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

篇1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Creative thinking;Chemical history;Problem solving;Experimental exploration“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萦绕在每个教师的耳边。学校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正在向纵深发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突出“以生为本”,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完善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改变高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以解题训练为纲,注重“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化学习题演练,而课堂教学中有关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的推导过程、实验的探究过程、化学文化的积淀过程则普遍受到忽视的局面。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学模式等方面予以思考和实践。

1重视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化学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化学史教学,把作为化学科学认识成果的化学知识及与这些成果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化学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中穿插讲授,开设化学史专题讲座,举行化学史案例分析讨论会,组织研究性课题活动,利用化学史编制习题等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手段将化学史教育与科学素养教育有机结合,既传授知识给学生,又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达到领会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全方位地、高效地提高学生科学史素养的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西汉时发明造纸术、唐代黑火药的记载,还有煤的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陶瓷的发明,酿酒、染色、炼丹术等的化学史教学内容。为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可以介绍英国化学家戴维在1807~1808年发现了钾、钠、钙、锶、钡、镁、硼等多种元素,当时仅29岁。为了培养学生敬业献身的精神,可以介绍1906年化学诺贝尔奖得主莫瓦桑明知氟的毒害很大,仍不顾危险反复实验,终致英年早逝;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接触而以身殉职等。

2重视运用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化学实验、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如何实施“问题解决”的教学就成为本模式的重要一环。通过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和教师点拨,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寻求合作,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实验、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的能力,并在探索中训练概括新知识的能力,提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也是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通过点拨或适当的讲解把学生的思想偏差纠正过来,引导学生将自学探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的点拨要做到恰到好处,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方法后,其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也将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有关氢氧化铝知识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启迪学生的思维。

①氢氧化铝为什么显两性?

②硫酸铝、偏铝酸钠的水溶液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

③铝离子、偏铝酸根离子能否同时大量共存在于同一溶液中?

④往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铝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⑤有两瓶无色的水溶液,只知一瓶是硫酸铝,另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不用任何其它试剂怎样鉴别它们?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深化的状态。

3重视应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最直观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功能,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实验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目前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对待学生实验大多是按照课本“依葫芦画瓢”,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别出心裁”,允许并支持学生对实验过程发表不同的见解,同时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中的错误加以详尽的分析,使师生观点达到一致。例如:在进行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时,首先将形成喷泉的原因进行分析,同学们都理解了形成喷泉的原因是因为存在压强差。假若将氨气换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否用水作喷泉实验?如若不能,可如何改进?并鼓励同学们在思考讨论后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经过思考后,有些同学认为用水与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做成喷泉实验,有些同学则认为不行,并都形成了自己的方案,动手验证后,大多同学喷泉实验成功了,但用水与二氧化碳进行喷泉实验的同学失败了,最后大家一起探讨为何用水与二氧化碳不能做成喷泉实验,大多数同学认为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较小,很难产生压强差,若将水换成碱液即可。通过上述教学,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也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实验教学的无穷乐趣。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倾注更大的热情,同时对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创造性的进行教学,使自己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向“创造型”转变。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参考文献

篇2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这种形式的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出了教育创新的要求,即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战略方针。从中小学到大学推行素质教育,以提高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美术鉴赏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在培养和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与功能。因此,开设美术赏鉴课程,对提高人才的素质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正确地认识并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创造力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

从古至今科学与艺术都是相通的,不可分离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达・芬奇,即是伟大的艺术家,他创作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留给人们永恒的微笑,他又是伟大的科学家,他发明设计出的多种飞行器、坦克车、纺织机、钟表等等,至今仍被视为创造设计的典范。正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讲:“艺术和科学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还进一步指出:“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化学、物理、生物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科学家而存在,他们的抽象是一种人为的成果,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艺术教育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顾不能替代的教育。美术教育是侧重于视觉形象思维的一门科学。人的视知觉是对事物一般普遍性质的把握,通过产生代表某一事物的意象,视知觉便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人的意识总是运用视觉记忆把一生的经验组织到一个由无数视觉形象组成的系统中,意识制造的这些概念(形象)思维机制都是在直接的感知和与储存的经验之间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在科学家、艺术家的脑子里都进行着视觉思维活动,这种视觉思维活动深刻地影响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这种活动能激发思维的飞跃,产生新的思想,产生创造力。

二、美术鉴赏课程是培养创造力的有力手段

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美术鉴赏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1.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 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 种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 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 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 ,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 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 、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 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 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 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2.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 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 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 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 、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 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 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3.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它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叫老树开口。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以普通眼光观看,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但当我们步入那诗情画意 般的境界,便会触景生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拔地而起的石柱被想象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躯体,柱身上的裂 纹缝隙被想象为随风飘舞的丝巾裙带,顶端上的石块被想象为少女清秀的脸庞,她似乎正在引吭高唱着动听的 山歌。

不仅自然美能诱发人们的想象,社会美、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例如,听到万壑争鸣、松涛咆哮 的声音,具有不同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之,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 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

4.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 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美育对学生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首先,美术鉴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过程中, 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鉴赏字画,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散文、赏析名著,都需要通过 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育中这些对右脑视知 觉分析器官的多通道协同训练,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推动着大脑左右两半球思维机能在生理上的平衡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

其次,美术鉴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新产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智力发展的水平主 要表现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上。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靠发挥其左脑的逻辑思 维功能去搜集材料、储存经验、检验假设、形成概念;但在创造思维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新假设产生的 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联想、直觉、灵感、幻想等非逻辑思维功能。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

5.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从世界科技史来看,那些惠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产儿”。这种范例不胜枚举,在此仅举三例:一是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人体解剖、透视学、光影色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同时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有关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大量研究手稿问世。二是歌德。他既是诗国的王子,又是科学的天才。以艺术家的胸怀拥抱自然,他以科学家的睿智洞察自然,以自己独特的学术方式研究矿物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植物学、颜色学,并创立了植物变态学这一新的学科。他还发现了颚间骨,早于达尔文70年认为人由动物演变而来。三是爱因斯坦。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对现代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均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爱因斯坦受其母亲熏陶,自幼喜爱音乐,六岁便开始拉小提琴。在他献身于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对音乐的爱好,音乐启发了他对科学的思考。正如霍夫曼所言:“爱因斯坦的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上述三 位科学巨匠,第一位是美术与科学结合,第二位是诗歌与科学结合,第三位是音乐与科学结合,令人信服地印证了美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和激励、启发作用。

三. 美术鉴赏过程是培养创造心理品质的温床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美术鉴赏可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心理品质。

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需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超过科学所认定和许可的范围。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所体现的感觉力,其敏感度、精微度、丰富性也远远超过普通人对自己感觉能力的自觉认识。认识了创造力的本质,我们就更加了解视觉思维的需要,美术欣赏就是欣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它是欣赏者通过艺术家创造的成果―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识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给我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欣赏者一旦和这些杰出伟大的艺术品相接触,便会产生出强烈的凡响,促使原来自身已经具有的感觉力更加强化,而获得满足和激发,从而加深对创造力和人生的体验,逐渐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最终激发出内在的创造活力。

2.美术鉴赏过程就是再度创造思维过程。

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由于欣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这些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方式。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所以,宋代诗人梅尧臣就谈到作者与欣赏者的关系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美术鉴赏离不开视觉思维的参与,美术作品(绘画、雕塑、建筑)若用一般性的语言(文字、表述)转评它的信息,是难以具体准确地表达对它的感受的,必须是欣赏者直接与作品进行交流。当我们面对中国画家山人朱耷的《花鸟》作品时,我们眼前可视的只有一只小鸟。一枝残荷在一片白色的空间里,这只缩着脑袋的孤独小鸟显出荒寒孤倦之状,所蕴涵对旧宦新贵的讽刺,表现出作者们的勇敢悲愤情调……,而画面留下的大片空白,我们可想象,可联想那是广阔的天空或碧波的湖塘……。中国画的这种留白的艺术手法,正是留给欣赏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艺术作品为欣赏提供了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这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完成了客观世界艺术化反映,把丰富的客观内容凝缩到特定艺术手段所表现的典型形象之中,而欣赏过程则起到某种还原作用,客观事物的形象由到作者和欣赏者的两次加工而获得了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效果。艺术作品不管表现的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联想的余地,这些空间都需要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这正是对欣赏者的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卡西尔就曾说过:“为了冥想和欣赏艺术品,他必须以自己方式创造它。我们若不在某种程度上重复和重构一件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性的过程,我们就不会理解或感受它。美术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这种二度创造过程,把潜在在欣赏者内在的创造性激发出来,使美术鉴赏活动到达对欣赏者创造力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

美术鉴赏涉及到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促使欣赏者对美的事物感知力更加敏锐,情感体验也更加丰富。同时,可使学生扩充知识面,开阔视野,并培养他们形成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方法。美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格力量和创造精神,是社会前进必不可少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政道,科学与艺术[J],装饰: 1993(4)。

篇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补个或缺的一部分。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是一个人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提升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初中思想品德可的开设是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共同的要求,可见其重要性。保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概述

1.初中生行为习惯现状简述

初中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心理特征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和不平衡感,主要表现为极强的叛逆行为和心理封闭现象,这使得初中生极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普遍表现为以下不良方面:第一,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初中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不主动、不坚持的状态,对学习的不伤心必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二,缺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其对物质追求越来越旺盛,吃喝衣物的攀比心极强,比如在初中生流行的生日派对,很多初中生为了办独一无二、奢华有面的派对千方百计从父母那里要钱甚至骗钱,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第三,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表现为对父母长辈的不孝敬、对师长的不尊重等,没有耐心和礼貌,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2.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的是普通初中所进行的为培养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①。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分为学习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思想道德的培养、消费习惯的培养、体育、劳动、卫生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心理障碍调适能力的培养等。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以促进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上是一种综合的相对开放的学科。但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违背了该学科的开放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模式应进行一定的改革。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该改变常有的“照本宣科”模式,从书本中走出来,将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活”。这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把自己的定位准确到“引领者”上,而非“掌控者”。未养成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在思品课堂上进行专门的礼貌用语教学,让学生自编自演特定的情境,练习礼貌用语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播放教学短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另外,教师应落实“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理和探索,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建立有效的姿萁峁雇,又该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结构网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并取得良好的教学结果,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全面发展。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对初中生严重的叛逆心理的处理上,于是出现了很多教学误区,比如对学生进行惩罚。教师应该在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扮演多重身份,即是学习上的引领者,又是生活上的好朋友。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善于鼓励学生,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在教学过程中。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任何人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尽管在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成熟度较高的学校教育系统,这样不代表着家庭教育的无用化,相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脱节。思想品德课堂的有限性使教学任务往往无法得到彻底的落实,因此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品德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课内课外双管齐下,事半功半,实现有机学习②。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教育方式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接手每一批新学生的第一节上,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或者家乡,一方面可因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而更好地分析学生特征,另一方面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家长则可以注意与孩子的沟通,要耐心的听取孩子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等。

四、总结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提升个人的魅力,促进人的良性发展,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来讲都是其能否屹立不倒的重要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必须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

【注释】

篇4

1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学物理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

2物理教学在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中明确指出的。在物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物理科学素养,可以使中学生面对物理学现象、事件和问题时,能够运用物理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或决策。

3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科学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科学实验能使学生接触实际的物理,并能仔细地研究物理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1用物理知识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还能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思维的敏感性,快速抓住问题的重点,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很有作用。

篇5

一、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观察是一切认识活动的起点。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合理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图表、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等进行详细地观察,并逐步学会如何规范地记录观察结果。高中化学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为了增强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中每次实验时教师都要尽可能使实验内容条理化、问题化,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入手,以化学事实或现象认真地进行观察、分析,选择适合化学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归纳、推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学习就是从“已知”到达“未知”的过程。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体验和思维方法的积淀就会演变为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1.设计情境式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在化学教学活动中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情境式问题,提出疑问、巧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对一些学生在思维上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合理设计发散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方向,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题途径,在讨论和学习体验中增强发散性思维与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习惯性和灵活性。

3.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是当代人才的各种创新能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层次。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引导,在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三、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主要有:

1.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学生没有好的阅读能力,就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一些字、词、句、段的含义,也就抓不住教学内容的中心思想,不会合理使用教科书或教辅资料帮助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阅读书籍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2.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训练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受益终生。

学法指导中应突出如下几个方面:①专心听课;②及时复习;③按时完成作业;④课外阅读。也可以在适当时机提出一个专项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学习,然后教师把学生搜集的材料加以整理、归纳和拓展,并在必要时上一节专题课,以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

除此之外,通过巧问、善诱、引导学生设计多种简单的实验方案去完成某项实验任务等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有意识地设置和训练一些简答题、鉴别题、推断题、制取题、实验评价题等,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但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参照上述办法去多启发、多培养、多实践、多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各种能力定会得到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庆年.浅议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4).

篇6

当今教改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就是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开拓性人才。而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是在学习与日常活动中善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或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由于物理学是一门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具有严密理论体系的学科。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探讨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途径对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涵义的概述

创造性思维,它是以感知、记忆和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求异的思维方向、灵活的思维结构及新颖的思维表达。人类就是凭借着创造性思维,在不断的认识世界,利用世界和改造世界,可以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外观或物化。正是这种思维推动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因此,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目前为止发展得最为完善的一门学科。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已经成为其它自然科学学科的基础。物理学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会转为新技术的实践应用,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促成一个个重要的技术领域,如核能、半导体、激光等领域的蓬勃发展,可以说物理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从这一点上来看,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它是逻辑性、思想性和方法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大量的发明典故及科学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最佳素材。其次,物理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好机会。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能讲得清,学生能听得懂,教学就算成功。面对科学的迅猛发展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物理教学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具有怀疑精神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大量的事例表明,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不迷信书本,这是科学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拥有批判的头脑和怀疑的精神,是打开未知科学大门的钥匙。创造性思维活动起始于对问题的认识,是围绕着解决问题展开的,而善于提出问题,总是从对事物、现象或已有的理论的怀疑开始的,在人类的认识史上,提出一个新异而又深刻的问题,必然会导致一个重大突破的实现。在我们已往的教学中,经常提到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家的创造思维能力,就表现在他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上。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仅仅像通常所做的那样从内容的衔接上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善于提出问题的灵性,使他们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从而诱发创造。

2.重视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当前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系统地对物理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进行整理总结,提炼成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出,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掌握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实质。

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科研本领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生定律和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接近科学家们在其研究中形成发现定律和创建理论的过程,以使学生从中领会科学家在实际创造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3.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所有结论都是物理现象的真实反馈。实验能力是一种从事科学创作的技能,在物理实验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实验这个物理学的基础,将实验与创新思维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必要途径。不仅包括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仅是会做几个实验和掌握一些实验技术而已,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物理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的掌握比会做实验本身更为重要。

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及日常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真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善于进行小的创造发明。比如开设一些低成本实验,废物利用、一物多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将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中。

4. 把握物理思维特征,强化思维技能训练

在物理教学中应进行相应的基本技能训练。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新的学习结构,提高创造思维的深度,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和聚敛思维,强调对物理现象的思考并不仅仅只存在逻辑层面,还应重视直觉、激发出灵感。

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科学创造工作的需要,既要使学生受到严格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又要使他们不把这种思维模式固定化,必须使他们从科学发展的真实历史中受到非理性、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便对未来的创造性工作有所准备。

结论

在以上论述中,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容,不断探索和改革物理教学方法,必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篇7

鉴于此,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而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就更应该,也更言易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我在物理教学中,努力寻找导致学生缺少创新能力的原因,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农村学生缺少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因

1.1 受大学生就业困难,及体力劳动者工资增长较快的影响,部分农村学生产生新的“读书无用”的思想,对学习无兴趣,厌学。

1.2 农村教师中老教师居多,教学改革的步子不大,教学方法还停留在老套路上,不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3 农村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创新思维活动开展的很少,学生思维受到阻碍。

2.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究创新教育。

要想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没有创新素质的教师,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善于创新学习的学生。因此,我作为农村物理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途径,努力是物理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天地。这样才可以在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科学遗产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创新科学知识,使人类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发展提高。

2.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要想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就要不断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这样学生才有创新的动力。为此,在物理教学中,我采用提问、讲故事、做实验、搞活动等方式,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把学生引入神奇的世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思维。列如:在讲速度的概念时不是只是向学生灌输概念,而是先让学生回忆田径运动员比赛情境,然后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①物理运动的快慢与哪些物理量有关?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哪些方法?③如果两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运动快慢的呢?田径比赛的情况和这三个问题,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经过研讨,虽然众说不一,有错有对,但对学生来说,他们的确是一次探究,一次创新。

2.3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最有效途径,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不要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目的、步骤、原理及最后的实验结论。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并回答出猜想的理由,然后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要求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自己去根据实验结果,去归纳,总结。这样不至于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不动脑,就完不成实验。这种探究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实验教学还不能只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去探索和发现。例如:在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获得物态变化规律后,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联想。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师,你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使你的居室一年四季保持舒适温度呢?学生会说出许多设计和想法。对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要给予表扬,对学生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想象也要给予鼓励。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

二、走进生活丰富储备

知识技能、形象思维和真情实感是美术活动的基础。形象和情感有赖于学生大量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除了要求学生注意平时多看书多留心观察感受身边的事物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科学家的成长,仔细讲解科技发明的过程,带他们参观科学博物馆,和他们一起做科学实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展小制作、小饲养、植物栽培、小实验等动手实践的科技活动,带领他们走进生活,引导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兴趣,让他们了解一些有关科学事物的知识与技能。通过采用以上多种方式,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知识、形象和情感储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逐步的培养和提高。

篇9

一、对“批判性思维”专栏的分析

我国高中阶段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是通过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所谓的“浸入式”培养方法,这种方法并不特别地传授批判性思维的一般原理,而是试图通过日常的学科教学去唤醒受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就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和“初步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正是基于这样的课程目标,人教社高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批判性思维”这一专栏,笔者将这一专栏进行了梳理,在教材中的分布和具体问题见表1:

表1教材中“批判性思维”栏目

所属模块知识点具体问题

必修一细胞的体积既然细胞越小,细胞表面积相对就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细胞体积不是越小越好吗?

必修二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决定性状对于基因决定生物体性状这一观点你如何评价?

必修二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率在自然条件下很低,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少利多害的,因此有人认为,它不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你认为这样的看法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必修三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是提供能量的,那么是不是血糖越多,能量供应就越充足,血糖含量是不是越高越好?对此,你持什么观点?你的论据是什么?

从批判性思维的两大内容进行分析,这四个专栏中,前两个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思考,主要强调批判精神的培养,而后两个则是引导学生关注证据和理由,主要强调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师应在理解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开发,采取浸入式方法,灵活地、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达成课程目标。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

1.生物学史教育。

理性的批判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生物科学史不仅记载了生命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批判性思维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翻开生物科学史,从中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原有理论进行不断批判,合理扬弃才推动了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生物史的内容较多,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等。如果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科学家进行知识创新的曲折经历和成败得失,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学是在不断的怀疑、求证、争论和修正中向前发展的。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注重生物学史的教学,将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2.STS教育。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其目的在于分析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STS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对科技进步引发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从而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及其所引发的争议正是进行浸入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绝佳素材。

3.进行探究性实验。

学生在进行生物学探究性实验包括一系列的活动,如他们需要观察实验对象、发现和提出问题;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并提出自己的假设;需要查阅各种课内外资料,对假设的逻辑含义进行演绎;需要设计调查方案或实验方案,明确各种变量并进行实验;需要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根据逻辑和证据得出结论;需要对批评意见或不同的观点和结论作出反应等等。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创新意识,提升思维品质,特别是在提出问题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环节,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更为明显的作用。

4.引导学生发现概念和规律的局限性。

现代的科学本质观认为科学知识是暂时的、主观的和建构着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并不存在一成不变、完美无缺的绝对真理,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者假设。正如建构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波普尔指出的那样,“科学知识的本性就是猜测,其中混杂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偏见、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希望”。高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中,有不少概念与规律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局限性,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演化和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在“酶的作用和本质”的教学中,在讲解酶的本质时,适当补充切赫研究RNA自体催化实验,让学生列表比较这一研究前后酶的概念的变化,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理解批判性思维在科学概念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篇10

一、为什么地理学科要进行创新教育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要依赖创新型人才去实现。正如同志所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彻底变革,实施创新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这些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既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判断、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趣,又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提出创新观点积累素材。其次,地理学科讲述了人口、环境、资源、粮食等问题,这些着眼于未来的全球性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可以激起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状、展望未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强烈责任感。第三,地理学科着重培养学生地图能力、实践能力、综合有力、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未来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二、地理创新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维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不同水平的学习,有不同水平的创新。对中学生而言,做一道习题,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能独立求解探索新法,也是创新;制作一件小工艺品,搞出一个小发明,也是创新。地理创新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和实践中,提出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采取了新的方法,寻找新的途径、涉猎不同的领域,以掌握完整的手段解决日益纷繁的地理环境问题。

创新教育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创新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就是根据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把地理学、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人才学等有关学科的一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中学地理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以新颖、独特的地理观点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以创新的方法、途径来处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因而,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是纯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途径

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项教育,它需要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诸方面的全方位培养。因此,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地理创新精神、树立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地理创新能力。

1.营造氛围、突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智力的特征,还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于4个品质:冒险性、挑战性、好奇心、想象力等。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在发动维持创新活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地理学科是以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作为学习研究对象,它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科技尚未能了解、尚无法知晓和解决的灾害、环境、宇宙等问题。这种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未知性,能帮助学生进入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好奇心与想象力,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2.转换角度,促进变通,活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持续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常规解决问题和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过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思维的培养。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源于对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地对地理事物的现象的观察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信息,并在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中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成份,对地理创新思维来说,二者缺一不可。由因导果,通过对大量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综合,寻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叫集中思维,是一种经常而普遍运用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并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寻找更好更新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地训练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篇11

1.实验是实现化学创新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能及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 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说明实践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比如在“探究金属生锈和防治”实验设计过程中,为了揭示生锈的原因,我首先启发学生考虑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放在潮湿的地方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但放在干燥的地方的铁制品却不是很容易生锈;在空气中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但涂了油漆或镀上了一些不易生锈的金属后的铁制品却不太容易生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铁生锈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设计出了很多种实验方案。这些方案不但新颖,还把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结合。首先设计出来的同学又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介绍给其他同学,使同学们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讨论。这就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从而起到了激发创新意识的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2 实验改进可以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改进实验、利用实验来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由于生动、直观、有趣、具有探究性等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对于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时,我先带领同学们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还增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说明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改进实验,独立完成有关实验,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并在改进实验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增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实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实验探究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未预料到的偶然现象,但只要在保证安全这一前提下,揪住“偶然”不放,询问老师、查找资料和反复实验,就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实际上,很多新发明或新发现,就是在一些“偶然”中得到的。比如: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在一次失火事故中发明了火药;细菌学家弗莱明对一偶然现象的深入研究,最终发现了青霉素;溴的偶然发现;以及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大奖的一些重大成果,都不乏在偶然中获取成功的事例。

1.4 实验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化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活动,可以把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和统计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在实验中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在化学实验探究的实践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创新功能,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

2.实验是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为主要形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按照探究方式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验是学生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实验作为一个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探索和验证化学规律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实验教学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2.1 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化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 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探究载体。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和研究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方法。因而,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可以作为化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2.2 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上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科学家波义耳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阶段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和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手段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的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创新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说。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2.3 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为验证假设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求真。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

3.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凸显重要作用

在实验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挖掘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功能,充分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3.1 以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产物,在思维领域里概念用来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而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表达形式。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而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形成的。

3.2 以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喜欢学”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听课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兴趣很重要。因为兴趣是动机产生的内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

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一系列趣味性实验,用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如“无中生有”、“魔棒点灯”、“水变牛奶”等实验能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随之就会有不断求知的欲望,继而产生今后愉快、主动学习化学的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3 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12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篇13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都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我们知道,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跟教者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的。

教者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获取知识为目的,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者的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者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这样,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我们还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于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也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假设推理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这一关键环节,往往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为急于得出结论,用教者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这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以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