中外风景园林思潮、环境心理学、建筑与园林法规、园林文学等课程为代表。

3.5 绿化工程方面

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应包括:(1)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技能;(2)园林树木的栽培与养护技能;(3)园林植物和花卉的繁育、栽培、种植施工等技能;(4)草坪的栽培管理与养护技能;(5)园林苗圃的建造和开发技能。

3.6 建筑艺术方面

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应包括:(1)园林建筑制图的技能;(2)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的技能;(3)假山、喷泉、水池、风景墙、盆景和塑石等园林小品的设计与施工技能;(4)园林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技能;(5)园林建筑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技能。

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园林专业各个教学模块的要求及教学进程,学校应与不同的园林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各年级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园林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可以提高技能,增长见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经常参与园林企业的实际运作,既可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又可以把课堂搬到园林企业、园林施工现场开展实地教学,从而优化了教学内容。同时,“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也有助于拉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促进学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形成园林企业、学生和学校“三赢”的局面。

五、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将大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类在新世纪中,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向往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人类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必然日益增强。这就要求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的学术造诣和水平更上一层楼,促使社会对风景园林行业和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在这样大好形势下,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生存挑战。因此,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深化风景园林学科的改革,促进教育符合时代潮流。我们要提倡加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和实践的联系,倡导风景园林专业“跨专业、跨领域”的通才教育,强化学生“批判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走向“跨学科、多层次”的风景园林学教学模式,为市场经济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篇4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69-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是2011年初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国家卓越计划要求,也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风景园林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风景园林的发展有赖于专业教育,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为风景园林教育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许昌学院位于有着“中国花木之都”之称的河南省许昌市,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2年,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共33人。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地方性院校,如何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借鉴各高校发展经验,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把握好时代性和地方性,构建具有特色的风景园林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无疑是当前急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1 各高校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专业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院校的试点专业之一,其景观学专业主要实践环节有公益劳动、军训、风景景观认识实习、景观环境测绘实习、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同时“产、学、研”合作教学,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性学习和实习,深化了专业知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京林业大学提出风景园林专业“两翼并重,两渠相融,两阵贯穿”的培养模式[2],将实践教学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即: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翼并重,尤其加强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南、北方实习两条综合性培养渠道;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两个阵地贯穿始终,通过设计竞赛、名师讲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就业实习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等专业作为风景园林的相关专业,它们的实践教学体系对风景园林专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清华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科——建筑学专业结合自身优势,在本硕贯通的主导学制下,其实践环节包括综合类实习、施工类实习、测绘类实习和表现类实习。地方高校如沈阳农业大学[3]、重庆文理学院[4]、山西农业大学[5]等均对园林等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然而,各院校大多是立足自身进行实践教学,针对“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还鲜有人涉足。

许昌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由于成立时间晚,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如何根据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风景园林专业建设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2 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计划”,将风景园林的实践教学按目标、内容、管理、评价条件支撑5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力求将许昌学院风景园林教育和社会实际、地方特色等相联系,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

2.1 目标体系

根据《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6],立足国家卓越计划的宗旨,结合学校实际,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风景园林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的卓越人才。实践教学的目标则是通过实践教学,达到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每个环节都有其具体的能力提升目标(如图1所示)。

2.2 内容体系

根据学校目前课程设置,风景园林专业宜采用“3+2”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即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综合平台三个平台,加课程环节、集中环节两个环节。

以一二年级为主的基础平台,实践环节的重点在课程实践上,通过通识、表现、设计、植物、测绘等类型的实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三四年级为主的专业平台,实践环节的重心逐步向集中实践环节倾斜,通过设计、植物、工程等类型的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风景园林式的职业素质。

综合平台分为两个部分,素质类实习贯穿大学四年,综合类实习以四年级为主,通过南方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整个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融会贯通,将使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提高,逐步达到“卓越工程师”的要求。

2.3 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质量管理3个方面[7]。

在组织管理上,由相关院、校领导牵头组成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进行实践教学的管理,有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而高水平的开展。

在运行管理上,由风景园林教研室及相关实验室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实施工作,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监督。

在质量管理上,一方面加强对风景园林实践教学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到行业一线锻炼或深造;另一方面,聘请一些富有经验和技术的风景园林行业的企业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到校兼职任教,扩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2.4 评价体系

建立教师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加强“双师型”[8]教师队伍建设。若要教师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自身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

其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使自身知识与社会接轨。

再次,学校可以通过成立校、院两级的实践教学专家小组,定期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评估,了解实践教学质量问题,了解实践教学设施对实践教学的支持情况等。

最后,让学生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打分,并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更能激励教师不断改进实践教学。

检验实践教学效果,不是简单一张卷子就可以的,要创新学生考核方式,采用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例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精力在平时的设计作业上,而每个设计作业也应该是在课程中不断修改完善。这类课程应采用考察的方式,在每次讲评设计方案的时候对学生作业进行打分。再如测量课,既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需要较高的动手能力,能够进行实际的测量操作。这类课程应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5 条件支撑体系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为实践教学提供“软件”保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指导教师,教师则为其提供以专业学习为主的各方面指导。学生可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实际项目,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挑战杯项目。

完善实验室、教学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保证。在校内,建立并完善画室、制图室、实验室、机房等设施,为校内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在校外,“产、学、研”结合,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并建立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外合作,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本地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 结语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教育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许昌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在此方面仍有完善空间,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终将促使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受社会普遍欢迎。在国家推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本实践教学体系不仅适用于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也适用于其他同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1-5.

[3]李俊英,王刚,金煜,等.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2(2):4-6.

[4]王大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93-96.

[5]武小钢,郭晋平.山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209-216.

篇5

一、园林与风景园林

1.学科专业设置

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2012年颁布执行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同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关于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如下:

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专业代码090502,原专业代码090401)隶属于农学门类(代码09)下林学类(代码0905)的本科专业[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农学类(代码09)林学(代码0907)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

风景园林(注: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取代原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代码080708W)、景观学(专业代码080713S)、风景园林(专业代码080714S)三个专业,隶属于工学门类(代码08)下建筑类(代码0828)的本科专业,与建筑学(代码082801)、城乡规划(代码082802)平行设置[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工学类(代码08)风景园林(代码0834,可授工学、农学学位)一级学科(共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2]。

从上述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来看,“园林”和“风景园林”相去甚远,那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又是是怎么定义的呢?

2.园林学与风景园林学的关系

关于“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提出:“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学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城市绿化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大地景物规划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做资源,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评价,合理利用土地进行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明确地将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作为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3]。

关于“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风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构成图底关系,相辅相成,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学科外延涵盖包括:①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②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保护性用地的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③传统园林的鉴别、评价、保护、修缮与管理;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参与“园林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⑤旅游与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⑥各种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⑦风景园林建、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⑧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研究与评价,医疗康复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⑨园林植物应用[4]。

从上述对“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学科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园林”和“风景园林”的内涵是一致的,只是在外延上有了变化,“风景园林”的外延似乎要比“园林”的外延更加广泛,更加现代,也更加与国际接轨。所以说“风景园林”是社会发展至现代对“园林”的丰富,只是在名称上发生了变化,就如同“园林”是“风景园林”的曾用名,其实质是一个事物。

造成园林和风景园林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上不同的局面,应该是其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性质[4]造成的,其基础学科主要有建筑学、生态学、植物学、美学,分属于关系较远的学科门类。同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受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历史较短的美国等国家的影响所致。

二、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15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能力,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5]及《高等学校风景园林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6]为指导,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借鉴同类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1.专业定位

园林(或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所涵盖的知识非常庞杂,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和实践2个层次,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上述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安排在一个专业、4年学习是不现实的,于是在两个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或侧重。经过研究和论证,明确了我校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基本保证学科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的能力,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兼顾园林植物及其应用和园林工程与管理。

2.人才培养目标

园林(或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是应用型学科,根据社会调研,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是需要应用型人才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我们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3.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园林植物及其生产、繁殖、应用的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规划设计和植物应用方面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施工管理的能力。

4.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方面,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基本保证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及其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表现、园林工程与管理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但两个专业各有侧重。知识体系中两个专业都强调园林植物应用,是根据我校条件和特点,充分发挥了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强于建筑类、艺术类院校的基础优势。

5.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根据社会调查,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反馈的信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制定当中,更加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分量。具体实践教学安排如下:

园林专业:植物分类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园林苗圃学实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园林植物昆虫学、病理学实习、园林工程实习、测量与3S技术实习、园林植物育种实习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课程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树木学、花卉学独立实验、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

风景园林专业:素描实习、色彩实习 、植物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构造与结构实习 、测量学与3S技术实习 、园林工程实习、风景园林综合教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 、风景园林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

6.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下面按照知识体系,把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如下:

6.1园林专业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高等数学E、无机与分析化学B、有机化学B、大学计算机基础、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础生物化学B。

专业课:植物学基础、园林植物分类学、园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配置、花卉商品学、插花、干花与盆景艺术、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园林植物育种学、草坪与地被植物、园林植物昆虫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病理学、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园林设计初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美术、中外园林史(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6.2风景园林专业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D、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大学物理实验C。

专业课: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配置(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画法几何、素描、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构成、城市规划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风景园林设计表现技法、风景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施工图设计、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初步、色彩、阴影透视(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三、小结

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确定毕业生规格,在保证专业知识完整体系的前提下,两个专业各有侧重,同时利用我校条件,发挥我校特色。在教学环节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Z].2012.

[2] 教育部.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Z].2011.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3-5.

篇6

1.提高导师学术水平,减轻学术门户的负面效应

导师团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 2 ]。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集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研讨,年轻的教师有活力和激情,年长的教师成熟、知识渊博,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在交流中各种学术新思想相互碰撞,可以扩展导师的知识面,开阔学术视野,弥补知识欠缺,开拓相关研究的新思路。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轻学术门户效应的负面影响[3]。

2.有利于学科交叉,实现学校资源共享

风景园林硕士应能较好地掌握风景园林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独立承担风景园林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能力[1]68。某一位导师往往只专注于某一研究方向,而对其他研究方向可能缺乏了解,如:研究植物栽培管理的导师一般不具有规划设计的能力,精通规划设计的导师植物栽培知识也可能有所欠缺。单一导师制不能满足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求,也会阻碍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导师团队联合培养模式是实现风景园林相关学科交叉的有效途径,规划与栽培等学科相融合,加强了学科建设,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另外,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可使原先分布于各导师实验室中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有效地集中起来,实现实验资源共享,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有利于研究生选择研究课题与方向,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时间一般为两年,以往入学后学生不能清晰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实行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的模式,可使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吸纳导师集体的智慧,博采众长,能够很快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论文选题,在后期的研究中能极大地发挥创新能力。

2.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管理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中,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等,都是集体决策。导师团队监督、检查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严把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关。发挥导师各自的专长,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弥补单一导师制中师徒模式的缺陷。导师团队联合培养模式弥补了单一导师指导下知识面狭窄的缺陷。实行导师团队联合培养,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为自己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在这种模式下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4]。

二、 导师团队联合培养风景园林硕士模式的构建

(一)根据应用性 、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主要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因此,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尤为重要。南京林业大学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知识和方法,具有一定的艺术设计素养,具备理论与实践设计能力。研究方向划分为两大方向,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和园林植物应用与管理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研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包含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规划、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等。园林植物应用与管理方向研究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现代化花卉生产理论与技术、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新品种培育与开发、园林植物规划与种植设计、园林植物生产管理、园林企业管理、园林建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等。知识体系分为五个方面,即:园林植物应用、园林植物繁殖栽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建筑;森林生态、林农复合生态、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工程环境;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动植物相互作用等。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和知识背景合理选择。

(二)根据培养方案 ,建立跨学院多学科合作的导师团队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生态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土木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应用性、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也必须具备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根据已制定的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培养方案,在学生的科研和实践中,建立跨学院多学科的合作团队,实行多学科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其导师团队构成如表 1 所示。

三、实施导师团队联合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导师团队结构 ,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

要完善导师团队的组成结构,导师团队应由不同学科、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组成[5]。在专业构成上,强调以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师为主,其他相关专业教师为辅;学历上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导师相搭配;年龄上应考虑中年、青年导师相结合,中年导师思想成熟,基础扎实,年轻导师有激情有活力,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南京林业大学所建立的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团队来自不同院系和专业,如:风景园林学院、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导师团队建设的目的在于联合培养风景园林硕士,他们的合作就是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目标,相互配合,精心合作,直至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非常重要,一方面学术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科研与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为此,导师团队每月组织研究生报告会,学生将自己的研究进展汇报给团队中的每位导师,研究中遇到的难题也及时提出来,由导师团队进行交流商讨后,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方法。

(二)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职责

篇7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强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风景园林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清设计思路,学会应用学科前沿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专业实践项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方法论的知识点,来拓宽本课程内涵与外延。2011年我国风景园林学专业一级学科成立,将景观、风景与园林名称合并统一为风景园林学。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方向隶属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本课程名称应和学科称谓保持一致,故将本课程名称更名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

2.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脱节

作为专业主干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学完理论课程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收效甚微;学生在设计实践课上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设计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课程与设计主干课程结合,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科学设计的实践能力,是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3.结课方式不易体现教学目标

景观设计原理课尝试过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的结课方式。开卷考试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及热点问题进行文字考核,这一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以学生实地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汇报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调研、分析与表达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组内部工作量不均等问题。

4.课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课程教材为2010年校内印发的讲义,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及时更新本课程教材,并为今后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5.授课方式“满堂灌”

景观设计原理一直以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满堂灌”授课方式,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考核。

二、课程创新理念及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线,按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认知结构来搭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认知塔,精细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单元知识点,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度保持同步,成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拓展平台,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图1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认知塔。将学生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统觉认知、思维认知与创意思维四个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主要侧重前三个阶段的培养。概念认知侧重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目的是帮学生树立科学专业观、掌握基础设计方法与形式表达方法;统觉认知侧重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景观设计要点与思路,掌握调研方法;思维认知侧重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确定主题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多层次的创新模式与知识构架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现有景观(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细化单元知识点。图2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架构图。将本课程拆分三个教学单元: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B、C(各16学时,共48学时),分别与主干实践课程环境设计A、B、C的教学环节保持同步,作为其理论教学拓展平台。

1、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共分三个教学模块:风景园林学科导论、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与风景园林形式表达。风景园林学科导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习观;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侧重讲授基本流程、场地调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态分析、行为分析等设计方法,以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使学生掌握基础设计方法;针对初学者形式处理不好的问题加入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教学环节,通过几何母题法、有机曲线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号法、自由组合法与空间整合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形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A的专业实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通过文字简图的形式表达设计构思,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2、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由风景园林设计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与风景园林成图表达方法三个教学模块组成。风景园林设计类型主要介绍庭院景观、社区景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商业景观与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其中重点介绍社区景观的调研与分析方法,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完成调研报告;风景园林设计案例环节分为国际案例、国内典型、扩初阶段、施工阶段、作业阶段与竞赛阶段6个类别,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案例设计思路与要求;风景园林成图表达以构思、过程与成果表达三部分构成,使学生掌握设计全过程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B的专业实践(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完成居住小区调研与分析报告,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由风景园林三元理论、风景园林学科专题及风景园林主题表达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三元论由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行为学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学科专题由发展简史、文化遗产、棕地修复、生态设施与雨洪规划五部分构成,帮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动态,搭建自身理论体系;风景园林主题表达模块重点使学生掌握主题立意的分析与表达方法,由问题分析、理论分析、学科分析与文化分析四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C的专业实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从问题分析、主题确定、方案设计方面,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四、课程创新实施办法

1.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调研与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量化每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与完成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分析,去除重复的内容,深化重要知识点,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框架中,减轻学生重复学习的工作量,优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构架。

2.规范课程讲义:目前建筑类、农林类、美院类与综合类院校都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如侧重建筑设计基础与城市景观方向、种植设计与生态景观方向、公共艺术方向等。本校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以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为依托,侧重风景园林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论教学,探索独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教学体系,按照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认知塔(图1),梳理与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大纲与讲义,将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概念图解地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增加知识点并更新设计案例。这种按照学生认知过程来叙述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设计阶段之间的联系,更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原理知识。通过图解式的引导,来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学习的兴趣点,规范掌握设计表达方法。

3.增设课堂实践环节:由“满堂灌”向“实操型”转化,在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做练习,并进行评析,授课形式调整为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比如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授课环节中,让学生应用几何母题、有机曲线、城市肌理、文化符号、自由组合等形式表达手法当堂设计一处小型场地,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篇8

前言

现阶段的风景园林内涵已经逐渐扩大,传统的风景园林工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园林工程建设的需要。伴随着技能和知识的发展,对风景园林设计的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只注重评教师教学工作,新的评价体系克服了传统评价体系评价不够全面的不足,从单纯的教学评价拓展到全面的专业办学评价,从而更加高效地推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通过对风景园林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尝试各种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基本上达到培养目标,使得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很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

现阶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风景园林工程与土建工程类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来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教师一般在学校里长期进行理论研究和工作,对于实践的经验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对于一些新的施工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也不能很好的讲授给学生们,造成学生们在理论知识上与工程实际脱节。

2.1教材的参考文献不足

现阶段的风景园林专业所用的专业课教材一般是老的规范下进行编纂的,一些施工现场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场施工的需要。实际工程中所用的施工技术和现行的做法在文献中介绍很少,另外对于现场施工技术和新材料的用法介绍也不是很多。风景园林的文献不足是现阶段教学的一大不足。此外,一些新的风景园林的书籍对于工程中所涉及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方法介绍不是很详细,参考价值不是大,可比性也不是很大。

2.2学校的课堂授课方式不利于把握重点

学校课堂上对于风景园林的授课方式是均部授课,在现行的应试教学体制下,使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知识掌握不充分,也就不能熟练地应用。园林工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到较多的专业知识是现阶段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于专业基本原理的掌握,对于一些不必要的人工测量和演算的反复讲解反而降低教学的质量,使得学生对于园林工程的重点掌握不足。

2.3教学内容的脱节

作为本科阶段的教学,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开展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风景园林工程的设计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但现阶段的工科院校的教学和培养目标与实际工程实践脱离,使得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很充足,但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实际的工程需要。为了教学课程的统一规划,大多数的院校取消了工程实践的课程,学生们在上学期间不能充分的接触的工程实践,也就不会很好的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了。另外,教授的很多工程技术知识和工艺方法与实际工程已经有脱节了,学生对于实际工程中所用到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施工工艺就更难以理解和把握了。

技术教学体系的构建

3.1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师肩负着授业解惑的重任,往往自己的知识范围和能力大小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应该积极参加市场竞争,承接实际的枫景园林工程,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通过承接实际的工程设计与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建设,弥补学生课堂上实际工程经验的不足。

3.2考核方法多样化

通过多种考核方法增强学生实际工程的操作能力,可以运用实地考核,现场识别等考核方法检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提高其实际操作的专业技能。

3.3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意保留传统的教学园林艺术特点,又结合现代工程的新要求,对于一些实际工程中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要及时掌握和讲解。对于授课内容要重点放在园林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上,而对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或者拓展部分要少讲。在每章节的授课内容中要重点突出实训部分的重要性,对工程的各要素,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要点和重要技术措施要重点讲解并做实际的工程范例。另外,根据各章的知识要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同学们提供专业的工程实际拓展,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

3.4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

在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增加的阶段,为了优化人才教学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是重要。引导学生对园林工程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园林工程的设计原理,工程原理,施工要点,技术措施等,从而巩固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掌握。增加机房实际操作的课时,老师指导学生园林工程施工图的设计,同时采用边教边学的方法,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了满足培养实用型的人才需要,光靠理论教学学生们不能很好地掌握,要将理论授课的学时和上机实际操作的学时对半分,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的时间,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的能力,巩固所学理论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多利用实验场所和实验示范教学基地,为同学们争取更多的学习和参与实际工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现场实际操作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熟悉现实工程的施工管理和操作,培养学生积累工程项目素材的能力。学生们参加工程实际的实习,一方面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有效的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所选的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要有提前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增加实际操作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参与,要定期举办园林工程设计的比赛,让学生们在自己的实际动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实际工作中的职业竞争做足准备。

3.5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拓展课后教学

利用现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制作园林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的录像,使学生们感受和理解实际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和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大量的实际工程和较直观的掌握工程的施工过程和施工要点。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将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制作成视频,上传到学习网站,以供学生们远程学习,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不断地变化和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工程师,不仅要创造出符合生态学标准的区域,更重要的是设计出符合人们对美学的需求和富有文化底蕴的生态家园。为了更适应当前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的风景园林工程技术教学体系的构建,通过教学的各种手段和尝试,使学生基本上能达到培养的目的,进入社会后能够很好地适应风景园林工程的人才市场需要,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工程技术不断更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持琳;王云才;论风景园林工程技术教学体系的构建[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郭屹岩;城市滨河生态适应性护岸的景观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篇9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最早由吴良墉与汪菊渊先生联合创办,发展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尽管专业的发展过程历尽艰辛与曲折,但对于整个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而言,可谓是取得了开创性的成绩。

风景园林教育中指出,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作作品的能力川。基于此目标,很多院校纷纷开展了教学改革,做出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但是,在新的社会及学科发展背景下,专业教学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巫需解决的新问题。在进一步的深人教学改革中,必须尽快顺应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考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的运动在相互联系中不断

发展,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也没有孤立存在的学科与专业。基于各院校教学改革的现状,笔者提出在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培养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风景园林学生应具有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学上的联合与协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主要从课程、学科、院校3个层面来探索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现阶段专业教学的改革。

(一)加强课程街接

目前,很多院校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进行了改革与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在不断完善,学生的横向知识面域在拓展,但是对于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考虑有所欠缺。在调整与完善课程整体的同时,作为其中的组成分支,课程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整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各专业课程一般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将其它相关课程作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融人自己的课程教学中,课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与沟通。学生学到的知识来源于各门单独课程,很难将各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与灵活运用,未能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主要专业课程与交叉学科课程两种性质的课程教学方式上来进行衔接(图1)。

1.主要专业课程

对于风景园林学生而言,主要专业课程传授的是大学期间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每一门课程都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分支,相互的沟通与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课程内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横向联合,将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进行纵向渗透,适当增加部分综合教学,实现各种课程独立知识的相互叠加与融合,这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北京林业大学,在新实施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通过每学期开设一周的综合Studio作为课程衔接方式,对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了优化。另外,浙江林学院的园林类专业2010年开始实行专业综合实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跨课程的联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交叉学科课程

风景园林专业领域的范畴在扩大,解决专业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各院校纷纷开设跨学科的课程,作为对专业知识的有效补充。就知识层面来讲,这些课程往往与园林规划设计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与知识体系,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由于主要专业课程的课时量较大,课外专研交叉学科知识的时间有限,通过选修课完全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聘请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担任的部分选修课,作为开设在风景园林专业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变化。因此,即便是一门独立的跨学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导向,找到与风景园林专业的结合点,向着“园林化”的方向来进行教学,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更综合地思考与处理专业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学科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学科领域的研究向着各专业分支在深人发展,高校也正在为培养各个学科与方向的专业人才而努力。但与此同时,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综合,越来越复杂,仅靠单独的某一学科的人才是难以胜任的。现代社会更强调学科联合与知识综合,在深人各专业研究的基础上,将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从局部走向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也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趋势。 风景园林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环境科学与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型学科,涉及建筑、规划、环境、自然、生态、艺术、文化、地理、林学等相关知识背景。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在处理专业问题时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必然性。近年来,在专业实践项目中,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完成一项任务的现象比较常见。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也必须具备领导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来一起解决现代风景园林专业所面临的综合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一起参与完成一个综合作业或实践课题的现象并不常见,教学中的实战机会也很少。

某一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性,离不开各学科的相互联合与紧密协作。风景园林专业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风景园林相关学科的教师与学生深层次的交流,利用各自的专业特长进行教学合作。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学科不断分化的当今社会,以培养具有专业综合能力的人才为教学目标。在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跨专业共同合作的机会。如: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协同相关学科的学生共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平台,有效促进了相关学科的融合。

另外,风景园林专业在不同院校的特色背景优势,对形成专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科的交流包括校内各专业的结合,如开设在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建筑专业与园林专业学生进行部分联合教学,也包括与校外各专业在教学上的联合与协作,共同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人居环境间题。

(三)促进院校联合

目前,部分风景园林专业院校与国外相关专业的高校有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上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聘请外教讲授专业课程或专题讲座、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计划以及短期的联合设计等多种合作模式,这对专业教学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与促进。但是,国内高校间此类教学活动的组织却并不常见,主要的教学交流也是以专题讲座为主。与国外高校的联合教学相比,无论是从经费方面,还是从文化、交通等其他方面考虑,国内高校的联合具有更高的可行性。2007年,国内6所高校的建筑专业进行了联合毕业设计,对国内建筑专业的联合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也对国内尝试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联合教学提供了借鉴。

不同背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相互交流,不仅能够发挥各自的特色、展示各自的优势,更能发现各自的不足,对相同问题产生不同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途径,并在差异中达到共同的提升。高校间的联合教学,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专业院校的不同背景,在促进院校合作方面可以分为两大类。

1.相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联合

相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上较相似,如国内林业类院校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都较接近。因此,同类院校背景的专业交流,对促进各院校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水平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2.不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联合

目前国内的风景园林专业分别开设在建筑、农林、艺术等不同的院校背景中,在教学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整个风景园林教学的大发展。

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地域分为3类:包括区域联合、全国联合、国际联合(图2)。

区域联合:以地区为单位,将各个区域内的专业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加强各院校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同一区域内,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背景差异相对较大,专业教师各有所长,教学也各有特色,再加上高校间距离相对较近的因素,可以频繁开展各种教学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全国联合:目前,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联合,对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风景园林教育年会的举办对各院校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目前的交流,仅停留在教师层面且不够深入,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很少。张晋石曾提出通过举办全国性的毕业设计竞赛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这为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学的交流应该从学院领导一教师一学生,在不同层面开展交流与沟通,从而促进新时期风景园林教育的健康发展。

篇10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最早由吴良墉与汪菊渊先生联合创办,发展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尽管专业的发展过程历尽艰辛与曲折,但对于整个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而言,可谓是取得了开创性的成绩。

风景园林教育中指出,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作作品的能力川。基于此目标,很多院校纷纷开展了教学改革,做出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但是,在新的社会及学科发展背景下,专业教学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巫需解决的新问题。在进一步的深人教学改革中,必须尽快顺应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考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的运动在相互联系中不断

发展,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也没有孤立存在的学科与专业。基于各院校教学改革的现状,笔者提出在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培养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风景园林学生应具有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学上的联合与协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主要从课程、学科、院校3个层面来探索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现阶段专业教学的改革。

(一)加强课程街接

目前,很多院校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进行了改革与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在不断完善,学生的横向知识面域在拓展,但是对于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考虑有所欠缺。在调整与完善课程整体的同时,作为其中的组成分支,课程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整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各专业课程一般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将其它相关课程作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融人自己的课程教学中,课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与沟通。学生学到的知识来源于各门单独课程,很难将各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与灵活运用,未能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主要专业课程与交叉学科课程两种性质的课程教学方式上来进行衔接(图1)。

1.主要专业课程

对于风景园林学生而言,主要专业课程传授的是大学期间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每一门课程都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分支,相互的沟通与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课程内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横向联合,将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进行纵向渗透,适当增加部分综合教学,实现各种课程独立知识的相互叠加与融合,这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北京林业大学,在新实施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通过每学期开设一周的综合Studio作为课程衔接方式,对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了优化。另外,浙江林学院的园林类专业2010年开始实行专业综合实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跨课程的联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交叉学科课程

风景园林专业领域的范畴在扩大,解决专业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各院校纷纷开设跨学科的课程,作为对专业知识的有效补充。就知识层面来讲,这些课程往往与园林规划设计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与知识体系,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由于主要专业课程的课时量较大,课外专研交叉学科知识的时间有限,通过选修课完全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聘请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担任的部分选修课,作为开设在风景园林专业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变化。因此,即便是一门独立的跨学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导向,找到与风景园林专业的结合点,向着“园林化”的方向来进行教学,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更综合地思考与处理专业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学科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学科领域的研究向着各专业分支在深人发展,高校也正在为培养各个学科与方向的专业人才而努力。但与此同时,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综合,越来越复杂,仅靠单独的某一学科的人才是难以胜任的。现代社会更强调学科联合与知识综合,在深人各专业研究的基础上,将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从局部走向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也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趋势。

风景园林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环境科学与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型学科,涉及建筑、规划、环境、自然、生态、艺术、文化、地理、林学等相关知识背景。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在处理专业问题时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必然性。近年来,在专业实践项目中,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完成一项任务的现象比较常见。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也必须具备领导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来一起解决现代风景园林专业所面临的综合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一起参与完成一个综合作业或实践课题的现象并不常见,教学中的实战机会也很少。

某一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性,离不开各学科的相互联合与紧密协作。风景园林专业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风景园林相关学科的教师与学生深层次的交流,利用各自的专业特长进行教学合作。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学科不断分化的当今社会,以培养具有专业综合能力的人才为教学目标。在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跨专业共同合作的机会。如: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协同相关学科的学生共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平台,有效促进了相关学科的融合。

另外,风景园林专业在不同院校的特色背景优势,对形成专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科的交流包括校内各专业的结合,如开设在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建筑专业与园林专业学生进行部分联合教学,也包括与校外各专业在教学上的联合与协作,共同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人居环境间题。

(三)促进院校联合

目前,部分风景园林专业院校与国外相关专业的高校有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上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聘请外教讲授专业课程或专题讲座、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计划以及短期的联合设计等多种合作模式,这对专业教学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与促进。但是,国内高校间此类教学活动的组织却并不常见,主要的教学交流也是以专题讲座为主。与国外高校的联合教学相比,无论是从经费方面,还是从文化、交通等其他方面考虑,国内高校的联合具有更高的可行性。2007年,国内6所高校的建筑专业进行了联合毕业设计,对国内建筑专业的联合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也对国内尝试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联合教学提供了借鉴。

不同背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相互交流,不仅能够发挥各自的特色、展示各自的优势,更能发现各自的不足,对相同问题产生不同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途径,并在差异中达到共同的提升。高校间的联合教学,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专业院校的不同背景,在促进院校合作方面可以分为两大类。

1.相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联合

相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上较相似,如国内林业类院校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都较接近。因此,同类院校背景的专业交流,对促进各院校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水平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2.不同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联合

目前国内的风景园林专业分别开设在建筑、农林、艺术等不同的院校背景中,在教学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整个风景园林教学的大发展。

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地域分为3类:包括区域联合、全国联合、国际联合(图2)。

区域联合:以地区为单位,将各个区域内的专业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加强各院校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同一区域内,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背景差异相对较大,专业教师各有所长,教学也各有特色,再加上高校间距离相对较近的因素,可以频繁开展各种教学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全国联合:目前,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联合,对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风景园林教育年会的举办对各院校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目前的交流,仅停留在教师层面且不够深入,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很少。张晋石曾提出通过举办全国性的毕业设计竞赛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这为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学的交流应该从学院领导一教师一学生,在不同层面开展交流与沟通,从而促进新时期风景园林教育的健康发展。

篇11

另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查,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正在逐渐趋向饱和,而最走俏的是风景园林中高级技能人才,其需求每年增加50%以上。面对着就业与教育、饱和与奇缺的压力不难看出:我国高等风景园林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经济环境中,由学科型向工学结合型、由理论研究型向技能应用型转变的关键期,转型的成败取决于专业能否适应新经济的需求。

二、在新经济背景下,风景园林教育与发展

当面对单位组织形式的更新、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加,以及资源整合能理念和就业与创业冲击,国家也相应出台了如《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及《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教高函[2007]23号)等文件,旨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统一的改革,促进新经济下新一代的快速成长。

1.专业改革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实现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就是为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担当着满足市场需求与专业教育、职业能力紧密衔接的大任。因此,风景园林专业设置之初,就是通过对京津塘及环渤海经济圈内,对于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真实职业需求进行专家访谈,在对其进行由新手到专家职业成长历程的梳理后,开发出具有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做―讲―做的接近真实的学习性工作项目中,让学生体会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员真实的工作过程,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前提下,同步完善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

因此,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专业不同地域制定扩招规模;严格控制专业的长线发展规模并学会跟着新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调整、配置、开设新的专业。

2.观念转变要与时俱进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从培养目标来讲,就有着本质的区别,且在培养过程中也有着从理念到行动,从形式到内涵等深层次的思考与建设。自2006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遴选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的第一批28所院校,到今天先后三批次列入计划100所,另有8所重点培育、1所重点扶持院校,共计109所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自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以来,国家、省级主管部门、院校主办单位、学院等多方面资金的大量投入,不仅显著的改善的教学条件,培养搭建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实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因此,当今年美国次贷经济危机在席卷全球的前提下,笔者学院新生报到率在95%的基础上连续两年实现1个百分点的增长,就业率稳定在98%的基础上,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深度研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必须改变对人才的观念,第一,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就是人才,人才只有在岗位、工作性质不同并无高低之分;第二,并不是社会中的人才绝对过胜,而是相对地区、岗位来讲部分、局部的过胜,只有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中达到持续的积累,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是一定会有人来为能力买单的,是可以实现社会、学院、企业、家庭、学生五位一体最终的共赢。

3.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加快校企联姻步伐,走工学结合之路,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每年就读于国内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园艺等专业的大学生约3万人以上,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其中35%以上就读于专科阶段。因风景园林专业的应用性、融合性,且最终成果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等特性,以及社会对具有高技能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多数本科专业在借鉴、扬弃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教学理论及经验的基础上,与高等职业院校一起走上了工学结合的改革之路,实现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与调整也是重要工作。

篇12

2)实践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只看不做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锻炼,尤其在《园林工程》《植物造景》等实践性质比较强的课程中,这一环节更是不可缺少,与上面的现场教学不同,它不只是“观”和“看”那么简单,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才有成效。纵观国际的风景园林教学,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亲自参与施工和设计,没有条件的也要尽可能的创造以校外实践基地或者校内教学园地来进行真题假做[3]。锻炼学生认识场地、场地平整、放线、堆山、理水以及铺路等等施工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的整体操控能力;在《植物造景》课程中,要领学生到植物园中认识更多的植物并通过不同时期进行记录植物的形态、颜色、习性等,然后通过实践进行造景的运用,为完成植物应用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设计课程

在风景园林教学中设计课程的比重非常大,贯穿整个5年的学习,从《园林建筑》开始到后期的《园林绿地设计》,这期间包括课程设计在内要进行很多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设计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建设要求、使用功能、地理特征、植物应用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学习和锻炼。教学中应贯穿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真题真做。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与开发商共同完成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其二是真题假做。利用已经完成的项目来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基地现状下达任务书,鼓励学生进行现场勘查以及完成设计。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全面系统的学结,是提高学习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键。

1)毕业设计选题。由于学生最后一年是在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因此毕业设计选题应尽量选择“真题真做”的形式进行。一方面有利于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最重要的是能够同时得到学习实践锻炼能力,一举两得。

2)毕业设计教学。针对5年制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计划,“4+1”的教育模式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即4年时间在校学习,1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与社会接触的衔接阶段,也为最后就业奠定基础。实践证明,这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但是缺点是在这1年期间,学生与教师的联系不够,教师不能及时的检验学生的实践效果。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监控学习效果,建立双导师制度是必要的手段,即让学生在所实习的单位确定一位副导师,实习效果由副导师进行监控,学生定时向学校汇报,教师不定时进行检验的方式进行。这种三级监控的形式能够有效的做到有的放矢。

3)建立“双导师”制度。由学校或者学生自行联系,聘请校外(最好是学生实习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来担任指导教师,沿袭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把握和锻炼学生的实践经验。校内教师控制毕业设计的进程,校外教师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和深度。内外把关严格对学生进行监控,加强学生毕业设计深度。

师资队伍建设

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过硬的师资结构,因为它是保障专业发展的必要推动力,风景园林专业的建设更是要有过硬的师资力量才能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1)师资引进和师资水平更新

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定要有具备理论和实践双向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不能一味的要求高学历,应注重学历的同时也注重实践经历,这样的队伍才能解决学生理论+实践的培养要求[4]。比如“双师型”就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提倡。对于已经在岗的教师,要定时通过职业锻炼来进行知识更新和与实践接轨,可以通过学校把教师送到指定的风景园林设计院或者设计公司参与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管理以及运营等过程并及时反馈学校。

2)聘请制度的建立

这是一个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方式,学校的教师不可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要通过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人员来辅助教学,尤其是《园林工程施工》等实践课程。时刻保持与时代接轨,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素质教育

风景园林专业需要学生不仅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还应该具有比如文学、艺术、地理、生态学等的多元化知识。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鼓励学生学习专业以外的相关课程,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土地上的设施。具体做法是首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社团活动,增加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第二开设专业讲座,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进行学术报告,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沿动态;第三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部分是通过自愿或者学校指派的方式进行。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记录、图片等形式来了解生态、植物、气候等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独立的实践体验;第四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的专业竞赛,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参与热情,用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

对于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的风景园林专业,单凭建立双导师制还是不够的,适当的与企业建立相关的联合制度也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与企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计划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建立一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在这些企业中得到最直接的实践锻炼,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p#分页标题#e#

篇13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三)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四)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4]袁广林.论高等教育改革应转变的几种观念[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张秉福.关于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理性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1).

[6]周彦兵,童山东.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7]黄睿.可持续发展观与高职人才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8]李景奇,秦小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契机与误区[J].城市发展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