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风险分析的含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该定义重点说明了为组织增加价值是内部审计的根本目标,突出了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要求,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丰碑,对于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新定义在原定义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些新的内容:
第一,“保证与咨询”的工作方向;
第二,“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的工作目标;
第三,评价“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的工作内容;
第四,“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方法。IIA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的现实动因
1.企业竞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为了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变革创新,开拓新的业务领域,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大,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大大增加,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自然成了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风险意识,把降低风险作为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为此,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风险处理方案。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必然应当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组成部分,从组织战略目标的角度来评估,为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确认与咨询服务。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成为企业竞争的必然需要。
2.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价值链原则——企业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有效率的、成本最低的价值环节的理念在国外盛行。同时,民间审计的业务领域不断向企业内部管理扩展,在注册会计师的专家优势和价值链原则的引导下,西方内部审计职业界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现象——内部审计外包。外包的风潮使内部审计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如何提供价值增值服务,提升自己的组织地位,是内部审计需要解决的紧要问题。而企业对风险的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并在其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内部审计一旦与风险管理结合,其工作范围自然就扩大到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成为一种整体性、全局性的管理活动。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在介入风险管理过程中,将集中全面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甚至可以在董事会授权的情况下帮助企业制定风险管理战略,这就使内部审计从应管理层要求提供确认的被动服务方式,改变为基于战略向管理层提供确认和咨询的主动服务方式。正因如此,国际内审师协会IIA 不遗余力地倡导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并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写进了内部审计的定义。
3.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独特优势
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的独特优势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最终可能导致整个企业陷入困境。正因为如此,风险的识别、防范和应对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不同于一般的职能部门,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使得它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相对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内部审计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可以对经济事项进行连续的跟踪审计,及时反馈信息;无论在企业兴盛还是衰败时期都能与企业融为一体,对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具有连续性、服务性强的特点。这些都是外部审计不可比拟的。所以,内部审计更应该介入企业的风险管理。
二、全面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涵义
全面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就是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起点,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通过发挥确认与咨询两大功能,应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和效果,以实现企业可持续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内部审计模式。它是企业内部审计系统的环境、资源、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相互作用、结构优化的结果。它既是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和核心内容,也是当今时代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新的发展方向。与现行内部审计模式相比,全面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征。
参考文献:
[1]石恒贵 刘 斌 杨 卫: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治理效果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第4期.
[2]刘 斌 石恒贵.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审计研究.2008,第4期
篇2
我国GMP经历了1998年版、2010年版。其中2010年版GMP为与世界接轨,加快合规的步伐,新增了质量风险管理这一概念。对于国内中小企业是新有名词,比较陌生。因此,药监局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强培训工作。随着2012年5月毒胶囊事件以来,翟洁等加强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研究,康恺也提到风险管理实施要点,显得质量风险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二、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降低风险接受风险回顾。
三、质量风险分析工具
1.基本的风险管理促进方法:帕累托图、因果图(鱼骨图)、直方图、检查表、控制图、流程图、过程图;
2.失败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3.危害操作分析(HAZOP);
4.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
5.失败模式、影响及关键点分析(FMECA);
6.过失树状分析(FTA);
7.初步危害源分析(PHA);
8.风险分级和筛选(RRF);
9.辅助的数理统计工具。
四、质量体系中风险分析推荐使用的工具
制药企业的质量体系是个庞大的体系,涉及产品质量的方方面面。某一具体方面应用何种工具比较,这一问题往往使工作人员感到困惑,以下进行举例说明:
五、质量风险评估应用含义及示例
制药企业的质量工作人员在实施具体的风险评估分析时,往往苦于不知道如何着手,以下针对分析工具进行了举例说明:
六、结语
风险管理无形似有形,每一个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文件都可以用质量风险评估来确定其有效性,风险评估的对象应该是复杂的系统、工艺或设备,贯穿于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是药品生命周期的灵魂。使制药企业合规化,生产出合规药,放心药。
参 考 文 献
[1]朱世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2008
[2]翟洁,梁毅.《质量风险干礼制度在制药企业的建立》.2012
篇3
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纳税遵从风险管理,也就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利用征管资源,以有效方式进行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根据风险等级高低合理配置征管资源,以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其中:风险目标规划是管理层对一定时期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主要措施等做出的决策安排;风险分析识别是借助风险特征指标、数据模型等工具,寻找发现存在的税法遵从风险;风险估算排序是对存在税法遵从风险的纳税人进行归类分析,对其风险度高低做出判断形成风险等级;风险应对实施是根据风险等级,合理配置征管资源,采取纳税辅导、跟踪监控、纳税评估、反避税、税务稽查等不同的服务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主要从税法遵从度和征管成本效益两方面对税收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做出评判,促进风险管理持续改进。
二、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从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概念来看,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要寻找税收风险存在的领域,即发现并确定风险发生的主要范围,归纳并能准确描述税收风险的共性特征;二是要分析识别税收风险发生的具体目标,即利用归纳的风险特征进行全面扫描,锁定符合风险特征的风险纳税人。从税收风险管理的各环节来看,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离的整体,哪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针对层出不穷的偷骗税手法来讲,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将是最重要的一环!在税收风险管理中,既使依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征管体制机制,同时无论风险应对人员业务怎样娴熟精通,但是如果税收风险分析识别不到位,所有一切只能成为泡影,不仅仅通过风险管理实现税收遵从最大化的目标难以实现,也会造成基层税务人员极大的不满和对整个风险管理的不信任,让整个风险管理的体制形同虚设。所以,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是风险管理中最能体现“信息管税”应用和防范风险的环节,其在整个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三、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重要作用
一是具体实现税收风险目标规划相关内容的主要途径。每阶段风险管理的目标规划都会基于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的内外部环境的判断,明确一定时期内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等内容。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从宏观上分析相关的税收风险的动向,提出防范的要求和目标。而风险分析识别就是这些风险管理目标和重点落实的具体体现,是联系目标规划和其他环节的纽带,分析识别的准确与否关系到目标和重点是否能够实现。
二是风险排序评定、风险应对等环节实施的基础。如果我们考虑税收风险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结合,那在系统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风险分析识别。这是后续各环节的基础,风险分析识别为排序提供了具体的风险信息,为风险应对提供的按户归集的丰富全面信息,不仅为风险应对全面客观的分析风险度的大小和指向性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也从分析识别的方法上为风险应对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是风险管理技术含量和不断提升发展趋势的最主要的体现。风险分析识别的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税收业务水平和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并产生效益的过程,它必须对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程序的各个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才寻找出税收风险所在的环节和领域。当然这些风险存在于哪些纳税人,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因此在风险分析识别这个环节一定是风险管理中最能体现技术含量的部分。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我们才可能对风险应对过程中,各个风险特征的有效性和指向性进行统计分析,并不断地改善和调整在风险分析识别方面的思路,使之更趋向于合理、准确,迈入循环提升的良性步调。
四是最能让基层税务人员接受和认可风险管理理念并激发他们参与风险管理热情的环节。在我们看来,通过分析风险管理的各环节的实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理念,会给现代税收体制机制带来深刻且富有积极意义的变化。要贯彻落实好税收风险管理,除了我们在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和大力宣传风险管理理念的同时,基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接受与否是其成败的关键。而让基层感受是否有效、能否接受,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其能够在工作中感受到风险管理对税收征管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相比以前无论工作的方式、压力、成效都有积极的变化,从而才能认可,使风险管理真正落实到位。同时,基层人员的对风险分析识别的方面的认可度,通过风险应对积累的经验,也会激发其在风险分析识别方面新的思路和理念,促进整个风险管理的向前迈进。
四、加强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建设的可行性方法
一是要以现有信息数据为基础开展风险分析识别。要做好风险分析识别,首先要有信息,没有基础信息,风险分析识别就无从谈起。只有积极努力拓宽数据源,特别是内部及第三方信息的取得将会给我们风险分析识别带来更大空间。同时,信息数据的范围、要求是永无止境的,风险分析识别要立足以现有的信息数据为基础来开展。
二是要以与纳税遵从有关的风险作为主要分析识别对象。在风险分析识别方面,首先要进行定位,风险分析识别应该识别什么。在税收风险管理中,有把征管基础类指标、发票监控类指标、税务机关工作差错类指标、质量考核类指标统统列入了风险分析识别范围内,这是不可取的。这些指标也是有风险指向的,但并不是符合纳税遵从风险。所以风险识别的目标一定要与纳税遵从有关的,其他类别的指标也可以作为补充,组合运用的效果更佳。
三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风险分析识别。要开展并实施好风险分析识别工作,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要善于从纷乱复杂的税收经济业务中发现风险;要善于要实践中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要善于从众多繁琐的指标中选择最能衡量和甄别风险的指标;要善于把复杂的风险模型以简单的方式进行展示和描述。
四是要建立机制,从实践出发不断完善和优化风险分析识别。风险分析识别是税收风险管理成败的关键,尤其表现在风险分析识别能不能适应整个经济税收的发展。这就需要建立机制,来保证风险分析识别的有效性,且能根据应对结果不断地调整完善和优化整合。这应该是一种保证持续研究分析、寻找识别税收管理中的风险的协调机制。
五、依托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加强税收风险识别建设
1.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加强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建设
“信息管税”已经成为税务部门一个时期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落实信息管税就必须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做好税收风险的分析识别工作也已经成为贯彻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落实信息管税的关键环节。因此,只有始终坚持风险分析识别是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的认识,在风险分析识别中抓住主要矛盾,从风险管理的整体运行考虑;明确风险分析识别的职能分工,配备高素质专业人员,建立风险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特别是风险分析识别方面的培训,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建立面、线、点有机联系的风险分析识别的立体框架。
篇4
1.风险的含义。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2.风险管理的含义。风险管理涉及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3.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三、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5
一、脆弱性的概念与性质
脆弱性是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它与暴露和干扰存在与否没有关系, 而只是系统暴露在一定干扰的影响下,脆弱性便会体现出来。暴露和干扰不是脆弱性产生的内因,而是风险形成的必要条件。应急系统的脆弱性来自管理系统中应急体系的不足和应急组织反应能力的不足,将应急管理系统从管理系统分离出来是着重强调管理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脆弱性具有如下性质:第一,脆弱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它由系统内部功能结构所决定, 受到所处环境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权力的影响。系统没有绝对的安全也没有完全的不安全, 系统的脆弱性总是存在的。第二,脆弱性具有相对性。系统暴露在某一扰动影响下是脆弱的,而暴露在另一种扰动下可能是稳定的、可靠的。第三,脆弱性具有隐蔽性。在传统的风险分析过程中系统脆弱性可能被疏忽掉。脆弱性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很难被发现,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脆弱性都能被彻底发现或完全消除。第四,脆弱性具有复杂性。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系统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开展脆弱性分析非常困难。
二、基于脆弱性的突发事件机理分析
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是具有脆弱性的系统暴露在一定强度的干扰下,系统承受不了干扰影响致使系统全部或部分功能丧失,并造成一定的损失。理论上干扰、脆弱性和暴露是突发事件发生的充要条件,缺一不可。假设系统是极为稳定和可靠的,可以承受任何干扰,那么当系统暴露在干扰下时突发事件也不会发生。当然这样的系统现实中几乎不存在。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存在, 即使脆弱的系统也是安全的。而既有干扰存在又有脆弱性存在时,系统却没有暴露在干扰的影响下,那么系统也是安全的。另外,在既定的系统脆弱性下,只有当干扰和暴露达到阈值时,才会引发突发事件。干扰也并不仅限于危险事件,它包括一切对研究系统或单元不利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
传统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四个过程,风险识别是指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根据直接或间接的症状进行判断、归类和鉴定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找出风险之所在及其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 并对后果做出定性分析。而突发事件风险不同于一般风险,它具有强突发性、危害性和偶然性等特点,而且大多事件无历史资料可依,因此传统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方法不适合突发事件风险的研究。本文基于脆弱性的突发事件风险分析将脆弱性识别与评价的概念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从而形成了一个适合于分析突发事件风险的理论框架。它能较好地针对各种潜在干扰识别系统存在的脆弱性,判断突发事件风险的强弱,找出控制风险的措施,减小突发事件风险。在突发事件风险的理论框架中,风险识别包括干扰识别和系统脆弱性识别两个部分。干扰识别是分析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潜在干扰,按类型、强度、持续时间和变化速度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干扰分析结果。干扰分析时注意需要将研究区域内历史上发生的和该区域外历史上发生所有可能扰动都考虑在内。系统脆弱性识别是识别在每一潜在扰动影响下暴露系统的脆弱性。脆弱性识别存在一个假设前提,即研究对象完全暴露在扰动下,并引发事故。我们从假设的事故出发去推理系统的脆弱性,脆弱性识别包括物理系统、管理系统和应急系统的脆弱性识别。
三、研究结论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系统的脆弱性,从系统的脆弱性、干扰和暴露来解释突发事件风险的形成,并给出了基于脆弱性分析的突发事件风险分析框架,能很好地弥补突发事件风险分析理论上的不足。但是该分析框架还面临着很大挑战,而主要的难点在于系统脆弱性的研究上,表现在:(1)脆弱性的度量。脆弱性是不容易被降低的,也不容易定量化。尽管脆弱性的含义很容易理解,或许也能得到相似情况下脆弱性的结果,但是许多将复杂参数集合数量化的方法降低了参数的实际影响,隐藏了参数自身的复杂性。(2)脆弱性、风险的客观存在与感知之间的差异。对脆弱性的感知是不易测量的,因为安全与不安全本身不易测度,而且环境变化产生的不安全感知可能不明显的。脆弱性的持续存在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某些物理系统的内在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存在感知特定风险的思想障碍。(3)针对脆弱性的管理措施分析和管理措施的实施。管理结构在降低社会系统脆弱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篇6
1施工项目风险的含义
施工项目风险,简单来说就是建筑项目施工阶段发生事故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要定义施工风险,首先就要了解“风险”的含义。“风险”这个概念由来已久,但是至今还没有明确且统一的定义。各个行业以及各个领域的学者都有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风险就是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在特定的时期内,某一事件其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变动程度的概率分布,变动程度的期望值和方差越大,风险越大,反之风险越小。
第二种说法认为,风险是给定情况下的可能结果的差异性。
第三种说法认为,风险是未来损失的不确定。
第四种说法认为,对风险的认识可以分为主观说和客观说。主观说认为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客观说认为,风险是给定情况下一定时期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间的差异。诸如此类的对风险的定义很多。
虽然风险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却确定了风险共同的几个特征。我国国内对风险定义明确了三个特征,即:一是风险是不确定的。古代的人们常常用“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来形容风险的这个特征,而现在人们也常常用“风险无处不在”来描述风险的不确定性;二是风险是会带来损失的,有一定灾难性,但是同时会带来成功;三是风险是可以度量的。
综上,作者认为施工风险就是指事先不能确定的,会导致施工项目预期质量、进度、造价和安全等目标不能实现的资金、技术、管理、组织、人员等方面消极的不确定性的不利因素和事件。施工风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风险因素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总结起来,施工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客观性,即施工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不确定性,即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以及造成的损失大小等在施工风险发生前难以确定;三是复杂性,即风险种类很多,风险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并且因素与因素之间往往相互作用和影响,其状态并不稳定,并且始终在不断变化着;四是相对规律性,即风险的产生有一定规律性,人们可以通过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来预测风险,从而达到控制和规避风险的目的。
2施工项目风险形成机理
研究施工项目风险首先要清楚施工项目的风险是如何形成的。对于研究施工项目风险的形成机理,目前学术界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即施工项目风险是由风险因素引起风险事件,进而产生风险损失的过程。
(1)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指能增加风险发生频率或增大风险损失的因素,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在施工项目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因素,对施工项目的实施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造成各种各样的风险事件,继而产生风险损失。例如,政府政策因素,经济环境因素,业主道德素质等不确定因素导致施工项目产生风险损失。
(2)风险事件
风险事件是指风险因素引起的各种不确定事件。如气候恶劣风险因素可能导致施工项目过程中发生长时间下雨,持续炎热高温等风险事件。但是,风险事件的发生并不必然导致施工项目风险损失的产生,风险损失是否产生还由风险事件对施工项目影响的途径、施工承包商风险管理水平及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等决定。
(3)风险损失(风险后果)
风险损失指风险事件所带来的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施工项目建设目标的损失。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会引起风险损失,但也有可能不对建设目标产生影响,不导致风险损失。
3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管理 ,它既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基本内容,又是工程项目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致的各种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是承包商或者工程负责人对不确定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根据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和财务状况采取相应应对措施以避免投资增大、工期延长、设备淘汰、成本增加、计划失控等偏离既定目标实现的管理手段。如果是可控风险,那么在风险发生前就能够采取措施避免损失发生;如果是不可控风险,那么就在风险发生后采取措施使损失降低到最小。目前,人们通常用到系统理论、概率论、数理统计和模糊数学等理论方法对风险进行预测评价,但是,人们还不能利用现在掌握的所有的技术、方法对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风险的认识的加深,相信对风险预测的准确度也会越来越高。
人们对风险管理的意识由来已久,最早的保险雏形―共同海损制度就是风险管理意识衍生的产物。然而,风险管理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风险管理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这些国家大都设了了风险管理协会,负责宣传风险管理知识,定期召开风险管理年会以及出版风险管理论文。并且在这些国家的企业中普遍也都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以及专门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人员职位。然而,在我国,风险管理是一个新兴事物,并且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施工企业和承包商的风险管理意识大都比较薄弱。这是由于风险管理理论传入我国的时间比较晚,并且我国人们在长期计划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下难以转变观念。长期以来由建设方决定项目投资和工期的方式往往使得项目管理人缺乏发现工程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研究理论目前只在我国一些大型施工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而在绝大多数急需进行风险管理的小型民营施工企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一般的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对策、风险控制。
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贯穿于工程施工整个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风险识别是通过之前工程施工中的相关统计资料,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系统分类和了解的过程。风险往往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察觉。但是风险同样具有一定规律性,通过多次工程施工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统计资料,应用科学的识别方法,也是可以识别风险的。目前的风险识别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面谈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和核查表法等。
风险分析,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前提下,对识别出来的风险因素用定性法和定量法综合分析,评估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按风险严重程度进行排序,最终预测风险发生时间和影响范围。目前的风险分析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查核表法、层级分析法、蒙地卡罗拟、决策树等。
风险评估是通过评估量化工具和手段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时间、风险后果严重程度、风险影响范围等内容进行研究和量化分析。目前的风险评估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查核表法、层级分析法、蒙地卡罗模拟等。
风险对策就是在项目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为避免或减少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其潜在损失而采取的各种措施。采用风险对策可降低预期损失或使这种损失更具有可控性。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预防、风险分离、风险分散及风险转移。
参考文献:
篇7
1.1 软件需求和软件需求风险
软件需求通常指的是为了满足合同、规范、标准和其他要求,软件系统或系统组件必须具备能力;或指用户解决问题,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必须有一种软件的能力。软件的需求风险指的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由于软件需求本身含义,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并要求用户或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变更等原因,导致不当的分析软件需求,最终开发的软件的功能偏差的可能性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如果没有准确的需求分析,可能会延长软件开发周期,提高软件开发成本,创建软件交付被推迟,信用受到严重影响的后果。
1.2 软件需求风险的原因分析
参与的主体是软件需求分析、需求风险因素主要涉及到提供者和需求方面的分析。需求风险的来源、环境、需求和本身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使用RR说需求风险,R表示需求本身,RP需求提供者说,RA需求分析说,环境,E表示,需求风险是R,RP,RA,E函数的四个因素,可以表述为:RR = f(R,RP、RA、E)。需求原因主要是与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完整和详细的需求的程度,可能会引起软件风险的需求。软件系统几乎不可能一次性确定所有的需求的具体范围和具体要求,和需要改进的过程中发展的需求,这将增加软件需求分析的困难。
其次,对环境,由于用户的变化,时间,或者不全面的识别要求。需求不清楚,和业务的变化,等等,可能导致对环境变化的需求,使整个软件开发周期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需求的变化,导致一些潜在的或新的需求,增加需求的风险。最后,需求方面的提供方和分析风险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是导致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自己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提供者需要表达是不正确的,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目的,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流程或不能明确的提出商业计划,让开发人员将提供方的实际需求了解不足,或因为一些错误的理解需求之间的沟通障碍可能产生风险的需求。
2 软件系统需求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过程
2.1 风险识别模块
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评估的需求的第一步,它主要通过识别需求的需求分析阶段风险,以便明确初始需求风险列表。根据每个风险列表的需求,识别风险来源,计算了最终需求,包括需求风险类别及其来源,风险列表。
2.1.1 风险识别模块需要实现的功能
(1)风险识别的需求。答:风险识别的目的。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需求分析,需求不清楚,和不正当方法选择的潜在风险,如不合理,因此,对风险识别的需要,挖掘隐藏的风险,风险评估,了解其发生的概率、可能的影响,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解决这些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的风险。B:风险识别方法:更典型、有代表性的方法:基于风险问卷的分类(分类――basedQuestionnaire TBQ),风险检查表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和访谈法等方法。(2)需求识别风险来源。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识别需求的原因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识别模块功能至关重要。(3)需求风险列表的生成。识别各种风险和风险来源,删除重复的使用,类似于合并,并添加丢失的风险,风险来源的方法,将最终的风险列表。
2.1.2 风险识别模块的输入源的需求
(1)软件项目成员和专家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使用各种方法来确定需求的风险。需求的模块输出的风险,包括风险和风险来源列表。信息存储在知识库的经验和原始需求风险清单,知识需求风险的分类列表,等等。
(2)风险分析模块。结合风险识别模块的最终需求风险列表,明确之间风险来源、风险和风险和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模块需求评估载体:贝叶斯网络结构。根据这一数字,深入挖掘的相关数据,并结合识别等信息输入源模块,确定每个节点的分布对应的参数需求风险,风险评估的下一步。风险分析模块主要通过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方法和构造贝叶斯网络基于专家经验的方法,两种方法,对贝叶斯网络结构的建设。
(3)风险评估模块。风险评估模型的模块是核心模块,是基于参数以及建立贝叶斯网络结构,计算每个节点对应的需求风险概率,并结合当前项目的特点,对各种风险的需求,量化的影响,结合需求风险的影响,以及产品的需求风险概率,将总体风险量化值。使用推理算法(使用贝叶斯定理的条件概率表及其网络结构计算方法)实现发生概率风险评估的需求。
篇8
1 机械产品的风险分析
机械产品进行安全检测前,进行风险分析是很重要的环节。危险识别是分析存在的各种危险,包括使用限值(可能的误用)、时间限值(可能的寿命)、空间限值(安装、人机界面等);确定危险及危险状况,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制造、运输、服役、组装、安装、正常使用、退役、拆卸、处理)进行分析,剖析操作人员与产品的关系,判断可能的误用。
1.1 机械产品的危险源
确定危险源对进行风险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危险源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风险分析。机械产品及其配套设施或系统中的危险源有:(1)电击伤;(2)机械危险包括能量的意外释放(动能、势能、压力等);(3)过热或过冷的工作环境;(4)电磁和有害射线的辐射;(5)噪声强度过高的环境;(6)激光、电焊弧光等辐射;(7)暴露于无防护设施的操作过程;(8)人员意外暴露在危险环境中;(9)跌落(从工作台、扶梯、塔架等高处跌落);(10)不符合人类工效学的设计而产生的危险;(11)振动;(12)照明;(13)粉尘与油雾;(14)使用的物质与材料(包括各种材料、产品、废弃物的收集与排放等);(15)火灾或爆炸;(16)综合危险;(17)残余风险。
其中机械危险分为:缠绕、摩擦或磨损带来的危险、挤压、喷射、剪切、稳定性带来的危险、刺伤或刺穿、吸入或卷入、冲击、设备形状带来的危险等。
1.2 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
1.2.1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该理论用于验证产品是否有效防止了能量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接触;是否采用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是否有效地限制了能量,防止能量的蓄积;是否在作业过程中实现了缓慢地释放能量;是否设置了有效的屏蔽来约束人体与能量隔离。
1.2.2 轨迹交叉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指人的运动轨迹与物的运动轨迹发生意外交叉――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导致发生事故。该理论用于确认产品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在运行过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人与物接触导致的危险。
1.2.3 系统安全理论
系统安全指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安全理论是基于控制论中的负反馈概念发展起来的,把人、机械、环境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预防事故的途径。
2 风险评估
对每种风险或危险状况进行估计。通常用表1来进行风险估计和风险指数。
2.1 风险指数
评定风险及确定是否需进一步减小风险:
评定,尽可能地定量风险;
风险指数是伤害的概率和严重程度的积,能够定量分析;
风险指数作为反映风险大小的具体指标,也是目前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技术指标,因此在评价机械设备安全质量时应用了该指标(见表1)。
风险指数(R)=危险状态的概率/频率(P)×伤害严重程度(S)。
2.2 风险指数的含义
从表2可以看出,应根据机械的具体特点,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等级的措施。
2.3 举例说明
对动力驱动的车床尾部顶尖,防护罩打开时,要求点动且速度不大于20 mm/s,据表1所示,P应取5,S应取3,据表2所示R为15,属于较高风险部件。这表明当防护罩打开时,顶尖速度大于20 mm/s,或非点动控制,都可能造成较严重的伤害。
对于主轴,防护装置打开时,不应动作或在点动方式下运动且转速不大于50 r/min,据表1所示,P应取5,S应取6,据表2所示R为30,属于高风险部件。
2.4 安全控制电路的等级划分
在机械设备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机械设备(或其部件)的危险等级。根据欧洲机械安全标准ENISO 13849-1,危险等级分为a,b,c,d,e五个等级,危险等级依次增高,等级e为最高。危险等级的划分和确定,通常用S代表伤害程度,F代表面临危险的时间和频率,P代表避免危险的可能性。
3 减少、消除风险的策略
机械安全标准都是为了消除或减小风险,使机械产品达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
3.1 通过设计采取保护措施
这包括:(1)本质设计措施;(2)通过安全防护装置采取保护;(3)对遗留或不可避免的危险源通过完善使用信息进行保护。
①本质设计措施(即本质安全)。
对高速运动的部件或类似危险源可以通过降低运动部件速度,或改变运动部件的形状、材料进行保护。
②安全防护装置措施。
对不能降低运动速度或材料强度的危险源,在产品上或其周围设立固定式防护、可移式保护罩、联锁保护或其他措施进行保护。
③完善使用信息。
对于无法安装防护的部位、有可能残留危U的部位:
首先,在产品上或其配件上施加:警告标志、标记或警告装置;其次,说明书中描述危险源,提出保护装置的维护和保养方法。
通过随机文件向用户通报遗留风险,告知用户采取保护措施,如建立或提供:安全工作程序;监督制度;工作许可证系统;附加防护装置的规定和使用;个人的防护装置的使用;培训等。
另外,影响到安全的参数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或由设计者设定,非专业人员不能进行此类操作,并增加钥匙或密码由专业人员管理。
篇9
一、土木工程风险管理
一般来讲,企业对于风险的管理都有一套标准的程序和方法,在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企业面临风险时应当遵守的原则都会有详尽的叙述。但是,在土木工程中,由于工程被划分为各个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都各自具有本身的特点,企业对于总体风险管理的程序,标准和原则也许可以作为指导项目风险管理的指导,但是不能完善的识别,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对于项目风险的管理应当在总体风险管理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每个项目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的规划风险管理的相关流程和工作。在项目开始前要制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对风险进行控制,项目结尾阶段可能具备风险的可能性以及影响性都比较小,但企业仍然不能忽略。
二、土木工程项目风险的分析方法
1.土木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过程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指的是分析工程项目当中存在的风险,以认清风险的本质。分析的内容包括在工程项目当中,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带来的危害程度,还有风险发生的时间和频率等。要进行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应当进行几个步骤。首先,是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主要是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的资源,以及工程项目可能面临到的问题,在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风险分析。之后,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定量分析。由于风险潜在因素较为复杂和繁琐,必须将其进行量级评定,把风险的危害性作出评级,才方便对风险进行准确的把握,才能保证下一步的分析的准确性。下一步,将所掌握的风险信息进行编排和制录,使风险分析具备准确的档案数据参考。最后,综合以上步骤,制定工程项目风险机制的制定。形成一套风险分析机制,将分析数据和分析方法进行准确制定,再运用这套机制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
2.土木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方法
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方法有很多,出一般不太常用的分析方法外,主要的方法包括风险调查法和初始清单法,以及经验数据法。风险调查法指的是在己经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再分析,也就是风险二次分析。对己掌握的风险分析信息进行综合全面的盘查,找出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保证风险的透明性,避免风险的发生。而初始清单法,是指参考有关部分提供的统计数据,与自身工程项目进行比较,以发现潜在的风险。由于这种方法存在较大误差,并不十分精确,因此,只能作为基础方法和参考方法。最后,经验数据法即运用已经完成的工程项目的经验进行风险分析,以此来实现风险分析。
三、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处理的方法
1.风险保留
风险保留是当风险出现时,不能找到解决风险的办法以及方案时,为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应用积极的方式承担风险带来的后果的一种方式。风险保留原则是明知道自己承担的后果,尽量使利益最大化,从而减少风险损失的一种方式,通常这种损失一般由企业承担。目前工程项目中,如果企业项目的总风险大于工程的不可预见费,整个工程的预备资金不足以满足整个风险,采用风险保留转移是最佳选择。一般情况可以购买保险,但如果当项目的最大风险比工程的可预费用还小,则可以采用风险保留的方式。
2.控制和回避风险
风险控制,即在工程项目当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这些措施包括组织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对于风险的控制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回避风险则是风险管理当中最为特别的办法。回避风险的运用时机一般是工程项目遇到较大的风险,且风险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巨大。在风险发生时,工程负责人在对风险进行分析之后,确定其造成的损失巨大,而采取直接放弃这一工程项目的方法,这就直接回避了风险带来的损失。
3.提高风险管理者的素质
风险管理需要风险管理者来对风险进行综合管理,这就需要管理人员的素质足够高,能够胜任风险管理的工作。风险管理者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同时还需有过硬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只有保证了管理者的素质的高水平,才能实现风险管理的效果最大化。
四、土木工程风险控制
1.人员控制
由于人员是工程施工的主要执行者,他们有可能会存在舞弊意识,大意,知识欠缺等现象,会带给土木工程不确定性。因此,人员控制是风险控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人员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具体参与工程的人员的行为和素质进行控制。要求所有具体参与工程建设的员工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都必须要具有了相应的专业技能资格才能从事建筑活动,不具备着不能从事建筑活动。另一个方面就是要通过奖惩制度和现场监督进行控制。让每个员工都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会得到奖赏什么样的行为会被惩罚。
2.材料控制
材料是构成工程的主体,材料控制的好与坏关系到工程是否能够从源头上杜绝风险带给企业损失。对材料的控制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材料的采购控制,建立材料采购规章制度以及建立采购权和财务权利分离的方式,防止采购人员收受贿赂而以次充好,危害公司利益。其次,要防止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被用于工程建设之中,为工程埋下质量隐患。
3.施工设备控制
在土木工程中使用最多也是建筑必备的设备主要是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的选择要考虑到机械的性能,机械的可靠性,可控性以及技术性能等多个方面。机械的维修是否及时,操作是否合规性对土木施工中的安全非常重要。不及时的维修,不合规的操作容易诞生安全风险。因此,施工前设备的维修检测,操作人员的胜任能力考核等都是控制安全风险的必要程序。
4.工艺控制
工艺控制是对施工的组织方式设计的控制。施工的组织设计应当在国家建筑标准的约束前提下,根据工程的特点,按照计划,编制,审批的程序慎重编制。工艺造成建筑工程风险损失的原因也大都是不符合建筑标准,脱离工程具体特点等原因造成的。加强工艺控制防范风险损失,就要从以上几点严格施工组织设计。
5.环境控制
建筑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施工周边环境,二是施工环境。施工周边环境包括周围居民情况,道路交通情况等等,施工环境主要是施工现场原材料和设备等的放置情况。施工周边环境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居民投诉,交通管制等,施工环境布置不合理会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容易导致安全事故以及施工效率水平低等风险的出现。因此,建筑单位应当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施工环境,防范风险的产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土木工程项目中,施工企业要提高风险管控意识,积极采取一定措施对风险进行预测,并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从而减少风险发生,从而保证了土木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篇10
绪论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1月20日的2011年中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公告,2011年,我国汽车市场实现了平稳增长,汽车产销量双超1840万辆。在整车市场取得突破的同时,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快速发展,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依据我国汽车工业“十二五”规划草案,2015年,中国将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汽车制造大国转向汽车强国,预计2015年产销量达到2500万辆。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空间依然巨大。但是目前中国本土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规模较小、缺乏创新能力、开发手段相对落后、整体水平较差,在高新技术零部件方面,对于跨国公司的依赖程度还很高。如何在我国当前良好的汽车销售前景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格局下,全面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和项目开发能力,缩小和消除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是摆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中每位项目开发从业人眼前的重要课题,其中项目风险的分析和防控又是最基本的一个问题。
一、 研究意义
首先, 从国际国内市场发展形势看,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确面临很好的增长机会。但如果不解决内部存在的瓶颈,仍然难以抵御来自全球的竞争。目前除跨国企业外,我国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在项目开发中的风险分析和防范都是粗放式的,相比较国外系统化,工具化,量化的管理方法来说,还有不少差距。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针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自身的状况,结合跨国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对项目风险分析及防范的方法进行探讨,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项目开发风险的分析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其次,随着我国近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产业链的日趋成熟,我国这个世界工厂已成为全球经济的热点地区,这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企业的飞速崛起以及众多国外汽车零部件巨头来华投资建厂,汽车零部件在我国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汽车主机厂对零部件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质量技术,优惠的价格,及时的交付能力外,更注重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以依托其具备可持续的增长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项目开发中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成为零部件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风险分析的思想形成于1916年法国经营之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的《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一书,但并未形成完整体系。直至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风险分析的研究在欧洲和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开展,风险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应用到不同种类的企业中。这些风险分析模型将风险识别和评价贯穿于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当中,体现了动态分析的特点,从而使风险分析的观念有了大的飞跃。
而我国风险分析的研究起步较晚,段开龄教授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推动风险分析的应用,发表了《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教育》专题报告。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出版《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标志着我国风险分析的研究从翻译引进向自主研究的转变。1997年后风险技术的研究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期,相关的学术著作和文献大量涌现,研究和应用领域也深入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并推出了系统缝隙方法。
三、项目风险相关概念
(一)有关风险的概念我们可以从风险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等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
风险有别于危险,风险包含着某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是一种不良的预兆。所以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并不一定非要承担这样的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一般情况下,风险可以这样定义: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产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 (2)事件的发生含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 , C )公式中,R—风险,p —概率,C —后果:(如下图)
(二)项目风险管理的含义
项目风险管理存在于各行各业。并且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规避风险和最小化风险后果影响的过程。
四、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项目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系统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风险,从系统过程的角度来管理理风险。一般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5个阶段。
(一)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管理形成文件的过程,依靠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源和风险范围;拟定风险应对反应计划;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进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有: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前期工作: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直接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系统结构不稳定性,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评估。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1)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量化。(2)对风险的识别不能仅仅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风险的测量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从而找出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 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分析法等。
(三)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影响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系统稳定的主要风险源或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严重度排序、风险的可探测度和可接受的风险底线。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可探测度,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种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度等级。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的同时还应考虑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量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单独影响和各种风险因素间的交互影响,既要考量直接损失、隐形损失,也要考量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损失发生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影响至关重要。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当量法等。
(四)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对应的处置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既定的系统规格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何种措施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严重度和风险结果发生的探测度几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五)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即是人们通过对风险识别、评估、处理各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状态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要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当前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直接应用,原因在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针对风险的根本问题,制定量化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测系统,做好应急预案,才能实现高效的风险监控。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哪些年正常之处,哪个风险正在成为直接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整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正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五、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效率的迅猛提高,项目的规模化以及技术和组织处理的复杂化日益突出,这无疑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一环,项目风险管理对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对于组织项目运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六、结束语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越是艰巨的项目我们越是要从细节出发做好防范和监控,使导致项目发生异常的风险最小化,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正常运作,最终达到我们对项目结果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全球市场格局促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做大做强 —— 生意社,2010-01.
.
[2] 王凯.汽车零部件企业采购控制风险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12.
[3]汽车零部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J/OL].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2011-07.
[4] 郑彦翔.关于浅议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文献综述[J/OL].2012-04.
篇11
2食品安全
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课本是这样定义的,所谓食品安全是指那些无毒、无害,符合现代人营养健康需求的食品,并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慢性或者急性疾病的。但是食品倍诺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与之稍有不同,它对于食品安全是这样定义的是指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于食品的质量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必须的。
3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3.1含义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指对食品中的成分、添加剂等物质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检验,评估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其中对于风险评估的步骤包括有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3.2作用
(1)了解是中所含的哪些物质对人体有危害,并且主要危害有哪些,预测危害的后果及严重性,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要积极主动的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健康和谐的食品安全防护链;(2)确定食品所具有的风险危害有哪些,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3)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代替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监管。
3.3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所的食品安全程序
手册中,关于食品风险分析,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分别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风险评估指的是食品中所具有的风险分析的基础,建立在实验科学之上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食品风险评估的理念在于:(1)风险评估基础为: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分析、确定;(2)风险评估核心为: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评估;(3)风险评估要求立论有据:在检测和评估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针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要进行说明;食品毒理学是现代关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但是在针对此的基础上存在着诸多难点:(1)关于医学上对药物毒理学的分析就异常复杂,当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进行进一步的消化、代谢等使得对于此的研究更加艰难;(2)在毒理学及医学之上,针对有毒有害物质的致病性相当复杂;(3)目前针对药学毒理学方面的研究只能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和操作,动物实验的过程时耗长,并且不能直接代换到人体实验。而且不同是动物不能统一实验,不具有代表性。(4)人体的身体素质会因为地域、水土、性别等不同而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种群的人不能作为人体实验的代表。
3.4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评价体系
在中国,关于食品的安全性分析是指,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或成分在人体使用后所需要承担的相应的危害后果,这就强调说,在进行食品生产研发时,要重点确认是添加剂的含量或安全使用剂量。通过食品安全性研究、监控和管理三个方面对食品安全进行着重分析,促进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我国有感政府部门对食品我国现存的安全问题的做法和方式分三个步骤进行,对食品安全进行立法、清除劣质食品和严格查处。但是由于现在相关部门查处不严,立法较为疏漏等问题,目前市面上仍存在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目前我国所面临的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尽快所做出相应的政策进行改革,同时可以加强我国食品安全在检测、研发上的革新,减少食品在一系列化学、生物反应上存在的技术问题,要逐渐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食品安全政策,并在将来经济发展中不断进行完善。近几年我国在食品安全生产问题上有了较为重大的突破,特别是在基因工程等新技术领域,当然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食品安全又进行一项新的挑战,所以目前中国对于新技术的革新是要建立在食品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并且现今对于食品的检测和评估越来越倾向于公开化、透明化,并尽量采用权威手法进行监测。针对我国现存的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手法,还需要向国际中较为权威的检测指标和评价方式,并且要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特有的食品安全体系。食品安全法规完善和修改是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一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在平时生活中,要对发生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时展开危害性评估,为国家一级国际标准做依据;其二,及自己所能手机食品安全性资料;其三,及时了解其他国家对于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资料;其四,就中国现有的关于食品安全性的问题及数据等与发达国家做交流。
4结论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食品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问题。政府应积极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摆到重要的位置,加大资金、人员、检测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树立法律的权威,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推动食品造假售假行为入刑。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追责力度,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以及监督队伍建设。坚持严字当头,严谨标准、严格监管、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指示,完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篇12
在实际工作中,用解析法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分析有时会遇到困难。例如, 有时往往没有足够的根据来对项目盈利能力指标的概率分布类型做出明确的判断,或者这种分布无法用典型的概率分布来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知道影响项目盈利能力指标的不确定因素的概率分布,就可以采用模拟的方法来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分析。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量化计算、分析论证,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是BOT、TOT等新型特许经营投融资模式下投资者进行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在项目经济评价中采用的基础数据如建设投资、成本费用、产品(服务)价格、建设工期等大部分来自对未来情况的预测与估计,由此得出的评价指标及做出的决策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为了向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和全面的依据,在经济评价中除了要计算和分析基本方案的经济指标外,还需要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并提出规避风险的对策。
蒙特卡洛法是一种通过对随机变量的统计试验、随机模拟以求解各类技术问题近似解的数学方法,其特点是用数学方法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际概率过程,然后加以统计处理,解决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问题。解决经济上的随机概率问题,蒙特卡洛法被公认为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在投资项目风险分析中很有实用价值。本文试以某建筑企业一期工程为例,利用计算机编制程序,尝试蒙特卡洛模拟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2 项目概况
某建筑企业一期工程项目采用BOT模式,目前仍在进行设计及招投标阶段。按照初步设计概算结果,该建筑企业一期工程建设投资213.75万元,流动资金515.37万元,年经营成本3066.50万元。
根据项目实施计划,本工程建设期为3年,各年度投资使用比例为22%:42%:36%;生产运营期按照经济使用年限设定为20年,固定资产残值率为4%;年销售收入预计为6570万元,经济评价不计算增值税,只计取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和防洪基金;基准收益率按目前建筑行业内部收益率标准取4%,以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基准收益率为项目可行。按照以上基础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5.38%、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4.77年,财务净现值(i=4%)为5234万元,均能满足财务最低要求,从财务分析的角度认为项目是可行的。
3 模拟过程
蒙特卡洛模拟法的实施步骤一般是:确定风险变量,分析每一变量可能变化的范围并确定这些变化的概率分布,构造风险变量的概率分布模型;通过模拟试验,为各风险变量抽取随机数,并将随机数按照概率分布模型转化为变量的抽样值;将抽样值组成一组经济评价基础数据,计算出评价指标值;最后重复进行试验,进行若干次模拟后整理试验结果所得项目评价指标值的期望值、方差、标准差和它的概率分布及累计概率,绘制累计概率图,即可求出项目可行或不可行的概率。
3.1 确定风险变量的概率分布。
在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中,通常采用历史数据推定法或专家调查法(常用德尔菲法)确定变量的概率分布。对此建筑工程进行模拟,采用专家调查的方法测算确定风险变量的分布模型。
3.1.1 建设投资的概率分布。建设投资的概率分布采用三角形分布,邀请专家根据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情况对项目投资进行预测,估计项目投资的最乐观值、最大可能值、最悲观值,求取专家意见的平均值,并计算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离散系数满足专家一致性要求时,经测算估计最后确定三角形分布模型,结果为:乐观值34181万元,最大可能值采用概算值40213.75万元,悲观值44235万元。
3.1.2 经营成本和销售收入的概率分布。经营成本和销售收入的概率分布均采用正态分布,邀请专家对经营成本和销售收入的期望值、分布范围和范围内概率进行估计。选取三位专家对经营成本的估计结果进行计算示例如下:第一位专家认为经营成本的期望值为3000万元,在2760―3240万元范围内的概率为90%,即在2760~3240万元范围外的概率为10%,小于2760万元(或大于3240万元)的概率为5%,即比期望值3000万元减少240万元的概率为5%,查标准正态分布概率表或通过计算机程序计算得离差为-1.645,即相当于期望值偏离了-1.645ð,于是标准差ð=240/1.645=146万元。同理计算其他专家对经营成本的期望值与标准差的估计值,结果见表1。专家估计结果标准差的平均值为164万元,方差为247,离散系数为 ,满足专家一致性要求,从而确定经营成本的概率分布服从N(3037,1642)的正态分布。
采用同样的方法,经专家估计确定经营收入的概率分布服从N(6570,3802)的正态分布,过程从略。
3.2 抽取随机数,产生变量抽样值
本文的模拟过程完全由计算机程序完成,随机数采用编程语言提供的随机数函数获取。
对建设投资、经营成本和销售收入分别获取随机数,以此随机数作为变量的概率值,并根据相应的概率分布模型转化为各随机变量的抽样值,转化过程如下:
3.2.1 建设投资服从三角分布,直接利用概率的数学含义即三角形面积求取随机变量。
3.2.2 经营成本和销售收入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图上阴影部分的面积为随机数产生的概率值,由概率值查标准正态分布概率表或通过计算机程序计算得出抽样值距期望值的离差,可以确定随机变量的抽样值:抽样值(x)=期望值±离差×标准差。
3.3 计算抽样的评价指标值
确定出一组建设投资、经营成本和销售收入等随机变量的抽样值后,以这组抽样值为经济评价的基础数据,流动资金按照经营成本的抽样值与期望值之比进行调整,计算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值。常用的评价指标有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一般采用财务内部收益率,在计算期内按照以下公式采用计算机试算内插法求解FIRR:
NPV=
其中流入资金CI包括销售收入和计算期末回收残值、回收流动资金;流出资金CO包括建设投资、销售税金、经营成本等。
3.4 模拟结果及试验次数对结果的影响分析
重复以上随机试验,使模拟结果达到预定次数后,以每一次试验发生的频数作为概率,按内部收益率由小到大进行排序,整理全部试验结果的期望值、方差、标准差,并计算累计概率,即可求取财务内部收益率小于基准收益率的累计概率,从而确定项目可行或不可行的概率。对该工程进行试验次数为2000次的一次模拟,整理模拟结果,得内部收益率的平均值为5.64%,方差为1.93,离散系数为24.63%。按内部收益率由小到大进行排序计算,可确定内部收益率低于基准收益率4%的累计概率为12.75%,即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4%的概率为87.25%,可见此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较小。
4 计算机模拟程序
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风险分析,计算过程重复性强、工作量大,一般利用计算机程序完成。为了将蒙特卡洛模拟技术引入污水处理项目经济评价风险分析中,笔者采用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Foxpro编制了计算程序。
采用该程序,可以根据专家调查结果确定风险变量的分布模型、实现正态分布概率值与离差的相互转换(计算标准正态分布表中的数据)、抽取随机数并产生抽样值、计算经济评价指标、在设定试验次数下的一次模拟和多次重复模拟、查看模拟结果、形成模拟结果概率图表等,实现短时间完成数千次模拟试验的计算、分析和输出。上述表2中统计出了在P2.8G计算机上利用该程序进行不同试验次数的一次模拟耗用时间数,其中试验次数为2000次时一次模拟耗时仅用2.97秒,进行20次重复模拟累计耗时约1分钟;若试验次数为10000次,20次重复模拟累计耗时将达5分钟。
在建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评价工作中,对风险分析有着较高要求,对项目进行风险概率分析的更是重要,而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技术进行模拟分析是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某建筑工程作为算例,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分析,得出项目可行或不可行的概率,为建设方提供决策依据,并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进行风险分析提供案例,同时为BOT、TOT等新型特许经营投融资模式进行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分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钟济. 蒙特卡罗方法[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2]李树良、郭耀煌. 风险分析计算机模拟方法论[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 4.
[3]肖维品, 欧文平, 欧阳安.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的实用方法[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1997, 19 (6) : 7214.
篇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外各种介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风险管理的课程已经逐步在走进大学课堂。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开始起步,企业经营领域的风险管理专著开始面世,在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已开始应用风险分析的理论,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课题。
风险管理力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之正好符合有关方在时间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管理;企业中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间断性的,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
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对相关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生产活动中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企业各生产环节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充分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并对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将对成功实现企业目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风险管理的内涵
1.风险的含义
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1)
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的可能性;
(2)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
(1)高可能性,轻微后果;
(2)低可能性,严重后果。
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图中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
2.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
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
3.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四、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