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就业决策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
关键词 ] 农民工;代际差异;流动就业;模糊多目标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1XJY007)、贵州大学2014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人文2014054)、贵州大学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14年规划项目(KST2014X04)。
[作者简介]刘文霞(1988-),女,贵州遵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通讯作者:宋山梅(1963-),女,广东梅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由于我国独有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得往返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农村劳动力成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长期以来,农民工离土从事非农职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时期要实现共享改革红利,那么关注农民工流动就业显得格外迫切。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不仅是个体微观经济行为,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区域配置的体现。探究农民工流动就业不仅对增加农民工收入、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促进我国劳动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必然存在一种可以解释的经济关系和逻辑。长期以来,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决策,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刘易斯等从宏观层面提出经济发展的二元体制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 [1 ];托达罗从微观方面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出于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决策结果 [2 ],斯塔克等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既是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决策也是家庭福利最大化的安排 [3 ]。同时,国外学者也从微观层面开展实证研究表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协议过程是家庭安排劳动力外出的关键因素 [4 ],流动劳动力的个体特征和家庭位置 [5 ]及外在环境的流动性限制 [6 ]都是影响其流动的关键因素。
国内学者分别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人特征、家庭禀赋和社区环境、制度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决策和就业选择。如人力资本方面,王德文通过数据运用Mincer工资方程和计量模型发现农村劳动力是根据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和劳动力市场条件选择迁移就业的 [7 ];黄斌和徐彩群也通过调查数据发现人力资本能给混合就业和非纯农就业劳动带来显著的经济回报 [8 ]。社会资本方面,胡金华则通过数据测算和计量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个体的社会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 ]。刘璐宁以2006年的CGSS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于农民非农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0 ]。而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方面,白积洋通过对人口迁移的空间选择机制分析 [11 ],张务伟和张可成运用结构方程对4725位农村劳动力调查研究,都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民工迁移和非农收入的重要因素 [12 ]。在个人和家庭方面,朱欣乐、程名望、刘庆宝、陈胜东、柳建平等运用模型验证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影响因素中的个人和家庭两方面 [13 -17 ]。此外,杨云彦和石智雷认为家庭禀赋是影响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重要因素 [18 ],李光明则认为制度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外出务工决策的关键因素 [19 ],王春超等认为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行为不仅决定于其自身的经济禀赋和企业态度,同时还决定于外部政策环境 [20 ]。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们从农民工①个体和家庭层面对其流动就业和就业选择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但还存在几点不足:首先,对农民工流动就业地点决策的影响因素探讨较少,其次,研究方法多注重计量模型分析,对于描述和模拟农民工流动就业行为决策过程的研究较少。这一方面王春蕊采用的模糊多目标模型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参考 [21 ]。最后,从代际差异的层面探讨两代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的研究还基本没有。然而,当前我国的农民工群体已经不是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由于两代农民工在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代农民工具有不同的行为决策方式。鉴于此,本文从代际差异角度出发,利用模糊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描述模拟两代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过程,同时,通过对比现实调查数据,进一步探究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规律,从而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合理有序迁移和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提供有益借鉴。
二、研究框架
根据托达罗和斯塔克的思想,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是个人和家庭共同产生的合乎理性的经济行为。个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在流动行为决策中通过对自身及家庭资本资源进行比较估计的基础上进行决策选择。同时,根据国内相关研究,基于微观层面农村劳动力行为决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人力资本、家庭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以及个体特征,本研究将以上因素整合为资本禀赋。
H1:自然资本是个体所在家庭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总和,个体在外出就业决策中,主要考虑家庭土地处置方式,以及自然资源会作为其回流的基本生存保障。
H2:人力资本是约束个体外出就业决策中的关键因素,个体主要考虑自身健康状况、技能情况等决定就业选择。
H3:社会资本对个体外出就业影响主要是体现在流动主体根据社会资本获得相应的就业信息,同时考虑地缘和亲缘的社会生活作用。
H4:金融资本是约束个体外出就业的基本资金支持和入城后暂时无工作的基本生活维持基础。
H5:个体特征是决策主体基本特征,在就业决策中考虑个体性别、婚姻状况、体能和收入等基本状况。
个体流动就业决策中,根据资本禀赋情况于有限的就业方案中,选择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方案。
三、研究方法
由于农村劳动力受个人认知水平、信息获取、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其就业决策过程存在诸多模糊性,本文借鉴模糊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模糊多目标决策是借助模糊数学工具,将具有相互冲突、不可公度的多个目标转化为单一目标有序问题中寻求最满意方案的过程。
则xj为决策者最满意的方案。
四、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本文使用的数据源于2012年贵州省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18-65岁贵州籍农民工。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农民工个体及家庭基本状况以及个人就业状况、工作福利待遇等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00余份,回收1285份,有效问卷1085份,有效率为84.44%。样本主要地区大致分布为中部地区143份,北部地区428份,南部地区271份,西部地区242份。调查对象中,1980年以前出生的第一代农民工共470人,占样本总量的43.32%;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615人,占总量的56.68%。
农民工就业地点中,选择本地乡镇务工的13.36%,乡外县内的占11.06%,县外省内的占28.66%,省外地区46.92%。其中,第一代农民工选择本地乡镇的占23.62%,乡外县内的占12.76%,县外省内的占26.6%,省外地区的占37.02%;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本地乡镇的占5.53%,乡外县内的占9.76%、县外省内的占30.24%、省外地区的占54.47%。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表现出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随着务工地点的距离越来越远,选择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而老一代农民工却呈现V字态势,在本地县城最低点往两边上升。老一代农民工和总体农民工的就业地点分布趋势一致,而新生代农民工不一致。两代农民工中县外省内和省外的比例都较高,表明当前两代农民工主要集中于县外省内和省外地区务工。本地乡镇中老一代农民工占比较大,而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很小,主要是由于两代农民工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代际特征导致的。
五、农民工资本禀赋指标体系
资本禀赋主要是个人和家庭拥有的先天和后天的所有资本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个体特征。其中个人特征和人力资本是决策主体能力特征的体现,其他资本是家庭拥有而个人可以使用的资源。自然资本包括家庭耕地面积、土地所处环境、土地处置状态、住房面积、住房形式;人力资本包括教育程度、特殊手艺、健康状况、培训次数、培训内容;社会资本包括亲友数量、亲友工作状况、亲友信任程度、亲友信息分享、家距乡镇距离;金融资本包括路费来源、家庭借款情况、金融机构贷款、获得资金渠道;个体特征包括体能、性别、婚姻状况、收入状况。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资本禀赋划分为三级层次目标,通过咨询相关领域9位专家的意见,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权重确定过程为首先对各专家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检验不通过则进行适当调整至检验通过;其次计算各专家分层级权重;最后对各专家各指标权重求平均权重为最终权重。各指标具体定义和权重如表1所示。
根据各指标选项赋值结合指标权重,将两代农民工的资本禀赋计算出来,具体见表2。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资本禀赋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其中人力资本、个体特征、自然资本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而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低于老一代农民工。
六、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的模糊多目标决策分析
农民工就业地点的模糊多目标决策是农民工在具有相互冲突、不可同时共选的多个就业地点中按照约束条件下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对各个目标方案排序选择,从而得到最满意方案的过程②。按照模糊多目标决策方法,农民工就业决策是对各方案之间进行属性比较后根据自身效用需求选择最满意就业地点的过程。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地点决策目标方案主要包括四种情况,即:本地乡镇、乡外县内、县外省内和省外地区。
方案x1:农民工在本地乡镇就业,距离家庭较近,可以完全兼顾家庭农业生产,就业信息充分,就业成本较低,收入较少。
方案x2:农民工在乡外县内就业,个人主要在当地县城或县内其他地区务工,距离家庭距离适中,可以在农忙时节适当兼顾家庭农业生产,多通过亲戚朋友获得就业信息。
方案x3:农民工在县外省内就业,个人主要在省会城市和省内其他大城市务工,距离家庭较远基本不能兼顾家庭农业生产,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更广,就业成本和收入都较高。
方案x4:农民工在省外就业,完全无法兼顾自然资本,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就业成本高,收入也最高。
农民工在就业地点决策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和家庭基本情况。个人寻求自身人力资本和个体特征范围内、家庭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及金融资本范围内的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方案。
自然资本f1:家庭自然资本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决策者主要考虑照顾家庭农业生产,工作住宿等问题。
人力资本f2:个人人力资本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决策者估计就业岗位所需的人力资本状况,考虑选择就业地点。
社会资本f3:家庭社会资本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决策在就业过程中的关系网络和部分就业信息获取。
金融资本f4:家庭金融资本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决策者就业地点的就业成本支付主要受家庭金融资本限制。
个体特征f5:个体特征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决策者就业以个体为载体,受个人基本特征的影响。
同样依据所选各指标赋值和权重可分别求出两代农民工的资本禀赋下就业地点中各项资本值,为方便决策分析,直接将其作为决策矩阵F列出。第一代农民工的决策矩阵F1,新生代农民工决策矩阵F2,如下所示: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风险偏好的决策者在资本禀赋限制下对就业地点的选择结果都是第一代农民工的最佳就业地点是本地乡镇,新生代农民工最佳就业地点是县外省内。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决策分析显示,王春蕊 [21 ]等提出的农村劳动力最满意的就业地点为县外市内,主要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上,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其最满意的就业地点还是本地乡镇。从决策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代农民工就业地点中最不满意的是乡外县内,新生代农民工则是本地乡镇。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第一代农民工主要选择在省外地区,其他依次是县外省内、本地乡镇和乡外县内,其中本地乡镇占23.6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依次为省外、县外省内、乡外省内、本地乡镇,其中县外省内占30.24%。由此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实现就业地点满意选择的比例高,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加具有决策理性。同时,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资本禀赋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资本禀赋的内在作用所致。另外,两代农民工决策分析结果和实际调查结果相对比,呈现出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中最佳就业地点不相符而最不满意地点相符的特征,进而体现出农民工在信息获取、资本禀赋限制和外在环境不确定下的就业地点决策中表现为一种有限理性的就业决策。
七、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模糊多目标决策模型,从代际差异的角度对资本禀赋约束下的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决策分析发现:(1)两代农民工最满意就业地点体现出代际差异,第一代农民工的最佳就业地点是本地乡镇,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为县外省内。(2)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均表现为有限理性的就业决策,但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实现就业地点满意选择的比例更高。(3)无论是实际调查中,还是决策分析中,两代农民工由于资本禀赋的代际差异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就业地点选择呈现多样化。
(二)启示
1. 农民工内部呈现的代际差异现象使得两代农民工在就业需求和就业选择上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重视农民工内部群体分化现象,单一的就业促进机制势必对不同群体无法发挥最大效用。因此,制定针对两代农民工各自不同偏向重点的就业政策才可能真正高效地引导农民工实现合理就业。
2. 提升农民工的资本禀赋水平,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决策能力。农民工资本禀赋中,首先要稳固自然资本作用,尤其是对具有乡土情结的一代农民工。积极引导农民工在就近乡镇就业,提升农民工理性就业水平。其次要增加人力资本存量,通过多渠道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多渠道全方面增加农民工人力资本。再次要拓宽农民工社会资本范围,增加农民工信息获取途径,减少就业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最后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为积累农民工金融资本提供有力条件。
3. 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工实现就近就业和转移。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和加大省市经济的就业吸纳能力,为农民工实现最佳就业选择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资源逐步合理分配,着力加强小城镇建设,为第一代农民工近乡就业提供良好的生活、就业环境;为新生代农民工省市城市就业减少障碍,逐渐消除制度歧视,加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参考文献
[1]Lewis,W. Author.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191.
[2]Todaro,Michael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138-148.
[3]Stark, O and D. Levhari.On Migration and Risk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2,(31):191-196.
[4]Kompal Sinha. “Endogenous, Intra-household Decision-making and its Impact on the Labor Supply of Couples in Rural India”, Asian Economic Journal,2012,26(2):137-157.
[5]Bharat P Bhatta .“Barriers to rural households’ participation in low-skilled off-farm labor markets: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ults from northern Ethiopia”, SpringerPlus,2013,2(1):1-7.
[6]Stefania Lovo.“Market imperfections, liquidity, and farm household labor allocation: the case of rufal South Africa”.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2,43(4):417-428.
[7]王德文,蔡昉,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季刊),2008,(4):1131-1148.
[8]黄斌,徐彩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J].中国农村经济,2013,(1):67-75.
[9]胡金华,陈丽华,应瑞瑶.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0,(8):73-79.
[10]刘璐宁.社会网络视角下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代际比较[J].农村经济,2013,(4):74-78.
[11]白积洋.人口迁移空间选择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2-69.
[12]张务伟,张可成.农村劳动力非农如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11).58-63.
[13]朱欣乐,丁志国.农民工外出打工偏好分析——基于影响因素和地点偏好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3,(12):15-24.
[14]程明望,史清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0,(4):49-55.
[15]刘庆宝,陈杭,吴海涛,霍增辉.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行业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13,(8):52-60.
[16]陈胜东,杨国强,梁志民.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区域选择的主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20.
[17]柳建平.影响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因素的特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5):8-14.
[18]杨云彦,石智雷.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与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J].人口研究,2012,(4):3-17.
[19]李光明,潘明明.少数民族外出务工决策的个人禀赋、家庭特征、制度因素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3,(6):58-64.
[20]王春超,吴佩勋.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双重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流动就业调查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5):77-87.
篇2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1日
一、引言
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工具,其以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资料等为依据,通过对企业以往的财务数据、财务活动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为企业的经营者、投资者、债券人等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提供准确信息。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一种手段,其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下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包括采用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还包括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大财务指标的分析,以及杜邦分析法等综合分析方法。
目前,我国电网企业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多为传统的财务分析框架,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分析等,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缺少联动,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的能力较弱;另外,2015年3月中央9号文颁布后,对电网企业市场化的分析判断和自适应能力要求提高,电网企业对新型财务分析决策模型需求增强。本文设计的新型财务分析决策模型通过引入经营协调性分析模型、基于行业特征的财务预警模型,将电网企业售电量、销售电价等前端业务数据的变动映射到后端财务分析、财务预警等相应模块指标的变动,实现电网企业财务分析决策的实时性、动态化数据分析,进而实现财务数据支持经营决策的功能。
本文以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历史数据为例,说明新型财务分析决策模型,本文总体研究思路见图1。(图1)
二、模型设计总思路
电力公司是一个特殊行业,其面临的内外环境相对比较复杂,所以电力公司就财务管理方面要提高适应和应变能力,提高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感知,并能及时有效地做出相关应对策略,以减少突发性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据此,本项目的财务分析决策模型设计思路首先从对公司财务价值影响较大的因素如售电量、销售电价进行探测感知,设立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在以下三方面实现优化,见图2。(图2)
(一)财务分析体系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挂钩。随着中央企业全面引入EVA绩效考核,与之相对应的财务数据分析成为管理层决策的重要支撑点。据此,本项目旨在设计能紧密衔接管理层业绩评价体系的财务分析指标池,以更好地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发挥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价值。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发挥财务数据“电子眼”功能。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正确预测财务风险市场调查和前期市场预测都是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模式前必须充分做到的,企业要结合市场需求与市场发展现状,结合电力行业的现状分析经营环境,挖掘特性以及可能的变化方向,借助财务分析方法等手段对企业未来的财务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对企业后续的经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证据。
(三)引入经营协调性分析模型。经营协调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将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进行投融资活动所能够带来的流动资金与企业的营运资金需求相比较,来判断企业经营情况和资金状况是否协调,考察企业是否具有充足的现金支付能力,各项活动是否有资金保证、是否存在资金闲置,这将大大提高财务数据的经营决策支撑能力。
此外,本项目决策模型可实现多截面财务状况的可比性,构建了多维度层面的对比分析,如各地市及区县对比、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等横向对比,也可实现多年份的纵向对比。
三、经营决策模型说明
财务分析指标众多,需要结合电网企业特性加以筛选、重点分析。由于销售电量和电价预测模型研究已相对成熟,本文重点研究经营决策模型,并探讨销售电量与销售电价对模型关键决策变量的影响。
决策模型中运用预算管理思维,即以售价、电量和可控成本费用的实际数值(或预测数值)为出发点,探测这些影响经营决策的关键性可控因素对最终决策的影响程度。同时,为与年度预算完成进度相匹配,便于决策模型使用者直观核对预算执行情况,本决策模型所用数据均为本年度累计数值。本项目所设计决策模型主要特点如下:(1)设立模型中每一变量上期同比增减率,观察同期变动;(2)为提高业绩决策支持,设立模型中每一变量同比变动率对最终决策变量同比变动率的影响度;(3)设置模型中每一变量对最终决策变量的影响度;(4)设置模型中每一变量随机变动率对最终决策变量变动率的影响度。
(一)利润总额决策模型设计与说明
1、利润总额关键因素分析。依据2015年8月廊坊县公司汇总数据,列示利润总额模型,利润构成模型在利润表格式的基础上设立,另加一列:
利润总额随之变动比率=各指标变动比率×本月数/利润总额
此外,利润模型中通过添加售电量和售电单价观察这两项对其他变量以及总利润的影响,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篇3
大数据环境下,中小企业以往管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已经与当前大数据时代无法匹配,需要不断革新观念和技术来满足当前时代大数据技术需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渐突破,部分企业将实时数据流作为关注重点,因而企业如何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来进行管理与决策是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此外,大数据环境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决策工作想要有效应有大数据技术,便需要明确其中数据碎片关联性及各数据价值所在,大数据中最大的变化便是各数据间存在的改变,因而企业可利用数据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来分析数据价值,以此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决策依据
大数据环境下,虽然企业管理决策参与者已经改变了以往依靠自身工作经验、直观分析、理论基础作为主要决策管理内容的方式,但决策者自身仍然是管理决策的主要因素。首先,从企业管理决策高层角度来看,传统管理决策方式由于缺失大量数据信息为依据,一些管理模式与决策内容只能依据管理者自身工作经验来对其分析和总结,但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层却不必担心由于缺乏数据信息作为依据从而难以判断,只需要在判断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发现与提出问题即可。其次,站在管理角度与普通企业员工角度来看,大数据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有效提升企业决策能力,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大数据环境中和员工齐心协力共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最后,当前获取与分析数据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便捷化,大数据走进大众视野,为中小企业简单工作也可进行分析与决策,有效提升企业工作效率。
三、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权分配
大数据促使企业管理者角色发生改变,重新分配出企业决策管理权,这种变化对企业整体组织结构可造成重要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分散决策、集中决策和分配权力问题。站在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角度来看,认为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在可预测环境内将受到最小影响,以此形成分层决策,而未知环境内企业将应用分散决策来达成最佳效果。一般企业在应用大数据时都会以IT技术来作为提升处理数据信息水平方式。同时,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将会在信息转移、知识分布条件下影响到组织结构,因此,企业需要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培养大量高素质IT人才,为企业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数据、处理数据提供重要信息,让决策者在有效信息中来做出正确决策。此外,大数据环境对企业管理决策造成重要影响,站在决策角度来看,当前企业决策管理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便是分配决策权限角色不够清晰。首先,如若企业拥有大量数据信息,则会导致决策权变大,权利与知识便更加匹配,相应组织指标也随之准确,因而企业在应用大数据后可为每名员工都发放决策权利,以此呈现出更为优势化的扁平组织结构。其次,中小企业在管理决策中可由大数据技术来分析其中信息,并有效利用相关知识技术,加大建设组织结构与分析决策力度,将其作为企业重点发展内容。
四、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数据处理技术
大数据具有密度集价值较低、数据类型多样的特征,中小企业需要在海量的信息数据中寻找有益于决策管理的信息来可有效提升企业决策管理质量。在此情况下,企业想要应用大数据便会随之增多数据搜集量,且大数据信息具有动态性、广泛性、复杂性性质,并以特征流、数据流来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价值因素会在时间流逝中产生变化,因而中小企业需将发现知识的数据流作为主要关注的重点内容。此外,大数据各数据碎片和价值之间的关联信息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企业不断扩大数据规模,数据结构也将更为复杂,想要中小企业管理决策更好的利用大数据技术,便需要不断分析大数据中存在的关联数据,以此构建发现数据知识流的主要方式,及时融合与及时发现海量信息,是中小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中必须具备的新技术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环境下,中小企业管理决策不仅仅需要创新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整合等手段,还需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与经营规模,让企业可通过获得的数据信息来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准确性,以此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篇4
一、项目投资决策分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投资的周期性波动也决定了经济的周期性变化。现阶段我国企业在项目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投资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对于投资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投资者只有全面掌握投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并有效确定调控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不完备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则会使得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这可能造成重复建设、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最优投资方案的选择,从而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甚至失败。
(二)投资项目管理与决策水平较低
企业对投资决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专业人才的匮乏等是造成项目管理与决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企业的决策层往往缺乏财务、投资、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对决策的过程和环节也缺乏认识,往往导致决策失误。此外,由于项目前期调研不充分,项目决策缺乏数据支持,主要依靠经验判断,投资的随意性较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较高,使得投资失败的风险增加。
二、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控制
(一)投资环境的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企业只有准确地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否则主观片面的决策往往会面临失败的风险。
2、行业环境分析
任何行业都会经历一个从萌芽、成长到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过程。处于成熟期的行业往往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市场前景良好,利润增长较快,市场占有率较高,且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的财务结构相对成熟、健全,因此成熟期的行业是投资者应予以关注的。
3、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还应关注行业的竞争程度
一般而言,行业的竞争程度越高,企业产品的同质性和可替代性就越强,企业在行业中的决定权就越小,企业的利润和产品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就越大,投资风险也相对较高;而垄断性越高的行业,企业的利润与产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话语权和政府的管制,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二)项目投资要符合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和盈利水平,是企业项目投资的准绳。项目投资须在符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进行,应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实现企业预期的利润目标。如果项目投资符合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那么企业可以在原有投资的基础上追加投资。若所投资的项目有悖于企业的发展战略,那么即使该项投资能够暂时获利,也可能由于缺少长期资源的支撑而最终导致失败。
(三)确定合理的项目投资规模
篇5
Application of Decision Trees in the Postgraduate Employment Data Analysis
XUAN Shi-li, YANG Qiu-ye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Management system has accumulated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information data, id3 data mining algorithm to use in the decisions of the to categorize the data and forecasted. By an example which this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the employment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to find ou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Excav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is algorithm in analysis postgraduate employment data is feasible and correct and get some reference value conclusion, This conclusion is good for the student employment policy makers and provide employment guidance.
Key words: data mining; decision trees; ID3 algorithm; employment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就业形式也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方式变得多元化、自主化,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1]。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挖掘隐藏在这些数据中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使高校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宣传、就业计划投放、学院专业设置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紧迫课题[2]。数据挖掘技术被广泛用于各种信息的挖掘,尤其是在金融业、商业界上的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育界的应用还比较欠缺。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算法,可以发现数据属性间的关系,可以找出哪个属性是分类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借助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挖掘,运用ID3决策树算法建立决策分类树,找出影响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关系,为低届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为高校决策者提供就业指导和学生工作建议。
1 决策树技术简介
1.1 基本概念
分类在数据挖掘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在商业上应用最多。分类的目的是找出一组能够描述数据典型特征的模型或函数,以便能够识别未知数据的归属或类别,分类模型能够通过数据网挖掘分类算法从一组训练集样本数据中学习获得[3]。分类可用于预测,预测的目的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中自动推导出对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能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1.2 决策树分类
决策树是一种用来表示人们为了做出某个决策而进行的一系列判断过程的树形图。决策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训练集数据自动地构造决策树,然后根据这个决策树对任意实例进行判定。目前,决策树方法主要用于分类,它提供了一种展示“在什么条件下得到什么值”这类规则方法。决策树具有直观、清晰、易被用户理解的特点,同时,决策树具有容易生成规则、算法可伸缩性强等优点[4]。
使用决策树进行分类,就是在内部结点上选用一个属性进行分割,数据开始都在根结点,递归地进行细分;二是树的修剪,去掉一些可能是噪声或者异常的数据。使用决策树就是对未知数据进行分割,即按照决策树上采用的分割属性逐层往下,直到遇到一个叶子结点。
1.3 ID3算法
ID3算法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和最早的决策树方法。该方法首先检验数据库中的所有字段,找出具有最大信息增益Gain(A)的字段作为决策树的一个结点,再根据字段的不同取值建立树的分支,对每个自己分支重复建立树的下层结点和分支,直到某一子集的结果属于同一类。
ID3算法,其基本思想是按照一种规则,确定一个属性为根节点,按照其属性值将样本空间分成若干个子空间,然后递归使用这一方法,直到所有底层子空间只含有一类例子,决策树构造结束。在节点的选择上采用信息增益算法。求信息增益的过程如下:
1)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5-6]。设样本空间中样本的个数为s个,m为s的分类数目,ci为某个分类标号,si为分类的样本数,则期望信息I为:。这里对数函数以2为底,是因为数字信息是用二进制编码的。
2)信息熵。信息熵是在求出期望的基础上进行的。若一个训练集合D根据类别属性的值被分成m个互相独立的类C1,C2,…,Cm,则识别D的一个元组所属哪个类所需要的信息量为Info(D)。设Ci,d是D中Ci类的元组的集合,|D|和|Ci,d|分别是D和Ci,d中元组的个数。其中P为C1,C2,…,Cm的概率分布,p={p1,p2,…,pm},任意元组属于分类Ci概率为pi, 则由该分布传递的信息量称为D的熵,记为:
若我们先根据非类别属性X的值将D分成集合D1,D2,…,Dm,则确定D中的一个元素类的信息量可通过确定Di的加权平均值来得到,即Info(Dj)是加权平均值为:
信息增益度是两个信息量之间的差值,其中一个信息量是需确定D的一个元素的信息量,另一个信息量是在已得到的属性X的值后需确定的D一个元素的信息量,信息增益度公式为:
1.4 生成分类规则
由决策树可以生成分类规则。可以用IF-THEN这种形式来表现规则。生成规则时,每个叶结点都创建一条规则,每个分割都成为规则中的一个条件,叶结点中的类别就是THEN的内容。
2 数据预处理
2.1 数据准备
通过多方调查研究,制定与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就业相关的数据调查表,并对2008级本校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就业情况作调查,共收取有效调查表46份,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及一致性,经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合并、量化、转换、清理、集成等处理工作后,最能体现与研究生就业相关的属性有:专业成绩,政治面貌,奖励情况,社会实践经验,科研能力,就业单位,其中就业单位是决策属性,其余作为条件属性。
2.2 数据建模及泛化
数据样本用一个五维向量X={X1,X2,X3,X4,X5}表示,分别描述专业成绩、奖励情况、科研能力、社会工作经验对研究生就业单位选择的影响,各属性按如下方式进行定义。
就业单位分为两种,企业和事业单位。
对专业成绩的评估,取专业平均成绩来衡量。分两段来进行,即良好(ZY=85)。
奖励情况分为三个等级,多(如多次获得各种学术科研奖项和奖学金等)、少(如只获得少数奖项)、无(如没有获得过奖励)。
科研能力分两个等级,优秀(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或者获得学科学术竞赛等),良好(发表少量非核心期刊论文或很少参加学术活动等)。
社会实践经验分为三个等级,多(如工作过在读研或者在外实习次数多等)、少(如偶尔在校帮导师做小项目等)、无(如只在校自学等)。数据泛化后得到研究生就业训练样本集如表1所示。
3 决策树在研究生就业数据中的应用分析
3.1 利用ID3算法构造决策树
表1是经过清理数据后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信息训练集。按照就业单位类型来构造决策树模型,根据ID3算法原理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来构造决策树[7]。
步骤1:计算给定就业情况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
将样本分成两个类,设类C1是企业,C2是事业单位,S2为一般事业单位,则S1=30,S2=16,总计46,计算给定就业情况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
I(S1,S2)=I(30,16)=。
步骤2: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
1)首先计算属性“专业成绩”的信息增益
对于“专业成绩”=“优秀”,S11=10,S21=10,I(S11,S21)=。
对于“专业成绩”=“良好”,S12=20,S22=7,I(S12,S22)=。
计算出按“专业成绩”划分给定样本所需的期望信息为:
E(“专业成绩”)=。则,这种划分的信息增益是:
Gain(“专业成绩”)=I(S1,S2) -E(“专业成绩”)=0.94-0.89=0.05。
2)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奖励情况”, “科研能力” 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信息增益分别为0.03, 0.15, 0.25。
步骤3:确定测试属性
由于属性“社会实践经验”的信息增益最高,它被选作测试属性,用于建立第一个结点,并将样本分成三个部分。然后对每一颗子树按照以上方法递归计算,最后得出的决策树如图1所示。
3.2 提取分类规则
在本例中可提取出一下分类规则:
IF“社会实践经验”=“无” AND “科研能力”=“优秀” THEN 进事业单位=14.3%
IF“社会实践经验”=“少” THEN 进事业单位=28.6%
IF“社会实践经验数”=“多” AND “专业成绩”=“良好” THEN 进事业单位=21.4%
IF“社会实践经验”=“无 ”AND “科研能力”=“良好” THEN 进事业单位=21.4%
IF“社会实践经验”=“多” AND “专业成绩”=“优秀” THEN 进事业单位=14.3%
由提取出的规则,可得到一下结论:
1)在科研能力优秀的学生中,86%的学生都通过进入了事业单位;
2)在社会经验多的学生中,78%的学生都进入的企业;
3)在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中,50%进企业,50%进入事业单位。
由以上规则可以看出,对于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经验对于进入企业比较重要,而事业单位更注重的是科研能力。奖励情况和专业成绩对就业单位的类型影响不大,对于两类不同的单位,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就业单位为事业单位的较多,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学生进企业的较多。学生要是毕业后更倾向于进入事业单位,则需要侧重加强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如果是更倾向于到企业发展的学生,则需要侧重加强社会工作经验的培养,而专业素质培养也需要一定的力度,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 结束语
在目前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下,提出了关于研究生就业的数据挖掘模型,引入数据挖掘理论中的决策树算法,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高校研究生就业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分类分析,从中提取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关键性数据,给学生提供参考和帮助就业决策者寻找规律和预测未来。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规则,做到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各方面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借助这些规则制定就业计划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张骏,王琴.C4.5算法在研究生就业信息库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2009(11):31-33.
[2] 王俊鑫,王俊洁,孙英.K-Means聚类算法在毕业生就业信息分析中的实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9(24):9-11.
[3] 苏新宁,杨建林,江念南,等.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夏火松.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姚晔,李翔.决策树算法的教育应用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185-186.
篇6
1 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加大
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随之突飞猛进发展,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数量明显增长,具体如表1。
表1 高职院校扩招后招生情况(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当高等教育开始呈普及化发展,高职教育在这一阶段紧跟其后迅猛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进和快速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不断迅猛发展的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数量也日益增长,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高职教育的焦点和难点。加之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太丰富,在教育层次、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就业指导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未能充分发挥。[1]
1.2 毕业生就业和择业观念发生显著形状变
受当今社会文化观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就业期望值过高以及功利性等择业观,导致出现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难现象。目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学生盲目推崇国企央企,但从显示角度分析国有企业占整个行业的40%左右,国有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相比就业量差距较大,所以毕业生仅有少部分人可以竞聘成功。
2)学生不能客观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没有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2]
3)一些学生摆脱不了家庭观念的束缚,首先选择离家近的区域就业,但化工行业来说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和偏远,学生不能接受这一现状。
1.3 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匹配
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性过强,不能与实践有机结合。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联系不够紧密、课程结构的组织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环节都存在着的问题。这些都使得学生到工作岗位后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完全为工作所用,与当前以企业为主导的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类型、规格、质量之间都处于严重脱节状态。
1.4 就业的稳定性差,行业薪酬较低
当前高校毕业生在薪酬期望上与用人单位给出薪酬标准对比存在着差异,绝大多数学生对薪资期待较高,随着高职毕业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过高的薪资要求会对毕业生就业存在相应的困难,即使一部分同学接受了现有的工资待遇,但当工作一段时间后,企业工资没有达到预期,会选择较高工资岗位的企业竞聘{整。[3]
1.5 社会就业机会存在差异性
女性在家庭生活方面占主导地位,并且女性的生理特点或多或少的对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如化工行业来说,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相对其他行业来说较高,很多企业工作岗位更适合男性,女性岗位数量也相对较少,且工作较为稳定人流量加大,所以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时首先关注男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重伤了女学生,使得就业机会不平等,严重影响了就业情况。
1.6 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下滑
综合素质是指个体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而成才的多方面主体性品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坚持以社会、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随着高职院校扩招,高职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行,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后续的专业理论素质不强、实践技能素质不高、职业道德素养不强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选拔人才。
1.7 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1)企业的思想上不重视
当前,很多企业虽然参加校企合作,但是积极性普遍不是很高,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多数企业认为技能人才培养只是学校的事情而与企业无关,企业更愿意直接招录技能人才而忽视培养。二是,企业通常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认为“校企合作”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实惠”,因此对这一工作不太感兴趣。
2)学校的主动力不强,内力不足
高职院校很长时间都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大多数教师在依然停留在学校教育中,缺乏实践认识,因而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主动性较弱。尽管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开展“校企合作”,但这些工作多数还是为了应付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评估和检查等,是一种比较“被动”的参与,因此建立的一些合作关系相对比较松散、层次低、效果不理想等,高职院校的主动性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4]
3)学生主观认识不够
在生产性实践或者是顶岗实习期间,有些学生就将这项工作当成是学校放假了,有些不遵守企业相关管理规定、不尊重企业指导老师,也有些学生在这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下降等。个别行业多要使用到高温高压等设备,安全要求比较高,学生对生产实践性学习的相对消极的工作态度给企业管理和生产等带来很大了影响,甚至是危害。
2 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理性的就业观
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学生合理进行个体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从而确定未来的职业及事业发展的目标,并对该目标给出合理预测。也是高职院校必修的一门课程,它能够客观、准确地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能使个人不断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很快适应和发挥个人的潜力,对于高职学生日后就业和后续发展尤为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完善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将其贯穿于学生学习、就业、成长的全过程。
2.2 政府引领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政府应该尽快突出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时健全一些“校企合作”的经费投入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惩处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等运行机制。通过政府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有效的保护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督促相关主体及时履行有关责任和义务。[5]
2.3 加强高职化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实训基地建设是衡量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实训的教学中,学生能通过先进的设备提高技能训练,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具备关键技术和职业技能,从而使就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色在于崇德尚技。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靠先进的办学理念、正确的治校策略外,还需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才能达到培养社会急需的能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与生产实际相衔接的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2.4 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区别与本科院校更强调它的职业性,只有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单纯是解决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的问题,而是为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寻求自己位置,加强锻炼,用正确态度明确今后目标,顺利完成就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树立为学生健康成长负责的教育思想,只要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生存发展的教育方式。
3 结论
随着高职人才数量的极度膨胀,每年新增的高职毕业生数量不断的增加,如何解决高职的就业问题,不但关系到高职今后的发展,更严重是大量人才的滞留容易影响到毕业生的情绪。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不满情绪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不满情绪的扩大容易造成高职学生对社会的不满,最终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解决高职就业是越来越多学者研究的课题,笔者从自己考虑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策略的阐述,因受教育水平、时间、地域的影响,所发表的论点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权且作为一部分学者的补充。希望在国家、政府及学者们的共同关注下,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像其所发展的发展历程一样,在不远的将来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丛筠,等.职业教育就业形势的思考[J].现代教育,2011(10):28-29.
[2]杨宝珠.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篇7
自1999年我国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向了大众教育。规模庞大的扩招带来的结果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全国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108万增加到2010年的657万,增长了6倍。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特别强调,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仍将处于一个就业人数的高峰期,年均700万左右。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幅度的扩招不能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在 70%左右,这一数据明显偏低,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不能实现完全就业是一种发展的必然。
(一)毕业生总人数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据我国教育部、人事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是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的毕业生人数就达到了 212万,2006年毕业生人数有413万人,而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9%。2010年我国有630万大学生毕业校园,走向社会。就是在2011年7月,已有670万大学生毕业,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已经突破680万人,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
(二)所学与所需错位,求职者与企业供求无法成正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日益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呼唤着各行各业的人才进入到市场中进行竞争,加上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的推行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今天的高校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的王子和公主,他们在社会中的定位开始由“天之娇子”变为“普通劳动者”。如今,“选择职业的恐慌”已经成了大学毕业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另外,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实践中,由于学生缺乏长期有效的职业能力提升锻炼和就业指导,致使学生求职就业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始终比较明显地存在着对接错位的问题,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方向开始存在着裂痕,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
(三)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能力有限,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都在1000万个,增长能力有限,其中大部分要确保用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在2007年首次超过新增就业岗位半数。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不断增加与我国每年一定的新增就业岗位的增速不相适应,将进一步增加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就业政策的改变、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市场差异的明显、市场竞争的加剧等,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出现以后更使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二、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利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才能、技术及各种综合技能,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筹备和经营各类企业或成为个体劳动者,这是一条于己于国都有利的就业道路。大学生自主创业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但是有资料显示,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一直很低,大量有产业价值的技术创新成果被闲置,每年大约有3万多项创新技术成果通过国家和省部级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但转化为产业的不到20%,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仅为5%左右。
由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单位主办的“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指出,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而欧美的这个比率达到20%~30%,同时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偏低,约为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创业教育不够完善,大学生创业素质普遍偏低,创业知识储备不足,在校期间没有经过适当的锻炼,创业能力薄弱,学生多数缺少实践经验,也不了解基本的政策法规。一些大学生在还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创业,势必遭受很多挫折,而首次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多数就此停止了创业行为。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兴趣与热情高
由于受到媒体对创业传奇人物和创业神话的渲染与过分炒作,整个社会舆论对于大学生创业寄予很大的希望,对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兴趣比较浓厚、热情比较高。
(二)自主创业人数少,属凤毛麟角
来源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05年到2007年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分别为102人、146人、153人。而这三年的毕业生人数为 15.4万人、17.5万人和18.9万人,由此可见,登记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从表面上看每年都在不断增长,但与当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相比,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凤毛麟角,不到当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也与教育部有关部门近几年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调查数据相符合。
篇8
环境是赖以生活的家园,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的来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变的更加严重。人们进行了反思,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2012年人口已到13.7亿多,平均每年净增加的人口数超过千万,对能源、淡水、粮食等的需求较大,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必然会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但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整体上来说生产力较为落后,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强大压力,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不可能实现。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凸显了环境因素在企业投资中的重要意义,本文将运用物元分析法建立质量评价模型,对企业环境投资决策进行研究。从而帮助企业在明确环境责任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投资方案。1994年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可见我国对于企业投资时的环境因素,将有更多的法规和政策限制,我国企业进行投资活动,需要超前性地考虑环境因素进行决策,从而在未来获得更佳的竞争优势。本文对基于物元分析的企业环境投资决策研究,是基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基础上研究企业的决策问题。Pigou首先提出企业污染的外部性效应,在著作《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1932)首次提出了 "外部不经济"与"内部不经济"的概念。科斯在其的著作中《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中认为可以通过制度安排以及产权界定,利用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经济体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完成对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消除外部效应。现在及未来环保法规的完善,印证了科斯的理论。杨家亲(2005)研究分析了环境因素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企业投资决策应考虑环境因素。颉茂华(2009)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了企业的投资决策。以往的研究,多是对于企业环境问题的专述,或者用其他方法对于考虑环境因素的企业投资决策进行评价。所以我国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时,需要考虑环境因素进行决策。本文采用基于物元分析的企业环境投资决策研究,可以深化我国对于考虑环境因素的企业投资决策研究。
蔡文教授于1983年创立物元分析方法,物元分析通过运用关联函数对论域内的元素具有某种性质的程度及变化进行描述,这样经典集合的属于与不属于的定性描述可以发展成定量描述,从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矛盾问题。本文建立了物元评价模型,并根据物元评价模型对于企业环境投资案例进行分析,从若干方案中选取最佳的投资决策方案。企业实施环境投资决策评价方法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单凭借粗放式生产方式来发展我国经济,即对大自然没有限度的索取、肆无忌惮的进行生产活动,将会导致环境恶化、资源匾乏、生态失衡,那么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将远不可及。企业社会责任延伸促进了环境投资决策方法的产生与应用,体现了外部成本内部化。若企业既考虑发展又考虑其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自我约束与规范,那么在将来愈加规范的环境法规颁布后,便不会因固定投资改造支出更多的环境成本,从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这不仅符合企业长期的发展,也有助于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物元评价模型的建立
物元分析包含以下步骤:首先创建物元矩阵,其次确认经典域及结域物元,然后计算关联函数及关联度,最后分析评价等级。
1.创建物元矩阵
物元是由已知事物名称(N)、特征(C)和量值(X)构成的有序三元组R=(N,C,X)作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若事物N用n个特征,,…,及其相应的量值为,,…,来描述,有m个评价等级,则所创建的物元矩阵即表示为:[2]
(1)
(1)式中,为评价对象;为评价对象的第i项特征,i=1,2,…,n;为关于的量值,即对待评价单元第i项特征进行分析的原始数据。
2.确认经典域及结域物元
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实际情况,建立经典域和节域矩阵[2]。经典域矩阵为:
(2)
(2)式中,表示j个质量等级;表示所确定的质量等级的第i个特征的数值,i=1,2,…,n;表示第j个质量等级中关于所规定的量值范围。
确定节域矩阵为:= (F,,) = (F,,)
上式中,表示全体质量等级关于第i个指标的量值范围,即。
3.计算并确认关联函数及关联度
首先,()为第i项指标属于第j等级的关联度[2],计算方法如下。
= (3)
(4)
(5)
(6)
其次,确定第i项特征的权重,这里采用差异驱动法确定权重。
(7)
(7)式中, (8)
(8)式中= (9)
(9)式中m是评价单元选取的样本数量。
确定待评对象在各质量等级的综合关联度,并且对其进行等级评定。
(10)
(11)
当0
三、基于物元分析的企业环境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投资决策管理的目标应包括:减轻或消除企业投资运作过程中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改善企业投资决策质量、增强投资项目实施和运营能力,并进一步提出实现投资决策目标的策略。下例除了考察经济效益外,着重考察其社会效益。基于此设立了表1中的评价指标。
某纸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位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全州镇,项目建成后以废纸和商品浆板为原料,年产一亿五千万千克机制纸和纸板。鉴于造纸业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未来可能加大对于企业投资时的环保限制,本项目着重考虑环境因素进行的投资决策。项目共拟定4个投资方案,应用物元分析法进行科学选择。
从物元分析法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方案2达到了5级标准,方案1和方案3达到了4级标准,方案4达到了3级标准,显然方案2是造纸厂基于物元分析得出的企业环境最佳投资决策,这将是造纸厂优先考虑的备选方案。
四、结论
企业环境投资的决策方法不恰当、运行的效率不高不但浪费了投资资金,并且还影响了环境治理的效果,更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1]。随着人们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更应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重视环境保护,做好环境投资决策,提高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本文构建了基于物元分析的环境投资决策方法。基于物元分析的环境投资决策方法在解决企业环境投资决策问题上是行之有效的。基于制造企业设计环境投资决策指标,此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服务、零售和资源等其他行业的环境投资决策问题,因为不同行业面临着不一样的环境问题[1]。因此本文投资决策的指标仅适合于作为制造企业做出环境投资决策的参考指标,在其他企业进行应用时应按照各自所属行业的特点来进行增减。
参考文献:
[1]史茜(导师:颉茂华).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企业环境投资决策方法与应用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8.
[2]张广海,王佳.基于物元分析法的旅游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3-50
[3]Pigou.The Economics of Welfare[M].London:Macmillan,1932.
[4]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44.
[5]颉茂华.企业环境投资决策方法研究—模糊层次分析法[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5):69-78.
篇9
本文采用决策树C4.5算法对医药物流企业客户进行了细分,识别出有价值客户的具体特征,帮助物流企业在市场活动更好地为这类客户服务。让企业能够根据不同的类型深化客户经营,准确把握目标客户的消费特征以及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
现阶段我国医药物流企业特征
我国医药物流能力较弱,医药物流的发展受到体制、政策、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医药市场行政分割,相关部门在医药物流发展政策不配合,导致医药物流企业组织形式分散,阻碍了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型医药物流集团形成,不利于物流企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而跨国医药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发挥其资本优势和成熟运营模式,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因此,国内医药物流企业应该对现有客户进行细分,发挥其有限物流能力,服务于更有价值的客户。
由于医药物品的特殊性,医药物流设施设备和信息化技术投入不足,物流信息系统很不完善,企业间信息不能共享,不能有效发挥医药物流设施能力。另一方面,对现有医药物流信息数据利用不足,不能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医药物流企业做出决策并提升其竞争能力。
医疗消费在全球居民消费支出中往往占有很大比例,政府和居民都希望能最小化医疗支出,但医疗研发和生产投入不断增加。不断增长的成本压力驱使医药企业不得不提高其经营能力,并希望通过有效的药品组合和对医药物流系统进行优化来降低医药成本。这迫使医药物流企业主动考虑选择服务客户,参与医药企业生产和运作管理中。
决策树C4.5算法
决策树是被研究最多的数据挖掘方法之一,目前有很多种算法,常见算法有ID3,C4.5,CART,SLIQ等。其中,C4.5算法是J.R.Quinlan与1993年提出的一种对ID3的改进算法,利用信息增益率来寻找树节点上具有最大信息量的属性,它弥补了ID3在应用中只能处理离散型的描述性属性的不足,加进了对连续型属性和属性值空缺情况的处理。C4.5算法的主要处理过程如下:
归纳决策树。依次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Gain(A)以及信息增益率GainRatio(A),选取信息增益率最大的,但同时获取的信息增益又不低于所有属性平均值的属性作为测试属性,以该属性作为结点,属性的每一个分布引出一个分枝,据此划分样本。如果节点中所有样本都在同一个类,则该节0点成为树叶,并赋以类别标记。如此类推,直到子集中的数据记录在主属性上取值都相同,或没有属性可再供划分使用,递归地形成初始决策树。
C4.5算法在物流客户细分中实例运用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A医药物流公司,它为全国各地药品企业提高物流服务,但是缺乏对现有客户的忠诚度和价值的判断,营业收入及客户规模难以扩大。根据企业与客户交易情况,采集了2010-2011年度数据。具体客户属性名称及特征如表1。
数据预处理。通过表格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了收集,对空缺数据和不正确数据进行处理。因为“客户ID”、“企业人数”这两个属性字段有很多不同的取值而又不能进行属性概化操作,并且与最终价值客户挖掘分析无关,在数据处理时忽略这两个字段。
生成决策树模型。由于“年业务收入”对企业非常重要,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率,所以该属性作为测试属性不断对样本集进行划分。
篇10
一、前言
企业的财务报表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体现,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报表的重要性,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分析的功能
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分析是企业对其年度的财务数据,以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以及现金流量表三大报表的数据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方法和模式。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分析,是企业了解过去经营情况,掌握现在,预测未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具体来说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分析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企业内部角度
从企业内部角度来看,首先,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分析,可以通过一些财务指标的分析,有效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这对于企业未来的财务决策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对企业偿债能力分析、资产管理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从各个角度与各个层面把握企业的财务所处的状态,发现企业在经营和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企业未来财务决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将产生重要影响。
2.从企业外部角度
从外部来看,通过利用年度财务报表分析的会计信息,可以为债权人,以及投资人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企业外部的相关利益者可以利用年度财务报表分析的信息为未来的投资决策,以及为税收政策作依据,这对于规范外部的资本市场,提高整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1.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信息系统作用充分发挥的表现形式。会计是信息系统,其主要作用之一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系统所输出的财务报表主要是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相关的附表构成。经济活动的原始数据经过会计部门按照有关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工变成定期的财务报告,相关政府部门、上级主管单位和企业的管理层都应该从各自的角度研究企业的财务报表并对其进行分析,最后形成关于企业的观点或结论。然而,不按一套系统的分析方式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就很难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回报能力、偿债能力、管理效率和发展能力的优劣形成观点或结论,财务报表本身对企业的控制或决策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财务报表分析是企业衡量风险与收益高低的指路标。企业可视为一系列项目的投资组合,我们不仅应分析这一投资组合中个别投资的风险和收益,而且应分析整个组合的风险和收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较低的投入,冒适度的风险,获取更大的收益。而财务报表分析有助于从财务方面深度分析这样的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收益。
四、财务分析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财务分析主要是以会计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营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企业经营者的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为目的。企业经营者做出一个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全方位的,按照以前的财务人员给出的财务报表,只是在财务人员有限的资料和对公司有限的了解中给出的财务部单个的财务及其财务部的分析和研究。这样的财务报表分析并不能给企业的经营人,企业的决策者在进行企业管理时提出完整准确的信息和依据。一个企业的兴衰可能就在某一个决定之中,当企业处于一个极端的时期,比如说偿债时期,这时企业的管理者可能更加着重于偿债较少重视和考虑其他方面,而这时候就是财务分析人员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因为,财务分析人员着眼于整个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是将一个企业看成一个系统,通过财务的综合分析,合理整合企业资源,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既能合理偿债又不影响企业正常投资运营的资源分配方案,这样就避免了企业的决策的思维盲区,避免了企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五、财务分析有利于企业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
从财务分析的职能作用来看,它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和评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财务报表,分析历年来公司的财务收益和亏损,使企业的经营者了解到历年来企业资金的流动详细情况,投入资金后的盈亏的详细情况,能够更加明确企业的投资方向的合理性,也可分析统计企业的各部门的工作效益,分析各部门的作用和贡献,重新配置各职能部门,调整相关的工作分配,综合各个方面,针对企业状况做出最科学、最能促使企业良性发展的财务分析制度。所谓“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企业制度的完善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加准确的定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未来生产经营的发展方向,对企业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六、财务分析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
财务分析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的技术,要求财务分析人员熟悉整个企业的运营情况、公司的特点、企业的发展方向,联系实际经营活动,只有这样财务分析才具有可信度,财务分析人员所做出的努力才能被认可,公司的运营者才能根据财务分析的结果,制定出让公司健康发展的科学的公司制度和正确的目标,运营决策更正确合理。否则,就数字谈数字,无法客观地说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说财务分析人员只有深入到企业各个部门和实际业务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保证财务分析深刻、具体,并且具有价值。要达到这一目标还必须制定规范的财务分析制度,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基本责职,提出财务分析工作的质量要求,如分析方法的选择、分析指标的确立等,建立一套科学和统一的规范,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财务分析能力,真正发挥财务分析的作用。
七、结束语
财务报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生产经营决策的准确性,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
篇11
一、企业环境投资决策理论基础
(一)环境管理会计内涵
企业环境管理会计是指一门管理会计、绿色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可为利益主体、支持环境管理系统提供相关环境信息,并对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使用,以便找出最佳的企业效益方案。环境管理会计区别与传统管理会计,是基于传统管理会计衍生下的高级产物,管理会计难度更高。环境管理会计既要重视环境效益,也要关注企业长期效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再局限于当下的企业效益,追求更长远的企业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双重结合。环境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包括企业相关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对企业有所影响的外部环境信息等内容,对其进行收集与分析,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基础依据,此类信息更为全面、准确,其中涉及各种各样的财务、非财务、数量、非数量信息,以供企业管理层了解到更多层的信息。环境管理会计除了考虑企业生产成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协调关系外,还需将外部成本计算与管理会计内,这一点是与传统管理会计最大的不同,此种衡量方法有助于企业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对社会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资源的损耗。
(二)投资决策内涵
决策是组织或个人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对一定时期内的活动方式、内容进行选择和改进的过程。企业投资决策是企业为实现预定目标,评估其中潜在的风险,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多种备选方案进行考虑。或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一种可行的方案进行分析,从多种备选方案选取最佳计划。或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一种可行的方案进行研究。
(三)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
在19世纪20年代,多位著名经济学家早对自然资源储备、社会经济福利间的内在联系作出科学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探究了这两者间的关联,基于这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下,表示人类经济活动处于生态边界内,再次阐述了自然资源储备、社会经济福利间的内在关联。一九三二年由某位知名经济学家发表的相关经济学著作中,曾重点探究了市场失灵的问题,采用外部理论解释市场失灵对外界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环境与经济间存在的必然联系。随着人们生产活动的飞速进步,生产对环境的危害逐渐凸显,人们认识到环境与经济间的相互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国外知名经济学家科斯对外部性问题、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探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解决外部性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产权理论的基础上对环境问题、经济问题作出了深入研究,尤其是解决环境污染中市场失灵情况,实现了环境经济实践的进步与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研究人员逐渐重视起环境问题,当前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环境经济学体系,环境经济理论与实践随之得到大力发展。
二、物元评价模型的建立
物元分析法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考虑量值、特征、事物这几个关键要素,构成一定的模糊物元评价方法。物元分析具体流程为:首先创建物元矩阵,明确经典域、结域物元,然后对关联函数及关联度进行计算,最后分析评价等级。第一,创建物元矩阵,假设物元三要素分别为量值X、特征C、事物名称N,三要素共同构成有序三元组R,上述三要素为事物基本元的描述,根据事物的特征设立量值,建立m个评价等级;第二,明确经典域、结域物元,结合相关标准与地方情况,制定经典域、结域物元;第三,计算关联函数及关联度,结合相关标准与地方情况,制定经典域、结域物元,根据经典域矩阵设定未知等级关联度,计算某一指标的权重,选用差异驱动法再次确认权重,对各项待评指标在相关质量等级中的关联度进行等级评价。当0
三、基于物元分析的企业环境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篇12
1 建筑施工企业伤亡事故法律关系及两种救济方式
1.1 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公司、包工头及工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如图1所示,建筑施工企业与劳务公司之间是“承揽关系”,劳务公司和包工头之间亦是承揽关系。包工头和工人之间乃是雇佣关系。伤亡事故发生后,建筑施工企业和劳务公司都有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是否将劳务合法分包给劳务公司,是该企业是否承担事故责任的关键。
1.2 工人的两种救济方式
伤亡事故发生后,伤亡工人及其家属有两种救济方式: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寻求工伤保险赔偿的前提是,伤亡工人及其家属需要证明工人与用工主体之间(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公司)存在“劳动关系”。这里的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下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仅仅包括“提供劳动”、“支付报酬”,还包括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规定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①寻求人身损害赔偿时,需要证明工人与包工头、劳务公司、建筑施工企业之间存在雇佣关系。这里的雇佣关系和劳务关系乃同一概念②,是指雇员向雇主提供劳务,而雇主向雇员支付报酬的民事法律关系。这两种救济方式的对比如下:
主张与用工主体存在“劳动关系” ―― 工伤保险赔偿
主张与用工主体存在“雇佣关系(劳务关系)”――人身损害赔偿
2 伤亡工人要求工伤保险赔偿
伤亡事故发生后,伤亡工人及其家属可以请求确认伤亡工人与建筑企业、劳务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并申请工伤保险赔偿。若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劳务合法分包给劳务公司,受伤工人只能主张与劳务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而不能主张与建筑企业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其法律依据是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四条:“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根据该通知的相关规定,通常情况下伤亡工人只能要求确认和用工主体存在劳动关系。③在建筑施工企业将劳务合法分包给劳务公司的情况下,用工主体乃是劳务公司。此时,只能主张伤亡工人和用工主体――劳务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该通知第四条属于例外规定,若建筑施工企业非法分包,应当承担用工主体责任。也即如果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非法分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那么伤亡工人及其家属可以根据该条主张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除此之外,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也有可能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法》第94条规定:“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根据这一条的规定,如果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劳务发包给个人承包经营者(通常情况下是包工头),当工人在从事劳动活动过程中遭到损害,建筑施工企业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劳务合法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公司,而劳务公司将将工程劳务转包给个人承包经营者。此时,当工人在从事劳动过程中遭到损害,劳务公司应当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 当伤亡工人寻求人身损害赔偿救济时的法律关系分析
工伤保险并非伤亡工人的唯一救济途径。伤亡工人及其家属还可以依照民法中的雇佣关系的相关规定,向雇主主张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根据该条规定,若雇员在安全生产事故中受到人身损害,通常情况下应当由雇主承担责任。在建筑施工领域,若建筑施工企业已进行合法劳务分包,则雇主应为劳务公司,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负责招募员工从事相关工作的是劳务公司而非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在建筑施工企业知道或应当知道劳务公司没有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才有可能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当建筑施工企业违反相关规定,将工程劳务分包给不具备相关资质的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才会和劳务分公司就伤亡工人的人身损害赔偿承担连带责任。
尽管雇员在上下班途中遇到的人身伤害,并非该解释第十一条所说的“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的人身损害,但从保护雇员利益的角度来看,若雇员所受伤害,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第14条第6款的“工伤”,④则应当参照该款规定,认定雇员所受到的伤害属于“从事雇佣活动中受到的人身损害”。此时,受伤工人可以主张雇主(劳务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交通肇事者承担赔偿责任。雇主(劳务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交通肇事者追偿。⑤
4 结语
由于建筑施工领域法律关系的复杂性,伤亡事故出现后,责任主体认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劳务分包是否合法是其是否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关键。在劳务分包的情况下,伤亡工人与建筑施工企业之间既不存在雇佣关系也不存在劳动关系;如果劳务分包合法,建筑施工企业也无需根据例外条款与劳务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对于伤亡工人及其家属而言,其既可以主张和用工主体存在劳动关系,主张工伤保险赔偿;也可以要求雇主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在劳务分包的情况下,这里的用工主体和雇主乃是劳务公司,而非建筑施工企业。但对于劳务分包是否合法,伤亡工人及其家属并不知晓,所以在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时,会同时要求确认与劳务公司和建筑施工企业存在劳动关系;在请求人身损害赔偿时,会将包工头、劳务公司和建筑施工企业列为共同被告。此时,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全面分析法律关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Z].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Z].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Z].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Z].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Z].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6]工伤保险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5号.
[7]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
[8]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R].劳社部发〔2005〕12号.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Z].法释〔2010〕12号.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Z].法释〔2003〕20号.
注释:
①例如,《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②2007年10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合同纠纷”规定:“110、劳务(雇佣)合同纠纷”。法院已经将劳务合同和雇佣合同视为同一民事法律关系,当作同一案由来受理。案由是指法院依据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所确定受理案件的类别,同一民事法律关系归入同一类别,属于同一案由。
篇13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被推向就业市场,自主择业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川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也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
职业决策是个体一生中必然要面临的重要决策,是指个体对自己将要从事职业做出的选择。乔普森(Jepson , D)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闭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职业决策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它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职业心理学中的应用。
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性动机,它意味着人们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完满的结果。D. C. McCelland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持有的良好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力。Atkinson的“期望一价值”成就动机理论则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动机趋向组成,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个体的行为倾向是动机强度,对行为目标的主观期望概率和诱因价值三因素的积函数。如果个体处在一个成就导向的情境中,两种倾向可以同时被唤起,而这时个体导向目标的趋力一成就动机,就是这两种倾向的代数和。
国内目前在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理论综述型的研究。本研究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期为各高等院校和政府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帮助大学生提高择业自信和职业决策的成功率。
2.研究方法
2. 1研究被试
从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随机选取200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有效被试154人。被试的具体情况分布如下:性别方面,男68人,女86人;年级方面,大一34人,大二38人,大三29人,大四53人;学科类别方面:文史类97人,理工类57人。
2. 2研究工具
2. 2. 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
采用彭永新(2001)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包括s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共39个项目,五点量表计分,得分越高,信心越高。总体Craombach a系数为0. 9366;量表具有较强的辨别效度。
2. 2. 2成就动机量表
《成就动机量表》( The Achievement MotiveScale.简称AMS )由挪威心理学家T. Gjesme和R. Nygard于1970年编制,叶仁敏和Hagtvet. K.A1988年修订而成。量表共30个项目,由两个分量表组成,每部分巧个项目,分别测定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af )。量表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低,表明这类动机越弱。合成动机的得分由追求成功得分减去避免失败得分(Ma= Ms一Maf )。得分越高,成就动机越强。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 77,效度为0. 58,具有非常好的信度、效度。
2. 3施测
测验的主试由研究者和心理专业本科生组成,统一指导语,测试时间大约为巧分钟,采用个别测试和团体测试相结合。
2.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 1烟台高校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体情况(见表1)
表1可知,全量表的平均分是3. 3487,其他各维度的得分也都在中间值3以上,这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全量表和量表各个维度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大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3. 2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比较
3. 2. 1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学科差异(见表2)
表2可知,不同学利类别的大学生在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和全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类的大学生比文史类具有更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3. 2. 2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年级差异(见表3)
表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在制定规划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各个维度和全量表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大三年级大学生与大一、大二、大四之间在“制定规划”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逐渐增强,并在大三年级达到最高,而到了大四以后又出现了下降。
3. 2. 3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全量表和各维度作: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3.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表5)
上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成就动机的合成动机以及追求成功动机之间都存在高的正相关,并且所有相关都达到了0. 01水平上的显著性,但与避免失败动机没有显著相关。
3.4成就动机各因子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回归分析(见表6)
三个预测变量预测效标变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时,进人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为追求成功因子。表6可知,多元相关数为0. 621,其解释变异量为38.6%。
4.讨论
4. 1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基本特点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全量表的平均得分是3. 3487,分值位于“有一点信心”和“有一些信心”的中间位置,总体上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但个体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大学生虽然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但总体看来,他们能够正视现实,相信凭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选到相对理想的职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多数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的事实并不能掩盖一部分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低的事实,不少大学生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采取措施来缩小个体差异。
4. 2学科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理工类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要普遍高于文史类大学生,并在全量表和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两个维度上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情景下,社会对理工类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大。因此,理工类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就业前景看好;然而文史类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选择的余地相应较少,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这就使得理工类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时比文史类大学生更加自信。
理工科的学科性质要求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理工类大学生一般具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他们有更大的自信来解决生活、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往届理工类毕业生相对容易地找到工作的事实,使得理工类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更加明确,更能知道什么职业适合自己。所以,理工类大学生在制定规划的信心上也显著高于文史类大学生。
4. 3年级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逐渐增高,在三年级时达到最高,但到了四年级时又出现了回落,一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最低。方差分析显示,除在制定规划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方面未见显著差异。
鲁思·霍尔兹沃思指出,“某一生活变化尽管是人们希望出现并已计划好的,但在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转变时所伴随的适应过程中也要出现某种紧张。大一学生刚人大学,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出现一定的情绪波动在所难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学是佼佼者,而在人才荟萃的大学校园里,则变成了普通学生,这使他们有一些失落感和自卑感。因此,大一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较低,自信心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一新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实现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通过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和能力,同时对未来也充满了期待,这使得他们对自己抱有更大的自信。但到了面临求职的大四阶段,现实的严峻就业形势使很多学生出现了就业焦虑,对前途充满迷茫,导致求职信心的降低。
4. 4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张杉杉、郑日昌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认为男女本科生的择业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但李莉、马剑虹的研究结果有很大不同,他们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各个维度中,性别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影响。
诚然,我国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可能面临一些社会歧视。但我们要看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壮大,女性有了较充分的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空间,在社会生活中逐步争得了较多的权利和自由,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成功女性,她们的自信、睿智和成功使得女生的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
由于上述原因的影响,女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有了更大的自信,这使得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4. 5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成就动机的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成就动机的合成动机以及追求成功动机之间都存在高的正相关,并且所有相关都达到了0. 01水平上的显著性。
Bandura在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时指出:自我效能水平会增强或削弱动机。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选择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为自己设置较高的目标,并坚持达到它。当任务或目标得到解决时,个体当初的效能感便得到证实和满足,这就维持了成就动机。即使个体遇到暂时不能解决的困难时,高效能感者所具有的取得成功的自信心也更有利于诱发个体的动机行为。相反,自我效能低的人,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行为的积极性就低,不愿付出过多努力,也很少积极主动地采取对应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成就动机水平下降,反过来又降低了他的效能感。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决策能力充满信心,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来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通过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来超越自我,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肯轻言放弃,因此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成功的经验反过来又强化了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之间就这样双向互动,相互促进。
另外,成就动机各因子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追求成功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所预测变异量达到38.6%,而避免失败因子和合成动机则被排除在回归方程之外。这说明,对大学生追求成功动机的培养非常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决策能力。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