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合作日益加深,外资银行开始不断转变经营发展模式,从分业管制向混合经营模式转变,并开始大规模的涌入中国银行市场,与国内银行业展开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更为激烈的的竞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很大的危机。其实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必然会催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巨大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将会从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以经济的均衡发展为制定了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个性化服务,促进综合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战略定位不够明确,优势不突出,营销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业务品种少,质量低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经营的是存贷款业务,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金融衍生业务等高科技、高收益、功能全的中间业务很少,并且中间业务的发展也很慢,对业务产品的创新水平都相对较低,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存款,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自由资本率低,存在着高额的不良资产现象,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性。

(二)规模小,产权结构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小,实力有限,既无法与四大国内银行平等竞争,更不可能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在产权结构上,由于产权主体具有单一性和不可交易性,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缺位,经济效率较低,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赢利点,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三)服务水平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服务水平上与国外银行存在极大的差距,对银行的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导致商业银行的综合化服务水平较差。同时商业银行不能满足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更不可能使银行与客户增加了解和联系,使商业银行错失投资、增加收益的机会。

(四)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高素质金融人才较为短缺,导致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不法提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电子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网络银行经营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数量较少,无法形成跨国经营规模,这也是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经营上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

一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能化。面对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的重要趋势是从专业化向全能化方向发展,将会采取混业经营的模式,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进行金融创新,使客户能够享受到存、贷款,投资、保险和证券等广泛的金融服务。

二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国际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内业务日趋完善,将会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大对跨国银行的设置的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增设大量的海外分支机构,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区于国际化,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是,商业银行发展的规模化。面对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规模经济是商业银行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加强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性,从而使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加大,向世界范围内集中和垄断,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全球金融业版图扩张竞争中抢先一步。

四是,商业银行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营方向由传统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对策

(一)明确市场定位,加快推进转型

市场定位是企业竞争的赢利点。为此,商业银行面对国内外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必须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衡量,根据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按照“适度、理性、有效”的原则,有选择地开拓业务空间,并更加重视基础管理和风险控制。同时银行还要进行对经济资本的优化配置,加强对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的管理,大力推进引言业务资源的管理改革,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赢得更多的多元化的收入增长点。

(二)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混业经营模式

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向全球金融机构发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所拥有的一批优质客户群体优势,采用多种手段推进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开发出适应新兴市场经济的金融工具,采取渐进的原则,保证我国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顺利转变,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化金融接轨打好有利基础。

(三)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技能

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扩大规模生产,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就要通过对银行产业的业务创新和扩展,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丰富银行金融品种,经营方式要从以储蓄存款为主向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资金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及中间业务综合经营转变,并以做大做强资产业务和理财业务为手段,带动个人银行业务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为不同客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增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

(四)重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对社会各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无外乎是一把有利的竞争武器。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使金融机构的创新成为可能。商业银行可以设置网上银行业务,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进行个人业务存储、网络购物支付、引用卡业务办理等等,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服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

(五)重视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改革离不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跨国银行的增设都需要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支持和管理。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扩宽招聘渠道,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技术,而且还能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定期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员工进行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提供有利人力基础。

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将会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化经济发展进行接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同时这种发展趋势也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改革,采取渐进的原则,逐步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从而使商业银行在科学的发展战略中稳健经营,更好的应对金融风险,使商业银行获取更高的赢利点,提升银行业间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宏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29):12-13.

[2]高自强;张明贵;;中小银行经营转型的趋势[J];中国金融;2011;(04):17-18.

[3]李钧锋;陆晖明;丁全喜;陈志英;徐君;;天津市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研究[J];华北金融;2012;(05):10-11.

篇2

一、非现场审计的概念

非现场审计又称为计算机审计,它是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收集被审计对象经营管理信息及数据,通过通用审计分析子系统进行远程分析的审计程序。非现场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种方式,具备以下职能:

1.监督职能。依靠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库,利用通用审计软件,通过关联、筛选、排序、汇总等方法,比较、分析信息数据等因素,从独立超脱的角度,揭示经营绩效、管理体制、经营决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纠错防弊的合法合规性审计上,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

2.服务职能。非现场审计具有为现场审计服务,为管理层决策服务的服务职能。非现场审计技术实现了审计信息的及时共享,能在第一时间为管理层提供全面综合的内部审计及经营管理信息,使内部审计更好的融入除决策之外的经营管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咨询服务职能。

二、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比具备的优点:

(一)监测及时、预警有效。商业银行定期从会计、信贷管理等系统导入数据,或与生产系统数据库直接建立数据链接,实现了对信息系统全流程时时风险监测,能够对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操作中的违规危及行为做出迅速反应,防范资金风险、信用风险等。

(二)全面防范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通过通用审计软件,结合审计人员对内控风险的全面分析,及时审计分现场审计模型,按期(年、月、日)、按机构、按风险等级揭示经营管理的系统风险、操作风险等,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实现全流程监控。并且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向管理层提示风险,保障了经营管理的主要风险。

(三)逐步提升审计的准确性。非现场审计通过计算机系统,直接调阅被审计对象的经营管理信息及数据,通过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梳理分析,目标用户是所有审计人员,而不局限于非现场审计人员,从数据的采集上,规避了被审计行人为调整、修改等风险,信息全面、真实、有效。

(四)逐步提高了审计的独立性。非现场审计通过计算机系统,远程调阅被审计对象的经营管理信息及数据,与被审计行没有物理接触,并且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具有主动性、灵活性,规避了信息收集及传递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规避了以往依靠对被审计行提供资料的信息的独立性风险,降低了审计风险。

三、非现场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具备的特点:

1.审计方式的特殊性。随着商业银行规模化和信息化发展,现场审计的传统审计方式显得浪费且低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远程审计程序即非现场审计的实施成为可能。非现场审计的实施地点不是在被审单位现场,而通常是在远离被审机构的其他审计工作场所,即所谓的非现场。这种不在被审单位现场办公的特殊方式是将非现场审计与传统审计区分开来的首要特征。

2.审计手段的先进性。以往的审计通常是在被审现场通过调阅大量报表、账目、文字记录等相关资料来手工查找风险点,在庞大的数据网络面前已显得力不从心。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网络、远程等现代化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实现了计算机海量存储、高速处理与审计分析模型的有机融合,使大部分审计工作从纷繁复杂的账表资料中解脱出来,实现审计的非手工操作,节约了审计时间,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结果的准确程度。

3.审计角度更具独立性。非现场审计通过远程方式实现了人机直接对话,数据的采集、筛选、整理、分析和疑点确定过程基本上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完成,一方面改变了以往对被审行提供数据资料的依赖性,使审计主动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减少了审计人员舞弊的可能,将人为因素降到最低。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比更具独立性,这是实现审计真实有效性目标的重要保障。

4.审计范围的广阔性。在现场审计手段和环境下,由于审计资源有限,很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非现场审计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审计的覆盖面更广。审计范围的广阔性是实现审计充分性目标的有力支撑。

5.审计对象的精准性。非现场审计应用审计监测等手段,通过编制模型和对数据的分析,从后台识别出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将审计资源向风险高的业务和区域倾斜,使扩大审计覆盖面与突出重点相协调,实现了风险导向审计,提高了审计对象的精准性。

四、非现场审计的开发背景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涉及银行信贷、会计、人事等所有部门及岗位,涉及生系统、分析系统等所有信息管理系统,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提升,要求内部审计同步提升,为防范审计风险,非现场审计逐步产生、发展、壮大。

(一)业务操作复杂水平不断增长,数据急剧膨胀。近年来,商业银行为适应市场变化,在信贷、会计、人事等部门操作系统基础上,不断新增或升级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升营运效力及服务水平,同时也使得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加之频繁的系统升级、转换和操作的不规范等带来的数据质量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并且系统的增长,导致交易数据急剧增长,纯手工人工分析,无法实现对历史数据风险的分析,必然陷入审计风险的漩涡中,无法实现审计的作用。

(二)业务操作的管理功能上移。信贷、会计等系统中,基层行只涉及日常操作,授信、授权、甚至日结全部上移至上级主管部门,数据的生产、存储全部在总行,因此,在集约化的管理模式下,要实现基层行数据全面分析,必须涉及上级主管部门。

(三)传统的风险线索介质发生变化。随着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通过传统的有形的介质存在的信息逐步减少,审计仅通过有形介质分析数据,势必导致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系统中的信贷、会计电子交易信息大量流失,大多数信息无法分析,审计结论不具备代表性,审计效力急剧降低。

(四)国内、外通用审计软件数理处理水平迅速提升。随着科技的进步,为满足计算机数据急剧膨胀的分析需求,国内、外数理分析软件的分析量逐步增大,尤其为适应数据大而服务器较小的问题,通用数据分析软件数理分析量也同步增长,计算机系统水平的提升,网路基础建设的扩大为全面审计提供分析平台。

另外,内外部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要求审计部门防范审计风险,加强风险导向审计、制度和流程缺陷审计、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与此同时,外部监管愈加严格、公众关注度日益提升。银监会2006年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更是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完善非现场内部审计监测体系”,开发功能强大的非现场审计系统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满足外部监管要求,也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必要因素。

在这种内部审计环境下,更加需要开发一种完善、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审计通用软件,全面解释内部控制全流程的风险,提供审计的效率、效力。(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总审计室)

参考文献

[1]王会金、王素梅;非现场审计背景机遇和挑战;中国内部审计[J];2006第4期;

篇3

在1995年《银行法》出台之前,国有银行是以专业银行模式运作的,信贷业务具有浓厚的政策性色彩,加之受90年代初期经济过热的影响以及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在控制贷款质量方面缺乏有效的内部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产生了一定规模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不断累积,金融风险逐渐孕育,成为经济运行中一个重大隐患,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盘活不良资产,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国家注入资金陆续成立了东方、华融、信达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分别负责收购、管理和处置4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通过对不良资产的集中处置,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大为改观。特别是2004年以来,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注入资本、境内外上市、增发配股等方式,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幅上升,到2007年年底,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6.2%。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1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9.02%,而在2003年,达标银行只有8家,占比仅为0.6%;拨备覆盖率持续提高,主要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39.2%的平均水平。并且。许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超过了100%。

(二)收入结构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过度依赖利息收入,非利息性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占比非常低。而非利息收入主要的是佣金收入。因而成本低、含金量高,从而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从图中可以看到,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务的拓展、客户需求的转变,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得到了改善,利息收入占比逐步下降,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加快。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7年,该行净利息收入高速增长,同比增长37.3%。与此同时,该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幅高达110.4%。这使得其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3.4%。同时,招商银行2007年年报显示,自2005-2007年。该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一路下降。分别为86.94%、86.83%和82.77%,与此同时,非利息净收入占比却在加速上升,分别为13.06%、13.17%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业务的快速扩张、税收负担下降,各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逐年增加,盈利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主要表现在:利息收入快速增长: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高速增长:费用控制得当:资产损失准备计提同比减少。从我国各银行2007年年报数据来分析,多次加息扩大了尽息差,而“短存长贷”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促进了银行利息收入的增加;另外,理财产品销售、基金托管与代销、投资顾问和银行卡业务等一系列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与拓展,大幅增加了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在中国银监会2008年4月30日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报》中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并已接近国际水平,资本利润率16.7%,资产利润率0.9%。银行业呈现稳健发展局面。

二、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监督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保护金融秩序的安全,保护存款人和公众利益,维护银行业公平有效竞争,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银行监管部门提高对银行进行监督的有效性,必定对银行竞争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银监会曾确定在2005-2007年的3年时间内,银行业监管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推进有效银行监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推进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取得明显成效:促进银行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组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明显改善。通过3年的努力,银监会对银行监管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应看到,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银行监管有效性还较低,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体系尚未形成,非现场监管和现场监管检查尚未得到有效结合,监管信息没有得到较好利用。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银行监督部门应该进一步切实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规范监管操作,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强化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监管水平,完善全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

(二)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与完善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展较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银行逐步完成数据集中与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以后,银行业务自动化处理程度与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改进。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的巨大进步,大大提高了银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但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和创新。

首先,银行要切实实现信息化“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银行信息化要适应竞争环境和客户需要的变化,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运作过程进行集成和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全面提高银行竞争能力、金融创新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其次,银行要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随着银行信息集中和系统整合,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更为突出。银行要加强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技术队伍建设。另外,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

篇4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06-01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多样化、盈利结构综合化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逐步认识到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支柱性业务的重要意义。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为以下九类,即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类中间业务等中间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各商业银行在财富管理、资产托管、融资顾问、银行卡等业务转型上的全面提速以及企业年金市场的扩容,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中间业务收入的新增额、增幅及其在商业银行经营净收入中的占比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此外,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直接带动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中间业务,如基金代销、资产托管、理财等业务的增长,在规模较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新增中的贡献至少超过了50%。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1.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我国商业银行正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成立了中间业务部,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营销,加强风险控制和业务稽核,调整考核和激励机制。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也由辅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2.中间业务种类增多,业务量增大,收入占比大幅提升。截至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涉及九大类400多个品种。众多商业银行已陆续开办了支付结算、、保管、信托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信用证、银行卡、咨询、理财、担保和基金托管等等业务,总量增长迅速。几家规模较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从几年前的8.5%达现在的20%左右。

3.部分业务品种市场知名度较高,为客户熟悉。如工行的人民币资金结算、证券投资托管、企业年金,农业银行的保险、保管箱业务,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和长城国际贷记卡,建设银行系列生肖卡和工程建设项目,交通银行的太平洋卡“全国通”和“外汇宝”等。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且发展中还存在不规范、低效率、市场竞争混乱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中间业务规模小、经营范围单一、品种结构不合理、收益低;中间业务发展环境差、法律体制不健全,市场竞争无序。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规范银行和客户之间关系的法律不健全;相关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体制,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则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业务政策和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业务推动的有效性,严重制约着中间业务的发展;专业人才及科技支撑力不够。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资金结算、信用卡、代收代付等业务必须依托强大的电子化网络和资金清单系统。

二、推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笔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全面地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转变经营理念。商业银行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高度认识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经营目标上,要有从间接创收向直接创收、从“副业”向“主业”、从“一元化”向“多元化”、从传统信贷产品向新兴信贷产品的系列转变;在经营手段上从粗放式向高附加值转变;在服务策略上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在服务态度上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在经营机制上从机械式向灵活方式转变。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在战略和行动上推动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2.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使其跟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而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要完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

3.加快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革。为推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奖惩措施和考核办法,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对全行中间业务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

4.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制作规范。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

5.加大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中间业务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多类型、具有开拓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务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篇5

商业银行;投行;发展趋势

1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2002年,我国工商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内部率先建立投资银行部,专门用来开展投资业务,自此,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紧随其后,推动了投资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自2007年年底,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等先后成立了投资银行部门,加大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普及力度。各商业银行要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实现银行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的变革,就要积极发展投行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其中间业务尤其是投行业务发展迅猛,在整个商业银行内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我国境内,中国工商银行在2010年上半年的银行业务总收益为86.66亿元人民币,已经连续八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已经达到8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投行业务逐渐成为其核心收入来源。在海外,中国工商在香港设立了子公司——工银国际,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获得了业绩的突破,在国际投行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工行负责人曾表示,工行增长最快的新兴业务即投资银行业务。2002年我国银行界普遍设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部,工商银行也逐步建立起以债券承销、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业务、重组并购顾问以及结构化融资为基础的“工商银行投行模式”和投资银行业务产品线。

2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基本问题

2.1 竞争环境、政策法规以及内部条件等都制约了投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在现有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不断优化法律法规环境,以促进投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受银行分业制度的限制,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债券融资,在股本融资市场中只能象征性的开展一些配套性业务。同时,商业银行一般采取证券化以及组建合资资产管理等手段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导致其在会计处理、出资、外汇汇出以及税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投行业务市场在我国发展历程不是太长,但是国内市场竞争的主体却各具特色,包括合资投行、国内知名投行、国内券商、商业银行以及民营咨询公司等,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建成。

就商业银行内部而言,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经营体制、业务流程以及运作机制等。比如,传统的商业银行倾向于发展传统业务,而投资银行的服务意识更强;商业银行受传统企业文化的影响,在开拓市场和开发业务品种方面的压力较小,而投资银行在运作机制上更显成熟,效率更高。目前,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指出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在维持商业银行整体架构的前提下推动投行业务的大力发展,从而实现投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和谐发展,仍值得我们深思。

2.2 投行业务发展的思路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逐渐将发展中间业务提升日程,对发展投行业务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并未将资产负债业务和投行业务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对增加银行收入的重要作用,它在通常情况下被视为竞争客户、稳定存款、抢占市场份额以及提供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重数量、轻结果以及贪大求全等问题屡见不鲜,阻碍了投行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对投行业务的重视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开展业务阶段,各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没有形成强大的市场合力,难以充分发挥信息以及客户的固有优势,导致大量机会的流失。

2.3 投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对投行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尤其是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员极度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拓展。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能提供的投行业务服务有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投行人员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努力争取目标客户;将外部资源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投行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出问题;详细了解客户需求,对企业的真实需求也要充分掌握。这些业务实施起来都要涉及大量的物力、人力,一般与复杂的产权交易结合起来。所以,投行的成功需要专业知识和合作团队的共同参与。例如,张裕集团在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的过程中,工行总行充分发挥了领导作用,山东省分行、两家会计师事务所、三家律师事务所以及一家中资银行、一家外资银行共同合作,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配备相对欠缺,难以满足高层次投行业务的发展需求。

3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若干建议

发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降低资本占有、巩固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以及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战略优势,必须大力推进投行业务的发展。

3.1 实现收益结构的调整,逐步提升投资银行业务对企业收入增加的贡献

实现收益结构的多元化,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的利益需求,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巨大冲击,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业务规模已初见雏形,但是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仍相对较低,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快收益结构调整的步伐,充分发挥多元业务的优势。

3.2 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源的整合,保证各项业务的协调发展

目前,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取得了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面对这种形势,要加快资源整合的步伐,不断发挥综合金融服务的突出优势,实现投资银行业务和信贷业务的共同发展。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必须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各部门要实现各户资源的共享,在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前提下,提升其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

3.3 建成高质量的专业化团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投资银行业务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它的集成性和专业化更强,所以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要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管理体系,统一管理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在商业银行内部,要建立健全投资银行业务部门,开展好投资银行业务及各项配套业务。同时,要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逐步建成高素质、高层次、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丰富以及熟练掌握各种复杂金融工具专业化团队,大力拓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渠道。除此之外,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探索组合营销的新模式。客户经理要全面负责客户关系的维护和管理,产品经理要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商业银行要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将投行、公司、资金、会计、信贷以及国际等纳入服务体系内,积极开展跨专业的大型合作,保证服务质量的优良。

3.4 进一步完善定价和评价体系,理清收费与收息的关系

(1)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形成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协调发展的收入格局。(2)建立健全利费组合定价机制,在制定利费结合的经营策略时,综合考虑客户的偿债能力和风险状况,对于未来潜力和外部竞争要充分考虑。对于风险相对较大的客户,可以在多种费率定价的基础上辅之以较高利率,而对于具备可靠偿还能力的客户,可以在较低费率定价的基础上辅之以较高利率。在制定利费组合定价机制的过程中,还要健全利益分享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

3.5 建立并完善导向性考核激励机制

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新的创新型业务,并没有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激励制度,经营单位也不断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业务和发展新客户,所以投资银行业务实际上并未取得显著成效。由此,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起专门的投资银行部,实现业务和人员的整合。同时,要给与投资银行部一定的经营决策权,以便于对市场环境及时做出反应,抓住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机,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投资银行部拓展业务范围和加强业务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3.6 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提高投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银行业也逐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战略优势,必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从经营机制、研发能力、人力资本、管理能力、营销网络、企业文化以及品牌等方面着手。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新业务,竞争异常激烈,其不论在服务还是产品上的优势都易于模仿,业务策略优势也只在一定时期内有效,而企业文化却是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形成品牌效应,提升投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骆璇;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问题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03)

篇6

一、理财产品的创新发展

产品是个人理财业务的基础与前提,是维系客户的纽带与创造收入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若想发展,必须加强对产品的创新能力,积极设计并引进新品种。产品的设计与推出,应该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市场细分原则,哪里需要服务,确保每个产品都有相适应的市场,并让客户从中获得效益。以我国当前发展状况来看,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加快产品创新:一是改进型。在银行现有的个人理财产品基础上进行整改、组合或包装,使之完善结构、形式及功能,进一步突出内容特点;二是模仿型。即模仿其他银行推出的产品,并调整、优化成为自己的产品,尤其借鉴国外成功的金融产品,可降低开发成本;三是组合型,将现有产品进行组合,推出“套餐”服务。

二、为客户提供分层服务

分层服务的开展,并不意味着服务的歧视性,或者只为优质客户、重点客户服务。分层服务主要满足不同客户的理财需求,以他们在银行中投入的利润为参考依据,给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更利于金融业务的全面开展,提高银行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中重点实行高端客户服务,如VIP客户、贵宾卡、个人理财工作室等,为贵宾客户提供定制优惠,开通更多便捷的服务渠道,对这些客户实行特别服务,但是却忽略了数量更多的普通客户;在产品营销方面,也多针对高端客户,而普通客户却对理财知识了解较少。以国外大型银行的成功经验来看,他们同样重视高端客户的开发,为高端客户提供有区别的服务,但同时并没有忽略普通客户的更大市场,只是在提品的种类及服务人员方面有所区别。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应细分客户,针对各个层次的客户提供不同服务。对于高端客户,除了基本的硬件条件之外,还应提供如理财室等软件服务;对于普通客户,则提供一般性理财产品,让个人理财业务走进千家万户,挖掘市场潜力。

三、实现战略共赢

商业银行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不断发展,发展战略眼光,加强与横向企业的合作,探索混业经营模式。以目前情况来看,银行业还不能直接涉足保险业、证券业。但是在《商业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和业务。因此,银行应该加强与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进一步深化理财业务,在巩固现有客户基础上,寻求更多潜在客户。近年来,随着光大、华夏、广发等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国家可能会在金融混业方面适当做出让步,再加上建行、工行、交行等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将逐步改善,不同金融业务产品将交叉渗透。因此,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除了关注政策变化,还应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与服务方式,以确定更多客户目标,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水平

现有的个人理财业务客户经理,大多从商业银行的网点柜员中选拔。虽然他们对金融产品有基本的理解,但是与客户需要和社会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客户经理培训的重视,不断完善客户经理的专业化水平与职业素养。另外,商业银行应该从柜员中一批选拔高学历、高水平、或者拥有丰富金融工作经验的人才,实行系统化的个人理财业务技能培训,并组织考核其从业资格,向个人理财业务岗位输送更多人才,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队伍建设。

五、推动个人理财业务的商业化

合理的收费水平,是维持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可改善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业务收益不良、价格扭曲等问题。因此,未来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应该重视定价机制的建设。首先,全面评价各种金融产品的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及成本,创新定价方式。针对特殊客户、重点业务可实行关系定价,提高业务盈利水平;其次,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收费品种,发挥行业协会的调节作用,制定统一的业务收费标准,实现中间业务水平的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由银行自主确定中间业务的定价与收费范围;再次,实施切实有效的内部收益分配体制,给个人理财业务人员更多激励,避免人才的流失。通过提供高级理财的有偿服务,也是实现个人理财业务商业化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篇7

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

(一)金融脱媒的概念

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也叫“金融非中介化”,是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地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从而降低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

金融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因为存款人可以从投资基金和证券寻求更高回报的机会,而公司借款人可通过向机构投资者出售债券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削弱了银行的金融终结作用。

(二)金融脱媒的成因

从金融发展史看,大规模金融脱媒现象发端于欧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诱致性变迁(市场环境改变)和强制性变迁(政策、制度改变)两种力量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西方国家都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市场利率大幅度飚升,而银行业由于忍受有关当局严格的利率管制,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率呈现负值,导致证券市场分流银行存款,进而分流银行信贷资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形势的发展,政策逐渐松动,金融混业经营缓缓启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金融自由化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作用得到提升,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出现明显下降的脱媒现象。

商业银行在金融资产份额中的下降,导致其传统的借短贷长的稳定的利息收入模式受到挑战,不可避免地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大降低。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就可能引发银行业的全面性的经营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商业银行由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脱媒的影响,经营业绩出现大面积恶化,利润大幅度下降,全行业亏损严重,破产银行和问题银行的数量急剧增加。

“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过程。银行一直是我国投融资体系中的主体,但近些年来,银行在投融资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出现一些“脱媒”迹象。

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政策一直时松时紧,短期扩张与短期紧缩交替而行,使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呈现显著的周期性,而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政企不分。中国的经济成份中包含国有与非国有两部分,同样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受的待遇却大不相同。政府往往倾向于国有经济部门。虽然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有经济部门无论在生产效率还是在产出增长方面,都远远低于非国有经济部门,政府依然感到有“义务”使其在就业水平等方面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同步发展。随着国有经济部门对整个社会产出所作的实际贡献越来越小,继续履行这种“义务”势必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且这种需求还在不断扩大。由于财税收入有限,政府便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资金计划分配的方法,以行政手段控制国有银行的贷款方向,使信贷资金以低廉的价格流向国有经济部门。

相对而言,国有银行在有限的自主权范围内,当然更愿以金融中介的身份将信贷资金发放给高收回率和利润率的非国有经济部门。然而政府计划投向国有经济部门的那部分资金却因此而没有了着落,由此产生的不断扩大的非国有经济部门与国有经济部门对资金需求的缺口只能通过增长货币来填补,最终引发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的威胁使政府意识到自己履行对国有经济部门的“义务”已经力不从心,由于软预算控制所造成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效率低下,最终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整个国有银行系统的崩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其中包括将部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者用裁员的方式来减轻政府的负担、减少货币供应量、将国有银行商业化等等。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减少对国有经济部门融资并没有相应增加对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融资,相反地,这部分融资也随之锐减,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紧缩政策正是导致金融中介“脱媒”的直接原因。这种局面的产生,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有银行对于贷款决策的顾虑加大。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自担风险与自负盈亏的机制使其对风险变得敏感起来,在贷款发放方面显得更加小心谨慎。而非国有经济部门中的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其风险自然要比大公司大,因此其得到的贷款也就自然而然不如以前。

第二,信息与人力资源缺乏。一直以来,国有银行对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经验还非常有限,加上政府的软预算控制,使得银行对信息的收集与加工能力相对较弱。由于缺乏充足有效的信息来源和人力资源,国有银行在信贷项目的评估上显得无所适从,使得非国有经济部门更难得到国有银行的融资。

第三,对金融机构发展的严格限制。大量非正式的金融机构的出现,曾一度缓解了国有银行对非国有经济部门融资不力的局面,一系列创新的却不合法的筹资计划也曾被经常运用。然而作为经济紧缩政策的一部分,政府开始关闭这些金融机构或者限制其经营活动的范围,使得非国有经济部门丧失了可观的融资来源。

金融脱媒趋势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金融脱媒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严峻挑战

1.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造成负面影响。从资产业务的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双重冲击。

2.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象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市场风险日益突出,且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3.脱媒背景下优质大企业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随着股票市场以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优质大型企业得以通过证券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替换,大中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少。

4.创业板将进一步分流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创业板对企业上市的条件比主板市场上市的条件更宽松,适合治理规范、经营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这些优质中小型企业是目前商业银行争夺的重点客户,随着融资渠道的拓宽,商业银行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将面临分流。

(二)“金融脱媒”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1.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存款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就越可观。

2.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方面的需求,银行将会更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的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3.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

4.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为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

5.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

6.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着差异从而产生了合作的可能。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上的合作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快速、可行的选择。

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对策

(一)大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摆脱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严重依赖

银监会2010年年报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中,净利息收入占比高达66%,投资收益占比达21%,手续及佣金收入达12%,其他占比1%。 净利息收入占比接近七成,这说明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业务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

按涵盖的业务范围不同,中间业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是指能为银行带来非利息收入但不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如结算、、咨询等业务,这类业务不涉及信用风险。广义的中间业务还包括能为银行带来非利息收入但会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如保证、承诺、承兑等表外业务和保理等表内业务,这类业务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发明显不足,美国银行业2006年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平均达到50%左右,一些大银行如花旗银行竟高达8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不强。为了减轻脱媒对银行的冲击,银行必须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在完善结算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信用等级评估、担保、贷款承诺、与衍生产品有关等新型的中间业务,加大和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二)大力发展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业务,摆脱对传统业务的严重依赖

近年来,监管部门相继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等资本市场改革措施。金融脱媒趋势下的资本市场为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这种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对大型企业的传统信贷业务的收益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使大型优质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金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以结算、贷款等银行信贷为主的需求逐渐向融资安排、企业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需求转变。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抢抓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具有的优劣势选择适当的投资银行业务,其标准一是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在资金、客户源、网点、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二是要与商业银行当前开展的业务形成较强的互补性、互融性。商业银行应以以下业务作为当前拓展投行业务的重点: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银团贷款、企业金融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业务。

(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零售业务等来扩大客户群体,摆脱对大客户的过度依赖

随着脱媒导致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大客户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议价能力不断加强,对银行贡献度也随之下降,商业银行通过依托大客户维持高速增长的局面难以再现。而中小企业市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对银行的贡献度随着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正在逐步上升,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调整结构、增加竞争力、实现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已经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而且是商业银行适应金融市场变化、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符合小企业信贷业务特点的业务流程。小企业资金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一方面要满足小企业信贷需求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做到风险可控。在这方面,国内有些银行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例如,中国建设银行针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引入工厂化的作业模式,建立小企业“信贷工厂”,并设立了客户筛选、营销管理、评价授信、信贷审批、信贷执行、早期预警等专业岗位。通过实行工厂化的流水线作业,在确保提高效率的同时,建立了前一环节始终对后一环节负责,后一环节始终对前一环节把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实现了对风险的全流程控制;通过实行“评价、授信、支用”三位一体操作模式,简化了小企业具体办理业务的手续,实现了在同一时间内对风险的全方位掌控。

篇8

    一、股份制改造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股份制改造促进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发生变化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涉及人、财、物、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全面重组与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作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其内部资源配置方面,首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其次是兼顾各项业务发展的平衡;然后才是其他的一些要求。中间业务作为一种风险低、收益高,且属于我国商业银行诸多业务中的“短板”。股改后的银行必然会在其“短板”业务上有所改进,从而促使其内部资源配置发生变化。据对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分行的调查,目前,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三步走”战略已基本结束。在中间业务发展上,传统银行经营理论正逐步向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转变,现代经营观念趋于成熟,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了准确定位,在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三大支柱之一进行大力发展。在机构设置方面,目前建设银行已专门成立了中间业务发展部,具体负责统一的业务规划、业务指导和有效协调。同时,中间业务在人员配备、经费开支、收入分配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自主性,拥有中间业务职能的诸部门在中间业务管理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整体功效得到较大发挥。

    (二)股份制改造使商业银行利益诉求发生变化

    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之前,各金融机构为追求短期经营业绩,普遍把中间业务作为吸收存款和争揽客户的一种手段,许多中间业务诸如工资、信息咨询、上门收款、零残币兑换等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就连国际上通行的信用卡收取年费的规定,许多商业银行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技术性操作手段给免除了。这种现象随着银行业股份制改造的深入进行正在逐步打破。信用卡收取年费、小额存款收取管理费、工资收取单位费用、零残币兑换收费等中间业务已在部分商业银行进行,其他商业银行也在跟进过程中,并且各行在中间业务收费上表现出了意志绝对的统一。尽管部分收费单位和个人对中间业务收费表示一定的反对与抵触,但在商业银行股改利益诉求压力下,正在渐次妥协。如,建设银行代收电力公司和水务公司的电费、水费,前些年代收该两种费建行都作为吸收银行存款的一种手段。

    (三)业务创新少,品种单一,实用性不强的状况正在改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无论是品种,还是实用性方面都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变。在品种上,目前国内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00余种。在一些传统的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一般性收付业务上,扩大了业务面和增加技术支持。在技术含量高、盈利较大的诸如咨询业务、现金管理、风险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商业银行针对市场客户细分人群加强了市场开发和营销。其他如信托租赁、信用证、各类担保、投资承诺、外汇买卖及金融衍生等外汇业务也根据地域不同适当推出。尤其是近两年,各银行业机构普遍加大了证券、基金、保险等业务的创新与推广。在营销手段方面,目前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时充分发挥全员营销的作用,基层行多数能主动地把中间业务推广到市场中去。另外,我国多年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等市场中间业务也相应地推出货币市场投资基金、外汇理财等产品。

    (四)股份制改革带来了观念和经营理念的嬗变,给各项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目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上的问题。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通过制度性调整强行促使经营机制内生。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不仅是要解决外在的体制问题,更关键的是促进内在经营理念的嬗变。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通过统筹局部与全局,速度、质量与效益,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业务发展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转变观念和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经营理念。

    从焦作市近年来中间业务发展情况来看

,也从实证方面体现到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对中间业务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1.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出快速的增长态势(如图一)。2003年,焦作市商业银行本外币中间业务收入为2614.33万元,增长3.7%。进入股份制改革后,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速加快,2004年、2005年本外币当年增幅分别达到86.64%、20.79%。增长速度分别高于2003年近80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2.股份制银行改革进展不同体现在中间业务发展的不同(如图二)。建设银行是2003年以来在焦作市诸多金融机构中中间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银行(其图形变化最陡),其中间业务收入总量也由原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排名第三增长到第一。建设银行2004年、2005年中间业务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50.20%和38.77%,分别高于全金融机构当年增速63.56和17.98个百分点。反观地方性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2002年以来,尽管中间业务总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增长速度要明显低于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

    3.中间业务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2005年焦作市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如图三)

    如图三所示,随着股份制改造而形成的产品结构丰富、新增业务收入增加等原因,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尽管支付结算业务收入仍居各项中间业务收入中的“龙头”地位,但银行卡业务、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快速上升。与2002年比较,2005年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结算类收入占比下降了19个百分点,而银行卡收入上升了19.32个百分点。正逐步形成以结算收入、银行卡收入、收入“三足鼎立”局面。同时,担保、融资顾问、托管等新兴中间业务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中间业务发展的趋势与研判

篇9

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产物和高级阶段。在国际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开展绩效审计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银行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始终走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前列,成为世界一流银行”和“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为员工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为社会承担全面的企业公民责任”的有力措施。

一、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绩效审计是20世纪中期随着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而发展起来的,它因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以传统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为中心的转变。并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现今美国效益审计占80%以上,而且这种发展正日益增强。国家审计署在审计工作五年规划(2003-2007)中规定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量要达到50%的比例。

绩效审计,又叫效益审计,有的简称3E审计,是通过对被审单位整个经营过程和成果的检查,运用恰当的方法来核实、衡量和评价被审单位贯彻执行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以及商业银行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3E),查明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各种消极因素,并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合理建议,促进被审单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努力实现最佳投入产出关系和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

绩效审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绩效审计是指以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职能为主要目的审计项目,包括各种咨询、调查类审计,它强调的是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协调平衡。更关注银行战略目标的推进过程及实现程度;狭义的绩效审计主要是以财务资源是否得以有效利用、经济增加值是否得以充分实现为主要目的的审计项目,它强调的重点是短期效益。我们通常说的绩效审计是指广义的绩效审计。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仍是以风险性、遵循性为主的内部审计,由于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内部审计也必然要向绩效审计转变。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过热倾向明显,宏观调控压力和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竞争加剧且日趋“同质化”,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流动性过分充裕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困境,加上多数大银行已经上市银行,必然要按有关国际规则开展工作,这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切都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而绩效审计是促进管理层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

开展绩效审计,是董事会和高管层加强管理、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是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银行内部审计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是为银行经营管理服务的,它必须不断适应银行业的改革发展趋势,为增加企业价值、实行银行价值最大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二、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实践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绩效审计在我国开展得比较晚,虽然理论和实践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已经创造性的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绩效审计工作。其中工行和建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建设银行已开展了5、6年,且积累了一定的基本经验。2003-2005年建总行部署和完成了对3个一级分行的综合经营效益审计。2006年开始多数分支机构都开展了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绩效审计工作。例如,2006年对四川省分行开展了公司业务经营管理效益审计评价,2007年又开展了市州分行及县支行经营绩效审计调查,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实施方案。对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依据、评价范围、评价要求、评价程序等作了相应的规范,其中有不少方法和技术是其他审计项目所没有考虑或涉及到的,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四川行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绩效审计在商业银行的实践,为下一步大力开展绩效审计积累了不可或缺的经验和方法。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绩效审计还面临着一些系统性的障碍。这些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评价绩效的标准难以确定

目前。绩效审计还没有一个公认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而是由审计人员根据每个项目自行制定,因而绩效审计标准具有相对性和灵活性。由于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对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基础数据缺乏,成本会计还不完善,数理统计的技术方法运用较少,管理经济学的理念和金融工程的系统性方法还未得到有效运用,从而导致难以确定一个量化的绩效评价标准,这是绩效审计面临的最大难点。

2 绩效审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审计目的、重点、方法以及具体操作要求方面都不同,没有现成的审计操作模式可借鉴。由于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和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加上开展绩效审计在我国目尚处于试点阶段,有价值、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都相当缺乏,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规范、可操作性的统一模式。

3 绩效审计的内部市场需求相对比较缺乏

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在内控措施上还不完善,新业务又在不断推出,加上部分基层机构和员工的风险意识不强。导致内部控制的遵循性、合规性问题比较突出,为了控制风险,内部审计的主要精力就不得不放在以风险揭示为主的遵循性问题上。同时,由于银行管理人员交流频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也占用了大量的审计资源。由此,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现在大力开展绩效审计的市场需求环境不足,另一方面也使银行审计部门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绩效审计的研究、思考和实践。

4 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

绩效审计是综合性审计,它关注的不仅是以遵循性、合规性为主的单点型审计发现,它更关注的是综合性的经营管理情况,它要求审计人员在对问题分析时要从微观层面上升到中观和宏观层面,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丰富的从业经验,宽广的视野和较强的分析透视能力,即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商业银行审计部门的复合型人才还很有限,还不能完全高效的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三、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改进措施建议

当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合规性、遵循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前台、、后台各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控制缺陷,且新业务不断推出,其风险敞口的暴露还有

一个过程,尤其是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就更加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以揭示遵循性问题为主的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还将持续一段时期。但是随着银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整合,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的加强,内控措施更多的融入信息技术系统中,遵循性问题将大大减少,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就将日益显现。因此。对银行内部审计机构来说,现在就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拓展绩效审计之路,紧紧围绕银行“长远发展战略的贯彻执行情况和核心竞争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个根本目标,来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重点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 以“边际效用”原理为核心构建绩效审计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绩效审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又是通过审计探索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管理经济学认为,对于一个特定市场空间和经济发展空间的盈利机构,随着财务资源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其财务资源收益能力将呈边际效用(增量收益,增量成本)递增或递减趋势。当一个行或一项产品其财务资源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时,就需要认真查找分析原因并进行有效改进。因此,以“边际效用”原理为核心构建绩效审计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对银行各分支机构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

2 以内外环境的和谐性为中心构建绩效审计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内外环境的和谐性分析是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比较容易忽视的环节,它是通过分析与银行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种环境因素,来评价银行绩效管理的定性方法。内部环境包括决策机制的合理性及实际执行情况、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完善情况、绩效考核的机制和分配情况、人力资源的竞争性、员工满意度、风险防范及案件防控情况、银行内部道德风险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与地方政府及各主要职能部门的和谐融洽程度,与银监部门、人民银行的协作情况;与企业合作关系等。当然,这部分内容的审计取证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通过内部资料查询、法律性文书分析及有关帐务支付情况等方式进行,并与员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结合。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外环境的和谐性分析又是定量评价的原因分析。

3 以专业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培养复合型绩效审计人才

开展绩效审计需要一支复合型审计人才。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是开展好绩效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商业银行应以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培养审计人才。一是鼓励员工自学,形成学习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选拔选送审计骨干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课程深造,获取系统知识;三是组建绩效审计研究团队,着力开展绩效审计相关知识的学习、研究,理论先行,以点带面,促进审计机构整体绩效审计能力的提高;四是选派部分优秀绩效审计人才到绩效审计开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学习访问,拓宽视野:五是建立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将从高校或外部直接招聘与绩效审计有关的专业人才与从驻地行招聘具有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人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与驻地行的人才交流机制,不断为审计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4 以审计实践为基础培育和创造绩效审计的市场需求

篇10

Key Words:city commercial bank,cross-region development,holding mode,regulatory background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3-0052-06

一、城商行跨区发展及监管现状

银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性,城商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第三梯队,也不例外。但城商行从成立之初便与五大国有控股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存在较大差距,经营压力巨大,优势较小。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城商行将突破地域限制、扩大经营规模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一)城商行跨区发展概况

自2006年上海银行开启跨区发展先河之后,大量城商行纷纷加入跨区发展的行列,通过直接设立分支机构、联合重组、整体收购城市信用社或农信社、参股控股异地城商行或农商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实现了跨区发展。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共有78家城商行实现了省内或省外跨区域发展,占全部147家城商行的53%。其中,实现跨省设立异地分行的城商行达到40家,占27%,城商行跨区域设立的异地分行共286家,其下属的支行更多①。近几年城商行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1年末,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998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8.8%,而跨区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1反映了2011年资产规模前十位的城商行分支机构设置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1)从资产规模看,城商行近些年发展迅速,排名前十位的城商行资产规模均超过2000亿元。其中,排名前三的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恒丰银行(4373亿元)、渤海银行(3125亿元)、浙商银行(3019亿元)②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分支机构设置扩张较快,营业机构最多的是江苏银行,已超过460家;省内分行设置最多的是徽商银行,已达15家;资产规模排名前两位的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其拥有的省外分行也最多,均达到9家,且北京银行还设有香港代表处。这充分表明,城商行外部扩张与资产规模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2006年城商行跨区发展之后,其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连年维持在高位,除个别年份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外,整体上高于各类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增速(见表2)。

从规模增速看(见表3),2011年排名前十位的城商行较上年增长均超过50%,增长最快的珠海华润银行更是达到180%;而且,增速较快的城商行不限于某一类型,既有规模较大的哈尔滨银行、包商银行,也有中等规模的柳州银行、九江银行等,还有规模较小的北部湾银行;虽然增速较快的城商行大中小银行均有,但从营业机构数量可明显看出,分支机构与资产规模保持相对正比关系,其中,中等银行营业机构较少,在50家左右,虽基本实现了跨区发展,但以省内居多。

以上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商行发展迅速,跨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城商行作为一类银行机构,其发展规模差异较大,存在着不均衡性;实现跨区发展的城商行选择的路径亦不相同,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商行资产规模扩张更快,但城商行跨区发展时选择省内居多,跨省相对较少。

(二)城商行跨区发展历程回顾

监管当局对于城商行的跨区发展经历了“限制—允许—支持—谨慎”的过程。

城商行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4年以前一直定位于地方性银行,监管层限制其跨区发展。2004年11月16日,银监会公布了《关于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为我国城商行的发展确定了新的目标,肯定了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上市等发展思路,对城商行此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城商行的跨区发展开始进入实践期。2006年2月1日,银监会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开始实施,明确了城商行设立异地分行的基本条件,标志着城商行跨区发展的政策障碍消除。同年2月13日,银监会出台《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城商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该办法的出台拉开了城商行大规模跨区域发展的序幕。2009年4月16日,银监会《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放宽了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有关限制,并调整了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审批流程。同年5月27日,银监会下发《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流程操作细则》和《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审核原则》,对《意见》进行完善及补充。这些政策鼓励城商行根据市场和自身条件,适时进行跨区发展,特别是向西部金融资源缺乏的地区发展。

2006年4月26日,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正式开业,掀起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大幕。历时六年多时间,我国城商行跨区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同时,由于规模扩张过快,跨区发展的一些弊端及问题也逐步显现:分支机构集中化严重;集中地区金融资源争夺加剧,扰乱当地金融环境;自身管理不能及时适应规模的扩张,特别是内控管理不健全,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增加等。由此,“城商行跨区发展的利弊问题”重新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监管机构出于金融稳定及金融安全考虑,开始审慎对待城商行的跨区发展,从严审批,使城商行的跨区发展不得不放缓步伐。

2011年7月27日,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方式做出重大调整:将村镇银行审批权限从各地银监局上收至银监会;将挂钩政策从“点对点”调整为“省对省”;明确了银行“规模化、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必备条件,调高了设立村镇银行的门槛,使城商行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模式实现跨区发展变得相对困难。2012年6月7日召开的城商行论坛第十二次会议期间,银监会监管二部提出城商行四大发展方向:区域性银行、社区银行、特色银行及市场退出等,相比2011年五大发展方向,“全国性银行”已悄然不见。可见,监管层对于跨区发展的态度已经转变,特别是对于跨省设立分支机构更加谨慎。

监管机构的谨慎态度使城商行的跨区发展进入“冬眠期”。2010年,城商行共设立103家异地分行和50家村镇银行;2011年,该数据被改写为28家和10家⑦。与此同时,城商行的资产增速也由2010年的38.2%下降到2011年的27.1%。

由此可见,城商行规模的扩大很大程度上依赖跨区发展。城商行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尤其是部分追求做强做大的城商行,其跨区发展的热情不会消退。在当前审慎监管背景下,城商行是暂时放弃跨区发展,集中精力发展已开拓地区的业务,还是另寻它径,间接实现跨区发展呢?我们认为,对于金融服务业来说,先入优势非常明显,谁能先人一步进入某一地区,那么在以后的竞争中将会明显占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另辟蹊径实现跨区发展可能是大部分城商行的选择。因此,如何另辟蹊径、曲径通“优”将是现阶段城商行跨区发展需要考虑的重点。

二、现阶段城商行跨区发展的合理选择——控股模式

就以往城商行跨区发展的成功案例来看,我国城商行跨区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这也是多数银行的首选模式;二是通过联合重组实现扩大规模、跨区发展的目的,如徽商银行⑧、江苏银行等⑨。但是,近期这两种模式难以实现。除了当前审慎的监管背景之外,还有来自城商行自身因素的制约,跨区设立分支机构需要满足一些硬性指标⑩,如监管评级指标、资产总额、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准备覆盖率等等。而且,监管部门可能会增加市场准入条件,使跨区设立分支机构难度加大。鉴于此,我们认为,当前“控股模式”是城商行跨区发展的合理选择。

(一)控股模式的流程相对简单灵活

银行设立分支机构,需要通过银监会或当地银监局的批准,各种指标、文件的审核等较繁琐,程序相对复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金融机构管理规定》中《关于设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暂行规定》对银行设立分支机构都有具体的要求。而参股或者控股某家银行或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则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 [11]:如通过与目标机构达成某种股权协议的方式;与目标机构的股东进行交易;借助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等。这些方法受监管层的阻力较小,限制较少,容易操作。

目前产权市场频现银行股权转让,其中不乏大股东的转让,其中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股东自身因现金流问题而作出战略调整,以及基于“上市”的种种预期而进行的股权清理。虽然成交较少,但从一个侧面可看出,通过控股模式实现跨区发展是可行的。

(二)控股对象选择范围广

控股模式中控股对象的选择较多,既可以是城商行,也可以是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

对于规模大一些的城商行,如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其跨区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暂时放缓对其影响不大,并且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消化前期扩张过快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规模和实力优势,参股或控股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对于规模相对小的城商行,大型银行的引入可看做是引入战略投资者,也利于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城商行还可以通过控股农商行、村镇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或小贷公司来拓展小额信贷业务 [12]。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及中小微企业的关注及政策支持不断增加,所以中小企业贷款、小额信贷发展迅速,不论是专注于此业务的小型金融企业还是大型银行都开始关注并设立了相关机构部门,涉足中小企业贷款、小额信贷领域。可预见未来几年此市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城商行的初始市场定位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区居民”,虽然前期很多城商行的发展偏离了这一定位,但其与当地经济的关联性仍然很强,相对于大型国有控股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小额信贷领域仍然具有优势,所以城商行一方面应重新回归并做大做好这一市场,同时可通过控股农商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这些更专注于此类业务的机构,进一步扩展其低端市场,培养相关的人才队伍,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

(三)控股为后期跨区发展奠定基础

参股控股其他机构是在现阶段各种约束条件下提出的,有其特定的现实条件,是一种阶段性选择,目的是为后期更大范围的跨区发展服务。通过参股控股其他机构,可通过与其业务的合作或其他方式,了解本地市场,熟悉业务,搞好与当地政府、企业及其他各方面的关系,可作为入驻这一地区的前期实践,为后续发展服务。

(四)借助控股对象的“本地化”优势,扩大影响力

客户认可度是城商行能否顺利开展业务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相对于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缺乏普遍的认同度。城商行的地域性特点显著,在当地认可度较高,与当地经济联系紧密,如果城商行蓦然进入某一陌生地区,很可能无法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无法顺利地开展业务。所以前期的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控股模式中通过与本地机构的合作,借助当地机构的地缘优势、本地化平台进行宣传,既实现了业务的发展,又起到了加大宣传的作用。

三、控股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跨区发展的六年多时间里,城商行也有参股控股其他金融机构的案例,但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的监管环境宽松,城商行可以直接设立分支机构跨区经营,未在控股模式上投入太多精力;更重要的是没有把握控股模式的精髓,没有处理好其中的一些环节。通过控股模式实现跨区发展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城商行是在原有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城商行组建时期,地方政府是主要参与者,当地政府入股比例普遍高达25%—30%,拥有较大的话语权。而一旦允许其他城商行入驻当地城商行,地方政府的控制权势必削弱。虽然近期城商行的股权结构中政府的比重有一定下降,但政府的态度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

(二)控股比例“择情而定”

控股的实现要有足够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且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也更容易为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的转变奠定基础。

关于控股比例的问题,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法案》规定,如果持股公司持有一家银行至少25%的股票则视为控制。对于我国则不一定适用,城商行成立时期股权较分散、复杂,但一般当地政府占据大股东的位置,所以要想达到控股的目的,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要有实质的业务开展

控股模式不同于单纯的财务投资,后者是以获利为目的,通过投资行为取得经济上的回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套现。而控股模式作为阶段性选择,是为以后的跨区发展做准备,所以并不单单是财务上的投资,更多的是业务、战略的投资。因此,无论是采用合作或者其他方式,必须开展实质性的业务,并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了解掌握当地情况。

虽然银行经营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但各机构间在企业文化、经营特点等方面可能存在不一致、甚至冲突的地方,所以如果盲目改变某一机构的文化、习惯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前期的业务开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可为后续的实质进入减少阻力。

(四)风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主题,而对于发展迅速的城商行来说更是如此。近期城商行跨区发展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风险管理出现问题:管理意识淡薄,内控机制不健全、管理没有适应规模的拓展等,致使风险频发。因此,在业务发展的同时,要时刻警惕违规交易的发生,同时警惕内部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进行违规操作,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由于近期发生的案件很多涉及操作风险且数额巨大,越来越引起监管机构及城商行内部的重视,所以应特别重视操作风险的防范。因为操作风险对城商行的影响远远超过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它不仅仅给银行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损害到银行的信誉,而信誉对于处于“两难” [13]境地的城商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最终方向

控股并不是城商行的最终目标,只是作为一种阶段性的路径选择,其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传统的跨区发展模式——直接设立分支机构。所以当监管层政策放松时,其发展方向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直接收购被控股机构

对于目标机构处于相对落后地区,或者经营不好的城商行、农商行等,可通过直接并购的方式将其纳入本行体系之中,改组为分支机构;或保留其原来形式进行经营,将本行的理念及管理引入其中,尽快改善其经营,实现盈利。对于被并购的机构来说,一般也有这方面的打算。这是最理想的选择。

(二)独立设立分支机构

对于处于发达城市、经营较好的目标城商行来说,将其完全收购是不可能的。控股银行一方面应该重视以后的合作,利用当地银行的本土化优势,大力发展自身业务;另一方面在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且监管层对于跨区发展放开的情况下,可独立设立分支机构,这样能大大缩短分支机构经营的过渡期,尽快融入当地金融环境,快速实现盈利。

(三)选择退出目标区域

除排名前几位的城商行规模相对较大外,绝大多数城商行规模较小,把自身定位于全国性、区域性银行这样的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应该成为首选。因此在选择目标机构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金融环境是否符合本行的特点,有选择性地进入或退出某一地区、行业。对于当地金融环境不好,或者不符合本行特点、不符合本行发展战略的地区,或者无法很好地融入当地金融环境的地区,从商业银行盈利性的角度讲,退出是最合理的选择。

注:

①资料来源:http:///News/2011712/home/328538074801.shtml.

②资料来源于各银行2011年年报。

③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④国有商业银行2007年以前指工、农、中、建四大行,不包括交通银行,从2007年开始加入交通银行。

⑤股份制商业银行2005年、2006年包括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 、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 恒丰银行、浙商银行;从2007年开始去掉交通银行,加入渤海银行。

⑥其他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和邮政储蓄银行。

⑦资料来源:http:///News/2011712/home/328538074801.shtml,其中数据包含正在筹建中的机构。

⑧徽商银行按照“6+7”方案进行重组,即由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淮北、蚌埠6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六安、铜陵、淮南、阜阳的7家城市信用社合并组建成立。

⑨江苏银行是在无锡、苏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扬州、盐城、镇江、连云港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基础上组建而成的。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关于设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暂行规定》规定了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相关标准。

[11]因控股模式中目标机构大多没有实现上市,所以直接通过二级市场购入目标机构股票的实用性较低。

[12]本文所指小额信贷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性贷款,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个体工商户、小作坊、小业主。

[13]“两难”指既没有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全国认可度,也没有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赖淑珠,罗曼,孔令戟,杜霞.美国银行业发展的借鉴[J].中国企业家,2005,(14).

[2]郑红梅.中国商业银行的过渡经营模式[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3]张吉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10,(5).

[4]张吉光.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五年总结:现状、特点及问题[J].银行家,2011,(7).

[5] 穆良平,熊健康.美国银行持股公司职能简析[J].四川金融,1990,(2).

篇11

其次,在资产质量方面,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__年9月底,按五级分类,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27.1亿元,不良率为9.74。动态地看,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的不良率较历史最高点的34.32已经下降了近25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改善相当明显。不过,若从横向来比较,在几类主要的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只是略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远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总体资产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而且,各家银行之间的不良率差距相当明显。在113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两家最大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在5左右,在主要银行中均居中上水平;60家经营状况基本正常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6.7;35家风险较大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3.41;而16家高风险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43.9。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当差。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方面的考虑,所计提的拨备并不充分。这进一步加大了其经营上的风险。

第三,从资本实力来看,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于都未上市,城市商业银行补充核心资本金的渠道只有利润留存和增资扩股这两条。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同时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其资本实力有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已先后有6家银行引入了外资,在获得资本金补充的同时,也通过外资股东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治理结构(参见表2)。而对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经营业绩相对较差,单靠利润留存难以满足核心资本补充的需要,而同时,其相对糟糕的财务状况又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在附属资本补充方面,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一些资质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状况良好,达到了发行次级债的各项要求,已经开始通过发行次级债来筹集附属资本,由此拓宽了资本金补充渠道。20__年,上海银行率先以私募方式发行了30亿元次级债,南京市商业银行则于20__年11月率先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了8亿元次级债。不过,对于相当多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目前还难以达到监管要求,进而也就无法利用次级债发行来补充附属资本。

上述这些情况意味着,有相当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资本金补充的困境,可能难以在规定时限内达到监管要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金是银行用于对抗未知风险的重要手段,资本金补充渠道的匮乏以及其自身较为糟糕的资产质量,预示着这些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城市商业银行之间所存在的两极分化的现实,意味着其变革路径必然会体现出多样性。而且,由于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监管当局在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之时曾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地方政府事实上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这也意味着,由于地方政府的取向不同,也将会导致不同城市商业银行改革路径上的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复杂性。

总的说来,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大,组织管理架构较为完善且在当地市场已经获得了较大市场份额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突破现有的市场准入约束,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已经成为其相当迫切的选择。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目前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依然保留着一些市场准入的限制,不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开展某些业务。这直接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导致其资产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实现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优化。

当然,就目前来看,对城市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市场准入限制,还是来自于对其经营地域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城市。当然,从当时的经济金融环境和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单一城市制的经营模式是必要的。在成立城市商业银行之前,大多数中心城市都拥有数十家城市信用社,而其中大多数都经营不善,面临不良资产严重、管理混乱、风险失控等问题,处于破产边缘。可以说,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一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建成的,其成立初期的任务在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而非规模和地域扩张。不过,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之后,对那些经营状况良好,业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经营的地域限制的缺陷正在不断显现出来。

首先,具体到某个城市而言,其经济结构大多相对单一,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可能就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上。在经营地域受限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势必集中到这些产业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贷款组合由此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就可能遭受较大的损失。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来说,这种风险的集聚不仅意味着自身较大的损失,而且还有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冲击。

其次,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资金的跨地区流动日益频繁,客户对银行服务和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尤其是需要商业银行能够跨区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而不论是资金的流入还是流出,都需要一个跨区域的服务通道。经营地域的限制,会直接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往往也是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重点开拓的市场,因此,这些地区城市商业银行极其渴望突破既有的地域限制,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以获得与竞争对手相同的竞争条件。

由此看来,放开经营业务范围的限制,允许一些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新设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来实现进行直接的跨区域经营,是监管当局一个必然的选择。不过,也应该看到的是,在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降低贷款组合系统风险的同时,直接的跨区经营也会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新的风险。新市场环境所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异地分支机构成立所导致的管理链条加长,都会给银行带来新的风险因素, 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恐怕都难以达到要求。因此,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直接跨区经营的放开,不应该成为普遍的范式,而只能局限于少数资产规模较大,风险管理和抵抗能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

篇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其跨区域发展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就使得其不但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始于2006年。当时,为解决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区域限制产生的问题,银监会颁布《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采取“分而治之”的监管思路,明确鼓励有实力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收购、重组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等模式,在所在城市以外的郊区(县)、周边地区及邻近其他经济区布局,实现跨区域经营。2006年4月,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2007年,原银监会负责人提出“阳光普照”概念,在监管上要求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审慎的同质同类监管,并同时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从而获得与其他金融机构同等的权利。2009年,银监会又颁布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进一步放松对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西部和东北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取消了对城市商业银行运营资金的限制,使之能够更好地发展地方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这一系列政策建立起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体系,刺激了城市商业银行扩张,许多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县级及省外市场辐射。而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原因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造的产物,其成立旨在降低并化解各地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从设立开始的定位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事实上,这种定位和功能类似于美国的单一银行制商业银行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又限制了其做大做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吸储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当地企业融资需求,迫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必须探索跨区域经营之路。跨区域扩张能够降低经营成本、贷款损失和破产概率,维持金融稳定,这些积极效应推动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良性因素。

从外部原因来看,2006年开始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源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为实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对外开放中国金融业市场。因此,无论是前期五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谋求上市,还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都是为了应对金融业开放带来的巨大竞争冲击。此外,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成为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的外部动因在经济下行周期,金融管制和市场准入相对前几年有所放松,国内金融业改革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当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进一步的发展当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一)加剧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利益的趋势,往往会集中的进入到发达地区来进行发展,而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就使得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设立当中,东部发达地区要远远多于中西部地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在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由于其对发达地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使得这一区域的商业银行分布呈现出重叠的情况,这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加剧,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资源的闲置浪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由于受到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驱使,许多的金融资源集中分布于东部发达地区,这就使得其在中西部的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进而造成区域金融资源分布差距拉大的情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加剧金融资源纵向分布不平衡

在我国以往的银行体系当中,组成部分十分广泛,通过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等组成了多层次的银行体系。而在这一体系当中,不同的金融机构所服务的对象有着一定的区别,这就使得其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保证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实现更为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扩张与发展,我国以往多层次的银行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断层的情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机构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加剧了金融资源纵向分布的不平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发展速度与规模的追求过于极端,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复制大银行发展的策略,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不仅会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还会对整个的金融业发展产生阻碍。

(三)加大银行风险管理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由于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过于追求发展的规模与速度,这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的管理风险,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根据银监会的相关规定,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评级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资本管理、资金流动性、市场风险以及资金的盈利能力进行考虑,从而通过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一些城市银行跨区域发展当中,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符合相应的评级标准,而是受到利益的驱使,在一些地区当中进行盲目违规的扩张,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还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的发展当中,地方政府为了更好的吸纳资金,往往不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考量评级,盲目的引进城市商业银行,这不仅会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还会为自身地区的发展埋下隐患,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

(四)加大行业竞争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经营业务同质化的情况,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行业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加剧也就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对其以后的风险管控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进行分支的选择当中,往往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这些重点发展地区进行规模的扩张之后,商业银行就会积极的谋取上市,从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发展质量。而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其以往的客户定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户的发展,而是与国有银行之间进行大客户的争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行业的竞争。但是在具体的业务开展当中,城市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往往有着很大的趋同性,并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这也就使得其竞争力相对较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往往会出现一些恶性竞争的情况。而在这种不健康的竞争环境之下,城市商业银行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一些恶性竞争甚至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产生危害,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发挥城市商业银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城市商业银行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必须要对其跨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进而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一)准确进行发展评估定位

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总体的资产规模已经突破十万亿元,但是其在整个银行体系当中所占比例十分有限,仅仅占到约百分之十左右,其发展规模与质量和国有银行以及大型银行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甚至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之间,这些差距也十分明显。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对自身规模以及发展潜力的正确评估,制定出最为恰当的跨区域发展战略,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近几年间的发展当中,整体的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进入持一种较为开放的态势,希望借助其雄厚的资金来实现自身的更好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能够盲目的进行跨区域的扩张,必须要在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从而更好的进行差异化发展,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从而更好的进行多层次银行体系的建设。这就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当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基础较好的商业银行在开展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实现自身实力的提升,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而对于一些基础较为差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可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中小企业方面,通过较少资本获得较大利益的方式,更好的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二)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当中,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稳定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金融行业的稳定需要依赖于银行业的稳定,只有保证各大银行能够在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当中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政府的监管与控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实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分支的设立往往会受到地方政府因素的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行政化的现象,对于其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适应市场竞争方面,很容易造成核心竞争力下降的情况。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对自身的治理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逐步的实行商业银行民营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淡化政府在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的作用,从而充分的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只有真正的发挥出市场在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扩张情况的产生,通过开展深入的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自身的治理环境,从而在促进资本活力提升的同时,更好的开展相应的金融创新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强管理人才培养

篇13

Key word:City Commercial bank cross regi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al strategy

引言

上海银行宁波分行2006年4月26日成立,这是我国首家实现跨省(市)设立异地分行的城商行。银监会在2007年提出,城商行只要达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标准,资产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等一定的基础条件,就能够跨区域经营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现状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数目截至2009年7月共有142家,其中23家在华北地区,18家在东北地区,36家在华东地区,32家在中南地区,21家在西南地区,12家在西北地区。根据目前发展历程的常规路径,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一般采取先跨县、再跨市、再跨经济区域,最后跨全国发展,循序渐进的实现跨区域经营。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可采取的方式有:合并重组、收购兼并和自我。

(1)合并重组。重组是指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时将原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划分和结构调整,经过合并、分立等方式,将企业资产和组织重新组合和设置。狭义的资产重组仅仅指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划分和重组,广义的资产重组还包括企业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与重组、业务机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

(2)收购兼并。兼并(Merge)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它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3)自我提升。这种方式不借助政府等外力,一般是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并且这种提升达到了或超过了一个标准。这种标准由监管部门《风险评级体系》或《内部指引》制定。报经银监会,通过审查批准后,即可实现城商行的跨区域经营。

三、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劣势与风险

(1)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困难

由于多数中小企业为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很少具备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所以不规范的财务报表、不具合法性的财务报告等现象比较普遍。

(2)风险增大

初到新的城市,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将面临全新的市场和全新的金融环境,由于地理基础和历史基础的丧失,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缺乏了原有的信息优势。所以,比原先更大的信用风险将会被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所面临。

(3)人才制约

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初期时,人才缺乏问题严峻。从人才积累的数量,以及吸引人才的自身品牌能力,还有能够把握全局的管理人员、了解当地企业、当地市场和需求的信贷人员,这些方面城商行都存在很大的短缺与障碍,而这个障碍也阻止了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

(4)科技水平不高

尽管城商行科技水平相对自身而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科技水平不高,尤显不足的是在科技信息系统建设的配套方面。跨区域经营后,物理地点的多元化,使得其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强。

(5)外资银行的冲击

外资银行没法与垄断了将近70%的存贷款和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工农中建相比。所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中小银行,城商银行。

(6)发展模式跟风现象严重

自从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跨区域经营取得成功后,许多城商行都纷纷效仿跨区域发展经营。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肯定有一些城商行在追逐潮流,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特点。其次,跨区域发展战略基本一致。

四、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战略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总体来说应该加强业务合作,创建统一品牌,使得可以用同一标准衡量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首先从基础做起,内控制度建设要统一、科技电子化建设要统一、业务标准、业务凭证、信息披露都要统一,这样做会使社会信誉度不高的劣势得到改善,行与行之间相互,共同拓展业务空间也得到提高。

(2)现在属地管理制在各城市商业银行得到实行。这导致交流与合作在同属一个省的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和跨省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比较少。可以采取横向并购,组建集团的思路策略,拓宽客户的来源。

(3)当城商行靠自身实现规模扩充难度很大,在异地设分行加剧竞争,恶化本土的生存环境时,应更注重单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

(4)在跨区域经营的初期,城商行应将经营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并且与会计事务所合作,对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根据市场新动向,积极创新金融新产品,为社会提供专业、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

(5)扩大市场份额,这是针对与外资银行进行竞争时的关键。这同时可以增强城商行自身的资产实力。

(6)合理规划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区域。经济、政策和文化环境、客户群体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服务需求,所以不同的城商行应该结合自身的现状,创新和整合,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